压疮上报制度(精选5篇)
1、为降低院内难免压疮的发生率和促进院前压疮的愈合,实施压疮上报制度。
2、3、对压疮的管理实施三级监控体系,由护理部、护士长及病区护士组成。上报条件:1)院前压疮;2)高危因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如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昏迷、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强迫体位如:偏瘫、高位截瘫、骨盆骨折;病情需要严格限制翻身等为基本条件,并存在高龄、体弱、极度消瘦、高度水肿、大小便失禁等5项中的1项或几项即可申报难免褥疮。
4、申报程序:由病区护士根据申报条件:1)对新入院病例,应在24小时内填写压疮上报表,护士长审核、签字后上报护理部;2)对长期住院,目前出现难免压疮发生可能的病例应及时上报。护理部在接到上报后及时登记,应在48小时内到病区检查、核实,并提出指导意见。
5、病区护士在护士长指导下制定护理计划,认真落实护理措施,对患者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并及时记录;护理部定期对全院压疮进行跟踪回访,必要时组织院内护理会诊。
6、申报的难免压疮由于护理周到、细致而最终未发生的病例,在当月质量检查中适当加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资料共有120例, 均选自2009年5月~2012年8月的骨科压疮高危患者资料, 120例患者中男89例, 女31例, 年龄48~89岁, 平均年龄62岁;主要为车祸、高处坠落、跌倒所致的肢体、骨盆、脊椎骨折等。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患者进行压疮上报监控流程前的60例为对照组, 实施之后的60例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等方面差异不大 (P>0.05) , 相关资料、数据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经验式护理方式, 观察组患者由责任护士填写压疮申报表并且上报护士长, 通过护士长审核后上报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3], 委员会每周对其进行核查, 护理人员做好护理记录, 依照患者不同的危险因素使用相对应的干预措施, 针对患者和家属做好宣传工作[4], 在患者病床旁边安置压疮警示标识, 护士长需要做好审查并且督促检查护理措施的落实工作, 护理人员每天需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以及修正护理措施[5], 直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压疮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资料数据, 进行t检验, 以P<0.05作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见表1。观察组患者发生压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压疮一直属于护理学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压疮的出现不但会提高患者的痛苦, 影响到患者疾病的恢复, 增加患者住院时间[6], 提高患者的经济负担, 尤其是一些压疮高危者压疮一旦形成就很难愈合, 所以高危压疮的预防已经成为了骨科护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7]。压疮上报监控流程的开展不仅可以科学的评价患者压疮高危因素, 还可以及时发现、及早上报、尽快预防, 通过进行中期评估监控, 快速的修正干预措施, 防止护理人员单靠经验判断压疮的危险程度[8], 通过进行各期评估, 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压疮高危患者的重视度, 增强了护理质量, 减少了压疮的发生几率[9]。此外, 部分患者伴有基础疾病, 例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都会干扰压疮的发生和预后, 这属于评估压疮危险因素时特别需要注意和考虑的内容[10]。综上所述, 针对骨科患者实施有效的评估并且使用相对应的干预措施, 能够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几率, 值得在临床科室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来文萍.Braden评分在预防ICU患者压疮中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4) :12-13.
[2]吴志萍, 王丽燕, 佟金谕, 等.自制压疮评分表在ICU中的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09) :211-212.
[3]骆梅, 吴丽, 姚瑞芳, 等.自制防压疮枕头在ICU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11 (07) :59-62.
[4]廖化敏.骨科卧床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激光杂志, 2011 (03) :114-115.
[5]刘金凤, 薛芳, 曹真.运用护理程序预防骨科病人压疮的护理[J].中外医疗, 2010 (19) :12-14.
[6]崔亚林, 赵宾兰, 孙网凤, 等.骨科压疮预防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1) :899.
[7]聂燕.流程管理在骨科压疮病人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03) :1701-1702.
[8]彭梅.PPH术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8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06) :234-235.
[9]张育淑, 孔悦.高龄患者巨大褥疮安全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24) :19-21.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简称“乙肝”)防控工作,提高乙肝报告质量,现将《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报告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乙肝病例诊断原则和分类
(一)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依据血清乙肝病毒(HBV)标志和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结果。
(二)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其中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不进行传染病报告。(三)诊断标准
具体参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二、乙肝病例报告具体要求:
(一)医疗机构在接诊时要仔细询问乙肝流行病学史和既往诊疗史,特别是近六个月的情况。
(二)医疗机构对乙肝病例进行诊断和网络直报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分类报告。
(三)在填写和报告乙肝病例报告卡时必须在病例分类中明确“急性”或“慢性”病例,以便于区分新发和既往病例。新发病例是指以前从未换过乙肝、首次发病的现症病例;“急性肝炎”是指半年内有过感染史的新发病例,其它所有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包括慢性肝炎的急性发作)均作为“慢性肝炎”报告。
(四)乙肝病例网络直报中,只能选择“疑似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不允许出现“临床诊断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病例分类。
(五)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病原携带”的病例不得进行网络直报,但需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六)在进行健康体检、采血检测等非诊疗活动中发现的乙肝检测结果阳性者,不用进行病例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
(七)医院门诊或住院手术前等常规检测发现的HBsAg阳性者,如果没有进一步临床检查或肝功等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不需进行报告,但需在登记本上注明为“术前检查”。
(八)以上所有检测结果阳性者,如为新发病例应指引其进一步诊断。
(九)在我院复诊且既往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由门诊医生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十)医生诊断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某乙肝病例曾被明确诊断且已经进行网络直报时,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本中分别注明“复诊”及“既往诊断时间”。
(十一)检验科要建立检验室和门诊、住院部交流反馈机制,及时传递乙肝血清学、肝功生化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使诊治医生能及时获得乙肝诊断实验室依据,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实验室应保存好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备开展病例诊断准确性核查。
附件: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2.3 乙肝病毒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HBc
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诊断原则
乙肝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诊断分类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等。诊断 5.1 急性乙肝
5.1.1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5.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5.1.3 HBsAg阳性。
5.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5.1.5 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5.1.6 胆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5.1.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5.1.8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1.8.1 同时符合5.1.1和5.1.3 5.1.8.2 同时符合5.1.2和5.1.3 5.1.9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1.9.1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4 5.1.9.2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5 5.1.9.3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6 5.1.9.4 疑似病例同时符合5.1.7 5.2 慢性乙肝
5.2.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参见附录A)
5.2.2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
5.2.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和肝、脾肿大等(参见附录B)
5.2.4 血甭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参见附录B)
5.2.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参见附录B)
5.2.6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见附录C)
5.2.7 疑似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2.7.1 符合5.2.1和5.2.3 5.2.7.2 符合5.2.2和5.2.3 5.2.7.3 符合5.2.2和5.2.4 5.2.8 确诊慢性乙肝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2.8.1 同时符合5.2.1、5.2.4和5.2.6 5.2.8.2 同时符合5.2.1、5.2.5和5.2.6 5.2.8.3 同时符合5.2.1、5.2.4和5.2.6 5.2.8.4 同时符合5.2.2、5.2.5和5.2.6 5.3 乙肝肝硬化
5.3.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
5.3.2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参见附录B)。
5.3.3 腹部B型超声、CT或MRT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参见附录B)。
5.3.4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5.3.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3.5.1 符合5.3.1和5.3.2 5.3.5.2 符合5.3.1和5.3.3 5.3.5.3 符合5.3.1和5.3.4
5.4 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
5.4.1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慢性乙肝病史(见附录A)5.4.2 一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同时AFP≥400Ug/l,并能排除妊娠、生死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见附录B)
5.4.3 两种影像学技术(B超、CT、MRI或血管造影)均发现>2cm的动脉性多血管性结节病灶。
5.4.4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5.4.5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5.4.5.1 符合5.4.1和5.4.2 5.4.5.2 符合5.4.1和5.4.3 5.4.5.3 符合5.4.1和5.4.4 6 鉴别诊断
6.1 慢性HBV携带者
6.1.1 血清HbsAg阳性史6个月以上。
6.1.2 1年内连续随访3次或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慢性肝炎的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
6.1.3 HbsAg阳性,血清HBV DNA可检出。6.1.4肝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和纤维化。6.1.5 疑似病例:符合6.1.1、6.1.2和6.1.3 6.1.6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1.4 6.2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6.2.1 血清HbsAg阳性6个月以上。
6.2.2 一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6.2.3 血清Hbs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HBV DNA检测不到。6.2.4 肝脏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和炎症轻微。6.2.5 疑似病例:符合6.2.1、6.2.2和6.2.3 6.2.6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6.2.4
6.3 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非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其他病因所致肝炎。
6.4 乙肝和上述其他肝炎也可合并发生。
郑
州 2016.6.15
友
谊
医
传染病、死因、慢病报告规定
2015年11月13日卫计局对我院2015年疾病监测进行了年终考核,考核结果很不理想,发现一门诊6月份漏报一例传染病,外二科9月份漏报一例死因卡。慢病卡门诊病人存在漏报现象。为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传染病死因、慢病管理工作,做好各类疫情报告,确保疫情数字及时、准确、完整,不断提高疗质量。特规定如下:
1、疫情报告范围:
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4种,丙类传染病11种。
慢病报告范围:心梗、冠心病、心衰、脑出血/梗塞、糖尿病及肿瘤。
2、报告制度:
①门诊、住院医师发现传染病,应在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册及电脑上病人疾病栏中认真填写。在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册注明:“疫情已报”。并及时上报传染卡。
②患者如为疑似传染病,不需要上报传染卡。也不要在门诊日志、住院病人登记册中有所体现。慢病只报初诊病人,如电脑上显示为复诊病人的不需再上报。③各类卡的填写项目要求完整、清晰、字迹不得潦草。
④甲类传染病线电话报告,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出,再补送传染病报告卡;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出;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出。死因卡上报时间为一周。慢病卡每月30日由各科室护士长和门诊主任将报告卡收集后交给预防保健科,再由预防保健科负责管理的人员汇总、登记并及时按规定的时限上报。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止法》根据《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保证幼儿、教职工身体健康和中心的正常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明确传染病的种类: 传染病分甲乙丙三大类共35种 甲例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例传染病: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乙脑、白喉、猩红热、等等。
丙例传染病:流感或流感样病例、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另外:水痘、脓包苍、集体性食物中毒也应报告。
二、报告对象:
托幼机构的儿童和工作人员
三、建立管理网络和明确工作任务
1、成立防病小组: 组 长:赵 雯(园 长)副组长:吴显春(副园长)
成 员:阮明金、阮银发、赵福勇、王 香、马 仙、潘仁香
2、具体任务:
把住三个环节:传染源、传遍途径、易感人群。
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治疗。
三、疫情报告时间:
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应立即先用电话报告市、区卫生局、防疫站、妇幼保健所,法定规定时间6小时。
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单,法定规定时间24小时。
另外,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或共同饮水史时,幼儿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向医务室报告;个别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在24小时内报告;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24小时内报告。
传染病管理:
1、凡患上传染病的学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后方可上课,教职工亦同。
2、疫情期间有每日报告和零报告,按规定形式向主管上级上报情况。报送内容要真实、准确、详实,决不允许缓报、瞒报、漏报疫情。
3、要建立健全各种记录,包括因病缺席记录、晨检检查记录表、疾病登记表、传染病登记。
4、做好班级传染病的终末消毒工作。
【压疮上报制度】推荐阅读:
重大死人事故上报制度07-07
校园安全信息上报制度10-29
全员流动人口信息统计上报制度07-01
上报先进事迹06-11
安全事故上报流程06-30
上报安全隐患材料07-11
上报材料格式样本10-15
安全隐患上报系统12-03
上报公司的论文12-15
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案例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