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1

一、教学内容

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转化能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认识、已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从而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本单元教学转化策略。

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经常进行转化,已经积累了关于转化的体验。本单元深入体验转化,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编排2道例题、一个练习,把教学分成两段进行。

例1,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从策略层面上认识它,体会转化的价值。

例2,利用已有分率进行推理,转化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发展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让学生体会转化,感悟策略。

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再认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思想方法是形成策略的有效途径。学生曾经进行过许多转化,是感悟策略的宝贵资源,本单元从回顾以前进行的转化开始,例1的教学分三步进行。

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转化。方格纸上呈现两个形状不同的图形,不容易直接看出面积是否相等。学生会想到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其中一个图形平移它的一部分,另一个图形旋转它的两小块,转化成的两个长方形长相等、宽也相等,面积肯定相等。这个问题利用直观情境让学生主动转化,初步体会转化有助于解决问题。

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体会转化是一种策略。教材指出转化是策略,让学生回忆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验转化。第72页列举了推导面积公式时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分数除法时转化,这些仅是曾经进行过的`一部分转化,学生还能说出许多。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回忆,简要说说怎样转化的,转化有什么好处,达到体验转化的目的。

有意识地应用转化解决问题。试一试计算四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数形结合,把原式转化成1-,能很快说出得数。练一练计算多边形周长,在图形启发下转化成求长方形周长的问题,实现了化繁为简。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再让学生说说解题策略,不仅深刻体会了转化,还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指导学生转化稍复杂的分数问题。

例2是较复杂的分数问题,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里,这样的问题要列方程解答。通过转化,能很容易地列式计算。

本单元转化分数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化繁为简,增强策略意识。同时,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及相关的概念,发展推理能力。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转化复杂分数问题的技巧,更不要求他们独立进行转化。例2以及练习十四里的分数问题,都是教材指点下的学生转化。。

用原有的方法解题。教学例2,先让学生列方程解答,这是旧知识。用原有方法解题有两个目的,一是熟悉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理解题中的分数的意义,为转化作准备。二是感受原来的解题比较麻烦,转化后的解题十分方便,为比较解法作准备。

指出转化的方向。教材说: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在这句话里提出了转化,指出了方向,要通过转化题目里的分数,使题目变成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仔细阅读这句话,明白把已有的那个分数转化成什么分数,解释为什么转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学生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转化。转化要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对现有的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转化成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是进一步沟通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三者的倍数关系。由于分数与除法、比都有联系,因而学生转化的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而最终的结论是一致的。

解答转化后的问题。得出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求女生人数就很方便了,因为原来的题被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问题了。让学生列式计算,能感受方便,从而又一次体会转化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2

一、图形之间的转换, 体现了化归思想

化归使有些按常规解法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得以解决, 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使未知问题已知化。

“转化”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核心思想。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问题情竟:选取两个特殊图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引导学生思考, 努力凸现出“转化”的动因, 学生体验到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问学生“怎样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 学生提出多种方案, 用剪拼法的时候, 学生对转化的本质有更深的体验。学生虽然确认“底*高=面积”是正确的。我又让学生通过拉易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来进行验证, 使每位学生的认识提高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在解决了特例问题后, 又设计了“类推其他平行四边形的割补过程”, 让学生学会默默想象, 并通过“规范”的电脑动作来准确引导动作思维的走向, 促使学生在“特殊化归为一般”的深刻体会中逐步内化思维方式, 上升为数学思维策略, 从而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

在教学中, 我重视学生探索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操作、推理、交流等手段进行学习,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掌握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把圆柱转化成和它等体积的长方体, 从而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活动、体验、探索、建构”是创造的学习过程。

二、式与图的转化, 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表示出来, 即通过一些线段图、树形图、长方形面积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使问题简明直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与形, 本是相倚依,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人微。“以形助数”可使抽象概念和关系直观而形象, “以数解形”用数去研究形可获得一般化的解法。

如:一杯果汁, 第一次喝里半杯, 第二次有喝剩下的一半, 就这样每次都喝了上次剩下的一半, 四次一共喝了多少果汁?

学生分析后列出算式1/2+1/4+1/8+1/16, 学生先独立计算, 我在出示正方形图, 让学生认识到正方形的涂色部分的大小表示的就是该算式的和, 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就得到涂色部分的大小, 转化成1-1/16计算。先“式”后“图”地呈现, 使学生体验算式转化必要性。使学生意识到“转化在思想本质上是相同, 但是在具体方法上却有优劣之分”, 引导学生自主反思, 在纠正学生错误的转化方法上求真务实;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感悟转化的精髓。

三、式与式之间的转化, 体现了变换思想

变换思想是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思想, 如解方程中的同解变换, 定律、公式中命题等价变换, 几何形体中的等积变换, 理解数学问题中的逆向变换等等。

如:求1/2+1/6+1/12+1/20+、、、、、、+1/210的和

学生独立计算后, 发现通分是一种繁且易出错的方法, 产生思维上的困惑, 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进一步探索和思考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分母, 不难发现2=1*2, 6=2*3, 12=3*4, ……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法则;做除法时, 则利用倒数概念变换为乘法来做, 即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都体现了变换思想。在前面的具体研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具体说说自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 突出转化策略的价值。

四、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教学, 体现了对应转化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 在教学中, 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易于体会的, 如通过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有规律的对比, 指导学生找到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 从而使学生自己体验到对应转化思想。

如:青少年每分钟约跳75次, 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 婴儿每分钟心脏跳动了多少次?

想一想: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的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的关系。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也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也可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再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整个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从直觉思维飞跃到了抽象思维。教材精心安排了一些富有变化的问题, 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实施方法的多样性, 为学生创造完整表述转化过程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 转化既不同于枚举、假设这些运用于特定问题情境的策略, 也不同于画图、列表这些一般策略, 它是一种化繁为简, 转未知为已知, 化难为易的广泛运用的策略,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体会这些方法的实用性以及创造出的价值, 培养良好的使用“策略”能力。

摘要:解决问题中的转化策略, 与数学思想密切相关。从四方面来阐述:一图形之间的转换;二式与图的转化;三式与式之间的转化;四复杂的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教学。

数学叙述问题的解决策略 篇3

关键词:数学叙述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11-02

数学叙述问题是用文字直接说明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是小学数学的基本体型,它包括了数学的概念、数学术语、数值和问题。在解答时要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抓住题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才能得心应手。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种解法。

一、分析法:在解答数学叙述题时,从分析问题入手,一步一步倒着推理,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解决问题为止的方法。

例:625除以13与12的和,所得的商再减去48.2与 的差,差是多少?

÷-

列式:625÷(13+12)-(48.2- )

二、综合法:与分析法相反,在解答数学叙述问题时,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一步地顺着推理,逐步推出所求问题的方法。

例: 与 的和除以他们的差,商是多少?

÷ =

÷

三、勾划列关系法:勾划出题中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重点词语下面划上重点符号,然后再写出关系式,根据关系式正确列式解答的方法。

例:875与387和,乘以624减去541的差,积是多少?

勾划:875与387 的和,乘以624减去541的差,积是多少?

关系式: 和 ×差 = 积

列式: (875+387)×(624-541)

四、缩句法:找出题中重要的关键性词语,将原来的数学语言紧缩成一句简练的短语的方法。

例: 与272.7的和,除以528减去288的差,商是多少?

缩句:和除以差商是多少?

列式:( + 272.7)÷(528 - 288)

五、确定顺序法:根据题目叙述的内容确定谁放在算式的前、谁在后;或确定谁先算、谁后算,以便正确使用括号。

例:25除850的商比40个 少多少?

分析:因25除850的商比40个 少,因此40个 的积作被减数,25除850的商作减数。题中告诉:40个 列式为 ×40,25除850的商列式为850÷25,所以:

此题正确列式是:×40-850÷25

六、分段分层法:有些较复杂的数学叙述题,由于句子较长,意思较复杂,解题时可以“分段”理解,一层一层地进行分析列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得到综合算式的方法。

例:87.5与24的乘积,再减去540,所得的差,除以 与它倒数的和,商是多少?

此题可以分三段:第一段:“87.5于24的乘积,再减去540,所得的差。”这段又可以分两层,第一层:“87.5与24的乘积”列式为87.5×24,第二层“乘积再减去540所得的差”列式为(87.5×24-540);第二段:()“除以 与它倒数的和”列式为( )÷( +1÷ );第三段:“商是多少?”将前两段所列式的两个“分段式”按一定顺序结合起来,就得到该题的综合算式:

(87.5×24-540)÷( +1÷ )

总之,在数学叙述问题教学中,我将这六种方法归纳为:“抓问句,找汉字,去的前,列算式”。这样便于记忆,解题时又非常方便。

例1:140除以 的商,加上2.5乘4的积。和是多少?

抓住问句“和是多少”,找到“加上”,将“的”以前的条件问句去掉,得到:“商加上积,和是多少?”,再寻找“商”和“积”。得到算式:140÷ +2.5×4

例2:10减去5.6与4.2除以5的和,差是多少?

抓住问句“差是多少”,找到“减去”,去掉“的”以前的条件句,是:“10减去和,差是多少?”,再寻找“和”。

列式:10-(5.6+4.2÷5)

例3:0.75与0.25的和,乘 与 的差,积是多少?

抓住问句“积是多少”,找到“乘”,去掉“的”以前的条件句是:“和乘差,积是多少?”,再逐步分析“和”与“差”。

列式:(0.75+0.25)×( - )

例4: 与2.8的积,除以1.5与0.3的差,商是多少?

抓住问句“商是多少”,找到“除以”,去掉“的”以前的条件句。得到:“积除以差,商是多少?”,再进一步剖析“积”与“差”。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六上教科书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第72页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用策略解答一些问题。

2、使学生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感受假设策略的价值,并会用假设的策略灵活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完成书第72页第1题,小结复习题的共同点(把一种量转化成另一种量),并揭示课题。

二、探索策略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学生轻声读题后,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合作学习

(1)根据要求,先独立解决问题,后小组交流。(2)学生展示自己的做法,全班交流。

(3)比较几种不同思路的相同点,初步感知通过假设的策略把两种量转化成一种量,使复杂的数量关系变简单了。3.完成练一练:1张桌子和4把椅子的总价是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1)独立练习后,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其中可抽取一些做错的作业,让学生说说该做哪些提醒。(2)围绕下面4个问题再次感悟策略。

①这题用了什么策略?②怎么假设的③根据哪句话想到假设的④这样假设有什么好处?

三、回顾策略

1、选择:下面哪些知识运用了假设策略?(有试商、画图策略、估算、一一列举策略相关知识的题目)

2、学生自主回忆以前还在哪里用过假设策略。比如鸡兔同笼,师引出检验也用到了假设策略。

四、运用策略 书第72页第2题

1、学生独立尝试,全班交流。

2、思考第二种假设方法

3、围绕下面4个问题再次感悟策略。

①这两种方法用了什么策略?③根据哪句话想到假设的④这样假设有什么好处?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说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

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大概地说说这个故事?(学生说)原来,聪明的曹冲是把无法称量的大象“替换”成可以称量的“石头”,从而解决了一个大家认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学曹冲这种“替换”的策略。(板书:替换)“替换”顾名思义,替就是换的意思,所以我们就是要来研究两种量(板书:两种量)“把谁换成谁”,从而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替换”

1、教学例1:

昨天是小明的生日,生日晚餐上小明把喝的果汁做了一个实验,你们看(课件出示例1)。

⑴分析题意:

你能说出三个已知的信息吗?师:题中向我们呈现了“小杯和大杯”这两种量,并且还已知了它们的“总和”,(板书:两种量的总和)

谁来说说“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信息?也就是“大杯容量是小杯的3倍”,这两种量是倍数关系(板书:倍数关系)。那你们会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如果有困难的也可以看看你的书或者与同桌讨论讨论哦!

⑵学生尝试练习:(或做或讨论)

⑶师生交流,演示两种替换过程并板书:

⑴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

⑵3个小杯替换成1个大杯;在替换的过程中,两种量的总和有没有改变呢?(板书:不变)完善你的两种做法。

⑷交流检验过程与方法:检验的过程应该包括两步。(总和与倍数)

2、教学练一练: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已知两种量的总和以及这两种量的倍数关系,可以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那么大家来看这一题。

⑴分析题意:我们来找找它告诉我们的一些信息吧。这道题已知的是两种量的和,这两种量还是倍数关系吗?那是什么关系呢(板书:相差关系)

⑵小组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⑶师生交流,演示两种替换过程并板书:①2个大盒替换成2个小盒②5个小盒替换成5个大盒;在替换的过程中,两种量的总和有没有改变呢?(板书:变了)

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⑸交流检验过程与方法

四、拓展应用

饼干广告,提炼数学问题

五、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提问: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能给大家来举一个例子说说吗?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六、作业

练习十七第1题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

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巧创练习

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跟例题题型一样。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删去练习练习17第一题把他改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强早餐吃了12块的饼干,喝了一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一块饼干钙含量是多少毫克?一杯牛奶呢?这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策略的优化。

3、多种策略

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篇6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部分展开学习。

(一)问题导入,激趣引新:

课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是什么。接着设计一个游戏环节:一个会变动的长方形,只要你来发令,它就会变大或变小。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与它的长、宽变化有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怎样能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想到画图的策略。

(2)教学怎样画图。学生先试画,接着教师示范画,然后观察所画的图找到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

例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让学生想到画图、画好图、用好图和感受画图的好处。充分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积极心向。

2、教学试一试

(1)此题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为宽的减少。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画示意图的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共同之处,进一步明确解决有关图形问题时,可以用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画图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此题与例题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根据假定的变化情况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要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基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体验,独立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此题不再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是求长、宽变化后增加的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示意图。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此题与刚才一题进行比较:同样是长方形的长、宽变化,它与刚才一题有什么不同?这里突出此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在变,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画图就容易多了。同时这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画好的图仔细观察,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计算的。在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让学生对整个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再次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策略的价值。

3、最后安排了判断练习。

既是对有关面积问题的整理,也是今天所学的画图法的延伸。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

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比较顺利。但有一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位学生在解决试一试这题时就出现不同的解法,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将会出现的问题都预想到,避免到时出现意外。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94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对信息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对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操作、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能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上课时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例题之后,出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四、说教学准备。

我为学生准备了课件,每组3张表格、一捆小棒,。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首先说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花圃着手,通过帮王大叔,激励学生去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下一步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花圃,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展示策略

学生操作完成后,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让学生初步感悟用操作的策略容易出现重复和遗漏,为后面的有序列举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格,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 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比一比优化策略

让学生在操作,画图,列表的过程中,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格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6.拓展提升

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

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请学生到前面汇报讲解。(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自主探究进一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领悟有序的重要性。)

最后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

1.这里再次出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再次出示生活中的网站更新,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讲解科学家欧拉的故事鼓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这问题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评课记录

姜堰区实验小学三水校区 游晓暇

秦彩艳:

教者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能紧紧围绕目标,依托教材展开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例题情境,学生通过摆一摆、围一围、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等有效手段,发现一一列举策略的价值,在列举的过程中能注意不遗漏、不重复。

曹卫琴:

游老师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始终围绕问题展开。让学生结合情境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不断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等手段,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启发了学生思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似行云流水,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明显。

闵爱芳: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留给我的思考很多,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要给予关注,及时、有效、科学地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

王燕:

今天听了游老师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感触很深。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操作、画图和列表来解决问题,对这些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 一一列举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教者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找到适合的策略。

周健:

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游老师无论是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课堂构思,还是学生的积极配合,踊跃发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梅:

游老师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让学生从已有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一一列举的方法,并能主动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中,所呈现给学生的例题:如用22根栅栏围长方形花圃,有几种围法?需要首先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一一列举的策略,选择其他方法容易出现什么问题?这一点游老师做的比较到位,她通过展示了几位同学的作业情况,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有的答案重复了,有的答案遗漏了,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发生,接着老师顺其自然的提到了一一列举法,让孩子在遇到问题和困扰后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些。

谭红海:

这节课,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灵活使用一一列举法。使用一一列举法书上主要是列表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但不实用。一、上课时孩子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画表格。二、这种方法相对来说不是最方便和最容易让孩子接受的。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用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孙亮:

教师在例1探索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拓展。王大叔决定建造一个新花圃。他选中了一块长方形土地,面积正好是30平方米。还是用1米长的木条围花圃,怎样最节约木条呢?老师让孩子放手自己去解决。及时搜寻各种教学资源,投影展示、交流。明确在一一列举时遇到情况复杂的必须先分类,在有序的一一列举。最后指导学生借助表格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小结揭示“一一列举”。这样学生接受起来顺其自然。

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设计如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教学一开始,通过班内学生比赛,发现课程用列表的方法呈现更加清晰、整齐,从而出示本课课题,并说明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是我们解决较复杂数学问题时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比赛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学生现有对信息的搜集和观察能力,让学生感知列表呈现信息的优点和便利。】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初步感知列表

例1主要教学两积之和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组数据,分别是小芳家栽桃树、杏树和梨树的行数,以及三种果树每行栽的棵树,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由于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多,数量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之前的引导,学生们很快联想到可以用列表的策略整理这些条件。潜移默化中,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情境中选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构完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充分感受列表整理条件的优点。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分析数量关系

本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这样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容易理解: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的棵树”;根据题中的问题,“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可以先算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这里让学生自主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其意义不只在于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在于这一过程中学生切实体会到: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并进行检验,同时留出空白,以便于课堂上的反馈与评讲。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放手让学生按照解答第一题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解题。

3、回顾和反思

在解决完两个问题后,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并通过交流,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以进一步提炼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这样,已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刻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实际问题的教学走出教师教题型、学生记解法的困境。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练一练”第一题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实际问题,同时提出“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整理题中信息的方法,感受列表整理对理解数量关系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2、第2题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验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篇7

一、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 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引入一些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把枯燥乏味、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通过解决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遥不可及,而是无处不在。

3. 有利于学生形成反思意识。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不断调整解题思路,优化解题策略。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要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状况,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意见、积极沟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经历沟通、协作、交流的过程,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1. 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的获得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要借助于一定的情境,在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下,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创设具有以生活为原型的、形象生动的、具有问题意识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经历现实生活,发现、收集数学信息,筛选、分析、整理数学素材,通过抽象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如在“找规律”教学中,我提出如下问题:“为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学校操场边共插60面彩旗,这些彩旗的规律为:从左边起依次是2面红旗,2面黄旗。请问第23面旗和第25面旗分别是什么颜色?”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发现现象中的周期规律,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开展探索活动。

有效的学习过程不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教师还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由于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教师要摒弃空洞说教,要引导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归纳,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我让学生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议论纷纷,通过折、剪、拼、转等方法,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同学甲:如图2所示, 将梯形沿一顶点旋转180°, 再沿腰平移,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同学乙:如图3所示,沿梯形上底与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就拼成了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

同学丙:如图4所示,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其中一半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腰平移,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同学丁:如图5所示,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我适时提出问题:“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样的关系?”从而探索梯形的面积规律。

3. 丰富解题策略。

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全方位、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他们发表独到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多样化解题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甲、乙两车分别从两城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甲车开发2小时后,乙车出发,约3小时两车相遇,问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同学甲认为:两城距离等于甲车开出2小时的路程,加上两车同时开3小时的路程。列出算式:80×2+(60+80)×3=580(千米)。

同学乙认为:两城距离等于甲车所行的路程加上乙车所行的路程。列出算式:80×(2+3)+60×3=580(千米)。

同学丙认为:假如甲乙两车同时出发,5小时相遇,这样行驶的路程就比两城距离多算了2个60千米。列出算式:(2+3)×(60+80)-2×60=580(千米)。

同学丁认为:甲车先开出2小时,可看作甲车两车同时先开1小时,这样行驶的距离比两城距离多(80-60)千米。列出算式:(80+60)×(3+2÷2)+(80-60)=580(千米)。

在此题中,同学甲和同学乙的解法是常规解法,而同学丙和同学丁的解法新颖、独到。

4. 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 篇8

一、提出问题

思维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的开始,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解决的第一步。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并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不要说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有时是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如出示2008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

学生提出:①主场、客场是什么意思? ②中国队主场得了几分? ③阿联酋队客场得了几分? ④中国队主场比阿联酋队主场多得几分? ⑤中国队总共得几分? ⑥阿联酋队总共得了几分? ⑦中国队与阿联酋队相差几分? ⑧哪一队得分最多……

二、探究问题

有了问题,就有了探究的目标,要顺利解决问题,必须先对问题进行分析。传统的问题解决非常强调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断让学生按固定的模式重复分析同一道例题,显得机械呆板,这样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 猜测策略。猜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策略,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作多角度的猜测,寻找规律,并进行合理论证。

如教“找规律”时,在学生探究了规律后,设计了一项活动:“猜一猜,令你想不到。”请一学生利用老师给定的材料(三种卡通贴纸)上台设计漂亮的图案,在设计的过程过,请其他学生大胆猜想,下一步可能摆放哪一种卡通贴纸,老师秘密地对其提出要求,努力使其他学生猜不到。在学生间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对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得以充分体现。操作者为努力使别的学生猜不到,必须发挥最巧妙的智慧,使规律呈现的方式更具多样性。可以说,这是思维的碰撞,更是智慧的较量。

2. 作图策略。数和形是一对孪生兄弟,许多问题直接从“数”本身去求解,往往难以抓住问题本质,但从“形”的角度入手,比较直观、形象。儿童因其年龄的局限,纯符号的运算往往会感到比较困难,运用辅助的策略,纸上涂涂画画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路,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

如“插红旗”:在一条马路的一边上插着8面红旗(两头都插),每两面红旗之间相距5米,问这条路有多长?

分析:有8面红旗,而每两面相隔5米,学生会误认为8×5=40米,如果用“画图”,来分析那就不会出以上这种情况。(见下图)

把5米长作为一段,共有7段,算式:7×5=35(米)

3. 尝试策略。运用尝试策略的过程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它也是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的策略。如教学“克与千克”时,通过学习“一个苹果约200克”,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些认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尝试实际物品的重量单位名称,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重量观念,加深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从而有效地培养估测意识。

4. 操作策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将问题情境具体化的策略,通过儿童自己的探索性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如:“找规律”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设计,创造生活中的规律,既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又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现象所蕴含的规律,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

三、加强实践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才是目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尽量要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1. 激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课本等的长度,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在学习了“求平均数”后,我设计了统计表,要求学生分组填写本组成员开学以来作业本上得到的“小红星”数量,并求平均数,比一比哪一组同学平均得到的“小红星”最多,学生兴致勃勃地报数,认真地填写统计表,细心地进行计算,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让学生解决这些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小学数学知识,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只要教师多留意,就能够找到很多有价值且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学完三年级下册“旅游中的数学”后,我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五一”节即将来临,同学们想不想结伴去动物园玩?请你设计一个你们小组的出行计划。学生可自行分工,查询、记录、设计行程、计算数据等。这个内容可安排在单元复习中,主要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设想并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各种途径获得、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互相协作的品质,又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9

设计理念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只有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至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相关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完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中小衔接上,也有必要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能力,这就提供了让学生在课前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自主梳理、深化认识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全面回顾,并能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散在各个学段,知识的结构不是螺旋上升,也不是像链子一样一环扣一环的,而是呈并列关系,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不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而是同时呈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灵活地选择策略加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时运用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以前分散的有关解决问题策略的系统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策略的理解与灵活应用。

2.通过学生自主梳理、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全面感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最优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系统整理与复习,加深对策略的理解与灵活应用。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正确地选择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自主整理,制成梳理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共话策略。

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田忌赛马》等故事,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交流故事的共性。

引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整理和复习。

二、自主梳理,形成系统。

1.师生回顾已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过来推想、替换和假设、转化等。

2.小组交流课前做好的梳理卡。

3.引导学生从对策略的理解、举例说明和策略的优点等方面进行汇报、交流。4.教师小结。

三、巧用策略,解决问题。

出示关键词:停车场、游艇、土特产、表演。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关键词,并依次呈现旅游中的实际问题:

1.太姥山风景区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停车场,长130米,宽80米,扩建后,停车场的长增加了50米,宽增加了20米。停车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2.某游客在一家旅游景点超市购买了“坦洋工夫”茶,用去了所带钱的一半多56元,这时还剩下362元,这位游客一共带了多少钱?

3.某旅游团共有37人,一共租用了11艘游艇,其中快艇可以坐5人,摩托艇可以坐2人。租用的快艇和摩托艇各需几艘?

4.畲族歌舞表演每天早上8时10分开始,以后每隔40分演出一次;茶艺表演每天早上8时35分开始,以后每隔35分演出一次。这两场表演几时几分会在同一时间演出?

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反馈交流。

四、总结延伸

执教者简历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10

这两个班有自己的优势,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王敏老师专注于学生解决问题,王毅老师专注于培养学生学习形成学习方法。王敏老师这一类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中探索一些隐性的事物法则,掌握一些在学习的基础上寻找法律的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两个对象逐一间隔安排的法则和所得到的量化关系,为未来学习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打下基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专注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例如:让学生亲自操作(放一个小方块和晶片,一个一个间隔做一个等等),一个圆圈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成一个小组等),动手绘画,计算这些活动的数量,都是为了培养学校 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能力,值得我学习,我通常在这方面不够好。但是我认为这一课教师说的多一点,学生说的太少,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表演,学习一点他们喜欢的知识炫耀,练习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学生表演一个好展示,所以不符合年龄的初中学生的特点?

王毅老师是从出发条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内容不是给学生打造空亭,学生不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从知识的条件,而且在八年级单位内10个加减法的第一课,渗透了这方面的知识,例子是图中有两个孩子在浇水,来了三个孩子,问了几个孩子总共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条件出发(但也来了),但后来学生思维仍处于经验阶段,不知道解决隐藏在后面的问题,而且还支持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和王毅老师在处理这个内容时,他把条件的条件一个展示,每个节目 一个条件,在下面标记一条红线,标记和写一个条件给学生适当的提示,老师不直接产生问题,但要求学生从这些条件,你得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问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解决策略的问题,这个地方无论是教材的处理还是学生的指导,都值得学习,也许对于一些老师不知道如何解释到学生这是从条件,分析问题来解决的策略,教师的内容是如此不知不觉地抓住这一课的重点,突破困难,多么美妙的学习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更加坚定学好数学课程的决心。教师接受着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要求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心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技巧。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活、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试卷进行考核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掌握知识的情况,在小学的数学试题中,对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将授课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应用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找到解题的技巧,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设置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将实际生活的情境与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来解决统计方面的问题,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教师是图书管理员,所有的学生来买书,我的纸箱里面有和学生一样数量的纸条,里面有一个一等奖、有一个二等奖,现在就请大家一边表演一边计算,每个人抽奖的几率是多少?”学生一边结合教师设置的情境一边进行思考,然后,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的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地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某一个情境来解决书本上的问题,在领悟了知识的要领之后,学生能够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通过合作沟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给学生分发了玩具、学习用品及纸币,让学生自行进行买卖,这时就有学生成为组织者,安排谁当买家、谁当卖家,小红说:“这个小熊多少钱”,小明说:“50元”,小红给了小明100元,小明一边计算着找给小红多少钱,一边将小熊递给小红。小兰正在买铅笔,得知铅笔2元一支,马上说“太贵了,不买了,去看看便宜一点的”,然后,教师让学生将每个小组进行买卖的结果记录下来,最后,检查各组的完成情况。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印象,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并使学生们能够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进行思考,并积极地参加教师举行的各项活动。

3.通过实践发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可以证明一切,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更是要通过让学生们亲身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用实物进行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测量长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小小测量员”,首先,教师讲授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测量工具“尺子”拿出来,让学生测量自己书桌的长度、高度以及宽度,学生都拿着自己手中的尺子,认真地进行测量,教师仔细地观察所有学生的动态情况,看学生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看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最后,教师检查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积极的帮助与评价。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实际测量方面的问题,不断地培养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展现出学生学习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总而言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找到解题的思路,吸取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在数学试卷的综合性习题上得到更多的分数,从而使数学成绩得以提高,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永生.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

[2]黄秀琼.低年级小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 篇12

一、线段图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化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我们可以运用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 从而帮助学生迅速地找到解题的途径。

比如, 在计算经过的时间时, 有少数同学对从上午到下午的计算、头天到第二天的计算感觉有点困难。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 需要计算一列火车从头天21时行驶到第二天凌晨4时行驶了多长时间, 可以这样画图:

看了图以后, 学生就能清楚、准确地计算出经过的时间了。然后, 我再借助线段图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头天21时到24时行驶了3小时 (24减21等于3) , 第二天凌晨零时到四点行驶了4小时 (4减0就是4) , 合起来就是7小时。以后, 学生遇到这样比较复杂的题, 就能够自己解决了。

二、线段图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 对于一些抽象问题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如果教师一味地从字面上去分析题意, 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数量关系, 表面上看来学生似乎是听懂了, 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清楚, 一旦要自己独立完成练习时, 又稀里糊涂。利用线段图来呈现数量之间的关系, 可让学生真正做到一目了然, 问题迎刃而解。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 可采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情况下棵数、间距、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例如, 一条新修的水泥路全长100米, 在水泥路两侧从这头到那头每隔20米安装一盏路灯, 一共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在教学中可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水泥路两侧安装路灯, 我们只要先求出一侧需要多少盏, 再乘2就行了。那么一侧的路灯需要多少呢?大家先猜一猜。此时孩子们往往会很兴奋地回答:5盏!因为100除以20等于5!我故弄玄虚地说:真的吗?我们画个图来看看大家算得对不对!于是, 我让孩子们边念条件我就边在黑板上示范画图:

图还没画完,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争着回答:“不是5盏, 需要6盏。” (100里面只有5个20, 为什么需要安装6盏路灯呢?) 学生们唧唧喳喳地说开了:100里面是只有5个20, 可是只算了一头的路灯, 还有另一头没算, 所以要加一盏!通过线段图, 孩子们马上明白了这道题中间距、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复杂的问题通过线段图迅速简单化、明朗化。

三、线段图能将模糊的数量关系清晰化

很多学生由于对数量关系理解得不透彻, 往往与相类似的题目混淆不清。比如, 求比一个数多几、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看到多几就加几, 看到少几就减几, 而很少去判断到底是哪个量比哪个量多几、少几。这时, 如果我们能够指导学生根据条件画出线段图, 孩子们对哪个是较大数, 哪个是较小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来。

例如, 育才小学二年级 (1) 班有女生25人, 比男生的人数少4人。二年级 (1) 班有男生多少人?读完题后, 我会问孩子们:这道题是拿女生人数跟谁的人数比?孩子们响亮地回答:男生!我大声重复:拿女生人数跟男生人数比!并在男生人数这几个字下面画上红线 (突出标准量) 。那么我们就先用一条线段表示男生的人数, 女生呢?——比男生少4人。我们再画出表示女生人数的线段:

通过展示画线段图的过程, 孩子们已经能够清晰地判断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4人, 那么男生人数就应该比女生多4人。通过这样的训练, 孩子们对关于“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就能掌握得很好了。

只要我们长期地对孩子们进行作图的训练, 孩子们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决就绝对不是困难。

四、线段图能将单纯的数学知识能力化

线段图不但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解答应用题不再困难, 而且借助线段图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作图的过程中, 他们需要对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阅读、分析, 要用直尺、铅笔绘图, 更重要的是, 通过线段图能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根据线段图来编应用题和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 还可以直接根据线段图进行列式计算。线段图画得美观大方、结构合理, 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艺术能力的训练。

上一篇:上学期蒙氏计划下一篇:任职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