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虑症

2024-1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焦虑症

教育焦虑症 篇1

“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焦虑,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她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行为失控,于是悲剧发生了。”这个案例虽然极端,但类似的这种焦虑情绪在很多家庭中却相当普遍。“每年有上百个出现心理危机的孩子来咨询中心求助,大多是初中和高中学生,很多人抑郁、自闭、厌学、网瘾,甚至多次自杀。分析他们心理问题的成因,大多数都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根源,就因为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孩子却病倒在„起跑线‟上。” 据调查,目前出现各种心理疾患的青少年呈逐年递增趋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家长焦虑引发的,“教育焦虑症”正在摧毁越来越多的家庭。

“家长焦虑症”:自测焦虑症状,引发众多家长恐慌

不少家长表示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症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生活。在有焦虑症状的家长中,打骂孩子已经是一种常态。大多数家长表示,都曾经不同程度打过孩子,家长们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压不住火,打过之后觉得很后悔也很心疼,可下次还是忍不住。在很多家庭,亲子战争一触即发,焦虑情绪就像一种有毒气体,无处不在。这种焦虑状态起源于一种群体性恐慌,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这些症状出现4条以上,说明已经出现焦虑,8条以上则情况严重,应当引起警惕。

■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坐在孩子旁边,生怕他(她)浪费时间; ■一到晚饭后就坐立不安,老想进屋看孩子做作业是否认真,但又怕打扰他;

■常常忍不住一遍遍问孩子考了多少分;

■整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一听到孩子没考好就忍不住发脾气;

■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严厉,说话偏激,有时变得比往常更亲切,连自己都觉得不自然;

■听说孩子要测验考试,自己便坐立不安,觉得压力比孩子还大,却要装得若无其事;

■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他; ■担心孩子太疲劳,又担心他们营养不够,内心忐忑不安,怕孩子考试那天会生病;

■无论干什么,心都挂在孩子那边,坐卧不宁,心悸、心慌,希望孩子快考完;

■莫名其妙地抑郁、痛苦、难过,悲伤得不想做任何事,有撑不住的感觉。”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 21.6%至32%,主要为多动症、网络成瘾等等,而大学生中16%至25.4%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心理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同时,焦虑抑郁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 逼疯孩子

“今年开春以来,我接到四例因学习压力太大而想死的学生,两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韩美龄语气沉重地告诉记者,“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校和家长,这些孩子的家庭通常亲子矛盾很突出。”她表示,在这些孩子的口中,家长的形象就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唠叨”、“挑剔”、“打骂”等等,“很多孩子有明显的考试焦虑症,有些孩子出现幻觉,抑郁自闭,有自杀倾向;有的出现心理倒退症状,二十出头还像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还有严重的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

据了解,来到美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所说的很多话令人听起来非常痛心,“有次举办亲子心理沙龙,我坐在一群孩子中间,问他们有什么烦心事。„我的压力好大啊!‟一个8岁的孩子脱口而出。„我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之口。„我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接着说。„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以后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这一辈子不就完了吗?‟说这话的高三男孩已经出现典型考前焦虑症。”

“听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就可以知道平时父母是怎么对他们说的,孩子的焦虑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家长灌输„传染‟的。想想当今的孩子,不到1岁开始识字,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学算术,两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学小学课程……这是绝大部分当今孩童正在经历的生活轨迹。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为输在起跑线上了,孩子的这一生就完蛋了,他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跑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先焦虑紧张了,当孩子稍微有些能力,更是拼命地给孩子填充,最后孩子承受不了,崩溃了。”韩美龄向记者分析。

“精神暴力”以爱的名义进行 一个13岁的宁夏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的遗书时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

这10万元是上重点中学的择校费,家长曾经和邻居议论这些事情,说一个认识的孩子没考上重点中学,花钱买学位6年大概要花10万元,表示很贵。孩子听到了,负担越来越重,最后承受不了这种恐慌选择了轻生。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就是,儿童由于面临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焦虑。而这种恐慌正在越来越厉害地在未成年的孩子中弥漫着。

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有些学生时常出现胸闷、心痛、喉咙被掐紧感、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去医院检查多次,各项生理指标均属正常。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摧毁是用爱的名义在进行。他们为孩子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甚至完全牺牲了自己,然而越付出越焦虑,即使不像那名杀死儿子的妈妈那样直接使用暴力,但是冷暴力和精神暴力在更多的家庭存在。家长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自己连电影也没看过,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甚至还要具体说出自己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这些逐渐成了压在孩子身上沉重的负担,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把孩子压垮的时候,“家长就成功地用爱把孩子亲手毁掉了。”

谁制造了“童年恐慌”

对60所中小学2400名学生进行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超一半的学生作业时间超标、58%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76%学生因考试而心情不好……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研究”的这一组数字显示,严重扭曲的儿童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使现代的孩子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应引起社会的高度警惕。

童年恐慌原因:忽视人格教育是最大危机。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一半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是绝对不可实现的。目前家庭教育的最大危机是教育荒废的偏向,表面上教育抓得很紧,但人格教育却被忽视了。其次,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也导致学生“童年恐慌”。一些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学习成绩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孩子生活中的许多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

学习压力太大导致童年恐慌:儿童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业压力大、不被人理解和成绩不好。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主要原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24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显示,过重的学习压力造成学生心情不好、不想学习、自卑,甚至有绝望的感受,有76.2%的中小学生因为考试而心情不好,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业压力而感到绝望。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主要来自学业。调查表明,升学考试激烈、考不上好大学、学习压力大、找不到好工作、学费高等都是中小学生认为他们未来生活将会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年来,由于中小学名校考试录取率远低于高考,为就读名牌小学和名牌中学,许多小学生甚至幼儿被迫参加更多的培训班,以增加应考时的砝码。公共外语考试本来是对中学以上学生或成人的,在2005年北京的公共外语考试中,小学生却成了主角。

父母过高期望间接造成童年恐慌: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研究》课题组赵霞老师指出,“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19%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针对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的调查结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连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青少年专家们指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渲染了压力和恐慌氛围。“不少父母对教育规律知之甚少,教育方式简单,在与孩子的日常交往中不考虑孩子的压力承受能力,将成人的恐慌心理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研究》课题组赵霞老师说,“调查发现,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8.4%的父母直接警告孩子将来没有好前途。”

童年恐慌后果

童年恐慌让孩子的学习动机扭曲:童年恐慌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强化了儿童学习的竞争需要,弱化了认知需要,从而使大部分儿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持久的动力,恶性循环地陷入到焦虑之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6岁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仅30.3%的儿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相当多的儿童是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将来有个好工作、将来造福社会,以及让父母满意等的手段,还有一些儿童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而读书。调查还显示,对于本应成为儿童隐私的成绩及成绩排名,却有49.9%的儿童认为应该公开成绩,62.1%的儿童赞同成绩排名,73.6%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够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67.4%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也反映了相当多的儿童具有较强的竞争需要。

这种情形肯定是为孩子殚精竭虑的母亲始料不及的。这就提出了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话题:什么是真爱?怎样去真爱?

学会如何去爱孩子

爱不能强加: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如何爱孩子,却是许多父母未必能及格的考题。孩子虽小,却是和父母有平等权利的人,爱不能强加,爱是有尊严的享有。

美国有一个儿童父母双亡,被一位富豪资助,顺利长大并完成了学业。在他大学毕业前,有一位记者找到他,问他是不是很感谢资助他的那位富豪,打算毕业后怎样报答他。这个孩子回答说:“不,我不感谢他,他用我的贫穷来换取他的名声,我们是一种等价交换,根本不需要报答和感恩!”人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弱小的人。如果在中国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想必会遭大多数国人唾弃。

向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尊重是第一位的。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我们成年人还常常被人一厢情愿地去安排做不情愿的事,用这样的感同身受设身处地想想孩子,就会明白怎么把真爱给孩子了。

留出足够空间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我说,你吃鸡蛋的时候观察过吗?所有的鸡蛋都有空隙,因为有空隙才能生存。如果鸡蛋变成实心的,必死无疑。孙云晓说,我们家长难道还不如一个鸡蛋吗?为什么不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些磨难。磨难是人生最好的历练,大凡有作为的人都是在磨难中站立起来的。如果大人替孩子打理一切,化解所有磨难,一时顺利了,或许换来终生的软弱和依赖。

父母生儿育女,就有了爱的责任,爱的唯一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除了学习,更要注重品德、性格、体质等多方面的培养。单纯注重学习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是畸形的,不能真正适应未来生活,他们的独立性、动手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才干都会有缺陷。一直以来所说的“高分低能”是这类缺陷的形象化。有人认为“高分低能”是独生子女的通病,把原因归结为“独生”。事实上,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作为“自然人”来到世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品质和能力。

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上帝对谁都不会免费。因为人是在体验中长大的,我们既然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代替孩子体验。

酸甜苦辣都是营养

孙云晓说,我经常写的8个字是:“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亲身体验过了,才叫真切的经验,每个人实际上都是靠着经验来生活。你相信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你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错的,怎么样做是安全的,怎么样做是危险的,这些都是你的经验告诉你的。所以我们如果对孩子包办代替,就使他丧失了这一切,使他们变得无能而脆弱,有翅膀不能飞翔,有脚不能走路,有知识不能运用,遇事就惊慌失措。现在出现一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30岁儿童”,指的是30岁的人了还像孩子一样,凡事不能独立自主,这是一种人的退化。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父母,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警醒。

最后,孙云晓给父母们提出了“三要三不要”的建议: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就不要代替孩子决定,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不要代替孩子体验,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品尝;不要代替孩子总结,而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反思。

我们讲的是现在的老师整个群体,不是个别老师,好的老师当然也有,但在目前的环境下,从德和智两方面来看,现在的老师的水平和师德很难令人恭维。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模范,但看看现在的老师,很少不势利的,从幼儿园到大学,很多老师还有师德吗?再说说教书水平,人的智力水平主要靠天生,师范生在学习上只能说中等偏下,可以说思维能力说不上非常高,看看很多小升初的考题,我真的感到现在的教育走入了误区,那些百科考题都需要死记硬背,对小学生来说都还没接触过的,不切实际的东西,这样考有意义吗?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你老师不看答案的话,能答对几道题?再说说素质教育,现在比较流行谈素质教育,以为会弹琴会画画就是素质高了,在我看来,会弹钢琴跟农民会种田有何区别啊,就是一种技能,不是素质高不高的问题,真正一个人的素质要看待人接物,公德心,敬业,善良,讲信用等优秀品德。小学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上课 的时候手背后,昂首挺胸,我们跟着照做,听老师的话,不要作错事就是好孩子,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怎么教就怎么学,成绩也还不错,如果考上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那对老师简直是感恩戴德。到了大学的时候,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会,要自己想,也很难想出来,这时候才明白我们的创造力已经丧失了,这该怨谁呢,我想老师是无辜的,错的是整个社会的教育制度。

中国畸形教育下的多数学生论调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个性决不是穿着前卫,行为怪诞,而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早熟,处事的方法看起来都很圆滑,看似成熟,其实不然,这些都是从别人那里盗版来的,而不是自己的体会。这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和教育的方式。

都说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是一个开发研制的大国,这决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方式禁锢了我们的思想,阻挠了我们的发展。我们的学生最擅长的是什么,不是思考,也不是自学,通常是在等着别人来教,等学会了俨然就是师傅级的人物,我想靠这种方法中国永远也不会强盛到那里去。

也许我这也说,可能有失公允,但现实的情况基本就是这样。有人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你思想的境界达到什么程度就决定了你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的,我很赞同这样的说法,确实,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他们的人民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成败。

教育焦虑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湘潭市第五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7例焦虑症患者, 均符合均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中的焦虑症诊断标准[2], 且入院时常规检查均正常。其中男47例, 女40例, 年龄18~46岁, 病程0.8~3.2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 高中32例, 中专及以上30例, 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A) 评分≥18分, SAS>50分。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的计划制定。由责任护士及主管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具体见表1。

1.2.2 实施方法

入院前由护士讲解并发放入院手册, 对其疑问详细说明, 通过热情的服务与患者建立好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的差异及医师建议, 指引患者做相关检查, 快速的带领其到达检查室, 避免其盲目寻找而更加焦虑;入院2~3周时, 详细查看其病例, 通过个别和集团讲解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 当场解决其疑问;出院前与患者和家属同时交流, 告知出院后注意事项。

1.3 评定工具

对生活质量的评定采用SCL-90[3]症状量表进行调查和统计, 每项内容按严重程度分为1-5分, 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重度;5分:严重, 并与治疗前比较, 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低。

1.4 统计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育前后SCL-90评分的比较。患者通过健康教育后, SCL-90评分有明显的改善, 与教育前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注:*, 与教育前比较, P<0.05

2.2 教育前后HAMA和SAS评分的比较。

通过教育后, HAMA和SAS评分有明显的改善, 与教育前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3。

注:*与教育前比较, P<0.05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意义。

人体是一个整体, 身心功能紧密相关, 互为因果, 这是现代全面健康概念的出发点[4]。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一个人只有处于全面健康状态, 才能维持身心平衡的协调稳定, 消除各种精神压力, 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 所制定的健康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教育活动, 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健康需求, 有利于促进患者进行健康行为, 改善心理和生理,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2 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提高认识。

之所以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服用药物难以坚持, 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而对治疗产生排斥。通过健康教育, 多方面解释疾病的病因及药物的作用, 让患者客观的对待治疗。在患者树立正确认知观后, 便能对治疗充满信心, 同时还可影响周边的病友, 带领其他患者共同向病魔抗争。

3.3 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通过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 能够让护士的工作方向更明确, 护理措施更具体、更有效, 同时针对计划对不熟练的部分提前进行充电, 全面的提高护士素质, 使护理措施能顺畅, 护理依从性更佳, 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们对护理的要求。

3.4 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 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后, 患者的相关评分有明显的改善, 原因在于通过健康教育, 患者对疾病重新认识后, 对治疗更配合, 心理更乐观, 加上护士和家属的鼓励与支持, 更能让其感受生命的可贵, 促使其对健康的渴望, 从而将渴望变为动力, 动力变为实际行动, 最终加快康复的脚步。

参考文献

[1]沈渔村.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08-41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 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8.

[3]徐英.52例焦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和对策[J].天津护理, 2007, 15 (4) :241-242.

“教育焦虑症”缘何成为家长通病 篇3

[案例]

陈女士最近特别沮丧。一周前,她高高兴兴地去小学给孩子报名“幼升小”,却被告知录取名额早就满了。“那我们200多万元买的学区房岂不是白买了?”陈女士一下又憋屈又慌了神,为了这一天,她在3年前就已开始准备了。

3年前,陈女士一家三口住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座带电梯的花园洋房里,为了让孩子能上海淀区的名牌小学,她狠狠心把房卖了,花200多万元换了套两居的学区房,每天得爬6层楼梯。“住宿条件变差,上班路途更远,我们都忍了,可没想到最后连名都没报上。”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上演像陈女士这样“孟母三迁”的故事,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让孩子划分到好学校的片区里,很多家长想出各种招数,也让学区内一些老房子的价格水涨船高。而令家长们更焦虑的是,提前多年花高价买到学区房也并不意味着上了“保险”,不少家长买完发现,学校的招生章程或区域划分等发生了变化,要想跨区上好学校,很多时候需要过硬的关系或交昂贵的择校费。

[家长独白]

“北京多家著名小学都有非公开的择校费,听说2011年景山学校是25万,今年已涨到28万。”陈女士告诉记者,升学俨然成了“拼爹拼钱”的战场。哪怕过了“幼升小”关,“小升初”、考高中,要想把孩子送进名校,都要承担不小的花销,有些家庭孩子一出生就得开始攒择校费。几年下来,哈尔滨的赵先生在儿子择校问题上就花了15万。

学校选定了,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远未结束。“一到周末,我就觉得自己像打仗一样。”上海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周六上午和孩子去上英语班,下午是舞蹈课,周日上午带孩子学钢琴,只有下午才能休息一下。平时,每天晚上都要按照各科老师的要求,“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像吴先生这样,周末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的家长不计其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像“赶场”一样,奔走在去往辅导班的路上。初中高中陪读等现象更是普遍。

[案例]

周六上午8点50分,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安安吃过早饭便背着画板和妈妈一起去上国画课。每逢周六、周日,安安妈妈都要带着孩子穿梭于各个特长班之间,这是今天的第一节课。这个学期,除了周末的拉丁舞、国画、围棋、小主持人4个特长班,妈妈还在平日的放学后,给他增加了奥数、英语和轮滑,也就是说安安一周总共要上7个特长班。

安安妈妈告诉记者,安安他们班报两个以上特长班的孩子多得是,接送孩子上特长班已成了家长们下班后、双休日里一项主要任务,有的家庭甚至为了孩子上特长班“全家总动员”——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拿着点心、背着画板,领着、抱着、哄着,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塞进一个个特长班,希望孩子能在特长班里“特别”成长。孩子在里面“特长”着,家长扒着门缝儿望着、门口等着……

[家长独白]

孩子累,我也知道。可是,人家都上,咱也不能落后啊。一学期7门课上下来,光学费就五六千,我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虽然拿出这笔钱也挺吃力,但我们这辈子也就这样,希望孩子比我们强,比我们有出息啊。

[案例]

马晓伟最怕的就是发成绩单的日子,偏偏他所在的学校几乎每个月都有考试,随堂测验、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不管考得好不好,都会挨顿批。”今年9岁、刚上三年级的他一脸忧虑地告诉记者,滴溜溜的大眼睛里突然有了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疲惫,“有一次我外语考了98分,本来以为爸爸妈妈能表扬我一下,结果就因为丢了两分,被妈妈整整‘念叨’了两个小时。”

因为担心看动画片影响学习,晓伟的家里没有安装数字电视,没有电脑,每天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做妈妈额外布置的卷子。

压力来自爸爸妈妈不计成本的付出和心气颇高的期待值。晓伟自己的家在河北区,因为他的妈妈听同事说小学时期打基础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要,就想方设法把晓伟转到了河西区一家重点小学,一家三口在河西区的学校周围租了一套20平方米的小屋,平时上学时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只有周末才回自己家里住。因为租房,家里凭空多了3000多元的月开销,由于是上完一年级转学的晓伟并不适应,为了让他追上进度,又给他报了好几门的辅导班,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家长独白]

孩子学得累,做妈妈的哪能不心疼,可身边同事好几个都给孩子转了学,不是给孩子找家教,就是让孩子上提高班,听他们念叨多了,我也开始着急了,不是有句话这么说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你不加码,一时“放了羊”,还不被甩得越来越远?现在不付出辛苦,以后后悔就晚了。

一出生就上“赛场”,

快乐童年被过早扼杀

以前是“高考改变人的命运”,现在对命运的焦虑已经蔓延到幼儿园,甚至孩子还没生出来,家长就开始盘算孩子的户口和学籍问题。不知从何时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很多家长的座右铭,催生了择校热、早教热、兴趣班热。而我们为孩子未来所做的一切,是否真正关心过孩子的感受?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吗?

9岁的小劲上一年级时,学习跟不上,“人活着太累了,死了是不是就不累了”的发问让他父母惊出一身冷汗。在北京某小学担任班主任的王老师,也对孩子们沉重的学习生活感到心疼。她说,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有的一遇到难题,就开始哇哇哭;有的脾气急躁,考试题不会,居然吃卷子;有的受到批评时,竟动手打老师……小学本该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兴趣的阶段,现在却成了比拼知识的赛场,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已被过早地扼杀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到的一个案例尤其令人心惊。他说,有个13岁的宁夏女孩,在小学毕业典礼的当天上吊自杀了。她留下的遗书让父母悲痛欲绝。孩子写道:“爸爸妈妈,我是个差生,我没考好,我上不了重点中学。我死了,可以给你们省10万元。”这10万元正是上重点中学的择校费。

择校热越来越疯狂的当下,学生、家长都饱受煎熬。“我感觉自己像只轮子上的老鼠,”北京的刘先生提前2年开始学习各种择校“攻略”,他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而轻松的童年,但让孩子上“名校”的欲望又让他欲罢不能,矛盾万分。“好学校师资强,硬件好,学习氛围好,将来的人脉和圈子都有优势,一般学校肯定比不上。”

在著名教育作家尹建莉看来,孩子们从幼儿园阶段就进入了“赛场”,与家长的心态不无关系,家长将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现在孩子的父母多是“70后”、“80后”,这两代人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并生存着。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又怀有强烈的成功动机。于是,“领着孩子去打拼”已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普遍心态。

“在学校,老师的职称、待遇等都与学生成绩、升学率挂钩。再加上重点学校划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市场经济和行政力量结合,催生出了择校费、学区房等教育畸形产物。”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现在的过度早教、择校热等教育焦虑,其实仍是应试教育压力低龄化的传递,且由学校向家庭挤压。以前是上学难、考大学难,现在有书读、有大学上不成问题,但竞争却整体迈上了一个台阶——一切向名校看齐。而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领域,部分好单位普遍存在的名校要求,也“倒逼”着家长争相让孩子上名校。

当然,家长和孩子们需要直接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今的教材和考题比以前更难更偏。王老师说,现在数学语文拿“双百”的学生明显减少。拿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在1个月里学完拼音。一年级下半学期,要求能写250个字,认550个字,其中包括像“骄傲”、“赢”等笔画复杂的字。她说:“光靠学校上课肯定不管饱,必须课外上辅导班。”

周立波曾经这样比较国内外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是“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国外的教育则是“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二者孰优孰劣暂不去评价,且从一个人的生理状况来看。小学,也算上幼儿园时期,孩子尚未发育完全,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尚未形成。这种时期的教育,无非是填鸭式教育的灌输。于是,孩子们最为丰富的想象力就这么被无视,被摧残了。早期打下坚实的基础很重要吗?这时期打下的所谓的“基础”,不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应试教育的基础,不要也罢。反观大学时期,在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大学本应是自由发展的平台,但在经历了十八年艰苦奋斗后,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在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追逐童年失却的童真去了。不是现在的大学生长不大,只是他们被逼在应该玩耍的时期埋头苦读,所以如今只能抓住踏上社会前最后一点自由时光,去弥补童年。

城市家庭教育支出占收入3成

2011年5~6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对北京、哈尔滨、石家庄、银川、成都、西安、南京、广州8个城市的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进行调查,以了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真实状况。

“在网络、媒体上,近年来把教育同医疗、住房共同列为百姓生活的三座大山,我们希望用数字描绘城市家庭教育消费的真实状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说。在对上述8个城市4960个家庭进行调查后,课题组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家庭对教育质量的追求,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家庭总支出的增长幅度。

资料显示,1985年,家庭教育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1%,到1996年,此比例上升为5.2%;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01.4%,而同阶段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34.4%。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的教育支出以平均每年29.3%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也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按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的调查,城市家庭平均每年花在子女教育方面的费用,占家庭经济总支出的35.1%。

从整体教育支出水平来看,当前城市家庭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支出的平均费用为8754.4元。在调查的家庭中,有36.6%的家庭平均每年教育支出在9000元以上,甚至有2.8%的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超过3万元。

“我国家庭价值观的第一需求是子女成才,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为家庭的一种信念,因此当家庭认为一种行为与自己的信念相匹配时,这种付出的负担感将会降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洪明说,有时候媒体与学者对家庭教育负担感评价过高,是因为他们站的立场与家长不同。而且从回报的切实感受来看,如果一种行为的回报率较高,支付者也会感受到负担感降低。本次调研显示,多数家庭对家庭教育消费的满意度较高,当买家认为“物有所值”时,负担感也就没有人们以为的那样高了。

起跑线上的竞争累死家长逼疯孩子

“今年开春以来,我接到四例因学习压力太大而想死的学生,两个小学生,一个初中生,一个高中生。”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韩美龄语气沉重地告诉记者,“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学校和家长,这些孩子的家庭通常亲子矛盾很突出。”她表示,在这些孩子的口中,家长的形象就是“喋喋不休地抱怨”、“没完没了地唠叨”、“挑剔”、“打骂”等等,“很多孩子有明显的考试焦虑症,有些孩子出现幻觉,抑郁自闭,有自杀倾向;有的出现心理倒退症状,二十出头还像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还有严重的已经患上精神分裂症。”

据了解,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数量正在逐年上升,这些孩子所说的很多话令人听起来非常痛心,“有次举办亲子心理沙龙,专家坐在一群孩子中间,问他们有什么烦心事。‘我的压力好大啊!’一个8岁的孩子脱口而出。 ‘我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之口。 ‘我害怕自己考不上重点初中,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接着说。‘如果考不上名牌大学,以后就很难找到好工作。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我这一辈子不就完了吗?’说这话的高三男孩已经出现典型考前焦虑症。”

“听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就可以知道平时父母是怎么对他们说的,孩子的焦虑情绪很大一部分是家长灌输‘传染’的。想想当今的孩子,不到1岁开始识字,刚会说话就背唐诗、学外语、学算术,两三岁开始学乐器,四五岁开始学小学课程……这是绝大部分当今孩童正在经历的生活轨迹。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为输在起跑线上了,孩子的这一生就完蛋了,他们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起跑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先焦虑紧张了,当孩子稍微有些能力,更是拼命地给孩子填充,最后孩子承受不了,崩溃了。”韩美龄向记者分析。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资料,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主要为多动症、网络成瘾等等,而大学生中16%至25.4%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抑郁、强迫等症状,心理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同时,焦虑抑郁症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教育焦虑从何而来?

“教育焦虑”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媒体早有各种报道。江苏淮安有个初三男生,有一天就是赖着不起床,他老爸怎么强制也不行,情急之下就拨打了110电话报警,请民警前来帮忙。民警出警了,孩子的母亲也从单位赶来了,一直闹腾到上午10点多,孩子才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学校……孩子、家长、社会,都一块儿跌入这极其苦痛的“教育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从何而来?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表示,这种状态起源于一种“群体性恐慌”,“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群体性的恐慌,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的后面,输在起跑线上。”简单地一言以蔽之,这都是“应试教育”给害的。北京的“小升初”、各地的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都是学生家长的“焦虑源”。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只是不同身份地位的家长、不同智力水平的孩子,其焦虑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相比于中上层怕子女“往下掉”,最焦虑的还是身处最底层、盼着孩子将来有出息的家长们。在农村或来自农村的社会底层人群,要想向上流动,考学几乎就是唯一路径。但他们几乎就是“奋斗20年才能与城里孩子一起在咖啡店喝咖啡”。在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厉以宁对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有过一番深刻的剖析:由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以致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很难继续深造,从而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由于农村的青年人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因此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对他们实际上是关闭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下的不良循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

教育不仅是起跑线位置不同,前进的“跑道”其实也很不一样。短期的教育焦虑,长时间的教育焦虑;孩子的教育焦虑,家长的教育焦虑;家庭的教育焦虑,社会的教育焦虑……各种焦虑纷繁交织,构成了一幅中国教育的现实图景。这些问题的解决,唯一出路也在改革——教育体制的真改革。

专家观点:父母该和孩子一同成长

英国注册心理咨询师、学大教育非智力因素课程项目总监、心理咨询总督导李未末说,在心理咨询间里,常常看见充满恐惧的小学生和急得焦头烂额的爸爸妈妈,还有背后抱着殷切希望的奶奶爷爷,这让我们既心疼又心酸。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起来有很多。

首先,社会竞争与压力使得基础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快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数学水平和扎实的英文基础,都是孩子未来上好初中、好高中甚至好大学的重要筹码。家长们自然不会错过小学这个“黄金期”。其次,孩子是家庭瞩目的焦点。目前的小学生家长多为70后,有的甚至是80后,一家6个大人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有的家庭成员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身上,作为“中心”的孩子,事实上压力很大;再次,家长间的攀比心理。很多家长跟我说:“不能不在意啊!在单位里,就我们家孩子成绩差,人家孩子都是99分、100分,我都不好意思上班了!”在工作场合,有孩子的家长几乎不比别的,就比孩子,谁的孩子成绩好,谁的孩子获奖了,都会是炫耀的资本;再有,孩子在校面临的压力与伤害。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我是觉得一次没考好没关系,可是学校老师可不乐意,天天找我谈话,请我去学校,我也挺没面子的,那我只能要求孩子。”有的孩子告诉我:在学校里,成绩不好的话老师会批评,有时候还会被罚抄写或者罚站。很多小伙伴会因为我这次成绩不好,就不喜欢跟我玩儿了。对于低龄组的孩子,学校里面因为成绩而引发的一些对孩子个性上的打击和伤害,也给家长带来很大压力,也是家长急于想办法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方法单一。多数家长都是没有育儿经验的,是我们常说的“没有考核直接上岗”,但家庭教育实际是门艺术,大部分家长只从自己父辈承袭了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但是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孩子,有的家长很忙,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感觉自己很耐心,实则“简单粗暴”。

针对以上的原因,我们提供给家长的解决方法一般有四点:

一是调整教育重心。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应着重培养孩子全面均衡的发育、自信心、学习兴趣、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制力、注意力以及与父母的交流模式建立。特别是大脑发育,小学是大脑蓬勃发育的阶段,除了语数外,音乐、体育、美术、常识、语言表达等,也都是刺激智力水平提高的必要途径。此外,自信心的建立也是格外需要强调的:家长不经意出口的“你怎么这么笨”,常常是摧毁孩子自信的致命一击,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伴随孩子一生。

二是纠正自我的不良动机。请家长常常反思一下几个问题:自己是否有为了面子、为了虚荣心而迫使孩子达到某些标准?自己是否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自己是否希望控制孩子的全部以满足自己的控制感,进而获得安全感?

三是调节焦虑情绪。家长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带给孩子很不安的感觉,也影响孩子情绪板块的发展。因此,家长首先要让自己放轻松。陪伴孩子成长本身是件非常愉悦的事情,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也学会接纳他或她长成超乎你预料的样式。

教育焦虑症 篇4

在早期教育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一方面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另一方面使其产生重大丧失感和被抛弃感,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要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

一般孩子在2岁之前,持续跟妈妈分开9天以上,所产生的分离焦虑将终身不可逆转,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仅是因为隔代教育的不足,而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给孩子的保证。在一个家庭角色健全和正常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能够跟爸妈一起生活,远比我们认为的其他物质方面的东西对孩子更重要,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很多从小把孩子扔给老人,等孩子大了却责怪孩子如何如何不听话的家长,其实是不值得同情的,该被同情的反而是孩子。

现在的家长大多了解这点,也有很多像我一样,为了孩子放弃工作的家长,但是在一些小事上,有时处理得不够到位。让分离焦虑带来的伤害远离宝宝,比如简单的出门,宝爸每天都会很认真地跟小宝说清楚爸爸要去上班,晚上回来陪宝宝玩,他在家可以跟妈妈一起,想爸爸了可以打电话,然后高兴地跟他再见,让他等着爸爸回来。等宝爸回到家,一定是第一时间跟他打招呼,抱抱他,然后洗了手跟他玩。宝宝到目前为止,只是有几次流露出不舍,一直抱着爸爸不撒手,但是从来没有哭闹过,现在已经能每天很愉快地爸爸再见,然后帮我关好门。如何让宝宝有安全感,有时就是这些日常的小动作在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坚持,这也是宝爸“教育”我的。

教育焦虑症 篇5

摘要: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神经紧张状态,作为一种消极情绪,考试焦虑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在考试中的发挥,导致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测考试焦虑的重要变量之一。基于对200名大学生进行的自我效能感及考试焦虑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提出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缓解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教育建议;大学生

一、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概述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战能否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知觉或信念。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对环境的选择,它作为一种能力的信念,在个体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试焦虑是指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他身心因素的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映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考试焦虑高的人往往具有自我怀疑、无能感等特征。

考试焦虑是中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焦虑形式,随着高考队伍的日益增大,人们似乎越来越关注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大学生处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社会普遍认为他们没有太大的考试压力,其实不然,现在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毕业即能分配工作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大学生不仅要面临课程考试,而且要面临就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种证明自身能力的考试,这些压力使得考试焦虑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自我概念是影响考试焦虑的个体主观因素之一,因此,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是预测考试焦虑的重要变量之一。为此,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某高校大一至大四学生随机抽取200人,进行调查研究,以发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及二者关系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四年的学习,大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提高,考试焦虑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F=2.244,p>0.05),高年级与低年级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当,而考试焦虑存在显著差异(F=16.854,P<0.001),而且通过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大四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年级。

首先,通过大学环境的熏陶及四年的专业知识学习,大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没有提高,表明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提升,面对挑战不够自信,这会对大学教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其教育质量没有得到提高,高等教育的课程知识及课程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无疑影响了高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使得大四学生不能积极自信地应对社会的检验。其次,大四学生的考试焦虑明显高于低年级,使得他们在面临就业考试或升学考试时,不能正常发挥。自我能效感低也造成他们在走向社会时产生恐惧及无措感,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使他们不能正常运用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做贡献,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2.与理工类学生相比,文史类专业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明显较高

通过对文史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学生的考试焦虑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独立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检验,发现自我效能感在两个专业间不存在显著差异(t=-.438,p>0.05),而考试焦虑在两个专业间存在显著差异(t=3.202,p<0.01),且文史类专业学生的考试焦虑高于理工类学生(M文=44.6406,M理=39.7037,M文>M理)。

近年来,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大学不断扩招,但与此同时,高校并未能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和社会现状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招生人数上也未能与市场的人才需求量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接轨。如今,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泛,而文史类专业的学生,如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等就业面相对狭窄,社会需求已近乎饱和,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了扩招,不仅没有严格限制此类专业的招生量,反而有扩大之势,造成了文史类专业人才输入简单输出困难的局面,也使他们在面对就业考试和考研时压力随之增加,出现高焦虑状态。另外,由于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史类专业的这种尴尬局面将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公众形象,使高等教育这一理性明灯变得黯淡,失去光彩。

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较低的自我效能感造成了高考试焦虑的状态

通过皮尔逊相关的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存在的负相关(r=-0.232**),就是说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会导致较高的考试焦虑。如今的大学生由于面对的社会压力较大,自我效能感明显较低,这就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焦虑状态,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加严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的维护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教育上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外,还要通过外界因素的努力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降低考试焦虑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其考试焦虑水平,对于帮助学生增强自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及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都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1.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力量,创设科学优质的教育环境

“有充分的科学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能胜任科学教育的需要”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学管理模式的创设应把实现这一要求作为前提和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逐渐“大众化”的同时,教育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设,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重视经验的管理,创建健康的个体经验体系

班杜拉(1977)认为: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来形成和改变的,其中亲历的掌握性经验影响最大,且这四种信息源不是自动产生作用的,需要经过个体的认知加工,将这四种信息整合起来。原有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会成为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来源。[3]个体如果不断地体验成功,会逐渐建立积极的经验反应模式,在以后做同类事情时,这种成功的经验会为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提供内在的力量来源;相反,失败的经验就会降低个体日后做类似事情时的自我效能感预测值。因此,大学生应尽量在现实中发掘成功的经验,避免直接挫伤自信心。同时,不断扩充发展个体经验,正确认识经验的意义,将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利于个体积极应对新环境、新挑战。

3.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以实践创新提高培养质量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整体目标,在完成总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确立自己短、中、长期的学习目标,力求学习目标的具体性、适度性、挑战性,使目标难度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在完成每一阶段目标时产生强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要加强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依赖于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探究过程中的训练。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将不断创新的实践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培养对学习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能使学生在即将走向社会时的焦虑情绪得到缓和,更有信心迎接社会的重重考验。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端正考试动机,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

(1)定期举行“对学习考试的认识”之类的大型讲座,让学生建立对考试的正确认知。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同时也便于教师清楚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提高教学质量。大学生也要深化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培养一种理智美好的学习情感,这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学习、参加考试的状态转变成一种积极、乐观、主动的学习考试态度。

(2)许多学生高焦虑的考试状态是由于动机水平过高,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所致。学习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起着促进和维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果就越好。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要引导学生端正考试动机,调节适度的动机水平,及时调整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期望值,从而产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3)加强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心理专项训练。增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及重要性,并向学生介绍各种焦虑情绪的自控方法,如理性情绪疗法、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等,使学生能够及时自觉地调整学习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老师也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积极良好的人际氛围,及时发现并有效疏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文:焦虑症 篇6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得很焦虑。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焦虑些什么,也答不出什么,于是就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接着就是失眠。长久以往,便跟行尸走肉一般。

我是个爱幻想的人。无聊的时候就会想要是突然有了一百万,我该怎么花。然后就一本正经的`想,什么买车买房开个店,存银行啊娶媳妇啊。而且还是很有逻辑性的去想。然后发现,一百万不够用啊。一千万吧。最后都圆满了,才回归现实。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会思考,可哀之处也是如此。当野心大于能力的时候。就是焦虑,急躁,然后做出一些常人不可理解的举动来,就是大家说的有病。

这是我焦虑的原因吗?不是。当我沉下心来问自己。沉下心来好好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并不敢直面的去回答。我很懦弱。当第一百次一万次的时候。我才敢去承认。自己其实很失败。自己并不优秀。

小时候我成绩很好,大人们都夸我很聪明。于是这个念头在我心里根深蒂固。慢慢的觉得自己很骄傲了。就算初中高中成绩吊车尾也归咎于自己不去学,而不是自己不聪明。这种念头一直持续到来上大学。当真真正正学会好好思考。才发现自己的可笑之处。原来我的长久以来的焦虑,就是不敢直面自己。一直逃避,一直找原因。鲁迅的名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何况自己的人生还不算惨。

跟我一样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吧,只是当忙于生活时,悄然忘却。然后在深夜寂静无人的时候,又猛的想起。

生命教育:让大学生告别焦虑困扰 篇7

焦虑是困扰人类生命、发作频率最高的一种复合型负性情绪。如今,“我焦虑啊!”已不知不觉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口头禅。从现实角度讲,它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在我国的大学校园中,许多学生身上已经出现了过度焦虑,甚至病态焦虑现象,使个体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使心灵变得悲伤和痛苦。焦虑正逐渐地吞噬着他们的心灵乃至生命,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目前,许多大学生处于一种心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他们除了要承受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和挑战之外,还要承受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情感复杂、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的困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如影随形的焦虑,一部分脆弱的生命个体不能承受焦虑之重,往往走向生命的极端,对社会、家庭、生命本身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如:北大学生王小龙把蛇放在同学水杯里作毒品实验导致2人中毒;广东医学院学生甄新喜用浓硫酸和菜刀行凶导致1死6伤;直至轰动全国的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残忍的杀死4名学生等等,此类事件一次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众多的学生身陷学业焦虑、交往焦虑、就业焦虑、生命焦虑的泥沼中难以自拔,一步步走向疯狂、变态的犯罪深渊呢?

原因解读:当代大学生焦虑的归因分析

1.社会因素

社会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是大学生焦虑症产生的社会原因。伴随着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近年来,传统在新的生产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逐渐瓦解,大学生无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行为的方向和准则,而正在全世界泛滥的后现代文化又提出要消解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则与意义,如此一来,大学生似乎获得了空前绝后的自由,但也失去了人生路标,没有了人生参照系,于是,不少大学生彷徨、无奈、消沉、“活得没意思”。

2.个体因素

(1)自身角色定位失调、成就动机过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大学生们代表着一部分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特征,而人们对大学生也有着特定的角色期望,大学生们本身对自我的角色也有着特定的领悟。他们对自身角色的期望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卓越的工作能力、令人羡慕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他们希望自己是社会的精英,时尚和潮流的引领者。然而,现实中由于个人能力、精力、兴趣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的一切,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心理,陷入焦虑之中。

(2)由于青春萌动和情感问题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焦虑困扰。大学生虽然已接受了许多年的学校教育,但由于我国内容的不完善性和教育理念与现实的脱节,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很多困扰和迷惑。例如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缺失,恋爱受阻,失恋,未婚先孕等等,给相当多的大学生带来无尽的恐慌和忧虑。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又求助无方或羞于启齿,但在这些问题上他们又是敏感而脆弱的。曾有新闻报道某大学男生在向同寝室友询问性心理问题时,因自感对方似有嘲笑之意,而恼羞成怒将对方推入湖中溺死。

3.学校因素

教育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充分发挥她崇高的引导作用: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信,引人自爱,引人热爱生活,引人珍惜生命。

以往的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当代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在理念上开始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但由于有着高考的指挥棒的存在,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所以很多学校在具体实施上,还是以智力教育为主,审美教育、诚信教育虽有涉猎,却也不是很深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的开展更是凤毛麟角。

人在遇到挫折时,都会出现失落、懊悔、焦虑、烦躁、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的还会产生迷茫、悲观、消沉、绝望的厌世心态。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活着为了什么”“我到底能做什么”“我存在的价值”等有关生命的意义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出现失去生活目标、对前途感到没有希望,甚至自罪、自责感。这时,即使外在生存条件都很好,当事人都感觉不到幸福,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最终可能为了摆脱焦虑,走向结束生命的不归路,或者转化为怨恨伤及他人。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环,高校教育应该承载着让学生完成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引导学生去意识和体验生命的有限性与局限性,去探究自我本性的净化,使他们走出情绪的失控、性格的脆弱,走出生命的凋敝与萧瑟,在现实和法规的约束中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走向生命无限生机的绵延。

方法取向:走向释放个体焦虑的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教育?目前国内的主流看法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人们的人文精神,培养人们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人们的关爱情怀,使人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摆脱迷茫,树立信心,激发勇气,重新点燃生命之火,走出困境,走出焦虑、抑郁、消沉的泥沼。

那么,怎样去消解和释放生命的个体焦虑呢?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中确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此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学习观,真正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育者们还要注重做好以下两点工作:

1.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认、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情感引人振奋、达观、昂扬向上、富于爱心,成为人生的动力和光明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则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对他人生命情感的漠视,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沉沦或出现生命的焦虑。因而,生命情感的培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以育人为根本大任的教育理应承担起生命情感培养的重任,绝不能放弃对个体生命情感的关怀。

2.积极培养大学生认识生命的神圣性,感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从根本上说,任何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生命存在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所有的生命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套,如果某些环节断缺,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链就会七零八落,人类的生存也将随着一个个生命体的消失而灭亡。因此,生命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根本上是对自己的关怀,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所以,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持敬畏态度,同时,人应当懂得其他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与之休戚与共。所以,我们要教育大学生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万物,以敬畏的态度善待一切生命。

参考文献

[1]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3):8.

[2]向德平,田北海.对白领焦虑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2003(5).

[3]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1(4).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学生焦虑心态分析及教育策略探究 篇8

关键词:学生焦虑心态成因表现 对策

一、学生焦虑心态的成因及来源

人们每当感觉当下的情境是自己无法掌控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这种不安伞感就是造成焦虑心态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缺乏他人对自己的正而肯定、对自身能力的评判出错、对事物的认知产生偏差、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或者缺乏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等等,都可能导致焦虑心态。如果学生会因为无法掌控当下的情境而产生焦虑,可以从两个方而来考虑:第一,学生本身有过强的欲望和需求,而这些欲望和需求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满足;第二,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对其造成了过大的压力,而这些压力是学生难以自我调节和消化的。

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如传媒的负而影响,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家庭带来的压力或是身体健康状况。其中考试焦虑是各个阶段学生普遍而临的问题。第一,对考试的错误认知容易导致考试焦虑。许多学生把考试看得过重,在考试中无法发挥正常水平,有些学生甚至还未进考场便失去信心。第_,过分考虑考试结果带来焦虑心理。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了“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的处事态度,所以他们会因为担心自己的考试分数而产生焦虑。另外,胡思乱想以逃避考试带来的压力,或者为表达对考试的厌恶而过早离开考场都是考试焦虑反应。

正常范围内的焦虑心理和反应是可以接受的,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以防焦虑心理扩大。如果焦虑心态已经开始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生理健康的话,便需要对症下药,老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其进行调整。

二、学生焦虑心态的表现形式

学生焦虑心态通常表现为失眠、易怒、容易疲倦、情绪化、精神不集中或对于吵闹环境非常敏感。这些症状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负而影响并降低学习效率。如果焦虑心态严重的话,甚至会山现一些生理症状,比如心慌心悸、山汗、尿频、尿急、头晕、胸闷、震颤、口干或呼吸急促。

以考试焦虑为例,考试焦虑可分为考前、考中和考后焦虑。学生若在考前产生焦虑,会长时间焦躁不安,对自己的能力和复习成果没有信心,精神高度紧张,严重时无法进行正常复习,甚至因为压力过大有逃避考试的倾向。考试中的焦虑时问较短,但程度往往较深,如一些考场内晕倒的学生便是由于过度焦虑而出现身体问题。另外,考试中焦虑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思考能力,回忆知识过程也将受阻,由此直接影响考试结果。考后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忐忑不安,与同学对答案猜成绩,这种焦虑甚至会持续到拿到考试结果。

三、焦虑心态的后果

过度的焦虑不但会对学生的情绪和身体造成伤害,严重时会导致其他病症,甚至酿成悲剧。从心理角度来看,过度焦虑对于仍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学生来说,会阻碍他们形成健伞的人格,心理容易留下阴影;从身体角度来看,焦虑可导致高血压、肠胃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及时、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生活的焦虑心态,是防止问题发生的关键之一。

四、学生焦虑心态的教育策略

针对学生焦虑心态,建议分为预防阶段、分析阶段和治疗阶段。

1.预防阶段:定时找学生聊天,注意是否有焦虑倾向

大部分有焦虑心态的学生都是在集体学习生活中逐渐产生焦虑心理的。所以,如果老师能及时察觉到并防患于未然,便可大大降低焦虑心态对于学生的负而影响。在通常情况下,建议老师定时找学生单独交流,内容包括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而。这样的交流如果进行得当,不仅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还可以建立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学生在有心理障碍时甚至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

2.分析阶段:通过和学生交流,找到焦虑的原因并分类

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已经有焦虑心理,建议首先找到焦虑的原因。某些学生是因为考试压力过大,或者是人际关系山现问题或者是家庭有矛盾。不同的焦虑来源通常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不可一概而论。

其次,将焦虑分类。一是普通或严重,_是短期或长期。如前义分析所说,适当的焦虑是可以帮助学生而对危机,严重的焦虑便会影响正常生活;短期的焦虑是不可预测的,但“来得快,走得快”,而长期的焦虑则会一直跟随学生,是心理疾病。

3.治疗阶段:根据原因和分类,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

上一篇:观《焦裕禄》心得体会下一篇:党员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双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