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课程教学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精选8篇)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 篇1

广州市

番禺区

陈子峰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摄影比其他学科更重要,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关键词]摄影教学、教与学、实训、技术与艺术、创意培养

导言

本文所指摄影基础课程,是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门课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的教学是着重于技能的培训,摄影教学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突出摄影的技能特点,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就是“技能强化”。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以达到专业摄影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

一、引起学生对摄影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就能创造奇迹;只要给学生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就能还你一个惊喜的结果。一位教育家说过:“所谓课上得有乐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我对学生说:“要想摄影学得好,那你就把这门课程当作是一门‘玩意’,只要你觉得好玩,就会对它产生兴趣。艺术的起源就是‘玩意’”。如何才能让学生觉得好玩?

1、学生青春爱美的天性和风光如画的校园环境是一个很好的条件,让他们拍一些人像、风光的照片,尽快培养出他们对摄影的兴趣,又能让那些“零” 摄影知识的学生为专业摄影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2、除了数码相机外,学院装还备了一批35㎜机械单反机及各种焦距的镜头,还有一架4×5英寸单轨座机,让学生用这些相机装上黑白胶卷(片)拍摄,从中认识到专业“摄影”与一般“照相”的区别。

3、让学生体验暗房技术的神妙,他们会从亲手冲洗自己拍摄的胶卷、印放照片中获得乐趣。

4、教师要对学生多指导、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创作激情,树立信心,成为摄影学习、创作不竭的动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活动、参观各种摄影作品展览。

5、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提高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熏陶。熏陶是来经典名作,解读就是熏陶的内容与方式之一。向学生讲述这些优秀作品创作时的故事,使学生开阔视野。首先,让学生以各自的感受去阅读,对他们的看法要给予肯定及尊重;然后,才以“公式化”的分析去讲解作者构思,以及拍摄时,多种摄影因素的成功组合、技法的运用;最后,再陈述教师自己的体会。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对图片的审美感受,加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

二、“教”与“学”

1、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教师的文化素养决定着教学质量,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具有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事业的激情,并且要具有高度责任感。否则,就没有资格成为真正的教师。

摄影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强有力的课堂控制能力、充分的备课、过硬的实操能力。对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一定要有明确答案,而且在解释答案时必须有技术上的依据,例如:镜头上的光圈数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景深大小与光圈大小、焦距长短有关系?等等。绝不能用模棱两可或想当然的答案去搪塞学生,更不能以“你们不是研究相机制造的”来敷衍学生。否则,学生会打骨子里看不起教师,其教学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摄影基础教育课程仍然是以传统摄影技术为主,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器材、拍摄技术、冲洗加工技术、摄影构图及技法等组成。而且,内容几乎都是以器材为主,往往超过篇幅的一半。很多内容都已经陈旧过时,而新的知识却层出不穷,但教材却是多年不变。因此,教师要随时对教案进行修正,适时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成就、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删除陈旧的东西,订正修改讹误之处。

影像数字化正逐步成为主流,授课时渗入数字化摄影、电子暗房和多媒体编辑的知识,传统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摄影技术学习得更为扎实。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于客观世界的一个能动过程,是依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迸发出学习热情与智慧潜能,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不要过分强调摄影课程比其他学科更重要,摄影教育并不是孤立独行的,一定要与美术、艺术类学科及其他实际应用学科的结合,与社会全面接触,不要只局限于摄影本身。

拍摄和照片的制过程作应当占较多的课时,暗房、色彩、灯光的技术必须掌握。每个班的计划授课时数为54节,而实训课时数就占了当中的34节。因为是摄影基础教学,所以特别注重黑白暗房操作技术,占了整个课程的60%。提高对创作实践的要求,对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步骤。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的表达效果远胜于干巴巴地讲原理。与影视动漫专业的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制作动画课件。借助计算机演示,让学生非常直观地、逼真地了解摄影各个环节的每一具体过程的细节。

以摄影机的工作过程为例:卷片上弦→按下快门→光圈收缩→反光镜上翻→快门开启→光路产生变化→快门关闭→曝光后光圈回复→反光镜下落。把整个过程形象、生动、逼真、完整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更透彻地了解摄影机拍摄原理。

4、以实验室的方式进实践训练

整个实训过程都要按照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标准来进行。每完成一个课题,每人都要撰写一份《实训报告》,列明该课题在实训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到:

在拍摄阶段所使用的器材:相机、镜头、测光表、感光胶片的种类、影室灯的型号及光的输出量、反光板的位置等,并且要绘画摄影布光图。

在底片冲洗阶段,具体到感光胶片的冲洗方式,显影的配方、温度、时间等。照片印放阶段,所使用的放大机、放大镜头、黑白放大相纸种类、曝光量、显影的配方、药液温度浓度等。

最后,要求学生从课题实践中作出自我总结,发现当中的问题(技术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师对学生的《实训报告》要认真批改,写上评语,指出存在问题,解决的方法。

5、从学生的作品中寻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即将结束之前公示全班作品,让学生都来充当“评委” 相互评品,把自己对每一张照片的看法、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都打印在稿纸上,不署名,上交教师。教师用2至3节课的时间,结合《实训报告》讲评作品,根据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

三、强调学生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

实训课程是体现摄影教育专业特点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之后,都必须进行技术方面的实践,其教学方式就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模式。摄影实验室包括摄影室、暗房和计算机操作室,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设施。学生对感光化学、光学物理学及电子影像技术的实际接触基本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必须严按照标准的规程进行,拍摄时的测光和调焦、药液的配制、冲洗(包括相纸)时药液的浓度、温度和冲洗时间都有严格的标准,绝不允许那些“土”操作方法出现在实验室。

具体运用教学手段:

1、让学生正确理解调焦与曝光,如何做到调焦准确和曝光正确。(1)以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可以点着火来解释镜头的调焦原理。

(2)打比喻:光圈大小=水管直径的大小、快门速度=放水时间、底片=水盆。推导出公式:光圈大小×快门时间=曝光量 VS 水管直径×放水时间=水出量

结果:底片曝光正确=水盆恰当地装满水;底片曝光不足=水盆没有装满水;底片曝光过度=水盆的水溢出并淹了水盆。

2、引导学生以中学时代的化学知识来理解感光材料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光化学:红纸在长期的光照下会褪色,只不过比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性低而已。中和反应:显影剂属于碱性,定影剂属于酸性。

化学材料的两重性:定影液既作为银盐的溶剂来使用,又起中和反应的作用。

3、必要时,适当做一些破坏性试验,如:拍摄时调焦不准确、曝光不正确;冲洗的温度和时间的配合不当;先定影后显影;超大倍率裁放照片等等。

强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摄影。摄影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严密的科学性是摄影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技术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成败,绝不能存有“将错就错”、“歪打正着”的念头,任何环节的操作不当都会导致功败垂成,这也是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不同之处。

不要过分地依赖后期的制作技术,制作只是拍摄的完善和补充(特技除外)。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得好,才能获得一张完美的作品。否则,最终都是有瑕疵。

四、发挥学生的创意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潜意识里也具备了相当的艺术修养。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要激发和引导学生去用心思考,按课题去完成作业,这就是专业摄影区别于非专业摄影的根本所在,等同于在社会工作中按合同完成一项设计任务。这是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达到的要求。

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过程要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并重。“创意培养”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和训练创作意识,讲授“图形创意”、“创意摄影”等知识的过程中,创意基础和创意理论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连接,相互融合,配合“平面设计”、“色彩构成”、“环境透视”等课程,对学生美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塑造。

教师要将创意培养的内容结合到具体课程中去,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举例,多示范,让学生养成勤动手、勤思考、勤观察、勤比较、勤学习的习惯,上课后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不断激发学生的技能表现欲望,逐步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训练方法。

引导学生如何以直觉联系想象。高尔基说:“艺术直觉产生于贮存的印象。”创作思维往往是以艺术的直觉为先导,为引爆点,才能构思出美的艺术作品。以客观存在的形象为起点,激发创作思维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种创作过程。

实训是培养学生把摄影技术与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融为一体的重要环节,运用创意理念和创新手法,与其他学科结合完成作业(即作品)。作品要表达出对美学、人文、历史的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去做一次作业,而是去学习如何构思、设计,选择最佳方案去完成一项创作。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谐统一,从中体现出作者的独创性,即要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以经典名作来体会照片制作的标准,让学生从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的相纸上的银颗粒上的黑、白、灰中感受色彩、光影的变化,用心灵去感受作品。再与相类似的素描作品作对比,看两者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挥“废照片”的余功,在上面进行“二次创作”:画面的重新裁剪、摄影角度的重新假设等等。

“利用技术的极点,发挥创意到极致”。利用每个技术方面的临界点做文章,如:不同速度的同步闪光形成的不同画面效果;感光材料的宽容度范围的两个极端;胶片的倒易率特性等等去进行创作。

面对数字化摄影汹涌的大潮,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应当教导学生: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但人的艺术思维绝不是象电脑、数字化技术一样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艺术思维与科技的进步并不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艺术思维是向着自然、初始回归,是把任何时代都看作是同一时代。正如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尤素福·卡什的《怒吼的雄狮》、菲利普·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等不朽的名作,并不因年代的久远而黯然失色。今天的数字化技术是可以模拟传统摄影的一部分,但绝不能替代全部,正如当年的摄影术不能取代绘画、彩色摄影并没有使白黑摄影消亡一样。传统是没有疆界,没有尽头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摄影基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以物理学、化学技术为基础,从按下快门、经冲洗、印放(或计算机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最后制作出照片。这一过程绝不是按下快门或印出照片就结束了,无论是传统暗房工艺,还是Photoshop技术,都是作为后期制作补充的手段。而学生对于来说,现阶段摄影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其中的一门课程而已。无论他们日后是否会成为一代摄影名家,一切都从现在的摄影基础学习开始。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去改进和优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因为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陈琳

《大学摄影教育改革之路如何走》

[2] 刘兵

《如何培养新闻专业学生的摄影志趣》

[3] 胡钢锋 《关于摄影教学管理的思考》

[4] 《中国摄影家》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 篇2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快乐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意识倾向。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发生兴趣时, 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在教学中, 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以“奇”激趣。

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奇”是学习内部动机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 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 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变速机构时, 向同学们介绍驾驶员在驾驶汽车时, 经常用右手拨动右侧的拨杆, 根据路况使汽车行驶速度时快时慢, 有时还要把车向后倒。告诉学生驾驶员拨动拨杆的操作, 是在改变一对齿轮传动比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改变车轮的转速和转向。使学生感到很新奇,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以“疑”激趣。

疑即疑难, 解决疑难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提出疑难, 让学生去思考, 更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学习棘轮机构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a.我们在骑自行车时, 脚踩自行车踏板向前行驶, 而反转踏板时, 自行车却为什么不会实现倒车?b.卷扬机在提升货物之后, 尽管机器已经停止工作, 但货物却为什么不会下降, 而是稳稳地停在空中?一连串的疑问,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3 以“趣”激趣。

“趣”, 既可活跃课堂, 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注意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一定沉浸于欢乐之中。槽轮机构是一种常用的间歇运动机构。在电影放映机上的卷片机构, 为了适应人们的视觉暂留现象, 要求影片作间歇运动, 它采用四槽槽轮机构, 当传动轴带动圆销每转过一周, 槽轮相应地转过90°, 因此能使影片的画面作短暂的停留。使学生听了以后兴趣盎然。

1.4 体验成功, 获得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 教师要做到深入钻研教材, 因材施教,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当代职业学生的表现欲望强烈, 同学、尤其是老师的激励和赞扬是他们实现持续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保障。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科的很多内容如各种机构的教学, 要求有动态的演示, 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

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时, 采用CAI课件, 把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死点位置, 凸轮机构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以及间歇运动机构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 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得以加强。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 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效果, 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 而又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学科, 因此, 它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 理解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 较为抽象, 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际相结合,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 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 结果只能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 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 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 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 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 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 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 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

3.2 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

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 在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基本了解后, 利用课余时间, 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 并且要和上一届同学的作品相比较, 看看哪些同学做得好, 同学们的参赛积极性非常高。小制作做好以后, 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 然后进行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 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 对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存在条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3.3 进行现场参观教学。

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 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 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 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 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 退刀时快, 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在讲授完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离合器、联轴器和制动器之后, 请工人师傅给予现场操作。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 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参观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 可谓是一举多得。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现状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课由于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复杂、抽象,并且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与实际接触也不多。对工程实际缺乏感性认识,在学习中大多只能靠死记硬背,再加上技师学院学生普遍底子薄,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学习的热情。由于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实际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种状况,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深入分析技师学院《机械基础》教学的现状,制订相应改进措施

技师学院《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基础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安排过于繁杂,找不到重点,教材内容过于老化,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理论脱离实践,对于实践课程的重视不够,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实践环节,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高效率的操作技巧。

3.教师的技能水平有限,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首先,要选择性地学习与《机械基础》相关的知识,相关课程的学习要突出重点,做到新、精、实用,这样才能较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原有的课程内容中有许多陈旧落后的知识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意味着它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内容要有针对性,灵活性要强,要不断随着学科进步而更新教材,丰富其中的内容,引入学科的前沿知识。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而推进社会的进步。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机械基础》实践为主的专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实践中领会专业技术要点,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将学生带到实践现场去上课,一边讲一边看,一边教一边练,也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车间来上课以此来增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靠黑板上的板书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更多的技术性知识。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达,为高职教育面向现代化提供了广阔天地,也为《机械基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机构的仿真动画,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课堂上不易讲清的机构工作原理,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有趣,使得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产的全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调动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节省老师画图时间。老师还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在课堂上播放工厂现场机器工作录像,使学生了解实际中机器的工作情况,对机器工作原理、各种机构的运动原理、零件的结构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机械运用意识。

三、整合《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典型内容的应用训练

《机械基础》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及一般工作条件下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零、部件,研究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运动和动力性能、基本设计理论、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零部件的选用和维护,重点解决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问题,内容繁杂,如果面面俱到地照本宣科,难免枯燥乏味,学生消化、吸收也感到困难。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对所涉及的内容的难度和广度做了很大的调整,遵循应知应会的原则,打破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将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和机械设备维修过程所涉及的工程材料知识、材料强度和刚度分析知识、机械传动的知识、机构的设计和常用零部件选用和设计的有关知识等必需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以实际机器为项目导向,以工厂典型产品开发的技术流程为中心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事实证明,这样教学学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双师型”(讲师、技师)专业教师更是技师学院师资力量的一个重要体现,这就使得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加强老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老师的技能水平,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发挥自己在学习上的主导作用。教师只是引导和评价,让学生在用中学、练中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尤其应当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教法创新,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为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2]黄塬,浅谈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J].职业,2008.

[3]《机械基础》项目教学方法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5):113—114.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4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

美术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广告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美学实践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广告学理论,而是注重学生的技能和技术的训练。美术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和图案三个部分。

素描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训练,它用单一颜色来描绘对象,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通过形体、结构、比例、线条和明暗等造型因素的综合运用,将内容形式和手段揉和在一起来表现对象的方法。

素描属于心灵,色彩则属于感官。我们通过素描培养心灵,并把色彩导入心灵的轨道。素描与色彩是绘画的重要因素,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视觉艺术也只有通过“形”和“色”才能得到反映。

图案是产品艺术设计的图样与装饰纹样,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美术形式,也是所有的设计师创作的开始。

二、课程的目的及要求

要成为设计师首先要学会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世界,美术基础课就是开始。

通过素描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和认识物象的本领,培养学生准确概括和整体描绘对象的能力。

学习色彩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色彩塑造形体、结构、空间、光感、质感。学会在自然中用自己的心灵和眼睛去感受和捕捉瞬息万变的色彩,锻练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生动的表达能力。掌握色调处理、画面构成、情感表达的形式美规律,提高色彩修养和审美水平。学习图案目的是训练学生设计技能和技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大胆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设计意识。

三、课程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绘画为主,把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

四、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总分100分,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60%,期末进行理论和绘画综合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

大纲正文

一、课程教学建议

本课程学分为3个学分,课时为54个课时。

素描·速写18个课时

色彩·水粉18个课时

图案基础18个课时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素描·速写

(一)教学内容

11个课时

21个课时

31个课时

43个课时

59个课时

63个课时

(二)重点及难点

课程重点在于线条的画法,难点是石膏几何和石膏像写生。

(三)教学建议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组织教学,采用示范,看范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感性的情境中,以发挥他们的艺术创作力。色彩·水粉

(一)教学内容

11个课时

21个课时

31个课时

49个课时

63个课时

73个课时

(二)重点及难点

课程的重点是色彩的观察及表现,难点是静物写生的质感表现及色彩组织。

(三)教学建议

理论部分可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不可满堂灌,练习时指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一步步深入。

图案基础

(一)教学内容

11个课时

21个课时

3—几何图案与平面构成4个课时

4—具像图案与装饰变形4个课时

56个课时

62个课时

(二)重点和难点

课程重点为图案的造型及着色,难点是形式美法则在图案中的应用。

(三)教学建议

本课程主要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为以后的设计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的讲解和说明,并做大量的练习。大纲附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5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函授)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函授)2016级车辆工程(专升本 函授 业余)辅导教材:《机械设计》(第二版),王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基本结构的能力;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和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Ⅱ》、《机械原理》

2、后续课程:《CAD/CAM》、《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了解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熟悉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计算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基本掌握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明确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演化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三)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熟悉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掌握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明确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平行轴斜齿轮机构齿廓曲面的形成、正确啮合条件、当量齿数的概念、螺旋角的选取范围;了解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特点、正确啮合条件。

(五)轮系

明确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六)间歇运动机构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了解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八)连接

了解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熟悉键连接的用途、平键尺寸的选择及强度校核,螺纹牙型标准、主要几何参数、防松装置;能进行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按国标正确选择螺纹标准。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掌握蜗杆传动主要参数的选用原则、几何尺寸计算和受力分析;明确特性系数的意义、滑动速度对蜗杆传动的影响,失效形式和选材原则。

(十一)带传动和链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的型号、规格及失效形式,掌握带的打滑及弹性滑动的概念;明确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V带型号的选择原则,V带轮的结构,掌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十二)轴

掌握轴的类型及其应用;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能解决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轴的设计问题。

(十三)滑动轴承

了解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了解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四)滚动轴承

熟悉轴承的类型及用途,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构造、性能、代号及类型选用原则;了解滚动轴承的当量负荷的计算、寿命计算及尺寸选择方法,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以教材课后思考题为主,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小论文写作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

六、建议参考书

[1]吴昌林.机械设计(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蒲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张霄鹏.机械设计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4]王为.机械设计(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机械设计基础》复习重点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

(三)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类型,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作图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

(五)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六)连接

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七)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

(九)带传动和链传动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及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十)轴

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十一)滑动轴承

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二)滚动轴承

物流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1 篇6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本着“培养理论知识够用、职业技能实用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着“加快和完善我国物流人才的储备和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通过学习《物流基础》这门课程,使学生了解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和基本规则,能够应用所学物流及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结合实际需要,分析和解决当前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为学习其他物流课程打下基础。二|、课程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环节

(一)物流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的起源、发展史以及现状和作用

(2)掌握物流、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3)理解物流关键活动之间的关系,物流总成本的核算

2、教学内容

(1)物流的概念和理论观点

(2)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学说(3)物流关键活动和物流总成本的计算

(4)物流的发展史及其影响因素和意义作用

(二)物流系统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物流系统的要素和经济效益

(3)掌握物流系统的一般规律和设计步骤

2、教学内容

(1)物流系统的含义和要素、特征(2)物流系统的设计

(三)物流功能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的基本功能及其概念

(2)理解并掌握物流各功能合理化的要求和作用

2、教学内容

(1)物流各个基本功能概念介绍

(2)物流各个功能合理化的因素及作用

(四)物流社会化与物流企业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社会化的趋势和物流服务的概述(2)理解物流节点的构成和节点

(3)掌握物流网络的构造和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2、教学内容

(1)物流社会化的趋势和形态(2)物流服务的方式

(3)物流网络的构造和节点(4)第三方物流的种类

(五)客户需求与服务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客户需求的特性以及需求管理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需求预测和需求管理的方式和考虑因素

2、教学内容

(1)客户需求的特性,需求预测的方式(2)需求管理的因素,需求管理的难点

(六)物流信息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物流信息的组成部分和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意义(2)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的主要技术

(3)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层次和物流应用软件的分类

2、教学内容

(1)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和意义

(2)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和应用软件

(七)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和采购总成本的含义和重要性(2)理解采购的流程和成本的核算,理解库存及其成本(3)掌握采购和库存的流程和成本预算

2、教学内容

(1)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的含义和流程(2)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核算

(八)运输与配送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运输和配送的含义

(2)理解和掌握运输管理和配送管理的特点、因素

2、教学内容

(1)运输的含义和基本原则(2)配送的分类

(九)仓储与配送中心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仓储的角色及功能、配送中心的特征和种类(2)理解仓储的产权决策和设计

(3)掌握仓储的优缺点和配送的基本功能

2、教学内容

(1)配送中心的管理(2)仓储的管理

(十)国际物流

1、教学基本内容

(1)了解国际物流的多种方式

(2)理解和掌握国际物流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内容

(1)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的关系(2)国际物流的特点和多方式

(十一)物流组织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供应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联盟和外包

(2)理解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特征、现代物流标准化组织特征

(3)掌握几种典型的物流组织结构、物流质量的关键衡量指标、物流绩效评估的方法

2、教学内容

(1)物流标准化的内容(2)物流绩效评估的方法(3)物流质量管理的特点

四、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王之泰、沈慧民、王伟:《物流基础》,高等教务出版社,2005年

2、参考书

(1)阎培金、王成:企业物流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杨长春、杨广君:物流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詹姆士.R.斯托克,道格拉斯.M.兰伯特,邵晓峰:战略物流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7

一、课程特点

1. 课程涉及专业知识面广, 学生需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控制理论基础内容包括控制理论的概述、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时间响应、稳定性分析、误差计算、根轨迹分析法、频率响应法及校正等。学好本课程要有扎实的数学、力学、电学、光学和热学等课程的基础物理知识, 又要有电路、电机、电力电子等知识;对系统动态和静态性能的分析, 计算过程比较麻烦, 例如峰值时间、超调量、调整时间、振荡次数和稳态误差等;对系统稳定性的分析, 在时域和频域分别要用到代数稳定判据、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频域稳定判据等, 在应用这些稳定判据时涉及到大量的数学计算或精准绘图, 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计算能力。

2. 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 缺乏工程实践。

控制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但是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不紧密。除了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这一章节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和电气系统, 其他时间响应分析、频率响应分析、系统校正, 都没有给出具体实际的系统,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抽象理论的应用能力。即使有一些实验课做补充, 但由于实际控制系统一般都比较复杂, 学校基本是以简单的实验教学设备满足课程教学, 缺乏较实际的系统案例。教学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大量公式的数学推导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工程背景, 例如系统近似、简化的方法、适用范围等。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为加强实践教学内容, 本校机械类专业课《控制理论基础》将分配32个学时, 学时数进一步减少, 而控制理论基础课程内容较多, 在较少的学时内, 要把这门课的所有内容讲完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选择基本实用的理论方法,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主要讲授四个方面的内容:系统的数学模型、时间响应及误差分析、频率响应分析和系统校正方法[2]。

1. 系统的数学模型。

对于系统数学模型, 主要涉及到建立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方块图, 其中后两点是最重要的。在讲微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 可以将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一些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同时讲了, 而不必分开来单独讲。相对于求取传递函数, 学习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方法是更重要的, 对于系统分析和设计来说, 这是一个基本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结合一些例题, 将方框图等效变换的方法讲清楚、透彻, 加深学生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为后面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求取复杂系统传递函数的技巧上。梅森公式求取系统传递函数适合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 特别是求取复杂系统传递函数非常适合。在有限学时中, 这些方法可以不讲授。

2. 时间响应及误差分析。

时间响应法是经典控制理论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主要介绍时间响应的基本概念、时间响应的性能指标, 以及一阶、二阶和高阶系统的典型时间响应特性、时域稳定判据及误差分析。学生开始学习时间响应时, 通常对概念比较陌生, 感觉不好理解, 教学时可以通过典型输入信号的实例, 并结合输入、输出信号的时间变量曲线, 帮助学生理解响应的概念。典型二阶系统的分析是重点教学内容, 学生要掌握系统的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 为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有零点的二阶系统和高阶系统作为特例可以不讲。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从而求出保证系统稳定的条件, 是经典控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主要介绍稳定性的基本概念、系统稳定的条件以及稳定性的时域判据等。

3. 频域分析法。

利用频率法可以简便迅速地判断某些环节或参数的改变对系统动静态性能的影响, 并能指明改进的方向。此外, 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可以用实验确定, 在难以确定系统动态数学模型时, 频率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讲授奈魁斯特稳定判据时, 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 应从物理意义角度解释。要求学生掌握应用奈魁斯特稳定判据, 让学生充分理解开环传递函数的特征多项式、开环传递函数和闭环传递函数的特征多项式三者联系, 也要结合实例讲解用开环频率特性的奈氏图来判别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伯德图可以比较准确地绘制, 很适合用于系统的设计, 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Bode图的绘制方法, 并根据Bode图计算稳定裕度。线性系统校正可以采用matlab方法完成, 重点讲解校正的意义、特点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 采用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习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提问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引入, 要掌握好教学节奏, 给学生留取合理的独立思考时间, 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与周围同学交流想法后, 有助于对问题的理解, 然后再让他们回答。

2. 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

在控制理论基础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使比较枯燥抽象的理论在图文并茂的讲述中变得形象和具体, 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传统教学中, 需要用很多时间去画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 采用多媒体技术后, 教师从书写变为讲解, 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 只要点击鼠标, 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将绘制的图形展示给学生, 教师只需要集中精力对绘图步骤进行讲解, 并分析结果。采用多媒体教学, 会加快教学速度, 过快的速度和过多的信息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 使得学生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理论, 学习效率并不会明显提高, 达不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 多媒体技术必须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

3. 引入MATLAB仿真软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在控制理论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后, 传统的分析方法、设计程式可以通过Simulink的可视化编程和仿真演示进行处理, 节省了手工绘图的时间, 将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为简单, 弥补了实验手段的不足。例如, 只要编制好相应的程序就可以生成系统的响应曲线, 调用nyquist () 函数就可以用来绘制奈氏图, 伯德图的绘制也是与此类似。通过对系统运动仿真过程的观察和对输出图形的分析, 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基础控制理论[3]。

参考文献

[1]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 (第5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廖守亿, 张合新, 张国良.自动控制理论有效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6) .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探讨 篇8

摘要: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对于没有实践经验、基础知识薄弱且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来说,极易失去学习兴趣。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体验,就如何提高机械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出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105-02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机械零件、机械设计、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等,这些课程都具有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特性,难以激起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下文将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点主要是:普通教育是“以知识为导向”,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并无实质区别,均按学科体系设置,讲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这与当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即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差甚远。《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就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使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需要。”因此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必然选择。能力本位就是指在教学中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机械专业的课改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机械专业的普遍能力,还应具备一项专项技能。因此,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设置和学生现状分析

目前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以下四个矛盾:一是有限的学时与较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的矛盾;二是有限的学时与未来社会整合性要求劳动者掌握多元技术的矛盾;三是有限的学时与扎实的继续学习基础的矛盾;四是有限的学时与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较宽泛知识面的矛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而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再加上机械专业建设投入高,很多设备和实验器材严重不足也影响学生的感知能力。且中职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使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因此,为使教学更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突显学生能力培养,以能力为本位,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是有必要的。

三、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无目的性等问题。尤其是机械基础课的学习理论多,名词多,枯燥无味更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但笔者发现,中职生普遍对实操感兴趣,动手时也比较认真,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操训练结合起来,利用生本理念,让他们先学后教。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取舍,以够用、实用为准,让学生在学习机械中产生爱好。

赫尔巴特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话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兴趣是多方面的自我活动,这也就要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入手。 以“趣”激趣。“趣”,既可活跃课堂,又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奇”激趣。课堂中的“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奇”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对什么都好奇,心理学上称这种特征为“潜兴趣”,教学时充分利用“潜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 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热情。

四、提高自生教学能力,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及设备的有关知识也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与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上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机械基础课程是各个工种的专业基础课,与各工种专业课联系紧密。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在举例讲解时尽可能使用见过甚至使用过的设备。例如,讲解带传动时可以利用柴油机上的皮带(V带)讲解煤矿上普遍使用的皮带运输机(平带);讲解四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家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内燃机的气缸进行讲解;讲解链传动时可以利用自行车的链条给学生讲解。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熟悉的机构,讲解时他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引起学习兴趣。

理论课教师还可主动与实习教师联系,在实习教师带领学生去一些机械制造厂参观时与其一道参观,并在学生参观时对其看到的设备的某个机构的工作原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告诉学生这个设备采用了哪些机构,某个零件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和谐的课堂我们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一个保证。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根本特征。一堂课的美在于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教学因素的和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2024—2025年度上学期开学典礼教师表态发言下一篇:电子琴入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