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品德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品德(精选9篇)

四年级上品德 篇1

一、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本学期我已按时完成了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主要由五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有困难 我不怕》,第二单元为《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三单元为《做聪明的消费者》,第四单元为《公共生活讲道德》,第五单元为《大自然发怒的时候》。同时渗透了法制教育:(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六条 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哪些单位接受募捐才是合法的,如何避免被骗?

二、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让学生在了解、认识自己的家乡的过程中,感受了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富有特色的家乡物产,勤劳、可爱的父老乡亲,熟悉了养育他们的土地,从而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了他们爱护家乡的良好品质。

(二)通过对商业活动的初步了解,使学生感受到了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而体会到了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服务的关系。应该尊重、感谢商业工作者的劳动,做文明顾客。具备初步的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意识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

(三)能够主动关注身边的安全问题形成了初步的安全意识;养成了对自己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了自我保护意识;尊重人们为安全生活所付出的劳动。

(四)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运用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初步的分析和解决社会事务、社会现象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五)初步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和作为消费者自我保护的能力。

(六)逐步形成了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了安全自我保护能力;能够在面临危险、灾难时,初步学会了选择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七)知道了自己家乡的位置、气候特点、地形特征,初步了解了家乡的农林牧渔和特产,了解了家乡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家乡的历史变迁。

(八)知道了有关商业的最基本常识及商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了消费活动、商业活动与人们的关系,树立了正确的购物行为规范,学习在消费活动中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九)学习、了解了有关的交通安全、居家安全和生活安全等方面的小常识,知道了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了解了安全事故的无情以及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的伤害和灾难。

三、主要教学经验与体会

本学期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导致一部分同学应该记忆的东西没有记住。

(二)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培优目标不明确;

(三)个别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发言积极,导致课堂纪律比较乱。

(四)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以为品德与生活不是主要科目,学习积极性较差,虽然所学内容浅湿易懂,却不能很好地掌握。

二、改进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法。

(二)多读,多说,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知识。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兵交兵”的方法,促进全班均衡发展。

(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有实践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五)继续更新观念,努力实践主体教学;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年级上品德 篇2

小学升入初中, 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刚踏进中学大门的学生,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学习内容, 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 以至影响学业,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 将会影响学生顺利、健康地成长。因此, 从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说, 通过《思想品德》教学让学生实现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挫折适应是《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教学价值的实现。

《思想品德》七年级 (上) 的主要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道德品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品德目标, 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正是由于《思想品德》七年级 (上) 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使其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教学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

一、立足课堂教学, 实现《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思想品德》要实现在促进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需要落实相关知识的教学。

《思想品德》七年级 (上册) 围绕“成长中的我”这个中心, 安排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学习内容, 即“自我调适”、“人际适应”和“学习适应”, 讲述七年级学生自我调适、善待他人和适应中学学习生活等基本知识,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努力完善自我, 积极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学习的主人。

1. 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产生新鲜、好奇、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表现出羞怯、畏缩、拘谨、谨小慎微等行为, 身心处于高度的兴奋和警觉状态。老师可以利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中学生活新变化”帮助学生认识中学生活, 通过“探究园”的“校情知多少”, 以竞赛或小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收集校长室、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等位置及负责人的名字;老师办公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的所在地;以及食堂、医务室、厕所的位置等等, 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学校环境, 缓解身心的紧张状态。

2. 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 彼此陌生, 在新班级中, 会因为个人身份、地位发生变化, 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增大, 表现出焦虑不安, 自我意象不稳定, 学业能力自信降低, 自我评价降低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对“陈杰与李辉的不同境遇”的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明白尽快适应中学新生活的重要性;利用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认识新伙伴”“融入新集体”的内容, 通过制作同学的“个人名片”, 制定“建设集体从我做起”的创意方案, 引导学生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与同学积极交往, 认识到集体团结的重要性, 增强建设新集体的责任心, 促进班集体的形成。

3. 初中学习的科目多, 难度提高, 作业量相应增加, 对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觉性的要求明显提高, 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压力增大, 产生厌学情绪。管理从小学教师的“扶着走”、“牵着走”, 到初中教师“跟着走”、“引着走”, 的变化, 让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方法感到疑惑和不适。教师可以利用第四单元:学会学习中的“他们为什么要参加学习”的调查分析, “我的学习原动力”的自我检测, 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明白“学习有法, 学无定法, 贵在得法”的道理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将外界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形成积极主动的责任感。

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教师可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需要, 调整教学顺序,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体现出《思想品德》基础性与适应性的特点, 从而为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价值打下基础。

二、延伸教育空间, 提升《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在部署中小学衔接工作的时候, 要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的学科优势促进学校的中小学衔接工作。《思想品德》教师也要转变观念, 积极主动地结合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 提升《思想品德》在这项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1. 重视向常规教育工作的延伸。

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 《思想品德》发挥在其中的作用, 应该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 借助各种常规工作, 如打扫环境卫生、种树和布置墙报等, 来培养合作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 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例如教师可在上《融入新集体》中的“建设集体从我做起”时, 要求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2. 向班级相关主题教育延伸。

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 《思想品德》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 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例如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中学生活新变化”的教学, 教师可以改变往常做法, 置于主题班会中以竞赛的形式来进行;也可以在班会课中以“自我完善设计”为主题组织演讲比赛, 既解决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 也可以落实《悦纳自我》一课中的教学任务。

3. 向家校合作教育延伸。

要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 《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配合班主任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家访或者通过家长会, 向家长介绍初中学习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如:为纠正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课中与家长配合, 让学生完成“不良学习习惯纠正卡”的各项内容, 共同帮助学生纠正其不好的习惯。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思想品德》开展针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问题, 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高自己的认识, 实现对相关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内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设置情景等手段让学生参与探究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 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往往不是在课堂上所能够解决得了的, 需要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往研究性学习延伸。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 组成相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机会,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接促进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 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例如, 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学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 其中比较敏感且棘手的是男女生早恋。针对早恋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认识自我》单元中的“男生女生”的教学, 设计“我校初一部分学生早恋问题的调查和建议”的研究学习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 对学校初一年级的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结合对老师、家长的访问和对同学的观察, 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学会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早恋问题。

四年级上品德 篇3

1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基础。

3一个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一个基本方针: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国家制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这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两方面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三大基本国情: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资源国情: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环境国情: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尊重: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1四大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五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四年级上品德 篇4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

1、三无产品指的是,一无(生产厂家的名称和厂址)、二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三无(质量检验合格证)。

4、对于一个(虚心好学)的人来说,遍地都是(黄金)。

5、美国的邮政标记为(灰色),英国的邮政标记为(红色),中国的邮政标记为(绿色),绿色象征(和平)、(青春)和(繁荣)。

二、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

1、消费需要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

2、专卖店是专门出售某一类商品的商店。如,百货商店。()

3、不同的包装,商品的价钱差别不大,所以买东西,不看包装。()

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1993年起施行的。()

5、圣诞节是欧美各国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6、生活中,有秩序的交通会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安全。()

7、电线老化会引起火灾,我们日常用的火柴也是危险物品。()

[键入文字] 《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8、自然灾害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比如地震前老鼠乱窜、鸭子不进窝等。()

三、选择题,有几个正确的选几个。(16分)

1、下列节日属于西方传统节日的是()

A、感恩节

B、母亲节

C、中秋节

2、下列属于购物场所的是()A、百货商场

B、农村代销店

C、便民店

3、属于买食品时要注意的事项的是()

A、商标

B、生产日期

C、停车场

D、减价

4、下列哪些行为有危险?()A、在广场上放爆竹

B、在加油站附近烧草

C、在麦田里烧麦茬

D、用水扑灭燃烧的石油

四、社会实践:(10分)

星期天,小明到小强家(住在四楼)玩。大人不在家,突然,外面有人喊:“失火了!”小强注意到门缝里开始往家里进烟。小明吓坏了,六神无主,小强还比较镇定,但也不知怎么做。你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1、怎样报火警?

①打119 ②说清火灾的详细地址,报警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键入文字] 《品德与社会》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③说清起火部位、燃烧物质、有无被困人员、有无爆炸和毒气泄漏、火势情况。④说出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2、楼道里是出不去了,该怎么做?

①、防烟。防止烟进来,如烟已进入,要想办法排烟,人要趴在地下,减少呼吸,防止烟的伤害。②、防火。将近火的门窗泼水,将可燃物清理掉,防止火烧进来。③、用各种方式,向外界求助,等候救援。

五、请你回答:

1、怎样遵守店规? ①不乱扔废弃物

②未经允许不能品尝商品 ③付款排队 ④不在商场大声喧哗

⑤不触摸规定不可触摸的商品

2、我们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①不过度开荒、开采地下水、开矿、修路等,不大肆砍伐森林。

四年级上品德 篇5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

教 学 计 划

龙潭小学 陈川 2014年9月1日 龙潭小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新学期要根据学生现有情况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我爱我的祖国》,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来认识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并进一步认识祖国山水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第二单元《消费与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消费技巧。第三单元《生产与生活》,将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内容整合,目的是使学生立足现实生活,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第四单元《交通与生活》重点让学生认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情况,并重视对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树立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2、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3、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5、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6、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7、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8、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9、知道我国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和风景名胜;知道台湾自古是中国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知道各族儿女手拉手,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繁荣。知道各地华人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知道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保卫者,保卫祖国人人有责。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懂得在消费过程中要根据经济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和放弃,不向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能根据购物场所的特点与自己的消费需求,选择恰当的场所购物;了解购买商品过程中的基本常识,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11、引导学生建立生产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观察农产品和生活用品,探究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知道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各行各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懂得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职业在交换。

12、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发展情况,以及交通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发展变化情况,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四年级 1 篇6

知识目标: 通过对我国南北温差、东西时差的感知了解,以及和世界主要国家国土面积的对比,感受我国幅员辽阔的事实。

能力目标: 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所学的比例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了解、感知祖国的辽阔海陆疆域的过程中,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课件、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歌曲《大中国》等。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感知辽阔的陆地面积

活动一:看一看————从温差上感受祖国之大

导入: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全国各地的观众都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那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那欢乐的时刻好吗?不过,老师想请同学们在看的过程中特别留心观察一下观众的穿衣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南北方不同地域观众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重在突出观众衣着的差异。)

1、指名个别汇报(从衣着上发现了什么不同)。

同是除夕夜,人们的穿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气温差异)说起气温,老师倒是从每晚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发现北方的气温总比南方低,如一月份,哈尔滨一派冰天雪地,海南省却温暖如春,鲜花盛开。这又是怎么回事?从人们的穿着和景色的不同中,你领会到了什么?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1、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2、交流、评议,感知祖国南北跨度之大。

3、小结:由于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着,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南方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如过你去北方旅游,可别忘了防寒哦!活动二:算一算————从数字上感受祖国之大

过渡:谁知道我国南北到底相距多远呢?请同学们先从地图上找到祖国最南端和最北端各伸至哪里,在图上把位置标出。

最南端:南海的南沙群岛中心的曾母暗沙4°N附近。

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1、学生仔细观察地图,个别汇报交流。

到底南北相距多远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提示做个计算。(提示:地图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我国南北的跨度约50度。)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如果一个人每天步行8小时,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从南往北走,大约要走多少天?

1、学生计算 汇报(约5500千米,约138天 要四个多月)那东西距离又是多少呢?也请大家先在地图上找到最东端和最西端的位置,再量一量东西两端之间在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再根据比例尺算一算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如果也以南北的行走方式一样从东走到西的话,他需要走多少天? 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1、学生计算 汇报数据(约5200千米, 130天 四个多月)从计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1、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三:比一比————从与主要国家的比较中感受祖国之大

从这两组数据中,我们的确感觉到了祖国东西、南北两地的距离之遥远,其实我们刚才算的还是直线距离,在我们生活中如果要从最东边坐车到达最西边,实际的路程还要比这远的多。因为路线是弯曲的、不可能这样笔直,距离就更长了。东西、南北的直线距离就这么长,那么由这样长的跨度所构成的整个面积就更是广阔了。你能说出我国的国土面积吗?

1、学生个别汇报

(板书:国土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谁知道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几位吗?

1、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出示“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让学生了解。

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国别 面积(万平方千米)居世界位次

俄罗斯 1710 1 加拿大 997 2 中国 960 3 美国 936 4 巴西 851 5 澳大利亚 768 6

印度 297 7 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全世界有独立的国家190多个,我们排第三,这个排名前不前呀?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欧洲有40多个国家,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千米,而我们一个国家的领土就有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从这些比较中,让我们再次真切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辽阔!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这些方式感受了祖国的辽阔。除了这些方法,你还能用生活中的什么来说明我们祖国的疆域辽阔呢?

1、学生交流讨论 个别汇报

小结:是呀,这许许多多不同方面的事实,都证实了我们的祖国有着辽阔的疆域。

不论从南北温差、东西时差还是和其他国家的国土面积的对比中,都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我们祖国之大。其实,我们祖国真正的国土面积还不止960万平方千米呢!第二部分:感知辽阔的海域

过渡语:因为这960万平方千米仅仅是我国的陆地面积,也称“黄色国土”。我们祖国除了“黄色国土”,还有很辽阔的“蓝色国土”,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它们的具体位置。

课件出示中国版图,让学生看清“蓝色国土”的范围与位置。

1、学生看地图,分别找到四大海洋名称。

2、指名汇报。

小结: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越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为祖国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请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用你们的才能去开发海洋资源,让明天的祖国更强盛。第三部分:总结提升 歌曲激情

所以准确地说,我们祖国的面积大约是1260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和300

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身为中国人,我们为之深感自豪和骄傲。

记得有位歌手曾唱过一首歌,名字就叫《大中国》,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一起高歌,一起来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课件同时展示长江、黄河、长城、珠穆朗玛峰等祖国标志性的图片)认识省级行政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地图和生活实例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能力目标:

1、学会看中国地图,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情感目标: 通过讲述我国的行政区划,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特别是通过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进而激励他们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行政区划

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这个辽阔的国家里,生活着十几亿人,可谓是一名副其实的大家庭了。相对而言,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小家庭。为了管理好这个小家庭,我们学校进行了分级管理的办法,(学校——年级——班级——小组)。同样的道理,为了管理好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家庭,也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方法,那么,我们国家是采取什么办法来进行管理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问题——行政区划。

为了方便管理,为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国将国土分为若干个地区,并设立若干个级别,这就是行政区。板书:行政区

活动二:了解省级行政单位

我国的行政区域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

那么,目前中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呢?请同学们读读书上的“小资料”。

1、学生阅读资料 个别汇报

小结:目前我国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总计34个省级行政单位。那么,这34个省级行政单位分别叫什么名字呢?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呢?请按以下四条线路在地图上找一找。(课件出示版图 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粗线标出线路)

(1)以辽宁为起点,按逆时针方向沿陆上疆界,依次找出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学生说一个,教师在讲台上用鼠标马上点击一下课件,看出现的省份名称和学生说的是否一致。)以辽宁为起点的省级单位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

以辽宁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沿海找下来,依次有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方式同上)以辽宁为起点的沿海省级单位有: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还有广西。

(2)分别找长江和黄河干流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讲解长江流经的省份有:第一个是青海、接着是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讲解黄河流经的省份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

刚才我们用四种办法来查找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相对位置,用这四种方法查找完了以后,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基本上都找到了。但是,还有几个没有包括在内,大家知道是哪几个吗?

学生随意发言(北京、台湾、贵州、海南、香港和澳门)这些都是属于省级行政单位,大家可千万不要忘记了她们呀!我们知道,香港特别行政区是在1997年7月1日成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1999年12月20日成立的。

活动三:游戏中熟悉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一组竞赛游戏来记住这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在地图上的大体位置。首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熟悉这些省区。

竞赛一:“找门”游戏:将全班分为三个小组,一组负责省级行政区划的全称,另一组负责说出该省级行政区划的行政中心,最后一组负责指图(说出大体位置)。

每次从每组抽出一名同学,选其中的一名同学先说,另外两名同学应该把相应的内容迅速说出来或指出来。说对了加一分,说错了不给分,最终以分数来定哪组获胜。

竞赛二:“拼图游戏”:每个人买一套拼板,或自己找一幅大小合适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将其按照行政区划分成34份,并且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个组拼得又快又好。

竞赛三:“找邻居”:从班里选出34名同学,分别代表34个省级行政单位,剩下的同学作裁判,教师说出某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或行政中心,也可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然后代表这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同学举起手来,同时代表的省级行政单位与这个省级行政单位相邻的同学立刻站出来,并描述“自己”在该省的哪个位置。答错的同学会被扣掉一分,看谁扣分扣得最少。并在活动结束时把祖国的整个版图在黑板上拼出来。

除了地图,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表现我国行政区的事物,你发现了吗? 学生交流汇报

总结:有了行政区的划分,使我们生长在幅员辽阔的十三亿中国人民,同样感觉到了生活的方便,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团结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一起高声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祝愿她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课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

(学生版图事先由教师把地图贴在硬纸板上,然后按省级行政单位剪开,分发给学生。)活动四:延伸探究

1、回家看新闻联播后的天气预报,试着用最短的时间说出该城市所在的省区。

2、班级组织一次竞赛活动,内容围绕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展开。分组进行,淘汰制,最后剩下的两方进行决赛。

板书设计:

我的祖国多辽阔

陆地面积 960万平方千米 省23+5+4+2

品德教学效益提升四“精” 篇7

关键词:品德教学,精巧解读,精准了解,精妙安排,精心布置

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 小学品德教学愈来愈接地气, 愈来愈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对接, 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这是一个福音。不过, 听过不少品德课之后, 笔者发现, 即便教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 仍然有一些新的问题在制约着品德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回眸:一个人两张皮的尴尬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时, 组织了一个活动。在幻灯片上, 教师出示数张电视节目的图片, 旁边放着一张垃圾桶图片, 要求大家给电视节目归归类, 把适合学生看的节目列为一排, 尽量不看的归至另一排, 不适合学生看的则直接“扔”进垃圾桶。

在活动中, 学生兴趣高涨。他们的认知能力极强, 生活经验也很丰富, 纷纷“正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把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活动结束之后, 笔者却对这一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因为在课前氛围轻松的聊天里, 笔者了解到有个别学生不假思索、眉飞色舞地诉说着对暴力片恐怖片的热衷。可是课堂上, 他们居然以出乎意料的“驯服”, 把这类节目扔进垃圾桶。他们课后是会远离这些影片, 还是会把他们的选择抛诸脑后?

可以看到, 本环节的教学资源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电视节目, 而教学形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 活动沦为虚妄的形式, 成了徒具花哨毫无实质的“屠龙术”, 何尝不是一种遗憾?知是而言非, 言是而行非, 课堂里道理一套套而课外我行我素, 一个人两张皮的行为令人惋惜。

诊断:导致教学低效的痛点

此类现象在日常的品德教学中并不鲜见。究竟导致教学低效的痛点在哪里?需要教师在教学诊断中反思前行。

一、迷茫在应然与实然之间———难于把握的生活实际

品德课堂需要将外部真实世界和内部心理世界、学生行为世界的三维结构系统统一起来, 这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鲁洁先生说过:“假如学生在课堂学的、说的是一套, 却根本不准备在生活中去实行, 这样的课堂也就脱离了生活。”因此, 以上案例中的活动看似扎根生活, 实则蜻蜓点水。品德教学必须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下得到情感态度的体验熏陶、认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学习方式与行为规范的有效训练, 其品德教育价值才能最大化——这是教学的应然理想。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实然”具有复杂性和弥散性, 教师普遍反映很难把握和测量, 提高教学效益就成为无奈的口号。

二、困顿在真念与标答之间———难于了解的学生意识

不只教师会研究学生的心理, 学生亦善于掌握教师的心理, 从而表现得言行不一。以美国心理学家哈茨霍恩等人为代表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 在诚实问题上, 人们可以言行二致, 诚实行为与情景特点有更密切的关系。在活动中, 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的态度进行作答, 以求得出“正确答案”, 得到教师的表扬, 否则他们将“沦为异类”。所以, “教师想要什么, 学生就给什么”, 这样怪诞的现象在课堂中屡见不鲜。这与学生的真实念头并没太大关联,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仅仅是“标准答案”而已。可这“标准答案”的得出却常常被教师误解为道德意识已被强化, 甚至是道德行为已然养成。

三、徘徊在目的与技巧之间———难于沉淀的教学目的

有些教师在“怎么教”的反复斟酌上费尽心机, 用尽多媒体等手段制造“看点”, 却忽略了“为什么教”的根本问题。就拿导入环节来说, 教师通过利用各种媒体, 收集各种资料,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手段不能说不到位, 但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的能力却降低了。然后, 整堂课的教学在如同集市般的热烈气氛中草草收场, 各奔东西, 本就微薄的教学效果也随之烟消云散。

四、彷徨在泛滥与抉择之间———难于筛选的课程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极端泛滥的数据中, 如何精准选择教学资源是一道难题。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资源, 给予学生庞大的感官刺激, 可是学生却不能因此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 更有甚者采用这种高耗低效的设计, 走向“丢弃教材”的极端, 可谓得不偿失。对此, 教师普遍感受是:品德课真烦琐!

五、走失在形式与实用之间———难于评价的课后作业

有教师在执教《心中有“规则”》一课时, 在课堂的最后请学生拿出课前发的一张“遵守规则在行动”的活动记录表, 首先要求学生自评互评, 然后要求他们在接下来的三周里接受同桌和家长的监督和再评, 看看是否取得进步。此处有一疑问:一项作业维持三周, 三周里又将上至少6课时的品德课, 类似的作业堆砌起来, 学生怕是要眼花缭乱了。而这样的作业又有多少的实用价值呢?是需要教师思考的。

策略:提升教学效益的四个“精”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向品德教学要效益, 教师必须务实追求, 抓住教学中的“四个精”。

一、拿捏厚薄分寸, 精巧解读教材

在“如何使用教材”的问题上, 鲁洁先生说过:“教师的智能要在一定程度跟教材同构, 教师要理解教材, 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 才能使用这个工具。”在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上, 教材需要“同构”和“异构”。“同构”, 即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 了解教材呈现的内容及要体现的目标, “异构”即教者和教材产生了同构之后, 再根据学生当下的生活, 根据自我的教学设计, 重新增添、删除、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须把握教学内容的厚薄分寸, 不但要在钻研中走一个来回, 将课本读厚, 也要抓住学生实在的教养, 将课本读薄。一节品德课, 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创造、统筹, 再从有利于学生谈感受、体验, 有利于学生探究出发, 作取舍或拓展。这是对教材精准而巧妙的掌控。

二、把握学习起点, 精准了解学情

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是保障品德教学实效的前提。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指出:“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 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学生琐碎零散杂乱的生活经验正是最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允许它们进入教学, 意味着教学过程将成为凝聚着真实的对话与交流、交织着理解与感动的过程。同样的, 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加以正确引导, 上文所述“一个人两张皮”的遗憾是完全可以弥补的。如可以设计这样一张表格 (如表1) 。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 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喜欢看的电视内容, 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然后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 探讨突出的实际问题, 并最终建立一种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的态度, 发挥教学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采取适宜形式, 精妙安排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 首先, 教师应明确该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 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其次, 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活动形式为内容服务, 不哗众取宠, 不追求表面。重庆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马锦老师说过:“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 也不必是现代教育技术集中展示。一堂好课在于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只有形式、手段服务于内容和目的, 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有教师在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 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 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先出示灰色的中国地图 (如图1) , 使学生自然关注到颜色的黑暗, 揭示“这是1949年10月1日前的黑暗的中国”。一段引语后呈现出颜色鲜艳的中国地图 (图2) , 问学生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迎来了光明”。这个方法虽然简单, 但却给予学生巨大的感官冲击, 初步获得了一种自豪的体验。

四、探寻生活本原, 精心布置作业

品德作业的布置需精心, 需具备可操作、易评价的特性, 让学生真正能在生活背景中活动、体验。笔者在执教《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时, 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请学生与家长商量, 拟定一份看电视的协议, 目的是落实对学生的家庭闲暇生活的指导。考虑到闲暇时间要求学生制订合理看电视的计划并不合理, 所以笔者要求学生拟定一份看电视协议, 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闲暇生活指导中, 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结语:有效教学的理想之境

引用现在的一句网络流行话:“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与远方。”品德教学的诗与远方, 就是有效教学的理想之境。去往远方的路, 需要有务实的脚步, 需要有对教材、对学情、对活动、对作业的“四个精”的深刻认识, 如此才能向品德教学要效益, 让品德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的主渠道、主阵地, 实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与改造, 开辟出真实的、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之旅。

参考文献

[1]叶柳欢.试论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因素和有效解决方案[J].学周刊, 2013 (10) .

[2]高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学周刊, 2011 (31) .

[3]崔锡孝.初探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途径[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1 (12) .

[4]杨鸿雁.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性教学的思考[J].生活教育, 2016 (05) .

四年级(上)期末学习能力自测 篇8

()()错落阴晴()()舍()忘()

四、你知道下面的节日分别是几月几日吗?用横线把相应的两项连

起来。(5分)

中秋节九月初九

元宵节正月十五

重阳节八月十五

春节五月初五

端午节正月初一

五、回味本单元的佳词美句,并填空。(14分)

1.“在昨天与今天之间____,在现实与理想之间_____。啊!教师的事业多么____!”这段话中的两组反义词是____与____、____与____。

2.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____”。济南共有____泉,最著名的要数____、____、____和____了。

3.“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诗人刘禹锡《____》中的诗句。诗中____、____写出了山水的色彩美。“白银盘”指____,“青螺”指____。《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____写的一首诗,诗中出现了五处地名。它们分别是____、平羌江、____、________、渝州。

4.“夜晚,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句话中,作者用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荷兰的宁静。

5.这学期的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____,它使你____;给你印象最深的是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

六、说说写写。(4分)

1.为了让九寨沟吸引更多的游人,请你为九寨沟写两句广告词要突出九寨沟的特点。(2分)

例:人间仙境九寨沟。此景难得几回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有一天你邀请朋友回家做客,你能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你的朋友吗?先想一想,然后再写下来。(2分)

七、阅读短文,完成题目。(18分)

(一)盲人心中的明灯

出来实习时,我带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他给儿子买的灯笼。”还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他们没有一个人这样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照明,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别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黑暗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黑暗()全面()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第二段中省略号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位盲人晚上出门为什么总是挑着一盏灯笼?(用“√”选择)(1分)

(1)为他人照亮夜路。()

(2)怕别人撞到他。()

(3)既为他人照明,又不会被人撞倒。()

4.下列句子中的“明灯”指的是什么?请将序号填到()里。(2分)

a.明亮的灯b.为他人着想的思想c.放在明处的灯

(1)他们心中没有明灯。()

(2)他们手上没提明灯啊。()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填序号)。(1分)

明灯能照亮我们的夜路。

(2)我们夜晚出门都应该提上明灯。

(3)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二)最美的名字

在一次作文课中,老师让同学们以“名字的故事”为题做口头作文。结果,一个最拙于表达的女生摘走了“最美的名字”的桂冠。

这个女生名叫秦沫沫,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名字的(要领 由来):

我本来叫秦玲玲,两岁那年发烧住进唐山市儿童医院,不幸遇上了大地震。陪床的妈妈被坍下来的一块楼板夺去了性命。我和两个阿姨被埋在了废墟下面。一开始,我不停地哭闹,喊着要妈妈,但很快就哭不动了。我渴呀!两个阿姨轮流抱着我,她们看我渴得快死了,就试着往我的嘴里滴了些尿液,可我说什么也不肯咽(yàn yè),全都吐了出来。

“这孩子的命怕是保不住了。”一个阿姨伤心地说。

“是啊,(即使但是)有一滴水润润这可怜的小嘴巴也行啊!”另一个阿姨也绝望地说。

突然,这个阿姨被自己的话提醒了,她俯下身子对着我的小嘴喂了一点唾沫,另一个阿姨也在干得冒烟的口腔中艰难地积存一点唾沫喂给了我。六十多个小时过去了,(1)我们竟然被(解放解救)出来。为了记住我是怎样活过来的,我这个“吃唾沫”的孩子从此改名叫“秦沫沫”。

没有雕饰,没有渲染,甚至没有必要的描摹,但(2)我们全怔住了。那一刻我们一遍遍在心底默念着“秦沫沫”这个非同寻常的名字,忘情于一种比甘露更为无私的滋润,感动于一种比乳汁更为伟大的喂哺。

1.用横线画出括号内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和用得恰当的词,(2分)

2.给下面加点字选择合适的义项。(2分)

绝望:①断②穷尽③极端④副词()

非同寻常:①副词②不③以为不对④指非洲()

3.短文中有两个“我们”,其中(1)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_;(2)处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_。(2分)

4.中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看了这篇短文,你想对文中的“阿姨”说些什么呢?(2分)

八、我来当作家。(30分)

题目:给校长的一封信

四年级下册品德教案 篇9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1.知道自己家乡的名字、名字的(演变)来历。

2.学会使用图例、方向标、比例尺等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及相邻省份。

3.通过访问、调查家乡的来历等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重点难点:

1.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2.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甘肃省地图。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手机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1.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 省 市 县

”填空说话。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教学反思:

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知道自己家乡的名字、名字的(演变)来历。

2.学会使用图例、方向标、比例尺等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及相邻省份。

3.通过访问、调查家乡的来历等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重点难点:

1.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2.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甘肃省地图。教学过程:

一、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在书中的小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画出来,然后贴上彩色纸。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4.学生上台展示。

二、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三、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4.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家乡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教学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教学难点:

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教学准备:

1.《我的家乡》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等。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图片,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

二、演一演,猜一猜。

1.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

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三.本课时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4.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家乡人的努力分不开的。鼓励学生为家乡做贡献。教学重点:

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教学难点:

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从而建立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明确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教学准备:

1.《我的家乡》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等。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评一评。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家乡景观的如:街道、公园、树林等图片,让学生欣赏,并说出画面上的景物,谈谈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自己居住地周围,哪里景色最美而且最熟悉,用彩笔把它画下来。3.小组内展示交流,并推荐出比较好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4.请被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5.师生共评最佳创作奖。二.说一说,唱一唱。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你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有哪些人吗?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3.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 三..活动:我是小导游。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学反思:

第三课:家乡的四季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多种途径,了解家乡气候的主要特征。2.知道在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同。教学准备

1.中国气候分布图一幅。

2.气象卫星云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1.出示中国气候分布图,教师简单介绍我国的气候特征。

2.小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季风气候显著。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4.小结: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方和北方普遍高温。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这样的气候,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5.请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一些气候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活动二:我是小小气象员

1.课前一周请学生记录本地区的天气。

2.学生做小小气象员.介绍自己记录的某一天的天气。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 生活经验来谈具体的例子。)

4.小结: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教学反思:

第三课:家乡的四季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同。2.体会气候特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准备

1.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

2.收集家乡四季变化的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三:介绍家乡的四季

l.课前学生收集自己家乡一年四季的平均气温。

2.结合前两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自己收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家乡气候的特征。

3.小组交流:家乡的四季。

4.在教材第12页上记录自己家乡一年四季有哪些主要特征。

5.展示记录结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活动四:小调查:不同季节的生产生活

1.了解不同季节的生产活动。先请学生观察教材第13页的四幅图,然后谈谈图上的内容,自己了解的农业生产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后,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季节,人们的生产活动不同?

3.分别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教材第13页上的四幅图画内容。

4.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图上的活动。

5.指导学生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查找资料、询问大人等多种途径了解:在自己的家乡,人们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有哪些不同。

6.将调查结果填入教材第14页的表中,谈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明白四季的气候特征不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学反思:

第四课:家乡物产知多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乡的主要物产有哪些。

2.体会家乡物产与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的关系。教学准备

1.收集我国有名的物产的资料。

2.准备家乡名优特产实物。

3.布置名优特产展台。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说说家乡的物产

1.让学生观察教材第15.第16页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这几个地方的物产,使学生明白,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先将自己知道的家乡的物产列出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各个同学列出的物产进行归类,最后总结出家乡的物产有哪些。

3.小组归纳统计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说出物产的名称、特色、用途等。活动二:小调查:家乡的物产

l.教师导入:本节课我们将开展以调查为主要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的内容是自己家乡有哪些物产。

2.提问: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调查?

小结: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可以上网,可以询问家长,可以去产地参观、访问等。

3.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指导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分类去调查。

4.调查后,将结果填入教材第17页的表格中。

5.各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小结: 教学反思:

第四课:家乡物产知多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家乡物产与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的关系。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愿意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的情感。教学过程

活动三:讨论会:为什么自然环境不同,物产会不一样

1.教师:通过前儿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不同的地方,物产不一样。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为什么自然环境不同,物产会不一样?

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地貌地形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特征不同,适合生物生长的条件就不同。如平原地区,有广大的肥田沃土给我们以衣食之源;山地,给我们生长了大量的森林,贮藏丰富的矿产等等。

3.辩论:能不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首先根据教材第17页中女孩提出的问题出示辩论题,正方: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反方:不能把南方的香蕉拿到北方来栽种。

教师对优胜者给予鼓励。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五课.民居与饮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民居的特点,探究房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画出家乡独具特色的民居。

2.了解家乡饮食的特点,实地品尝独具特色的家乡小吃,知道它的特点。

3.通过学习,探究家乡的民居、饮食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家乡。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全国各地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民居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等。

2.课前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传统民居和饮食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收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调查各地饮食的不同特点。

4.品尝并归纳家乡风味小吃的特点,尝试学习制作某一种小吃。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传统民居大聚会

1. 首先要求同学们将事先收集的有关祖国各地民居的图片资料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2.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收获。活动二:探究房子的秘密

1.将学生收集的各种家乡传统房子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并将学生分为三个学习小组,分别进行探究学习活动。

2.举办“夸夸家乡的房子”汇报交流活动。教师要注意相机引导和指点。

3.请学生自由以图画的形式,将本节课所收集的家乡住房展现出来。教学反思:

第五课.民居与饮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民居的特点,探究房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画出家乡独具特色的民居。

2.了解家乡饮食的特点,实地品尝独具特色的家乡小吃,知道它的特点。

3.通过学习,探究家乡的民居、饮食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家乡。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全国各地具有地域特点的传统民居的图片资料、声像资料等。

2.课前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调查活动,了解家乡的传统民居和饮食方面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3.收集我国饮食文化方面的资料,调查各地饮食的不同特点。

4.品尝并归纳家乡风味小吃的特点,尝试学习制作某一种小吃。教学过程及活动:

活动一:天南地北话吃饭

1.教师导人: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饭?

2.学生交流,教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倾听。

3.教师引导:你们刚才听到同学们说到爱吃的饭时,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

4.引导学生了解饮食的地域差异。

5.提出学习的重点内容:今天我们来共同交流祖国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请大家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说说各地饮食有什么不同?

6.学生阅读课本,联系收集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表格的填写。

7.师生交流,明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造就了人们饮食习惯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主要食品及其形成原因。活动二:风味小吃“品尝会”

1.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活动,从下列三种方式中任选一种,进行课前准备:

(1)每人准备一个卡片,收集整理一个地方名小吃的介绍资料。

(2)学会制作一种地方风味小吃,亲手制作一种家乡风味小吃带到学校来。

(3)在了解记录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购买一种家乡的风味小吃带 到班级来。

2.“风味小吃品尝会”。

教学反思:

第六课

家乡的方言

教学目标

l.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味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明确方言与家乡人生活的关系。

2.通过将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了解说方言的利与弊,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进行各地方言的了解调查活动,收集相关的方言资料。

2.学生收集家乡方言土语词汇,记录下来。

3.家乡地方戏曲或方言节目录音录像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明确利弊

1.教师播放用家乡方言表现的各种节目录像导人,引导学生观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交流谈话:同学们,我们是哪里人?是否喜欢家乡的方言?谁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大家说方言时有什么感受?

3.学生交流,体会家乡方言的特点。

4.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方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家乡人与方言的关系。

6.引导学生交流说方言在生活中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7.师生共同归纳:方言不利于广泛的交流,特别是在与外地人的交往中,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交流不便,耽误事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活动二:辩论会:方言与普通话哪个好

1.对比方言与普通话

2.小小辩论会

(1)辩论会将学生按照见解的不同分成小组,小组合作进行辩论。分别阐明己方见 解。

(2)归纳明确:普通话与方言都应该会说,针对不同场合、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 的语言,既不妨碍交流,又保留家乡留在我们身上的烙印。

活动三: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课外)

l.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方言,在班上交流。

2.将其与普通话对比,让自己学好普通话,说一口流利的标准的普通话。

教学反思:

第七课

多彩的民间艺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方戏剧、曲艺和各种民间文艺,学会欣赏这些民间艺术,在欣赏中感悟家乡人的心灵手巧。

2.在了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感悟其美妙和艺术性,培养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3.激发学生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力争初步掌握一种民间艺术。

4.树立要为继承和发扬家乡的民间艺术做贡献的信念。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整理家乡地方戏剧、曲艺资料,教师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家乡地方戏剧、曲艺文字、图片资料,并学习其中一种,做好表演的准备。

3.师生收集家乡民间工艺的各种实物、图片、文字资料。4.准备自己制作工艺品的材料。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欣赏民间戏剧、曲艺

1.教师导人:课件播放各种民间戏剧、曲艺声像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受到艺术熏陶。

2.学生将自己欣赏的感受谈出,感悟其魅力所在。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各种民间戏剧、曲艺资料。

活动二:我来演一演

1.教师引导学生课余学习家乡民间戏曲。

2.师生共同创设“家乡民问戏曲会演”的场景,请学会各种家乡戏曲的学生进行表演。

3.向他人学习:引导学生相互学演、学唱家乡戏曲。(可延伸到课外。)活动三:家乡民间工艺展示会

1.师生共同布置教室:将教室中间布置成一个大展示台。

2.师生一起将课前收集的各种家乡工艺品摆放其中。

3.教师应用多媒体播放家乡工艺声像资料课件,引导学生欣赏。

4.引导学生相互参观、品味、欣赏展示台上的工艺品实物。

5.全班交流:

(1)向全班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工艺品。

(2)邀请收集人介绍他最喜爱的一种工艺品。

(3)谈谈自己收集、欣赏、交流的感受。

6.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通过展示活动,你了解了什么?感悟到什么?有什么体会? 教学反思:

第八课

家乡的民俗探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各种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民俗的形成、流失与演变情况。

2.列举家乡民间特色活动。列举本地现实存在的陈规陋习,分析其对人们的不良影响。

3.了解迷信的骗人本质,认识迷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行动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学会用科学战胜迷信。教学准备

l.师生共同收集各种民俗活动的声像、文字、图片资料。

2.准备模拟民俗活动的相关用具。

3.走访身边老人,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一些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整理记录。

4.观察记录身边的迷信活动。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

1. 教师导人:大家都喜欢过年,请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过年?

2.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同时,师生共同归纳过春节的传统习俗,明确这些习俗是传统的习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

3.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各种传统节日的不同习俗,体味这些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二:探索民俗的秘密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家乡习俗质疑: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俗?激发学生探究习俗秘密的兴趣。

2.引导学生进行探秘活动。教给学生制订探秘方案的方法:

A.确定探秘的目的;

B.寻找探秘的方式:调查、询问他人,上网,查阅图书资料; 活动三:用科学战胜迷信

1. 认清迷信的嘴脸 2. 揭开迷信的外衣 3. 用科学战胜迷信 4. 积极行动,反对迷信 教学反思:

第九课 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名人,知道他们的事迹,懂得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够成就不平凡的业绩的道理。

2.学会小组合作、调查和访问的基本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用文字或其也方法表达出来。

3.喜欢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以他们为榜样。教学准备

收集家乡名人的资料、照片、事迹。

准备一个采访本。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夸夸我的家乡人

1.阅读教材第49页资料,引出自己家乡的名人。

2.按照学生所收集到的人物,将同一个或同一类分成小组,先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然后选派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完毕,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填在教材第50页的表格里,主要事迹可在进一步完善后粘贴或写在下方的空白处。活动二:名人就在我们中间

课前安排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周边寻访著名人物的事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

1.成立访问小组。

2.确定寻访人,制定访问计划。

3.双方约定访问次数。

4.做好访问前的准备,小组分工。

5.进行访问。

6.整理访问材料。

7.进行交流。

活动三:我们是家乡未来的骄傲

可以写一篇小作文,也可以开一个座谈会。

谈谈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为家乡做贡献。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发展中的家乡 第十课

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家庭生活、家乡环境、家乡人的观念的变化。

2.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特点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调查问题的方法,并能与大家交流调查结果,分享学习成果。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5.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1.搜集新旧生活用品的实物或图片。

2.学生从长辈那里了解自己家庭生活情况的变化(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来了解)。

3.学生能够调查家乡道路交通的变化情况(包括铁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立交桥、公交线路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介绍“我的家”

1.导言: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大家到我的家里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照片或者自拍的短片,给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家。重点介绍自己家的住房结构,家庭陈设,家人的起居生活等,为后面学生的介绍做一个范例。

3.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图片,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

4.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介绍。活动二: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情

1.导言: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幸福,你知道你们家过去的生活情况吗?让我们去问问爷爷奶奶吧?

2.指名学生讲述: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生活。

活动三:大搜寻行动

1.组织学生从长辈那里了解过去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并做好寻访记录。

2.学生带着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集体汇报交流,家乡道路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活动四:争当小小导行员

1.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指定起始地点,请学生根据自己对本地交通现状的了解熟悉情况设计出行方案。

2.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出行方案,可以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可以走不同的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四通八达的交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活动五:小记者行动:放眼看家乡

1.请学生们看看他的家乡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他家附近都有什么新的变化?新建了哪些公园、绿地、购物场所、娱乐场所等?请他记一记、画一画、拍一拍。

2.说一说,议一议:

(1)这些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活动六:放羊娃的故事

教师讲述教材第65页《放羊娃的故事》。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一些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 “为什么会这样”讨论会

1.老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插图及文字说明,使学生明白,我们周围有许多污染环境的现象存在,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2.学生交流自己关于环境污染产生原因的观点。

3.自由组合: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环境问题组成调查小组。

4.交流确定调查表的前三项内容。

5.指导学生,按照调查表的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填写。活动二:调查结果发布会

1. 教师导入: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影响我们生活环境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调查,下面我们就以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吧!

2.各小组发布自己的调查结果。

3.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4.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活动三:环保资料交流会 活动四:家乡的环保行动

活动五:我为家乡环保提建议(交流会)

1.交流会:学生交流自己的好建议。

2.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总结本次活动。

3.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好建议写在教材第73页空白处。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

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2.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畅想家乡美好未来,愿为家乡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激发起学生为祖国、为家乡的美好前景而奋发图强的光荣使命感。

4.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自己所在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和目前正在实施的规划情况和资料,可以是规划图。

2.为歌颂家乡、歌颂祖国的飞速发展变化排演小节目。

3.学生准备彩笔和纸张。教学活动及过程 活动一:家乡的未来

1.教师为大家展示自己家乡的未来规划图或纪录片,并加以讲解。

2.请学生谈谈:你看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信息交流会

1. 收集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自己家乡的未来发展规划,获取信息。2. 信息交流。

3.小结:我们的家乡正发生着飞速的变化,可以想象家乡的未来将会是多么的美好,作为家乡的主人、祖国的主人,我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我们要从小立志为家乡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活动三:金点子交流会

1.家乡的大发展,关系着你我他;祖国的大发展,大家想办法,我们来为家乡发展献一计。希望大家结合信息交流会的收获和自己平时的观察思考,开动脑筋,努力创新。我们来比一比,谁设计的点子最好,最有价值。

2.学生自己设计金点子。

3.小组讨论交流金点子。

4.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要求发言的同学围绕自己设计的点子,做两三分钟的发言,切合实际,有说服力和可行性。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做好评价准备。

5.评价各小组的点子,从中选出金点子、银点子、铜点子各若干条。

6.将学生设计的金点子交送有关部门。

活动四:我为家乡绘蓝图

1.尽情畅想:你希望家乡的未来是什么样?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家乡的美好明天,可写一写、画一画、说一说等。

3.全班交流你为家乡绘制的蓝图。

活动五:我们大家一起唱

1.分小组编排歌颂家乡、歌颂祖国的小节目。

2.在班内表演小节目,全班欣赏,激发热爱家乡和祖国的积极情感,畅想家乡的美好未来。

上一篇:关于24节气中立春时节的优美句子下一篇:课堂上的小插曲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