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精选12篇)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作者:田鹏飞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10期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在化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
一、明确基本原则
人的创造能力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 如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能力;另一类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这种创造对社会或他人来说不是新的, 而对自己却是新的, 是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的创造。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凡是能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未曾学习过的化学知识经验, 能对某一化学问题及现象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或者设想, 独特地、具有说服力地修正或者批判某些公认的观点或认识, 能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 独立地设计、完成新颖的化学实验, 解决新问题等, 都可视为化学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使他们具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应结合以下教学原则:
1. 探索性原则
由于广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永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欲望”和“满足”心理, 创造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条件,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就能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 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 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 再创造。
2. 个性化原则
学生的思维是有其共性规律的, 但同时又是千差万别的, 存在着很大的这种个性差异, 因此, 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发展要有全局观点, 要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 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 帮助和鼓励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形成良好的品质, 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即使对于后进生, 也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和指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独立思维, 寻找适合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 设计一些相对较容易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开放性原则
要求教学要重视思维过程, 进行过程分析, 重视归纳和实证, 通过评价和优选解题方案,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得。重视变式教学, 要尽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问题, 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在形式上和解答上都具有多样性的练习题, 经常提出一些没有固定或唯一答案的发散性问题, 诱导学生多途径、多方向思考与解决问题, 培养与训练学生化学发散思维能力。
二、重视兴趣教学, 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
1. 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
古今中外的许多人物之所以成功, 重要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 而是他们的人格。对工作源自内心的热爱、迷恋和追求是创造的动力源, 是创造的灵魂。因此, 一个人想获得成功, 想要创造出新的东西, 单有较高智力是不行的, 还必须对所从事的事业有满腔热情, 有不畏困难、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有不畏权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坚定勇气。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高情商, 才有大动力。
2.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创造力的源动力和维持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特点, 多途径多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利用下列途径: (1) 精心设计上好第一节化学课; (2) 教学中密切联系自然、生产、生活实际; (3) 联系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 (4) 加强实验教学、直观教学; (5) 开展知识竞赛、技能竞赛; (6) 开设化学兴趣小组等形式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坚韧的学习品质
任何发明创造的过程从不会一帆风顺, 没有毅力, 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战胜挫折, 也就不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化学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学科创新的历史, 也是充满困难挫折的历史。我国著名化学家候德榜从英国学成归来出任天津永利制碱总工程师,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层层攻关, 反复试验终于于1926年创造出了“候氏制碱法”, 让那些封锁制碱技术的外国资本家瞠目结舌。候德榜的这个不畏艰难的创新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 不怕困难, 锲而不舍的精神。因此, 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史及名人事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教师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而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感情才能以教师爱生之情育学生爱学之情, 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 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 及时恰当地给学生以评价, 多鼓励、少责怪、少埋怨, 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
三、创设情境, 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及活动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内容, 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1. 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问, 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凡事多问题几个为什么, 勤于思考, 求新求异,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精心地组织教材, 设计教学环境, 善于创设情境, 精心设问,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科学地学习: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经。要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主动探究, 主动学习, 并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发现新问题, 使其在不断地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2. 介绍化学史实资料
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化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创新能力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穿插介绍化学史上科学家当时“发现”的思路, 发现的过程, 以激励学生向科学家学习大胆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学生对教材上某部分知识或教师讲授的某些内容, 尤其是对作业及习题中有些条件问题的设置敢于大胆质疑。发问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 并及时加以表扬,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恰当的甚至是荒唐或错误的质疑, 教师也应先肯定其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并引导学生分析认知上不合理的原因, 再由本人认真思考, 让学生自悟自明,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创新质疑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品质。
四、在实验教学中巧设氛围, 勇于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获得感性认识, 再引导他们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方法来认识问题的实质, 掌握规律, 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 改进演示实验, “活化”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课堂上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讲授结论及相关知识。或是:教师讲授知识和结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教师讲授知识和结论。这种验证有些还将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再重复做一次。这是一种缺乏激情和探究欲望的操作, 它忽视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束缚和制约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创新意识, 因此可选择一些演示实验改为由创新意识强主动报名的学生代替教师做演示, 其他学生观察、评论, 教师指导讲评。对于教材中“学生实验”的大部分内容可以分散到课堂教学中以分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使学生带着要弄清产生此现象原因的强烈求知欲去学习, 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 鼓励学生进行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青年学生思维积极, 对教科书及作业、习题产生疑问的情况经常发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这些疑问, 有意识地为他们创设一种良好的探究情境。在条件允许和可能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来验证或否定疑问。例如,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未知试剂 (Al Cl3溶液与Na OH溶液, Na2CO3溶液与盐酸, Na Al O2溶液与盐酸等) ;溶液中是否能大量共存 (Al O3-离子与CO22-离子, Al O2-离子与HCO32-离子) 问题等。这些学生在提出疑问时是经过一番思考的, 这过程本身就蕴涵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可产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 鼓励他们设计出实验方案, 经过审查对不妥当之处稍加指导, 让他们修改, 然后开放实验室, 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实验方案。最后, 要求他们交一份翔实的实验报告,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而且实验中意外的现象更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 促使他们自觉查阅有关资料和学习新的知识, 其自学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五、上好活动课———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充分利用活动课和第二课堂,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例如, 让学生做专题总结, 写小论文, 到工厂、农村搞有关环保调查或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工业生产参观, 配合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 结合化学知识制作印刷线路板, 对于有美术绘画才能的学生组织做氢氟酸雕刻玻璃的实验, 等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培养其创新素质。
1、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方面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2、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师道尊严,学生没有自由可言,而新型教育方式是尊师爱生,师生是课堂上的共同主人。学生是主体,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学活动实际成了师生之间多边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高姿态对待每个学生,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起来;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在课堂上创建一种民主的气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有创造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才敢大胆质疑、讨论。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运用,教师及时启发和引导。即使个别学生回答的不对,也要先找出他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应该努力的方向,增强其信心,从而使学生感到课堂不是被动的、严肃的课堂,而是主动、愉快的课堂,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只有这样,他们的创新灵感,才能得到激发。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想象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现象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现象;讲到CO2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H2;讲到碳酸钙这种物质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水垢是什么?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培养想象能力,还要大胆猜想、幻想,甚至异想天开。例如讲到空气中的N2的性质时,假设N2变得非常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空气中的氧气假如能燃烧,世界将又会变成怎样?对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及时加以肯定、称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和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时,要求学生弄清实验仪器的结构、名称、使用方法与使用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求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从静到动、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状态,要弄清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情况,引导学生从化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在实验时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4、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实验都会产生相应的实验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排除干扰现象,抓住主要现象,由实验现象去分析现象产生的实质,从而逐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化学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教师可分两次演示同一实验。
1、红热的木炭直接迅速地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的底部。
2、将红热的木炭先放在同样盛满氧气的集气瓶的瓶口,后慢慢向下移动至集气瓶底部。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相同现象和不同现象。
提出问题:
1、两次实验现象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相同点和不同点各说明什么问题?
3、为充分观察实验,实验过程应注意什么事项。
在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后,大多数都能提出相同点及说明的问题,对于不同点就要求教师指点学生从燃烧产物入手分析,从而在这个结论得出后也就相应知道了应注意的问题。
5、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中学化学的教学,如果能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剧增,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有化学。如:穿衣,你会区别纯毛和化纤吗?食,汽水中有什么?住,砌房子的砖和水泥是什么成分?行,橡胶轮胎为什么如此耐磨药,胃酸过多吃什么药?胃溃疡病人,为什么不能吃小苏打(NaHCO3)而吃胃舒平(AI(OH)3)?学习化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还可以通过生活接触化学。假酒不能喝的原因是因为它用工业酒精勾兑,而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是有毒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当今热门话题,提高大家对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糖和蛋白质时,可以将它与生命科学,尤其是"克隆"技术联系起来;讲氢元素时,展望未来理想的能源材料;讲二氧化硅,介绍光导纤维;讲化学工业,可介绍和探究发展中尚存的不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能源问题、环境保护等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实施,要求学校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初中化学教学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达到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论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课程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基本技能,以实现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教师要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奠定素质教育基础
1.加强对化学应用知识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只讲授化学概念、原理等书本上的一些基本知识,还要加强对化学应用知识、化学发展史和化学探索研究的方法、途径等方面的教学。在此基础上再把化学概念、原理等知识进行深化,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化学知识,结合化学发展史、化学研究探索的方法和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来综合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与人类关系,从而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创新的能力。2.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科技发展、工农业生产、现实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从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日常化学问题开始入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释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学习“硫酸”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探究所居住的城市每年因为烧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气体以及这些气体对形成酸雨的影响,或再进一步探究酸雨对大自然和工农业生产有什么危害以及如何治理等问题,从而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掌握如下能力: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实验方法、步骤、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测定实验结果、分析判断现象和数据能力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进行NH4HCO3的分解实验时,需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下列现象:
(1)NH4HCO3分解变化前的颜色和状态;
(2)NH4HCO3在分解加热过程中它的气味、石灰水的变化情况、试管内的现象和变化情况;
(3)进行反应后有什么现象。
对于实验过程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深入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要做好化学实验就需要在每一个实验环节、每一个实验步骤上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勤奋求实的实验态度。搞好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自主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思维方式训练,加强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而思维能力则是其培养的核心内容。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提出不同的思维要求。
一是要提高学生思维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抽象能力、综合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
二是要提高学生思维质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主要包括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活跃性、广阔性等方面。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构成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有利,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对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敢于大胆质疑。特别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提问、问什么内容。例如,
(1)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如:铁为什么容易生锈?
(2)从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如:把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不是100毫升,这是为什么?
(3)从物质的相似化学性质中发现问题,以探究其共性特点。如,在学习了几种常见酸之后,给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各种酸有什么共同性质?(
4)从相似化学物质中探究其差异性,从而发现问题。如,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硫酸会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应综合运用。
四、树立因材施教思想,积极实行分层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按照新课标教学要求,全面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习能力水平,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难度的课堂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设计上要求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要求、分层指导、分层质疑、分层练习。对于优等生的学习,教学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上,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对于中等生,要把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潜能放在首要;而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就要重点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克服学习的自卑感,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要领和方法。例如,在讲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碳和碳的氧化物”这章内容时,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分别设计不同的分层教学实现目标:首先,要设计对于全体学生的达纲目标:需要了解的知识包括:
(1)在常温下单质碳化学性质稳定性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随着温度升高,碳的化学性质逐渐增强,能与很多物质进行化学反应。
(3)要知道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性,但其化学性质基本一致。
需要深刻理解内容: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的现象。要牢固掌握的内容:
1)碳的可燃性。
(2)碳的还原性。
其次,设计对于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提高目标:
(1)比较氢气和碳的化学性质,进一步掌握和利用氢气和碳的化学性质。
(2)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及给定的材料判断该物质是否含有碳元素。
再次,设计对于优等生高水平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碳跟金属氧化物反应时,碳被氧化成二氧化碳还是一氧化碳的问题。通过分层设计教学内容,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让各层次学生都有进步和收获。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以此来推动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娟.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蒋利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最早开设的素质教育载体课程,怎样充分利用这门课程,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摆在每一位本课程教师面前的考题。学校在开设本课程,经过十几年不间断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获得了众多的成果。摘取其中的点滴,与同行共同研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目前在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创新思维培训的现状下,本文作者探索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从寻找研究课题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目前,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时一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就有了希望研究下去的动力。或者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将学科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为了突破难点也有了强烈目标将研究进行下去。两种方式都是寻找课题不错的方法。但是本人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发现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最后确定的研究题目都比较单一,要么浮于表象缺乏深度,要么陈旧重复缺乏创新性。虽然这与“像科学家一样的研究”,体验和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是相符合的,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目标来讲,是很难实现的。
二、鼓励指导学生制作发明作品,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学生学习了如何寻找研究课题后,进行小组讨论,自己最想研究什么问题。有个女生说她想研究自己为什么物理“加速度”这部分内容学不懂,他们班不少同学也都很为这事困惑。于是我鼓励她不要放弃这个问题。她找到了班上另外一个对这个课题同样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了课题组。经过他们运用观察、访问、问卷等研究方法找到了答案,我们知道中学理化生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实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习这部分时,老师用直线运动小车做的是课堂演示实验,他尽管坐在中间位置,还是不能清楚看到打点计时器纸带上的针孔,不够直观,而且他认为小车向前运动会受到纸带的阻力,实验结果误差很大。他们找到原因了,按说这个小课题就可以结题了,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写结题报告,而是问他们能否针对现有的实验器材改进它的缺点,做一个新的实验仪器出来?经过他们反复实验和修改,最后借助磁性画板的原理发明了《直线运动实验仪》,不仅能很直观明显地验证水平运动还能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该发明获得了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银奖。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还有了众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安全防爆车胎》《磁性时空记录仪》曾获得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儿童发明竞赛希望奖,《节能升降器》获得第二十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造发明一等奖、首届重庆市科技创新市长奖(指导老师陈渝德)等。
三、开展发明技法训练,培养学生的作品设计能力
本人所在学校是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注重了发明技法的训练,组合法、移植法、缺点法……每年在学生中征集创意方案并进行评比。非毕业年级收到创意方案上千份,就连忙于高考冲刺的高三学生也经常有拿着创意方案找相关老师讨论研究他的新想法。结合知识产权教育,学校为符合申报条件的.方案申报专利。获得专利初审通过的有102项,20上升到127项。专利申报数量与质量的提升也体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学生在经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后科学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静观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课题组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访问了传统手工艺人,当了解到购买老式草鞋的人越来越少时,课题组学生提出了将竹麻工艺进行创新,不仅做草鞋,还可以做成其他的工艺品。他们自己设计和亲手制作竹麻手袋、竹麻茶盘等,并于20区级科技竞赛小制作中获奖。
该课题结题时,他们对静观竹麻工艺的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使得该课题的结题报告有了较高的质量。
《静观地区竹麻工艺文化探源》该课题已经申请欧盟生物多样性公众教育项目的小项目。他们的研究资料已经被学校校本教材收录,正在审订中。学生小论文《脚上穿出的文化――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静观竹麻草鞋”工艺现状调查报告》获得年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生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组小论文一等奖,重庆市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论文二等奖。
通过长期坚持,有的学生已经养成了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次上课时间突然从窗外飘进来难闻的味道,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下课后高一的何冬雪找到臭味的来源,原来是工人在维修学校的水管过程中用热熔器进行粘接,就产生了难闻的味道。一直以来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引起了何冬雪的重视。她经过研究知道工人维修的水管叫PPR管,PPR(三丙聚乙烯)是一种新型管道材料,它采用热熔接的方式,密封性好,但会产生一种难闻的有毒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发明了环保型热熔器,获得第2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科技之星”创新大赛二等奖。该学生获得北碚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中学生处在一个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头脑灵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有利时期,是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学校没有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时,利用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引入创新教育无疑是切实有效的举措。
一、夯实“双基”
素质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质量, 其内涵是丰富的。但不论怎样分类, 均需后天的教育与培养。也就是说素质的发展需要依靠“双基”的教学。一个学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双基功底, 很难想象出他的素质发展到如何之高。双基和素质是相互促进, 相互转化的,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努力钻研教材, 正确把握重难点。每一节课努力做到“四了”, 即“该讲的讲了, 该练的练了, 该评的评了, 该收的收了”。这样便于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足的地方能及时得到纠正和强化。提高了课堂效率, 减轻了学生负担。
二、优化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过去教学目标中重知识掌握, 轻能力培养, 忽视情感, 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要将素质教育的任务写进教学目标中, 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行为习惯等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 简单介绍历史上的“三音律”“八音律”;讲碳酸钠时可以补充介绍“侯氏制碱法”及我国的化学家侯德榜,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讲硫化物时结合“酸雨”谈谈环境污染,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三硝基甲苯时可向学生介绍诺贝尔发现“TNT”炸药的过程, 使学生充分明白:幸运之神最终会青睐那些对科学执着追求, 不畏艰难险阻的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 总会找到许许多多的事例,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 课堂结构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无法面对新的高考改革。今后的高考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因此, 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每一节课都力争做到先学后教, 让学生先学习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听课, 有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同时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不仅要传授学生新知识, 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同时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培养兴趣, 规范实验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 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而且学习的效率很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1) 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电脑, 电视, 投影, 模型等增强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以致用。例如, 学习氨制硝酸, 再由制得的硝酸和氨作用制取硝酸铵, 这类问题和工业生产相联系, 学生就感到很有趣味。 (3) 举办讲座, 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如食醋为什么可以除水垢, 炒肉时少加一点醋为什么可以去腥味而且肉比较香, 加碘盐中的碘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食盐中的, 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发酵粉成份是什么等等生活中的小知识。 (4) 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表现的机会。如化学实验小组, 可利用课外时间测定鸡蛋中铁元素的含量, 测定碘盐中碘的含量……, 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合实际, 进行分层次教学
课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他们全面发展。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要保证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必须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不能搞一刀切, 一个目标。近两年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来源越来越复杂, 个体差异很大, 好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因此, 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提优补差, 提优是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知识视野更为宽广, 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补差就是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树立信心, 弄懂教材, 能顺利地完成作业, 缩短和成绩好的同学之间的距离, 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教师自身素质化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教学;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对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必须将环境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化学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建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法制观念,为减少或避免环境污染,为营造优美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根據中学化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在化学教学中密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物造成的,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因此,中学化学课堂是一个很好、很直接的环保教育基地。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然后再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在对《苯》一节教学时,教师可先介绍吉林石化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事件:“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石化公司双苯厂化工车间发生连续爆炸,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苯类污染物的污染带长约80公里,硝基苯超标29.1倍。为此,哈尔滨市政府作出全市停水的决定,此事也被定为我国最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此部分内容可配合图片、录像教学,加深学生对这种环境污染事件的了解,着重指出苯污染给环境及人们正常生活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对环境污染产生警戒感。然后再介绍苯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如苯直接进入人体会致癌、致畸、致突变,并伤及人的中枢神经、组织器官、造血系统。至此学生对这次污染事件已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对其污染物——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再适时地引出教材中苯的理论性知识,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便会有兴趣地学习下去。
二、加强实验教学,掌握环保方法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研究。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制取氯化氢时,用水吸收多余的氯化氢气体;结合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SO2的实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SO2的危害性,并尽量减少SO2产生。在Cl2漂白实验和性质实验中,强调了“多余的Cl2用NaOH溶液吸收”以防污染;实验浓H2SO4与Cu反应中用浸有碱液的棉花堵在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同时将铜片改为可以抽动的铜丝等等。通过上述的实验教学,不仅直观地强化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而且还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各过程中多余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有毒物质的处理方法。
三、在课外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仅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联系实际。例如组织学生探究NO2、SO2对产生酸性环境的作用,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保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是每一个公民的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及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废电池的回收、不乱倒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参考文献:
[1]许群.环境、化学与可持续发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作文教学应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培养创造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素质教育的教育角度中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作文教学模式应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变一篇文章的写作教学为中学生写作基础素质的作文训练式教学,革除过去为作文而作文、为教师而作文、为升学考试而作文的弊端,立足于培养一个人在后半生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中从事写作活动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作文素养。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呢?总结近几年的作文教学模式,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养成良好习惯
1、应养成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大脑必须有大量丰富信息量,才能从中提取到足够的写作素材。大脑信息量的丰富与否往往关系到文章的好坏。勿庸置疑,现在学生了解各种信息的途径广了,但通过阅读书籍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有有计划地养成学生自觉阅读课内外书籍的习惯。,才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积累写作素材。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2、应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众所周知,写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一旦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他就能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长此以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本无定法,日记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
我教的一位学生,刚进中学时作文 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只能胡编乱造。指导他写日记后,慢慢地他能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体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再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素材,此外,写日记还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提高作文水平不可少的。
3、应养成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观察事物,人们才能认识事物。一个人不善于观察,就不能做生活有心人,就会缺乏对事物应有的认识,也就不能积累下足够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会缺少依据。在观察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方法。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打破思维定势,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A.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 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B.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除此之外,平时学生在阅读别人的作文时,也应注意思考。“学而不思则贻”。一个人阅读 别人的作文时不思考收获是很少的,学生看别人作文,应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理清文章的结构方式等等。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C.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比如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
D.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引进,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等,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如1999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构思就特别,采用了“广告”的形式;学生作文还可学用如下文学话语;拖住青春的尾巴、抖落一地人眼珠来、她脸上噼哩啪啦盛开出一片粉嫩的桃花来、高蝉正用一枝鸣、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
4、应养成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平时可有意识的增加面批次数,师生共同交流,让学生学会批改的依据,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互批互改。
5、应强化作文训练速度。布置学生作文,尤其是课堂作文,学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迟交现象甚重。我认为,这是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强化速度训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按时完成作文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一遇作文他们不是开动自己的脑筋,而是一味地想走捷径——期望找到一篇类似范文来“依葫芦画瓢”。甚至照搬。只有强化作文训练,这样才能避免恶性循环,确实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创新,笔者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主张把“中学作文教学”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写作素材。
2、教会学生欣赏卡通和立体图画:如“神奇山谷”、“宝莲灯”、“罗宾汉”等;教会学生欣赏风光片和科教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动物世界、科教之窗、科技大观园等。
3、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艺术之美。
4、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都具有独创性,又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艺术欣赏的教育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以张扬学生对末来的幻想般的追求之心。
5、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走入第三课堂(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例如本学期结合“当非典袭来的时候”的征文比赛而开展的以“抗非典”为中心的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
针对课堂教学中,我则常用以下方法以营造创新氛围:
1、即兴片段法。所谓即兴片段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上学生即兴的进行作文的片段写作训练。这不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求写一段话或列出作文提纲,讲出作文思路等等即可,字数从几十字到一二 百字不限。这旨在清除学生的作文畏难心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在上《我的老师》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此法。
2、知识讲解分散法。我们教师爱安排专门的作文训练课,并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作文技巧,写作方法等。但学生却往往难于接受或接受得甚少。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作文知识的讲解分散到课文阅读教学中去,不要人为地割断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教读《松鼠》一课,列出写作提纲后,我就开始启发学生类似地列出《猪》、《老鼠》、《狗》、等的写作提纲,这不啻又是一次小型的作文训练课。在课文教学中,注重给作文教学寻找范例,学生也比较熟悉。也就易于理解。接受。
3、作文题目激发学生情感法。学作活动往往来源于情感,巧妙地设计作文题目也可刺激学生的情感,触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一次作文课,要求写人。我先出了一个题目《我的XX》,问学生:“你们有不少亲人吧!你们还有邻居、朋友、同学、老师„„他们当中,你们对谁最熟悉,对谁最有感情?如果选择一个写,又是谁?”于是,学生开始思考了„„然后,我又将这个题目作了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写作动机:《你是我最---的人》、《我的XX,我又梦见了你》、《XX呀,你的白头发又添了》,这些题目往黑板上一写,学生大都能较好地表达与邻里、同学、朋友的情谊,表达对师长的敬意和感激。可见,题目的设计,触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4、学生互批互改法。学生一旦完成一篇作文后,往往迫不及待的相知道作文的好坏,有时还想知道教师的判断依据,以免再犯类似错误、毛病。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地 让学生互批互改,将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了解学习教师的批改依据后,对自己的类似错误、毛病将引起警戒,同时,也将更快地反馈学生的作文成绩,减少作文的积压,也有利于增加作文训练次数。
三、根据教学实际,勤于教法改革
1、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班级、学校环境、学生学习状况等特点,适时制宜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954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发表的《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要多种多样,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他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都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建立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因材施教。”
2、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并重,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说,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教育理念或观念上的差异。通过学习,我们就能了解到当代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田家庄中学 齐海利
素质教育是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从而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如果课堂教学仍是采用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就无从谈起。因此只有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才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一、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增强课程执行力
1.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在遵循课堂教学改革确定的目标、基本原则、操作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现状、班级现状、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现实情况来设计和打造有效课堂。既要防止背离课改操作规范,走回头路的现象,也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更要反对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不良风气,还要防止对问题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克服主客观方面的许多困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客观实际的把握,同时要知难而进,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课改之路。
2.坚持循序渐进。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实质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重新整合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重新构建课程的模式。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的转变,会使教师和学生有许多的不习惯和不适应。要把一种已为师生习惯而熟练的教学方法改变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需要有目标,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要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熟能生巧,厚积薄发。
3.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要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学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切实纠正盲目增加内容和难度的倾向。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要深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4.增强课程执行力。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指教师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是左右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区分教育质量平庸还是卓越的明显标记。课程执行力最重要的主体是校长,俗话说,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课程执行力极大影响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课程改革能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执行能力。校长要一手抓课程策略,一手抓课程执行,以此促进课程改革发展。
二、示范引领,课题带动,凸显课改实效性
1.学习反思,达成共识。认识是行为的前提,教学观念转变是教学方式转变的根本。为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反思自身的教学与课改要求以及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距离,分析查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现象及原因。做好反思记录,拟定课改计划,大胆尝试实践。
2.示范引领,搭建平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拓宽提高教学质量的空间,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工作中要注意两点:一要注重先进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引领和借鉴。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通过对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和引领,让大家开阔眼界,认真研讨,并结合本地实践,逐渐探索出便于操作又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二要注重发挥教研员、学科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出一大批学科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搭建更多的平台,示范带动更多的教师潜心教学研究,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教研部门派教研员走进学校、走入课堂,俯下身子参与学科教研和课堂教学指导,与学科教师共同思考交流,破解困惑。
3.转变角色,了解学生。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诱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总结和评定者。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为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个性特征,要关注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还要关注学生可能有的潜能,还要预见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和学生的“挑战”。总之,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便于因材施教。要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思路、教师导学的思路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认知思路,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4.课题带动、理论支撑。要开展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课题的立项研究。切实把握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真谛,坚持从课堂教学中来到课堂教学中去,认真反思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总结课堂教学有效性乃至高效的经验,并升华为课堂教学的智慧。
三、深化改革,优化课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1.实施质量监控,加强常规管理。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构建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监控网络。严格落实教学常规制度,充分发挥校领导的作用,日巡视,周小结,月汇总,结果记入对班级与教师的量化考核中,并作为教师年终评比的重要依据。
2.立足校本教研,促进课程改革。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立足校本培训,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提高”的培训模式,实行名师示范,师徒结对,一对一引领促提高。依托教研组集体智慧,抓实集体教研、集体备课促提高。大力开展各项学习培训活动,铺路搭台促提高。
3.优化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要始终把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结合实际,深入持久地开展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研讨。建立健全各项教学、教研制度,校长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具体指导工作,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通过组织教学能手引领示范课、新课程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组内循环课、家长开放课等多种课堂实践达标活动,人人参与,积极探索和构建新课程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及新型师生关系。
4.增强主导意识,发挥主体作用。首先是淡化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主导作用不是“主宰”作用,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教师用来讲授新知的时间,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减少,一般来说不超过一节课的三分之一(因年级不同、课型不同适当调整)。第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主动地学习。第三是在课堂有效开展互动活动,使学生互学、互查、互帮、互评,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规范办学行为,减轻课业负担。一是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集体体育锻炼不少于 1 小时,认真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建康标准》,按照标准测试学生身体素质状况,把健康还给学生。二是减少课外作业量,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情况及时进 行总结监督,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三是严格有关教学用书的购买,不超额订书,在节假日、双休日不进行各种有关课程的安排。
四、建立机制,制定细则,加强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要以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出发点,以有利于公平评价为尺度,以有利于打造团队精神为目标,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细化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对各个环节实施过程管理。
2.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要积极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和管理机制,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实施,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实施;探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化学学科作为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那么,化学教师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化学素质呢?
一、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效率
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
二、强化化学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1世纪更需要创新型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比如,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我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如硫氰〔(SCN)2〕与卤素有相似的结构特点,从而性质也相似。这样,通过类比联想,写出硫氰与NaOH溶液、乙烯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醛基官能团的特性,可联想到具有这种官能团的物质,如醛类、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等都可能发生银镜反应。由相似性质的气体可联想到其有相同的制备装置。如:O2、NH3、CH4组,Cl2、HCl组,H2、CO2、H2S组等。学生一旦掌握了联想思维的方法,就可举一反三,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加强化学应用能力的训练,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接受社会的挑战,顺应时代的要求。
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学到《硫硫酸》一章的计算题时,让学生算一算所居住的城市一年由于烧含硫的煤向空气中排放多少SO2,能形成酸雨的量,酸雨对大自然有什么危害,如何治理等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农村学生可提出如何科学使用化肥,各种不同的化肥对土壤酸碱性有何影响,并用盐类水解知识解释,使学生了解科学种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教学,培养,重视,加强
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更是化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为重要,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师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正确对待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现象, 要以实验事实为依据, 不能随便编造。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做到实验用品干净、摆放整齐、操作规范, 准确、熟练, 现象明显, 给学生以示范性,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学生实验要教育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实验, 做到实验前认真预习, 实验中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现象, 做好实地记录;实验后要认真总结、讨论、填好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这样通过实验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二在化学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产实践、自然和社会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讲理论的同时,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学生的思路充分活跃起来, 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
三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振奋课堂气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不仅勤劳勇敢, 而且智慧,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我国在化学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加强学生学好化学课的信心、热爱化学、献身化学事业的信念。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
综合实践能力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是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的共同综合活动。在培养此能力时, 要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求知欲产生的源泉, 是思维创新的动力, 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这是学生切实掌握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基础理论, 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观察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实验规律等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 通过多年的化学实验教学证明: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知识,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过程,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 能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能加强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 从而达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思维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甘肃省嘉峪关市明珠学校 李章华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技术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责任,本文将着重谈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从基本做起,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教育的最佳阶段,更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程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开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下课时,要求学生统一把耳麦、键盘、鼠标、凳子等物件放到指定的位置,这样做有以下好处;①保持教室整齐划一,美观整洁;②为下一个班的上课做好了必要的准备;③长期坚持做可以培养学生上电脑等专业课的良好习惯;④培养学生从小爱美观、讲秩序,护公物的美德。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今天,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因为计算机教室是多个班合用,一台电脑三五人共用,因此,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不能随意调看、复制、删除同学及他人的文件包括别人保存的作业,更不要随意更改系统设置。告诉学生,在教室里一旦这样做了,会给同学和教学负面影响;如果你是在工作单位做了,就会危害社会,触犯道德和法律。所以,要求学生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次上机做起,严格树立计算机使用道德的意识。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教育学生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软件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与智慧,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三、从小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上网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还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目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从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让学生知道,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而作为一个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共同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比如,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自学内容时,可让学生结成小组一起学习,一起讨论解答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习快的学生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习慢的学生也要虚心请教。这可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从小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鼓励他们通过回顾老师的教学演示,再结合课本的提示,坚持独立完成任务。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六、激励学生从小立志长大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可以介绍金山公司的WPS,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马云、马化腾等国内著名IT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生活化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10-29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06-06
化学课堂教学06-21
化学翻转课堂06-03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10-21
化学故事展现课堂魅力06-13
微型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06-30
化学课堂导入教学模式分析07-06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07-19
化学课堂突破重难点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