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考试(共8篇)
一、选择题
40题,每小题2分,合计80分。主要靠自己平常的知识积累,一定要反复咀嚼题干,捕捉题干信号,弄清楚题干的要求,选出最佳选项。当然,第一选择还是排除法。
选择题部分一共四十道选择题,每道题目是两分,其中36道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四道是我们的.时事政治题。那些基本的概念题,我们的考前辅导书上课后练习部分中的选择题就有十分类似的题目,基本考试的概念在这里都可以找得到,我们要做的十分简单就是把答案抄下来之后看上几遍就基本没有问题了。我们的政治辅导书有十一章,每章大概就只有6到7道选择题,一共才不到七十道选择题,所以我们完全看完是没有问题的,时事政治方面就只能看大家努力了。
二、辨析题
2题,每小题10分,合计20分。特别注意的是辨析题的判断,千万不要盲目笼统的说其对错,例如一些题目的前半部分是对的而后半部分产错的,有的题目说的不全面,这些都要指出。
三、判断题
一共有两道题目,我对近七年来的政治试卷统计了一下,第一道判断题是错的概率是100%,而第二道题是错的概率是40%左右。这个数据在我们不懂得情况下可以参考着用,但是不可以作为决定性的东西!!而每个题目的答案我都在选择题上看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所以当我们豪无头绪的时候可以在选择题里面寻找灵感。
四、简答题
3题,每小题10分,合计30分。表述尽量准确,但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记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尝试在正面阐述后,再反面阐述的方式丰富答案。实在不行就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
五、论述题
1. 首先要明确,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 《 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对于命题者和或备考者都具有指令性的价值, 所以, 要认真研究《 考试大纲》 的各种规定, 把握其重要内容和要求, 以做到复习备考心中有数。
2. 政治学科《 考试大纲》 的基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考试性质、 考试内容。 就考试内容看, 又有“ 考核目标与要求”、“ 考试范围” 两大部分。 政治学科的考试范围有五个部分, 包括必修课程的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还有时事政治部分。虽然在文科综合试卷中, 时事政治部分不单独命题, 但作为高考试题的背景载体, 也具有重要的考核价值, 复习中不能忽视。 此外, 在 《 考试大纲》 的说明中, 还有题型示例, 也需要注意研究。
二、 怎样把握考查要求?
第一, 考核目标与复习方法有关吗?
从目标看, 《 考试大纲》 中所规定的四项目标与以往相比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更侧重在强调应用性, 而不是侧重在知识的掌握上; 二是更为具体明了, 易于理解和把握。 如“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往往是考生比较忽视的一种能力, 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考环节, 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 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 否则, 究竟运用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将会成为有效解答问题的第一个障碍。 因而, 怎样获取信息、 能否有效获取信息就构成了考生重要的应考能力。 从“ 调动和运用知识” 看, 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是在上一层级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 提升性的要求。 这里的关键就是能够将知识调动起来, 如果没有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就很难以调动起来。“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都是对考生更为综合性能力的要求。 这些能力的达到不仅需要考生对知识有所掌握, 能够迁移运用, 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 具体就会表现为考试题目材料的新颖、 信息的综合、 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等。 这些考核目标的表达方式, 将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明确政治学科的学习方式, 明确政治学科的知识不是背诵获得的, 而是要通过研究、 理解才能获得, 更要在研究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第二, 考核内容该怎样具体把握?
1. 首先, 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
不言而喻, 只有理解了所学学科知识的整体构架, 才能够用宏观的认识统领微观的知识, 更为理性地分解、 认识每一个具体的知识要点, 才能够找到每一个具体知识在学科中的位置及其相应的意义, 也才能够在具体情境发生变化之后, 准确运用具体知识。 许多考生在复习中有一个重大误区就是一个点一个点地“ 背” 知识, 结果就是“ 知识点” 记住了, 但究竟是什么含义, 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仍然感到困惑, 究其原因就在于孤立地理解了知识。 所以, 复习中要学会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知识。
2. 其次, 着重研究重点、 新点
什么是重点? 特别体现学科特点的就是重点。 比如《 经济生活》 , 最大的重点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政府需要怎样做? 企业需要怎样做? 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这一系列内容, 就是近年高考的重点。 从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规定看, 《 政治生活》 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但教材内容修改许多。 有的考生对此很关注, 比如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 又增加了依宪治国, 该如何把握? 当然要研究宪法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所谓根本, 就是从根本上规定的人民的地位, 因此, 依宪治国的提出, 其实是更加强调了人民的权力, 具体表现在高考试题上, 则更多地表现在考查公民权利的实现。《 文化生活》 与 《 生活与哲学》 考核内容都没有变化。但在复习中还是要坚持把握重点。 特别要注意研究学科本质性的思想要求。 许多考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觉比较难以把握, 其实从高考的角度看, 重点不在于考生背诵多少内容, 而在于结合社会生活的理解。 就哲学看, 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要求, 即更加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加强调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以及人们追求真理的反复性、 无限性等, 更加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强调正确价值观点, 如, “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等。 这些内容的设置也说明社会生活变化了, 人们的选择是多样的, 是自主的, 因此, 特别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 还要研究新的知识点。 新课程的新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没有理论难度, 但与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如, 需求弹性、 互补品替代品等相关知识。 这些内容虽然没有理论难度, 但在试题中以思维难度的形式出现, 也是需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的。 特别是以函数图象表达的相关选择题, 可能既不是社会热点, 又不是理论难点, 但是因为形式变化, 也会引发考生思维的障碍。第二类是有理论难度, 同时在高考中也是有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 如:“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这一知识既是理论难点, 也是社会热点。 国家明确提出, 要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居民收入倍增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 更是高考备考复习需要重点研究的知识。 还有, 教材中并没有讲到“ 融资” 这个概念, 但考纲中出现了, 也是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的。 与此相对应, 我国的股票市场、 资本市场发展的状况极其意义显然也是备考复习的重点。
3. 再次, 还要学会重构知识
考试大纲中考查知识点的体系设置主要是根据教材知识体系设置的, 因此, 与教材知识内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但在复习时还需要打破体系, 根据新的问题情境重新设计、 编排知识结构, 即要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建构与问题要求相符合的新的逻辑结构。 这个过程, 就是一个重要的能力训练过程。 这也是高考测试的基本目标, 即通过设置新情境、 新问题, 测试考生的知识重构过程。
第三, 社会热点问题怎样办?
凡是与社会现实重点、 热点问题关联度比较高的知识点当然也是重点。 政治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引导考生认识、 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 这正是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 这种生命力不主要体现在内容的选择上, 即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更加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此, 对于考试大纲中的一些重要考点, 需要联系现实重点、 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考试大纲中关于时事政治部分也有明确的规定。 确定时事政治部分的考核范围为: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 这些要求一般是以试题载体的形式体现, 有时也可能直接在试题的答案中体现。 在2016 年的备考复习中, 至少有几个重大会议应是备考复习的重点, 即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制定的“ 一号文件”, 2016 年春季的“ 两会”。 几个大会的重要文件、 重要精神都是备考复习要重点研究的。 同时, 五大发展理念、 去库存、 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 文化产业发展等时事政治问题, 都可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背景或载体。
提醒考生注意, 有些内容在高考中是关注重点, 但在教材中却没有特别具体地重点论述, 这需要在复习中进行补充学习。 如农业和农村, 西部地区、 经济结构调整等。
第四, 还要研究高考试题吗?
如果说 《 考试大纲》 提示的是“ 考什么”, 而高考试题则是提示了“ 怎样考” 的问题。 因此, 备考复习中不仅要研究考纲中规定的考核内容, 更要研究这些内容怎样考。 即高考题会怎样选材、 怎样设置问题、怎样组织答案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看, 研究“ 怎样考”比研究“ 考什么” 更重要, 在 《 考试大纲》 的说明中, 题型示例的说明需要认真研究学习。
以上对考试大纲的理解以及复习方法仅侧重在一般性理解上。 真正掌握知识、 增强能力还必须在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摘要: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已正式出炉, 对于命题者和备考者都具有指令性的价值。在备考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考查知识内容, 着重研究重点及新增创新点, 重构整合知识点, 正确处理社会热点, 剖析高考真题。只有把握考试大纲重要内容和要求, 才能做到复习备考心中有数。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说明(思想政治)》(以下简称《说明》),是浙江省在坚持科学、稳定与创新的原则下,首次自主编写的新课程考试说明。与以往的考试说明相比,《说明》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高考复习教学中,理解考试说明的内容和精神,把握命题的依据与要求,是师生学科备考的核心与关键。本文将对《说明》进行必要的解读并提出一些复习策略。
一、《说明》的依据与要求
《说明》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并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基础上确定了考试的内容与要求。这表明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而且,在遵循国家统一考试要求的同时,适当体现浙江地方特色。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从《说明》提供的样卷可以看出,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综合政治卷,仍然采用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综合的方式,考试方式、考试时间、试题分值、试卷的结构与试题难度保持相对稳定。政治科具体见下表:
从上表统计看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说明》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样卷”取代以往的“题型示例”,样卷不仅可以说明试题类型,而且对试卷中的题量、分值以及考试内容比例等也作出了说明。样卷试题也不再是出自以往高考试卷的陈题,而是自主编制的新题。
文科综合试卷分为I、Ⅱ两卷,两卷中政治学科满分为100分。第1卷题型为单项选择题,政治学科12题共计48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综合题),两个大综合题下设置的5个小题,共计52分。其中各模块分值的比重为:《经济生活》占30分,《生活与哲学》占26分,《政治生活》占14分,《文化生活》占16分,《国家与国际组织》占14分。难度总体在0.5~0.65之间。
从样卷中还可以看出,试卷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名人名言、引文、图表、“注”等。第1卷同一个选择题不作模块间内容交叉,组合选择题采取两两组合和三三组合。第Ⅱ卷综合题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没有出现与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试题。综合题中的小题之间存在模块综合,小题内没有出现模块间交叉,但是模块内的综合程度较高。比如第40题的(1)(2)和第41题的(1),都体现了模块内的知识综合。
三、考核目标与要求
从对《说明》“能力考核要求”的剖析我们发现,根据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把考核目标分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层级,在每一个层级的考核目标中,又分别分解为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从而将政治学科能力考核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更加突出了政治学科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这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和能力素质本位价值观的体现。
与以往的区别是:《说明》将第四个层级的目标“论证和探讨问题”改变为“论证和探究问题”,并且对四个层级下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内容都进行了较大调整。纵观能力考核的目标与要求,我们可以划出两个大的能力等次(见下图)。
第一个等次主要是认识、阐释与评价能力,第二个等次突出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有关信息,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以及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一,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些变化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价值理念,表明了新课程对学生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反映了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能力目标与要求的考核离不开创设新情境和问题的设置。从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获取和解读信息”不仅仅是指定模块的内容,还包括重大时事信息。尤其是“调动和运用知识”也包括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这表明教科书不再是情境创设与答案设置的唯一资源,无论是提供的背景材料还是答案的设置都可能包括学生的经验和特定情景的探究生成或重大时事信息。这些在近年高考试题命制中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四、考试范围与内容
《说明》规定考试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选修IA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时事政治。其中,经济生活约占30%、政治生活约占15%、文化生活约占15%、生活与哲学约占25%、国家和国际组织约占15%,时事政治不独立出题。与以前相比,现有考试范围也扩大了,考试内容适应了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要求的新变化,特别是增加了文化模块和选修部分。
《说明》规定的知识点,“经济生活”共有12个知识点,每一个大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12课的内容。“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以及选修IA“国家和国际组织”分别有4个大知识点,对应课标或教材的四个单元主题。大知识点下有多少不等的小知识点,小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的“框”或“目”或对教材“目”下主要知识的整合。从规定的知识范围可以看出,在具体知识点的拟订中尊重了考生所学的教材以及遵循减负的原则,对教材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必要的删减,尤其是在《国家与国际组织》以及选考《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经济学常识》中删减幅度较大。
五、备考策略及建议
1.心中有《说明》,做到“知己知彼”
《说明》是试卷取材、立意、问题与答案设置的重要依据。复习中首先要研读好考试说明,对“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以及样卷中“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题型结构”“内容比例”“试卷难度”等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考试目标与要求,需要认真学习和分析,运用有效方法逐条予以落实,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安排自己的复习进度,较均衡地利用时间,并选择好复习用书,找准训练用题,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课标为根本,把握复习着力点
为了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吻合,《说明》在表述上分为“考核目标、要求”和“考试内容“两部分,实质上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标准的“技能、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两部分。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备考复习时要注意在理解、贯通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在运用,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
3.构建“知识树”,夯实学科基础
能力与素质离不开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题目主要是根据现实生活问题与考查能力的需要盘活教材,突出模块内与
模块间知识的整合。所以,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也不是不要知识体系,而是更加提高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要求,提高了基础知识在综合运用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复习备考中要在认真研究、全面掌握《说明》所列考点,注意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以及知识点的上下位关系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要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点点准,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考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并在此过程中训练获取和处理信息等的能力和针对问题调动自己知识储备的能力。同时,由于2009年考生所学的教材是2006年版的,贯彻的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复习过程中应根据有关通知的要求,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4.训练高考真题,提高应试能力
从《说明》的思路来看,2009年高考“坚持以问题立意、素质本位、稳中求新、体现人文”的特点和走向基本不变。以前的高考试题尤其是新课程实验区的高考题对我们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但在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根据新教材与时事的变化对其进行适当改造。要多花一些时间思考研究试题是如何考核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复习中必须重视教材上的探究活动以及每一个单元的综合探究。对做过的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也要给予一定的总结和归纳,注意过程的探究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5.关注重大时事,把握时代主题
试题以重大现实生活问题立意,就离不开问题情景与时事热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较多,我们必须对问题进行筛选、冷静处理。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现阶段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突出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意志以及社会生活重大主题,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关注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活化主题的选取也会适当关照学生自己的生活,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综合分析近年高考涉及的时事热点,具有以下几个趋势,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坚持“以我为主”,着眼于我国的实际问题。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越来越偏重于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特别是国内一些持续性的热点,而对国际热点考查较少。但这并不是说,国际热点就不要关注,而是要看国际热点与我国的相关度。
第二,关注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把握时代的主题。突出思想政治的教育性,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是政治科高考突出的特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也是知识、能力、价值观相统一取向的内在要求。所以,政治高考绝不回避党和政府在本年度的工作重点及其相关热点问题。比如,科学发展是我们的主题。此外,我们也应当关注本年度浙江人民生活中的重点问题。
第三,了解社会生活的长效热点,把握时代脉搏。为减轻负担,避免死记硬背,命题中一般会采取以情景再现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近年来延续的热点问题。比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食品安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依法治国、关注民生、扩大人民参与社会管理、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依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中共十四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共十六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A.四项基本原则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发展生产力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对敌人实行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A.长期共存 B.相互平等 C.共同繁荣 D.团结互助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中核心问题是()A.和平B.发展 C.反恐 D.合作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面向新世纪,全党要继续推进的“新的伟大工程”是指()A.反腐败斗争 B.改善党的领导 C.祖国统一 D.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二大”上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五大”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A.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国体和政体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侵华 B封建主义的统治 C.科学技术落后 D社会制度腐败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主集中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是()A.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
C.现代企业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 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始终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D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A.198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最基本的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国力 C.生产力标准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准
我党确定“依法治国”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62年毛泽东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C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是党的()A.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B十二届三中全会 C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B.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大干快上,赶英超美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在(B)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我们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西湖会议
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A中共四大 B中共五大 C中共六大 D中共七大
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四大
D.中共五大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邓小平理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消灭剥削 B.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A.事物的消亡 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 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
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A.真理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一定的错误 C.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毛泽东明确的提出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之一的著作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在岁间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实事求是 D.武装斗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毛泽东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D)A.《新民主主义论》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A)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首次论述红色政权的著作是()
A.井冈山的斗争B.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是在()A遵义会议 B六届七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
D.《学习和时局
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表现为()A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B形成了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D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任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最紧迫的问题是()A.政治路线问题 B.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C.策略问题 D.思想路线问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武装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制订于()A.中共“二大” B.中共八七会议 C.中共“三大” D.中共遵义会议
帝国主义在中国夺取投资设厂权开始于()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主要动力 D.惟一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生产()A.具有相对独立性 B.与物质生产没有关系 C.决定物质生产 D.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的是()A.生产力的发展 B.思想道德建设 C.理想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农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的思想是()A.民主主义的思想 B.共产主义的思想 C.民族主义的思想 D.封建主义的思想
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明方向,并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A.无产阶级联盟 B.劳动者联盟
C.非劳动者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党内斗争的目的是()
A.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 B.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打击敌人,团结同志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A具有普遍性的活动 B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话动 C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括动 D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建设主要经验和中心环节是()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B整风形式 C实行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 D.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
A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加强党的建设 D坚持党的先进性
在处理两岸关系中,坚持“一个中国”的核心是()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代表中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的,是邓小平关于
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目的理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共同富裕的理论
2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选择题:
1、D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
2、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B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4、D帝国主义的压迫
5、C领导权不同
6、C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
7、C自我批评的作风
8、C和平赎买
9、A毛泽东思想
政治考试真题答案
10、D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1、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2、B社会主义制度和自我完善和发展
13、C科技创新
14、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5、A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6、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7、B独立自主、自力更新
18、D所有制
19、B人民当家作主 20、D人民民主专政
21、A宪法
22、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3、A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4、B一个中国
25、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6、D密切联系群众
27、A理想信念
28、D复兴号
29、B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30、D全面领导的制度 31、2018年5月 A, 32、2018年6月 A, 33已知论 B, 34相对 D, 35联系 C, 36和谐 A, 37在认识 B, 38实践 D, 39社会 B , 40生产 D,41正确,42错误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观是()A.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B.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D.人们对社会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答案:C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是()A.自然和社会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B.时间和空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物质和运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D 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 B.空间广延性 C.无限多样性 D.客观规律性 答案:A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案:B 5.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说明()A.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每个人的认识都依赖于直接经验 C.书本知识并不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答案:A 6.在认识论上,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A.实践论 B.反映论 C.矛盾论 D.先验论 答案:B 7.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A.客观性、无限性 B.客观性、一元性 C.有条件性、有用性 D.有条件性、有限性 答案:D 8.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A.地理环境 B.人口数量 C.生产方式 D.人口素质 答案:C 9.社会形态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答案:A 10.阶级斗争是()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答案:C 1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是()A.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D.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案:B 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是()A.相互替代 B.相互包含
C.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D.相互补充 答案:C 13.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A.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 B.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D.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答案:D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党对顽固势力采取的策略方针是()A.孤立 B.发展 C.消灭 D.争取 答案:A 15.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标志是()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D 16.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具体到科学文化领域所采取的方针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答案:A 17.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和科学的态度是()A.坚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
B.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理论神圣不可侵犯
D.靠引证马克思关于某一问题的某一论述来解决问题 答案:B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现实依据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C.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答案:B 19.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A.自然资源状况 B.人口数量与结构
C.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D.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答案:C 2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所制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总体小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答案:C 21.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性质是()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B.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变革 C.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案:D 22.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A.教育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23.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A.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
B.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行
C.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行 D.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行 答案:C 2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特点是()A.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 B.互联互通、多元平衡、安全高效 C.互利共赢、各方协商、安全高效 D.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合作 答案:A 25.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当前,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C.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规范收入分配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对外开放 答案:A 2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A.辅助性作用 B.替代性作用 C.决定性作用 D.补充性作用 答案:C 27.现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决定因素是()A.公有制经济的资产规模 B.公有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C.公有制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D.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答案:C 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A.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B.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C.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总目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答案:B 2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诚实守信 D.爱国主义 答案:A 3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A.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C.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D.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答案:B 3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爱国主义 B.求真务实 C.改革创新 D.艰苦奋斗 答案:C 32.国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措施体现了()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再分配注重公平C.初次分配注重公平D.再分配注重效率 答案:B 33.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这是由于()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B.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C.人口增长失控,资源被破坏,环境恶化 D.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引起的战争此起彼伏 答案:A 34.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A.实现两岸三通 B.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发展两岸经贸关系 答案:C 3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由()A.党的纲领决定的 B.党的路线决定的 C.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的 D.党的性质决定的 答案:D 36.2015年7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5年底前我国一项社会保障措施将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支付比例超过50%。这项措施是()A.疾病保险 B.慢性病保险 C.大病保险 D.工伤保险 答案:C 37.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纪念抗战胜利()A.50周年 B.70周年 C.60周年 D.80周年 答案:B 38.2015年9月16日,第34届亚奥理事会代表大会决定中国的一个城市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这个城市是()A.杭州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答案:A 3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1月27Et发表声明,宣布该组织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正式生效。中国正式成为IMF()A.第一大股东 B.第三大股东 C.第二大股东 D.第四大股东 答案:B 40.2016年6月23日,欧洲一个国家就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公投结果有超过半数的投票者赞同脱欧。这个国家是()A.意大利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D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41.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
答案:错误。(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区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两部分。(2)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对发展社会生产力 具有积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必须给予保护。
(3)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 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4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答案:错误。(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 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之外,还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为人民所享有的要求。只有完整地把握这两层意思,才是对社会主 义本质的科学理解。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问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3)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4)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 国、敬业、诚信、友善。
(2)第一,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第二,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 社会共识。第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5.简述我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答案:(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辩证否定观包括哪些内容?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如何坚持辩证否定观? 答案:(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一) 压缩再现新课
有的教师不了解政治第一轮复习课的基本要求, 处理教材几乎是按照新课教学的模式进行, 不同的是一节课教学的内容相当于新课的二节或三节课的压缩, 是简单的新课相加。看起来面面俱到, 但没有主干没有重点, 实际上只会是浅尝辄止, 最后什么都不能落实。
(二) 课堂满堂灌输
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主体, 自己既要梳理知识, 又要联系时政热点, 还要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很被动地接受, 没有安排学生消化的时间, 更没有安排相关知识解题能力的训练, 把知识消化都留在课外, 学生苦不堪言, 复习负担很重。
(三) 教学效率低下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熟悉, 不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欠缺什么、有哪些薄弱环节, 一味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设计进行教学, 不管学生有没有收获或收获有多大, 没有注意学生在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情况, 无法确定讲课的重点。在教学前没有研读高考考点, 没有研究考高试卷, 在教学中既不进行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 又不与时政热点结合, 更没有应试针对性, 复习课内容干瘪、不生动, 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率低下。
(四) 缺乏能力培养
做好文综试卷既需质量也需速度, 有的教师把解题能力部分全安排在第三轮, 所以在一轮复习中就知识讲知识, 讲课中缺乏能力培养意识。教师没有给学生安排适度训练, 没有对学生进行各类解题方法指导, 更没有规范学生答题, 这样即便学生对知识很熟, 但面对题目仍然不会做或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
二、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科学的策略
(一) 教材知识:举纲列目
纲就是知识体系, 目就是知识点。加强知识整合, 构建知识网络,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同时突破重难点, 可有效提高第一轮复习效率。
经济常识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基本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活动和对外经济三条主线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条线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热点进行分析提高。
高中哲学部分的复习, 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四大版块进行复习, 把每一个版块的所有原理和对应的方法论要求以及与之相结合的热点梳理出来, 在要求学生逐个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还要重点把握。这样学生对整个高中哲学就体系明了, 使每一个范畴里的知识点能对号入座。
政治常识部分的复习。可打乱教材顺序, 把教材按政党、国家机关、公民、主权国家、民族宗教五个主体来进行复习, 把每一主体所涉及的知识点梳理出来, 要求学生逐个落实, 并结合典型习题从抓主体的角度落实知识突破重点提高能力。这样整个高中政治五本书就用345的编码串接起来, 学生在宏观上可有效把握知识脉络。
(二) 各种题型:归类总结
教师以题型类别为线索对教材进行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的归类总结。
计算型选择题。在经济常识教材中共有十二个知识点可设计计算题, 把这十二个知识点抽出来, 每个知识点安排一个高考题或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要求学生举一反三经常复习, 这样可确保计算型选择题不丢分。
措施类主观题。把经济学、政治学中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 再结合讲解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从主体找措施, 从教材找措施, 从问题的反面找措施, 从材料找措施, 从党的方针政策时政热点中找措施, 并在专题练习和学科综合练习中重点训练和讲解。还有原因类、意义类, 也是运用同样的方法。这样就在第一轮复习中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为后面的二轮三轮复习做好准备。
(三) 提高能力:注重讲评
学生的能力, 在复习中能否有效提高, 讲评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复习讲评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归类讲评
归类的内容很多, 可按考点归类, 按能力要求归类, 按解题思路方法归类, 按高考题型归类, 按错题、错因归类等。如重点向学生介绍组合型选择题的三审九排法, 如把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整理出来, 每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对应一个典型例题, 分经济常识、哲学、政治常识印发给学生训练, 老师和学生互动讲解, 并要求学生经常温习。
2. 重点讲评
在每一份练习和试卷的讲评中要有重点。整体上要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 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典型题时, 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规范。
3. 过程讲评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要想学生为什么会错, 学生怎样才能不错, 引导学生怎样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完成解题过程, 规范语言表述。
4. 变式讲评
注重变式 (改一改、扩一扩、变一变、代一代、反一反、合一合、分一分) 思维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 单选变成组合选怎么做, 选择题变成问答题怎么做等等。讲评不是就题论题, 更重要的是借题发挥, 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 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 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跟踪讲评
出版《考试说明》是考试标准化进程中的重大举措,也是关于考试内容与形式研究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考试说明》阐明了高考的性质,确定了考试目标及考试内容,规定了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明确了考试的基本题型,界定了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作为规范高考的重要文件,《考试说明》是命题、试卷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必要指南。《考试说明》体现了“坚持改革,稳中求进”的特点,突出思想性,注重科学性,重视基础主干知识,强调学科能力素养,关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重视规范性与公平性的课改精神,细化了《考试大纲》对考查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处理考试与备考的关系上,《考试说明》提供了必要的透明度,减少了考试的神秘性,降低了备考的盲目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考试说明》一到手,作为“准高考生”,就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研读,做到页页过关,字字斟酌。结合课本,一一对照考查的知识范围,对知识点的普查必须一丝不苟,毫厘不差,不能出现盲点、空白点。还要结合近几年特别是近二、三年的《考试说明》,逐句分析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的不同之处,即便是细微差别也不能放过,对大小标题要心中有数,对各个条目要胸有成竹。毫无疑问,多年不变的知识点就是高考所要考查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复习的重心所在,删去的知识点不必再看,新增的知识点是命题的热点,改动的知识点是命题的焦点,它们都是复习的重点。得到《考试说明》仅仅表现出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远远不够。如果只有三分钟的热情,时间稍一推移,热度马上下降,把《考试说明》放在被遗忘的角落,束之高阁,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损失。《考试说明》不是时事新闻,不能一看了之,它不但时效性强,含金量大,而且实用价值具有长期性,因此必须贯穿备考全过程,始终放之案头,常备不懈,力争达到“曲不离口,书不离手”。作为教师应率先研读,自觉实践,将《考试说明》的各个环节付诸到教学实践中去,无论是备课、上课、辅导、命题、讲评都应以此为参考标准;作为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考试说明》,无论是选择资料,还是处理习题,都应时时比对以此为学习的样板。尤其要将里面的样题反复演练,循环自测,从中悟出命题趋势,找出解题规律,揣摩评分细则,总结考试技巧。还应排查考点,列出知识清单,不留死角,针对薄弱之处加大复习力度。如有条件,还可仿照样题自己试出模拟试卷,找找感觉,摸摸思路,为高考铺路架桥。
《考试说明》就是考纲,就是高考的指挥棒。复习备考必须依纲扣本,夯实基础,广度到边,深度到底,拉网排查,不留死角。必须按照要求,瞄准考点,狠抓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关注冷点。《考试说明》最具权威性,所列的样题最具示范性,考试中心对考试最具发言权。每逢《考试说明》问世之后,就有很多单位打着考试中心的旗号,组织很多研讨会,发布所谓的可靠信息。还有很多不法书商乘机兜售所谓的全真模拟试题。一时间,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各类试题铺天盖地,搞得老师无所适从,搞得学生晕头转向。面对此类干扰,高三师生不可乱了手脚,而应该冷静对待,仔细区分。要知道书商推销的资料不等于《考试说明》,各类报导不等于《考试说明》,名师解读不等于《考试说明》,即便是《教学大纲》和课本教材也不等于《考试说明》。只有当年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才是最好的复习指南。作为教师千万不要进行误导,作为学生千万要避免进入误区,双方都要擦亮眼睛辨别真伪。
【成人高考政治考试】推荐阅读:
云南成人高考政治复习07-09
成人高考政治复习要点09-13
成人高考时事政治10-19
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库05-24
网络教育、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的区别12-27
2018年高考政治大纲考试说明11-23
成人高考经验06-16
观澜成人高考09-16
成人高考报名条件06-19
成人高考小抄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