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预防食物中毒总结(共5篇)
鲅鱼圈区疾控中心根据《2009年营口地区战线工作计划》,结合我区传染病形势特制订本年度传染病工作计划。
一、霍乱防制及监测:
1、开展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
鲅鱼圈区疾控中心于2009年4月26日开展了以霍乱为重点肠道传染病防制工作培训,参加会议的有:区中心医院、熊岳镇二院、熊岳防疫站、芦屯及红旗镇防保所等多家医疗单位,人员包括医疗机构的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医务人员等专业人员,要求培训后,各医疗单位开展对本单位的专业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同时要求各医疗单位成立疫情领导小组,疾控中心成立霍乱防治小组,模拟演练,全面提高处理霍乱疫情的综合能力。
2、肠道门诊的建立及督导
我区于2009年5月1日按时开诊,坚持二十四小时开诊,坚持肠道门诊制度。鲅鱼圈区中心医院、熊岳二院为肠道门诊定点单位,做到(专诊疗室、专观察室、专药房、专用厕所及专医、护、检人员),其它同济医院、港务局医院等医疗单位均做到四专三兼。各家医院认真进行腹泻病人登记和筛查,两家定点医院肠道门诊便检率达10%以上。严格掌握肠道传染病出院标准,认真做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真正做到对霍乱等传染病人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的 蔓延。每月对定点肠道门诊进行一次督导。
3、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监测:
2009年鲅鱼圈区5---10月各家医院认真进行腹泻病人登记和筛查,区医院、二院5---10月肠道门诊量为606例,其中菌痢50例,占监测总数的8.25%;肠炎373例,占监测总数的93.18%。其中肠炎居多。
两家定点医院肠道门诊便检率达10%以上。区疾控每月10日钱将统计结果上报市疾控中心。
4、外环境监测及海产品监测:
外环境水监测5---10月,每月一次。每次3个监测点,每点采2份样品,选择入海口处,全年共监测水样36份,无阳性结果。海产品监测共监测海产品300份,甲壳类120份、贝壳类120份、鱼类45份、其它15份。无阳性结果。
5、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机动队建设,物资配备,实验室等。
二、流感、人禽流感监测:
1、流感病例监测:
鲅鱼圈区流感监测医院为区中心医院,每天统计流感样病例,每周将数据及时上报区疾控中心。
全年1---11月共监测流感样病例 90413例,主要集中在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儿内科。
2、SARS预警病例、人禽流感病例监测
为了更好排查SARS及人禽流感病例,2009年1月起在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旬报告制度,医疗机构每逢3日将上
一旬“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旬报表”分别报县、区和市疾控。我区 监测点为:区中心医院、鲅鱼圈区港务局医院、辽宁省监狱医院、区中心医院四家医院。
1---11月四家共监测33 频次,共监测2582例,其中肺炎病例2582例,明确诊断病例 2582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0例。其中区中心医院监测2364例,占全区监测病例的91.56%,其中肺炎病例2364例,明确诊断病例2364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0例。港务局医院 31例,占全区监测病例的 1.20 %,其中其中肺炎病例31例,明确诊断病例 31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0例。区中医院84例,占全区监测病例的3.25%,其中肺炎病例84例,明确诊断病例 84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0例。省监狱医院103例,占全区监测病例的3.99%其中肺炎病例103例,明确诊断病例103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0例。
其中区中心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例数居全区流感样监测的首位。
3、监测点的督导
为了流感样病例、SARS预警病例、人禽流感病例监测的质量,每月一次对辖区内监测点医院进行督导,对督导结果形成反馈并存档。
4、开展定点监测医院的培训工作。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防制及监测
1、完成了疾控业务人员及重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认证能力。
2、及时处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警病例。
3、出血热免费接种
为了有效降低我区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在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市疾控指导下,区疾控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于2009年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
我区重点接种村为:
红旗镇文屯村
胜台村
芦屯村官屯村
东柳屯 望海办事处
望海村
全区应接种人数共6000人,实种5700人,接种率为96%。接种率均达到省、市要求的接种率(90%以上)。
四、猩红热防制:
加强全区猩红热疫情报告的管理,提高病例的诊断水平。要求所有临床诊断为猩红热的病例应具备血常规结果的,一律做排除诊断。
五、炭疽防制与监测
2009年未出现人间疫情或爆发疫情,密切注视动物间疫情情况,加强了与动物防疫部门的疫情沟通。培训
开展了疾控业务人员及重点地区临床医生培训,提高处理及临床认证能力。
六、伤寒、痢疾、o157等细菌性腹泻防制与监测
辖区内出现暴发疫情立即进行网络直报,并电话逐级上报,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形成暴发调查报告,报告市疾控中心。
认真审核伤寒、痢疾、o157等细菌性腹泻的网络报告,如发现病例立即进行流行病调查。
伤寒、痢疾、o157等细菌性腹泻的培训
开展了疾控业务人员及重点地区临床医生培训,提高处理及处理及临床认证能力。
七、鲅鱼圈区疾控中心在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严格遵照《手足口病工作指南》,严格执行上级文件下,使得我区手足口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在2009年即将岁尾的时候做一下小结:
1、调查与指导
鲅鱼圈区截止2008年11月24日共报告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243例(包括熊岳镇),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1.89%。其中海星办事处62例,海东办事处39例,红海办事处26例,望海办事处2例,熊岳镇47例,红旗镇16例,芦屯镇20例,不详乡镇30例。
接到报告后,区疾控中心立即组成流调小组前往病人所在地进行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详细填写现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鲅鱼圈区疾控中心流调小组成员对患儿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知识宣传,让患儿多休息,在家注意隔离,随时与医院联系。对患儿所在治疗的医院进行严格的专业指导,防止交叉感染。鲅鱼圈区区疾控中心又对幼托儿童所在托幼机构进行督导调查,并对该幼儿园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人立即向卫生部门报告。
(2)园内房间要勤通风,常晒被褥。(3)让园内儿童喝开水,吃熟食。(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5)要对园内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2、报告与宣传
按市卫生局的要求,每周一、四报告手足口病疫情调查报告,确保上级部门及时了解我区手足口病疫情情况。
在流调与在幼托机构和医疗单位的督导过程中,积极宣传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使得广大人们了解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为防止手足口病在我区的流行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
八、鼠疫防制与监测
加强了鼠疫疫情报告管理,提高病例的诊断水平。2009年度无鼠疫病例发生。鼠疫现场演习鼠疫的培训
我区于2009年4月26日开展了疾控业务人员及重点临床医生培训,提高了处理及临床认证能力。
九、疫情总体情况
2009年全区共报告传染病1110例,发病率321.73 /十万,与去年同时期比上升 43.96%,其中病毒性肝炎449例,占发病总数的40.45%,其中肺结核173例,占发病总数的15.59%,手足口病243例,占发病总数的21.89%,麻疹101例,占发病总数的9.10%,丙肝59例,占发病总数的53.15%,梅毒51 例,占发病总数的4.59%,流行性腮腺炎39例,占发病总数的3.51%,痢疾16例,占发病总数的1.44%,猩红热16 例,占发病总数的1.44%,出血热8例,占发病总数的0.72%,风疹5例,占发病总数的0.45%,甲型H1N1流感4例,占发病总数的0.36%,艾滋病2例,占发病总数的0.18%,淋病1,占发病总数的0.09%,斑疹伤寒1,占发病总数的0.09%,其它感染性腹泻1例,占发病总数的0.09%,伤寒副伤寒1例,占发病总数的0.09%。
疫情管理与监测:
1.按传染病报告工作管理工作指南具体执行工作,要求对辖区内的疫情报告进行及时、准确、规范的审核。每月报告卡及时统计,形成简报上报、反馈。
2.做好对辖区内疫情报告单位的督导、监测工作。每月一次对辖区内医疗单位进行督导,并有记录。
3.按要求不定期对区内各医疗单位的疫情报告人员进行培训。4.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网络直报。
5.年末对疫情报告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科学系统的归档、备份。
十、结核病防制及监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结核病监测、疫情、防制管理等资料档案。
为了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农村乡、镇医院,及个体村医对肺结
核可疑者和病人的转诊工作以及管理工作,落实病人报病费,每转诊报告1例结核病人付给转诊报告医生10元的报病费,每例初治治疗管理费为100元(县、区级20元、乡级20元、村级60元)每例复治涂阳病人管理费等同与初治涂阳病人,初治涂阴管理费60元。
2.病人发现: 加强流动人口等人群发现工作,确保及时发现结核病人。做好结核病疫情网络追踪工作。全年综合性医疗机构共转诊187人,转诊率为100%,共追访180人,最踪到位率90%以上。全年共督导病人209人,其中初治病人192人,复制病人11例,结核病相关信息录入率达100%,卡片审核率达100%,村医结核病防治技术培训率达80%,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60%。
3.督导: 县对乡、镇每1-2月督导一次,乡卫生室和化疗督导员每月督导2次(每个病人全程至少访视4次)督导内容包括:病人发现、转诊、网络直报病人和可疑者追踪情况、治疗管理、督导访视、报病费及病人医疗管理费发放等。
4、培训: 根据上级项目实施要求,开展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年初做出对乡、村防痨人员的技术培训计划。5.宣传: 开展计划多种形式经常性的结核病防治工作知识的宣传活动。利用3.24世界结核病日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内容和免费政策。
十一、虫媒:
根据《营口地区2009年病媒生物监测实施细则》的要求选择文卫小区为监测点,采用中国疾控中心确定的光催化蚊蝇器为监测工具。监测方法采用灯诱法。每年监测一个消长周期,即从5月中旬起至10月连续两次蚊密度指数为零时止。每月监测2次,密度单位为;只/小时。
全年共监测6个月(5—10月)共计捕获蚊类105只,六个种,雌性52只,占监测总数的49.52%,雄性53只,占监测总数的50.48%,按背点伊蚊为优势种。共捕获蝇类64只,家蝇17只,市蝇17只,丝光绿蝇7只,伏蝇5只,夏厕蝇3只,家蝇、市蝇为优势种。
十二、地方病防治及监测:
(一)防氟改水
1.降氟改水工程监督监测
根据2009年统计我区目前有防氟改水工程2处,(其中红旗镇文屯村1处,八家子1处),熊岳镇金星村1处,2009年对所有降氟改水工程运行现状调查和水氟监测,采集工程所有水源水样品,2份出厂水,1份未梢水,共检测水样9份,水氟含量均未超标,计算平均值,填写了降氟改水工程项目水氟含量监测登记表。没有工程停用或者报废。2.建立降氟改水工程档案
工程档案按2008年的工程档案样式,2009年建立了3家工程档案,包括工程运转情况,照片,水氟监测结果等。三家降氟
改水工程均正常运转。病区重新核定登记
以自然村为单位,对地氟病区村屯进行了区域核查和登记,并填写了饮水型氟病区核查登记表。
根据《全国碘盐监测方案》,为了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居民碘盐食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保证居民食用合格碘盐。
(二)碘缺乏病防制
监测工作组织实施
今年按市疾控中心的会议部署,根据《全国碘盐监测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按东西南北中方位选取了监测点。此项工作从3月开始,至6月30日结束,在监测过程中采取了封闭式塑料袋采样,从而保证了样品的质量。全年共监测居民户碘盐300份,均为合格碘盐,无阳性结果。
(三)、布病防制 1、2009年没有新发病例。
2、对村级进行了布病防制知识培训。
3、为了更好的防制布病,及时与畜牧部门进行了沟通。
鲅鱼圈区疾控中心
会上,区纪委派驻该局纪检监察组组长阳原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法治建设作纪律教育专题授课,详细解读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的出台背景、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贯彻落实等情况。该局相关负责人宣读了《番禺区住房和建设局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实施方案》,对该局开展学习教育进行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启泉作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讲话,提出了三点工作要求:一是认清形势,充分认识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围绕主题,扎实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三是加强组织,确保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取得实效。
同志1957年出生于云南省**市**县,拉祜族,1974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198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副科长,流行病学副主任医师。
**同志1974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疾病预防控制战线上耕耘了33年。30多年来她时刻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特别是从1991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她一方面努力学习钻研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检验技能,一方面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经常深入到边境村寨或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到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家中为他们精心诊治和心理咨询服务,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医患情谊。**同志关爱艾滋病病人的事迹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曾被有关国际卫生组织赞誉,被社会、同行们传颂。
一、刻苦学习,勤于思考
**同志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第一线工作。她从边疆人民被疾病折磨,以至被夺去生命的所见所闻中,感悟到防疫工作者肩负保护人民健康与生命财产的重任,进而在实践中既注重锤炼思想,又钻研防疫防病技能,她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熟练,医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她坚持自学,积极参加疾控中心组织的理论学习。2007年她光荣地当选为十七大代表,作为十七大代表,在会上她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并将会议精神传达给家乡人民,一个多月来她已向省、市10余个部门传达10余场次1800余人次。她不但重视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还不断结合工作实践努力思考,做到活学活用,学用结合。她撰写的《思茅地区跨国外流妇女HIV感染情况分析》获得思茅地区优秀论文三等奖;《思茅地区HI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获地区科协第六届优秀论文一等奖;《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在1999年世界艾滋病流行征文活动中获第三名;另外还有16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地级刊物上发表。同时还参与制定了我市伤寒、霍乱、痢疾、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预案和我市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长期规划,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迎难而上,执着追求
**同志从1991年起开始从事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以来,刻苦学习钻研并掌握艾滋病监测检验、防治技能,与科室人员一道积极做好艾滋病健康教育,开展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咨询工作。仅1996年**调入**市疾控中心从事艾滋病工作的10余年中,在艾滋病防制项目的支持下,共组织发放各种艾滋病宣传材料18种,12.5万余份,VCD420盘,安全套65597只,举办艾滋病预防知识讲座118期,培训人员5476人,接受电话咨询5403人次,VCT咨询3961人次,建立HIV感染者档案1509份。在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上更是倾注了一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感和爱心。随访406人次,对孤儿关怀31人次。面对谈“艾”色变,人人惧怕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面前,**同志不仅没有胆怯,而是以一个医务工作者崇高的职业道德,主动去贴近他们,给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去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爱心。
有一次,**到医院看望一个艾滋病病人,坐在床边与其亲切握手交谈,使病人感动地流着泪说:“你不怕我的病传染给你吗?许多人甚至一些亲友都害怕而远离我,更没有人敢和我握手呀!”,该患者出院后**经常到病人家看望她,拉家常,倾听她的心声,鼓励她面对现实,树立信心,积极接受治疗,战胜病魔,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正常人生活。同时亲自与外地联系,为其寻求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1999年她带2名感染者到昆明参加了云南/澳大利亚红十字会举办的HIV感染者关怀学习班,学习期间与她们同吃、同住,尽力帮助她们克服忧虑,树立与病魔斗争的信心。2000年、2003年、2004年先后帮助4例HIV感染者孕妇做母婴阻断,目前母子状况良好。其中在2000年有1位孕妇得知自己感染上HIV,心里非常恐惧,难以接受这一严酷的事实,**得知此事后,多次登门看望,与她足膝谈心,耐心地为她讲解艾滋病方面的知识。通过多次交谈,**医生的真诚关爱,深深地打动了这位感染者的心,她坦然地告诉了**,其爱人曾有静脉吸毒史,有过与他人共用针具吸毒的情况,**同志又动员她丈夫做了检测,结果也是HIV阳性,**医生耐心给这对夫妻做工作,在孕妇不愿做终止妊娠的情况下,**医生又主动为她联系,到昆明第三人民医院做了病毒载量检查,领取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药物,使其产下一个健康的女孩。
对我市1991年11月发现的首例本地居民HIV感染者叶罕,直到她1999年生命衰竭死亡的这8年中,**医生共21次到家看望过她,电话关爱咨询不计其数。由于**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没有歧视,更没有遗弃,只有同志间、兄弟姐妹般的关心和帮助,她赢得了大多数感染者和病人的信赖,她与许多病人建立了深厚的医患关系,逢年过节她都要到患者家里去看望,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消除对疾病的担忧与惧怕,使患者从痛苦和沮丧中摆脱出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她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给患者和感染者们购买营养品、水果等,使病人们非常感动。一些病人为感谢她,腊月天,装上一节香肠、腌上一块腊肉给她捎来。1991年至今,在**同志的帮助下,先后有23位感染者到省中心接受药物治疗,其中有6位得到免费治疗。并对15位艾滋病人进行了临终关怀,给他们送去药品、食品,送去一份政府的关怀、一份理解、一份爱心。艾滋病防治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职业,一些同事既赞叹她所做出业绩的同时,又为她担心,经常提醒她注意保护自己,千万不要被感染。她常回答说:“HIV感染者和病人的医学调查、临床护理和随访工作特别重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若管理不当,会使HIV感染者受到歧视或孤立,很容易激发感染者产生对社会不满和报复的心理,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的一个不安定因素,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是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党和政府对感染者的关怀。每当看到经过我们的努力,感染者和病人能正视现实,勇于与病魔斗争,与正常人一样生活,我感到由衷的喜悦。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算不了什么,离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还远,今后还需加倍努力。”
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同志最难能可贵的敬业观,就是坚定不移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表现出始终如一地敬业精神和不怨其烦地为患者服务。她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可以从不同方式表现出来,能帮助病人消除病魔和心理障碍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她还说:“艾滋病是我们九十年代才认知的新病种,由于目前无药可治人们才怕它。我既然担负了这个岗位职责,就要面对它,决不避让。”当时她就主动承担起**县首批监测发现的8名艾滋病感染者的联络、随访和医药监护,从此以后,她经常需要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农村村寨探访她们,被艾滋病感染者们视为最可以信赖的医生。第一次接触艾滋病人,看到一张张充满着恐怖与绝望的面容时,她为自己力不从心,帮不了她们而内疚,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从而更加坚定了誓与艾滋病斗争的决心。艾滋病是当今医学领域尚在攻关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要战胜它,仅仅靠无私奉献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防治艾滋病的广博知识,对于只有中专学历的**来说,要做好此项工作困难实在不少,面对困难,**从不逃避,总是迎难而上。她说: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困难,共产党员要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
30年来她甘愿负重,很多时候的工作负荷超越了一个女性身体和生理的限制。有一次,国家级特困县西盟县最贫困的窝龙村发生伤寒、痢疾流行,时任流行病学科长的**同志作为防疫队出征人员中唯一的女同志赶到疫区现场指导疫情处置工作,在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干就是十来天,直至控制了疫情。疾控工作的特点就是下乡多,经常深入农村病人家中工作。**同志由于工作上积极服从组织安排,任劳任怨,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领导交给的工作,哪里艰苦哪里就能见到她的身影。有时下乡公路不通,就身背药箱走村串寨,一天步行达三四十公里,她不论是生病还是特殊情况,从不计较,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2002年7月经医院检查诊断,她患卵巢畸胎瘤,要她立即住院手术,但她为了工作一拖再拖,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才到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十天,伤口还未痊愈,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就让她带着虚弱的身体又扑到工作上。
**同志助人为乐,不为名不争利在单位受到大家的赞叹。每年评优评先进,她多次地提出不要评自己;2001年她又获得上级党委给予的1000元奖励金,她把奖金交给党支部作为组织活动经费,而自己家中供养两个子女上学,丈夫因企业不景气退养在家中,生活还处在拮据状态。在与同志相处中,她处处以团结为重,真诚相待,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对同事做到工作上体贴照顾,生活上关心帮助,在她的带动下,全科人员团结友爱,工作积极努力,较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出色地完成中心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她于1999年担任地区疾控中心流病科科长以来,流病科连年评为单位的先进科室。这是她高度责任感,乐于奉献的一个真实体现。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推上全国头等大事日程。我们严防死守,需要派人到机场、车站排查检疫,在随时有可能发生接触到非典病人的危险时刻,**同志与科室同志一道,主动承担外来人员测量体温、发热病人流调工作,亲自参加完成774人的检测任务。这期间,被上级通报的一名从省外疫区归来的发热病人视为疑似患者留观于医院,**同志作为专家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接到对这名患者进行调查的任务时,她不顾个人安危,穿上防护服进到隔离病房开展调查。事后,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这工作由我去完成。”**同志在抗击“非典”期间,一切服从组织的安排,深入一线开展检查检测,在最危险的机场、车站、医院传染病房、发热病人留观点,各站口检疫点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不顾个人安危,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励着全体卫生工作者英勇奋斗。**同志在非典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获得思茅市直属机关党委的表彰奖励。
**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地为边疆人民健康事业、为她所热爱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和所执着追求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奉献着,用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爱与奉献之歌。她的付出,得到社会和群众的一致肯定,领导和职工都毫无异议的认可她应该获得的下列殊荣:**同志1974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疾病预防控制战线上耕耘了33年,30多年来她时刻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一致肯定,先后获得了下列殊荣:1998年被云南省卫生厅评为“云南省卫生系统优质服务先进个人”;2000年被云南省卫生厅、公安厅、教育厅、广播电视厅评为“云南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2001年11月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儿童做出积极贡献的“儿童之友”奖;2001年、2006年7月两次荣获中共云南省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1年、2006年光荣地当选为云南省第七、八次党代表并出席会议。2002年3月荣获英国贝利——马丁奖;2003年11月荣获澳大利亚红十字会、中国/云南省红十字会艾滋病预防与关怀项目“无私奉献奖”;2004年3月当选为思茅市第一次党代会代表并出席会议;2004年12月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全省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同年10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2001、2006年分别由思茅市行署、市卫生局授予“七五”、“九五”、“十五”期间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7月中共思茅市委在实施“云岭先峰”工程中,成绩显着,被评为优秀党员,授予“云岭先峰奖章”;2006年2月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3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所在科室被设置为“示范窗口”,其所在岗位被授予“共产党员先锋岗”;2006年5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并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十七大”会议;2008年荣获“云南省十大女杰”称号。
一、传染病管理工作
1、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情况:本,全县共报告法定甲、乙、丙类传染病18种共xx例,死亡0例,报告病例数较去年同期上升了xx%(2014年同期报告1539例),发病率763.98/10万,死亡率4.97/10万,病死率0.65%;发病数位于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结核(587例)、乙肝(451例)、梅毒(369例)、丙肝(135例)、甲肝(52例)。(2)对传染病(散发疫情)处置管理:全县共报告百日咳1例、甲肝58例、麻疹12例、AFP1例、风疹2例、流行性腮腺炎17例,均已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0例。没有甲类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报告。
针对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科室施行的是24小时疫情值班,节假日安排有专门值班人员,疫情电话全县公布,24小时有人接听,疫情卡片全年及时审核率100%;有效的做到了疫情早发现,早处置;全年共接到预警短信145次,分析排除145起。为了及时研判疫情形势,每月都对传染病疫情进行一次分析,并将分析报告以简报的形式上报给县卫生局、中心领导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信息反馈平台;年终对全年疫情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年报形式上传到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信息反馈平台。
为提高全县传染病报告与管理质量,校正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在10月份对全县29个网络直报单位的传染疫情报告管理工作进行了法定传染病疫情漏报调查,调查病例流量30581例,查出法定传染病15种142例,通过登陆疫情网络直报系统核实,漏报10例,我县传染病漏报率为7.04%。
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监测工作:2015年对* **区进行定点监测,病原检验*份,检验*份,完成全年监测任务。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情况
1、本,我县目前辖区目标管理人口数为268749人,建档人数256004人,建档率为95.25%。(2)全县纳入管理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19151人,各(乡)镇场陆续对老年人进行全面体检13269人,体检率69.29%。我县应管理高血压病38398人,已登记管理高血压病人16642人,管理率43.34%;应管理糖尿病病人19812人,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6045人,管理率30.51%。(3)积极开展死因监测审核工作,13家医疗机构上报死亡病例418例,全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覆盖率为100%。(4)积极开展死因监测审核工作,对7家医疗机构上报的75例死亡病例进行了审核。全县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覆盖率为35.29%。
三、宣传、培训及督导检查工作
在提升自身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手足口、人感染H7N9禽流感、死因报告等4期业务培训,累计培训人次200人次。向各类人群提供疾病防控相关知识讲座1次,参与各种户外宣传活动2次,累计发放宣传册600余份。科室累计下乡督导3次,累计天数24天。
今年,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履行防病工作职能,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措施,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重点传染病防控、慢病综合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1.法定传染病监测和疫情管理。1-6月份全县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523例,其中:乙类传染病356例,发病率为74.16/10万;丙类传染病167例,发病率为34.79/10万。及时报告523例,及时报告率100%,及时审核671例,审核及时率100%,无重复传染病报告卡,全县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报告率为100%。编写全县疫情动态分析6期,按时完成了各类表、卡、册的报送及审核工作。
全县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乙类传染病是肺结核(207例)、乙肝(71例)、痢疾(31例)、甲肝(27例)、丙肝(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6.62%。全县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丙类传染病是其它感染性腹泻(72例)、流行性腮腺炎(56例)、流行性感冒(19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2例)、手足口病(8例),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00%。
3.多措并举、严防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腮腺炎等春季传染病流行。召开由县乡医疗机构负责人、防疫专干参加的春季传染病及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会议。要求县乡村医疗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疫情实时监控工作,前移疫情监测关口,早期识别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有力的促进了传染病控制工作的扎实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人感染H7N9禽流感外环境监测工作:2015年对* **区进行定点监测,病原检验*份,检验*份,完成全年监测任务。
二、慢病管理工作
1.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全县共发现登记高血压患者42248例,规范管理41747例,规范管理率为98.81%;发现登记糖尿病患者14667例,规范管理14584例,规范管理率为99.43%。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监测中心,天津,300050
由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引起的食物中毒从2011年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并且疫情继续扩散,截止到6月10日,已有31人死亡,另有3092人感染。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荷兰、美国在内的16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一时陷入恐慌。我国目前虽然没有病例报告,但政府对此十分重视。部队作为一个特殊性群体,又值夏季(细菌性食物中毒高发季节),总后卫生部非常重视部队的饮食安全。现就预防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介绍如下: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及表现 1.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人们食用了受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细菌包括: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包括出血性大肠杆菌,如大肠杆菌O157:H7和这次引起欧洲流行的大肠杆菌O104:H4等)、副溶血弧菌、李斯特氏菌等10余种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常与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关,欧美国家多食肉、蛋、奶和糕点,空场弯曲菌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多见;日本人喜欢吃生鱼片,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常见;我国食用畜禽肉、蛋等较多,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占首位。
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季,主要原因是气温高、细菌繁殖快;另一原因是,夏季人们喜欢吃生冷食物或冷饮,肠道防御机能下降、易感性增强。细菌性食物中毒除肉毒中毒、椰毒假单胞菌酵母面亚种食物中毒及这次出血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外,一般死亡率很低、恢复快、预后良好。
2.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水样便或血便或粘液便)、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头晕、全身无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导致痉挛、脱水、休克、溶血性尿毒症等严重临床症状或并发症,甚至死亡。
二、部队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意义 1.预防食物中毒的必要性
细菌性食物中毒不仅可以引起胃肠道症状,往往导致全身症状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军人身体健康,并影响部队的正常作训,2.预防食物中毒的紧迫性
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季。现在正值夏季,气温高、人体抵抗力低,非常容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因此,现在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任务十分紧迫。
3.预防食物中毒的艰巨性
部队集体用餐,夏季气温高,食物中的细菌繁殖很快,尤其是剩余食物保存不好极易造成细菌的大量繁殖;此外,夏季人们喜欢使用生冷食物,如果没有洗净或消毒,食用受细菌污染的食物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 1.个人卫生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如厕之后。2.不吃生食,尤其是海鲜类;不喝生水。
2.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差的饮食店。3.坚持锻炼,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2.食堂卫生
1.严格落实军队食堂卫生管理条例。2.保持厨房环境和餐用具的清洁卫生。3.购买的食品要新鲜、无变质。
4.蔬菜按一洗、二浸、三烫、四炒的顺序操作处理。5.肉及家禽在冷冻之前按食用量分切,烹调前充分解冻。
6.彻底加热食品,特别是肉、奶、蛋及其制品,豆浆等应烧熟煮透。7.烹调后的食品应在2小时内食用。8.妥善贮存食品。食品贮存密封容器内,生、熟食品分开存放,新鲜食物和剩余食物不要混放。提前做好的食品和需要保存的剩余食品存放在高于60摄氏度或低于10摄氏度的条件下。
9.经冷藏保存的熟食和剩余食品及外购的熟肉制品食用前应彻底加热。食物中心温度须达到70摄氏度,并至少维持2分钟。
10.为防止熟食被细菌污染,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做凉拌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顿凉拌菜。
11.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冷冻食品进食前要加热,因为不少细菌在冷藏、冷冻条件下不会死亡,决不能把冰箱当作食品保险箱。
12.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热后就可以吃了,一些剩饭、剩菜经加热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常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13.消灭苍蝇、蟑螂、红蚂蚁等细菌的传播媒介。3.防疫军医
部队防疫军医要尽职尽责,严格监督部队食堂卫生;同时,在夏季还要做好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工作。
四、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与处理 1.立即停止供应、食用可疑中毒食物。
2、采用指压咽部等紧急催吐办法尽快排出毒物。
3、尽快将病人送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4、马上向所在部队卫生监督部门报告。同时注意保护好中毒现场,就地收集和就地封存一切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禁止转移、销毁。
5、配合卫生部门调查,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各项措施。
五、附:大肠杆菌
目前,引起欧洲这场疫情爆发的病原体是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导致食物中毒的介质最近证实是人们使用了受到大肠杆菌污染的苗类菜(豆苗)。下面介绍一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基本常识,将有助于官兵预防夏季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肠道疾病的发生和暴发流行。
1.大肠杆菌简介:
医用微生物学称大肠杆菌为大肠埃希菌,1885年由德国科学家Escherich发现并首次鉴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一直被当作人和动物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有鞭毛,能运动,无芽孢。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肠道即有大肠杆菌存在,并陪伴人终生。
大肠杆菌主要生活在大肠内,它有三种抗原结构,即菌体抗原(又叫O抗原)、包膜抗原(又叫K抗原)和鞭毛抗原(又叫H抗原)。目前发现不同O抗原的大肠杆菌有171种,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可分为6个组:(1)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2)肠产毒素大肠埃希菌;(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4)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5)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6)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有侵袭性力性大肠埃希菌。这次引起欧洲流行的是出血性大肠杆菌。
2.大肠杆菌致病性:
大肠埃希菌为条件致病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〣型分泌系统,黏附素和外毒素等。大肠埃希菌经常随大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水源及食物。正常人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常较病人排泄物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大肠埃希菌株带有毒力因子少。
3.大肠杆菌抵抗力:
大肠埃希菌在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时间更久。大多数大肠埃希菌株在55℃1小时或60℃ 5-20分钟才会被灭活,有些菌株62.8℃ 30分钟也不能被灭活,因此,巴斯德法消毒过的牛奶中仍有大肠埃希菌株存在。大肠杆菌对常用消毒剂(漂白粉等)敏感,一般消毒5-10分钟即可被 4 杀灭。
3.大肠杆菌传播途径: 大肠杆菌从人或动物肠道排出体外,通常传播大肠埃希菌的途径有三个: ①污染的水:人或动物如果饮用受污染的水。
②污染的食物:进食未熟透被大肠埃希菌污染的食物(特别是免治牛肉、汉堡扒及烤牛肉)可感染大肠埃希菌,饮用或进食未经消毒的奶类、蔬菜、果汁、水果及乳酪也可感染大肠埃希菌。
③人和人接触:若个人卫生欠佳,亦可能会通过带菌人,发生人到人,或经进食带菌人粪便污染的食物,而感染该种病菌。
4.大肠杆菌危害:
大肠埃希菌所致的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几乎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与器官。除了肠道感染外,粪便中的大肠埃希菌污染下尿道是引起急性肾盂肾炎的主要原因,该菌亦可引起败血症、肺炎、腹膜炎、伤口感染和其他感染。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脑膜炎的最主要病原。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可引起散发或暴发性出血性结肠炎,如1983年美国和加拿大曾有出血性肠炎、出血性肠炎综合征的报道;日本曾有本病的暴发流行,其血清型为O157:H7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O157:H7肠炎。我国局部地区也曾时有发生。与出血性结肠炎有关的其他血清型大肠埃希菌还有O121,O26,O103,O111,O145以及O104:H21,这些菌株均可产生致命性毒素。这次欧洲发生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疫情,德国有关方面初步调查,认为此次疫情可能是由于生食被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污染食物所致。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是大肠埃希菌的一种,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为3至8天,平均为3至4天。临床表现主要有:腹部绞痛、腹泻,一些患者为大量血性大便,但发热不明显。常呈地方性散发或呈食物性爆发,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多数病人10天内康复。由于有些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可产生志贺菌样毒素,可引起溶血尿毒综合征。只有少数人尤其是幼儿和老年人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如以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为特点的溶血尿毒综合征。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是一种罕见血清型细菌,此前未见致暴发的报道。患者以急性腹泻、腹痛起病,之后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继而可发生多器官受损,甚至 5 死亡。
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如能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可使部分患者度过危重期,避免死亡。成人预后较差,许多人会发生慢性肾衰,需长期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或进行肾移植术。
5.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预防:
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因此,预防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必须要把住入口关。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主要寄生在牛、羊等家畜和其它反刍动物体内。人类主要通过食用被人畜粪便污染的食物,如未经烹调或烹煮不彻底的肉馅制品或未经消毒的牛奶等被感染。受人畜粪便污染的水、蔬菜等农产品也可导致人的感染。食物制备不当,可导致该病菌的交叉污染。
夏季是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饭菜食用前要充分加热,饭前便后要洗手,避免生食蔬菜尤其不要生吃黄瓜、西红柿和通常用来做色拉的生菜等带叶蔬菜,水果要洗净削皮再吃,易变质的食物(如吃剩的熟食)应冷藏存放,食物煮熟后应尽快食用,剩菜剩饭食用前应彻底加热,不要食用变质的食物。
此外,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和食堂卫生管理条例。只有这样才能切断大肠埃希菌通过水、食物和密切接触三大传播途径,预防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
塑化剂
定义
塑化剂,台湾汉语,就是大陆汉语之增塑剂。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
塑化剂分子结构
塑化剂从化学结构分类有脂肪族二元酸酯类、苯二甲酸酯类(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对苯二甲酸酯类)、苯多酸酯类、苯甲酸酯类、多元醇酯类、氯化烃类、环氧类、柠檬酸酯类、聚酯类等多种。
塑化剂产品种类多达百余种,但使用得最普遍的即是一群称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常见品种包括: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其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原因
台湾厂商用一种常见的增塑剂DEHP代替棕榈油配制的有毒起云剂也能产生和乳化剂相似的增稠效果。DEHP作为增塑剂并不属于食品香料原料,因此,DEHP不仅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
“起云剂”是一种合法食品添加物,经常使用于果汁、果酱、饮料等食品中,是由阿拉伯胶、乳化剂、棕榈油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但因棕榈油价格昂贵,售价为塑化剂的五倍,昱伸香料公司遂以便宜却有毒性的塑化剂取代,加入到“起云剂”中。
危害: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塑化剂DEHP规定的每日耐受摄入量为每公斤0.025毫克。专家解释说:“这意味着,体重60公斤的人,如果终生每天摄入塑化剂1.5毫克至8.5毫克,才可能导致明显的健康损害。”
专家也同时指出,大量摄入塑化剂可能干扰内分泌,影响生殖和发育。因此,塑化剂禁止用于食品,也不可用于脂肪性食品以及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
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是台湾环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学物质。若长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
环境荷尔蒙系指外在因素干扰生物体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残留的微量此类化合物,经由食物链进入体内,形成假性荷尔蒙,传送假性化学讯号,并影响本身体内荷尔蒙含量,进而干扰内分泌之原本机制,会造成内分泌失调。
2011年06月07日,质检总局暂停进口台湾问题产品增至948种:为方便公众了解塑化剂产品,质检总局昨日公布台湾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产品的最新名单,涉及279家企业。问题产品一律暂停进口。
伤害人类基因
“塑化剂”与“激素”的分子结构对比图
塑化剂被证实会干扰人体内分泌,影响生殖系统,台师大研究团队更发现,塑化剂会造成基因毒性,会伤害人类基因,长期食用对心血管疾病危害风险最大,对肝脏和泌尿系统也有很大伤害,而且被毒害之后,还会透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降低生殖能力
DEHP塑化剂多用于塑料材质,属环境荷尔蒙,会危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台湾已将其列为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不得添加在食品里。喝一瓶问题饮料,塑化剂含量即超过容许值。增大心血管疾病风险
台师大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沈林琥和高雄医学大学环境医学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龙研究团队,经过一年时间,分析出这些塑化剂暴露产生的基因交互作用会造成心脏、肝脏和肾脏毒性,对人类疾病风险最大是心血管疾病。
长期大量摄取导致肝癌
塑化剂DEHP即邻苯二甲酸酯,为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据资料显示,塑化剂DEHP将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带来危害,如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可能造成儿童性别错乱,长期大量摄取还会导致肝癌。
儿童更容易受到DEHP的危害
儿童比成人更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尚在母亲体内的男性婴儿通过孕妇血液摄入DEHP,产生的危害更大。
此外,DEHP在肥胖症、心脏中毒等疾病中也可能发挥一定影响。不过,它在致癌性方面则没有确凿的医学证据。
研究认为,普通大众接触DEHP的途径主要是饮食。食物和水可以通过与塑料包装接触而吸收DEHP。
此外,儿童将含有DEHP的塑料玩具放入嘴中也是一个产生危害的途径。某些塑料玩具曾经多次被欧盟退回,也是因为其中DEHP超标,而这些玩具对于尚处在发育期且喜欢咬玩具的孩子来说是有潜在危害的。
检测手段: 气相色谱仪(GC/MS-MS)。
涉及的商品:
1.商品
1茶饮料类
红茶、绿茶、奶茶、冬瓜茶、乌龙茶等
2果汁类
百香果、葡萄柚、水蜜桃、荔枝、苹果、杨桃汁等
3运动饮料
各类运动饮料等
4果浆、果酱类
芒果果浆、水果颗粒、凤梨浓糖果浆、草莓果酱等
5粉状类
胶原蛋白粉、益生菌、果汁粉等
6锭状类
口嚼锭、羊乳片、胶囊等
2.品牌
统一、台糖、台盐、白兰氏、金车、台湾比菲多、盛香珍、长庚生技、鲜茶道、自然美、顺天堂草本公司„„
卫生部紧急将塑化剂列入黑名单 中国卫生部6月1日晚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这意味着塑化剂将作为卫生监管部门今后的监督管理重点之一。
近日,台湾塑化剂**酿成重大食品安全危机。卫生部专门为此公布第六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公告指出,此类物质可能添加在乳化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乳化剂的其他类食品添加剂或食品中,并列出检测方法。
2008年以来,卫生部已相继发布5批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苏丹红、罂粟壳、敌敌畏等均名列这份黑名单。卫生部官员此前曾表示,公布这些曾发生过食品安全问题的物质名单,目的就是要减少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反复出现。
卫生部新闻通气会:塑化剂已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6月3日,在卫生部就塑化剂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所研究员刘兆平透露,今年疾控中心已将塑化剂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刘兆平介绍,疾控中心今年已经把塑化剂D EH P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主要针对家庭桶装食用油,对油桶的塑化剂溶出情况进行摸底。根据《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规定,使用增塑剂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不能用于包装脂肪性食品。因此,“如果是正规厂商按照正常标准生产的塑料包装,其溶出的含量应该是微量的。”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伍学焱指出,塑化剂是一种环境激素,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如水、空气当中,如果按照一个人体重60公斤计算,终生每天摄入塑化剂1.5毫克至8.5毫克DEH P都是安全的。“如果高于这个限量可能会有风险,但是偶尔某一次超过这个量也不一定会对健康造成风险。”并且,塑化剂可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根据对动物实验的观察数据,可发现在猴子体内的微量塑化剂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可以排出体外。
伍学焱建议,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吃一次性餐具或塑料包装的食品,家里储藏食物不要用塑料制品来装食物。
塑化剂成药典允许药用辅料 药企滥用现象严重
“塑化剂”阴影,并不仅仅存在于保健食品之中,在药品中亦可能普遍存在,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应该扩大召回的产品范围,以保障公众的安全。
综合媒体6月8日报道,6月3日,国家药监局的一则通知,让公众进一步意识到了“塑化剂”的威胁。
药监局的通知要求,各地暂停生产销售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两种保健食品,分别为协和牌灵芝孢子粉片和美中清素牌的多种氨基酸片,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这两种产品,要立即下架。上述两种保健品分别含有的“邻苯二甲酸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均为卫生部2010年第16号公告中点名的违法食品添加剂。尽管其与中国台湾地区检出的塑化剂(DEHP)略有不同,但同属“塑化剂类”。这也是大陆地区首次在本土产品中查出塑化剂成分。
国家药监局要求,“凡配方中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保健食品,相关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立即暂停生产,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产品立即召回,并即时报告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但“塑化剂”阴影,并不仅仅存在于保健食品之中,在药品中亦可能普遍存在。6月6日,北大医学院免疫学系博士王月丹称:“对塑化剂最为滥用的,应该是药品生产企业。”他列举了多款含DEP成分的药品,包括钙片、阿司匹林等常用药。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被允许的DEP 塑化剂DEP,是药典2010版中允许的药用辅料之一
此次被停产、下架的两款保健品,均在其成分中注明了含塑化剂成分。作为一种能使塑料软化的化学品,塑化剂广泛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胶管、乙烯地板、清洁剂、润滑油、指甲油、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多国研究均已证实,塑化剂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干扰人体正常的激素分泌,影响胎儿和儿童的正常发育。
针对塑化剂的抗 议之声由来已久。欧盟早在1999年就作出决定,严格限制儿童玩具和用品中塑化剂的含量。而肇始于台湾地区的塑化剂问题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其直接添加于食品之中。
一家NGO组织的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武毅秀表示:“包括DEHP在内的塑化剂物质,是一种具有潜在毒性的环境激素类物质,是绝不应该出现在食品和玩具中的。”
2011年2月,欧盟已将DEHP列入化学品淘汰名单,准备在3到5年内停止其在欧洲的生产和使用。而中国对此至今尚无明确的淘汰、禁用时间表。
事实上,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还是药典2010版中规定的药用辅料之一,主要用于药片包衣的增塑剂。因此,上述两款产品才会在成分中明确列示“塑化剂成分”。一家被处罚企业还声称,“大部分药品和保健品的包衣,都广泛使用了这种材料”。
卫生部6月5日通告称,偶然食用少量受DEHP污染的问题食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王月丹认为:“如果药品和食品生产企业不公布使用多少塑化剂,公众是无法界定何为偶然和少量的。”
宁波多美产品认证公司,是国内具有塑化剂检测能力的认证企业之一。但该公司一位人员对21时机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只查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剂含量,不涉及药品和食品。至今,也没有人来要求检测食品、药品中的塑化剂。”
药品中的风险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塑化剂亦是常用配方成分
【疾控预防食物中毒总结】推荐阅读:
煤气中毒预防教育06-25
预防煤气中毒方案11-12
预防煤气中毒班会02-21
预防煤气中毒基本常识02-01
2024年度疾控工作总结12-23
疾控专干年度工作总结02-17
预防煤气中毒教学设计07-09
县疾控中心2006年度工作总结11-26
一氧化碳中毒预防措施12-04
疾控中心庆祝建党97周年系列活动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