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精选9篇)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期末考查(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104 姓名陈建敏 学号10243307等第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摘要:本文在正确理解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的同时,简要分析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从政府、企业与大学入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政府;企业;大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创新能力是支撑和保证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国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之所以被称之为科学发展观,是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本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克服了那种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克服了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观,克服了那种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观,克服了那种违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世代延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围绕发展问题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重要理论升华,是我们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确立的一个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的、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变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是从发展的内容上看,注重全面性,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发展,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括政治文明;协调是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注重协调性,既要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统筹城乡、区域、内外、人与自然等不同方面和群体的协调发展;可持续是从发展的长远目标上看,注重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第二、促进全面发展;第三、保持协调发展;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实行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以更宽广的胸怀、更敏锐的眼光、更广阔的范围、更宽泛的视野、更辩证的思维,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环境的变迁、进化、发展、进步状况,寻求人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谋略。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即通过给人们提供学习、成长、就业、发展以充分自由选择的机会、环境和条件,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特长和潜能,依靠恰如其分的统筹协调,把一切积极因素组织汇集整合为宏大的力量,在充分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其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民意,把为民兴利、为民造福、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协调进步。其动力是向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要动力,以构建全方位全新的动力系

统。其特点是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国家主人翁地位;提倡发展的多样性、实在性、实用性、战略性、持久性和科学性,使发展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主动积极参与的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比得上、亲身感受到的实际利益,使人精神愉悦、生活幸福安康、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新、创造、创业充满于发展的始终和全过程,形成几何级数式的滚雪球状的永不停顿的发展洪流。其目标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尊重人权。通过适应时代形势发展的需要,培育“四有”新人,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和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三、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政府角色的转变

“对中国而言,创新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如何从追赶者变成赶超者。”——路风(北京大学教授)

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是政府行为,而不是技术行为。当前,中国融入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体系取得很大发展,无论愿不愿意,都要转变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能力,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根本途径。我们要转变发展模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十几年国际环境面临一个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中国目前通过那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增长的国际条件逐渐在消失。对中国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如何从追赶者变成赶超者。

由追赶者转变为赶超者,需要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政策体系。由于长期扮演追赶者角色,会发现我们整个这套思维、政策体系、体制都不适合这种新的创新。许多领导和百姓都是追赶者的思维。中国今天能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不能坚定地走自主创新道路,能不能主导创新的轨道,这非常重要。这需要政府引导,特别是新技术,很多的方面都不仅是需要研发投入,还需要政府在其他的环境下提供很多的支持。

(二)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从本质上看,一方面是科技的概念,更深层次地看,则是一个经济的概念。作为一个生产要素,科技创新要和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有机结合,共

同产生价值。从人类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过程而言,科技创新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还需要经济界、产业界等各个方面的参与。科技创新既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更要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投入资金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创新本身所需的科学积累、技术积累和中介服务,以及特别重要的创新环境激励等一系列政策。

“企业要学会如何创新。” ——金东寒(中船重工711所所长工程院院士)

创新包括产品、市场、要素等等方面的创新。从层次上来说有三个含义,第一种是比原来更新的创新,比如说蒸汽机到内燃机;第二种是完全新的创新,比如说互联网的创新;还有一种是改变和变化,比如说新组织形式,新的商业模式也是创新。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解决会创新的问题。首先是培养职业化的技术总监,其次是研发团队的建设和管理,第三是研发平台的建设,还有完整的创新体系也非常重要,包括组织、设施(硬件、软件),还有包括制度、机制的设计,这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创新离不开文化引领,创新的基础在于大学

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是教育。从经济理论上说,,现代经济的竞争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竞争,而教育是人口从成本转化成资源,再从资源转化为资本的惟一途径;从社会成本上说,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离开育都是无本之木;从终极理念上说,人是目的,人的发展、人的全面解放,没有教育,都将成为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高等教育历来是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创建之初的单纯以传授高深学问为己,发展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拓展到利用人才、智力、设备、信息等优质资源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从一些发达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几十年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应有所为,必有所为,且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李岩.创新远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华东科技杂志

[2]李庆章.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农业教育,2006 12.[3]张国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处理好十二种关系[A].理论前沿2005年 第12期.[4]廖其成.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史文苑 2005年4月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2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 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 城镇化的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消费品市场扩张等诸多方面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能量,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各届政府都在不断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对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 促使城镇化建设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是, 由于我国各届政府优先支持工业化的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以城镇化率来衡量, 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只有52.6%, 我国仅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很显然, 城镇化已经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化建设跟不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

(二) 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 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不相适应

数据显示, 从2000年到2009年, 中国城镇化率由36.2% 提高到46.6%, 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2亿, 净增1.6亿人。城镇县城区面积由2000年2.24万平方公里, 增加到2008年3.63万平方公里, 8年增加了62%。尽管从统计上看, 这些年来城镇化人口比重在不断的提升, 但是城镇居民的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建设发挥发展的步伐, 存在着农村地区“被城镇化”、农村人口“被市民化”等现象, 大量郊区县归并为市区, 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依然是农村水平, 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也没有发生实质转变;我国26261万农民工中, 有16336万人在城镇打工, 由于户籍限制, 他们既无法真正享受城镇化成果, 又被统计为城镇人口, 导致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无大的变化, 城镇人口并没有带来真正的需求增长, 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 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二、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清除制度障碍和政策弊端, 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 加快城镇化体制改革, 有的放矢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让城镇化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新动力。

第一, 优先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 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平衡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努力做到整合更多的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 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力和人口的集聚能力。采取有效的激励奖励政策, 引导和支持给予社会资本向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投资。

第二, 着眼于辐射全国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建设。我们国家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十分稀缺, 势必要求我们应以集约化的方式推进城镇化改革, 实现城镇绿色化、低碳化、集约化发展。以大城市为依托, 以中等城市为重点, 建设并初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群,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割据, 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动, 形成区域内外相互衔接的一体化市场。同时, 也要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强化城镇功能建设,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科学产业园区建设, 不断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和产业集聚能力。与此同时, 科学协调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 在全国1.9万个建制镇中, 对于无法形成关联发展和少数有条件的镇重点发展, 突出重点, 做好规划, 党和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 授予相应的发展权力, 配置更多的公共资源, 使之产业集中、功能配套、服务完善, 成为新兴的商品, 集散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乡镇企业集中之地, 增强小城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这样农村劳动力进镇才有事做。

第三, 统筹规划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 积极支持、鼓励农民进城, 构建新时期有利于人口迁徙的, 可转移接续的、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四, 统筹规划和改革城镇发展模式, 有效发挥城镇化建设发展人口集聚效应的最大化。继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 将公共资源、公共权力均衡用于城镇发展, 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 要优先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 (镇) 的发展需要。

第五 , 提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能力 , 推进和实现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当前农村土地改革中还存在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诸如:农村土地分散承包与农业发展规模经营的矛盾;农地开发与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其承包土地产权关系及其连带利益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是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难点 , 是绕不过去的坎。因此为了提高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能力, 还应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的改革, 推进和实现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建设我们的创新型国家 篇3

的确,在当今世界,科技技术、科技成果日新月异和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赶不上趟,没有多少自主创新的东西,要想站稳脚跟或者活得硬朗,还真难!

中关村作为科技中国的制高点和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必须充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头部队,可以说是重任在肩,重责难辞!

本期杂志“封面故事”文章的主角—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工程军。北科建是何方神圣?很多人未必熟悉,但提到中关村西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标志性项目,大家都耳熟能详,北科建就是它们的承建者和服务商。如何让中关村走向全国?北科建人想到做到,在浙江嘉兴,在江苏无锡,在山东青岛,他们的“科技地产”新作吸引了远不止科技界的关注。建设我们的创新型中国,需要更多这样坚实作战的生力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何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極促进科技与资本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创新?不是一个小问题。“特别报道”《天使投资在中国》等系列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中关村的成功探索和茅于轼、陈乃醒等专家的深层思考。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绝不会是花前月下闲庭散步那么轻松。“经济”版《乔治·索罗斯:多面的金融大鳄》等文章提醒我们,国际上有许多投机者时时在盯着。唯有小心翼翼不犯大错,中国才能稳步前进。

“科技”版《药物创新的突破口》、《中国需要怎样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等文章值得关注。海淀园北部新区一家名字怪怪的康钰垚公司,虽然在医药领域是个新手,但他们全球首创的硒核酸技术一举解决了技术瓶颈难题,甚至吸引了两位70高龄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跨洋赶来。启明创投胡斌等几位中关村青年企业家则用自己的成功实践,为创业新人娓娓指点迷津,真诚感人。

且不要把科技创新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真正健康完美的创新型国家,需要认真汲取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养分,需要科技与文化、科技与艺术的相辅相成。“文化版”《张宝章:名园之考睹物思人》、《白崇然山水长卷解密》两文,介绍了中关村地区的两位艺术家的所作所为。挖掘我们的文化宝藏,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应该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题中之义。

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4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必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显著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国力强盛、生机勃勃的创新型国家,既需要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心。应当承认,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强,我们将长期面临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压力。但这决不是接受落后现实的借口,而应成为激励我们急起直追、奋力赶超的强大动力。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也是自主创新的过程。即使还处于追赶阶段,落后国家也有可能创新,而且创新是实现赶超的最佳途径。历史经验证明,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承认第一、不承认第二,技术创新成果的分享需要支付成本,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我国的科技进步必须牢牢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先进技术。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搞好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在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把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高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研究领域,集中到事关科技事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抓紧科技攻关,力争取得大的突破。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环境。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建设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克服传统体制的缺失和薄弱环

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动员能力;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措施,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克服传统文化中阻碍自主创新的消极因素,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

回顾历史,50年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音犹在耳,28年前拥抱科学春天的欣喜仍驻心间。今天,十几亿中国人亲历了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享受着科技进步创造的丰厚财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之上的国家实力和民族尊严。

今天的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自主创新,将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让我们永葆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求真务实,奋发图强,努力开创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建设创新型国家心得体会 篇5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三五”时期,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9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 2.21万亿元,较 2015 年增长 56.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到 1335.6 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首次突破 6%。我国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20 年全球创新指数”

中位列第十四位,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 2019》中位列第十五位,较 2015 年均有所提升。

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量子信息、铁基超导、中微子、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与探月、全球卫星导航、大型客机、深地、深海、核能等战略性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有力保障了国家相关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5G 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特高压输变电等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战线迅速行动、协力攻关,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我国启动了首批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工作。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总体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自然指数”排名中连续 8 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首位。高等院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各类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大量涌现,创新创

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运行,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培育和引进了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19 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 461 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合,加强科教协同育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人才储备。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持续优化整合科技计划布局,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推进科技“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设立科创板,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建立科研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通过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培育打造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提升。通过打造创新的区域高地,引领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实现创新发展。

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据统计,我国已经与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 200 个。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作出重要贡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牵头成立了有 42 个国家近60 家科教机构参与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与沿线国家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平台,发起“泛第三极环境研究”“数字一带一路”等国际科学计划,与沿线国家建立了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机制。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广大科技

工作者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所迸发出的创新伟力。“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深化对科技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明确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政策要点、领域重点,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坚持自主创新,确保把创新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建立系统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十三五”时期,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科技界积极探索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发展先机、占据了战略主动。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确保科技创新始终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空前强烈的科技需求和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国科技界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和

长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需求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面对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各方面问题叠加交错的复杂局面,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放到国家总体改革中通盘考虑,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部署改革的四梁八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系统推进改革,努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破除了许多困扰科技界多年的顽症痼疾,不断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开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不断深化,各学科领域之间深度交叉融合、广泛扩散渗透,呈现出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正深刻改变着科研范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奋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前瞻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加快建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评价激励导向,构建有利于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创新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持续产出更多高水平原创成果。

我们要通过“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推动科技创新率先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 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打牢基础、做好准备,以高质量科技创

如何成为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 篇6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华夏大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人文、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史无前列地增强,新的看法,观点层出不群。

然而今天我们取得如此辉煌成绩时并没有为此兴奋不已,因为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面临新的挑战。让中国上层领导们更为忧虑的是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制造业出口国中国并没有与自身相配地成为竞争力很强的创新型国家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强国。例如在国家扶持的清洁能源,空间技术,基因测序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的渐进式创新方面中国的确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这些技术中,没有一项是中国自主发展的。现实情况依然是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约90%产品的知识产权是由外国企业研发和持有的。中国是有着5000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然而步入现代化的中国也没有更好地向外部世界施展它的软文化,巧实力。近来美国人制作的大片,其中拥有中国元素的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创下了8亿元的票房收入。是我们更加意识到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出这样的佳片呢。最近的举行的“第七届六中全会“就是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会议,全国上下掀起了一番如何振兴文化的大讨论。

如今改革的呼声在各界普遍认同,因为改革是我们走到了今天,取得了辉煌,改革不只是现代化的中国所独创的,而在上下5000千年各朝代,改革就没有停止过,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改革也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世界各国都是在不断地改革中发展的。全球最强大的美国也是在不断的改革中完善自我。马克思也说过: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实行改革转型是必然的。

经常在新闻等媒体中听到或看到中国是如此的繁荣将成为引领世界的领头羊,我们为此而感到自豪,也相信这一天终究会到来。然而来到中国的一些专家认为:从东部沿海的大都市到西部农村,中国的繁荣只是在简单地复制国外的建筑和产品而已,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束,也不具备思想活跃的创新沃土。所以中国不具备领导世界的能力。

有人说我们并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我们,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老二,用廉价的强大制造业任可以以贸易顺差来创取更多的外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任以强劲的增长势头让许多国家羡慕不已,然而,羡慕很快被指责所取代。在经济领域,发达国家开始指责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汇率的操控,对国有企业的补贴,破坏了原先的经济规则和公平竞争。这个月早些时候,美国总统的一次演讲中提起中国,应该变成成年人一样,成为负责人的大国,再也不能容忍中国以造假,盗版,操纵汇率等非公平的方式来损坏其他国家的利益。最近也是由于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非市场经济为由被排除在美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这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更高层次级别的经济合作的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也会不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未来几年制造业会向东南亚,南亚,非洲这样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从这些内外形式来看,中国转型是必然的,中国必须产业升级,让企业要更多的创新和生产出高端产品。

在文化领域政府开始注意到,光靠经济的繁荣并不能补偿文化的落伍,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过经济利益。在国际上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交流的一种手段。经济强大的中国在文化精神方面显得贫乏。为了发展输出中国文化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在海外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然而孔子学院并没有起到我们预期效果。这些孔子学院只是在教汉语,汉子,书法而已,并没有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当然这不只是孔子学院问题,而是因为中国本身就没有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文化断代严重,5000年的文明几乎陈列在博物馆里,记载在书籍中而已。就我们要建立的核心价值都还处在争论中。我们如何向海外输出我们的文化,输出怎样的文化呢?从发达国家的的例子来看,文化并不是政府主导输出的,就美国大片,可口可乐并不是美国政府在有意识地向外输出,而是因为世界各国的观众喜欢需要而消费它。

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通过行政指令激发创造力和文化建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而发展起来的。在西方早期的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到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资本主义的兴起,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是由于冲破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禁锢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也意识到学术的自由,活跃的思想,自由的言论是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美国的哈佛大学以它学术自由而闻名于世,活跃的思想交流,活泼互动的课堂交流而激发着学生的创造力。从中国西部的新疆到东部发达的沿海都市中国大学的课堂任然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述着他的课本知识,同学们却无精打采毫无思想的听着或是趴着。有人说如果我们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就会破坏社会稳定对国家政权带来挑战。然而这是一种很不自信的表现。开放,自由,文明的社会从根源上解决和消除腐败痼疾,制止学术造假的猖獗,更加有效的监督政府,官员,使政府更加积极地完善自我,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7

科技查新是为了避免科研项目的重复立项,客观评价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的新颖性,通过各种检索手段、检索工具进行文献调查研究,并运用综合分析对比等方法对科研立项、科技成果、新产品开发、报奖等项目的新颖性提供文献依据,写出有依据、有分析对比结论的报告。查新机构必须是具有查新业务资质的信息咨询机构,查新项目是指被查证(待查证)的科学技术项目。查新点是指需要查证的内容要点,新颖性是指在查新委托日以前查新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部分或者全部没有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查新报告是指查新机构用书面的形式就其处理的查新事务和得出的查新结论向查新委托人所做的正式陈述[1]。

科技查新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查新机构查新,证明被查项目在所查范围内国内外有无相同或者类似研究,对查新项目分别或者综合进行国内外对比分析,根据分析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判断。目前,科技查新适用于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科技成果奖励和国家(省)级科技新产品的申报,以及经其他有关部门认为需要进行查新的项目,是客观评价科研立项、科技成果和科技新产品的重要依据。

科技查新的主要手段是检索,是指从众多科技文献中查找并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和方法。检索方法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手工检索是指主要利用手工检索工具来获取信息的检索方法;计算机检索是指利用计算机来获取信息的检索方法。检索的对象通常包括主题词、关键词、参考检索词。查新检索手段中,美国DIALOG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专业情报检索系统,也是我国科技界广泛使用的系统。DIALOG系统拥有600多个数据库,涉及40多个语种,收录的信息涉及的专业范围广泛,有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语言、艺术、传记、历史等,有商业、经济方面的产品、预测、历史数据等,有数理科学、化学化工、地球科学、气象、海洋学、生物学、农林、水产、金属学、机械、仪表、动力工程、电气、电子、自动化、轻工、建筑、交通、环境科学以及专利、标准……等综合性学科方面的资料。

科技查新的数据库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文字、图形、公式、代码、声频、视频、电子等)记录下科学技术信息或知识的载体。其中,文献信息是指被文献化了的,以便通过动态系统加以存贮、交流、传播、利用的人类文化、科技等信息,也就是指以文献形式被记录的信息;参考文献是指查新委托人列出的与查新项目密切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要注明著者、题目、刊名、年、卷、期、页),这些文献仅供查新机构在处理查新事务中参考;相关文献是指与查新项目主题相关的同类项目的有关文献(要注明著者、题目、刊名、年、卷、期、页);对比文献是指将查新项目的预期(假设)新颖性与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对比,从中筛选出可供查新分析、对比时引用的文献[2]。

科技查新的对象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成果完成人、成果使用人、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成果是指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试验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收获。一般地,将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成果。基础理论成果是指探索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揭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而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进行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试验和应用推广中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等;软科学成果是指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对战略、政策、规划、评价、预测、情报、科技决策、科技立法、科技管理及其他有关管理科学等进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成果完成人是指承担科研项目研究、技术开发、试验、应用推广等主要任务,并作出创造性贡献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成果使用人是指使用科技成果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负责科技成果管理的机构[3];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2 我国科技查新的现状

科技查新工作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萌生、发展、不断壮大的科技信息咨询工作。1985年《专利法》实施后,我国一些科技情报机构配合检索专利文献开展了专利查新工作,伴随着专利工作的发展,专利查新检索已成为国家发明奖评审的必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为了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管理及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采取了许多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间交叉渗透,专家不可能对所评议的课题和成果及国内外发展都有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而且出现了某些被评议的课题或成果不能得到客观、公正、准确评价的现象,因此,把“情报评价”引入成果管理程序的要求由此而提出,以便与专家评议相辅相成。原国家科委于1990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之后,原国家科委分3批公布全国38个科技信息机构为一级查新单位资格;教育部曾于2004年、2005年先后对高校系统的43家查新机构进行了统一认证。2003年在国务院决定取消的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中,明确规定今后科技部不再对国内科技查新机构的业务资质进行认证,科技部2000年颁布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已不再具有行政约束力[4],今后科技查新工作将完全走向市场化,由市场来决定。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12月发布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查新咨询工作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科技查新过程中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服务意识和理念陈旧,缺少引领查新业务发展的理论及宏观政策,缺少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中长期规划,产业链断裂,缺少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的高端信息产品;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不规范,缺乏统一管理,管理主体不确定,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统一的考核、评审标准,没有监督和协调部门;服务环境差,服务机制不灵活,缺少竞争、奖励和评估机制;计划经济色彩浓,市场化意识不强,行业垄断严重,无序竞争,轻社会效益、重经济效益;服务水平不高,审核制度不健全,缺少查新报告的统一规范和格式,不熟悉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进展情况,信息分析、整合能力不高,查新结论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服务手段落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信息资源配置不足,文献信息支撑力度不够,缺少大型、权威性的中文数据库群、一站式检索系统、专家反馈系统,忽略手工检索在查新中的补充作用;服务内容和对象单一,缺少创新精神,业务领域有待拓展和延伸,用户的查新意识淡薄;政府管理部门对查新工作重视不够,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不稳定,继续教育滞后,不重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资格认定欠缺[5]。

科技查新工作主要以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科研成果的鉴定为主,不注重经济效益,一味等待委托人上门,忽视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目的,从而导致查新工作路子越走越窄。科技查新依靠的是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大多数查新机构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查新部门网站主页期待更新,网上查新受理委托业务、网上管理系统、虚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及网络数据库建设有待继续升级并接受社会监督,将以馆藏文献目录等进行查新为基础转向为依托,服务手段要走向网络化。查新机构的运行模式也值得探索,是公益型还是非公益型、盈利型?情报单位应当向企业化管理过渡吗?科技查新机构有必要向独立的中介机构过渡,但一定要按市场机制运行、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吗?许多问题期待澄清。

从科技查新业务发展趋势看,查新机构须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竞争和创新意识。科技查新工作应打破行业垄断局面,开放科技查新市场;取消查新单位的级别限制,使更多的信息中介机构参与查新工作、参与市场竞争;查新机构的类型趋于多元化,扩大科技查新服务领域,探索科技查新工作的增值延伸服务;根据查新机构的学科和专业性质、馆藏文献特点和查新人员的专业知识背景进行查新专业的授权和限制,分别予以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资质认定,业务分工和服务对象趋向于专业化;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诚信评估体系及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规定必查数据库的种类和级别、可选择参考数据库的种类和级别,打造品牌服务战略,行为规范趋于法制化;建立全国性文献保障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加大数据库产业的建设力度,满足查新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要,信息资源利用趋于共享化;加强查新人员队伍建设,吸纳有专业素质、有敬业精神的人员进入查新队伍,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使人才结构趋于高层次化。

3 科技查新与自主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信息情报无疑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这是因为科技信息不仅是获取科技知识的捷径,而且还可以帮助科技创新人员避免重复研究,帮助产业界把握创新的方向,优化创新的决策,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科技查新在建设国家科技文献平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库”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加强原始创新方面,科技人员一定要增强自信心,不能总看国外做了什么,人家没有做我们就不敢做。创新型国家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是都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第二是综合竞争能力强;第三是衡量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高,其中包括在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登记的发明专利数量、合格工程师、科学家的数量等指标;第四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般占到70%以上;第五是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低;第六是创新型国家的研发投入一般占到GDP的2%以上。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原始性的科技创新,它是基础和源头;第二就是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把很多技术创新集成在一起变成一个真正的产品;第三就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查新可以为创新型国家在这三条路径上的运行保驾护航[6]。

科技查新已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着重要的信息支撑。科技查新通过相关文献与查新课题之间的对比、分析与鉴别,从而确定查新课题的新颖性、先进性,是科技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在立项之前通过查新可以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动向,少走弯路,避免重复研究。未进行立项查新的课题总是跟着人家走,进行重复研究;还有的项目人在科研上缺乏创新性,具有开拓性或原始创新性研究的项目相当少,最终导致落后与被动的局面,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浪费了有限的经费。科研人员要搞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如果通过专业查新人员来查新,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随着技术创新对信息的需求更广、更具专业性和超前性,信息查新的作用就更明显。

科技查新可以保障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持续创新。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筹划未来发展,繁荣基础研究,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层次能力的均衡发展与同步提高,为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科技查新的功能将是着力支持科学前沿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双力驱动”的基础研究,克服将基础研究视同基础学科研究、自由探索视为自由选题的认识误区,在提高整体水平的基础上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要,促进重点领域突破和跨越发展,推动有利于坚持尊重科学、鼓励探索、平等宽容、激励创新、公正透明、民主和谐的价值取向[7]。

目前,国家为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正在把服务于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我国科技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推动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而科技查新就是企业搜寻信息的最佳途径。科技查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可以通过搜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上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获取国家政策、市场动态、产业发展等情报,还可通过专利检索、产品标准和产品样本查询、科技查新、技术信息等,通过信用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行业协会出版物、政府各管理机构对外公开的档案,了解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的情况。企业科研人员在进行技术创新开发之前,首先要搜集和掌握国内外有关的科技情报,了解该项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前人研究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及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水平,等等,并将其作为论证的重要依据,这样才能保证技术创新开发具有生命力、创造性和竞争性。科技查新就是为了帮助企业的科研人员开拓思路、避免技术重复、提高开发效率、保证开发项目的先进性,同时还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4 通过提高科技查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

通过提高科技查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拓宽查新服务范围,改进服务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科技查新的服务范围需要进一步拓宽,服务方式也需要改进,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部门的信息资源和检索手段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包括:(1)主动服务。主动索取最新信息,收集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动态,调查有关项目的开发前景和社会与经济价值。(2)定题服务。定题服务是信息服务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广泛搜集信息,定期向有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服务。(3)专题服务。在查新工作中,根据科研人员文献检索的内容捕捉其科研的动向,及时选定专题进行信息调研,为领导决策和科研人员立项提供快速及时的信息服务。

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科技查新工作质量。社会的进步为查新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领导部门应加强对查新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使之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检索方法,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为无论是对课题的分析理解、文献检索还是对检出文献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查新结论及撰写查新报告直至最终审核,这个过程能否顺利开展都是与查新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责任心分不开的。在查新工作中,查新人员不可能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确切地找出查新项目的创新点,就必须虚心地向委托用户请教,搞清项目的真正技术关键和创新点,这才是查新报告比较分析的重要保证。再则,作为查新人员,制定查新策略是查新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能反映查新人员专业水平的工作,检索策略不同检索结果也不同,查新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课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因此,提高查新人员的业务水平,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其责任心,是保证科技查新工作质量的关键[8]。

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对查新机构的监管力度,特别是资质认定和质量管理,规范查新机构的业务流程,增强对科技查新的认知度、认同感和重视程度。开发网上专家审核系统,提升服务质量和功能水平。成立科技查新行业学会(协会),或由情报学会兼管,使之成为政府部门与查新机构的桥梁和纽带。强化查新意识,查新机构、查新人员和查新委托人都应增强法律意识,认真领会查新的有关法规,提高自律度。加强纵横联合与合作,整合全国和区域信息资源,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查新支持系统。加快网络信息化进程,建立科技查新部门网站主页,加大文献信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数据库产业发展步伐,调整信息资源布局及结构,开发和建设有特色的地方数据库,保证一次文献的高满足率和查新工作的高效率,提供对外交流和宣传的平台。

由于我国开展科技查新工作的时间不长,它是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型的科技信息工作,人们对科技查新工作的了解还是很不够,这就有必要对查新的涵义、内容以及通过查新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广泛宣传,吸引科研部门和企业前来委托查新。因此,科技查新工作要面向社会、面向科技、面向经济,为科技进步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使科技查新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旭.科技查新中的竞争情报[J].情报科学,2003(1):32-36.

[2]赵桂香.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查新系统创新[J].中国科技成果,2006(7):91-94.

[3]李莎.我国科技查新咨询业市场化发展的新思考[J].中国科技成果,2005(21):12-15.

[4]周秀明.提高高校科技查新咨询工作质量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5(11):36-38.

[5]王小琼.中国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前景及对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0):59-61.

[6]郭菊松.科技查新工作中需重视的几个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3):42-45.

[7]顾春笑.浅谈科技查新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18-21.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8

1.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

2.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正式通车。武广高铁的建成,是我国铁路建设的又一重大成就和自主创新成果的又一次集中展现,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正式步入高速铁路时代。

3.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指出: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理论分析】

一、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必要性: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 重要性: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从国家的角度看)有利于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③(从企业的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④(从社会的角度看)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 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 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应深化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我国的长远发展。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

2. 我们党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坚持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护知识产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解放思想,努力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工作方法。

(3) 实现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并从思想上、组织上确保贯彻之。

3. 政府应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政府应履行经济建设职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

(2) 政府应履行文化建设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3) 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

三、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1. 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教育、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西化、分化的图谋。

(2)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 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四、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 自主创新的哲学依据: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具有创新意识。

(5) 复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多种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2. 青年学生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2)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自己的认识,培养创新能力。

(3)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创新训练】

一、 单选题

1.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既是长久的大计,也是当前的大事。为此,企业应该 ()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扩大生产 ②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③加强科技开发与应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④以盈利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出发点

A. ①④B. ②③

C. ①②④D. ①②③

2. 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只分得2%的利润;由外国演艺公司联系的中国节目出国演出,只拿到相当于票房几十分之一的演出费……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只好为国外做代工、做贴牌,或者出口一些“零件”、“素材”,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率低。为此,我国应该()

①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③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④提高出口商品价格,争取更多的企业利润

A. ①③B. ②③

C. ①②③D. ②③④

3. 要在当代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必须()

A.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 与世界各国开展综合国力的较量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D.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因为:()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我国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职能 ③科学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④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A. ①②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D. ②③④

5.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面对的阻力并非来自未知事物,而是已有的经验。所以,应该()

①跳出自我,解放思想 ②一分为二,统筹兼顾 ③发挥能动性,预见未来 ④把认识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

A. ①②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6.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创新就必须()

①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的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②解放思想,认识、运用和创造规律 ③善于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④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 简析题

7. 日前,2010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陆续闭幕。盘点各地“两会”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提及的内容。各地纷纷对2010年知识产权工作做出了部署,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步伐,积极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等。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怎样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8. 2009年12月26日8时55分,武广高铁客运新干线首列“和谐号”列车从新落成的武汉火车站启动前往广州,武广高铁通车仪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在短短4年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建设者们突破了一系列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他们通过超前预报、加强监控量测等多种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并针对复杂地段的施工方案、工艺等,组织各方专家数次现场探勘,确保施工质量。武广高铁采用本线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与跨线时速250公里列车共线运行方案,这一运输模式在国外还没有先例。

武广高铁的成功运营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 B 2. C 3. C 4. A5. B 6. C

7. ① 完善现阶段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促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调动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④ 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作用,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局面。

8. ①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武广高铁的建设者组织各方专家数次现场探勘,全面掌握复杂地段的实际。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武广高铁的建设者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施工的质量。

浅析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篇9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教育创新摆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时,反思和革新传统发展观也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方式被普遍接受。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欧盟于2005年通过“研究与创新战略”,巩固和发展泛欧研究与创新活动,争取到2010年将欧盟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知识社会。美国出台《2005年国家创新法》,确保其在创新、研究与开发方面的世界领袖地位。2009年4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发表演讲,宣布了科学研究、创新和教育投资的新计划,承诺将成倍增加三家(国家科学基金会、能源部科学办公室以及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的经费,宣布在能源部下成立“先进能源研究项目局”,并考虑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管理的研究生经费提高两倍。日本以占世界0.3%的国土面积和2%的人口,创造了占世界16%的GDP,成为第二经济科技强国,根本原因在于拥有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更为关键的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和挑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

1瓶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想。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靠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要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教育创新。

教育创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无论是与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世界创新体系中尚处于落后地位,哈佛商学院的《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科技储备指标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处于全球第77名。另外,我国的知识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很低,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而我国目前仅为39%。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平均每万居民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在全世界仅列第43位,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亟需推进教育创新。推进教育创新,就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推进知识与技术创新和创新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国民创新精神。建国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我国教育的人才观相对还比较落后,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鼓励拔尖、宽容失败,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气氛;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缺乏有效结合,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尚未完善;学科体系缺乏交叉融合,难以形成基础性、原创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尚未建立,教师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保障教育创新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科教体制分离,产学研结合不够,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率不高,比如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500万件,但专利转化率不足10%。

教育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造就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深基础、宽视野、高素质,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锐意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企结合、学研结合等新方式。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要坚持实行开放式培养,加强与国际高水平科研院所的合作,注重提升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国际性和创造性。要创新人才评价模式,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培养和造就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向国家需要和学科前沿,推动知识和技术创新。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镇,更应是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众多和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优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要面向学科前沿,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推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调发展,推进技术集成与创新,努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勇于承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创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标志性的创新成果;要建设产学研合作的国家平台,促进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积极开展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

培育创新文化,塑造全体公民的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把培育创新文化作为基础工程,着力营造追求真理、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培养创新所需要的科学精神、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坚持把观念创新放在首位,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创造鼓励、支持创新的有利条件。要坚持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塑造公民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人们的理性自觉行动。要加强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体制机制带有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要努力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成果为教育创新增添动力和保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高校制度体系;要深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相适应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要创新高校管理机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以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激活创新动力;要建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建立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的科研管理与评价体制,激发师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要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上一篇:小学教育标准化建设汇报材料下一篇:什么东西能吃不能碰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