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地质2010年工作总结
赵
超
生产技术科
二0一零年一月五日
矿井地质工作2010总结
爆竹声声迎新年,锣鼓喧天传捷报。我矿喜获生产、安全双丰收。转眼之间2010年最后一页已经翻过,2011年飘然而至。总结我个人2010的矿井地质各项工作,有一定成绩,也有许多不足。总的来说我们生产科集体在矿党政及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为矿上作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2010年重点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矿领导及同事的帮助带领下,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和行为规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完成了领导所交给的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热爱本职工作,能够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能够主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学习补充,工作虽然琐碎,但是收获很大,主要有以下方面:
负责有关地质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经常深入井下现场,掌握井下地质情况,查明影响生产的地质因素,汇编原始地质编录。及时汇报各种相关地质情况,保证生产正常接续,收集勘探和采掘工作面的地质资料,及时了解地质情况。深入现场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工作期间我不错过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加速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利用闲余时间向领导及同事请教有关矿井地质及采矿方面的知识,努力使地质和采矿相结合,使自己成为适合矿山工作的地质人员。
一.
在过去一年中为3508.3603.3209综采工作面提供详
细可靠的地质说明书。
二. 使用AutoCAD,mapgis等软件制作设计综采工作面所
需图件。
三. 由于西一系统工作面顶板含水层水量大,采空区易出
现渗水现象,故向领导提交报告,并制定施工方案在3108施工巷打设泄水钻孔,利用自流方式泄水。成果
较好,节约人力物力。
四. 3603综采工作面切眼掘进至124m处出现地质变化,至
使工作面为全岩,便及时下井观察判定为斜交正断层,工作面处于断层下盘故要求10°下山撵煤,使影响
减低为最小。
五. 每月编写地质预报,运用科学,准确的地质语言对下
一月所施工地段进行预测预报。受到领导好评。
2011年工作设想:
我矿已经迈向机械化矿井行列。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扎扎实实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因此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认真做起,严格要求尽职尽责:
1、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尤其要从我抓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和要求,扎扎实实做好矿井地质基础工作。
2、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革新,重点要在采掘工作面地质构造和水文水患预测预报方面继续加强探索研究,加强观测分析,争取
运用新知识、新技术,采用计算机科学管理,提高我们的地质工作管理水平。
3、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从严落实管理责任,实施全员目标管理。努力改进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生产技术科:司铜生
关键词:矿井,矿井地质工作,矿井生产
矿井地质工作是矿井生产、矿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合理的矿井地质工作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保证。它可以保障矿井生产的安全, 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开发。矿井地质工作的进行可以预知矿井生产的进行, 然后根据矿井的生产而确定矿井的年限, 从而寻找方法使其寿命延长。另外还可以扩大矿井的储量, 这对于矿井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矿井地质工作的要求
矿井地质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1、查明地层中的地质构造, 这一要求包括勘察矿层, 矿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以保证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状况, 避免一些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发生, 这是矿井安全的保障。
2、查明矿井的储量, 掌握矿井的储量状态, 以便于扩大矿井储量, 提升矿井储量级别, 对于矿井的资源也可以做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对地质状况进行合理分析, 以便于了解矿井运行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有助于巷道的布置和矿井生产作业的实施。
4、对于附近的伴生矿产进行调查, 明确伴生矿的利用价值, 以便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矿井地质工作在矿井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一) 采区巷道布置的作用
地质资料影响着采区的设计生产以及巷道的布置。比如煤层的分布这一事项如果弄不清楚就很难进行巷道的规划, 即使规划也会出现重大的纰漏, 扰乱矿井正常开采的计划、而如果有了明确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那么煤矿的开采工作, 巷道的布置就会顺利很多。以潘一矿为例, 潘一矿的13—1是其主要煤区, 煤层结构复杂, 煤炭灰分布较大, 不能完全适应煤炭市场的需求。不过潘一矿在巷道规划中明显注意到采区的地质状况。它依据煤层内部的条件和交通方式的要求来布置巷道。比如其中一些层区有自然发火期, 虽然时间较短, 但也存在安全隐患, 这期间采区布置需要仔细。而潘一矿则在采区沿煤层倾斜方向在煤层底板中布置了两条上山, 两条上山相距20米, 这一规划也正是矿区地质工作的结果。
(二) 防止矿井突发事故的作用
矿井水灾事故是个比较异常的事故, 它预发性很小, 速度却很快, 而且损害很大, 短暂的时间内就可以造成很大的损失。有人期望于一些设施来减少水灾的危害, 安装了一些防排水设备。这种行为是合理的, 但是仍需要重视矿井的地质工作的配合。矿井的地质工作中涉及水文地质情况, 如果利用得好的话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灾的发生。2010年3月份发生了王家岭矿透水事故, 这一事故是由于挖掘力度激进, 使得一些年龄大的空区积水渗出而导致的。而地质勘测程度不够, 水文条件不清, 未查明老窑采空区位置和范围以及积水情况这些都是影响因素, 它们间接导致了这场事故, 而这些又是矿井地质工作的要求, 需要在地质工作中有个明确的认识。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性由此体现出来。
(三) 预报瓦斯的影响
瓦斯事故是煤矿开采中一大突出问题, 这一事故突发性强, 波及广泛, 损害程度较高, 让开采作业不得不重视。在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时, 有些人只重视矿井通风、防治瓦斯、防治煤尘、防灭火这“一通三防”的方式而忽视了矿产地质工作, 这是极不科学的。矿产地质工作完全可以预报瓦斯的涌出量, 同时对于瓦斯事故的发生做出预警, 瓦斯并不能简单地从量数来说是好是坏, 瓦斯需要适度。如果实际涌出大于预报涌出, 那么将会影响生产, 并对矿井安全构成威胁。如果实际涌出小于预报涌出, 那么将会造成预抽设备的浪费, 对于巷道分布的方式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比如上一年六月份, 记得还是清晨, 山西阳泉新景矿发生瓦斯突出事故, 掘进的好几队发生瓦斯突出事故。这是一种特殊的瓦斯涌出事故, 是指在压力作用下, 破碎的煤与瓦斯由煤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大量喷出, 这一事故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 同时也对矿井地质工作的开展提高了要求, 没有做好充足的地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原因。而潘一矿则很好地利用了瓦斯, 化害为利。利用科学技术, 热电冷联产, 成功利用瓦斯开采煤矿, 带来了经济效益。
(四) 防止安全隐患
矿产生产必须需要设计, 这是生产的规范, 也是程序。对于矿井开采设计, 这需要仔细研究, 合理决定, 而矿井地质工作得来的资料正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完善合理的设计需要对一个煤层情报作出全面的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资料, 才能防患于未然, 阻挡灾难于门外, 即使发生了问题, 也可以及时弥补, 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发生的安全隐患。
(五) 有效预判地质储量
地质储量对于采掘, 设备的利用, 采区的布置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实际储量很小的话, 那么矿区生产接替时间将会缩短, 采掘资源紧张, 也会造成矿区的损失, 影响矿区的效益。如果提供的储量很小, 而现实上却相反的话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经济的浪费, 对于矿区生产也会造成不利影响。以潘一矿为例, 由于初期规划准备不足, 没有对煤矿储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使得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尚留有余, 这一行为造成了资源浪费。
(六) 避免顶板事故
在过去时顶板事故经常发生,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员的损失, 经济效益的损失。虽然近些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 这类事故发生的几率大大降低, 但是这依然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比如2012年一月份的时候, 淮北临涣煤矿就发生顶板事故, 一些矿工被埋, 有几位还当场死亡, 虽说一部分矿工在急救下逃离了危险, 但是事故是发生了, 这有着很大的责任。造成这类事故的原因中固然有监管力度不够等一些看似直接的问题, 但是地质构造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对地质构造研究准确的话, 这一事故完全可以避免。由此可见矿区地质工作的必要性。
三、对矿井地质工作的一些建议
首先, 矿井地质工作必须严谨, 这一项工作关系到接下来的整个煤矿开采过程, 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要联系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认真勘察, 对于发现的隐患要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处理, 一些有利于矿产开发的建议也应当相应的提出。
其次, 矿井地质工作并非是简单的一次性的结果, 这也需要后续的努力, 要不断在矿井开发过程中继续勘察地质, 以免在后期出现一些意外的事项。要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本意料不到的事情就随之而来, 岩层的老化, 煤炭实际储量和预期储量的对比这些都要注意, 一方面是为了排查隐患, 另一方面也是要对矿区不断更新利用。
最后, 明确监督机制, 对矿井地质工作的进行、煤炭资源生产和煤炭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监督要追求合理、公正、秉公无私, 不可以走马观花, 毫无建树。一旦发生事故, 监督部门就会受到很大牵连。
结束语
在矿井安全生产中矿井的地质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 矿井地质工作的做好, 对各种各样的事故的发生具有先导作用, 对矿产的安全, 开发的效率, 经济利益都有很大帮助, 在生产实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绝不可以忽视的一个环节。本文从三个角度对矿井地质工作加以论述, 充分说明了矿井地质工作在矿井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志平.浅析矿井地质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与企业, 2012 (11) .
根据评选结果,十大地质科技新进展为:汉江石——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矿物、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方式多样性机理研究、中国成矿体系综合研究取得实质重大进展、推覆构造研究在福建找矿中的应用取得突破、中国铀矿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西天山造山带铁铜金矿资源评价与研究、裂缝性油气储层形成机理与评价预测新技术、山东东营凹陷盐家深层砂砾岩油藏地质模型与勘探实践、核磁共振找水仪研制与开发、华北作物布局灌溉耗水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适应性研究。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是: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发现特大型金矿、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再获特大型金矿;辽宁省本溪市思山岭发现特大型铁矿、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地区发现特大型铀铍多金属矿床、安徽省南陵县姚家岭发现铜铅锌金银多金属特大型矿床、河北省涞源县杨家庄镇木吉村获得大型铜钼金矿床、湖北省远安县杨柳发现特大型磷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高力罕发现特大型煤田、山东省曹县发现大型优质焦煤煤田、福建省武夷山市桃棋发现优质石墨矿床。
本届“双十”评选的评委会由来自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冶金、有色、核工业、地震、煤炭、化工等行业,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水电工程等单位的10多位两院院士、专家组成。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任评选委员会主任。
评选结果从全国各省地质学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推荐的101个申报项目中产生。此次评选结果显示出2010年中国地勘行业工作成果的一些特点:科技成果方面,创新性成果,继前几年的恐龙研究后,中国的新矿物研究出现突破,引起国际业界的广泛关注;青藏高原研究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而且成果倍出;支撑矿产资源找矿的综合研究出现新的高潮;新理论广泛应用并带动新技术的大发展。在地质找矿方面,金矿的发现最为突出,发现了一系列特大型金矿床;多金属和铁矿的找矿也有不少重大突破;在能源矿产领域,煤炭发现取得可喜成果;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找矿难点地区出现找矿突破;非传统能源找矿得到普遍重视并出现快速发展的苗头。
我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黄槐煤炭和叶塘石膏矿采空区的地面裂缝、塌陷,岗背石灰石岩溶地区和石灰石采空区的地面裂缝、塌陷,削坡建房的山体滑坡。全市有市(县)级地质灾害点15个,镇级地质灾害点15个,威胁百人以上的地质灾害点15个,削坡建房户19750户。
近年来,我市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编制《兴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20)》和每一年度的《兴宁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层层落实责任,根据本市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对地灾防治做出规划安排,把地质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制订了《兴宁市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预案》,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各项应急抢险措施的落实。
二、建立健全联防联动机制和群防群测网络。我市从2007年开始,就建立了地质灾害联防联动机制和群防群测网络,并在每年度都认真做好健全完善工作。把全市所有地质灾害点信息、巡查监测责任人信息等造册登记存档并全部录入电脑管理,及时通报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反馈灾害发生情况,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科学管理。同时落实监测责任人,建立驻村镇干部包片、村干部包户的群测群防网络,达到群防群测群治的目的。
三、加强汛期巡查监测,及时排查安全隐患。我市建立对市、镇
级灾害点由市镇有关领导负责监测,其他灾害点由驻村镇干部包片,村干部包户监测。层层落实责任,做到汛前调查、汛中巡查、汛后排查,有效地控制地质灾害的造成人员伤亡。
四、大力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我市利用电视台、广播、宣传车,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真正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到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近几年来,全市发放《山体滑坡与崩塌防治知识》宣传读本5万本,VCD光盘1.2万张《削坡建房指引》6万本,举办培训班五十多场次,电视台、广播、宣传车播放地灾防治宣传知识二百多场次。此外,我市对所有地质灾害点在2007年登记造册和发放明白卡的基础上,2009年6~8月份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对以前遗漏和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实行重新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录入电脑,对所有地质灾害点全面、重新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
五、积极投入资金,做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工作。2009年我市投入资金二百多万元,完成了福兴墨池移民新村灾害点滑坡减压打桩挡土工程、罗岗宁清小学灾害点砌挡土墙及护坡工程、罗岗德丰村灾害点部分村民搬迁工程。经过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基本上解决了部分灾害点的安全隐患。
(2010-2020年)编制大纲
0.前言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峡工程全体建设者和库区及移民安臵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初步建设任务将基本完成,目前已具备了并全面发挥设计的防洪、发电、航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巨大综合效益的能力。三峡工程建设,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随着三峡工程建成运行,一些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显露。这些问题,有的是在三峡工程论证和设计中预见到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的,有的是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当时难以有效解决的,有的是当前社会济经发展对三峡工程运行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三峡工程及库区主要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战略定位有了重大调整和提升。因此,启动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是中央在认真总结国内外大型工程运行管理经验及教训后,针对三峡工程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确保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可持续发挥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峡移民工作要“努力使库区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劳动就业有着落、脱贫致富有盼头,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温家宝总理强调,需要解决库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移民安稳致富三个重大问题。为了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2008年9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对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进行了部署,确定由国务院三峡办、会同发 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提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审批。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三峡办上报的《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请示》。
2008年10月,国务院三峡办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规划调研,并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研究报告》基础上,编制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讨论稿),经修改后,于2009年3月16日组织院士、专家进行了咨询研讨,通过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提出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审议稿)。
2009年3月26日,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规划大纲》(审议稿)进行审议,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国家有关部门,湖北省、重庆市、湖南省、江西省等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等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提出了书面意见。在认真吸收上述意见基础上,对《规划大纲》(审议稿)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了《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送审稿)。
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家宝总理提出库区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之一。2009年5月22日,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承担三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中滑坡、崩塌体、危岩体防治和塌岸防护部分的编制工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立即召集湖北、重庆两省市三峡地防办、国土资源厅(国土房管局)认真讨论了规划大纲的编制,部署了规划编制工作,并委托湖北、重庆两省市承担各自辖区内区县、省市地质灾害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两省市规划的基础上,由指挥部和两省市一起汇总、编制全库区规划。
为了统一全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指挥部依据三峡建委办公室下发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在两省市有关工作的基础上,2 结合库区实际情况,编制了本规划编制工作大纲。1.三峡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长江三峡库区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暴雨、洪水频繁,历来是地质灾害多发区。特别是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受其影响,地质灾害隐患点明显增多,地质灾害灾险情发生频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自2001年7月国务院决定安排专项资金启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来,按照国土资源部编制完成、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要求,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由两省市负责基本完成。
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按期满足了三峡工程135米、156米和175米试验性蓄水要求,使库区百余座移民城镇和大量复建设施的地质安全得到加强,有效保护了库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改善了库区群众生存环境,发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根据国内外已建水库的经验,新建水库蓄水至高水位初期3年-5年内将集中产生新生滑坡、塌岸和部分老滑坡的重活并伴有相应的入江涌浪灾害。综合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库区地质灾害情况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体现在:从2008年9月28日开始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全库区发生新老滑坡变形200余起,塌岸百余处,不稳定库岸近30公里,涌浪灾害已逐步显现,直接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移民安稳致富、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对潜在地质灾害进行勘察、研究、监测、防治和对已治理工程的维护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后续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峡工程是唯一由全国人大通过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它的建成和投入运行极大地改变了长江流域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产生了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流域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作用。随着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三 峡工程及库区主要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战略定位有了重大调整和提升。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妥善解决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不仅是进一步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保护国家战略水资源,以生态可持续性支持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持续发展和流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进一步对库区地质灾害全面持久地防治,大规模减轻库区地质环境承载压力,全面提升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保障能力,使移民和库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从而支撑三峡工程长久持续发挥综合效益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规划编制依据
(1)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指挥部承担“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中滑坡、崩塌体、危岩体和塌岸部分的编制工作委托函(三峡后续办函[2009]18号)。
(2)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大纲》(2009年5月)。
(3)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2001年10月)。(4)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崩塌、滑坡、塌岸)》(2003年12月)。
(5)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城镇塌岸处理规划报告》(2002年2月)。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水法》、《防洪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河道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令、条例、办法。
(7)地质灾害防治有关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的规范、技术标准和有关费用定额。
(8)二期、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 的成果资料。
(9)地质灾害防治后续规划规前调查成果资料。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3.1指导思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综合采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措施。对涉及群众人居安全的,应以搬迁避让为主;对确需工程治理的,要充分勘查论证和进行多方案比选;要全面加强监测预警,整体提升库区监测预警预报的水平和应急处臵的能力,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充分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相结合,充分考虑规模化土地资源、水库资源保护和航运安全以及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全面妥善处理前期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遗留问题,控制移民城集镇规模,减轻库区城集镇地质环境承载压力。
要构建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库区应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保障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不利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移民安稳致富、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库区和谐稳定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2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确保安全,关注民生,安稳致富
从人民生存和长远发展出发,地质灾害防治尽量考虑搬迁避让,确保安全。
搬迁避让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进行。通过搬迁避让,进一步改善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能力建设,增强移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可同时达到脱贫、改善环境和安稳致富的综合效果。
要解决库区二期、三期地质灾害搬迁安置遗留问题,为构建长期和谐稳定新型库区创造有利条件。库区因地质灾害而进行的搬迁避让,要与库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相结合,与生态屏障区人口减载规划、生态迁移安臵相结合,进行有序实施。
(2)因地制宜,保障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与库区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库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为移民安稳致富创造条件,提供地质保障。
(3)保护土地,保护环境。有效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为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特别应加强对库区原本稀少的规模化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缓解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
(4)限制城集镇扩大对地质环境容量的需求。对位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内的移民迁建县城、集镇,进行地质环境容量评价,合理限制其人口和发展规划,限制建筑物密度和高度。
(5)加强工程治理。通过工程治理,全面消除已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保护受其威胁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长江干支流航运航道安全和公路交通安全。对已建防治工程进行必要的后期维护和效果监测,确保发挥防治效益。
(6)加强监测预警。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监测方法的科技含量与自动化程度,完善监测机构和设施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7)加强应急处臵能力建设。建立区县、省市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库区地质灾害应急处臵队伍,全面加强应急调查、勘查、应急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搬迁避让转移、应急抢险救灾、应急工程治理、应急装备设备等应急能力建设和经费保障。
(8)针对性地加强科学研究,全面提升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和能力。
(9)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在蓄水后新的条 6 件下,应对库区潜在的地灾威胁区全面排查,幵与前期防治规划相衔接,制定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由于高水位蓄水后,要产生新的滑坡并诱发部分老滑坡复活和新的塌岸产生,对此,目前规划不能包容。因此决定了规划的时限性和动态性,对规划需适时调整才能达到经济高效。4.规划范围、规划对象和保护对象
规划范围为移民安置区和生态屏障区。
生态屏障区是指坝前175m土地征用线至第一道山脊线的区域。规划对象包括滑坡体、崩滑体、危岩体、塌岸岸段。
保护对象是受上述灾害地质体威胁和危害的人群、建筑、设施、规模化土地、交通运输和长江干支流航运。
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规划实施起始年为2010年,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5年,远期为2020年。5.规划目标
(1)规划范围内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航运安全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库区可持续发展得到可靠的地质保障,规模化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搬迁避让群众得到妥善安臵,生产有着落,生活有保障。(3)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臵能力得到全面建设和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全面覆盖,预警及时,应急处置达到及时有效,资金保障及时到位。
(4)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有所突破。
(5)地质灾害防治综合措施总体有效,移民安置区和生态屏障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程建设安全得到保障。6.规划任务和规划内容
6.1依据地质环境容量编制移民迁建城集镇的发展规模、方案和建议。科学分析移民迁建城集镇地质环境容易,对库区城集镇发展规模、建筑物密度和高度等提出控制方案和建议。
6.2全面进行规划前的地质灾害调查和勘查,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6.2.1 规前调(勘)查项目的选择
由于后三峡规划范围扩大,需对新的规划范围内的滑坡、崩塌、危岩和不稳定库岸进行全面排查。在此基础上初步选定需防治的进行规前调查和规前勘查。对于明显属于不需防治的,则不进入调(勘)查范围。属于二期和三期已规划为工程治理、搬迁避让和专业监测的,不进入本次规前调(勘)查范围。
6.2.2 规前调查的工作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前调查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参照《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调(勘)查总体设计》(2003年9月)(以下简称调(勘)查总体设计)中“规划阶段调(勘)查技术标准”执行。由于时间紧迫,此次全部为规前调查,暂不投入勘探工程。崩塌、滑坡、危岩体的规前调查(包括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参照《调(勘)查总体设计》之5.2执行。塌岸按5.3 执行。
6.2.3规前调查成果
(1)、提交单体滑坡、崩塌、危岩、塌岸段的规划阶段地质调查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平面图、剖面图、实物指标调查成果和照片。
(2)、按区县提交《××区县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阶段滑坡、崩塌、危岩、塌岸地质调查报告》,包括文字报告、平面分布图、分类汇总统计表等。具体要求规定(包括电子成果)按《调(勘)查总体设计》之9.2“预期成果”的有关规定执行。
区县调查报告提纲按照指挥部于2003年下发的《三峡库区三期地质 灾害防治××区(县)滑坡、崩塌、危岩、塌岸规划调(勘)查报告提纲》执行。
6.2.4 规前调查工作进度安排
6月中下旬,各区县完成规前调查,为7月完成省市规划和全库区规划(初稿)打下基础。8月上旬、中旬指挥部组织专家组对规前调查成果进行核查。今后根据需要在规划实施前或计划之前进行必要的规前勘查。
6.3 编制滑坡、崩塌、危岩、塌岸工程治理规划
(1)、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长江三峡库区城集镇塌岸处理规划》总体框架的基础上,根据规前调查成果,提出规划范围内需要工程治理的项目名称、地理位臵、坐标、灾害地质体规模、稳定状态、影响对象及经济损失、经费估算等。
其中塌岸防护要综合考虑塌岸灾害对土地资源、航道安全等的危害和库容保护,结合消落带整治、岸线综合利用和城市景观建设,确定需要处理的库岸范围,提出治理方案。城市塌岸防护和规模化土地保护可考虑修筑大堤。
(2)对于二、三期规划为搬迁避让、专业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的项目中如今符合工程治理标准的,列入工程治理规划。
(3)对二、三期规划工程治理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清理,对其中需工程治理的根据当前规划原则,纳入本次规划,解决其遗留问题。主要清理一下内容:
1)、与三期设计技术要求相比,二期安全储备不足的项目; 2)、二、三期未彻底治理、尚需继续治理的项目,包括半拉子工程、隐患工程,175米蓄水后已出现险情或可能出现险情需继续治理的工程治理项目;
3)、因涉及移民迁建区安全、地方已自行治理且符合规划条件的应归 9 垫投资项目(如渝增、鄂增项目);
4)、因为投资缺口等原因,评估后将工程治理改为监测预警、搬迁避让或改变治理方式的确需工程治理的项目;
5)、进入三期工程治理规划、因资金缺口而省市无法实施的三期非应急工程治理项目。
(4)工程治理规划中需列支施工期监测、竣工后效果监测、竣工后工程维护费等。包括二、三期已竣工的工程治理项目。
6.4 编制滑坡、崩塌、危岩、塌岸搬迁避让项目规划。
(1)、提出需搬迁避让处理灾害地质体的名称、地理位臵、坐标、灾害地质体规模、稳定状态、影响对象及经济损失、需搬迁户数、人数、实物指标、估算所需经费。
(2)、对于实施搬迁后灾害地质体仍对长江航运或公路、铁路交通运输构成威胁危害的,则仍需要程治理,在规划中标注,同时进入工程治理项目规划。
(3)、全面清理二期、三期地质灾害搬迁避让遗留问题,纳入本次规划(单列)。
(4)搬迁避让安臵规划,按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规定,由水利部长江委编制。
其内容应包括搬迁安臵点选址和地质安全评价,采取多渠道安臵,搬迁去向以进城集镇、集中居民点为主,要切实考虑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便利条件。地灾搬迁群众的补偿标准、后扶政策等按三峡库区移民同等对待。
6.5 编制滑坡、崩塌、危岩、塌岸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划。(1)、对库区各区县级地质灾害监测站、省市地质环境总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重点站)当前已建和拥有的全库区GPS控制网、RS监测网、局域网、广域网、信息系统、监测仪器设备、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宣传培训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评价。10 在此基础上,编制十年监测规划,全面提升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保护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编制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和专业监测预警的规划。
提出灾害地质体的名称、地理位臵、坐标、灾害地质体规模、稳定状态,影响对象及经济损失等。估算所需经费。
对于其中危害性大的重要灾害地质点,实施专业监测,提出专业监测预警项目名单。
对于二期、三期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项目进行调整,将需进入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的项目调入上述规划,将升级为专业监测预警的项目纳入专业监测预警名单。以区县为单位整合形成统一的后续监测预警规划和项目名单,保留二期、三期监测预警项目在统计表中备注标示。
3)全面建立新规划范围内的三级群测群防监测网和专业监测网。由于规划范围的扩大,有一些原不属于三峡库区的乡镇纳入规划范围,需对这些乡镇、村组建立群测群防监测网和专业监测网。
同时,需建立新纳入规划的群测群防监测点和专业监测点,需对已损坏的二、三期群测群防监测点和专业监测点进行必要维修和重建。
6.6 编制三峡库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规划
已建水库统计表明,高水位蓄水初期,库区会有一定数量的老滑坡的复活、新滑坡的产生、塌岸并伴有涌浪灾害,且具有突发性。由于突发性崩塌、滑坡发生时间、空间难以准确预测,因此,对库区突发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应急处臵极为关键。
分别以区县、省(市)和全库区为单位,编制本辖区三峡库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管理、应急预案、应急处臵程序、应急监测预报、应急搬迁转移、应急抢险救灾、应急调查勘查、应急工程治理、应急预警指挥系统、应急装备与应急能力建设、应急经费、应急保障等。
6.7提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框架、研究方向和需针对性研究的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问题,全面提升库区地质灾害防科技水平和能力。按比例估算科研经费。7.规划防治措施分类及划分
对进入规划的崩塌、滑坡、危岩和库岸,规划采用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不需防治四种处理措施,其划分标准如下:
7.1工程治理的
(1)经过规前调勘查稳定性预测评价为不稳定,对重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崩塌、滑坡、危岩,无法搬迁避让、不能搬迁避让的,经过工程治理的必要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方案对比论证后认为必需进行工程治理的;
(2)稳定性预测评价为水库蓄水后稳定性差的(预测蓄水后要产生塌岸的),对重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库岸,经过工程治理的必要性和经济技术可行性对比论证后认为必须进行工程防护的;
(3)二期、三期规划和本期规划列为搬迁避让的,但对长江航运、公路铁路交通构成威胁和危害的。
(4)二期三期规划为监测预警的,经过监测后,认定其稳定性恶化并符合上述工程治理条件的。
7.2搬迁避让的
(1)稳定性预测评价为不稳定的滑坡、崩塌、危岩或稳定性差的库岸,并对居民构成威胁和危害的,首先规划为搬迁避让。若该灾害地质体失稳对长江航运、交通运输构成威胁和危害,则同时进入工程治理规划。
(2)二期三期规划为监测预警的,经过监测后,认定其稳定性恶化并符合上述搬迁避让条件的。
7.3监测预警的
稳定性评价为潜在不稳定的崩塌、滑坡、危岩或库岸,初步认为有可 能属于隐患,今后有可能对保护对象构成威胁,经分析论证后,可以暂不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通过监测预警进行防范的。
7.4不需防治的
(1)稳定性评价为稳定或基本稳定的崩塌滑坡危岩体和库岸;(2)移民迁建线(177米)以上,无人居住且无重要设施并构不成危害的;
规划工程治理的灾害地质体的稳定性评价标准,按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极确定防治工程等级,按工程等级确定治理工程的最小安全系数。具体按《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2004年)执行。8.经费估算
三峡库区后三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期限10年,概、估算主要包括:规划前期经费、工程治理经费、监测经费、应急处臵经费、二三期已建工程经费、科研经费六部分。
(1)规划经费包括:规划调勘查、区县、省市、国家规划编制、规划编制。
(2)工程治理经费:按《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2]116号文。
(3)监测经费包括:监测预警工程设计、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网络维护运行、仪器设备更新、监测预警运行监测、监测数据汇总入库、处理分析、预警预报、信息上报发布、科普宣传、技术培新、监测工程维护、县级站交通、运行管理。
(4)应急处臵经费包括:应急调勘查、应急监测、应急搬迁转移、应急工程治理、应急抢险设备及能力建设预备金。
(5)二三期已建工程经费包括:已建工程的维护、已建工程的效果监测。
(6)科研费。8.1 主要编制依据
(1)国家或部门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2)《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2]116号文;(3)《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2002]116号文;(4)《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2006]116号文;
(5)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发布的《工程勘察计收费标准》;
(6)调勘查设计文件、图纸和水利工程设计计算工程量的规定。8.2 基础价格
(1)人工概估算单价:根据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算编制规定》中河道工程费用指标计算,施工津贴按3.5元/天计取。其它津贴按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执行。
(2)主要材料概估算单价:根据定额管理站发布的各(县)区2009年第二季度价格水平确定。主要材料价格若发生变化,其材料价差计算税金后列入独立费用中的其它项目之后。
8.3 取费标准
(1)其他直接费:取直接费的2%(包括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其他费用);
(2)现场经费:土方工程取直接费的4%,石方工程取6%,模板工程取6%,混凝土工程取6%,钻灌锚固工程取7%;
(3)间接费:土方工程取直接工程费的4%,石方工程取6%,模板工程取6%,混凝土工程取4%,钻灌锚固工程取7%;
(4)企业利润:取直接工程费与间接费之和的7%;(5)其它工程:取工程直接费的5%;(6)税金:
建设项目在市区的:取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企业利润之和的3.41%;
建设项目在县城镇的:取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企业利润之和的3.35%;
建设项目在市区和县城镇以外的:取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与企业利润之和的3.22%;
8.4 临时工程
其他临时工程:按1-4部分建安工作量之和的0.5-1%计取(不包括其它临时工程)。
8.5 独立费用(1)建设项目管理费
由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可能较多、分散,建设项目管理费可能不适宜按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规定计取。因此,建议按区县为项目主体计算建设项目管理费。
(2)工程建设监理费
根据国家物价局、建设部[1992]价费定479号文规定按工程概估算(1-4部分)的百分比计算。
(3)项目科研、设计费
工程科学研究试验费按建安工作量的0.2%计算,设计费按国家发改委计价字[2002]10号文规定计算。
(4)建设及施工场地征用费
参照当地有关标准编制,已征土地不再计算征地费。(5)其它
定额编制管理费:按建安工作量的0.13%计列。工程质量监督费:按建安工作量的0.1%计列。(6)监测费(包括施工监测和效果监测)可参照滑坡监测进行计算。8.6 预备费
基本预备费按5%计列,价差预备费不计列。8.7 概估算编制要求
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概算编制要求和表格按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参照河道工程编制不作资金流计算。
9.规划报告提纲
前言(区县、省市地质灾害二期三期防治工作概况及完成情况,后续规划组织、进程及编制审查情况)
1.(区县、省市)三峡库区气象、水文、水库运行、移民迁建 1.1 行政区概况 1.2 气候、气象和水文 1.3 水库运行及移民迁建
2.(区县、省市)库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概况 2.1 库区地质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1.5 水文地质
2.2(区县、省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概况及发育规律 2.2.1库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2.2.2 二期三期规划范围内地质灾害概况 2.2.3 本次规划范围内地质灾害概况(1)本次规划规前调查情况及成果统计
(2)本次规划范围内地质灾害概况(与二期、三期规划一起进行 分类汇总统计)
分类包括:数量、规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分布: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等。2.2.4 库区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复活诱发因素 3 前期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3.1 二期规划及实施情况 3.2 三期规划及实施情况
3.3(区县、省市)二期、三期规划实施情况分类统计
按照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分类统计,均附项目明细表(按照统一格式,作为附表)。3.4 存在问题 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意义 5 规划编制依据 6规划防治目标 7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范围、保护对象和防治对象 9 规划任务与内容 规划防治措施分类及划分标准 11 滑坡、崩塌、危岩和塌岸防治规划 11.1 规划总数、分布特征及影响对象
11.1.1规划总数、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1.2 新进入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及影响对象(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1.3 二期规划进入本规划的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及影响对象(综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1.4 三期规划进入本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及影响对象(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 滑坡、崩塌、危岩和塌岸工程治理规划
11.2.1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2 新进入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3 二期规划项目进入本规划的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
(1)二期已经治理但需要加固的项目(包括二期安全储备不足项目、出现变形项目等)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二期搬迁避让项目需纳入治理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二期监测预警需纳入治理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4 三期规划项目进入本规划的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18 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
(1)三期已经治理但需要补充加固的项目(包括三期安全储备不足项目、出现变形项目等)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三期规划工程治理后改搬迁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三期规划工程治理后改监测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4)三期规划工程治理后因无资金无法实施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5)三期规划工程治理后被取消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6)三期搬迁避让项目需纳入治理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7)三期监测预警需纳入治理的项目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2.5 施工期监测和效果监测(1)施工期监测(2)效果监测规划 11.2.6 工程后期维护(1)、已建工程维护(2)、规划拟建工程维护
11.3 滑坡、崩塌、危岩和塌岸搬迁避让规划
11.3.1规划总数、总规模(方量或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19 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搬迁总人数(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3.2 新进入规划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搬迁总人数(综述)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3.3 二期规划项目纳入本规搬迁划的总数、总方量(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搬迁总人数(综述)
(1)二期规划为搬迁避让项目中因遗留问题等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二期规划为工程治理项目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二期规划为监测预警项目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3.4 三期规划项目进入本搬迁规划的总数、总方量、分布特征(涉水、不涉水、城集镇、农村、公路、航运),影响对象(综述)
(1)三期规划为搬迁避让因遗留问题等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三期规划工程治理项目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三期规划监测预警项目纳入本搬迁规划的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3.5搬迁避让安臵规划,包括安臵点初步选址,安臵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搬迁避让群众享受移民后期政策扶持资金测算 11.4 监测预警规划
11.4.1 监测预警项目规划 11.4.1.1 监测预警项目综述
(1)总数,总体积(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影响对象和人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2)新进入规划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3)调整后保留的二期项目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4)调整后保留的三期项目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4.1.2 专业监测预警项目规划(1)选点原则(2)主要监测内容
(3)专业监测总数,总体积(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影响对象和设计人数 1)综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2)新规划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3)二期专业监测点保留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4)三期专业监测点保留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4.1.3 群测群防监测预警项目规划(1)选点原则
21(2)主要监测内容
(3)群测群防监测总数,总体积(库岸总长度)、分布特征、影响对象和设计人数 1)综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2)新规划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3)二期监测点保留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4)三期监测点保留数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4.2 专业监测网点建设与补充 11.4.2.1 GPS三级监测网点建设与补充(1)A级基准网(2)B级控制网(3)C级监测网 11.4.2.2 RS(遥感)监测 11.4.2.3 综合立体监测网建设
(1)钻孔倾斜仪监测孔(新建、恢复与补充)(2)推力监测孔(新建、恢复与补充)(3)地下水监测孔(新建、恢复与补充)(4)相对位移监测孔(新建、恢复与补充)11.4.3 群测群防监测网点建设与补充 11.4.3.1新建点(1)建点内容(2)建点数量
①、滑坡、崩塌、危岩
②、塌岸
③、合计 11.4.3.2需补充点
11.4.4 三级监测站能力建设与补充
11.4.4.1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能力建设与补充(1)库区三级监测站计算机网络(2)信息系统软件和硬件建设(3)网络运行
11.4.4.2 区县级地质环境监测站(26个)能力建设与补充(1)监测仪器与设备(2)监测预警通讯(3)监测预警交通(4)监测人员装备与更新(5)工作(办公)设备设施
11.4.4.3 省市地质环境总站能力建设与补充(1)监测仪器与设备(2)监测预警通讯(3)监测预警交通(4)监测人员装备与更新(5)监测工作设施
11.4.4.4 三峡地质灾害监测中心能力建设与补充(1)监测仪器与设备(2)监测预警通讯(3)监测预警交通(4)监测人员装备与更新(5)监测工作设施
11.4.5 地质模型、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的建立与补充
23(1)新增专业监测点的地质模型、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的建立(2)二期保留专业监测点的地质模型、预报模型与预报判据的建立
(3)群测群防监测点(二期和三期)地质模型与预报判据的建立
11.4.6 培训、宣传、总结表彰、工作交流、学术研讨、现场考察 11.5 三峡库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规划 11.5.1 应急机构与应急队伍建设 11.5.2 应急管理
(1)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更新(2)应急处臵程序的编制与颁布 11.5.3 应急监测预警预报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11.5.3.1应急监测预警队伍 11.5.3.2应急监测预警设备和仪器(1)应急监测预警指挥车系统(2)应急监测预警单兵系统(3)应急监测预警设备和仪器
(4)应急监测预警信息传输、远程决策与远程指挥 11.5.3.3应急监测预警工作程序的制定 11.5.4 应急搬迁转移 11.5.5 应急抢险救灾 11.5.6 应急调查勘察 11.5.7 应急工程治理
11.5.8 应急装备与应急能力建设 11.5.9 应急经费 11.5.10 应急保障
11.6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
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竣工验收等建立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管理。11.7 科研框架规划
11.7.1 后三峡科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7.2 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
11.7.3 后三峡科研需针对性解决地质灾害防治重大科技问题 11.7.3 后三峡科研方向与框架 12 经费估算
12.1 经费估算定额和标准 12.2 分类经费估算 13 规划实施 13.1计划 13.2保证措施 14 防治综合效益 15 有关问题和建议 附表(另汇编成册)
附表一 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程治理崩塌、滑坡。危岩和塌岸)明细总表
附表二 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搬迁避让崩塌、滑坡。危岩和塌岸)明细总表
附表三 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监测预警崩塌、滑坡。危岩和塌岸)明细总表
培训班上的讲话
(代拟稿)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李金发 2010年12月12日,福州市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上午好!
局党组非常重视这次研讨班,在今年年初研究工作计划时,汪民副部长明确指示要举办好全国地调院院长、环境总站站长、总工程师培训班。这次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大调查十二年来水工环地质调查与地质环境监测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新的形势,研讨“十二五”水工环地质工作。
我原在武汉地调中心工作,到地调局刚4个多月。这次,受汪民副部长的委托,主要来看望大家,并感谢大家在抗击今年西南百年大旱、4•14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过程当中所付出的辛勤汗水!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今年大事急事多,大家经受住了考验,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同志们,由于极端气候变化,今年西南地区出现了长达数月的干旱导致大范围人畜饮水困难,同时,局地强降雨引 发多处特大地质灾害,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过程当中,大家充分发挥自身队伍优势、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应急打井找水、地质灾害排查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值得赞誉的是:
今年3月,针对今年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按照国务院领导的批示精神,在国土资源部的精心组织下,大家发挥参与了轰轰烈烈的“国土资源系统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此次行动,直接参与抗旱找水打井队伍上百家,技术和施工人员万余名,各类钻机千余台。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156个县区,共完成钻孔2703眼,成井2348眼,成井率高达87%,取得这样高的成井率实属不易。累计总出水量36万立方米/每天,解决了520万人的饮水问题。西南抗旱找水工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国务院的高度肯定。6月23日,温家宝总理批示:国土资源系统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做得好,很有成绩。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要求紧密结合是个大方向,不能动摇。12月7日在甘肃召开的《全国防汛抗旱暨舟曲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局水环地调中心荣获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这是对大家工作的充分肯定。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发生。当天晚上,从青海、甘肃、陕西国土资源系统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调集340名专业技术人员,自备车辆、装备,连夜赶赴灾 区,对受地震影响的6个县开展了全面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地震断裂和地表破裂调查。先后有30支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队伍,克服高原缺氧、余震不断、交通不便等困难,完成了21万平方千米的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任务,排查出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95处,影响3万余人。野外详细调查了地表破裂的规模和分布,确定发震断裂是一条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裂,证实了玉树地震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突发错动的结果。这些十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国家制定“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今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因局地暴雨诱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1700余人遇难和失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发生后,甘肃、四川、陕西三省的地勘单位和地调局的专家第一时间赶赴舟曲,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臵、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及时服务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同志们,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再次表明我们这支队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是一支勇于打硬仗、值得信赖的队伍。
二、地质工作正面临新的形势,既是难得机遇,又是重大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候,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对 地质工作的需求十分强劲。去年8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在视察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地质矿产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从今年开始,地质调查工作已得到进一步加强,经费也有了大幅度增加,2010年中央财政批复了三批地调项目,总经费达54个亿。水工环经费比往年也增加了一倍,达9.7亿。
10月18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尤其是对地质灾害和地下水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正式写入了规划文本,这在国家规划中还是第一次;此外,规划中还将气候变化与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并列为全球性问题,要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等等。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充分说明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资源环境保障,体系了中央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经费每年60亿—70亿,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经费与“十一五”相比也会有大幅度增长。此外,“十二五”期间,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 程也会相继实施。最近(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对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将重点安排山洪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这方面,国家也将投入大量资金。
可以说,“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需求十分强劲,经费投入巨大。这既是全国水工环地质工作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三、“十二五”地质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必须精心组织实施。
按照部党组的要求,今年地调局组织全国地质调查队伍完成了大调查十二年成果的总结与集成,认真制定了《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实施方案》和《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及长远规划框架》(地质调查部分),从矿产资源、基础地质、水工环、科技、信息等方面对未来五年的地质调查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将按照加强基础、拓展服务,以面为主、点面结合的原则,加强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地下水主要开发利用区、重大工程区等中比例尺水工环基础地质调查,显著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建设完善国家级地下水、地质灾害、矿山环境监测网络,构建 区域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具体来说,“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水文地质工作。基础性水文地质调查将重点部署在南方岩溶石山地区、主要平原(盆地)和国家大型能源基地,尽快提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全面完成中西部重点地区和东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摸清全国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状况;继续推进北方缺水区、饮水型地方病区、南方红层缺水区的地下水勘查示范,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实施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为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提供动态数据。
(二)地质灾害工作。全面完成我国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详细调查,查清地灾发生的地质背景条件,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估,完善群测群防早期预警体系;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建立一批地质灾害早期监测预警区;继续完善长三角、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地面沉降重点区立体监测网络,开展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调查,全面服务于国家减灾防灾战略。
(三)环境地质工作。重点开展我国主要经济区、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查明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专题研究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建立可视化信息平台,为我国主要经济区和城市群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开展我国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和潜在的矿业基地或重要成矿区(带)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信息系统,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开展重要活动断裂带调查和地应力监测,为重大工程设计、地震预报和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数据。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十二五”国家规划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继续推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调查研究。按照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关于做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响应与对策”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重点抓好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研究、地质碳汇潜力研究、CO2地质储存潜力研究与示范工程、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调查评价。
同志们,“十二五”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已经明确,希望大家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精神,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与监测、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以及支撑国土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再立新功。
四、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尚需进一步加强。
地调局于2009年10月开展了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评估工作。到目前,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独立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院(总站),江苏地 质环境监测总站2008年被省编办注销,人员并入江苏地质调查院,上海、天津两个直辖市的地调院和总站为同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各省总站17个隶属于国土资源厅(局),占57%;12个隶属于地勘局,占40%;1个(贵州监测站)由国土资源厅和地勘局共同管理。
截至2010年11月,30个省级总站,已经评估了20个,还剩下重庆总站等10个单位没有进行评估。这10个总站中,有7个因为规模太小,没有申请评估。从已经评估的整体情况来看,总站建设总体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单位性质、人员结构、经费投入、技术装备、业务资质及基地保障等方面,普遍得以改善,公益性事业实体的特点得到加强,服务于中央和地方的能力得以提高。具体存在以下特点:
(一)归国土厅管理的监测站,队伍、经费、管理、业务等方面都比较稳定。
一是归厅管的总站,事业费都直接纳入了财政预算,保障了事业费的稳定来源。二是归厅管的总站,在人员配备、基地建设和设备配臵方面一般都能有长远考虑,特别是在硬件建设上能得到更多的投入。
(二)积极、主动、快捷地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总站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步伐,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为地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总站作为一支专业从事地质环境监测的队伍,不仅在地下水动态监测、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和监理、地质环境管理规划编制常规方面主动积极快捷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和经济社会建设,而且在应急工作中迎难而上、作用突出。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西南应急找水打井、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各地总站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到应急救灾工作。
但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比,目前各总站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队伍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有些总站编制偏小,队伍规模与工作任务不匹配。如:青海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制30人,人员少与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广东监测站,人员规模过小,致使单位工作力量薄弱,难以满足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环境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人才结构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急需调整充实。如广西总站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专业骨干技术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地质灾害预报人才和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2.单位资质缺乏或偏低,与总站要承担的任务不相称 部分总站资质条件有欠缺,有些单位不具备具体职责要 求的资质或者资质级别较低。比如,部分总站没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乙级以上资质。该项资质的缺失,造成总站的业务能力与主要职能任务脱节,将对接受相关业务带来严重障碍。
3.部分总站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运行起来,资料汇交不及时
部分被评估总站,尚未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这项工作。部分总站虽然已经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按照严格的要求规范推进,单位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明显不完善。大部分被评估的总站在地质成果资料汇交方面都存在问题,不能及时汇交成果资料的现象比较严重,需要加强管理。
针对上述问题,希望大家以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为契机,以这次能力评估为抓手,从人员结构、经费投入、技术装备、单位资质、单位基地及业务能力等方面积极推进总站的能力建设,希望大家切实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好,以适应当前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巨大需求。地调局将进一步加强与总站的项目联系和业务指导,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沟通联系机制。
同志们,2011年很快就要到了,借此机会,预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根据评选结果, 十大地质科技新进展为:汉江石——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矿物、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方式多样性机理研究、中国成矿体系综合研究取得实质重大进展、推覆构造研究在福建找矿中的应用取得突破、中国铀矿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西天山造山带铁铜金矿资源评价与研究、裂缝性油气储层形成机理与评价预测新技术、山东东营凹陷盐家深层砂砾岩油藏地质模型与勘探实践、核磁共振找水仪研制与开发、华北作物布局灌溉耗水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适应性研究。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是: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发现特大型金矿、山东省莱州市三山岛再获特大型金矿;辽宁省本溪市思山岭发现特大型铁矿、新疆和布克赛尔县白杨河地区发现特大型铀铍多金属矿床、安徽省南陵县姚家岭发现铜铅锌金银多金属特大型矿床、河北省涞源县杨家庄镇木吉村获得大型铜钼金矿床、湖北省远安县杨柳发现特大型磷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高力罕发现特大型煤田、山东省曹县发现大型优质焦煤煤田、福建省武夷山市桃棋发现优质石墨矿床。
本届“双十”评选的评委会由来自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 冶金、有色、核工业、地震、煤炭、化工等行业, 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水电工程等单位的10多位两院院士、专家组成。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任评选委员会主任。
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12月8日
郑州鹤郑大峪沟鲁庄煤业有限公司
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7月1日公司成立以来,我公司在鹤煤集团各级领导的指引下,在鹤郑公司的直接领导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全矿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精心管理,高效组织,顺利通过了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鹤郑公司三级复工复产验收,按期完成了省政府及煤化集团规定的时间节点任务。认真开展了员工培训工作,大力开展了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和质量达标工作,实现了矿井安全生产。现将2011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1年度主要工作
(一)建立健全各种制度,规范管理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健全,设有生产技术科(含调度室)、机运科、安检科、综合办公室(含后勤和保卫)、财务经营科(含供应和劳资)、掘进队、机电运输队和通修队,配备采、掘、机、运、通、地测防治水等专职人员。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我们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等18项安全管理制度。生产、机电、安检、供应、后勤、综合办公室等科室结合业务特点,也建立了相应管理办法12项和考核机制4项。
(二)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工隐患整改工作方案及批复,组织人员开展了隐患排查及治理工作。对排查出的隐患,分类整理,按“五定”原则进行整改,实行重点监管并存档管理,每周通报隐患整改进度,到期的隐患由安检科组织相关人员对隐患整改情况进行验收,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给予处罚,实现隐患闭合管理。
我们除了定期组织由各职能科室参加的周隐患排查活动外,还积极抽出专职人员对井下电气进行了失爆排查,共查出电气失爆50多处,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进行整改,消灭了井下电气设备失爆的问题。
(四)争创“亮点”工程,提高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及时制定了《郑州鹤郑大峪沟鲁庄煤业有限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及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成立组织机构,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并对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职责进行了划分,加强了领导、明确了责任。短短几个月时间,我公司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有了进一步提升。
四季度我公司计划创建四项“亮点”工程:一是副井口绞车房;二是副井底大巷新建一组永久风门。三是副井底大巷新建测风站;四是一轨道上车场机电硐室。
(五)矿井机电运输工作
我们对矿井供电系统进行了四项改造。一是对地面变电所高压开关柜加装综合保护,现使用BRD8000综合自动化保护系统;
二是对副井底水泵房进行双回路供电改造,从11变电所另一个回路敷设一趟35平方毫米的电缆,完善了副井底水泵房双回路供电,保证了矿井排水安全。三是通风机房低压进线开关柜改造,现增加1台低压进线开关GGD柜,1台低压倒台开关GGD柜。改造后实现了双回路联络供电,实现倒台操作,实现了单台反风操作。四是主井口低压进线开关柜改造,现增加了1台GGD进线开关柜和1台GGD倒台开关柜。
我们在提升系统方面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原提升信号进行改造,通过增加矿用提升信号KXT-19一套,实现了各种闭锁功能,并且增加了井口、井底语音报警信号功能。二是增加井口照明设施,增加防爆照明电棒6根。三是更换了上下码天轮衬块,保证了钢丝绳运行的安全。四是更换了上码罐笼防坠器平板轴承及弹簧,保证了人员提升的安全。五是对绞车性能进行测试和主要部件进行探伤测验。
我们在运输系统方面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换12采区二轨道下山绞车,原使用JD-25绞车钢丝绳超过绞车容绳量,现更换为JD-40绞车。二是12采区一轨道下山绞车JTB-0.6×0.5绞车属于淘汰设备,现已更换为JD-25Kw绞车。三是更换副井底车场轨道为24kg/m轨道。四是对皮带运输机进行了全面检查,更换不良托辊34个。
我们对副井底水泵房管路进行改造:原副井底水泵房管路为ф108mm钢管,现已对该泵房管路改造为每台泵、每趟管路都能
平面图。采用了河南寰宇测绘公司2010年航拍的1:2000地形图,绘制了井上下对照图。
2、在寰宇公司对井下导线测量的基础上,完善了其他巷道测量并上图工作。导线测量巷道4500M。根据公司及本矿质量标准化安排,水准仪测量东大巷750M,绘图并标定了巷道坡度,为重新铺轨提供了依据。对大巷一轨道下山240M进行了全面测量,绘制了巷道平面、断面图,为整修巷道,斜巷铺轨提供依据。
3、建立了井下涌水量观测站3个,及时掌握矿井涌水量变化,对矿井防治水工作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建立各种地测防治水台帐15种,每个台帐都有专用观测原始记录本,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4.2011年10月份委托中国地质总局对开采范围内进行了物探,探明了采空区积水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2011年11月份委托河南省地质勘探院,重新编写了《郑州鹤郑大峪沟鲁庄煤业有限公司水文地质报告》,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修订。
(八)井巷工程
9月4日开始入井进行隐患整改,目前人员入井隐患整改主要分三地点进行:一是副井底大巷扩修架U形棚、新建信号硐室、水泵房整修;二是回风巷扩帮、卧底、喷浆;三是12130顺槽扩修。
副井底大巷扩修架U形棚26米,更换24Kg/m轨道80米,堂是水煮白菜,咸菜、黄瓜等。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有的职工曾经留下了心酸的泪水。但是矿领导和公司全体职工同甘共苦战斗在一起,取得了职工的信任,坚定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我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没有彷徨,把这种艰苦的条件当作战胜困难的动力。7月1日到8月2日期间,我们广大干部职工战高温斗酷暑,常常工作到夜里12点之后。最终完成了上级领导下达兼并重组矿井复工复产的节点任务。
(二)推行隐患买卖制和安全质量抵押金制度
1.为了加强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我们在全矿积极推行了在全矿积极推行了安全目标(抵押金)和质量标准化奖惩办法。
2、为了增强业务科室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充分发挥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增加区队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我们推广实施了安全“隐患买卖制”,并制订了奖励政策和实施文件,认真做好了隐患买卖制的考核工作。
(三)建立科技(管理)创新评审收购机制
为进一步落实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提出的“两调整、两提高”、“两创新、两带动”战略举措,提升矿井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实现矿井的安全发展、高效发展、科学发展,我们制定了《鹤郑大峪沟鲁庄煤业有限公司科技、管理创新成果收购办法》,设立了工作小组,规范了评审收购程序,明确了收购等级和金额。
11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我们对15个创新项目进行评审收购,提高了各级人员创新积极性。
(四)供暖系统投入使用暖人心
为了使全矿职工温暖过冬,投资六十多万元购臵并安装了2吨锅炉一台,对全矿办公区和住宿区供暖管路进行改造,共安设管路1230米,暖气包210个,供暖系统于11月20日投入使用,得到了职工的一致好评。
三、存在问题及不足
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我们还是有许多的不足。需要全体干部和员工克服困难,把工作做好做实。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点:
1.矿群关系紧张。由于历史原因,原矿井作为私营企业与周围群众、及地方政府形成了特殊的关系。而我们作为国有企业,在一切事情的处理上与原来的企业处理方法格格不入,甚至南辕北辙,使得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2.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力度不够。面对原先落后的管理模式、组织模式,管理上创新的内容不多,基本上沿用鹤煤公司或各个生产矿井的管理模式;由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及信息缺乏,矿井的自我研究、开发能力较低,科技创新在矿井隐患整改中的贡献率较低。
3.由于我矿地处偏僻,招工困难。采煤队尚未组建,急需
0
计划2012年1月两个圆班组人员进入12130工作面掘进,月单进80米。我们争取在2012年5月25日完成12130首采工作面的井巷工程,6月15日完成工作面的安装准备工作。矿井联合试运转3个月,力争9月底通过相关部门的验收,力争2012年实现矿井复产,计划原煤产量实现7万吨。
为保障12130工作面按计划完成准备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制订月生产计划,严格考核。掘进队必须将月生产计划分解到每天,并向业务科室和分管矿领导递交书面材料。调度室每天核实日掘进计划完成情况,生产技术科每5天核实掘进计划完成情况。二是制订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月单进完成生产计划的,掘进队绩效工资执行最高倍数,工程质量达到优良品单价提高20%,月单进每超计划1米,单价提高20%。三是增加员工操作技能培训,实施“一帮一教”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施工单位负责组织培训和“一帮一教”实施,经验丰富的员工帮带新员工,安检科落实培训效果和执行情况。四是采取措施稳定职工队伍,新招的员工必须与矿井签订劳动合同,工薪采取压一个月发一个月,对于未经通知擅自解除劳务合同的员工进行经济处罚。五是加强施工单位劳动组织管理,由调度室统计每班施工单位出勤人数,凡是少于在册人数5%的,施工单位队长必须在早调会上说明原因和采取的措施。
(二)进一步加大工农关系、矿群关系工作力度
广新技术完成12采区测量上图和钻探;四是制订钻探管理制度和各种台帐,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五是主斜井底补做一个水仓,设计力求实用便于施工,充分利用已有巷道,减少工程量。六是建立数据观测台帐,规范数据收集程序,重点做好矿井防治水预测工作,杜绝水害事故的发生。
(四)继续认真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争取矿井早日恢复生产
虽然已通过了河南煤化集团、鹤煤公司、鹤郑公司三级验收,但是我们还有很多隐患需要整改。为此我们认真进行了隐患排查,并制订了《郑州鹤郑大峪沟鲁庄煤业有限公司复产工作方案》,隐患治理所需的资金及整改计划已做出明细,并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做了计划。我们将严格按照公司批复意见和复产工作方案组织实施隐患整改。
我们已根据要求实施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并进行挂牌管理,并按相关要求将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牌板悬挂至调度室醒目位臵。
我们将矿井重大隐患治理作为2012年上半年的重点工作。我们已排出矿井隐患整改进度计划,责任明确到人。在鹤郑公司领导的帮助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力争2012年上半年完成矿井各项重大隐患治理工作。
(五)进一步完善机电系统,确保安全生产
根据矿井机电系统实际运行情况,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2012年三月计划安装一轨道摘挂式架空人车,4
也一定会成为巩义地区兼并重组矿井中安全生产方面的一流矿井。
郑州鹤郑大峪沟鲁庄煤业有限公司
【矿井地质2010年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2024年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总结06-18
地质工作者迎国庆60年优秀作文06-17
矿井通风标准11-02
矿井水泵工教案06-06
矿井通风设施作业09-09
关闭矿井职工安置方案06-10
矿井安全目标责任制度06-10
矿井通风心得体会06-29
矿井水害事故应急方案07-06
煤矿矿井组织机构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