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查(共8篇)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案件数量增长迅猛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今年一季度共受理118件劳动争议案件,比上年(61件)同比增加93%,审结69件,比上年(15件)同比增加360%.(二)案件多由劳动者提起,涉案单位绝大多数为公司、工厂等企业这些案件中,个人起诉的有97件,用人单位起诉的有21件;涉案单位类型上,69件次为公司,16件次为工厂,1件次为其他企业,21件次为学校、幼儿园、报社等事业单位。
(三)难以调解,判决结案的案件中单位败诉的占多数
调解1件,裁定驳回起诉4件,裁定准予撤诉9件,移送1件,判决54件。判决案件中个人败诉的有7件,单位败诉的有47件。
(三)诉讼请求以要求支付工资或三险为主
要求解除或保持劳动关系的,有10件;要求支付拖欠工资或加班工资的,有34件;要求支付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有6件;要求支付工伤费用的,有4件。
二、劳动者败诉原因
在调查分析中可以发现,一些劳动争议中,劳动者虽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仍然依法被裁定或判决驳回起诉,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没有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
如林有鹏等17人诉购物导报社劳动争议一案,原告诉称2002年11月被告广州办事处将其聘用,尽管原告多次要求与被告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被告始终推脱,后无故停发其工资。原告认为其作为被告的员工为该报在广州地区的出版、发行而工作,与被告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要求判令解除原告与被告的劳动关系、被告向原告支付拖欠工资及经济补偿金、被告支付原告为其垫付的费用。由于原告无法提供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最终被法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二)起诉的主体不符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只有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才能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不同的企业名称,哪怕只有一字之差,代表不同的法律主体。一些劳动者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或将自己所在的不能独立承担责任的法人分支机构推上法庭,或将与所在单位名称近似的单位作为被告,导致案件没开庭就被驳回。如王贺诉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劳动保险争议案,由于被告系广夏(银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分公司,在法律上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起诉。
(三)未经法定前置的劳动争议裁决程序即起诉
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些劳动者在劳动争议发生后,与单位协商不成的情况下,没有先去申请仲裁,就直接提起诉讼。
(四)超过劳动争议法定受理时限
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八十五条则规定“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很多劳动者不了解此规定,往往在采取其他方法解决纠纷的过程中或等待观望中耽误了时间,到最后去申请仲裁或起诉时已过法定受理时限,以致败诉。
三、用人单位败诉原因
用人单位败诉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办理相关手续时不符合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
办理手续,一方面是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程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劳动争议双方获得证据的一个重要渠道。《北京市劳动合同规定》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因用人单位原因未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仍存在劳动关系的,视为续延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当事人就劳动合同期限协商不一致的,其续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从签字之日起不得少于1年”。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用人单位都十分忽视办理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手续的重要性,导致自己在劳动争议诉讼中的被动,表现为:以口头通知或协商代替书面通知或协议;劳动者委托他人办理的,不要求其出具并留存劳动者本人签字的委托手续;在职工被派到其他单位工作、离职时,没有及时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手续。如北京分中寺家世界购物广场有限公司诉王大鹏劳动争议一案,原告诉前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须支付被告医疗费用和病假工资,原告认为其医疗费发生于被告离职以后,不应由其支付,被告则辩称离职手续系其姐未经其委托代办应为无效,最终原告因此败诉。
(二)劳动合同本身约定不严密,存在不利于用人单位的不合理漏洞
如北京奥克兰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诉黄世刚解除劳动合同争议一案,原告因经营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无力支付包括被告在内的内部退养人员的退养费和保险费用,因此要求解除与被告签订的到2005年到期的劳动合同。由于该合同第22条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明确约定为“甲方(奥克兰公司)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严重困难,经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而原告并不能证明自己在“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严重困难”,也不能证明“自己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因此败诉。
(三)违反法律关于工时、工资、工伤、三险等强行性规定
由于这个原因导致单位败诉的案件占多数,主要表现为:未给劳动者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不按市政府要求及时增加养老金数额;不向工伤职工支付养伤期间的工资及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不依法支付加班费。
四、对策和建议
(一)对劳动者的建议
1、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时,应要求尽快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注意合同中是否有限制甚至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条款;若对方拒绝或拖延的,应尽量收集、保留能证明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如有对方落款的工资支付单、有对方盖章的员工手册等。
2、发生劳动争议时,作好几手准备,在协商、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及时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尽快起诉。
3、在申请仲裁、起诉之前,调查清楚用人单位是否为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其
他组织、其准确名称。
(二)对用人单位的建议
1、充分认识树立诚信原则、遵守劳动法规与企业自身形象及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也是以人为本经济。一个对自己的员工都不讲诚信的企业,一个罔顾自己员工的基本合法权益的企业,是无法取信于消费者,更无法取信于商业合作伙伴的。实际上,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及其他有远见的企业将对方是否遵守劳动法规作为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标准。国内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因使用童工、迫使工人超强度劳动、工作条件恶劣、拖欠工资等问题而失去国外大客户的先例。
2、增强法律意识。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用人单位必须增强法律意识,既要严格遵守法律,也要有证据意识,注意依法防范侵害自身合法权益的事情。
3、规范劳动人事制度。用人单位内部应依法建立规范的劳动人事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建立、解除、终止等情况下应有的程序、劳动合同内容等事项作出周密的规定。对于涉及与劳动者建立、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等重大事项的,应要求必须把相应文件送达劳动者本人并要求其亲笔签收。
(三)对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建议
1、加强劳动监察。从这些案件可以看出,当前劳动市场中,用人单位仍处于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很普遍。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应在依法足额支付工资、交纳三险、落实工伤待遇等方面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察。
1 调查概况
1.1 调查地点
随机选择永寿县监军镇的永寿村、西寨村、固县村、冯家庄村、干堡村、蒿店村、新勤村;永平镇的前进村、底角沟村;永太镇的车村、宜家塬村、马究村;仪井镇的北曹村、王家咀村、宋家村;共4个镇15个村, 271户, 480人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
2011年1—12月, 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性别构成、文化程度、从事职业、年收入、参加经济合作组织及接受技能培训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龄结构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 (480人) 18~30岁、31~45岁、46~60岁、61岁以上人数分别为116、109、75、180人,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4.2%、22.7%、15.6%、37.5%。其中, 18~60岁有劳动能力的共300人, 占62.5%, 是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 但这部分劳动力以外出打工者居多。61岁以上无劳动能力的180人, 占37.5%, 故不计入除性别比例外其他调查。
2.2 性别比例
在永寿县所调查的劳动力中, 男性共248人、女性共232人,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51.7%、48.3%, 男性劳动力以在外打工者居多。
2.3 文化程度
所调查的劳动力中, 文盲83人、小学文化101人、初中文化71人、高中文化45人,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7.7%、33.7%、23.7%、15.0%, 文化程度高的劳动力以在外打工者、办养殖场、当小老板者居多。
2.4 职业结构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 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从事种植业258人、办养殖场21人、当小老板10人、无业11人, 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86.0%、7.0%、3.3%、3.7%。农村劳动力以务农种地为主, 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劳动力多数年龄偏大, 只有在农闲时打零工、农忙时回家种地, 打工天数最多的288 d, 最少的32 d。在外地打工的98人, 年龄全部在50岁以下。从事养殖业的以养猪居多, 均为小规模、低标准养殖, 缺乏市场竞争力。小老板指从事农产品加工、运输、建材加工、民房建筑的包小工头等。办养殖场或当小老板的劳动力年龄在30岁左右, 这些人文化程度高, 积极参与相关技能培训, 对新技术接受快, 有闯劲。无业主要是因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力。
2.5 收入情况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 年收入最低的1 700元, 多为年龄大、在县内打零工的人;年收入最高为93 200元, 多为在外打工、办养殖场、当小老板的人。在所调查的300人中, 他们所在家庭人均年纯收入5 510元, 比全县平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 (5 457元) 高1%。
2.6 参与合作组织情况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 参与合作组织的有79人, 未参与任何组织的有221人,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6.3%、73.7%。合作组织主要涉及果业生产及销售、养殖、建材加工、手工制作等。
2.7 接受技能培训情况
在所调查的劳动力中, 接受技能培训的68人、未接受任何培训的232人, 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2.7%、77.3%。其技能培训主要有果业生产技术、养殖技术、手工制作技术等。
3 结论与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主要表现为, 18~60岁有劳动能力、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力流出农村, 在农村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以老、弱、妇女居多。这些人文化素质较低, 接受新事物慢, 大多思想守旧、满足现状, 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业为主, 收入有限, 参与合作组织的仅占26.3%, 接受技能培训的仅占22.7%, 对学习科技知识培训没兴趣。农村劳动力从事的职业以种植、养殖为主, 主要是年龄大的人, 年龄小的新一代劳动力, 对农业生产技术掌握的很少, 外出 (上接第313页) 打工者居多。
3.1 对农村劳动力加强技能培训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手把手、面对面进行现场培训、集中培训、分类指导、实地观摩交流等方法,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资源, 通过开设专栏、安排专题讲座等,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 确保必要的资金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 搞好基础设施建没, 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 使其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1,2]。
3.2 鼓励农民参加合作组织
成立更多切合实际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鼓励吸引农村劳动力参与其中,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不断拓宽劳动者收入渠道。
3.3 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
采取抓典型、树样板的方式,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重点培养经营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特长的生产能手、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型人才, 提高其科技意识和技能水平, 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3,4]。
参考文献
[1]乔宏星, 马晓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与建议[J].农技服务, 2011, 28 (11) :1646, 1652.
[2]焦敏, 王红梅.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J].农技服务, 2012, 29 (2) :233-235.
[3]黄静, 杨政水, 罗刚.铜仁市现存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培训响应分析[J].农技服务, 2012, 29 (2) :244-246.
在经过了上述的调查后,作为记者,我们是客观和中立的,尽管我们亲眼看见了眼泪、愤怒、无奈,亲身经历了热心、冷淡甚至暴力,也弄清楚了并不存在所谓的“司法腐败”,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解开这道“血疑”难题的钥匙只有一把——亲子鉴定。一切似乎都在亲子鉴定这个问题上卡了壳,民间进行亲子鉴定似乎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了,它成了民俗、人情和法律彼此牵扯互相冲突的焦点,为此,我们决定对亲子鉴定作一个包括社会学、民俗学和法学层面上的全面探讨。
目前民间进行亲子鉴定主要有这样一些理由:1、丈夫怀疑妻子不忠或有必要明确夫妻一方的子女抚养权从而要求鉴定孩子的身份的;2、有欲出国定居、旅游、上户口,手续要求证明亲子身份的;3、有亲人失散和孩子被拐卖后要求确认身份的;4、有超生后谎称孩子是抱养,而计生委要求鉴定的;5、还有非婚生子女要求确认生父的。
有资料统计,在婚生子女的亲子鉴定中,结果有95.4%证明确为夫妻共同的孩子,但也有4.6%被确认为丈夫不是“孩子他爹”。我们所接触的邵建岳和赵素仙的纷争无疑涉及到上述第一条理由,而民间和法律的争论也集中在这第一条理由上。
民间争议:众说纷纭
民间争议一:男权倾向说
(持这种观点的女性数量巨大)
在一些亲子鉴定业务向社会开放的地区,越来越多的男性热衷于搞亲子鉴定,表明男权倾向严重。受几千年以来的夫权为纲思想的影响,一些丈夫往往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妻子应该无条件服从,绝不能容忍妻子对他不忠。搞亲子鉴定鉴定的不仅是“亲情”还是所谓“忠贞”,这种以男权力量为主宰的鉴定其骨子里是男权至上观念的表露。有妇女提出:亲子鉴定技术可以检测出妻子对丈夫不忠,但丈夫对妻子不忠又该如何检测呢?如果有人能发明出能检测丈夫是否有外遇的科学试剂的话,我们准备抢购。
民间争议二:信任危机说
(持这个观点总量很少,其中男人占大多数)
即使丈夫把孩子是否嫡出看得过重,这种观念也应该得到尊重,通过鉴定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而要求离婚也是无可厚非的。做鉴定本身就表明婚姻中存在着危机,家庭信任已经丧失。既然家庭信任已经不存在,靠亲子鉴定将事情搞清楚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民间争议三:道德约束说
(持这种观点的占绝大多数)
亲子鉴定不利于维护婚姻的稳定、夫妻双方的尊严和孩子的权益。当妻子被丈夫怀疑“红杏出墙”时,她所受到的感情和自尊上的打击是难以忍受的。如果因为亲子鉴定父子并非亲生而单方面豁免父亲的抚育义务,对孩子的利益和心灵会造成伤害。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在这种问题上不应该依靠亲子鉴定,而更应该依靠道德约束和自律,用技术手段来代替道德规范是不应该的。
民间争议四:承担责任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数同上述观点二)
谁也没权利要求一个男人为妻子和别人生的孩子承担责任,这一点无论从人情还是风俗上都是得到历史认同的。如果一定要要求一个男人承担妻子和别人生的孩子,其实就是让孩子的亲生父亲逃避责任和义务,也是对婚外性行为的放纵,这是不公平也是不合理的。每个人都该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而不是让别人来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如果一个男人在鉴定后发现怀疑是错误的,他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比如向妻子道歉甚至赔偿精神损失。
法学争论:各执一词
争论一:科学证据说
只要一方当事人在涉及婚姻家庭纠纷中向法庭提出了亲子鉴定的申请,人民法院对其申请应予采纳和支持。首先从当事人行使权利的角度来说,申请亲子鉴定是其权利。其次,这也确是案件审理的需要,到底是不是“亲生”,只有通过亲子鉴定,有了科学的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法院才能正确地进行审理。
争论二:有权拒绝说
一方向法庭提出亲子鉴定的申请,还得经过另一方的同意才行。亲子鉴定是公民的一种人生权,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当事人从法律上有权予以拒绝。亲子鉴定结论是一种证据,一方当事人有权利向法庭提供证据,但不能通过强迫另一方配合或协助来取得证据。法院不能强制鉴定。
争论三:子女意见说
亲子鉴定不仅涉及到夫妻二人,更多的是涉及到该子女当前和将来的成长和生活。夫妻双方所作的一次亲子鉴定,有可能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负担和包袱。因此在是否作亲子鉴定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征求子女的意见。十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否作亲子鉴定可以以其“父母”决定为主,但如该子女已达到十周岁以上,一定要征求其意见,如其不同意作鉴定,人民法院不应同意申请人作亲子鉴定的请求。
专家意见
亲子鉴定是配偶的基本义务
亲子鉴定是保障公民身份权的一个重要手段。公民的身份权包括亲权、配偶权、亲属权和荣誉权。所谓配偶权,是指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与妻作为配偶的一种身份权。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配偶权的内容主要有姓名权、人身自由权、协助权、忠实请求权(也有提忠诚请求权)和离婚权。婚姻法第四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指的就是忠实权。任何一方有权要求对方对自己保持忠诚,任何一方都有义务证明自己的忠诚。在夫妻一方被怀疑不忠实、不忠诚的时候,另一方有义务证明自己的忠实。法律保护婚姻关系中忠实的一方。而婚姻关系不忠实的一方由于其不忠实的行为给婚姻和对方造成损害的,在婚姻关系解体时,应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
亲子鉴定是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检验婚姻关系忠实的手段。夫妻关系一方被怀疑不忠实的时候,在没有其他手段证明的情况下,亲子鉴定无疑是一种有利的工具。被怀疑不忠实的一方有义务配合。实践中,一方要求亲子鉴定,一方不同意亲子鉴定,而不同意亲子鉴定的一方又不能以其他方法证明忠实的时候,法院应当对亲子鉴定予以支持。这是法律规定的配偶权的基本义务。
当然,亲子鉴定的否定结果(孩子与一方没有关系)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不应当构成对亲子鉴定的阻碍。孩子的父亲有权利知道谁是孩子的生父。这是孩子父亲对孩子承担扶养义务的法律前提之一,也是我国婚姻法规定的配偶权的基本要求。相反,不存在过错的一方,通过亲子鉴定证明自己的忠实,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能排除婚姻猜疑,促进婚姻美满,故没有理由不做亲子鉴定。
科学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亲子鉴定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它的发展和使用是历史的必然。至于这一技术的使用有可能导致的新的家庭伦理问题,则也不应从阻止这一技术的使用上去寻找答案,而应从改善婚姻家庭关系本身来寻找出路。就像人类发明了汽车,在增加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交通事故,但出路不是阻止汽车的使用,而是从建立交通秩序和加强交通规范中寻找。
亲子鉴定技术的使用,会使原可长期隐瞒的一些伦理问题迅速暴露出来,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也存在保护男权,不利女性的偏向性,但这些问题只是在这一技术从无到有的过渡时期出现的暂时现象。
当越来越多的人普遍了解了这一技术的使用,对违反伦理的生育关系的隐瞒不再抱有侥幸心理后,人们在两性关系上的社会行为就会更趋于理性和自我约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现代文明的每一步都是以科技的进步为基础的,在这方面自然也遵循这个规律。
当然,具体事件都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怎样使用科技的手段,需要合理、合法、也要照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区的风俗习惯,但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应该向着有利科学发展的方向推进,而不是阻止这一发展,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
记者手记
不要真相也要规范
首先记者要提到一个插曲,当记者调查完余姚的15年“血疑”案后回到上海,曾经将调查经过详细地告诉上海某法院的某位资深法官朋友,本意是希望他对亲子鉴定作些分析,不料这位不愿意在本刊上暴露姓名的法官在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以后一撇嘴说:“啊呀,这个邵建岳太老实了,他的律师是干什么吃的,现成的主意都不知道给他出。女方不同意做鉴定谁都拿她没办法的,法律都没办法的,要靠男方自己嘛。呶,不要去逼女方做鉴定,既然法院一直都判父子关系成立,而且男方也交了抚养费,那就到法院去要探视权,既然是父子,当然有探视权啦,法律绝对支持的,女方不愿意也不行。有了探视权不就能找到那个孩子了吗?既然找到了孩子,男方不就可以带着孩子自己去做亲子鉴定了吗?这种事我们见多了,有经验的律师都这么教当事人,因为法庭上亲子鉴定结论一锤定音。官司这样打就漂亮了。否则没别的办法。”
记者之所以绝对相信这位法官说的肯定是积累多年经验并且行之有效的“行话”,是因为记者查找了从1987年首例使用DNA作为证据的“血疑”案开始至今发生的和邵赵案极相类似的相当一部分民事案件,发现只要有亲子鉴定结论(无论是司法委托还是私人鉴定)的都结束得干脆利索,毫无后遗症。没有亲子鉴定作为证据的,法院由此产生的判决结果千差万别,纷争不断。这类案件中,有鉴定证据的占少数,没鉴定证据的占大多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方不愿意法院没办法,且孩子又不知去向,做不了私人鉴定。而有证据的少数中,司法委托的数量远远小于私人鉴定。这就让记者不奇怪为什么全国凡开设私人亲子鉴定业务的都火爆异常了。仅上海市血液中心研究所的“亲子鉴定”开张营业仅一年,就已经有98位忧心忡忡的父母带着子女鉴定真伪,从2002年的数据看,私人亲子鉴定以绝对优势超过司法委托的亲子鉴定;在私人亲子鉴定中,丈夫瞒着妻子,悄悄带着孩子作亲子鉴定的要占到90%强,这90%里面恐怕使用那位法官的方法的大有人在。
然而无论是对邵建岳和赵素仙的纷争的深入调查还是对各种关于DNA亲子鉴定观点的了解,事实是对于亲子鉴定的负面议论占大多数,更别提对私人亲自鉴定的态度了,为此北京江苏等地的一些鉴定机构都不敢开设私人亲子鉴定的业务。
记者发现,DNA亲子鉴定引起争议是因为其在社会学民俗学内的道德伦理人情范畴和法律学范畴之间的意义没有明确区分和规范,即使在法律学范畴本身内都说法各一,任其互相冲突和矛盾,造成了相当的混乱,导致即使截然相反的做法都能找到依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大家都有理,相持不下,纷争不断。法院是有证据最好,没证据也可以判,这样判没错,那样判也没错,总之怎么判都有法可依。“血疑”中的当事人们只能要么想各种办法弄到证据是“硬道理”,如果能得到上面这位法官朋友这样的“高人指点”那是万幸,要么只有不屈不挠地陷在诉讼中跑“马拉松”。
填表说明:认真阅读,仔细填写,字迹清晰。可直接在答案上打“√”,需要排序的也直接在文字答案上书写序号。要求被调查者一定是家里的主事人。
调查地点:湖北省县(市、区)乡(镇)村
调查员:姓名年龄文化工作或学习单位调查时间:2006年月日
1.姓名 性别年龄。
2.家庭人口人;劳动力个;学生16岁61岁以上人。
4?有的话,承包亩,块;没有的话,5.2005年,家庭经营农地共投入雇工?有的话,雇个。
6.2005年你家收入大约有村处于 上等/中等/下等 水平?
7.你本人的文化程度是 ?曾经受过专业技术培训?
8.你 有/无 外出打工经历?有的话:最早开始于年。2005年外出 天,总共的务工收入大约有元。
9.2005年,你家有人外出打工,外出时间在1个月及以上共天,外出地是,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是。
10.如果外出打工,一般是通过何种途径找到工作:
A.亲戚朋友介绍B.同乡介绍C.中介机构或有关组织D.自己盲目去找E.其他
11.在老家照看 / 随自己同去打工地 ?
12.你选择外出打工的主要动因(可多选):。
A.在家收入太低B.家里劳力多C.开开眼界,便于施展一技之长
D.别人都外出,受其影响E.其它
13.你认为哪些因素在外出打工中最重要(依重要程度排序,可多选):。
A.收入高B.离家近C.所在地生活习惯接近D.风险小
E.工作稳定F.熟人多J.能发挥特长
14.你 感觉进城打工或是回乡探亲交通成本高?一般来回的花费是 元。
15与用工方签定《劳动合同》?如果不签,你的感觉受骗?
在实际打工经历中 是/否 真的感觉《劳动合同》没用?不签的原因:在自己/在用工方?用工方 有/无 给你交“养老保险金、失业金、医疗金、公积金”等四项?如果交,你知道你的帐户上有元。
16.在打工期间,你遇到过强制超时劳动的情况?
17.在你及家人外出劳务人员中 有/无 遇到当地执法机关或工头雇用的保安的非礼(诸如被抓、被打、被罚)现象?有/无 遇到克扣或拖欠工钱经历?有的话2005年共拖欠元。
18.在外打工时你感觉受到歧视?有的话,表现在:
A.找工作时B.在朋友眼里C.在领导眼里
D.在酒店消费时E.在商场购物时F.其它
19.在权益受到侵犯时,你想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或自家的合法权益不受别人侵犯。
20外出打工?没有外出的主要原因(可选3个):
A.家里劳力少B.对外面不熟悉,担心找不到工作C.担心外面不安全
D.缺乏外出费用E.村里无外出习惯F.其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
1.劳动力有多少?
2.剩余多少?
3.不在的干吗去了?
4.剩余的在干吗?
5.干的怎么样?
好不容易盼到暑假了,本想痛痛快快的玩一场,可妈妈又在催我去补习班,补、补、补,我晕。其实饱受补课之苦的又何尝我一人呢?每到双休日和假期同学们就赶集似的奔波于各个补习班,可又有几人愿意补习呢?为此我做了一个关于补课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
我在补习班调查了63人,结果有56人说不愿意补课,只有7人是自愿的。我把同学们在补课班的表现归为三类。
1、云中漫步者迷迷糊糊上学,稀里糊涂放学。
2、地下工作者老师上面讲,他在下面玩。
3、逍遥逃学者老师和家长稍有疏忽,他便溜之大吉。
三、调查分析:
同学们为什么这么反感补课呢?我分析了几点原因:
1、家长不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去补习班。我认为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是太残忍了,只能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孩子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最后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2、家长们送孩子去补习班,剥夺了孩子们玩的时间,让双休日、寒暑假变成了黑色假期。放假比上学还累,孩子们没有一点自由时间,孩子们会受不了的。
四、调查建议:
1、家长们应还给孩子双休日和假期,鼓励孩子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也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2、家长在为孩子选择
补习班时,应尊重孩子的意愿,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兴趣是热爱的前提,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果强行给孩子增加营养,反而会营养不良的。
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掌握劳动力资源数量、年龄、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迈向更高水平,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和年初工作安排,前段时间,县就业办抽调精干业务人员,组成3个调查小组,采取进村入户、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方式,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以****为代表,对所属35个行政村进行了全面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共计***个行政村,总人口32263人,其中:男性16929人,占总人口的52.47%,女性15334人,占总人口的47.53%。劳动力人口22755人,占总人口70.53%,其中:男性12526人,占55.05%,女性10229人,占44.9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11579人,占劳动力资源的50.89%,在校学生、务农、半工半农和留守人员10175人,占劳动力资源的44.72%。
通过对本次调查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现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增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逐年减少。在接受统计的32263人农村从业人员中,16岁至40岁的从业人
员为11937人,占从业人员的37%;41岁-60岁的从业人员为20325人,占63%;男性55—60岁2630人,女性50—55岁2198人,五年后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30%,而11-15岁人口2976人,五年后将成长为新生劳动力,只占总人口的9.2%,我县劳动力资源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转移就业人员县外就业比例接近八成。转移就业人员中,县外就业比例占到76.15%,县内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仅占23.85%,体现出就业区域以外地为主的特点。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11579名转移就业劳动力中有9958人已经外出务工2年,占86%,其中8931人在3年以上,占77.13%,这反映出劳动力在外就业较为稳定,或在外有固定工作。分析其原因,这与外地企业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较好、工作环境较为舒适,以及面临更好发展机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县内企业工资待遇偏低、工作时间偏长、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职工权益保障不到位、企业管理不够人性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自发转移就业成主要趋势。今年,****自发转移就业9494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82%。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有组织输出;进入21世纪后,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组织转移的人所占比例逐年下
降。其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观念更加开放,信息来源渠道更加宽阔。同时,在外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也有效促进带动了剩余劳动力的自发转移。
(四)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一步增大。调查中发现,返乡创业、自主创业者287人,带动就业2776人,主要创业项目有来料加工、养殖、种植、餐饮服务等。创业者中返乡创业者110人,占调查人口的0.48%。创业型就业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岗”的就业模式,形成了“一人一群”的就业模式。如*****返乡后创办的****服装厂,安臵本村及周边村80多人就业。
(五)劳务收入占农民收入比例越来越高。通过调查发现,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对农村家庭增收的贡献能力已经明显的趋弱,务工收入作为农民工增收主要来源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对农村家庭增收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预计每人年平均收入25690元,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全年总收入的比例可达89%。由于外出务工收入的稳定性以及成功务工人员的带动示范作用,外出务工依然成为农民就业的首选。
(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变化。一是农村劳动力逐渐向“素质型”转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不断加强,身怀一技之长、具有较高知识水
平和法律水平的劳动者日益增多。二是“两栖”农民不断增加。农忙时节回家种田种地,农闲季节返回城里务工,可有效把握自己不同时期的生产经营重点,收入稳定而有保障的“两栖农民”,成为新型农民的一个代表。三是就地转移创业就业呈增长态势。随着国家对农民创业政策的实施,足不出户创业就业成为越来越多有头脑农民的新选择。
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劳动力基本上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式呈现出平稳、向好发展的明显趋势,但也存在着不少倾向性、共同性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水平和质量
(一)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整体依然偏低。通过调查统计,初中及以下人数占到调查总人数的88.79%,高中及中8.89%,专科及以上仅占2.32%;无技术等级人员占到93.91%,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分别占5.67%、0.32%和0.07%。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依然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得报酬,就业面较为狭窄,层次较低,技能较低,工作量大,条件差,报酬低,发展空间不大。在卫生、失业、养老、医保方面没有保障。主要原因有三点(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与我国解放以后的文化教育基础薄弱以及文革的冲击有较大关系。(2)农民落后观念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还有很大市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读书不如赚钱”的观念
在很多农民心中依旧根深蒂固。(3)农村教育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太过追求功利化,而忽视了实用技术和技能教育,农村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与群众的要求还有着不少的差距,农民的继续教育制度和体系尚没有真正建立和形成。
(二)从事产业人员分布尚不合理。调查数据显示,从事第一产业人员10735人,占47.18%;第二产业6999人,占30.76%;第三产业的为5021人,占22.07%。而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第一产业占1.2%、第二产业占21.9%、第三产业占76.9%。以上数据说明,我县还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县份,二、三产业均处于欠发达阶段,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依然没有实现较大突破,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
(三)打工渠道不规范,转移存在盲目性和风险。就打工渠道而言,盲流、从流人员较多,没有通过政府组织或正规的劳动中介机构推荐,大部分是随亲靠友蜂拥外出。导致活难找,钱难挣,互相拆台甚至欺骗等现象时有发生,也使部分打工者反复就业、失业。
(四)劳资矛盾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工作待遇、发展空间及社会养老保险等条件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遭遇用工荒主要原因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
工,而且没有保障,致使务工人员与企业之间存在日益尖锐的矛盾。大部分人不愿在县内就业,主要还是保障性待遇不到位所致。
(五)参加社会保险情况不平衡。调查显示,虽然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实施,基本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但农民参保意识、参保主动性还不具备,一些存在的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实施。一是制度建设不平衡。目前面向农村的有新农合制度、低保制度、特殊群体救助制度、五保制度等,制度多、交叉多,造成意识和实际操作上的混乱及不规范,客观上影响了制度的推广,尤其是新制度的实施。二是地区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东部地区现在正在搞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比如北京、上海、天津,而中西部一些地区以及不少的地区,还在制度试点阶段,保障范围小,保障水平仍较低。三是城乡不平衡。城市社会保障和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比较大,虽然农村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等,但保障的水平还比较脆弱。四是政府补贴的力度。农村养老保险必须要确保农民的收入水平能一直交得起保费,必须要保持农村养老基金来源的可持续性。
(六)村级公共服务水平低,就业信息不畅通。由于受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人才就业公共服务尤其是村级就业公共服务难以得到财政的支持,村级无人干活的现象比较突
出,造成信息传递不畅通,各项公共就业服务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常出现“有信息招不到人,有人找不到信息”的现象。
(七)地方发展和稳定受到消极影响。农民工外出致使在家劳动力不足,给地方发展带来不利因素,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推进难,公益事业建设难,人才流失选拔干部难,子女教育成为一大难题,留守儿童成为政府难题,夫妻分居也让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进一步加剧。
(八)农村集体经济还相当薄弱。据调查了解,随着农民减负政策逐步到位,村级集体经济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行政村的社会管理、为农服务等刚性支出急剧增长,部分纯农村村级财务难以为继,村级负债数额较大且呈上升趋势,导致了农村基层班子不稳,战斗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为消除制约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障碍,使农民工增收走出持续低迷窘境,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维护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1、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专项活动等多种宣传形式,整合县乡村等各级宣传力量和资源,广泛宣传党的创业就业政策,广泛宣传各种劳动力就业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劳
动力就业的新渠道、新经验、新措施、新典型、新手段,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打工人员,支持外出务工,为外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的良好社会氛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向更好、更高层次发展。
2、进一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技能素质。按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培训、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初高中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积极与劳动输入地相关部门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为劳动力更好就业提供强大技能和知识支撑。
3、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近年来,很多在外务工人员特别是完成了技能、资金和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务工人员中的佼佼者,均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和想法。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对回乡创业人员在政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使用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切实解决好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
4、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
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诸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困难和问题,全力当好务工者的“娘家”和“后盾”。
5、充分发挥能人引领作用,实现外出务工更好更优。发挥成功人士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当好中介,当好媒介,为其他务工者就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岗位。完善建立打工人才资源库,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形成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的良好制度体系。广泛内引外联,通过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走访慰问等形式,广泛收取信息,加大宣传效应,为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促进劳务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6、加强就业中介机构建设,搭建良好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务工信息传输不畅通,乡村劳务人员基本得不到正规渠道信息等情况,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各种劳动就业中介机构,加强信息审查,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另一方面鼓励劳动就业中介机构与劳动密集企业对接,形成长期劳动供给渠道,走出去,请进来,为农民工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信息。同时进一步完善好乡镇劳动就业服务站所建设,组织开展好送岗位到大集、送农民到企业等活动,发挥好基层基础平台的“穿
针引线”作用,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的服务。
7、积极拓展有效途径,促进留守劳动力更好就业。留守劳动力基本是“4050”人员和部分家庭妇女。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引进企业来乡来村投资落户,实现留守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流转承包,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到企业中来;做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文章,靠山的村落,可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带动村民收入;靠湖的村落,可在打捞和养鱼的基础上,发展渔家乐经济链,养、观、钓、吃,形成一条龙,形成特色,增加收入。
一、与农村男性劳动力比较
笔者认为, 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 其一是将农村女性劳动力与农村男性劳动力比较, 侧重考察农村女性劳动力作为“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 以揭示劳动就业上的“男女差别”;其二是将农村女性劳动力与城镇女性劳动力比较, 侧重考察农村女性劳动力作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征, 以揭示劳动就业上的“城乡差别”。
(一) 个人素质
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8.85岁,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平均年龄略小;农村女性劳动力中健康者的比例达到88.16%, 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几乎相等。这两点表明, 在个人体质方面, 农村男女劳动力之间的差别不大。农村女性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2年,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少1.27年, 或低15%。农村女性劳动力中拥有技术特长的人所占的比例为22.28%,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49%。以上两点表明就劳动力的智力素质而言, 女性落后于男性。
(二) 就业状况
1. 就业时间与劳动力类型。
调查显示, 农村女性劳动力每年就业时间为9.32个月,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少7%。也就是说, 在就业时间上, 农村女性劳动力略输于农村男性劳动力。从就业时间的构成来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务农时间为4.13个月,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务农时间多30%;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的时间 (简称务工时间, 下同) 为5.19个月,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务工时间少24%。也就是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投在农业上的劳动时间比男性劳动力多, 投在非农业上的劳动时间比男性劳动力少。
从劳动力类型来看 (1) , 农村女性劳动力中的务农劳动力占44.90%,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高99%;农村女性劳动力中“半工半农”劳动力占14.29%,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48%;农村女性劳动力中转移劳动力占40.82%,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19%。由此可见,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化程度大大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2. 就业地点。
从就业地点来看, 47.66%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地点为农村 (村庄) ,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高86%, 而在乡镇和各级城市就业的农村女性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一般比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1/3左右。也就是说, 女性劳动力的城镇化程度要比男性劳动力低一些。
(三) 劳动收入
农民的劳动收入包括务工收入 (工资收入) 和务农收入 (经营纯收入) 。调查显示, 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劳动收入为10819.38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全年劳动收入低32%;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工资收入为6988.87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全年工资收入低43%;农村女性劳动力全年经营纯收入为3830.51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全年经营纯收入高13%。
从月均收入来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平均月收入为1160.88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平均月收入低27%。其中:农村女性劳动力务工的月均收入 (月均工资) 为1346.60元, 同样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务工的月均收入 (月均工资) 低27%;农村女性劳动力务农的月均收入 (月均经营纯收入) 为927.48元, 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务农的月均收入低13%。
二、与城镇女性劳动力比较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特征还体现在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比较上。不过, 需要首先指出的是:就可比性而言, 能够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相提并论的, 不再是农村女性劳动力全部 (样本) ,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样本)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 (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女性农民工)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个人素质
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2.52岁,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小7岁, 或低18%, 表明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比城镇女性劳动力更年轻、更有活力。从健康状况来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中健康者的比例为93.38%, 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基本相当。从受教育年限来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1年,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少2.49年。从专业技能来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中拥有技术特长的人所占的比例为44.17%,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25.02%。从非农工作经验上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平均非农工作时间为6.09年, 仅为城镇女性劳动力同指标的38%。
(二) 就业状况
1. 就业单位。
从劳动力就业单位来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单位是私营企业, 其次是个体经营户, 两者合计占70.13%;外资、合资企业占10.07%;其余的某一类型的就业单位所占的比例都不超过10%。可见, 私营和个体企业是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城镇女性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单位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占26.59%;其次是国有企业 (含国有控股) 和城镇集体企业, 占26.29%;从事个体经营的占20.85%;在私营企业中就业的占19.34%。可见, 公有、正规单位是城镇女性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
2. 就业行业。
从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最多的是流通行业, 占35.40%;其次是工业和生产、生活服务业, 两者均占27.01%;再次是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业, 占9.12%;最后是建筑业, 占1.46%。城镇女性劳动力就业最多的行业是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业, 占35.53%;其次是生产、生活服务业, 占25.16%;再次是工业、流通行业, 分别占19.18%和18.55%;最后是建筑业, 占1.57%。不难看出, 在生产、生活服务业和建筑业, 城乡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比例较为接近;两者在行业分布上的最大差别在于: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在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就业的比例大大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 (两者之比为26∶100) ;而在流通行业和工业等低端行业就业的比例则大大高于城镇女性劳动力 (两者之比分别为191∶100和141∶100) 。
3. 就业稳定性。
就业稳定性是劳动力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及近5年内更换工作的次数等两个指标可反映劳动力就业稳定性之一斑。
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中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只占40.27%,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39%。近5年内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平均更换工作的次数为0.71次,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同指标高出1.45倍;近5年内没有更换工作的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所占的比例是64.73%,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20%。这表明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三) 工资与社会保障
调查资料显示,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月均工资收入为1376.99元,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月均工资收入低31%。
用人单位为员工交纳的“三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是劳动力收入的另一种形式。调查资料显示, (见表9) 在养老保险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只有19.66%,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72%。在医疗保险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为59.52%,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14%。从这些数据来看, 城乡劳动力在参加医疗保险方面的差别似乎并不大, 但是, 由于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的医疗保险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其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镇职工享有的医疗保险, 因而, 在医疗保险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的待遇水平仍然是较低的。在失业保险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只有5.59%,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79%。在享受住房公积金方面,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中享受住房公积金的人所占的比例只有2.86%, 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91%。
三、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1.农村女性劳动力与农村男性劳动力在体质上差别不大。但是, 在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方面, 农村女性劳动力明显落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2.从总就业时间上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与农村男性劳动力差别不大。但是, 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务工时间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少, 而务农时间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多。3.从劳动力类型上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中的务农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而“半工半农”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非农化程度大大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或者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具有更强的恋农倾向) 。4.从就业地点上看, 女性劳动力在农村就业的比例高于男性劳动力, 而在城镇就业的比例低于男性, 表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城镇化程度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或者说, 农村女性劳动力具有更强的恋乡倾向) 。5.从收入水平上看, 农村女性劳动力月均收入比农村男性劳动力少27%。
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相比,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1.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在年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平均年龄较小) , 但在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因素方面, 明显落后。2.从就业单位上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在私营、个体企业就业的占比远远高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 而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的占比则远远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3.从就业行业上看, 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在流通行业、制造业 (工业) 就业的占比远远高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 而在科学、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就业的占比则远远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4.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较差, 表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工作变动频繁。5.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比城镇女性劳动力低31%;农村女性转移劳动力参加 (享受) “三险一金”的比例, 除医疗保险外, 均比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同指标低70%以上。
(二) 讨论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收入等方面落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 一方面与女性的自然生理因素相联系, 如:处在婚育期的妇女在劳动就业方面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或歧视, 但更为重要的是与女性劳动力在传统社会分工中的角色地位有关。相比“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历史, “男尊女卑”、“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则更为悠久, 也更加深入国人之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一个家庭在决定子女学文化、学技术、外出打工等重要问题时, 决策天平往往向男孩倾斜, 从而导致劳动力素质和就业上的男强女弱, 并进一步发展为工资收入上的男高女低。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素质、就业、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障等方面落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原因, 一方面属于发展方面的, 另一方面属于体制方面的。就发展方面的原因而言, 由于农村女性劳动力成长的环境是农村, 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大大落后于城镇, 因而与城镇女性劳动力相比, 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思想观念的培养或形成方面处于劣势, 而这种个人素质上的劣势又必然地反映在其劳动就业和工资收入方面。就体制方面的原因而言, 造成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就业、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障等落后于城镇女性劳动力的根源在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遗存或惯性影响。其中, 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遗存的影响最为深刻。改革开放以来, 尽管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 但到目前为止, 外来人口取得大中城市户口的门槛依然很高。这把绝大多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排除在大中城市的户籍制度之外。在城镇, 非户籍人口在劳动就业、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与此同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新颁发的有关劳动就业、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 由于受到包括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作用在内的各种力量的干扰, 而未能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得到有效落实。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在当前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当务之急。”近几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劳动力转移呈现由小规模增长向大幅度增长转变、由单纯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自发盲目地出去向有组织定向输出转变、由季节性、临时性向常年稳定性转变的特点,年转移农村劳动力保持在500万人左右,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1.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
由观察点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情况的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5%以上,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比去年有所提高,但不到总数的15%,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867人,占全部的6.0%,比去年减少88人;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3370人,占全部的23.2%,比去年减少209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8112人,占全部的55.9%,比去年增加103人;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2165人,占全部的14.9%,比去年增加380人。
1.2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较慢
由观察点从三个方面调查的劳动力技能情况的数据显示,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和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总数6039人,比去年减少164人,由此可见劳动力素质提升较慢。全年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3191人,占全部21.7%,比去年减少300人;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2124人,占全部14.4%,比去年增加5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证书)的劳动力724人,占全部4.9%,比去年增加78人。
1.3农村劳动力职业以务农为主
由观察点全村劳动力职业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劳动力职业是纯务农者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从业者占74.2%,基本与去年持平,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职业是以务农为主,从事其它职业的农村劳动力较少。全村纯务农劳动者9684人,占全部的66.2%,比去年增加273人;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者8231人,占全部的56.3%,比去年增加524人;个体户或合伙企业经营者2597人,占全部的18.5%,比去年增加65人;外出务工者1202人,占全部的8.2%,比去年减少195人;从事其他各类企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在本地务工的劳动力、乡村(行政)干部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工作者人数较少,分别为359人、81人、91人和106人。
1.4农村劳动力就业以种植业为主
由观察点统计的全村劳动力就业行业情况的数据显示,有60.8%农村劳动力以种植业为主,这其中49.2%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劳动力,从事其它行业的劳动力数量较少,可见农村劳动力是以种植业为主。按其就业行业划分来看,有8948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0.8%,比去年增加539人;有1082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4%,比去年减少287人;有270人是以林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1.8%,比去年增加11人;有43人是以渔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3%,比去年减少11人;有110人是以工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0.7%,比去年增加7人;有938人是以建筑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6.4%,比去年减少65人。有290人是以运输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2%,比去年减少43人。有1032人是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力,占全部的7%,比去年减少38人。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原因分析
2.1农村劳动力自身原因
农村劳动力文化和技能素质不高,是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及技能素质仍然较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职业技能培训程度、劳动力的性别,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由于我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转移就业的空间,行业选择范围狭小。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低下,还可能导致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把耕作土地看作是惟一的生存之道,不愿意或不敢去从事第二、三产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2.2制度因素限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工资待遇、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外出务工有很多后顾之忧。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均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从而使农村人口处于就业的不平等地位。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各级政府虽然对户籍制度逐步进行改革,但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依然起着相当大的抑制作用。在户口制度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与城市户口相关的福利安排使得农村迁移人口往往无法实现举家迁移。二是土地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农民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基于这个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敢轻易放弃土地,在转移中始终与土地保持着松散或紧密的联系,导致转移的不彻底性。三是劳动保障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目前,现行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基本上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社会保障,农民则不能平等地享受权利。农村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进城以后,将处于毫无保障的真空地带,一旦失业,包括养老、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难以保障。
3.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
3.1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应当在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一定的责任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把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着力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等各方面政策,培育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和培训机构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基础上,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对接受教育的农民给予培训补助,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3.2拓宽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新的人口流转制度,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深化城镇土地管理制度和農村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对现有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新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使其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服务于城镇,也要服务于周边村屯,以镇带村。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确保把主要精力用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
3.3支持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劳动争议调查】推荐阅读:
劳动争议调解工作06-19
劳动争议仲裁案例09-15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10-20
劳动争议申诉回复10-22
劳动争议工资代理词10-23
劳动争议仲裁书10-24
调解劳动争议的原则10-27
劳动人事争议应急预案09-15
8-劳动争议仲裁庭审程序06-14
工伤劳动争议案例分析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