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四)(精选5篇)
【教学设想】
《哈姆莱特》的戏剧语言丰富又富有形象性,反复咀嚼,韵味无穷。这种诗意表达既典雅含韵又富有哲理思辨,充分体现了戏剧语言的文学性。因此,以下教学试图多角度探讨戏剧语言之美,领悟戏剧文学的魅力。
【学情分析】
美职设计高职班学生知识面狭窄,很少有人看过此剧本,而且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力较弱,分析人物形象只停留在浅层,需要老师设法吸引他们的兴趣并多加引导,因此要借助视频片段、音乐伴奏和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细致的品味分析来让他们感受戏剧语言的文学性。
【教学目标】
1.概括情节,了解全剧剧情。
2.朗读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
3.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1.用诗意的表达方式朗读、表演戏剧。
2.体会戏剧冲突,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
【难点】
理解悲剧的艺术之美,把握作品表现的主题。
【教学方法】
1.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2. 以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3. 用朗读点评法深入鉴赏分析戏剧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作品《哈姆莱特》的有关资料,了解故事梗概,准备课堂上交流。老师也准备一份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清人物关系和了解故事情节。
2.安排两个学生提前排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老师稍做指导,准备在课堂上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了解整个剧情,便于理清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对于分析人物形象有帮助。排演剧本独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剧场感,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
一、 导语设计
播放《狮子王》动漫片段。简介情节。
辛巴是狮子王国的小王子,他的父亲穆法沙是一个威严的国王。然而叔叔刀疤却对穆法沙的王位觊觎已久。要想坐上王位宝座,刀疤必须除去小王子。于是,刀疤利用种种借口让辛巴外出,然后伺机大开杀戒,无奈被穆法沙即时来救。在反复的算计下,穆法沙惨死在刀疤手下,刀疤别有用心的劝辛巴离开,一方面派人将他赶尽杀绝。辛巴逃亡中遇到了机智的丁满和善良的彭彭,他们抚养辛巴长成雄壮的大狮子,鼓励他回去森林复国。在接下来一场复国救民的斗争中,辛巴真正长成一个坚强的男子汉,领会了责任的真谛。
这一巧妙的情节设置,来源于《哈姆莱特》的剧情。辛巴这一形象也类似于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的性格更加丰富而复杂,加上莎士比亚诗意化的戏剧语言,你会体验到别样的精彩,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哈姆莱特》的选段。
板书课题: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选取美职学生喜欢的动漫片段,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剧情的相似性能让学生较快进入主题)
二、 剧情梗概(略讲,也可在课前完成)
1.昨天同学们查找了资料,你能给大家说说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吗?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概述故事情节,老师分发印好的资料,补充内容。)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事。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并用借刀杀人法,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密使带去一封信。要英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了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哈姆莱特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亚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报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老师提炼要点:
贯穿始终的主线: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复仇经历
主要情节:家国突变鬼魂告白王子装疯试探奸王哈、雷比剑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老师点评、补充情节,给学生整体感知剧情,也便于分析人物形象。)
2.请大家根据老师刚刚介绍的故事情节,理一理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人物之间有着怎样的矛盾)。比如: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迪斯:是叔侄,又因有着杀父之仇,所以又是仇人。
明确:哈姆莱特与王后: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与哈姆莱特: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迪斯的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恋人奥菲利娅的父亲,后被哈姆莱特误杀。
国王克劳迪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迪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既是好友,后又因哈姆莱特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为什么要设置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亲情、爱情、友情都很难维系,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正是因为有如此复杂的关系,才有了戏剧的重重矛盾冲突,戏剧的故事情节才显得更加曲折而有趣,人物的形象才更加鲜明。
(写法点拨:设置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能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板书:矛盾冲突
4.本剧剧情
本课节选自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国王和波洛涅斯想通过奥菲利娅来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学生自由畅谈,交流心得)
明确:哈姆莱特继续装疯卖傻,辱骂和挖苦自己曾经深爱的恋人。
板书:装疯卖傻辱骂挖苦
三、品味语言(重点分析)
(学生演读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神秘园之歌》音乐伴奏,欣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老师点评指导)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揣测一下哈姆莱特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哈姆莱特“忧郁彷徨”心事重重,陷入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索中。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展示哈姆莱特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体现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哲理性。
2.谢谢你很好很好很好
请你给它加上标点,读出你认为合适的语气。
可以是句号、感叹号、破折号、省略号。
哈姆莱特真的“很好”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国王、王后、其他人、奥菲利娅的话中可体现。
3.你贞洁吗?你美丽吗?进尼姑庵去吧!就嫁给一个傻瓜吧。
你觉得曾经深爱着奥菲利娅的哈姆莱特真的变心了吗?
补充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
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姆莱特变态的语言体现他心里有真话不能说却要伤害无辜的善良的奥菲利娅的痛苦。
4.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
如果用平常的话语来表达,应该是怎样的?
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更体现了莎士比亚语言的诗意化。
这些戏剧语言对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朗读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意美。细读文本,品味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有助于分析人物形象。同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感知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魅力。)
四、人物形象分析
诗意的、个性化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性鲜明的哈姆莱特。恩格斯评价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整个剧情,小组讨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派小组代表展示本组意见和观点,其他小组可补充或反驳。)
明确:就出身讲,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但是他离开朝廷,在号称新思潮堡垒的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并在那里全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对待人类、人生、爱情、友谊等的人文主义观点。他天资聪颖,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艺,对世间一切都抱乐观态度,是一个“快乐的王子”。在情人奥菲利娅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实际上,他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回到丹麦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来: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这使他感到悲痛、耻辱、气愤。父王鬼魂对叔父阴谋诡计的揭露,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他越接触现实,就越感受到整个丹麦充满了罪恶:宫廷里小人得势;他的好友摇身一变成了新王的帮凶;而恋人又做了敌人的工具。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化为泡影,产生了精神危机,变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但是,他内心没有消沉,没有绝望,而是面对现实,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寻找出路。
宫廷内外的乌烟瘴气和全国的混乱局面,使哈姆莱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报杀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为此,他曾以装疯来试探敌人,以“戏中戏”来揭露敌人,证实了叔叔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断行动处决敌人,甚至放过了最为有利的时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重整乾坤这一伟大目标,一直处于决心行动百又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莱特成了一个“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敌人采取新的阴谋步步紧逼的时候,他才断然反击。他首先处理了送他去英国的两个帮凶,又果敢地迎接决斗的挑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报了杀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务却没有完成。
总结:从语言上看,哈姆莱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从全篇情节看,哈姆莱特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哈姆莱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哈姆莱特勇敢地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有责任心、孝顺、懦弱、可悲的人。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板书:善良忧郁优柔寡断
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学生归纳主题:作者通过王子复仇的故事,对以克劳迪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以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设计意图: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对于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再联系剧情,学生心目中有了自己对哈姆莱特的理解,在小组讨论后,形成较全面的观点。)
五、总结
《哈姆莱特》的戏剧语言丰富又富有形象性,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咀嚼,我们可以体会到戏剧语言的诗意之美,也赏析到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作业布置】
推荐阅读: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板书设计:
哈姆莱特
(英)莎士比亚
矛盾冲突人物形象
装疯卖傻善良忧郁优柔寡断
辱骂挖苦有勇有谋敢爱敢恨
善明:孩子们, 明确了学习目标, 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学习内容: (西师版) 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 练习八第1、2题。
学习目标:
1.能区别周长和面积, 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能估测长方形的面积,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难点:能区别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知识链接:
1.你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2.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有哪些办法?
二、善学
善思:自主学习时, 要善于独立思考哦!
例:估计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再测量出长和宽, 并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1.估计:长方形的面积约_______平方厘米。
2.测量:长方形的长是______厘米, 宽是________厘米。 (按整厘米算)
3.计算:
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面积=
善助:同伴间的帮助和指点, 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1.与同伴交流, 你是怎样估测长方形的面积的?2.小组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善为
善觉:在老师和同伴的启发下, 用你的慧眼发现精彩的未知吧!
1.结合课本第45页例4, 小组汇报自学情况。
2.集体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善用:孩子们, 准备好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啦!
1.下面4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呢?
2.判断题。
(1)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 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
(2)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周长不一定相等。 ()
(3)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大。 ()
(4) 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它的面积和周长相等。 ()
善创:孩子, 你有什么精彩的发现, 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今日表现:☆☆☆☆☆组长评价:☆☆☆☆☆
教师寄语: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学生留言:__________。
第十二课 阿房宫赋
【自主学习】
1.注音
骊(Ií)山 逦迤(yǐ) 剽掠(piāo) 辘辘(Lù) 缦 (màn)回 珠砾(Lì) 粟 (sù) 粒 倚叠(yǐ) 镅(qūn) 蜀山兀(wù) 不霁何虹(Jì) 杳无音信(yǎ0) 直栏横槛(jiàn) 蜂房水涡(wō)
2. 古今异义
直走咸阳(古义:趋向;令义:行)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古义:相当于“座”或者“所”;今义:下降,衰败)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值得怜悯)
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并管理)
齐楚之精英(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精华或出类拔萃的人)
3.一词多义
一 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表示最小的整数)
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名词,一体)
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动词,派遣)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名词,使者)
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
取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动词,夺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动词,提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
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名词,类)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4.词类活用
辇 (名词作状语,乘车、用车子) 来于秦
楚人一炬(名词活用作动词,放火),可怜焦土
奈何取之尽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取尽) 锱铢
后人哀之而不鉴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鉴) 之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为”表判断)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也”表判断)
族秦者秦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 后置)
(3)被动句
函谷举(动词“举”属于意念上的被动)
(4)省略句
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省略介词)
6.作者作品
杜牧(80 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诗歌创作在晚唐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又和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7.文体知识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合作探究】
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富。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所,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必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际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叫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描绘乃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何以会灭?赋中说到“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可见,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从何看出六国之不爱民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秦之珍宝(财富之代称),来自六国;六国之珍宝取自百姓。统治者为满足奢华生活之需要,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其统治;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道路。开头12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3、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感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
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围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而,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兀(wù) 骊山(Lì) 辇车(niǎn) 廊腰缦回(màn)
B珠砾(1ì) 迤逦(1ǐ) 涨腻(nì) 倚叠如山(dié)
C剽掠(pià0) 仓庾(vǔ) 宝鼎(dǐng) 锱铢必较(zī)
D妍(yán) 媸(chī) 闲暇(xiá) 朝歌夜弦(xuán)
2.下列各组词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高低冥迷 骊山北构 郎腰漫回 檐牙高啄
B钉头磷磷 勾心斗角 奢侈淫靡 不霁何虹
C蜂房水窝 明星荧荧 尽态极研 辘辘远听
D倚叠如山 金块珠砾 春光融融 瑕瑜互见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骊山北构而西折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C苛政猛于虎也
D霜叶红于二月花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大王亦幸赦臣
C“洞庭君安在哉?”吾君方幸玄珠阁”
D又何不幸而生于今日之中国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同义的一项是 ( )
A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C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
D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课外练习】
阅读理解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目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耻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职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辅佐)过以尊天于
B.代立践(登上王位)南面
C.乃假(给予)固利兵,下圈刺豕
D.薛人公孙弘亦征(被征召)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桀、刽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B. 何者?上下之分也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项是 (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⑤诸谀儒多疾毁固⑥公孙子,务止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 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吃马肝不能算不懂味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语言运用】
1、在下文的横线上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 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 邓恩合著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 遗传学原理---------中,因此竟然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2、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1)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
(2)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
(3)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令来津的游客刮目相看。
(4)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
【课堂练习】 l B 2 D 3 D4 B 5 BC 6 D
【课外练习】l A(匡:纠正)2 c 3 D(①⑤并不能表明“辕同生敢于直言”) 4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辩论水平的高下”的表述不当)
【语言运用】1“”、__“”。 2(1)功亏一篑 (2)越俎代庖 (3)蔚然成风(4)淋漓尽致
1.下列“焉”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或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1)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勇气闻于诸侯
(2)A.敢以烦执事 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共其乏困 D.秦军汜南
4.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意思是( )
A.反映了他谦虚、谨慎 B.隐含对郑伯过去没有重用他的不满
C.不愿去见秦伯的托辞 D.为了衬托与突出下一句的意思
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⑤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写出下列加点字古今不同的含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也。
古义: 今义: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④且贰于楚也。
古义: 今义:
7.简答题
(1)“焉用亡郑以陪邻”句中的“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与“邻之厚,君之薄也”两句中的“邻”是不是指同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指的是哪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___
(4)“共其困乏”中的“其”指代谁?_________________
(5)“又欲肆其西封”的“其”指代哪里?_________________
(6)“子犯请击之”中的“之”指代谁?_________________
能力素质提高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练习。
子犯请击之①,公曰:“不可。微夫人之②力不及此。因人之③力而敝之④,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⑤。
1.找出本段中的一个通假字,并作解释。
2.文段中加点的“之”各作什么词?
3.“亦去之”的真正原因是(多项选择题)。(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失其所与,不知
C.以乱易整,不武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综合实践创新
1.秦晋为什么要攻打郑国?秦晋郑三国的相互关系与烛之武的劝说有什么联系?
2.佚之狐向郑伯郑重推荐烛之武,这说明了什么?
3.文中“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以及“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这些叙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4.讨论题:近年来,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遥居世界领先地位,其称霸野心昭然若揭。请你以我外交部中方代表的身份,与俄罗斯代表谈判、斡旋中俄关系,结成中俄联盟。写一篇谈判发言稿。
参考答案
第13课
基础知识运用
1.C 2.(1)D (2)B 3.D 4.B 5.①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张,延伸。 ③阙:通“缺”,使动用法,使……缺 ④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⑤亡:使动用法,使……死亡 ⑥鄙:名词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6.①那个人 对妻子的尊称 ②出使的人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③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请客的主人 ④特指从属二主 “二”的大写 7.(1)晋国 (2)是 (3)郑国 (4)秦国 (5)晋国 (6)秦国
综合迁移训练
1.知--智(明智) 2.①代词,指秦军;②结构助词,“的”;③同②;④代词,“他”;⑤代词,代“函陵” 3.BC
拓展探究学习
1.秦晋围郑,是因为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由此看来,秦郑之间没有宿怨,没有利害冲突,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埋下了伏笔、提供了可能。
2.佚之狐向郑伯推荐时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烛之武的能言善辩早已闻名,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如果说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那么烛之武就是千里马了。
3.这些记叙是侧面烘托。开头渲染大军压境、形势危急,烘托了烛之武退师的难能可贵;后面写秦伯高兴地与郑国订立盟约,并且派兵驻守,这说明谈判达到了预期目标,更说明烛之武三寸之舌退秦师的论辩艺术。这些叙写都有力地烘托了主要情节。
4.思路提示:这是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开展的创新活动。学生写作(讨论)应借鉴烛之武的劝说思路,应晓之以理、诱之以利、激之以情、明之以害,以联盟有益于双方,否则,无益于两国,从而阐明唇亡齿寒、存亡与共的关系。
安阳
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体会文中内涵深刻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2.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3.了解梁启超事迹,全面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写人叙事单元的自读课文,应梳理基础知识,故设目标1,;本文情节简单,人物个性突出,学习的重心应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上,同时,梁任公作为改革派,人尽皆知,但学术上的贡献人们知之甚少,所以,应全面感知人物的人格魅力,故设目标2、3。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1.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3.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4.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结合时代背景,你觉得梁启超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戊戌变法相关知识/sc/html_doc/27062.htm
2.《鸟》(梁实秋)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稳健(jiàn)踱步(duó)顿时(dùn)恪守不渝(kè)
B.酣畅(hān)欺侮(wǔ)瘦削(xuē)含英咀华(jǔ)
C.景仰(yǎng)激亢(háng)抛掷(zhì)垂涎三尺(xián)
D.寒暄(xuān)焦灼(zhuó)阴凉(yīn)涕泗交流(t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景仰戊戌启迪风神潇洒B.谦逊宏亮箜篌公竞渡河
C.弥漫苍茫引证不能自己D.机缘酣畅沾襟步屐稳健
3.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报道,从今年4月30日至5月15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
B.在德国,狂欢节常被称为一年之中的“第五季”,这是人们全年最狂放的时段。因为根据习俗,基督徒随后将进入复活节前的斋戒期。
C.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
D.梁博说,参赛最大的收获是拜那英为师。他从那英身上学到了如何把音乐的情感把握得更沉静、平淡,如何在唱摇滚时把安静的地方表现得更丰富、细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B.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D.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二、课文探究检测
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请分析“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再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这句话中三个动词“扫”“翻”“点”的作用。
7.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8.“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格?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9.梁任公先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什么“涕泗交流”之中又“张口大笑”呢?
10.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有人由此推断梁启超晚年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爱国热情,他是在借研究学术来逃避现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加以阐述。
必修①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开场白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自聆听其演讲,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2.梁任公的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酣畅淋漓,成为表演;另外他的外貌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博闻强识、自由洒脱。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梁任公先生由明亡联想到自己曾追随光绪帝变法图强,终因慈禧等顽固派导涸追随光绪帝变法图强,终因慈禧等顽固派的扼杀而失败,救国强国的壮志难酬,故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了?nbsp;
4.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有爱国情怀。
【对应检测】
1.C(“亢”应读“kàng”)
2.A(B公竟渡河,C不能自已,D步履稳健)
3.B(“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贬义词)
4.B(A项,虚词使用不当,“从”可改为“在”或去掉;C项,句式杂糅,将“主要”删掉;D项,搭配不当,应将“丰富、细腻”和“沉静、平淡”互换位置。)
5.B(顿号都应改为逗号,并列谓语用逗号)
6.句子三个动词“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7.D(A、B、C三项均为直接抒情,D是通过外貌描写间接抒情)
8.反问。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9.“涕泗交流”照应梁任公先生讲《桃花扇》“悲从中来”,“张口大笑”是为杜甫听到胜利消息后的高兴而高兴。作者意在表现“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10.此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惜缘
【哈姆莱特 导学案设计(高一必修四)】推荐阅读: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四)07-09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11-04
《哈姆莱特》读书心得700字优秀06-27
哈姆雷特剧本分析06-05
小学《哈姆雷特》有感07-08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09-18
哈姆雷特读后感心得10-16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500字11-08
哈姆雷特读书报告 心得体会05-29
名著哈姆雷特读后感700字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