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企业发展状况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祝县企业发展状况(共6篇)

天祝县企业发展状况 篇1

(讨论稿)

第一部分 天祝人民医院“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广大卫生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执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医疗工作为主体,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要出路,使得医院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先后被甘肃省卫生厅表彰为‚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支援‛单位;被武威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单位‛称号;被武威市卫生局、环保局评为‚环境达标医院‛称号;被武威市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称号;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工作实绩突出单位‛;2008年,获先后获得‚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荣誉称号;2009年,省卫生厅授予‚中央补助甘肃省包虫病防治项目定点医院‛;2010年,荣获武威市‚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

(一)医院改革稳步推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院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强化依法执业,理顺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院科两级负责制,明确科主任的权、责、利,并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进一步加强

124例;甲流防治共诊疗发热患者2105例,其中留观病人1338例,发热病人962例,住院治疗7例,疑似重症1例,转院1例,均治愈出院。践行公益职能,为帮扶点、汶川地震、泥石流灾害、全县教育基金等累计捐款30万元,为贫困病人减免医疗费用25万元,为特困职工捐款3万余元。‚120‛急救中心在无人员编制和经费的情况下,承担全县的突发事件的急救和各乡镇急诊病人的双向转诊工作,投入资金50 余万元,开设绿色通道,垫付‚120‛中心运行费用年均20余万元,医疗救治费用 10万元。可以说,五年来,我院为提升县城服务功能,为天祝县人民奔小康、保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实施学科人才战略,医院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院坚持巩固优势学科、扶持薄弱学科、推动新兴学科的原则,加强学科遴选工作,投入专项经费,培养学科梯队,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医疗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十一五‛期间,医院从深化认识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用人机制等方面入手,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的原则,在人才的引进、培养、稳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新进职工80名,投入34.6万元派遣医疗骨干15人进修、培训。‚十一五‛期未,我院共有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7名,中级职称57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42人,大学专科学历85人。

(四)深化后勤改革,医院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基础建设不断发展。为改善人民群众对就医环境的需求,诊就医服务指南,优化服务流程、工作环节,方便病人就医,严格控制临床用药等。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病人费用明显下降,为病人提供了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门诊及住院病人的满意度调查为满意、较满意的达95%以上。

干部、群众工作有声有色。‚十一五‛期间,我院进一步加强党政干部和行政队伍建设,充实了临床及行政后勤一线干部,一批有活力、有思路、有干劲的年轻干部走上管理岗位。五年间,相继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干部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医院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十一五‛期间,1人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1人获得甘肃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得甘肃省优秀护士称号,1人获得武威市劳动模范称号、2人获得武威市十佳医生、十佳护士称号。

‚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是改革的五年,发展的五年,飞跃的五年,更是辉煌的五年,各项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在看到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更要看到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管理体系还不尽完善,责任追究力度不够;管理的重心还没有完全从以‚问题‛为主的应急式管理模式转移到系统管理、战略管理上来。

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后劲不足,重点学科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新兴学科亮点不多,成果不显著,部分学科梯队建设不得力,呈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分配制度未充分考虑风险、质量和向临床一线倾斜,考核体系不完善。

三、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仍落后,跟不上市场竞争的需要;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主人翁意识不强,成本控制不尽人意,浪费现象仍在一些

思路,根据我省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我县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满足人民健康需求;通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力争在医疗护理质量、服务水平、医院管理和院容院貌方面整体再上一个台阶,较好发挥在黟县医疗指导中心的作用;在精神文明、行风建设、医院文化建设方面要有明显的进步和提升,在落实政府要求,有效遏制医疗费用快速增长方面,切实将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出院病人平均住院费用、药占比等指标达到省厅要求的标准。医院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影响力、美誉度明显提升,为创建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工作任务

1、在‚十二五‛期末,争取年出院10000人次,每年递增10-15%,年手术量3000人次,年门急诊量15人次的规模;在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的前提下,实现业务收入年增长5-10%,病床使用率达到90%以上,人均住院费用控制在3500元以内;完成公共卫生领域内各种突发性事件的救治以及支农等各项医疗任务。

2、依照‚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医院大力倡导自主创新,通过交流与合作,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并通过邀请专家讲学、手术演示等,全面推进新技术新疗法广泛运用。在整体推进临床医技科室建设的基础上,完成门诊及医技大楼项目建设,优先发展、重点扶持传统优势学科,着力建设好急诊科、ICU重症监护,骨脑科、工作。

6、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人才结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十二五‛期间,医院立足后备骨干力量的培养,注重培养专业方向和专业之间的配合,做到‚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最终形成‚梯形‛人才结构。同时,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培训,使医院进入良性发展的现代化管理的快车道。

7、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根据中央、地方有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关文件规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以医院整体搬迁工作为契机,继续推行并逐步完善中层管理干部竞聘上岗工作;认真扎实做好定编、定岗基础性工作,不断完善全员岗位聘用制制度;立足‚以岗定人、岗职分离、按岗聘用、岗绩考核、岗酬结合‛的改革目标,合理设置科室部门和岗位,定编、定岗、定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岗位绩效管理体系,完善岗位考核制度,以客观、真实的业绩评价职工;建立起按岗、按绩定酬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做到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为全面实施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8、医疗是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工程‛,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也牵动着政府的心。一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通过采用适宜技术、合理选择药物、规范诊疗方

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坚决纠正‚红包‛、‚回扣‛等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形成党风带政风促医风的良好局面;努力创建学习型医院,进一步强化学习理论、学习科学技能、学习管理技能, 形成浓厚的创新意识,营造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环境。积极构建和谐医院,大力弘扬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精神风貌,妥善解决职工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树立持续改进理念,确保病人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重视医疗质量管理,树立持续改进的理念。不断完善医疗、护理管理和质量检查制度,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严格落实三级医师责任制、术前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及全院性会诊制度等;加强‚三基‛训练及考核,根据我院常见病种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我院适用的临床路径,同时做好十个单病种限价工作试点,促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对人员、新业务等实行准入制,加强医疗关键环节的管理,增进急危重症的反应能力。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重点保障规章制度、监管程序与措施的落实,服务设施符合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开展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进一步探索建立‚人性化‛与健康服务相结合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建设,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的权益,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3、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凸现学科特色与优势。加强传统

天祝县企业发展状况 篇2

关键词:蔬菜生产,发展态势,效应分析,发展建议

发展特色种植、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天祝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是继日光温室冬季生产蔬菜之后,依据冷凉的气候条件而探索出来的一项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它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了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已经成为我县农村经济增长重要来源。

一、发展态势

㈠发展快天祝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始于2002年,当年种植荷兰豆等夏季蔬菜25.9公顷,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打柴沟镇金强驿村农户银安邦种植荷兰豆0.07公顷,纯收入达5300元,创造了天祝种植历史上露地种植收入之最,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村组蔬菜的发展。2003年蔬菜面积增加到533公顷,2004年种植面积达1373公顷,2006年达2667公顷。

㈡市场宽一是天祝县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频率低,危害程度轻,生产蔬菜所需农药少,基本无污染,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有的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生产的荷兰豆、甜脆豆等豆荚嫩绿、平展,豆苗鲜嫩翠绿,花椰菜花球紧实、洁白、商品性很好,深受各地消费者的青睐。二是我国的蔬菜生产基地大部分分布在南方各省区,但每年的6月~9月份南方由于气候炎热,生产的蔬菜品质较差,难以上市,而天祝县生产的各类优质蔬菜此时却刚好上市,可填补市场空缺,以“季节差”截获了“价格差”,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三是2005年金强河流域蔬菜产地经省农业环境监测站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土壤、空气、水质进行化验,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地要求,省农牧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已将我县金强河流域400公顷蔬菜产地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产地。这标志着我县无公害蔬菜示范推广工作步入正规化轨道,也为全县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㈢效益高从经济效益来看,以荷兰豆、中荚豆、蒜苗等为主的高原蔬菜,这几年来平均每公顷产值都在1.5万元以上,是当地种植小麦收入的2倍~4倍。2002年荷兰豆每公顷最高产值7.6万元,2004年受冻害,平均每公顷产值也在1.2万元左右;甜脆豆连续几年每公顷产值一直保持在1.5万元以上;还有西葫芦,每公顷产值保持在3万元以上。尽管部分产品因市场波动效益不尽人意,但从总体上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相对比较平稳,实现了较高的效益优势。

二、效应分析

㈠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特色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不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还进一步优化了种植结构,使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粮食种植面积逐步缩小,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饲草料种植面积稳步扩大。2006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1.9万公顷,其中小麦4667公顷,青稞1333公顷,马铃薯2333公顷,蔬菜266公顷,中药材267公顷,豆类2867公顷,油菜5000公顷,饲草2067公顷,粮(小麦、青稞)、经(马铃薯、蔬菜、油菜、中药材)、饲(豆类、饲草)种植比例达到3:4:3,其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带动了舍饲养殖业的发展。特色蔬菜的种植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豆类蔬菜根部的根瘤菌能吸收和固定空气中游离态的氮素,能提高土壤肥力,有良好的用地养地作用。产出的草料是搞舍饲育肥的精饲料,每公顷豆类蔬菜产干草9000公斤左右,可供90只羊育肥(育肥期40天)。用豆干草育肥不仅速度快,还可节省60%的精饲料。羊粪又可以为种植蔬菜和食用菌提供肥料,食用菌的肥料又可以作燃料,可有效地保护生态,是畜、菌、菜三大产业资源共生、良性互动的循环经济。二是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全县年生产蔬菜总量为3400万公斤。从蔬菜产地运到气调库每天农用车运输蔬菜37万公斤,按25辆车拉运,每车运费20元,每天运输费用500元,7月~9月份蔬菜生产季节按90天计算,总计农用车短途运费4.5万元;从气调库转运到兰州每吨1公里按0.6元计,每天运输蔬菜37万公斤,长途运输费用月收入9.3万元,一个生产周期运输费总收入280万元。三是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在蔬菜收获季节,每天从外地来我县收购蔬菜的客商及本县小商贩约在200人左右,每人每天消费按20元计,可使我县餐饮业新增收入36万元。四是对副业的带动作用。7月~9月份的蔬菜收获季节,每天有近38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蔬菜保鲜库打工,每人每天工资按30元计,每天气调库工资支出1.14万元,一个生产周期工资总计支出达102.6万元。

㈢调节了农村劳动时间在我县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时间。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使过去的“顶南墙说闲话、赌博喝酒尽打架”转变为一年四季忙着无(下转第40页)(上接第37页)闲人,大大减少了邻里纠纷的社会矛盾,促使农村村风正、民风顺。更为重要的是为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活动开辟了一方新天地,树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竞争、效益等新观念。

㈣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2006年全县种植各类蔬菜2667公顷,总产值达3593.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仅蔬菜一项,就使2万户生产农户户均收入1659元。大庄村种植各类蔬菜74公顷,总纯收入106.3万元,平均产值1.8万元,平均纯收入1.4万元。仅蔬菜一项户均收入5086元,人均收入1194.4元。打柴沟村种植各类蔬菜92.3公顷,纯收入105.9万元,每公顷平均纯收入1.15万元,仅蔬菜一项,户均收入4791.8元,人均收入1115元。

三、发展建议

尽管天祝县的特色蔬菜种植发展势头良好,前景看好,但销售渠道窄,仍然存在销售不畅的问题,因此我们农业部门应高瞻远瞩,依据市场科学引导,稳步发展。

㈠转变思想观念要破除保守思想、小农意识,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特色种植是种植业实现高产、高效的必由之路,把特色种植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特色种植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种什么、不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因此必须增强市场意识,立足当地优势,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加快调整步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

㈡树立经营新理念牢固树立“效益观”,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要算经济账、效益账,以谋取最大利润作为经营的核心。要把气候、土地、水利等生产条件当作资本来经营,充分利用我县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发生频率低、危害程度轻、生产蔬菜所需农药及化肥少的优势,努力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和壮大带动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㈢树立风险意识特色种植能产生可观效益,但同样也有市场风险,高风险中蕴含的是高额的回报。要克服赚得起、赔不起的狭隘观念,采取切实措施,努力降低风险。要认真研究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做到为“养”而种、为“加”而种、为“销”而种。

双联行动促天祝县社会和谐稳定 篇3

双联行动促天祝县社会和谐稳定

双联行动开展以来,天祝县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广大联户干部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这个主题,深入村组农户,交流思想、疏导情绪,全力做好农村维护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了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双联行动中,天祝县各乡镇和各联村单位都确定了分管领导和联络员,并从市县联村单位中择优选派了217名中层年轻党员干部兼任联系村党支部副书记,帮助指导开展工作。全县省市县乡241个联村单位在联系村建立了驻村工作站243个,干部进村入户天数均达到了15天以上。先后征求梳理涉及产业发展、移民搬迁等方面的意见建议7大类311条。为进一步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联村单位还从联系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帮扶项目和帮扶措施,积极衔接了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项目。截至目前,全县共落实双联项目151个,规划投资1.67亿元,现已完工125个,各级联村单位、联户干部累计办实事1300多件,捐款捐物折合资金760余万元。

天祝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4

根据全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五四五”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增投入、夯基础,调结构、引科技,兴产业、保增收,重民生、促和谐,抓试点、创机制,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为推进“十二五”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以来,我县按照新农村建设 “二十字”方针要求,结合民族贫困县自身实际,县上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实施意见》,以“一增三改”即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坚持不懈地改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存条件为切入点,坚持试点先行、突出产业的新农村试点建设理念,以省、市、县级试点村建设为重点,坚持试点先行、突出产业的新农村试点建设理念,以省、市、县级试点村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五大特色产业,以高原夏菜、人参果、红提葡萄、食用菌、白牦牛、高山细毛羊经济杂交、暖棚舍饲养殖、优质牧草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培育典型,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推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十一五”以来,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全力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解决了10.43万人、17多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7.3%,乡村通电率达到97.4%,改建新建乡村道路1500多公里,行政村通班车面达到75%以上。新修农田渠系780公里,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2万亩;发展牧草节水灌溉面积1.08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122平方公里,集雨节灌面积9250亩,新修基本农田25375亩,铺设人饮和日光温室输水管线852.5 公里。

——特色增收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特色种植面积达到29.5万亩,其中高原绿色夏菜种植8.02万亩,建成果蔬菌日光温室1.28万亩,养殖暖棚累计达到1.8万座,养殖小区达到79个,特色种植业产值达4.92亿元。一批特色农产品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证。2010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752元,比2005年增加1077元。全县贫困面由57%下降到21.7%。

——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率先在全省藏区实现教育“两基”目标,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科教兴县”战略卓有成效,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农牧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医疗救治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农牧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成小康住宅1.2万户,以特色种植型、特色养殖型、工矿贸易型、生态旅游型、易地搬迁型为主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各具特色,成效明显,通过哈溪镇古城村省级新农村试点建设,为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试点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2010年底,各试点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通电率达到100%,新改建乡村道路120多公里,行政村通班车面达到10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农牧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成集中小康住宅0.6万户,以特色种植型、特色养殖型、工矿贸易型、生态旅游型、易地搬迁型为主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我县做为贫困县、山区县和民族县,自然条件严酷恶劣、基础设施薄弱落后、产业发展规模小水平低、县域经济实力不足、地域村情复杂多样、农牧户家庭条件参差不齐仍是基本县情,新农村建设较其他县区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一是新农村建设整体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牵扯农牧区基础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在充分利用好省、市新农村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采取项目拼盘、资金整合等方式,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尽量向试点村倾斜,但由于专项投入有限、县级财政困难、群众个人积累少等原因,仍然存在相当大的资金缺口,导致部分原计划项目的缩水和搁浅,也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预期目标的实现。二是发展条件普遍较差。全县80%以上的耕地为陡坡地,由于连年干旱,土地退化、草原沙化情况严重。尽管水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不到5%。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防灾能力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试点村公益设施建设滞后、增收产业发展乏力、农牧民增收困难、农村环境面貌整治难度大等问题比较突出,新农村建设进程缓慢。三是试点农牧民收入水平偏低。今年5个市级试点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600—2800元左右,虽较全县平均水平高300—500元左右,但远远低于全市3800元的平均水平。产业规模小、增长幅度小,科技含量低、生产效益低,增收渠道有限、发展空间有限,“三小三低三有限”是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四是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9%,初中文化程度占2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8%,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普遍存在农牧民文化科技水平较低、生产经营能力有限、转移就业困难等问题,绝大多数农牧民缺乏一技之长,自我发展能力弱。五是试点建设投入不足。各试点村均无集体经济积累,群众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因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项目支撑,市级补助有限,县级财政落实配套资金困难。六是村容村貌改善困难。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限制和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各试点村很难像凉州、民勤等县区那样对农户住宅区进行集中规划,建设标准统一、整齐划

一、综合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或中心村,只能依山随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建和改造,公共资源难以配套,村容村貌三天整治、两天复原,室内现代化、户外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

二、“十二五”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思路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我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为目标,以增加农牧民收入和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培育新型农民,抢抓国家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和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和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把我县广大农牧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二)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中心,从解决农牧民最迫切、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坚持群众参与、政府推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示范带动、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力量抓好“一增三改”,即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坚持不懈地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存条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五大特色产业,以农业基地化、生产科技化、经营市场化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以工业园区化、三产服务体系化、劳务经济组织化、农村城镇化推动农村的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力争使已经稳定解决温饱的60个村产业优势进一步突出,实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健全的民主管理、有整洁的村容村貌的目标,选择确定其中的50个左右的村进行试点示范建设,集中进行水电路气房等相互配套提升工程;使基本解决温饱的72个村,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增收步伐;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50个村,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搬迁、收缩居住地,异地建设新农村。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新做法,力求实现“一年抓规划、两年育产业、三年打基础、四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目标。

——生产发展。到2015年,各试点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以劳务、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生活宽裕。2015年,试点村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突破6000元,高于全县平均增速,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农牧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农村养老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以内。

——村容整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明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干净整洁。2015年,试点村实现村村通砂石路或柏油路,农村入户通电率、沼气入户率、太阳灶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50%、90%、80%、95%。

——乡风文明。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的文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跃上新台阶,农民素质普遍提升,社会安定,安居乐业。2015年,年培训农牧民科技骨干5万人(次),试点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科技入户率达到100%,返乡初、高中毕业生全部得到职业技能培训,每人掌握一至二项新技术,成为知识型、技能型新型农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的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齐备。

——管理民主。农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行以“四议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建设,乡村自治机制建立完善,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全面保障。

(四)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政府要切实履行对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动员广大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帮助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实践的原则。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新型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是坚持量力而行、重点突破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形象工程、不搞政绩工程。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搞一刀切。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强势区域和农业产业优势区域要率先突破。

四是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原则。坚持从县内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自然地理条件、产业状况、农民居住环境等实际出发,把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把环境整治与公共实施建设相结合,把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五是坚持典型带动、试点示范的原则。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循序渐进、梯次推进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探索和建立符合农区、牧区、商贸、资源、旅游、城郊特点的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和示范。

(五)重点示范村

我县新农村建设要在重点区域率先突破,按照提升城郊村、突出沿线村、发展旅游村、建设中心村。在抓好2009—2012年华藏寺镇红大、周家窑,松山镇黑马圈河,炭山岭镇炭山岭村,抓喜秀龙乡红圪塔5个市级试点村的同时,在2011—2015年期间再建设40个左右、具有一定特色的新农村、新牧区。规划重点村是:

华藏寺镇(4个):华藏、栗家庄、岔口驿、中庄、南山 打柴沟镇(4个):打柴沟、金强驿、铁腰、大庄 松 山 镇(2个):阿岗湾村、达隆村 石 门 镇(2个):马营坡村、宽沟村 东大滩乡(1个):上圈湾村 安 远 镇(2个):安远村、兰泉村 抓喜秀龙乡(2个):炭窑沟村、代乾村 朵 什 乡(2个):龙沟村、茶树沟村 西大滩乡(2个):西大滩村、白土台村 哈 溪 镇(2个):河沿村、东滩村、友爱村 祁 连 乡(1个):祁连村 旦 马 乡(1个):土塔村 大红沟乡(2个):红沟寺村 毛 藏 乡(1个):毛藏村

炭山岭镇(5个):塌窝村、阿沿沟、拉卜子村、菜籽湾村 赛什斯镇(2个):上古城村、先明峡村 天 堂 镇(3个):天堂村、那威村、本康村 东 坪 乡(1个):大麦花村

(六)工作重点与措施

1、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⑴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镇(乡)域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对镇(乡)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科学制定镇(乡)域规划。要根据镇(乡)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合理确定镇(乡)域道路交通、电力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明确功能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享,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⑵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科学的村庄规划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在镇(乡)域规划的指导下,合理确定村庄规模。根据村庄规模与等级,统筹安排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凸现新农村建设特色。三年内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规划编制任务,通过统筹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因地制宜,依山傍水,依山就势,突出地方特色。

⑶合理制定配套设施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是规划和建设好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公交、电话网络、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等公共设施。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路灯亮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做到适度超前。通过配套设施规划,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牧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实现城市与乡村发展良性互动。

⑷注重搞好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进行生态规划,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牧民增收步伐

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川四片”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优化产业布局,以哈溪片人参果、金强川高原绿色蔬菜、浅山半干旱区优质牧草、沿山区马铃薯、莫科片观光旅游、林区(近林区)自然退耕生态保护6个产业带和红提葡萄、食用菌、人参果、舍饲规模养殖、优质油菜5个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采取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等措施,建基地,扩规模,引科技,壮龙头,按照调大规模、调专区域、调优品种的要求,加快培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专业村步伐,走集约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确保产品有市场,生产有效益,农牧民能增收。到2015年,力争五大特色产业收入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⑵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从资金、技术、服务、销售等方面,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发展特色农业,认真落实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主攻方向,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打造“千亩示范、万亩连片”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为目标,着力实施 “11346”工程。2015年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2000亩以上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示范村20个),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及商品专用薯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达到6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30万亩,蔬菜、红提葡萄、人参果、食用菌、桃子等设施农业基地3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

⑶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紧紧抓住省上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和支持牛羊大县的政策机遇,全力推进“草畜强县”战略。继续加大养殖小区建设力度,大力推广“舍饲圈养、五良配套、科学管理、规模经营”的养殖小区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一家一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步伐。建立健全饲草料生产供应体系,扩大饲草料基地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加大青贮氨化、饲料配方等技术推广力度。加强优良畜种资源保护,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天祝白牦牛、岔口驿马保护与开发的政策措施,加强“三区一站”建设,做大做强天祝白牦牛品牌,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到2015年养殖暖棚达到2万座以上,基本实现养殖暖棚化的目标;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100个;建成肉牛繁育示范村40个,每个示范村建立示范户50户以上;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5万户,建成畜牧业发展重点乡镇9个、专业化养殖村(组)100个,逐步形成以规模养殖户为基础,规模养殖小区(场)为龙头,带动专业化特色养殖乡镇、村(组)的发展格局。

⑷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加快形成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新机制。坚持择优扶强的原则,加大对天祝酒厂、天润、介实、正阳、高原魂、天鹏等一批加工、收贮、营销龙头企业和华藏养鹿场、藏牛乳业、凤翔养鸡、恒蓥等一批种养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到2012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0户,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50个,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户,新培育5家年销售千元以上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增长15%以上。积极制定和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组织实施“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工程”,大力支持供销社、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科普带头人和农村能人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省内外大中城市特色农产品直销网点、连锁店和专柜拓展力度。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以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改造农业。

⑸强化科技对农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推广步伐,用先进实用技术武装特色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和最终产品档次。有重点地加强畜牧良种冻精授配、杂交改良、舍饲育肥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优质畜种的引进和繁育,促进畜种更新换代和畜群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绿色蔬菜、双低油菜、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日光温室、无公害生产技术及特色产品的储藏、保鲜、深加工技术。强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到2015年,以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旱作农业、节水示范、日光温室菇菜轮作等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到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白牦牛、高山细毛羊保种选育和改良扩繁30万头只。建全完善县、乡、村齐抓共管,企业、技术部门、协会共同参与的农牧民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加大培训投入,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年培训农牧民不少于5万人次。

3、提升农村综合能力建设,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 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草原、乡村道路、小型水利、人畜饮水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本着着眼长远,适当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渠系配套、农田整修、草原建设、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项目建设,逐步实现农田、草原灌溉节水化,农牧民饮用水安全化,渠、路、林、田、草基本配套,重点争取和实施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草原节灌、设施农业供水等项目。围绕生态畜牧业发展,重点争取和实施好退牧还草、封山禁牧、草畜基地、畜种改良、舍饲养殖等项目。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努力达到沥青路和水泥路标准,增强路网通行能力。推进乡村电网延伸改造,实现户户通电的目标。要积极发展数字通讯、广播电视和宽带通讯业务,实施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提高电话、电视、广播的普及率,努力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㈡全力推进扶贫开发。以稳定解决温饱和全面脱贫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务移民为突破口,结合生态建设、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着力推进整村扶贫开发。通过村级规划,将各方面的力量、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共同解决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建设贫困人口增收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项目,力争5年内全县有60个左右的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逐步建立抑制返贫和扶持与低保衔接的长效机制。继续动员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以石羊河流域源头治理为契机,坚持不懈地走移民开发的路子,以林缘区、生态脆弱区村组为重点,采取组织引导与群众自找门路相结合、分散移民与集中搬迁相结合、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移民搬迁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拓宽移民渠道,加快生态移民步伐,从根本上缓解人、地、草、畜、林矛盾。

㈢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跳出农业抓增收,坚定不移地把劳务经济作为一项长期的大项目、大产业来抓,积极组织农牧民就地转移和向县外分流就业,增加现金收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使城乡富余劳动力逐步由苦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发展以煤炭、石膏等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产品加工工业,以冶炼辅助材料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白牦牛系列产品、无公害果蔬开发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4、因地制宜,建治并举,努力提高农村人居和生活环境质量

㈠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特别是加快建制镇城镇化发展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牢固树立以业兴镇的思想,加快8个建制镇的主导产业培育步伐,积极发展工业主导型、商业贸易型、旅游开发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带,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

㈡加快农村小康住宅建设。把小康住宅建设作为改变农牧区社会和环境面貌的重要内容,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新建与改建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完善生活功能,要按照人居与畜圈分离、产业区与住宅区分离的要求,建设农区型、牧区型、商贸型、集镇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康住宅。全面启动康居工程,推进农牧民住房砖瓦化,组织设计一批平面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节能安全、造型美观、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农房设计方案,向农牧民免费提供设计图纸,引导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建设新型住宅。同时,依据村镇建设规划,有计划地撤并户以下的自然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中心村。加快推进城郊村、镇中村以及中心村的社区化建设力度。到 “十二五”末,力争全县农村安居房、砖瓦房率提高到50%以上。

㈢努力改善人居环境。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积极开展“三清五改”(清洁院落、清洁道路、清洁村庄,改厨、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村庄治理工作,引导和帮助农牧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及污水乱倒、柴草乱垛、垃圾乱堆问题,通过综合整治,使农村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的“五化”标准。

5、统筹社会公共资源,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㈠努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把农村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农村学校调整和优化布局,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促使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㈡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扩大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加大财政补助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加强农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保证农牧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健全完善农村救助体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救灾救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保障制度一体化。按照个人负担、集体补贴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和“幸福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

㈢切实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牧民文化生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努力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牧民。

6、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 ㈠加快土地流转经营步伐。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㈡深化乡村机构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分布状况,合理确定乡村布点,加快撤乡并镇步伐,减少乡村数量,降低管理成本。加强对农牧民负担的监管,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牧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和办法。

㈢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集体产权制度。

㈣多元投入,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农民主体力和社会参与力,形成“四力合一”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7、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㈠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加大“两推一选”推行力度,扩大村级党组织的民意基础。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两委会”其他成员依法实行“交叉任职”,建立和完善村“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复退军人和回乡创业农牧民担任支部书记。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的领导。建立完善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继续开展农村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加大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整合力度,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加大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投入。

㈡加强农村民主制度建设。规范民主决策,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要采取 “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的民主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职能。坚持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程序、形式、时间和反馈方式,丰富公开内容,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发挥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保证民主管理有序进行。㈢加快创建“平安乡村”步伐。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教育农牧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合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健全完善村治保会、调委会等基层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作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坚决打击各类危害农村社会稳定、危害农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犯罪。建立涉农案件“绿色通道”,依法及时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各种问题。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科学规划、抓点示范、尊重民情、符合民意,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㈡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农村地广人众,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千差万别,新农村规划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要坚持为民服务的思想,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要区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布局、地形地貌、乡土风情、历史文化、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发展前景,立足适度聚集,突出特色,有利农牧业生产,方便农牧民生活,切实让农牧民得到实惠、得到发展。

㈢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牧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农民改变那些农村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选择,制定农民参与的途径,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要通过村庄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的编制予以引导和规范,防止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层层下指标,浪费财力物力。

㈣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先行试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逐步推进。要选择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易地搬迁村、新建村和一些富裕户先行试点,集中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小康新村示范点,引导农民有序建设美好家园。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抓点带面,创造模式,逐步推开。

天祝县企业发展状况 篇5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天祝县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开工仪式。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参加这次开工仪式的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我县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参加今天开工仪式的有:县人大主任王元林、县政协主席何万雄、县委副书记王明德、县纪委书记施永祥、县政协副主席宋良勇、副调研员田茂,以及林业、发改、城建、财政、国土、电力、环保等有关单位负责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项目施工单位工人代表,新闻媒体等。

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是今年我县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也是我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林区的一项重要举措。该项目总投资1650万元,新建保障性住房127套、8890平方米。项目的成功实施,必将有效改善我县林业职工基本生活条件,解决基层一线职工住房困难,促进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

现在,天祝县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开工仪式开始(鸣礼炮)。

……

请县委副书记王明德致辞。

……

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元林宣布天祝县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开工(鸣八响炮)。

……

下面,请县上领导为天祝县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剪彩、培土。

(燃放烟花、鞭炮,施工车辆轰鸣作业。同时,礼仪小姐手持托盘过来剪彩)

……

天祝县企业发展状况 篇6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 祁连山东端, 地理位置为东经102°~103°, 北纬36°30′~37°35′之间, 地势西部高峻, 东南趋于低缓。东靠景泰县, 南连永登县, 西邻肃南县及青海门源、互助、乐都县, 北与凉州区、古浪县接壤, 南北长158.4千米, 东西宽142.6千米, 总面积7149平方千米。地跨内陆、黄河两大流域, 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 气温差异大, 年均气温-2℃~5.7℃, 无霜期120天~145天, 全年日照时数2500小时~2700小时之间, 年均降水量265毫米~632毫米, 降雨量多集中在6月~9月, 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 年蒸发量1600毫米, 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以及暴风雪、暴雨、山洪等。

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㈠发展的必要性 该县地处甘肃省中部高海拔冷凉地区, 由于山区缺乏小型水利骨干工程, 造成大部分土地产出效益不高及利用比例失调, 选择建立小型水利骨干工程发展山区设施农业, 对于带动贫困山区农牧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项目的实施, 可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对推动边远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㈡项目规划的可行性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是山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但从气候、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分析来看, 项目区地域广阔, 加上独特的光热、水利等资源, 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生长, 特别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项目区还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广大群众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群众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迫切要求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质地;同时, 水利基础设施在全县地形、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实施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 效益显著, 农民认可程度和积极性较高, 项目实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因此, 扩大设施农业规模, 加快速度发展是完全可行的。

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与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 保障项目建设 在项目实施中, 按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对项目工程的建设,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工程施工实行招标制;对于小型水利建设项目具体负责实施,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 周密组织、精心安排, 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以县、乡、村分级管理, 相关部门密切协调, 责任到人, 层层抓落实。

㈡以项目为载体, 保障资金的按时到位 为保障水利建设项目的实施,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资金筹措, 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种专项建设资金, 对小项目本着“自力更生、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通过地方自筹、银行贷款、财政投入等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从而加快水利设施建设的稳定发展。广泛宣传发动, 政策引导, 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组织项目区群众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 完成筹资投劳任务。

四、山区小型水利工程建后效益

㈠经济效益 该项目实施后可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1.19万亩, 增产粮食119万千克。新增灌溉面积2.68万亩, 可改良土壤面积2.68万亩, 种植优质农产品后项目区农牧民可增加经济收入2680万元, 人均收入908元。

【天祝县企业发展状况】推荐阅读:

上一篇:个人简历英文版下一篇:临床药师培训师资培训申请表实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