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课程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求卓越课程

追求卓越课程 篇1

本人有幸与11月16日至19日参见了江苏省海门市新教育开放周活动,首先感触最深的是海门市喜人的教育成果。“海门市是南通市的一个不大的县级市,仅去年一年升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就有三十人之多。至实施新教育以来,海门不论从小学到高中,每年的教学质量都稳居南通市第一,并且平均数、优秀率远远高于其他兄弟县市。”这是海门市年轻的教育局长、教育学博士、海门新教育实验领军人物许新海的开场白。

二、什么是完美教室?

完美教室就是完整教室、美丽教室。完美教室是新教育实验2012年的主题。06年新教育的主题是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07年的主题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08年主题是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09年是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10年主题是学校文化,11年是中国文化,12年就是缔造完美教室。由此可见,缔造完美教室是实施新教育实验的一个步骤而已。

对于教室,有两个人说的很好,一个是美国的雷夫老师,也就是《第56号教室奇迹》的作者。他说,一间教室能带给孩子什么,取决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相同面积的教室,有的显得很小,让人感到局促和狭隘;有的显得很大,让人感到有无限延伸的可能。是什么东西决定着教室的尺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他的面貌决定着教室的内容;他的气度决定着教室的容量。另一个是中国的雷夫-----常丽华老师,她说教室是什么?教室是我们的愿景,是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是决定每一个生命故事平庸还是精彩的舞台,是我们共同穿越的所有课程的总和,它包含了我们论及教育时所能想到的一切,我们就要守住一间教室,让生命在教室里开花。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去的最多的地方,可见学生的成长、成人、是否优秀,关键还在教室。

可见完美教室的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所以这次大会的主题还有一个就是:一间可以长大的教室。在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和李镇西老师做完报告后,许新海局长最后总结说,什么是完美教室?教室是图书馆,教室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教室是研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馆;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师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我觉得这句话总结的很到位,完美教室的打造既需要硬件的投入还需要文化的营造;完美教室离不开我校提出的德育、智育的支持,有了德育和智育,自然也就有美的,也就有了美育。

完美教室的最终目标: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这又恰恰和总书记在就职演说中说的一致,我们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工作目标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完美教室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追求。

第三,结合我校实际如何打造完美教室?

完美教室是一付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这是朱永新教授对完美教室建设的最精辟的一句论述。每个孩子每天早晨期待着到教室,不知道今天老师又带来什么新的东西,一天的时间真的非常短暂,这就是完美教室。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那是靠完美的课程来构成的,不仅是靠仪式、靠活动、靠庆典。同时课程的目的是指向生命的,教育的最高使命是让每个生命都得到最大的张扬、最大的成长。

目前我们的课程有三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完美教室需要班级课程,班级课程就是在教室里发生的课程,学生和老师是班级课程的发起者、创造者和实施者。这里我列举三节在海门现场会所听到的班级课程:

我校在打造完美教室所需要做的几项工作:第一、建设标准化的现代化教室。时代在发展,教育的理念和形式也在发展,信息时代必须具备满足学生获取信息的现代化工具。所以追求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 江苏海门新教育考察体会

追求卓越课程 篇2

一、追求卓越品质, 明确教学育人方向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系统, 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做到这三个系统的有机融合, 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意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追求卓越, 不仅要集中解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实施问题, 解决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研究解决如何激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问题, 明确课堂教育的育人方向, 强化课堂教学的动力驱动。如何激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解决课堂教学动力系统强劲驱动的问题?

1.要有世界眼光、全球思维, 明确未来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需要具有怎样品质的优秀人才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扣其两端而竭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啊!有乡野之人向我请教, 我对问题本来一无所知, 但从问题的两端极值去追问, 很快就弄清楚了。”“叩其两端”既是孔子的学习方法, 又是“仁爱”“忠恕”学说的方法论。对教学目标, 只有从两端极值去追寻, 明白其端极值, 才能解决育人的方向问题。

2.要明确把握学科素养

素质教育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我们追寻的教育价值就是高层次的学科素养。爱因斯坦说过:“教育, 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 仍能留存的东西。”“仍能留存的东西”就是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成分———高层次的学科素养。从学科的角度看, 高层次学科素养是该学科最精华的、体现学科独特价值的、对该学科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成分。从学生的角度看, 高层次学科素养基于知识又超越知识, 能够沉淀下来并使学生终身受益;从教师的角度看, 教师对高层次学科素养的把握是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牵引, 决定了整个教学层次。某个意义上, 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为提升学生的高层次学科素养服务的, 这是把握教学内容的主线。[1]

3.理解教学目标端极值意义,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研究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家认为, 如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应该具有六种品质:自主学习品质, 自我表现性品质, 个体———群体统一性品质, 人际关系品质, 创新性品质, 自信心品质。[2]

为此, 我们依据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高层次学科素养和国内外研究成果, 使课堂教学的育人方向得到进一步明确, 形成以优秀人才品质为“纲”、以能力为“目”、以知识为“科”的新体系。具体研究如何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促进优秀学习品质的形成, 以适应未来人才发展需要, 使人才品质的培养不再是理论构想, 而是真正激活课程改革的行为、认知、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从而, 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能注重对教育本质的宏观思考与实践, 如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培养学生什么品质?根据教材知识、思维呈现特点, 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生成知识、能力, 培养优秀品质?使课堂教学的育人方向不再模糊、迷茫, 强化课堂教学的动力驱动。

二、追求卓越素质, 树立五种先进教学意识

学校教育的产品是课程,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服务对象, 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产品———课程的生产者和服务者。教师的素质决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 它是制约着服务对象———学生成长需求满意程度的关键。因此, 教师要追求卓越的素质, 就要树立五种教学意识:

1.目标意识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萌动着发展与成长的愿望, 目标意识就是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找准方向。每位教师都应该为自己的发展制定一个远期和近期的目标。目标因人而异, 不一定都要高远。可成为一名教育家, 也可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 或深受学生喜爱的名师。近期实现目标可制定并落实分阶段的计划和方案, 切合自己专业成长的实际。同时, 学校跟进的是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并创造机会和平台。

2.原创意识

我们提倡教师备课要有原创意识, 就是倡导教师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 自己独立细读文本, 研究文本, 获得自己的理解;然后再结合学情, 摸清学生认知落差, 研究教法, 研制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拥有自己特色的教案或教学设计。而不要从网络上下载照搬名师的教案和课件, 或“轻松出炉”一份对学生不靠谱的教学设计。只有原创或运用头脑借鉴而成的教学设计, 才能做到胸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 左右逢源, 轻松驾驭课堂, 理解、对话文本和学生。

3.精品意识

精品意识就是要求教师精益求精地打造精品教案、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 研究每一个环节, 研究学情, 研究学法和教法;课堂上要充满激情, 全身心投入, 使每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都能充满魅力和魔力, 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的素养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升, 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4.教研意识

教师只有树立教研意识, 才能在不断思考、质疑、研究、反思中使大脑变得灵敏, 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获得正确的认识, 建立起自己的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才能在研究中获得自信, 不迷信教参, 不迷信权威, 主动地去细读文本、研究文本, 获得自己独到的见解, 拥有学科教学的制高点;才能主动研究学情, 把握学生的认知落差, 研究课堂, 研究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 积累起丰富的教学智慧;才能找到自己的研究领域, 打造出自己的教学品牌, 产生自己的教学主张,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5.学习意识

教师要拥有学习意识, 不断学习, 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拥有活水源头, 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才会使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力。教师要博览群书, 既要读专业之书、教育教学理论之书, 也要阅读经典名著, 涉猎当今社会上的各种书刊或网络学习。同时也要向身边的人学习, 向全国各地的名师学习。只有这样, 方能汲取有益营养, 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 提升业务水平。[3]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追求卓越教师素质, 才能推动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实践价值的实现, 促进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展, 才能培养卓越素质的学生。

三、追求卓越能力, 变革常规教学形态

进入新世纪以来, 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以多元化、民主化为特征的新政治, 以生态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文化, 都对教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的不断创新必然要求人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态注重教师的教, 注重学生的“共性”发展, 与当今知识更新之快、人本发展之深入、社会进步之迅速的时代很不相适应。我们要追求卓越能力, 变革教学模式形态势在必行。

1.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我们要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驰骋, 不必受同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知识获取方式的制约。努力建设与学科学习配套的学习资料包, 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平台, 走进文本或走进网络。

2.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而自由调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自主学习方法。

3.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学习, 充分体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学习步调, 主动参与网上讨论和实验,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整合历史视域的文本和现实视域的师生深度融合的生命对话, 创设展示自我才能、自由思维的机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形成独立评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共享知识和能力生成的快乐, 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去重组或建构新知识, 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借助智力支援的方式, 使学生生成新知识、新能力、新智慧。

5.学生根据学习反思、评价, 确定下一步学习任务。由表征学习、归纳学习上升为演绎学习和行动学习, 成为一种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行为。

综合上述现代教学流程因素, 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自我发展能力, 从化中学基于“传承孔子文化, 培育现代君子”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本课程理念, 构建了三模块八环节“主体—发展”体验式课程教学模式。

在开发“主体—发展”体验式课程教学模式过程中, 主要参照“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的“目标模式”理论、“社会生态学关系”的“坦纳模式”和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批判“目标模式”而形成的“过程模式”理论作为开发依据, 形成三模块八环节课程模式———诊断需求、制定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决定评价对象方式方法 (如图1所示) 。从化中学根据学校“仁爱”教育特点, 进行课程改革, 用“主体—发展”体验式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形成国家规定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从化中学以课程结构为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三个模块。课程目标研究需建立在学校的整体分析 (包括诊断需求) 基础上, 从而提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研究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两部分。课程内容研究建立在第一模块研究基础上, 以是否有效、是否有内在价值为确定教学内容标准, 解决“教什么”问题, 即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怎样组织教学内容以及用什么方式组织和排列教材;在课程内容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怎样教”的研究, 即课程实施研究, 提供目标探究型 (能体现自我实现之旅) 的学习材料或主题的学习活动经验, 如听讲、探究、实验操作等, 并对选定的学习经验加以组织, 合理安排其深度体验内涵即实施顺序;第三模块是研究课程评价问题, 设计适当的方法和工具来评价学生学业成就, 确定目标达成度或目标探究度 (自我实现程度) 。“主体—发展”体验式校本课程研究过程不但是课程的开发过程, 而且从实质上来说, 更是课程不断创新的过程, 不断地加以补充、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 “主体—发展”体验式校本课程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之中, 其开发步骤不是机械的和纯粹直线式的, 而是社会生态的, 关联、包容、和谐的动态发展。

四、追求卓越行动,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主体—发展”体验式教学模式运行操作, 首先思考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追求卓越学习行为有四个层面的意义:

1.高中阶段要明确决定课堂教学设计的高端因素

“主体—发展”体验式教学模式运行操作要考虑的教学定位问题。高中阶段的教学既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伸, 要注重其基础性, 又具有与大学教育接轨的专业性, 要为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和人生定向奠基。因此, 高中学科教学定位的关键词是“共同基础”和“自主选择”, 重点培养学生主体精神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自我发展能力, 为课堂教学“顶层设计”确定行动方向。

2.整体分析是基础, 教学活动设计是平台

整体分析学情是教学沟通对话的基础,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起点。活动中有着怎样的主体?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对象性活动 (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 , 活动中的主体也不仅仅是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我和它) 之间关系的主体, 而且也是一种意义活动 (精神性交往活动) 和意义关系 (“主体”—“主体”或“我和你”关系) 。人是对象性活动的主体, 更是意义活动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 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为对象, 以促进人的全面“生成”为旨归的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在这种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中, 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师, 那么, 学生就是活动的客体, 形成的是教师中心论, 主要手段是征服和控制, 实施途径是灌输知识;如果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 形成学生中心论, 一切服从学生,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 学生是思想不成熟者或未成年人, 同样达不成精神性生产实践过程的教学效益。[4]因此, 从对象性活动的角度看, 应把教与学的关系看做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重视学生主体精神, 发挥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从意义活动的角度看, 整体分析把握课堂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1) “理解”与对话, 形成课堂意义教学活动。“我”与理解对象“你”是一种“主体—主体”关系, 是一种平等的精神性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学生理解老师、教师理解学生, 建立“理解万岁”的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 形成良好的对话教学信息网。

(2) 课堂教师价值指导,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对话”参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因为学生在思想、阅历等方面存在某种缺陷和不足, 同时又要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提供适宜的机会和条件。教师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

(3) 突出学生主体参与, 强化“自主建构”意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要有主体精神, 激励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 “自主建构”课堂知识、能力和人格。我们都知道, 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由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 而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 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和建构的。

由此, 教学活动是以教与学之间的理解“对话”为基础, 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精神生产教学过程。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生命体之间理解对话的双主体。

3.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 重点突破是关键

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设计有三个关键词:简化、细化、优化, 与之相匹配的是:“要思想”“慢进发”“多变活”的教学行动, 我们要寻求重点突破———主问题设计。

(1) “简化”教学头绪。面对文本呈现繁复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时, 教师要以简驭繁简化教学头绪, 梳理教学主体思路。“要思想”就是简化教学头绪的依据。学习有三重境界:一是听得懂 (认知) , 二是记得住 (理解) , 三是能运用 (应用) 。“听得懂”是“记得住”的基础, “能运用”是“听得懂”、“记得住”的结果。“思”就是思维训练, 侧重培养理性思维, 其他则简化。“想”就是想一想学生需要怎样的能力, 拥有怎样优秀品质的未来趋势, 如培养自主学习的品质, 教师讲解的内容就要简化, 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去思考, 要提供足够的时空平台。这样, “简化”教学头绪, 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作为突破口, 推行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 使之课堂主线明晰, 以简驭繁。

(2) “细化”学习活动。“慢进发”是课堂“学的活动”的设计关键。“慢”就是要围绕主问题关注细化学习步骤, 如明要求—巧训练—展成果—能反思等, 要慢工出细活。“进”是细化学习过程, 提升学习品质。学习过程要有纵向的完整的结构、丰厚的主题内容, 教师设计主问题分阶段有步骤地刺激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探究与表达中得到真正的训练, 学生才会体现出课堂学习的主体。“发”是指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横向促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能在活动中成熟、成长。

(3) “优化”学习过程。“优化”的教学过程设计就是“优化”师生关系, 以主问题设计来优化师生课堂对话的路径和出口。“多变活”是优化学习过程的美学依据。“多”就是教师围绕课堂主问题多角度审视教学形式, 形成有效体验, 如语文教学要从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等角度审视阅读教学活动, 是单一呆板的还是多样灵活的。多样灵活的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保持较长的注意力, 学习效果就明显。对低年级的学生尤其要注意这点。“变”就是以变化程度来审视教学手段和方式。听、说、读、写、视、算、演等各种教学手段皆有妙处, 合理的变化是硬道理。“活”是审视课堂活力的标准。重点突破,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设计,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起来, 脑手就会“动”。所以, 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要“活”出新知、“活”出智慧、“活”出品位, 引发学生的“底层冲动”。

这样, 围绕课堂主问题设计, 奉行“简化”“细化”“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我们的教学行动才能很好地促进由“教的活动”设计向着“学的活动”设计的重心转移, 从而实现以主问题设计来完善学习的步骤、改进课堂结构、优化学习过程、弘扬学生的学习主体精神。

4.学生自我发展, 还需兼顾多种的学习方式

除了课堂学习以外, 我们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突破口, 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师的角色, 改变单一教学方式, 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化发展的、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协同发展。

(1) 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根据文本学习目标和任务提供给学生众多丰富的相关信息或信息资源的网址, 让学生在查找过程中, 通过阅读、聆听、观察等方式, 感受、筛选、组织重要信息, 并展现和表达学习成果, 完成教学目标。

(2) 基于任务和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或多个问题, 或需要解决的疑难情境。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 同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最终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有利于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形成。

(3) 基于协作的学习。学生根据学习时间和空间, 形成同时同地的协作学习、同时异地的协作学习、异时同地的协作学习和异时异地的协作学习的多种学习形式, 通过各种网络工具, 如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会议等多种途径, 与他人 (教师、专业人士、知名学者、同伴学习者) 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就问题与他人对话、交流、讨论来达成理解, 形成共识。这种协作学习, 有利于实现高级认知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4) 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学习形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优势学习方式和不同兴趣, 给学生创造一个选择的机会,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走出教室, 允许学生到计算室自学、补课, 可以到阅览室和互联网上去查阅资料。[4]

只有我们更新教育思想, 追求卓越的教学行动, 转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才会不让一个学生落下, 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理念下高品位的课程文化建设。

五、追求卓越智慧, 建设优质高效课堂

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教学的发展, 我们要追求卓越的智慧, 具有“整体—部分—整体”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创新“主体—发展”体验式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教学形式和手段, 建设优质而高效的课堂, 并使之常态化。

1.基于知能结构的目标式导学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这是导学的第一步。我们不仅要细化新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基础体系, 心中还有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双向操作体系。实施中有落实目标的教学形式和路径、手段, 更要关注“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细化和具体化的动力系统, 并三者融合为互为联系的整体, 以此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优秀学习品质。我们要明确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了解并实施培养优秀人才品质的计划和步骤, 进一步明确能力培养要在优秀人才品质的目标指导下进行, 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肩负起课堂教学的使命。目标式导学, 教师要坚守孔子的“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教育方法论思想, 追问教育两端的极值, 不要拘于教学过程中的细枝末节, 从宏观上高瞻远瞩地审视课堂教学, 形成整体教学优势所在, 以优秀人才品质为“纲”、以能力为“目”、以知识为“科”, 与课堂实际教学融合, 注重实效, 着眼未来。

2.基于教情的跨进式导学

跨进式导学就是要跨越进度, 打破教材现有的章节或课文分布, 让学生建立起科学思维和宏观知识体系, 实现知识整体重构———整体明确。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创造性思维品质。我们知道, “要游走一个风景区, 必须要有旅游图, 对风景区有整体的了解, 再选择路径欣赏风景。”每个学科都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但由于教材编写时, 编者按自己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将系统完整的知识编成章节或课文, 教师一章一节或一篇一篇课文教, 学生一章一节或逐篇课文地学, 很难将知识连成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很难体现出来, 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而学生的学习品质的提升, 来自于学科整体思维的构建。跨进式导学, 其目的是重构学科课程, 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培养学科思维。跨进式导学设计, 就是要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和生源特点重构现有的国家教材, 最终实现国家教材校本化, 这需要教师卓越的集体智慧。[2]

3.基于学情的渐进式导学

渐进式导学要根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心理、思维、情感特征, 基于认知学情整体设计中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 体现知识生成过程和能力的梯度, 重点突破、集中解决知识生成和能力提升问题。由此, 从知识的生发和能力提升角度大抵可设计三大类三个渐进导学层次。 (1) 学习境界渐进层次是“听得懂”、“记得住”、“能运用”。 (2) 学习进程渐进层次是“认知”、“理解”、“运用”、“积累”。 (3) 学习思维品质渐进层次是:一是研究学科方法, 让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与思维, 实现“能学”;二是研究学科思维, 使学生深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实现“会学”;三是提升学习品质, 利用“问题解决”平台, 能把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能力或物理知识能力等其他学科知识能力或探究或合作来解决问题, 着重激发学生将能力进行系统运用, 实现“学会”。

这样, 渐进式导学完善了课堂教学设计。 (1) 对文本做详细的分析, 实现探究知识DNA, 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认知、积累, 驱动学生对自主学习有了自信; (2) 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 让学生按学习流程自主完成, 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去做, 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3) 反思归纳, 注重学习过程的回顾与反思、方式的自我完善、提升学习思维品质; (4)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 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延展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也可模仿高考形式自主命题, 把知识“活学巧用”到实际中去。如此这般, 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到宏观把握知识体系,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4.基于个体发展的生成式导学

它是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导学。教师借助教材中的“问题解决”环节, 根据“问题”情境, 生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之自主、主动地生成知识的整体系统, 形成有血有肉的学习整体。生成式导学特别关注的是有效生成和生成的有效性, 教师一般要注意五点: (1) 激励的有效性。注意教师的有效表扬, 有效具体是指表扬的指向性、引领性、层次性。关注是更重要的表扬, 艺术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 改进学业评价。 (2) 学习形式的有效性。重视读书, 诵读、默读、对读、回读等自主参与。课前要查阅资料, 要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3) 模式探究的有效性。可以借鉴先进教学模式但要本土化;学校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入轨模式”;教师要建构适合自己的模式,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4) 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明确文字+图+音乐的效果;掌握计算机室的功能。 (5) 教学程序设计的有效性。美国依据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小学常用的教学程序是“我做—我们做—你们一起做—你单独做”;我国某学校开发的课堂程序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等。教学程序设计要简明, 要突出学生学的过程, 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有效沟通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 高效生成知识意义。

总而言之, “目标式”“跨进式”“渐进式”和“生成式”等四种“导学”活跃因子用卓越的智慧进行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创新“主体—发展”体验式教学模式, 构建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态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信息现代化等高端因素统摄的导学课堂, 引发学生学习思维的“底层冲动”展现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是我们追求建设的优质高效课堂, 实现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

[2]艾明, 张扬.悟道:教育本质的回归[N].中国教育报, 2013-03-08.

[3]李思衡.五种意识, 教师提升的推动力[J].语文建设, 2011 (4) :6-8.

落实课程理念 追求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教材资源;探究过程;合作方式;生成资源;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46-03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是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拓展有效的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有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6=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教师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识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生成的。

一次《圆面积计算》练习的思维训练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一根绳子长31.4分米,用它围成的正方形面积大,还是围成的圆面积大?请算一算,看能发现什么规律?”题目出示后,各小组同学信心十足,合作探究的气氛非常浓。有的围在一起讨论,有的在翻书查资料,还有的在低头尝试计算,教室里呈现出一派浓浓的研究氛围,一会儿便有不少的学生陆续发言:

生1:围成一个正方形,则正方形的面积是:7.85×7.85=61.6225(平方分米);围成一个圆,则圆面积是:3.14×25=78.5(平方分米)。因为78.5>61.6225,所以圆面积>正方形面积。生2:我们得出的结论与上两位同学的一样,即:当周长相等时,所围成的圆面积大于正方形面积。

师:讲得非常棒!那么除此规律外,你们还能发现上述正方形和圆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借助计算器又纷纷计算起来)生3:我发现了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正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78.5%,即61.6225÷78.5=0.785=78.5%;生4:我们发现了上述正方形面积与圆面积的比是157:200。即正方形面积:圆面积=61.6225:78.5=157:2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假若周长不是31.4分米,而是12.56分米,30分米或其它的米数,围成的正方形和圆还有这种关系吗?(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起了高潮),生5:嗯,同样有!假若周长是c分米的话,去围成一个正方形或一个圆,那么正方形面积是圆面积的(c/4)2÷[π×(c/2)π2]=c2/16÷[π×c2/4π2=c2/16×4π/c2=π/4,这是我在课外书上看到的。师:(点头笑!)你的发现很有创见性,这种课外钻研的精神值得表扬!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其实大家的发现是殊途同归。因π/4=157:200=78.5%(同学们恍然大悟,兴高采烈)。所以,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正方形面积:圆面积×78.5%。

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习题为载体,开放性地激励学生质疑、讨论和交流,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也为每个学生创设了主动发展的空间。学生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一次次激起探索的欲望,一次次品尝成功的体验,表现出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课堂因探究而充满了活力。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创造,拓展了思维,促进了发展。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培养21世纪创造性的人才,合作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共同财富,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有位教师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开放性地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我们1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圆形物体?(2)你能动手画一个圆并将其分成16等份吗?(3)你能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推出圆面积公式吗?(4)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5)谈谈你推导公式的体会?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员参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探索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想说就说,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或拼成长方形或拼成平行四边形等,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民主。不少的学生还突破思维常规,利用三角形、梯形等,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推导方法,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体验。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

美丽的图景。“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

有位教师新授完“测量”的有关内容后说:刚才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同学们都量过了,现在我们看能不能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同学们兴高采烈,像炸开了锅似的,两分钟后,一只只小胳膊争先恐后地高举着。)

生: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班上沸腾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同学,尔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

师:(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腰,笑,边笑边朝该生点点头)好吧,你来量!

生:(拿着小尺子飞快跑到老师跟前,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老师,87厘米!

师:很好,量得很认真,答案比较接近!同学们还有其它的办法,能测得更准确一些吗?

(老师的话显然激起了其他同学的表现欲。“老师,快叫我,快叫我!”有的站起来,有的跳着脚,有的甚至爬到凳子上。)

生:老师,我有,我用手!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学生边说边往黑板前跑。该生的小手在老师的腰上爬,刚爬一圈就报出了答案)

生:嗯,大约是89厘米!(老师点头称赞。笑容在脸上绽放,班级的气氛更活了。)

师: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或侧着头或趴着桌子上苦思冥想。看着孩子们抓耳挠腮的猴急样,听课的老师忍不住想笑。)

生:老师,你把裤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全班哗然!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孩子会想到这种聪明的办法。老师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带。笑声带着赞许仿佛长着脚在教室里飞舞。)

生:(抢先跑向老师,脸上的笑容仿佛要淌下来)老师,我量的是90厘米,对吗?

(老师连连伸出了大拇指。“耶!”全班欢呼雀跃,笑意写在师生的脸上。)

上述教例中,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意识,不但生成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更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新的天地。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感悟中构建了新知,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才智,真正成了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五、运用有效的评价机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激励性评价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课堂教学中唯有以情促思,以情激智,方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在评价时应带着浓浓的情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如答对了,教师要进行激励:“你真行!”“你的想法与老师想法一样!”如果答错了,教师要进行鼓励:“没关系,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老师喜欢爱动脑筋的学生。”如果答的结果很有创意,教师更要进行激励:“你真棒!”、“你的想法胜过老师!”、“你的想法和数学家一样呢!”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敢说、敢做、敢问就能体验到参与学习的快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闪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地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的风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对于学生的错误也应明确加以匡正,使模糊得以澄清,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

经典课程:打造卓越执行力 篇4

培训对象

本课程适合希望提高员工执行力的职业人士,比如部门经理/主管、项目经理、团队管理者等 课程目标

·陈述组织执行力同个人执行力的区别

·描述执行力体系包含的要素

·运用执行管理工具解决问题

课程大纲

[第一天上午]

一、建立企业的执行力意识和执行体系

1、什么是执行力—组织执行力同个人执行力的区别

(1)全球企业对执行力越来越重视的背景分析

2、避免卓越个人能力导致组织能力低下的方法(1)提升员工的执行能力是你的主要工作(2)让下属的猴子始终在他的肩膀上

3、建立企业家素质-实事求是和企业家的情感

强度

(2)对于企业来说,执行体系确保了企业战略

和计划的彻底落实

彻底落实

2、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行力对中国企业的特殊意义

(1)企业团队表现执行力普遍比较弱的背景分(1)情感强度弱的表现是什么?

4、设立明确的目标,建立优先顺序

5、企业目标共享保证了员工之间的高效协调

6、学会激励你的下属

(2)外部推动导致的企业发展会最终使中国的企业遇到“撞墙现象”

(2)如何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激励方法?(1)经常使用的激励方法有哪些?

(3)员工的思维方式导致企业组织能力的低下[第二天上午](4)中国企业在向以业绩为中心的新型企业转变中的困惑

(5)案例分析:实达电脑,沃尔玛

(6)案例分析:通用电气6 sigma 实施体系

(1)学会向错误,竞争对手学习,8、学会跟进—执行体系的核心所在

9、管理中的计划制定要素分析

(1)如何做到讲管理者的命令转化为员工对你的承诺

3、组织的执行体系包含的要素(1)案例分析:急死人的研发机器

(2)管理者、企业运营体系、人员管理体系和执行文化构成企业执行体系

二、领导者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强弱

1、执行过程中团队领导者需要的职业技能(1)避免诸葛孔明式的管理

(2)做好个人能力同组织能力的协调

2、将业绩同奖励牢牢联系起来(1)执行文化强调员工的表现行为

3、建立企业高效的运营系统

(1)世界顶尖公司运用运营系统进行公司管理

10、执行型团队中的正确沟通和对话方式(1)如何引导一场敞开胸襟的对话

(2)QMI--世界顶尖公司GE的执行跟进和学习工具

三、企业执行力文化决定执行力的可持续性

1、执行型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执行型文化不是残忍的文化(2)建立起执行型文化的关键因素分析(3)案例分析:迥异的企业文化(2)引导“群策群力”和工具运用(3)实施“群策群力”和工具运用(4)如何在组织中进行“群策群力”推广(5)案例分析:陷入困境的顶点实业

7、如何在你的团队中建立学习氛围

[第一天下午]的案例分析[第二下午]

四、组建企业的“梦幻”执行团队

1、选择适合你企业的人才的关键因素

2、为优秀人才创建广阔的施展空间--建立人才

4、如何拆除运营中的企业部门墙

5、群策群力—世界顶尖公司GE的跨部门沟通和解决问题工具

(1)计划“群策群力”和工具运用

评估机制

(1)建立企业高效人员流程

追求卓越课程 篇5

当前的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学校基于核心素养重构育人模式和教育生态。新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将推动教育观的深刻变革,使教育必须向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回归。北京一零一中学准确把握形势,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和学校文化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研究,打造独具特色的“卓越担当”课程体系和“生态?智慧”课堂。

“卓越担当”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目标和策略

基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一零一中学把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四个维度:课程必须围绕培养“未来卓越担当人才”的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要体现自我教育理念,让每一个生命个体成为最好的自己;课程要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在丰富性、层次性与选择性上有所体现。

一零一中学课程建设的策略主要有精品化策略、核心化策略、结构化策略、特色化策略。精品化策略指完善课程建设体系化建构和质量监控机制,分阶段精细化推进;核心化策略是指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去引领学校课程建设;结构化策略强调用学校课程的体系化建构去推动三级课程的融合;特色化策略是指用特色课程群去引领和彰显学校的特色发展。

2.课程体系与主题群落

学校努力建构基于素养生成的卓越担当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卓越担当人才培养”和“自我教育理念”为核心要素,搭建学校“三层八维式”课程结构,如下图:

该课程体系是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进行融合,建立学校课程。三层是指课程分为基础能力课程、拓展融通课程、实践创新课程三个层次,使学生能跨越学段的边界,促进从知识到能力再到品质的进阶和融通。八维是指每个层级的八大领域三十二个系列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学生能跨越学科的边界,尊重个性与差异,满足多元发展需求。在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将课程按不同主题分成不同的课程群,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以卓越主题书院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包括人文、科学、领袖、国际、艺体五大主题课程群,分别由圆明书院、学森书院、六韬书院、国际书院、大成书院进行建构与管理。每个书院还开设各自独立的特色课程群。如圆明书院开设人文主题课程群,包括人文方法课程、人文实践课程、人文经典课程三个群落;学森书院开设科学主题课程群,包含科学素养课程、科学考查课程、科研课题课程和学科竞赛课程;六韬书院开设领袖主题课程群,包括国家视野课程、战略战术课程、学生领袖课程、领导力培养课程等;大成书院开设艺体特长主题课程群,包括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田径几大类别,分设非洲鼓、传统壁画、滑雪等二十三个细类。

3.年级+书院的经纬式管理模式

学校尝试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模式,实施年级管理+书院管理的经纬式管理模式。年级负责常规管理和主题教育,书院负责主题课程建设、学业规划服务、特色教学研究等。基础能力课程以年级管理为主,拓展融通课程中采取年级管理与书院管理并存的方式,实践创新课程以书院管理为主。

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的选课排课方案。选课排课的总体思路是“分年级逐步分层,分类型科学组合,多样化自主选修”。学生采取选课走班的方式上课,学校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内容和平台空间,尊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发展。学科排课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分科、分区、分层、分类的组合模式,一种是自由、自主的自由模式。

4.课程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

通过几年来的课程建设,一零一中学已经形成了“重基础、层次化、生成性和系列化”的独特课程文化。“重基础”指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并且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方法和行为、核心价值观的教和学;“层次化”指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能力课程、拓展研究课程和实践创新课程三个层次;“生成性”主要指学校课程的动态开放体系,在培养学生兴趣、搭建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平台、形成学校课程文化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系列化”指按照学生需求、整合三级课程内容、建设八大领域三十二个系列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的三级融合。

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一零一中学以深度合作模式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通过深度合作模式,一零一中学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几大课程资源系列,包括高等院校系列资源、科学研究所系列资源、德稻大师系列资源、中关村系列资源、名人励志系列资源、行业领军系列资源,整合构建了科学、人文、创新国际、艺术、领军五大主题课程群相对应的稳定的学校课程资源系列。

“生态?智慧”课堂

1.“生态?智慧”课堂的定位

“生态?智慧”课堂是学校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的课堂内涵追求,是学校在坚守自我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提出的创新性课堂教学。“生态?智慧”课堂追求的是建构生命成长和智慧生成的场域。这个场域包含:生活场,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生命得到成长;思维场,即课堂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情感场,即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陶冶与美化;生命场,即课堂的一切缘起和归宿都是生命的健康成长,如下图:

2.“生态?智慧”课堂的特点

“生态?智慧”课堂需要坚持三个观念:生态观,让课堂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师生共生、文化场域、动态转化等特征;生活观,知识与生活融合才能产生智慧,倡导教育应回归生活本真;生命观,教育的本真是尊重生命、唤醒生命、激励生命。

“生态?智慧”课堂需要体现三个特性:科学性,课堂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实践性,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生命力,要做到学而时“习”之;创造性,教育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

3.“生态?智慧”课堂的学习力模型

“生态?智慧”课堂研究的起点是如何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各教研组基于学习力理论,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对学生在该学科的核心素养进阶要求,完成“生态?智慧”课堂的理论架构与学科教学的学习力模型,如语文学科的能量巨人学习力模型、地理学科的三方气旋学习力模型、生物学科的双螺旋学习力模型、英语学科的智慧树学习力模型等,都既体现了学科特点,又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4.“生态?智慧”课堂的学习方式

“生态?智慧”课堂主要采取主题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以整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进行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如孙淑松老师依托圆明园开发了主题课程“追寻失落的夏宫”,把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融为一体。这门课程分三个阶段:到圆明园实地考察,通过摄影、绘画,感知圆明园今日之真实景物;查阅资料,追忆历史,触摸昔日圆明园的同一景点,遐想昔日美景;抚今追昔,进行文学创作;师生共同完成圆明园四十景今昔对比作品集。再如赵海蓉老师的“文学的北平”主题课程:学生自主阅读九篇描写北平的民国散文,寻找不同文章中北平的共性,写一篇读书报告,在课堂上讨论;把文章中的疑难问题找出来汇总,自主解决至少三篇中的疑难问题,写出读书笔记,课堂交流;任选一个问题或一篇文章或一个角度写一篇分析文章,在班级内分享;寒假到作者所提及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写一篇考察报告。以上两个案例的显著特征是情景化感知,批判性阅读与创新性表达,这些都是“生态?智慧”课堂追寻的目标。学校还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STEAM教育等项目式学习,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卓越领导力提升训练课程介绍1 篇6

【收费标准】3600元/人(含中餐、茶点、讲义费等)

【课程背景】

如何提高企业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是众多企业追求的主题,成功的领导者不仅具有成熟的心理素质,更应该具有熟练的洞察他人的心理行为反应的能力。如何高效利用领导力培训常识对同事或领导者的下属施加影响进而达到组织的效益的增长是成功领导的重要能力要素。现代化企业调调以人为本,强调主动自律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与人际关系变化,才能更有效的领导企业走出混沌,提高企业团队的领导能力,推动企业变革。

【课程目的】

通过系统的学习,对企业领导者的领导风格与领导素质进行评估;

区别领导与管理,帮您掌握、运用领导和管理艺术,更有效的领导团队;

了解杰出领导者的权力与影响力,有助于开发自身领导力;

掌握领导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论,提升领导力,打造卓越团队,创造卓越绩效。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领导者的思维定式与自我突破

一、环境在产生了什么变革?

二、传统管理者与现代领导者

三、领导者的个人概念障碍

四、领导者的决策问题

五、中国人的心理特质与领导特征

六、人情困境与法制环境

七、组织中领导者的心理与领导行为

八、影响圈与关切圈

九、用影响圈领导

领导测评、游戏互动

第二部分: 领导心理学概要

一、领导心理学概论

二、领导心理学核心内容

三、领导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

关于领导行为研究的几种模型

四、领导理论及其应用

1、领导的素质理论的几种代表

2、行为类型理论的几种代表

3、情境理论的演变与意义

4、利克特(R•Likert)的领导系统模式

领导测评:

5、弗鲁姆和耶顿的规范理论

6、领导的生命周期论

第三部分:领导与领导力

一、领导的概念与意义

二、何为影响力

三、领导的特点与领导影响力

四、领导者的权力基础

1、权力影响力

2、非权力影响力

案例分析讨论:

五、权变领导

讨论:如何界定三者关系?

六、领导的权利基础

1、法定权力

2、奖赏权力

3、强制权力

4、专家权力

5、感召和参考权力

6、实施领导权利基础的影响力

案例分析讨论

六、权变领导与权力应用

1、菲德勒定义的环境

2、柔性领导与软权力的运用

3、权力的运用

案例演练:

第四部分:情境与魅力领导

一、情境领导核心

演练:如何界定领导的情境特征

二、下属的成熟度

案例分析:请确认下属的成熟度

三、如何确定下属的成熟度

测评: 案例分析:

四、下属成熟度的表现阶段

演练:何种情况下表现差异?

五、情境领导风格

领导测评:情境领导测评

六、领导风格与成熟度匹配

案例分析:

录像分析:

七、关于魅力型领导

魅力领导的六要素

测评:

第五部分:领导激励

一、为什么要激励员工

1、激励的定义

2、当代激励模式

二、当代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核心要义简介

需求理论在领导措施上的运用

2.麦克莱兰德的需要理论

3.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在领导措施上的运用

4.期望理论--弗鲁姆

期望理论在领导措施上的运用

5.公平理论--亚当斯

公平理论在领导措施上的运用

三、如何有效激励

1、激励形式——物质激励的体系设计

2、激励形式——精神激励的艺术

3、激励的六种设计方式

4、精神激励的几大方法

5、领导沟通与激励

案例分析:

四、盖勒普Q12的应用

【讲师简介】贾君新老师

管理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资深培训导师“10S”企业组织培训系统解决方案创始人,英国人力资源研究会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内多家民营企业长年战略顾问、独立董事、董事,2006-2007年度IPTA中国最有影响力的50名职业培训师之一。

贾君新是一位既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又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实战型管理培训专家。曾在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Wales(Cardiff)UK、北京大学学习,并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圣荷西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格勒诺贝尔大学短期培训学习,能将东西方管理精髓同管理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并应用到企业管理过程中。

先后在和记黄埔、建溢集团、TL(香港全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担任经理、高级经理、总经理,其中8年以上担任上万人大型外资上市集团总经理工作经历。

服务的企业:

INTEL; IBM; 三洋 ; 日立;通用集团;施耐德电气;中国华电集团;中粮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航天工业;中国新兴铸管;中国华能;中国远大集团;中国电力投资;中国大唐电力;新希望集团;贵州电网;中国燃气;华为技术;广东南粤物流股份;中国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公司;安徽电力;通用集团。

授课风格:

结合十多年大型跨国企业高层管理经验,互动性强,注重学员参与,语言风趣幽默,课堂气氛活跃,精辟的案例分析和对管理独到深入的观点是主要特点。

追求有效教学,推进课程改革 篇7

近日公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 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力等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 肥胖检出率上升, 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体育教师应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着手, 抓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契机, 大胆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改进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现代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开放性等特征, 进一步创设适合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 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为改善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状况尽一份微薄之力。

2. 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有效教学是指能引导学生的学习, 并收到实效的教学;是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 从“不好”到“好”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 并学有所获的教学。

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是不尽相同的。普通高中的体育课堂教学应围绕课程的总目标进行。通过学习, 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 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评价, 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 塑造健康体魄,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3. 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课程标准》就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3.1 体育是一门必修课程。

体育是“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学习阶段中占有重要地位。体育教学同样担负着授业和解惑的任务, 它需要向学生传授人体运动的操作性知识, 即运动技术, 这就规定了体育课是要具有“传授运动技术的程序和效果”的课程, 同时要体现运动技术进步的这一突出的教育效果。

3.2 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体育课必须是以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 说明了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 也说明了体育课一定是“要具有健身和锻炼程序与效果”的课程。

3.3 体育课程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

体育课必须强调锻炼身体、愉悦身心, 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的程序和效果, 不能将体育课程生硬地与作为文化的体育运动相衔接。

4. 教学过程的主要构成因素

构成教学过程的因素有很多, 如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环境等, 但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 他们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

4.1 教师是教育者, 也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

《课程标准》在为教师编制与执行教学计划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 但无论选择何种模块、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教师仍然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 也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贴近课程性质, 达成课程目标, 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4.1.1 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 无论选择什么项目, 或在某个模块学习中, 教师都应根据具体情况 (如学生、场地、气候等情况) 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选择并明确该模块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目标, 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并达成学习目标。

4.1.2 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种灌输—接受的教学方式,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样示范和讲解, 学生就照模子画样子, 完全是一种“跟我学”、“跟我做”的模式, 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的“反应器”。《课程标准》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有效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处理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4.1.3 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空

没有练习是不可能学好运动技术的, 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 有效教学要精讲多练, 讲练结合,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4.1.4 教学流程要符合教学规律

有效教学的课堂组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掌握技术的规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 不能一刀切, 课堂还必须有必要的开始 (常规教育) 部分和结束 (放松、整理) 部分。

4.1.5 及时反思教学

课后,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获得的成功经验等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 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4.2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信息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 落实在学生身上, 学生应该并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因此, 有效教学必须落实“传授运动技术、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程序和效果。

4.2.1 通过学习能体会到有所进步

教学的每一个模块 (单元) 、每一次课都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运动技术, 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掌握、巩固、应用运动技术;通过学习能感到有所长进, 能体会到小小的成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建立起自信, 就会逐步建立起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4.2.2 通过锻炼能有良好的身体反应

每一次课都要进行有效的和针对性强的身体素质练习, 并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练习量, 让学生的身体在课后有一些良好的反应, 如肌肉酸痛或适当的疲劳感, 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2.3 通过学习能感到有所悟

教学的每一个单元或每一次课都要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 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讲解和传授体育知识, 并注意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体育运动的原理, 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 提高体育实践能力的目的。

4.2.4 通过学习能规范行为和受到教育

每次教学活动都要使学生受到教育, 每堂课都要不断地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 通过课堂常规、纪律教育、集体教育等让学生明确体育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和奥林匹克教育的场所,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5. 开展有效教学的几点感悟

5.1 营造和谐的氛围。

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建立支持性的课堂。

5.2 教学中心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充分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教学目标设疑激趣、设疑激思, 鼓励学生讨论,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努力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5.3 注重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思考, 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体育与健康的保健知识, 动作技术的形成规律、练习方法、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4 适时实施分层教学。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能施教, 按学生体能分组, 按学生掌握动作技术快慢分组, 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学法措施。对学生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也有不同因人而异的目标, 课堂上“学生吃得多的多给、吃得少的少给”, 保证学生“吃得饱”和“吃得了”, 并能学了有用。

5.5 变革教学手段, 优选和运用教学媒体。

简便实用的教学手段, 丰富直观的教学媒体, 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和自我评价。

6. 结论和建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 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经验, 开展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在一所学校, 若教师人人争当有效教师、个个实施有效教学, 这所学校必定焕发出勃勃生机, 形成良性循环, 极具可持续性发展的强有力的后劲。但由于课程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 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教研活动还处在探索时期, 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6.1 做好班级日记工作, 把学生一些合理的要求、建议或批评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加强沟通, 消除不必要的教学障碍。

6.2 定期召开体育委员、学生代表座谈会, 了解教学过程中值得肯定、推广的好做法、好经验, 制止教学过程中阻碍师生交流、发展的不良因素。

6.3 教研组、备课组要经常组织听课, 并随时组织授课效果的检测, 加强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 做到资源共享;落实课堂反思制度, 引导教师不断培养反思意识;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和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朱万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 2003.

[3]毛振明.好的体育课首先要像体育课[J].体育教学, 2007.1.

试论小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 篇8

一、从逻辑原点出发

拨开重重迷雾,我们找寻问题的逻辑原点:语文课程是我国的母语教育课程。所谓“母语教育课程”是指学习本国(或本民族)标准语的语言学科课程。我国的语文课程就是学习中华民族标准语(汉语言)的语言学科课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首先,小学语文课程是语言课程,要与非语言课程划清界线。非语言课程学习言语表达的内容,而语言课程则学习言语表达本身。正如张楚廷教授所说,“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养学生“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便是我国语文课程的基础功能与基本任务,也就是叶圣陶先生反复强调的“独当其任”之所在。

其次,小学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要与外语课程有所区别。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把母语课程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以及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课程载体。诚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培养言语能力”与“涵养人文素养”共同构成了小学语文课程的两个基本范畴。虽然从课程层面而言,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完整的母语教育课程,但是前者是小学语文课程存在的物质基础,体现着课程的核心价值。通俗地说,前者是“形”,后者是“影”,虽然形影不离,但有主次之分。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必须“咬定语言不放松”,坚持以“培养言语能力”为中心。

二、从课程功能审视

本次课程改革具有非常明确的课程理念,旨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纲要》在关于课程功能方面更是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课程都应自觉地服从并服务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大局。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秉承课改精神,实现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到引导学生学会语言、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的重大转变。

学会语言,这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授民族语言,培养言语能力”的专项任务,“语言”是其立身之本。因此,小学语文课程在课程目标层面必须坚守“语言”阵地,始终把“学语习文”当作课程第一要务。

学会学习,这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关键。所谓“学会学习”,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本次课程功能转变的关键所在,它以理念的形式时刻提醒着每位小学语文教师要拓宽自己的教学视域,注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的展开。

学会做人,这是小学语文课程的灵魂内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传承民族文化,涵养人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师教学的理想凭借,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三个“学会”既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又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框架,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导向。在课程的不同层面,它们的影响力是有轻重主次的,它们的表现形式也是有显隐之分的。尤其在课程实施层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动态的,是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唯有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多元化发展,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从语文素养展开

纵观百年语文课程发展史,横看各国语文课程的开发,我们发现,小学语文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都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现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根据《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具体阐述,我们大致可以把小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分解成三个维度来把握。

1.学会语言——落实“知识与技能”。小学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信息能力。

2.学会学习——关注“过程与方法”。小学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学会做人——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小学语文课程既要引导学生认识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又要使他们具备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另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2022年社区庆“三八”节活动总结下一篇:街道2024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