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测试题(精选13篇)
一、 口算题( 10分 )
(1)48+36= (2)75-29= (3)21×3=
(4)52÷6= (5)88÷4= (6)60+70=
(7)150-90= (8)4000÷5= (9)3000+140=
(10)60×8×0=
二、 计算题(每道小题 5分 共 30分 )
1. 280÷4+360÷9
2. 90×4+70×3
3. 180×2-50×6
4. 588÷7-29×2
5. 96÷6+45×9
6. 450÷3-420÷7
三、 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5分 共 20分 )
1. 180的.9倍是多少?
2. 180是9的多少倍?
3. 一个数的5倍是450,这个数是多少?
4. 一个数除以25商4余3,这个数是多少?
四、 应用题(1-2每题 6分, 3-6每题 7分, 共 40分)
1. 商店有黄气球19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7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2倍,花气球有多少个?
2. 同学们做习题,小华做了75道,小明做了85道,小青比小华和小明的总数少30道,小青做了多少道?
3. 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4. 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5. 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它明确提出在关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更要关注数学思想与方法, 因为它可以让学生走得更宽广、更扎实。因此, 复习课要“面向未来”, 有知识增量, 有技能提升, 有思维深度, 使其充满活力。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期末复习为例, 谈谈如何让复习课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想 】
《长方形、正方形 》这一单元安排了5道例题, 分别是认识四边形, 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了解周长的意义,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用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 这五个知识点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笔者与实验稿教材进行了比较, 发现例5是新增的教学内容, 它需要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来解决问题。 总复习时安排了一题:“长6厘米, 宽3厘米的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后的周长是多少? ”这与例题5紧密配套, 需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丰富体验, 发展空间观念。 因此, 笔者觉得期末复习时可以抓住这一个问题进行拓展, 通过画一画、拼一拼得出新的图形, 找到相关数据, 计算出周长。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发现拼成的新图形的周长并不是单个长方形周长的两倍, 而且由于拼法不同, 周长也就不同。 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拼成后的图形少了两条宽或两条长, 以此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 逐步把这一现象与规律和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联系与比较, 适当延伸到其他数学知识点中去, 让学生体验到复习课的魅力与生命力。
【教学实践 】
一、自主练习, 梳理单元知识的要点
数学复习课, 首先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有效梳理, 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知识脉络。 课始, 笔者出示一张长6cm、 宽4cm的长方形和边长为3cm的正方形白纸, 设问:当看到这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你能想到什么知识?通过学生的回答梳理出该单元的知识框架 (如图1) 。 接着让学生独立计算出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由两个基本的图形入手, 这样既简洁又快速, 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所学知识, 较好地把握了本单元所涵盖的各个知识点, 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思维导图,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比较辨析, 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现象
在完成第一个环节后, 笔者继续提供同样的一张正方形纸, 提问:如果把这两张正方形白纸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它们的周长又是多少?学生根据经验画出草图 (图2) , 明确不管是竖着拼还是横着拼, 它们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均为 (6 +3) ×2 =18 (cm) 。 此时, 笔者质疑:为什么原来两个图形的周长和是24cm, 拼成后的周长是18cm?引导学生发现周长发生变化是因为减少了两条拼在一起的公共边, 就是2条3cm的边长, 因此, 也可以用3×4×2-3×2=18cm进行计算。
随后, 笔者再提供一张长6cm、宽4cm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纸与刚才那张同样的长方形纸拼在一起, 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与原来两个独立的长方形的周长之和比较, 会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学具摆放很快猜出大长方形的周长会比原来两个独立长方形周长的和少8cm或12cm。 其理由是:减少了两条宽也就是4×2=8 (cm) (图3) ;减少了两条长6×2=12 (cm) (图4) 。 为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计算验证:原长方形周长的和是: (6+4) ×2×2=40 (cm) , 把宽拼在一起 (图3)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6+4) ×2=32 (cm) , 即减少了40-32=8 (cm) ; 把长拼在一起 (图4) 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 (6+4+4) ×2=28 (cm) , 即减少了40-28=12 (cm) 。
通过验证, 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此时, 笔者设疑:是否必须采用计算的方法来验证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周长比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少多少厘米?通过讨论、交流, 进一步明确两个图形拼成一个新图形后只要知道减少拼在一起公共边的长度, 就知道了拼成后图形的周长减少了多少。在此基础上一并呈现拼组后的3组图形, 组织学生观察他们的共同点:均有一条公共边, 减少拼在一起的两条边。
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 一方面让学生在拼的过程中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成新图形后的周长计算方法, 同时也理解并掌握了求拼成后新图形周长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即:两个图形的周长和减去公共边×2的长度; 另一方面也知道了拼成后的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图形的周长和的关系, 逐步体会到了其中的变化规律。
三、分析推理,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通过刚才的分析与验证, 学生对拼组后图形的周长变化已有一定的感知。 于是, 笔者出示了以下一组图形 (图5) , 要求是这5个图形都由一些同样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拼成, 拼成后新图形的周长与原来独立的几个图形的周长总和相比少了多少?通过分析, 学生很快知道每一个图形分别少了多少。接着, 笔者质疑第 (1) 、 (2) 两个图形的周长情况, 学生根据这两个图形均由3个正方形拼成, 而且均少了4条边长, 发现这两个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 但周长是一样的。
为进一步研究周长的变化, 掌握拼组图形周长变化的本质, 笔者随即出示以下一组图形 (图6) 。 要求是下面7个图形都由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 想一想, 哪些图形拼成后周长是一样的? 哪些是不一样的?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了拼成后周长一样的图形和周长不一样的图形。
生1:第 (1) (3) (4) (5) (7) 是一样的, 虽然它们的形状不一样, 但都是把长方形的宽拼在一起, 也就是少了2条宽的长度, 所以拼成后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
生2:第 (2) 是少了2条长, 第 (6) 少的是两个长的一部分, 不确定具体少多少, 所以这两个图形与其他图形的周长是不一样的。
接着, 笔者出示教材第86页内容 (图7) :用16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怎样拼, 才能使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组织学生回忆当时是如何研究这个题目的,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方法知道小军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最长, 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1:现在我知道了小军这样拼在一起的图形少了30条边长, 而小军拼成后的图形少了44条边长, 小华少了48条边长, 所以小华拼成的图形周长最短。
生2:我发现只有拼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图形, 它的周长就越短, 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它的周长就越大。
生3:我发现, 还是直接算来得比较快。
师:刚才有同学说拼成的长与宽越接近, 周长越短;而长与宽的差越大, 周长越大。 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 认为其中的道理还是减少的边的多少决定了拼成后图形周长的长短。
师:刚才有同学说, 还是直接算来得快。在这个题中有这样一个现象, 但利用边减少的条数却能说明拼成的不同图形有不同周长的原因, 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上述环节中两个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第一题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减少了什么, 减少了多少?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通过分析边的减少来分析拼组后的图形的周长是否相等。有了上述环节的思考, 让学生回头来看曾经研究过的课本中的例题,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情况与减少的边的多少和减少什么边有关, 解题思路进一步拓展, 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升了学习能力。
四、延伸拓展, 彰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从两个基本图形的拼组到多个不同图形的不同拼法, 学生对拼组图形的周长有了新的认识。 此时, 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拓展, 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也为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于是, 笔者出示一道在网络上广泛讨论的题目 (图8) :由A、B、C、D四个不同的长方形拼成, 这四个长方形的周长的和是18厘米。 请问, 拼成的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经过小组讨论, 学生认为: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在长方形A、B、C、D的拼组过程中, 图形A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图形B、C、D同样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这样少的边刚好是大长方形的周长, 也就是18÷2=9 (cm) 。
生2:我们小组赞同他们的方法,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更加直观地知道, 老师我可以上来画图吗? (可以) ……
随后就出现如图9的图形。 通过这个小组所画图形的呈现, 学生直观地发现:外面一圈的长度与拼在一起的公共边的总长度是一样的, 就是把四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18cm平均分成了2份, 即9cm。 接着教师追问, 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看什么? 到了这里, 学生的回答自然水到渠成, 就是要运用“减少公共边的条数、长度”的知识点。
课堂上,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已学的知识, 还应让学生体验学习此知识的价值,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 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
(1) 有3个正方体 (图10) , 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 如果按图11拼在一起, 要减少几个面?
(2) 苗族千人长桌宴, 如果一张方桌每边坐4个人 (图12) , 那么1000张方桌 (图13) 拼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个人?
第一题让学生感知不仅长方形、正方形可以拼组, 同样的长方体、正方体也可以拼组, 它的拼组与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息息相关;第二题让学生感知到图形的拼组还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就餐人数的变化与桌子拼组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这两道题的呈现, 让学生体会到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更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生命力。
【教学反思 】
数学家华罗庚主张读书时要先把书“从薄读到厚”, 然后再“从厚读到薄”。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 特别是复习教学指明了方向。复习时从梳理知识到知识构建, 再到延伸拓展与方法提升,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读书理念。 笔者认为:要让复习课能吸引学生, 不仅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回忆知识, 更应创设情境设计一条思维训练的主线。通过情境的发展和思路的拓展, 使并不紧密的题目变成 “一条线”, 使复习课在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中, 当教材中出现能够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的素材时, 作为数学教师应有敏锐的嗅觉, 及时捕捉住这些有价值的学习素材。在《长方形、正方形》的复习中, 笔者以例5和总复习的练习题为引子, 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拼组的知识点进行了拓展。 从基本图形的特点、周长计算, 到图形的拼组, 再到图形拼组后周长的变化规律, 最后到运用这一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紧紧抓住了思维发展的主线, 构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路, 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向纵深发展, 对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1.计算2.88?.6时,应先把3.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变成( );把2.8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 )位,变成( ),再除。这样算的依据是( )。
2.9.6?.53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1.23?.5的积是( )位小数。
3.两个因数的积是10.15,其中一个因数是2.9,另一个因数是( )。
4.从54.3里连续减去2.1,减( )次后还剩1.8。
5.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1.2千米,行驶3千米需要( )分钟,0.8分钟可以行驶( )千米。
6.1.96262…可以写成( ),循环节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
7.在里填上“>”“<”或“=”。
2.17?.32.17 0.35?.920.35
0.4?0.04 0.12?.50.12?.4
8.在0.777、0.888…、0.59、3.0808中,有限小数是( ),循环小数有( )个。
9.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6.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成( )个这样的蛋糕。
10.找规律填数:12.8,3.2,0.8,( ),( )。
二、对错辨别庭(5分)
1.7.6?.02=76?.2。 ( )
2.5.3?.6,商是2时,余数是1。 ( )
3.9.6保留两位小数是9.64。 ( )
4.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 ( )
5.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 )
三、答案选择厅(5分)
1.与算式0.648?.18得数相同的算式是( )。
A.6.48?8 B.64.8?8 C.64.8?.8
2.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小的是( )。
A.7.9?.3 B.7.9? C.7.9?.6
3.下列算式中,商是循环小数的是( )。
A.1.998? B.1.35?.9 C.1.3?.5
4.9.5?1的精确商是( )。
A.0.863… B.0.863 C.0.864
5.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就比原数多2.43,原数是( )。
A.0.243 B.0.27 C.2.7
四、计算小能手(25分)
1.直接写出得数。(9分)
0.28?= 3.2?.4= 0?.5?.2=
1.2?.4= 2.7?.1= 0.72??=
2.49?= 2 0.05= 2.5?.1?.4=
2.用竖式计算。(4分)
16.45?.5(用乘法验算) 0.37?.18(商保留两位小数)
3.计算下面各题。(12分)
90?5.2 3.4) 7.2?.8 0.15? 2.9?.6?.8
1.17?.3?.15 3.9?.65 5.2 0.42鱗(6.7+2.05)?.4]
五、数学万花筒(12分)
1.小小诊所。(把错的改正过来。2分)
2.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4分)
7.2 0.4=18 7.2 0.24=7.44
7.2 0.4=6.8 7.2 0.24=1.728
3.先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再试着写出后两题的积。(6分)
(1)1.2?+0.2= (2)1.23?+0.03=
(3)1.234?+0.004= (4)1.2345?+0.0005=
(5)1.23456?+0.00006= (6)1.234567?+0.000007=
六、生活应用场(4+8+6+4+8=30分)
1.
兔子的奔跑速度是猴子的多少倍?
2.
(1)妈妈去香港,将2500元人民币兑换成港币,可以换港币多少元?
(2)妈妈给淘淘买了一件上衣,付港币138元;买了一条裤子,付港币68元。这套衣服折合人民币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3.一箱12盒装的牛奶,售价62元;一瓶酸奶售价5.5元。妈妈带了100元,先买了一箱牛奶,剩下的钱买酸奶。
(1)平均每盒牛奶多少钱?
(2)妈妈可以买几瓶酸奶?
4.一间客厅的面积是25.5平方米,用边长0.3米的方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5.做水果生意的王阿姨批了一种苹果,净重55千克,付了264元。她发现该批发处有一则消息:购满200元送5元车费,购满300元送10元车费。请你帮她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苹果的批发价是每千克多少元?
(2)要想得到10元车费,至少还要买多少千克苹果?
4.3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_________,表面积是________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5.一个正方体,其中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它的棱长和是__________。
6.铁丝围成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至少要用铁丝_______________。
7.一个正方体油桶的棱长是0.3米,做这个油桶至少用铁皮_________平方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
安徽 万 斌
一、请你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工整地写在括号里。(8分,其中书写规范2分)
p? qi f鄋 w閕 j q? l? sh
( ) ( ) ( ) ( )
t鄆 ch m x
( )山 ( )辱 ( )头 无( )
二、请你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3分)
哭泣(qi q?) 抒发(s sh ) 吮吸(y n sh n)
浪(费 废) 悲(奋 愤)交加 (嘱 瞩)托
三、请你查字典填空。(2分)
“降临”的“临”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字典中,“临”的解释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④摹仿。上词中的“临”应选第 种解释。用①种解释分别组词为 。
四、请你用“\”划去下列句中括号里使用不恰当的词语。 (4分)
1.司马迁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 资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史料 资料)。
2.他还四处(游览 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老大爷把(积累 积聚)起来的钱存入银行。
五、请你根据要求写词语。(4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扶老( )幼 名( )海外 不屈不( ) 如饥似( )
2.根据提示写词语。(2分)
①赞美海伦·凯勒的成语有 、 。
②我能用 、 等四字词语来介绍郑和远航。
六、请你说说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填序号)(2分)
引号的用法:①表示引用。②表示特别强调。③表示特殊的意思。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一直贴在我书房的墙上。
( )
2.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 )
3.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 )
4.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 ( )
七、请你按要求写句子。(6分)
1.阿炳双目失明。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个句子)(1分)
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1分)
3.月光照在水面上。(改为打比方的句子)(2分)
4.请注意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把句子写具体。
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2分)
八、请你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 ,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 ,在怀念 ,在思索 。(选自《二泉映月》)
2.《史记》是 代的文学家、史学家 用了 年完成的一部 万字的辉煌的巨著。我知道《史记》中有《 》《 》等故事。
3.郑和远航, 之大, 之大, 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选自《郑和远航》)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认识了海伦·凯勒、阿炳和 的郑和、 的司马迁,从他们身上,我得到这样的启示: 。
九、阅读感悟。(20分)
(一)请你阅读课文片断,细心回答问题。(7分)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节选《郑和远航》)
1.联系上下文理解“化险为夷”的意思,并试着用这个词写一句话。(2分)
化险为夷:
2.请用横线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1分)
3.短文是从 、 两方面写出航行凶险的。通过“镇定自若”“化险为夷”等词,表现了郑和的 。(3分)
4.读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分)
(二)请你认真阅读短文,轻松回答问题。(13分)
“成”与“功”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个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与“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20年临池习书,洗笔把池水都染成黑色了,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檐楣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石头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了。
如果成功很容易,无需奋斗就能达到的话,如果成功不是需要功的积累,不需要努力攀登的话,那成功就会变得廉价,失去了它原有的耀人的色泽,那我们还要成功干嘛?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资料,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成功是自私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无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孕育——( ) 施舍——( ) 捷径——( )
2.短文列举了哪些人物的事例说明“功到自然成”?分别用一句话作简要的概括。(4分)
3.“水滴石穿”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一两句话写下来。(2分)
4.“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需要花苞长期孕育;任何一枚勋章都要成功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5.写一句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或警句。(1分)
十、语言实践。(5分)
有人说:“现在可以从网上搜索到大量的资料,还要做什么读书笔记?”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十一、习作。(30分)
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那么,在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立、学会坚强的过程中,你一定有着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实践。请选取你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或听到、看到的一件事,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注意习作时要有一定的速度!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测题》参考答案 一、脾气、范围、机器、隶书、泰、耻、码、锡。二、q欤瑂h ,y n,费,愤,嘱。三、丨,八 。②临街。四、1. 资料,史料,2.游览,3. 积累。五、1.携,扬, 挠,渴。2.①如:不屈不挠,坚持不懈。②如:讲和通好,互通有无。六、①,③,③,②。七、1.虽然阿炳双目失明,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并没有泯灭。2.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难道不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吗? 3.月光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照在水面上。4.略。八、1.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 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2.汉,司马迁,13,52,《破釜沉舟》,《孔子世家》。3.规模,时间,范围。4.顽强探索,忍辱负重,略。九、(一)1.比喻转危为安,略。2.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3.风浪、海盗、勇敢机智。4.写出海面风大浪急,十分可怕。(二)1.养育、救济、窍门。2.王羲之经过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成功。李时珍跋山涉水,笔根不息 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司马迁忍辱负重,笔根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3.要点:凡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成功。(可列举事例,如:写字、画画等)4.要点:每一个人获得成功,都要付出辛勤的汗水。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十、略。十一、略。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2)如果有14个果子呢?
4.选两个不同的数字,按要求分别组2个两位数。
(1)奇数: 偶数:
(2)3的倍数:5的倍数:
(3)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同时是2和3的倍数:
(5)同时是3和5的倍数:
六、智慧加油站。(做对一题加5分)
1.有一列数:1、1、2、3、5、8、13、21、3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的和。请问:在前2015个数中,奇数有多少个?
2.有四个互不相同的自然数,最大数与最小数之积是奇数,而这四个数的和是最小的两位奇数。问:这四个数的乘积是多少?
(1)有几种串法?分别能串多少串?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5.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大米若干,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1)kg、(25?.2)kg、(25?.3)kg的字样。
(1)质量为(25?.2)kg表示质量在( )到( )之间。
(2)任意拿出其中的两袋,它们最多相差多少千克?
六、巧妙试一试(做对加10分)
“十一”黄金周中,某景区在7天假期中每天游客人数变化如下表(正数表示比前一天多的人数,负数表示比前一天少的人数)。
1.这7天中,游客最多的是( )日,最少的是( )日,相差( )万人。
2.如果最多一天有游客3万人,那么9月30日游客有( )万人。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五、仔细解一解。(38分)
1.下面是乐乐家12月份的收支情况。请你将表格填完整。
12月8日:爸爸工资收入5300元;12月10日:水、电等费支出230元;
12月12日:妈妈工资收入4800元;12月15日:购物用去780元;
12月26日:卖废旧物收入140元;12月30日:本月伙食费共用去2150元。
2.某地12月份一周(7~13日)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14℃、15℃、11℃、6℃、9℃、10℃、12℃。这一周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 )。
(1)把平均温度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天的最高温度。
(2)将表中七个表示温度的正、负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下图每格表示1km,一辆出租车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如果出租车从0处向东行驶5km,表示为+5km,那么从0处向西行驶3km可以表示为( )km。
(2)如果出租车现在位于-4km处,说明该车向( )行驶( )km。
(3)如果出租车从0处先向东行驶7km,再向西行驶5km,这时该车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2.连一连,填一填。
这三个温度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
3.写一写,标一标。
(1)写出下面数轴上四个点表示的数,再标出-3.5、12 这两个数。
(2)已知数轴上的两点A、B相距6格,表示A、B两点的数字相同,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1)中间第2站的上、下车人数各是多少?中间第5站呢?
(2)从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答案:一、1. 负十五 正二点八 2. +5,17,+ -3,-60 3.零上4℃ 零下7℃ -7℃ +4℃ 4. +10m 5. -10分 0分 6. -100m 7. 正数 大 负数 小 8. -6 -2 2 5 9. < > < > < =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ànzhù zhùmíng jīnglì fēngfù táoqì
( ) ( ) ( ) ( ) ( )
miáohuì kǒngpà lián gǒng shí qiáo xíng tài gè yì
( ) ( ) ( ) ( )
二、读词语,圈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fú( ) pì ( ) xiàng ( )
肚腹 媲美 一街一巷
fù ( ) pí ( ) hàng ( )
xīng( ) shèn ( ) zōng ( )
欣欣向荣 甚至 祖宗
xīn( ) sèn ( ) zhōng( )
三、填空,把词语补充完整。
()皆是 ()()一格 ( )( )矛盾 ()( )不竭
哑口( )( ) ( )姿( )态 栩栩( )( ) ( )雅孤( )
( )( )棋布 取之( )( ) 街头( )尾 ( )不足( )
四、比一比,再组词。
机( ) 虾( ) 健( ) 住( ) 抗( )
饥( ) 吓( ) 建( ) 柱( ) 航( )
性( ) 联( ) 暑( ) 仍( ) 费( )
姓( ) 连( ) 著( ) 扔( ) 废( )
五、照样子,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生 (姓)姓 名 姓 氏 会 ( ) 、
苗 ( ) 、虫 ( ) 、
共 ( ) 、匋 ( ) 、
巩 ( ) 、束 ( ) 、
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的词语的意思。
1、童年的这一段农村生活的经历,成为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绘画源泉。
2、那些原来在我们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他的描绘,好像忽然有了深长的意义。
3、古老的建筑,坍塌的废墟,残毁的廊柱,比比皆是。
4、3000多处大大小小的喷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一些广场和街巷里.
七、按原文填空,并完成练习
1、这些狮子真有 。它们 , 有几十厘米高, 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 。它们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有的低着头,好像 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石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 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⑴各用一个词概括卢沟桥狮子的特点:第二句写卢沟桥的狮子 ;第三句写卢沟桥的狮子 。
⑵认真读第三句,用“——”画出作者看到的,用“﹏﹏”画出作者的想象的内容,
2、罗马还是一座用雕塑装饰起来的城市。( )街头巷尾,( )屋顶门廊,看不到雕塑( )不正常的。罗马城的雕塑,超过了罗马城的人口。
⑴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
⑵用“﹏﹏”的句子在这一段中有什么作用?
⑶不改变画“ ”句子的意思,给它换个说法。
⑷这段话写出了罗马城的 的特点。
八、默写《舟夜书所见》
、
、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xiáo)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qì)成,下面没有桥墩(dūn),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时,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大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chán)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抵(dǐ)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1、你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吗?
闻名——(著名)(无名)减轻——( )( ) 节省——( )( )
2、根据文中的描述画一画赵州桥的样子,再说说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
这种设计的好处是:
3、读文中画“ ”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和好处?
4、任选两组词语,造句。
……既……又…… ……不但……而且……
……有的……有的……还有的……
5、判断对错,在正确的后面打“√”,再错误的后面打“×”。
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这句话是比喻句。( )
②课文中“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中的“这种设计”指的是赵州桥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 )
1.在 的(上 下)面, 在 的(上 下)面。
2.在 的(前 后)面, 在 的(前 后)面。
3.在 的(左 右)面, 在 的(左 右)面。
二、小动物赛跑。
1.()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后面。
2.小牛在小狗的()面,小狗在小牛的()面。
3.小羊在小牛的()面,小羊在小鹿的()面。
4.小兔在小猪的()面,小猪在小兔的()面。
三、想一想,填一填。
1.(1)小羊的前面是(),()排在小鹿的后面。
(2)从前面数,小鹿排第();从后面数,小猫排第()。
(3)小鹿在小羊的()面,在大象的()面。
2.好习惯大家来保持。
(1)过马路要靠()行。
(2)我用()手与客人握手。
四、快乐判一判。(对的画 “√”,错的画“?”)
1.美羊羊 沸羊羊 美羊羊在沸羊羊的右面,沸羊羊高兴地抬起了左脚。()
2.灰太狼 灰太狼右脸上有伤疤。()
3.懒羊羊 懒羊羊右手拿着苹果。()
4.红太狼 红太狼的平底锅常拿在右手里。()
五、涂一涂,画一画。
1.(1)从左往右第4个涂红色;从右往左第5个涂蓝色。
(2)从上往下第4个涂黄色;从下往上第6个涂黑色。
2.请你画出行车路线。
前行→第一个十字路口→左拐→第一个十字路口→右拐→第一个十字路口→右拐→第二个十字路口→左拐→交货处。
六、看图填一填。
1.这里共有()只动物在开会。
2.狮子的前面是(),号码是()。
3.()在狮子的后面。
4.狮子的左面是(),()在狮子的右面。
5.狮子的上面是(),()在狮子的下面。
七、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分辨出左手和右手吗?
2.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小明的左面是小军,右面是小青。
3.填一填。狐狸和乌鸦 狐狸住在大树()面的树洞里,乌鸦嘴里叼着一块肉站在狐狸的()面,狐狸站在()面。狐狸想吃乌鸦叼着的这块肉,它想尽办法终于让乌鸦嘴里的肉从()面掉()来……
参考答案
一、1.上 下2.前 后3.左 右
二、1.小狗 小猪2.后 前3.后 前4.前 后
三、1.(1)小猫 大象(2)5 5(3)后 前2.(1)右(2)右
四、1.? 2.√ 3.√ 4.?
五、略
六、1.72.小老鼠 63.小猫4.小鸭 公鸡5.小鸟 松鼠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我国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你们认识这几种野生动物吗?你们知道他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吗?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要想算出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你会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学校--------班级----------姓名----------等级-------一一一
一、填空。
⑴直线有()个端点,射线有()个端点,线段有()个端点。⑵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⑶一个平角相当于()个直角,一个周角相当于()个平角,或相当于()个直角。⑷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其中的1份是()度,记作();48份对应的角是()度,记作();120份对应的角是()度,记作()。⑸3时整时,分针和时针成()角,二、选择。
⑴通过两点可以画()条直线。A、一条B、两条C、无数 ⑵从一点可以引出()条射线。A、一条B、两条C、无数 ⑶角的两边是()。A、直线B、射线C、线段 ⑷比钝角大的角是()。A、平角B、直角C、锐角 ⑸无限长的是()。A、直线B、射线C、线段
三、判断判断判断判断。。⑴大于90度的角是钝角。()⑵角越大,边越长。()⑶用三角板可以画出105度的角。()⑷小明在纸上画了一条长6厘米的直线。()⑸用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30度的角,看到的角的度数应该是150度。()
四、把下列各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六、画一画。
单元测试二
一、直接写得数.
185= 16-153= (4+6)3=
540-360= 17+132= 18-91=
3023= 840+27= (85-85)26=
590+100= 2463= 100-254=
二、填空.
1.486-315的运算顺序是;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2.有两个算式:2255=45,78-45=33,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3.看一本书,9天看了135页,平均一天看( )页.照这样计算,12天可以看( )页,如果一本书300页,要( )天看完.
4.工人叔叔修一条公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这条公路全长( )米.如果每天修15米,需( )天修完.如果想用6天完成,平均每天应修( )米.
5.商店里有7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卖3元.那么
310求的是( );
107求的是( );
3107求的是( );
3(107)求的是( ).
6.工地上两辆汽车运水泥,每车运80袋,一共运来水泥8000千克.根据下列问题写出相应算式:
(1)两辆汽车共运来多少袋?列式:( );
(2)每辆汽车运多少千克?列式:();
(3)每袋水泥重多少千克?列式:( );
还可以这样列式:( ).
三、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84+(96123)的.得数是( ).
① 276 ②108 ③45
2.求75除975与150的差,商是多少的算式是( ).
①97575-150②(975-150)75
③97575-15075 ④75(975-150)
3.30与25的和除它们的积,求商用( ).
①(30+25)3025 ②3025+(30+25)
③302530+25 ④(30+25)(3025)
4.某村要修一条长780米的水渠,前4天修了240米.照这样计算,这条水渠修完需要多少天?正确的算式是( ).
①7804 ②780+(2404)
③ 780(2404) ④(780-240)+(240+4)
5.少年官小红花艺术团有180个学生,是书法组人数的5倍.书法组有4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多少人?正确的答案是( ).
①45人 ②9人 ③36人 ④225人
四、递等式计算.
165+15054 (73+65)(75-28)
4321812-127 152-738(1086)
五、列式计算.
1.370与174的和除以17,商是多少?
2.23乘以103与87的差,积是多少?
六、应用题.
1.商店有3箱衬衣,每箱12件,一共卖了1260元.每件衬衣多少元?(两种方法解)
2.服装厂20天做了4800套学生装.照这样计算,28天可以做多少套?如果要做8400套学生装,需要几天完成?
3.工程队铺一条柏油路,计划每天铺90米,20天铺完,实际18天铺完,每天铺多少米?比原计划每天多铺多少米?
参考答案
一、90,11,30,180,43,9,690,27,0,690,12,0
二、1.除,乘,减 2. 78-2255=333.15,180,204. 120,8,20
5.10支(每盒)钢笔多少元,7盒一共有多少支,
7盒钢笔一共多少元,7盒钢笔一共多少元
6.(1)802=160(袋),(2)80002=4000(千克),(3)8000280=50(千克), 8000(802)=50(千克)
三、1.② 2.② 3.② 4.② 5.②
四、285,6486,161,111
五、1.32 2.368
六、1.35元 2.6720套,35天 3.100米,10米
单元测试二
1.直接写出得数.(l9分)
30+66= (387-387)+0= 16-168=
7+5+5-7= 9+8-9+8= 25+4+70=
(111+189)3= 4343= 1258100=
396250= (l+7)(l6-6)= 8l44=
3311+49= 187+29-29= 587+496=
26+2626= 15371537=
32(3216)= 300-(300-222)=
2.在下面每个条件后面补充合适的问题.(8分)
(1)一班有37人,二班有42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辆汽车4小时行驶320千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利拿20元钱去买4元1千克的苹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光每小时生产7个零件,他每天工作8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每个问题的下面补充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8分)
(1)甲、乙两组一共生产多少台机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辆汽车共行驶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际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电视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产这批零件一共需要多少小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每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6分)
(1)11917=7 (2)430-220=210
917=13 21030=7
5.计算下面各题.(18分)
7515+205 (150-75)(25-20)
(3390-1695)17 687+(99-67)0-13
1000+(10000-9888)6 900560+2090
6.列式计算.(8分)
(1)486与114的和除以2789与2783的差,商是多少?
(2)305减去15乘以18的积,差是多少?
7.应用题.(前5小题各5分,第(6)小题8分)
(1)甲、乙两个单位去植树,甲单位共植树210棵,乙单位25人,平均每人植树6棵,甲、乙两单位一共植树多少棵?
(2)一班有35人,二班有45人,两个班平均每人买了8本练习本,一共买了多少本?
(3)买4本书用了12元钱,买120本同样的书,一共要用多少钱?
(4)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27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540千米需要几小时?
(5)某汽车队用8辆汽车3次运水泥4800袋,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多少袋水泥?
(6)体育队买4箱运动服,每箱10套,共用去6000元钱,每套运动服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参考答案
1.66,0,14,10,16,99,900,9,10,0,80,81,39,187,1083,26,1,16,222
2.(1)两班共多少人?
(2)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可以买几斤?
(4)一天生产多少个零件?
3.(1)甲组生产机器的台数
乙组生产机器的台数
(2)每小时行驶多少干米几小时
(3)实际生产的台数
原计划生产的台数
(4)零件的总个数每小时生产多少个
4.91(11917)
(430-220)30
5.105 15 110 674 1002 1815
6.(l)100(2)35
7.(1)210+25 6=360(棵)
(2)8 +(35+45)= 640(本)
(3)124 120=360(元)
(4)540+(2703)=6(小时)
(5)480083=200(袋)
(6)6000410=150(元)
一、 判断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12分 )
1. 量物体的重量可用吨作单位. ( )
2. 1厘米等于10分米. ( )
3. 2个10分米是1米. ( )
4. 1头牛约重200克. ( )
二、 单选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12分 )
1. 北京天津相距约 [ ]
A.120米 B.120千米 C.120分米
2. 粉笔长约 [ ]
A.75毫米 B.75分米 C.75米
3. 一杯水约重 [ ]
A.250克 B.250千克 C.250吨
4. 小明体重约是: [ ]
A.30克 B.30千克 C.30吨
三、 填空题(1-8每题 2分, 9-16每题 3分, 共 40分)
1. ( )厘米=10毫米 50毫米=( )厘米
2. ( )米=1000毫米 7000毫米=( )米
3. ( )千米=1000米 9000米=( )千米
4. ( )分米=100毫米 7000毫米=( )分米
5. ( )米=100厘米 600厘米=( )米
6. ( )米=10分米 20分米=( )米
7. ( )吨=1000千克 10000千克=( )吨
8. ( )分米=10厘米 40厘米=( )分米
9. 25毫米+35毫米=( )毫米=( )厘米
一、填空。
1、9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40千克=( )克
( )克=2千克
2、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 )作单位。
3、个正方形花坛的.边长是75米,绕这个花坛走一圈,大约要走( )
4、1个2分钱币大约重1克,1000个2分钱币约重( )千克。
5、袋盐重500克,( )袋盐重1千克。
6、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头牛重200 ( )
一个兵兵球重4 ( )
一个蓝球重650 ( )
一辆卡车载重5000 ( )
7、个长方形花圃的宽是7米,长是宽的3倍。这个花的长是( ) 米,周长是( )米。
8、在()里填上>,<或=。
8千克()9千克
4千克()4000克
3千克()299千克
1千克()1010克
9、一袋奶糖100克,( )袋这拥闹糖重1千克;如果每袋售价3元, 买1千克这样的奶糖应付( )元。
10、 200 克+ 800克=( )千克
1千克-6 0 0克=( )克
11、下列重量按从大到小排列。
600克 、 1千克、 400克、 3千克
( )>( )>( )>( )
二、判断。
1、3千克纸要比3000克铁轻。 ( )
2、周长20厘米的正方形,边长一定是5厘米。( )
3、1袋盐重500克,4袋盐重千克。 ( )
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
5、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和宽一定分别相等。 ( )
6、一个长方形,长24厘米,宽8厘米。这个长方形一定能分成3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 )
三、选择}。
1、( )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A、 2
B、 20
C、200
2、买1千克香蕉需要3元钱,现有15元钱,可买( )千克的香蕉,
A、5000
B、5
C、500
3、一个正方形剪成2个长方形后,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 )原来正方形的周长。
A、相等
B、大于
C、小于
4、甲瓶有果汁600克,乙瓶有果汁1千克,应从乙瓶向甲瓶倒( )克, 两瓶果汁就一样重。
A. 400
B. 300
C. 200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234=
402=
56+29=
844=
640=
78-24=
963=
822=
2、用竖式计算。
6 58
364 5
270-180
480 + 150
502 6
4 250
五、 解决实际问题。
1、一袋盐重500克,买6袋盐重多少千克?
2、个长方形操场,长是100米,宽40米,围着这个操场跑3圈,要跑多少米?
一、填空:(20分)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这个积最大是( ),最小是( )。
2、125×8的积末尾有( )个0;( )×8得数是;405×5的积中间有( )个0;252×4积中间有( )个0。
3、口算36×2时,可以先算( )×2,再算( )×2,最后算( )+( ),得( )。
4、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 );203×5×0的积是( )。
5、□02×7的积是四千多,□里最大填( ),□里最大填( )。
6、183的9倍是( ),8个194是多少( )。
7、小丽想了一个数,这个数与3相乘后得数在380和390之间。这个数可能是( )、( )。
二、计算。(20分)
1、直接写得数。
14×3= 25×2= 500×8= 6×400=
25×8= 6×15= 700×4= 9×800=
2、用竖式计算:
312×7= 9×430= 290×5=
625×5= 7×706= 914×2=
三、在圆圈里填上>、<或=。(共6分)
24×5○25×4 489×6○3000 1+2+3○1×2×3
8×3×2○8×6 602×5○3000 0+2+3○0×2×3
四、选择题(10分)
1、320×5的积末尾有﹙ ﹚个0
①1 ②2 ③3
2、435×﹙﹚时,积一定是四位数
①1 ②2 ③ 3
3、求125的.8倍是多少?列式是﹙﹚
①125+8 ②125—8 ③125×8
4、380×2﹙﹚280×3
①< ②>③=
5、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的乘法,要从﹙﹚位乘起。
①个 ②十 ③百
五、判断题(5分)
(1)、0乘3小于0乘7。 ( )
(2)、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
(3)、一个两位数加上0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
(4)、一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也有几个( )
(5)、一个乘数中间有几个零,积的中间也有几个0( )
六、连一连。(5分)
31×6 得数大约是280
79×5 得数大约是400
92×6 得数大约是180
43×7 得数大约是540
72×8 得数大约是560
七、先找出错在哪里,在改正。(4分)
5 0 1 1 0 6 4 5 0 1 1 3
× 3 × 5 × 6 × 7
1 5 3 5 0 3 0 2 7 0 9 7 1
八、解决问题(30分)
1、小宁每分钟能打字192个,一份1000字的稿件,她5分钟能打完吗?
2、张村计划挖一条1000米的水沟,每天挖124米,挖了7天,还剩多少米没挖?
3、学校图书室买回科技书240本,文艺书320本。买回的故事书是科技书和文艺书本数的和的3倍,买回的故事书有多少本?
4、果园里有桃树120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5、青山小学组织330名学生去春游,租了6辆汽车,已知每辆车上能坐56人,请问租6辆汽车够吗?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43页例4。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能力目标:
根据实际生活需要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生活需要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讲解、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吗?阅读是个好习惯,可以让我们增长很多知识,小明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阅读,请看大屏幕。
出示:小明看一本书,前3天看了138页,后4天看了余下的175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师: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请同学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说一说列竖式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生回答,并强调注意点(相同竖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那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师: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
师:我们刚才帮小明解决了问题,现在小红一家又碰到了困难,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帮帮她们吗?
星期天,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商场,他们选中了三种商品,请看大屏幕。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出示例4,产品的销售清单。
1、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销售清单中都能得到哪些信
息?说一说。
学生和大家分享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师引导:她们选完商品,就要去结账了,不知道小红爸爸带的钱
够不够,不够的话被扣下来可怎么办,多尴尬呀,咱们赶紧去帮帮他吧。
师:咱们应该帮小红爸爸什么忙呀?
生:小红的爸爸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
引导学生:小红爸爸大约应准备多少钱,不需要精确计算,只要
大概估计一下就行。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4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3)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板书:
560+230+170
=790+170
=960(元)
答:小红的爸爸大约应该准备960元。
2、师:小红的爸爸带着大家帮他准备好的钱去结账了,猜猜谁
又碰见了难题。
生: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师:引导学生收银员收钱要准确,因此要精确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4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
(3)
小组代表发言,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板书:
558+225+166
=
783+166
=
949(元)
答:收银员应收949元。
同学们真棒,又帮小红一家和收银员解决了问题,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三、应用练习
出示大像山景点一周售票情况统计图。
让同学们计算
(1)
周六周日共售票多少张?
(精确计算)
(2)
周一到周五大约售票多少张?(估算)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讨论,把计算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全班
交流计算过程。
四、小结
收银员收钱要准确,因此要精确计算;而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不需要精确计算,估一估就行。
小结:当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要求准确时,就要精确计算,当结果不需要准确时,可以估算解决。解决问题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方法。
五、小游戏
老师带来了两个数字宝宝:227和548
分估算组和精算组比赛,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全班交流,展示结果。
这节课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很开心,你们开心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六、课后练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测试题】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一单元综合测试题1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同步试题07-19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试卷分析10-29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设计07-20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我学会了吗教学设计06-09
数学三年级上册综合试题10-10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05-31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10-21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9-3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解析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