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运用(精选11篇)
摘要:在幼儿的音乐课堂教育过程中引入游戏,能够让幼儿在较为枯燥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到比较自由、比较兴奋的一种音乐教育方式。能够使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悦的感觉,并且自愿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游戏过程中,并且在游戏中感受到音乐。
关键词: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当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常规教育和审美教育。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还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和享受,愉悦了身心健康,培养并形成了他们对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个性。然而,由于受自身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幼儿自发的音乐游戏往往是简单的、盲目的,只有在教师及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幼儿体验到“音乐游戏”和“玩”是一样的感觉,逐步引导幼儿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时代是游戏的时代,在游戏中,幼儿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物,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游戏成了他们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在游戏中他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悦,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健全,比较喜欢玩耍,而且难以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在音乐课堂教育中运用音乐游戏正是立足于幼儿的这一心理以及生理特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运用是对孩子进行音乐能力培养及整体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在音乐课堂中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呢?
一、通过音乐游戏创设情境教学,增强活动的生动性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创设情境教学,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体验,相信会比老师单一的讲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天津我们听一位老师的音乐活动《小青蛙找家》时,老师未来让幼儿更好的融入音乐,体验小青蛙找“家”。她就利用户外材料“荷叶”和画了背景图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幼儿变身青蛙,模仿青蛙跳练节奏,接着用打击乐器敲击节奏,逐步的完成了音乐活动。上期我们中班在《企鹅日记》时,我们以企鹅长途跋涉觅食为游戏主线,结合儿童熟悉的抛接游戏、抱团游戏等,让儿童在想象和表现小企鹅的各种动作中去体验模仿与创造的愉悦,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和音乐游戏的乐趣。教师和幼儿一起沉浸在音乐游戏的世界里其乐融融,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作为导入过程的游戏,揭示课题,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儿童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小班的《吹泡泡》,我们就以游戏吹泡泡让幼儿感受泡泡的大小。用富有童趣的音乐游戏导入课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所要教授的音乐之声悄无声息地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
三、作为调节活动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调整课堂秩序,提高儿童的学习热情。
四、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编排即兴游戏,弥补教学上的某些不足。《刷牙歌》
五、让儿童根据音乐内容创编音乐游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
关键词:阅读课堂教学,运用音乐,语文素养
引言
著名作家叶文玲说过:“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可见, 音乐与语文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虽然音乐不能展现文学作品的全部内涵, 但它蕴含的感情使文学作品的情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升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同环节中, 如能恰当地运用音乐, 创设、营造出特殊的情境与氛围, 让音乐作用于学生, 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调动其情感体验, 拓宽其思维领域, 促进其理解感悟。
一、音乐导入, 增趣凝神
音乐在整体学习过程中以其动听悦耳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听觉最大限度地参与感知活动。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用音乐做引导, 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通过音乐感受课文要传达的寓意, 而不仅局限在文字上, 这是课本上的东西所不能传达的效果。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 就可以在教学一开始播放儿童音乐《春天在哪里》, 将学生引入愉快的春游活动气氛中。
二、音乐过渡, 自然灵动
在课堂教学中, 在实施的前后环节之间, 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 选用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配以教师言语进行过渡, 往往会比教师单纯语言性的过渡要更富吸引力, 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由于音乐的强烈而直接的感染力, 使得学生在音乐的“引领”下, 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之中, 学习的情绪自然衔接, 有利于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 在引导学生感悟体会谈迁编写初稿的艰辛, 终成初稿时的喜悦与兴奋这一环节时, 可在播放二胡曲《江河水》的同时, 出示谈迁书稿被窃的悲惨遭遇片段, 让学生自然沉浸到谈迁的悲惨遭遇之中, 起到了“一曲胜似千言”的效果。
三、音乐渲染, 蕴情入境
在教材中, 有许多写景、状物、叙事的精美篇章,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空间、不同状态、特定环境下的美, 是我们教学的必然目标之一。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和学识水平的差别, 导致学生在文本解读学习过程中, 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情、形、质时出现困难, 而这些难点, 仅仅靠教师的语言描绘、激发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言语作用下, 在思维空间里完成情境的塑造、情景的再现。这时就需要借助音乐的表现与感染力, 为学生在文本与思维之间进行“宽带”连接, 让学生在音乐氛围的渲染下, 跨越时空, 进入文本描述的“真实境地”, 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如在《大江保卫战》一文中, 开篇交代的有关长江沿线的紧急险情:“1998年的夏天。暴雨, 大暴雨, 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 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 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一片段, 学生因生活阅历所限, 无法在安静的课堂上凭借一段文字就进入浊浪泛滥的洪灾险境, 体会不到灾情的严重与紧急。这时, 如果播放古筝曲《战台风》, 创设风急浪高、群战洪灾的紧张情境, 就能让学生结合文本描述体会到灾情的危急。
四、音乐激情, 个性表达
《荀子·乐论》中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速”, 说明了音乐容易深入人心, 感化人的速度也很快。在语文教学中, 每篇课文都离不开朗读。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语言规律的习得、情感的激发熏陶、语言素材的积累都要依靠“读”这一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去实现。然而, 重复机械的朗读训练, 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 情感的积淀与表达都达不到入情入境的效果。在学生朗读时配上优美的音乐, 让学生享受到文本的意境之“美”, 与文中蕴含的情感相共鸣。在这样的场境中展开朗读,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 情感表达才能更充分, 朗读才更能有韵味。如在《九寨沟》一课的教学中, 在学生朗读描绘九寨沟如诗如画般风景的段落时, 为学生配上班得瑞的轻音乐《雪之梦》, 让学生伴着悠扬的钢琴声走进天堂般的世界, 读好充满诗情画意的语句, 徜徉在美的境界里。
五、音乐启智, 促进感悟
心理学家认为: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在学生掌握知识诸种复杂因素中, 最主要的有主动性、直感性、积极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因此, 无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 都应该充分激发这些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的因素。当学生对教师所讲重点内容的理解出现障碍, 导致“思维受阻”时, 需要利用音乐作为更合适的手段来为学生进行启迪。学生在音乐的催化作用下, 往往会借曲移情, 幻想翩翩, 学生的想象力会越来越丰富, 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景、意、形有深刻的理解, 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笔者曾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教学中, 紧扣“挣脱”一词展开探究, 结合谈迁的原话“吾手尚在, 宁遂已乎!”配以歌曲《怒放的生命》, 来启迪学生突破认知难点, 收到了良好效果。那富有深刻意蕴的歌词, 让学生仿佛再次听到谈迁庄严而坚定的誓言:“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 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 曾经多少次扑灭了梦想, 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在音乐的引领下, 学生深入思考, 展开想象交流。用他们稚嫩的语言将谈迁挣脱内心苦痛的过程再现。有的学生说:“谈迁呀, 谈迁, 你的原稿丢了, 但你的双手还在, 你一定能再编《国榷》!你一定可以的!”有的学生说:“谈迁呀, 谈迁, 你的原稿丢了, 但你还有对《国榷》的记忆, 你一定能东山再起!你一定可以!行动起来!”还有的学生说:“谈迁呀, 谈迁, 你的原稿丢了, 但你还有健康的身体, 你一定能重头再来的!”
六、音乐明旨, 升华无痕
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常会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总结概括, 一般由教师用语言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总结、强调, 或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或就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利用音乐来进行总结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将音乐所表现出的内容与文章叙述的内容进行联系, 在思维深处进行融合、鉴别、建构、完善, 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 形成正确的观念, 这一切都在音乐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 就可以利用军旅歌曲《为了谁》来进行总结, 让学生在歌曲声中现次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战斗”, 感受人民子弟兵为保卫群众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惧艰险、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音乐 游戏 结合
信息和网络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成长。正确实施美育,对促进孩子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与音乐活动的结合是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必要性
幼儿阶段是人生奠基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玩乐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认知、探索世界的方式,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审美意识与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幼儿音乐教育方式,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年龄小,有意控制力差,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适合的手段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凡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就会集中,出现探索尝试的欲望。这就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避免长时间让幼儿学习过于单一或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幼儿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幼儿学习兴趣或需求的转移,幼儿会逐渐失去对音乐活动的期盼,还会限制幼儿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3-6岁间的幼儿音乐教学中,要紧抓幼儿学生的爱玩的天性,以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以“新”“奇”“异”来诱发幼儿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喜爱,实现游戏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习到具体的、可理解的内容,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学习到音乐知识,对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与成年人具有很大不同,他们自制力弱、好奇又好动,而且天生贪玩。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利梭说过幼儿的心智是“有吸收性的心智”,“儿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由于游戏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吸引幼儿自觉参与到音乐游戏之中。此外,幼儿期阶段是人萌发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可以为他们拓展一个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同时可依靠游戏的趣味性来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
对于刚刚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幼儿来说,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幼儿对身边的事情总是充满着疑问,这正是他们追求知识的重要表现。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激发幼儿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寓教于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策略
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而且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抓住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而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则是一条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实现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旋律要易于记忆
音乐游戏需要在特定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但由于幼儿缺乏较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在音乐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往往只对游戏产生兴趣,忽视了音乐部分。音乐游戏完成之后,幼儿难以掌握应学的音乐知识。因此,为了有效完成音乐游戏,要选择那些易于幼儿记忆的歌谣,例如音乐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歌词中写到“一根手指头呀,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两根手指头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歌词重复易记,具有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幼儿可以在音乐伴奏下根据歌词来做动作,从而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并掌握了音乐歌词和动作要领,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首先要做好音乐的选择,确保音乐旋律优美,歌词简单,这样幼儿学生读起来才回更加顺口,便于幼儿记忆,教师只需稍微引导,音乐游戏便可顺利完成。
(二)精心设计游戏形式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儿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转移,游戏是吸引幼儿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增强游戏的新颖度和趣味性,才能实现对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持续激发。因此,音乐教师要紧抓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同时结合各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娱乐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幼儿园中班歌唱游戏活动《风》,用用力吹风的方式使PPT中的苹果由青变红,使孩子们兴趣度极大的提升。此外,音乐游戏的设计要以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游戏要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音乐基本技能等,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促进音乐故事情景化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他们难以准确理解音乐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为切实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强化幼儿与音乐的沟通,将音乐游戏进行故事情景化设计是一个有效举措。教师可以以音乐内容为依据,设计出一个具有故事性的角色扮演游戏,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角色去表演,充分彰显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同时幼儿在故事情节中也深刻学习到了音乐的知识。比如在进行《摇啊摇》音乐教学中,故事可设计为妈妈和娃娃两个角色,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个幼儿戴着头巾扮演“妈妈”,另一个幼儿吃着奶瓶扮演“娃娃”,模拟妈妈抱娃娃的情景。在音乐游戏进行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带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充分体现出妈妈对娃娃的爱。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时的点拨,及时的向幼儿讲解音乐知识点,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既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也能学习到自身能力范围内的音乐知识,最终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延伸音乐节奏性
音乐游戏只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形象生动的培养起幼儿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但是无法真正实现幼儿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掌握。因此,幼儿音乐教育需要在音乐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通过表演、模仿、乐器打击等游戏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性,以此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易于理解的图案来创设音乐区域图谱,使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知识;其次,充分发挥出音乐玩具的作用,练习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通过铃鼓、三角铁、钹、双响筒、圆弧响板、蛙鸣筒、沙球、卡祖笛等发声器材发出声音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音乐器材;最后,在音乐旋律下让幼儿自主选打击乐器进行有节奏的击打,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最终实现音乐游戏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为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必须加强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寓教于游戏之中,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谢湘娜.试论幼儿学前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与必要性[J].读书文摘,2015,(20).
盖州市归州学校
贾富文 2016、3、29
浅谈数学课堂中音乐元素的融入
盖州市归州学校 贾富文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来,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上情境音乐的巧妙引入,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课堂中音乐元素的融入,将从新的视角整合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数学 音乐 创新
爱听邓丽君的《独上西楼》(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安雯的《月满西楼》(两宋之交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北宋文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想学生们会唱这些歌,那这些古诗词也就自然熟练的记住了。查资料知道,按道理,大部分古诗词都可以唱的。“诗言志,律和声。”《诗经》、《楚辞》、《乐府》等均源自民歌,均协律可歌。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为《春晓》、《明日歌》、《相思》、《咏鹅》、《静夜思》近50首古诗谱曲,成为脍炙人口的儿歌。几年前在课堂上就和学生们说:“如果能把数学知识要点编成可以唱的歌曲,要是再能请像凤凰传奇、S.H.E等歌星来唱着给你们上课。那你们还有不感兴趣、想睡觉、不写作业的吗?······” 都说数学课堂是最没意思、最乏味的课堂。没有语文课生动优美,没有体育课活泼有趣。简单的“1、2、3、4、+、-、×、÷”枯燥的公式、定义、法则、定律,用什么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教师的引导显得单薄,为何不用音乐给学生带来兴趣?就像广东台山一位教师化学公式版《青花瓷》,就像滕州二中张老师平方根版《小苹果》。这样如诗如歌的知识处理,这种美妙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兴奋?怎能不让学生向往?让我们都来关注数学课堂中的音乐元素,选好音乐、用好音乐,恰如其分的让美妙的音乐在数学课堂上响起来,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速度来为数学教师教学“伴奏”。
一、借效果音乐,以促知识的理解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①牛顿从平常的苹果落地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凭借习以为常的水开壶盖跳的情景改良了蒸汽机。拿什么给我的学生带来灵感?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不就是再美妙的琴声中诞生的吗?数学家拉格朗日也是在圣保罗教堂听声乐时萌发了求积分值的变分法念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以往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常用动画故事激发兴趣,常用生活问题设置悬念。为何不加入音乐元素,以美好的轻音乐配以动画图案,会更好的满足孩子们的视觉、听觉需求的。音乐元素在数学课堂中的渗入会调节课堂气氛、提升学习的兴趣、激发探索的欲望。比如再讲《轴对称图形》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显现给学生们一副美丽的山与水天然映衬的图画、一副庄严的故宫照片、一副漂亮的蝴蝶剪纸作品时,再让优美的古筝乐曲伴随图画呈现出来。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建筑的对称之美会给学生“人在画中游”的美感享受。自然学生会变要学为爱学、乐学。再比如讲《用字母表示数》时,会用一首儿歌作为学习素材,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入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两声跳入水······”在儿歌的轻重旋律中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了知识。在讲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flash课件《海上日出》(当太阳刚升出海平面一部分相当于直线与圆相交;当太阳正好升到海平面相当于直线与圆相切;当太阳升离海平面相当于直线与圆相离)通过太阳升起的过程来展现太阳与海平面的位置关系来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在播放太阳升起的画面时,配上李克勤的《红日》。熟悉的、优美的旋律在结合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怎能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怎能不令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痕迹?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感到疲劳。”②
二、借心境音乐以促学习的热情
尼采曾说:“没有音乐,生活就没有价值的。”我认为课堂要是没有了音乐,就少了许多精彩。据报道:2001年英国梅克斯伯勒的温德希尔小学进行一次有趣的实验。让六年级学生在莫扎特的音乐背景中学习数学,一年后对比发现,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了近10 %。1.课前音乐的导入 上课前学生经历了10分钟课间的休息,身体全方位的放松,一听到上课铃声,虽然身子在座位上坐好,然而课下疯闹的“惯性”使学生很难以最快速度回到课堂教学中。那么,我认为音乐是最好的吸引方法。课前音乐的融入能够安其脑、悦其心、定其神。比如课前播放谭晶的《三德歌》、何静的《厚德载物》、那英的《春暖花开》。这些音乐能够提供宜人的气氛,能够发挥平静情绪的效果。使人的心情从灰暗过渡到愉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的审美情操、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熏陶,使得课堂的过渡变得更顺畅。就像魏书生老师提出的课前一首歌,魏书生老师班里的学生爱唱歌,从1979年开始,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爱唱。每年都唱,每月每周每天都唱,甚至每节课前、自习前都唱一首歌。20世纪70年代的课前一首歌,学生在座位上愿怎么唱就怎么唱,有的坐直了唱,有的伏在桌子上唱,有的边写作业边唱,有的一心一意地唱,有的三心二意的唱。无论怎样唱,都是为了让学生把繁杂的学习变得轻松、愉悦,都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2.做题音乐的选择
在典雅的民族乐曲的旋律声中营造恬静的练习环境,或是优美、舒缓、沉稳的钢琴曲、轻音乐。比如《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比如巴赫的键盘作品,肖邦的夜曲,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等。一边做着练习一边欣赏着轻松、愉悦、优美的乐曲,我想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晰,想象力会更丰富,创新意识会更强烈,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外向-内向性模型证明,内向型的人有一个趋于最好的唤醒水平,他们对刺激更敏感,在喧闹的地方内向型的人会常常被各种事情所干扰以至于他们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而另一方面,外向型的人如果受到的刺激太少则可能会觉得安静的屋子很令人厌烦。除非对学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否则外向型的人会经常休息、环顾四周寻找分心之物,他们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当前任务上。效果的优良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之。
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音乐可以静心,音乐可以激思,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不枯燥,做题时不疲劳。让音乐走进数学课堂,犹如给数学课堂注入了生命与活力。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笑是教师和学生的良药。正是通过笑,使师生从压力中得到解脱,从窒息中得到自由,他们就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和创造,师生就会感到一种自由,会发展他们的大脑技能,激励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愉悦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学生从内心里笑出来,轻松、享受、高效。
谁说数学课没有语文课的诗词曲赋之美;谁说数学课没有美术课的五颜六色之美;谁说数学课没有音乐课的鼓乐铿锵之美。数学课不仅有简洁流畅的美、数形结合的美、逻辑思维的美。情境音乐又是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坚信数学课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融入音乐元素一定会让数学课堂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①《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21期
绵阳师范学院 唐乙丹
内容摘要:音乐表现是器乐表演艺术之灵魂,也是所有器乐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钢琴中的音乐表现的关键在于:音乐与技术的结合、构思与表达、变化与统一、个性的表现。
关键词:音乐表现 钢琴教学
有情,就有乐,音乐就有思想,就要表达。如何把通过对作品的理解而引发的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则取决于表演者的表达方式和手段。由于演奏者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所持的美学观的不同,同一作品可能以多种不同的面貌出现在听众面前,但一个根本目的,都是通过表演者的再创造,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富于生命力,更紧密地把作家和听众联系起来。钢琴表演艺术也同其他所有器乐表演艺术一样,演奏者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越深刻,听众所产生的共鸣和激发的感情也越强烈。因此,音乐表现应是所有器乐表演艺术的灵魂,也是器乐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现在一些学生虽然学琴早,到十多岁已有扎实的基础和较高的弹奏技术。但在音乐表现方面却显得不足,暴露出一些缺陷:有的学生技能技巧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他弹出来的声音总是死气沉沉的,不动听,不感人;有的从头到尾是一种速度,一种力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否在教学中得到了足够重视。音乐表现方面的教学是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一、技巧与音乐的结合
众所周知,技巧是表现音乐思想情感内容不可缺少的手段。技术学得越全面,掌握越熟练,就越能得心应手的表现音乐风格和内容。反之,演奏者想将自己对乐曲的感受通过双手表现,将会受到技术的制约,无法完整准确地演奏应有的音乐效果。因此,具备全面的弹奏技术是我们的首要目标。然而,若缺乏对作品的风格、内容、曲式、节奏把握这种技术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英国钢琴家哈罗尔德.鲍尔说:“技术本身就是艺术,在练技术之时就应把技术当作艺术来练。”可见,技术与音乐表现是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
过去,有种倾向,认为有了弹奏技术就有了一切。初学要求手型、手指等。到以后再来要求音乐。我认为这种观点往往导致学生把音乐与技术隔离开来,造成他们对音乐的不敏感。好的方法是在学琴伊始就让学生有旋律概念。让学生懂得弹琴和说话一样,有语气,有句子,有表情。在音乐意境下要求技术,哪怕是最简单的几个音,也可以注入音乐内涵。如《小客人敲门》(李斐岚、董刚锐编《幼儿钢琴教程》),这首小曲技术上不仅仅是用两只手的三指交替落指进行弹奏。但昭义先生在启发学生时抓住了敲门的声音这个很直观,幼儿很容易体会的特征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自己的弹奏:敲门声太重,不礼貌(声音“砸”),敲门声太小,主人听不到(声音“飘”)。在音乐形象的启发下,让学生懂得要弹出好听的声音,手指就得站起来,得支撑住手臂的重量。这比单纯纠正弹奏动作的方法更容易接受得多。在一些纯技术练习中,如哈农,音阶,琶音,五指练习等中如果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训练,如改变力度、奏法、节奏等,则可使学生认真倾听自己的弹奏,使学生“弹奏简单的音阶跟弹贝多芬的奏鸣曲一样,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和精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准确的构思与自然的表达
一个好的演奏家既善于感受音乐,又善于表达音乐。但昭义先生称表达音乐的基本功为“半成品”。我们每天练技术,练基本功。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生产各种“机器零件”。有的甚至在上若干年来打磨,使之符合规格。精确度越来越高。而调配、组装得怎样,构思水平如何,这是对设计者的考验。在中国画里,有“意在笔先,成竹在胸”的说法。说明了构思对技巧的统帅作用。在音乐中,所谓设计构思,就是教会学生调动其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斗成品),并将其运用到曲子之中。这应从作品的内容,从音乐的角度去要求技术。如莫扎特奏鸣曲op.233,它充满着生气、热情,自始至终渗透着纯朴、真诚的感情。它的第一乐乐章最初的旋律是长的,轻声的细语,犹如微风吹拂。音乐带有牧歌的风味,表现出一种乡村式的怜悯和欢乐的情调。主要主题如两人对话般出现,始终保持着这里用落滚奏法,可以启发学生象对话一样:“你好吗?”,“很好!”前重后轻,连贯而不断开。
要对一个乐曲的风格进行处理。首先要深入细致地研究乐谱,要站在作品之上,从高处往下看。无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多么伟大的作品都不能反映世界的、自然界或人类历史的全貌。它只能反映一个局部,一个片断。因此,要想控制、驾驭好局部,就得有把握整体的能力。
关于表达,赵晓生在他的《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作了精辟生动的阐述。我体会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字:自然。这犹如一个阐述,假如他说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调的变化,每一个手势都是事先设计、准备好了的,那就很难感人;假如同样是这些内容,给人的感觉是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非常自然,一切都出自他的内心,这样就感人多了。钢琴演奏也是如此,最好的表达是演奏者把对某一作品的理解引发的感情,通过手指渲泻出来,其轻重浓淡,酸甜苦辣,调配适度、自主题亲切、愉快的流畅性。如谱例:
然;有时甚至完全忘却了技术,陶醉于音乐,达到物我交融,“琴人合一”的奇妙境界。而有些表达则是谨小慎微,想得多的是弹奏的清规戒律,而忘却了音乐本身;或者生怕表现不够,拼命造作,浑身都在表现,唯独声音没有质量,甚至惯以小的噱头哗众取宠,这是自我表现,而非音乐表现。
三、表现中的变化与统一
由于乐谱是作曲家对生活、自然界的感受的浓缩。表现出的感情绝不会是单一的。因此,在处理作品时,要善于发掘出乐曲中变化与统一的情绪。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再以多种手法去体现它。如德彪西的作品。他的作品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首创了印象评论音乐,摆脱了传统音乐的特点,抛开了大小调创作体系,忽视和声的功能性,只强调和声本身的色彩性,强调音流的主观自然性,着意刻划音乐主体之外的瞬间朦胧印象。而非音乐本身所塑造的实在具象,在各调边缘徘徊不定,形成了特有的朦胧感。比如德彪西的《月光》,在第一段里,轻而漂渺的声音,柔和的和声是月亮轻移在云层之中,可以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力。月亮如何轻移,月光如何透过树叶洒下点点银光。在节奏上可以稍有不规则,时急时缓来表现月光的游移。音乐作品在艺术的再现过程中,安排高潮点和整体格局的需要,安排色调和情绪上的变化,乃是构思的关键部分。这种变化可以采取不同层次的对比形式,也可采取渐变的形式,也可两者结合。
构成色调的基本因素是力度、速度和音色,色调在艺术上表现为强弱、浓淡、起伏、问答、连断、明暗、远近、虚实等。色调必须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来安排。在几个段落之间,要有情调变化。如悲喜、张驰、收放、藏露的对比关系。如前面的月光。在第一段的中后部开始,月亮渐露,越来越多。这时从力度上就应该有所变化,放开乐曲开始时踩住的左踏瓣来改变音色。到线处是第一次高潮的设置。中段整个来说都是全曲的高潮,从力度、速度及音色上与前段有明显的对比。左手成片的声音,连贯而柔和,使音乐呈现松散流动的效果,双音要控制非辖旋律音,突出旋律。将技术和音乐表现相连,稍快的速度,使情绪上和音乐表现上与前段风格一致却又有对比变化。这是月亮完全显露,月光挥洒大地。在再现段,月亮渐隐,与前段相比,有相似之处,而又更趋于柔和、安静。
四、个性的表现
有特性的钢琴表演,才称得上个性;有个性的演奏,才具有生命力。而对于演奏者的个性即风格问题。历史都有两种观点:19世纪以李斯特为代表的主义表演学派,把表演者个人意识,个人主观感情放在首位,到20世纪,霍罗维茨基本是沿着这条路线发展,认为乐谱不是“圣经”,可以即兴改变演奏。另一种观点是强调表演者忠实原作。演奏风格、自然,变化有节制,讲究分寸感。人们将之称为新古典主义表演学派。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克拉拉.舒曼,钢琴史纳贝尔是这条路线的继承人。到后来,人们又不满足上面的两种流派,出现了综合倾向。既有新古典主义的严格精神,又充满着感情。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他们都提倡“既有鲜明的演奏个性,又使个性服从作品的风格”,也就是说,个性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对作曲家的风格和个性的感受及对作品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各种表演流派各有个不同的特点,各有自己的艺术魅力。我们在培养学生自己的的演奏个性时,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准确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前提下,找出适合学生的不同风格的演奏路子;并且,还应鼓励那些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有个性的处理方法,可给予指导的方面是让学生掌握作品里想说些什么话,表达什么感情,引导学生多听、多想、多思考音符后面所含的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它的感受与理解。在表现时再加上自己想通过它表现的新鲜的东西。而过去在这方面教学时,我们都按教师的方法去思维,习惯用我怎么学的方式去要求学生,甚至把某种处理方式强加学生。实际上,这是不明智的。世界著名英国钢琴家斯蒂芬.霍夫曼说:教师应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他认为最好的学生并不定是最出色的演奏者,而是能显示出个性与自信,并具有不断向上的意态。
音乐表现是与诸多因素密切联系的。实际上,从艺术化的意义来讲,音乐表现是不能完全直接教出来的。因为只有有个性的有创造性的艺术。从学生学习的早期开始,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不断改进学生的趣味和风味感的同时,鼓励他们发展独创性,拓宽思路,既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又不能把结论告诉他。我把《学记》中的这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希望能给钢琴学习带来一些的启示。
参考文献:[英]哈罗尔德.鲍尔
《从艺术方面谈谈学习弹奏钢琴》
但昭立 《钢琴学习辅导》 音乐书刊介绍
音乐爱好者 谢长庆
《我的钢琴梦》
1.在wps中插入工具栏内单击“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按照提示选择软件支持的音乐文件
2.上一步操作完成之后会出现一个蓝色的小喇叭。右键单击这个小喇叭,选择“自定义动画…”,这时候在窗口右边也许会出现自定义动画的操作栏,下面一个比较大的白框中就是罗列的动画,找到那个音乐的那个,就是有一个白色的小三角号后面就是音乐文件名的那个,单击这一项右边的小黑箭头,冒出来一个下拉菜单,选择“效果选项”
3.现在弹出的对话框就可以设置了,您需要的是第二个选项,就是在什么时候停止播放,当然您如果希望多播放一段时间的话,就选择第三个选项“在 幻灯片”,这样您只要这个数字设置的大一点,那么就可以实现您的目的,切换多张幻灯片音乐都不会停止,直到到了您设置的数目的那张幻灯片音乐才会停止(请注意下文的详细说明)。当然下面还有选项可以隐藏掉那个蓝色的小喇叭 以保证美观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经过实践,在停止播放的这个选项中,设置在多少张幻灯片停止播放音乐的那个选项需要注意一个概念,程序并没有说这个数字意思是指第几张幻灯片,而它的意思其实是当你总共播放了多少张幻灯片时音乐就停止。举个例子,假设您设置了这个数字是6,如果您在放映幻灯片的时候正好是一页一页的往后翻,那么正好到第六张幻灯片时 音乐就会停止,这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这中途因为放映到第三张时由于某些原因要重新翻倒第二张看一下,然后又开始顺序放映下去,注意了,这时候音乐不会在第六张幻灯片停下 而是会提前停下。因为powerpoint的这个设置的工作原理是,当音乐开始时,程序就开始记数,它只管记数到你总共播放了6张时,马上就会停止音乐的播放,无论你是怎么翻幻灯片,不管正着放映还是打乱顺序放映,还是有的幻灯片重复了几次,程序一概不管,他不会管这时候您现在是停在那个幻灯片上
所以我想我已经说清楚了,这个数目是指的总数,而绝对不是指第几张。当然解决的办法就是,您完全可以把这个数字设置的大一点,以保证在放映过程中由于特殊情况要回翻或者重复放映某张或某几张幻灯片
二、把音乐设置为从第一张开始 到最后一张之后结束 并且循环播放 在 自定义动画里 触发器里有个效果选项里可以设置音乐的开始和结束 也可以定时结束 在计时选项里选重复次数 这样就能达到你要的效果了 三
1.在要使用背景音乐的幻灯片起始处依次点击“幻灯片放映-幻灯片切换”)。
2.在出现的“幻灯片切换”任务窗格中,点击“声音”选项右边的下拉箭头,在出现的列表框中点击“其它声音...。”
3.在出现的“添加声音”对话框中,选中要作为背景音乐的声音文件,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再回到“幻灯片切换”任务窗格中勾选“循环播放,到下一声音开始时”选项。
4.放映幻灯片,背景音乐功能实现。
注: 1.第一种方法支持较多类型的声音格式文件,但声音文件并没有内嵌到文档当中,因此要将文档移动到别的机器上时,对应的音乐文件也要移动,且相对路径不能错,因此建议采用此方法的同时将背景音乐文件和文档放在同一目录,这样便于移动后不容易出错。
方法目前仅支持.wav类型的声音文件,因此会造成完成后的文档相对较大,但好处也是很明显的,设置成功后,PowerPoint会自动将声音文件内嵌进去,这样即使将文档移动到别的机器上,也不用担心背景音乐文件问题。
四、方法一:
1.依次点击“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在出现的“插入声音”对话框中选中要作为背景音乐的文件,然后单击“确定”,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自动”按钮插入音乐对象。
1.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的特点
(1) 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进行音乐游戏的目的之一就是从游戏中逐渐学会遵守规则, 而游戏是最好的实现方式。音乐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 必然有相应的规则。不同于非音乐游戏, 它的规则需要结合音乐的节拍来进行, 不然音乐就会变成背景音乐而失去意义。一般来说, 教师要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音乐作为游戏音乐, 如果这首歌曲幼儿并不熟悉,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欣赏音乐, 并进行简单的教唱, 当幼儿对歌曲熟悉之后再开展游戏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游戏规则不能太难, 须以幼儿能够记忆住所有的规则为参照来进行设计。
(2) 音乐、歌曲、舞蹈、游戏、知识学习的结合。音乐游戏中涉及教幼儿欣赏音乐、唱歌、跳舞、学习其他内容 (如数数) 等, 这能够从多角度促进幼儿的发展。在音乐游戏中, 音乐的选择需要注意音乐的强节奏性。如果有歌词, 歌曲的内容不能太复杂, 需要符合大多数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通过音乐的节拍、歌曲的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游戏, 或者教给幼儿不同的动作。[1]
2. 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通过音乐游戏学习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以专门课堂的形式来教学音乐或舞蹈并不现实, 小班幼儿的自觉性和纪律性较差, 很难集中精力继续学习, 很多幼儿并不喜欢唱歌或者跳舞, 教师生硬地教授让幼儿更加排斥。通过音乐游戏, 幼儿会将音乐舞蹈的学习认知为游戏娱乐的一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他们可以在玩中学会唱歌、跳舞。
(2) 通过音乐游戏学习知识。音乐游戏还可以帮助幼儿进行知识方面的学习, 针对大班的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学习诗词等, 而小班的幼儿比较适合进行较为简单的数字学习。比如, 《数鸭子》这首歌, 幼儿教师应先确保幼儿能够理解数鸭子的意思, 如果幼儿不是很懂, 可以借助小鸭子毛绒玩具, 让幼儿先认识小鸭子这种动物, 然后让幼儿都作为小鸭子玩过桥的游戏。教室中可以搭一个拱门作为桥, 幼儿排成长龙, 随着歌曲进行到“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时, 教师可以给幼儿出题目——游过5只小鸭子, 让幼儿来自己计算截止到谁。[2]
(3) 通过音乐游戏锻炼幼儿身体协调能力。音乐游戏可以教会幼儿跟随节奏进行拍手、点头、摇头、摆手、跺脚等动作, 可以锻炼幼儿接受信息后的身体协调能力。
(4) 通过音乐游戏拉近教师与幼儿以及幼儿之间的情感距离。在进行音乐游戏时, 幼儿的心情是愉快的, 这是让幼儿快速融入集体生活的有效方式。通过音乐游戏, 可以拉近幼儿与教师、其他幼儿之间的距离。如以音乐游戏“小火车”为例, 教师可以播放儿歌《小火车》, 教师作为火车头, 后面的幼儿一个接一个抓住前面幼儿的衣襟, 根据音乐的节奏在教室内行进。为了让游戏更加有趣, 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提前做好情境设置, 如小桥、拱形的隧道门等, 提高幼儿的参与度。[3]
3. 总结
在幼儿教育中, 要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 针对小班幼儿进行音乐游戏教学时, 要尽量估计大多数幼儿的理解能力, 以便于让幼儿都能加入游戏中。音乐游戏作为一种适用于幼儿的教育形式已被大多数幼儿园所应用, 这种形式相比让幼儿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学习要有趣得多, 值得那些还在延续老一套幼儿教学方法的幼儿园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杰.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学周刊 (c) , 2012, (36) :92-93.
[2]赵燕.嬉戏中的智慧——浅谈在小班音乐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能力[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4, (10) :116.
关键词:音乐活动;目的;参与度
小学音乐课堂面对的是6~12周岁的孩子,孩子们都爱音乐、爱歌唱,天性活泼好动。面对这样的课堂主体,我们很多音乐教师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孩子乐于参与而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音乐活动。孩子们在音乐课中会体验到各种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学习不同的音乐知识,得到不同的技能本领。而老师设计的这些音乐活动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了音乐乐趣,学到了音乐本领呢?
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或是听到的一些公开课中,或是一些案例设计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活动。这些活动设计得非常有趣生动,并能让学生很好地体验音乐;但也有些活动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学生忙活了半天也不知道学了什么。有这样一节围绕新年的音乐公开课,教学的内容是欣赏《窗花舞》和《过新年》。为了营造中国新年的热闹气氛,教师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彩带。在进教室律动时、在《过新年》表演律动时,都带领学生拿着彩带甩。有的学生跟老师随音乐甩动彩带,有小部分学生开始自己拿着彩带打闹。这整个甩彩带的过程只能用“热闹”来形容。然后在欣赏《窗花舞》的时候,又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纸,跟着老师一起剪窗花。看似体现了浓厚的中国元素,可是现在想来《窗花舞》的音乐仿佛成了背景音乐。离开课堂后,学生甚至都想不起音乐的名字。我们的音乐课一周只有2节,每节40分钟,而这样花哨热闹的课堂,却达不成音乐教学的根本,实在是令人惋惜的40分钟。我想这就有必要在设计活动上动动脑筋,有理念支撑,让音乐活动生动有效。
而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活动设计大致可以分为游戏类、律动类、创编。
在听了、看了一些国内外生动的课堂实例后,我有了很大的感受,我想在音乐课堂中设计的活动一定要遵循这样的一些原则:
一、音乐活动的目的明确
音乐课课堂一般大致可分为欣赏课、歌唱课和综合课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为了让学生更有效、更有兴趣地去感受音乐及知识,除了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外,教师也会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有趣的音乐活动。
1.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验音乐元素
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的重要成分,例如,节奏、节拍、音高、强弱等等。我们在让学生体验音高时做的画旋律线的活动就让孩子通过手势高低来体会音的高低起伏。例如,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个音乐活动叫做“打蚊子”。有趣而有变化的音乐,几个乐句后有忽长忽短的“嗡嗡”声,仿佛蚊子在耳边围绕。教师让孩子们做一个听到蚊子叫声停止的时候去拍打蚊子的游戏并在固定乐句的时候做踏步的律动。不难发现,老师设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嗡嗡声后拍手”的游戏中感知音的长短,并在固定乐句时做一个恒拍的律动练习。这个忽长忽短的嗡嗡声,一定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并预计这个音的长短,做出及时的拍手反应。
如果跟着音乐进行单纯的一个节奏X X | X X |拍击,从头到尾无变化、无要求,这样的练习是无效、低效的练习。就是进行恒拍训练,也要有一些趣味性。比如学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杯子舞”,通过杯子正放、倒扣、拍击、交换等动作进行节奏练习,孩子不仅有兴趣,就像玩游戏一样,而且互相之间还有互动。
2.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熟悉旋律
孩子在课堂上学会歌曲的旋律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怎样唱准确音高,把旋律唱好听。这就需要对旋律进行不断地巩固,而每一遍的演唱都是有更高的要求要达到的。对于多遍的巩固旋律,如果没有一些有效的活动设计,孩子们可能会渐渐感觉无味枯燥。比如为了唱准音高、感受旋律进行而进行的跟音乐旋律画旋律线的活动;为了熟悉记忆旋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演唱,如师生接唱、领唱等;为了把握节奏特点而进行的律动练习;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执教苏版教材歌曲《抓妈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抓妈荷”这个活动。(抓妈荷就是抛沙包)黄老师给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抓妈荷的游戏和律动来感受在抛、接、扔“妈荷”时的那种律动感。在和学生一起玩“抓妈荷”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一起感受到了跟随着3拍子玩妈荷的时候,竟然在第二拍时才是“抛”的感觉,也是最用力的时候,所以这首歌在演唱时的重音感应该放在第二拍上。这不真正体验“抓妈荷”又怎么会发现重音迁移了呢?所以这样的音乐活动设计得真是太好了!
3.音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演唱技巧
在孩子们学习正确的发声技巧时,他们通常很需要气息的锻炼和声音位置的体验,这也需要教师通过很多的巧妙的比喻及一些身体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我们看到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声乐指导在指导学生唱高音的时候,也让学生迅速下蹲去感受正确的力量运用。像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闫宝林教授设计的一套“呼吸操”运用于歌唱教学也是非常有益学生的声乐进步。这些身体舒展、拉伸、律动让孩子的全身肌肉都参与到唱歌中来,演唱时是放松的、欢乐的。长期的锻炼也增强了学生的肺活量,为本来略显枯燥的合唱训练增添了很多乐趣。
二、音乐活动有合适的参与度
音乐课中的这些音乐活动也要设计合理,活动不是只针对一个孩子或少数孩子的,应该要全员参与。活动是适合让全部至少大多数孩子得到体验及受益的。而有些活动可能在课堂上很难让全体学生一起参与,那就可以分组分批参与。
教师设计的活动如果超过了大多数孩子的能力,也会影响孩子的参与度。所以一个有效的活动,一定是大多数孩子感兴趣、想参与、能接受的。
三、活动充满乐趣,设计要花费工夫
音乐的活动种类繁多,可以唱出花样也可以跳出花样,也可以玩出美妙的旋律和节奏。活动就像游戏,有哪个孩子不爱游戏的?
我看到一堂欣赏课《大象小象》,老师没有用到钢琴和课件,孩子们没有凳子和桌子。他们围坐在地毯上,聆听了大象、小象不同的音乐形象后,老师用有趣的儿歌编成了律动动作,这些动作里都蕴藏着XX X|或X. X| 等的节奏,孩子们边念儿歌,边用这些小象跳舞的律动感受,几遍下来,这个音乐形象包括内含的节奏特点全部内化在孩子们的心中了。很神奇的音乐体验!如果教师在律动活动前对孩子们说:“来,我们跟着小象的音乐自己来表演吧!”(在没有目标的活动内,孩子们没有章法地甩手臂模仿小象,没有跟节奏的走步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教师鼓励孩子们说“跟着小象的音乐节奏我们一起来跳舞吧!”(是否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男孩子认为跳舞是女孩子的事情而不愿意参与?)
在考虑到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能力的时候,教师设计律动活动时的导入就是让孩子们边念儿歌、边表演。每个动作都是各个主题乐句音乐的节奏,孩子们学会跟着不同主题律动也就熟悉了各句的主题。二年级的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乐句,可他们已经通过不同的律动及听辨内化了,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这样的能力,试问在经常进行这样的音乐体验以后,当讲到乐句的时候他们的乐感肯定会帮助他们感受乐句。当以后要随着音乐起舞时,现在的律动体验也是他们的肢体动作经验。
四、教师有活动的控制能力,能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时候肯定都非常高兴,一高兴纪律就成了大问题。如果纪律不能控制好,整个课堂乱糟糟的,孩子们本该在活动中所要体验的内容就不被关注,目标也就不能达成,那么活动就变得多余和失败了。活动的设计得体,教师还要有控制能力。布置活动参与的规则,让孩子能严格遵守,并在活动中能做好监督及管理,让所有孩子都能通过活动掌握好应学的知识目标。当然教师还充当着过程评价及有效指导者的工作。帮助和提醒没跟上拍子的孩子,及时赏识表现好的孩子等。
当然在开始的快乐活动中,也会有个别调皮的不懂“音乐活动规矩”的孩子,提醒没有用的情况下,老师也可以采取小小的“惩罚”,“杀个鸡”的效果是很好的。我尝试过在表演唱时对大声喊叫的无控制力的小调皮用很严肃的神情告诉他:“你被静音了!”然后对着他的嘴巴做了一个关开关的动作。别的孩子一边唱脸上都露出了“好笑”的表情,那个调皮鬼虽被罚“静音”了,但也不生气,失望中也期待着再次加入的机会。
有效地设计音乐活动对于音乐课堂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事情,教师只要多动动脑子,考虑得周全些,事先强调好纪律,有趣的活动就会更加吸引孩子,乐在音乐中!
参考文献:
陈红燕.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音乐表现力
培养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艺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艺术表现力的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当前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某些教师为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缺乏对钢琴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忽视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钢琴演奏素养的根本性提升,难以将钢琴音乐的精髓呈现给受众。因此,在钢琴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则显得极为必要。对此,本文以浅谈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为题,对其相关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一、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
音乐具有独特性,若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则需要明确音乐的基本要素,学会弹奏音乐的技巧,借助精湛恰当的手法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从而彰显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说,若想实现音乐表现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通过听觉、知觉、情感三方面的充分调动与有机结合,才可以发挥出音乐的表现力。具体来说,音乐表现力的组成要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听觉能力
敏锐的听觉能力是理解音乐情感、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在演奏的基础上用心聆听自己的演奏声音。因此,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要将听力训练放在首位,利于倾听音乐基础之上深入理解音乐内涵,从而感受整体的音乐效果,进而强化音乐的表现力。同时,在钢琴音乐作品倾听时,在停留自我演奏音乐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想象力,弹奏出表现效果最大的钢琴音乐作品。由此可见,声音的艺术表现以音乐为主要形式,需要借助耳朵听力功能的发挥得以实现,学生自身钢琴表现能力的提升更是需要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之上。
(二)知觉能力
音乐的知觉能力属于心理情感范畴,与学生自身的内心活动紧密联系。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若想实现表现效果的最大化,则需要精准客观的判断音响,在较高音乐素养的指导之下根据自身的独特体验强化对钢琴音乐的表现,从而了解钢琴作品的情绪、性质、弹奏速度、感情基调等,并将此看作是彰显整个钢琴音乐作品风格的路径之一。音乐旋律的形成是建立在音符基础之上,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在演奏者力度、音色等行为活动的表现之下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促使倾听者走进钢琴作品作者的灵魂深处。
(三)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个体理解音乐作品的一种形式,是个体音乐审美素养的重要表现,是建立在理解、感受钢琴音乐作品的基础之上。钢琴音乐作品是创作者将自身思想情感融入其中的成果载体,通过表现长存于人的心灵深入,且经典的音乐作品总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因此,在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过程中则需要将表现与再现相融合,将钢琴音乐作品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内,立足于精神思想层面与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对话。
二、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钢琴作品内涵背景分析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之下,透彻理解钢琴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创作背景、思想情感、内涵主旨等方面的全方位分析,为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创设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此,教师要明确自身的钢琴音乐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对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创作背景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的风格特征、生平经历,以便精准把握钢琴作品的真情实感及深刻内涵。例如,浪漫时期与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不同作曲家的风格又具备独特性,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作曲家的思想生活、创作特色,从而准确的把握钢琴作品风格。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将钢琴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彰显学生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将音乐表现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结合钢琴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艺术素养。因此,在钢琴演奏中学生要加强对手指的技巧训练,弹奏时动作要干净利落、迅速准确,确保手指技巧与其他演奏技巧处于有效衔接的状态。同时,在弹奏力度的把握方面要将全身的力量送达到之间,将一时之力凝聚在钢琴演奏的整个环节当中。此外,要加强对乐谱的分析,重视乐谱上音符、节拍、力度记号等表示,指导学生体验钢琴作品内容,将钢琴作品的风格、旋律、节奏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
(三)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培养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并不是靠单纯的模仿得以实现的,而是要在钢琴音乐作品处理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并将听觉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生获得表现力的基础环节,为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保障。对此,高校钢琴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在练习演奏过程中善于倾听自己的演奏声音,实现手、耳、心三者的高度配合,根据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钢琴演奏声音,以便确保自己所演奏的声音符合钢琴音乐内容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钢琴练习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学生要善于聆听一些经典的钢琴音乐作品,在渊博的音乐世界中汲取养分,不断提高自身的钢琴音乐听觉能力,强化学生的钢琴音乐感受力,更好的表现钢琴艺术价值。
(四)开展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为学生讲解钢琴演奏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钢琴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训练环境,不断遵循并落实教育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钢琴演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演练当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钢琴音乐表现力。一方面,在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于课堂活动中为学生讲解基础乐理知识,在课外开展各类型的钢琴艺术活动,大力开发第二课堂教学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成立乐队,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工艺演出等活动,逐步走入社区、走入社会,将钢琴音乐理论知识上升到实践演奏层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学生提供表现性较强的舞台实践机会,以大型文艺汇演为主,不断丰富学生的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学生可以以从容镇定的心态面对钢琴演奏中的突发情况,以平常心或者超水平发挥的状态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音乐享受。
(五)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
在高校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培养提升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听觉能力、知觉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心理素质、舞台表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强化,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在掌握钢琴演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演奏更好的传递钢琴音乐作品内涵。对此,钢琴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书籍,如文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书籍,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得学生具备较高的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加深对钢琴音乐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表现钢琴音乐作品内涵,强化钢琴演奏艺术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之下,透彻理解音乐表现力的内涵及组成要素,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结合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钢琴教学方案,探索钢琴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规律,加强对钢琴音乐作品内涵背景的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钢琴演奏技巧,将钢琴练习、技巧训练、理解升华、表现力培养等方面紧密联系,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钢琴音乐综合素养,使得学生的钢琴表现力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最大限度的彰显钢琴演奏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游戏;意义
一、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1、生理特点。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处在生长速度减慢的阶段,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系统都在逐步的发育,但是,儿童的肢体协调能力依旧很弱,对于知识的学习接受能力也比较有限。但这个阶段幼儿已经能对周围的事物有了基本的感知,并且能简单理解一些语言的意思。幼儿的这种生理特点,要求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学时,应当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幼儿的兴趣激发出来,引导他们在娱乐中学习知识并在不知不觉中记忆和理解知识。
2、心理特点。幼儿自出生以来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时候,便是进入幼儿园,这个时候幼儿的心理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幼儿最初的思维是对周围事物朦胧的认知,他们对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会有基本的认知,并且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幼儿能够依据别人的行为进行学习,在不断发育之后,幼儿就能具有一些抽象性思维,对周围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产生疑问,这些疑问就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因素。
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生活中的某个细节激发出了幼儿的好奇心,他就会产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兴趣,这时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传授知识。幼儿的意志是非常薄弱的,自制力会比较差,很多幼儿在学习的时候,通常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很久,因此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就能够长时间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二、音乐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意义
1、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很容易产生好奇心,在幼儿教学中加入音乐游戏的成分,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音乐游戏能够制造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加深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游戏中更加有效的引导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充分调动起幼儿自身的思维意识,增强幼儿的思考能力,提升幼儿的意志力。
2、增强幼儿获得知识的效果。音乐游戏本身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并且将知识融入其中,而幼儿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在课堂上就极易调动幼儿接受音乐游戏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爱好特点,选择适合本班幼儿的音乐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音乐游戏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还能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小伙伴合作,克服一些孩子的社交恐惧心理,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和与人协作,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学习的乐趣,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在娱乐中轻松达到教学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增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交流是教师对幼儿传授知识的重要部分,而幼儿大多还没有足够的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但是,运用音乐游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交流模式,用一种孩子能够接受并适应的方式,让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变得简单,这样就能扩大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空间,推动整体教学的进步。
4、改变单一的课堂模式.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幼儿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单纯的授课提不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会让孩子觉得学习非常枯燥无趣。但是,运用音乐游戏教学的课堂氛围会非常的愉快,孩子愿意参与其中,整个课堂的教学都会变得非常充满趣味性,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兴趣,最终不仅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还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
5、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今这个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创新型的人才也是如今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幼儿时期,教师大多会比较注重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会比较侧重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于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相对来说不太重视。在音乐游戏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教師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孩子的积极主动性,保证游戏的实效性,不断地增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游戏教学是为了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在音乐游戏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当一个引导的角色,不断引导幼儿亲身参与到音乐游戏中来,切实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并在游戏中培养出自身独立的情感思维和思考能力。音乐与游戏相辅相成,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出幼儿学习兴趣,还能让幼儿在娱乐中锻炼肢体协调性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电影制作,音乐运用,审美特征
随着电影艺术在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语言之一,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以往成功电影的案例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电影在制作中都会注重音乐的运用,一些电影音乐甚至会成为整部电影的灵魂,成为永恒的经典之作。由此也不难看出,电影与音乐实际上是相互作用,共同成就彼此的。本文就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及艺术作用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1 电影与音乐的审美特征
1.1 电影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1)电影将技术和科技有机结合。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由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再到如今数字时代的电影,电影的发展与科技密切联系。(2)电影将综合性与创新性结合。电影的综合性与多项艺术门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说电影是“第七艺术”或“艺术的总汇”,体现的正是电影艺术的综合性。(3)电影是创作性和制作性的结合。电影的创作需经过一套完整的电影拍摄流程,这便是电影的制作。
1.2 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可以从以下方面概括:(1)从属性,电影音乐与电影中的其他因素一起,为实现电影艺术的最终完成共同努力;(2)间断性,电影音乐区别于普通音乐,要顺应电影属性,故呈间断的表现形式,不强调连续性;(3)简明性,电影音乐要受到电影内容的限制,所以电影音乐要能在规定时间内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内容。
2 电影制作中音乐的运用
2.1 营造电影的背景氛围
电影制作中运用音乐营造电影的背景氛围分为以下几类。(1)烘托气氛和情感基调。电影音乐是弥补电影画面表现力不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音乐在特定环境中所具备的氛围渲染和情感调动能力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果能将电影画面与电影音乐巧妙融合,必然能营造出极具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电影效果。例如,在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中,为表现母爱的伟大,在电影制作中运用了激昂、强劲、振奋人心的音乐,不仅让观众深深被电影画面震撼,还在潜移默化之中融入到特定的电影氛围当中。(2)表明电影的时代背景。运用电影音乐有时候可以让观众很快就知道电影发生的背景,利用音乐去揭示时代背景也是电影制作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例如,在《地道战》等革命题材的影片中,就会在电影制作中着重选取《千年铁树开了花》等富有时代特点的电影音乐,更为真实地揭示时代特征。
2.2 表现电影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的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上,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情感状态,如果单靠电影的画面语言是很难表现出来的,因为情感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越是复杂的人物情感在表现上难度就越高。相比来说,电影音乐同样作为抽象的概念,在表现抽象的情感方面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电影音乐可以将电影中人物复杂且隐晦的情感表现出来,弥补电影画面的表现力不足问题。最终使制作完成的电影可以打动观众,让观众随着电影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例如,电影《海上钢琴师》是电影制作中音乐的运用及其灵魂触发的典型代表,影片中电影人物、情节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是该电影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影片中有一段描写人物看到自己喜欢的恋人后,即兴演奏的《Playing Love》,通过融合细腻的配乐演奏充分表现出了人物在对心爱女孩一见钟情的迷恋心理活动。
2.3 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
电影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在电影情节的作用上,电影中音乐的应用和发挥空间可谓非常广泛。首先,电影音乐可以增强电影的剧情表现力,如电影《钢琴家》在反应二战期间由平和到战争的残酷这一内容时,就利用钢琴曲贯穿始终。其次,运用电影音乐去深化电影的主题思想也是电影制作中的常用手段,因为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的主题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贯穿于电影的始终,它对电影的风格定位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影音乐围绕电影情节的融合也大大推动了电影主题的表达。最后,电影音乐有时可以起到预示电影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一点在一些抗战题材的电影中表现非常明显,如《平原游击队》在预示“鬼子进村”时的紧张氛围渲染,就暗示着电影的情节发展将朝着怎样的方向上发展。
3 总结
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电影音乐的运用,一个优秀的电影音乐同样可以成就一部伟大的电影。电影与音乐作为艺术的两种表现手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共通之处,要想让电影的表现更具张力,更能揭示出电影的主题和灵活,就需要将音乐充分融入到电影这项综合艺术当中,在电影制作中充分运用音乐的价值,提升电影的艺术表现力。随着电影和音乐融合的不断加深,电影制作中音乐的运用将会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政.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辅助作用[J].大众文艺,2014,(5):183.
[2]杨晓,许瀚心.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作用[J].现代妇女(下旬),2014,(8):358-359.
【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运用】推荐阅读:
音乐在体育课堂的运用10-11
音乐课堂中的游戏11-30
我的音乐课堂09-11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器乐教学07-18
小学音乐课堂随笔07-25
构建生态音乐课堂10-13
小学音乐课堂实录10-13
音乐课堂教育随笔11-17
音乐课堂教学呼唤教师钢琴伴奏的回归07-19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