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申请书与申诉状的区别

2025-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再审申请书与申诉状的区别(精选5篇)

再审申请书与申诉状的区别 篇1

申请再审权是一种特殊的诉权。

我国三大诉讼法中,民事诉讼法已基本进行了对再审申诉的诉权化改造,允许对民事生效裁判在生效起两年内申请再审。

在这一法律规定授权下,要求法院对生效案件进行重新审判的,叫“申请再审”,对应的文书叫“民事再审申请书”。

超过时限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再审条件,但仍然对民事生效裁判提出诉求的,一律叫“申诉”,这时候的文书就叫民事申诉状。

此外,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都没有授权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因此刑事、行政案件没有申请再审的说法,因此只能叫“申诉”,不能叫“申请再审”。

再审申请书与申诉状的区别 篇2

一、审判监督程序和检察院民事案件抗诉的法律制度体系

审判监督程序是指已生效裁判和调解书出现法定再审事由时, 由人民法院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所适用的程序[1]。抗诉是指检察院对法院已生效民事裁判, 发现具有法律规定的事实和理由, 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法院对案件进行再一次审理, 从而启动再审程序的制度[2]。目前我国涉及审判监督程序和抗诉程序的主要规范有:《民事诉讼法》, 最高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民诉意见》) 、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审监程序解释》) 、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 (《受理申请再审意见》) 、《最高院审监庭关于审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几个具体程序问题的意见》 (《抗诉程序意见》) , 《最高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民事行政案件撤回抗诉的若干意见》 (《最高检撤回抗诉意见》) 、《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 (《检察院抗诉规则》”) , 合计167个条文。

二、当事人同时申请抗诉和申请再审的法律依据和现实基础

当事人申请再审是引起审判监督程序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可能但不能当然引起再审的发生[3]。其法律依据为《民事诉讼法》第178条、《民诉意见》第205条和《审监程序解释》第1条, 即对已生效裁判认为有错误, 可向原审法院也可向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

当事人申请抗诉是检察院发现法院已生效裁判错误的重要途径之一, 检察院应当受理并由有抗诉权或有提请抗诉权的检察院立案进行是否提起抗诉的审查[2]。其法律依据为《民事诉讼法》第187条、第188条和《检察院抗诉规则》第4条, 即最高检察院对各级法院、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法院已生效裁判, 发现有《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情形之一应当提出抗诉, 接受抗诉法院应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再审裁定”;检察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主要有以下来源: (一) 当事人申诉的……”

当事人同时申请再审和抗诉的现实基础主要是:第一, 裁判对己方不利又不甘心接受该结果, 所有可能性的补救程序“绝不放过”;第二, 无论申请再审还是申请抗诉, 较一、二审程序难度更大、程序更复杂、把握性更小, 而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对案件认识确实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力争“广种薄收”哪怕争取到一个程序启动即可获得“起死回生”的机会;第三, 申请再审可能直接被审查驳回而一旦检察机关抗诉则必然可进入审判机关的再审程序, 抗诉的“效益”明显更大;第四, 一定程度上担心审判机关考虑系统关系而“袒护”下级法院的可能性, 对申请抗诉寄予更大希望。第五, 是否接受申诉决定抗诉的认定权在检察院而是否接受申请裁定再审的认定权在法院成为当事人申请再审同时申请抗诉意图引发再审程序的制度结构原因[3]。

三、当事人撤回再审申请或抗诉申请的法律依据和程序要求

当事人撤回再审申请或抗诉申请的法律依据为《民事诉讼法》第13条, 即“有权在法定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当事人撤回再审申请的程序要求为《受理申请再审意见》第23条、《审监程序解释》第23条和第34条, 即审查过程中申请撤回, 是否准许由法院裁定;再审期间申请撤回, 是否准许由法院裁定, 裁定准许的应当终结再审程序。

当事人撤回抗诉申请的程序要求为《检察院抗诉规则》第22条和《审监程序解释》第34条, 即申诉人撤回申诉且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检察院应终止审查;申请抗诉人在再审期间撤回再审申请且不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的, 法院应裁定终结再审程序;检察院撤回抗诉, 应当准予”。

四、申请抗诉和申请再审并行情况处理的现行制度缺陷

《最高检撤回抗诉意见》分五种情况分别就检察院抗诉后而法院裁定再审前申诉人书面申请撤回申诉的撤回抗诉、提出抗诉且法院裁定再审后申诉人书面申请撤回申诉的不撤回抗诉而由法院依法处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抗诉程序意见》分五种情况分别就法院裁定再审后申诉人书面申请撤回申诉等情况下裁定终结再审程序、收到抗诉书后正就同一案件是否启动再审程序进行审查的终止审查并按抗诉案件处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审监程序解释》第26条对法院审查再审申请期间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应裁定再审, 并申请人提出的具体再审请求应纳入审理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

由此不难看出, 目前立法对当事人同时申请抗诉和再审, 在检察院提出抗诉后而法院裁定再审前申请撤回再审申请的情况应如何处理未作规定。

对此事项则存在程序处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比照《最高检撤回抗诉意见》由检察机关撤回抗诉;第二种观点认为应比照《抗诉程序意见》由法院终止再审审查并按抗诉案件处理;第三种观点认为应比照《审监程序解释》由法院裁定再审并申请人提出的具体再审请求应纳入审理范围。

五、检察院抗诉后法院裁定再审前当事人申请

撤回再审申请又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 法院应当裁定准许, 并就此终结再审审查

(一) 上述三种观点均难以成立

检察院不应撤回抗诉。首先, 检察院此际并未发现抗诉出现“不当”而无法主动撤回;其次, 当事人并未书面申请撤回申诉而无法被动或酌情撤回;再次, 当事人申请撤回再审申请是向法院提出, 检察院未必知情因而欠缺撤回基础或难以具备撤回条件;最后, 如此撤回抗诉有越俎代庖之嫌, 容易造成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职权界分混沌、检察监督权和审判权的权力体系混乱。

法院终止再审审查并按抗诉案件处理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诚如前案, 省检察院于2011年11月30日提出抗诉, 则按照《抗诉程序意见》, 当日应已发生法院终止再审审查并按抗诉案件处理的效力, 无论效力内容如何, 再以“当事人申请撤回再审申请”这一性质、主体、内容、效力完全不同的全新事实“逆向重复”发生“按抗诉案件处理”的效力匪夷所思。

法院裁定再审并申请人提出的具体再审请求同时纳入审理范围同样存在悖论。首先, 法院裁定再审的基础是再审审查期间检察院提出抗诉这一积极、前进式的职权活动, 而不是申请人申请撤回再审申请这一消极、倒退式的个体行为, 否则审判权和诉权将地位颠倒;其次, 申请人享有实体和程序权利的处分权, 申请撤回至少意味着在向法院提出的再审申请权利范围内已确定放弃, 再“纳入审理范围”明显剥夺了当事人处分权并有逾越“不告不理原则”之嫌;再次, 即便再审程序已正式启动 (无论启动原因) , 按照《审监程序解释》第34条, 当事人仍有撤回申请权, 且法院有权裁定准许从而终结再审程序, 则此时如果还要致当事人的申请于不顾“强行”裁定再审、嗣后再由当事人提出撤回申请后裁定准许从而终结再审程序, 实属徒然无益消耗本不充裕的审判资源。

(二) 法院应当裁定准许撤回再审申请, 并就此终结再审审查

第一, 向法院申请再审和向检察院申诉提起抗诉的法定事由基本一致, 无非《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种, 两种申请的目标追求与程序价值趋同一致、诉求大多相同, 则其功能效果同类相当确属正常。既然向检察院申请撤回申诉申请足以达致终止抗诉审查, 就没有理由在申请撤回再审申请情况下厚此薄彼区别对待。

第二, 两种申请均源自当事人的积极主观因素, 并未涉及审判监督权和检察监督权的职权适用, 即仍属当事人行使权利的范畴, 则处分意愿理当得到尊重。而建立在当事人处分行为基础上的程序处置于公平价值方面无可厚非。

第三, 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被动性”原理当然适用于审判监督程序。

第四, 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提高审判效率和裁判权威。再审审查的终止就个案而言无疑使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同时获得“解脱”, 当事人也可以免去后续诉讼成本之累, 而原生效裁判就此恢复执行力也有助于凝塑司法权威。

第五, 符合于畅达逻辑的要求。诚如前案, 省高院2011年11月16日进入审查, 省检察院11月30日抗诉, 渔场12月3日向省高院申请撤回再审申请, 省高院12月8日裁定准许。因为整个过程中的各行为均为程序意义的性质 (抗诉引发的也无非是“进入再审”的程序后果而与再审的可能性裁判结果无关, 即“法院接到抗诉书后无论其认为原裁判是否有错误都应当依法进行再审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拖延”[4], 但再审后至少可能“对正确裁判和瑕疵裁判予以维持”) [5], 至此, 该案程序理当完结。

否则, 省高院“应”于11月30日终止再审审查而按抗诉案件处理, 作出再审裁定并将再审申请书的请求纳入审理范围, 则12月8日裁定准许撤回将无可理喻;而如裁定准许是尊重当事人处分权的正确处理, 则此后2012年3月21日依抗诉书裁定再审、提审并中止原判决执行使“死灰复燃”, 在逻辑上确定陷入两难死局。

第六, 符合效益原理。当事人在允许范围内放弃相关权利转而选择尊重服从原生效判决, 却还裁定再审, 使申请人、对方当事人、检察院同时牵涉其中, 而结果已经了无实益, 无谓的程序拖延而已。

申请撤回再审申请属程序事项, 法院处理时使用裁定文书自不待言。因再审裁定毕竟尚未作出, 再审程序尚未启动, 因此内容只能是准许撤回再审申请 (从而终结再审审查) 而不能是终结再审程序, 更不能按撤诉处理[6]。

当然, 如果检察院的抗诉理由并非当事人申诉理由, 或者提出有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等情形, 法院恐还是“应当再审”为宜。但笔者认为, 此时更多涉及的应是检察监督权问题, 亦与当事人申请撤回再审申请并无实质关系。

参考文献

[1]宋朝武.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343.

[2]陈桂明.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242.

[3]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学案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173.

[4]马兰, 孙艳丽, 张玉国.民事诉讼法学[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7:207.

[5]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8:290.

申诉和申请再审立案指引 篇3

一、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申诉和申请再审

1、原审违反法定程序的,可能影响案件正确裁判的2、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

3、拟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定、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4、原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5、原裁判依据的主要事实被变更或撤销的

6、同一法律事实或相同的法律关系在实际处理上出现了两个以上互相矛盾生效判决的

7、原裁判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且足以影响裁判公证的8、原裁判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

9、有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规定

10、有证据证明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二、具有以下未能合法参与审判事由的可提出申诉和申请再审

1、应当为原审被告人指定辩护人而未指定的

2、辩护人未合法获得辩护权或者代理人未合法的获得代理权的基础上作出的裁判

3、刑事案件剥夺原审被告人辩护权的

4、未经合法传唤或者所做传唤无效,以致当事人或者代理人未能出庭而作出生效裁判的

5、未能合法送达一审裁定文书而致当事人丧失上诉权的

三、提出申诉或申请再审,应当直接向人民法院提交以下材料

1、申诉书或再审申请书正本一式三份,并按被申请再审人的人数提供副本

2、证明申诉人或申请再审人是合法申请主体的材料

3、申诉或申请再审所不服生效法律文书

4、在法定期间内申诉或申请再审的证据

5、与申诉或申请再审理由有关的证据

6、申诉人、申请再审人以及被申请再审人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

7、委托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

8、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四、申诉书或再审申请书应载明的内容

1、当事人名称及基本情况

2、申诉或申请再审所依据的生效法律文书的名称、案号、该法律文书生效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3、有具体的申诉或申请再审的请求、事实和理由

4、以新证据申诉或申请再审的还应当说明原审未提出该证据的原因、新证据的来源、获得新证据的时间、以及新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理由。

五、申诉或申请再审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本院不予受理。

1、申请主体不合格

2、申请超过期限

3、裁判未发生法律效力

4、本级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已经基于该申请人的申请驳回申诉或再审申请的,或已经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过的5、一审判决后当事人未上诉而申请再审的

6、人民法院依照督促程序、公式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7、人民法院依照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

8、人民法院裁定撤销仲裁裁决的或驳回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9、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驳回不执行仲裁裁决申请的10、人民法院判决、调解解除婚姻关系和确定抚养关系的

11、人民法院作出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裁定

12、依照有关的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其他不能申诉或申请再审的六、注意事项:

1、申诉或申请再审的请求和理由在案件受理后不得变更或增加

2、当事人向同一人民法院只能提出一次申诉或申请再审,当事人对驳回申诉或申请再审仍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和申请再审

再审申诉状格式 篇4

法定代表人:余明宝 厂长 电话:1xxxxxxxx2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邵武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法定代表人:邓 荣 局长

申请人不服(20xx)南行终字第67号行政判决书,不服(20xx)邵行初字第1号行政判决书。

遗漏了当事人邵武市粮食局被告主体存在错误,认定扣押营业执照及加工150万公斤谷子可得利润,两项为新的赔偿请求错误,赔偿7860元利息按人民银行计算不公平、20xx年至今几年申请人在最高法院申诉登记,福建省高院驻最高法办20xx年12月29日开出转办单,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最高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十二条第二项、第七十三条第一目:“当事人申请再审”,第八十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依法依规向福建省高院申请再审。

申请再审事项:

1、依法确认(20xx)南行终字第67号行政判决,(20xx)邵行初字第1号行政判决遗漏邵武市粮食局被告案件中主体存在错误,程序违法,依法追加邵武粮食局为被告,裁定发回重审。

2、依法确认扣押工商“营业执照及加工150万公斤谷子可得利润等新的赔偿请求”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3、依法确认赔偿霉烂、变价款7860元按人民银行计算不公平。

要求按申请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给予赔偿。

4、依法撤销(20xx)南行终字第67号行政判决部分错误,申请依法立案再审。

申请再审事实与理由

一、根据“工商处字(20xx)第26号”行政处罚决定书供认:“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一日,根据举报,我局检查大队协同粮食局在吴家塘境内当场查获吴家塘农场粮食加工厂承包人余明宝无粮食销售统一发票,贩运粮食(大米)12700。

”工商局是协同粮食局执法,那么粮食局是侵权主要责任人.

在20xx年8月11日晚上申请人将加工好12700公斤大米装运外地销售,在吴家塘通往316国道途中,本市大竹镇龙潭村三叉路口,邵武市粮食局付局长黄细华带队非法设卡,拦劫申请人去路,申请人出示了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和省农垦局开具的“闽农垦便字034号”准运证明等合法手续。

黄细华认定无效,叫来邵武市公安局两名警察,叫来了工商局315大队长郑仕海、叶国勇,将12700公斤大米抢劫去邵武,第二天8月12日工商局由余秋棣带队三人,粮食局黄细华指派三人和吴家塘粮站人员到吴家塘农场粮食加工厂以“非法收购谷子”为由查封45000斤谷子,粮食局抡走了粮食加工厂钥匙,工商局扣押了工商营业执照,证实工商局与粮食局是联合执法的事实。

根据“邵公办信(20xx)67号”信访事项告知书,认定黄细华是履行职务行为,粮食局就是本案侵权责任人。

在1号判决中、67号判决中没把邵武市粮食局追加为被告,案件主体存在错误。

违反了《最高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应当追加被告”没追加为被告的徇私枉法行为。

违反了司法(解释)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

根据司法(解释)第八十条第一款:申请再审的案件:第四项规定:“遗漏必须参加诉讼的事当人的:”本案符合法规再审条件的规定,申请再审。

二、67号判决认定扣押营业执照为新的赔偿请求是回避事实错误的。

在一审判决书中第5页第22行提到:“原告补充提交行政赔偿的证据:1、行政诉讼、撤诉申请书、行政裁定书。”三份补充证据是证实当时被告工商局有扣押申请人工商“营业执照”行政侵权行为的事实,在一审判决书第8页第17行认定,原告举有的补充证据1、不能证明原告所要证明的内容,不予采纳。

而不是二审认定的扣押营业执照是新的赔偿请求说词,扣押营业执照是属于行政侵权行为范围、一审认定事实不清,二审违反了《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一目:“原判认定事实不清……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规定”。

二审不发回,说成是新的赔偿请求适用司法(解释)第四十五条错误。

违反了第七十一条第三款、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申请再审。

二审并称对上诉人在一审诉讼请求中未提出,一审判决未涉及,这是二审在歪理邪说。

对于加工150万公斤谷子的可得利润,二审认定为新的赔偿请求是错误的。

本案一审判决中第3页第28行诉称:“20xx年8月10日,经福建省农业厅农垦局批准,原告每年可加工自产稻谷150万公斤,且可向省内市场流通”。

第4页第16行诉称:“但从被告没收、查封原告的大米和稻谷起,原告就停止生产至今,无法每年加工150万公斤稻谷,给原告造成重大损失。”证明申 请人在一审中有提出该项请求。

一审在第9页第3行称:“本案诉讼焦点是被告查封原告45000斤早谷行政行为是否给原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被告查封的45000斤早谷,并未查封原告的厂房、机器设备、原告完全可以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农垦局的精神,继续加工150万公斤自产粮,其可得多少利润或者专损,均与本案诉讼焦点无关。”这是被申请人错误处罚直接联带法律责任的因果关系,一审说成与诉讼焦点无关,是一审胡言乱语,在没收和查封行政处罚案件中,确认“闽农垦便字034号”准运证明无法律效力进行行政处罚。

如果再进行经营,不就是重犯吗?重犯是要加重是处罚,这是我国法律有明确规定的,一审对法律最基本知识不懂吗?这是一审胡说八道。

而只有确认行政处罚是错误的,被撤销后,在进行经营是合法、受法律保护,一审不审违反了《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二审认定:“原告在一审中未提出,一审判决未涉及”是错误的`,适用司法(解释)第四十五条剥夺申请人诉求是错误的,违反了司法(解释)第七十一条第三款规定:这是被申请人作出的错误行政处罚,给申请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必须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二审是包庇、袒护被申请人的事实,二审违反了《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三款:“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裁定撤销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没发回重审,确说成是新的赔偿请求,搞张冠李戴。

故意制造冤假错案。

既是新的赔偿请求,就“应当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没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违反了司法(解释)第七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属于渎职行为。

根据司法(解释)第八十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发现生效裁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裁定发回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第五项:“对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未予裁判的”。

本项符合法规申请再审规定,依法向福建省高院申请再审。

三、对在1号判决中遗漏了45000斤谷子折价款22500元中的0元三年封存期间的利息没给赔偿。

5000斤霉烂谷子折价2500元,加上降价款5360元,两项共7860元赔偿款按人民银行利息计算赔偿不合法、不公平,人民银行是我国中央银行,他是面向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国有大型企业发放贷款,他的贷款利率极低。

对于我们农村小企业是不可能贷到款,而吴家塘只有农村基金会、农村信用社,要求按当时申请人向吴家塘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计算给予赔偿这是公平合理合法。

综上所述,针对(20xx)南行终字第67号行政判决中遗漏当事人存在主体错误,以及认定:“扣押营业执照及加工150万公斤谷子可得利润等新的赔偿请求”说词。

认定事实错误,使用司法(解释)第四十五条错误。

根据高法司法(解释)第八十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申请再审,为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恳请省高院主持法律公道,秉公审理本案。

致此

申请人:xx市吴家塘农场粮食加工厂

法定代表人:余xx

20xx年1月10日

行政再审申诉书写作技巧【3】

一、什么是行政再审申诉书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确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但判决、裁定不停止执行。”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裁定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诉的书面请求,即为行政再审申诉书。

二、行政再审申诉书的写法

1.写清楚申诉人的基本情况。

2.案由。

写明申诉人对哪个法院的什么裁判提出申诉。

3.请求事项。

写明请求法院再审,撤销或变更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

4.申诉事实和理由。

写明客观事实,列示证据,指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所根据的事实是虚假的;或者指出作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的法院在适用法律方面有错误;或者指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是在程序违法的情况下作出的。

最后依据上述理由,得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是错误的结论,使申请再审理由无懈可击。

5.写清呈递法院名称,申诉人签字盖章、注明年、月、日。

6.附项。

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附后;写明有关证据的名称和件数。

上诉状与起诉状的区别 篇5

上诉状与起诉状的有什么区别呢?有关解答。请参考下面

起诉状和上诉状有什么不同?【1】

起诉:是指当事人就民事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的行为。

即请求法院通过审判,使被告人承担某种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

起诉须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还须属于受诉法院管辖范围。

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指享有控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民,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指控的内容进行审判,以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并依法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

人民法院审理的各种案件,是以公诉机关或者当事人的起诉为前提,如果没有人起诉,法院对任何案件都不主动审理。

法院如果接受起诉,同意进行审理,称为受理。

起诉的成立,标志诉讼中审判程序开始。

上诉,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或行政诉讼机关所作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一审判决、裁定或评审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声明不服,提请上一级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活动。

对上诉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对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理由和范围的限制。

对刑事上诉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不得加重对被告人的处罚

被害人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有权提出上诉吗?

被害人作为犯罪的直接受害者,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享有相应的诉讼权利和诉讼地位,以便能够充分地表达意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这是十分重要的。

在不同的刑事诉讼活动中,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在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如果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公诉案件的判决有不同意见,不能直接提出上诉。

但是,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如果被害人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是精神病人,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代替他们向人民检察院提出请求,请求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请求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时间期限,是在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收到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后5日以内。

人民检察院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认为原审人民法院判决确有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抗诉;如果认为原审人民法院判决没有错误的,也可以不提起抗诉。

不论人民检察院作出何种决定,都应当在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5日以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答复请求人。

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作为自诉人有权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三种,即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害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这类自诉案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被告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也就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报案、控告、检举不立案侦查,或者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

对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不服,哪些人有权提出上诉?

刑事诉讼法规定,有关人员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口头形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

这样规定是为了保证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准确、无误,准确、及时打击犯罪,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哪些人有权提出上诉呢?根据法律规定:

1.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

2.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3.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根据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借口剥夺被告人的上诉权。

上诉必须在几天内提出?

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判决,必须在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书10日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上诉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裁定,提出上诉的期限为5日。

原审法院做出判决、裁定后,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上诉请求。

有权提出上诉的人,包括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指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被告人。

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上诉期限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2日起计算。

在上诉期限内,提出的上诉具有法律效力。

意味着案件要进行第二审程序。

如果超出这个期限,提出的上诉和抗诉就不具有法律效力,第一审判决、裁定即告生效。

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当事人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而耽误提起上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5日内,可以申请继续进行应当在期满以前完成的诉讼活动。

这种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如果没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即予裁定驳回申请。

根据规定,上诉人既可以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也可以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上诉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同时将复制上诉状分别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各一份。

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3日内将上诉状交原审人民法院,并将上诉状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各一份。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用书状或口头两种形式均可。

当事人要求上诉,用口头表示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笔录存放在法院的案卷中。

起诉状与上诉状的不同【2】

1诉讼原因不同起诉状是针对是被告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上诉状则是针对原审人民法院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受文机关不同起诉状一般向基层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状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交

3处理程序不同起诉状由受理人民法院进行审理依法作出判决、裁定上诉状必须由上诉人民法院进行二次审理依法作出终审判决、裁定 诉讼状和起诉书从大体上说是一样的但是说具体了就不同了应该说诉讼状中包括着起诉书一般的诉讼状分为民事起诉书和刑事附带民事起诉书刑事自诉起诉书还有行政起诉书统称为诉讼状

起诉状和起诉书有什么区别?【3】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应当递交起诉状。

起诉书是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的法律文书。

因为它是以公诉人的身份提出的,所以也叫公诉书。

起诉书为打印文件。

除首位部分外,主要是三大部分。

起诉状和起诉书的内容基本一致,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公民应当写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及职务、住址和联系方式,法人写明法人全称、住所地、法人代表人姓名职务、委托代理人姓名、单位职务、地址,律师则写明所在律师事务所即可;

(2)有具体明确的诉讼请求;

(3)有起诉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

(4)证据和证据来源;

上一篇:施工组织设计高速公路下一篇: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