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公平对待学生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如何公平对待学生(精选7篇)

教师如何公平对待学生 篇1

中路九年制学校 教师:王晓婷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平等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教师如何公平对待学生 篇2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学校,教师,引领,指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总是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身为一名小学教师, 一生会接触很多的孩子。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这样, 自然会存在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表现略差的学生。而“问题学生”这个字眼在老师们口中也是经常听到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是“问题学生”呢?

1“问题学生”的定义

所谓的“问题学生”界定很广。从某些方面来说, 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在父母眼里, 他们是不听话的孩子;在学校的眼里, 他们是学习上的差生;在老师的眼里, 他们是“问题学生”。我个人给“问题学生”的界定是: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为“问题学生”。而“问题学生”一般都不止一个方面有问题, 单纯因为智力而造成成绩不好的孩子, 不能认为是问题生。“问题学生“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种:

(1) 厌学型:此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厌学, 学习成绩和学习心理都有问题, 不听话, 不写作业, 但品德方面无大问题。

(2) 纪律型:此类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上课不守纪律、小说小动、容易和班上孩子起冲突, 对班集体建设影响比较大, 学习成绩问题不大。

(3) 品德型:此类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品德方面, 如打架斗殴、抽烟喝酒、小偷小摸等, 他们多数学习成绩不好同时也不守纪律。

(4) 心理障碍型:如自闭症、忧郁等, 无法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情况都属于“问题学生“的存在范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问题学生”存在的呢?

2“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今年3月, 我作为一名教师在如东县马塘小学实习。在我所授课的204班, 有这样一个小家伙。我记得我第一天去上课, 我点花名册回答问题, 当我喊道她的名字时, 班上所有的孩子都哄堂大笑, 她也没有站起来回答我的问题。后来班上有孩子偷偷告诉我, 老师你不要喊她啦, 她是个傻子, 她不会认字什么都不会的啦。其实在孩子们哄堂大笑的时候, 我有注意过那个孩子的表情, 她脸上是惭愧的。之后的每一次, 我都注意到, 只要她看到我, 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回家的路上, 她都会害羞的朝我笑, 我心里就在想, 也许她不傻呢。终于有一天, 我在带孩子们读单词的时候, 我注意到她的嘴巴也在跟着念, 虽然念的很吃力很模糊, 但是我看得出她是在用心读。我课后问她:你喜不喜欢上学啊?”她说喜欢。我说既然你喜欢上学, 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她连忙挥手说, 不是的, 她指着自己的小脑袋:“别人都说我这里有问题的。”我听完之后竟然硬是愣了一阵没反应过来, 我心里也顿时堵得慌。后来在她们班主任那里了解到, 她父母离异了, 奶奶一个人照顾着她。其实这个例子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千万种的一个。

可见, 所谓“问题学生“并不是天生的。我个人认为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孩子从小遭遇的家庭变故或者父母离异, 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 让孩子不敢面对未来或者自暴自弃。

(2) 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 这里具体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 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在学校里感到自卑,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3) 有的孩子生长在单亲家庭, 他们性格孤僻, 长期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善于与人交流。

(4) 孩子从小接触的教育环境不一样, 有些父母把孩子扔在家里给老人看管, 老人教育方面的意识不是很强, 过分宠爱孩子, 任由着孩子在学校为所欲为。

(5) 孩子由于智力问题在学校成绩差, 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排挤和歧视, 被老师忽略得较多, 孩子在老师那里得不到关注, 自暴自弃。

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孩子都是受到了一定因素的影响才会变成这样的, 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引领这些孩子呢?

3 正确的引领和指导

一名优秀的教师当然需要出色的教学成绩, 但是, 很多教师往往就是被这一点给束缚了, 他们把过多的时间都花在了那些基础较好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上述所提到的那些问题孩子们, 甚至还出现了每个班上都有一两个被老师们放弃的所谓的“傻瓜、呆子”。我认为这种态度是不正确的。我们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 也要关心孩子的生活, 从这两方面入手, 才能让孩子逐渐摆脱“问题学生”这四个字。而且只有先解决了孩子的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才能步入学习的正轨。

在生活上, 我们可以做到这些:

我们要及时和家长交流, 长期保持联系。和家长的交流是很重要的, 因为孩子从出生到入学之前, 相处的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庭成员, 而家人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发现班上有存在类似情况的孩子, 我们就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并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必要的时候, 我们可以采取家访等形式去和家长沟通。

除了和家长沟通之外, 我们还要注意和孩子自身的沟通。很多老师习惯在平时的课余时间, 把孩子叫过来和自己谈谈话。在这里, 我想强调的是, 谈话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可以很直接, 可以很委婉, 我这里并不建议那种很直接的谈话法, 就是课间把孩子喊到教室外面或者办公室, 这种方法其实无意间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困扰, 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我这里建议的方法是, 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件事, 等到中午或者下午放学后, 作为感谢把孩子带回家吃顿饭谈谈心, 这样第一拉近了孩子和你的距离, 第二也让孩子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其实并没有被老师被同学忽视。

特别强调有一种“问题学生”, 很多老师由于关心方法不到位, 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我指的是那些家庭情况不宽裕的孩子, 这群孩子往往都把自己自闭起来, 不和其他孩子们一起玩, 或者说他们被班上其他的孩子排斥。有的教师是想帮助这些孩子, 但是却没有采用正确的方法, 他们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孩子一些帮助, 其实他们不知道, 这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给予适当的帮助是应该的,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方式和语气, 不能让孩子承受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去接受别人的帮助, 更不能让孩子觉得别人是在可怜我, 是施舍给我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得让孩子在健康、快乐、平等的环境中成长。只有你爱孩子们, 孩子们才会爱你, 孩子们爱你了, 才会对你的课堂有兴趣, 而兴趣, 毋庸置疑就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在学习中, 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 我们要承认“问题学生”的这样一种状态, 而不是一味的埋怨学生不好或者埋怨学校为什么把这个学生分在自己的班。

其次, 面对这些孩子, 我们要有爱心, 不能放弃。尤其是对于那些确实努力过, 但是确实只能考这么多的孩子, 我们要多点耐心和责任心。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 每个孩子的基因不一样, 每个家庭给孩子提供的课外教育、社会教育不一样, 我们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成绩考不上去的问题学生, 我们如果一直不断得批评埋怨, 孩子是不会有一点进步的, 反而受到了打击, 然后害怕逃避堕落。

最后, 我们要给他们每个人都拟定个现阶段的目标, 每个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打个比方, 小李每次考试都只能考20分, 那么, 我们给他订制的目标就是, 下次考试分数一定要大于等于20.5分。自己超越自己, 就是进步的。当他们进步的时候, 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这些孩子, 其实鼓励是很有必要的。有时候你的一句鼓励往往比十句批评的作用要大得多。

教师该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篇3

一、分析学生的调皮现象

学生中产生调皮现象是复杂的,有着不同的心理动机,教师不能简单地看待问题,应该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如下:

1. 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凭兴趣做事情,在无意中漠视而违背教师的教学意图。

2. 学生对上课的教师有逆反心理,不喜欢这位教师的课。

3. 为了引起他人注意,显示自己,通过调皮捣乱来让同学发笑,让其他学生觉得自己很“厉害”。

4. 极少数的学生自暴自弃,无视课堂纪律,无视老师。

二、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每个学生的生活条件都是不同的,形成问题学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为此,老师必须科学、准确、全面地分析,把握不健康心理的病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具有转化、治疗的效果。有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形成来自智力方面,有的来自家庭方面,还有的是来自各方面教育。老师在帮助孩子改正时,应当分析查明原因,分清类型,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问题学生都自卑感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缺乏信心。我们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安排合适的工作让他们干,比如学习不好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多劳动。一旦工作干出了一点成绩,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四、老师要有爱心,用真爱感化学生

爱是教育学生的能源、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是取得良好教育效应的力量。爱,具体体现在尊重、信任、真诚、宽容、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等方面,虽然每个人体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把热爱学生作为对待问题学生的出发点应该是一致的。用严爱去严格要求学生,必要时恩威并举,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想家长也是,不要盲目地去批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一个好朋友,用一个朋友的心态去和他聊天,告诉他们道理,你会发现,这要比你用武力好许多。从当了班主任之后,我变得很严厉。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吓到他们,但是一和他们谈心,他们就一下子觉得我是善良的人,我是爱他们的,会发自内心的喜欢我。觉得我不会伤害他,继而在我严厉管教他们的时候,他们也会觉得我是对他们好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很听我的话。

五、培养师生情感,做好转化工作

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师生间融洽、和谐的情感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良好的教育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问题学生自身有较多的缺点错误,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被歧视、被冷落,在家庭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内心很痛苦,心态矛盾重重,表面上傲慢自得,对缺点、错误满不在乎,但心里常常悔恨自责,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问题学生以亲子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应该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的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教师的要求就会很容易转化为他们的需要,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总之,问题学生是学校教育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我们要针对问题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和各种形成诱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促进问题学生由量到质的飞跃,让他们尽早成为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专题讲座 篇4

——关于新课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观

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教育中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公正就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就是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也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一、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1、教师与不同学生的互动存在差异。由于教师在交往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许多教师在师生交往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有学者观察发现,教师对学业成就高、家庭地位高,在班级中担任较高职务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与其他类型的学生,存有较显著的差异。在互动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在与成就水平比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方式,并且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在与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控制方式,并且较少给这些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表达机会。提问方式上,教师常常鼓励高期望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提问较难的问题时,会给这些学生较多的时间,并且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回答,而对低期望学生,则常常表现出不耐烦。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偏向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大多数教师的通病。爱才之心,人皆有之。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已的学生能够青于蓝而胜于蓝,而这种希望又大多寄托在优秀学生身上,从这点来说,爱优秀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教师偏爱优秀生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学生的成功往往意味着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奖金和晋升都与学生成绩挂钩。从这一点来说,这种偏爱未免带有一点私心。

(2)偏爱家庭经济条件好和有背景的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污染。如果说某些家长出于体谅教师的辛苦和对教师教导自已孩子的感谢,偶尔请教师吃饭或送小礼物,倒也算不了什么。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家长请客送礼的目的变了味。一方面有些家长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希望教师对自已的孩子多些“关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也有意无意地对这些孩子产生了偏爱。不管是碍于情面,还是出于私心,这种偏爱都是非常不好的,应该坚决杜绝。

2、让部分学生享受不正当“特权”。现实中教师编排座位就是一个焦点问题,教师总是安排那些成绩好、社会地位较高和与自已有特殊社会关系的学生坐在靠近讲台的座位,而把那些成绩较差和教师心目中所谓不听话的孩子放在后排。所以,座位成了班中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包含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倾向。此外,有的教师还按成绩排座位,其目的是为升学有望的“尖子生”提供更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却人为地拉大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也不利于全班学习质量的提高,显然也有违“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待遇”原则。

一名初中学生在作文《我的班主任》中说:“按成绩排座位是非常不合理的一件事。以往班上每次考试,就按考分从前到后排座位,我几乎每次因成绩优异都排在前面,可越是这样,每次考试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总想着不能多丢一分,不然就可能到后排去了。我记得有次考试失利后,座位忽然跌到了中间位置,那段日子,坐在那个座位上,感觉就是恨不得自已是透明的,惧怕任何一丝他人的目光。”可见学习好的有压力,而对成绩排名靠后的,则起不到激励作用。教师这种以分取人的态度,还会给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建构教学公平

1、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出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关心、爱护、无偏见、不偏袒、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教师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教师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一视同仁,待之以爱,不能随教师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师爱”。

2、体谅和宽容。师生平等,并不是要时时处处把学生看作像老师一样的成人,许多方面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人意

地事情,要予以宽容。亚里士多德曾说:“在有些情况下,公平对待也就是体谅和宽容。宽容就是体谅,是对公平事物做出正确判定,正确判定就是对真理的判定”。

3、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已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已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就必须克服偏见,公平公正,平等对待一切孩子。同时要正确处理教师自已个人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的关系。教师不是神,也有自已的需要,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理性地控制自已的需要,充分考虑、关注、尊重学生的需要,平等对待一切孩子,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完全是一个情感的范畴,而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最高尚的无私的爱。

三、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自已的师德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教师的核心。教师是学生德育的组织者和领路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我们必须结合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已的职业特点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切实领会,扎实履行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持“八荣”,反对“八耻”。

2、培养自已具有高尚、健全的人格素质。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最早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作为教师人格的人。陶行知先生为我们也要立了教师人格的榜样。教师承担着面向未来培养新一代的重任。不辱使命,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已,加强个性修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达到完善自我,塑造良好的人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是“好的老师,只要善于教育,所有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小花朵,我们应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作为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把爱的甘露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处理问题要公正,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对待学生,要力戒“学习好就一切好”的认知偏见,避免感情用事。在学生眼中老师永远是最正确的,最威严的,最尊敬的人。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地爱老师。而且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有一颗平等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平等地对等每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优生、漠视差生,这是班主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优生犯了规,要严肃处理,差生心理脆弱,本身就有自卑感,又最易犯错,因而处事过程中,切忌伤他们的自尊,心平气和地说理教育,有耐心地去引导他们才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一旦有一丁点儿进步要大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

教师如何对待差生的教学反思 篇5

在学生群体本不存在“前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这样的界定,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成长中的生命体,都是一个拥有特色潜能的发展体。如果我们需要给“后三分之一学生”一个界定的话,我想那应该是一个工作目标,是一个更需要我们关注、努力群体。狭义的讲,“后三分之一学生”就是那些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学习效果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群体;广义的来讲,就是那些或心理素质低,或生活习惯不良,或学习困难,或升学无望的,即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存在与同龄人、社会期望存在偏差的学生群体。不耐烦的时候,我们会说他们是“差生”,但从发展的角度,我们应称他们为“潜能生”。

1.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正常的群体,偏离群体或孤立于群体只会导致成长的偏差。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不应把“后三分之一学生”孤立于学校群体之外,而应把他们纳入学校群体管理之中,消除他们认知中的特殊性,回归他们正常的成长轨迹。如我们学校将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月”,这是面向全体的,其中就包含这部分学生。平等对待这部分学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

2.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带动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激发“后三分之一学生”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愿景。如我校九年级三班孙玉强老师在班内开展了“快乐指数”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当天的学习、生活进行自我评价,一张白纸,简单的表格,及时的自我评价,对学生尤其是“后三分之一学生”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

3.给学生一个发展自我的空间舞台。每个人都渴望表现自己,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讲更为迫切。在本学期首届班主任论坛中,八年级三班班主任王杰老师就提出了给“后三分之一学生”一个舞台的号召,并积极筹建了“体育竞技队”,这对于那些成绩差,在班内表现不扎眼,但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讲,就是一种机会。同时,王杰老师还制定了许多严格的制度,这对于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又是一种促进和保障。作为学校,我们应善于发现老师们中这种原生态的做法,给予他们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

4.积极开发学校课程,侧重技能培养,促进“后三分之一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无论是竞争,还是分配指标到校,升入高中继续就读只能是一部分或大部分学生能最终实现的.目标。45%左右的学生将面临直接或间接就业,单纯的知识教学在这部分孩子身上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一个很难打破的神话。同时,素质教育的法定化,片面追求升学率也与教育的大政策格格不入。该升学的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升学,这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梯度需要,是广大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的期望,我们不可推卸,也不容质疑,但该让他们学会适应社会的还需教他们学会适应社会,掌握适应社会的基本技能。三级课程的落实,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推进,其实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设和开展一些技能类的学校课程,在全体学生收益的情况下,让这部分学生多掌握一些实用的东西,让他们在参与中发现特长,展示才华,培养技能,获得信心和学校生活的眷恋感和幸福感,这应是学校教育的一种福音,这也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铺垫。

5.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有事可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善于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特别是关爱“后三分之一学生”;创造平等、互助、团结的学生群体,让“后三分之一学生”在平等、互助、团结的大集体中感受到同伴的“关爱”;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后三分之一学生”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近几年,我校在学案教学上进行了有益地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县教研室组织的系列课型达标活动,围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这两个教学核心,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力争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塑造自我的空间。

6.创新学生评价方式。评价就像引路明灯,在特定的范围内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如何评价“后三分之一学生”是事关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成长记录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亮点纳入到他们考核中,注重纵向发展性评价,关注他们的发展与提高,鼓励他们进步。

教师如何公平对待学生 篇6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船山实验小学 王老师

“我不习惯于听或者说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这决定了我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我的文字,我能承诺其中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是出于真诚,而不是被他人或自己强迫。我能容忍自己每个字都是错的,却不能容忍其中任何一个字不是真诚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序言中写下的我最为喜欢的一段话。

动笔写文章时,我们常常是打开百度,搜索、复制、粘贴,然后再稍作修改,短短的几个小时,一篇文章就这样炮制出来了。但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惭愧不已,这种做事的态度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将销声匿迹,不管我的文章多么的不尽人意,我都将认真动笔,发自肺腑,绝不照搬!

曾经有学生问我:“王老师,你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每当此时,我都会停顿片刻,绞尽脑汁回顾所读过的书,却谈不上特别的喜欢,为了实现学生小小的愿望,我只能报上其中的一个书名。现在如果还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将不假思索地告诉他们——《给教师的建议》是我最喜欢的书,此书对我帮助最大。书中生动的实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实例,仔细品味,我常常陶醉其中,感触良多。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对潜质生的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对潜质生的新感悟

初为人师时,班上出现了特别落后的学生,我曾彻夜难眠过,在遗憾潜质生拖了班级的后腿的同时,埋怨这类孩子上课不听,作业不写,考试时眼睛游望四周,不认真看试卷审题,似乎独自享受试卷留下的空白美,那时的我常常感叹:这种孩子真不懂事!读了这本书后,我终于有了全新的认识:儿童学习有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好。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我没有仔细思考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深层原因,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结果孩子依然对学习产生深深的困难感,从而在根本上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原动力。读过该书后的我,心绪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二、潜质生的工作如何开展 1.走进学生的心灵

“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理解学生,要换位思考学生中的问题,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教书将近10年,我对尖子生在这方面的投入了很多精力,对潜质生个别辅导的时间也不少,自认为对学生有爱心,能一视同仁,不排挤潜质生,算是一个好老师了。然而按苏霍姆林斯基的要求,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日后的教育工作该多多努力了。

2.分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回答,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因为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想想,自己特别对不起那些潜质生了,因为我给学生几乎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卷子。今后的教学工作看来是任重而道远啊!

3.培养阅读习惯

“绝不放弃一个孩子”深深地植根于我的脑海,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潜质生”能够掌握好基础知识,记住书中的公式和背熟概念的同时,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对他们(潜质生)的课堂作业、《基础训练》进行一一更正,不懂的地方,通过出类似的题,让学生重新做,再面批面改,书上的内容几乎是多次重复,结果是我和孩子都很累,可学习效果却仍然不尽人意,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出现的情形就是这些“潜质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在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潜质生”的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一般学生差。我以往总认为对这些“潜质生”不能要求太高,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再去读其他的书籍,是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也会浪费时间。我以前做的方法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总结确实值得认真思考:把学习仅仅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借鉴经验来看我的数学教学同样需要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技巧和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

教师如何公平对待学生 篇7

1. 职务竞选:公平竞争中的资源倾斜

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班级内的班干部评选形式也发生了变革:由班主任“任命式”的“专制化”走向班干部“自由竞选”“毛遂自荐”的“民主化”。从表面看,班级的“权威性资源”———班干部职务,是公平竞争的、公平分配的。然而,真正进入“竞赛场”的人却“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虽说班级的资源是公平分配的,但每个人是否参加这场公平竞争,却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1]什么样的人才能做班干部?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中常常以一种规则显性出现:首先,它是学优生的达标。成绩优、品德好的学生较占优势,班级中的学困生在规则上已被排除在外。其次,它是一种经验和能力的达标。先前低年级就当过班干部的、爱“指挥”的学生相对那些无经验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无疑具有优势。再次,它是一种资本的达标。班干部“竞”的不只是成绩,更有背后的隐性资本如人缘等。每一个有意愿参加竞选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将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比赛规则”作比对,并度量和推测自己“获胜”的可能。不可避免的是,有些人在入场前就已经“弃权”了。他们或因为自己的能力、经验、资本不足,或因为自己的性格胆小、羞怯、懦弱,或因为对手的强大无比。无论怎样,教师借助隐性的传统惯习、显性的规则限制以透明的、“公正”的方式成功地“淘汰”了一部分学生。学生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场外“建场”是常事。“孩子一人竞选,全家齐上场”,家长或忙写演讲稿、或倾听孩子“家庭现场模拟”、或带全班学生去旅游。在这一“备赛”过程中,经济资本相对文化资本更占优势,“如同怀特笔下意大利人的贫民区的街角青年一样,不可能既节俭,又在街角帮中保持很高的地位,因为威信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钱大方。但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不得不退出诸如政治竞选一类的活动之外”[2]。进入“决赛”的学生等待着班主任的职位授予,哪些人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班主任会做适当的考量。这种考量常以学生档案为依据,参考学生入学的成绩、曾经担任的职务、学生的背景作出“合情合理”的决定。由此,以往的资本具有了一种历史连贯性,它并不站出来发言,但却无时不在,且曾经是资本的获取者就可能始终是资本的获取者。[3]

2. 课堂问答:教师指定下的资本强化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话语为媒介的课堂问答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是话语的主导者,这种传统习惯是“所有选择所依据的不被选择的原则”[4]。教师一贯控制话语,也因此拥有了支配话语权、选择话语对象的权利。通常情况下,教师预设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复制品”,提问的方式是“指定点名”。观察研究证实,教师在提问时对学优生和学困生明显进行了区别对待,具体体现在提问频率、问题难度、提示引导、等待时间、学生评价上。古德在《透视课堂》中举了以下例子:教师“一般来说不太注意学困生或是很少与其产生互动;叫学困生时一般不是让其对问题做出反应,或是只叫学困生回答简单容易的不用分析的问题;教师更倾向于告诉学困生答案或是叫其他学生来答,而不是尝试改进学困生的回答(通过给学困生提供回答线索、重复问题或换一种方式提问);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等待时间比较短(指在说出答案或教师叫另外学生前);对学困生在大家面前的回答不置可否……”[5]。尤其在公开课上,教师话语权在场内外无处不在。学困生、语言表达不清者往往被教师剥夺上公开课的权利,直接被清出场外。场内的公开课可谓是学优生专场,但学优生以往的优势地位在“同等级对手”间也会发生微妙变化。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期一致时,该生就成了教师“青睐”的话语对象,表现是该生被频频叫起;“当一个学生个体的话语应对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时,教师就会采取某些话语技术压抑该学生话语表达的权利,而将话语权利置换给另外一个学生个体。例如,利用‘嗯’‘好’‘不错’‘再来一个同学……’等冠冕堂皇的指示来完成不同话语对象之间话语权利的过渡与转换”[6]。教师将公开课对个人、学校、地方教育局的重要性作为“挡箭牌”,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弃砖保玉”,可见,“在可预料性和奇迹之间,对行动的‘负责’是先于超越的”[7]。

究其本质,差别对待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是教育过程公平的多重“失范”。瑞典教育家胡森把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萌芽时,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对教育机会平等的追求,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基础教育的普及,教育起点公平已基本实现,并由法律、政策、制度保证实施。而意义上的结果公平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必须看到,在已实现和理想之间,过程才是核心。

参考文献

[1][3]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4][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美]Thomas L.Good,Jere E.Brophy.Looking in classrooms[M].陶志琼,王凤,邓晓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彭文秀.课堂教学话语权异化的实证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Z1).

上一篇:在磨难中成长下一篇:数松果.doc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