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握手礼仪(精选12篇)
一般来说握手要分人物身份的不同,时间不同,等具体情况分析,例如上级和下级握手,下级要礼貌的先伸出手。男士和女士握手,男士要等到女士先出手之后,再伸手。主人应当先向客人伸手。
握手的时候一般保持彼此之间有一米距离,如果彼此之间离得过近会让双方感觉不自在,让对方对我们产生厌意,尤其是和女性握手的时候,距离近会影响我们个人形象
夏天炎热,或者紧张的时候我们手掌容易出汗,此时不宜直接和别人握手,应当掏出纸巾或者手帕将手掌擦拭干净,然后再与对方握手,如果手掌有污垢,就尽量不要握手。
如果我们戴有手套在握手的时候,需将手套脱掉放到一边或者拿在左手里,然后在于对方进行握手,直接戴手套与别人握手很不礼貌
如果是多人握手的时候,要握手有序,尽量不要在别人手掌上交叉握手,也不要左手和右手同时与不同的人握手,尽量做到一一握手,作好握手顺序,否则会很不礼貌。
手, 被商界称为“第二张名片”。握手礼是中国人最常用的一种见面礼, 也是国际上通用的礼节。握手貌似简单, 但这个小小的动作却关系着个人及公司的形象, 影响到谈判的成功。
国际商务握手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握手这个简单的动作, 也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则, 尤其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了解和正确使用国际通用的握手规则成了各国商人的必修课。
1、握手的场合和含义
握手是商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礼节。一般来讲, 人们初次见面或久别重逢时握手, 碰到困难时握手, 成功时握手, 告别时也握手。而且, 握手的意义各不相同。初次见面或久别重逢时握手, 表示相互致意或问候, 传递的是友好、热情;碰到困难时握手, 表示真诚, 传递的是相互鼓励和关心;签合同后或其它合作成功后握手, 表示祝贺, 传递的是喜悦和感激;告别时握手, 表示保重, 传递的是友谊。
2、握手的距离与姿势
握手的最佳距离是一米左右, 且双方主动向对方处行走。若距离太近, 则被认为有意讨好对方之嫌;若距离太远, 双方胳臂够不到, 则被认为是有意冷落对方。
握手时的标准姿势是双腿立正, 上身略向前倾, 伸出右手, 四指并拢, 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
握手时最好站立, 不要坐着跟人握手, 否则便被认为是傲慢、妄自尊大。即使是领导、长者, 坐着跟人握手也被认为是瞧不起人、不尊重人。
3、握手时伸手的次序
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 一般应遵循“尊者先”的礼仪原则。即, 职位高者和职位低者握手时, 职位高者先伸手, 职位低者后伸手;年长者和年轻者握手时, 年长者先伸手, 年轻者后伸手;男士和女士握手时, 女士先伸手, 男士后伸手。尊重妇女是国际通用礼仪, 代表着个人修养。
但主人和客人握手时, 伸手的次序则另有规则。在主人迎接客人时, 如在机场、火车站、码头、家中, 主人要先伸手, 表示友好和欢迎;客人提出离开时, 客人先伸手, 表示感谢和告辞。客人去拜访主人时, 如果客人先伸手, 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果客人提出离开时, 主人先伸手, 有让客人赶快离开之嫌。
4、握手的力度
握手时用多大的力合适是有一定规则的, 且中外有别。请看如下案例:
某中方代表和美方代表在北京初次见面, 双方握手互致问候。中方代表轻轻地握了一下对方的手, 美方代表暗自欢喜:这次谈判一定能够成功, 因为“这只手非常软弱、无力, 表示他没有自信”。可是在谈判时美方代表却惊奇地发现, 中方代表不仅不软弱, 而且非常有自信, 并有超强的谈判技能。后来才了解到, 初次见面时轻轻地握手是中国的习惯, 与是否自信没有任何关系。看来不仅中国人在对外交往时需要了解外国的文化礼仪, 外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也要掌握中国的文化礼仪, 否则就可能产生误解。
一般来讲, 与美国人和俄罗斯人握手要有力, 与欧洲人握手要较轻, 与阿拉伯人握手要轻而无力, 只略微上下动动。对待熟人、老朋友时, 握手力度可大些, 以示亲热。在谈判几个回合后, 与对手握手力度大, 可表达一种信任和希望;握手无力, 可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失望。对于异性谈判对手, 一般不宜过重, 通常两手握到即可。这也是一种绅士风度, 体现自己的修养。
至于握手的力度到底多大, 国际商界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根据外交惯例, 握手的力度一般为2公斤, 国际商务人员大多以此为参考标准。
5、握手的时间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 握手的时间不要太短, 也不要太长, 一般应控制在3~5秒。时间太短, 手一接触便立即松开, 被认为是不热情, 仅仅是出于客套、应酬, 走走过场而已;时间太长, 尤其是第一次见面, 或者是与异性握手, 则被认为是热情过度, 别有企图。当然, 如果是老朋友久别重逢, 或在谈判时达成了一项重大协议, 或谈判成功签字后, 握手的时间可略长, 以表示高兴、祝贺、感激。
6、握手时伴随的动作
握手时伴随动作是配合握手行为的一种辅助动作, 通常可以起到加深情感, 加深印象的作用。握手时, 双眼要正视对方, 面带微笑, 以示敬意。
握手时身体一般是前倾, 至于前倾的程度, 则要看对方的情况。跟欧美人握手时, 一般略微前倾即可;跟日本、韩国人握手时, 则要稍微躬腰。与地位相等的人握手, 身体稍微前倾即可;跟地位高的人握手时, 应该深躬, 以表示尊重。
握手时一般要说话, 不要默默无语。比如, 初次见面握手时应说“很高兴认识您”;朋友重逢握手时要说“最近可好”;合作成功时握手一般要说“谢谢”;接待客人握手时应说“欢迎光临”;告别时握手应说“保重”、“祝您一路平安”等。
握手时的禁忌
俗话所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各国、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 其风俗习惯也不同。要想使商务活动成功, 就必须遵循“出国问禁, 入乡随俗”的惯例。在握手方面, 应注意以下禁忌。
1、握手时不可左顾右盼
与外商握手时的第一大禁忌就是一边握手, 一边与其他人打招呼。尤其在西方国家, 握手时与其他人打招呼, 说明心不在焉, 不重视对方, 甚至是瞧不起对方。没有人会和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人合作。
2、慎用左手
在国际交往中, 用左手握手往往会引起很大麻烦。如在信奉穆斯林教的国家, 左手和右手有明确的分工。左手是不能用来从事如签字、握手、拿食物等干净的工作的, 否则便被看作是粗鲁、极不礼貌的行为, 甚至被认为是在侮辱对方。
3、避免交叉握手
在与多人握手时, 尤其是在谈判桌旁、宴会桌旁, 客人很多, 应按照“由近至远、顺时针”的握手原则, 避免交叉握手、甚至争手的现象。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与基督徒握手时, 应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两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 因为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
第一种情况是,只对一个人说事,却占用了别人的时间。
有人总是要显示出自己与主人的关系。在主人与大家逐个聊天的时候,他把主人拉到一边,窃窃私语,感觉自己和主人之间的关系特别不一般。岂不知这样给主人增加了不少压力,让主人有怠慢其他宾客之嫌。这样的方式不可取。
第二种情况是,吃饭的时候为显示出自己的能说会道,经常制造话题,而忽视了宴请的一方所表达的某个主题。
对于一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人来说,他们会误以为饭局是展示自己“见过世面”“不怯场”“会说话”的场合,这样就有可能表现过度,引起主人的不快。例如,拿着不用自己埋单的酒,到处给其他人敬酒,这是对组织饭局的人很大的不敬。
这样并不会引起别人的佩服,反而让人觉得轻浮。
第三种情况是,走的时候不注意风度。
在一个饭局中,主人宴请了很多人,某个人由于私人原因要提前退场的时候,应该是造成越小的影响越好。不要以为自己特别重要,或者担心别人说自己失礼,走的时候到处告诉别人“我要走了”。当宾客酒足饭饱想要离开的时候,如果主人还有一些话没说完,他其实最怕的就是这种到处嚷嚷着要走的人,这样的人走不要紧,关键是他会带动一批人离场。
饭局这样的场合,往往是一些真正的高手过招的场合。但这并不是拓展人脉最重要的场合,不得不说,由于受很多原因的影响,有的人也许天生不能喝酒,有的人也许在公开场合一说话就脸红……他们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头”。
出现这些情况也完全不用紧张,保持你的礼貌,保持你友善的态度,多参加,多总结,多倾听。当你并不是“高手”的时候,要学会替组织饭局的人应景,这样你的踏实和真诚,一定会带给你惊喜。
(阿牛摘自搜狐网)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握手的几种形式
1、平等式握手:平等式握手也称标准式的握手;
具体式样:双方手心向左,握住对方;
表达含义:单纯的、礼节性的表达友好的方式;
2、双握式的握手:美国人“政客式”的握手;
具体式样:在用右手握住对方右手时,再用左手加握对方的手背、小臂、上臂或肩部;
表达含义:热情真挚、诚实可靠,对对方信赖和友好的方式;
3、支配式的握手:也称“控制式”的握手;
具体式样:用掌心向下或向左下的姿势握住对方的手;
表达含义:主动、傲慢、具有优势;处于支配他人的.地位;
4、谦恭式的握手:也称“乞讨式”的握手;顺从性的握手;
表达含义:对对方尊重、敬仰;自己谦和、容易接近,愿意受对方支配;
5、“死鱼”式的握手
具体式样:握手时伸出一只无任何力度、质感,不显示任何信息的手;
表达含义:冷漠无情、消极傲慢;或者是生性懦弱;
6、捏手指式的握手
具体式样:有意或无意地握住对方的几个手指或指尖;
表达含义:异性之间表示矜持、稳重。同性之间表示冷淡、生疏或地位尊贵;
7、虎钳式的握手
具体式样:两手相握虎口相触,握的很深、很紧、很久;
表达含义:久别重逢的思念、牵挂,或者朋友之间的较劲;
9、抠手心式的握手
具体式样:两手相握,不是很快松开,而是慢慢滑离,手指在对方手心适当停留;
表达含义:依依不舍,不愿离别。
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 要紧握双方的手,时间一般以1~3秒为宜。当然,过紧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部分漫不经心地接触对方的手都是不礼貌的。
握手的时机在被介绍人与人相识时,应与对方握手致意,表示为相识而高兴。对久别重逢的友人或多日未见的同学,相见时应热情握手,以示问候、关切和高兴。当双方获得新成绩地、得到奖励或有其他喜事时,与之握手,表示祝贺。领取奖品时,一定与发奖者握手,以表示感谢对自己的鼓励。当接受对方馈赠的礼品时,应与之握手表示感谢。当拜托别人办某件事并准备告辞时,应和主人握手致谢。当别人为自己做了某件好事时,应握手致谢。在参加宴会后告辞时,应和主人握手表示感谢。在拜访友人、同事或上司之后告辞时,应以握手表示再见之意。邀请客人参加活动,告别时,主人应与所有的客人一一握手,以表达感谢光临、给予支持之意。参加友人、同事或上下级的追悼会,离别时应和其主要的亲属握手,表示劝慰并节哀之意。握手的顺序
通常年长者、女士、职位高者、上级、教师先伸手,然后年轻者、男士、职位低者、下级、学生及时与之呼应。
握手礼适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迎接客人到来时;
当你被介绍与人认识时;
久别重逢时;
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
拜访告辞时;
送别客人时;
别人向自己祝贺、赠礼时;
拜托别人时;
别人帮助自己时,等等。
【行使规则】
行握手礼时有先后次序之分。握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是为了尊重对方的需要。其次序主要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
两人之间握手的次序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性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级、晚辈、男性、客人应先问候,见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与他相握。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冒然先伸手。若两人之间身份、年龄、职务都相仿,则先伸手为礼貌;
如男女初次见面,女方可以不与男方握手,互致点头礼即可;若接待来宾,不论男女,女主人都要主动伸手表示欢迎,男主人也可对女宾先伸手表示欢迎。
如一人与多人握手时,应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性、后男性。
若一方忽略了握手的先后次序,先伸出了手,对方应立即回握,以免发生尴尬。
【正确姿势】
标准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时,两人相距约一步,上身稍前侧,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上下轻摇,一般二三秒为宜,握手时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地用言语致意、寒暄。
【注意事项】
行握手礼时要注意力集中,不要左顾右盼,一边在握手,一边在跟其他人打招呼。
见面与告辞时,不要跨门槛握手。
握手一般总是站着相握,除年老体弱或残疾人以外,坐着握手是很失礼的。
单手相握时左手不能插口袋。
男性勿戴帽、手套与他人相握,穿制服者可不脱帽,但应先行举手礼,再行握手礼。女性可戴装饰性帽子和装饰性手套行握手礼。
忌用左手同他人相握,除非右手有残疾。当自己右手脏时,应亮出手掌向对方示意声明,并表示歉意。
握手用力要均匀,对女性一般象征性握一下即可,但握姿要沉稳、热情和真诚。
握手时不要抢握,不要交叉相握,应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相握。交叉相握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有的国家视交叉握手为凶兆的象征,交叉成“十”,意为十字架,认为必定会招来不幸。
握手的忌讳
(1)忌不讲先后顺序,抢先出手。
(2)忌目光游移,漫不经心。
(3)忌不脱手套,自视高傲。
(4)忌掌心向下,目中无人。
(5)忌用力不当,敷衍鲁莽。
(6)忌左手相握,有悖习俗。
(7)忌“乞讨式”握手,过分谦恭。
(8)忌握时过长,让人无所适从。
(9)忌滥用“双握式” ,令人尴尬。
1、速度与时间
伸手的快慢,说明自愿或勉强,握手时间一般3~5 秒。
2、主动与被动
主动要求与对方握手是表示尊重与友好,但要视具体环境、对象、气氛而定,并非每个人都主动伸手。
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出手后才握手。如果女方不伸手,男方就只能点头或鞠躬致意。如果男性是女性父辈的年龄,男性先伸手是适宜的。
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离别时,应由客人先伸手,表示再见。主人先伸手等于催客人离开,不礼貌。
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者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出手。
平辈相见先伸手者有礼、主动。
3、握手的力度
握手要紧,表示诚意或感激之情,但不要握痛对方的手;也不可抓住对方的手使劲的摇动。而漫不经心、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力度,不仅对别人是轻蔑、失礼,而且也表现了自己缺乏教养。
4、身体弯度
对长者握手时要稍弯腰,对一般人握手时虽不必弯腰,但也不要腰板笔挺,昂首挺胸,给人造成无礼、傲慢的印象。
5、面部表情
握手时面部要露出真挚的笑容,以友善的眼光看着对方。千万不能一面握手,一面斜视他处,东张西望或和他人说话。
6、其他
站在离对方有一胳膊远的位置。握手需用右手,一般伸出左手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如果正在干活的人,对方主动伸出手,这时可以一面点头致意,一面摊开双手,表示歉意,取得对方谅解。如果正在干活的人,一时疏忽,伸出脏手与你相握,这时你应以热情相握,切不可当着对方的面擦拭自己的手。
握手礼仪的注意事项
1、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与人握手时不要看第三者或心不在焉。
2、握手时不要一句话不说,也不可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
3、不要用左手,即使你是左撇子,也要用右手;有些国家习俗认为人的左手是脏的,所以这个错误不能犯。
4、男士在握手前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女士特别是在晚会穿着晚礼服的女士可以戴着手套。
5、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握手时要讲究先后次序,由尊而卑,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再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
6、多人相见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也就是当两人握手时,第三者不要把胳膊从上面架过去,急着和另外的人握手。
一、预防:创设环境, 鼓励交往
社交焦虑是一种因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疾病, 它表现为大多数儿童都会有的一种危险的体验———孤独感。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要小或是比预期的不满意而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孤独感会造成儿童相当大的痛苦, 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 从而导致自尊下降等后果[4]。而礼仪教育的互动性可以很好地舒缓这种情绪体验。文化知识是一个人自身去吸取而习得的, 而礼仪知识是面向其他人应用学习、与他人互动的知识。在礼仪教育中, 教师鼓励儿童尝试在人群中反复练习各种礼仪用语、礼仪行为, 更多的是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练习, 面对模拟的各种性格的人、各种特殊或常见的情景, 练习如何稳定自如地进行应对。在这些互动合作中, 会强制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理解思考应对,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他人, 并且与他人交往, 从而大大减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礼仪教育同样会指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则和道理, 让学生理解与人交往的技巧, 从而提高他们社交的成功率以及收获更多善意。成功的交往则会进一步对儿童后续的主动与人交流或接受他人发起的交往起到促进作用。
社交焦虑往往是在有一定缺陷的生理基础上慢慢形成, 或在外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 如果在儿童最初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加以干预, 还未成形的社交焦虑就会减缓甚至消失。但是寻找这种微弱的焦虑太过困难, 所以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一个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以礼待人, 用善意的心态去与他人交往, 这样的人会在无意中充当干预的角色。缓解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儿童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置身于一个温馨且充满善意的环境, 使其得到感动和满足。
二、疏导:引导学习, 形成习惯
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分支, 所以在教育理念上和道德教育相似。礼仪教育讲“明礼”而后“循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要将“礼”变成“习惯”, 学生们先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的指导, 熟悉并理解各种基础知识, 然后进一步掌握和遵循, 最后将礼仪教育转换到日常生活中来, 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自动自觉地遵守相应的礼仪, 从而改掉一些生成自卑感的行为习惯。
早期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心理发育障碍, 是社交焦虑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障碍多表现为自卑、容易紧张、害怕、回避等。而这些障碍表现通过礼仪教育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一般有这样表现的儿童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 很难集中注意力去接收信息。但是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育, 礼仪教育具有趣味性和渗透性, 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礼仪知识, 唤起其学习礼仪的自觉性。而礼仪教育的案例导入法便于学生理解以及课堂内容联系实际, 集中精力去接受信息, 学会接受而非逃避。礼仪教育是实践课与理论课并行的课程, 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考核。例如将学生分组, 进行剧本的编写、排练及表演的训练和考核[5]。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场景性的知识, 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并激活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使儿童有意愿去了解和学习。而礼仪教育的渗透性则会有意识地疏导儿童, 使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教育中逐渐变成一种在礼仪约束下的自动行为, 以养成习惯性的礼貌、习惯性的高尚道德。渗透性不是强迫性地去灌输一些深奥晦涩的知识去命令儿童遵守, 所以不会因为儿童的抵制心理而产生负面作用。而渗透所养成的这些习惯会帮助儿童克服自卑和紧张, 引导儿童与他人交往, 更会吸引其他人与之交往。优秀的礼仪习惯会使交往的双方感到愉快和尊重, 产生愉快的情绪, 并在潜意识中留下趋向性, 在接下来的交往中儿童能够感受到身边的人与环境带给他的善意, 从而走出创伤性事件的阴影。
三、塑造:阅读经典, 提升素养
解释偏差是个体对言语或非言语的歧义信息作出正性或负性解释的偏好, 大量的研究证明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6]。而这些歧义信息大多来自于生活中的常识而非教育规定学习的文化知识。要正确解释和处理这些模糊的信息, 就要教导儿童对于他人思维的理解和把握。社交焦虑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敏感多疑, 容易被激怒。礼仪教育会对儿童灌输中国传统礼仪, 而中国的传统礼仪多为互助、仁爱、团结、同情、孝慈、自律等, 这是对儿童“根本”的塑造培养, 其对儿童的积极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意义的。礼仪教育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提升基础素养。这些经典知识的灌输会让儿童理所当然地去遵守这些传统美德, 并一步步地塑造孩子, 使其拥有平和善良的性格, 这样的性格和心境能让儿童学会理智地思考和比较, 而非被激怒或过分沮丧。并且礼仪教育会指导学生在各种场所面对不同的人处理各具特色的事件, 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人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意图, 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和话语 (模糊的歧义信息) , 更要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回复他人, 学会留给他人好的印象。解释偏差一类的问题很难被人们从心理医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 但它们严重时引起的社交焦虑会带来攻击性行为等严重后果。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 并呈低龄化、恶性化发展, 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儿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很容易给他们日后的心理和生理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
社交焦虑在儿童中非常常见, 与其用药物, 各种生理、心理手段去治疗, 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渗透。礼仪教育是预防、疏导, 并塑造儿童社交的根本。因此, 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该重视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KELLER MB.Social anxiety disorder 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Review of harvard/brown anxiety reasearch project (HARP) findings[J].Clin Psychiatry, 2006, 67 (12) .
[2]LIBOWITZ MR, HEIMBERG RG, FRESCO DM, et al.Social phobia or social anxiety disorder:What's in a name?[J].Arch Gen Psychiatry, 2000, 57 (2) .
[3]王丽颖, 杨蕴萍.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
[4]周宗奎, 赵冬梅, 陈晶, 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19 (4) .
[5]林丹彤, 刘迪中.“社交礼仪”四维立体教学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5, 267 (13) .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交礼仪 创新 教学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现代人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而高素质的现代人对社交礼仪也越来越重视。社交礼仪从广泛角度而言也就是教养,和一个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在高职院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不但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创新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途径呢?
一、社交礼仪教学和大学生心理特点、道德教育相结合
社交礼仪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交际艺术,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挖掘其中内涵。同时还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明白学习社交礼仪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礼仪是在人们日常社交活动中形成的,礼仪美是一个人外在美、心灵美的体现,而心灵美则是礼仪美的基石,并能够为礼仪美提供有力的支持。心灵美主要包括道德美、智慧美量方面,在社交礼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阐释道德修养的作用、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以更好地展示出礼仪美[1]。
二、社交礼仪教学应注重实践
其一,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教学法,即先提出典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模仿学习。比如:在有关养成优雅风度、高尚气质的礼仪教学过程中,选用白岩松、苏菲·玛索、杨澜、于丹等社会名人的风度气质为典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对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名人进行观察、学习,然后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优雅的风度与高尚的气质。
其二,可以采用行为动作训练法,社交礼仪课程中的仪表仪态教学内容,大多采用的都是行为动作训练法,比如:站姿、走姿、卧姿、坐姿、握手礼等。采用这种方法教学教师先要作示范,讲要领,然后让学生分解训练、连贯训练,最后教师对每名学生进行逐个点评。为了让仪态变得更富有美感,节奏感,在进行行为动作训练时最好为学生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2]。
其三,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方法。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或者是同一种事物不同时间段的比较,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交礼仪这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其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为学生讲授并且训练谈吐举止、个人礼仪这节课前后分别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两分钟左右的即兴演讲,让学生自己对两次演讲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评价,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看到自己学习完社交礼仪这门课后取得的进步,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他们不断进步,提高礼仪素养。
其四,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法教学,一般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礼节、仪式的教学。学生通过对礼节、仪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交往的基本礼节、仪式,还可以在情景模拟法的帮助下将学到的基本礼仪知识融入相应的生活情节中去[3]。比如:邀请和应约的相关礼节、谈判签约仪式及办公室礼仪等等。采用这种方法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讲解基本流程、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分派角色、道具,布置相关场地等。其次进行有计划的排练,模拟表演,当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找出不足,不断进步。
三、社交礼仪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虽然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社交礼仪理论知识的任务,但是如果将课堂活动适当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那么就既可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实际情况,鼓励大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争取能够学以致用[4]。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自发组织学生承担起学校内外举办大型活动时的礼仪服务工作,这样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就能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积累社交经验,展现个性。随后当学生将自己的感染体验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时,就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用社交礼仪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改革评定学生社交礼仪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
高职院校的社交礼仪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难免会造成学生重视理论知识成绩、轻视实践应用的结果,根本无法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所以非常有必要改革评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待学生学习完社交礼仪课程之后,为了更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对和礼仪相关的理论知识、社交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创新采用笔试、面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其中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交礼仪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多寡,面试主要考查的学生对社交礼仪实践技能的程度。比如:通过考查学生的服饰礼仪可以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住了西装领带的正确系法。通过面试中学生的仪态礼仪可以了解其对坐、立、行礼仪要求的掌握程度。这种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社交礼仪这门课的积极性,还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社交礼仪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莉. 实用礼仪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杜南岚,胡友根.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2(08):15-16.
[3]张华.高职教育中普及和加强礼仪文化修养教育之我见[J].甘肃科技纵横,2007,1(2):35-36.
与女性握手,应等对方首先伸出手,男方只要轻轻的一握即可。如果对方不愿握手,也可微微欠身问好,或用点头,说客气话等代替握手。
在握手之前,男方必须先脱下手套,而女子握手,则不必脱下手套,也不必站起。客人多时,握手不要与他人交叉,让别人握完后再握。按国际惯例,身穿军装的男子可以戴着手套与妇女握手,握手时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这是一种惯例。握手时,应微笑致意,不可目光看别处,或另与第三者谈话。握手后,不要当着对方的面擦手。
与女性握手,最应掌握的是时间和力度。一般来说,握手要轻一些,也不应握着对方的手用劲摇晃。
生活在社会里面有很多的礼仪,大家见长辈的时候要有礼貌,要有一定的见面礼节。大家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很多注意的礼节,每天对爸爸妈妈的问候,以下是“工作中的握手礼仪”,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方法/步骤
握手是一种人际关系里最常见的一种礼节性的习惯,尤其是我们国家,在握手上有很多的讲究。我说这些大家也许不觉得怎么样,如果我仔细给朋友们分析一下,大家就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我其实也有很多不明白,不过现在慢慢积累而已。
在这里首先说明大家和领导握手的礼节,领导是大家的.上司,一般来说年纪比我们大,即使和大家一样大或者比大家年纪小的,只要是领导大家都要先伸出手,这表示大家对领导的尊重。也表示大家对于领导的起码礼节,这点大家要注意。
大家握手的时候要注意距离,一般来说握手的时候要保持一米的距离,离得太近是很不礼貌的,同时互相靠那么近也不自然,尤其是和女同志握手距离更是需要大家谨记的一点。这也是握手礼节里的是一个重要的习惯。
在握手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手部的清洁,千万不要手很脏就和别人握手,这显得十分不礼貌。另外有些朋友的手容易出汗,大家可以在握手之前注意清理一下我们的手部,保持一个洁净的手,是对于别人的礼貌。
握手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一般和女士握手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唐突的自己伸手过去,这样对女士来说是很不礼貌的,大家要等女士伸手的时候,大家在赶紧握手,同时时间不要太长,保持几秒钟即可。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全世界目前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个民族,由于政治、宗教、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文明发展史各异。这些国家和民族长期积累的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与中国的传统习惯差别之大,超出一般想象。随着我国全球影响力的攀升,与世界各国交往面的扩大,官方和民间的涉外活动日益频繁,且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对于一个从事外交、外事、外贸、外包等工作和活动的中方人员,了解国际社交礼仪知识,洋为中用,避免在涉外交往中“出洋相”,促进愉快的国际合作事业,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专题。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汉字“礼”和“仪”意指:其一,礼貌、秩序,即律己敬人;其二,典礼、仪式,如婚丧等仪节。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荀子讲:“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所谓“礼多人不怪”,意在提醒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失礼、缺礼。以礼治国、礼尚往来的思想传统及其实践在我国长达数千年。
礼仪一词在西方,最早见于法语etiquet te,原意“法庭上的通行证”,典出古时法国为保证庭审秩序,印发给每个入庭者的一纸法庭须知,后来成为英语词汇,意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再后引申为“正式场合下有教养、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礼节”。其他表示礼仪的英语词汇还有:cer emony“正式的仪式”、cour t esy“待人接物彬彬有礼”、prot ocol“外交典礼规范”、r ite“宗教或例行仪式”等。《圣经》中有多处规范教徒“尚礼”的明确条文,足见西人对礼仪的重视程度。
国际社交礼仪,顾名思义,即涉外活动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源于习惯和惯例,根植于世界各国的礼仪传统,形成于长期的国际交往。包括:日常交际礼仪、典礼仪式、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列入国际多边条约的内容。1961年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就是各国对外礼遇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人们的生活中,一般都离不开交往,交往须以礼相待,国内人际交往是这样,国际的人际交往更如此。在对涉外礼仪中尊重当事国民族感情和风俗,必赢得友谊,带来互利、互惠的双赢结果。
例如,某趟京沪列车的乘务人员,由于了解印度婆罗门教习惯,判断出一对印度夫妇身份不俗,知道他们禁酒、敬牛、不吃猪肉,单另安排了合适的饭菜,并用右手为他们服务,这对夫妇很感动地说:“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了不起!”又如,北京一外贸公司女业务员,去中东某国洽谈生意前,学习穆斯林国家的民俗礼仪,在该国戴面纱,着素服,处处尊重当地习俗,给客户留下了好印象。对方来京回访,她注意细节,不在伊斯兰节日安排谈判,还带客人去牛街清真寺礼拜,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尊敬和友谊,签下了几百万元的大合同。后来该国客商凡有进出口业务,就径直找她。依国情特点遵守礼仪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之,不懂、不注意或不讲礼仪,轻则闹笑话、造成不愉快或误会;重则酿出外交事端,有损国家利益和尊严。例如,我国福建、天津两地曾向埃及出口了一批塑料底布鞋。鞋跟部印的防滑花纹恰与阿拉伯语“真主安拉”字样相似,引起了埃及方面非常不满,埃及政府内务部长下令禁止这批布鞋在埃及出售,因为刻有真主字样,有违伊斯兰教义,埃方还派警察将之全部销毁。
(一)欧美国家社交宜忌
信奉基督教(含天主教)的欧美国家,习俗禁忌大致相似。忌讳数字13。机舱、旅馆、电梯没有13,代以12AB等符号。逢13号又星期五,不举行任何活动。据传耶稣基督与门徒共进晚餐时,第13个门徒犹大为30个银币卖主,致耶稣钉死十字架。以国别而论,英国人内敛,他们聊时事、八卦、天气,回避谈私事、大英帝国今昔、北爱问题及君主制等话题。忌讳有:从梯子下面走、在房间里撑伞、鞋子放在桌上、人像做装饰品、白百合或菊花赠人;喜欢的礼品:一盒巧克力,一瓶酒或几只鲜花。爱尔兰被英国殖民过,忌讳英国国旗红白蓝组合色,去爱尔兰人家做客可迟到半小时,以免主人手忙脚乱。与法国人初次见面不送礼,再相见时送,礼品应体现对主人的赞美而不是亲密;赴约请要准时,但别期望法国人也一样,因为法国习惯是主宾姗姗来迟;法国人通常健谈,口无遮拦,倾听很重要,意见不合要委婉表达。在奥地利,看歌剧须正装出席。德国人准确、严谨,所有场合着装正规,视手揣在口袋里为无礼。在意大利,吃通心粉要用叉子团起来吃;意大利人散漫、情绪化,很不守时,但容易交往。美国人热情、不拘礼、可直呼其名,刚见面也许就邀你吃饭、看戏或外出旅游,交谈时宜对视,忌过于谦虚;探访前必须预约,准时守信,不讲究衣着。小礼品如花束、茶叶、糖果受欢迎,不送重礼。
(二)亚洲国家社交宜忌
东亚的日本、韩国极重礼仪,其风俗习惯大可在中国追根溯源,但传承得好。日本人的彬彬有礼举世皆知,茶道代表其民族精神,初次见面行60-90度鞠躬礼;进门脱鞋,谈话目光宜投注脖子部位;打出租宜用信封或纸包了现金给司机;喜奇数、忌偶数,因“奇”字兆示吉祥福气;喜欢仙鹤、乌龟兆长寿;爱菊花不以菊相赠,16瓣菊为皇室专用;凡结婚、生子、升职、生日、年节都送礼;时间观念强,极讲效率;忌数字4与9,因和“死”、“苦”发音相近;忌用筷子舔、移、扭、掏、插;喜红、白、蓝、橙、黄等色,视绿、紫、黑白相间、深灰等色以及荷花图案不祥,认为三人合影是死亡预兆。虽随处是汉字,但意思和咱们大相径庭,如日文“汽车”指火车,“火车”指穷得叮当响,“手纸”指信纸,“大丈夫”说的是没有关系。韩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多清规戒律,重男轻女,进门男走前,女为男拿衣挂帽;韩国人尊老,重仪容仪表,喜白色,衣着保守,从不大声言笑;对社交手势反应敏感,召唤人时手心向下动手指,视西方人手掌朝上的姿势为无礼,更忌用食指招呼人;最忌数字4,因它的韩语发音和拼音与“死”字完全一样。
东南亚、南亚信奉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佛教忌荤,见面行合十礼,即胸前合掌躬首致礼;忌讳摸小孩的头、跷二郎腿、用脚尖对人或指物;约会不守时,进门不脱鞋。要避免与泰国人有任何身体接触,进入寺庙圣地必衣装得体,不可亵渎佛像。印尼、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信伊斯兰教,视左手不洁,敬酒倒茶递食一概用右手。印度教崇拜蛇,忌牛肉,亦以左手不洁,男人相见握手,男女见面合十鞠躬,男女不单独交谈;印度等级森严,跨种姓交往不能平起平坐,喜欢数字 3、7、9及红、黄、蓝、绿诸色。
(三)阿拉伯、非洲国家社交宜忌
约12亿伊斯兰教徒分布于阿拉伯、非洲国家。他们视猪不洁,忌谈之,忌食之,不饮酒;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白天禁食,每天祷告5次,见面第一句:“真主保佑!”;男女交往多禁忌,女性戴面纱,穿衣不裸露肩膀及膝盖以上部位。拜访阿拉拍朋友,见不到女主人属正常,不可打听,更不要给女主人送礼;酒、雕塑、有女性及动物图案的礼品犯忌;盯视或夸赞主人的某件物品可能结果尴尬,依习俗主人会请你收下它。饱受奴役的不堪历史使然,非洲人的民族情结较重,讨厌别人对他们招手(过去白人唤狗的姿势),反感点名计点人数(过去黑奴贸易的联想);握手礼很有讲究,对贵客,先以左手握右手腕,再以右手握客人手;对亲密的人是轻握其手、再握其拇指、最后紧握手;与他们交谈入正题快,点头表示赞同,右手刮右耳表示坚决反对,咂嘴摇左耳表示好吃,闭嘴咬牙吹气表示倒霉,晃肩摇头表示不愿送礼,递东西用双手或右手。象牙海岸和塞内加尔人守时,加纳人爱迟到,莫桑比克人喜被人称呼姓或职务。
(四)俄罗斯、东欧及拉美国家社交宜忌
俄罗斯、东欧国家信奉东正教,礼仪与基督教国家差不多,也忌讳13。俄罗斯人尊重妇女,男人习惯给女人让座,为方便女人梳妆,火车未到站就离开车厢,排队不在女士前面加塞,处处体现女士优先。应邀做客可送酒或鲜花,但花不能成双,给波兰人送花不送玫瑰,那是情侣送的;给捷克人送礼,不可有红三角图案,那表示有毒;保加利亚人点头不同意,摇头同意。拉美国家信天主教,习惯源自欧洲,忌黑色,因与死亡相关;不喜紫色,因与悲伤相关;不送手帕,因与眼泪相关;忌送奢侈品。巴西人认为,人死如黄叶离枝,用棕黄色办丧事,普遍遵守圣经“十诫”。
(一)日常交往礼节
国际社交礼仪的首要标准与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的原则一致,即尊重和遵守社会公德。如不在公共场所修指甲、挖鼻孔、剔牙、掏耳、吸烟、吐痰;进出大门、电梯、上下楼梯、车辆时礼让,主动关照老人、孩子和妇女;参加各种活动,准时守约最重要,早到会使主人因未备妥而难堪,迟到会让主人或其他客人久等而失礼;言谈举止得体,切忌用手指指人、大声喧哗、慌张奔跑、勾肩搭背;保持坐、立、行姿态端正,不蹲在地上候车等人;活动前不吃洋葱大蒜这类气味重的东西,口臭和汗脚要提前局部卫生处理,患病如感冒、皮肤病等出席活动令人反感,最好谢绝。
(二)见面礼节
社交场合结识朋友有第三方介绍为佳、自我介绍次之;为他人介绍不可莽撞,弄清双方意愿后按三原则行事:把男士介绍给女士,把位卑者介绍给位尊者,把年少者介绍给长者;做自我介绍,先自报家门再请教对方或互换名片。握手是重要礼节,等主人、长者、位高者、女士先伸手再握,握女士手指部分且不可长握;除握手礼,其他见面礼如欧洲的拥抱、亲吻、贴面颊,印度、东南亚的合十礼,日本的鞠躬,我国传统的抱拳等,都有必要了解。
(三)仪容服饰
主要包括(1)头发、胡须、鼻毛、指甲勤修剪。(2)男士出席活动应着质地好的深色衣装,上下颜色一致,中山装风纪扣要扣好,西装要打领带;衬衫摆在裤内,袖口不可卷起,皮鞋应擦亮;注意庄重、整洁、笔挺。(3)女士可视具体情况着装,要端庄、大方、美观;色、样可多样化,如西服礼服、中式上衣配长裙或长裤、连衣裙、旗袍等;袜子不能露出袜口。(4)国外着装上应看东道主是否具体要求和当地习惯而定,任何情况下,不穿短裤参加正式活动。
(四)谈话礼节
应该注意的方面有:(1)态度要自然、和悦,对方发言要注意倾听,不可有看手表、左顾右盼等小动作。(2)说话手势不可大,声音不可高,以对方能听清为宜。(3)交谈有“八忌”:一忌涉及疾病、死亡等事;二忌离奇荒诞、淫秽话题;三忌询问对方经历;四忌打听女士年龄、婚否、家庭财产、工资收入、服饰价格等;五忌议论第三者;六忌刨根问底;七忌谈女性长得胖、保养好、身体壮等;八忌敏感的政治、宗教问题。基本原则:实事求是,不知道的不回答,无把握的不承诺,一旦允诺则要言而有信。
(五)赴宴礼节
宴请分宴会、冷餐会、酒会、和茶会等,宴会又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工作餐等。国宴规格最高,正式宴会次之。一般有排位入席、席间致辞、祝酒、乐队奏国歌或席间乐。便宴较随便,工作餐是边吃边谈问题,较简单;冷餐会、酒会、和茶会的规格取决于工作目的和需要。赴宴时仪表很重要,大衣、帽子、围巾不可穿戴进宴会厅,对迎宾等服务人员礼貌微笑,宾主见面握手须脱手套(女士薄手套例外),寒暄时目不他视,就座先让女士,不跷二郎腿或晃腿。宴席常设中餐、西餐或碗筷刀叉均摆放的中西合餐,西餐每道菜配一副餐具,顺序是由外而内取用。右手拿刀、左手持叉,把食物切成小块用叉送入口;上菜时要谢谢侍者;进餐宜细嚼慢咽,忌吧唧嘴、翻菜、喝汤出声;剔牙或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纸巾遮挡;席间宜与人轻松交谈,不用手或餐具指人;敬酒但不劝酒,切忌豪饮;忌随便议论食物质量,离席时忌带走剩余招待物品。宾主握别称谢,与任何人握完手不可当着对方的面擦手。
(六)观赏表演礼节
在西方,去音乐厅、大剧院观赏表演是高雅、隆重的活动,服饰装扮很重要。表演开始,迟到只能幕间入场以使场内肃静。关手机,不拍照,不允许讲话、咳嗽、打呵欠、吃零食、打瞌睡等。演出进行中不叫好,节目终了才鼓掌,对欠水准的表演也应报以掌声,不现场表现失望。
一、强化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作用
(一) 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水平
礼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是一种行为规范, 可将其列入道德范畴。礼仪简而言之就是“恭敬辞让”, 其本质就是尊重别人。也就是说礼仪是现代社会道德观念的化身, 是道德的具体体现。[1]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的教育较多, 对道德有着自己的认识, 但是传统教育一直弱化了道德教育, 尤其是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教育, 使得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 怎样使得抽象的道德能够具体化, 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礼仪的内涵, 将其付诸于实践, 成为了当今社交礼仪课程的关键所在。
(二) 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存交往能力
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制约着现代生活, 而人们的日常社交就是通过礼仪来进行规范的。开展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交能力。礼仪对个人在社交中的行为提出了“举止不出格, 谈吐不失礼, 交往不失态”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人际交往中, 礼仪不仅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外在气质, 也能够使其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气质,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 从而营造出和谐共处、彼此信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2]
(三) 有助于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形象
高职院校除了要关注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程度, 也应重视学生的文明程度, 将其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处于同一水平上。利益作为外向的表征, 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内在的素养、情感, 并通过行为、服饰、语言、姿态、表情等最终具象化为直观的礼仪。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向高职院校学生传授行为规范, 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促进他们的全方位的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整体设计的构思与改革措施
(一) 讲好第一堂课, 调整教学内容
礼仪是沟通技巧、行为规范的一种外在表现, 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教学要从学生心理出发, 深挖其内涵, 使其能够主动地融入到课堂中来。社交礼仪课程的第一课非常重要,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 第一堂课可以总结概括为八个字:“慎独、二勿、三省、四非”。这八字箴言能够强化学生自律自重的观念。除了要尊重他人, 更要获得别人的尊重, 只有强调尊重的相互性, 才能真正与他人和谐相处。这八个字容易记忆, 通俗易懂, 接受性强。虽表述简单, 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二) 调整课程设置, 提高礼仪课程的教学地位
首先, 高校应该开设专门的社交礼仪课程。第一, 对于文科院的学生应该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课。在所有专业学生的范围内开展社交礼仪教育, 使得全校师生都对道德礼仪有着充分的重视;第二, 增加社交礼仪公共选修课的人数容量, 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选择这门公共课, 使得道德礼仪规范在每个人心中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和通识;第三, 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宣扬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可以开展礼仪知识讲座, 观看礼仪录像、表演, 小品, 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 也能够潜移默化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影响。礼仪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教育上, 而是在渗透上, 学生将认知内化为自身的感悟,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践。
(三) 增强礼仪教育的实践
社交礼仪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如何让理论联系实践是每个教师所要思考的。首先就应从课堂教学着手, 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 调动课堂氛围, 培养实践能力。以服装礼仪为例, 关键知识点在于服装的三色原则、搭配原则等, 若只是纸上谈兵, 学生必定没有兴趣, 且与实践脱节, 导致所学知识只是空谈。为了加强理论的理解, 可以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 进行服装搭配, 后由老师指出其中的不足, 加深学习的印象。
社交礼仪课程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水平, 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生存交往能力, 有助于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良好形象。因此, 我们要讲好第一堂课, 调整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提高礼仪课程的教学地位;增强礼仪教育的实践。
摘要: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素质也得到提升, 礼仪文化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出一批批高质量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来源广泛, 良莠不齐, 因此社交礼仪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强化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教学的作用,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交礼仪课程整体设计的构思与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1]何英, 詹晓娟.高校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进策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社交的握手礼仪】推荐阅读:
握手礼仪简介10-24
酒店岗位的社交礼仪-职场礼仪06-06
口才与社交礼仪的答案06-12
美国社交场合中的礼仪10-22
礼仪 社交 论文10-06
社交礼仪餐桌礼仪07-10
职业礼仪社交礼仪09-07
常用社交礼仪06-05
商务社交活动礼仪10-28
社交礼仪试题答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