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共10篇)

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1

学生自由读文,借助课后注音及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师生交流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卢纶及李广的资料。

二、抓住精彩,以演促学。

课文的最精彩部分在第三小节。我直接切入,让学生找出来读,小组读,大组读,然后突然问学生:“你们读好了,我想来做个游戏来考考大家,看读得怎样?”一个个都瞪大眼睛看着我,嘴里囔着“什么游戏?什么游戏?”“让你们做李将军DD射虎呀!”此时学生激情高昂,都想上台表演,然后分小组进行上台表演,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对照课文挑疵。其中有两个小亮点:一个同学射虎是从头顶拉弓的,下面的同学都笑了,指出这样肯定不对DD使不上劲。另一同学向上射虎,一个很细心的小女孩指出这样也不对,因为课文插图是向下射的。我为他们的认真而高兴。这样孩子们再去读文,不再是纸上谈兵了,而是真正“练兵”了,有了真正而直接的体验,读到相关的动词时也很突出,效果较好。

接着学习第四自然段,也是通过表演来促学。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第二天,士兵去寻找“猎物”看到白羽箭没入巨石中,他们说了些什么,小组交流讨论,然后上台表演。有的学生说:“这是李将军射的箭吗?不会有神仙帮忙吧!”有的说:“李将军真神了!”……

三、回头品诗,妙在自得。

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2

一、文包诗的教学定位

文包诗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本形式,要想提升教学效能,就必须对这一类型文本产生的过程以及目的有真正的把握和通透的了解。教师只有在对这一文本有了深刻的洞察,才能真正遵循文本的特征和规律进行教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1.在目标制订上 ,聚焦于诗歌还是文本

在文包诗刚刚诞生初期,很多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类型的文本进行深入思考,教学的核心和目标定位常常在文本和诗歌之间摇摆不定———是借助诗歌解读文本,还是依托文本体悟诗歌? 其实,稍加考量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文本更加经典,还是诗词更加经典?从文包诗创作的目的来看,其主要价值便在于借助通俗易懂的文本语言感知诗词大意,在文本语言的阐释中为学生成功体悟诗词内在的情韵铺设高速通道。从这个角度审视, 文包诗文本的产生是为了便于学生解读诗歌。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树立这样的认知理念:解读文本是策略,体悟诗歌是目的。如果相反的话,文包诗的教学将会本末倒置,不管采用怎样的策略也终将无济于事。

例如在教学《李广射虎》这首文包诗时, 笔者就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诗文并茂,领悟意境,理解《塞下曲》及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思;教学重点定位于: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背诵古诗《塞下曲》。

如此设定,始终将教学的中心放置在对古诗的理解体悟上,真正契合了文包诗这一独特文本形式的规律,为文包诗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在方式选择上 ,是研读文本还是套用诗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凭借全新的教学理念已经能够厘清文本与古诗之间的关系。但一旦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常常会不自觉地被文本中生动精彩的语言所吸引。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语言单方面地品味体悟、赏析悦纳也就成为家常便饭,而文包诗文本独有的价值取向和教学重点却被忽视了。这其实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以文学文。真正的借文学诗是要努力将文本的语言与诗歌的整体意蕴进行有效链接,让学生在“诗”“文”的互相对照下 ,将文本的内涵与气韵渗透到诗歌之中, 从而成为诗词教学的有效抓手。

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文包诗时,教师就紧扣“独、倍、遥知、少一人”等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中寻找注脚。在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下,学生的阅读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文本或者古诗等某一个板块中, 而是在诗文的对照联系中,最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体悟。

二、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纵观苏教版教材,文包诗的形式贯穿始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不同类型和深度的文包诗文本。而不同的年级段,文包诗教学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尚停留于形象化层面,应该侧重于借助文本学习古诗的大意;进入中高年级之后,随着学生对语言感知能力的逐步增强,则应该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内核,感知诗人蕴藏其中的情韵,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下面就以《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教学为例,谈谈文包诗的教学策略。

1.整体感知 ,把握内在气韵

文包诗中的课文内容尽管是编著者依据相关资料和诗歌本身创编而成的,但文本所着力表现的气韵旨趣却严格遵循诗词本身的特点,两者之间的文理可谓一脉相承,既可以将文本视为诗词作品的赏析解读,也可以将其看成是解读诗作的补充性资料。因此,在借助文本解读诗歌的模式框架中,先行感知文本是学生探入诗词意境的基础性环节。鉴于此,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文包诗的内容进行整体性把握和感知。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主导者的作用,使得学生自主性感悟围绕着诗词作品的核心价值取向进行。

还以《李广射虎》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初读感悟”这一环节, 并没有急于引导学生诗文互证,对应链接,而是先从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入手 ,让学生对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李广形成原始的印象,而后通过对课文整体的梳理初步感知课文的情节和人物特点,从而为借助文本体悟故事这一核心环节的实施奠定基础。

2.比照互文 ,紧扣内在关联

整体感知文本是文包诗教学的基础工程, 但绝对不是核心工程;是课堂教学整体框架中的基础策略,绝非最终的教学目的。以文本学习古诗,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诗与文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点,使得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逻辑关系点不断向诗歌内核进发,从而真正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有效路径引导学生在文本与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形成有效的认知, 引发学生感悟诗歌,提升对诗歌的解读效益。

在《李广射虎》的教学中,教师在整体教学思路的设置中就是以诗文对照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的,教师以“课文中 哪些语句 表现了诗 歌的意思”为统领教学的抓手,引导学生在诗歌和文本的对照研读中进行深入思考,有效体悟,成功地将学生引入了诗歌的感悟中。教学中,教师要求:默读第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林暗草惊风”的句子 ,用“!!”画出描写“将军夜引弓”的句子,从而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文本中“月色朦胧”“疾风”“沙沙”等词语体悟到夜晚的松树林伸手不见五指、黑压压一片的幽深氛围。

如此设计 ,在诗文的 对照印证下, 使得文包诗众多类型的教学都归于一处,提升了其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3.回环映衬 ,零散走向聚合

阅读教学讲究从文本的整体入手,然后细化到文本细节,最后又回归到整体。如此,让学生经历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在文包诗形式的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心已经放置在诗歌之中。基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知规律, 教师应该将诗歌视为整个教学的原点,先让学生借助文本为诗歌的高效解读和深入体悟服务,在回归整体的环节中,教师也可采取重新朗读、回照朗读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印证的视角重新关注文本。这一整体关照的过程,使得学生由原先的零散感知聚合成为对古诗解读成果体系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最后,教师设计了“回归诗题,总结升华”的环 节 ,引导学生 思考 :诗人“忆”的是什么 ? 不仅是山东兄弟 ,忆的是家乡,是家乡的亲人,是与亲人们共度的美好时光,这“忆”就是苦苦的“思”,而“思”中又 饱含着美 好的“忆”。让学生在对诗歌内蕴的提炼和升华中,重新将思维关注的焦点聚合在教材的课文内涵中,真正实现了以文学诗,而又由诗促文、诗文印证的教学质态。

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3

一、 读“文”,解“词”“达”意,说说“诗”写了什么

“文包诗”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但不能撇开诗歌教学的基本特征,放弃引导学生对“诗”的自读自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包诗”教学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引导学生读“文”,从而达到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内容的把握。请看《李广射虎》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说不清楚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知道“草惊风”是什么意思。

生:“夜引弓”是什么意思?

生:“平明”是什么意思?

生:“白羽”是什么意思?

生:“没在石棱中”的“没”是什么意思?“石棱”是什么?

师: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而有些词语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生读课文)

生:我知道“夜引弓”的意思是在夜晚拉开弓射箭。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一天夜晚……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所以,“引”的意思就是拉开,“引弓”就是拉开硬弓。

生: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知道“没”的意思是“陷进”,“石棱”就是石头。

师:那“草惊风”的意思谁知道?

生:“草惊风”就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那“惊”是什么意思?(生沉默,师出示注释)“惊”就是“惊动”。你们看是谁惊动了谁?

生:是风惊动了草。

师:风惊动了草,诗人偏偏写“草惊风”,这真有趣。这样的情况我们以前也学过,例如“处处闻啼鸟”,到处听到鸟叫声,诗人却写处处闻“啼鸟”,这不是诗人写错了,而是故意这样写,这以后我们会学到。看来,我们在说诗句意思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才行。弄清楚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了。同座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二、 学“文”,“意”“文”对照,体会“文”是如何描写的

借助“文”让学生来理解“诗”的意思、“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表达的情感,是从“文”对“诗”的理解层面进行教学的,只是“文”的第一层作用,还没有把“文”作为具有独立教学意义的语言例子来教学,还没达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因此,还应对“文包诗”中“文”做进一步的思考。

师:同学们,《塞下曲》写了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现在就请你们从文章中找出诗句的意思,用笔画出来,读一读。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林暗草惊风”的?发现课文的描写与刚才我们说的意思哪里不一样?

生:课文用了一个词“月色朦胧”。

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生:这样就把当时是晚上写出来了。

师:刚才我们不是也说了“昏暗”吗?

生:“昏暗”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月色朦胧”就是隐隐约约的,有点能看清,但是又不能完全看清楚。如果不写“月色朦胧”,李广看得清楚,就不会把石头当作老虎了。

生:还有,课文写“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我们在说诗句意思时没有。

师: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出去巡逻怎么会射虎呢?

师:对,这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你们发现没有,我们说诗句意思时说的是“树林”,但是课文描写却用的是“一片松林”,为什么?

生:这样就更加清楚是什么树林了。

生:不对,因为松树的叶子叫松针,风吹松树叶子发出的“沙沙”声更加清楚,我就听过。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让老师想起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当时老虎也是从松树林跳出来的。

生:还有一处课文描写得好,“一阵疾风吹来”,因为风很疾,所以才会有“沙沙”声。

师:大家说得真好,看来课文描写比我们刚才说的意思更加清楚、具体、生动。接下来,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下面几句诗的意思的,找到这些句子,读一读,和我们刚才说的意思比一比,看看好在哪里?

生:(读)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生:“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写得好,这里我们说诗句意思时没有说到。

生:我补充,运足气力好,不运足气力,怎么能射死老虎?

生: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把李广射箭的样子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师: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李广拉开的是什么弓?

生:硬弓。

师:写“拉开弓”不行吗?

生:“硬弓”就是很硬的弓,不是一般的人能拉得开,说明李广力气很大。

师:你体会得真好,“硬弓”就是指这把弓很难拉开。所以,李广是一位——

生:神勇无比的将军。

生:还有一个“嗖”字,把弓射出箭的声音描写出来了。

生:还有,这里用了一个“猛然间”写得好。

师:哦,“猛然间”怎么好?

生:李广突然发现,说明他的警觉性很高,不愧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将军。

生:我觉得课文最后的“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写得好。我们说的意思只是讲箭深深陷进了石头里,如果一拔就拔出来了,那说明陷得不深。

师:你说得很有意思。这箭深深扎进石头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谁拔不出来?

生:将士。

师:将士还是将士们?

生:将士们,说明不是一个人。

师:都会有哪些将士来拔这支箭?你们想想看。

生:有一个士兵,长得很结实,他来拔,拔不出来。

生:还有一个自称大力士的将军,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箭都拔断了——

师:但是箭还是没拔出来。李广真是一位——

生:神勇无比的将军啊!

师: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将“意”与“文”一一对照,学生通过读“文”,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同时,“文”也成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例子,它的遣词造句,生动具体的描写,在“意”与“文”的对照中一一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在这样的对照中,学生对“诗”的丰富意象也必然有所领会,这也为进一步感受“诗”的丰富与凝练做了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对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本身的理解,帮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更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感受语言,习得语言。

三、悟“文”,“诗”“文”结合,感受“诗”丰富凝练

先请看笔者《李广射虎》片段教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形式比较特殊,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

生:学过《咏华山》《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这样的课文里面既有诗,也有文。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喜欢吗?为什么?

生:喜欢。课文用了三段来写李广射虎的故事,诗呢,只用了四句,二十个字就写清楚了。

师:是啊,其实一首首诗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画。我们读一首诗,也可以像读课文这样,把它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喜欢“诗”,还是喜欢“文”?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通过“诗”与“文”的对读,使学生对诗歌的凝练、丰富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感受。

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4

本文教学中,先通过闭书回顾预习,说说课文讲的事件,然后引出古诗,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然后根据古诗和故事,在文中质疑,有个别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不理解,提出“李广不是神箭手,因为他没有射中老虎,而射中了石头。”以这个问题作为引发点,我指导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李广的神力,了解了李广的英武。然后在由这个问题引导到课文第三段,使学生了解射箭时的背景,明白“林暗草惊风”的环境,在朗读中深化了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明了了本文中的故事和诗歌都是为了赞颂飞将军的。

本文的“文包诗”形式,可以借鉴用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所以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本文的结构,了解了第一段中写了古诗作者和古诗内容,第二段中写了诗中人物的背景。第三段和第四段通过故事讲述了古诗的意思。

《李广射虎》教学设计 篇5

1、知识与能力: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是赞美“飞将军”李广武艺高超的。

教学重难点:

1、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2、说说《塞下曲》这着古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水浒传》吗?里面有个“小李广”花荣,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个李广,人称“飞将军”。板书课题,简介“飞将军”的由来。

2、补充介绍李广其人:

李广是西汉名将。今甘肃泰安人。善于骑射。汉文帝时,镇守北方边境,参加了反击凶奴贵族攻掠的战争,他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致使匈奴数年不敢攻掠,被人称为“飞将军”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4、梳理问题,整合目标

预设问题: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5、自主探究

(1)自学课文。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 神勇无比 边境 朦胧 巡逻 疾风 警惕 搜寻 影影绰绰

猎物 惊呆

(2)检查自学效果

(3)指导书写生字

二、互动学习

1、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了解自然段的大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2)范读《塞下曲》。

(3)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延展学习

1、总结。

2、教师出题目检测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广射虎。(齐读课题)

2、出示《塞下曲》

(1)你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吗?

(2)自由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3、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

4、梳理问题,整合目标: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人们称他为——(生答)(板书:神勇无比“飞将军”)我们还知道“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

5、自主探究。

二、互动学习

1、学习课文,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过渡:也许短短二十字的小诗还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无比,但这首诗里还包含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读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巡吧!

2、精读体会第三、第四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李广在镇守边境时发生了什么事?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用~~划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3、4段)

(2)读中感悟第三段。

a、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容疾风吹来,树木野草丛中发了“沙沙”、“沙沙”的声音。师:假如这里你在这片漆黑的松林中,会有什么感觉?(指名说)

b、读中感悟。

师: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中,李广害怕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没有……搜寻)

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射虎)

师:谁愿意给我们大家读读这一段精彩的部分。

师:同学们找找看,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李广射虎的?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

理解字意:拈:拿。 拈弓:拿起弓。

搭:架。 搭弓:架起箭。

运:贯注。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师:是呀,在那样紧急的情况下,仍能将箭射得如此熟练、如此神速,真是箭法超人!(板书:箭法超人)

c、联系诗句。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第三自然段所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的哪句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a、过渡:李广射虎的结果怎样呢?老师读了第4自然段后就有一个感受:用个成语来说,叫“出人意料”,你也会有这种感受吗?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b、读中感悟。

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指名读)

师: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吗?

因为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所以大家都惊呆了!

师:这真是出人意料啊!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

师: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板书:力量惊人)

指导朗读,读出随从呢的惊讶之情。读出对李广高超武艺的惊讶、敬佩之情。

c、联系诗句。

师:这一段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的哪句诗?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结合这一段,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指导“平明”“没”“棱”。

3、读好古诗、欣赏动画,感情朗读。

(1)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发现李广((结合板书生答。)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是的,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

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多好啊!学习了课文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觉一定更深刻了。

(2)看得出来,同学们被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迷住了,相信你也一定更喜欢这首诗了吗,一起再来读读。(练习背诵古诗。)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延展学习

1、总结: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赞颂他的可不只是卢纶一人,唐代的大诗人王昌龄、高适等都写诗赞颂过他。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的《出塞》。出示跟老师读。学习《出塞》。

2、教师出题检测:

纯净的( ) 心爱的( ) 漂亮的( )

李广射虎1教学设计韦海涛 篇6

8、李广射虎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9/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知道《塞下曲》是赞美西汉“飞将军”李广神勇无比的,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2.难点: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2、有谁了解李广的故事,在哪儿见过的?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李广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射虎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汇报预习本课情况。

1、自学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通顺每句话,并画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读课文,纠正读音。2)卡片出示,读准生字的音。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警惕: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保持敏锐的反应。巡逻:巡查警戒。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3、指导书写生字。

4、范读课文。

课文《李广射虎》教学反思 篇7

一、激疑导学

师:(实物投影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读得通顺,但没有什么感情。)又请三位学生读,情况一样不妙。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刚刚几位同学读得不太好吗? 生思考,有一位举手。

王成成:我想是因为我们没有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师:你们理解这诗歌的意思吗? 生:不理解。生:有一点点懂。

师:是呀,要朗读好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除了多练习,多琢磨朗读技巧,恐怕首先得深刻地理解它才行。你们说是吗? 生:是。(回答大声)

师:那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呀,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李广射虎》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就做文包诗。(板书)什么叫文包诗呢?你们看看这三个字,也许能猜出来。生:文包诗的意思就是文章里面包含着一首诗。

师:你们明白了没?其实,所有的文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的意思蕴涵在文章里面。你们能找找这首诗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吗? 生:在第2.3两自然段。

师:是的,而且巧的很,这两段合起来正好的一个小——? 生:故事。

二、激趣引探。

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就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怎么才算理解了这个故事呢?在古代,人们知道一个故事,一般是从“说书人”的口中知道的,所谓“说书人“,是指一种职业,也指专门从事给别人说故事的人,一般说的是整本故事书。说书人讲故事很好听,他们能即将故事说得非常有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生

动有趣,让人听后深有体会。你想听吗? 生:想呀!

师:那你一边听,一边想想你从我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能做到吗?可以用笔做做必要的简单的记录。现在开始了。

师:我拿一个塑料的磁带盒子往桌子上一拍,(告诉学生,这是惊堂木,惊堂木一拍,就表示请安静,故事即刻开讲。)再一拍。话说——

(我学着说书的在讲台前绘声绘色地讲了开去。学生听得入迷了。等我讲完,有两位学生开始带头鼓掌,其余学生马上也鼓起掌来了。)

点评:这里以说书人的角色,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2.3两段。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目标的暗示:即像说书人一样将这个故事说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其实,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将这两段朗读好。但是,这样的寓目标于无形之中,让兴趣增浓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动活泼。

三、精读感悟。

师:你从我的讲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请整理一下,一分钟后交流。生:动笔整理。

生:我从你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师:(惊喜地)哦,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生: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这句中体会到的。师:请你读一读。注意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完再谈谈你的体会。

生:(读得还不错。)我从中体会到,箭扎得很深,肯定要很大很大的力气才能做到。(附:第一课时,我受到黄达愿的橡皮泥和小的塑料大刀。在教绳子“扎”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两样东西用得着。便将它们从口袋里掏出来,然后把刀插进了橡皮泥的深处,于是学生自然轻松明了扎的动作和程度。)师:还有谁来读一读。

生:(喊了两位,后半句都没有读好,问题出在句中的停顿上。)师:点拨——在怎么拔后面停顿一下将会读得更好。(示范后,请同学自己练习。)生:读得很好。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了利广力量很大。这不光是你读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章写得好。如果这句话变成这样,你读读看,感觉如何?(出示句子: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

石头里,将士们拔不出来。)生:我感觉没有原文的那种气势了。

生:我觉得没有原文好,因为如果这样说,让人感觉不到将士们为了拔箭是用尽了办法和力量的。

师:比较得好!的确文章是用了“任……怎么也……”这个句式来表达的,这种表达方式让人觉得坚定。你也用它来说句话。

生:今天的家作真是多,任我们怎么写也写不完。

师:说出了作业多,很好。不过有一点不能说谎。今天家作不多吧?!生:这首诗很难懂,任我们怎么读也读不明白。

师:道出了这首诗很难懂。刚才同学们造的这两个句子,让人觉得表达很坚定。现在将你造的句子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和提提建议。生:练说。

师:请再次齐读一遍。生:有感情地齐读了一遍。师:请接着发表高见和体会。生:我体会到声音很大。师:哦?哪里感受到的?

生:读“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你们也觉得声音很大,是吗?(生都点头)好请再读一读体会一下声音的大小。生再次朗读。

生:我觉得声音并不大。因为是“沙沙”的声音。师:你们一起模仿一下沙沙声。

教室里发出了一阵沙沙声。这种声音不是很大。

师:声音不大呀,刚才为什么你们都感觉到声音很大呢?你们可以将这段的前两句读连起来读读看。

生读完,觉得当时周围很安静。虽然是巡逻,但是肯定不会有多大的声音的。师:你们体会得很好。是呀,当时,环境安静。你来读一读吧。生:(个人和集体读都读得很好,已经入当时的情境了。)师:请继续。

生:我觉得李广听到沙沙声,以为是老虎时,显得很慌张了。读“猛然间,李光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我从连忙这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也来体会体会呢?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不是慌张,而是如果不连忙射的话,老虎可能会走的。生;老虎也有可能会朝他们扑过来的。师:那,这样说来,还是说明李广慌张吗?

生:不是,应该是沉着,要是一般人,给老虎吓的手都发抖了。

生:是呀,我觉得是他动作迅速,能够抓住机会,不愧是一位神勇的将军。

师:确实神勇,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还能动作迅速,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这一连串的动作是那样熟练,令人佩服。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将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生练习。

生:(两位依次读,接着是齐读,学生读出了夜的静谧,情况的危急,李广的神勇,读得很好。)

师:那,现在同学们都理解这个故事了吧。你想和老师一样将这个故事说一说吗?(多数学生说想。)你们肯定行,只要稍加练习,肯定能说得很好,争取超过我。生很起劲地练说。生:象模象样地说了起来。

一共有两位同学上讲台讲,他们都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随后,为了给每位同学都有说的机会,就请同学们回家后讲家人听。

师:你们不仅读懂了故事,而且说得这样好,我想,现在这首诗也懂了,是吗?那么现在请你读,能读好了吗? 生:(读得很好。)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师:下课。

点评:这里还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结束教学,用意是二,一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就是反馈作用,二是为了激起学生投入地学习“说书“,其实就是练习有感情地诵读。

李广射虎教案 篇8

1. 诗文并茂,领悟意境。

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鼓励个性化的阅读和表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哪些内容,交流一下。

2. 师:看样子大家读书读得有收获。从刚才的发言中,看出大家对李广这位西汉名将很是佩服,唐代诗人卢纶专门写诗介绍他,李广月下射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美谈。

3. 出示古诗《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4. 师:谁来读这首诗?读得懂吗?(怎么读懂的?有什么办法读懂?)

5. 师:课文第3、4自然段将射虎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读懂了课文,也就能读懂古诗了,对李广的认识也会更深了。

二、 品读感悟。

1. 出示课文3、4节内容。

2. 师:请大家默读这两段话,想想它们分别与《塞下曲》的什么内容一致。

根据发言,把课文内容与古诗对应显示。

3. 师:让我们的思绪穿越千年的时空,再回到那个不寻常的夜晚,跟随一代名将亲历

一次月下射虎。谁为我们来朗读一下课文,带着我们来一次镜头回放。

4. 师:喜欢这段文字吗?喜欢的自己也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5. 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体会。(生或:环境看似平静,实际上在夜幕的掩盖下并不平静;或:李广巡逻警惕性很高;或:李广箭术高超;或:李广遇事镇定等等)

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当一名耐心的听众,倾听学生各抒己见,同时也要当好智慧的组织者,适时点拨,让学生“感言、会意”,让第一轮阅读读得自主。

6.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读得特别投入,都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进又说得出,是聪明人的读书。不过,学到这,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李广夜巡时,为什么会以为前方有老虎?

(学生第二轮自主阅读,交流:

一是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二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沙沙”作响。相机理解“疾风”:“疾风”是什么样的风?你怎么知道“疾风”就是大风,猛烈的风?---------课文后文提示,生活体验,平时积累。出示:疾风知劲草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三是前方影影绰绰有动静。相机理解“影影绰绰”,与哪些词意思相近?)

师:由此可见,李广将军怎样?(高度戒备,十分警惕,这是一位将领重要的素质。)

师:谁能读好这段话?(生先练习,再朗读,评析)

“批文以入情”,学生由前面的自主、宽泛、浅层的阅读,转入到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的理性思考,深入感受,使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并进行言语实践,学生就能更深地体验文本蕴涵的感情,学生的第二轮阅读读得扎实、深入了。

7. 师:李广发现老虎后是怎么做的,画出来,比划比划,表演给大家看看。

(同桌表演,互相指点)

师:大家看了表演,要对照课文中李广射虎的动作描写,看看演得是否逼真。

提示:演出“连忙”的意思了吗?(突出反应快,动作敏捷)

“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演得像吗?交流评点,体会李广出手果断,技艺高超,沉着冷静。

周围士兵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体会当时环境的安静,突出李广的威猛形象。)

学生通过演与评,解读了文本,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锻炼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揣摩、鉴赏、品析。在意趣盎然的活动中,学生的第三轮阅读读得灵活生动。

8. 师:一代名将果然名不虚传,从他一气呵成的射虎动作,不难看出他的神勇。他的胆识、箭术确实不同凡响,难怪他多少次令敌人闻风丧胆,又能一次次救自己和战士们于生死边缘。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来朗读,领略“飞将军”的风采。

配乐朗读。

9. 师:这就是古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所描绘的内容。谁来读诗句?

10. 师:李广一箭射出去,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老虎射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11. 出示第4节。

12.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字和一个标点,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不可小瞧,在哪?

师:自由读课文,细细咀嚼,你能从这个“呀”中体会到什么?如果你是李广身边的一名士兵,目睹了这一切,你会说什么呢?(意外、惊讶、赞叹、佩服等等)

你能用你体会出来的情感来读好课文吗?

学生在第四轮阅读中,入情入境,张开想象的翅膀,充满独特的感受,读得有个性。

13. 师:这就是“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所描绘的内容。

三、 总结。

1. 师:李广确实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的将领镇守边关,边关一定固若金汤,十分安全。难怪王昌龄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现在同学们再读《塞下曲》有什么感受呢?

最新《李广射虎》教案公开课 篇9

复习生字词:卢纶塞下曲将军将领朦胧警惕影影绰绰拈弓搭箭没在石棱中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人们称他为(飞将军)。“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改编而来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你能正确、流利地读给大家听吗?

(2)自由读读这首诗、指名读、齐读。

我相信,学习完本课,同学们一定能深刻的感受到李广的神勇无比。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西汉时期,跟随李广将军去夜间巡逻吧!

(二)精读体会第三、第四自然段。

1.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3、4自然段,李广在镇守边境时发生了什么事?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用~~划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3、4段)

2.读中感悟第三段。

(1)创设情境:一天夜里,李广将军带兵巡逻来到了一片松林。此刻,夜是那样的黑,月色是那样的朦胧,寂静的松林中一阵疾风吹来(点击:出风声),树木野草丛中发出“沙沙”、“沙沙”的声音。(屏幕显示黑夜)

师:同学们,如果此时是你在这里巡逻,这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的这样的风声,你什么感觉?你怕什么?(心惊胆战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害怕恐怖„„)能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么?(指名说)

(2)读中感悟。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

(屏幕显示句子: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指名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了害怕。

师:在这样可怕的夜晚,在这样危机四伏的松林中,李广害怕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把能表现李广射虎动作的词语在文中用圆圈圈出来。说说这几个动词在文中的意思:

拈:拿。拈弓:拿起弓。

搭:架。搭箭:架起箭。

运:贯注。运足了气就是把全身所有的气贯注到身体的某一部分。

师:谁能上台表演一下,表演得怎么样?(9)“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嗖’的一声”,说明了什么?(红笔标出“嗖”的一声)(说明李广的力气很大,说明箭的速度很快。)

(10)大家都知道,老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在如此凶猛的老虎面前,如果李广将军的动作慢了一些,会有什么后果呢?

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李广将军在紧张的气氛下,射虎的动作连贯而又迅速

(生朗读,: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这第3自然段所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前两句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师:你能结合这一段用上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同位互相说一说)

3.读中感悟第四自然段。

(1)过渡:李广射虎的结果怎样呢?读读第四节,找出相关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2)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句子:(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指名读)

师:这真是出人意料啊!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话:

生:李广将军力气真大。

生:如果真有老虎在这儿,肯定被射穿了。

生:李广将军箭术这么好,一定让敌人闻风丧胆。

生: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

师:随从们惊叹的是李广将军的箭射中了巨石吗?如果不是,那惊叹的是什么?(板书:力量惊人)

指导朗读,读出随从们的惊讶之情。读出对李广高超武艺的惊讶、敬佩之情。

(3)联系诗句。

师:这一段描写的情景就是《塞下曲》中后两句诗(课件显示: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结合这一段,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指导“平明”“没”“棱”。过渡:刚才我们跟随课文朗读古诗,品味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广的--(神勇无比)是的,李广将军真是神勇无比!有这样“神勇无比”的将军驻守边关多好啊!学习了课文后,你再读《塞下曲》这首诗,感受一定更深刻了。(让我们一起再一次从卢纶的诗中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谁能有感情的背诵出来(指名)。

哪位同学能联系课文内容,给咱们后面在座老师讲一讲《塞下曲》这首诗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

1.其实,诗人卢纶所写的这一组《塞下曲》共有6首,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其中的第2首。走进每首诗,你就会读到一个动人的故事。面对李广这样的英雄,历代歌颂李广的诗人,也绝不止卢纶一人。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首王昌龄的《出塞》

诗中哪里写到李广了?可见李广将军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多么神勇!

李广射虎(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0

第一课时

一、引出诗文,质疑问难

1、谈话:三(2)班的孩子都喜欢看书,有谁看过《水浒传》?(生举手)你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吗?你能够给大家讲讲吗?生上台讲故事。(效果反应:所有的学生都听得入迷了,相信通过这个学生的讲,必将有更多的学生去寻找这个故事,从而爱上了阅读。)

从“武松打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出:今天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李广射虎 (板书课题,并指导朗读好课题)

2、同学们,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会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范围和 内容。现在,你读了这个题目,一定感到好奇,你希望这篇课文能告诉你哪些内容?(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李广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射虎?为什么要射虎?最后射中了吗?结果怎样?……)

老师也很好奇,我把好奇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出示问题。)

师评价:同学们,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可以使我们读书更有目的,读后的收获会更大。

老师读书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尽情想文章会写什么,在旁边写出来,会有快乐感。如果文章没有我想得尽兴,我还可以续编,写出自我的感受。不仅学到知识,还特别有成就感!读书是快乐的!(指引学生看墙报。)

老师的经验介绍:今天我把墙报的秘密告诉同学们,之前一定有学生疑惑--老师的小本本中一定有重大的秘密!是的,灵感总是在一瞬间,过了时间就想不起来了。我习惯身边放一个小本子和笔,一有灵感就写下来。墙报的内容的选择也是由我和同学产生:看到一些同学玩得忘乎所以,一些同学只埋头读书,而给我启迪--成就了“最好的自我”内容,一个孩子不仅要快乐,更要有文化涵养,有自己的思想,有责任意识,而一个价值观的形成,又离不开经典的熏陶。我正在读《道德经》,收获很大。所以就用“经典伴我行”内容。(具体设计过程可参照黑板报的设计(原创))。我也希望同学们口袋中也带有小本子和笔,也让你更丰富起来。

3、其实,李广射虎的故事是作者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写的一首著名的古诗《塞下曲》的情节改编的。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自由读读这首诗 [注意多音字没(mo)],哪些词句不理解或者感到难懂,请提问,教师随机做上标记。

(学生难懂的词句:塞下曲、草惊风、引、平明、没、石棱)

师评价:同学们,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要善于提问,而且还要善于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能够自己解决问题。聪明的孩子会善于提问,而智慧的孩子更会学会思考,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你们愿意做哪一类孩子?(生说。)对,智慧比知识重要!你们行吗?谁来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读书、思考、讨论、利用工具、咨询等)

4、学生自由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更认真。读完后,同桌再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飞将军” “神勇无比” 。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

2、媒体出示词语:(第一次出示有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

lu lun leng luo chuo nian sou zha

卢 纶 棱 逻 绰 拈 嗖 扎

tang sai jing ju ti sou da ying lie dai

唐 塞 惊 据 惕 搜 搭 硬 猎 呆

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

唐代 边境 惊呆 运足力气

出没 巡逻 猎物 神勇无比

(1)自读--指名读――领读

(2)去掉拼音自读――指名读――集体读 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4、再读读课文,不仅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边读边思,看看刚才提出的那么多问题,哪些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后解决的。读完后展开讨论。(鼓励刚才提问的同学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塞下曲:指古代一种以描写边防战士为主的诗歌。)

三、精读课文,探究感悟

1、读解第一句诗。

(1)出示:“林暗草惊风”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再指名朗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老师再引导:在一个月朦胧的夜晚,你出去走路,心情怎样?(生都作出了可怕的样子。)师生评价。(可反复几次,重点要把诗句中的“暗”和“惊”的意思读出来,林是暗的,风惊动了草,即要读出令人恐惧的感觉。)

(3)集体朗读,渲染气氛。

2、读解第二句诗。

(1)出示:“将军夜引弓”一句,指名读好这句诗。

(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看怎样读才能把句子读好。然后指名朗读。

(3)教师将第三句改成“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遍四处搜寻着。”让学生找出差异之处,并体会句子意思的不同。教师出示“警惕”一词,让学生体会原句中李广在搜寻猛虎时的小心谨慎的样子,然后教师再指导把这句话读好。

(4)多媒体出示:“猛然间,李广发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第二天……”(旁边附上相应的图片)(“影影绰绰”和“拈弓搭箭”设计为点击时出现红色下划线,并在它的右上角出现“?”)

①指名朗读,引导质疑:这两句话中有没有什么地方比较难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和做动作理解“拈弓搭箭”的意思:左手握着弓,右手把箭架在弓上。影影绰绰:指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②指名朗读,师生评价,再读,反复多次。(要读得紧凑些,紧张些,体会李广的胆大和射箭技术高明)

③师:李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胆大艺高)

④继续引导质疑:同学们,在这两个自然段之间,你是否发现了什么问题?

提问:李广射出了箭,为什么不马上派人去寻找猎物?(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李广的多谋沉稳)

3、指导读好第一二句诗,最后完整的朗读古诗。

四、写字指导

1、再一次出示生字,读一读,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要引起注意的。

2、指导写字:引导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分成两类,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才好看;另一类是上下结构的字,抓典型,按比例书写。

3、重点指导书写“逻、守 、搜 、塞”。继续指导学生写字规范入体。

(1)多媒体演示“搜”的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指导,并与“叟”“嗖”“馊”比较。

(2)多媒体演示“塞”的笔划,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指导。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习字册上书写生字。

附板书:

8、李广射虎

“飞将军” 神勇无比

教后记:本课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因此,借助课文来学习《塞下曲》,要在读好诗的基础上,对照课文,进行尝试性的理解学习,我认为对古诗的理解应避免一字一词的理解,要倡导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但对理解及体会意境的关键词语要较好地把握。例如:古诗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平明”、“白羽”、“没”、“石棱”,这为学生体会李广的力大无比,做了较好的铺垫,通过对朗读的指导以及适时地情境。学生能深入体会到当时的场景,他们能把自己内心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场景。较好的通过读来表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工程力学考试题库3下一篇:哲理人生感悟句子摘抄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