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lunwen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管理制度lunwen(推荐8篇)

企业管理制度lunwen 篇1

 政治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高中政治教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探究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政治学习兴趣提高高中政治新课改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试论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浅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高三政治教学要实现“四个突破”巧用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提高政治课堂有效性之我见运用“角色转换”法 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障碍及对策试谈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关于“分配制度”认识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按劳动要素分配等同于按劳分配

【解析】按劳动要素分配是十六大报告中的新提法,它指的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很明显,它是存在于私营企业和外资经济中的。而按劳分配则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很明显,按劳分配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因此两种分配方式的前提是根本不同的,不能等同。相同道理,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也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

误区二:把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分配方式等同于按劳分配

【解析】按劳分配确实是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人消费品主要分配分式。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并非仅此一种,还有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的收入等,就不能列入按劳分配。同时,随着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也必将多样化,如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所有制技术要素分配和按管理要素分配肯定会出现在公有制经济中。如当今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中,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职工就有按股分红的收入。

误区三:把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分配方式等同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解析】按生产要素分配确实主要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重要的分配方式。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也并非只此一种。像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就是对应于个体经济的一种重要分配方式。另外,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中也存在社会保障收入。

误区四:把按劳分配等同于公平,把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同于效率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分配制度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应该说无论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都既体现了效率又体现了公平。按劳分配的依据是劳动者向社

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实行同工同酬,这确实体现了公平。但它又是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又体现了效率。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分配。贡献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收入也不一样。这确实是效率的体现。但同时这也是公平的一种体现,即只要你拥有这些生产要素,只要把它们投放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具体产生相应经济效益,你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

误区五:把劳动收入等同于按劳分配收入,把非劳动收入等同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解析】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个体经济中的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收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中都存在的按劳动和管理要素分配收入等。而按劳分配收入只是其中的一种。同样劳动者获得的非劳动收入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而获得的收入,也包括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和劳动者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您可能也喜欢:

高中政治有关分配制的的误区知识点小结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高一经济生活整套学案:第七课

高中政治总结: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分配制度

经济生活题库二十四: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010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经济生活第七课

2010届高三政治每周精析精练

解读“我国的经济制度”教学中九个不等式

关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分析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课堂练习

我国的基本制度、分配制度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案设计三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三复习教案: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

历史上的今天 经济生活期末测试三十一2009-08-04 22:38:38经济生活期末测试三十二2009-08-04 22:37:06经济生活期末测试三十三2009-08-04 22:35:32经济生活期末测试三十四2009-08-04 22:34:22经济生活期末测试三十五2009-08-04 22:33:1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分配制度

原因

1.优越性(作用):(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地位: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lihai1961428wushi推荐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2011.11.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古代亲子教育——黄帝内经父母对孩子 2011.11.08 古代亲子教育——黄帝内经父母对孩子“七不

一政治参

一政治试

论文: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与公民参 2011.11.08 论文: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与公民参与

高中政治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011.11.08 高中政治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试谈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2011.11.08 试谈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知识总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011.11.08 知识总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复习技巧:高考政治考试的审题方法 2011.11.08 复习技巧:高考政治考试的审题方法高中政治哲学学习经典口诀 2011.11.08 高中政治哲学学习经典口诀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总结 2011.11.08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总结

您可能也喜欢:

高中政治有关分配制的的误区知识点小结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解读新课标必修1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关于“分配制度”认识的几个误区

我国的基本制度、分配制度及按生产要素分配

经济生活第七课学案

教学设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改革

知识总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010届高三政治每周精析精练

《经济常识》第二课精讲精练

收入与分配

2011年政治高考热点三:收入分配改革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总结

知识总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高中政治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某事物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政治学科,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说到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思想

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更是检验政治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所有的知识全部讲了,才得到安慰,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政治教学承担着两种使命,教书的同时还要育人,不仅是教会学习教材理论知识,还要学会理论联系实践,学会如何做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另一重要的层面,没有将理论融合到实际中,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各种政治现象。

二、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的、巧妙地寓于基础之中,是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造成一种悬念,这时,就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就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不是让机械的学习书本知识。一方面固然要求教师很好的掌握教材知识,另一方面更要求我们教师去了解更多的社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学生课后多关心时事政治。这样,在讲清教材知识后,可以适当的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杜绝放羊式的自习方式,充分的利用课堂的4

5分钟。

三、构建和谐课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互动和协作,产生最佳效益和共赢。和谐不但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课堂的追求。和谐的政治课堂教学能给学生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并在课堂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达到最佳教育学的境界,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的服从者和接受者,俯首静听、唯唯诺诺,对教师敬而畏之。如果学生想象被压制,那么创新意识也就不复存在,更谈

不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而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应该以师生交流、人人参与、平等对话为特征,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不断发展和提升。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

主的课堂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lihai1961428wushi推荐阅读:

治试题

测政治试

2011年浙江永康一中高一期中考试政治 2011.11.09 2011年浙江永康一中高一期中考试政

治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 2011.11.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古代亲子教育——黄帝内经父母对孩子 2011.11.08 古代亲子教育——黄帝内经父母对孩

子“七不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11.11.08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高中政治论文:浅谈思想品德课参与式 2011.11.08 高中政治论文:浅谈思想品德课参与式

教学

论文: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中国 2011.11.08 论文: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中国

论文: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与公民参 2011.11.08 论文:论公共服务型政府构建与公民参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总结 2011.11.08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总结

知识总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011.11.08 知识总结: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高中政治总结: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 2011.11.08 高中政治总结: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本

分配制

您可能也喜欢:

企业管理制度lunwen 篇2

一、企业制度的内涵及组成部分

1. 企业制度的内涵

首先,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组成部分,其不仅能够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而且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企业、消费者和政府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成分,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企业制度的关键,因此需要充分明确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定位,正确处理这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其次,企业制度主要是以公司制度为主,公司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具体表现。目前,部分企业公司制在改造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合理选择好公司制的改造形式。

2. 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

企业制度主要是由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三者组成。其中现代企业组织制度主要是指根据公司组织制度的内容,解决权责不明问题。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主要指根据公司产权制度的内容,解决产权不清问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指根据公司管理内容,解决管理落后问题。企业制度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组织是保证、产权是前提、管理是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到权责明确、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以及科学管理。

二、企业制度的建立问题

1. 建立产权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股权的多元化问题。股权不仅包括有国有股权,而且包括有新的股权。新的股权形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以自然人为主体的股权形态,自然人可以是公司外部的,也可是公司内部的;第二,以法人为主体的股权形态,例如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仅仅、风险投资基金、机构投资者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形态;第三,外资的股权形态。其次,股权分散化问题。上市公司不仅需要注意股权多元化,而且还需要注意股权分散化,股权分散化可以避免垄断现象的出现,建立良好的机制,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政企不分的现象;再次,国有股股东的明确。股东不明确是国有股比较突出的问题。政府机构甚至社会机构都能够代表国有股。最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制度问题。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主要表现在产权上的分离。股东拥有的所有权以及公司拥有法人财产经营权,是公司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2.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包括:平等对待所有股东、维护股东权益、维护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处理好同公司厉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发挥经理机构的作用,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只有将上述部分进行相互制衡,才能建立一个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

三、制度管理的内涵及其职能

首先,企业管理制度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所有管理者和员工在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企业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职能部门、企业组织机构设计、岗位工作说明、职能分工、职能部分划分、工作或流程、专业管理制度、管理表单等制度类文件。根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制定这些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的标准和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能够规范员工在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行为。

其次,一个专业性、具体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一些规范性的程序、控制、检查等因素构成。在很多环境中,从企业管理制度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说,企业管理制度主要由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制定依据、实施程序、编制形式、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的关系等构成。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编制目的、编制依据、管理制度构成以及适用范围。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实施环节、执行程序、实现目标的手段、形成过程中、完善管理制度过程、生效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等。

最后,想要将企业管理制度充分落实于实际工作之中,就需要一个规范性的条件和环境。首先,规范性的编制制度,符合企业管理的原理及行为所涉及到的事物发展规则和规律;其次,规范的实施过程,同时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程序是规范的。唯有如此,企业管理制度的运行才具备规范性,否则将会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出现不规范的现象。

四、制度管理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每一个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间后,都会对市场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出现一些问题。对此,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改进管理,才能增加企业的竞争力。而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因此,必须深入研究管理问题、制度问题,制定合理的制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管理创新就是需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新方法、新思维、新手段。优化组合企业员工等生产要素以及生产组织和圣餐条件,以此促进企业的整体效能。

第一,需要建立一个讲效率、办实事、懂管理的领导管理层,从而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决策指挥中心。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从实质上来说,管理者管理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效益。国家经贸委领导曾所过:在实际生活中,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只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即使没有好的产品,但是可以研发出一个好的产品,即使没有一个市场,也可以开拓出一个新的市场。而针对于企业亏损,管理混乱的情况,也可以在管理者的合理领导下,经过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而改变。相反,如果一个管理经验不足或者是具有野心或私心的管理者,可以整垮和掏空一个好的企业。因此,选择培养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每一个企业的重要基础工程。

第二,努力打造现代化企业精神,这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树立企业良好现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许多优秀企业中可以看到,优秀的企业具有优秀的企业精神,如韩国的大宇精神,上海的宝钢精神等。一个组织想要长久的生存和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坚强的信念,以及这种信念对于企业员工的感召力。这种精神逐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形成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其主要包括有集体主义精神、爱国精神、风险精神、主人翁精神、艰苦创业精神等内容。在当下市场经济注意条件下,每一个企业的终极目标便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需要依靠公平正经、信誉、质量等手段而得到,而不是依赖于假冒伪劣、非法经营、欺行霸市等错误行为。

第三,充分落实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以前,有很多比较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应该继续贯彻和落实。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抓好成本、质量、资金以及营销这四个方面的管理。俗话说得好,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企业应该坚持质量管理。大部分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便是资金紧张,以此企业需要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利用率,将每一份资金都花在刀刃上,同时还需要勤俭节约、勤政廉清办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当前成本高,资源浪费大,直接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应该以节能减耗为主要内容制定成本管理责任制度,科学实施营销管理。

第四,现代管理制度内容的的优化及再创新,企业管理中绝大多数制度内容过于繁琐、文字罗列复杂,对管理制度进行必要性的“瘦身”,切实可行的管理经验及适用的管理流程,才可以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要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根据市场竞争的环境及时的调整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来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同时,树立以人文本、科学管理的理念,加强员工的素质考核,不断优化各种监督考评机制,提高企业领导者居安思危的意识,给企业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五、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的主体。对此企业想要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并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做好制度管理,对企业制度进行创新,以此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欧绍华,刘志刚.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互动耦合关系--基于和谐管理理论[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0):78-83.

[2]钱卓瑛.企业文化与制度管理有效融合探讨--从晟元集团企业文化和制度管理新实践说起[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1):27-28.

[3]王金辉,翟敏.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J].发展,2011,(6):89.

[4]胡春.切实加强制度管理促进内控体系建设[J].管理观察,2011,(30):79.

[5]邓永德.施工企业制度管理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4,(7):113-114,115.

企业的好制度坏制度 篇3

《沪港经济》记者:你喜欢用制度进行管理吗?

郭桥:完全用制度进行管理是不可行的。中国的文化是一个太极文化,制度与道德就像阴阳两极,只有在制度和道德中智慧地选择才是有效的管理。制度只是一个工具,什么时候用、怎么用,要看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于我的企业来说,我们还在开疆辟土的阶段,所以对企业更多的是把握政策方向,而非制度管理。制度管理过多的负面效果便是,员工怕做多做错,而不敢往前冲,那企业就无法发展。而在企业“守成”时可以多些制度,但在发展阶段应多给政策。

江妙敏:如果说从被制度管理和拟订制度两者选,我还是喜欢拟订制度。当然,从管理本身而言,不能全靠制度,制度用来约束与梳理公司事务,完全靠制度制约人,只会适得其反,相应时候要以人性化来管理公司。

王德生:是的,我认为对于一个房地产代理公司来说,制度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这几年我们强调做事情要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不过,说起来很容易,但是要真正做起来很难。

《沪港经济》记者:你是否满意于已有的制度?你的员工理解、认可这些制度吗?

郭桥:我们所订的制度,是要让员工能够接受。作为管理层,应多观察,看现有的制度给员工带来的是一个怎样的精神状态。如果反馈的结果不好,就应该意识到制度存在着问题,员工并不能接受。接下来便是研究是否要修改,如何修改才最有效。

江妙敏:我对现有的制度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还在不断完善中。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喻,我一直认为公司领导应能上升到“牧羊人”的境界,而不是一个“牵牛”的人。牵牛的人是要牵着牛去做事,但我更愿意拟订制度后,大家遵照规则去落实工作。当然,由于各种因素,并不是每位员工都会完全尊重与遵守制度,他们在认可制度的同时,往往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体执行时出于某种目的而绕开现行制度。所以,我认为要以制度和职业道德进行双重管理。

王德生:公司刚开始运行的时候,就要求每一个部门流程化管理。两年后,这就演变成了公司的规范化制度。实际上,员工开始时往往觉得这样很麻烦,他们很不理解,甚至抵触。为此,管理者必须懂得让员工从这个制度中得到好处。尝到甜头后,他们就会去遵守制度,渐渐养成习惯。

《沪港经济》记者:对企业来说,你认为什么是好的制度?什么是坏的制度?

郭桥:企业制度应根据企业的内在需要制定。员工能接受,同时不抑制生产力,就是好的制度。反之,抑制生产力,员工又不能接受,那就是坏制度。

江妙敏:实际上没有绝对的好制度和坏制度。我认为当员工可以充分理解和执行它的时候,这就是好制度。我甚至认为,好的制度应该将制度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高效、务实、管理有序。同时,好的制度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即以人为本,甚至有“悲悯”、“义气”的概念成份。企业家对待员工要有感情,不能机械地用制度把他们框死,这样,员工会更充分地理解和执行它。这就是好制度。

王德生:我认为,好制度和坏制度是很难定义的,要看效果。所谓效果是给公司创造利益。公司的利益最大化了,员工的福利也上来了,那就是效果好的制度。比如交通法规,你说是好制度还是坏制度?是好的呀!因为它避免意外发生。虽然你可能会嫌麻烦,但是如果你不遵守,那就会威胁你的生命。

《沪港经济》记者:制度有盲点吗?你怎么看待制度的盲点?

郭桥:我认为制度的盲点一定存在。初创的企业有制度盲点,成熟的企业也有盲点。做企业就是在不断摸索中尽力减少制度盲点。

江妙敏:十全十美的制度,我也在追求过程中。再完善的制度,随着相应要素的变化,都会出现盲点。要善于发现盲点,敢于改正盲点,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我曾经碰到一件事,一位员工工伤,本来按制度规定,支付该支付的医疗费,赔偿该赔偿的损失即可。同时,也是按制度规定,在不能工作期间要适当扣除部分工资的。后来那位员工和我讲了家里实情,他带着两个小孩很辛苦,希望公司能予以照顾不扣工资?我认为,这也算是当初制订制度时的盲点。后来,虽然我还是扣了他工资,但在其他方面进行了补偿,而且还对制度进行了修改,并且收到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成效。

王德生:当然有啊,我们平时为什么经常修改制度——有补充、有删减、有改变,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盲点。制度永远有盲点,永远不可能达到无懈可击的程度。

《沪港经济》记者:你怎么看待制度考核?是不是每个岗位都适合考核?

郭桥:我认为制度考核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度依赖。制度管理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牵牛式的管理。领导发号施令,实际上就像拿着鞭子赶牛一样,是用制度压制员工,是最没有效率的一种管理模式。还有一种我很提倡的模式,就是牧羊式管理,由公司领导来开发一片草地,完成一种商业模式的拟定,然后,用道德和制度这两只牧羊犬来控制羊群。

江妙敏:考核制度很有必要,考核是一个监督和激励的双刃剑,合理用好,其锋无穷。无论什么岗位,有的人认真完成他的工作,有的人偷工减料,为什么两个人得到的却是同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经过考核,加以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当然,有时岗位很难定量指标考核,比如行政人员的工作,故需要灵活运用定性法则观察进行评定。

王德生:应该都可以考核。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广告行业的创意员,很多年轻人做的创意,虽然你觉得不行,但他会说这就是创意,要不你来做?那么,我要考核他的话,先要告诉他我要的风格是什么、效果是什么,然后按着这个目标来评判。

《沪港经济》记者:有两种企业,一种是海尔模式,进行军事化管理,可看上去不怎么人性化;一种是谷歌模式,上班可以看电影吃零食,看上去很人性化。你怎么看?

郭桥:这个不能一概而论。企业分为很多种,生产型企业、IT企业等,性质也很不同。一种是要靠效率才能出结果,但另一种,主要是创意型的企业,靠的是创新能力,这样的企业就不能给员工太多的制度。假如一个画家,你规定他每天9点上班,5点下班,而且必须画出一幅画,效果肯定不好。我们要求的是效果,哪种效果对企业最好,就要采用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方式。

江妙敏:无论是海尔模式,还是谷歌模式,都有独到之处。当然,许多人认为谷歌的模式可能比较人性化。我一直认为,人性化的制度对企业是必须的,但是要科学安排,也不能太强调人性化,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制订制度。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大目标,制度要跟着目标走。

浅谈企业管理制度 篇4

关键词:管理,制度,要素,规范,程序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管理, 以便使企业为其所有者及社会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 管理的概念

首先, 管理是什么?最通俗的说法:“管理就是管人理事”。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 因此在“管理”这个词的前面, 可以加上各种限定性的词语, 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国家管理、仓库管理, 等等。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者。因此, 可以将“管理”定义为: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 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社会活动过程。所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对于一般社会企业来说即是创造财富和利润。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 围绕着企业目标这个核心, 影响着进入企业的人、财、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服务。另外, 从管理的定义中明确指出, 其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人, 因此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 管理是一种人际关系, 管理的主要矛盾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统一。

2 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管理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目标是否能实现。由于管理的基本对象是人, 古今中外对于人的复杂性的描述数不胜数, 如何管理好人的行为就成为了“管理”的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古往今来, 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繁荣, 无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来约束人的行为。由此可知, 一个企业要想管理好, 制订一份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2.1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的体制基础

之前已提到, 管理就是围绕企业目标, 影响进入企业的人、财、物,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而企业作为人、财、物的集合体, 实质上是通过管理制度来组织安排这些要素。因此, 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

2.2 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活动合理有序的保证

管理活动要有效地影响人、财、物, 并成功实现企业目标, 合理及有序的管理行为就是必须具备的。合理, 即管理活动的目的符合企业目标, 同时符合社会经济规律和国家法律。有序, 则是管理活动要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 该程序要能有效地约束企业的管理活动, 所以企业管理制度就是企业依据社会规律和国家法律法规而制订的企业内部“法律法规”, 企业用其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 使之合理并有序。

2.3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及其机构的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体制保证

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有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 包括企业经营目的和观念、企业的目标与战略。同时, 还包括企业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职责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工作或流程、管理表单等管理制度类文件。因此,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准则和体制保证。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 无论是设计研发、物资采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生产管理活动, 还是筹资、投资等金融商业管理活动, 都必须要在企业管理制度范围内并围绕企业目标这一共同目标进行, 否则就是一盘散沙, 不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可能与目标背道而驰。

2.4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所有企业的企业管理制度中都包含了企业员工守则, 其规定了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遵守的规定和准则。这里的企业员工上至公司CEO, 下至一般普通员工, 他们的行为都必须遵守和体现企业管理制度的各项要求。

2.5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个企业能否取得良性发展, 受到内外部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但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能否对进入企业的人、财、物等各要素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 充分调动这些要素的积极性, 从而发挥出这些要素的最大功用。而要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则关键取决于企业管理制度制订得是否合理, 是否能充分调动进入企业的各种要素的积极性, 使企业的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因此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良性发展最重要的保证。

3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

任何一种制度想要得到贯彻执行, 那么规范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立法”, 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作用。

3.1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须符合现行的社会规律、国家法律和行业规范

任何一个企业管理制度都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 它必须依据社会规律和国家法律制订, 否则企业管理制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而导致无效。其次, 一个企业要想发展, 就必须符合该企业所属行业的基本规范。因此企业管理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规范。企业因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制订了企业管理制度, 就是要求企业中的每位员工按照制度所规定的职位、职务、职责来开展相关的工作。同时, 也规定了其分支机构和部门的功能与作用。只有在管理制度统一的规范活动中, 企业才能实现其目标。

3.2 规范实施企业管理制度

编制出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后, 如何规范地实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第二个问题。管理企业一般有两种, 人治与法治, 在管理中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使之相辅相成。但以哪个为主, 哪个为辅, 则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或时期灵活调整。一般在企业建立之初, 由于企业目标未完全确定或业务范围还在积极扩张, 因此相对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因此领导者在这个阶段一边积极制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一边对企业的各种管理行为进行干预, 促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一阶段人治与法治并存, 人治为主法治为辅。等到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 同时企业规模也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 领导者应逐渐从对工作的直接管理中超脱出来, 而是通过管理制度进行间接管理, 把重心转移从直接管理到维护企业管理制度有效运行上来。这个阶段以法治为主, 人治为辅。

3.3 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在稳定和动态变化相统一的过程中呈现的

作为企业内部的“立法”, 任何企业在制订其管理制度时, 一定是非常谨慎和严谨的, 从编制之初到最终评审通过并颁布, 必定经历了层层把关和审核。这是因为如果企业的管理制度经常变化, 必定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不堪, 工作无人负责, 或是不知道应该由谁负责;职能或责任重叠, 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或相互推诿。更有甚者, 由于朝令夕改, 管理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将受到质疑, 导致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因此, 要求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必须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

但长年一成不变的管理制度不一定就是适应的管理制度, 社会不断地进步, 这必将导致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变化, 这种变化程度的大小, 受企业的行业性质、产业特征、企业人员素质、企业环境、企业家的个人因素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 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管理制度除了具有相应的稳定周期, 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动态时期。企业应该根据上述影响因素的变化, 对企业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进行控制和调节。而一般来说, 导致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发生动态变化时的因素有3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当企业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范围、全员素质发生了变化, 将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发生动态变化。因为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后, 企业如果要想继续生存或发展, 其原有的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就需要做相应改变, 将会相应地新增或减少部分部门或者岗位, 即使不改变原有组织结构和部门设置, 但是其职能、职责也必将发生变化, 这样一来, 那么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中所规定的职能、职责或是执行这些职能与职责的主体也将发生变化, 这最终带来了企业管理制度发生变化。

第二种情况, 当企业的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或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导致生产流程、操作流程发生变化。那么必然导致的是新增或者减少部分产品或是减少流程的一些中间环节, 与之相关的物资采购、机械设备、人员岗位和技能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 从采购到生产到最终的销售, 各个环节原有的流程和程序都将因此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 与之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及其所包含的规范、规则、程序等因素必须因此而改变或进行修改、完善。

第三种情况, 因为发展战略及竞争策略的原因,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份额。能达到这些目标的办法有很多, 但其中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办法之一就是从企业管理制度上入手, 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及其所含的规范、规则、程序进行评估和考核, 在责任落实的前提下, 减少不必要中间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市场份额。如果企业管理制度中存在着限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的主要要素, 就有必要改进原有企业管理制度中不适应的规范、规则、程序。

以当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为背景, 国内大量电力行业设备制造企业和工程建设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在国际市场中寻找项目与商机, 这就是受目前国内电力建设市场趋于饱和这一经营环境的影响。各大企业为实现自身生存和企业发展, 纷纷改变发展战略, 向更大的国际市场寻找发展空间。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 发现国内与国外的管理工作有着很大差异, 为了适应这种差异, 纷纷调整组织结构, 成立了新的部门和岗位, 专门负责对国外业务的管理。另一方面, 为了激励企业员工赴国外工作, 大量企业对管理制度中的薪酬分配以及员工晋升制度进行了调整, 提高出国人员的收入, 并优先提拔。

4 结语

在实践工作中, 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一员, 应该充分重视企业管理制度, 无论职位高低, 都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 严格遵守、彻底执行。同时, 也需要把眼光放宽、放远, 不要一成不变地死执行, 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多思考, 并要注意观察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状态, 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使制度更加具备系统性、专业性、科学性、适应性、可操作性。这样, 企业管理制度才能长期而有效地运行, 为企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照云.管理学原理[M].4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2]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11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利润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数量显著的增长,并且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发展、保持社会繁荣稳定的支柱力量。但是就我国企业发展现状而言,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且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市场竞争不强、自身管理欠缺等因素。为此,我们一致认为一个企业从其创立到发展,其成功与否都直接取决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个健全、科学、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决定着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同时也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对财务管理工作可谓是有着决定性作用。

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特点和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也就是企业针对财务管理、财务工作所制定出的单位规章和制度。在这一制度的制定中,其根本原则在于以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制度为基础,结合公司具体情况而定,从而使得其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发挥出规范和指导作用。

1、特点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而言,其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在国家有关财政法律和法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其具备着合理的法律效益;其次其在建立中是为企业发展和生存做服务的,为此其必须要满足当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2、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目标是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发展目标、企业生存目标在财务管理工作的概括和集合,是财务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完善、健全进行的指导基础。根据我国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现状分析,时代、市场条件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水平的不同条件下建立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但是其总体而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财务管理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以及有关投资人士效益最大化三个方面。

二、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提升综合竞争力,而且还应该不断的优化和改进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想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就必须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就目前我们常见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意识欠缺

财务观念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近阶段,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不断更新促使了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也使得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截至目前,绝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现今现今的技术理念、管理概念认识不够全面,这就造成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也使得许多的原始资料无法及时的提供给财务管理人员,将会计只当做纳税计量工具,还未曾真正的发挥出财务管理的作用。

2、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仍然是流于形式,而未曾得到深入落实,并且没有建立有关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从而造成预算管理脱离企业发展实际。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变,虽然多数企业和财务部门对预算编制和管理重要性进行了研究,但是仍然还有许多的问题未曾得到及时的解决,这也使得预算工作存在着片面性。

3、财务内部控制不严

财务控制不严格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最为明显的一个环节,其主要是财务制度不足或者财务制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容易给企业财务工作带来影响,造成企业资金分配和支配的不科学,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财务损失问题,更是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新难题。

三、优化财务管制度措施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与国际水平逐步接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就目前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中,通常都是从理财意识、观念创新、财务目标以及完善内部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1、加强领导者的理财意识

企业领导者应认识到理好财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为企业管理职能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企业领导者进行理财知识培训,给他们提供创造学习的机会,并应把企业领导是否会理财作为考核企业领导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使企业领导者真正认识到,不会理财的领导者,不是一个合格领导者,不会理财的企业,是不能发展的企业。为了有效地克服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带来的弊端,促进企业更深层次的发展,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切实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

2.财务观念的创新

企业加强财务观念的创新是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关键,企业的创新发展观念,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的指导方向。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只有树立人本化理财的动态观念,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观念,对于未知的风险能够及时发现并阻止。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优化中必须牢固理财观念,加强财务观念的创新,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和效益。

3.明确财务管理目标

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中,明确财务管理目标,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计划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客观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经营理财行为的约束。企业中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能够体现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并且还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经营方法以及宏观的经济体制,从而能够保证财务管理具有可比性、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还应该注意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统一_。也就是说在企业中财务管理活动中,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具有综合性、一致性、阶段性以及可计量性,从而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够对会计信息以及会计工作进行实时控制,而且对规范财务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贯彻执行国家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1)明确企业领导财务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权力和义务,保证财务部门在投资、筹算以及成本控制等财务管理职能的履行,从而落实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责。(2)加强企业财務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比如在进行办理货币资金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中,应该做到会计、出纳等性质不一样的岗位相互分离,财务专用章有财务部门保管,法人代表印章有企业办公室进行保管,并且还应该按照公司审批权限制度以及批准制度和印章使用规定进行适应,从而实现企业中各个部门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体制的不断改革,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想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不断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陶荣.新会计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问题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1(06)

[2]周志光.论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0)

[3]杨希哲.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2)

企业管理制度lunwen 篇6

关键词 高校;制度文化;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12-0001-03

Strength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Prompt College System Cultural Development//Tang Ping

Abstrac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llege system cultural.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need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building a sound system of management,strengthening the enforcement of campus rules and regulations,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dres and workers,rules and regulations should be operational.

Key words college;system culture;management;system

Author’s address Chongqing Communication Institute,Chongqing 400035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制度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校管理制度规范着本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的行为,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教育的形成起着外在的规范作用。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立一种使学校各部门和校园文化的各因素协调一致,有机发展的,文明、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状态。加强制度管理建设,可以通过明确的奖惩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严格的管理,建立起有力的约束机制,有利于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自觉走向遵纪守法的轨道。

1 管理制度与高校制度文化

1.1 制度及管理制度

“制度”一词,在中国思想史上久已有之。“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传也。”(《商君书》)按《辞海》解释,制度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也可以说,制度是指“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地规范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1] 管理制度是指利用管理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的各种规章制度或规则。

1.2 高校制度文化及其管理制度

制度文化,又称规范文化,具有明显的外在强制性,反映了一定社会区域的文化准则,渗透着该区域的管理目的和发展方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具有规范性、保障性和可控性等特点。高校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健全的机构、完善的体制及其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所形成的文化氛围。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做到高校管理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必究,使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高校制度文化的管理制度是指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主要体现为各种管理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一条规范广大师生员工正确行为的轨道,它直接影响着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 管理制度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就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和效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规范和保证。

2.1 管理制度的约束性

管理制度在高校制度文化中是对全校师生员工所要求的一种规范,它具有约束力的特点,并具有奖和惩两方面的机制,也包括鼓励符合规范的行为,惩罚不符规范的行为。管理制度作为保证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手段,是指高校教育活动中管理与组织结构的程序化和系统优化,它较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更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可以阻止偏离制度文化建设方向的文化活动的出现。为了建立一个健康、有序、文明的校园环境,为了保证良好的校风在大学校园里形成和发扬,必须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有严格的规章纪律约束来保证。

2.2 管理制度的非强制性

管理制度“它不需要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知识灌输一样、像道德说教一样、像行政命令一样、像法律制裁一样,从外面强加于人。它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校园制度文化的管理功能,既不是政治性的“灌输”,也不同于刚性的纪律约束,而是通过广大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行为准则进行内化控制。这种非强制性对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启示,一是内部动因为主,工作的推动靠对个体的尊重、激励和群体中造成的向上气氛;二是有严格的时间性,工作进展中要考虑事物的成熟性,类似学术氛围、严谨的校风、扎实的学风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酝酿形成过程。管理制度是依据社会要求、既定的教育目标制订出来的,本身体现了一种社会的要求,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起指导性作用,并支配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对学校产生一致的约束。学校要进行科学的、有序的、规范的管理,使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上符合要求,就必须建立一个规范和制度来统一和约束学生的行为。通过这些严格文明的制度约束,培养自尊、自爱、自省、自警、自律、自励的精神,增强集体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道德品质观念及自控能力。

2.3 管理制度的思想性

高校管理制度越来越借助于“理性”思维,更多地依赖学校整体思想基础的提高。校园文化群体中的个体之间产生一种他人影响或群体效应,出现一种类化现象,表现为思想上的认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他人行为的选择、顺从实现的。这种情况往往具有群体因素。广大师生置身于校园,在受到优雅校园环境和强烈的文化气息的熏陶的同时,他们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必将受到管理制度文化的规范和制约。这种规范和制约更多地是无形的、潜在的。校园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相适应的社会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要求置身于该文化环境中的所有成员共同遵守,并对每个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作出评判。

3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高校制度文化的健全发展

制度文化的管理制度,实质上就是对校园文化创造活动的引导和调控。近几年,高校校园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应该看到,大学校园里仍有一些失范、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存在,还存在管理不完善的情况。笔者认为实施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制度文化健全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是管理制度落实的保证,是保障高校制度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学校的组织管理系统可包括党团组织管理系统、行政组织管理系统和群众组织管理系统3个系统,在坚持规范、科学、系统、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原则下,切实发挥指导方向、提供信息、协调综合和对外交流的功能。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组织管理和引导来合理监督和确保制度文化的正常运转等。

管理制度建设的领导,是指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对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制度进行领导,保证党、政、工、团、学对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学校要成立校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领导机构。同时,各院(系)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到组织机构健全、完善。要善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本着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的原则,坚持能力标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在校园文化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才华,使制度文化永远保持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3.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

制度是要求广大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辖区范围的所有人都有普遍的约束力,因此,制度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一经实施便不得随意修改。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高校的制度呈多层次、全方位分布的状态,在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争做到在制度的内容上相互配套,在思想内涵上相互协调,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导向上相互一致,为了制定规章制度的整体性和实施规章制度的同步性,要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地位和作用,促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根据整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具体计划、安排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3.3 加强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目前不少高校在贯彻、落实校园管理制度时不够得力,有章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是不少高校在管理中的通病。不少人认为,大学生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属于生活中的小事,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去抓这些细节问题。这样一来,有的高校的管理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没人检查,没人贯彻,致使大学校园里许多不文明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所以,要加强对校园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就必须配备校园管理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加大执行力度。如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学生处)、基建处、后勤机关、科研处、总务处、工会、团委、校卫队、绿化部门和环卫部门要组成管理队伍,负责各项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同时,还有必要吸收广大师生加入管理队伍之中。

3.4 管理好校园,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

以身作则、自觉带头遵守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是对每个干部、职工的基本要求。在校党委和行政的宏观指导下,调动所有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制度和规范,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体系,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在现实中,某些高校教职工自身素质不高,一方面在大学生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校园管理带来了难题。因此,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也至关重要。

3.5 加强管理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

在校园中制订和推行管理规章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到维护正常的教学、生活、工作秩序的需要,而且还应考虑到强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的需要;既要考虑到校园文化总体建设的需要,同时还应注意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多层次、多方面立体分布的特点。同时,这些管理规章制度在内容上应该相互配套,在思想内涵上相互协调,在价值观、道德观的导向上相互一致,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

3.6 引进市场机制,强化对高校制度文化的管理和引导

强化对高校制度文化的管理,可引进市场机制。这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在宏观方面,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对校园制度文化进行宏观调控;在微观方面,就是要建立竞争机制和强化激励机制,实行奖勤罚懒,不断变压力为动力,以实现优胜劣汰。把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相互配合起来,更有利于高校制度文化的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创新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篇7

关键词:机制,创新,效率

一、产权机制

国内在进行企业改革时, 对明晰产权问题过份重视, 但是, 对于企业来说, 谁拥有什么并不是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始终应该是:使企改更有效率和盈利能力, 以便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作出贡献。如果不以财富的创造为重而以财富的再分配为重, 明晰产权过程的代价超过了由此而得到的收益, 那么, 改革就会变成在建立一个新的剥削阶级的过程。中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特点, 决定了产权清晰并不足以构成改善企业绩效的充分条件。明晰产权一是财产所有权并不等于企业所有权;二是明晰产权并不仅仅是界定谁有什么权利和收益, 更重要的是明确谁应承担什么责任和义务;三是产权明晰固然重要, 但绝非一纸合约就能解决的问题, 而是一个与其他制度安排协调互动的过程;四是明晰和界定产权是建立有效治理结构的前提, 但并不能自动带来企业的有效治理和高效率。

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不是一回事, 企业所有权要用企业控制权来定义。企业的产权来自于要素所有者的产权, 在企业中, 要素所有者的产权并未丧失, 而是发生了重组和变形。因而, 初始产权仍然是要素所有者进行合作建立企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这个基础之上, 现代企业作为一种组织, 其有关所有权的一切决策必然涉及多当事人, 组织中的治理方式, 因为督导机制比起所有权制度来, 能更好地达成共识, 创造有效的行为规范。财产权不是仅仅被法律和规章制度所能定义的, 它必须在社会规范、习惯和制度之中运作, 只有这样财产权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权利是要实施和运用的, 不能实施的权利不是权利。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 每一个真正的进步不是写在纸上的许诺, 而是每一项具体自由权利的真正实施、有效运用和切实保护。

在讨论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问题时, 产权问题的解决;并不能自动地解决治理结构问题。也就是效率问题。

二、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就是指导和监督公司的制度和方法, 它是一种进程和机制, 其宗旨是保证公司能以及时和负责任的方式为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极进行工作。

美日欧发达国家目前实施的企业治理结构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外部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简称为“外部模式”;一种是以企业内部为基础的治理模式, 简称“内部模式”。前者流行于英美等国, 依靠发达的外部企业控制的市场, 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控制企业, 其核心原则是由股份持有人选举一个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进行经营;后者实施于日德等国, 也称日德模式, 市场已经被英美两国瓜分了。所以更注重内部管理, 通常由大股东 (包括银行) 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其中, 在日本形成了交叉持股和主银行制度, 在德国发展了综合银行和董、监事会双重决策机构。对于我们来说, 后一种模式更适合于我们。

企业治理结构必须有一套组织机构, 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层经理人员组成的执行机构, 和融资结构的选择和安排。过份注重前者, 忽视后者。这与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有关。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组合比例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结构, 如果能考虑对企业控制权的控制和对经理的约束, 不但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组织系统和活动, 也通过债务比率来进行, 债务和资本权益的权衡和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这就是所谓企业治理结构的金融观点。当然, 用最优债务比率来控制控制权的无效扩张, 用企业控制资产的现金流的概率分布来判断企业的预期价值, 取决于债权的强度或有效程度。如果债权人很强, 债权的强度和有效程度较高, 其控制自然有效;如果债权人很弱, 债权强度和有效程度不高, 目前借债不还成为我国企业的一个通病, 用债权控制企业控制权就很难奏效。目前我国国内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 而银行又惧于坏账风险不愿意向生产型企业放贷, 一方面原因于国内银行作为债权人因其参与能力较弱不所为, 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利益关联使债权人始终处于弱势, 因此, 债权控制企业控制权就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企业内部控制

控制是指抑制或限制、指导或命令、核对或验证。控制是保证组织企业活动不偏离目标的有效手段, 控制方式的选择伴随着控制者与控制对象渐进而长期的适应过程, 它是一种综合而复杂的管理行为。有成效的控制方式, 包括自我控制、参与式控制、分散控制以及政策与规划控制等多种方式。

控制是保证组织活动不偏离目标的有效手段, 控制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 自科学管理时代起就一直被作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经济时代, 由于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 要求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个体能够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信息及时作出应对决策并采取有效行动, 而非固守传统的方式将信息逐级汇报到最高决策者。因此, 企业中的控制更应强调自主、沟通、与合作, 强调让下属有充分的自主权, 但这也并非控制方式的真正内涵。在网络经济时代, 更为有效的控制除将权力交给最熟悉环境的人外, 还要选择能够激励其自觉朝向目标的一系列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组织控制方式中, 控制者和控制对象是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 管理者是控制者, 被管理者是控制对象。前者发号施令, 后者奉命唯谨。把被管理者摆在消极被动的位置上, 限制了被管理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控制对象的变化要求控制方式相应地改变。社会的发展, 各种社会条件的变化越来越快, 也要求组织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 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控制结构应必须随之而改变。企业内部管理寻求和力图实现的理想的控制模式, 即把系统内部以及外部的各种信息全部集中于一个控制中心, 这个控制中心就是组织中最高层领导核心。控制中心依据这些信息做出判断, 发出指令, 以调节整个系统的活动。能够保证最优控制。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通信网络技术的出现。但在网络经济时代中, 这种理想的控制模式意味着扼杀了组织中每个要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种结构不可避免地要同组织内、外各种情况的不断变化相冲突, 从而也使组织难以同环境相适应, 因而缺乏内在的活力。

控制方式的选择伴随着控制者与控制对象渐进而长期的适应过程, 它是一种综合而复杂的管理行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上述几种控制方式可以分别采用, 也可同时综合运用, 但其选择的基准是能真正调动控制对象的积极性, 并充分释放其潜能与创造力。

四、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是一个破坏性的变革过程, 各种因素错综复杂, 都可能会对总体创新效果产生波及影响, 更重要的是创新有阶段性的特点, 使得各因素间的联系和影响也呈现阶段性的动态特征, 并随着技术创新的阶段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有效控制就现的十分必要。

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 竞争优势归根结底产生于企业为客户所能创造的价值。竞争优势来源于产品的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销售优势, 这些优势的取得根本在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总体上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将发明的新设想通过研究开发和生产演变成为具有商品价值的新产品、新技术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进化过程, 更是一种破坏性的过程, 通过创造性的破坏, 促使资源从旧的过时的方面转向更富有生产性的方面, 因此对创新过程的控制是保证创新成功的关键。而技术创新中, 就包括管理技术的创新, 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企业资源, 保障在产品、服务和其他创新形式的最有效性。从管理创新的角度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是企业及其构成机构的行为准则。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高效发展的活力源泉。企业的活力虽然来自于许多方面, 但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制度安排。所以企业的有序化发展, 就必须有良好的企业制度。讨论企业问题, 首先要讨论的是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经营企业的人如果企业制度问题解决不好, 就谈不到企业充满活力的问题, 也就谈不到企业的有序化发展的问题, 当然更谈不到企业高效益经营的问题;搞不清楚企业制度创新问题, 就根本不可能深入地把握企业的实质性问题, 从而就不可能正确地研究企业问题。由此可见, 讨论企业问题, 往往首先需要研究的, 就是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

2、企业战略创新: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的经营战略。指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的方略和策略以及企业经营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当然也包括了它们之间的有效组合。

企业经营战略是决定企业经营活动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是企业实现自己的理性目标的前提条件。是企业长久地、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企业充满活力的有效保证。是企业及其所有企业员工的行动纲领。企业经营战略创新, 是企业高效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经营战略创新直接涉及企业成败, 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3、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作为一种以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主体, 其经营行为必然最终都要人格化, 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企业文化, 就其形式来讲, 它是属于人的思想范畴, 是指人的价值理念;内容是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等与企业相关的活动在人的理念上的反映。

大企业构建企业管理体制:首先是要考虑怎样协调好总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母子公司制是大量的企业现在所采取的一种管理体制, 采取产权代表制度。也就是总公司派到所有控股公司或参股子公司的人, 都是作为总公司的产权代表而进入子公司。总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下派到各个子公司中的产权代表。总公司把自己派出的产权代表界定为三种人, 即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总监。总公司管子公司就是管这些产权代表。总公司的管理对象及任务都很明确, 整个集团公司就是管产权代表, 管理体制就以此为中心而设立。实际上就是构建企业管理的最基本框架, 即构建企业管理体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创新: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管理特点是所有者同时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 不能完全照搬现代企业制度, 而是在保持原有管理模式的前提下, 对企业的具体管理方式进行改造, 使企业管理符合现代社会潮流。

企业管理制度lunwen 篇8

王忠明先生的这篇“国企改革:从现代企业制度到现代产权制度”完成于2008年7月份, 副题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

2008年10月28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企业国有资产法》, 此时, 国企改革的方向及方法的学界争鸣与民间讨论正向纵深开展。

无论学界抑或民间, 对国企要不要改革并没有争议, 有争议的是方向和方法, 是国企如何改革的问题。

国企如何改革?考察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史, 国企改革的脉络就隐含在共产党历届全会之中, 譬如, 从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表述到十六届三中全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指向, 王忠明如是分析, “强调‘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既接续‘既往’, 又强化‘开来’, 将极大地冲破一些貌似公允实则僵化的传统意识束缚, 从而深刻地改变并优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生态, 激发起更多的竞争活力。”

王忠明追问, 今后深化国企改革积极吸纳一些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参股, “是不是更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更符合深化改革的方向?更具有创新力和思想性?”

方向尚未最终确立, 方法还在探讨之中。对国企改革, 王忠明断言仍需解放思想, 他说, “对‘思想大解放’也必须解放思想!”

其实, 不惟国企改革。

本文侧重以十四届三中全会与十六届三中全会作为研究视角, 主要是因为前者首次正式提出并阐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 后者则首次正式提出并阐述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问题。

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时隔十年, 对于我国国企改革而言, 无疑是一个更具里程碑、划时代意义的深刻飞跃, 从中很能让人体会到改革的策动者和领导者们是如何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深化改革的不同时机与不同阶段, 一步步地走过来, 又正在一步步地逼近或走向全胜格局的。

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凝炼为十六个字, 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也凝炼为十六个字, 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这两个十六字诀, 非常朴实而又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改革风格以及善于集中、概括的号召能力与动员能力。

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那么, 十四届三中全会缘何首次正式提出并阐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的呢?

众所周知, 国企改革是我国整个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作为最直观的证明, 一可自“始”看, 1978年最早启动的是农村改革而不是国企改革, 因前者相对比较容易, 而系统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则是若干年后 (1984年) 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 标志着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二可由“终”看, 艰辛努力达二十多年, 但国企改革仍未鸣金收兵, 至今尚未进入倒计时阶段。

在中国,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基因 (比如中庸思想等) 和现实国情而选择的渐进改革模式, 决定了国企改革是最具有“摸着石头过河”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的。牵制和约束的因素太多, 任何过激的做法都可能无济于事, 甚至事与愿违。

由此, 我们看到, 困难重重的国企改革, 在初期主要是以扩权让利为主线, 继之是以双轨条件下的企业经营承包制为主线。企业经营承包制直接刺激了国有企业增产增收的积极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政府的随机干预, 加上其他方面改革的推进, 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和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好转。

但是, 承包制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扩权让利, 或者说是前一轮扩权让利的自然延伸, 在旧的计划经济框架未能根本变化的背景下, 必然摆脱不了一系列无法摆脱的体制缺陷及其固有弊端, 比如企业对政府的行政依附关系依然存在;由于独立的法人财产权依然缺位, 所谓“承包制”也不可能真正“承包”得了责任, 多为包盈不包亏, 而且短期行为严重……

因此, 即使先后采取了招标承包、风险抵押承包、完善承包指标等措施, 也难以改变此项改革或此阶段改革开始出现边际效益逐步递减的态势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改革本质上也是一种投资, 因而也有边际效益问题) 。企业经营承包制何去何从?这便是历史演进的自然叩问。

时代, 呼唤着现代企业制度!

于是, 十四届三中全会顺势而为, 庄重决定将中国国企改革的目标确立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指出“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在国企改革层面上对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紧密呼应, 表明我们党对国企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按照理论范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有其一些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一种至为简洁的描述, 具体要义可阐释为:

一是产权关系明确。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所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成为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二是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 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 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三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 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 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四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为目的, 政府不直接干预其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

五是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从经济学原理或一般理论形态转化为广泛的社会实践, 在中国这么一个特定的转型期, 没有强大甚至超强的推进力度, 显然不行。为此, 党中央不仅在1997年相继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上, 对前几年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改革作了总结, 进而强调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时间, 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 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 力争到上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即后来业内人士简称的“三年两大目标”) ;而且, 时隔两年, 又在1999年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 专门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即《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进一步确定了从目前到2010年国企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其中既重申了要努力实现“三年两大目标”, 又再次强调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从这两个前所罕见的强有力的推进举措中, 不难推导出或想象到当时国企改革的总体格局有多复杂、尖锐、举步维艰!

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提现代产权制度

那么, 十六届三中全会又缘何首次正式提出并阐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问题的呢?

整整十年励精图治的改革探索, 使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日益深入人心, 成为广大国企改革参与者们的共识和共同选择。据有关资料, 到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 我国国有中小企业中有80%以上已完成改制。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企业和各地选择的2700多户试点企业中, 绝大部分实行了公司制改造。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截止2001年底, 所调查的4371家国有重点企业中已有3332家实行了公司制改制, 改制面达76%;其中大多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加快, 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 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科学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影响所及, 传递或覆盖到宏观层面, 一是整个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 整体素质及效益状况明显改善;二是整个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调整, 不合理状况明显改变。同时, 国企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 也产生了“溢出效应”, 带动或促进了非公经济发展, 众多民营企业纷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走规范化发展之路, 进一步解放和培育了企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世纪后具有更加稳健、快速发展后劲的重要微观基础。

但是, 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长达10年, 为何一波三折, 搞得这么吃力, 很不轻松?除了“摆脱困境”这个事关国企生存状态的硬任务交叉困扰、耗时耗力, 不可否认, 执行和理解上的种种歧义, 也制约着这项国企改革的大工程无法快速完成。

这主要源自对“产权清晰”的不同认识。经济学视野中的现代企业制度, 其理论假定首先是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如果是传统国有企业, 其单一的国有产权安排原本是再“清晰”不过的。因此, 除国家有特殊要求的一部分国有独资企业, 对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就意味着必须从单一的国有产权重组为多元产权结构, 而在“抓大放小”中还意味着允许国有中小企业以出售、并购等方式转化为其他产权形态。正是在产权结构的变革与重组中, 才需要依据不同所有者 (出资者) 的不同产权给出“清晰”的界定。关键在于, 一旦实现了产权结构多元化, 国有企业本质上也就“背离”了原有的体制属性, 不再是传统或经典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了。而在当时, 思想解放的程度与力度未必能够就此层面完全达成共识。人们甚至在较长一个时期内, 是寄希望于在国有体制包括国有产权体系不予触动的前提下搞好一个个国企的。

很显然, 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十六字诀中, “产权清晰”是最赋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意味或改革内蕴的, 也是其根本所在、魅力所在。它直接决定着权责能否明确、政企能否分开、管理能否科学, 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如果国有产权不能动, 即使有改制甚至包装上市等举措, 也很难说是真正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在“三年两大目标”期间, 一些国企融资上市, 结果却搞出个不伦不类的“股权分置”, 实际上也反映出国有产权不可轻易流动、变更、重组等传统意识或保守观念还颇有市场和影响力, 从而大大拖延或滞缓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乃至完善的步伐。

当相当多数的改制国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很难彻底, 同时还有不少连多少有些流于形式的改制也尚未启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它们在产权环节上绊甚多以致踟蹰不前、无所作为, 由此, 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学术界、经济界人士乃至决策层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不可能不做出更多的缜密反思与总结。比如, 在“三年两大目标”期间, 先后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包装上市、社会再就业工程等方式投入了两万多亿的改革成本, 而当时全国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仅为五万多亿, 但到头来为何还是如时任总理朱基所指出的那样“机制没有根本转换”, 企业仍然难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又如, 倘若在国有产权上不能改革创新, 是个“禁区”, 那么何时能够最终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时代, 呼唤着现代产权制度!

于是, 又一次集中党内 (而且不止是党内) 高度智慧的重大转折点出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高屋建瓴、破风而立地做出决定,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这个框架下, 又首次正式提出并阐释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问题, 认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 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 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 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 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 推动产权有序流转。

这些理论阐述, 特别是所述“四个有利于”, 指要精当、切中要害, 一下子又让亟待推动向前的国企改革豁然开朗、洞开天地。我们看到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对于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如何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而且, 它不仅作用于国企改革的深化, 还具有多义性, 也作用于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和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作用于产权交易市场的培育, 作用于法制建设的完善 (比如《宪法》修改以及《物权法》出台等) 。它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实际需要出发, 其内涵之丰富, 又大大突破国企改革领域, 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对接、相适应。

也就是说, 相对于国企改革,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带实质性;相对于整个体制改革,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又比现代企业制度更具深刻性, 更接近或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

如果能够按此方向坚定不移地加快步伐向前走, 中国国企改革的全面告捷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十七大再重申“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到《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中华民族走过了国企改革乃至整个改革开放跨世纪征程的关键十年。这是风生水起的十年, 也是拨云去雾、继往开来的十年。

松经风雨更苍翠, 梅历霜雪愈芬芳。

作为结语, 本文还认为, 党的十七大虽然对深化国企改革没有做出新的表述, 但并不表明不重视, 而恰恰说明我党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一系列方针、路线、政策、措施等已非常成熟乃至完备, 目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使命莫过于在行动上加快落实、加快推进、加快完成。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战略部署相呼应, 党的十七大又一次重申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意味深长的, 它实际上内含着一个深化国企改革的新导向以及完善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导向, 是否也可理解为新一轮风云激荡的思想大解放的真正内涵之一?

也许,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亦即“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将真正有助于走出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新路来, 有助于加快培育出一批甚至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来。而强调“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 既接续“既往”, 又强化“开来”, 将极大地冲破一些貌似公允实则僵化的传统意识束缚, 从而深刻地改变并优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组织生态, 激发起更多的竞争活力。依此而论, 不久前组建大飞机公司假如能积极吸纳一些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参股, 电信业重组假如能允许甚至邀约华为等业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非国有企业介入, 是不是更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更符合深化改革的方向?更具有创新力和思想性?

上一篇:音乐对影视动画的影响下一篇:电影观后感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