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精神调研报告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西精神调研报告(共8篇)

广西精神调研报告 篇1

前言:

在2011年11月11日召开的广西第十次党代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同志作了题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报告,首次提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

2012年初,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发出了弘扬广西精神实现跨越发展的倡议。今年寒假我和几位几位同学响应自治区团委和校团委的号召,深入农村基层,服务社会,围绕“弘扬广西精神”为主题,走进广西田东县朔良镇进行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为深入了解广西精神在乡村的宣传状况,我们对田东县朔良镇的六洋村和南立村展开了调查。

[摘要]:广西精神在乡村的宣传成果及状况调研

[关键词]:广西精神、乡村、宣传、状况、问题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2013年2月15日至2月20日,我们走访了田东县朔良镇的六洋村和南立村的村部、部分农户,并与屏山乡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村官进行访谈、召开座谈会,已深入了解广西精神在乡村的宣传状况。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查、访谈调查。

二. 调查时间及调查人

1.调查时间:2013年2月15日—2月20日。

2.报告撰写人:凌仙仙

三. 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我们所调查的田东县朔良镇的六洋村和南立村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相接近在本地区乡村中具有代表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用了科学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广泛选择调查对象,从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性别和收入水平上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和结果按实事求是原则科学严谨的进行分析。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广西精神”是现阶段广西全区凝聚发展力量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广西实际相结合的丰硕成果;是引领全区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精神动力。

人无精神难立,国无精神难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作为支柱和引导,就不可能凝聚力量、发展自强、不断前进。

广西是农业大省(区),有58%的人口在农村。因此在农村地区宣传和弘扬广西精神,对于广西全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广西、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广西精神在乡村的宣传状况,我们族大学通过科学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查与访谈调查相结合)。发现广西

精神在乡村的宣传力度不足和宣传过程中所存在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1)宣传范围过于狭窄

自年初,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发出了弘扬广西精神实现跨越发展的倡议以来,全区各市、县、部分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大中企业、社会团体掀起了学习践行广西精神的热潮,人们似乎认为广西精神的宣传已在全区各界全面铺开,但这仅是从表面形式上看。深入调研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乡村并没有开展有关广西精神宣传活动,大部分农村居民并不了解广西精神,而且对广西精神也不关心。

据调研和有关单位负责人讲,广西精神的宣传仅是局限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大中企业,一些乡镇一般在开会才提到广西精神,但对广西精神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并不了解。而广西精神的宣传在农村中更不容乐观,在参与调查的人当中,对广西精神比较了解的占调查总人数15%,对其了解一点或完全没听说过的却占75%,而其他10%为说不清楚。由此可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便成为宣传广西精神的主要突破人群。

(2)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没有起到带头学习宣传作用

部分参与调查的乡镇干部、村干部他们仅在报刊和会议上对广西精神有所触及,但对其内容和实质内涵并不了解。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农村文化宣传设施缺乏、对广西精神宣传阻碍巨大。

在参与调查的人当中,具有中专以上(含中专)文化占总调查人数的29.5%,而其中对广西精神有所了解的仅为46%。

乡镇干部、村干部和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发挥带头学习和宣传作用,相反,对广西精神比较了解的是经常观看新闻的村民、退休老师和干部。

(3)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内容难以理解

在对广西精神比较了解或听说过的人当中近70 %的人表示他们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或亲戚朋友告知,这些村民表示电视上和报刊上对广西精神的宣传内容太官方、不易理解。许多村民希望政府和社会媒体能加强宣传力度,以多种形式宣传,宣传的内容应通俗化、贴近实际生活。

五. 调查建议及提高宣传效果策略

根据调查结果和反映的情况来看,广西精神在乡村的宣传仅是表面的、不够深入、效果也不理想。

为扩大广西精神在乡村的的宣传范围和加大宣传深度,我们建议:

(1)以政府为主导,媒体为媒介,学校为重点,社会为主体,农村

为突破

把广西精神的宣传真正扩大到全区各界、各领域并深入人心。政府部门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政府宣传部门要挑起主要责任。各乡镇应设立广西精神宣传工作组由主管文化宣传的副镇(乡)长(或副书记)负责,领导各行政村对广西精神宣传学习情况,并定期检查验收。乡镇文化站负责具体指导本乡镇宣传具体情况(包括宣传板报、宣传栏、横幅和传单的内容设计与选定,报刊征订、广播接收、召开集体学习、表彰大会筹备等).。各村村委成立广西精神宣传与学习中心,并定期向村民召开集体学习会议,以喜闻乐见、通俗化形式向村民宣传。县乡两级政府部门应在政府报告中将“弘扬广西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要把宣传广西精神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媒体机构要发挥好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将广西精神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刻易懂的内容,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事例和典范宣传好。

学校在思想教育课中要将广西精神带进课堂,并举办有关广西精神的读书比赛、写作大赛、演讲辩论赛等,校园文化娱乐活动。

社会应形成宣传、学习、弘扬广西精神的良好风气,通过宣传和学习先进事迹、英雄模范、传统历史,增加群众对广西精神的了解和认可。农村是宣传广西精神最薄弱的地区,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实施相应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团体、志愿团队将广西精神带到农村宣传和弘扬。

(2)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知识分子积极推动作用

党员干部应首先学习和理解广西精神,并将所学所获宣传给身边的人,特别是乡村党员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将广西精神内容结合本村、本地区实际通俗化、大众化的宣传给群众。

乡村教师、乡村大学生或文化较高的村民要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学习好广西精神实质和内容,主动学习前沿著作指导村民选择相关书籍、电视节目和报刊。

(3)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创新宣传方法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基层组织的有关宣传部门、媒体和出版机构要在宣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如宣传单。宣传栏的内容要通俗易懂、图文并貌、事例生动活泼、典范先进易学。电视节目要播放有关广西精神宣传片、紧扣广西精神的影视资料、电视剧和专题栏目等。网

络上要开辟有关广西精神的主题网站。报刊及杂志上要增设有关广西精神的专题栏。

广西精神调研报告 篇2

可见, “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在广西精神中, “和谐”和“创新”作为核心内涵得到了重点突出, 这意味着抓好和谐文化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 对弘扬广西精神、践行广西精神、促进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广西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主要围绕新时期广西精神所倡导的和谐文化和创新文化展开谈谈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作用。

首先, 广西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是同一个实践的过程, 也是同一个发展的过程,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和谐文化离不开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也离不开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以和为主、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人心灵的自我和谐, 其所营造的和谐环境和氛围是进行创新的必备条件。历史很清楚地告诉我们, 在一个兵荒马乱、灾祸连连的年代里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 因此没有团结和谐的社会基础作保障, 就无法有效推进创新文化的开展, 没有全社会各族人民的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创新活动就难以取得成功。同样, 没有创新文化的建设, 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也难以真正实现。创新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只有国家富强了, 人民富裕了, 社会上不和谐的因素才会减少, 团结和谐的氛围才会出现, 和谐文化所倡导的理解宽容、心平气和、融洽和睦的社会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可以说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和谐文化中实现创新文化, 在创新文化中促进和谐文化, 两者齐头并进、互为关联。

其次, 广西和谐文化强调以人为本, 创新文化凸显个人价值, 两者的内核是相通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尊严、价值、利益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 最终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谐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权益, 发展人的潜能, 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为的是形成一种各尽所能、各尽所长的和谐发展氛围。创新文化的内核是尊重个性、敢于冒险、勤于探索、鼓励竞争、激励探索、宽容失败, 力图通过一种敢作敢为、敢闯敢干的探索精神与实干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谐文化与创新文化的最终指向都是个人, 尊重每一个人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充分调动每一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一个人的创造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让每一个人都能对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都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体会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再次, 广西和谐文化是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 创新文化所追求的变革意识、超越精神是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

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快推动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全面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 必须得深化改革文化体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这与创新密切相关。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而革除体制性障碍、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就必须得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 就必须得进行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从制度层面上变革不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重新解放和促进文化生产力, 通过变革创新使健康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得到发展壮大。广西文化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得依靠自主创新能力, 要敢于淘汰旧的、创造新的。一方面, 发展模式要创新,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市场化改革, 把多种经济成份引进这个领域, 实现产业化整合, 形成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 发展手段要创新, 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 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改造传统文化产业, 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优化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 大力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以一种变革意识及超越精神来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 才能更好地促进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最后, 广西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是开展文化创新, 只有大力发展创新文化, 才能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构建广西和谐社会, 推动广西跨越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是基础, 政治是保证, 文化是灵魂。建设和谐文化, 推进文化创新, 是构建广西和谐社会、推动广西跨越发展的灵魂。当前, 广西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必须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方面有更大作为。因此, 广西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 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并寻找出相对应的新思路、新方法。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思维, 结合广西的发展实际, 为广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如果没有创新文化提供支撑, 产生不了激励创新、促进创新的环境和条件, 无法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那么推动广西跨越发展就无从谈起。

广西精神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现状培养

一、现代创业精神的定义及内涵

在现代创业教育中,“创业精神”是从英文“Entrepreneursh”翻译而来,它指的是一个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的过程,强调通过个人或群体的努力,以创新和独特的方式达到创业的目的。该定义颠覆了资源在传统创业观念中的地位,隐含的是一种创新行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定义更加直接: “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认为创业精神代表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的行为。

然而,纵观广西甚至全国,创业教育尚未成熟,虽有逐步开展,但系统性不强。创业教育多停留在理论探讨或创业技能培训中,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也没有上升到精神层面在学生当中普及,与我国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还有距离。因此,开展旨在培养创新精神人才的创业教育无疑是高校的重要课题。

二、当前广西大学生创业精神现状透视

1创业认识不深刻。据了解,当前,广西一些大学生对于“创业”的概念比较生疏,还无法回答“为什么要成为和如何成为一个创业者”的问题,对“创业”体系知识更是没有掌握,认为“创业”只是从事小生意,忽视“创业”对个人潜能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理解,没有认识到在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深挖自己的优势与资源,把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

2创业能力不突出。据了解,广西一些大学生欠缺创业的综合能力,如缺少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也没有拥有足够的创业基本知识技能,缺乏善于抓住机遇的能力、勇于抗挫的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艰苦创业能力。

3创业意识不坚定。调查发现,广西一些大学生创业意识并不强烈,欠缺巨大的创业热情,无法清除内心对创业的心理障碍,缺少创业必备的韧性。许多学生表示,毕业后先找份工作稳定下来再作打算,而“创业”则是找不到工作以后再考虑的事。尽管不少学生明白创业是自我提升的很好途径,能激发、拓展和实现潜能,并有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就,但真正有勇气跳出传统的就业途径独自创业的学生仍是风毛麟角。

4创业心理不稳定。纵观广西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情况,大部分没有承担创业带来巨大压力的足够心理基础。总是认为自己从硬件到软件都无法达到创业要求,觉得创业似乎是有钱人做的事,离自己太遥远了,尤其是觉得创业就意味着失去传统意义的“铁饭碗”,缺乏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

因此,从整体来说,广西大学生个体及群体创业精神尚未形成,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心理。

三、当前广西大学生创业精神欠缺的原因分析

在广西出台的全民创业若干政策中,把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全民创业的主体,并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持,无疑会大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然而,由于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塑造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创业实践不尽理想,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1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与扶助远远不够,金融支持,政策、文化及商务环境和社会规范等方面均有待改善。一是缺乏专门和完善的创业服务系统,没有和高校很好地衔接。社会和学校没有共同打造培养创业精神的大局面。二是缺乏专门的法规与保障配套措施。虽有一些涉及到大生学创业的法规政策,但不够系统和全面。对大学生参加创业的后顾之忧也没有全面排除。三是社会对创业宣传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全民创业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2从学校层面看,一是学校对于创业知识教育还没有统筹安排,没有将其纳入整体教学计划。目前多靠就业指导部门、团委施行一些创业技巧方面的培训,对创业精神培养缺乏长远、有序的规划。二是缺乏创业精神引导者。虽然一些学校和上级部门开展了创业资师的培训I,但相对于大学生人数,师资无疑是杯水车薪。三是缺乏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业园、创业基地的高校为数不多,即使开始了有关建设,也缺乏标准化、规模化,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开展。

3从家庭与学生个人层面看,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家庭多期望学生毕业后考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学生个体对创业的认识也较模糊,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整体来说,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转变,缺乏主动掌握创业知识和投身创业的积极性,不愿承担创业的艰辛和风险,没有信心和勇气去进行尝试。

四、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及对策思考

1开设大学生创业思想及创业培训教育课程。创业精神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一。对高校来讲,要充分发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来引导大学生重视并自觉培养创业精神,在教育中潜移默化,奠定基础。一是将创业思想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可将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让学生选择,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通过授课,让学生清楚“创业精神”的真正涵义,纠正他们对创业精神理解的偏差,启蒙其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和创业思路。让学生明白,创业并不是天方夜谭或遥不可及。同时,还要开展创业培训课程,可包括个体经济及企业经营模式、产品开发及营销、成本核算及服务技巧,等等,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实用常识,并在培训中进一步提升创业自信心。因此,要将创业思想教育与创业培训结合起来,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

2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师的培养。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树立创业精神,必须有好的引导人,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创业观点及创业意识,以提升自主创业精神。那么,创业教育的师资就显得相当重要,甚至已成为目前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当务之急。据了解,目前广西高校具备执证上岗资格的创业培训师并不多,往往因教师欠缺而无法开设更多的创业课程。如有一个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SYB创业培训班”,报名的学生达300多人,而全院创业培训师仅3名,无论如何也满足不了开班的师资需要。因此,高校要有意识地选派人员参加地方就业部门举办的创业师资培训班,如参加国际SYB(Start You 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师资培训班。获得相关的上岗证书后,才能保证以足够的师资开展培训,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培养作用。

3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创业精神的培养或形成,需要一定的载体或平台来实践,良好创业精神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学生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创业实践,能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磨炼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感悟出深层次的创业精神。一是构建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可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区等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建立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学生参与自主创业的实践。可开设“跳蚤市场”、“周末集市”、“交易市场”等,让学生进行创业尝试,领略市场经营风险,学会预测市场变化,为今后成为市场竞争的强者奠定基础,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丰富创业主题活动。学校可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创业主题活动,如创业演讲比赛、创业板报比赛、创业销售大赛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觉到自主创业的魅力,培养目身的策划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一点一滴地提升创业精神。

4营造大学生创业环境。要努力做到让创业精神深入人心,必须消除学校及教师创业热情高涨、学生却冷眼旁观的被动局面,营造人人讲创业、想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校园舆论氛围。一是要营造创业舆论环境。学校要广泛利用广播、校报、板报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创业的重要意义、创业的经验、成功创业的典型,弘扬创业精神,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合作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二是要设立创业名人长廊、展厅,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创业榜样的感染作用。三是要大力开展创业讲座,聘请杰出创业校友或社会创业名人,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开展内容丰富的创业专题讲座,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四是教师应成为创业的榜样,不但起示范作用,给学生创业者以启示和感染,还要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或创业意向。

总的来说,“创业精神”应作为促进大学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和新时代德才兼备大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在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紧迫形势下,创业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也是促进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_创业教育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广西精神征文 篇4

广西拥有5100万人口,12个世居民族和睦相处,历史悠久,少数民族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文化包容并存。经过多年胼手胝足的奋斗与建设,广西取得了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巨大成就。广西的发展日新月异!下一个目标,广西将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开放的姿态、更锐意的进取,加快推进“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

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并要求全区各地要发扬这种精神,凝聚一切有利因素和力量,推动广西奋力实现“翻两番、跨两步、三提高”的奋斗目标,构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要有点精神。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结果也再次证明了,精神也是一种生产力。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人,要想成大事、谋大业,就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创新、迎难而上、敢于亮剑的精神。唯如此,才能够正视困难,直面问题,把握机遇,坚持向前。早在2005年,自治区党委在作出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决策时,就组织课题组对“广西精神”进行过研究。2008年,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广西各族人民表现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和谐精神”。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时,在中央评价广西的“四个模范”中,“民族团结的模范”放在第一位,“团结和谐”成为“广西精神”的典型特征。2009年,为隆重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80周年,自治区党委结合广西的实际提炼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

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些内涵成为新时期广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10月28日,自治区党委就“广西精神”的初步表述语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在广西日报、广西电台、广西电视台、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和广西新闻网等媒体刊登征求公众意见《启事》,并向自治区党校、自治区社科院、自治区社科联、自治区文联、自治区各高等院校和有关单位150多位专家、学者和党务工作者征求意见。广西各界对开展“广西精神”征求意见的活动给予积极支持和高度肯定,社会公众参与热情很高,反响强烈。短短6天的时间,网络意见征求帖的点击率达2万多人次,网民跟帖1000多条,网民跟帖发表意见和新口号标语共计400多条。此外,征集意见办公室还接到很多电话、收到很多短信。这个过程,不仅是一次引导广大群众了解广西、思考广西、热爱广西的过程,更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经过多次征求意见、研究讨论,“广西精神”最终表述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这16个字,朗朗上口,言简意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西的具体体现。

2011年11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广西精神”第一次全面、系统、规范地公布。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指出,要大力弘扬广西精神,激发壮乡儿女的无限热情,汇集各族群众的强大力量,让热爱广西、建设广西、实现广西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区人民的自觉行动。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广西精神”的提出,是对广西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展现出的精神品质和区域文化的高度概括,是广西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地对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的沉思和提升。要跨越发展,更要科学发展,既要保持各项目标平稳较快上升,又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和挑战,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唯有坚持一种精神,树立一种精神,发扬一种精神,才能够不断地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化阻力为动力,创

造性地解决各种难题。

顾全大局,不讲条件,勇于牺牲,自觉奉献,为了广西的发展,我们要同心同德、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广西人从不缺乏聪明才智、更不缺乏敢闯劲头,应该开拓创新,和衷共济,凝聚在“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旗帜之下,投入2012年的工作建设中来。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铸就伟大的精神。“今日广西,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赶超跨越的关键时期”,自治区社科院院长吕余生说,“广西精神”挖掘了广西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广西的人文本质,说出了广西人的共同心声,它必将成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气,促进广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市践行广西精神活动渐入佳境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我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启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弘扬“广西精神”,使“广西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推动我市各项工作开展,建设好幸福河池。

一、精心部署 迅速启动

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市委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做好广西精神的主题宣传,我市精心部署,迅速启动,及时建立健全领导机构,还把“弘扬广西精神、发扬老区传统”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起来。

一是及时建立健全领导机构,确保广西精神宣传到位。“弘扬广西精神 发扬老区传统”主题实践活动办公室向各县(市、区)和市直各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做好广西精神社会宣传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广西精神新闻媒体宣传工作的通知》,近期还下达了《河池市“弘扬广西精神 发扬老区传统”活动 方案》,及时建立健全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弘扬广西精神 发扬老区传统”活动进行调查研究、指导检查,总结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

二是把“弘扬广西精神、发扬老区传统”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结合起来。3月19日制定并下发活动方案;把“弘扬广西精神、发扬老区传统”作为专题列入2012全市理论学习计划,纳入2012年党员干部学习培训计划,纳入全市党校学员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党性锻炼课程。

二、活动丰富 扎实推进

为了“大力弘扬广西精神、奋力建设幸福河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对弘扬广西精神教育系列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一是启动“弘扬广西精神 发扬老区传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掀起活动热潮。自2012年2月15日上午,在河池城区思源广场举行启动仪式以来,各县、市、区相应启动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助推我市“弘扬广西精神 发扬老区传统”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掀起“弘扬广西精神,发扬老区传统”活动热潮。

二是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3月3日,河池市举行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出席活动的领导率先在志愿者横幅上签名,并为全市组建的青年、关爱未成年人、应急抢险、文化宣传、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和文明交通七个志愿者服务队现场授旗,参加启动仪式的城区青年志愿者、部队战士以及学校学生,现场开展医疗、法律、文化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在城区开展环境治理活动等,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三是践行感恩教育活动,大力弘扬老区传统专题文艺汇演拉开河池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序幕。4月13日上午,我市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在金城江文化广场启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世勇宣布活动启动,市长何辛幸对活动做了全面部署。启动仪式还精心打造的一场极富民族特色、教育意义的感恩教育专题文艺演出。演出中,天真烂漫的孩子们舞起《童谣唱给太阳听》,诠释出感恩党的情怀,文艺汇演使人们深深感受到河池“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时代旋律,越奏越激烈。

三、多措并举 营造氛围

为使“广西精神”、“老区传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力弘扬广西精神,激发河池儿女的无限热情,汇集各族群众的强大力量,让热爱河池、建设幸福河池成为河池人民的自觉行动。我市多措并举,营造“弘扬广西精神,发扬老区传统”的良好氛围。

一是创编弘扬广西精神山歌和彩色宣传折页。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春节慰问等活动中,印发广西精神宣传单1万份,分发广西精神宣传挂历100份、宣传画50套。结合河池实际设计制作广西精神宣传折页1万多份,5000份广西精神宣传单,还聘请广西歌王创编了1万册《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广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山歌选编》,并分发到各县(市、区)的村社屯以及文艺团队。近期,市委宣传部继续组织河池山歌王编写“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提质发展、赶超跨越”山歌集,山歌内容已经敲定,目前正在设计封面,将于近期印制。

二是以群众显而易见的方式宣传广西精神。河池网推出“弘扬广西精神 建设幸福河池”网络专题,集中展示和报道我市弘 扬广西精神、建设幸福河池的最新动态和经验成果。在电视台、河池日报上开辟宣传专栏,在河池周边共制作19面高杆宣传牌,在河池城区新建路、南新路公交车候车亭、思源广场制作宣传画76幅、宣传标语100条,在都安高速路天桥设置大型跨桥横幅1条。在市政府广场、中心花园广场、白马街广场等LED大屏幕播放广西精神宣传标语。

三是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组织干部群众、学校师生到革命遗址举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优良传统”主题活动。“九大和谐”主题晚会节目也在筛选当中。4月底完成市级国防教育展厅的布展工作,举行开展仪式;举办“感恩教育”征文比赛。在河池电视台举办“广西精神与老区传统” 讲座。结合“学用政策抓落实、强化执行促跨越”活动,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开展宣传思想文化知识竞赛;组织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深入学校、社区宣讲广西精神、老区传统的深刻内涵,宣讲弘扬广西精神和发扬老区传统的重要意义。

四是各县、市、区竞相践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广西精神”活动。各县市区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弘扬广西精神,发扬老区传统”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

抄报:自治区干部驻村办、学用政策促跨越办、弘扬广西精神主题活动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市四家班子领导,市大讨论活动办领导小组成员。

发:市直各单位大讨论活动办公室,市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小组,各县(市、区)党委、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挂:河池网

广西精神调研报告 篇6

四月的广西莺歌燕舞,万紫千红,总书记的到来更是为广西的春天增光添彩。4月19日至21日,总书记在百忙之中抽出三天时间视察广西,让壮乡儿女备受鼓舞。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即“一带一路”中国与东南亚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承办地,广西在全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上更具战略意义。习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广西今后的工作方向给予了更明确的定位。习近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政府主席陈武陪同下,来到北海、南宁等地,深入港口、企业、重点项目、创新示范基地和文化单位,考察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地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对党的十九大的建议和期待。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国际响应热烈。这势必会带来更大范围的开放与开发。各级党委政府纷纷专门召开专题学习会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

端正工作态度与作风,争当两个建成“头排兵”;创新思维,力争在“产业富民”道路上为群众带来销路与技术保障。为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役献计献策,为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在生活中,保持生活作风正派,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搞排场,不盲目攀比,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助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即“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推进工作。

广西精神调研报告 篇7

一、高校在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1. 大学生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广西精神蕴含着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形成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这很契合广西精神的内涵, 让他们接受这一优秀文化容易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逐渐培养出他们的广西精神和爱家、爱国的情怀, 使他们成为广西精神的崇尚者与传承者, 这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巨大潜力所在。因此, 大学生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2. 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

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 又是文化资源的“富矿区”, 这决定了高校具有传承和创新广西精神的优越条件。高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工作的主导者、优秀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因此其对广西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理应成为广西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成为宣传和弘扬广西精神的主力军。

3. 校园文化环境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肥沃土壤。

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而且在广西精神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与创新广西精神的肥沃土壤。一要在广西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体现广西精神的成分, 并加以提炼, 使其发扬光大;二要弘扬创新精神, 积极开发创新模式;三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广西精神宣传和弘扬中的引领作用, 建立一批能有效宣传和弘扬广西精神的社团, 使他们成为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活动的热点、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

二、高校在广西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

高校要在广西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作用, 就必须有效利用校内和当地资源, 积极引导高校, 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 多方位、多角度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加大宣传力度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主要抓手。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意结合广西精神, 将其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融入到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引导和教育学校成员感知广西精神, 认同广西精神, 践行广西精神;在社会服务中, 充分利用高校优势,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广西精神;在文化研究方面, 注意挖掘、凝练广西精神, 使其内涵不断充实丰富;在对外交流中注重展现广西精神, 提升其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为扩大广西的影响力、树立广西的良好形象提供精神支撑。

2. 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途径。

传承和创新广西精神一定要根植于本土高校和本地实际, 只有实际, 才能实用;只有实用, 才有实效。高校传承和创新广西精神的主要渠道就是开发蕴含广西精神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举办讲座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学习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和丰富内涵等,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建起广西精神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

3. 建立广西精神教育实践基地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在实践教育基地中进行广西精神体验式的教育, 是更容易让大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资源, 筛选集中反映广西精神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聘请熟悉广西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校外辅导员, 配合校内的课堂教学,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到那里进行实践教学, 让学生亲身体验, 直观感受广西精神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不断丰富和充实广西精神的内容, 在大学生接受广西精神教育的同时, 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传统文化素质和思想理念。

4. 开展理论研究是传承与创新广西精神的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凭借其科研人才集中的优势, 发挥其在科研方面的独特优势, 组织科研力量对广西精神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一方面, 使广西精神成为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素材来源, 为文化研究工作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提供新的载体, 拓展高校文化研究的思路。另一方面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到广西精神的研究队伍中来, 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 广西高校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 创新广西精神的传承方式, 组织广西精神研究队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为辅导员和班主任举办有关广西精神的讲座和报告, 对师生进行全方位的广西精神教育。

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意识的集中体现, 它蕴藏着巨大的、无声的力量, 是一种优秀的、隐形的课程, 它能以深刻的、微妙的方式渗入学生心灵深处, 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高校校园文化又具有“开放性、批判性、创造性”的特点, 因此是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首先, 把广西精神纳入到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之中, 使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 从而使学校成员形成校园文化制度所期望生成的广西精神。其次, 开展以广西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振奋广西精神的活动及事件, 大力开展弘扬广西精神的教育活动, 并以此为契机, 形成崇尚广西精神、培育广西精神的校园氛围。一方面, 要注意打造以广西精神为品牌的校园文化, 通过品牌的打造, 对内强化师生对广西精神的认同和创造意识, 加强师生的归属感、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和奉献精神;对外扩大广西精神的知名度、影响力。另一方面成立广西精神宣传文艺队, 有计划地开展广西精神的采风和表演活动, 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媒介, 举办广西精神的综合展览, 扩大广西精神在大学校园内的影响, 形成了解、熟悉、崇尚广西精神的氛围, 让大学生感受到广西精神的力量,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广西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广西精神挖掘了广西的文化底蕴, 体现了广西的人文本质, 表达了广西人民的共同心声。高校具有人才优势, 理应发挥其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承担起广西精神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 使其成为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精神食粮, 为广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加快实现富民强国新跨越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要:广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因其人才优势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 理所当然是广西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有效利用高校资源, 积极引导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是当前宣传和弘扬广西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广西精神,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深刻认识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0) .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4-25.

[3]刘茜, 邱远.论学校课程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7) .

[4]贺善侃.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看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 2011, (11) .

[5]宁先圣.大学如何全力推进先进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 2011-11-15.

广西精神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广西 贫困地区农民 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理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19-0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最高阶段,是人类追求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理想目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一)调研背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构建激励机制,正确引导农民的生态行为,使其能够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广大农民在广西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生态文明意识有了长足提升,但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走到了基层,但走不到最基层,特别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宣传教育的脱节,不少农民在思想上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较为模糊,在行动上对生态文明的践行不够自觉,加上固守“利益第一,生态第二”的错误意识,其生产和生活方式严重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围绕上述问题,本课题组立足现实,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主题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为当地党政干部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目的。本课题组以广西贫困地区农民为例,一方面,从生态文明的三个维度即知晓度、认同度及践行度等对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原因进行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普及农民的生态知识、提升他们的生态意识以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通过调研,课题组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从而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调研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研法。本课题组成员分别深入广西来宾市兴宾区三五乡古灯村、玉林市博白县沙河镇大仁村、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梅珠村、来宾市忻城县遂意村等5个自然村屯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村容村貌,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污水乱排、垃圾乱扔、速生桉种植等现象。

(二)面对面访谈法。课题组成员对上诉5个自然村屯的村干部及农民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访谈人数超过50人。通过与当地老百姓及地方政府干部直接沟通和交流,了解了村干部和农民的生态意识及环保行为取向,倾听了他们对政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三)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成员以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为主题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采取纸质调查问卷和网络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农民及网民进行问卷调查。整个调查过程发放纸质问卷201份,回收201份,回收率达100%;参与网络答卷109人,两项调查对象共计310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人员中,大部分是18至30周岁,占41.29%,其他各段年龄各占少数;男性占58.39%,女性占41.61%;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占30.65%,大专及本科占30.32%;不少受访者属于待业状态,占了33.23%。总之,此次问卷调查涉及人员范围广,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宽,所得数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四)网络调研法。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有关文献资料的搜索,一方面,对已经做过的类似调研数据及报告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和方向;另一方面,通过“问卷星”进行网络调研,使课题组成员能够全面了解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对广西开展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知晓度及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等。这些对课题组成员的调研分析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有待提升。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6个关于“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的问题。从问卷结果可知,近年来,广西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问及“您是否知道什么叫生态文明”时,有50.25%的农民表示知道,但也有近一半的农民不知道什么叫生态文明;当问及“您是否知道绿色产品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5.67%的农民表示知道,表明大多数农民还是关注绿色产品的;在问及“您是否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这一问题时,有55.22%的农民表示知道;在问及“废弃的电池或电子产品对环境和人体有危害吗”这一问题时,有64.18%的农民表示了解。但是,在问及“国家是什么时候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这一问题时,只有19.9%的农民表示知道,绝大部分农民没有真正去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来由。在调查中,课题组成员特别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即所调查到的5个村镇,几乎每个都是满山遍野地种了速生桉,甚至是村中道路两旁都种这些桉树。当问及“您是否知道种植速生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这一问题时,有52.74%的农民不知道速生桉种植是资源掠夺型产业,虽然有47.26%的农民知道种植速生桉会带来危害结果,但由于每棵速生桉可获利几十元,农民认为钱来得快,因此,他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据调查,广西是中国桉树种植第一大省区。桉树面积、生长量、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有“世界桉树看巴西,中国桉树看广西”的说法。

从以上这些数据来看,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远远达不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需要村干部加强宣传以及农民自觉学习,以提升自身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

(二)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有待提高。由于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不高,因而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较低。课题组成员在调查中发现,广西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和生态文明知晓度的数据相差不大。

调研中,问及“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关系”和“您认为人能够战胜大自然吗”这两个问题时,将近68%的农民不了解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表明大部分农民没有真正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甚至有54.73%的农民认为,既然人类有智慧有思想,就一定能战胜大自然。其实,他们仅仅知道大自然是有利可图的,且被眼前的利益“牵着鼻子”走了,却不知道大自然有朝一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当问及“您认为焚烧秸秆的做法对吗”这一问题时,有56.72%的农民不知道焚烧秸秆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他们认为直接在地里焚烧秸秆,可以给下一季农作物做肥料,甚至还有22.89%的农民没当作一回事,认为是自家的秸秆,想烧就烧,这充分暴露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在问及“您对退耕还林有何看法”这一问题时,有54.23%的农民赞成,有26.87%的农民觉得自家的田地少,认为退耕还林是不对的,还有少数农民觉得无所谓。在问及“如果在您家附近建一个有严重污染但能给您带来创收的工厂,您的态度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62.29%的农民为了利益而对有严重污染的工厂没意见,只有23.38%的农民表示反对,13.93%的农民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一旦涉及如何处理眼前利益和生态文明之间关系时,绝大多数农民往往把眼前利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极少考虑生态环境给自身或子孙后代带来的长远利益,这是导致农村生态遭到破坏的致命原因。

(三)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令人担忧。课题组调查发现,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践行度远远小于对生态文明知晓度和生态文明认同度,反映了农民参与生态文明活动的行为极少。

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选择无磷洗衣粉”这一问题时,84%的农民表示平时购买洗衣粉都是随意选择,根本不去关注洗衣粉是否含磷,从数据中看到,“哪种便宜就选哪种”的占了61.81%,这表明贫困地区农民对生态文明践行度不够强。平日一直在农村生活的农民们也不知道哪些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凡是大自然里的野生动物都可以随便捕猎。正因为有这种潜意识的存在,问卷中提到“如果看到有人捕捉蛇、鸟、穿山甲等国家保护动物,您的做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5.82%的农民选择了“不管”的态度。对于自家的垃圾处理方式,许多农民都是为了方便自己,有40.80%的农民选择了“倒在一个固定的空地里烧掉”,有16.92%的农民选择全部掩埋,甚至还有小部分的农民选择了随便丢弃,只有小部分的农民会分类处理,占35.32%。人人都知道垃圾有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但农民们却不能合理地处理,可见生态文明的践行应从每个人做起。当直接问到“您会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吗?”有54.73%的农民很少关心,却有16.42%的农民从不关心,只有28.86%的农民经常关心。在访谈中,课题组成员还了解到虽然有极少数的农民想尽办法怎么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但却被大部分的农民在其努力做好环保的环境下不断地破坏糟蹋环境。

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不能仅靠农民自身的自觉性,还要靠村干部以及政府的引领和指导,并起到带头作用。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有21.39%的农民提及本村没有专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只有22.39%的农民提及生态文明知识是从乡(镇)及村领导干部那里得到的。这充分说明乡(镇)及村领导干部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的力度仍然不够,传播性不强,没有真正把生态文明知识的重要性落实到每个农民心中,即使是把宣传活动传达下去了,但仍有47.76%的农民不重视,没注意到本村是否有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

当问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哪个重要”这一问题时,有39.80%的农民认为“经济建设更重要”,而13.93%的农民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点都不重要”,只有46.27%的农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可见,当前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靠村干部及政府的宣传,还需要每位农民真正用行动落实到每一个角落,真正透切地了解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能够给农民带来哪些益处,也能够间接地促进农民的经济发展,对其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调查结论

(一)我国的环境保护是政府主导型的,农民缺少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调研发现,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普遍偏低,且缺少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环境问题并不敏感。这与我国的环境保护是政府主导型不无关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但是,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城市的污染防治和宣传教育工作,而对农村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方式及宣传内容的广度、深度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不少的乡镇和村级至今没有相关的环保机构及管理人员,一旦出现农民污染环境的行为,势必会出现管理和约束的缺位或无序状态。

同时,影响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因素还有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文化素质。众所周知,广西是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之一,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这样的环境下,广西农民大多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并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平。因此,农民一年到头都在为生存而奔波,他们几乎无暇顾及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导致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偏低、生态文明践行度不力的后果。此外,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对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认识不清,容易受到“利益第一,生态第二”错误观念的影响,最终造成速生桉种植泛滥,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二)基层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推行不力。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有些村干部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仍然欠缺,他们不太清楚生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哪些行为有利于环保,哪些不利。这些他们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的村干部认为利益重于环保。在访谈中,课题组还发现,基层领导干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们没有正面去引导农民搞好环境保护,有时为了经济利益去误导农民广泛种植速生桉;有的村庄对生态文明政策及破坏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宣传力度不够,乡镇及村级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宣传和落实生态文明有关政策和制度的机构和负责任人,导致国家生态文明政策推行力度和落实程度欠佳,农民处于自发学习和落实的状态。

(三)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已没有过去那种“绿水青山”的好环境了,往往是污水横溢、废渣乱堆,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村镇同一条小沟,早中晚的水色都不一样。为了节省“三废”排放的成本,有的中小企业不顾国家的三令五申依然排放“三废”,即使有关部门出台了关停并转的制度政策,但制度的强制却难以发挥。其实,国家出台的宏观层面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是不少的,但在现实中,因利益问题难以逐一落实,容易出现明知违反了环保制度的规定,但因惩罚力度不够,不少化工企业照样排污到自然界中,造成土地和水源严重遭受污染而无法使用。

五、建议

(一)当地政府必须持续用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农民最底处。政府一定要贴近群众,了解群众,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工夫,在构建农村生态文明永续发展落实上必须持续用力;从实际出发,加大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资金支持力度,并把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宗旨落实到最基层;提出更好的政策,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促使农民有所收益,共同营造一种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可以根据地方实际需求,将抓农村生态文明列人法律条规条例,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来抓,让老百姓深切体会到建设生态文明、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制定了相应措施的前提下必须进行跟踪问效和问责,实行责任制管理方法,切实把责任落到人头上,让最基层的老百姓真正受益。

此外,还要制定各种环保制度,如水资源管理、耕地保护等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失职渎职的地方官员要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资源开发利用者和环境污染者付费,让资源消耗的受益者者和环境受益者付费;同时,为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及发言权,村委会必须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环境处罚听证制度和环境举报制度等,让农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社会各界必须广泛宣传,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另一制高点。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乡镇干部,乃至村干部要认真学习意见精神,把环境管理体系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污染问题宣传和监督到位。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宣传各类信息的媒介,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以来,社会各界都在不断反复地宣传其重要性,但根据访谈情况看,农民反映较多的问题就是社会各界的宣传力度不够,投资力度不够,农民对于整个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抓纲抓建”有一定了解,但是了解得不够详细,因此,势必给农民带来一定的困惑,到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意识该怎样巩固和提高并不是很清楚,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怎样才能做好却知之甚少。综合各村庄的反映建议,社会各界还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文明意识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作为一个侧重点进行广泛宣传,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对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及培养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高认识并加以重视,力争把生态文明推向另一制高点。

(三)农村干部必须以身作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言行之中。农村干部在当地农村都有较高的威望,他们说出的话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作为基层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通过定期组织当地农民集中学习教育,进一步了解生态文明知识;也可通过适时的走访调查,了解相对较为边远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认识程度以及践行度来思考问题;可通过组织召开农民大会或是党支部会议,讨论研究相应的对策或是达成相应的村规民约,切实以“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高度事业心、责任感搞好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实际工作、生活及言行中。

(四)农民必须坚持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日常生活中。农民作为最基层的群众,是生态文明意识的践行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必须坚持“讲文明,重生态”的原则,必须彻底抛弃“方便+省事=效益”的错误价值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按照制定的村规民约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切实把村规民约作为一项条令条例来执行,提高自我的责任意识,坚守自我的原则底线,不做有悖生态文明建设的事情,(下转第58页)(上接第21页)保证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保护生态文明,打响“从此刻做起,从自我做起”的口号;同时,也可通过签订责任书或是承诺书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生活工作中。

(五)农村地区必须加强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思想教育中。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多少知识,而在于提升人们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在贫困农民地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既能弥补对生态文明的模糊认识,另一方面还能提升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从调查中可知,众多农民就是因为对生态文明知之甚少,因此才没有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更加谈不上如何践行落实。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应从问题本质开始着手,深剖问题根源,查源追溯。俗话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滑坡,思想才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会在行动上落实。因此,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通过自主协商,创办一个“生态文明小课堂”,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大人抓起”,切实全面强化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意识。

总之,广西贫困地区农民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及践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凝心聚力、一以贯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并长期保持广西区党委提出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战略目标,最终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区综治宣传月总结下一篇: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