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1

一、什么是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有哪些特点?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具体可参看研招网相关内容)

二、什么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学生入学时,人事关系和组织关系转入学校的硕士研究生(录取为委托培养方式的除外)。根据培养类型可分为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的是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进入高等学校,以全日制方式学习,按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生。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什么区别?1.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学位是培养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学术型研究人才。2.培养方式不同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主要要求强化实践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是否可以获得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基本定位是:指导思想上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属“同一层次、不同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按照学校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完成规定的学分,顺利完成论文答辩等,在毕业时,可以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与相应的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五、贵校有哪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专业?2010年计划招生多少人?是否有公费、自费之分?我校目前只有教育硕士,计划招生40人。专业学位均为委培或自筹经费。

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攻读博士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可以报考攻读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

七、如何报考贵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凡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按照相关报考政策,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办法、报名时间同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2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 职业分化越来越细, 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同时以工科为主体的高校, 面临着原有部属院校资源优势逐步丧失, 需要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等诸多困境。而扩大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无疑是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必然结果。本文从重庆邮电大学两年多的实践为基础, 对以深化产学研方式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探析。

2 形成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指导原则

探寻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原因, 形成工科院校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导原则。遵从现代大学融入社会、面向世界、学以致用、资源共享的主流观念, 在服务地方、推进产业的过程中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研究生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既要考虑学校、企业等单位利益, 更要努力成就导师的事业、学生的学业, 解决“主角”的各种困难,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积极搭建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平台

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特点, 探究其内在的本质, 深入研究与实践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 结合学校自身在科技领域的优势和长期行业办学的背景, 主动适应特色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积极构建有助于其成长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平台, 创建有利于其成才的氛围和环境。

3.1、组织重点科研团队的导师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主动

地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微电子工业区、特色工业园区等新兴园区靠拢, 与产业界零距离接触和创新互动, 形成人才和技术的有效交流, 在联合项目开发中促进研究生提高创新意识、增强科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2、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合。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高

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而高校科技骨干和研究生更是科技创新中重要的力量。推进特色优势学科与相关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校企“强-强”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等, 形成较稳定的合作领域、较稳定的双方合作团队和较稳定的科研合作课题, 从而为高校提供行业先进水平的科研课题和条件良好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3.3、利用学校重大科技成果、厚实的学科基础和人才优势,

以技术资本带动金融资本, 与政府投资机构、企业和社会投资家, 联合创办独立面向市场的股份制高科技企业, 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并为学校更多的教师和研究生创造更直接的、更贴近市场的高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平台。

4 建立并完善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和措施

4.1 建立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制度体系

保证培养质量是这一新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获得社会认可的关键因素。严把“入学考试、导师遴选、授予学位”三个关口, 注重“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论文评阅与答辩”五个环节, 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切实加强招生、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的管理, 形成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规范体系、监控体系和奖惩体系,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和指导。

4.2 创建有利于团队成长和个人成才的环境

努力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其导师团队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硬件设备和学习生活条件, 尤其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从事高水平的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克服多方合作、组织松散的弊端, 为导师和研究生创新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氛围。与企业共建的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基地, 必须要有若干名教授带领的合理的人才队伍, 有明确的研究任务, 有导师或导师组的组织结构, 有规范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 实行研究生指导老师和项目组指导老师的双重负责制, 既有严格的过程管理, 又有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的空间。

4.3 建立“学校-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教育奖助体系和激励机制

研究生奖助经费实行每年一评或两评, 鼓励和支持研究生作出创新成绩;帮助经济困难的研究生通过努力获得资助、完成学业;资助研究生申请校内富有创意的科技课题, 培养其强烈的创新意识。企业以项目费、工作津贴或设立专项奖学金的方式, 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积极参与研发项目, 为企业技术创新作出贡献。

5 结语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到2015年左右, 我国的专业学位硕士将占硕士总量的60%的目标,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成为现今各高校重点研究的课题。根据全日制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现阶段人数相对较少的状况下, 遴选更优秀的导师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 搭建适合其特点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形成有利于其成才的良好条件, 是现阶段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效模式。

摘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一种国家大力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形式。本文从两年多的深化产学研实践出发,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探析。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3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背景

我国自1981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以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其后为满足社会在职人员再学习的愿望,教育部针对在职人员,开展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实行专业学位教育。

近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对管理、农业、工程等专业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专业学位教育不仅要满足在职人员的需要,还要吸引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并发放“双证”。专业学位的出现顺应了国际上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单一的现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弥补了学位授予标准偏重于理论性、学术性的缺陷,提高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其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较高实践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都沿袭了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带有明显的理论化、学术化倾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往往偏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环节,造成专业学位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专业学位就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很多考生在招生单位不录取其为学术学位时才选择报考专业学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2.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国家层面的专业学位整体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但各个高校及专业缺少个性鲜明的培养分目标,即缺少实现整体目标的分目标,使得整体目标的实现也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缺少与专业特色相衔接的分目标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及优势未能较好的体现,造成毕业生与经济社会的衔接度不够高。

3.专业学位的实践教育环节不够突出

实践环节是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诸多原因,有些研究生并没有真正走进企业,有些学校也没有建立实践基地,仍然依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推行导师实验室的实践形式,使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同时,由于从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大多来自高校,导师们理论水平较高,但与生产实践联系少,很难根据行业、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和指导。

三、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介绍

美国硕士学位包括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种。学术性学位主要是为攻读博士学位而做的学术准备,专业学位是面向社会实际工作需要,为从事特定职业而做的专业准备,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保证教育质量为目的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方案,主要表现在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学位培养目标不同,不同层次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同。专业学位培养年限的制定也是依据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呈现多元化格局。不同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差别较大,同一专业学位的培养年限也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培养过程的标准化和培养类型的多样化,采取灵活而富有弹性的学制,实行“指导小组”与企业联合培养以及规范化的组织管理,保证了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正效能。

德国硕士教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学制下的硕士学位(DIPLOM)。该学位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综合类大学的本硕连读,毕业后获得DIPLOM学位;另一种是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后获得的DIPLOM(FH)学位,侧重于实践应用。另一类是国际硕士或英语硕士(MASTER),这是为在自己国家已获得学士学位,想在德国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而设置的。通常DIPLOM的学习时间可能会长一些,学的东西也更多更实用,其含金量也更高。德国研究生教育是学徒式培养模式,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以培养学术型博士生为主要目标,博士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

日本研究生教育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研究生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的开放式教育。其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层次性,硕士生教育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专业化,主要培养社会从业人员。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和教育目标的结合,多以讨论带动学生自学,高校多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生通过参加实践课题提高研究能力。

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现课程的职业能力特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即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而不是以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在课程开设上应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实际应用,重点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注重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结合,突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以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工程实例现场教学的模式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

2.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锻炼研究生的实践技能

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既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因此,要积极建立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设计实践教学目标,从制度上明确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等方面的责权利,在时间上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内容上保证实习的效果。此外,高校还应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联系企业中具有较强科研实力和较高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实行联合培养,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督促学生较好地开展实践工作。

3.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特点,体现论文的社会应用价值

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既要体现研究生水平,也要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论文的选题要来源于现实问题或应用课题,论文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数据采集应准确可靠,论证要严密。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侧重考查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秀的专业学位论文不仅能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而且能为实践部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尝试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有着直接关系。专业学位的导师是否具备必要的工程背景和工程素质,是否了解相关行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及发展态势,将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导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拓宽思路、挖掘潜能、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为了达到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应鼓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有条件的可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方导师一般有较强的科研功底和理论基础,以学术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对本单位的现实与发展及技术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以实践指导为主。二者结合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总之,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增大实践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比重,建立有别于学术性学位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论文标准及考核办法;要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实践训练和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杰,李敬锁.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2,(3).

[2]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4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

(试行)

根据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对专业实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为保证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切实有效地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过程进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评价,确保专业实践的高质量、高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一、专业实践要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一年后并完成全部个人培养计划的课程学习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如有特殊情况请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经学院审批通过后方可进行专业实践。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原则上最长不超过一年。

二、专业实践方式

专业实践的方式应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1、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方式

一、由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课题,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方式

二、进入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利用企、事业

单位的科研资源,由导师与实践基地辅导教师共同负责安排相 应的专业实践。

方式

三、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方式

四、依托于学校建立的实验室、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院统一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2、不同实践方式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具体要求如下:(1)选择方式一、四进行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导师作为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并由导师指定学生专业实践的辅导教师,可以是导师本人或其他教师。

(2)选择方式二、三进行专业实践的研究生,导师只作为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责任教师,而不能作为辅导教师。辅导教师的人选由实践单位指派。

三、专业实践申请

研究生应于第一学年的第2学期结束前与指导教师一起制订个人专业实践计划,并填写《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附件一)(简称“专业实践计划表”)。研究生应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及时报所在学院,由各单位汇总后于第二学期结束前2周内报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四、专业实践纪律

研究生在进行专业实践期间须遵守以下纪律:

1、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应在指导教师和实践基地有关人员的指导下,按照 个人专业实践计划表,认真完成实践任务,严格遵守实践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2、参加校外专业实践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并与学院签订《专业实践安全责任书》。

3、学生在实践期间如有特殊情况需请假,应以书面形式向指导教师请假,自行联系实践的学生请假应获得实践单位相关人员的同意,累计缺勤时间(包含请假时间)超过规定实践时间三分之一(含三分之一)者,不能参加实践考核。

4、学生在专业实践期间要定期填写实践登记表,并按时完成实践作业和报告。

5、参加专业实践的学生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干扰实践成绩的评定工作,违者给予实践成绩降为0分处理。

6、学生应严格遵守学术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严禁抄袭他人实践成果,违者将给予实践成绩降为0分处理。

五、专业实践考核

1、研究生专业实践结束后两周内须将《专业实践计划表》和以下材料(装订成册)提交所在学院:

(1)《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登记表》(附件 二)。

(2)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附件三)。

(3)《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附 件四)

2、考核方式

各学院应组织由学院专家、学生导师、学生实践辅导教师组成的专家组参加研究生专业实践的专题报告会,由学生本人汇报本人的专业实践工作或展示个人的实物成果。专家组应根据研究生的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基地的反馈意见等,按“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评定成绩并将评定的成绩填入《西南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中。

3、考核结果

(1)考核的成绩在及格及以上的学生均可获得8学分,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2)成绩合格者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未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环节。

(3)未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本人须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批准后,重新进行专业实践。

六、本办法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七、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5

教育硕士

一、学科简介

其他单位略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5年来承担北京市教委、学校科研(及教研)项目十余项,出版电视教材和专题片多部,出版专著及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并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为了大力推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所制订了专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实习基地,夯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和论文环节基础,确保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学科教育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培养目标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应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四、学习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教育硕士基本修业年限为2 年,最长修业年限为3 年,最后半年回原单位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不允许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设置以宽、新、实为原则,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1.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硕士公共英语》

(2)学位核心课程

《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学》

《中国高等教育史》

《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选修课程

(1)公共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

《外语口语与听力》

《外语阅读与写作》

(2)专业选修课

《外国高等教育史》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教育心理学》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六、培养方式

以导师指导下的研究型学习与讨论为主,完善课程设置,兼顾本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理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探究兴趣;以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硕士生自学和思考为基础,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学术汇报和学术论文为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参加导师的有关科研课题,学习与研究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宽广胸怀、国际视野、品德高尚、一专多能的全面素质。

七、论文撰写及要求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如下:

1.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中期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结 合一线教育教学实际。开题报告应以文献综述报告为基础,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实施方案,预期成果和计划安排。

在正式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前,必须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经由评审小组评审通过后报教育研究院分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生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2.中期考核

学院负责从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多方面对研究生进行中期检查。

八、实践教学

1.在学期间,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六个月的实践教学,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

2.在导师指导下,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实习(实践)计划,撰写实习(实践)总结报告。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未通过专业实践考核的,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6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农业技术基础,熟悉农村发展情况,并能运用相关理论指导农村发展,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该专业学位有以下特点:

1.1职业性

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联系才具有生命力。

1.2实践性

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的重要属性。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外,更具有解决农业科研、生产、管理一线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研究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7

1 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研究差异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最初是由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缺乏理论和实践相关的能力, 针对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以补充计划的学位。研究生招生扩招以后虽然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自2014年全国各地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但在专业硕士招生规模占整个研究生招生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预计2015 年左右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比例将达到1:1。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理论探讨, 通过对比国内外学者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为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在这方面的提供宝贵经验, 根据文献可知国内外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实践环节四部分。

2 专业硕士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工程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设计和制造技术, 是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的重大项目。具有综合性和工程实践特征的学科之一的机械工程, 是第一批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专业领域。在2009年机械全日制教育研究生学位开始施行,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已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 但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行业为导向企业参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对专业硕士的实际招募的对象是应届毕业生, 没有社会经验, 培养形式为脱产全日制, 很难达到专业硕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相比于联合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 缺乏实际工程锻炼, 也就无法达到学生现实能力与培养目标能力的水平目标, 这也就对高校施行的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2.2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还未形成科学完善的体系

课程资源不足, 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合理, 表现为:本科课程设置与研究生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够;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课程设置的导向性不足;学生的选课余地很小, 为了凑够学分, 即使是与自己所选方向无关的课程也要修读。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博而不精、杂而不专, 不利于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积累足够的知识。还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减弱, 产生应付性上课的现象。

2.3 实践环节不能保证

(1) 实践环节与理论学习脱节, 实践环节质量不高。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 理论学习没能很好的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存在脱节现象。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训练, 难以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造成综合实践能力质量不强。

(2) 在实际操作中, 因为企业认识到研究生和研究缺乏全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人员培训方面, 现有的合作政策和体制缺乏补偿费用的分摊和商业利益研究的联合训练, 这会导致积极参与和合作度不高。

(3) 实践环节不足, 受导师课题的数量和培养方式的影响, 部分专业硕士实践环节不足, 有些导师以培养学术硕士的方法培养专业硕士。没有足够的实践训练, 无法培养出专业硕士立足企业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然无法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4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教学质量难以衡量,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专业知识体系复杂, 应用型较强, 单纯的用课程成绩和学术研究成果评价学生质量不够科学。目前, 缺少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质量监控的信息渠道尚不健全, 质量监督环节薄弱。

3 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建构

笔者所在的机械工程学科, 依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机械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高技能人才 (机电项目) 培训基地”等国家级科研教学基地, 针对现代装备设计制造的共性和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在基于界面力学与啮合理论基础、高性能传动系统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系统工程、高端装备设计制造与测控等领域进行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学科交叉融合以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渗透, 充实和丰富了本领域的基础, 拓宽和发展了本领域的研究范畴, 并促进机械产品和生产过程向精密化、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高效化、绿色化及集成化方向发展。认真组织、深入研讨、结合实践、综合资源, 创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了高素质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建设, 构建完整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 表1 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

3.1 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三个环节。采用学分制, 总学分要求至少40 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环节不少于32 学分, 专业实践环节不少于6 学分。开题报告1 学分;听取学术与专业报告至少5 次, 计1 学分。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有明确的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论文选题可来源于:应用技术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产品开发等。学位论文根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特点和选题, 灵活确定。

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独立完成, 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论文审计审查应侧重于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审核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进展;同时对论文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等也要进行审核;重点是审核其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实际工程问题中是否可以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进展等进行评估;对于提出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要考虑到它的使用性和先进性, 还有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机械工程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培训计划, 规定学分的各个方面, 合格成绩, 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论文应采用两次专家评审, 国防委员会应该是三五名专家。评审以及从机械工程国防委在该领域的成员应该有相关的行业惯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

专业的机械工程学位研究生完成规定的培训环节, 课程和培训项目成绩合格修满学分的规定, 完成实习、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 提出申请学位, 通过论文答辩, 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 可获得硕士毕业证, 并被授予相应专业学位。

3.2 课程设置

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根据人才培养的能力、素养和知识结构要求, 其课程体系构成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职业及人文素养课等五大课程模块, 以及专业实践环节。按课程体系构成设置五大课程模块分配比例为:公共基础课占11.8%、专业基础课占15.2%、专业特色课占16.5%、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课占42.4%、职业及人文素养课占14.1%。

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整体设置比例, 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及人文素养课占25.9%、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特色课占31.7%、专业实验与行业发展及前沿讲座占42.4%。符合注重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

4 结语

结合重庆大学机械工程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建立了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确定了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完善了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创建了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新模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渐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针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尚未完善。基于国内外专业硕士培养研究的差异, 分析了当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以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 在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加强实践环节方面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专业学位,全日制硕士,机械工程,培养

参考文献

[1]李锋, 尹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 2013 (26) :92-93.

[2]孙友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性呼唤培养模式的独特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10) :14-18.

[3]张乐平, 王应密, 陈小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3) :11-17.

[4]杨震.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 (2) :93-97.

[5]李学艺, 钟佩思.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 :22-2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篇8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冲突与协调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36-03

一、引言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求,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旨在培养在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为此,教育部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由学校认可的实践项目,提高实践能力,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可以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应注重职业精神、沟通技巧、团结协作、管理能力、书面总结等能力的培养。[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专业实践,有利于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学术与工程结合起来,且有利于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会用理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工程应用中发现新的学术问题,从而反过来推动学术的进步,为发展成为推动产学研互动的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工程的感性认知,锻炼其在团队工作中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二、专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不统一

不同学科门类,如工学和理学的实践内容不统一;同一学科门类的不同一级学科,如同属工学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实践内容不统一;同一专业学位,如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内容也不统一。

(二)实践标准不统一

实践学时、实践难度都没有明文规定,或者规定很模糊。教育部把专业实践的管理权力下放给培养单位,培养单位即各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机构把专业实践的管理权下放到院系,院系则不区分学科间的差异笼统应对。比如由研究生的导师安排专业实践的内容,不同导师对专业实践的理解不一样,安排的专业实践内容当然也不一样。简而言之,现在的专业实践仍是一些没有标尺的自由活动。

(三)考核标准不统一

实践内容和实践标准不统一,当然也拿不出统一的考核标准。如某些院校的专业实践由导师负责安排专业实践的内容,当院系或者导师考核专业实践时就产生了问题:如果导师考核,则导师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考核不可能不通过;如果院系考核,在不了解实践内容的前提下,根本无法评价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的成效,逐个调查考核又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四)实践过程缺乏监管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研究生教学管理团队根本无法满足专业实践的管理需要。加上缺少配套的专业实践管理制度,不同专业间有差异,相同专业的导师“心有灵犀”、相互帮助,这样的结果就是:想监管的人因缺少标准监管不了,能监管的人因各种利益而起不到真正的监管作用。

三、影响专业实践质量的利益相关方角色分析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之初,为实现培养目标,各培养单位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努力建设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等各类实践平台,但对某些学科而言,这些实践平台却成了叫好不叫做的摆设。究其根本,是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参与各方即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本人、研究生导师和专业实践单位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想法也不同,在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从而导致专业实践出现各种问题,直接影响了专业实践的质量。

具体而言,研究生培养单位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负责实践基地资格审核、专业实践需求信息收集发布、实践研究生的组织管理等;研究生本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关键执行者和受益者;研究生导师是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专业实践中可能产生的科研项目、甚至重大课题会引发导师的科研兴趣;专业实践单位是需求者和实践场所的提供者,是参加实践活动研究生的直接负责人与指导者,其安排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直接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效果。[4]不同角色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一)从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角度来看

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要作用是从宏观层面上调控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进程,他们希望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活动能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使参与各方各得其所,各取其利,从而保证实践活动能长期深入进行。他们的利益主要是通过其他三方的具体参与来实现。在实际过程中,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地位十分尴尬,在导师负责制下,当导师自主安排专业实践任务时,无法有效干预导师的指导过程。其努力建成的实践基地不一定得到导师的认可,实践基地精心准备的实践岗位不一定有研究生报名参与。现有的情况是学校有足够多的实践基地,但无法一刀切强制安排实践活动的内容,现有的实践岗位无法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样性的实践要求。

(二)从研究生本人的角度来看

他们大多希望能进入企业参加专业实践,将专业实践和本人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为未来的职业选择积累经验。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社会,体验就业感受,为将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他们还希望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利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并获得回报,达到通过专业实践锻炼自己、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研究生往往迫于导师的项目和小论文、毕业论文等压力,根本无法有效开展研究生培养单位或者自己安排的专业实践,所以很大程度上无法实现自己想要的实践效果。

(三)从研究生导师的角度来看

以工科的导师为例,导师一般认为专业实践活动应该与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论文选题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前提下,开展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实践活动,实现专业实践人才培养的功能,使研究生通过实践活动优化知识结构,增长才干,全面提高素质。但是,导师认为研究生自己参加专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层次较低、较为简单,不但不能提高研究生的能力,反而会影响他们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且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和风气会对研究生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他们觉得研究生还是在学校参加科研项目的实践效果更好。加上部分导师项目充足,纵向课题和横向项目都需要大量的科研助手,而且导师有能力利用在校外丰富的企业资源协助研究生从容应对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考核,所以这些导师理所当然不允许“廉价劳动力”去企业实践。

(四)从专业实践单位的角度来看

实践单位大多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实践岗位的设置和对研究生的使用,他们希望实践活动能保持长期性、稳定性、实效性;希望参加专业实践的研究生能履行和本单位正式职工一样的职责,解决实际问题;希望能以实践基地为突破口,宣传企业形象,招揽人才。但是不少实践单位存在育人意识不强,对研究生重管理使用,轻教育培养的思想和行为,并且不愿意承担吃住费用、安全风险等。很大一部分企业对研究生使用不当,不尊重研究生的劳动,甚至将研究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如此现象,也影响了专业实践的风气,损害了研究生参与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导师反对校外专业实践的理由。

纵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利益相关方,不难发现,在现行导师负责制的限制下,大管家研究生培养单位无法适度管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也不愿意创造师生理想中的实践氛围;研究生受制于导师,尽管有万千想法,但是还不得不听命于导师的安排。

四、提升专业实践质量的制度尝试

(一)制定系统性的专业实践操作规定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制定和专业实践相关的系统规定,对专业实践相关方的角色进行明确定位。比如明确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职能,研究生必须服从培养单位的安排进行定量定质的专业实践;明确导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与辅助作用,制定不同学科门类的专业实践考核要求,让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有规章可依,而不是模棱两可的无章可循。

(二)协调好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就目前大部分高校而言,研究生都是在招生复试时就确定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还没有入学,便开始按照导师的要求做本科的毕业论文、学习导师指定的研究领域。这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从长远角度上来看,也限制了研究生后期的发展。所以改变招生制度,让研究生入学以后,先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践,再跟随导师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三)重新规划研究生的学习阶段

目前,众多高校都是采用1年专业课学习,0.5~1年专业实践,0.5~1年撰写毕业论文的阶段划分。从研究生学习体会来看,仅有的几门课程学习用掉1年时间,效率较低,所以应该尽量压缩课程学习时间,或者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开展专业实践,为后续的论文撰写留下充足的余地。毕竟许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毕业要求是一致的,既有毕业大论文的要求,也有在校期间发表科研论文的要求。

(四)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要求[5]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参加0.5~1年专业实践的实践要求外,还需要和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发表学术文章、撰写同等要求的毕业论文才能毕业。相对而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并没有减少,只是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相同的毕业条件下被增加了专业实践的要求。因此,免除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表学术文章的要求,用实践报告替代毕业论文不失为一种可行之举。

(五)尝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6]

建立实践基地,加强校企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层次合作,充分发挥好基地的作用,实现共进双赢。企业为学校培养研究生提供实践平台,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完成实际工程问题,助力企业自主创新、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企业也应该为研究生的毕业、成才承担责任,比如为参与实践的研究生提出校企共同认可的要求,共同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等。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发[2009]6号)[EB / OL].http://www.mpacc.net.cn / mpacc / 2009qrz.pdf.2010-06-16.

[2] 教育部门户网站.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答记者问[EB / OL].http://edu.sina.com.cn / kaoyan / 2009-03-04 / 0937189835.shtml.2009-03-04.

[3]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 / OL].http://www.moe.gov.cn / publicfiles / business / htmlfiles / moe / s3493 / 201002 / xxgk_82629.html.2009-03-19.

[4] 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13-16.

[5] 周叶中.目标转换与模式重构: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57-60.

[6] 许斌,汤爱君,马海龙.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7):60-62.

上一篇:科技工作主要成就下一篇:书香伴我行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