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共7篇)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篇1

考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主旨

3、找准文章的线索

4、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5、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6、分析人物形象

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8、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

9、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10、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11、了解记叙的顺序

12、区分写作手法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常见问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 答题思路:

1、分析文章的标题: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句式:“通过„(事情),表达(赞扬、抒发)了„的感情(精神、品质)。答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将标题适当补充一下,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经历。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课文实例:《背影》

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父亲在送行时,攀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答题公式:

答题时一般采用“人+事+结果”的形式,注意要紧紧扣住核心事件来作答,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写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把握文章的主旨 常见问法:

1、找出最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题思路:

1、记叙文的主旨,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把握记叙文的主旨:(1)联系写作背景;

(2)分析文章材料。看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出作者要表达的主旨;(3)抓议论抒情句。

2、把握记叙文主题的方法有: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答题技巧:

(1)归纳主旨:

A.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B.抓住文章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C.掌握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各类文章表达中心思想的一般句式:

a.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写人、记事类)

b.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c.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2)谈感悟及收获: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课文实例:《背影》表现了怎样的主旨?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答题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即:通过描写----歌颂、赞美,批判、讽刺-----或表达了作者------感情;蕴含了-----哲理。

(三)找准文章线索 常见问法: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作用?

3、某事物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 答题思路: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的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如《我的母亲》一文的第二部分就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母亲勤劳而伟大的一生。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说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像这样以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具体而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3)以人物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以“我”(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4)以一事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一物为线索。“一物”:一事指作品中说描绘的具体的物。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情节是围绕“紫藤萝瀑布”展开的,“紫藤萝瀑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紫藤萝瀑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中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济南的冬天》中以“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为线索。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课文实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线索。问题中“从----到----”是一种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文章也以此分为两部分。所以本文的线索应是作者生活环境的变化。

答题公式:文章以---为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四)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常见问法:

1、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文中某一句话,和哪里相照应? 答题思路:

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时空转移划分。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时空转移分为两部分内容。(2)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例如:《最后一课》a上课前;b上课时师生;c下课后。(3)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例如:《散步》分为a散步、b分歧、c统一三部分。

(4)按画面变化划分。(多用于散文)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赞春。(5)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紫藤萝瀑布》赏花—忆花—悟花。

(6)按逻辑关系划分(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课文实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构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二部分(9—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经历。

答题公式:按时空转移划分,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按画面变化划分,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等。

(五)把握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以----为题目有何表达效果?

3、给文章加题目或换题目。答题思路:

标题含义:可能会有表层义和深层义,要注意联系文章中心。(1)指出修辞,抓住特征,说明作用;

(2)联系中心,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3)挖掘表层、深层含义。题目的作用: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走一步,再走一步》;(2)充当文章线索《背影》;

(3)充当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童趣》;

(4)新颖、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变色龙》;(5)引发读者思考;

(6)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紫藤萝瀑布》《背影》 课文实例:

《爸爸的花落了》题目的含义:

一方面写爸爸养的花凋落了;另一方面暗示爸爸也离开了人世。

题目的作用:拟题巧妙新颖,一语双关,耐人寻味,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意思。答题公式:标题含义:表层义是---深层义是----,要注意联系文章的中心。《爸爸的花落了》标题作用:作为文章的线索;或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揭示文章中心或概括文章内容;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六)分析人物形象 常见问题:

1、文中某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全文分析某某的形象。答题思路: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章。中心思想主要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在概括人物形象时要注意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学会从事件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概括全面,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是多方面的,在文中也会表现为多面性;另外不要忽略了人物的基本特点,例如家境、职业、外貌等。应注意:

(1)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蕴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4)结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答题技巧:

(1)抓住主要事件,主人公做了哪些事,这些事件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2)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 课文实例:

《皇帝的新装》人物形象分析

皇帝:是一个昏庸、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的人。

“诚实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自私、虚伪、愚蠢、胆怯、自欺欺人。他们共同的特征是自私、虚伪、愚蠢和欺骗。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了他们年龄、身份、地位的不同,准确、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特别是人物心理,表现了每个人物的异与同。答题公式:

----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七)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问法:

1、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社会环境描写: 例:《最后一课》中,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做好铺垫。自然环境描写: 例:(1)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买下伏笔(做铺垫,反衬----)例:《羚羊木雕》“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烘托了我内心的凄凉。

(2)设置了----的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例:《最后一课》中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的唱歌——环境衬托,烘托人物的性格,从侧面写出小弗朗士的贪玩。(3)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生动、形象、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等。例:河北中考《小扇轻摇的时光》中: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我”轻松闲适的心情。(4)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例:《仰望一棵树的姿势》第二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描写高原贫瘠、荒芜、狂风呼啸的恶劣环境,为下文描写小树做铺垫,衬托小树的坚强 课文实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环境描写: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些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天已经很晚,渲染了一种荒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情。答题公式: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自然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与-----照应;升华主题;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常见的作用:

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的气氛,烘托出----的心情。

(八)分析句子的含义 常见问法:

1、结合全文,谈谈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2、请品味下列句子的含义。答题思路:

文章重点句子一般指这么几种:

a.用做文章标题的句子;b.有深层含义的句子(通常与中心有关)c.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d.过渡句;e.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f.景物描写句(见景物描写的作用);g.人物描写句(见塑造人物的手法及作用)。基本答题技巧:

A.抓主干的同时,注意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B.抓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 C.根据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特征、功能,分析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D.抓住中心来理解句意,因为任何一个重要句子都与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E.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因为社会背景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密切联系;

F.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G.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解题思路:

这类题侧重答原因,可以遵循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这个思路,其中深层原因要结合主题分析。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到深层含义。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例:重庆市中考《为我唱首歌吧----》地15小题:如何理解“它们是她曾经听到的最美的也是最后的声音”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解析:“最美的声音”是因为这声音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最后的声音”是因为伊丽莎白已失去听力,六个同伴已长眠地下。课文实例: 《散步》:你如何理解文章末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含义?

这句话寓意深刻。它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体现了家庭责任感,或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答题公式:首先要提取句中关键词语,分析运用这些词语的目的及达到的效果,联系文章写作的背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九)分析语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问法:

1、某个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某个段落可否删去,为什么?

3、说说某个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思路:

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人物与主旨的关系,三看语言特点。

(1)结构上的作用: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引出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的作用: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环境背景;在中间,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在结尾,常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3)语言上的作用:结合修辞与句式分析。例:《背影》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使读者产生悬念)课文实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南京拒绝合平,都很泄气。”在文中有何作用?(分析了人民解放军取胜的原因。一方面突出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强,另一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合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其军队没有斗志的军情。这样写增强了这篇新闻的思想性)

答题公式: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三看语言特点。

(十)赏析记叙文的语言 常见问法:

1、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揣摩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3、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4、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你觉得那句好?请说明理由。答题思路: 首先要了解赏析对象的特点,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用语、遣词是否准确传神巧妙;

2.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从什么角度描写,如听、嗅、味、触觉等;

4.含义是否深刻,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指出其特定作用(即表达效果).具体思路:

a.解释词语的含义

b.运用某种修辞,体现词语的生动性;

c.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2)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形象生动贴切地写出了----(3)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4)排比:增强语势。使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5)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6)设问: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使句式富于变化;(7)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省;

(8)反复:强调突出。做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答题公式:-----等词用得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写),表现了人物----的感情。例:《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攀”“缩”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过铁道时的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课文实例:《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词语“偷偷地”和“钻”有什么妙处?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答题公式:本意+语境义;是否用修辞;感情色彩是否变化;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作者)----思想感情;突出强调-----

(十一)了解记叙的顺序 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那种写作顺序?

2、文章插入某一内容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步》。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例:《背影》。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人物描写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例:《羚羊木雕》中在爸爸妈妈逼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补叙:对全文情节进行必要的补充。例:《智取生辰纲》中结尾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答题技巧(公式):(1)倒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如:《背影》(2)插叙、补叙——使文章情节更完整,对有关人物、情节或背景作补充交待。如:《羚羊木雕》。

课文实例: 《羚羊木雕》文中在爸爸妈妈逼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万芳是一个仗义的孩子,写出了两人之间纯真的友情,表现了自己的为难心情)

(十二)区分写作手法 常见问法:

1、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2、文章某一情节的设置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1、写作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手法:整篇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局部段落:对比、衬托、设悬念、动静结合、伏笔和铺垫、多角度多感官。

2、常见写作手法的作用:

(1)象征: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如:《行道树》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例如:《爱莲说》以菊、牡丹衬莲的高洁品格。《孤独之旅》以杜雍和的孤独衬杜小康的孤独;以鸭群的孤独衬杜小康的孤独恐惧。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的----特征。

(4)借景抒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如《蝉》。(6)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使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精炼。直接和间接相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口技》。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11)以小见大:如:《最后一课》。(12)卒章显志: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课文实例: 《济南的冬天》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篇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 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理清文章的层次, 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 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梳理, 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 也是中考语文阅读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 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考查主要有如下内容:分析结构 (划分层次) 、编写提纲、填充图表以显示文章思路、指出线索、分析特殊段落 (主要指起总起、收束、过渡作用的段落) 的作用、伏笔与照应等。

文体不同, 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 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 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 弄清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归纳整理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除从文体特点考虑外, 还可以从形式、内容等角度入手。

从形式方面分析, 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考虑: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关键词语主要有下面几类:表指代性的词语, 如“此”、“这”、“即”等; 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 如“相反”、“与此不同”表语意转换, “更加”、“而且”表示递进, “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 “首先”、“其次”等表示承接, “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示因果等。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 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对这种语段, 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4.要抓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 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组合的, 各语段间、层次间, 不管怎样排列, 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 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 我们在阅读时, 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从内容方面分析, 一种方法是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 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 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 根据句子连接的紧密程度, 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另一种方法是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 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靠它们, 我们便可弄清楚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典例解析】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 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 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 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开始, 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 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 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 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 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 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 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 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 五角钱一份, 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 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 放在一辆三轮车上, 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 再舀, 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 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 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 下了小雨, 但是, 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 我从家里走出来, 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 到我买的时候, 我趁着没有人, 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 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 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 从10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 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 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 或者说, 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 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 起这么早?他说没事, 卖完了再去, 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 极壮健, 很精神, 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 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 而是平添了一份成熟, 几分老练, 一些骨气, 而且, 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⑦当时小雨一直在下, 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 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 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⑧站在两个孩子之间, 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 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 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或者起床买早点, 去上班, 喊孩子起床, 或者去做生意。而我, 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 合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 走出家门, 吸纳新鲜空气, 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 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 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选自《少年大世界》, 有删改)

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 理清文章思路, 完成填空。

A→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B→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选自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在“我” 居住的小 区门口, 来了一位卖豆浆的小男孩。“我”见他卖起豆浆来动作十分娴熟, 而且不论刮风下雨, 还是严寒酷暑, 从不间断, 不禁对他有些好奇。于是, “我”便去与他交流, 从中得知, 原来他并不是短短地代替父母, 而是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看看其他同龄人的生活, 真是有天壤之别。顿时, “我”对小男孩不禁有些怜悯之心。现在大多数孩子过的都是饭来张口的日子, 这篇文章对那些生活过于安逸的孩子或许会有所启示吧!

文章后的这道试题是一道思路把握题, 试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况。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 理清文章思路, 完成填空。答题时, 要仔细阅读全文, 找出“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 进而理清文章思路, 在方框内填上相应的语句。

参考答案:A . 我以为父母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B.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模拟演练】

中国地图

⊙高鹏程

去乡下拜年。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

这些地图, 有些是新贴上去不久, 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 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 在外婆家, 我忍不住问起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说什么, 用手指了指, 让我自己看。

地图上, 沿着平峰镇的山村土路, 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 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最后, 又圈住了一些更小的地名。

看着看着, 我忽然明白了, 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 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

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 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 云南昭通圈着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 如今, 他们两人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

看着看着, 我的心里猛地一酸。有一个圈圈, 居然圈着我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 大字不识几个, 老家粗糙的方言, 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 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 牢牢地系在地图上。

看着看着, 我的眼睛慢慢模糊起来。我不识字的三舅, 年迈的三舅, 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 像一个将军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 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 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看着看着, 我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在广东某地, 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 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 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了……

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 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 宁夏西吉, 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 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

当地的新民谣这样说:家家屋里老两口, 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 墙上一张大地图。

那张中国地图, 就算没挂在墙上, 也挂在几乎每一个老人的心里。

(选自《散文》2011年第9期)

[阅读与思考]

1.阅读全文, 说说文章的线索。

2.第二段中加点的“唯一”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3.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你从画线句中所读到的情感信息。

4.为什么“看着看着, 我的心里猛地一酸”呢?

5.请写出结尾一段的言外之意。

《中国地图》参考答案:

1.中国地图。

2.不能删去。“唯一”指仅有一个, 也就是说土坯墙上的鲜亮事物除地图外无他物, 表现出当地人家生活的寒酸与贫穷。

3.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很多, 他们都让三舅牵挂着, 三舅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 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 牢牢地系在地图上。

4.有一个圈圈, 居然圈着我谋生的浙江象山, 这说明三舅也牵挂着我, 这让我很感动。

本期答题指导记叙文阅读 篇3

l.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我”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我”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我”,给“我”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自己。到马山后,“我”才知道“他”是专程送“我”的(3分)。(4分。意思对即可) 2.①情节:交代“我”面临的困境,指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②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4分,每个角度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4分。每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4.①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我”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②突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③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④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超级智能住宅》阅读

1.①固执任性 ②蛮横无理(2分) 2.选取对话:“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此处对话的作用:此处对话体现了男主人设计房子的初衷、房子最初对主人的态度,又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暗示了下文中房子会对主人做出的种种“造反行为”。最初是为了照顾主人建造的房子,在只能简单僵化地理解“照顾”,却完全不理解主人的感情,分不清主仆的界限时,就会出现这种任意“摆布”主人的行为。此处对话是对文中房子行为的绝佳诠释。(4分) 3.小说主题: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你的问题: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是危险。面对科技大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现实生活,详细阐述你的观点。 你的理由:本文主题是人工智能毁灭人类,其实质在于引发读者思考——原本为服务我们而发明的人工智能,为什么反而成了我们的敌人?在我们发明高新技术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它的危害及控制危害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这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此题在考查考生理解文章主题情况的同时,还引导考生从科幻回归现实生活,思考作者影射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小说表现生活现实的特点,一举多得。5分)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寒冷的冬夜》阅读

1.①衬托小车夫谋生的艰难;②衬托“我”内心的孤寂。(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你年纪太小,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还担心你不能送我平安到家。(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3.这是一处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车夫因“我”失信和给他钱伤他自尊而产生的不满情绪。(3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减少误解,避免出现隔阂。(3分)

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特殊的圣诞礼物》阅读

l.早早起床,悄悄地去牛棚里,一个人给牛添草加料,把奶挤了,并将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3分) 2.(1)“得意”就是感到非常满意(称心如意)。写出了鲍勃终于想出送给父亲的特殊圣诞礼物时的自豪(兴奋、骄傲、喜悦)心理。 (2)“紧紧”形容动作的程度,写出了父亲看到特殊礼物后的惊喜(激动、兴奋)之情,表明鲍勃的礼物得到了父亲的赞许(认可、肯定)(或“写出了鲍勃的用心、懂事感动了父亲”)。(4分,每小题2分。意思相近即可) 3.父亲意识到了他的爱。从文章第⑩段中的“紧紧地搂”“抚摸”“泪水滴”等系列动作及第⑧段中的“我也爱你”等语言可以看出。(2分。肯定1分,理由1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4.示例一:此句运用动作描写,刻画出鲍勃准备好礼物后既兴奋又激动、既紧张又期待的心理(刻画出鲍勃既担心父亲提前发现他准备的礼物,又期待看到父亲发现礼物时惊喜状态的心理)。 示例二: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鲍勃动作的敏捷。写出他既担心父亲提前发现他准备的礼物,又期待看到父亲发现礼物时惊喜状态的心理。(3分。修辞或描写方法1分,赏析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5.结构上前后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了“爱是需要表达的”这一主旨。(2分。结构1分,内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描花的日子》阅读

1.示例一:能去掉,因为第①段中有关四季的内容和文章主要内容描花关系不大,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 示例二:不能去掉,因为第①段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被封住了”为下文的“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做铺垫。(3分) 2.(l)母亲和外祖母可以做她们最愿意做的事——描花,所以她们很高兴。 (2)父亲看到外祖母和母亲高兴,他就高兴;他为能给家人做些事情而感到高兴。(3分)3.外祖母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容厚道、心灵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4分) 4.本文标题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睦幸福的生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4分) 5.文章写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细节中;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为这些人沉浸在无聊的虚拟世界里,缺少与家人的交流和分享。综上所述,我认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高兴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担。(3分)

重庆市A卷中考语文试题《我的暖,一寸长》阅读

1.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2分),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安慰(2分)。(4分。意思对即可) 2.外貌描写(肖像描写)(1分)。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的原因;④为后来“我”“皱了皱眉”“犹豫”做了铺垫。(答出三点即得3分) 3.“几天来”说明他为此努力了好些天(2分),表现出他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2分)。(4分) 4.悬念举例:第②段中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见到他的孩子,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 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4分。举例2分,作用2分) 5.这个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2分)。但是他想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伟大的(2分)。(4分。意思对即可)endprint

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集中营的课堂》阅读

1.(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2分) (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兵射杀。(2分) 2.示例一 例句:“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到营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2分) 作用:①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1分);②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1分)。 示例二 例句:“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情报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情报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2分) 作用:交代谢达能把情报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2分) 3.(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1分),表现赛夫对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1分)。(2分) (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发愣的神情(1分),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的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1分)。(2分) 4.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1分);二是沙宁与谢达以课堂为掩护传递情报,表现了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精神(1分)。(2分) 作用:①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这是文章的线索(1分);②“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1分);③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分)。(3分)议论文阅读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为什么不读经典》阅读

l.①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②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4分,一方面2分。意思对即可) 2.①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②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引起下文。(2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3.首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其次,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再次,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4分。意思对即可)4.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中的观点相符。(3分。理由分析合理即可)

黑龙江绥化市中考语文试题《为“小人物”的杰出喝彩》阅读

1.为普通人的杰出喝彩。(或“为‘小人物的杰出喝彩”,2分) 2.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小人物的杰出同样令人动容”的观点。(2分。论证方法正确1分;分析作用意思对即可,1分) 3.示例:“布带哥”陈斌强是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他为了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用布带把母亲绑在身后,用摩托车驮着母亲上班,五年如一日,成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分。叙事完整、语言简洁、写出“小人物”获得赞誉的事例即可)4.①首先,举例论证了“通往杰出的路不止一条”的观点;②其次,揭示现实社会中某些人对杰出人物的误读和误判,批评他们的错误思想和做法;③再次,重申观点;④最后,照应题目,明确论点。(2分。按顺序每答出一点得0.5分)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

l.尽忠职守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2分) 2.首先,使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忠”的含义;其次,列举屈原、张骞等人的事例,证明他们对祖国的“忠”促进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再次,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引出对“今天忠于国、忠于事可不可”的思考;最后,提出弘扬“忠”的要求,及其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3分)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这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这种博爱思想在我们身边随处可感受到。生活中在关爱自己的长辈的同时,也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这不仅能够调节我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温馨、和谐、友善的大家庭。(4分)

江西南昌市中考语文试题《成为你自已》阅读

l.成为你自己。(2分) 2.“此”指代的内容是人们不愿意从身体到灵魂都成为拿破仑。(3分。答出大意即可) 3.“你自己”具有的特点: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2分) 怎样成为“你自己”:①意识到自我的宝贵;②活出自己的特色和滋味。(2分) 4.这样显得亲切自然,使读者易于接受;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使说理层层递进,条理清晰。(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给满分)

说明文阅读

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

1.材料一中,作者厌恶麻雀,因为他认为麻雀一无所用,反而给人们带来干扰和损失;材料二中,作者欣赏麻雀,因为他认为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能充分利用可使用的场地;材料三中,作者宽容、爱护麻雀,因为他希望丰收,人能与麻雀共享丰收的果实。(6分) 2.作者非常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屋檐和旧墙筑巢,因为这种窝巢建起来省力又牢固;作者较为简略地说明了麻雀利用树洞来筑巢,表现麻雀善于利用场地:作者详细说明了麻雀在树枝间筑巢,充分表现麻雀具备高超的建筑技艺。(6分) 3.甲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如“眷恋”“不乐意”等词语,表现出麻雀对人类的依赖;乙处语言生动、富有情趣,如“一边训诫不听话的孩子,一边鼓励胆怯的孩子”,具体、细致地描摹了麻雀的生活情态。(4分)

湖北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香溪河里桃花鱼》阅读

1.(A)得名缘由 (B)生态检验价值(2分) 2.运用传说交代桃花鱼的由来,使桃花鱼富有传奇色彩,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表达了人们对王昭君的思念和敬仰之情(l分)。(2分) 3.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桃花鱼出现的年代十分久远,再与恐龙生存年代作比较,进一步形象、鲜明地突出了桃花鱼出现年代久远这一特点。:2分。抓住说明的内容和作用回答即可) 4.该地域(我国或宜昌)水质污染已经或正在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2分) 5.示例:三峡桃花鱼——昭君清泪,纯净剔透。(1分。抓住桃花鱼“形如桃花”“柔软如绸”“铜钱大小”“通身透明”“具有生态检验价值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等特点来写均可)

四川成都市中考语文试题《位次的讲究》阅读

1.本文分别从南、北、东、西四个方位的尊卑和左、右何为尊何为卑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2分) 2.①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位次的讲究;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③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再次点明文章中心,说明位次的讲究。(4分) 3.示例:A项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于闾左,富人居于闾右。A项中“左”为卑、“右”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左右尊卑的情况。 B项中的“西东”是指兄弟各走各的路,由于时局的原因不能相聚在一起,在这里并不指具体的方位,更不指位次。(3分)

浙江丽水市中考语文试题《纽约街头的USB接口》阅读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线索 篇4

【阅读目标】

1.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及其种类。2.理解线索在一篇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概念阐释】

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是记叙文布局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线索使文章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阅读指导】

记叙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人物、事件、感情变化、地点的转换等都可成为文章的线索。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线索。

一、以人物为线索。文中人物可以是文章的主人公,也可以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或经历者。这个人物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的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以事件为线索。全文紧紧扣住某一事件,逐层深入。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由开始父母对羚羊木雕下落的追问,引出羚羊木雕来历的不平凡及其珍贵,从而回忆和万芳友谊的真挚并互赠礼物的经过,引起读者的思考:两代人应该怎样相处?友谊与金钱孰重孰轻?

三、以情感为线索。全文围绕某种情感组织文章,完成对主题的表达。如《春》一文,就是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即“盼春—绘春—赞春”。文章开头“盼望着,盼望着”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之情;中间的段落则是对春天美景的具体描绘;结尾“春天像小姑娘„„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以时间为线索。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等,文章用时间脉络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从事件中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五、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文中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

马 德

那年,他坐上南下的火车。车过黄河的时候,已近黄昏。他从车窗望去,在夕阳的照耀下,黄河波光黯淡,弥散着无边的落寞。他有些伤心,颓然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小伙子,你去哪里?”对面座上,一个中年男人,白净的衬衫,白净的面庞,就连这笑眯眯的问话,也泛着动人的白净。“我哪里也不去。”他冷淡而不合逻辑地应了一声。男人笑笑,说:“你要是出来玩的话,我们不妨结伴走。”他苦笑了一下,没有说什么。是的,这次从家里跑出来,他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按说,高三了,也快高考了,他不该这样。可是,那个家,他实在不愿待下去了。父母离异后,他跟着父亲。父亲喝醉后,不是骂他就是打他。父亲说,看到他,就想起了他的母亲,于是,父亲就把所有的气都撒在了他身上。

他出来,就不想回去了。去哪里,他不知道;能到哪里,他也不知道。买完车票后,他的口袋里已经没剩多少钱了。按照他的想法,他就这样流浪下去,哪怕沦为一个乞丐。因为,他对生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对面的男人并没有因为他的无礼而生气,男人拿出面包和火腿肠,说:“吃吧,我带了不少呢。”说完,不由分说塞给了他。他没有推却,他知道,既然流浪了,没必要那么客气。

“兄弟,”男人突然神色有些暗淡,说,“这段日子,我的心情很不好,和单位的领导吵了一架,就跑出来了。我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如果你也是出来玩的话,我想和你结个伴„„”

男人的话一下子拉近了与他的距离。“大哥,我也是从家里跑出来的。我和你一起走。”两个落难的人,一下子走到了一起。之后他们游览了西湖、钱塘江、黄山。十多天的相处,他敞开了心扉,把所有不幸遭遇都告诉了男人。男人很同情他,同时也抚慰他,鼓励他,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和人生的希望。

如果后来他没有考上大学,如果他没有到那所高校任教。也许,男人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他到那所学校后,惊奇地发现,男人竟然也在那儿任教,姓王,是中文系的教授。

久别重逢,他们又聊起几年前的事。原来,他从家跑出来的那天,王教授正好去北京出差回来。“当时,我发现你有些不对劲,就决定帮帮你。至于我的故事,那是临时编的,只是想让你相信我。”他吃惊地说:“你是怎么看出我的情况来的?”“从你凌乱的衣着、黯然的神色、恍惚的眼神中,最主要的是靠我的直觉。”王教授又是一笑,就像几年前他们初次见面时那样,纯净、恬淡,充满着人性的善与美。

“你的直觉?”“是的,我的直觉。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和你一样的遭遇。在路上,一位婆婆收留了我,给了我爱与温暖,才使我走到了今天。所以,当我试探出你果真是从家里跑出来之后,就决心把你从人生的困境中拉出来。”

那次离家,实在是一次危险的流浪。然而,正是这次流浪,让他遇到了王教授,(选自《做人与处世》2009年第5期)

1.请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2.作者为什么称那次流浪为“一次温暖贴心的流浪”?

3.你认为王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记叙文阅读解题技巧指导与训练 篇5

1、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语才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再举例,再让学生了解中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考题的常见类型。

湖北省黄冈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课改实验区)

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 15小题: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语境说哪一句的表达效果要好,并说明理由。(2分)

(1)一个关于“窝”的战栗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2)一个关于”寓”的故事包裹着我的魂魄,走过了很长很长的岁月

湖南省长沙市20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母亲的贺卡》23小题: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说说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4分)

(1)一双本来就有些哆嗦的手更哆嗦了。

(2)他的眼里常常会涌满泪水。

年广东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词典的故事》( 阿来)17小题: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词典”。

2、教师举例引导。

3、练习《母亲的贺卡》23小题。

(二)、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二种类型:赏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1、先举例

眉山市2006年课改实验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坐在最后一排》 (乔叶) 18小题:请从第⑨⑩加曲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从修辞运用方面来说说表达作用(2分)。

A 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时,每当她弯下腰接近我低低地说话时,每当她带着微微的笑容慢慢离去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快乐。

B 我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记叙文阅读《祖母的葵花》11小题:从上文加方框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分)

①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2、指导学生练习《祖母的葵花》11小题

3、总结此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三)、向学生介绍中考记叙文语言品析试题第三种类型:赏析主旨句

1、 先介绍考题类型

(1)06年 长春市 «走过阴霾»第22题: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以他独特的生活阅历,告诉读者“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此语曾在第1自然段和第20自然段两次被引用,请你谈谈它的作用。

(2)06年 沈阳市 «献你一束花»

第17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3)广东省江门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

记叙文阅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24小题: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3分)

2、再让学生根据《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24小题答案总结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情景交融这种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手法。

2、通过范例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情景交融这种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范例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这种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在作文中熟练运用情景交融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范例式教学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通常会把景色描写和情感的抒发看成是两个不同的部分,通过本节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把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写作效果,并教会学生几种行之有效的情景融合技巧。

设计依据:通常人的情不直接表露,而深藏于所描绘的景象之中。读者也要通过联想去体会领悟形象生动的画面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手法是中国古诗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其优点是含蓄耐读,而且情意也想得格外深长、浓郁。我们在日常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为我们的文章添色增辉。

一、导入新课:近代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很明白,所有写景的文字都在写情。

二、学习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几种关系:

(一)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烘托作用。

景物描写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课本实例: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羚羊木雕》 反映出我因被逼对朋友反悔,心灵上承受巨大的痛苦,担心因此失去友谊的悲凉心境。

例2: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一株山边斜歪着的大树,倒折下来。寒月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烘托出人物失望和恐惧的心情。

(二)景物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我们要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课本实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表明陋室主人清高,品质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例2:人也需要一场白雪来洗涤心灵上的污垢,让污垢随着雪的融化也随之而去,从而开始一个全新的人生。而这场雪正是人们想要的白雪,既洗去了污垢,又带来了新年美好的祝福!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性格。

(三)景物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课本实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散步》 这段景物描写为下文一家人的悠闲散步做了铺垫,提供了环境,也推动了文章的**部分。

三、教授情景交融的技法:

(1)借不同的景色展示不同的心情

描绘同样季节的景色,但字面表达不一样,内含的情也不一样了。

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青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曲中描绘的虽然是夕照下的秋色,加上有“老树寒鸦”略有悲凉意味,但后几句“飞鸿”落下,一个动态,加上青、绿、白、红、黄的艳丽色彩,秋色可人,表达的是诗人欢愉的心情和旷达高远的志向。而马致远同样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的都是长期飘落在外的羁旅之人孤苦、哀愁的心情。

(2)巧用修辞展现景物

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3)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的 自然界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我们在观察时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比如《火烧云》一课,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4)抓住景物特点有序描写

树 我们在描写景物中,要运用电影摄影师的技巧,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写景文章,要有先后顺序,有远景,有近景,有主次之分,上下之分,先总写再分写。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或动静结合;先写形状,再写颜色,声音,气味„„总之,观察要仔细,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角度。

例如课文《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四、借鉴范例:注意划线的句子,细心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范例一 春山早行

高远洁净的天空里,片片白云轻轻飘着像湛蓝的大海里浮动的白帆。我们这群队伍骑着踏车向山前进发。

“呼~终于到了!”我在心里默默乐开了花,骑了怎么久,可到了。眼前是一座不高的山,山腰上的松树,像威武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小路随着山势,迂回曲折。向前望去,好像一条有生命的巨蟒。而“巨蟒”两边,荒草从生,有枯草,也有才长出不久的青草,多多少少显露出了一些生的气息。(运用修辞)

因为来得太早的缘故,所以山上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这一行人。虽说已是春天了,春的气息也只能从风中感觉到。遍地都是枯草,横七竖八地倒着,我猜想,这些草如果立起来,也足足有一米高吧!

向前走一段路后,这里才呈现出春色来,草坪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一些蓝色和紫色的小花,漂亮极了!前面,野生山楂树的树枝伸在路上,各种树木掩映成荫,又有花儿映射,把这里打扮得是分外俊俏。(借景抒情)

从山上往下看,山下的李花像落在树上的雪花,纯洁得一尘不染,不受世俗的打扰,在幽静的山里显得分外神圣美丽。

都说“阳春三月”,却没有多少春的气息。草,枯黄枯黄的,也许土地里正在努力地要探出头来呢!也许明天早晨再来,春就在树芳草茵茵地地上,在绿意流淌地枝头向我们微笑了吧!

范例二 桃花泪无痕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的,桃花片片飘落,就融入清香的泥土里,一代代地滋润着。菜花像一块块黄金镶在山脚,桃花象绚丽的彩霞,染红了条条小沟。(巧用修辞展景物)

细看那桃枝,有的虬曲多姿,有的修长细柔,有的粗短茁壮。桃花的形状也各具风韵,有的羞涩地打着骨朵儿,有的正迎风怒放;桃花的香味更是各显千秋。或浓,或淡;清谈的使人如沐春风,浓郁的沁人肺腑。花丛中,蜜蜂吟唱,彩蝶起舞,是在赞扬桃花的色彩呢?(抓住景物特点,颜色,形态)还是陶醉于它的香味呢?

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笑非笑更有情。”看着那一片粉红,看着那一片蓝,闻着那清新的土香,我仿佛置身于地层之间,洗着滚烫的岩浆澡,融化于美的核心。

范例三 外婆的帆布鞋

微风拂过床前,轻柔地去了,只留下窗外的纸风铃,悠悠地回响,如外婆绵长的细语,虽不悦耳,但也语重心长。(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灶前的炉火,升腾起氤氲的热气,暮霭一样散开。火光映射在我的手臂上,像溅开的麦芒。炉内的水气顶起炉盖,发出“扑扑”的声响。我闭上双眼,细细地谛听,那是外婆的帆布鞋摩挲地面时柔柔的足音。(推动情节发展)

外婆,我已忆不起我咿呀学语时您教我的歌谣,我也无法遥想我酣然入梦时您喃喃的细语。我只能倾听,您编织的纸风铃摇摆时的回响,您烧水的锅炉中水起的余音。

拨弄纸风铃,抚平每一处皱褶,仿佛触摸您多茧的双手。每一只铃铎都留下您指间的纹路,每一次翻折都留下您掌心的裂痕。我仿佛看到,您安详地坐在床头,双手折叠着纸风铃,老花眼镜后,是慈爱的目光。我仿佛听到,一根根针正缓缓穿过铃身,摩擦出吱呀的声响,又串起一只只风铃,在微风中摇摆、歌唱。

朦胧的晨曦中,我耳旁似在萦绕,灶前锅碗盆勺所演奏出的奇异的交响。睁开迷蒙的睡眼,侧耳倾听,那是您早起后,为我做饭的声音。我于是披衣起床,只看到炉火前的你,正向灶里添柴,身前的炉子里,蒸腾出扑扑的水气。您的帆布鞋伴随着身体,微微颤动,单薄的身影下,又传来鞋底细切的声响。火光中,我的泪与灶中的柴,一起消融。

如今,您已离我而去,但每当我闭眼倾听时,那窗外的纸风铃和炉内的水气却告诉我,您的帆布鞋又出现在床头和灶旁。

五、学以致用:

练一练:期末考又很糟糕,我又难过又无奈,不知道怎样向妈妈交代,挣扎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依据: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烘托作用)

教师评讲,展示例子:

这次的月考失败了,得到成绩后,我独自一人走在荒凉的小街上,两旁树上的鸟儿唧唧咋咋的叫声使我感到十分的烦躁,但是仔细的听,这些鸟儿像我的知己一般,似乎听懂了我的悲伤,陪着我一起哭。书包的肩带在肩上勒出两道细细的痕迹,很痛,很沉重。看着那垂坠的夕阳橘艳地近在咫尺,像是要融化了般要滴下泪来。你是在为我哭泣吗?

练一练:通过景物描写来刻画出一个悲伤,抑郁和绝望的人物形象。(依据:景物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

教师评讲,展示例子:

他看到天空是一片黑暗,预示着大风暴的来临,风在驱赶着疾驰的云雾,时而露出一颗闪烁的星星,在他的前面,是一片无边无际,阴沉可怕的海面,浪头吐着白沫,吼叫着,象是预示一次风暴的到来。在他的后面,耸立着一座比海更黑,比天更黑,象一个巨魔似的花岗岩上,它那凸出的飞岩象是伸出来捕人的手臂。

六、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绿色的翅膀,托举着绿色的梦想。

夏,生命在炽热的火焰中燃烧,大地也曾在这热情中战栗。

秋,一切仿佛都已成熟,在林中,在草地,在山岗,在一切有生命呼吸的地方。

冬,无情的冰雪沉重地压在身上的时候,难道听到的只是他痛苦的呻吟;当最后一片枯叶离开枝头,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甜美的笑容。

一年四节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同时也带给你各自不同的感受。

要求:请你以“,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文章。(一年四季任选其一)

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

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篇7

记叙文的主题, 即它的主要用意、意义或者目的所在, 也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各种描写想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文章主题包括多个层面:一是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二是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三是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四是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题, 才算真正读懂文章。

归纳文章的主题, 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既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 又包括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归纳记叙类文章的主题, 常常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一是要求直接概括文章的观点;二是考查对体现主旨的关键句子的理解, 实际上是间接概括主旨;三是通过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归纳记叙类文章的主旨, 方法有很多:

一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 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倾向, 捕捉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是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门见山, 直抒胸臆;有的篇末点题, 卒章显志:而这“点题”或“显志”的内容恰恰跟文章的主旨有关。

三是从写作背景入手。因为写作背景往往是文章产生的大环境, 它会告诉我们作品产生的根源、作者写作的意图, 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是从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入手。文章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往往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情感。概括记叙类文章的主旨时, 对文中那些抒情、议论类的句子要特别留意, 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

五是从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人物形象也是解读文章主旨的一条通道。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其主旨往往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 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 就理应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 归纳出文章主旨。

六是从文章的写作材料入手。作者选取写作材料, 是围绕主旨进行的。分析文章中的材料, 常常能捕捉到隐藏在材料背后的主旨。

七是从文章所用的写作技巧来把握文章主旨, 比如对“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手法稍作分析, 主旨就会凸现出来。

不过, 具体运用哪种方法概括文章主旨, 要根据文章特点来确定。

【典例解析】

走远了再关门

(1) QQ里, 好友颇多。那日与一聊友闲谈, 忽然收到一好友的信息:夜已深, 我先下了。我正欲对她说声“晚安”, 却发现她的头像已经变成了灰色。我的双手停在键盘上, 只得删除那句已经打出来, 却没有来得及发出去的问候。

(2) 真的这么急吗?连给我说声“再见”的时间都没有, 抑或是我过于矫情?

(3) 数日前, 我去拜访一位前辈。该翁琴棋书画无所不能, 最令我佩服的是老人的那份平易近人, 那种超脱淡然。攀谈一番后, 我起身告辞, 老人把我送到门口, 握手告别之后, 我便向楼下走去。下到一楼时, 我忽然想起自己的车钥匙落在他的客厅了, 便又“咚咚”往上跑。当我又回到他的门前时, 老人才刚准备关门回屋。看我又上来, 就问何事。我说明原因, 老人走进客厅又折回来, 将钥匙递到我的手上。

(4) 又是一阵告别。我下了几层台阶, 一转身, 发现老人正看着我。我既客气又好奇地说:“外面太热, 赶紧回屋吧。”老人微笑着说:“我身体不好, 不能送你下楼, 那就等你走远了再关门。”

(5) 等你走远了再关门!多么温暖的一句话。

(6) 去年有一天, 我急于外出办事。出门前, 孩子拿着刚做完的作业让我检查签字。我大致瞟了一眼, 其中有道题是这样的:下课了, 同学们纷纷 () 教室。上面儿子歪歪扭扭地填的词是“跑进”。我立刻火冒三丈, 大声呵斥道:“下课了, 你跑进教室, 你上的什么课?啊!”为了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特意把“下课”和“跑进”两个词说得很重。儿子刚想辩解, 我一把将他的作业扔在茶几上, 然后, 摔门而去。事情过了大半年, 我早已把那件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收拾屋子, 无意间看到了儿子的日记:

(7) “2008年12月22日, 天气阴。今天我让妈妈检查作业, 其中有一道题目我并没有做错, 上体育课的时候, 下课铃一响, 我们的确是往教室跑啊。可是妈妈为什么不给几秒钟让我解释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哭了整整一下午。”

(8) 儿子的话像一道闪电穿过我的五脏六腑, 让我浑身顿时有一种触电的感觉。那一刻, 我真的感到自己好狭隘。

(9) 客人走远了再关门, 是一种善;留下几秒, 听对方把话说完, 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 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 是一种善;路面积水, 司机把车速降下来, 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 并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 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 却能在心中氤氲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阅读训练】

1.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会尊重他人, 善待他人。 B.于细微处见精神。

C.注重细节, 真情无价。 D.学会理解, 学会做人。

2.同学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 对 (1) (6) 自然段讨论较多, 认为这两则材料与文题关联不够紧密, 有的认为可以删去另选材料。请从内容与材料的安排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3.请你再列举一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 来印证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选自2012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小事, 却表现了与人相处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善待他人的道理。文章中叙述的三件事虽然互不关联, 但表现了共同的主题, 体现了叙事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的试题中有三道试题与主题归纳相关。

第1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答题时要仔细阅读全文, 特别是文章结尾一段议论性的语句, 归纳文章的主旨, 并把自己的感受与试题的四个选项相比照, 找出相同的一项。答案:A。

第2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分析, 文章的选材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因此此题仍然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答题时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 围绕内容与材料的安排解答即可。参考答案:乍一看, 似乎都有其道理, 但细读则不然。从内容上看, 三件事 (QQ聊天, 拜访前辈, 作业签字) 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联系紧密, 都是平常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都从不同角度恰当地表现了“善”的主旨;从材料的安排上看, 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 (不善—善—不善) 的顺序安排的, 有序且严谨。

第3题以举例印证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的理解。答题时要举一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 来表现“学会尊重他人, 善待他人”的主题。参考示例: (1) 上下楼梯靠右行; (2) 就餐要排队; (3) 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模拟演练】

童年的酸鼻子树

(1) 乡下老家有棵酸鼻子树。这是故乡山林中一种野生植物, 叶扁, 微长。果子椭圆, 形状似枣, 没成熟时, 又硬又青, 咬一口, 酸得您眉毛鼻子皱在一起, 涎水直流;成熟时, 皮子呈黄色, 捏起来软软的, 撕开薄薄的皮子, 将黏黏糊糊的果肉放进口里, 用嘴一吸, 酸甜酸甜的, 别有风味。吃完果肉, 用针线把土白色的大核穿成一串, 就是和小伙伴们踢毽子的玩具, 如果把核扔到地里, 就会长出一棵酸鼻子树苗出来, 好养得很。小时候吸酸鼻子果肉时, 有次不慎连核一起吸进了肚里, 邻家大人过来拍拍我的头说, 你娃儿等着, 过两天你头上就长出一棵酸鼻子树来了, 吓得我好几天睡不着觉。

(2) 酸鼻子树在我老家屋旁的菜园地里, 又高又直, 年年见长。儿时, 它带给我无数的乐趣。因了枝繁叶茂, 不少鸟儿选择到酸鼻子树上安家。父亲认为乌鸦是不吉利的象征, 多次用竹竿把想在酸鼻子树上筑巢的乌鸦赶走;喜鹊是报喜的使者, 不但受欢迎, 有时还能得到父母馈赠食物。清晨, 鸟儿用悦耳的歌声将我们叫醒, 傍晚, 鸟儿归巢的情景动人。幼时, 我们常站在树下看鸟妈妈给小鸟喂食。

(3) 酸鼻子的成熟期是在冬季。那时, 家乡几乎没有水果, 酸鼻子就显得格外难得。暖暖的阳光下, 熟透了的酸鼻子经微风一吹, 不时掉下几颗到地上, 捡着了, 仿佛捡着了水果糖似的, 心里欢喜不已。菜园地里捡完了, 就爬上崖去, 扒开草寻。

(4) 第一次学会用劳动挣钱, 也是从酸鼻子树开始。地上铺层稻草, 爬上酸鼻子树, 抱住树枝轻轻一摇, 成熟的酸鼻子嗖嗖掉到稻草里, 一个一个捡起来, 轻轻放进背兜, 用树叶盖上, 背到十多里外的县城里去卖。成熟好看的, 五分钱一斤, 有点青涩生硬的, 四分钱乃至三分钱一斤卖给小贩。大约8岁那年, 我第一次背了6斤酸鼻子进城, 卖了三角钱, 高兴得不得了, 什么都舍不得买, 回家后, 如数交给了父亲。

(5) 随着林地的开发, 乡村的山林也越来越少, 许多鸟儿选择到我家酸鼻子树上安家, 于是我家那棵酸鼻子树上, 筑了好几个鸟巢, 开始热闹起来。有天傍晚, 酸鼻子树上忽然传来阵阵扑打嘶叫声, 原来是一群白鹤, 前来霸占喜鹊的巢。喜鹊们惊恐地站在巢边, 一边大声嘶叫, 一边迎击入侵者, 坚定地守护着家园。白鹤仗着势众, 扑扇着翅膀, 一轮接一轮地强袭。我们拿着竹竿, 甩着土疙瘩, 大声吆喝着替喜鹊助阵。然而, 没用, 第二天清晨我们到酸鼻子树下一看, 鹊巢已经易主。

(6) 酸鼻子树, 把童年的情绪与记忆挂在树梢。

(2012年6月9日《人民日报》)

【阅读训练】

1.文章为什么以“童年的酸鼻子树”为标题呢?

2.文章是如何介绍酸鼻子树果子的味道的?其味道有何特点?

3.文章第 (1) 段还介绍了哪些与酸鼻子树有关的趣事?

4.文章中为什么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鸟呢?

5.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童年的酸鼻子树》参考答案: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童年时家乡的酸鼻子树。

2.文章先介绍没成熟时的酸鼻子树果子的味道, 再介绍成熟时的酸鼻子树果子的味道。没成熟时, 又硬又青, 咬一口, 酸得您眉毛鼻子皱在一起;成熟时, 皮子呈黄色, 捏起来软软的, 果肉酸甜酸甜的。

3.用针线把土白色的大核穿成一串, 做成和小伙伴们踢毽子的玩具;小时候吸酸鼻子果肉时, 有次不慎连核一起吸进了肚里, 生怕头上长出酸鼻子树。

4.有树就会有鸟来安家, 酸鼻子树带给“我”童年的快乐, 并不仅仅来自其酸甜的果实, 还有那些在树上安家的鸟儿, 鸟儿悦耳的歌声、鸟儿归巢的情景、鸟妈妈给小鸟喂食都给童年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作者对此也作详细的描写。

上一篇:公司管理岗位聘任书下一篇:企业策划部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