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古典诗词,传承文化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5.28古典诗词,传承文化(精选7篇)

5.28古典诗词,传承文化 篇1

旨在“赏中华诗词,承文化基本,品生活之美”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人们纷纷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种共同的记忆,正式这种共同的记忆,唤起了千百万人对古典文化的重视,让它把文化传承下来。

古诗词赛场上的众人各显其才。选手们的气定神闲,百人团的博闻强记,主持人的妙语连珠,专家点评的字字珠玑满怀赞赏,敬仰人心,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时间满屏竟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珠。至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选手们个个身怀绝技,让我们看到古典文化并没有被岁月所淹没,让文化继续发展传承下去。

在古典诗词海洋里,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联想。古诗词中,我看到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致。古诗词中,我见识到了“出师一表真名世”中的孔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李广,“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正是这传承下来的古诗词,让我们见识到了诗词天地的色彩斑斓。

古诗词让人们享受人情之美。有友谊之深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写出了友情之深。离别之情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思念家乡的诗,“断肠人在天涯”,亲情关怀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漫步充满人文关怀的古诗词中,体味着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人间温暖、关爱、人间真情。如果没有古诗词文化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只能说出“山真高啊”“天真蓝”的乏味表达,就没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趣。如果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情画意,只好说“春天来了!啊!”如果没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生活情趣,就只好感慨道“浣洗的人和采莲的人回家了啊!”更不用说“言师采药去,云深不知处”这一言有尽,意无穷的诗境。

由此可见,古诗词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是理趣、情趣无限,真感叹中国文化诗词传承文化的独特魅力。

生活的忙碌,红尘的追逐让我们忘却了诗词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的向往。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些荡涤我们心灵净化我们灵魂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远离我们,而是就藏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当我们将传统文化从我们内心深处发掘出来,它就能被传承下来。

5.28古典诗词,传承文化 篇2

一、汉唐古典舞的文化传承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具有传统代表性的人体动态文化,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审美,古典舞需要形、神、劲、律的训练,身体律动讲究“圆曲拧倾”、“提沉冲靠含腆移”,追求流动之美,在选题上集中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规律性与韵味性。古典舞最重视气息训练。如“提沉”的训练,就是以气息带动内在的情感与外在的动作。汉唐古典舞对气息的要求是沉稳,要求以圆为中心。它的基本功训练是以戏曲与武术为基础,它对人体的各项技巧要求严格。它不仅可以表现柔美,还可以表现出刚柔并济之美,这是与西方舞蹈不同的地方。因为古典舞有阳刚与阴柔之分,从形态上可以看出动静结合的特点。阳刚的古典舞以外展型的动作为主,特别是足部的动作多,具有能量大的暗示意味,表现出顽强刚毅、英武雄健、威猛遒劲、挺拔彪悍的审美意象。阴柔的古典舞的脚下动作少,主静,手部动作多,具有收缩性的特点,表现出含蓄典雅、幽静朦胧、娴静清秀的内聚性审美意象。汉唐古典舞所表现的以传神为主旨的形神兼备之美,主要是以形传神,是舞蹈构成的基础,其中,神是心灵的根本气象,是生命最深处的情谊,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其气韵以人为载体,其动作以气带动,形成了无形的张力,力图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与最高境界。汉唐古典舞可以表现出空灵世界的飘逸之美,有超越世俗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生的自由境界。中国的汉唐古典舞,还体现了以静制动的特点,表达出对艺术所追求的无限性,迸发出深层次的力量,形成独立的气质,具有时代色彩[1]。

二、汉唐古典舞的现代精神诉求

汉唐古典舞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强调圆的魅力,包含古代哲学的浑然一体的宇宙观,体现了中庸之道。汉唐古典舞是与西方的直立文化不同的一种文化,中国古典舞蹈的矮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与中国的和谐理想一致。因为汉唐古典舞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的舞蹈,但是却符合大众的审美,具有大众的审美倾向。就目前来讲,汉唐古典舞的创作有两个不同的方向,有的将西方技术与中国语汇结合起来,这类汉唐古典舞与现代舞的界限比较模糊,除去山膀、跨腿转这类汉唐古典舞的标志动作,还有许多以开绷直为美的西方舞蹈动作,这与真正的古典舞动作是相悖的,如果继续接受这种审美,舞蹈可能不能很好地被传承下去。但是,我们所欣赏的汉唐古典舞是活在当代的人们所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形式的。如日本现在还在表演的从唐代传过去的《兰陵王》,其保留了古代的原始形式,可是现代人在欣赏的时候虽然能感受到质朴的美感,但没有经过加工的舞蹈形式难以吸引更多观众。当今的古代舞蹈是靠文化的趋同心理使现代人认同,从这一点来说它与古代传承下来的舞蹈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汉唐古典舞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分为意境与人物两个派别,在意境派作品中,主要讲求意境之美,没有明确的时间与人物,只是配合音乐展示一种中国的氛围,感化人物心理,而人物派作品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寻找一类典型的人物,用舞蹈来描述历史事件,重现历史人物,通过所演人物警醒人物,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感悟。这两种类型都是通过舞蹈复原展示中国历史的精神[2]。

仅仅靠继承汉唐古典舞是没有发展空间的,需要在沿用古典舞的审美下,加入现代精神,这会给舞蹈带来新的活力。汉唐古典舞需要在现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舞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使汉唐古典舞永葆活力。在舞蹈的发展历史中,创新并不一定会被接受并被发展,所以虽然要符合现在的审美,但也要注重传统,传统之所以会传承下来,是有一定原因的[3]。

三、结束语

汉唐古典舞只有具有时代精神,才能符合时代的特征,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摘要:汉唐古典舞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以汉唐精神为气质、以明清舞蹈形式为表现支点的一个中国古典舞学派。在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许多新的古典舞被编排出来,引起了很大争议。中国古典舞到底应该传承古代文化还是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了争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汉唐古典舞的文化传承与现代精神诉求等方面的问题。

5.28古典诗词,传承文化 篇3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册教材都有几首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意义重大。如何引领小学生在古诗词中自由自在畅游,领略古诗词的瑰丽,值得我们探讨。

一、精选古诗词

多数教师,让孩子们背诵古诗词,不加选择,而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带有随意性,随意翻阅《唐诗三百首》,找一首孩子们没背过、简单的让孩子们背诵。有时,看到孩子们较乱,随意找个难度较大的古诗词,让其背诵,作为惩罚的手段......这些做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古诗词意境甚远,有的古诗词,孩子们自己不能理解,就是老师讲了,也未必能接受,老师无论怎样描绘古诗词,孩子们对其优美的意境、描绘的美都没法理解。那么,怎样使古诗词有效教学,让孩子们热爱古诗词,又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美,首先选择古诗词是前提。如对于《锄禾》《悯农》《静夜思》等这些音韵美、意境优、语言简短等的古诗词,使小学生们感受四季变换的风景画、理解诗理、感悟诗意。

如对于《悯农》的教学,诗歌难以理解的句子是“丰收之年,农夫还是饿死”。在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孩子们回顾《锄禾》,是李绅写的一首反映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疾苦的诗,《悯农》是李绅继《锄禾》之后的反映百姓疾苦的另一首诗,那么,“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悯农”又是什么意思?这样,从评析《锄禾》而迁移到《悯农》,使小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继而,引导孩子们边看图边读,体现看图和读的有机结合,利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更体现新大纲规定的“在读中整体感知”的要求。此外,在引导学生们读诗时,可以引导他们一行行读,并边读边做动作,如“一粒”“万颗”“无”“饿死”等关键性的词语而做出相应的动作,让孩子们边读边比画动作,说明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是意会的结果。

再如对于《登黄鹤楼》《望庐山瀑布》等的诗词,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只需要让他们理解字面意思就足够了,让他们对诗歌的内涵的理解和讲解,也是对牛弹琴。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采用一句句背诵的方式,使古诗词的教学脱离一定的语境和情境,致使孩子们对诗歌久而生厌。

(一)读做结合法

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般是下载有关的课件,精心准备背景图,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如对于《咏雪》的诗词教学,笔者准备了一个雪叶稀稀落落飘落的情境,然后,让孩子们一起边看图,指着图片上的雪叶而数着“一片”“两片”“三四片”,再引导孩子们思考:雪在飘,可是雪花能1、2、3、4的数,说明雪下得大还是小?那么,接下来“五片六片七八片”数字越来越大,雪花越来越多,说明雪下得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进而再让孩子们读“九片十片千万片”极言雪下得更大。再呈现第四幅图:雪花落进了芦苇里,找不到雪花的情境,于是,“飞进芦花都不见”也顺理成章被直接理解。

孩子们对这首诗歌,从看动漫、观察图片、读诗词、做动作、思考问题、感悟诗歌等,孩子们对这首诗词充分理解。

(二)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

对于《咏鹅》的教学,如果让孩子们直接朗读和背诵也不是难事,但是呈现一群在水里游泳的大白鹅,再以讲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七岁的骆宾王一天看到一群白鹅美丽可爱极了,于是,就用小手指着白鹅作了一首诗——《咏鹅》。再次用课件展示水里的白鹅图片,引导孩子们说出鹅的脖子是什么形状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鹅掌是什么颜色?水波又有什么特点?这样,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和视频,既培养孩子们专注于观察的能力,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巧用游戏法

孩子们喜欢游戏,“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喜欢动,喜欢想象,喜欢扮演各种角色,喜欢表现自己。而枯萎的小学化教学——灌输式教育,只能让孩子们过早地饱尝学习的酸甜苦辣,只能让孩子们对学习更加反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有恐惧感、畏惧感。因此,我们的小学生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把游戏作为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以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欲望。古诗词教学中,如果也能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效果也定会斐然。

如开展“我是小诗人”的比赛活动,每天让1—2个小朋友展示自己背诵的古诗词,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词的大意,也可以让孩子们随口吟诵几句“诗词”,尝尝当诗人的快乐和幸福感。也可以以接诗句的形式开展游戏,利于遗忘的孩子及时复习和巩固,避免学一首忘一首。古诗词的游戏,也可以开展“火眼金睛”的游戏,以填入所缺的词的形式而开展,看看谁记得清、反应快,如( )明月光,疑是( )。( )望明月,( )头( )故乡。通过将诗词中的重要的词语省略掉,让孩子们给补全的方法,既培养孩子们快速反应能力,也促使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反复复习、强化记忆的双重效果。

“民族的才是弥足珍贵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宝库的明珠,是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值得永远历代传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教学古诗词,同仁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与目前深入开展的课改遥相呼应,古诗词的教学也需要创新,通过看一看、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等,通过读写结合、情境的创设、游戏的使用等,古诗词教学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让孩子们感悟古诗词的美,用古诗词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传承几千年积淀的瑰宝,提高文化素养,也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

[2]陈跟娣.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2).

5.28古典诗词,传承文化 篇4

大赛活动总结

我校举办的这届古诗词诵读大赛在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声中拉下帷幕,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是留给我们的回味却是深长而久远的。

首先,同学们用自己的声调再一次诠释了古代经典诗词的美感,展现了我们学生追求美、展示美的情操,令人感动。经典古诗词诵读,能发现什么是文章之美,什么叫意境之美,什么叫经典之美。本次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大家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我们取得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其次,为我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做到了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古经典诗词读诵活动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和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这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同时,鼓励大家读诵古代经典诗词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大家长期读诵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同学们正是读书最好的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记住了你才会获得,有了这份财富;践行了你才能拥有高尚品质。

所以,我校要将这项活动一届一届办下去,并且要越办越好。各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多费心思,精心选材、悉心指导,让凡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都能满腹经纶,知书达理,懂得孝亲,胸怀感恩。这也是学校、家长和社会对同学们的期待。

最后,对本次活动辛勤的组织者:团委,语文组,各位评委老师等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对积极组织参与的班级和获奖班级及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流行歌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承 篇5

关键词:流行歌曲,古典诗词,传承,意象,意境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的。而随着历史的积淀, 古典诗词以其冼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 越来越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 而进入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领域, 使得古典诗词以一种清新并且优美的方式被流行歌曲加以传颂和传承。

众所周知,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现代被直接翻唱为《但愿人长久》, 而李煜的《虞美人》也被大家广为传唱, 我认为这是对古典佳句作出的最好的现代版的诠释。直接将现成诗词配乐, 将歌词发挥得淋漓尽致, 深受大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 远远胜出了单纯词的表现功能, 这也恰好说明了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积极影响。这两首都是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直接套用的典型。除此之外, 有的流行歌曲并不是对古典诗词全文诗句的直接挪用, 而是截取其中的标题或名句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李清照的《声声慢》等。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直接传承, 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继续流传人间, 使得古典诗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时空的跳跃性, 能够经久不衰。然而,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不仅具有直接性还有间接性, 主要是指流行歌曲并不是直接套用古典诗词中的原句原词, 而是将古典诗词中的某些突出的意境、意象、韵律及优美的辞藻化用到流行歌曲中, 使得它们能够广为流传。

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间接传承性体现得最明显、最突出的就要属方文山所写的歌词了。他的作品亦诗亦词, 亦词亦诗, 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 既承传了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形式与语言, 又用现代的创作技巧与思维对其进行了完美转化, 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

一.对古朴唯美的意象的巧妙化用

古典风尚与潮流元素巧妙的融合, 是方文山歌词的最重要特色。而古典化的意象, 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选取古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为意象。如周杰伦唱的《娘子》中的歌词:

娘子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 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

你在那里, 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塞北的客栈人多, 牧草有没有, 我马儿有些瘦/塞北的客栈人多, 牧草有没有, 我马儿有些瘦/相思寄红豆, 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 心伤透

这首歌词, 以现代语言塑造了一个痴痴等待、静静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在词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杨柳”, 而早在《三辅黄图》中就有记载:“霸桥在长安东, 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送别”[1]这就证明了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而在古典诗词中, “柳”是渲染离愁别绪不可或缺的“道具”。这首歌词中借“杨柳”来暗示离别, 真正地将古典的浪漫情怀融入了现代的歌词写作, 使人感觉迎面扑来的是一股穿越时空的风, 在唯美的爱情中更流露出羁旅、迁逐、游子的情怀。而这样的例子在方文山的歌词中比比皆是。如古诗词中代表相思的“红豆”:“相思寄红豆, 无能为力地在人海中漂泊, 心伤透”。 (《娘子》) ;意味着比翼齐飞的蝴蝶:“蝴蝶自在飞, 花也布满天, 一朵一朵因你而香” (《星晴》) ;等等。

2.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语句为意象。

早在唐宋, 歌词领域就已经存在截取前人成句, 或间接化用前人成句入词的先例。贺铸尝自云:“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 常奔命不暇。”[2]与他同时期的周邦彦亦是如此, 所谓“下字运意, 皆有法度, 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3]古人还有“夺胎换骨”之说, 这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 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 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 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 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 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 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

而这种“笔端驱使古人”的词学风尚和“夺胎换骨”的手法, 在方文山的词中, 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再以《娘子》为例, “塞北的客栈人多, 牧草有没有, 我马儿有些瘦”, “瘦马”的意象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进行了巧妙的“夺胎换骨”;“天涯尽头满脸风霜落寞, 近乡情怯的我, 相思寄红豆”, 则化用了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切, 不敢问来人。”

在另一首作品《发如雪》中, “纵然青史已经成灰, 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 我只取一瓢, 爱了解, 只恋你化身的蝶”化用了“任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的著名诗句;“你发如雪, 凄美了离别, 我焚香感动了谁?”化用了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凝结成“发如雪”的意象;“邀明月, 让回忆皎洁, 爱在月光下完美”, 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和苏轼《少年游》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 风露透窗纱”, 用“邀明月”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意境。

二.对意境的“生命律动”的独特把握

“意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以方词中的爱情词为例。无论是在古代诗词还是当代歌词中, 爱情都是一个永恒的、百唱不厌的话题。古代诗词中爱情总是流露着细腻的柔情或者是浓浓的感伤, 意境也总是空灵唯美的。方文山也写爱情, 但他的爱情词却不同于当代其他歌词的一味抒情和肤浅庸俗, 他笔下的爱情, 恰如一首古代的婉约词, 娓娓道来, 情景交融, 柔婉飘逸, 深得古典诗词的神韵。如有名的《千里之外》。在《千里之外》的歌词中, 有两个词的运用, 为烘托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是“无声黑白”的“无声”, 将“无声”这个状态形容词转变为动词。黑白的基调已经让听者感叹, 而“无声”在无限沉默中更显悲凉, 与“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有着相似的意境。另一个是“诗化了悲哀”的“诗化”, 无形中勾勒出“雨中来”的虚幻, 让“淋湿现在”更显得凄决动人。

方文山的歌词中不仅大量采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 使这一系列意象有很强的流动感, 而且他善于使用冷色调烘托意境, 创造一种浓厚的悲剧的意蕴。如“黑白”、“天青色”、“惨白”。冷色的基调为全词的意境渲染了淡淡的哀愁, 这种哀愁来自于爱情的缺憾。可以说, 方文山的每一首爱情词, 都有一种缺憾美。《发如雪》因等待而缺憾, 因此凄美悲凉;《东风破》因年华流逝而缺憾, 因而感慨悲壮;《千里之外》因“遥远的相爱”而缺憾, 因而诗意沧桑;《菊花台》因无力改变命运而缺憾, 因而含蓄哀伤;而《青花瓷》因时空相隔而缺憾, 因而如诗如画。然而, 这种缺憾并不令人绝望, 它似乎意在让人在这种缺憾里沉醉, 找到温馨, 找到美。因此, 这种缺憾是“哀而不伤, 动中法度”的, 是深得古韵的另一种美好。这也是方词的动人之处和过人之处。

三.优美诗化的韵律和含蓄古雅的辞藻

(一) 优美诗化的韵律

方文山对中国的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他的文字常回到五胡乱华的时代, 取材于对民族历史上的苦难与辉煌的回忆。他还从中国传统诗词中汲取养料, 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 并命名为“素颜韵脚诗”。根据他自己的定义, 所谓“素颜”, 就是一张素面朝天的纯粹中文的脸, 不使用标点符号、外国文字、阿拉伯数字、图象等化妆品。“韵脚”是指每一行均须押韵, 读来朗朗上口, 如同歌谣。“素颜韵脚诗”虽然使用的是现代白话文, 但过滤了标点符号等非传统因素, 着重于韵脚等语言的音乐性, 最重要的是恢复了传统诗歌的含蓄空灵。这种“素颜”、“韵脚”, 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 也是对古典诗词传统的传承。

翻开方文山的词, 几乎每一首都押韵, 他善于用押韵创造歌词的音乐美, 加强歌词的诗化气质。如《龙拳》:

以敦煌为圆心的东北东/这民族的海岸线像一支弓/那长城像五千年来待射的梦/我用手臂拉开这整个土地的重/……

整齐的“ong”韵, 在听觉上给人以历史沉淀的厚重之感。再如《青花瓷》:

素眉勾勒秋千画/笔锋浓转淡/屏神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出妆/黯然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只字搁一半/釉色渲染侍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开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温馨而古朴的画面, 清新而飘逸的语言, 加上“i”韵、“an”韵与“ang”韵的反复咏唱, 读来古雅含蓄, 既有独特的内涵与韵味, 又易于传唱, 这就是方词能够雅俗共赏的重要原因之一。

臧克家曾有这样的论述:“押韵确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 有如鼓点, 它可以使诗的音强更加响亮, 增加读者听觉上的美感。”[4]鲁迅先生也曾对诗入乐有精妙的评述:“诗歌虽有眼看和嘴唱的两种, 也究以后一种为好。没有节调, 没有韵, 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我以为内容且不说, 新诗先要有节调, 押大致相近的韵, 给大家容易记, 又顺口, 唱得出来。”[5]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应当具有节奏性, 歌词更应如此。歌词将有声语言与音乐曲调相结合构成了歌曲, 因此我们要求歌词明快、响亮、朗朗上口, 这才具备丰富的音乐性。歌词要求音乐性强, 就韵律和谐来说, 押韵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押韵, 则是古典诗词讲求韵律美、节奏美、音乐美的传统。在这一点上, 方文山承传了古典诗词的传统, 不仅每首都押韵, 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做到了通篇每句都押韵, 将古诗词元素重新注入流行歌词的文字里。“在这个英语文化大规模入侵的华人世界, 许多小孩忘却了汉语之美, 而方文山浓烈的文字恰恰震撼了这个平庸时代的人们”[6]—这是方文山歌词的重要开拓价值之一。

(二) 含蓄古雅的辞藻

当代词作家吴善翎主张:“歌词不能写得太满, 没有空间就会窒息”。[7]这对歌词的语言提出了一点要求, 即含蓄为美。应忆航在《面对一种比较被动的写作》一文中呼吁:“歌词应该是恰到好处的一种写作, 有节制而不放纵, 有精巧构思而天作自然, 有凝结的情感含量而不空泛浮华。歌词的简洁不是简单, 也不是简陋, 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简洁;它以深刻鲜明的思想、巧妙的题材选择角度及精彩抓人的语言, 构建起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世界’”。[8]这又对歌词的语言提出了另一点要求, 即简洁优雅。用乔羽先生的话来说, 歌词是“不足百字却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9]方文山的歌词是含蓄、古雅的, 在他的很多歌词中都借鉴或模仿古典诗词的语言风格或形式。

如广为传唱的《东风破》, “东风破”这个题目可以理解为词牌名的借用。词牌里有“东风第一枝”。“东风第一枝”是大曲, 从音乐上讲大曲有“破”, 也就是曲的后半部节奏加快, 繁弦急促。这里是借古曲来抒发忧伤的爱情。晏殊有描写曲破的词句:“重头歌韵响铮琮, 入破舞腰红乱旋。” (《木兰花玉楼春》) 形容乐曲入破之后, 随着音乐的急速, 舞娘的腰肢越翻越快, 身上的红衣也随身体翻转而旋飞。古诗词中还常用“东风吹花落”来喻示青春的逝去, 暗含感情不能圆满。比如“东风飘兮神灵雨……思公子兮徒离忧。” (屈原《山鬼》) , 因此“东风破”是有多重涵义的。在这里用“东风破”为题, 带给人不尽的余味。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认为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在本质意义上是诗的延伸, 它拓展了传统歌词的领域, 使古典诗词以另外一种形式被广为传诵。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的极具现实意义,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赋予了古典诗词强大的生命力。古典诗词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们有的会被铭记, 有的却会被遗忘。但是将古典诗词内化在流行歌曲中, 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流传下来, 不仅使得音乐“诗化”了, 而且当我们品尝歌词的时候, 我们会去思考, 会去探索他的来源, 我们就拾起丢失的记忆, 被遗忘的也会逐渐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使得古典诗词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可以说每一首对古典诗词进行传承或创新了的, 都是古典诗词生命力的扩张。

第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进行传承, 既能实现古典诗词的现代转换, 又能提升流行歌曲的地位和品格。优秀导入古典诗词大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意蕴深远, 富于形象性。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底蕴的当代流行歌曲作者, 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 或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 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通过“诗化”、“雅化”、“音乐化”, 使流行歌曲既有歌的明白晓畅, 又有诗的含蓄隽永;既有古典的语言内蕴, 又有当代的音乐形式。

第三、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使得流行歌曲不仅仅是一种“快餐文化”, 更是人们的精神慰藉。我们都知道, 歌词写得太过直白, 就显得很低俗, 没有任何价值。然而流行歌曲借鉴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 巧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以达到“言已尽, 而意无穷”的效果, 不仅提升了流行歌曲的流传价值, 也感染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这些流行歌曲的市场竞争力。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 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快餐;而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 主题营造以及铺陈、情感把握等方面, 为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鉴, 它将会是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

参考文献

[1]三辅黄图·桥[M].

[2]建康集[M].卷八.贺铸传[M].

[3]沈义父.乐府指迷[M].

[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商务印书馆.2004.第184页.

[5]鲁迅.致窦隐夫函 (1934年11月1日) [M]//鲁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556页.

[6]让词成为时代的记忆—访台湾知名词作者方文山.2005年03月24日11:34燕赵晚报.http://www.sina.com.cn

[7]吴善翎.言外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第7页.

[8]应忆航.面对一种比较被动的写作[J].词刊.2007.第6页.

古典家具修复的技艺传承 篇6

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北京市非遗企业同兴和古典家具吸引了来往参观者的注意,匠人现场展示了紫檀条案牙板的派活雕刻程序,一刀一刻都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古法工艺。

参与故宫修复工程

北京同兴和古典家具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彭振明谈起了同兴和承接故宫修复工程时介绍说:“同兴和因其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参与了‘平安故宫的修复项目,2015年又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技艺特展》中有两件紫檀家具的修复均出自同兴和,其中故宫紫檀荷花床更是一件清早期的重器。”

记者了解到,存在了数百年的家具由于历史的原因,经过使用、移动、老化等,多少都会有损伤甚至残缺,即便贵为皇室宫廷家具,也不例外。故宫家具修复有着严格的流程,需要恪守“原样修复”和“修旧如旧”的原则,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回复器物本来的面貌,这样的要求考验了同兴和参与修复工程的师傅。

“修复的这件紫檀荷花罗汉床虽是典型的宫廷制器,但却因曾经流落民间,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才回到故宫,历经波折。”彭振明表示,紫檀荷花罗汉床在修复之前出现了多处的轻微损伤,表面经常年风蚀,已失去光泽,其中受伤最重的是右侧围板,有多处断裂缺失,需要精心的修复。

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入行的王来凤和王燕英两位师傅,对于这件紫檀荷花罗汉床的修复工作着实不敢怠慢。王燕英回忆说,这件荷花床为紫檀木制,床上的床围以双面透雕手法雕荷花莲纹,面下束腰及牙条浮雕荷花莲蓬纹,腿、足处雕蜜不露地的荷花纹,“百花不露地”式的整体满雕装饰,“穿枝过梗”的多层透雕技法运用,集中了清式家具“不惜工本、雕刻细腻、装饰繁缛”等特点。

精雕细琢的工艺

按照传统的木制家具制作传统,匠人依次按凿、光、派、修等十多道工序进行家具的手工雕刻修复。然而,对于文物的修复工程,特别考验修复匠人的技艺、经验和耐心。尤其对于木制家具来说,在实际的修复工作中能参考的资料极少,涉及的流程和工种、技艺都比较复杂。

“木制家具修复程序中,一般需要将家具除尘清洗,彻底清理污垢后才开始拼接家具掉落的缺损构件,缺失的部分则要另选材质相近的木料依样雕刻成型,再进行拼补。”王来凤表示,流程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时却不是易事。清理除垢需要耗费相当的耐心和时间,家具上犄角旮旯都会充斥着污垢,常常需要用细小的竹签一点点剔除,才算是干净。

王燕英介绍,传统家具修复跟现代的机器生产完全不一样,都是靠手工一点点的制作出来,主要分为木工、雕工、油工三个部分。紫檀荷花罗汉床的修复工作关键在于雕工中的“铲活”,如何同样参照旧物必须与老物保持一致考验着匠人的功力,仅雕工这一道工序就耗时一个月,全部的工程经历了半年的时间之久。

修复中,为了保留家具原有的皮壳,修补的木料颜色还需要经过局部随色、打磨烫蜡等工序。同时,在雕刻技法上为了不逊于古物,匠人的技法更重要的是按照原有的纹饰脉络走向设计新图,只有符合古物的整体气韵流畅,才能显示出紫檀荷花罗汉床的气势磅礴与雍容华贵。

传承工艺的责任

谈到古典家具的技法传承问题,彭振明说:“作为百年老字号品牌,同兴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品牌积淀,一直以传承明清宫廷京作家具制作技艺为己任,按照老工艺复制、修复紫檀、黄花梨材质的宫廷式家具。”

在承接故宫修复的工程时,同兴和的师傅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故宫宫廷家具实物,经过设计师和工木老师的研究后,同兴和自主复制了宫廷式的家具,让民间的古典家具爱好者也可以感受到宫廷家具的古典与精美。

王燕英指着博览会展出的黄花梨大立镜说:“一件古典家具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与其有关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与人文关怀等层面的还原与再现,因此文物的修复就被赋予了多个层面的含义,如何将文物以及与文物有关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更重要也必须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5.28古典诗词,传承文化 篇7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六章知识点下一篇:改扩建道路路线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