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精选10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提高文本感受鉴赏的基础上,增强对自身阅读能力的应用拓展,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方式落后、学生主体性不强等诸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在教师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被教师架空,教师采用牵引式教学方法知识阅读教学处于尴尬的教学境地,审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应足阅读教学目标,实推进阅读教学改革井寺别是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等均是促使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学的生命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要切实推进阅读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在学习中深入探讨和反复的讨论(研究,就是在不断地进行学问的探索,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以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基础,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寻求真正的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提高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阅读无异于繁重的劳作!学生苦不堪言!享受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而不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 尤其在高中阶段!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展开!阅读也多是一些功利性阅读!而根本谈上阅读兴趣“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展现教师的魅力” 学生对学科的喜好程度与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生喜爱教师自然会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 试想如果学生不喜爱教师!与教师处于对立关系中!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语文学科!喜欢上阅读呢’ 因此!在平时我们要向学生展现一个值得尊敬与喜爱的教师形象!要外有形象#内有气质!以良好的外在形象#扎实的专业功底#独特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进而实现情感#态度的正迁移“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古人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学法指导一般有:紧扣教材特点;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应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究,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结构的过度分析,虽然通过拆解课文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培养学生快速写作的模式。但这种机械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教学理念,将直观的结论收起来,在提升和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通过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解读过程的创新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讲解课文《狂人日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和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文章内容的自我阅读。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开展主题式阅读,将阅读的主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自主地选择不同的书籍,只要符合主题,就可以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讲解自己阅读的书籍。

三、加强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更注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对学生提问,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提问,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入思考。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0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发展,对于语文探究性阅读的重视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慢慢地凸显出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探究性的语文阅读,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赴学生在快乐的阅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开辟语文阅读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程玄福.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9).[2]姜振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四个转变[J].品牌,2014(10)

[3]李海芳.浅谈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2).[4]沈云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D].延边大学,2011.[5]刘媛,雍蓉.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J].].学周刊,2013(1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篇2

一、迂回设问,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

此种提问技法改变了以往的提问方式,即不以正面提问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而是依托问题的侧面进行发问,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全方位思考,同时亦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的有效拓展,使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如笔者在为学生讲解《再别康桥》一诗时,考虑到传统的解读方式均将诗中的“柳树”这一意象用来指代同亲人、朋友分离时的不舍之情,此种解读尽管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对“柳树”的意象及其寓意形成认知,但对于理解徐志摩的这篇诗文仍稍显不足,因而笔者为学生巧妙的设置了问题,要求学生结合诗文,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湖边的柳树在夕阳的映衬下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表皮,在晚风的吹拂之下,柳树的枝条如同热恋中的少女在向即将离去的恋人不舍地挥手道别。其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其想象出的这幅画面中的情景,去理解诗人蕴藏在诗作之中的深厚感情与离别的哀愁,进而帮助学生深化了对“柳树”意象的认知。

二、巧设阶梯式问题,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

通过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因学生初次接触到文章内容,故而难以在短时间对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思想形成全面的掌握,鉴于此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巧妙地为学生设置阶梯式问题,以便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置,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时,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形象?诗人为何要在诗篇中凸显出这位姑娘?诗人是否在这位姑娘身上寄托了某种情感?从前述问题间的联系来看,这几个问题存在递进关系,即后面的问题需要前面问题为之进行铺垫,借助这样的阶梯式问题设置,将帮助学生抽丝剥茧地使学生领会到诗人在视作中表现出的真挚情感。

三、借助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通常文章中均会出现一些总领句、情感句、诗眼等关键词、句,如果语文教师能够依托有效地加以利用,则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为学生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将文章中出现的“他也真怪”一句为切入点,设置了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内容,对别里科夫的怪异之处加以归纳,学生对笔者的这一安排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致,并在阅读文章后归纳出别里科夫举止怪异的多种表现,进而为后面对别里科夫性格进行分析奠定了基础。

四、为学生留足思考时间

部分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往往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要求学生直接作答,尽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时间,但无形之中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提问后,必须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问题思考时间,以便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问题,并给出答案。当然,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以在提问后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之后进行作答,这样既能够确保教学时间安排的紧凑性,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过程,不断丰富答案,使作答更具准确性。

五、适当点拨,多点鼓励

回答教师提问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影响了答题的速度和准确度。有些教师会不耐烦地再请其他同学继续回答,也有些教师会直接给出答案。其实,这都是不科学的,学生可能仅仅是思维卡壳,如果教师能够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就会直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答题顺利进行。因此,在遇到卡壳的问题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不要简单地让学生放弃,或者转去提问别的学生,这样子容易让学生受挫。适当用举例类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如果学生能成功答出问题,老师要及时肯定,那他必将受到无穷的鼓舞。

六、结语

课堂提问是每一堂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不仅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还能检验学生的听课效果,引发学生的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应该认清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来提高提问的效率,使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教师的提问真正实现高效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在课堂中以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促进学生质疑探究的习惯。为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就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互动教学

参考文献

[1]周盛基.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5(1).

[2]陈菊香.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35).

[3]张丽莉.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人文性 感性 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象进行感受。

(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

1、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难以描慕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

3、在"意犹未尽"处延伸。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和不尽的魅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篇4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究

伍连珠

摘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又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现实。基于以上两点,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又要融合新课改创新精神,努力创建一个既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又高效、实用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有很多学生看着一篇几百字的短文经常大嚷:“我不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作文课上,好多学生面对着作文题目,不是积极地去寻找素材,构思篇章,而是在桌上同时摊开几本作文书,从这篇文章上剪个头,再从那篇文章上裁个尾,中间东拼一句,西凑一句。看着一篇篇令人啼笑皆非的剪辑式的作文,笔者不禁有些酸楚,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丧失,是学生语文思维的退化和萎缩。

近日,在一次阶段考试中,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面对语文试题心不在焉。学生在考试中这种极度轻松的表现,正是因为学生丧失学习的原动力,也就是缺少对知识强烈的渴求。学生这种无所谓的、极度轻松的表现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前途,还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于是, 经过我们的研讨,觉得诗歌鉴赏的教学我们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一、自主预习,设疑激趣。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绝佳途径,也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诗歌的前一堂课,要及时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完成。根据诗歌的特点,你可以设置以下形式的问题:

1、搜集有关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展示。

2、把这首诗改写成散文。

3、写100字左右的初读感言。

4、由这首诗我联想到了哪首诗,为什么。

5、请画出这首诗在你脑海中的画面。

6、以“诗人,我想对你说”为题写200字左右的文章。这些作业要避免形式,一定落到实处,学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可以独立,也可以合作。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时间,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差的要给予批评。当然,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通过多姿多彩的预习形式,既可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预习中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巧妙导入,烘托渲染。

1、知诗人,明背景。“文章和为时而作,诗歌和为事而作。”任何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创作背景。学习古诗,只有先了解这个诗人及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这可以以学生展示预习作业的形式展开。基于学生搜集的作家和创作背景资料,教师巧妙衔接,导入新课。

2、巧构思,激兴趣。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巧妙构思,创造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言要极力渲染,有感染力,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因此,古诗课堂离不开反复吟诵。

1、榜样示范,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我建议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2、自由吟诵,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自由吟诵,情感自由发挥,初步感知诗歌。我不建议齐读。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如果齐读的话,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3、学生评价,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明现,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4、优秀展示,极力称赞。

学生中藏龙卧虎,一定有朗诵特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要极力称赞,树立榜样,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巧设问题,理解鉴赏。

对于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我不建议采取逐句鉴赏,这与新课改提倡的教学要强调重点,避免面面俱到是相违背的。因为高考诗歌鉴赏就是以简答的形式出现,为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密切联系高考,我建议以设置问题的形式展开讨论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并掌握诗歌的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精心,仔细,我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1、符合学生对诗歌学习的认知规律,即品形象——入意境——体诗情——赏手法——味语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抓住特色,突出重点。一首诗的特色,就是其优秀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凸显其学习重点的地位。

3、难易适中,温故知新。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即将进入高二的学生,在高一我们已经学习不少唐宋诗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一道题如果所有学生都不会,或者所有学生都会,这个题的设置都是不成功的。每道题难易适中,题与题之间也要有难易的梯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出题时要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

4、巧设铺垫,点拨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巧妙的设置悬念去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和引导,时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5、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那就必然离不开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建议可以根据座位的位置来分成若干个固定的小组,最好是6个人一小组。回答问题时要有一人代表发言。要根据发言的情况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强调重点,拓展延伸。

每一课都有一个重点,学习重点可以在课前提出,也可在鉴赏诗歌后总结出。我们建议最好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自己能发现这节课应该讲的重点是什么,一定要强调重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讲的是什么。要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也可适当启发引导。

六、学生反馈,当堂检验。

一堂课上的好坏关键要看学生掌握的如何。当堂学的内容,当堂消化并当堂检验。一首诗学完以后,最好要当堂背会。可以以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谁背得快,争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背会。

七、设置专栏,课后评比。

探究式教学高中语文论文 篇5

更新教育探究式教学观念,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和高中生的主体优势,促进高中生自主探究。让高中生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那么,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取何种具体措施改进教育教学,推进高中生自主探究呢?下面我结合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经验,谈谈关于这方面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自于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自主学习。所以,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方法可供老师们尝试:

1.结合高中生实际创设情境,提高高中生的兴趣

高中生对身边的事情既感兴趣又充满好奇心。教师把高中生身边的事情融入教学中,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吸引高中生的注意,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且可以让高中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实际意义和语文知识的实用价值。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高中生引入情境中,容易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创设的带有语文问题的教学情境,高中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高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高中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意识。

2.教学情境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望

语文是以生活实际为基础的学科,生活化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有大量语文生活实际为基础。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成果。为了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为此,教师可以把教学情境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生活实际,或通过生活实际引入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强化生活化教学效果。通过对这几年语文生活实际的观察,我发现只有当高中生被教师设计的生活实际情境所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生活化教学才能取得预期效果。通过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生活化教学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高中生已有认知结构,引发高中生的注意,唤起高中生的思考。我们还可以把生活实际引入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可以让高中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高中生认识到语文的实用价值,让高中生在实际应用氛围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些无疑会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力。此时根据生活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与高中生原有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引起高中生的思考,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

二、结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篇6

黄开春

(贵阳一中)

摘 要: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主题――“阅读与鉴赏”为核心,探讨了“阅读与鉴赏”课的重要意义、基本任务以及如何促使“阅读与鉴赏”教学达成有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与鉴赏;意义;内涵;有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学习,大约占去学生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一半时间,而必修教材的编写者把“阅读与鉴赏”定义为这套教材的主体,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清楚“阅读与鉴赏”这一教学版块的重要意义,并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有效。

在谈“阅读与鉴赏”这一教学板块的重要意义之前,我们需要清楚“阅读与鉴赏”的基本任务。阅读,教材提供了读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则要利用文本让学生知晓怎么去“阅”和“读”,要力求培养学生快速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这个着眼于对文本信息的发现和看见。鉴赏,第一是“鉴”,它是在对文本信息发现、看见的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对构成文本的各个要素进行相互比照,或者将文本之内的各个构成要素与文本之外的同类信息进行对接或者互相唤醒,这个要求要有眼量;第二是“赏”,“赏”则是在“鉴”的基础之上进行的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它包括文章用语之精当、文章技法之美和文章情感之美等方面的发现和领悟,进而促进学生高水平的语言实践,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价值观的纯正,这个需要思维和情感的充分参与。总之,“阅读与鉴赏”教学时时刻刻都在考量和培养着学生的眼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阅读与鉴赏”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或者可以随便应付的语文教学活动。鉴于此,持续高中语文教学一年半的“阅读与鉴赏”教学的意义便显而易见: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能把学生吸引在语文课堂;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很多收获,且就此形成的能力将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必将促进必修教材其他板块的学习;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定会助推学生选修教材的学习;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成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必将给高三的语文高考备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接着,我要探讨的是“阅读与鉴赏”教学有效性的问题,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促进文本教学观念的转变。“阅读与鉴赏”课的真正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基于文本体现出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哪个应该摆在第一位?这是教师要思考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想透了了,我们就会改变一般常态语文课的现状:机械化的操作流程,导入、作者作品背景介绍、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分析,最后基于文章内容,学生就此的感想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阅读鉴赏课难以达到有效性。这两个问题想透了,我们的“阅读与鉴赏”课就能从“阅读”和“鉴赏”两个方面真正做到“实”和“透”。

其次,必须准确定位备课的.主攻方向。可以明确地讲,主攻的方向就是“阅读”和“鉴赏”。我们先要根据一定的方法读透文本,发现文本的方方面面,看到其相互之间的关联,能够充分的感受其相互关联之间的艺术趣味。如此,你就可以穿透一篇文章,在教学活动中,就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举重若轻。

最后,必须以“阅读和鉴赏”为核心,设置不同种类、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阅读与鉴赏课的现场是一场伟大的艺术实践,这场实践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你对上面两个注意的认知和用功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否设计有效的活动形式达成“阅读与鉴赏”的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四种教学活动形式,但每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又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教学活动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地挑选设计教学活动形式。

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究 篇7

一、制定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案, 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作文教学

一直以来, 语文课程教学都有着较为系统的教案和学案, 但是, 目前还没有一本真正针对学生作文教学的教案能够在市面或者学校里能够找到。由此可以看出, 一直以来的作文教学都是随意的, 无序的, 至少没有制定学期、学年、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计划和步骤。因此, 高中作文教学,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必须制定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案, 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作文教学,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例如, 笔者在高一教学阶段, 针对必修一的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的初中写作基础, 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记叙文写作训练, 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写人记事开始, 引导学生学会围绕一个人物中心, 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或者针对一件事情, 围绕事情的六要素, 叙事行文, 把事情写得有波澜, 在立足事实的基础上, 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 力争作文立于现实, 又能够高于现实, 具有更高的精神和艺术品位, 体现作文的价值和功用。写作时,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课文, 学会结构文章, 学会对人物进行必要的肖像、语言、心理等描写, 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展现人物的能力、性格和精神;通过一定的环境描写来更好的表现或者衬托人物;引在叙述方式上倒叙或者其他的方式写出文章的波澜等。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丰富学生的作文素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胸中有千钟墨, 才能写出连篇文章;腹中装有万千诗书, 表达才能成章。高中学生要想写出的文章有东西, 有思想, 必须首先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思想, 吸进万泉水, 方能吐出一鉴塘, 正如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大量的阅读, 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和思想的活水, 才能在写作时写出自己的作文来, 才不会无话可说, 才不会浅薄粗陋。作文要写出内容和思想, 学生就要经验和体会,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学生的写作的主要来源。由于高中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机会非常少, 因此, 学生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来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为此, 笔者一开始就可学生推进一些新课程高中语文必读书目,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进行购买或者借阅, 并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 做好笔记。同时, 开展一定的读书活动, 引导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营造读书的氛围, 带动更多的学生去读书, 广泛阅读, 为学生的作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进行作文仿写, 培养学生的章法条理意识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写出自己的文章, 我手写我心, 能灵活自如的根据自己情感、思想、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表达得有条理, 有逻辑, 有章法, 表达生动形象, 富有说服力。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的, 其中最为有效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模仿优秀范文的思路、语言、结构、论证方式, 研究优秀作文的入题方法和收尾特点;模仿成功作文的结构、选材和论证等。跟着范文来仿写, 既能够让学生感知真正的优秀作文特点, 又能够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有意锻炼, 学会规范表达。

例如, 在一次作文训练中, 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有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题作文, 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作文片断, 让学生根据这个片断进行仿写, 在按照这个结构从另外两个方面展开论证, 使这篇文章说理充分, 论证有力, 使人信服。学生兴趣很浓, 热情很高, 很快就有一名学生写出了这样的文章:

律己恕人

律己怒人是一种坦荡的心境与大度得气概。它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样光, 可以驱散凛冽的寒霜;它如同久旱后的一场甘霖, 可以滋润破裂的心田;它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油灯, 可以指明迷惘的旅途。

人非草木, 熟能无情?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如能以责人之心责己, 怒己之心怒人, 那么天下便无难之事, 宽容大度之光, 不仅能照亮他人, 亦能温暖自己。

律己怒人是一缕春风, 能拂去许多心灵的荒凉, 让许多的心灵从此草长莺飞。含垢忍辱, 他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 废寝忘食, 他用赤诚之心完成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见证他对汉武帝施治以宫刑的容忍, 也反映了他严于律己的忠贞品格, 只因内心的坚贞而成就著作, 也因此获得解脱。

律己怒人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它可以推到许多幽暗的心灵栅栏, 让许多心灵从此洒满阳光。静静的泪罗, 守护着他的灵魂, 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面对楚王的误解, 他宽以待人, 发出“虽体解吾尤未变兮”的壮歌。面对楚王的无为, 百姓的无知。他坚守着“总人皆醉我独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信仰, 为国家心衰存亡而奔走。屈原的律己怒人不仅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 更反映了他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

生活如海, 律己作舟, 宽容为缉, 才能以容泛舟于海, 生活如歌, 律己作词, 宽容为曲, 才能从容吟诵诗歌。生活如山, 律己作导, 宽容为径, 才能从容遁经登山。

四、引导学生作文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仿写只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阶段, 要引导学生很快走上独立行走。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感知, 在模仿中变化, 变化中创新, 最终能够灵活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有层次有条理的安排文章, 能够有理有据的结构章节, 能够情理兼备的内蕴文章, 真正的我手写我心。

总之, 高中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不能急于求成, 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基础, 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和指导, 引导走上路, 在宽广的道理上自由行走。

摘要:为更好地提高高中作文教学效率, 本文理论阐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分析了高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 操作性强, 效果好。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庞荣飞.探秘, 破解作文教学难题[J].广西教育. 2010 (08) .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是我们的基础文化课程,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达成新课改的实效,作为一线教师,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1.目标不够明确

高中语文课堂在塑造学生文学素养、缔造学生未来生活情怀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语文课堂宏观的目标不仅是教学内容本身,而是塑造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形成内心的美好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而教师如果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确立好每节课的细化目标,就会导致教学变成纯理论授课。

2.课堂提问不够精准

提问是语文教学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是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而在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盲目的提问,如问题过于浅显琐碎,易使学生不思而答,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这些情况都不利于营造高效课堂。

3.课堂教学形式化现象突出

借助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课堂和过去相比鲜活了许多,但热闹的课堂在课堂实效方面却没有凸显出优势,这就说明课堂的多媒体展示、探究合作等还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体会文章的奥妙,而不是表面的美学和泛化的遨游,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热闹而热闹,是严重偏离语文教学实质的行为,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

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1.明确并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宗旨和灵魂,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设和期待,对整堂课的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强化落实成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向性,避免随意和盲目,只有明确一篇文章的重难点,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细化可以做到让学生目标明确,哪些知识需要积累整合,哪些思想需要思索感悟,哪些能力需要拓展应用,哪些外延需要探索创新,哪些情怀需要鉴赏感受……越细化目标,越容易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掌握文章的精髓。

2.营造优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语文课堂不仅是新知的课堂,更是需要情境的天地,这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个情境的过程,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描绘,营造与学生生活感官体验相关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注意知识细化的尺度,如果忙于将知识细化、分解,而影响了对文章本身意境美感的赏析,那便无法成全学生心中的惊艳之作。当然,优质的情境创设对教师的能力智慧要求会更严格,教师务必不忘情境创设对课堂和教学的重要价值,积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调动学生原有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情境、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作者,体验生活,感受艺术。

3.精心设计提问的策略,启发学生思维

有效提问才能激发有效思考,好的提问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关注好问题的合理性,秉承着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理念,设计出有思考价值和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只有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思考,才能习得新知,提升能力。例如,对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可以倾向于感知性的提问,帮助学生构建课文整体框架,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促进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而对于能力价值观的构建,则应倾向于理性的思考提问,抓住关键,找准切入点,只有带着学生走向高处,才更易看到景致别样的风采。

4.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要想凸显语文课的特色和形象,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营造多样化的课堂是必不可少的。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更易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知识的勃勃生机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将文字幻化成声、情、貌结合的多彩画面,让眼前的事物和心中的幻想灵动起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但教师在此过程中也需注意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尺度,如果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无限扩大,那对教学效果而言反而是事倍功半的,時刻铭记多媒体的功效是让学生情感和想象更鲜活,做锦上添花之事,不成画蛇添足之人。

教师对教学的钻研是教学创新的动力系统,如果把文学比喻成殿堂,那笔者愿做好学生遨游文学殿堂的导游,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出力献策。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篇9

摘要:在新课改的规定下,明确的要求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进而逐渐的改变教学的内涵。针对这一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重点对于语文教师在“教”方面以及学生在“学”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指导,把教学效率以及其质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进行教学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课堂的创新,充分利用课教学堂的时间,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提高其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一、实现创新从教学机智方面出发

在教学模式方面,若仍然具有教育知识、教学热情、教学能力去教育学生,在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对教师在教学质量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的改变。由于教学情境变化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化要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机智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关键表现,可将语文教师在灵活教学以及创造性教学的形式特点得以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可在迅速、精确的判断之后立即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准确、快速判断是教学机智的重要组成,两者互相统一。准确是教学机智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教学的基础;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标准,能够确保教学达到各项效率指标。如果教师缺少必需的教学机智就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机智很好的发挥出来,所期望的语文成绩在最终才会更高。

如:在教授《宝玉挨打》一课的时候,为了吸引学生进行学习,笔者将课堂教学重点设计了一些突出的问题,思索宝玉为何挨打?在宝玉挨打的片断中时候有偶然性情节的出现?思考贾政为何“恨”儿子?在以文章内容为出发点对这些问题进行设计之后,可以让学生在以上问题吸引下的进行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条理化,其阅读效果显而易见。学生在完成阅读后回答以上设置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从而进行不断思考探究。教师在此时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究,正确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让学生对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更易于理解,进而将学生理解的范围逐步扩大,而非理解文字仅仅从书面外文字出发。

二、创新以教学观念为指导

只有教师改变其教学观念才会有效实现其教学创新,教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主要动力,不断进行探究,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终奋斗目标,才能全面看到教学投入与教学之间具有必然的联系。这样教师审评教学质量可以以经济性以及高效性方面出发,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以及有限的教学经验达成提升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最终目标。

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起“对象”意识。语文教学工作是教、学两大方面进行的,离开“学”就体现不出“教”。语文教师展开教学时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还应该树立良好的“全人”的概念。促进学生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不能单单是一个方面的内容。语文教师应以自身情况来进行自我评价,切勿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自夸,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实际出发。 如在讲解《菱角的喜剧》一课的时候,核心问题“菱角的喜剧”给人的启示是什么,教师无需亲自为学生总结,其可以直接以教学环节中的步步为营的措施,让学生将课文中所揭露的行进线索当作自己个人的思考线索,在进行自主思索,小组协作之后,思考经验得到积累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每一件事物都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三、创新以启发为动力

启发教学主要是在所有教学进行之中认同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把教师的工作职责看作是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以及能动的心态,重在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与创造。在教学中,教师所设置的启发式的问题,就像一个亮点一样,为学生“头脑库存”进行思考时提供可靠保障,让学生结合现实的启发与体会以及本身的实践与认识,从而在解决问题上更加易如反掌。

如:在教授《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我问学生能不能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利用画面来描述?在思考之后,学生将书面文字转变为画面表达。然后我课前准备的影视镜头(明月,蓝天。连绵的群山。群山中的江好似白练蜿蜒。诗人在江边兀自独立,出神的望着江水。滔滔的江水,气势磅礴。历史中形形色色的风流人物―――屈原、孔子、曹操、汉武帝、周瑜、诸霭亮等逐渐随着起伏不定的波浪出现又依次消失。)通过多媒体放映之后,学生会与自己所描述的画面进行对比。一些学生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因为他们设想的画面更接近于我放映出的画面,接着知道学生阅读文字从而将其课堂学习的效果提升上来。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过程中,组成课堂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也是最大的闪光点以及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懂得进行自我归纳,进而发现新的突破口,将学生在探究能力的方面全面提升上来。

参考文献

[1]山君亮.优化课堂设计提升教学质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篇10

一、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实践意义

教师语文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教师是否愿意采用个性化教学思路来进行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个和谐、自由和开放的课堂氛围,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做到多元化教学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个性化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演绎,具有开阔的教学思路才能充分拓展教学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如教师在阅读课本范文时,丰盈的感情表达和自然而然的表情流露相得益彰,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文章本身具有的美感,因此而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

(二)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不单是指教学方式上的改变,其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发展规律都有待挖掘,这就需要教师把个性化教学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上,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学习当中找到乐趣,并愿意在课外时间里对语文知识做大量补进,从而使学生能够热爱语文,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相应提高。

(三)促进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个性化还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健康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的文化素养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也使得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四)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语文个性化教学才算是开展成功。

二、高中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必然途径

高中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集中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思考和学习的关键因素,教学个性化必须由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个性来体现,所以教师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势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内容较单一,而教材既然被选用,其中的个性特点需待挖掘,而不是片面性地将其忽略,每篇课文的风格自然有作者创作的初衷和隐含在文章里更为深层次的个性涵义,所以教师要学会如何利用教材,在教材的学习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诸方面才能。

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其一是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性质所体现的人文情怀,其二就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造性教学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上有所创新,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在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上因材施教。

三、个性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习内容丰富且目标逐渐上升至生命价值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最初的语文学习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掌握扎实,其次是认知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最后则是对语文目标崇高的定位,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的培养,审美观念,品德修养的培育,只有将语文教学崇高的目标坚持到底,才能真正发挥语文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材在内容上还偏向单一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料和素材,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加以利用,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在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拓展了语文的教学空间。

(三)教学方法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范围扩大。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同样也需辅助以多媒体的运用。比如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赏析中,许多小说类的文章,学生只是在看故事情节,并未能真正体会其中所传达出来的韵味,这就需要一些影像放映,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让学生们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深入其境的感受文章传达的内容。这样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中,使得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优化了语文的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

语文知识的学习其实是一项主动性极强的学习,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去领会语文素养能带来自我修养的提升,以及对语文涵养的需求愿望,这样在学习当中,学生处于愿意去学,愿意增益的自主性地位,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思考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越是需要更多的知识来补充,以此形成一个学习的良好循环,这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四、结束语

一个具有良好修养和品德高尚的语文老师,必是知识素养丰富的人。语文教学中需要多方面能力素养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而语文教学中对这些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努力和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宁志斌。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策略研究[A]。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江西卷)[C]。

[2]陈伟。 新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A]。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9

[3]陈晔。 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刘琢。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与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

上一篇: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地质样品中金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下一篇:社区开展党员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