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精选7篇)

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篇1

一是影响经济增长。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的压力。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下降乃至消失,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2012年,我国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值的减少。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2010年到205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4亿缩减到7.1亿。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因而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由于退休金的替代率下降速度更快,最终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会使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此外,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的直接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

二是影响结构调整。完成压缩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企业更倾向于向年轻员工投资、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升意愿降低,从而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个体的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一般是在40岁达到顶峰,此后明显下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到2030年45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化。

三是影响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在生产函数决定产出的几个变量中,资本和劳动力都难以像以往那样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也步入下降通道,剩下的只能从全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创新上做文章。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研究显示,人口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明显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老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就差一些,意愿不是那么强了。

四是带来更多的挑战。首先老年人口增加将使政府保基本的压力很大,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据测算,2015年到2050年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可能会接近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人口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和规模,抚养比上升,削弱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家庭养老的风险增加,家庭的代际矛盾显现化。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未来我国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之比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7:1发展到本世纪中叶不足1.5:1的局面。社会抚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格局,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的矛盾。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将是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从国情看,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空间大,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老龄房地产等均待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产业大多处于初期,亟待开发并规范。

预计“十三五”后,中国将迎来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增长的高峰,也将迎来老龄产业发展的高峰。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老龄金融往往具有后发优势,它将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老龄金融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推动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规模扩张,股权投资和IPO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推动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变,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将随之变化。三是有助银行业务由传统商行业务向投行、保险等综合化方向转型。就商业银行而言,在支持老龄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养老金业务快速扩张、个人客户资产配置形式更为多样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投资渠道更为多元化等主要机遇。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各地养老服务条例的制定源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据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897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18.63%。预计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18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4%。高龄、失智失能、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突出。

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过300万人,同时增速惊人,以每天400人、每年15万人左右的规模和年均6%的速度增长,预计2020年将超过400万人。而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加,也导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一半。

目前,北京市90%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的只有4%。前两者合称为“居家养老”,高达96%,他们的生活亟须一个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来支持。

四川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1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4个百分点。在四川省两会上,四川农工党省委的集体提案《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与我省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建议》中说,四川省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居全国第2位,但养老社区化跟不上人口社区化。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市两会讨论中,代表们普遍关注将来养老“阿姨”从哪里来的问题。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沈晓初说,上海目前的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医疗服务方面的人员增长,远远跟不上上海老龄化发展的水平,“我们正想办法跟市教委合作,加强培训,增加上海的老年护理和老年医疗技术人员”。

然而记者注意到,“为老人服务”早已被“阿姨”们列为“吃力不讨好”事项中的头一项。据云家政平台对2014年北、上、广、深35万名“阿姨”的调查显示,老人看护的价格,在月嫂、育儿嫂、普通家政员、钟点工中是最低的,4个地市的平均价格仅为3000元左右,月嫂和育儿嫂的价格则早已突破5000元和1万元大关。

雇主们在老人看护方面愿意付出的金钱较少,要求却很多,他们大多希望看护老人的“阿姨”有护理经验、懂基本医疗常识等。云家政副总经理孙黎预测,老人看护服务未来将出现极大的缺口,“至于怎么弥补,还不知道。目前来看,光加钱可能还不行”。

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总经理杨磊已经感受到养老“阿姨”不足带来的麻烦。她的服务社承接了上海10个街道老人日间托管中心的服务管理工作,人员紧缺是她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个持有“护工”证书、表现很好的年轻女孩儿,工作不到半年就向她递交了辞呈,“不是薪水问题,是家长觉得不吉利,死活不让再干了”。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秘书长柏万青注意到,上海总共有六七百个养老院,但真正能进医保报销的只有88家,“我有一个问题,一旦未来医养结合得很好,全部能进医保了。那么多养老院,医生哪里来?护工哪里来?”

人口老龄化及老龄产业是怎么回事

1.人口老龄化的判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等原因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的特定社会发展过程。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世界各国平均生育率从1950-1955年之间的4.95,下降到2005-2010年之间的2.52。

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2.老龄产业的特征

老龄产业是面向全体公民老年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基于公民老年期需求的多元性、多层次性,生产提供各类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和老龄房地产产品及服务的产业链条。

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即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见表1)。其中,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主要面向进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而老龄金融业除了面向进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外,还包括面向年轻人群提供老年金融准备的相应服务。

老龄产业有如下特征:

第一,老龄产业是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新型产业。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条件下,年轻人必须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规模日益膨胀并可能占据总人口1/3的老年人口将带来巨大产业发展需求。

这两方面将重塑传统产业结构,形成服务于巨大目标人群的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企业群体,形成老龄金融日益成熟、老龄服务随身相伴、老龄用品极其丰富、老龄房地产规模化运作,不同区域老龄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整个产业体系需要作出战略性调整,以满足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庞大产业需求。

第二,老龄产业是横跨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综合性产业。

从产业体系来看,老龄产业十分庞杂,低技术与高技术相结合,资本密集度有高有低,劳动密集度也有较大差异,资产形态和资本形态兼而有之,综合性特征十分明显。

老龄产业所包含的经济实体有的属于第一产业,如为老人提供农业副食的企业;有的隶属第二产业,如为老人生产日用品的企业;有的归属第三产业,如老人保健中心等。由于其综合性和高关联度,老龄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既有依赖性又有渗透性。

第三,老龄产业将成为老龄社会的支柱性产业。

未来经济是老龄经济,在此背景下,老龄产业不仅是人口老龄化催生的新型产业,而且是未来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支柱性产业。

老龄社会所带来的刚性消费即海量老年人口,决定了老龄产业具有良好的长期发展预期,可容纳的就业总量也日益可观。尤其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龄产业市场,大力开发老龄产业对社会的整体产业发展乃至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可限量。

第四,老龄产业是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战略性产业。

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提供低成本和高技术的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将是全球产业体系调整的重要战略制高点。老龄产业发展将需要生物、医学、智能、信息等高端技术支持。

同时,现代经济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老龄金融的发展将关系到一国能否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因而发展老龄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老龄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20年后将进入稳定的高龄社会

首先,中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成为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到2000年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为0.88亿人,占总人口的7%,正式步入老龄社会。截至2013年,中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数量已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7%。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低于5%。(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较低水平),少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其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明显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征。

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现代化。

另外,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递度推进特征,以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以及由于仍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农村“空巢”现象严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显著。

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仍将快速推进,并逐步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据中国老龄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将达到2.48亿左右,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051之后,将进入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

2.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但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亟待开发并规范

(1)老龄金融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中国老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选择单一,也没有很好地依据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来设计。

一是中国仍有80%的老年人选择储蓄养老。

二是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缺陷,企业年金未成规模、职业年金尚待推开、补充保险占比太小,主要依靠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此外,养老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养老基金运作实体受到国家政策严格管制。

三是养老信托业务亟待创新。信托的功能在于管理资产并努力保值增值,而且信托有明确的收益人保护机制、税收优惠和破产隔离制度,这些产品特性都与养老需求十分吻合。目前国外养老信托的种类较多,如养老金信托、遗产信托、财产传承转移信托服务模式等。而国内目前除了有少数企业年金信托外,大部分还是采用银行与信托合作的方式推出养老理财产品,产品类型以养老金信托为主。

(2)老龄用品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龄用品市场。

一是老龄医疗保健用品(包括保健品、康复辅具、医疗器械)市场需求迅速增加。二是老龄生活用品(包括食品、服饰用品、家居用品等)供给不断扩大。但由于其分散在若干行业中,目前尚没有完备的统计数据。三是老龄文化休闲用品(包括文化体育用品、休闲娱乐用品等)正成为新的热点。

总体来看,中国老龄用品业将进入细分产品、深耕市场的阶段。随着老龄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观念也将不断改变,对各类老龄用品的需求也将逐步释放,并对诸如移位设备、智能服装、GPS鞋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需求明显增加。

(3)老龄服务

目前,生活照料(餐桌和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护理和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需求旺盛、市场发展空间较大的几个领域。

一是老年生产照料服务需求强烈,特别是空巢老年人的需求更为强烈。二是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需求普遍。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医疗护理、体检、护理型康复服务机构等方面。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床位数493.7万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约占72%。三是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快速增长。随着老年人经济保障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对老年旅游的需求旺盛,约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老年人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空间巨大。

(4)老龄房地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老龄房地产市场,并成为众多资本争夺的热点。目前,国内大型房地产商万科、绿城、保利、绿地、华润、首创置地、复地等均有所介入。

同时,老龄房地产开发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投资收益稳定的特点恰好符合保险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要求,目前已有泰康人寿、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等保险企业进入老龄房地产业。

此外,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养老服务集团、房地产投资基金等投资主体,国内一些大型央企和政策性银行,还有一些做养生、健康管理等高级服务的专业公司,也开始跨界做一些养老地产项目。

3.中国老龄产业发展前景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从2014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平均来看,2014-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年均增长3万亿元左右。在当前短期内(2014-2015年),中国老年人群体消费总量与GDP的比率约在6%-9%的范围内。

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十三五”之后将开始迎来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增长的高峰。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群体消费总量占GDP的比例可上升到9%-13%,到2030年该比例可上升到15%-23%。到2050年,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总量将达到届时GDP的30%以上。

发达国家发展老龄金融的做法与启示

1.美国的情况

从美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养老金发展将居民储蓄中用于养老的长期储蓄资产从银行体系分离出来,不仅推动了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变,还进一步细分了金融市场,提高了资本市场在金融结构中的比重,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随之变化(美国家庭养老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从1980年的15%持续上升至2009年的36%)。

根据1985-2009年的数据,从美国养老基金占GDP的比重、银行资产占整体金融资产的比重,以及银行资产与股票市场总市值的比重来看,它们都是显著负相关的。这表明随着美国养老基金规模越大,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越下降,推动金融结构逐步从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

2.德国的情况

从德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人口老龄化提升了德国居民对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的需求,使客户在银行的储蓄相对出现下降,进而使银行体系的融资来源发生变化,由此推动银行进行兼并整合,业务实现转型并迈向国际化。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德国银行体系的内部结构和业务模式出现以下转变:一是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内部进行合并整合,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2000-2009年,德国合作银行数量从2039家下降到1157家,储蓄银行数量从580家下降到431家。二是州立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并走向国际化,如德意志银行转向投行业务,德累斯顿银行转向银行保险等。大部分州立银行开始发放跨国贷款,参与国际市场运营,开展国外分支机构的扩张步伐。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推动德国保险机构和共同基金的规模扩张,私人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的发展也提升了对证券的需求,推动德国证券市场规模上升,股权投资和IPO水平不断提高。

3.英国的情况

从英国养老金融体系的发展来看,养老基金发挥着中长期资金“转换器”的作用,有效地将居民储蓄引向实体经济。

目前在英国私人养老金资产组合中,长期投资占比高达85%,主要投向长期股票、公司债券、公共债券和不动产等类别。私人养老金多元化的资产结构推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除了股票、不动产、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基金、新兴市场和量化投资等另类资产的投资,还推动了养老金对各种衍生产品风险规避工具的需求。

另外,在英国资本市场上,养老资金还是超长期国债(30年和50年国债)和通胀指数挂钩国债的最主要需求者。除了推动资本市场“量的扩张”,养老基金还助推资本市场发生“质的改变”,对更加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效应,包括更好的会计、审计、经纪和信息披露等机制。

4.日本的情况

从日本的养老金融体系发展来看,就投资收益及其效应来说,日本的公共养老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债券等收益率相对稳定的金融产品,其收益率相对较低。

由于现收现付制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对个人储蓄有一定的资产替代效应,而且日本养老保险费(率)的提高也使得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个人和家庭储蓄的增加。同时近年来日本的公共养老保险费(率)不断提高,日本家庭的养老负担加重,日本国内的消费需求受到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环境下老龄金融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规模扩张,养老基金的发展也促进了对证券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本市场在金融结构中的比重,股权投资和IPO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将推动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的转变,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随之变化,同时也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

三是推动银行进行兼并整合,业务范围由传统商行业务向投行、保险等综合化方向转型,并促进商业银行加大向境外投资力度,逐步迈向国际化。

商业银行在发展老龄产业中的机遇

1.国家出台支持老龄产业的政策措施

“十一五”以来,我国逐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市场主体培育,促进养老产业从福利型向经营型、从分散型向规模型、从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并及时配套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土地、规划、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养老产业化快速发展态势开始显现(见表2)。

2.银发经济时代来临,老龄金融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创新发展老龄金融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商业银行在打造具有增强老龄保障、满足老龄消费、服务老龄投资三大功能的老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仍有较大空间。

在老龄保障领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具有保障功能的金融服务创新市场前景广阔。在老龄消费领域,具有综合养老功能的老年社区建设、提高生活质量的老年旅游等老年产业金融需求潜力巨大。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公立养老院转制、民营养老机构等均蕴含着较强的基础建设或并购重组资金需求。而面向老年人的个人小额消费贷款比重将所增加。在老龄投资领域,安全性高、流动性强、适于老龄投资的金融产品将受到市场青睐。

3.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养老金业务扩张迎来历史性机遇

从中长期来看,世界银行已提出未来“五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从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财政、企业、个人及家庭共同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国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等养老金制度有望推行。

养老金融是中国未来的金融蓝海,是中国未来最大的金融金矿。围绕养老金的运行,权益信息账户管理、投资理财、管理顾问等金融服务需求将不断涌现。金融机构可以依托庞大的居民养老信息库,开展数据挖掘和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养老金客户贡献最大化。

4.老龄化社会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个人客户资产配置形式更为多样化

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伴随年轻客户的成长和资产积累,储蓄存款的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会持续下降;而现在的中年客户已经习惯了资产在包括基金、理财、保险、国债以及新兴资产形式的配置结构,即使年龄增长也不会把存款作为主要的金融资产保有形式。

老年客户的储蓄存款占比虽高,但是伴随客户量的减少,储蓄存款的余额也会逐渐降低,预计个人客户会以更加丰富的形态配置个人金融资产。

5.老龄金融发展将推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投资渠道更为多元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改革方向。人社部正在抓紧制定社保基金市场化运作方案及职业年金建立方案,预计今年将推出职业年金有关政策。

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篇2

(一) 放开二胎背景概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 我国经济水平与人口增速严重不协调而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容忽视, 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失独父母的养老问题等现象的出现, 社会上对于开放二胎政策的呼声日渐增高,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实施二胎政策是否能解决人口老龄化, 能否为我国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 人口老龄化国内现状

人口老龄化可以看做一个地区或社会发展的标志, 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 而我国则是“未富先老”。截至2007年, 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达到了总人口数量的8%, 若不采取措施,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 到了2020年, 我国60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2%以上, 2040年就将达到22%, 届时, 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欧美国家几乎花了上百年的时间才进入老龄化, 比如法国经历了115年、瑞士经过了85年、美国60年进入老龄化、中国18年老龄化的比率达到10%, 中国进入老龄化的速度过快, 四年之后将达到17%, 超过美国的14.88%, 中国经济, 中国财政将不堪重负。

二、放开二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

根据卫计委的统计全国单独夫妻总量约在1100万对, 申请再生育的比例仅在13%左右, 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整体生育意愿走低的现状。而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调研也显示, 中国部分地区“80后”、“90后”群体的生育意愿比较低下。

看一下国外一些国家的情况。日本1949年进行计划生育, 1974年放开、取消计划生育, 日本人口没有增长反而下跌, 目前出生率是1.45;泰国1971年进行计划生育一直到现在出生率一直下滑现在也是1.4%;韩国1960年实行计划生育, 1996年取消, 取消后人口出生率还是持续下滑, 现在是1.19%;新加坡1970年实行计划生育, 1986年取消, 取消后人口出生率短暂上升后继续下滑潜在是1.2%;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发达国家之前经历过得阶段, 综合外国的情况, 在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后反而人们都不生了, 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家庭的经济收入、房价太贵、子女教育、抚养成本等现实考虑, 导致人们“生不起, 养不起”。所以我国在全面放开二胎后短期内人口也不会出现人口大规模增加。那么我们所期待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解决限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解决用工荒维持经济高速发展就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怎样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发展问题

大家先看一下图1, 图1是九个国家制造业的人均产值情况。

在这个图表里我国的制造业人均产值最低, 而美国几乎是我们的7倍多, 中国企业亟需提高生产率以保持盈利增长, 提高生产率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在过去22年, 美国劳动工人的数量下降了500万, 可是它却多养活了2100万人口, 因为过去22年美国工人的生产力增加了320%,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外国发达国家在人口总人数少, 出生率低、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却创造出巨大产值成为一流强国的事实。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生产率提高了就能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包括教育、资本的配对等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里简要给出一点建议, 通过改革的办法, 改变权力主导和过度干预经济的局面, 从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支配性作用, 才能解决我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

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篇3

摘 要: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难”是近几年两会的热点问题。养老院护工是一个新兴行业,其规范化,职业化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该调查从职业社会学,传播学角度出发,通过访谈,口述记录等质性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等量化分析法,将武汉青山区作为典型样本进行研究。

关键词:养老机构;护工;非职业化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养老问题一直也是两会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截至2010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总数的三分之一。

“护工”是影响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越来越多在家庭无法养老的老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特别是失能老人,高龄老人。养老院护工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和老人生活的满意度。

与不断加大的养老需求矛盾的是护工短缺,也就是近年来在养老院出现的“护工荒”现象,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需求为1000万人左右,但取得这一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护工短缺已成为我国养老机构和养老业发展之痛。目前,我国的公办养老院数量较少,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护工工资低待遇差,“苦累脏”,既操心又担责。各种不利因素纠结在一起,使得护工这一群体长期徘徊在非专业化的水平上。个别极端事件的发生更是暴露出,一些民办养老院在护工个人素质上令人堪忧,不少养老院存在虐待老人现象,“冷血护工”频现,护工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职业化”,是指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护工”没有职业化,身份模糊,在工作内容、性质,核心技能上和保姆,家政人员界定不清,行业失序,相关部门对其资质审核和技能培训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护工群体,无法按照公众的期待完成这样的职责。而且客观地说,他们本身也并不该承担这样的责任。毕竟,是生活和现实将一群不懂护理的人赶上了这个岗位。这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

为此,我们团队实地走访武汉市青山区17家养老机构,通过社会学社会调查的方法,如访谈法,问卷调查法,spss数据分析法,结合传播学知识,深入认识,了解这一重要的民生问题。

二、研究方案与设计

1.调查对象

本选题的调查对象大体分为四类主体:

(1)政府相关组织和部门,含民政局,劳动局,统计局,社保局等与养老院护工密切相关的政府组织。在民政局和劳动局我们主要获得相关政策和数据的资料和信息,包括《武汉市社会养老机构管理实施办法》,《武汉市养老院代养协议》等,从统计局获得了《武汉市青山区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汇编》等资料,了解青山区老龄化水平,最低工资标准等。

(2)青山区全部养老院。包括武钢集团旗下的武钢阳光养老院,南山养老院,公办的青山区社会福利院,君安福利院,民办的奥山怡江苑养老院等17家养老院。

(3)养老院老人。主要通过访谈的方式和老人进行聊天,每家养老院大概访谈3—5位老人,主要了解护工对他们的日常护理情况,养老院基础设施状况,养老院收费情况等。

(4)养老院护工。对养老院护工采取半结构式访谈,了解他们在养老院工作的时间,工作内容,养老院有是否对其进行培训,是否有资质审核,工资水平,休息假期,有无社会保障等情况。

2.调查方法

(1)访谈法:对养老院老人及护工采取深度访谈,半结构式访谈,了解护工工作内容,工作情况,老人对护工工作的评价。访谈的时候,我们及时地做访谈笔记,辅之以图片、录音等形式,尽量完整准确地记录访谈内容。夜晚,我们便及时地整理白天访谈时的资料,做好了录音的整理工作。

(2)参与式观察:我们以志愿者的身份体验护工工作,做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护工日常护理的工作,从情感认知层面更好地理解这一工作。

(3)问卷调查法:我们设计了针对普通市民的《武汉市养老机构护工工作情况及满意度调查》问卷,整个问卷分为两大部分,总共12个问题。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的问题,一部分是关于民众对养老院的建设以及护工工作满意度的问题。我们保质保量完成的问卷,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文献搜集法:我们在预调查前后搜集了大量有关政府对养老院及护工的政策法规,与养老院,护工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在中国知网上下载了大量关于护工及养老服务业的论文,阅读关于职业社会学,医疗护理学的相关著作。了解相关案例,厘清各种概念,熟悉掌握了各种理论。

3.调研地的选择

青山区作为研究样本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青山区是武汉的老城区,有大量武钢退休职工,老龄化程度达到18.8%,远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12.73%和全国平均水平12.50%,因此成为武汉市老龄化最严重的区。

青山区共有17家养老机构,包括1家公办养老院,16家民办养老院,共有老人1250人,然而护工人数却不足百人。经过我们的预调查,发现养老院护工人数严重不足,95%的护工都没有从业资格证,也没有经过相关培训。护工工资在1400—2500的范围浮动,与养老院的关系是雇佣制,只有少数养老院给予护工五险一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

因此,将青山区作为研究护工“非职业化”问题及解决路径有着极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三、问卷分析与护工现状

1.问卷分析

为了解民众对于护工行业的认知情况和对其工作的满意度,我们设计了问卷,在问卷星上对此进行调查,发放300份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86份。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到一些结论。

首先,在选择公办还是民办上,通过spss分析可知,有一半的人会选择公办,一半的人选择公办或企业办。对于公办或民办没有特别的偏好。在选择入住养老院上,没有太多考虑政府补贴。

在对“护工是否满意”的问题上,有超过一半的人对护工工作不满意,很不满意的占到近20%,没有很满意的。可以得出,公众对护工工作的满意度比较低。

对于“护工荒”的原因,“工资低”“脏,被人歧视”,“工作强度大”被公众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中“脏”列首位,由此可以看出,护工易受到社会歧视,公众普遍对这一职业存有偏见,尤其是护工的工作性质,另外护工工作时间过长,照顾老人数比较多,也是人们抗拒的重要因素,护工工资普遍较低,低于武汉市平均工资,劳动与报酬不成正比。

对于“如何解决护工荒”,公众希望政府和养老院能够发挥自己的功能和角色,“养老院要提高护工工资”列首位,“相关院校进行人才输出”,希望能够建立人才与养老院的对接制度,提高护工劳动报酬,强化上升渠道是关键。

我们走访了青山区民政局和统计局得到一些数据,青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北部,处于长江中游南岸。面积80.5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84万,60岁以上老人达8.7万人。青山区是武汉的老城区,有大量武钢退休职工。 60岁以上老人占 17.5% 65岁以上老人占 11.99%,老龄化程度远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12.73%和全国平均水平12.50%,因此成为武汉市老龄化最严重的区。

2.护工现状

青山区共有养老院总共17家,分为政府办,企业办,私人办三种,企业办主要是武钢集团创办。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青山区因为是国有企业——武钢驻地,老人比较多,属于武汉市的老城区,但是养老院的数量却不是很多,满足不了庞大的老人群体的需求,而且出了几家较大的公办或国有养老院之外,民办养老院入住人数少,设施不齐全,护工人数也少,老人的满意度,服务质量都比较差,这说明,在政府补贴这块还存在一定问题,民办养老院没有得到很好的支持,公办养老院又一床难求,床位紧缺,护工多是流向公办养老院而不是民办。而且护工这一行业一直被人们忽视,也一直被人们以怜悯的姿态俯视。护工年龄大、流动快、难招进、难培训,成了养老院的软件硬伤。

(1) 护工人数短缺。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越来越多在家庭中无法养老的老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特别是失能老人,高龄老人。与不断加大的养老需求矛盾的是护工短缺,也就是近年来在养老院出现的“护工荒”现象,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需求为1000万人左右,但取得这一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护工短缺已成为我国养老机构和养老业发展之痛。经过我们的调查,得知青山区共有17家养老机构,包括1家公办养老院,16家民办养老院,共有老人1250人,然而护工人数却不足百人,按照《武汉市社会养老机构管理实施办法》,工作人员与生活能自理收养对象的比例最高为 1∶6, 与生活不能自理收养对象的比例最高为 1∶3,然而在个案青山区,通过我们调查的17家养老机构,发现自理老年人所享有的服务人员比例最低的为1∶8, 最高的达 1∶15,这个数据只是日间的比例,很多养老机构在夜间会减少工作人员数量,所以,相对日间,夜间的工作人员所要服务的老人比例会明显升高。在实际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护工与其服务的老人数量严重超过政府所规定的标准,几乎所有的养老院都存在护工短缺的现象。除养老机构现有护工人数短缺在,养老机构在人才市场招的聘中也存在无人应聘的现象。护工荒是现今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2)工作强度较大。护工的工作内容一般是要协助老人整理仪容仪表,维护其个人卫生,协助老人进食,保证老人安全,在维护老人个人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注意老人的情绪。这些内容表面上看起来并不会有多难,但当你真正来干才知道其中的辛苦。但就维护老人的个人卫生这一天,对很多人来说都无法做到。养老院的老人分为全自理、半自理和无法自理三种,对于能够完全自理的老人来说个人卫生的维护不在话下,但对于半自理甚至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而言,其个人卫生的维护全部要依赖于护工。除工作内容较多在,护工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也很大——按照《武汉市社会养老机构管理实施办法》,工作人员与生活能自理收养对象的比例最高为 1∶6, 与生活不能自理收养对象的比例最高为 1∶3,然而在个案青山区,从我们调查17家养老机构中可以发现,自理老年人所享有的服务员比例最低的为1∶8, 最高的达 1∶15,同时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多数护工每月休息四天,部分护工每月只休两天,这严重影响的护工的正常休息时间,足以看出护工的工作负担有多重。

(3) 工作待遇较低。我国的公办养老院数量较少,对民办养老院的支持严重不足,导致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护工工资低待遇较差。通过我们对青山区17家养老机构护工工资的调查统计,发现养老机构护工工资在1400-2500的范围内浮动,其平均水平在2000左右,作为公办的青山区社会福利院,其护工的工资平均水平在2300左右,同时武钢企业所办的养老机构中护工的工资水平也较平均水平高出一些。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而据我们的实地走访,养老院所谓的三倍工资只按照基本工资的三倍来算,而养老机构护工这一特殊工作的工资本就是根据其护理人数、护理工作程度及工龄来算的,这明显是薪不敷劳。再者,2014年武汉市的最低工资为1300元人民币,而部分养老机构护工的基本工资为700元人民币,这足以说明养老机构护工的工资待遇极低。

(4)文化水平较低。通过对青山区17家养老机构的实地走访,我们对护工自身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目前,这17家养老院的护工总数近百人,她们的年龄集中在45-55这个年龄段,多数来自周边的农村,个别来自周围的郊区,如黄陂。在这些护工中,大多数没有文化,无法从事其他职业,经人介绍转而成为护工。

(5) 社会地位低下。在本次的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我们提及要对护工进行访谈的时候,部分养老机构的行政人员会说他们这里的护工是农村的,不会说话也不懂怎么说,也有的行政人员会直接告诉我们护工不愿意与我们交谈,这不禁让我们疑问,为什么行政人员会如此说呢?在我们的坚持下,有幸和护工们有了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发现有部分的护工从事这一工作,其家人和周围的朋友都不喜欢,问及原因,才知道他们都认为护工这一工作说出去会很没面子,会让人看不起。通过我们对护工,对养老机构行政人员,对周围群众的访谈,我们得到了普遍的回答:护工这一工作很丢面子,一般人都看不起。同时,在交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养老院的老人,甚至老人的家属都看不起为他们服务的护工。的确,老人在养老机构生活,或多或少会有情绪上的不满,暴躁,生气都在所难免,但有的老人会将这种莫名的情绪发泄在护工身上,表现出来的则是无理的辱骂护工,这直接导致老人与护工之间的矛盾。而与此同时,部分家属也会不分青红皂白的羞辱护工,完全将护工的尊严踏在脚下,这使得护工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护工这一职业相较于其他职业来说,在世人严重是地位低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人愿意从事这一职业的后果。

(6) 职业化程度低。在目前的护工群体中,有95%的护工都没有从业资格证,也没有经过相关职业培训。在我们走访的养老机构中,有资格证的护工每个院也就个别,好一点的养老机构多一点有5、6个,差不多的有的养老机构有1、2个,但也有的养老机构中没有拿到资格证的护工,这不禁让人为这些护工的专业能力感到担忧。同时,除了护工的上岗缺少从业资格证这一问题在,在对其在工作期间的专业培训也不严格。根据调查,青山区民政局每年会分批组织养老机构护工进行培训,而这些培训地点则是在好一些的养老院,而授课者则是工龄较长,能力将强的护工,由此可见这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专业性较低,而培训的时间较短,大量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安排在一起,这使得很多接受培训的护工无法消化。再者,部分养老机构由于护工人手不够,如果再抽调人手去参加培训,是必导致护工人手短缺,从而出现行政人员顶替护工参加培训的现象,是培训失去其本身的价值。而同时,这样的培训分配名额到各个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每次都会排出其能力较强的护工进行学习,这就使得部分能力较低的护工失去学习锻炼的机会。

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大多数护工在进入养老机构工作时并未与养老院签订用工合同,这就直接导致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而作为弱势一方的护工群体,其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时无法提供合理而有效的证明材料。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只有少数养老院给予护工五险一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

四、原因

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以及实地的调查,我们总结出了护工工作,生活的现状,为此我们做出了一些列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点:

1.劳动与报酬不成正比

青山区护工工资大概为为2000元/月,包括最低工资标准的1280元,以及各类加班、津贴、奖励等补助;专职照料老人的住家保姆,按照护理级别不同,收入一般也仅在2000~4000元,难以企及钟点工收入水平。与护工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护工工作的强度,我们调研走访的养老院多是较少的护工护理着几十位老人,比例一度达到1∶10,日均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以上。

根据民政部《社会福利机构服务管理规范要求》规定,养老院内需要一级护理(生活依赖他人护理或思维功能轻度障碍)以上的老人对应的护理人员比例应达到4∶1,健康老人对应的护理人员比例为7∶1。但多数业内人士认为1∶3比例较合适。

2.流动性强,专业护工难求

护工这一行流动性非常大,因为很多养老院都存在护工缺口,于是护工在一家养老院因为偷东西被辞退后,立即又能找到另一家养老院,招到的护工很难干满一年。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从业者大多来自农村,年龄在40岁以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有责任心和爱心的护工就非常难找。

3.人才缺乏,专业素质低

我们调研的几家养老院几乎都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背景和训练不足的现象。实际上,我国2002年就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明确规定了护工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及专业技能,却并没有启动这一市场。现在,民政部和卫生部门还未建立好养老服务培训和储备专业化水平的护理人员队伍,在中专、职业学校增设老人护理专业,培养中、高、低档的护理人才。所以我们建议要大力开发本地医护学校人才资源,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委培等形式,培养紧缺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和养老机构管理人才。

4.传统观念背后的歧视

人们一提到护工就是“脏,累,杂”,端茶倒水,擦屎倒尿,源于等级观念作祟,护工和清洁工一样,成了社会低下人群的代名词和身份符号。年轻人之所以不愿从事护工这份职业,是因为护工在社会中容易受到别人的歧视。而这些工作会被认为是脏,很多年轻人认为给老人端屎端尿,“说出去很难听”,“没面子”。这一份职业缺乏身份认同,也缺乏社会应有的尊重。

5.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规范

一份民政部的报告表示,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潜在需求为1000万人左右,但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几万人,目前护工行业之所以存在乱象,很大程度上因为政府没有出台合理的行业规范,“持证上岗”这一基本准则很多养老院都没有落实。部分“冷血”虐待老人的护工并不能代表护工行业整体水平和护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对策及解决方法

针对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以及“护工荒”等现实困境,我们通过此次调研和数据分析,结合现有政策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合理的报酬机制

政府要重视养老院护工这一职业,建立一套合理的报酬机制,能够起到激励护工的作用,政府和养老院可以根据护工工作年限以及护理服务质量,给予一定的福利奖励,要适当上涨护工工资,增加休息天数等。对于优秀护工可以进行适当的生活补贴和物质奖励,可以每年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护工进行表彰和奖励。

2.加强对护工的资格审查,完善培训体系

民政部门要提高护工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对护工资格的审查,使得护工能够“持证上岗”,并且完善对护工的培训体系,增强护工的技能,比如每年定期对养老院护工进行集中培训,通过优秀护工讲座辅导的形式来增强护工的技能和知识,使得这一行业能够更加专业。使得一些专业知识欠缺的门外汉,防止道德败坏的人鱼目混珠进入养老护工队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弱了护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使“虐老”事件频发,也影响了养老护理行业的整体发展。

3.培养职业化人才队伍

政府应在招生方面,对养老相关专业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如增加在校生人均补贴,仿照“免费师范生”模式,给予降分录取、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优先评定、推荐就业等,吸引更多生源。鼓励引导高校设置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本科专业。

4.逐步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很多人不愿从事护工这一行业是因为其风险较大,怕担责,因疾病等原因,很多老人脾气古怪,稍有不顺便会发脾气,很多护工在这一过程受了很多委屈,却又没有相应的保障护工合作权益的法规进行保障,使很多人不愿进入。政府可以效仿德国,日本等国家建立完备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老年护理保险即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保险。在德国、日本,护理保险由政府财政补贴托底,用于补偿护理服务,保证护理员的收入。在德国,护理员的收入与公司白领差不多。

5.转变职业观念,改善社会对护工的歧视

护工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有赖于社会大众对其重视程度地提高,政府要努力转变人们的职业观念,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重视护工,提高护工的社会地位,消除人们内心对护工的偏见。作为普通民众,要对护工多一份尊重。要从心理上消除对这份职业的偏见,要对养老服务业多一份认同。要鼓励周边的人投身这一行业,更要理解从事这份行业的家人朋友,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老尊重护工的良好氛围。

6.建立相关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的建立,能够使得护工更加规范化,也是保障其权益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应该成立“护工行业协会”,帮助护工疏导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维护合法权益、提高护理技能,同时也为护工提供被侵犯权益时的保障,维护护工合理的权益和诉求,从而提升护工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2]《武汉市统计年鉴》.

[3]《武汉市2010年“十一五”老龄人口信息分析报告》.

[4]《武汉市养老服务业情况报表》.

[5]《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基本规范》.

[6]《武汉市社会养老机构管理实施办法》.

[7]王霞:《中国人口结构变动与老龄化问题研究》.《济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25卷第2期.

[8]杨莉:《武汉市民办养老院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社会保障研究》2011第3期.

[9]单馨慧:《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年第3期.

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篇4

从精神保障层面看当前中国积极老龄化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老龄化日益加剧及未富先老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压力,必须借鉴国外积极老龄化政策,本文在对精神保障层面的.积极老龄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输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积极老龄化若干举措.

作 者:卢若非 LU Ruo-fei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100872 刊 名: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EDU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 11(4) 分类号:G777 关键词:老年人   精神保障   积极老龄化   对策  

全球老龄化加速中国面临严峻挑战 篇5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三分之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老人数量将占全球的80%。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警告说,全球60岁以上老人的总数将在10年内突破10亿大关。

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老人的数量将超过15岁以下儿童的数量。

日本此前一直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日本目前有30%的人口超过60岁,但现在面临人口老化挑战的国家已经远不止日本。

到2050年,全球有60个国家将和日本一样,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数将超过30%,其中包括中国、加拿大和阿尔巴尼亚。报告说,老龄化已经不再是富裕国家的问题,现在全世界有8.1亿60岁以上人口,平均每9人中有1名老人。

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0亿,平均每5人中就有1名老人。

所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呼吁各国政府推行保护老年人政策,保证老龄人口的健康和尊严。

报告指出,许多国家仍然广泛存在对贫穷人口中的老年人群的歧视,这种现象甚至在一些相当富裕的工业化国家中也存在。

受歧视最厉害的人群中包括老年妇女,她们中许多人一生都没有充分得到过医疗保健和工作的权利。

即使在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尽管政府提供照顾老年人的服务,但给老年人的社会福利也是相当微薄。

关于教师老龄化问题 篇6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金牛镇中心学校 徐云贵

教师老龄化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困扰农村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到一种挥之不去的隐忧:农村小学老教师比例过大,不仅是新课改之“痛”,也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之“痛”,更是农村孩子全面发展之“痛”。由于我所在乡镇——金牛镇“爷爷奶奶教小学”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常引发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金牛镇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及编制情况

金牛镇目前有完小13所,教学点5个,在校小学生4685人,在编小学教师273人,其中30岁以下23人,30至45岁58人,45岁以上192人,其中女教师50岁—54岁20人、男教师55岁—59岁共57人,女教师53一54岁的13人,男教师58—59岁的27人,平均年龄高达48.5岁。比较偏远的徐桥小学10名教师年龄最小的达57岁,三年内全部退休;泉波小学9名教师55岁以上的有7人,5年内基本退休;胡铺小学13名教师50岁以上的达12人,抗大小学10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8人。

近年来,农村学校生源在不断减少,农村小学教师总人数超编,根据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规定,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1.6,我镇小学教师超编56人,而另一方面却是部分学科教师的奇缺。

二、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断层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源在不断减少,所需要教师的数量也在减少,受教师编制限制,有的学校连续十几年未进一名年轻教师,而近十年来我镇年轻的骨干教师进城人数高达六七十人,初中教师进城了就从小学年轻教师中抽调。这样一来,年轻的教师进不了,年纪大的出不去,加之近几年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年龄大的教师越来越集中,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由此产生。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农村小学生源不断减少,农村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超编的现实情况,年轻的新教师很难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老龄化现象将有继续加重的趋向。

三、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镇农村小学仍有一大批老教师在讲台上支撑着,他们绝大多数爱岗敬业,辛勤耕耘,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大半生,在他们的教育生涯中也曾有过辉煌,但严重的老龄化对未来农村教育带来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其一,教师年龄结构的老化往往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多老教师由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任务重,教育思想滞后,教育效果不理想,虽然很多老教师也很敬业,毕竟因为年龄原因,往往力不从心。

其二、随着临近退休,老教师失去了对教学的激情,不愿意改变自己,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课件的制作等,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更是让老教师们不堪重负,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给当前实施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其三、对学生们来讲,年轻教师少了,学校自然缺少活力,这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其四、部分学科教师奇缺,尤其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教师的严重缺乏,使多数农村小学的这些课程名存实亡,成为阻碍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道坎儿。

四、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应对措施和建议

我认为如何应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应是切实保证新课程改革在广大农村中小学顺利推进的一个关键,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简要地谈一下个人想法。

1、引导老教师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念,让老教师心理年轻起来,同时加强培训,不断为老教师补充“能量”。

科学表明,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心理的衰老开始的。在众多的老教师中也不乏一些“老有所为”的典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他们的事迹进行推介,或者请他们现身说法,一方面是对他们的充分肯定,同时激励一部分老教师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念。同时,在各级培训中我们不能忽视了老教师的存在。过去我们很多学习培训都将参训者年龄定在45岁以下,使老教师倍受冷落,从而发出:“老了,没用了”的感叹。在当前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安排老教师参加一些培训,不断补充“能量”,也是缓解老龄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2、对农村小学适当放宽编制标准,为农村小学补充师资提供空间。

按照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规定,农村小学师生比为1:21.6,实际上这种比例只有当学生规模达到近300人时才适用,是一种为城市服务的标准。而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很难达到这样的规模,农村小学100人左右的学校较多,根据这种比例根本无法全面开课。编制的硬性规定已把“进 3

口”卡死,新教师难以充实到农村小学中,因此,农村小学师生比例应该适当放宽,为补充师资提供空间。

3、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多渠道为农村小学补充新鲜血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鼓励农村小学现有的年轻教师安心从教,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等方面向他们适当倾斜。

针对今后几年农村初中生源相对稳定,小学生源稳中有升的实际,按照初中学科教师配备标准,对初中部分学科富余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同时对于分配到农村的资教教师根据需要尽可能安排在农村小学任教,为农村小学补充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4、尝试引进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制订一系列鼓励城区教师下乡支教、乡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的政策,鼓励城区学校抽调教学精英到乡镇中小学定期锻炼,同时倡导乡镇农村学校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入城“取经”,形成城乡学校互派交流的新型教师流动途径,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得以合理循环,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篇7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 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中国随着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21世纪初开始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今后随着长期的低生育率, 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中国人口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开始显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这一阶段, 中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 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到2020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 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 占老年人口的12.37%。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进入老年, 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开始加速增长, 平均每年增加620万人。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1年,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 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这一阶段, 老年人口规模将稳定在3-4亿, 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 进入一个高度老龄化的平台期。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影响

(1) 劳动力不足,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劳动力数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 尤其是“人口红利期”一旦过去, 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将直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快速下降, 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 加重青年人口的养老负担。人口抚养比又称人口负担系数, 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老年抚养比将不断提高, 使得年轻一代负担加重, 进而影响其生活水平。

(3) 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 最终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二者此消彼长。从长期看,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大, 将进一步影响社会扩大再生产以及各个领域的基本建设, 从而制约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3 浅谈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根据中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建议。

3.1 努力建立全覆盖的老年医疗健康保险制度。

按照人的生命周期的生理演变, 人的一生80%的医疗费用在60岁以后。但目前大部分老龄人存在看病难的问题, 主要因为医疗保险制度过度市场化和本身经济收入拮据, 看病太贵, 无钱看病, 有了病也只能“硬撑着”。至于农村, 合作医疗未能普及, 许多地方缺医少药, 农村老人看病更难。

3.2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所谓老龄产业, 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特色产业, 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济活动。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老年市场, 老年消费潜力大, 再加上地区间差异大, 需求层次多, 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

3.3 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鼓励老年人从事社区服务和自我服务等活动。对于曾从事教育、科研、医务工作和有其他特殊专长的老年人, 按规定和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让他们在各自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 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 有利于完善劳动力市场, 根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原则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总之, 中国人口老龄化是新的人口社会经济问题, 是一种挑战, 但并不可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 此外, 需要我们树立和发扬尊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孝文化, 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口不断增加。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 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 2005-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 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 为22259万人。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 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老年人口,劳动力,养老,年龄

参考文献

[1]洪国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人口研究, 1997年第4期

[2]柳清瑞, 苗红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推迟年龄策略研究.人口学刊, 2004年第4期

上一篇:三年级家乡的美景下一篇:网管维护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