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推荐14篇)

三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 篇1

关键词:庐山 五老峰 教学 云雾 字音 生字 设计 朗读 课文 教学设计

摘 要:《苏教:《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B、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系ji系鞋带 xi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小精灵儿童网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 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

山头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象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三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 篇2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庐山云雾的茶史追溯 篇3

唐宋两代文人墨客多有赞颂之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庐山香庐峰结庐而居,亲辟园圃,植花种茶,诗云:“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宋代诗人周必大有“淡薄村村洒,甘香院院茶”之句。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曾屯兵庐山天池峰附近。朱元璋登基后,庐山的名望更为显赫。庐山云雾正是从明代开始生产的,很快闻名全国。明代万历年间的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即云:“匡庐绝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

庐山云雾是茶禅相通的佳作。庐山云雾茶历史上多由寺庙僧侣培植,质优而量少,据《新庐山志》记载:“山僧或寻采入林者,所获不过三数两”。东晋时,庐山成为佛教的一个很重要中心,庐山种茶始于东晋名僧慧远,慧远曾于庐山居住三十余年,讲授佛学,发展种茶。

《庐山志》载:庐山云雾茶“初由鸟雀衔种而来,传播于岩隙石罅……”呼为“门内加身”音“钻”,衡人俗字,后则直接称为“钻林茶”。庐山老者中,至今仍有人春末夏初入林寻觅。这种茶,叶片厚实,香高味浓,饮之爽口。齿颊久久留香……

钻林茶被视为云雾茶中的上品,但由于散生荆棘横生的灌木丛,寻觅艰难,不仅衣撕手破,而且量极少。过去。庐山云雾茶的栽培全依赖庐山寺庙的僧人,是他们清苦的汗水培育、浇灌了一茬又一茬的茶树。正如陈三立在诗中所说,是“山僧往来踝胫穿,猩啼猿号虎豹前”的结果。

庐山云雾,规模种植,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但与佛教仍然有关联。如1934年庐山植物园成立后,便自庐山山麓五乳寺引种茶苗,购进茶籽,开辟茶园10余亩。“庐山云雾”茶的采摘,是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前后开始。尤其是清明之前所采的“明前茶”最为珍贵。此时大地刚刚回暖,茶芽非常稚嫩。《庐山志》中廖雨《采茶谣》记录了“明前茶”的采制:“常年采茶早,今年采茶迟。四月寒风吹,石圃云根冻,护香香一丝……”采回的嫩芽必须在当天进行处理,要经过刹青、抖散、揉捻、理条、烘干等多道加工工序。茶农加工一公斤成茶,大约需要十万多个鲜嫩的芽头。

庐山云雾的品质特点:芽壮叶肥,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经久耐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三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 篇4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写景文章了,同样了跟第二课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课伊始我首先先带领学生观察一组图片领略一下景色秀美的庐山,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得享受去感受庐山。本课也出现了许多的生字词,比如说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一泻千里等等一些词语,从字面上孩子也不是能够理解,因为这些词语大多数跟现实生活扯不上多大的关系,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孩子既不那么死板了记住词语的意思,还又能形象的记忆。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我看到了于永正执教的这篇《庐山的云雾》,于老师对于这两个的词语的处理,是运用动作,表演,让孩子形象地去记忆,今天在课堂上,我实施了一下,孩子们都很活跃,看着表演哈哈大笑,有的孩子似乎并不是那么地配合,大声的说,表演的不好,没有办法,只能让再请一组学生进行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很好,虽然演技有待提高,但是也让全班孩子从他们的表演中领略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我想孩子们肯定记住这样两个词语。

也有不足之处,凡是这样的表演课堂,孩子们都很难收住,这也是我困惑之一。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对各个环节用的时间不匀称,在第二段就花了大多的时间,在补白的地方孩子们都像傻眼了一样,好像就没有办法说出来一样,是不是跟平时的课外阅读有关呢?课外阅读少?还是我本身没有激发的好?或许都有这样的原因吧,还是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庐山的云雾教案 篇5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14、《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流连忘返”、“四蹄生风”、“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第2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教学方法:讨论,汇报 教学准备:投影、配乐 教学过程:

天气干燥,注意用火安全,不许携带火种进入校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1.(课件出示庐山风景)

师:刚才,在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大诗人苏轼和李白都不谋而合地赞美了同一座山,这就是——生:庐山

教师相机介绍: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而到了庐山,不能不看的就是那里的云雾。(板书课题)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庐山的云雾。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同学书空

师:好,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1、师配乐范读,注意听清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美。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别忘了拿出一支笔,边读边画出这课的生字新词,争取把它们都读对,争取把每一句话都能读通顺。假如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同学自由读课文。

师:好了,都读完了。看你们读的那么认真,这一课的生字新词一定难不倒你们。

2.课件出示词语,各种形式读。

幽谷

游览

弥漫

漂浮

四蹄生风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千姿百态

漂浮,出现在这个句子中,谁来读,你来读吧。

生读。

师:漂:假如放在句子中还能读对吗?

在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带有风字部的飘

出现在这个句子中,你读读这句话。小结:看来,漂浮在水面要用“三点水”的漂,而“随风飘荡”就是“风字部”的飘。

(质疑)再看看这些词语中,有没有哪个词你不太懂?

(三)感情朗读,体会特点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快标出来。(4个)

师:四个同学逐段朗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任务更重,考虑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开始

生读。

师:这四个同学都读的正确流利。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庐山的云雾给俺留下的印象是变化很多很神奇。教师板书神秘。

师:谁还想说,那个女同学。

生:庐山的云雾给俺留下了千姿百态的印象。

师:你看,他还用上了书上的词语。说的可真好。老师也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伸出手,和俺一起来写。谁还想说 生:变化无穷的云雾有神秘的色彩。

师:能把有关的语句给大家读一读吗?这句话没有读完,接下去。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师:究竟是怎样一种神秘的感觉,你能接着读下去吗?。

师: 是啊,腾云驾雾,飘飘悠悠假如读得再轻一些,再慢一点,就更好神秘的感觉。生读。

师:哟,你仿佛已经把我们带入这飘飘欲仙的仙境啊。看来,庐山云雾的确是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课文中的那一部份是写了它的千姿百态呢? 生:第二自然段。

快速读一读,写了几种姿态。生:四种。师:指名说。

生:第一种是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第二种是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第三种是云雾弥漫山谷,第四种是云雾遮挡着山峰。

师:现在,选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姿态的云雾,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听清楚,再美美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再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师:谁愿意把你划出句子的读给大家听。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把云雾比喻成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作者把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比喻成系在一条条的玉带,戴在山腰间。我觉得写得很有趣,很美。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把这个句子划下来了。一起读读。男同学读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女同学读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看来,云雾的位置不同,姿态不同,作者打得比如也不同。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俺们感受到云它的千姿百态?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云雾的位置读出来了。你喜爱这些云雾吗?谁再来读读。

师:哎哟,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这山也像人一样,又带白帽,又缠玉带,可真有趣。谁来说说,你还喜欢什么句子?

生: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我觉得云雾神奇在他的壮观。师:谁把壮观读出来。生读

师:是呀,大海多辽阔啊。这云雾就像大海一样,千里茫茫,该怎样读呢?先听我来读一读。师读

师:谁来像我这样读读吗?

能感觉到云雾很辽阔了,能读得更辽阔吗? 生读。

师:你喜欢这样的云雾吗?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领略云雾不同的姿态吧!教师来读第一句话,每一组同学读云雾的一种姿态。边读边想,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生读。

师:通过这样形式的朗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写四种云雾的时候,写每一种用了分号。师:发现老师读得那一句了吗? 生:老师读的句子是写云雾千姿百态,我们读的是每一种云雾的样子。师:我读得句子像首领一样。统领全段,这就是中心句,也叫总起句。把这句话用横线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总起句。

师:让我们把这美景,优美的句文字记在心间。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雾是怎样的?练习,先背一下。自身背自身的。师: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你来试一试吧,其他的同学跟她一起轻声背。

师:哎哟,好像这些云雾就在你眼前似的,都背下来了。

师:那么,现在我把表示位置的词语也去掉,背一背。能背吗?这么有信心。我们一起来吧。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一读。全班齐背

师:哎呀,这美丽的云雾永远的留在了你们的心间。

教师小结:好,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先用中心句概括景物特点,然后用分述的方法来叙述,以后我们写作文就可以这样做。师: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是用这种先总起,再分述的方式来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师:读出流连忘返。

(四)总结全文,扩展延伸

虽然我们恋恋不舍,但俺们终究要告别庐山,挥挥衣袖作别这神秘的云雾。最后俺请大家优秀3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我们一起的感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其他地方,山间的云雾又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推荐你们两篇文章。《阿里山的云雾》、《黄山云海》,还有一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庐山云雾》,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这三篇文章,找来读一读,看一看不同地域的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云雾的不同特点。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首先,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后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由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个词语来抛出问题“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以此来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即庐山云雾的特点。

其次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2两个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然后进行分段讲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学生用读最吸引自己的一种姿态的云雾来展开学习。在本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而我就结合课件展示了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与妙处。同时,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不同方式的朗读以及对“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抓关键字的记忆来训练学生背诵。

在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不够丰富、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没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适的比喻句来进行填空。因此,经过考虑,这里可让学生用第二自然段中云雾的姿态来填入,在展现云雾变化多的同时又巩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谓是一句两得。

最后,我通过配音乐、庐山云雾的视频图片进行诗文朗诵,在理解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特点的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真正理解“流连忘返”,做到首尾呼应,加深理解。

设计理念:

一、导入部分:学生通过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大体了解庐山。

二、字词环节: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读,扫清障碍,还有个任务就是:孩子们在日常表达中会经常出现形近字混淆,或者音近字混用等情况,我在这一环节随机出现“漂浮”“飘拂”两个词,帮学生区分。

三、朗读感悟环节: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读,师生互读、生生互读、互相评读等,目的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升华情感,另外在体会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写法上,老师和学生配合读,让学生观察总结出写作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后分,有利于学生们的写作。另外这一环节我还加入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

四、总结环节:推荐阅读书籍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所以我选择了这种方式结束本课。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

松岭门小学 三年级 刘丽凤

2014年10月14

庐山云雾的教案 篇6

第四段:庐山云雾令人流连忘返。

三、学习第一段

1、庐山的云雾到底什么样?快跟随作者去一睹为快,瞧,庐山到了!

2、放第一段文章录音

3、看书中插图,文中都描写了图中的哪些景物?

4、众多景物中,云雾印象最为深刻,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四周都是云雾,我们漫步山间,真的有腾云驾雾的感觉。

5、感情朗读此段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庐山的秀丽,下节课让我们充分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秀,庐山云雾的奇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这节我们就来细细品味它内在的美。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云雾的特点是,用一个词来形容。(千姿百态或其它)

3、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读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呢?把它找出来,同桌读一读。

4、再读读这些句子,你最喜欢哪句?说说理由。

5、作者把不同的云比作帽子、玉带、大海、天幕,这些动人的语句让大家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这么美的语言不读太可惜了。

6、感情朗读。

7、听到你们美妙的声音,我似身处云雾中,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样的云雾?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画一画。

(将“话”转化为“画”,使生硬的文字变为美妙的画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还给人什么感受呢?读读第三自然段便知。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从这段中又发现了云雾的什么特点?(瞬息万变)

3、“瞬息万变”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觉得云雾怎样?(变化快)

4、你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云雾变化得快?

5、这段我们应该怎样来读?

6、“瞬息”是说快,那“万变”是说变化的样子多,想象一下云雾在哪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大胆、丰富的想象是对文章内容的补白。)

7、学生交流

8、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将庐山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由赞叹(引出文章的第四自然段)。

四、写法拓展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以中心句起头,其他几句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叙述,这就是“总分”结构,今后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写写身边的景物。

(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读写结合)

五、总结

庐山的秀闻名天下,庐山云雾的神奇令人流连忘返,古今多少文人赞颂庐山,课下同学们可以读读,从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六、作业

1、学习“总分”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4.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像:帽子、玉带、大海、天幕……

三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 篇7

一、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传播拥有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两方面的优势

(一) 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的自然资源分析

庐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极佳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发育和茶叶生长。 因而庐山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名优绿茶优势区域。 因庐山常年云雾缭绕, 庐山上的茶叶也有了“庐山云雾茶”这一特有称谓。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 成就了庐山云雾茶高档的茶叶品质。 同时庐山云雾茶严格的采摘要求、精细的炒制过程和高含量的香气成分, 造就了庐山云雾茶“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耐泡”优势, 并增加了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的自然资源优势, 使得庐山云雾茶在2005 年和2006 年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连续获奖, 提高了庐山云雾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 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的文化资源分析

庐山种茶有1900 多年的历史, 文化内涵丰富, 茶禅一味, 与佛教文化息息关联, 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 从佛教传入中国, 茶叶成为僧侣的必备饮品, 到随着文人骚客、僧人、落魄官吏等之间的接触, 品茶习俗慢慢的传播开, 并成为文人的咏志之物。 张修林、徐珍美、张冬燕等五人 (2011) 在《庐山云雾茶的兴衰与展望》中将庐山云雾茶兴衰变迁历史, 概括出四个阶段:“一是东汉到唐宋时期, 茶树野生或栽种于庐山寺院, 云雾茶全部或主要由僧侣栽制饮用, 有中国佛教茶庐山第一家之说。 二是唐宋到清朝《天津条约》签订, 这段时期风俗茶贵, 庐山云雾茶被列为朝中贡品, 大量的庐山云雾茶被输送到朝中。 三是《天津条约》签订到解放前, 中国已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庐山上开始有外国人建别墅, 茶叶生产时兴时衰。 四是1949 年解放后,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庐山云雾茶得到恢复和发展[2]。 ”

二、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传播路径单一

目前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传播路径方面以传统媒体为主, 传播力度较小。学者Sigala.M与Gretzel.U曾指出:“当前除了传统的营销方式, 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中接触到一些前所未有的信息知识, 因此, 与过去几十年相比现在的游客在规划旅游行程时有更多的信息可供参考。 这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包括网上评论、旅游博客、虚拟社区等, 这些来自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来源是可靠的[3]。 ”而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传播路径仍处于落后被动状态, 主要表现为政府、协会、一些商家通过电视、报纸、茶艺表演等将庐山云雾茶和品牌形象单向传播给消费者。 这样的传播形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三、新媒体背景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传播路径分析

(一) 建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微博、微信互动平台

1.组建一支专业的微博、微信传播团队

由于庐山云雾茶的品牌传播需要发布各种特色性和专业性的信息, 吸引不同人群的粉丝, 并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巩固与粉丝的关系, 需要及时整合旅游品牌的相关信息, 需要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 专业而大量的工作强度, 要求必须建立一支专业过硬的微博、微信操作团队。

2.完善的微博、微信资料

完善和整合有关庐山云雾茶的传播资料对于吸引客户的眼球非常重要, 尤其在基本信息上, 要体现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的LOGO和宣传口号, 不少用户就是通过标签的分类来寻找到他们所想关注的微博。

3.发布粉丝感兴趣且有价值的信息

这需先对粉丝个人基础信息进行了解, 如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其次再了解粉丝需求信息的类型和内容, 为粉丝们提供有价值的有关庐山云雾茶的信息。

4.即时更新信息

要注意信息更新的频率和时间, 发布时间要选择在发帖的高峰时期, 以便能及时的被更多粉丝所关注。 根据统计调查, 一般7:30、10:30、12:30-2:30、20:00-23:00, 这几个时间段是用户关注最濒繁的时间, 固定在这几个时间段将庐山云雾茶相关信息及时发布, 受众率也是最高的。

5.粉丝的留言要及时回复

新媒体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交互性, 也就在于与粉丝的互动。 因此要保持天天在线状态, 并对粉丝留言要及时回复, 与粉丝形成良好互动氛围, 庐山云雾茶微博、微信团队让粉丝感觉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 通过建立庐山云雾茶的微博、微信互动平台, 向广大的受众提供一个服务和咨询的平台, 同时为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的传播做推广准备。

(二) 搜索引擎传播

1.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搜索引擎传播时机的选择

搜索引擎传播时机的选择是整个搜索引擎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适和及时的时机能为搜索引擎传播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 而最佳的庐山云雾茶搜索引擎传播的时间是庐山云雾茶新茶刚上市且前期宣传已经有溃坝的传播效应。 这时各式各样的新茶刚刚进入市场, 公众对茶叶的关注度是一年中最高的时间, 抓住这样的时机通过事件公关高关注度价值和搜索引擎传播路径让庐山云雾茶在繁多的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 呈现在公众视线中。

2.国内搜索引擎媒介的选择

作为目前国内Web2.0 时代最重要的传播工具, Googl和Baidu已经开启了旅游企业直接竞价排名来使需推广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搜索引擎靠前位置显示, 以取得众多关注庐山云雾茶搜索引擎媒介的选择, 可以借助Google和Baid以及Tencent消息推送, 将事件最大卖点经过包装通过标语图片、视频以及对事件的评价统一的通过这些搜索引擎详细的广而告之。 除了Google和Baidu这样的大众搜索引擎外考虑到受众地域性特点, 可以选择将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的宣传片放在江西热门旅游官网中进行推广和传播, 吸引更多潜在顾客。

(三) 公益微电影

1.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公益微电影制作

公益微电影制作适用于庐山云雾茶品牌传播的后期阶段, 结合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和产品特性, 将庐山云雾茶清晨云雾缭绕的原生态茶园、采茶女纯手工的采茶姿态、茶叶严格的炒制过程、 茶艺的演绎以及庐山云雾茶的资源优势等, 制作成一部公益微电影, 意在体现庐山云雾茶“圣世云雾茶, 醇香益寿年”的品牌形象并加入养身和环保的公益观念通过感性诉求和理性诉求的结合, 勾起人们心灵共鸣。 在号召受众者保护大自然, 保护原生态和强化人们的养身意识的同时, 并再一次增强庐山云雾茶品牌在人们心中的正面的形象, 提高庐山云雾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让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的概念从产品上升到文化精神, 达到公关传播的最佳效果。

2.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公益微电影的投放

在庐山云雾茶微博、微信平台运行成熟, 有一定粉丝, 在病毒式传播和搜索引擎都开始运转之后, 受众者心中对庐山云雾茶茶叶品质、品牌形象等有了相应的了解。 这时将庐山云雾茶公益微电影投放于九江旅游观光车、有九江站点的火车车厢以及汽车站、火车站的候车点。 并同时运用微博、微信互动, 让来庐山旅游的游客在九江游山玩水的同时被庐山云雾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总之, 以新媒体为载体进行品牌传播, 利用理性诉求———庐山云雾茶原生态、高品质的茶叶和感性诉求———号召受众保护大自然、 保护原生态和强化养身意识相结合, 勾起大众思想上的认可和共鸣, 最终使大众认知庐山云雾茶更让大众认可庐山云雾茶这个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张修林等.庐山云雾茶的兴衰与展望[J].蚕桑茶叶通讯, 2011, (1) .

庐山云雾缈朦胧 角度变换识面目 篇8

古人语“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写出了庐山春季漫山桃花、杜鹃盛开,夏季气候凉爽,秋季天高云淡,寒冬银装素裹的不同景致,寥寥数语就把庐山夏凉秋爽、冬温春晚的特点描绘得十分逼真。庐山由于高耸于江湖之间,雨量丰富,所以山中温差较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由于山间经常云雾弥漫,遮天蔽日,所以才有古人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庐山之美,美于山水,美于宁静,更美于云雾的灵动。课文中的“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充分表达了庐山云雾变化多样的特点。清晨,那轻盈的薄雾,从涧底飘飘摇摇地升腾着,弥漫着,婀娜多姿,像是仙女飘舞的纱巾。纱巾飘过之处,景物便渐次迷蒙起来。片刻之后,便如雪浪排空,填满了深谷幽壑,把天地连成了一片。就是近在几米之外的树木,此时也像是娇羞的少女,用纱缦遮住了俊美的容颜和窈窕的身姿。忽然,有一处浓雾倏地变薄,瞬息之间便消散殆尽,露出一座红柱绿瓦、斗拱飞檐的亭子来,而亭子四周,却依然是茫茫的雾海,亭台也就越发显示出天堂般的神秘,俨然是人间仙境,又仿佛是海市蜃楼。须臾,云雾开始流动起来,并且逐渐加快,刹那间便演示出乱云飞渡之势。瞬间之后,云雾在缥缈中幻化出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像朵朵琼花展苞怒放,有的似道道瀑布凌空高悬,有的如缕缕炊烟婀娜飘忽……从中可以分明地发现,庐山的云雾不只像绒帽、玉带、大海、天幕,还像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这些云雾的“姿”和“态”,无不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游客前往。

感受庐山,要感受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在中国众多名山之中,庐山的文化积淀是最深厚的。无论是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西式别墅,还是打着历史印记的碑刻、亭榭;无论是它独特的宗教文化,还是政治风云人物的频繁造访,都给这座山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庐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庐山更是一座名人山。据统计,现存历代名人歌颂庐山的诗词达4000多首。山上的历代名家书法、碑刻也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旅游文化的瑰宝。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篇9

1.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会听写主要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段落或句子,体会庐山云雾神秘和优美。

3.能给课文分段,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过渡句的有关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用录像、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

(一要让学生读好课题;二要让学生理解课题的重点在于云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边读边自学生字新词,过一会儿听写。

3.反馈检查

(第1题,学生可自由回答,甚至答没有地方吸引我,老师也不要否定。但是所有的回答都要让学生说一说从哪里看出来的,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加强学生对全文的感知。)

(第2题,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听写,一方面是检查自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重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例如可这样进行听写:庐山云雾的变化非常快,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雾来时,风起云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什么(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又像给山川披上了一层什么样(飘逸)的外衣?)

(三)再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直接描写云雾优美的是哪几个小节?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课堂交流)

2.课堂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3、4、5节描写云雾的优美,那么,第1、2节呢?第6节呢?尝试给课文分段)

3.回顾分段,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1)刚才,我们采用的是抓重点段的方法分段,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或理由分段吗?

(如:自然段归并法等,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要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过渡句也可以分段,过渡句是: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要抓住第一句的的确第二句的问句理解承上和启下。)

(2)说明过渡句的两个作用:一是连接上下文,承上启下;二是有助于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第二段(3、4、5节),你最喜欢学习哪一节?

(主要目的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2.根据学生的喜好,组织学生自学。(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小节)

自学思考题:

(1)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

(2)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描写云雾的句子,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并有感情的朗读。

(3)*仔细体会,你所划出的句子为什么会写的那么好?(有兴趣的同学做)

3.课堂交流。

(1)朗读句子,教师适时指导。

(2)教师适当点拨句子的写法。

(五)作业

1.抄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庐山云雾教案 篇10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2、课文着重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文中哪两句话分别告诉你们的?把它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二、精读第二小节:

1、这一小节重点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自由读第二小节,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试着用简笔画的方法来画一画这些姿态。

2、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结合简图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

师述引读:看作者用词多贴切呀。站在山腰或山脚,抬头仰望,那山头的一片云雾,就像――( ),多么轻柔可爱啊;那些――( ),又像――( ),显得高贵典雅,让人爱不释手。站在山顶,俯瞰山谷,那云雾――( ),一眼望不到边际,令人觉得辽阔而深远;仰望天空,云雾――( ),使我们不禁想仰天长啸。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云雾,真是让人觉得心旷神怡、陶醉其间。你们能用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自由练习,指名读,齐读)

4、庐山云雾这么美,这么神奇,那是它真的有这么多形态吗?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云雾千姿百态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丰富的想象,用了比喻的手法)

3、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4、这千姿百态的云雾真的让人神往,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指名读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出表示变化快变化多的字词。

(生读圈)

3、交流:

A.变化多:

(1)请大家一起告诉我你们一共找到了哪些姿态?(4种……)

(2)这4种就能让你们觉得变化很多了吗?(不能,还有省略号)

(3)我们来看看这4种姿态究竟能不能说明变化多?

一缕青烟:细细的、轻轻的、柔柔的――轻盈柔和的美

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浓重、厚实,气势非凡――雄伟壮丽的美

四蹄生风的白马:小巧运动着的美

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高大静止的美

师述:这些或浓或淡、或静或动的形态是多么地具有代表性啊,而这些形态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时间再长一些,那变化该有多少啊?可见变化真多。

B.变化快:

(1)那你们又从哪体会出云雾变化的快呢?

(2)学生交流: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3)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4)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句式练习: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 ),转眼间( );

明明是(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 )……

4、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它的变化之多、变化之快真是令人惊叹,我们该怎么通过朗读来展现出来呢?(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5、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就置身于庐山的云山雾海之中了。在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四、略讲第四自然段

1、如果你们也置身于云遮雾罩的庐山,感受着这神秘莫测的云雾奇景,你们想说些什么?(生交流)

2、师述:看来大家的感受一如作者一样,都不想回去了。

3、造句:像作者一样,面对美丽的自然景物,不忍离去,即流连忘返。你们能用这个词造个句子吗?(生造句)

4、美丽的景色总让我们沉醉,让我们流连忘返。现在我们正身临庐山,让我们再次读一读作者的慨叹:(齐读最后一小节)――

五、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教学进程:

一、检查复习

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庐山的云雾

三年级语文教案:庐山的云雾 篇12

江宁区陶吴小学王红霞(二等奖)

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课(江苏教育出版社)。

设计思想: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先有所“感”,然后再各自“内化”,在教学设计中,我以读为主,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感悟词语,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教师以启发性的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看庐山的风光图片和一段视频后,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对庐山云雾欣赏之情得以进一步升华。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自主想象,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尊重他们多元的理解和感想。最后在欣赏有关庐山的名诗佳句中结束本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云海的壮观,理解语言中的形象、生动和气势、教学准备: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图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唐代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

结合谈话看图片(如五老峰、庐山瀑布)。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课件)(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配乐朗诵录音)学生边看边听。

结束提问:庐山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四、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1、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五、紧扣课题,理解课文

(一)感知第四自然段

出示:云遮雾罩的庐山啊,真令人流连忘返。

释: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形容十分留恋,忘记了回去)

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让作者忘记了回去呢?(庐山)

(二)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2、感知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庐山都有什么景色?作者最喜欢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中可感受到。)

(2)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飘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架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

3、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意境。的确,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们看,在山上游览,似乎……漫步山道,……此时,你们会感觉自己就像------(让学生根据课文句意或想象做出各种动作。)

4、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庐山的云雾如此神奇美丽,那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本段中心句。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是本段中心句。(板书:千姿百态)

2、根据第二自然段,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3、展示学生作品,畅谈所画云雾。

(1)山头的云雾(像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像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像巨大的天幕)。

(2)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呢?(比喻)

(4)说说这些比喻句好在什么地方。

4、云雾的姿态远不止这四种,作者只选择了四种典型姿态向大家做了介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想象绘画后再次交流)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出来的?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段的末尾有一个省略号,大家想一想,省略了什么?你能帮作者告诉大家吗?

3、这一自然段中还运用什么方法描写云雾变化之快?

比喻。(“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六、知识拓展

1、出示关于庐山的相关图片。

2、出示古诗:

(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苏轼 《题西林壁》

(3)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

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七、总结、提升

庐山的云雾是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作者对庐山的云雾的情是真挚的、热烈的,本文不愧为一篇景美情真的优美散文。

教学反思:

1、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件展示庐山的奇妙景致

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激起学生心中

感情的荡漾。

(2)配乐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3)绘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想象、赞美之情。

2、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画、划、演、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1)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体会朗读。

(2)你画得是庐山哪的云雾?庐山还有什么样的云雾?

(3)“默读→有感情地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同桌互读→教师引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庐山的云雾1 篇13

朝阳小学

买学梅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生齐读课题)。了解了什么呢?

生1: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生2: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生3“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色彩。生4:庐山的云雾让庐山的景色更加秀丽。……

师:庐山的云雾为什么这么神奇呢?让我们赶紧打开课文来看看吧![评析:“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既明确了阅读的目的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以画促悟,放飞想象。

1、读中思。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用“——”画出来。

(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2、说中明。

师:谁来?(生纷纷举手)生:这段话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句话来写的。师:这一句也叫这一段的(生接:中心句)师:读一读吧!

(生齐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啊?(生争先恐后举手)生1:“千姿百态”就是说有很多种姿态。生2:“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很多,各种各样。

师(故作思索状):哦,那庐山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边读还要边想像课文描写的景象。(生读,师板画4座山峰)

师:找到了吗?(生齐:找到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有关语句)

3、画中悟。

师:谁能把庐山云雾的姿态画下来?(生跃跃欲试,请四名同学上台画)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呢?(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生1:我画的是笼罩在山头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2:我画的是半山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像是一条条玉带,系在了山腰上。

生3: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生4:我画的是遮挡山峰的云雾,这云雾就像一块巨大的幕布。师:画得怎么样?(生抢说:很好)掌声感谢他们。(生鼓掌)生(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觉得遮挡山峰的云雾有些乱,画得不太像,而且弥漫山谷的云雾像茫茫的大海,他们都没有画。(一些学生在旁附和:是啊,他们没画)

师:你看得清,读得细,确实这两种姿态比较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师结合画面作介绍)看,这就是云海,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就像(生接: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生接:巨大的天幕)。好看吗? 生:好看。

4、想中续。

师:那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 生抢说:不是,后面还有省略号呢。

师:让我们来想像一下庐山的云雾还会有哪些姿态?(生想像)生:浓浓的云雾像是给庐山盖上了一条巨大的棉被。生:云雾升上半空像一朵蘑菇。

生:山上的云雾像给庐山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轻纱。生:云雾像给庐山撑开了一把大伞。……

师:师:你们的想像力太丰富,说得太精彩了。相信你们也一定会把这一段读得很漂亮。(生读得投入,读得精彩)

[评析:阅读就是“还原”,把绘画引入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悟,在画中解,做到了“一画胜百言”。学生在教师有条不紊的引导下,读、说、画、想,集动口、动手、动脑为一体,逐渐深入文本,补充文本。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总结学法,授之以渔。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真的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庐山云雾。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第2自然段的?(生思索)生1:先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画下来。生2:交流云雾有什么姿态。生3:想像续编并有感情朗读。……

(师相机点击课件,出示学法指导:①读课文,画出中心句,理解中心词;②找一找,课文围绕中心句共作了哪些具体介绍;③想像续编,练习有感情朗读。)

师:这就是我们刚才的学法,一起来看看。

[评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教师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及时归纳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掌握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一学法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你的发现。(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师:好,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知道“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生2:我还知道“瞬息万变”是指变化非常快。

生3:“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这两句生动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变化很快。

师:你从哪些词看出云雾的变化快?

生3:从“转眼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可以看出来。

2、以读促悟,想像续编。

师:嗯,多快啊,一眨眼间就变了,谁来读出这种赞叹之情?(生踊跃举手,师指名读)

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价,师相机再指名读)让我们像这样一齐来读一读吧!(生有感情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那庐山的云雾还有其他变化吗?(生齐:有)师:你们能像课文那样说一说吗?(生:能)师点击课件:任选一种格式,说一说:

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

明明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

。(生思考、讨论)师:谁自告奋勇?

生1:刚刚还是一条巨大的棉被,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条腾飞的巨龙。生2:明明是一方白色的手帕,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可爱的绵羊。

生3:明明是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生4:这是课文的。

师:嗯,该怎么接才通顺,而又不重复呢?

生4: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再转头一看,它又变成了一头凶猛的狮子。

师:太棒了,你真是个小作家!(生鼓掌)

生5:刚刚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白兔。……

[评析: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在揣摩朗读中,走近文本,感悟内容;并通过想像说话,拓展学生思维,丰富文本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五、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欣赏云雾美。

师:这么美的云雾想去看看吗?

生:想。(师点击课件,播放庐山的云雾。)

2、表达情感美。

师:看了这么美的云雾,你想说什么呢? 生1:庐山被云雾笼罩着,真像仙境啊!生2:庐山真美啊,祖国的山河真美啊!

生3:庐山的云雾太美了,我长大后也要去看一看。生4: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庐山被云雾笼罩着,这么秀丽多姿,真让人舍不得离去啊!难怪游客们会(生接:流连忘返)

3、配乐朗读美。

师:让我们在音乐中,读出庐山云雾的美吧!(生有感情齐读全文)

[评析: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直观的课件中感悟庐山云雾的美,激发了热爱庐山,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情感在表达中得到提升,在朗读中得以内化。]

感悟:

在“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实效”课题理念的指导下,我设计了《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学中,我发现只要关注学生,引导得法,敢于创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并非“镜中之花,水中之月”。分析本案例,较好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落实主体,唤起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方能学得兴趣盎然,学得富有成效,课堂也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读文,画云、赏雾、续说、交流……学生动手、动耳、动口、动脑,全程参与,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长的舞台,它们自然愿学、乐学。课堂也因他们的积极参与而变得生动活泼。

二、有效引导,掌握学习方法。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必须在教师的“导”下,方不偏离轨道,方能取得实效。我们宁要真实的“学”,也不要虚假的“闹”。案例中,我采取了扶放结合,先扶后放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及时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学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并引导他们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既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在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的精彩,他们侃侃而谈,收获颇多。

三、优化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良好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我总是依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千方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庐山的云雾》一课,我把绘画、多媒体技术带入课堂,使学生在画中轻松地理解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在赏中激发了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两次的说话续编,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加深了他们对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四、注重训练,培养语文技能。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五、多元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庐山的云雾》说课稿 篇14

———

14、《庐山的云雾》反思性说课稿

《庐山的云雾》的说课分九个部分,分别是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学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板书设计和课堂重建。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一、说学习内容:

《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个特点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奇幻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全文共4个自然段,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本文所写景物特点鲜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文章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来谈谈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一册课文中,学生初步接触”总分”这种构段方式。由于他们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不多,对新课文感情朗读的整体把握能力还不够,大多数学生不注意感情朗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用惯常的“唱读”读法,声软而长,没有抑扬,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有所感悟后指导多次感情朗读,继续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习惯。另外,身为城区的学生没有见过山间的云雾,他们少出远门,没游览过庐山,不知庐山云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段学生在阅读时,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三、说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4、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仿写家乡的云雾.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把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确定为:

四、说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句,读懂段落内容,感悟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学习难点: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围绕一个主要意思写具体。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制定以下教法学法——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针对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导思点拨等方法。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动画、音像等手段再现课文情境,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着重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让学生品读,在读中感悟和体会,有所感悟后再去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一找、二画、三品、四读”阅读法。一找:找中心句,找出概括云雾特点的关键词,找比喻句等等。二画:用“_”画出中心句;“三品”:品味用词用句的准确生动;四读:以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传达情感体验。

(3)迁移法。课文的2、3自然段结构相同,均为总分结构,在第二自然段学习后,总结学法,让学生利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接着进行练习仿写,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运用”总分”构段方式。

六、说学习时间:

1、导入新课(3分钟)

2、学习新课(30分钟)

3、总结课文(4分钟)

4、布置作业(3分钟)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

七、说学习过程:

本课的整体教学程序为:复习旧知,情景导入————精读品味,想象感悟——读写迁移,扩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开课伊始,我以复习导入:同学们,我国自古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作者把庐山的云雾写得那么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自然引入课题。

2、接着,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图片,然后播放轻音乐,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请学生注意倾听、闭眼想象在庐山漫步,身边是触手可及的云雾,会有什么感受?

3、请两、三个同学说说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最美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设计目的在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通过图画、音像,再现课文情境,带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环节:精读品味,想象感悟。

1、重点指导学习2自然段。

(1)阅读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云雾的哪几种姿态?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要求学生用横线画出中心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 百态”中的关键词“千姿百态”来体会。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幻灯展示,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四种云雾的样子。)(2)师绘画庐山,抽学生讲四种云雾姿态添画出来。

(3)全班交流,点评。目的是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以及联系学生已有的认知,理解感悟以下词语:笼罩、缠绕、弥漫、天幕等。

(4)读喜欢的句子,说说感受。再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以此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感情朗读,不是做作出来的,也不是教师将自己感受强塞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结果。

(5)、议议:庐山云雾是否只有这四种姿态?以此理解“省略号”作用,“千姿百态”的意思。

(6)课件展示云雾景观,展开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以图画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引导学生用“ „„的云雾,像„„”练习说话。

(7)带着自己对庐山云雾喜爱之情,朗读该段。

2、自学3自然段,教师适当指导。

(1)自读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云雾的哪几种变化?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2)从“瞬息万变”理解云雾变化的两大特点?

(3)读文找依据,幻灯展示。如“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一座冰山”。

(4)读喜欢的句子,谈感受?体会情感,感悟词句。如:一泻千里、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

(5)有感情地朗读3自然段。

3、学习4自然段,理解“流连忘返”。

师:孩子们,目睹了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庐山的云雾真美呀!)你想不想离开?文中有一个词也表达了这种感受,是哪个词呢?学生很快找到词语“流连忘返”。

设计意图:最后一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概括和抒情,文字虽不多,却是情感积聚所在,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话。首先,抓住关键词“流连忘返”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回顾前文思考:庐山为什么流连忘返?接着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引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变幻无常,观赏这神奇美丽的庐山时,真舍不得离开,所以,作者在结尾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然后,再指导学生齐读,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第三环节:读写迁移,扩展延伸。

仿照第2自然段的”总分“写法,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具体。

1、做课外小导游:向身边的朋友介绍庐山的云雾。

2、仿造课文第二自然段总分的写法来具体描写家乡一处自然景物或校园的一处景物。设计意图:读是理解的表达,写是语言的表达,读能丰富语言储备、陶冶性情,写能内化文本语言、抒发情感,两者相互促进,只有读写结合,才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八、说板书设计:

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

14、庐山的云雾 千姿百态

刚刚还是„„转眼间„„

瞬息万变{

明明是„„又变成„„

设计意图: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法重点,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我努力做到简洁明了,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九、说课堂重建:

《庐山的云雾》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个特点来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奇幻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对精读课文的学习,“读”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激趣促读,齐读,个别读,读句子,读段落,默读,朗读等各种形式的阅读法,全方位,抓重点的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接着,我结合了幻灯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想想、圈圈画画,自主学习、教师相机指导。在课堂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对学生的回答、表现作出积极的评价,对感悟不够深的地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我预设有部分学生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姿百态”时,我引导学生利用简笔画,课件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展开想象,使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然后,通过问题: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除了从“千姿百态”这个词语,你还从什么地方看出来不止这四种姿态呢?我引导学生再仔细读课文,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段末有省略号,我就顺势追问:那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思考,知道省略号表示庐山的云雾还有许多姿态,我又继续追问:想象一下,庐山的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呢?让学生仿照课文的例句说一说云雾不同的姿态。如果学生说的不够好,我利用图画展示了庐山云雾其它姿态,让学生看图说话,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想象。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从而突破了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总体上完成了预设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云雾的图片,学生在直观、轻松快活的氛围中学习。但是,在教学中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由于问题设计不够准确,学生开始不能很好的理解我的问题;学生在朗读上还有待加强等。如果还重新上这这节课,我会注意这几方面的缺陷,在教学设计时注意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上一篇:2024教导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吴江市物价局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