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区别

2024-1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方园林区别(共8篇)

中西方园林区别 篇1

在饭食方式方面,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点不同,西方人喜欢各自品尝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国人则有一定的用饭规例,他们喜欢叫数碟佳肴,放在饭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饭共同配这数碟菜肴,饭吃完可再添;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餐桌摆设

日常饭食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用饭后通常会给客人一条热毛巾,代替纸巾抹手及抹嘴巴。所有菜肴同时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从各碟共享的菜肴夹取食物;汤水一大锅的端上,各人同饮一锅汤。客人用饭时绝对可以来一招「飞象过河」,夹取放在远处的菜肴。由於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他们的餐桌大多数是圆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长形餐桌。

怎样叫一顿中式饭

先叫一个冷盘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锅清汤,热汤有助增加体温,喝过热汤后便开始品尝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为一顿合宜的中式饭,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饭,使菜肴辣而温和,白饭淡而香浓;一顿饭的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种类,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样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应用汤匙一小口抿出声的饮;至于吃饭,要提起饭碗贴着唇边,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提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宴会

中国人很少在日常用饭时喝酒,但酒在他们的盛宴上则担当重要的角色。在宴会开始时,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这时客人的饮酒兴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来祝酒,要先为别人添酒或汽水,后为自己添加,才合乎礼仪,且要添至近乎满泻为止,以表示尊重对方及彼此友谊,而主人家要尽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礼仪。若你不想饮酒,应在宴会开始时便表明,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

宴席结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时,宴席便正式结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会站立起来,表示宴会到此结束,并会站立门口向每位客人说声“晚安”,之后跟酒楼经理结账,主人家的其他成员则送客人乘车,挥手道别并目送车子驶离开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数不会只有一种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衬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猪肉,会以爽脆的绿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衬托粉红色、柔的猪肉。一顿饭不会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时端上两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则以菜肴的搭配为大前题,通常同类的菜肴会同时端上,不会前后分别端上,总之整顿饭都要讲求协调的`搭配。

饮料

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汤是他们饭食时的最佳饮料,在特别的日子或场合上,中国人

会饮葡萄酒或烈性酒,却不会饮水,这与西方人不同。中国茶是茶楼的主要饮料,虽然有其他饮料供应,但他们认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饮料,尤其是吃了油腻的点心,茶有助洗去油腻。每桌都供应一个或两个茶壶,且可不断添饮,客人只需揭开茶壶盖并放在壶顶上,便有侍应前来添滚水;无论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为别人斟茶,但记著要先为别人斟,最后为自己斟,这才合乎礼仪。茶楼备有不同种类的茶叶,客人可随个人喜好选择。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中西方饮食文化之差异

中国与西方在饮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处,中国人比较喜欢大伙儿到茶楼,因可品尝更多款的点心及菜肴,虽然茶楼都备有二人饭桌,但大多数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饭桌。茶楼通常很噪吵,气氛不像西式餐厅浪漫,若二人吃饭,可考虑不选择去茶楼。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一、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对法国餐桌礼仪的忌讳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中国人乃礼仪之帮,民以食为天,用餐岂能没有规矩!虽然说讲不讲究都是一日三餐,但是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吧!

1。请客要早通知,6:00入席,5:50才叫客人来,不合适。

2。主人家不能迟到;客人应当迟到5-10分钟,这是非常体贴的客人哦,注意掌握,自然宾主皆欢。

3。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或是背*墙、柜台的;讲究些的饭店,会用餐巾

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哦,除非你打算好请客喽:

4。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

5。做客人的不能直接向点菜员吆喝指点,应该乖乖坐等主人家点菜;如果客人确实有严重的忌口或爱好,应当轻轻告诉主人家,主人自然要替他做主,满足客人小小或大大的要求。

6。主人家,不点或少点需要用手抓或握着吃的菜,比如蟹、龙虾腿、排骨等等。一顿饭来上三个这样的菜就没治了。还有什么礼仪可讲! 7。不勉强也不反对别人少量饮酒,无酒不成宴嘛!

8。上酒水上菜了!老外喜欢自夸手艺,国人可不作兴吹嘘自己点的菜,主人家细心观察凉菜上齐、每位杯中都有酒水后,当立即举杯,欢迎开始之类的,转动圆盘或是示意右手边的主客动第一筷。主客可别推让太久哦,大家肚子都饿了,就等你开吃了!吃了的别忘了赞美一下哦。

9。之后的每道菜一上来,虽然服务员与主人还是会转到主客面前,但并不用太拘泥啦,如果正好在我面前,又没人转动圆盘,我也会先夹一小筷子尝尝的!

10。主人家要常常转圆盘,照顾到绝大部分客人;陪客则补充招呼服务一下;客人的手能不碰圆盘而吃完整餐,则宾主又皆欢啦。

11。如果没有服务员分菜或是公筷、公勺,夹菜的时候可要先看好,切不可用自己的筷子在盘中挑来拣去,甚至搅拌!不是每个人都像爱人一样不介意你筷子上的口水的!通常看准了拣距离自己最近的那部分。

12。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使吃相看起来不是那么急切。

13。食物在口中咀嚼时,切记的大事就是闭紧双唇,以免说话、物体掉落、汁水外溢,以及免得发出“骠叽骠叽”的倒胃口声响。

14。无论是用餐期间或用餐前后,都应当背部挺直,尽量往后坐椅子而不*。用餐期间,基本上双手都在桌面以上。

15。一个太好胃口的主人,和正在减肥的客人,不适宜这样的饭局哦。

中西方观念的区别

中西方园林区别 篇2

一、培养对象

就中国而言, 培养对象即入学人员条件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大学大专或本科毕业, 具有相应年限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 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更多的管理知识, 力求成为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则集中在大专或是本课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主要专业的人群。比如我现在的学生, 他们高考时之所以选择该专业大部分是看中了工商管理专业每一类学科都会涉及, 从而拥有广泛的就业面, 这也算是为毕业之后做考虑。但是据我了解, 这类学生虽然每一个科目都有涉猎, 像会计、管理学、人力资源等等, 但是他们并不是都精于每一科, 相对每科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还是处于弱势竞争状态。所以对各科的专业学习技能还需要加强。

在国外, 例如一些英联邦国家, 他们的工商管理专业基本是设置在大学本科或以上的教育水平。也就是说, 大部分人选择工商管理专业, 都是直接攻读的是工商管理硕士,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MBA学位。因为大部分攻读工商管理硕士的人都已经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相对于没有基础知识的普通学生, 他们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 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很多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对课题的研究与数据收集分析中。所以他们能够更好的接纳和运用高级的管理学的知识。或者说, 还有少部分人为的只是拿到一个MBA的学位, 这样可以便于在以后职业道路上使自己更有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作为一门涵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行为管理两大方面的学科门类, 他的主体课程范围也就十分广泛, 包括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等等, 其中经济学就被细分为微观、宏观、西方经济学三个方面。就国内的高校而言, 因为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的只是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在类似一些欧盟国家, 他们是以修学分的形式来完成整个学业。举个例子, 研究生毕业要求修满36个学分, 每科4个学分, 那么需要学生自己选择12门课去学习。这个选择当然会有专业的老师根据你的能力、时间安排和学科的难易程度为你提供方向性的意见, 但是起码这个学起来自由度相对较高, 程度由易到难, 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做调整, 这也就会比国内高校广开课、门门修的效果要好。一般来讲, 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是作为主要科目, 也就是必选科目, 特别是项目管理, 它按照难易程度可以被分为两个等级。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盟国家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选择的这种模式, 首先, 他会有一个难易程度的安排, 可以先学到基础的东西再到深入的理解, 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其次, 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学习更为灵活, 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比如, 比较轻松的课程可以选在同一个学期修完, 较难的一点的或者自己比较有兴趣的可以单独用一个学期来修完, 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年限, 一般是本科3年内、硕士2年内修满相应的学分。

三、教学模式

中西方教学模式的差异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因为人口的原因, 中国无论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采用的大课堂的方式, 40~50人一个班, 人多就会有“浑水摸鱼”的现象, 偌大的教室老师只能尽可能的使愿意听课的学生认真听课, 如果用更多的时间去纠正小部分学生的纪律就会耽误正常的上课时间。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 外国的课堂, 一般皆为不超过30人的小班教学, 这样老师可以认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及程度。所以, 这就是硬性规定课程的大班教学的弊端之一。一直以来, 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一直强于实际动手能力, 中国的课堂也缺乏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机会。在各高校中, 因为管理的原因, 假如要外出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 需要经过层层审核批准同意, 手续复杂繁琐不说, 带队老师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 五六十个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确实必须要引起重视。因此这一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则鲜少在国内高校中频繁开展。但是, 在相当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西方国家当中, 频繁展开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活动是很普遍的。具体而言, 就是老师对一个要讲授的题目, 是以指导性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探讨这个专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除了要求你做好文字性的叙述之外, 更看重的是来自真实数据与背景材料的支持与分析。作业和考试内容也不会是单纯的单选多选题, 都是实际案例分析或是对一个问题的分析描述。充分体现了“教育个体经验的累积、发展与改造”这句话。比如某“项目管理”的作业是关于某航空公司的项目计划, 乍一看, 连这个航空公司的名字都不认识, 因为都是真实的案例, 所以还需要自己去搜集有关这个航空公司关于这个项目的所有的数据, 查找相应的资料, 甚至是走访到这家公司做详细了解。最后相当于把整个航空公司和这个项目全部深入了解了一遍, 最后一步才是进行数据分析并提交作业。对条款的细致把握和复述可能中国的教学模式更能出成效, 但是对于将条款运用在实践中去分析, 这则是中国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弱项。

到毕业论文的时候, 中国学生更多的是文字性的精彩描述, 但是在国外老师看来这些缺乏实际性。他们要求学生进入真正的公司去做实践, 每周反馈、交流信息, 在经过反复修改、数据统计之后得到毕业报告, 当然, 最后面对着校长及各科老师做现场演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 就国内的学生而言, 我更多看到的是对书本的背诵, 校园内并不充裕的实训室、鲜少的实训机会。不过, 国内有一个不可多得的优势, 则是毕业之时会有很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 这给学生们减少了求职的压力, 另一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校外实践的机会, 对提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就业前景

就就业前景来说, 中外的工商管理毕业生可谓是大不相同。在中国, 要求这种技能的职位通常都是普通文员或是教师, 很少会运用到学到的各种团队管理技巧与职能。但是, 在国外, 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这些知识、技巧、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实业当中, 将领导、管理职能发挥出来。从而更根本地贴合了工商管理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的经营决策, 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宗旨。

综上所述, 工商管理一个涵盖了很多科目、很多方向的专业, 其实在地域划分和各个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我们需要更多是将优点融合, 更多地锻炼中国学生的灵活分析能力, 这样才能使各国的知识与人才更好得相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祝西盈, 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述[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白莉民.出国留学与预想不到不到的问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中西方园林区别 篇3

市政及住宅园林二者的特点对比

对于市政园林及住宅园林来讲,其都有固定属性、自然属性及美学属性。然而,因为二者本身的使用性能存在差别,因此,二者各个属性也存在差异。对于市政园林来讲,其归属于城市服务的范围内,例如:街道边的绿化、市政广场、公园、道路景观等。

由功能性质看来,市政园林含有多种城市类别的服务特性,所以,具备城市功能,例如:街边的绿地为人们提供休息的功能,公园的绿地为人们提供休闲等功能。在规模方面来看,市政园林的范围较大,例如:一座城市的综合性公园面积约为106㎡。公园的面积较大,对应的设计尺度也较大,能够让整体市政园林的布置更显大气。例如:在天安门广场,建设设计人员就利用建筑物的高度来表现空间感,对周边的建筑物高度进行控制,从而让广场显得更加开阔,并且突出了纪念碑的壮丽。市政园林的设计,也多采用大方、简单的设计方法。

对于住宅园林,其具备的特定使用功能就是为城市的民众居住环境提供服务。同市政园林相区别的是,住宅园林的性能并没有市政园林广泛,但优点是更具针对性,从民众的日常生活入手。住宅园林的服务对象包含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尤其是老人与儿童。

市政及住宅园林在设计方面的差别

1.设计方法的区别

市政园林,望文生义,就是为广大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特点就在于公益性或者半公益性,是城市的对外窗口。由整体来看,不管是公园还是街边的绿地,是广场还是道路的景观,它们所表现的都是当地的特色与风土人情。例如:在广州,其被成为花城,在其道路绿化、街边等都体现出花城的概念。在广州的天桥上,放置了很多杜鹃花,在主干道上,也加设了花坛,让人充分体会到花城的魅力。这就是利用小盆栽、植物等表现城市本身特点。自然,也可以利用建筑小品、设置景观等方法体现城市风貌。

2.设计尺度的区别

设计尺度对于市政及住宅园林来讲,是最大的区别。市政园林追求的是大气的表现效果,重视简洁、整体感。在尺度上也较大,进而在进行细节处理方面仅可以对个别进行处理,防止对整体布局造成影响,不同的类别具有不同的尺度。例如:在广州的东站广场,在绿化设计中,就将其图案设定为一个大的花环,尽管在两边的人行路上加设了小得座椅等休息场所,但整体上的尺度很大,不但是广场,在道路绿化方面也体现出了带状的间接形式。

而对于住宅园林来讲,其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周边居民的活动范围进行细致考量,令其更符合人们的需求。所以,它在设计期间表现得更为精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小区的出入口位置。对于住宅小区来讲,出入口就像建筑物的外表一样,体现了小区的整体形象,因此,此位置也是住宅景观的关键场所。应基于交通方面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小品、植物、铺砖、造型等方法建设优美精致;其二,中心的位置。中心位置归属于小区的聚集地,并且也是小区最热闹的场所,所以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讲,将小区中心位置当做景观重点及轴线部分,经常以景观楼、长廊等当做重点,与广场、绿地等景观相结合,进而变成住户习惯聚集的场所;其三,组团的中心位置。这是住宅楼与住宅楼间的重要绿地,同时也是居民接触最频繁的场所,不但可以俯视进行欣赏,同时也可以近距离进行观赏;其四,住宅楼旁边的绿地。因为住宅楼旁边的绿地是人们外出或散步可以看见的地方,不仅应用较为频繁,同时也对住宅楼发挥映衬作用;其五,架空层。其是过渡阶段,连接着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如果可以有效利用,就能够为民众提供休闲的场所。

3.地面铺装的区别

地面铺装是限定空间的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景观设计的关键构成内容,同空间的环境与景观的表现方面存在密切关联。对于市政园林及住宅园林来讲,其在地面铺装上存在的区别一般可以体现为图案及建材原料两方面。市政园林一般多应用大面积的铺装来表现其宏伟效果;住宅园林通常会选用精致铺装,为居民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同时,在图案方面,市政园林多表现为大方、简洁,而住宅园林会显得精细、复杂一点。

4.植物配置的区别

植物配置的区别又可以划分为植物类别选取的区别于植物配置方法的区别两方面。对于市政园林来讲,其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选取植物类别期间多以改善环境、大面积的密林等为主,为民众创建轻松的活动场所,而住宅园林则多选用精细化的植被,对小区的环境进行美化。同时,市政园林及住宅园林在景观照明及选取小品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总结

一所城市的景观及风貌是由市政园林及住宅园林共同构成的。在进行市政及住宅园林设计期间,不仅需要结合基础的园林设计标准,同时还需要细致分析二者的特点,应用合理的方法,进而提高城市的品质,为人们创造舒适生活。

参考文献:

[1] 肖冬英.“四季花城、炫彩广州”—广州亚运城运动员村景观绿化设计[J].安徽建筑,2010(05).

[2] 张成.浅谈园林植物配置艺术[J].现代园艺,2010(02).

中西方园林区别 篇4

一.房地产园林工程因受用地面积所限,所以不能大面积的铺开来做,即便一个小区的容积率很低,绿地面积对较大,但是设计师对绿地的使用也不会象公园那样去做,最常见的做法是将绿地进行集中,然后做成中心广场或中心花园的形式,也就是房地产的绿化是有所侧重,而不是到处铺开来做,这就是小区跟公园和市政工程的最大区别。

二.房地产由于受制于建筑(楼房)的楼距、排列形式、交通组织等因素,所以它的局限性比较大,设计师要考虑的东西也比之市政和公园要多。因此一个小区的园林能称得为好,就更能体现一个设计师的水平。能在方寸之间做出效果要比大面积的地方要难做这个道理是谁都懂得的。

三.房地产园林对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更细,

本人就做过几个小区园林的经济技术指标分析。具体要将绿地、硬铺地、路面、水体、照明等进行细分,而硬铺地里还要分出铺砖和铺花岗岩的区别,而不同的铺砖地面还可以分透水砖和空心植草砖等。而对于市政和公园的园林工程来说它的要求就没这么高,这也是前者跟后者的区别之一。

四.相比较于市政工程,房地产开发商更加注重于对成本的控制,上面我说到的做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为什么要这么细就是这个原因。毕竟是要参与市场竞争的,每一分钱的投入都是要严格控制的。有了这个前提,做起园林工程来得更加细心、上心。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开发商三次推翻了设计院的方案,,工作图做了五次还是没有最终确定。害的设计院差点不接活了,毕竟每一次的改动都是非常伤脑筋的,而设计费又增加不了多少。从中可以看出,就是从设计阶段开始,就注定了房地产的工程要求要比市政的高,施工的难度也就相应的高,这点业内人是有共识的。

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 篇5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明确二者的异同,对于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从追溯西方人本主义起源,探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以及辨析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三个方面着手来探讨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 关系

我党第一次公开使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此社会各界予以了广泛重视和拥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从我国经济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概念不明晰,有的甚至简单地将二者等同起来。事实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因此辨析二者的异同,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西方,人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自然界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所关注的主要话题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问题,而人类本身的问题是第二位的。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哲学开始发生转变,改变了以往主要解释自然的取向转而研究人类本身,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了人,人们对自身的探索拉开了序幕,西方人本主义经近代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之间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发展达到顶峰。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流派纷彩异呈,各有建树,相互砒砺,但都以人为视界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的是人本的回归。其特点主要有:

第一、注重作为人的个体的内在体验。他们认为比认知真理更加重要的是人的个体感受,主体之所以为主体,正是由于主体独特的内心体验与感受。他们反对抽象地谈论人,因为研究“类”的人是徒劳无益的,只有个体感受才是真实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代人本主义的内心体验是“神秘的意志情感,性能自觉,不服从任何规律,更多地带有悲观色彩”。

第二、反理性和反传统。无论是率先举起反理性大旗的叔本华与克尔凯郭尔,还是狄尔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尼采的超人哲学,也不管是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的“存在意义”,还是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无不具有反理性反传统的特征,人本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成为了同义语。他们认为,无所不包的黑格尔思辨抽象哲学,恰恰是人的空场。理性只是一些僵硬的东西,它不能掌握人的内心奥秘,也不能解决道德,价值等问题。他们谴责社会对人性的束缚,主张用神秘主义的自觉、体验、启迪、意念等方法,从根本上抽去理性对“人性”的种种压抑,回到最本真的人的生存方式中去。

第三、强调个人的主体性。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提高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多彩、有价值。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虽然也重视人,但它却主要把人作为实体,并且采用实验室研究自然物质的方法来研究人,或者用一些抽象的普遍原则来规定人的本性甚至有的把人视为肉体的机器或视为理性的动物,其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人的主体性。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将人视做物,强调人比物高贵,反对用研究自然物质的方法来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反对用抽象原则来规定人的本性,主张从人的现实存在出发揭示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有以下几个局限:现代人本主义以反理性和超越主体与客体两分来颠覆传统来寻找作为本真的人的回归,可是,它们不仅颠覆了别人,同时也在颠覆着自己。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阶级基础是中小资产阶级,在过去,资产阶级是一个统一的阶层,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处于统治阶级的地位,然而,在垄断形势下,其平等的经济基础开始瓦解,内部分化加剧,中小资产阶级不断受到垄断资本的排挤与吞并,并且始终摆脱不了任人摆布的命运。当初倡导的理性与荒谬病态的现实,促使人们苦闷迷茫,愤世嫉俗,悲观厌世,最终逃向神秘主义,怀疑主义。在这种意义上,与其说现代人本主义呼唤人的回归,还不如说非人性的社会现实滋生的结果。他们当然不明白决定他们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只能空喊人本。由此也不难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为什么要强调人的意志,情感本能等东西。因为在一个充满“危机与异化”的社会里,人们见到的人本只能是痛苦、彷徨、孤独、沉沦、烦恼、异化、绝望等词汇,这也恰恰展现了一幅资本主义制度科学技术与人性对立的图景。是社会危机与人的异化现实滋生了现代人本思潮,它只能是人本主义的一株不结果实的花。因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从,也不会从它赖以产生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根源,“他们只能从其内在体验感受去抽象思辨,并赋予这些感受以本体论的品格,他们简单把一切罪恶推给理性及科学技术,而看不见操纵这些东西的罪恶制度之手,更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性的矛盾”。以这种方式去找寻人本和颠覆传统,最

终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把他们自己也颠覆了。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核心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是核心的部分,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其它部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本质和核心。其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以用其他任何物质代替或比拟的,永远处于中心和优先的位置。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人与社会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人总是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人民作为时代主人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仅对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内容之一。从根本说,任何真正的解放和发展的前提都是使人们从各种束缚中摆脱出来,才能确立人的历史主体的地位,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性。正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所以人才无愧与担当社会历史中的主体,人可以把自己同周围世界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世界存在着某种关系,从而把自己当作主体,把自然界和社会当作客体发生关系。人和社会是一个有机整合的整体,也只有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人还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第二、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确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在社会实践中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并且在实践中做到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人性化服务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实质是把一定的服务对象当作目的;出发点是服务对象的目的;落脚点是使服务对象满意;方式是以符合服务对象的合理要求和要求的方式进行服务;内容是尊重服务对象的合法权利,不断满足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尊重服务对象的能力差异,尊重服务对象的个性;尊重服务对象的独立和平等人格,促进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关注服务对象的生存与发展命运,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性发展要求。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其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和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引申出“共同价值观”。为什么要确立共同价值观?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日趋多样化,经

济形态、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价值追求、行为选择都日趋变化,人们之间差异、矛盾时有发生;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和新的就业人员,面对这些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影响社会的团结和安定,造成人心浮动,也影响党的群众基础和凝聚力。因而,需要找到一种大多数人都赞成和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妥善处理人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人们之间出现的矛盾和裂痕,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以人为本就符合这样一种形势和要求,这可以说是我们党在寻找共同价值观的进程中的一大收获和进步。以人为本从价值观上要求人们关注之间的共同性,要求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求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尊重每个人的合法权益、能力差异和创造个性。所以,以人为本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和接受,能够有效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确立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第三、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它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尊重人、解放人、塑造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个性需求、差异、人的平等、权利、创造能力;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机制、体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休。完整地讲,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和关怀人性发展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公正,就是关注弱势群体;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合法权利,尊重人的能力差异,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二者之前有相互联系的方面,在本质上又有各自的区别。从相互联系的方面来说,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都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且都强调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尺度,尊重人、关注人,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但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决不能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简单地归结为西方的人本主义。

首先二者理论的基础不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继承的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是人的社会,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人们的社会关系规定着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的人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人在社会实

践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西方的人本主义是以唯心史观特别是抽象的人的理论为基础的,它抹杀人的社会性,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脱离了人的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去孤立地考察人,而不是从人们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人,将人从社会关系中剥离开来,完全抽去了人的社会历史特质。他们所讲的人,是脱离了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纯粹的生物学个体,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以此为出发点,是不可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的。

其次是价值的取向不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并把这一点作为它的根本价值取向。它强调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人本主义却以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和发展为价值取向,它从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出发,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他们讲的人的发展,并不是为了所有人的发展,更不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为了一部分人即统治阶级自身的发展。他们认为,“人是最高的价值主体,人本身就是目的,而社会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种价值观实质上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最后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方式不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主张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和根本前提。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人本主义离开社会制度来谈人的发展,把完善人性当作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他们虽然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却没有认清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他们以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人本身的特性,在于科学技术或物质文明的发展,所以找不到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和新的表达方式。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虽然吸收了人本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但它并没有停留于人本主义,而是超越了人本主义。因此,绝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1.[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

5.郑忆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传统人本主义.华东师范 大学学报,2006(1)

6.贾建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J].理论参考,2006(2)

7.韩庆祥.以人为本的涵义和现实意义[J].理论参考,2006(02)

8.史少博.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J].理论参考,2006(2)

9.宋家佩.试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J].蚌埠党校学报,2007(2)

10.郝孚逸.从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J].理论月刊,2007(2)

11.包心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理论参考, 2006(2)

12.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理论参考,2006(2)

13.郭晓君,赵建辉.关于“以人为本”若干问题的探析[J].理论参考, 2006(2)

14.薛德震“.以人为本”的实践意义[J].理论参考,2006(2)

中西方园林差异 篇6

什么是园林?无论你远渡重洋去过法国的凡尔赛宫,伦敦的丘园,还是纽约的中央公园„„只要你到过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江南苏州,欣赏过那“甲江南”的苏州园林,就一定会被那清丽的典雅的园景所陶醉;如果你到过曾是九朝国都的北京城,看过故宫、北海、颐和园等辉煌的皇家苑囿,也会被那恢宏的气势,壮丽的屋宇和楼堂所倾倒;如果你曾信步“深山藏古刹”的宗教圣地,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山明水秀的风景,定使你心旷神怡,超凡脱俗。这些风格迥异,令你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就是园林。

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历史上,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定: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在中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两大派系,它们各具特色。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北方,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不脱严谨庄重的皇家风范;私家园林分为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两个分支,江南园林自由小巧,古朴淡雅,具有尘虑顿消的精神境界;岭南园林布局紧凑,装修壮美,追求赏心悦目的世俗情趣。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体系中的一大分支,都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风景园,都富于东方情调。这个造园系统中风貌各异的两大派系,都表现了中国园林参差天趣,丰富多彩的美。

(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追求宏大的气派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意志,形成了“园中园”的格局。所有皇家园林内部几十甚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对整体宏伟大气势的考虑,必需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及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落,这样一来也往往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轴线关系带入到本来就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

(2)私家园林。

①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大多数是宅园一体的园林,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在城市里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它是可居、可赏、可游的城市园林,是人类的理想家园。江南园林的叠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矶,或以散置,或倚墙彻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为园林主景的叠山技艺手法高超,称盛时,苏州环绣山庄的假山堪称个中佳作。

②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亦以宅园为主,一般都做成庭园的形式,叠山多因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很有水云流畅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叠假山的,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风长。由于气候温暖,观赏植物的品种繁多,园林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阴葱郁。

西方园林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18、19世纪的西方园林可以说是勒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这两大主流并行

中西方园林艺术比较 篇7

“园林艺术”是一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艺术。园林设计是要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伴着历史的脚步,园林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但是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世界造园系统分成了各具特色的三个独立系统,分别是西亚系统、欧洲系统和中国系统。那么同样是园林,同样是为了满足人对美好环境的诉求,中西方园林之间到底存在哪些异同。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来对中西方园林艺术做一些粗浅的比较,来回答上述问题。

1 差异性

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是十分鲜明的。概括地说中国园林一直沿着“崇尚自然”的道路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其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能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园林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尽管其风格多变,但总体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崇尚理性主义,以形式的先验的和谐为美的本质,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下面从以下几点来对中西园林的差异性展开论述:

1)形式。

园林艺术虽并不完全属于视觉艺术的范畴,但是其核心始终是创造出赏心悦目的环境。所以谈到差异,我们应该先从带给我们直观印象的形式差异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中西园林在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园林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最终做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则完全不同,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景观的自然状态。

2)对待自然的态度。

形式上的不同只是造园活动在结果上的体现,园林艺术离不开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所以这种结果差异性恰恰体现出了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的不同。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因此中国造园的美学思想是自然拟人化,而西方则是人化自然。

3)审美取向。

由于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审美取向便各有侧重。中国园林倾心追求的是意境美。西方园林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讲究“情景交融”,景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中国园林意在赏心,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

4)文化背景。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追根溯源,要从东西方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是生长于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遵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重情”的美学思想。

而在西方形式美的法则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这种“唯理”美学思想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这种美学思潮一直顽强地统治着欧洲达几千年之久。西方的几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

2 相似性

从上述“差异性”比较来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二者毕竟同属园林艺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颇多共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起源。

西方园林始自古波斯,由猎兽的囿逐渐演进为游乐的园。中国有关园林最早记载,始见于殷、周之际的“囿”和《诗经》所咏的“园”。园囿是当时栽种果蔬、捕猎禽兽有关生活的生产单位。由此可见,中西方园林的起源有着形似性。

2)发展。

从时间上看,西方的造园历史要久于我国,但是双方的成长期都在中国西汉也正当罗马帝国公元前百年左右,在罗马与长安几乎同时出现了规模宏伟的帝王御苑,之后私家园林相继出现,之后的不同时期中西方出现的园林类型也是相似的。17世纪法国凡尔赛宫的出现代表了西方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同时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所以中西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3)造园元素。

历史上任何时期,不论中西园林所用材料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从这一点来看,中西方的园林具有物质同一性。

4)服务对象。

园林属于一种奢侈品,并非寻常百姓所能享用,所以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园林的主要服务对象都是社会中的特权阶级。

3 结语

正如国画中的山水画,中国的造园艺术是在深刻领悟了自然的本质之后,试图接近自然并以象征的方式展示自然的一种抒情表达。也许“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能表现出中国园林的精髓——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造园家在设计创造园林的过程中,尽管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渗透到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去,但是他们造园的目的却是试图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来表现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是精益求精的,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在我们继承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前人尊重自然的态度,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的造园活动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总结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与相似性,指出差异性体现在形式、中西造园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审美取向及文化背景之中;相似性则体现在起源、发展、造园元素及服务对象等几个方面,对今后的园林艺术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园林艺术,差异性,相似性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童隽.造园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冯纪忠.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J].建筑学报,1989(6):76-77.

中西方园林区别 篇8

摘要:中医学中的脏腑概念与西医中解剖所见的脏腑器官不完全相同,脏腑不仅是指解剖器官,它是包括解剖器官在内的整体功能单位。通过对比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中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脑和脊髓、子宫等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功能介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讨中医解剖与西医解剖的脏腑结构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脏腑 解剖 结构 功能

脏腑学说属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实体器官是西医解剖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大部分非医学专业的人认为中医和西医描述的脏腑器官是相同的,即说心就是指心这个器官本身,其实不然。本文通过查阅《难经》《素问》《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阅读文献及书籍,总结了中医与西医的脏腑(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功能表,用于对比两者在描述人体组成部分的特点并解答上述问题。

从表中得知,中医与西医解剖在心、肝、脾、肺、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脑和脊髓、子宫的形态结构和位置毗邻的描述基本一致,但在功能描述上确大不相同。西医解剖在器官功能的描述上简单明了,如心的功能描述:心是连接动、静脉的枢纽和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而中医解剖对心的功能描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可见西医解剖是单纯描述器官本身功能,中医解剖是描述整个系统功能,体现整体功能单位。

综上所述,中医是有独到之处的,但是功能单位的名稱应该和西医解剖有所区分,以免混淆,中医的脏腑应重新命名,用“气”换“月”。例如,等,另外,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可以把西医的长处引入,例如使用医疗设备实验数据或诊疗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使祖国的医学理论更完善,治疗手段更先进。

参考文献:

[1]柏树令.系统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傅延龄,丁晓刚,李德威.论脏腑概念及其命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3):1-4.

上一篇:教育技术能力高级培训下一篇:监理工作总结市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