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困生转化总结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学困生转化总结(精选8篇)

学校学困生转化总结 篇1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学困生”转化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要提高优生的成绩、培养特长生,又要照顾和关爱学困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使转化“学困生”工作面临许多新的困难,本着教育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原则,有侧重点地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广大师生、家长及社区等职能部门的努力,使“学困生”逐步减少,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全体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学困生”要多给予尊重、帮助,不得对“学困生”歧视、挖苦、和讽刺。

学校政教处、团总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大型集会、升旗仪式等时机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法律教育、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及时表扬和挖掘“学困生”的先进事迹、介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能力。学校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活跃校园的学习气氛,减少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班主任的教育工作。

1、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始前摸清班级中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名单,包括学生家庭地址、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工作单位、父母教育学生的方法等学生的第一手资料的整理。有计划的进行帮教活动。

2、班主任每学期都要对“学困生”进行深刻的了解和给予热情的关心。建立“学困生”档案,做到每学期进行每生2次以上的“学困生”的家访,填写“学困生”家访记录。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及时给与学习与生活上的帮助。

3、班主任要协调好“学困生”与其他教师、其他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其他课上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科任老师一同解决。如学生的纪律问题、学生的作业质量、学生作业量的大小等。

4、班主任要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对学困生的态度,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组织学生围绕“学困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学习的信心。

5、对“学困生”的表扬奖励宽松一点。在许多班主任的潜意识里,“学困生”就是“垃圾”“渣子”,一无是处。他们对学困生往往采取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做法,结果使学困生变得越来越差。其实,“学困生”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他们正确的、闪光的东西埋得很深,若不注意观察,不从细微处寻找,便很难发现。为此,教师不能用“有色眼镜”去审视学困生,而应用“放大镜”去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适时、适势、适度地对他们进行褒奖,真诚地为他们每个细微进步而喝彩。教师应多给学困生一些赞许的眼神、多给一些真诚的微笑、多给一些由衷的赞语、多给一些轻柔的抚摸,让“学困生”意识到自己被重视、被赏识,从而克服自卑,找回自信。

(三)科任教师的教育工作。

1、科任教师要针对自己所教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学困生档案,调查了解学生在此学科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以便为以后的转化工作奠定基础。

2、科任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学科辅导工作,对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要使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定期和不定期辅导相结合,认真做好辅导记录,对每位学困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科成绩必须有所提高有所转变。

3、在日常的检测与抽测中,科任教师要尽量出难易度不同的试卷,使学困生有选择的余地,学校在随机抽测中也要出2套试卷,使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难易度不同的试卷。在日常课堂教学工作中对不同学生的提问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使用难易度不同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在抽测中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减轻学困生的思想负担,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四)学生的自我教育。

本学年,我们要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1、学困生要正视自己的困难,不放弃、不气馁、主动与教师同学交流,不懂就问。独立完成作业,保证作业质量,看到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2、妥善处理好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听众长辈的教诲,有主见,不“言听计从”,明辨是非,集中精力,争取学习上的提高。

3、其他学生要团结友爱,对学困生不讽刺、不挖苦,待同学热情,与学困生“交朋友,结对子”,帮助同学一起进步。

(五)家庭教育工作。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赢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1、学校主动通过班主任、家长会等机会每月与学困生家庭联系1次,了解学生在家庭、社会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与家长达成共识,交流探讨教育的最佳方法。

2、学生家长在家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正视学生的困难,重视孩子,加强监督,多用鼓励的话语,千万不可放弃孩子,与教师一起为孩子的进步加油鼓劲。

(六)校外、社区教育工作。

整合社区、社会的资源,加大对学困生的帮教工作。利用各村、居委会、社区干部,多走访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的实际情况与困难,提供需要的帮助与经济援助,共同做好学困生的帮教工作。

学校学困生转化总结 篇2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就得深入了解, 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坚持在了解中开展教育, 在教育中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 如基础知识差、教育条件不好、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不良、智力发展水平低等。农村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个人因素。

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及人生的奋斗目标,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极为被动。上课不专心听讲, 思想开小差, 作业马虎了事, 对疑难问题漠不关心。这样的心态导致他们学无所得, 越是学无所得, 则越怕学厌学。再加上知识的系统性和积累性, 便容易使学生形成知识缺陷的恶性循环。而知识的缺陷使他们付出了十倍的努力, 也只有很小的收获, 甚至没有收获, 这样造成他们感到自己的努力无法提高成绩, 因而也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从而导致他们采取放弃的态度, 表现为自暴自弃, 破罐子破摔。他们不再做积极的尝试, 在学习任务面前显得呆板、倦怠, 似乎认输了, 消极等待给他们安排的任何后果。导致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即使在一定的学习活动中因为自己的某一举动而获得成功, 也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表现为绝望、沮丧、害怕、被动、退缩、逃学, 作业随心所欲, 得过且过。这是学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

2. 家庭因素。

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文化或文化偏低, 对教育的意识淡薄, 对子女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不能督促、指导孩子的功课。一切依着孩子的个性, 任其发展。怀有一种让孩子混上几年, 识几个字的狭隘思想。还有少数学生是父母离异, 或父母逝世, 或者父母外出打工, 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 因失去家庭的温暖而逐渐变得消沉, 不求上进。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师因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看重考试的成绩,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没有耐心, 教师的厌恶、斥责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更加没有自信;由于学生多次的不良表现, 使教师对他们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关爱越来越少, 批评增多。没有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使学困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失去了学习的

4. 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偏远落后的山区, 社会发展落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 以及民族风俗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思想、学生学习的态度都较为落后, 加上教育的基础设施薄弱, 整个山区总体来讲, 教育发展水平偏低。

二、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是可以消除的。任何一个发育正常的少年儿童都可以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正确认识学困生。

学习遇到困难是一种客观现象。辨证地来看:“困”只是暂时状态;“学”是本质, 是永久的动态。学困生成绩落后, 不一定就是智力低下。事实上, 绝大多数学困生的智力与优等生的智力并无太大差别, 只是由于非智力的作用未能发挥, 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但大多数学困生的上进心未泯灭。他们在品质上和学习上都有愿意改变现状争取上进的积极性, 同时又存在明显的惰性和消极因素。学困生在改正错误克服缺点的过程中反复性大, 往往步履艰难, 所以不能指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就有大的改变, 要有长期作艰苦细致思想工作的准备。

2. 要关爱学困生。

由于学困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 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 家长的指责, 同学们的白眼, 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作为一个教师, 如果对这些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 就会舍不得在他们身上花功夫, 情真意切地去做思想工作。在班级生活中, 具有不良学习生活习惯的学困生往往会“志同道合”形成一个小集体, 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极不利于他们身心地健康发展, 同时也增加了教师思想工作的难度, 直接影响班级体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学困生小集体在班级中一旦形成, 转化就会难上加难。学困生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 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 要转化后进生, 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教师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 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 只有消除了学困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 才能开展转化工作。所以教师对学困生首先要多接触, 细心观察, 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 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 对学困生要一分为二。

学困生的缺点较多, 也较突出, 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 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 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 作为一个老师就应该注意发现学困生的微小进步, 坚持一分为二, 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 积极引导, 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 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 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 增强进步的信心。

4. 对学困生要严中有爱。

对学困生的不良行为, 教师不能掉以轻心, 听之任之。如果教师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 任其发展下去, 必然导至苗头从小到大, 形成恶习, 但是大张其鼓地批评教育, 处理不当, 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做出事以愿违的事。六年级上学期, 有学生向我反映班上多次丢失钱和学习用具, 我得知消息后, 感到十分恼火, 又是一件无头案。可是不清查出来, 我也不心甘。暗地我找个别学生谈话了解情况, 找线索, 经过调查, 目标落在一个曾背地拿过同学东西的学生上。我多次找他谈话, 启发教育他, 给他讲道理, 谈危害, 并保证他的事不在班上公开, 为他保守秘密。经过两天的个别谈话, 解掉他的思想包袱, 他终于说出拿同学钱的经过。事后我履行了诺言, 并帮他还了二十五元钱。同时和家长取得了联系, 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 共同教育好孩子。家长知道情况后也十分重视, 时常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同时也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 我没有因此事撤他小组长的职务, 反而时时关心他, 提醒他, 避免他重犯缺点, 从那以后, 他改掉恶习, 还时常帮助其他同学。

中职学校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策略 篇3

关键词:中职 学困生 形成 转化

一、中职生的现状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以中考落选生居多,入学年龄15~17岁,毕业时一般也不超过20岁,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接受能力差、文化课基础薄弱,故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严重,自卑感和失落感强,对学习较难适应,对自己又不能准确定位,因此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不少学生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这不仅给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得教学质量明显下滑,也使得用人单位很不满意。面对现实,中职学校必须科学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抓住机遇,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采用新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出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

二、中职学校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情况分析

(一)社会因素

由于中职生在身体、心理等方面还不成熟,因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极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良风气,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思想成长、心理发展等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家庭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较大。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文化基础比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大多数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使孩子学习无压力、无动力、无监督,渐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以致于知识漏洞越积越多,便形成了学困生。

(三)教师因素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其教育思想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忽视了学困生,学困生身上的好多不足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反感。因为学困生得不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表扬和赞赏,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所以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们甚至背上了思想包袱,变得自卑、孤僻,很艰融入这个大集体,而且冷漠的环境让他们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了更多的学困生。

(四)学生自身因素

中职生虽然年龄大致相同,但个性品质却不同,他们正处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但又非常敏感,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能应对现实问题,自我约束力差,难以控制一些不良情绪,易产生抵触、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这样的学生就很难在班级中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品质,学习成绩也很难理想。

三、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一)加强与家长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教育观念、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情况,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得力助手,要经常性地进行家访、电话沟通等,齐抓共管才能奏效。

(二)教师要改变态度,关爱每一个学生

转变学困生,课堂是主阵营,教师不能持有偏见,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耐心、细心地去教导,真正做到爱生如子,鼓励和肯定学困生,用放大镜看优点,用显微镜看缺点。平时要多接近学困生,多了解他们的内心。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使浪子回头,学困生缺乏父母的爱、同伴的爱、社会的爱,因此教师要在心理上让他们得到满足,慢慢地他们就会喜欢你,上课愿意听讲,并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渐渐地从“厌学”转变到“愿学”,直到“乐学”。

(三)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转变学习态度

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关键在于鼓励。大多数学困生都有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所以,我们应经常性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让他们能从很小的成功中获得喜悦,使他们感受到“我能行”“我也行”,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激发。学困生之所以被称之为“学困生”,是因为他们有很多“困”的方面。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学习方法和习惯,都较其他学生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结合实际,降低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本着“浅、慢、细”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四)帮助学困生形成良好习惯,让内因发挥作用

首先,教师要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课堂教学时,要设置多层次问题,给学困生较简单的问题回答,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有机会体验成功,逐渐克服自卑心理。其次,要帮助学困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发挥他们内在的潜力,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从让人“牵着走”到自己“学着走”,再到“跟着跑”。

学困生转化总结 篇4

一、与学困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关心和爱护后进的学生。这是做好学困生思想工作的重要的前提,爱护学困生是打开后生的心扉的金钥匙。我们班有几个学困生,如王爱民,魏志成,马世龙,高成龙,魏思琪,江咏春, 贾浩楠。

二、在这个学期中,我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继而对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做法。

1、在日常教学中,向学困生提出科学而严格的要求,诸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

2、平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努力做到不歧视,多鼓励;不粗暴,多宽容。多给他们以爱心,多理解,多尊重,多信任,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习上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上课时多留意,多体贴,下课督促他们及时完成和更正作业。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单独辅导。

3、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过去,根据实施情况,调查研究,找出他们的“症结”,对症下药,促使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去学去做。

4、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要正确看待和评价学困生,在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方面下功夫,多表扬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促使他们对其感兴趣,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

5、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经常亲近他们,多找他们谈心,反复教育他们,对于学困生不能歧视他们,还要有耐心地反复教育他们,并且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鼓励。

6、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当给予鼓励,用闪光点照亮其前进的路,促进他们学习。

7、教师坚持做到每节课“层级化”训练分明,练习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既有“双基”知识,也有拓展训练,保证学困生学有所获。

8、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鼓励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下,找到自己的长处。

9、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读读、说说、演演,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0、课堂活动中,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11、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用语文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在这个学期中,他们几个进步都特别大,尤其是是贾浩楠,马世龙,平时语文生字词语都不会,经过一学期的转化和帮助,两人成绩都有了特别大的进步,尤其是贾浩楠上课也能认真听讲了,作业按时完成,进步特别大,在这次的考试中也考了70分,比起以前进步非常大。让我特别欣慰。还有马世龙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纠正他这个多动的毛病,也为了让他和同学们更好地接触和交往。我做了一个决定,让他当我的语文课代表,当我在班里宣读这个消息时,班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他的不好。不同意让他当。我看班里的学生对他的意见很大,心里竟有些动摇了,在想是不是这个决定做的太鲁莽了。虽然在后来把他的这个职务给撤了,但是,马世龙的转化还是很大的。在这次考试中,马世龙以90分进入了优秀的行列。让我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欣慰,一个学期的工作没白费。

学困生转化案例、总结 篇5

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学生平常爱违反纪律,喜欢搞恶作剧,犯小错误,自控能力差,上课时总是管不住自己,坐姿不正。我发现他在学习上存在“等、靠、要”的坏毛病,等老师来教,靠别的同学来帮忙。甚至动歪脑筋,课间跟几个成绩好的同学搞关系。所以上课一拿到题目,不是想着我要快点想、快点做,而是磨磨蹭蹭的拖延时间,一到下课铃声响,连忙用眼睛看着别的同学,示意别人:快来教我。作业马马虎虎,潦潦草草,作业速度较慢,总是拖拖拉拉,经常不完成。

二、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没有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态度不够端正,缺少奋斗目标,但他比较好动、倔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不错,主要原因是懒惰、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较好,在家是独生子,父母在外忙于生意,家中老人缺乏正确教导意识,过分溺爱,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却愈演愈烈。父母有时对孩子过高的要求,过高的期望,又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致使其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有

/ 4 点自暴自弃。

三、转化措施

(一)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如果能唤起他的自信,把这种自信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并以此为起点,不断积累自信,挖掘潜在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意志等。那么他就有可能渐渐脱离学习困境,在学习上会有所进步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公平地对待班中的每一位孩子,对孩子不忽视、不歧视、不疏远,关心他的学习、生活,经常性地与他沟通交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公平、公正的。

(二)列计划,定目标。

帮助学生列出学习计划。由于他们基础较差,课后要及时的督促他们进行复习和巩固。学困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学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让他们经常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尝试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三)优化课堂,激发兴趣。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地主动,提高效率。差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这样学困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一学期下来,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能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 4

(四)重视课内课外的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

富有新意的课初开端。每堂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好的开端。课初开端主要任务是使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方法是富有新意、不拘一格、时间长短适当。

(五)课外辅导

认真分析孩子原有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重点教给孩子必要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向家长传达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改变家长以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多俯首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聊聊,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生活。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教育孩子要慎批评、多鼓励。

四、转化效果

刚开始,学生还是不听讲,上课仍自己玩自己的,作业能动笔但相当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上课有时能集中注意力了,作业认真多了,基本能按时完成,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总结:

总之,教学是一门学问,上课是一门艺术。要想教好学,上好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更是很难。不过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

/ 4 己的人生价值。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势在必行,而且必须做好。学困生有他们的共性,也有个性,我们要从每个学困生的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给学困生多一些爱,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让爱的雨露滋润他们,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成绩在逐渐地上升,虽然有小幅度的反复,与别人没法比,但他自己比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老师能利用学生的特长来发展他的能力,并促使他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那要比单独地为他补单纯的课程效果要好得多。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

小学学困生转化总结 篇6

通过一番深入交谈,我对每位学困生的心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我对症下药采取了家访、电话抽查、建立家校联络本等方式进行初步的转化。

二、 多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首先在课堂上我随时注意他们的举动,稍有不对我会轻轻的走到他们身边,用不同的体态语言去提醒他们,使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老师在时时刻刻的注意着我,我必须认真听。其次在课堂上我还会为他们专门设计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鼓励他们回答。使他们立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一点点的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一次次小小的收获中增强自己的上进心。

三、转变班级其他学生的看法,为学困生重树形象。

班上的这几名学生长期以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学困生。我教育其他的孩子,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学困生,他们已经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有所进步,我们要改变固有的观念,让他们对自己的进步充满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困生们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二年三班的姜海龙同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他还经常会问我很多问题,上课不在只坐着,有时还能问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学习。每次上黑板听写生字词语都能写对很多字词。期中考试得了57分的好成绩,5月月考取得了62分的好成绩。

学校学困生转化总结 篇7

笔者对960名职高一年级学生抽样后,设计了学情调查、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摸底测试、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问题和不足、对学生作业及练习情况跟踪检查、家庭情况等多个项目,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座谈、数据分析,发现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笔者在此主要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阐述。

一、内部原因

1.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有的学困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学习,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学数学无用;有的学困生视学习为负担,读书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和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作业抄袭,应付教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 意志不强。

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差,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

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太多的失败使他们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导致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 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学困生数学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结构不完整,仅有一点数学知识也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题目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

5. 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

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被动。他们只重视知识结论,生搬硬套,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

6. 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

学困生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对实际问题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7. 依赖心理强。

学困生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教师和同学的讲解上,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数学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

二、外部原因

1. 小学阶段的基础差。

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不能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数学学习困难,长期积累,导致恶性循环。

2. 教材的原因。

初中小学相比,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作业量大,学生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了数学课的学习,导致到职校学习更加困难。

3. 应试教育的原因。

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在初中,部分教师初一重视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4. 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戏厅的吸引,再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教师的原因。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社会功利化思想对教师的冲击,致使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产生心理偏差,体罚、讽刺、挖苦学生,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 家庭的原因。

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一些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溺爱子女,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了自私、蛮横的不良性格,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善意的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教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留守学生身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造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脱节。另外,突发事件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自然灾害等,致使一些学生学习中断,心灵遭受重创,从而出现心理偏差,又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鉴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化学困生是不现实的,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们。具体的转化策略如下:

1. 消除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利息问题、收益大小问题、利润大小问题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本领”才会大,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2. 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普遍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他人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3. 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

4. 根据学生和专业实际,制定教学计划。

目前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内容庞杂,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在知识点的设置上从易到难,降低坡度,低起点,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在教法上采取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对于学困生,不求全会,但求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质的飞跃。

5. 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 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给予学困生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这将会内化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7. 加强教学研究,注重数学实践活动。

教师应对学情进行流动分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征集数学小论文;数学竞赛;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等等。

实践表明,数学教师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丘维声.数学[基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学校学困生转化总结 篇8

关键词:三位一体;转化;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15-2

在广大农村,因经济困难,很多家长大都在外打工,无法关注子女教育;社区建设也比较松散,更无力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因此,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很难使“家庭、学校、社会”真正形成合力。当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成为学困生的时候,仅靠学校教育已显得势单力薄。如何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转化学困生,这是农村普通高中必须思考而且亟等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问题。学困生大多自身性格不完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如有的学生懒散心理严重,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学生单凭主观想象行事,渴求进步,但只有三分钟热情,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受到老师或父母批评时感到学习无乐趣,自卑厌学。部分农村子女还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小偷小摸、打架滋事、厌学逃学、沉迷网吧等一些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缺失。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父母大多长期在外打工,疏于对孩子的监管,孩子养成了不良的习惯;有的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分对其溺爱,凡事都为其操心,孩子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还有很多普通高中的学生,要么在长期亲情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要么接受的是隔代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学习关心不够,只过问孩子的吃喝,至于学习方面则不闻不问。同时,一些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祖辈们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因其自身素质限制,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3.学校教育失当。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没有理顺。片面强调学校教育,将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演变为指挥,家庭教育成了依附。学校教育片面强调成绩,在评价、奖励学生时,把智育成绩摆在显要的地位。引导家庭教育也产生了片面性。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形式单一,家长会是采用最多的一种。与之形成的反差是,家访、与家长个别谈话等个别指导形式日趋减少。再加上个别教师工作态度简单粗暴,让本来就因为生活贫困而变得自卑感强,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农民工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进而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

4.社会因素影响。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冲击下,影响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一是网络环境的不良信息,有可能引起中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另外在虚拟世界漫无目的地游走,会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二是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直接影响着农村群体子女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家庭经济的原因不能为他们子女提供更多的经济帮助,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织成了一种张无形的网,将普通农村子女紧紧围绕,凡无力摆脱就造成程度不一的行为障碍,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造成了学习障碍。

二、“三结合”网络教育转化普通高中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1.建章立制,成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

几年来,我校逐步建立了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位一体三结合教育网络。社会对学校教育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必须大力开发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中积极有利于学校教育的一面,积极吸纳与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增进社会对学校的了解,谋求社会对学校改革的支持,以保证素质教育顺利推行。我校聘请法制副校长,并经常给学生开设法制讲座。校刊上经常刊登学生家长教子的经验教训,以及给学校提建议的文章,刊登学校的教改和班级活动情况。在社会上应建立和健全青少年教育组织,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中小学校对青少年开展校内外教育工作。我校还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先进的社区”、“名优企业”、“派出所”、“检察院”等单位及一些历史文化古迹等,开辟为学校的德育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定期到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调查,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评价社会思潮,进行价值观教育,进行对国家对人民发扬奉献精神的教育,进行反对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的教育,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志向。“三结合”教育网络使学校摆脱教育管理方面孤身奋战的局面,壮大了学校教育的力量。

2.设立机构,建立家长学校,家校互动,充分发挥家庭亲情教育的优势。

父母是子女的“终身教师”,教育子女有同步性、渐进性、持续性的特点。家庭教育施教于日常生活中长者的示范与潜移默化的言行结合,具有感染性、陶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

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培训。经常召开不同类型的家长会,教育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做好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时克服家庭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了家校合作的管理机构。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议。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由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形成一致的认识,求得家长的配合,不断改进教法,改进管理。

开展家校联合互动活动,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效。请学生家长参观学校,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增强教育子女的针对性;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意见,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开展教师对学生家庭走访活动。建立家访工作制度及其他相关制度。通过实地走访、电话交流等方式,学校、家庭互通情况、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增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克服工作盲点,提高工作效果。开展“家长学生评教师”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家长、学生提供建言渠道,收集、整理家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个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把家长、学生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本人,以加强师德师风监督,促进教师工作改进。通过家校互动活动,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水平,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实效。

3.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困生转化跟踪档案,加快信息反馈,实现信息共享。

只有掌握了学困生的具体详细材料,才能对他们有的放矢的教育。要广泛、深入、细致了解学困生,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不能局限于班级,要把了解的范围拓宽到家庭和社会;要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要了解他们的优点、长处和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方案,并做好转化记录,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下,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措施,对转化中的成功做法应及时总结。学校随时将学生表现和转化情况用校讯通、飞信、QQ群等方式与家长分享,定期举办学困生转化经验交流会。我们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将对学生的各种教育的信息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在各自教育领域的措施与影响协调起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4.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困生转化,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分层教学,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工作。改进教法、指导学法、提高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备课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地为学困生着想,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合理要求,分层分组,加强辅导,即在摸清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情况下,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一定的层次。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优先考虑学困生,实行分类推进,因材施教。实施学困生学科帮带制度。教师在备课时的学情分析、上课时的提问、作业批改时分析、思想动态的把握等,方方面面予以关注,给学困生以提高发展的机会。

(2)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困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厌学心理、自卑心理、胆怯心理、掩饰心理、疑虑心理,压抑心理、惰性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学困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从他们个性心理入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3)重视习惯养成,树立学生自信,让学困生从“自闭、自卑”走向“自主、自强”。从根本上说,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是因为性格的缺陷。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学困现象,就必须家校联合,科学地训练习惯、优化性格,挖掘潜能,从学生的仪容仪表、纪律观念、行为习惯等着手,有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好的习惯才能收获美好的人生。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还要全面渗透赏识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给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无形力量,能促进他们尽快转化,抛弃自卑,增强自信,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学习上的要求变成内在的学习需要,实现自我转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他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凝成合力,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形成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茉.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新课程学习(中),2014.

[2]彭康清.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及其相互作用.考试周刊,2015.

上一篇:市场营销的促销策略和公共关系下一篇:我爱秋天作文600字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