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精选8篇)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 篇1

近年来,南乐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南乐经济发展大局,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耕地与基本农田总量始终保持稳中有升,耕地质量明显提高,连续12年实现了全县耕地占补平衡有余,确保了我县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增收,为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耕地资源保障。

一、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县政府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专门听取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汇报,安排部署全县耕地保护工作。县政府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均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耕保护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将耕地保护工作列入了目标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管理制度,强化责任目标考核,明确了各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同时,逐级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目标管理网络,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完善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图件与资料,全县12个乡(镇)基本农田档案齐备,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签订到村、到户。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宣传投入,设立耕地保护宣传标志6处,乡、村级与地块保

护标志达到近800多处,同时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县电视台发表有关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管理的讲话,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保护耕地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耕地保护社会氛围。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初步成果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全县耕地面积为4.22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6528公顷。

二、连续12年实现全县耕地占补平衡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 篇2

1.1 揭阳市耕地数量与结构

根据201 1年揭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揭阳市耕地总面积121618.73公顷。耕地中,灌溉水田95108.92公顷,占78.20%;望天田486.55公顷,占0.40%;水浇地588.43公顷,占0.48%;旱地25244.47公顷、占20.76%;菜地190.37公顷,占0.16%。详见下表1:

1.2 揭阳市耕地分布与质量情况

2011年末,揭阳市耕地总面积12.16万公顷,人均耕地仅0.0202公顷。根据揭阳市的实际条件,全市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阳光照射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和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

2 耕地的动态变化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耕地动态变化

从揭阳市2003-2011年的土地变更数据可知,从2003年初到2011年末这8年,揭阳市耕地面积从总体上看耕地总量各年变化是减少多于增加。耕地面积从2005年初的121674.73公顷减少到2011年末的121815.89公顷,规划实施8年内共减少耕地240.34公顷,平均每年减少30.04公顷。见表2。

单位:公顷

2.2 揭阳市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可作为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后备资源数量不多,面积比较零碎

揭阳市境内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60%,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相见分布,开发这些后备资源,投资多,难度大,新增耕地面积的潜力有限。根据统计,揭阳市尚有4032.3公顷的耕地后备资源,但是土地开发及土地整理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限制因素也较多,实际开发整理得到的耕地面积会小于4032.3公顷,形势不容乐观。

2.2.2 农业生态环境有待加强,耕地利用障碍因素较多

揭阳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加重,工业化和城镇化方式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重金属元素等排入水体或土壤,造成耕地肥力下降,为农产品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二是自然灾害。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未能完善,揭阳市部分农田抗洪能力较差,洪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2.2.3 土地潜力未充分发挥,且粮食产量呈递减趋势

2007年揭阳市粮食单产456公斤/亩,2010年揭阳市粮食作物单产降为417公斤/亩,2005年至2010平均单产只有437.1kg。单产的下降表明由于农业收益降低,对土地的投入减少,造成土地的生产潜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2.2.4 重经济作物,轻粮食作物,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粮食作物质量不高。虽然经过"九五"期间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抗”良种,但是由于优质稻比例仍然偏低,高产劣质的问题还是十分突出。另外的问题就是粮食价格低,导致人们重视经济作物,不愿种粮,使得粮食作物的耕种面积减少。

3 揭阳市耕地保护战略研究

耕地的基本情况是揭阳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也是我们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措施的前提和立足点。针对揭阳市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3.1 强化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

耕地问题是全社会的大问题,关系到社会每个成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子孙万代的生存。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耕地资源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对这一紧缺资源要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

3.2 加快耕地保护体制创新

在满足各类建设用地的同时,也要实现耕地保护目标。要制约新增建设用地无序扩张,逐步建立起与本市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对耕地保护的反馈机制,逐步加大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力度,引导和利用建设用地收益补偿耕地,发展农业生产。

3.3 实现耕地保护技术创新

1.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率。一是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确定保有量和保护率。二是适时修改规划和调整用地指标。三是根据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退耕面积较大的城区,应减少耕地保有量,降低基本农田保护率,重点保护灌溉水田、菜地、旱地等良田。

2.建立一套适应揭阳市耕地保护特点的土地评价体系。

3.建立耕地预警、监测系统,对耕地资源实行动态监测。

4.加速土地信息化建设,实现耕地保护技术创新。

摘要:文章在揭阳市耕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揭阳市耕地存在的问题,提出揭阳市耕地保护战略。

关键词:耕地保护,问题,战略,揭阳市

参考文献

[1]吴正红、燕新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2]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11]28号).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如何保护耕地 篇3

博弈从一开始就有。

2009年8月,直里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成立才两个月,协会小组长、50岁出头的村民陈友遇到了一个难题:是冒着较大的污染风险赞成项目入驻带来60万的土地征用费,还是放弃项目,保住良田和村民的正常生活?

纠结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陈友才早早起床,顾不上吃饭就去找村领导、镇领导和国土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他下定决心,要为自己和村民争取土地权益。

早在1960年,中共中央下发了《要十分珍惜土地——中央批转江苏指前标人民公社的一份材料》,向全国介绍推广当时金坛县指前标人民公社惜土护地的经验。半个世纪后,我国首个由农民自发成立的村级耕地保护组织——江苏金坛市直溪镇直里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成立。

这样的地域重逢,是巧合,还是必然?金坛直里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成立的前因后果到底是怎样的? 为何全国“首创”会出现在这里?

维权

人地矛盾突出,直接催生了农民自发建立耕地保护协会的意识

直里村位于直溪镇工业集中区,是集镇经济发展的黄金地段,为所属的直溪镇提供90%的工业用地。但是,村人均耕地只有1.13亩,低于金坛市人均1.15亩的平均水平,加上土地后备资源缺乏,每年都有不少项目落地,征地矛盾突出。

直里村先后多次与土管所、镇政府进行沟通,希望寻找一条合适的途径解决这一矛盾。

2009年3月,有村民提出可否成立一个保护耕地的自治组织,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监督村民依照承包合同规定的用途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及时发现和制止破坏耕地现象,加强与国土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直里村原村主任袁敖青,联合老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主动申请成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自己保护自己的土地。

管卫忠,时任金坛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已经强烈感受到了村民主动参与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他觉得这是件大好事, “政府应支持、引导农民搭建自我管理土地、保护耕地的平台,农民的土地得让农民说了算,土地的收益分配也得让农民说了算,实现农地农民管。”

很快,这一提议获得了国土资源部门和镇政府的支持。

仅仅3个月时间,2009年6月,“直里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顺利挂牌成立。

同时,《直里村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章程》出台,确立了协会的工作范围、会员权利及义务、机构组成。协会下设耕地保护巡查、土地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三个小组;聘请当地工作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的村民小组长或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担任会员,并选举产生各组组长。

协会秘书长李登泉说:“我们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是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监管和保护。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是生活的来源,我们只有把握好土地这一关,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们的正常生活。”

博弈

2009年8月,在当地引进的一个家禽中转站项目中,农民保护耕地协会第一次凸显出作用

2009年8月,协会成立刚两个月,一个禽类中转站招商引资项目进入直里村。“要20亩土地,就在我们前面”, 协会创始人、会长袁敖清说道。

“我们说良田不好用,这是定死的。”

原来,项目地需要设立在窑厂一带,而那附近有一个大的自然村,住着六个生产队。“项目地靠着村子太近,还有一个村人用水洗手啊,如果下雨水肯定要冲下来,对环境会有污染。”

面对征地矛盾,直里村耕地保护协会及时召开了会议。在直里村,镇政府开会拟定的招商引资项目,一部分会以通报的形式进行公布,并征求村民意见来做决定;一部分会直接拿到农民耕地保护协会进行讨论。由于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会员代表的是大多数农民的意见,故多数会员的表态结果会成为项目通过与否的关键。

经过讨论分析,会员们大都认为,项目对村中的生活用水和环境会造成污染,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且项目经营能力并不高,协会拒绝这个项目,该招商引资项目最终被否决。

尽管村委会因此减少了10多万元的收入,但会长袁敖清说:“眼前的利益少了些,但保护了耕地,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

“我们现在想想,还是成功的,农民没意见了,我们心里也舒服了,更得到了农民对协会的认可。”袁敖清说。

现在,企业在直里村入驻前,都须征求协会意见。协会集体表决,决定是否同意项目落地。

而老袁开始成为村上的大忙人,因为几乎每天他都要到会员家里和村边的耕地上去转一转。他说,其实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土地流转出去以后的就业、生计问题。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代表农民和土地使用企业谈判,用村里土地的同时必须要解决村里人的就业和社保问题。

受益

协会的工作,做到了让农民满意,更让农民受益

协会成立后,通过将农民分散的土地信息集中,将土地集中流转到农民合作社,保证了农民土地流转的及时与均衡,达到集中经营、规模经营、现代经营的效果。同时,协会与企业合作,搜集市场信息为土地流转提供积极服务。

“直里村有40亩零星山地,原来每亩收益才80元。通过协会的积极引导,直里村将每亩土地收益增加到400元,是原来的5倍。”李登泉举了个例子。

在拓宽农民意见表达平台、维护自身权益方面,协会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010年常州彩业集团欲征地35亩,村内仅开会三次便协调成功,且征地当月将补偿与保障等资金足额下发。

目前,金坛市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数量已发展到16家,覆盖全市所有镇(区)。每个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均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完善的制度章程,明确的工作职责,严密的机构组织。

鉴于协会民间组织的特性,金坛市探索筹备耕地保护协会指导站,对全市协会开展业务指导,帮助协会更好地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的功能。

金坛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克洪表示:“农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强了,建设用地报批等工作的效率也就提升了。”

两年多来,金坛市基本实现零信访。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已监督实施土地整理项目2万多亩,制止违法用地约112亩,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份,化解信访矛盾上百件,协助做好土地流转3万余亩。金坛市成功创建江苏省土地执法模范(县)市,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担忧

耕者有其权,不仅没有导致“局面失控”,而且实现了农民、村委、政府三者间的共赢

其实,在协会成立之初,金坛市国土干部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稍有不慎,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局面失控”的担忧,完全在情理之中。

成立这样的农民耕地保护协会,会不会形成农民对政府的对抗?协会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能不能掌握正确导向?其人员配置和队伍性质如何认定?这些都是作为耕地保护主管单位的国土资源部门无法不考虑的问题。

直里村耕地保护协会通过实行组成结构的三三制,打消了政府的疑惑。三三制,即村组干部、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占三分之一,以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协会与党的政策一致;村民中具有威望且较高素质的农民占三分之一,以保证始终代表农民利益,与农民和基层具有良好的贴合力和亲和力;优秀的年轻人占三分之一,以保证协会的决策与导向具有前瞻性。

另外,理事会7人,由村干部担任,并在协会内担任三个小组的负责人。协会会员以自愿方式加入,但须满足具有协调能力、宣传能力、组织能力、群众威信,并能服从领导、能起到模范作用等条件。理事选拔一般先由村委会拟定人选,而后在每季度会员集中学习时举手表决确定。会员每届任期三年,理事每届任期四年。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 篇4

市人大农委课题组

为深入了解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的情况,摸清耕地质量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论证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着力改善耕地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市人大农委根据年初工作计划,组织开展了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情况调研。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洪任组长,市人大农委组成人员、专业组代表和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专家学者为成员,在市农委、市国土局、市水利局、市农综办等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开展。调研组于 7月18至21日听取了市农委、市水利局、市国土房管局和市农综办的专题汇报,随后,分成三个调研组分赴奉节、开县,石柱、涪陵,长寿、綦江和巴南等区县开展了实地调研并与区县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效果 耕地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资源保障条件,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局。保护耕地,数量是基础,质量是根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确保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截止6月30日,全市实有耕地3364.3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881.69万亩,分别占市政府确定的目标102.88%、104.78%。在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领导重视耕地质量,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十一五”期间,按照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 “314”总体部署,积极创新耕地保护模式,探索拓宽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级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高起点大规模的投入和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了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实施了综合治理以实现建设项目用耕地占补平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得以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以改善,为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做到了“三个落实”:一是抓好组织落实。调研中了解到,奉节、石柱、涪陵、长寿、綦江、巴南等区县的农业项目区都成立了以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二是抓好人员落实。在项目实施小组的人员构成上,大部分采取从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国土所等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并从时间、经费和工作条件上给予保障。三是抓好责任落实。区、乡镇街道、村、组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村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

(二)综合开发治理耕地,提高了中低产田基础地力 全市坚持不懈地实施了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治理中,坚持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生物、科技措施综合配套、着重对项目区水利排灌、机耕道路、生产便道、土壤培肥等进行整理。自1990年立项实施到2010年,已累计改造治理土地81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产业开发和科技配套,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建成了一批高效生态农业、优质稻米、绿色榨菜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比如,调研中了解到,涪陵罗云乡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共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新增纯收入总额300万元。潼南、铜梁、璧山、武隆等蔬菜重点县和酉阳、巫溪等蔬菜不能自给的边远山区县,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成片打造蔬菜基地,使项目区结构调整得以优化和升级。在三峡库区和武陵山区实施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增强了保土、保水、保肥能力,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市里按项目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推广费,对项目区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进行投入,加大对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市级每年还集中部分科技推广费,对全市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予以支持,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农业科技水平。

(三)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保证了耕地粮食生产安全 在当前我国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狠抓耕地质量建设,着力提高产量显得尤为重要,对稳定粮食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在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库区基本农田建设。投资61244.637万元,建成基本农田62.2万亩,其中一、二级高标准基本农田21.2万亩,粮食生产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每亩平均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基本农田平均亩产增加70公斤,项目区年人平增收73.6元。二是推进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专项规划》,经国家六部委审定批准,核定项目总投资19.55亿元,建设规模216.4万亩,建设年限2008年至2015年,实施范围包括33个区县的退耕还林区。截止目前,2008的建设任务已经全部竣工投入使用,2009建设任务完成90%以上,2010的建设任务正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退耕还林区人均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确保退耕还林区村民口粮的供给。三是参与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2010年的田间工程实施方案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评审,并下达了投资,进入实施阶段。四是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基础能力建设。2010年全市启动了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在合川等31个粮食主产区县的100个粮食生产重点乡镇高产创建示范区实施粮食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国家投资2.2331亿元,建设规模25.4万亩。通过工程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每亩提高150公斤以上,增加农业产值2.25亿元。

(四)实施培肥沃土工程,调控了土壤环境健康质量 为改善土壤质量,全市实施了培肥沃土工程。一是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施肥观念的转变,提高了农民科学施肥水平。重化肥、轻有机肥、偏施氮肥等传统施肥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县从2005年的2个增加到35个,面积从80万亩增加到3275万亩,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近亿亩。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加6%—8%,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经济作物增收效果更为明显,亩节本增效80元以上,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二是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到2010年,已在25个区县实施了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累计投资5000万元,在重点乡镇实施秸秆腐熟还田、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和恢复种植绿肥面积331万亩,实施区域土壤有机质提高15%,亩节省化肥5-10公斤,亩节肥增收81.8元,调整土壤耕层结构,改善作物品质,减轻不合理施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三是积极探索被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在三峡库区实施了移土培肥工程,组织将三峡库区175米以下的优质耕(园)地耕作层土壤搬迁至182米以上的瘠薄耕(园)地上,同时配套实施了坡改梯等工程,平整土地,增厚土层,改良土质,提高地力,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开县粮食年产量能稳定在58万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一系列的耕地保护和改造措施,厚坝镇的大坝村移土培肥工程就是个例子,这也为我们探索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提供了可行性借鉴。

(五)注重耕地质量调控,防止了耕地过渡开发利用 全市注重耕地质量调控,解决雨养农田季节性干旱问题。重点推广三项技术:一是坡耕地水土和养分流失综合防治与农田养护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坡改梯经济植物篱技术;坡耕地垄作与聚土技术;坡耕地养护与高效利用农作技术。二是雨养农田集雨保水与抗旱耕作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建设蓄水池、沉沙池、贮粪池,以达到补灌抗旱和高效种植为目的的集雨技术;以坡改梯、增厚土层和经济植物篱为主要内容的工程保水技术;以垄作技术、覆盖技术、避旱栽培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农艺抗旱保水技术。三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治理,包括退耕坡地林草结合、林药结合和林农结合模式。为防止耕地过渡开发利用,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要求,科学规划布局耕地和基本农田,对高等别耕地和土地整治新增优质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对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在规划布局中予以调出。严格控制减少耕地,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协调处理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的关系,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安排各种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等,鼓励使用劣质土地和未利用地,控制对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占用。

(六)坚持实行先补后占,强化了补充耕地质量建设 今年共有37个区县参与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并率先在全国实现耕地“先补后占”的创新举措,还独创了新增耕地指标收购制度。截止12月初,全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319个,实施总规模122.6265万亩,完成总投资11.6057亿元,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21.27万亩,占2011年目标任务的211.58%,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为了强化补充耕地质量建设,按照国土资源部和农业部的要求,建立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规定,如《关于规范我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质量检测评价报告的通知》和重庆市地方标准《重庆市新增耕地质量》、《重庆市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及改造质量要求》,部分区县根据上述标准开展了补充耕地质量检测与评价,确认耕地质量。市国土房管局《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渝国土房管发[2005]97号)也明确规定,把农业部门出具的质量检测和评价报告作为项目验收的要件之一。近年来,验收国土开发整理工程项目225个,涉及补充耕地13.8 万亩,重庆市土壤肥料测试中心和部分有资质的区县土肥站化验室承担了质量检测和评价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耕地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土比重大

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是提高耕地生产力的首要条件。虽然全市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因为洪灾而导致的基础设施破坏仍比较严重,加之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耕地质量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农田水利仍然是基础设施中的“短板”。突出表现在: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农业抗灾能力弱。仅2008-2009年,全市损坏水库63座, 损坏灌溉设施6395处, 冲毁塘坝3280座,到2009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008万亩,仅占耕地的30%,全市75%的中小灌区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根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市耕地中,6度以上旱地占旱地资源量的91.6%。其中11°~25°的坡耕地占旱地的52.3%,全市近25%的坡耕地土层厚度不足30厘米,抗旱能力低,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弱,加之夏季的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5%,而且降雨范围和时段集中,常常引发重大地质灾害,导致耕地冲刷和基础设施受损。由于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加之耕作管理较差,造成了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土。按照《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全市中低产田土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1%,其中中产田土占40%,低产田土占31%。重庆基本上属于丘陵地区,虽然市里加大了投入资金的力度,但因历史欠账多,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才能缓解目前耕地质量进一步恶化的态势。

(二)耕地养分亏缺失调,基础地力逐年下降 2005-2008年对重庆市32个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县14.3万个土壤样品分析测试表明,60 %土壤缺乏有机质,71.1%的土壤缺乏速效钾,92.2%的土壤水溶态硼含量极低,导致全市土壤养分失衡。土壤石漠化和酸化也导致耕地养分失调。全市石灰石发育的土壤1112.78万亩,占土壤面积12.1%,其中耕地土壤达513.6万亩,涉及16个区县1000万农业人口。土壤酸化不仅导致肥力水平下降,宜种性变窄,农作物产量降低,更为严重的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活性提高,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除了自然环境、缺乏培肥管理等因素外,也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肥、轻钾肥”等不科学的施肥方法。虽然在全市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不合理施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大面积生产上乱施滥施肥料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经营规模小,且文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施肥主要靠自已摸索,盲目性大。普遍重视施用氮、磷化肥,轻视钾肥施用,不平衡施肥和过量施肥直接影响到农作物均衡增产和农产品的品质,同时也增加了土壤污染的风险。加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土地经营者对耕地重用轻养,甚至掠夺式生产,导致耕地耕性变差,土壤结构变劣,土壤越来越板结,养分失衡,肥力下降。

(三)耕地污染日趋加重,农田生态问题突出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很多污染物质的最后归属地。耕地污染成为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全市耕地污染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生活垃圾和污泥污染。城镇生活垃圾、屠宰场废弃物以及城市污泥等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病原菌,将其作为“有机肥料”投入农田,不仅导致土壤污染,也还造成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二是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废水污染。大量倾倒和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未达标废水给土壤造成了污染。一些地方将工业废渣比如磷石膏等作为“肥料”,将农田作为消纳“三废”的场所。三是农药污染。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禁止使用“六六六”,但时隔30年,土壤以及在这种土壤上生长的作物中依然能够检出“六六六”的残留量。四是重金属污染。据调查,重庆市耕地土壤中重金属比土壤背景值高0.5倍~2倍,特别是库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累积现象。稻田土壤重金属达到警戒级水平,旱地土壤重金属达到轻污染级水平。除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不高导致的人为污染物排放以外,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则是政府缺乏对农用化学品和畜禽养殖的统一有效的管理。农用化学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技术指导和污染防治等分别由工业、技监、供销、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管理,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也分别由农业、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目标、协调机制不畅,这都使管理的效率低下。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也是污染日趋加重的原因。目前对工业和城市企业事业单位有排污收费制度管理,而对农村的畜禽养殖场基本上没有用排污收费制度进行管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营养物质和有害农药成分流失的也没有经济手段约束。

(四)耕地质量年久失查,导致当前家底不清

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工作,摸清耕地质量等级状况,是制定各项土地管理政策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为主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协调管理转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一项综合化、定量化、精确化、多元化、信息化的工作,意味着将因地制宜、分类分级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根据土地调查成果、规划土地用途和国家制定的统一标准,评定土地等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农村经营方式、种植业结构、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城镇建设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带来的耕地数量、地力及其质量的变化很大。虽然部分区县开展了补充耕地质量检测与评价试点,确认耕地质量,但并没有对耕地质量进行等级的划分认定,也未进行全市统一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管理,导致当前耕地质量家底不清。

(五)耕地占补重数轻质,新补的耕地质量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增多,且占用的耕地多为城郊及平坝地区的良田沃土,而开垦整理的耕地多分布在山区、丘陵或滩涂,肥力低,结构差,致使其在5-10年内难于达到良田熟土的产量水平。据统计,全市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质量一般相差2-3个等级,其生产能力不足被占用耕地的30%。究其原因在于耕地后备资源中,面积大、条件好、易于开发利用的地块已基本被开发利用,剩余的大多是开发条件较差的地块,开发整理的地块面积小而分散,补充优质耕地的难度增大,可持续性也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虽然国家提出农业部门应当参与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抓手,部分区县的评价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

(六)耕地管理法规缺失,急需相应制度保障 目前全国在耕地管理方面没有专门的法律,只是在《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界定耕地质量涉及的具体内容、破坏耕地质量追究什么责任、具体处罚条款等等。而重庆也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来明确细化耕地质量管理的职责范围,部门分工,以及如何管理等等,市和区县农业部门基本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工作。耕地质量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康。耕地质量建设涉及农业、财政、国土等多个政府部门,部门之间在耕地质量建设上认识不一致,协调困难大。搞好耕地质量建设应该放在农业部门,而现行体制却放在国土部门。例如,改造中低产田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工程、水利、农耕农艺”三大措施配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农业项目政出多门,多头实施。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田建设,这些资金由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财政等部门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缺乏协调,各自为政,工程项目互不配套或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这些建设项目大多各自设计各自建设各自验收,没有按照国务院国发[2004]28号文件关于“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的规定执行。在法治社会背景下,全民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难以推进。

三、几点意见及建议

针对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及建议:

(一)开展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摸清不同区域耕地质量

前面提到,全市仅对补充耕地质量开展了检测与评价试点,并未进行统一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导致当前耕地质量家底不清。因此,建议根据新修订的重庆市耕地质量标准,组织专家用3-4年的时间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和评价,摸清不同区域的耕地地力水平状况、耕地质量及污染状况,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政府列出专项经费,以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实施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工程,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针对中低产田比重大和地力建设资金投入不够的问题,建议用5-10年时间,组织对全市粮食主产区及重点地区的耕地进行质量建设保护,根据全市不同区域的耕地地力水平在各个时期的目标,大力实施沃土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退化耕地修复工程。市财政局应当根据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确定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每年从耕地占用费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标准化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并重点支持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坡耕地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把握耕地质量动态情况

针对耕地质量保护技术设施方面,建议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耕地质量预警预报信息系统。一是加强对耕地质量变化进行监测的动态监测系统建设,密切掌握全市基本农田质量状况。二是建立区域性耕地质量数据库,包括辖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状况及环境质量指标等监测资料,实现数据的自动处理和高速传递。三是建立相关数据处理初级平台,努力实现耕地质量及其环境自动监控管理,为全市耕地质量预警预报服务。四是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根据全市不同农区生态环境、土壤类型、作物布局、耕作种植利用模式等,进一步优选和增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土壤改良实验监测点和土壤肥力常规监测点,设立永久性保护标志。

(四)推广提高耕地质量关键技术,减少肥料对耕地的污染 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应积极推广测土配方和稻草还田等提高耕地质量的关键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协调土壤、肥料、作物之间的关系,以利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解决稻田有机肥紧缺的问题,应大力推广稻草还田技术。稻草还田是生态有益、经济有效的农民可接受的稻草利用方式。另外,稻草直接还田在分解过程中和作物争肥争营养容易导致作物减产,草虫害加重等问题,因此在实行稻草还田时还必须与其他措施综合配套,如施用腐秆灵以加快稻草腐烂分解,适量增施速效氮肥,以调节土壤碳氮比、缓解微生物与作物争氮的矛盾,促进水稻前期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另外加大有机无机复混肥推广力度,为稻田增加有机肥源。加强对新开耕地的培肥措施,指导农民对新开耕地,运用测土配方技术多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新开耕地灌溉条件,对养分极缺的土壤鼓励农民种植豆科类作物,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五)建立耕地质量管理长效机制,严格对耕地质量的监管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尤其重要,建议市政府支持成立由市农委牵头,有国土、财政、水利和环保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耕地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全市耕地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对应用耕地的建设项目,立项、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必须要有农业部门的参与,并根据耕地的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对占用的耕地事先要由农业部门进行质量等级审定,补充或是新开耕地要有农业部门的耕地质量评估意见,方能通过验收,方能拨付工程款。同时,为了加强对全市耕地质量的监管,市农委应建设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成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基本农田质量管理数据库,实现对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数据的统一管理,实现对耕地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土地整理、新开垦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项目中,应加强农业部门的参与,从专业的角度、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对开发区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规划,提高开发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启动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法规

由于缺乏耕地保护法规强有力的支撑和有效的保障,导致基层在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占补平衡、中低产田改造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验收中,难以对耕地质量把关,对破坏耕地或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的行为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罚,对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立法已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目前,湖南、浙江、甘肃、吉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省颁布了耕地质量管理地方法规。据了解,市农业部门已经开展了耕地质量保护立法的调研与立项论证,2009年市政府安排了专项经费下达给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立法工作。建议加快推进重庆市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立法的工作,市人大农委将积极支持参与论证协调,力争早日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康乐县肉牛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5

2010年7月5日

今年以来,康乐县把肉牛产业作为一大支柱产业,走强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路子,整合资金,破解融资难题,狠抓基础母牛繁育,注重技术推广,开发饲草料资源,密切龙头+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肉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就肉牛产业发展中的重点工作开展做一简要汇报:

一、康乐县“十二五”规划中肉牛产业情况

康乐县“十二五”规划目前正在抓紧制定。肉牛产业经过5—10年的发展,要建成全省肉牛产业的核心区,形成以康乐为中心,辐射周边300—500公里,饲养母牛向外扩张,肉牛育肥向内集中的核心区域。到2015年,使全县肉牛饲养量达18万头,出栏10万头,人均肉牛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30%,畜牧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2020年,肉牛饲养量达25万头,出栏20万头,人均肉牛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0%,畜牧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0%。用5—6年时间,把康美集团打造成全省农产品加工行业少数上市公司之一。到2020年,康美集团年屠宰肉牛6万头,产值达5亿多元。

二、金牛资产担保公司运行状况

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同志帮助解决的500万元资金已到账,使金牛资产担保公司资产总额达4200万元,今年已担保贷款4040万元,预计年底担保贷款能达到1亿元。德隆公司、苏集宝祥肉牛养殖公司、宏鑫公司正在积极筹建小型担保公司,计划8月份投入运行。

三、康美公司为上海供应牛肉产品进展

已为上海大厦送去牛肉样品,上海大厦已同意使用康美牛肉产品。正在积极联系上海经销商,筹划建立专卖店,负责向上海市场供应康美牛肉产品,年内开展业务;已和东航签订协议,在上海世博会甘肃馆开馆期间,在兰州至上海的飞机上供应康美牛排。

四、与美国邦斯维尔公司合作事宜

美国邦斯维尔公司是清真肉牛产品加工、销售的国际大公司,在亚洲有广阔的高端市场。与甘肃在肉牛产业发展方面有合作意向,初步选定张掖、康乐两地,公司负责人已到康美公司考察3次,主要合作意向是相互投资、品种改良、秸秆转化利用、相互采购。目前,正在等待美国邦斯维尔公司的方案。

五、市场建设情况

正在积极筹建康乐县肉牛专业交易市场,主要由康美公司牵头,政府投资入股,规划在康美公司附近建设。市场征

耕地保护管理讲义 篇6

宅基地管理

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包括村庄和集镇)村民经依法批准,用于建造住宅(包括住房、附属用房等)的集体所有土地。

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居民及少数城镇居民为建造自有房屋对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权利。宅基地使用权可以分为两种:即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城镇宅基地使用权。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能超过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宅基地

1、必须持有本乡(镇)场农业户口的农民;

2、子女达到法定年龄结婚确需分户,而宅基地不够标准的;

3、统一规划建设的新村、新居民点需要安排宅基地的农民;

4、需要分户,年龄满20周岁而又无宅基地的农民。

5、外来人口落户,成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没有宅基地的;

6、因发生或者防御自然灾害、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需要搬迁的;

7、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农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使用宅基地:

1、户口不在本乡镇的;

2、申请人未满20周岁的;

3、原有宅基地面积超过规定标准50%以上的;

4、将原有房屋出租、出卖、赠与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他人或将住宅改作他用的;

5、法律、法规规定其他情形的。

下列情形之一的,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注销其土地使用权证或有关批准文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宅基地:

1、为实施村镇规划进行村庄改造需调整使用和进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占用的宅基地;

2、农村村民违反“一户一基”(因继承等合法取得的两处以上宅基地除外)的规定,修建房屋依法拆除后的宅基地;

3、农村村民户口迁出本集体经济组织后遗留的宅基地以及农村五保户去世后腾出的宅基地;

4、自依法批准之日起,满两年未建的宅基地(不可抗力因素等特殊情况除外);

5、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收回的宅基地。

农村宅基地初始登记办理程序

一、申请

二、辖区所初审

三、局相关科室审查

四、分管领导审核

五、主管领导审批 立、登记发证

七、资料归档

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初始登记资料清单

1、符合申请、办理宅基地条件的,由申请者提出书面申请(提供不了原件的,需提供复印件,附:村委会、乡政府、国土所出具的相关意见并加盖公章;市规划局收文件);

2、《农牧民住宅用地审批表》原件一份;

3、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平面规划图和“关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通知”红头文件的原件及复印件;

4、土地登记申请书(机打;申请人在表的最后签章;通讯地址需填写到村、组、门牌号;申请登记的依据需填写“

1、村委会、乡政府批准意见;

2、宅基地公示单;

3、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证号及文件、文号;

4、本村农业常住户口;

5、缴费票据”);

5、地籍调查表(邻宗地签字、界址调查员、勘丈员签章不得遗漏;使用者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填全;调查员需手工签字);

6、用地红线图三份(手工制图,需将周围明显地物准确标注,点之距标清,保持图纸整洁;图纸上的注释需机打;邻宗地使用者需在红线上签章,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字或因特殊情况无法签字的,需所里出具说明加盖公章;测量员、绘图员不得遗漏);

7、宅基地公示单(需盖村委会、国土所公章);

8、户口薄(提供户主首页及宅基地使用者的户口页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宅基地使用者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第二代身份证需复印正反两面));

9、法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在证明书上;指界人若不是申请者本人的,指界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粘贴在指界委托书);

11、工本费复印件

农村宅基地变更登记办理程序

一、申请

二、辖区所初审

三、局相关科室审查

四、分管领导审核

五、主管领导审批 立、登记发证

七、资料归档

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变更登记资料清单

1、转让行为合法的,由转让者和受让者提出书面申请;

2、《农牧民住宅用地变更审批表》原件一份(填写新的土地使用者情况);

3、原土地使用者持有的若为老《宅基地使用证》(绿本)的,需由新的宅基地使用者补办《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变更登记时一并提交《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平面规划图和“关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通知”红头文件的原件及复印件;原土地使用者持有的若为《集体土地使用证》(红本)并已办理过规划手续的,可直接办理变更登记。

4、土地登记申请书(机打;双方在表的最后签章;通讯地址需填写到村、组、门牌号;申请登记的依据详见“土地登记申请书模版”中的内容);

5、地籍调查表(邻宗地签字、界址调查员、勘丈员签章不得遗漏;使用者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填全;调查员需手工签字);

6、用地红线图三份(手工制图,需将周围明显地物准确标注,点之距标清,保持图纸整洁;图纸上的注释需机打;邻宗地使用者需在红线上签章,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字或因特殊情况无法签字的,需所里出具说明加盖公章;测量员、绘图员不得遗漏);

7、宅基地公示单(需盖村委会、国土所公章);

8、户口薄(提供户主首页及宅基地使用者的户口页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宅基地使用者的身份证复印件一份,第二代身份证需复印正反两面));

9、法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在证明书上;指界人若不是申请者本人的,指界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粘贴在指界委托书);

10、原宅基地使用者书写保证书,内容大致为:

1、出卖宅基地的理由?

2、本人现将宅基地转让给他人,我夫妇保证不另再申请和购买宅基地,若违反,我夫妇无偿的将违反规定而多占的宅基地交回当地村委会,所办理的土地使用证也自行作废。

11、原土地使用证、红线图和转让协议、主要证明材料的原件;

12、原土地使用者身份证复印件;

13、工本费复印件

国有农用地

国有农用地各项规费的收取标准、依据

科目:其他土地出让金收入(土地租赁金)、开发利用国有农用地的土地权属调查费、工本费、测绘费

依据:《关于公布库尔勒市农用土地基准地价即国有农用土地租赁金标准的通知》(库政发〔2006〕18)号)

《关于印〈发测绘工程产品价格〉和〈测绘工程产品困难类别细则〉的通知》(国测财字〔2002〕3号)

(新计价房〔2001〕500号)

标准:开发期在五年内(含五年)的土地按30元/亩﹒年标准收取;开发期在六到十年(含十年)的土地按50元/亩﹒年标准收取;开发期十年以上(不含十年)的土地按100元/亩﹒年标准收取。

开发利用国有农用地的土地权属调查费、工本费 开发利用国有农用地的土地权属调查费7.5元/公顷、国有土地使用证30元/本。测绘费20元/亩

国有农用地初始登记办理程序

1、土地使用者书面申请;

2、辖区所初审;

3、规划耕保科审查;

4、如未办理《水土开发许可证》的转交执法检查大队处理后转地籍科审查,办理《水土开发许可证》的直接转地籍科审查;

5、分管领导审核

6、主管领导审批

7、登记发证

8、资料归档

国有农用地初始登记资料清单

1、土地使用者申请报告(由本人书写,需注明何年开垦、土地坐落等)

2、政府批文、名单、公告、土地登记审核结果的复印件

3、土地登记申请书(机打;图号、地号不得遗漏;申请登记的依据需填写政府批复文号;申请人在申请表的最后签章)

4、地籍调查表(机打;邻宗地、界址调查员、勘丈员签章不得遗漏;使用者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填全;调查员需手工签字)

5、土地登记审批表(机打;图号、地号不得遗漏;申请登记的依据需填写政府批复文号)

6、法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在证明书上;指界人若不是法人的,指界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粘贴在指界委托书上;第二代身份证复印件需复印正反两面)

7、用地红线图三份(必须由局制图室核实后出图;现状、周围地物和四邻需准确详细,确保无纠纷;图纸上的注释需机打;邻宗地使用者在红线上签章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字或因特殊情况无法签字的,所里需出具说明加盖公章;国土部门指界人、测量员、绘图员不得遗漏;四邻签章需有土管员在场,见证签字的土管员需在红线图的右下角签字,暨:界线签章见证人:×××)

8、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三份

9、缴费票据(需提供测绘费、土地补偿费、权属调查费、工本费、2004本和之后的租赁金原件及复印件,提供不了原件的,由所里核实,并在复印件上注明是否与原件一致,加盖公章;休耕地需提供水务局合同原件和复印件)

10、所里证明、保证书(所长签字加盖公章)

国有农用地变更登记办理程序

〔转让、赠予、继承、法院执行、土地使用者姓名变更、年检换证,均按变更登记办理〕

1、土地使用者书面申请;

2、辖区所初审;

3、科室审查;

4、分管领导审核

5、主管领导审批

6、登记发证

7、资料归档

国有农用地变更登记资料清单

转让、赠予、继承、法院执行、土地使用者姓名更正、年检换证时面积变更的均按变更登记上报资料

1、申请报告(由转让人和受让人各书写一份);

2、原土地使用证、合同、红线图和转让协议;

3、土地变更登记申请书(机打;图号、地号不得遗漏;申请登记的依据需填写变更的理由或转让协议和原使用者情况、土地基本情况、证号和缴费票据;转受双方在表的最后签章);

4、土地变更登记审批表(机打;图号、地号不得遗漏;土地权属来源需填写变更的理由或转让协议和原使用者情况、土地基本情况、证号和缴费票据);

5、地籍调查表(机打;邻宗地、界址调查员、勘丈员签章不得遗漏;使用者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填全;调查员需手工签字);

6、用地红线图三份(必须由局制图室核实后出图;现状、周围地物、四邻需准确详细,确保无纠纷;图纸上的注释需机打;在四至100米以内的邻宗地使用者需在红线上签章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字或因特殊情况无法签字的,所里需出具说明加盖公章;国土部门指界人、测量员、绘图员签名不得遗漏;四邻签章需有土管员在场,见证签字的土管员需在红线图的右下角签字,暨:界线签章见证人:×××);

7、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三份(使用年限和起始、终止日期不变);

8、法人身份证明书、指界委托书(法人身份证复印件粘贴在证明书上;指界人若不是法人的,指界人身份证复印件需粘贴在指界委托书;第二代身份证复印件需复印正反两面);

9、原土地使用者身份证复印件;

10、缴费票据复印件(需提交原发证当年的租赁金至2008租赁金、缴纳契税第四联原件,测绘费,权属调查费、工本费复印件和超面积的土地补偿费、租赁金,复印清晰并按排放;休耕地需提供水务局合同原件和复印件;一宗地转让给多户的缴费情况,所里需列清单说明);

11、变更后面积超过原使用面积10%的,需调查土地来源,来源合法的,需上报政府审批;

12、一宗地转让给多户的,每宗地的资料均需提供土地使用证和红线图的复印件,缴费票据需复印齐全。

耕地保护

1-1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又分出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

1-2土地用途管制是指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1-3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

1-4永久性基本农田,是指为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不得占用的具有较高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农用地。

2.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

2-1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2-1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项保护耕地法律制度,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一项重要法律措施。3.耕地保护具体措施: 3-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3-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3-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4.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的几方面:

4-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4-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5.永久性基本农田

5-1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依据。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因此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要求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5-2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意义是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措施,是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严格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3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保护措施:

5-3-

1、实行基本农田用途管制,永久性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即不能占用,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性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5-3-

2、定人、定责实施保护,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网络,做到县级有领导小组,乡镇有保护专班,每村有协管员,小组有信息员、户户有责任明白卡。对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重点巡查,对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追究,按照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体系不仅追究本级责任,而且要追究上一级责任。

5-3-

3、加大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建设力度。对永久性基本农田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大力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力求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

5-3-

4、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资金。

6.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不准”、“六不报批”和“六项制度” 6-1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6-1-1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 6-1-2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

6-1-3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 6-1-4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6-1-5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

6-2基本农田保护“六项制度”

6-2-

1、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6-2-

2、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6-2-

3、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6-2-

4、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6-2-

5、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6-2-

6、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

6-3“六不报批”

6-3-1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

6-3-2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 6-3-3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

6-4-4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 6-3-5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6-3-6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设施农用地

一、定义和范围:设施农用地定义: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010—2007),设施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

设施农用地分为: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是指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工厂化物栽培中有钢架结构的玻璃或PC板连栋温室用地;

2、规模代养殖中畜禽舍(含场区内通道)、畜禽有机物处置等生产设施及绿化隔离带用地;

3、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养殖、进排水渠道等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4、育种育苗场所、简易的生产看护房用地等; 附属设施用地是指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辅助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包括:

1、管理和生活用房用地;

2、仓库用地;

3、硬化晾晒场、生物质肥料生产场地、符合“农村道路”规定的道路等用地;

4、各市国土资源根据本地实际对生产设施和附属设施用地做进一步规定。

二、分类管理:

1、管理方式:兴建农业设施占用农用地的,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其中,农业设施占用耕地的,生产结束后由经营者负责复耕,不计入耕地减少考核;附属设施占用耕地的,由经营者按照“占一补一”要求负责补充占用的耕地。

2、用地规模: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5%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但最多不超过20亩;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水产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0亩。

3、设施农用地范围: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项目以及各类农业园区,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不属于设施农用地范围,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确需建设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因设施农业项目发展需要,申请按建设用地使用土地的,可按建设用地管理,并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4、设施建设应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

三、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核:

1、经营者申请。

2、乡镇申报。

3、县级审核。(国有农场的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由农场提出申请,报农场主管部门初审后,送县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四、加强设施农用地监督管理:

1、切实加强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管制。

2、建立设施农用地监管的共同责任机制。

3、设施农用地使用纳入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范围。

4、严肃查处设施农用地中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农用地、宅基地填报中出现的问题:

1、名称(姓名):必须以身份证或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名称为主。常出现的错误为:土地使用者名称或单位名称填错。

2、身份证号:常出现的问题是:身份证号错误或粘贴过程中出现原信息未改。

3、土地座落:经常出现的错误为: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和审批表中的土地座落不一致,原因为。

4、面积:偶尔出现的错误:平方米折合亩时出现面积不一致。

5、初审意见:常出现的错误:名称或土地证号、文件号填写有误(原因是粘贴过程中原信息未改。)

6、申请人签章:申请人本人自己必须签字按手印。

7、租赁合同:问题常出现在租赁年限:填写租赁年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农用地变更的租赁年限以初始登记确定的租赁合同终止时间为准。如果原证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租赁年限应该是原办证时间加三十年来定。

2、已办理水土开发许可证的农用地的租赁年限按办理水土开发证时间加三年再加三十年来定。

3、农用地初始登记的租赁年限以第一次缴费时间加三十年来定。

4、合同签订时间前后要一致

8、地籍调查表:常出现的错误:邻宗地签字按手印与图纸上不一致。地籍调查表中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地籍勘丈记事上必须由两个人签字。

9、图纸:所有邻宗地必须签字按手印,指界人、经办人、测图员、绘图员都要填全。

10、票据填写:如土地使用者有两宗以上的地,开票时要逐宗进行填写,不要把数宗地合在一起开票,发票复印件必须与原件一致,国土所负责人要签字盖章。不慎丢失了农用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或宅基地使用证,如何补办?

1、丢失了农用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使用者应及时登报挂失(若红线图或租赁合同也丢失要一并挂失),再持报纸到规划科登记,由地籍科核对土地登记信息,出具《注销公告》后再次登报注销其土地使用权(登报费用由土地使用者负担),登报一个月后,无利害权利人提出异议的,由局测绘队收取测绘费并重新出图,辖区国土所填报登记资料,同时收回原证所附带的用地红线图及租赁合同,收取权属调查费、工本费及所欠的土地租赁金。

2、丢失了农村宅基地使用证或集体土地使用证的,应及时登报挂失(若红线图也丢失要一并挂失),若发证时间较早而没有登记信息的,按初始登记办理;若有登记信息的,由规划科查实后,出具《注销公告》后再次登报注销其土地使用权(登报费用由土地使用者负担),登报一个月后,无利害权利人提出异议的,由辖区国土所填报登记资料,收取工本费,同时收回原证所附带的用地红线图。

用地者不慎丢失了缴费票据,如何解决?

用地者到辖区国土所申请查询所丢失票据的缴费日期、票号和缴费金额并记录,然后持当事人身份证和“调阅档案申请报告”经局分管领导签字同意后,到档案室调阅票据存根(需缴纳相关调阅费用)。票据复印后,加盖“与原件无误章”。

对拒不缴纳国有农用土地租赁金如何处置 对未缴纳国有农用土地租赁金的国有农用地实施休耕、停止供水和供电”。对办理了土地登记而无故不缴纳土地租赁金的,可依据《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向人民法院起诉,连同滞纳金一起追缴。连续两年未缴纳土地租赁金并未按时年检的,申请注销其土地使用权。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 篇7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 辖6镇、4乡、1个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 172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 有24.52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8.46万;全县有耕地90多万亩, 草地70多万亩, 林地100多万亩, 荒地50多万亩;全县有贫困人口2.4万户、9.1万多人, 55个贫困村, 占农村总人口的42.5%, 其中集中在沿山沿滩地带的有1.4万多户、5.8万人, 贫困程度较深, 占该区域总人口的75%。

2015末, 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0.34亿元, 同比增长14.97%;各项贷款余额达53.79亿元, 同比增长25.54%。其中法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达26.03亿元, 占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48.39%.其中: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74871万元, 累计发放妇女创业贷款6.3亿元。

二、金融机构在“双联”活动中制定的政策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扎实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更好地落实结对帮扶工作, 民乐县金融系统各单位均成立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领导小组, 初步制定了《帮扶贫困村发展的实施方案》, 确保“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根据我县双联工作立足“八个全覆盖”、“五件实事”的任务要求, 提出中长期扶贫计划, 全力实现小额信贷和融资担保全覆盖的目标, 尽快帮助包扶对象脱贫致富, 真正实现“广大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三农发展上台阶、基层基础更牢固”的工作目标。

(二) 扩大扶持范围, 实现小额信贷全覆盖

一是扩大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推行范围, 确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新增近5亿元。将有创业愿望的农户信贷需求纳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计划, 改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运行机制, 利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的优势, 切实减轻农户经济负担, 鼓励农户开展自主创业。

二是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 各乡镇政府配合, 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 引导各贫困村组建扶贫互助协会, 帮助协会开展帮扶工作。

三是改进服务方式, 推行“阳光办贷”。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立“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贷款业务专柜, 延长营业时间, 指定专人办理, 实行限时办结, 确保农户贷款随到随办、公开透明, 同时进一步转变作风, 深入开展信贷下乡到村到户服务活动, 主动了解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户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对金融的服务需求, 真心实意的帮助农户做好产品选择与对接工作, 为广大农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是加大自助设备和“三农”服务自助终端布放力度, 切实解决空白机构乡镇农户结算难和金融服务难的问题。目前已成功开通南丰乡炒面庄村、丰乐乡白庙村、洪水镇刘总旗村等31个便民金融服务点。

(三) 加快审批程序, 提高农贷办理效率

对农户申请的贷款, 实行“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 提高办贷效率。建立客户经理联村联户工作责任制, 要求每个乡至少有一名熟悉村里情况的客户经理负责联系, 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 保证农户生产生活顺利进行, 切实满足农户各类资金需求。

三、“量身定做”支持“双联”活动的贷款新模式

一是推出多样化的农户金融产品。推出“助农贷”系列金融产品, 并根据不同农户, 下设“种植贷”“养殖贷”“农机具贷”“特色农业专项贷”“农副产品收购加工贷”等信贷产品, 同时在全县范围内拓展和推广小额担保贷款业务。

二是创新“三农”贷款模式。针对农户贷款, 将原来单一的抵押、质押担保方式升级为专门支持农户的七大类贷款模式, 即按照“一户一卡, 一村一策、一企一记”逐户制订金融服务方案, 在授信额度、授信方式、信贷产品组合、贷款期限、利率、贷后管理方式等七个方面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式服务。

三是制定适宜农贷业务的贷款期限、额度、还款方式、利率政策等。在双联工程进程中, 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基础信贷需求纳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计划, 并将评级授信白金户最高授信5万元提高到10万元、黄金户最高授信3万元提高到5万元, 优秀户最高授信2万元提高到3万元、良好户最高授信1.5万元提高到2万元、一般户最高授信2000元提高到5000元, 授信总额达到19亿元, 户均授信3万元。对沿山沿滩的55个贫困村授信面提高到95%以上, 授信总额达4.5亿元。进一步扩大授信范围, 提高授信额度, 并将贫困户和特困户纳入评级授信范围, 积极给予信贷支持。近年来, 在县政府和人民银行的支持和引导下, 启动了以“三信” (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 评定为基础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着力打造农村信用工程, 优化城乡信用环境, 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目前与农商行建立信贷关系的农户达54900户, 占总农户的99.96%。目前采集农户信用档案5.49万户,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9%以上;已对5.49万户进行信用评定, 评为“信用户”4.61万户;建设完成1个信用乡镇、50个信用村;累计为信用户提供信贷资金34.73亿元。同时, 建立差异化、个性化利率执行体系。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互惠共赢、让利于民”的原则, 合理确定农户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对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形式发放的农户传统养殖、种植、外出务工、危旧房改造等生产生活贷款降低利率上浮幅度, 按现行上浮幅度的基础上幅动幅度下降20%, 同时对特困户贷款执行基准利率不上浮, 切实做到让利于民。

四、取得的效果

一是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目前已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3个, 发展专业养殖村45个, 规模养殖户达到7380户。牛、猪、羊、鸡饲养量分别达到了4.3万头、16万头、25.7万只和56.38万只, 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4.8%、5.9%、16.4%和2.4%;出栏量分别达到了5220头、16.73万头、13万只和55.68万只, 同比分别增长了30.4%、7.8%、61%和2.7%;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了1.5万吨、1691吨和1.14万吨, 同比分别增长了10%、20.3%和145.2%。特别是肉羊养殖长足发展, 饲养量和出栏量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6.4%和61%, 被评为全省“肉羊产业大县”, 成为民乐县畜牧养殖业的特色和品牌。

二是拓宽了妇女创业资金来源渠道, 推动了妇女创业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共累计发放贷款6.3亿元, 帮助12068户妇女从事规模种植业生产;共发放贷款8838万元, 帮助1752户妇女从事规模养殖;共发放贷款3820万元, 帮助712户妇女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发放贷款5160万元, 帮助1032户妇女从事理发、餐饮、旅游服务等个体经营。在妇女创业的推动下, 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 种植面积达70.5万亩。设施农业加快发展, 新建红提葡萄日光温室439座、蔬菜日光温室284座、钢架大棚450座, 新安装温室卷帘机230套、滴灌设施100套。发展规模养殖村21个、规模养殖户6020户, 全县畜禽饲养量达182.9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2.13万吨。

三是依托种植、养殖产业的大力发展,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截止统计日, 民乐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152个, 注册资金达1.76亿元, 带动农户达6.1万户, 金融支持资金近3亿元, 并且合作社的组织方式、组织结构、服务功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快发展。全县共成立各类家庭农场32个, 经营耕地总面积达15137亩, 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达160人。金融机构注入资金2800万元, 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分工, 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同时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 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摘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实现科学发展、加快促进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为及时了解“双联”活动开展以来, 金融支持“双联”工作的情况及取得的效果, 近期我们对民乐县金融机构支持“双联”活动的情况及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调研。

耕地保护进行时 篇8

最新的统计数据:5000万

中国用世界上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成绩。然而,为了“保吃饭、保供给”,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投入品的问题长期存在,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中国耕地面积不足全世界耕地总面积的一成,却使用了全世界近四成的化肥,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过量施用农药化肥虽保住了产量,却污染了环境。一些地方的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埋下了不少隐患。去年河北的镉大米事件又一次为社会敲响了警钟——重金属对耕地的污染已到了非下决心治理不可的程度。

环保部门一项统计显示,全国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那么,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又有多少呢?答案是5000万亩。这是2013年年底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在土地调查新闻发布会上,引述环保部土壤状况调查的数据。这也是中国官方首次向媒体公布内地中重度耕地污染总量,即全国中重度耕地污染面积,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十分之一。

中央一号文件显决心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解决好我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逐步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休养生息,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

文件还提出,要建立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土壤污染的治理与修复。主要的工作有3项:一是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通过财政奖补、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支持受污染的耕地逐步改种转作。二是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从2014年起,先在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开始逐步实施。三是开展实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湿、华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试点。

事实上,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一系列措施与方针,无不表明了中央对于我国耕地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但与此同时,不少专家也指出,对于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我国经验尚浅。国家要做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需要三个前提:一是普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二是要有成熟可靠的技术;三是要有行业统一的修复标准。而后两个条件,我们目前都还不具备。

土壤修复行业:根子浅,底子薄

我国环境保护工程中的大气污染控制、固体污染物控制、水污染控制等技术,大多是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后进行消化使用,但是土壤修复技术不一样。美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大多受污染面积较小,因此主要采取固化填埋的方式处理。而我国的耕地土壤修复,目的是恢复土壤的农业生产功能,使其重新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产业技术是固化、稳定化污染物。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采用的都是原位化学稳定化技术,即在土壤原有位置上用化学药剂与重金属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使其不再被雨水浸出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国内做原位化学稳定化的企业很多,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多企业添加的药剂配方不够合理,导致必须添加很多才能起到稳定效果,造成成本过高、改变了土壤性质、植物减产等等后果。而真正技术过硬的企业事实上并不多,这就是行业现状。

土壤修复行业内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于土壤修复工程并没有统一的验收标准。目前被采用的验收标准五花八门,对行业的不利影响比较大,因为标准决定了修复采用的技术路线,也决定了工程实施的成本。

一项修复工程完成后,通常需要政府验收。验收时,政府会聘请各方专家会给出专业意见,以此来判断此项工程是否适合在当地大范围推广。由于土壤修复方面的专业人士稀缺,不少地方政府聘请的验收人员并不是土壤修复方面的专家,而是从事如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专家,他们给出的建议不一定专业。事实上,目前中国土壤修复方面的专业人才偏少,源于该领域在中国被关注的时间尚短,不超过十年。

资金考验政府智慧

目前在我国的示范工程中,修复一亩耕地企业报价约为4万元,这还只是中间价位。如何定价涉及到农田里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污染的程度以及修复要达到的效果等因素,平均下来报价可能至少要达到5万元一亩才能使企业保本。

相关技术人员透露,一般来说,做示范工程的目的就在于测试一种修复方案在当地是否可行,是否有推广价值。目前,我国耕地土壤修复均属于“示范工程”,即由政府出资,涉及范围、面积较小,通常只有几百亩。目前这种示范工程在全国遍地开花,一年至少开展数十个。其模式是政府选定需要修复的地区,公开招标,企业经过调研后作出修复方案投标,最终由专家委员会等机构选出中标者进行修复。

要大范围实行修复工程,单靠政府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每年环保部门用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资金,仅能支持为数不多的项目。因此,我国5000万亩中重度污染耕地若要开展修复试点甚至对此进行推广,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钱从哪来”。即使按照最少3万元一亩的修复价格来计算,5000万亩土壤修复也要花去1.5万亿元。这笔钱要国家一力承担是不实际的,唯有靠吸引社会资本,但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步是否行得通的先决条件是国家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支持这个产业的发展。

对于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土壤修复中,有专家提出依靠大型农业企业出资进行修复,政府可以做中间人,将一片受污染的耕地集中起来,给农业企业几十年的使用权。因为对于大型农业企业来说,其优势往往在于能够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价值,但前提是必须修复好耕地后用作农业用途。而原来的耕地承包农民则可以采取入股方式获得收益。

Tips 链接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土壤,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性状和质量变化的现象。受污染土壤上生长的生物在吸收、积累和富集土壤污染物后,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影响和危害。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固体废物、大气中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通过沉降和降水落到地面的沉降物以及农药、化肥、牲畜的排泄物等。受到污染的土壤,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如土壤板结、肥力降低、土壤被毒化等,通过雨水淋溶,污染物还可以从土壤传入地下水或地表水,造成水质的污染和恶化。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推荐阅读:

昌乐县政府实施意见06-09

上一篇:《友善互助》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民族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