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观后心得(共10篇)
12月9日,我们在学校中观看了《太空课堂》,看到了许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现象。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水球中的正反两像。宇航员在太空中,在水膜中注入水,形成了一个大水球,通过这个大水球,我们看到了一个倒立的像。可是在这个水球中注入空气,形成一个大气泡,我们却在这个气泡中看到了一个正立的像。两个像一正一反,十分神奇。
我国的科技,是在一次次的摸索中得到提升的。尽管这个过程十分艰辛,但是取得的成果却是重大的。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应当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虽然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会一帆风顺,学习的路上,总会有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迈过那道坎,走向真正的胜利,走向美好的人生!
宇航员为我们介绍了空间站,在没有重力的太空中,宇航员们下肢血液上流,导致面部发胖。这是不太健康的,所以需要相应的锻炼,宇航员也为我们展示了一番。
宇航员还给我们介绍了“企鹅服”,这是为了给自身施加外力。接下来步入实验了,我印象深的是水膜实验。当水膜在微重力下,注水变成水球,是相当美观的,再染上颜料,放入泡腾片,染成蓝色的水球中出现了气泡,实验过程都是很美的。
在天宫课堂中开展了学生向航天员提问的活动,通过学生们的问题,航天员们做了相关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太空的奇妙,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水球中注入气泡的实验和泡腾片实验。在水球中注入气泡的实验是利用注射器江将水注入事先准备好的水球中,水球没有变大,而且气泡能自己在水球中变成圆形,令同学们无比惊喜;泡腾片实验是在事先准备好的水球中注入色素,然后放入泡腾片,在溶解的时候同学们纷纷发出感慨:真像我们的大家园地球啊!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统一观看了《天宫课堂》。“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宇航员在中国空间站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太空教师”王亚平先给我们介绍了他们航天员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在失重的环境里的运动器械。老师为我们制做了一个水球,在我们平时的印象里,水是液体,不能成型。可是到了太空,一切皆有可能。在一个圆环里,不断往里加水就会形成一个水球。像水晶球一样晶莹剔透。透过水球我们还能看到,倒立缩小的像。这就跟我们的物理知识联动了。再往水球中央注入空气,使它形成一个气泡。这时再观察,就会看到外面的水球是成倒立缩小的像,而中间的气泡就会成正立缩小的像,十分神奇。这次的“天宫课堂”让我真实的了解到了太空的情况。这次的学习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二课个人观后感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艰苦的条件锤炼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广大航天工作者为了早日实现飞天之梦,不辞劳苦,日晒雨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巨大的牺牲。严酷的挑战铸就了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焕发了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点点的挫折,就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觉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寻短见,恨离人世。要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这美丽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无可改变的事实。就像航天人员要在严峻的环境中训练一样,那严峻的环境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只有改变自己,去攻破这个难关。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环境中、在艰苦中、在困难中成长,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学习上也是如此。学习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刻苦。读书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钻研,这才是学习上刻苦精神永远美好的表现。
团结奋斗培育了航天人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广大航天工作者不论前方后方,不计名利得失,履行职责,坚守岗位,形成了强大合力。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大集体中,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保护集体,就应该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贤,团结一心,共创辉煌。“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进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可以排除万难,勇往向前,达到目标。大至世界全人类、国家,小至班集体、家庭,都要团结。
天宫课堂第二课线上直播观后心得体会1
一代航天人,承载一代梦;一代航天梦,铸就中华魂。今天,天宫课堂又开讲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第二课天宫课堂主要有四个实验,分别是: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些实验都让我眼前一亮!之后又介绍了空间科学设施。实验中最让我惊喜的一项是“太空“冰雪“实验“,让我知道了结晶核颗粒,打破液体,迅速结晶,那雪晶真漂亮,最神奇的是,那雪晶竟是热的;液桥演示实验王亚平老师竟然用液体搭了一座桥,真奇妙!水油分离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水有分层现象消失。太空抛物实验用“顶流”冰墩墩,演示了太空抛物与地面的不同。这也让我想出了一个问题,冰墩墩是怎么到太空舱里的呢?
面对天宫课堂,一次次一回回的科学展示,会由衷的感叹航天科技的威力与神奇,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天宫课堂,不仅给青少年演示了科学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契机。
“我是01我已出仓,感觉良好!”“我是02,我一会儿出仓,感觉良好!”“我是零三,我下次出仓,感觉良好!”
我看你们出仓感觉自豪!
天宫课堂第二课线上直播观后心得体会2
在浩瀚的宇宙中,宇航员们是如何生活的?太空环境下,又有怎样神奇的现象?对此,天宫课堂给予了我们很好的解答。
三位宇航员教师,带领我们走入了科学的世界。首先,王亚平老师展示了太空“冰雪”实验:由过饱和乙酸钠溶液汇聚而成的一个水球,在与棍子发生“碰撞后”,便会冻结成洁白的冰球。这也是使我感到眼前一亮的实验,在小小的水球中,是怎样的力量使它转瞬凝固?很快,老师作出了解释:原来,在这样的过饱和溶液中,哪怕是零星的结晶核颗粒也会使其析出大量晶体,并放出大量热量,从而出现了之前的现象。显而易见,这样小小的实验中,却蕴含着许多不同的知识,或可称之为——物理与化学的交织。
太空舱中各种精密的实验仪器也深深吸引了我。无论是拥有自动瞄准功能的高微重力实验柜,亦或是容器无需接触柜台表面的无容器实验柜,都与地球上普通实验柜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在太空中,能帮助许多科学研究获得更加有利、更少干扰的实验环境。这是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在太空科学事业中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我也曾无数次幻想着徜徉科学未知的海洋,尤其是在化学领域。它似乎有股神秘的力量在指引我深入下去,而渐渐地,我意识到前路漫漫,仍需努力,但我不会放弃对化学,也是对科学的热爱。吾辈当自强!星空的那方又是怎样的世界?留给全人类的问题,从来不是一人所能谱写的答案,于是愿众志成城,继续坚守那份中国人应有的自豪感!
天宫课堂,不仅是给学生们所带来的一次极好的教学体验,也是一次先进科技成果的展示,一份为人民对航天事业的期盼所带来的满意答复。
天宫课堂第二课线上直播观后心得体会3
因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被困在家中无法进行正常的线下教学。但今天通过观看线上直播的方式,我们有幸接受了来自太空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的授课,内心澎湃不已!
王亚平老师的太空“冰雪”实验让人眼前一亮:过饱和的乙酸钠溶液汇聚而成的一个液珠,在与一根粘上乙酸钠结晶棍子接触后,便会冻结成洁白的“冰球”。“冰球”在空中翻滚的现象非常美。王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在过饱和溶液中,零星的结晶核颗粒就会使其析出大量晶体,并放出大量热量。其实,就只是简单的水合离子的形成,结合力被破坏放出热量的过程,但却在太空中有很大的用处。科学的世界总是神奇和奥妙的!
此外,太空舱中各种精密的实验仪器也让人大开眼界,比如无容器实验机柜,还有拥有自动瞄准功能的高微重力实验柜等精密仪器。这些都与我们身边的实验柜的操作方法截然不同,原来在太空中,能帮助科学家获得更加精密、完善的实验环境。
这次太空直播课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不断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是的,科学的世界总是不缺乏发现者,而我们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理当责无旁贷。让我们怀揣着我们的“科技梦”,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心无旁骛,探索知识,攻坚克难,锲而不舍,奉献自己!
天宫课堂第二课线上直播观后心得体会4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天空课堂”第二课开讲了,宇航员带领我们感知宇宙的奥秘。
主讲王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个实验是:“太空冰雪”由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的液球,用毛根触碰后变成了一颗“冰球,实际是“热球”。第二个实验是:“液桥演示”在太空用液体可以搭“一座桥”第三个实验是:“水油分离”在太空站小瓶里的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层,只有快速旋转小瓶,水油在离心作用下才分层。第四个实验是:“太空抛物”王老师拿出可爱的冰墩墩向外抛出后,冰墩墩没有下落,而是沿着原有方向匀速前行。实验做完后,叶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高微重力实验柜和无容器实验柜,我了解到高微重力实验柜可支持需要更高微重力水平的实验。悬浮实验台有内外两层,可通过喷气和磁悬浮控制。无容器实验柜能让实验样品可悬浮,与容器表面不接触。最后宇航员还回答了网友们和同学们的问题。
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了太空更多的知识,也认识到了宇航员们“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也要克服种种困难,成为更好的自己。
天宫课堂第二课线上直播观后心得体会5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炎黄子孙从未停止探索太空的脚步。如今,五星红旗终于能够飘扬在太空之中。
今天,中国空间站第二次向地面授课,使我们受益匪浅。
首先,几位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四个有趣的太空实验,有的让人恍然大悟,有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有的又让人感到瞠目结舌……
随后,两位老师又带我们参观了天宫中的两个实验柜,顿时我的目光便无法离开实验设备,听着老师的讲解,我心中不断感叹它们的强大功能,老师讲到:这些科研试验柜可以完成上千种科学实验。我惊讶地想:多棒啊,我国的科研人员从零开始,但他们永不言弃。我们的祖国脚踏实地,一步步迈向理想,从不退缩。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五号,从嫦娥一号到天宫一号,他们的未来是星辰大海,他们的梦想是手可摘星辰,他们的信念是伟大的祖国。我实在按捺不住激动之情,站起身,立正站好,向着航天员们端正敬礼,眼含热泪:中国加油,航天加油!
在形势严峻的新冠疫情期间,航空工作人员仍不断突破技术难关,不断探秘浩瀚宇宙。所以,我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一定会被我们坚韧的中国人民打败。美好的春天总会到来,我们定能站在海边,对大海说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今天下午,翠微小学本校区的同学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直播课”——“天宫课堂”。
今天在“天宫课堂”授课的老师是三位特殊的老师,他们是位于天宫一号中的三位宇航员——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宇航员老师在太空中给大家展示了神奇的实验,令人耳目一新。在太空中,本来在地球上很常见的现象完全改变了:漂浮的乒乓球不再漂浮,而是静静的沉浸在水中,折纸花居然完全吸附在水膜上……
同学们都被这些奇特的现象深深地吸引住了。太空中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失重是什么?在太空中行走又是什么感觉?这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让同学们对太空探索、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重的兴趣。真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课啊!
此时我想说,我们的中国梦就是太空科学梦。太空是一个和我们生活的环境完全不一样的地方,而我们人类的脚步已经开始大步前进了。对于太空的探索,一个国家的强大,科学技术一定要强大,而我已经看到了我们的祖国科学的强大,我相信我们中国会越来越强大。我将来也要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因为这是我的中国梦,这也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太空科学梦。
在这堂课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神奇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在地球上是在水面上浮起来的,无论你把它用筷子按到水底,也会飞速的浮上水面。而在太空中,乒乓球先是浮在水面上,用筷子按下去,它就在水里沉下去,无论如何都浮不上水面。还有许多东西也让我们大跌眼镜,都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无法看到的现象。对于太空的步伐还在继续,我希望未来我能成为一名宇航员,能够去探索浩瀚的宇宙,探索神奇的外太空。
太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上。每一次跨越都经历了航天人无数次的计算和检测,以确保万无一失,中国航天技术师借鉴前人的技术,而且自主创新,中国的太空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机系统,空间实验系统以神七号,公一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中国的科技研究带来了更大的舞台。
今天,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首次授课,听着她的讲解,我感到有多少科学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在地球上,水滴难以形成水膜,而在太空上,水滴因为失去了重力,就形成了水膜。同样是陀螺旋转,一个不停的转,在太空中能做出不同的动作,实在是太神奇了……
他们向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研究。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的介绍。
同时他们给我们讲了实验原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水球变懒实验,神舟十四号乘组航天员刘洋提前做好了一个水球,这是为了探索微重力环境下水球的振动会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她先用注射器喷出空气快速的冲击它,水球的振动挺剧烈,随后她反问了一句如何可以减小这种振动呢,于是她就往水球中塞了一个空心钢球,虽然钢球穿进了水球,但是水球仿佛有黏性一样把钢球又给拉回来了,钢球已经放置好,再以同样的力度来冲击它,振动确实变小了,水球好像变“懒”了一样。这个实验告诉了我小球的加入使流体的振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天宫课堂观后心得】推荐阅读:
2022《天宫课堂》直播个人观后感03-06
天宫课堂第2课的观后感11-29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观后感01-17
观看2022“天宫课堂”第二次授课观后感10-30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500字03-13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300字11-10
天宫课堂教育学习心得06-14
大闹天宫观后感09-30
大闹天宫影评05-27
《大闹天宫》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