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学生报社实习总结(精选10篇)
实习时间:2月27日—6月4日
实习单位:xx报社
xx报指导老师:xx
发稿情况:共130多篇;其中,独立写稿100篇,独立策划专题6篇。
实习报告共分为两个篇章(经历篇和感悟篇)和一个小总结
经历篇
第一天
大三上半学期,因为已和xx老师有过几次交往,并参与了几次采访活动,所以第一天跟着王老师实习,我们配合的还算不错。
2月26日下午,王老师联系我让第二天跟他去采访,这意味着我第二天要直接“上岗”。在电话里,王老师还交代让带50元和照片,这是办“实习证”的东西。第二天,我直接去采访,当时由于路不熟,王老师比我早到。他把办证材料拿走就直接回报社了。我中午回到报社,证已办好,他害怕门岗不让我进,特地打电话说已给门岗交代过,并把证放在了门岗上。
第三天
我实习的时间很不巧,正赶上全国两会。王老师作为创造了xx报最高发稿记录的首席记者,当然要参与这种盛会。走之前,他特地交代关注教育网站,有新闻及时通知他。
全国两会
王老师离开第一天,也是我实习第四天。由于刚接触,感觉“诚惶诚恐”。因为老师不在,似乎失去了“靠山”,但也轻松自由了很多。
就这样,一有新闻(教育部网站或省教育厅网站发布消息),我就先给王老师发短信,然后由他来判断有无新闻价值。写好后有哪个老师把关,署上哪个老师的名字,他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有时他qq在线,我就把写好的稿子传给他,没问题直接让我用“文涛”软件传。
但有时我也自作过主张,直接传。那次已是晚上10点,王老师从北京来电,说是编辑给他说我传了一篇稿,但他在网上没找到,问我在哪里得到的消息,怕出错,他再看一遍。还又三令五申一定要找个记者老师把下关,要是出错了,担不起责任。我被他这种认真精神震撼。
他在北京期间,外出采访都是短信通知我或qq留言。在此期间,都是自己独立采访。我给王老师说怕写不好,出错,王老师常说他相信我的实力。
世博会
至今,王老师给我的印象,总是每天步履匆匆,每天总是很忙很忙……
在家呆了不到两周时间,又赶上了世博会,他又整装待发。前一天,我给他买了票。这次,他不像两会前那般殷勤叮嘱,也许对我也放心了。(他的言外之意是按老规矩行事)
小插曲
在两会结束的短短十几天里,适值报社改革,报社主编工作调整,王老师成功当选科教文卫部主编,上任第二天,就为本部策划一大稿,当时获“a-”。当时,3月份xx报社内部刊物《xx报人》显示这样一系列数据:“ 1月份稿件共4783.41篇,其中a稿无;a-稿20.04篇,占总篇数比例0.42%;b+稿344.5篇,占总篇数比例7.20%;b稿2591.2篇,占总篇数比例54.17%;b-稿1466.3篇,占总篇数比例30.65%。2月份稿件质量统计中,a稿无;a-稿4篇,占总篇数比例0.16%。
雷册渊同学听了我的建议,把她实习中的感受写成“实习札记”。原稿很长,我选择了其中的四节,一是谈“新闻理想”,二是寻找自己的平台,三是谈要敛收浮躁心态,四是谈对社会应抱有好奇之心。
近年来,我国新闻教育发展很快,有近500家高校办了1000多个新闻传播学(包括广告公关等)专业。对10余万名新闻专业学子的培养指导,也是新闻学术期刊不可推卸的责任。我把雷册渊的这篇习作推荐给《新闻爱好者》,期待这家刊物在培养指导研究生方面走在全国刊物的前列。
———童兵
一、我心中的新闻理想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新闻理想”似乎成了新闻专业学生们羞于启齿的四个字。这么说或许有些言重,好吧,我承认,在我们周遭确实不乏高声宣扬新闻理想的人。他们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奉为精神圭臬,他们对著名的新闻作品、新闻记者和经典的新闻采访活动如数家珍,新鲜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对他们充满吸引力……当然,除了这些抱定美好初衷、决意为新闻事业奋斗的人,高叫着新闻理想的人中也不乏欺世盗名、言行脱节之辈。然而,不论对前者还是后者,那些在行业里摸爬滚打过的“老新闻人”都难免嗤之以鼻:“年轻人,新闻理想什么的,五年后再说也不迟。”
回顾自己与新闻的“缘分”,今年已是第7个年头。7年间,我有幸在中国最著名的新闻传播院校就读,接受了所谓“正统”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也有幸以一个新闻实习生的身份投身业界,切实感受了南方新闻的理想情怀、浩荡激情,聆听了沪上新闻事业的改革之音、澎湃回响……
最开始,我们都怀揣理想意气风发,景从先人之道一路前行。然而,现实却常常不令人满意。还没练就一身采写编评本领的新闻学生,一个猛子扎进行业,才惊觉自己早已淹没在“混沌的互联网时代”[1]。在那里,信息的高速轮转取代了切近真相的追问,利益至上的消费主义蚕食着内容生产者的精神情怀。在那里,很少有人能够驻足跟你谈一谈理想。而另一边呢?阵痛转型中的传统媒体,高喊着“内容为王”给自己壮胆,却依旧在市场和政策夹击的逼仄空间里艰难前行。另外,媒体人的生存现状也着实令人惶惑。突然惊觉干新闻只是“看上去很美”———相信这是大部分新闻专业学子的真实体验。
这没什么可悲的,这就是现实,这是一个新闻从业者也是他们的后备军们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年代。然而,在成功媒体人相继离职、身边同学纷纷转行的时候,总有那么一小拨人,抱定一颗赤子之心固执地坚持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传播介质如何进化,人类永远需要优质稀缺的信息、深刻多元的思想和温暖心灵的情怀”[2]。这,是他们的坚守。他们相信,自己对严肃内容的守望,能够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更美好。
在我看来,这里的“理想”,无关乎高尚情操,也无关乎虚荣心,只是一种个人的选择罢了。毕业季就在眼前,每每被问及职业方向,知道我一心想做记者的长辈难免面露难色,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可不是一个好选择”。然而,被人好意提醒却不以为意,吃够了苦头又不以为苦,这是一种“宿命”的感觉,于我是这样,相信对那些选择坚持的同学们亦如是。
一路走来,我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声音:“你真有新闻理想!”刚开始,我的确会把它当作一种赞美而沾沾自喜,可现在,这样的话常常令我坐立不安。因为提到“理想”,我必须正色以待。正如文章开头所言,在行业发展的迷雾和现实功利的拉扯中谈理想,多少有些奢侈,在现在困惑迷惘的心理状态下谈理想,也不尽纯粹。当我再次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时,难免心生彷徨———我真的可以做到吗?我能坚持吗?扪心自问之时,就更加明白了前辈们那句话背后的深意:少一些凌空虚蹈的口号,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努力,踽踽前行,埋头苦干———“嗯,新闻理想什么的,五年后再说也不迟。”
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但至少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并愿意为之付出全部努力。如诗人所言,小小流萤,宇宙间的一切光芒都是它的亲人,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仅仅因为服从了内在的力量。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平台重要吗?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其实心中已有答案。或许你会批评我武断,但在我看来,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今年(2015年)4月,我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第一份媒体实习工作,进入上海某著名新闻客户端,在要闻部做一名实习编辑。
入职不久,正逢《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一篇名为《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的文章发布,使“新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成为热议话题,而这个现在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时也着实令我困顿。半年过去,跳脱当时的处境,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考,我想谈谈个人体会。
严格来讲,我所实习的单位并不完全等同于问题探讨中的新媒体。一是因为它脱胎于传统媒体,身上流淌着官方而非市场的血液;二是因为它不同于没有采访权的商业媒体,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内容皆是原创,且多以严肃报道著称。正因为它的这些“特殊之处”,再加上推出一连串夺人眼球的报道和互动形式后,身处上海新闻改革最前沿的这家媒体在中国新媒体阵营中迅速蹿红。
在业界对它充满期待却不乏争议、充满好奇而难探究竟的时候,能以实习生的身份深入观察,令我兴奋不已。该媒体以新闻事业部的形式组成,即每个事业部负责对应的栏目,同时以“中央厨房式”平台聚合资源进行新闻生产。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整个新闻生产流程,我选择进入要闻部实习。
要闻部把控着头条和推荐内容,负责新闻的及时推送,并承担专题制作和向其他部门提供线索等工作。对于一名要闻编辑来说,每天工作的内容就是密切“监控”中央各部委新闻网站、国内外新闻媒体、地方论坛和社交媒体,发现新闻线索后向“报题群”报题,总监判断有报道价值并通过后,编辑按规范改写稿件并发布至后台,由总监审核后发布(重大新闻需第一时间推送)。
搬运+重组+有限创造,这几乎是每名“网编”工作的“标配”。即使我实习的媒体主打严肃新闻内容,免去了强迫自己练就一身“卖萌耍宝、标新立异、刺激眼球”的本领,可于我个人而言,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争分夺秒的信息推送和程式化的工作方式,每天看着“中央厨房”里其他部门的记者或风风火火奔赴新闻现场,或安静地窝在角落里酝酿“大稿”,我难免心猿意马。
而我的一位在某门户网站新闻部门实习的同学,就工作得如鱼得水。每天编译几篇外媒的行业观察,再按用户爱听的方式“说出去”,没有触碰政治红线的风险和条条框框的限制,活力高效的工作氛围和根据业绩为每个员工“量身定制”的可观收入,都令她的实习生活安逸舒适。因为实习期间的优异表现,不久前她顺理成章地在“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校招的千军万马中突出重围,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新媒体骄子。
互联网时代来临,精致内容不死,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和习惯却已改变。很难说,我花几个月调查出的一篇深度报道,和她编译的朋友圈传阅量破十万的行业趣闻,哪一个更有价值。所以,对新闻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去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不能一概而论。正如资深媒体人蒋为民说的那样,在新媒体可以接受和理解“用户第一”的互联网思维,这对未来做任何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而如果你有一个精英媒体人的梦想,信仰正统新闻观,那么已经拥有千万用户以上的“新媒体”不适合你。[3]
因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很重要。
对新闻实习生来说,我们可以在转换跑道较为便利和试错成本较小的实习时期,选择不同的平台多接触、多体会,最终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能最大发挥自己才干的平台。
而对即将面临就业的新闻专业学生来说,选定了跑道之后,平台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了你掌握资源的多寡、共事者的水平、职业规范的养成和自身发展的视野。所以,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我们都应尽己所能地让自己就业的平台高一些、再高一些。
三、把“冷板凳”坐热
本科阶段,我在就读省份的党报实习了一年多,是时政新闻中心的一名实习生。
在新闻业高度发达的华南,对于我所实习的那家享有盛誉的报业集团来说,最不缺的可能就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实习生了。和许多初来乍到的实习生一样,报到当天,引荐我实习的老师一句“你没事自己看看报纸”就成为我实习第一周所有的工作内容。每天一早来到空空如也的办公室,到下午外出采访的记者陆续回来赶稿,办公室终于有了人气,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是低头沉默地看报纸。
听多了师兄师姐们“实习生要主动”的经验之谈,有时我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该主动些,可我天性如此。见缝插针地跟每个记者问好寒暄?这可比继续坐一个月的“冷板凳”还要令我难受。在他们忙碌的间隙走过去开口问一句:“老师,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听到的回答却每每都是客气的“谢谢”和“不用”。
渐渐地,满满当当围坐着的会议桌有了空当,1个、2个、3个……或许昨天还坐在身边的实习生,今天就不来了,也可能,他(她)以后都不来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别人都选择放弃的时候,坚持下来的人才能变得醒目。慢慢地,有记者忙不过来时会冲到会议桌前指着我“你去帮我跑个活儿”;也有记者终于留意到了我留在每个人办公桌上写着姓名、学校、电话号码的便签条,在自己的实习生有事不能到岗的时候,打来电话交给我工作。
我珍惜每一个这样的机会,就像枕戈待旦的士兵,号角声响起得到指令,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蹦起来,进入“战斗状态”。凭借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心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尽力将一次次零星的任务完成到最好。慢慢地,找我干活的老师越来越多,党政、民政、外事、医疗、交通……我接触到了时政新闻中心几乎所有条线的新闻报道。几次锻炼后我开始自己出入一些重要场合、完成更加重要的采访任务,刊发的稿件篇幅也越来越大,甚至还有几次代表部门单独出差采访。就这样,我成了老师们口中“靠谱能干”的实习生,从坐“冷板凳”变成了“抢手货”,实习的一年多里我发表了数十篇新闻报道,采写的一篇稿件还荣获了省部级奖项。
据后来我跟报社老师的交流来看,之前一段时间的“冷板凳”也绝不是坐得毫无意义。一是很多新闻专业学生初出茅庐难免心浮气躁,且学校教授的采写编评与实际运用尚有距离,起步时被晾在一边看报纸,不仅能够熟悉媒体定位和写作风格,对同城媒体的长短处做到心中有数,还能去掉浮华之气,让自己沉淀下来;二是媒体“传帮带”的传统和日报记者高强度、随机性的工作,也实在难以形成企业那样将实习生当成partner(合作伙伴)的工作氛围。曾有记者告诉我:“也许你在那里坐一天两天没人注意,但当别人不来你来了的时候,至少老师心里会想‘这是个能坚持的学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有的实习生能把握住机会,简单的任务都能完成好、完成得比别人精彩,那下次记者就还愿意把工作交给他;而有的人觉得大材小用不当回事,以后自然也就没人愿意教他了。”
所以,选择进入一家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实习的你,如果有坚持下来的决心却又不善于表现自己,如果确实有真材实料而又叹机遇难求,那不妨在开始时坐一坐“冷板凳”,说不定,你的“伯乐”就会在埋头读报的人中发现那个与众不同的你。
四、面对平庸常怀好奇
我在很多媒体有过实习经历,见过各式各样的媒体人,他们的性别、年龄、学历、籍贯不尽相同,他们各具特色,甚至性格迥异。没人规定一个好的新闻人一定要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或者一定要独立深刻、冷静犀利。可观察久了你会发现,这些五花八门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时刻保持高度的好奇心。
对一个有好奇心的人来说,新闻确实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行当,记者就像一名空降兵,每天空降到不同的人身边,世界永远为我们准备好了意外发现。然而,现实中的记者生活却常常难以让人满意,新人们的失望总是与希望一样多。当投身新闻的好奇者们度过起初的“蜜月期”后,行业颓势的龃龉和职业生活的倦怠便扑面而来。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我们渐渐清醒过来,举世瞩目的大事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抓到猛料一剑封喉的概率也微乎其微,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平庸无奇的世界……
我以前实习部门的领导、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段功伟爱将干新闻比作踢足球,这是部门记者和实习生们熟知的事。当时,他所领导的部门是省委党报的核心部门,跑会、领通稿、改通稿、完成宣传任务是记者们的日常工作。实习时,我间或会听到实习生甚至正式记者抱怨工作太死板、太无聊,长时间下来,自己也难免身心疲惫。而段主任却说:“这就是生活,这才是常态。好比踢球,破门的那一刻最激动人心,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进球,更不可能分分钟都进球。踢球的常态是不停地奔跑,甚至是无效的奔跑。跑,不一定能破门;但不跑,肯定进不了球。于是,奔跑成为踢球的宿命。记者的宿命也大抵如此。……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一行,就必须做好接受平淡甚至大量‘无效劳动’的准备,必须按行业标准尽可能做好。这是一个很低却又很高的要求。我一直希望能够做到,并常与同事共勉———埋头做、不埋怨,朝气蓬勃、猛志常在。我相信,只有将枕戈待旦、倚马可待变成常态,才可能随时调整出最佳状态,随时自动生成战斗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幸福的敏感,接收到生活点点滴滴的相赠。”[4]这些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对我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2012年5月,我参加了“广东省心智障碍人士终身托养试点工作启动仪式”,本来只是个常规的会议采访,却让我有了意外收获。
当时,坐在我旁边的阿姨刚好是一位智障人士的母亲,开会过程中她主动向我讲起自己家庭的困难,还有社会保障的缺失和面对政策的无奈。凭借之前对民政条线的积累,再加上从她的叙述中我确实了解到心智障碍群体相较于普通残疾人的特殊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做、有必要做的新闻选题。
于是,在征得报社老师的同意之后,我开始了这个选题的操作。经由这位阿姨介绍,我进入了广州心智障碍人士家长自发组织的QQ群,半个月的时间里,我走访了七八个心智障碍人士家庭,观察心智障碍人士的生活起居,了解他们家庭的困窘和对托养服务的迫切需求;同时,我还查阅了相关政策、采访政府部门和公益机构,终于理清问题所在,完成了长达6000字的深度报道———《点燃智障人士托养梦想》(发表报道为4000字)。
这是我第一篇在老师指导下独立选题采写完成的深度报道。文章发表后无论是在报社还是在学校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当周的评报会上部门领导肯定说“这是真正的‘走转改’”;报道发表之后,十多位心智障碍人士的家长发来短信或者打来电话表示感谢。2014年12月,好消息传来:该篇报道获得了由中国残联举办的“2012—2013年度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通讯类全国一等奖。对于初出茅庐的新闻学生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鼓励。
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笃信,不是每个记者都有机会做得成“英雄”,面对平庸无奇的世界,对事实怀有好奇、对生命保持敬畏、对业务严格要求,只有这样,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在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邱兵.我心澎湃如昨[EB/OL].http://www.thepaper.cn/news Detail_forward_1257279.
[2]南方周末编辑部.改版致读者:只做精品[N].南方周末,2015-10-09.
[3]夏德元,罗锋,蒋为民.择业新媒体,去OR不去?关于《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别去新媒体》引发的讨论[J].传媒评论,2015(5).
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一步,作为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否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好实习内容,培养好工作能力,显的尤为重要。这一次的实习任务,我是在开化县的新闻中心完成的,实习的两个月里,我努力做到“想实习,会实习,实好习”,把培养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己任,圆满的完成了本阶段实习任务。
一是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次的实习单位内实行的是采编分离制度和分片分领域划分制度,我的报社实习老师主要关注的当地的企业的动态和县所辖的一个乡的民生。在实际的实习活动中,我发现面对采访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和课堂上所学习的一样,实践的活动是艰苦的,面对的问题也不是仅仅依靠书本和课堂经验所能解决的。
关于企业的新闻,事先所要准备的材料需要十分丰富。如:在采访一家关于制造单晶硅的企业,就需要事先了解有关于单晶硅的有关知识和有关于这家企业的背景,以及市场发展情况,另外还需要翻阅有关在本地的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过程中的大致经过,以便深入贴近群众。
去下乡采访时,所要面对的是如何处理好与村民的沟通,因为那是一个完全不了解的环境,所能了解到的资料也是有限的。在采访时,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共同的语义空间比较狭小。我就需要了解更多的当地的生活化用语。另外由于当地情况特殊,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普通话的普及大家都会说,但面对一些特殊词语时,他们会下意识地使用方言,所以这就需要对当地的方言有一定的了解。如:提及对有关民生工程的建议时,如果这么问:“您觉得这次的XX工程对您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帮助吗?”本来人家面对采访就紧张了,如果还这么正式地进行询问,得到最多是敷衍和套话,甚至人家直接不予回答。如果改成一种家常似的询问:“您觉得这个东西搞有没有用?”。人家一听,哟,这家伙是自己人啊。如果有意见,他们就更愿意分享了。毕竟存在了一种群体认同感,接下来的采访也能顺利进行。
我在这次的实习中,虽然遇上了一些挫折,但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就如前文所及,我在实践中了解了一名记者在采访前如何对心理和知识、技能上准备。心理上,我学到的是不要紧张,越紧张越可能出错,对采访对象以一种“老友的正式会谈”的方式。这指的是,对待采访对象不能因为对方的身份等原因对他(她)产生活轻视或自卑的心理,无论对方是企业老板、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大众。都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但以老友的态度并不是指肆无忌惮聊到哪算哪——这并不有利于完成采访任务,而应该一种正式的会谈的态度——熟络但严谨。技能的准备上,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我这段时间的实习更多就是一个新闻记者的技能掌握过程。知识上的准备,其实要分两个部分,一类时关于采访对象的一些资料的收集;另一类则是关于采访、写作等新闻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所要采访对象所涉及领域的知识(如采访画家需要基础的美术修养和他的擅长领域的专业知识,采访经济学家了解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和他所涉及的领域的专业知识)。除去一些背景材料和不需要深度理解的信息外,其他的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积累。这也是为何业界越来越要求记者博学的原因之一。
二是更新各种知识,及时了解熟悉新媒体的发展和使用以便用于新闻传播。
记者需要博学的原因还有: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上文举的例子可以发现,想要做好一个记者,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而且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面对公民新闻的冲击,记者就更需要想全才型记者转型。虽然我实习的地方是一个普通的县城,但遇到大事发生的时候“两微一端”所产生的影响依旧不小。如关于“钟汉良、马天宇来开化为电视剧《凉生》取景”的消息就是因为“两微一端”的传播才在大众中流传开来的。我所在的实习单位也跟着媒介融合的潮流,对报纸进行了上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化新闻网”和微博认证账号“开化新闻网”。可见熟悉和了解新媒体的发展个使用是多么重要。面对新媒体的发布新闻,并不能于在报纸上所使用的表达一致,而是需要适合新闻传播渠道的网络表达以营造其平等、去中心化的网络语境。
如:在报纸上传统新闻尤其消息写作结构上以“倒金字塔”式为主要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依照信息的重要程度排列行文;形式上多采用短句短段,段首一般不出现小标题或关键词。这种结构模式让受众也形成了“前要后次”的信息接受心理。以“拇指划屏”快速浅阅读为特征的“两微一端”为了适应读者快餐式、碎片化、浅阅读的习惯,新闻更加注重标题吸人眼球的作用。如微信公众号10月11日推送关于招参加开化马拉松参赛选手的新闻中采取这样的表达:“@参加开化马拉松的选手,你的对手已经上线,一起约跑吧”这则标题不仅使用了网络上提示好友的方式“@体”还以一种亲近的表达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进步对“受者中心论”的强化。此外“图片/图表+简要文字”、“动画+精要文字”、“文字标题+音视频”、“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新闻样式也普遍应用于开化新闻网的“两微”中。
在这次的实习中其实我存在一个疑问——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也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展,一家媒体如何在浩瀚的网络信息空间中争取受众注意力的同时维持自身的新闻价值和专业主义精神。上文关于网络传播的标题的特色的描述是吸引读者,但如果如“@所有人,大家快来约啊,你懂得……”的这种暗示性描述,这就更倾向于“标题党”而非正常的网络化新闻标题了。关于这一问题,我在实习中得到的答案暂时是,目前由于网络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是难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传统媒体的“网络化”中在总体是优于那些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发展出来的网站、“两微一端”的,因为自身发展的经验相对丰富和专业的从业人员。此外还有诸如煽情性新闻、谣言流言的辟谣、灾难新闻的合理报道等都是现如今网络语境下的新闻传播所要面对的问题
三是积极参与各项实践中,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
实习也就意味着,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不成熟,需要从实践中锻炼自己和完善自己。所以我不仅仅是在实习单位所指向的指导老师那里完成老师的任务和跟随老师学习具体实践知识,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我尽量利用机会去参与到更多的前辈的实践活动中。我的指导老师是负责企业和开化众多乡镇中的其中一个,如果我仅仅只局限于他的活动范围是难以对于记者的这个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的,比如在采访有关教育、卫生、交通等一些问题是我就不能很好了解采访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只关注采访,而放弃编辑、排版、印刷等环节的了解机会,这对于我的这次的实习不完整的。
因此,这次的实习经历中还增加了关于酒店开业、跟随政府部门领导采访、晚会举行、大型会议、大型活动等一系列的采访经验,此外还曾与当地电视台共同经历过采访,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今天是我在报社实习的第二天,昨天回来已经很晚了,还要赶稿,所以拖到了今天才写。
虽然只有两天,但这两天感触颇深。不仅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初步了解,而且还了解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清徐居然也有看守所,而可爱的考考同学还进去小小参观了一下。
昨天上午去报社报到,一上午没什么任务,无所事事的,看书似乎也看不进去。中午回来就给我的MP5充饱了电,想着下午带上去看电影。下午去了报社以后跟众“同事”(都是前辈,对我很照顾)打过招呼以后就掏出我的MP5看海上钢琴师,中午被我妈摧残看百家讲坛也没睡成觉,下午看电影的时候居然一不小心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就有了好消息,领导派我跟一位阿姨出去采访。县委书记要下乡调查。
我们到了政府院,上了一辆中巴,车里坐了十几位领导,后来我才知道那都是县里的一二把手。第一次见到县委书记,哇,太帅了,长得一表人才,绝对能和涛哥(191的不要瞎猜!)有一拼,而且身高一米八几,看得我口水直掉。嗯嗯,转入正轨。我们跟着领导们到了清徐县城周围的一些乡村调查新农村场所建设情况。这一行改变了我对当官的看法。以前总觉得当官的就是受贿和收贿的代名词,欺压百姓。
而当我看到领导们尤其是大帅哥县委书记到处关心慰问老百姓,并不是皮毛的走形式,而是落实到实处,解决资金、建设等各个细节问题,我对官员的印象就改变了,他们是优秀的父母官,切切实实为人民某福祉,觉得很开心,很欣慰。那个县委书记特别敬业,听说有时候晚上从6点开会能开到半夜2点,第二天早上7点再继续,呵呵,佩服啊!昨天晚上走了4个村,每个村庄都各有特点,但愿我看到的是真实的,人民安居乐业,而不是糊弄领导的假象。晚上回来写稿不用说。
今天早上去了报社,另一个阿姨又把我带走了,嘿嘿,这次是到公安局!公安局开一个新闻发布会,清徐县侦破了两起系列抢劫案,一起是抢劫出租车,一起是拦路抢劫,都在短时间内被清徐县警方一举抓获。开完新闻发布会所有的记者又去了派出所,见了受害者和受难家属。可恶的犯罪分子心狠手辣,丧尽天良,将出租车司机骗到偏僻地方抢劫财物,还将其用刀刺伤,有一个清徐的司机被刺伤了5刀,幸亏没有刺中要害。而有一位交城的司机就没那么幸运了,刺伤后被仍在了荒郊野岭后不治身亡。
遇难家属憔悴的面容哭肿的眼睛牵扯着每个人的心。在安慰了受害者和受难家属以后我们又去了看守犯罪嫌疑人的看守所。看守所里戒备森严,每个人都是在测过体温以后才能进去。进去以后警察叔叔提审了几个重要嫌疑人。使我们感到震惊的是有一个嫌疑人只有19岁,和我一样年龄,同属九零后。而就在这风华正茂的年龄里他却触犯法律伤及无辜,更可悲的是,在犯罪嫌疑人分赃的时候他不曾分到一分钱,从始到终他充当的只是别人的杀人和数钱工具。我想,只能用愚昧来形容。
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没有露出丝毫悔恨,无所谓的样子,只在说自己行凶时“不怕”,对于受害者受伤、死亡他没有同情、怜悯,更别说悔恨了。在采访大致结束的时候我趴在窗户上看了看里面,有个屋子里面能看到监控录像,每个黑压压的小屋子里住满了人,是那种大通铺,犯人们戴着脚链手链。正好有警卫推着餐车路过,我问警察叔叔他们伙食怎么样,警察叔叔说挺好的,有菜有肉,还笑着跟我开玩笑说比咱吃得好。但没有了只有吃得再好能怎么样呢?
但愿那些犯罪分子早点觉醒吧。从看守所出来已经一点多了,记者同志们都饥肠辘辘,后来一行人到了公安局的警官餐厅吃了中餐,吃的心满意足。嘿嘿。吃完饭继续回报社上班写稿。有点累,但觉得有意义,很开心。明天不知道又能接到什么任务,哈哈,期待。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二)7月12日
今天是报社实习的第一天,起了个大早赶到报社,却被告知带我的老师不在。在外面消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下午再次来到报社,见到了我的记者老师,比我想象中的年轻多了,见到老师的第一感觉就是他并不怎么理睬我,于是我与n多实习生们坐在报社的热线室里,靠读报纸消耗了大半个下午,下午5点多钟,别的实习生一个个离开了,我以时间犹豫要不要回去,结果×老师让我改一篇新闻通稿,这是我第一次要写一篇可以上报的新闻报道哦,心里忐忑不安的,改完以后让老师修改,他批改的还不错,就是有点慢。听到这些,我还是很开心的,期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努力!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三)7月14日
这是我做实习生的第三天了,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一次采访,不过这次采访带我的是另外一位记者。一开始我跟他来到医院采访一名因公受伤的协警,采访完毕后,她说还有事情要做,但是还要采访这位协警的父母和领导。于是接下来的采访任务就交给了我一个人。其实采访不是很困难的,因为感觉他们都很友善的,对我这个实习生也很尊重,所以这次采访很顺利的就完成了。而且因为今天跑去协警同志的单位又去了他的家里,很有幸的坐了一次警车,很兴奋呀!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四)7月16日
今天是实习的第五天,我跟学校的另一名实习生一起去采访泰国政府官员的闭学式,由于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有到场,所以给我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他们提问的时候我会跟在旁边记录,慢慢了解应该提怎样的问题,今天的收获的确让我很受用。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五)7月17日
今天去采访了一位工作超级出色的公交车司机,免费坐了一次××公交车。今天又是一次独立采访哦,不过通过前几次的小小经验再加上这位公交司机和蔼可亲,所以采访过程也是非常顺利的。由于有很多群众联名写表扬信来表扬他,我今天还做了很多个电话采访,着实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一天。看到公交车司机陈师傅获得的各种荣誉,真是感慨,只要是努力奋斗,一定能得到认可。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六)7月18日
实习一周了,才是第一次跟带我的老师去采访,悲剧啊!采访的是一个外地打工者,他家有一只能把酒变醋的陶罐。由于我是学理科的,里面的生化原理,我一看便明了,但是老师还是要求我以不知然的把它写出来。这让我有点小小的罪恶感和无奈。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七)7月19日
今天的采访可谓历经奔波却无收获,意外相遇却获头条呢。本来去采访几家公司的纠纷问题,但由于社会的阴暗元素,以及中国这个注重人际关系的基本国情,此问题以一个“高层”之间的通话而被埋没了,折腾了一整天,跑了三个单位的采访迫于压力而不得报道了,社会黑暗啊!!不过今天值得欣慰的是中午休息时在途中收获了一条要闻。顶着烈日去采访一个女子携子跳塔的事件,当时消防队正在救援,拉了警戒线,我穿越警戒线而后面围观的群众被拦住了,他们问:“她怎么能进。”警察说:“人家是记者”这句话倒是让我很激动开心的。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八)7月22日
这天天气酷热啊,也是在中午最热的光景,我跟着×老师去××采访一个民房被污水淹没的事件,通过多次的锻炼,老师看起来对我很是放心了,到达地点竟找了一个就是的另外一家媒体的记者坐在树荫下闲聊起来,让我一个人去采访房主。对于这种小事件也许我已经熟悉了,所以也就自己跑去问东问西了,得空小聊几句,好歹忘却一丝骄阳。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九)7月26日
很多天精神不振了,今天又被带去采访了,在途中,听着其他记者聊实习生的话题,当别人问我带我去的×记者我是不是他的实习生时,×记者说道:“这是×记者的,我的实习生都不会写,据说她写的还不错,就借来了。”虽然感觉这样说我就像一件物品,不过我还是很开心的,至少我是一间物有所值的佳品。
新闻报社实习日记
(十)7月28日
一、以“做人”为开始。
任何事情、任何集体都是以人为主体。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又是一个团队必须具有的精神,也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有的品质。我首先用了几天时间观察、参与和同事们的沟通,争取快速融入这个集体。经过近月时间的努力,我以为,这一点我已经做到了。
二、开始迫不及待地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明确的认识过程,其痛苦也就在这个过程里。
现在,我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我的工作职责: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宣传工作――对内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凝聚我部员工的向心力,宣传企业的人性化和精细管理;对外就是提升企业的影响力,整合媒体营销方案,推动报纸的广告空间不断延伸。值得提出的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讲,公关策划工作还包括通过调查研究,创新出一些决策性建议,辅助领导进行企业管理。
三、开始做事。
1、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提前上班,认真做好办公室卫生,给大家营造一个整洁的工作环境。
2、学习、学习、再学习。短短2天的工作,我已经对广告和营销策划有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xx》里关于广告策划的案例、在“xx网”和“中华广告网”上别人的一些广告策划理念、近期《精品购物指南》以及众多报纸媒体上的时尚专题……这些都是我现看现学的活教材。
3、做了几件小事情。
第一件,我写了一封函,那是毕业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所以我认认真真的写了好几次,最后竟然发现一个成功的秘诀――多修改就会有进步。
第二件事,当我看到本报的广告类型中餐饮行业很少涉及时,便写出一个简单的策划书――关于“美食版”的策划。经领导指出其不足之处、前辈同事们帮忙指点,几次修改,终于通过了审查,决定从8月份开始试实施。
第三件事情,打电话联系企业老总,给他们派发报纸,以增进他们对报纸的了解,拉拢投资商家同时也是消费群体。
事后,又写他们写了一封函,在写作过程中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秘诀――多修改就会有进步。我喜欢换几种思考角度、行文风格来操作同一件事情,比如说这封信函,开始的角度就很类似向对方推荐自己的信,第二稿,我们的视角就太高一些,做到不卑不亢。刚刚工作,我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通过比较,找出最佳方案。
最后还得提到,平常我对广告策划的一些想法,在和领导、同事沟通中,他们指出我思想上的偏差,还鼓励我多想问题,不怕出错,增加了我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日常的一些琐事,同事们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在我的第一份工作,给员工撰写一封小小的慰问函时,从整体结构到遣词造句,我都虚心的请领导帮我一次次提意见,希望把最精美的信函呈现给大家;在我给客户打电话时,遇到他们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又是领导和同事们教我怎样解决问题,让我顺利完成了给客户派发报纸的任务。
随着渐渐对实习工作环境的熟悉,我要踏上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我需要加倍努力,争取做一个好的员工。
报社新闻编辑实习报告2文笔好的好处就是可以将来做一个作家或是记者,报社编辑也是不错的。我的专业就是中文,虽说不是很热门的专业,但是我还是会做到最好的。
光有好文笔是不行的,我还要有写文章的素材,出去实习时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在实习中既可以接触到新鲜的事物,也可以锻炼我的实践操作能力。
转眼一个星期就过去了,我的实习生活已经过了有半个月时间了。
我的记者线上还是没有多少新闻,我只能自己想办法。在经济部不像在热线部,新闻不多,而且关键的是我没有新闻线索。正在寻找、整理自己要做的题目,确定题目以后可以自己有针对性地去外面跑,自己写了,算是自己策划、实施了。
星期四时我听到朱总和省会新闻部的王海科记者说去采访,要带一个实习生,我马上就给王记者说那带我过去吧。后来我就和他去黄河饭店在郑州市咪表听证会场了。当天去会场的中央和地方的媒体有好多家,央视、中青报、河南电视台、大河报、河南商报等都去了,因为咪表听证案在全国来说应该是第一次,所以受到了比较大的关注。由于装备比较简陋,还好王记者拿了一个mp3可以录音,我就带了一个笔记本。回来后就以自己做的记录写了段稿子,给王记者通过qq传过去了。感觉自己写的稿子还是很差劲,因为自己对这个案子本身不是很了解,关注的也不够,所以有些基本的内容都会出现差错。写的稿子基本的事实是比较清楚,但是不像新闻,那种导语与串词不熟悉,不是那种流畅的新闻报导。
星期五带我的记者说有一个会议要去,是“创新河南产业河南”高峰论坛,主要是围绕《河南mba经典案例集》的编撰出版的,由大河报高级编辑王熙珩女士任总策划人的,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河南各行业企业老总参加的会议。我和施彩英记者、经济编辑部主任陈素红、摄影记者阎义文去的。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记录,施记者他们出去采访在会议上发言的比较著名的人物。中午在楼下茶座还对河南塞思口腔医院的何宝洁先生(塞思入编案例集)。回来后就以自己的记录写稿子,因为这次我吸取上次的教训,记录的比较详细,自己又拿了录音笔,加上有一些相关的资料,稿子写的还算比较顺利。不过还是存在导语、新闻事件串词的问题。
我认为在实习时还是多比较自己写稿和老师的差距、注意看一些新闻观念比较新颖的报道(新京报、楚天都市报、中青报冰点周刊等)、见识记者真正的生活状态等是很重要的。我现在离毕业还有2年时间,在这两年里我认为只要找到自己和一个合格的记者的差距而努力,等我以后走上记者这个岗位会能更快的进入状态。
刚来,报社企划部的夏老师接待了我们,后来经过较慢长的等待(部门之间协调加上记者也比较忙)我们几个人被分到了新闻采访部。我是跟着经济新闻部的施彩英老师跑新闻,施老师因为培训加上也没有她那条线上的新闻,所以我就在报社看看报纸、打扫卫生、上网看看新闻和评论等。我现在为止发的唯一一篇稿子是马纪朝老师让我写的关于用手机给小灵通发短信有望不加106的新闻,我写好后马老师加了一些内容也修改了一些说法,到发表时弄得像一篇可以的新闻了。
没有来实习之前就听说实习的时候可以学到好多东西,现在实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自己还是感觉自己学到了一些东西或者说注意到了一些平时自己没有注意的细节。自己以前在学校的《学生工作》编辑部做过学生记者,平时对新闻还算比较关注,但都是一般性的关注新闻事件。现在自己也算一个将要入行的准记者了,只关注关注新闻事件是不够的。我注意到马老师每天来了之后就是在网上找新闻线索,我写的那篇就是他发现的觉得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之后让我写的。
来报社后自己看新闻也比以前有心了,会想一些和新闻背后记者的工作情况,从发现新闻线索到采访、新闻见报之间的一些细节问题。
我觉得现在作为都市类报纸就是给市民的生活提供方便,服务读者。像商报这样只在省会郑州发行的报纸就应该抓住服务读者的功能。就像我写得那篇稿子,那是国家信—息—产—业—部7月10日发的一个公告,一般的市民可能不会看到,而且公告写得比较专业,不容易理解。经过我们记者对河南本地的情况(这是市民最关心的)核实与了解,把具体的情况告知给读者,就是为读者服务。热线部记者的工作就不用说了,报纸为读者着想了,才会让读者感到温暖,这样报纸读者的忠实度才会提高,报社有发展。
做新闻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真实,这一周我遇到了好几件新闻不真实的事件。
周三马纪朝记者让我去听一个因为大河报女记者写的一篇买钢琴的黑幕引起商家不满、对内容真实性怀疑举行的一个媒体与商家的座谈会。记者可能是因为对钢琴行业没有深入了解弄出一些错误,给商家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些记者会为了写稿制造一些虚无的新闻要素,我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新闻要素自己没有采写到就不能想当然的。
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该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性,要是记者本身没有足够的经验,在现场就要尽力采访相关人员,记录现场的新闻事件、人物等,以备后期新闻写作时查用。而且有详细的现场记录还可以防止出现新闻细节的虚假。
现场采访结束之后,针对不清楚的问题还可以打电话咨询专业人士、新闻事件的负责人,把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告诉他们,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在新闻现场找不到的东西,如领导讲话、背景资料、相关部门反映等。记者应该为自己写的新闻负责,因为失实新闻对当事人的影响是不能预见的。
记者的生活是很累的,可是新闻媒体发出的声音必须保证采写是真实的,万一失实要保证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这一个环节上。
一、报社新闻记者要加强积累, 丰富知识结构
报社新闻记者是传播信息的主流渠道, 承担着新闻真实性、有效性的责任, 为了赢得受众的信任, 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工作性质要求记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 平时注重文学知识积累, 广泛涉猎多种学科, 做到采访时有话可说, 成文要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新闻采写能力一方面指新闻采访能力, 主要是对新闻素材的采集, 要充分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对采访对象和采访现场做充分了解, 制定采访计划,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临场调整。采访中要注意提问的技巧, 从被采访角度出发, 换位思考, 积累采访经验。除了语言交流, 要注意观察被采访者表情、眼神、肢体动作表现, 捕捉对采访有用的信息, 增加采访信息的含量。
另一方面是指新闻的写作能力, 即对新闻素材加工整理能力, 新闻记者在平时的新闻采写过程中, 要加强文字驾驭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来自生活, 注重日常文学素养的积累, 要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多收集一些好的素材, 新闻素材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打动受众的内心。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报纸新闻记者, 必须丰富自己知识结构, 注重日常积累, 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报社记者要提高自身新闻素养, 培养新闻敏感度
新闻记者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通过没加工的素材, 透过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首先要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和整合, 进行再加工不仅要符合客观事实, 还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为了体现新闻的价值, 记者要时刻关注时事, 在复杂多变的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平时的生活中, 要多看多学, 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 开阔视野, 做有深度的新闻。另外, 新闻记者要随时养成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关注, 培养新闻的敏感度和判断能力, 迅速有效地捕捉信息。
三、报社新闻记者要具备社会责任感,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新闻的真实性特征要求报社新闻记者站在客观的立场, 真实反映事件发生的原因, 进一步挖掘出新闻背后的价值。报社作为社会主流媒体, 都有固定的发行受众, 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新闻记者要行使职业的神圣使命, 将真实的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 对新闻的价值进行准确判断并加以利用。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新闻记者要坚持民生的价值取向, 关注老百姓最真实的需求, 尽最大努力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能盲目地跟风报道, 不能只追求娱乐化, 尤其是要代表弱势群体发声, 成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四、新闻报道要发挥其优势, 多做深入系列报道
新媒体时代下, 快节奏的生活导致新闻也进入“快餐时代”, 泛娱乐化现象严重。新闻记者不能过分追求速度, 盲目跟风, 导致采写出来的新闻缺乏深度, 经不起细致推敲, 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报纸媒体新闻要想长久发展, 必须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道, 做不到快速化的、简单化的传播, 可以采取其擅长的深入系列报道形式。例如, 报纸可以利用其优势特征, 对基层群众所关心的某一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等, 进行系列化的、深层次的剖析报道, 探究新闻事件的深层原因, 揭露社会现象的本质, 发挥职业的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新媒体时代下, 新闻采编要与时俱进, 适应新时代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各种新媒体不断出现, 信息传播的方式增多, 对传统媒体有一定的冲击力。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新闻采编要有寻求创新的意识, 对其新闻采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突破, 寻求新的发展, 或培养快速反应能力, 或另辟蹊径做系列性的深度报道。报纸媒体要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特点, 结合报纸、微信、微博、APP和手机报五类新媒体平台, 促进媒体融合及全方位的发展。在新闻的采集上, 不再仅限于传统的面对面采访, 信息收集的来源更加多元性, 互联网信息量每天都层出不穷, 不过要注重探究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编辑阶段, 为了在内容和视觉上都达到高质量的享受, 新闻中插播图片的质量和数量也要严格的控制, 做到一定的创新性。
六、结语
报社新闻记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 尽量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问题, 要具有新闻洞察力和新闻敏感度, 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 强调新闻最真实的一面。要与时俱进, 捕捉时代发展的新特点, 符合受众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具备创新精神是新闻记者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只有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采编风格, 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受众。还要重视挖掘新闻的深度, 与新媒体快速、简短的报道形式区别开来。只有不断提升新闻采编能力, 才有可能做出使更多受众认可的优质新闻报道, 真正实现记者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 新媒体不断冲击传统媒体, 报纸媒体的重要地位受到威胁。新闻媒体工作中的主要的环节是新闻采编, 报社新闻记者的采写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新闻采编工作质量的好坏。所以, 对于报纸媒体来说, 记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 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为受众做出高质量的新闻, 促进报社媒体中新闻采编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如何提高,报社记者,新闻采编,新闻敏感度
参考文献
[1]吴剑熔.试析基层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J].传播与版权, 2015 (04) 56-54.
在这期间,我出去采访的内容涉及面还是比较广的,政府会议、社会新闻、人物采访都有接触,感触也比较多。思想认识得到很大的提高,深刻体会到党的先进性;工作作风变得更加严谨;记者业务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会议新闻看似简单,但要写好也不易
时政新闻是党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报道的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的事情,涉及主要是会议、重大活动或措施之类的,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所以报道必须准确、及时。特别是政府会议,由于它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必须当天的新闻当天就出稿,并且还要准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新闻。这种新闻的写法看起来比较简单的,其实要写好也不容易,要掌握好领导人,会议时间和会议内容,组织语言,突出重点,把握好核心,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会议新闻,我在这方面锻炼的也比较多。
社会新闻既要搜索线索,又要深入现场
社会新闻算是比较难写的,首先素材的来源就很艰难,有的是靠自己去找去搜集,有些是靠报社群工部接到的群众热线电话,还有些是各单位、各乡镇的宣传员给我们提供。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不管哪一种提供方式我们都要亲自去现场,亲自采访。比如我曾经到我老家附近的村镇去采访“一村一品”的,是去一个标准化的生猪养殖场采访,一进去就差点被那股臭气给熏倒,但是为了完成采访,还是按要求换上那个消毒过的衣服和鞋子,进入猪舍,拍照,询问,然后找切入点,才完成一篇稿子,也只有这样写出的稿子才会真实生动。
掌握采访技巧十分重要,还得注重礼仪
采访上,老师教会了我如何让当事人自己开口说的方式技巧,面对不同的人群也要选择不同的沟通的渠道。比如,当采访对象为市领导时,首先服装的选择就很重要,不能太学生样,也不能太职业化(会形成一种比较紧张的气氛),其次语言要组织好,一般会提前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随便,也不能废话连篇,一定要抓住重点。并且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激发被采访人主动提供新闻,有继续谈下去的“欲望”。采访时的礼仪也很重要。
写好一篇稿件,要提炼主题,谋篇布局,字斟句酌
出去采访后,回来写稿子,主要根据采访笔记,大致的内容框架出来后,再拟标题和小标题这些,然后整体润色,然后就是改错别字,这个很关键,虽然后面还有编辑那一关,但是,像错别字和语法这样的低级错误,应尽量避免发生,也减少编辑的工作量,因为报纸的阅读面广,容易给别人造成误导。稿子写好后,就请老师批评指正,在老师的意见中,不断学习一些写新闻稿的技巧。
接下来说一下在实习中我的一点心得:
第一,做事要认真。对于新闻的时间、地点、人名一定要准确,特别是领导的职位更要弄准确。报社特意打印了份领导的排名和职位以免出错。在照片的选择上也要很仔细,要注意构造,更要注意人物表情,特别是有领导的照片,更要慎重,领导的面部表情走路的姿态及站的位置都要考虑全了。外出采访时更要注意检查装备是不是都带全,采访本、笔是最基本的了,然后我因为没有录音笔,就只好用mp4代替,虽然录音的质量差点,但回来整理采访笔记的时候,可以有证可查,不然,有些关键的内容不能确认,u盘也是必备的,有些相关的资料可以直接从相关地方拷贝过来,就可以减少很多错误和打字的麻烦。所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用心的去做。
第二,知识面要广。记者要打交道的人是方方面面,有农民,有医生,有老师,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可能遇到。卖弄对不同的领域,如果一点都不了解的话,在采访中就可能遇到想不到的一些困难。比如,上次“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研讨会”在龙岩市举行,而我之前对“定光古佛”一点都不了解,根本就无从下手,这就提醒我,在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深入一步,对于要采访的领域多做些了解,不要在采访中显得比较无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看点书,扩充以下自己的知识面。
第三,要有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就是把真实的事情反映给人民群众,影响力相当大。我们记者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立场,把真实的新闻传递给大家。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陕西华南虎假照片事件,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作真实的新闻,为社会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因为我们职业的特殊性,我们必须把真实的新闻传播出去,这样才能发挥报纸的真正作用。
第四,身体要好。作为新闻工作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了才可以更好地工作。上次恰逢永定土楼申遗成功和中国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文化节开幕,事情很多很杂,经常要东奔西跑,加上下点小雨,我就感冒了,很难受,直接影响工作。所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确实很重要。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体育锻炼,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是给自己一笔宝贵的财富。
匆匆来到报社实习差不多一个月了。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心得、感受写出来。尤其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记载,显得是那么迫切。
前期的懵懂到清晰
5月21号,在慈总介绍下来到了现代物流报社,迈进编辑部的第一感觉始终记忆忧新。从同事(应该说是老师们)的热情、友好到工作环境的清新、和谐,让我由衷的感到温暖,一种毫无束缚、毫无压力的优越感让我喜欢上这里。
在韩主任的带领下,我开始了自己的见习生涯。
首先,深入了解报纸定位很重要。现代物流报(我们主要负责钢铁物流),顾名思义,所谓物流,通俗讲就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配送等功能的集合过程,而钢铁物流正是特指钢铁产品的流动过程,我们关注的正是这一流动过程中的最新信息,从生产原料供应到走向市场,从企业举动到市场需求等一系列的动态信息。
刚到报社的我,对这个定位并不是很明确,在韩主任建议下,我几乎费尽一周的时间大量翻阅近期的报纸,以及我报的数字报,新浪财经频道、中国联合钢铁网。
当然,为了补充专业方面不足,我还阅读了《专业采写报道》、《经济采访》、《现代物流教程》、《宏、微观经济学》课本。
看到大篇幅的钢铁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类新闻,我一下“蒙”了,先前我在《河北青年报》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教育新闻,都是一些比较大众化、通俗类新闻。而我个人认为,摆在我眼前的报纸,很明显是专业性、深度化经济报道。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不得不暗示自己要转变青年报那种采写、报道理念。
我开始了细致的研究。现代物流报(钢铁物流)主要在周二、周四出版。一般情况下,周二,一到三版分别是头版要闻、新闻评论、专题报道。以及后面的论坛、产经、业界企业、等固定版,当然还有谈经论道、行业组织、论坛等不固定版面。周四,一到三版,基本无变化,除外,还有固定版面蓝海、市场板材、建材、有色金属等等。
我个人工作主要是辅助韩主任的“蓝海”版块,蓝海总四个版面,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电子商务、金融等。
见习第一周,赶上了毕业典礼、颁发学位、离校找房子等,这一周说自己懵懂,除对报社工作认识外,很大方面来自大学生毕业后的那种喜悦、感伤、失落等复杂情感的交织。
中间的学习到再认识
望着一个个朝夕相处的同学踏上离去的列车,曾经的微笑,今日的离别。一种力量激励我,要奋斗、要努力工作。再次找回了考研的那种顽强意志。
我发表的第一篇稿件是钢铁上游产业链煤炭方面新闻《钢性需求拉动煤炭价格钢企成本压力仍将持续》。一开始,只知道煤炭价格一时期出现暴涨现象,随即成为各大财经媒体的焦点。
后来,通过网络浏览、阅读煤炭等相关动态新闻及分析报道,终于在阅读中找到了煤炭和钢铁的切合点。主题定下来,接着采访就是问题了。
传媒业内的“七份采,三份写”可以突现出采访的重要性。一篇成功的稿件,缺少了采访这一重要环节,就是“闭门造车”式新闻,尤显空洞、不真实、无现场感、无说服力。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着手采访工作。
第一步,联系、搜索采访对象。由于刚从事这方面工作,人际圈不广是弊端。通过网上大量联系煤炭行业专家,最终约到了银河证券研究员、博士后田书华老师,后来才知道他可谓是煤炭业界领头人。
第二步,拟订采访提纲,其实大多时候这一步工作可以先做。待预约好田博士后,我开始起草《采访函》。具体包括礼貌用语、涉及采访问题要简洁、深刻、明确,最后的落款、署名等细节问题。《采访函》一定要提前发给采访对象,并标明要求回复最晚期限,第一次我就忽视了这一问题,直到报社马上排版、截稿时才收到回复,连忙编辑稿件,费事费力。
第三步,等待回复的同时,我及时关注这方面相关新闻,以防新闻“复现”,失去首次报道性。同时,我针对煤炭价格上涨对钢铁行业的影响这一核心问题,电话采访了其他煤炭界人士,对大多的看法、观点进行了解,必要的观点纳入编辑写作范围。
第四步,编辑稿件。从采访的内容里找“亮点”。找能脱颖而出的话语,来直接引用。在采访田博士后时,田博士后明确提出了:“2008年中国很可能会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的观点,抓住这一点来引申报道,提升报道影响力。
但是,在这第一篇稿件的采写过程中,我忽视了对钢铁的重点采访。这是报纸的宗旨,作为钢铁物流方面的刊物必须时刻以“钢铁”为核心关注对象。
煤炭,这篇稿子后来经过韩主任添彩增色,顺利刊登。
接下来的《原油绑架全球经济上涨趋势短期不改》,从收集资料到采访,写作,准备了也差不多一周时间。但这一周让我感觉不错的稿件是后来花费不足一个小时的《电煤价格干预政策合理吗?》。起先是从田博士的一篇《煤炭价格不应该》约稿而展开的,随后找到各大证券研究所发表的不同观点。经过精心整合,对同一问题的大谈论的报道形式出炉,此稿虽然是一篇综合报道,但是刊发观点鲜明,时机得当,很有实际指导意义。
[1][2]下一页
后来,稿件配发评论及时发表。步入——成熟
随着了解的深入,对报纸定位的清晰,不到一周能又采写了《货币阀门拧紧钢铁板材奈何》和编者短评《钢企应如何应对》。
稿件发稿前天就已经采写好,原题目是《货币政策从紧的方向不变》。待到第二天我再次打开稿件审查时,突然认识到采访不完善之处太多,整整用了一个下午采访金融学博士程实,东方证券分析师刘文亮、舞钢金恒兴贸公司经理、海东期货北京营业部叶海涛,无论是通过邮件、qq还是电话,对“这次继续从紧货币政策给钢铁行业是否带来影响?”进行全面采访。最后整理、融合形成现在的稿件。
不过,刊登后发现还是有缺点,由于做深度、大篇幅稿件,在突出它全面、深刻、多角度等优点的同时,掩埋了信息的“新奇性”,导致稿件冗长、陈旧、漫无目的。失去主题,甚至“亮点”。
这一点,我以后一定注意改正。
至于《钢企应如何应对》短评,由于我个人不认为刚刚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的新人就能发表尖锐观点评论的思想作怪,所以这篇主要是篇建议性文章,对钢企应如何应对继续从紧货币政策而提出的一些个人建议。记者阅历、经验、全局把握性是一评论员最起码的必备条件。
自身不足
通过一个月来的实习,自我发觉到身上仍有好多不足之处,无论新闻专业理论还是实践采访经验。具体来说:
1、对报纸在核心定位把握不够准确。钢铁物流必须牢记“钢铁”和“物流”两个核心概念,尤其在做钢铁上下游产业的新闻,常常最后忽视把其和钢铁交叉采访。我采写的第一篇稿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2、自身知识面不够丰富。后悔在校期间,没有大量扩展知识。尤其是经济、社会文化知识,虽然也选修了《宏观经济学》,没有用心去学。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3、采访面(对象)太过于局限、单一。这种思维模式需要调整,譬如,《货币阀门拧紧钢铁板材奈何》,采写后自己感觉不错,定稿后第二天又发现,采访过于受限,应该全面、综合去看待从紧货币政策问题,当然,考虑到自己所属报纸,把货币政策和钢铁业交叉采写显得更为重要。
4、近期这几篇稿件出现一个通病,字数偏多,显得冗长无主题。这应该怪我一开始对版面的理解有误。初步认识现代物流报,总感觉版面、版式过大,应该在稿件上下力度,多做深度性大稿件,来填充版面。这是不对的,新闻稿件要求“新”、“准”、“精”、“实”等特点。本以为这一要求只针对大众、晚报都市报适用,其实这是对认为新闻单位的新闻稿件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会在以后纠正这一错误认识。
5、刚毕业,心情比较沉重,一个月来,几乎没什么话说,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学习财经知识。
切身感受
总揽现代物流报,我个人感觉:
1、首发新闻不是很多,记者自己采访稿件少。大多都是二手新闻的整合、编辑。没有亲自采访,失去新闻基本的现场感与新闻应具有的真实、及时特点。这一点王亚彬记者把握的很好。
2、不够有深度。作为钢铁专业报纸,我们应该对钢铁前沿、动态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做到全面、多角度综合性报道。专业报纸,不同于晚报、都市报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做到有深度,能够给受众对象提供专业的指导、引路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所采写的新闻应该对钢铁上下游生产商、销售商带来实际参考价值,这也是报社以后维护受众群,扩大受众群的关键。这一点杨世新记者把握的很好。
3、版面分布稍显复杂。各版、版头主题定位往往与内容不相符。换句话说,各版面界线不是很明确,出现一篇稿件同时放在那个版都可以的局面,譬如:一篇煤炭类稿件可以放在产经版,也可以放在蓝海版,更可以放在专题版。当然,这样的后果便是,各版面负责编辑采写新闻很容易出现撞车现象,建议重新审视、精心策划、细致定位各版分工。
小结
近一个月来,通过多方面学习,对现代物流报有了深一步认识和提高,但同是也发现了自身存有不少缺点。无论经验还是认识都有待提升。倘若,报社考虑用我,我想进一步研究报纸各版面,初步想法是在周四的七、八版设立“聚焦-观察”版,主要是配合杨姐做一些钢铁焦点、热点话题的解读,深度分析,以此来提升我报的报道深度。
虽然,我报一时间里发不了过多时效性极强新闻,但可以发些事后全面、综合性文章,以补充短消息的不足,同时能给受众提供很好的指导和建议,相信钢铁行业读者正是需要这类解读报道。
倘若,报社考虑到我个人存有欠缺不足,不能胜任本报工作,请领导示明,我会再接再厉,努力改正,无论是继续离这实习还是离开。
致辞
敬礼
现代物流报实习记者王京
来报社后自己看新闻也比以前有心了,会想一些和新闻背后记者的工作情况,从发现新闻线索到采访、新闻见报之间的一些细节问题。
我觉得现在作为都市类报纸就是给市民的生活提供方便,服务读者。像商报这样只在省会郑州发行的报纸就应该抓住服务读者的功能。就像我写得那篇稿子,那是国家信息产业部7月10日发的一个公告,一般的市民可能不会看到,而且公告写得比较专业,不容易理解。经过我们记者对河南本地的情况(这是市民最关心的)核实与了解,把具体的情况告知给读者,就是为读者服务。热线部记者的工作就不用说了,报纸为读者着想了,才会让读者感到温暖,这样报纸读者的忠实度才会提高,报社有发展。
做新闻要真实
做新闻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真实,这一周我遇到了好几件新闻不真实的事件。
周三马纪朝记者让我去听一个因为大河报女记者写的一篇买钢琴的黑幕引起商家不满、对内容真实性怀疑举行的一个媒体与商家的座谈会。记者可能是因为对钢琴行业没有深入了解弄出一些错误,给商家带来了一些麻烦。有些记者会为了写稿制造一些虚无的新闻要素,我认为不管什么样的新闻要素自己没有采写到就不能想当然的。
采访要抓足新闻要素
去现场采访时记者应该有足够的新闻敏感性,要是记者本身没有足够的经验,在现场就要尽力采访相关人员,记录现场的新闻事件、人物等,以备后期新闻写作时查用。而且有详细的现场记录还可以防止出现新闻细节的虚假。
现场采访结束之后,针对不清楚的问题还可以打电话咨询专业人士、新闻事件的负责人,把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告诉他们,从他们那里获得一些在新闻现场找不到的东西,如领导讲话、背景资料、相关部门反映等。记者应该为自己写的新闻负责,因为失实新闻对当事人的影响是不能预见的。
记者的生活是很累的,可是新闻媒体发出的声音必须保证采写是真实的,万一失实要保证问题不是出在自己这一个环节上。
这次实习结束了,不过我对这次实习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我感觉实习真的是需要很多的素材的,写文章也不是那样的简单的,光有好文笔是不行的,还要学会怎么去写才能让大家接受,这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只要通过不断地锻炼,我的写作能力还是会得到巨大的进步的,这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热门阅读文章:
物流专业实习总结
个人实习总结
但是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对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一天回来了,怪累的,但总的感受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挺无聊。那天早上七点四十五我就到了,但人家拿工资的八点四十五才陆陆续续的来。哦,对了,那天是星期一。早上中午我还忙了一阵,但到了下午就变得十分太平,记者部没有一通电话打入,所以在那么凉快的屋里,坐在副主任的舒服椅子上,边和某人发短信,边靠着背椅这么靠着,从来不午睡的我一下就睡了一个小时。到后来,就是早上九点去报社,中午吃好午饭回家,下午两点半上班,傍晚五点准时下班。然后去街上买些东西,五点二十准时在某人实习的公司门口等着,然后送某人上车回家。如此循环往复一月。
虽说我在报社里的活动粗略来说就是——采访、撰稿、发表……过程挺无聊的,但细数一下,感受还是有一些。
先说点好玩的吧。以前经常听到电台骗人,比如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一类的,但很少想过电台也很容易被人骗。今天一早就接到一通电话,说人民商场处有一女孩要从高架桥上向下跳。听到这一消息,记者们兴奋得不行,连忙带了摄像机奔出门去。哎,记者的本性,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可不到半小时就回来了。原来他们在桥上转了两圈,也没看到一个女孩的影子。(其实我到认为,他们应该到桥下看看,说不定已经跳下去了呢)后来又有一通电话说是一河边上有人要跳河,结果大家又是兴奋地(造孽啊)出发,沮丧的归来。今天我算是得出了一个结论:记者像农民一样好骗啊!
接下来的便稍有些沉重了。今天我一共出去陪同采访了两次,结果两次被拒。第一次是在一家保姆公园,雇主家丢了一个价值四万块钱的摄影机、但我们就是刚进那保姆公司大门,才说明了来意,就被一个中年男子不大礼貌的往外赶,还说“谁让你们来的!”第二次就更严重了。有一个女孩被骗了钱到公安局报案,我们就是到公安局了解点情况,竟被很粗暴的轰了出来。一个满身肥膘、满脸横肉、满眼蔑视、满口官腔、满嘴嚼着中午饭的胖公安逛出来,一口标准的土话“走走走,快走!”说着还推了一下拿相机的大二的实习生哥哥。我当时很是气愤,出门就对那个哥哥说:“什么态度阿,又不是曝光!”可他好像很平静:“咳,这种事多了,现在这些人想得太多。”
我一直觉得自己待人比较真心,所以至今几乎没有被恶意拒绝过。今天的被拒,虽然有所准备,但当它真正到来时心里还是不大舒服。社会上的人不比身边的熟人和朋友知道你的真心和好意,所以你的初衷并不一定被人家理解,你的心意也不一定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付出亦未必有回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我们这些要踏入社会的人却不好接受。
那位哥哥,虽然他已习惯了被拒,但他坦言,被拒的滋味每次都不好受,到现在还会很郁闷。作为一位新闻记者,尤其是社会新闻记者,看到老百姓因为你帮他们解决了问题而真心感谢你时,你会为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改变现状而高兴。但相反,当你一次次粗鲁的被拒之后,你又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单薄。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舆论的无助。
开心的事也有,记得是实习后才没几天,接到同学电话说在在报纸上看见我人了(我同学表达有些问题,我人是不可能在报纸上看见的,只有我名字……),心中顿时一阵窃喜。其实前几天就有我的报道,只不过不知情的人没仔细看。
杭州虽然是个省会,可带我的老师说,我们这一类记者忙碌的只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不,今早我们就为了一通电话风尘仆仆的赶到了会展中心附近的一个农村。
说简单,这件事真不复杂,就是老头子和儿媳妇之间关系不好,老头跑了,儿媳烦了,最后谁都不管了;可说复杂,还真挺乱人。刚到村里,看见老人在地上躺着,好心的村民给了他副破毯子盖着,还家家户户轮着送点吃的。他说儿媳打他骂他,儿子也不敢帮他。看着老人痛苦的表情,我还真为他难过。可后来一位热心的村民自费打车(离着好远呢,我们坐车走了三十分钟)去找了他的儿子和儿媳,这会悄悄给我们说,这位老人自己行为不好在他的村里是有名的,所以根本不是子女的问题。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大中午的去了他儿子家。敲他儿子家的门没人开,后来我们才知道刚才恶言批评的“邻居”原来就是儿媳。她在那骂时邻居附和着,可她一走那些人便捏捏我的手,悄悄告诉我他儿媳平时是对他不好。但最令我迷惑的是那个儿子,他陪着妻子一起骂自己的父亲,我们苦口婆心的劝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才跟我们下山,可他妻子一句“咱不去领他回来,他爱去哪去哪!”他竟又回去了!这时我豁出去了,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扯着嗓子咋呼:“你们真得不去了?真得不去了?那可是你爹!不去谁的错可就说不清了!”这几句话吓了旁边一直说我声音太小的大哥一大跳。哎。
一个月来,每天往外面跑。当然跟着报社出去每次都有专车接送,有时还有奥迪作为自己的座车,待遇很高啊。当然我也总是忙里偷闲,或者干脆先放一下手头的稿子,跑一趟某人的公司,送一下报社每天分给我的报纸,或者某人肚子饿了什么的去送点吃的。说到吃的,不得不提一下报社每天送来的所谓的“快餐”,10点半网上订餐,一般都要到12点多才能送来。名副其实的“慢餐”啊。有时候还会少几份快餐送来,而少筷子,那更是经常有的事了。
在日报社实习的日子长了,真的感觉自己已经进入角色了。最简单的一篇天气新闻的稿件,严格到标点符号都需要审查。还是一篇天气预报的稿件,倘若当天报道有雨而实际上未下雨,便会有读者打进记者部的电话,一顿斥责报社“无能”。每当我接到这个电话,真是心中喊冤啊——这天气预报是杭州市气象台提供的,不是我来预报的啊……
【新闻专业学生报社实习总结】推荐阅读:
新闻专业大学生实习日记06-11
2024新闻专业实习总结06-22
文艺新闻专业毕业实习报告09-22
新闻专业毕业生实习心得体会10-24
新闻专业实习生广播电台实习报告09-29
新闻学专业学生阅读书目07-22
专业教育新闻稿07-05
新闻专业技术工作报告05-28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07-10
新闻专业求职英文自我介绍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