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精选15篇)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 篇1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磁铁的秘密,感知磁铁的特性。2.愿意参与探索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3.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与生活的关系。活动准备: 1.磁铁人手一个。

2.铁制品与非铁制品若干(回形针、金属瓶盖、钥匙、纸片、塑料杯、木积木)。3.人手一个小篓(装有上述材料),记录笔,泡沫板等。4.生活中带有磁性的物品或玩具。活动过程:

一.猜想记录,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出示磁铁: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磁铁可以用来干什么?

2.注意出示铁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等材料: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

3.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先记录自己的猜想:猜猜看,这些材料那些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吸住?

二.验证猜想,感知磁铁吸铁的特性。1.指导幼儿操作、记录、分类:

师:刚才都是小朋友的猜想,那有什么办法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住,哪些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把试验的结果记录在第二排。

2.鼓励幼儿介绍自己实验的结果: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3.发现问题,再次操作实验:

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钥匙能被磁铁吸住,有的说钥匙不能被吸住,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再来试试好吗?

4.总结:原来这些钥匙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有的是用铁做的,有的是用铝或者铜做的,用铁做的就能被磁铁吸住。三.大胆尝试,初步感受磁铁的穿透性。1.引导幼儿利用铁制品使磁铁吸住非铁制品。2.幼儿相互讲述并交流。

3.总结:原来磁铁的磁性有穿透性,它穿过了纸、塑料杯、钥匙,吸住了铁质的物品,所以不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也能被吸起来了。四.实验操作,感知磁铁的穿透性与磁性大小有关。1.魔术“瓶盖跳舞”

2.引导幼儿用加磁铁的方法增加磁力,让瓶盖动起来。3.总结:磁铁的磁性越大,磁力越强。五.拓展经验,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1.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讲述。

2.幼儿寻找活动室中带有磁性的物品和玩具,了解磁性为生活创造的便利。

执教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有感

如东县掘港镇群力幼儿园

袁小燕

在团队执教《磁铁的秘密》后,我进行了一些初浅的反思。

本节活动定位的班级为大班,目标定位为两点:第一点为知识目标: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磁铁的三个特性,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与生活的关系。第二点为情感目标:能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活动的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设置了城堡的游戏场景,为幼儿探究磁铁秘密的活动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有效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环节由三个小游戏贯穿其中,让幼儿充分探索了磁铁的三个特性。第三环节观看一段录像让幼儿初步感知磁铁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并留下悬念,拓展延伸了本次活动。在备课和试教过程中,我始终遵循着科学教育的三个关键词即生活化、科学味、人文性。

先说说生活化: 1.内容的选择生活化。磁铁在幼儿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老师上课经常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触,而在大班下学期的教材中也为幼儿安排了此类的科学活动。其实在生活中人们也享受着磁铁的磁性所带给我们的方便,如冰箱门的封条、门吸、磁性黑板甚至电表、电话等等。可以说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既从“从教材中挖掘了生活化的活动资料,又利用了幼儿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使幼儿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提供的材料生活化。在活动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操作材料。大家都能看到我提供的纸、积木、硬币、钥匙、杯子、回形针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而且材料的使用也是环环相扣。如幼儿找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后进行了分类,分类后的材料又为下一环节“吸住不能被吸住的物体”而服务。其实在第一个游戏中我还可以尽可能多的在活动室内提供更多生活中的材料,让幼儿充分去探索、实验、交流,从而发现更多的铁制物体使探索活动不断深入,保持持久的兴趣。无奈设计的环节多,容量多,时间来不及。

3.实施的过程生活化。本节活动设置了孩子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闯关游戏,引导幼儿层层闯关,这样沟通了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能够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活动过程中我没有强调反复地观察和讲解,而是让幼儿亲身体验。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说、做、想。从三个小游戏中大家可以看出来,幼儿先探索,其次说出自己所看到的现象,最后提出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以体验为基础,丰富幼儿的经验。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游戏中学会了本领。

其次说说科学味:

科学性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核心。我在活动中逐步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比较、记录、实验及反复验证等方法探索发现了磁铁的三个特性,并初步感知了磁性和生活的关系,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第一个游戏时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相应的记录表格,让幼儿在记录卡中用数学符号记录实验信息,并能根据记录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总结出哪些物体含铁,磁铁能够吸起铁制品。在准备这节课时,我的起始设计里提供的钥匙、硬币都是含铁的,都能够被磁铁吸起来。但在收集幼儿操作材料时,无意中我发现有些钥匙和硬币是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的,才猛然想起一些钥匙和硬币是不含铁的。于是我将活动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探索的挑战性,投放了两种质地的钥匙和硬币,当有的小朋友说钥匙、硬币能被磁铁吸住,有的说不能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再次通过验证一起得出实验结果,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会是什么原因呢?最后总结发现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都是含铁的这一科学道理。

在感知磁铁的穿透性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时的特性时我都是提供材料,提出要求,耐心等待孩子自己发现结果。大家都看到,整个活动中我让他们充分的玩,充分的探索,并没有去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进行适时地指导,最后帮助幼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总结出科学现象。当他们用想尽办法将不能吸住的物体吸住时;兴奋地告诉同伴和老师相同颜色的磁铁碰在一起时会互相推开,不同颜色的磁铁碰在一起时会紧紧吸住时,那种由于科学探索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真是溢于言表。第三环节让幼儿观看录像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最后留下悬念,鼓励幼儿继续去探索磁铁的秘密。

最后说说人文性:

整个活动中,时刻以“一切为了孩子发展”为中心,树立幼儿主体意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都特别高,如十分认真地用磁铁去吸各种物体,并将操作结果做记录;利用身边提供的材料,想出各种办法吸住不能被吸住的物体,大胆和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操作活动由易到难,目标层层深入,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时通过验证、实验,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了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尊重别人。探索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亲自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观察能力、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 篇2

大家好!我是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的章丽。

作为一名热爱幼儿的教育工作者, 从教19年来,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在很多活动中, 即使我做了再多精心的预设, 依然不能穷尽活动中孩子的真实反应。孩子们丰富而灵动的心灵世界是那么的迷人和捉摸不定, 也凸显了我教育的苍白。我常常想, 要是我能瞬间变成孩子就好了, 这样我就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可惜生活中没有时光隧道, 能让我自如穿梭于孩童和成人之间。

因此, 关注儿童就成了我开展活动的起点、标准和过滤器。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 促进他们主体经验的不断重构;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让他们成为有建设性的能动主体;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 帮助他们掌握智慧的未来行动方式……

实现与幼儿零距离的联结, 达成与儿童的和谐共振, 将是我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标。

本期关键词:叶脉、观察、探究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 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 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 (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 , 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 捡拾过落叶, 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 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 教师:秋天到了, 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 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 (引导幼儿关注画有叶脉的树叶) 这幅画好像和别的有点不一样, 这些线条是什么? (引出叶脉) 小朋友们画的叶脉是什么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 探索其结构。

(1) 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 你觉得观察哪一面会把叶脉看得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 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PPT: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 (引出主脉) 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除了主脉, 还有其他的叶脉吗? (引出侧脉) 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3) 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 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 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 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 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4) 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 教师: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 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2) (观看PPT) 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 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 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 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 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 平时是看不见的, 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 它们就是叶脉, 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 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 把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1) 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 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2) 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 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 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 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 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 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 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南京市实验幼儿园陈国强)

评析

秋风吹起, 落叶似彩蝶在空中飞舞, 它引发孩子去追赶, 去摆弄……章丽老师利用幼儿园内随处可见的梧桐树叶, 引发幼儿“探索叶脉的秘密”, 不仅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心。本次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幼儿知道了一些关于叶脉的初浅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关注的态度和亲近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幼儿的学习是自身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实施课程时, 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活动经历, 使后一个活动成为前面活动的继续。本次教学活动一开始, 教师先让幼儿在画板前互相欣赏自己前一天画的梧桐树叶, 一方面感受树叶的色彩丰富和美丽, 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新话题:××小朋友画的树叶上还有一些线条, 为什么会有这些线条?这些线条叫什么?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观察”是本次科学活动的重要方法。应对“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这一目标, 教师在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层层推进:

1.自主观察叶片。先由幼儿独立观察自己手中的一片树叶, 自主发现梧桐树叶叶脉是什么样的。教师指导时注意关注幼儿是怎样观察的, 是否观察到叶的正面、反面, 看到了一些什么。

2.交流观察结果。面对PPT放出的大大的叶片, 孩子们叙述自己观察到的叶脉的特点, 在共同分享中扩大认知经验:梧桐树叶上有主脉, 还有从主脉上生出的侧脉。引出继续观察的新话题:梧桐树叶上还有什么秘密?

3.深入发现细脉。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孩子进一步发现了叶片上的秘密:有许许多多相互连接的细脉, 叶脉像网一样分布在整个叶面。

4.表现叶脉。在梧桐树叶轮廓图上记录下自己对叶脉的观察结果, 因为这里的“画一画”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表现对叶脉的认识, 所以教师事先准备好了梧桐树叶轮廓图, 避免幼儿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画树叶, 使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紧扣教学目标方面, “画一画”使幼儿的认知经历从感知到表现、表达, 易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巩固和内化。

本次教学活动教师除运用记录表外, 还提供了放大镜。这一材料的提供不仅可以让幼儿发现密密麻麻、细细的叶脉, 而且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工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仅看到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形态、像网一样的细脉, 而且在记录叶脉时, 有的幼儿还边画边看, 边看边画, 充分运用放大镜的观察效果进行表现。这些都为幼儿理解工具的作用, 理解发明创造的重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燃烧的秘密 篇3

1.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初步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2.能细心观察,大胆操作,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乐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主蜡烛”一支、透明塑料杯、蜡烛人手一份,大小不同的玻璃杯16只、颜色水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出课题

师:森林里要举行一次花灯比赛,谁的花灯能让蜡烛点燃的时间长,谁就获胜,瞧!小黄兔和小白兔都做了一盏花灯来参加比赛,小朋友,你们觉得谁的花灯能获胜呢?

幼儿自选一个花灯观察,自由猜测。

(评析:活动一开始,让孩子们猜猜玩玩,自然又亲切,一个小小的问题,既集中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明确了活动主题,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二、实验操作,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了解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师:究竟是谁的花灯好呢?我们两个小朋友一组,各自代表小白兔和小黄兔,比一比就知道了,将蜡烛点燃,然后把花灯盖在蜡烛上,仔细观察,看看蜡烛有什么变化?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谁来告诉大家,谁做的花灯好?(它们做的花灯都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蜡烛都熄灭了)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呢?(因为花灯里没有空气了)

师小结:哦,原来蜡烛燃烧需要空气。

2.感知蜡烛燃烧与空气多少有关。

师:那大小花灯蜡烛熄灭的时间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两个好朋友分别拿大小杯子合作来玩这个游戏,大家一定要同时将花灯盖上去,怎样才能做到同时呢?(引导幼儿讨论:先将蜡烛点燃,喊一二三一起将花灯盖在蜡烛上)

幼儿操作,老师看时间。

交流讨论:游戏结束了,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时将花灯盖下去,结果蜡烛熄灭的时间会不一样呢?(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小朋友们真棒,发现了大花灯里空气多,燃烧的时间长,蜡烛就熄灭得慢,而小花灯里空气少,所以蜡烛就熄灭得快。

师:不管熄灭得快还是慢,最终花灯里的蜡烛都灭了,这样的花灯肯定是不能获胜的,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能让花灯里的蜡烛不灭吗?(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小结:对,做一个顶是开口的花灯就行了,小兔们也很聪明,终于做出了不会熄灭的花灯来了,相信它们在这次比赛中一定能获胜。

(评析:让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孩子们非常投入,感兴趣,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魔法游戏,再次验证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教师示范游戏。

师:小兔们不仅做出了蜡烛不会熄灭的花灯,还发明了一种魔法水,看,魔法水就在这里!(出示放了彩色水的小盘子)我不动盘子,就能让盘子里的魔法水跑到我的花灯里来,你们信不信?

老师边演示边操作:那今天我就让大家来见证一下这个奇迹。小朋友们准备好了,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变、变、变——变。看:魔法水到哪里去了?我做到了吗?为我鼓鼓掌!

2.幼儿尝试操作。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魔法师呀?

(评析:此环节再次让孩子们操作、探索、发现,并留给他们一个悬念,让他们在有目的的探索中,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将活动推向高潮。)

四、活动延伸,拓展思维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 篇4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2.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3.在合作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感受玩磁铁的乐趣。活动准备:

PPT,条形磁铁、实验记录表每人一张、U形磁铁若干,磁扣人手一个,小鼓一个,磁铁玩具红花、黄花、蜜蜂、蝴蝶40个,操作膜纸6张,布置小展台表演《春天来》。活动过程:

一、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情境导入,激趣

师:小队员们,又到了我们一起“学科学,大闯关”的活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别忘了我的口号是“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玩转磁铁,探索奥妙!”大家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闯关游戏。2.复习已有经验,知道新问题

师:小队员们,让我们重新观察一下磁铁。请小队员们来介绍一下,磁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出示PPT磁铁图片)

幼儿: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

磁铁的形状: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片磁铁、条形磁铁、U形磁铁。

磁铁两端有南极和北极,一般用蓝色代表南极,红色代表北极。

师:小队员们说的都很对。那么今天的闯关问题是什么呢?大家要听清楚:

(出示PPT)

第一关:磁铁的南极与南极碰在一起会怎样?

第二关:磁铁的北极与北极碰在一起会怎样?

第三关:磁铁的南极与北极碰在一起会怎样? 大家可以去寻找答案了。

3.幼儿探究并填写记录表,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引导 4.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引出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5.游戏:变身小磁铁

师:队员们很棒,探索出来了结果。你们获得的奖励就是一起玩“变身小磁铁”的游戏。请你们任选南极北极小标志的粘贴贴到头顶。听鼓声向前走,鼓停,请你和身边的一个队员组成一组,如果是同极,你们应该„„?

幼儿回答:分开。

师:怎么表示呢?

幼儿用动作表示。

师:如果是南极和北极,你们应该„„?

师:怎么表示呢?

幼儿用动作表示。

幼儿进行游戏。

教师也参与其中。

二、探究磁扣的南北极 1.激趣

师:玩过了游戏,我们休息一下,进行我们的终极挑战。最后一关的问题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磁扣也是有南北极的,怎么能分辨出磁扣的南北极呢?请你们去试一试。分出南北极后请贴上红蓝小标志。答对的小队员会有更好玩的奖励等着你们哦!有没有信心?

2.幼儿探究

教师适时引导,并观察幼儿实验情况。

3.幼儿带着一个磁铁和磁扣回到座位上,分享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磁铁的南北极推断出磁扣的南北极。大家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

教师介绍人类利用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制造了磁悬浮列车。列车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希望大家在探索各种各样的科学奥秘后也能够发明出对人类有好处的物品。5.玩游戏

歌曲表演《春天来》。

教师表演,让幼儿猜猜蜜蜂、蝴蝶和花为什么会随着磁扣动起来?

幼儿回答:因为贴着磁铁。

师:那你们想想,我的磁扣这面是南极,那么另一块被吸住的磁铁是什么极呢?如果它们都是同极遇到一起,我该怎样想什么办法解决呢?

幼儿回答:北极,因为同极排斥,异极相吸(幼儿能够表达出大概意思就可以)。可以将磁扣翻转,用另一个面去控制小玩具。

幼儿随音乐玩游戏结束。活动延伸: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螃蟹的秘密 篇5

活动背景

这是一次由幼儿引发生成的活动。自然角里要增添东西,王洋小朋友带来的一只螃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孩子们对螃蟹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并有一定的探索螃蟹的动机。于是我精心设计安排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大胆地提出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和运动方式。

3.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提供纸、笔一份,一只大盆,盆里放有一只螃蟹。

2.一只材料箱,里面放有纸条、塑料软棒、毛线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观察

师:我发现小朋友一走进活动室就特别高兴,能告诉我你们看见什么了吗?那就请你们找4个好朋友为一组,一起去仔细看看小螃蟹吧!(师幼一起观察、讨论)

(评析:导入开门见山,简明的导语让幼儿一下子知道了研究的对象,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幼间的心理距离。)

二、集体交流,引发问题

师:刚才,你们发现小螃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谁先来说说?

幼1:我们那只是雄的。

幼2:我们那只是雌的。

幼3:我发现小螃蟹有两只像钳子一样的脚。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小螃蟹这么多秘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螃蟹吗?(老师将幼儿的问题用简笔画记录下来)

幼1:小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泡?

幼2: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幼3: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幼4:小螃蟹吃什么?

(评析:提问通常是教师的专利,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有些问题教师也意想不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

三、分组讨论,确定研究的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精彩,有些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由于时问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研究。请你们每个组讨论协商后选出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并把它画在纸上。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最想知道哪个问题。

组1: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组2:小螃蟹的钳子有什么用?

组3:小螃蟹的眼睛为什么一会儿伸,一会儿缩?

组4: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师:每个小组都已选好了自己要想知道的问题,今天,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评析:每个幼儿对螃蟹的观察角度和兴趣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尊重幼儿的选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需求,这样幼儿的探索活动会更主动、更深入、更具创造性。而在短时间内对每个问题都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让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学会商量和合作。)

四、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材料

师:你们需要什么工具?想怎样来研究呢?先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现在你们都想好了吧,如果需要什么材料就到材料箱里去拿,材料箱里没有的可以请老师帮助。

(评析:在众多的问题中,让幼儿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一个进行研究,并且初步讨论出研究的方法、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这样做并不是要求他们有很详细的研究方案,有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而是使幼儿明确,科学实验并非玩耍,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五、小组探究实验

这里,提供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幼儿探究,孩子在活动中的专注、投入、采用的方法,使我感动。不过有的幼儿忘记了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也有的因遇到困难而转换了目标,这需要老师的提醒,以培养他们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六、小组交流探究情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把知道的情况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如果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发现,等会儿可以向他们提问。

组1:我们发现螃蟹的膝盖不像我们人的膝盖是向前的,而是往左右两边的,所以它走路的时候是横着的。

师:小螃蟹是横着走的,可是刚才我看见第一组的小朋友用书夹住螃蟹的左右两侧,结果怎么样呢?

组1:不走了。

组2:我们发现小螃蟹的钳子很厉害,我们用一根小棒来逗它,小棒只要一碰到它的身体,它就张开钳子夹住不放。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组2:可能是它的武器,用来保护自己的。

组3:我们发现小螃蟹的眼睛碰到东西就会缩进去,如果不碰它了,等一会儿就又伸出来。它一伸一缩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眼睛,就好像我们人的眼睛碰到东西就闭起来。

组4:我们的是雌螃蟹,又去、捉来了一只雄螃蟹,两只螃蟹在一起吹泡泡,还互相用钳子打闹,那只雄的螃蟹厉害,还爬到雌的誓身上欺负它,一会儿就走了。

幼:不是欺负,它们是表示友好。

(评析:幼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成功的自豪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同时在交流中.幼儿获取了更多有关螃蟹的信息。)

七、拓展延伸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讲得:也非常精彩,大家知道了小螃蟹的许多秘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来得及研究怎么办?

师:很好!我们把小螃蟹养起来继续观察它、研究它,把新的发现记录下来。(后来发现小螃蟹即将死亡,我和幼儿一起将它进行了解剖。)如果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还可以和大人一起到书上或者电脑里找答案。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 篇6

大班科学《风的秘密》活动反思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沙漏 篇7

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在幼儿园常能见到很多幼儿围着沙池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地用各种工具铲沙、运沙、筛沙……沙子带给幼儿无尽的快乐。怎样让沙“玩”出更高的价值,既有愉快体验,又能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呢? 我在思考之后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主动探究,发现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多少之间的关系。

2.乐意参与探究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发展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及记录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单孔沙漏16个(大孔、小孔各8个),多孔沙漏8个。

2.细沙、勺子、塑料瓶若干。

3. 幼儿人手一份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组装沙漏,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沙漏部件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

师:还有什么? 两个塑料瓶有什么不一样?

2. 教师组装沙漏

师:再看看,究竟是什么? (沙漏)

二、 自由装沙,探索多种方法

1. 探索多种方法装沙

师:这就是老师今天带给大家的礼物,每人都会有一个。可是,老师忘记在每个瓶里装沙了,请小朋友自己将沙子装进塑料瓶内。 (幼儿人手一个塑料瓶、一把勺子,尝试将沙装进塑料瓶的最佳方法)

2.说说装沙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将沙子装进瓶子里的?

三、观察比较,探索沙漏秘密

1. 幼儿组装沙漏

师: 请你们将带瓶盖的瓶子和装有细沙的瓶子组装在一起。

2. 玩沙漏

师:沙漏做好了,赶紧玩一玩,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3.比比谁最快

师:刚刚小朋友发现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我们来比比谁的沙漏流得最快。听到老师说“开始”,请小朋友将沙漏倒放,等所有的沙都流到地上的瓶子里,就请你快速站起来。

4.初步探索沙漏的秘密

师:为什么有的沙漏流得快,有的沙漏流得慢? (有的沙漏中间的孔大,有的孔小;有的孔多,有的孔少;有的装的沙多,有的装的沙少。教师将幼儿发现的秘密一一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进一步探寻沙漏的奥秘

(1)漏口大小、多少一样,沙子多少不一样

师: 沙多的沙漏流得快, 还是沙少的沙漏流得快呢? (先请幼儿猜想,然后请一名幼儿现场示范)

师小结:原来,同样的漏口,沙少的沙漏结束得快。所以,在沙少的标记下方打“√”。

(2) 漏口大小、多少不一样,沙子等量

师:请小朋友将沙倒入盆中,现在我们在沙漏里装入一样多的沙,将沙装到红线处。

师:现在,沙一样多了。猜猜看大孔的沙漏和小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单孔的沙漏和多孔的沙漏,哪个流得快。

师: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猜想,现在两个小朋友一组来试一试、比一比,看看究竟哪个流得快,并在快的标记下面打“√”。

幼儿操作、记录探索结果。教师提醒幼儿手不碰到沙漏,两人同时开始,并对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帮助。

师:谁来介绍一下,大孔的沙漏与小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多孔的沙漏和单孔的沙漏谁流得快?

师小结:原来,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大孔的沙漏结束得快, 小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在沙一样多的情况下,多孔的沙漏结束得快,单孔的沙漏结束得慢。

四、了解沙漏的作用,比赛收材料

1. 了解沙漏的作用

师:你们知道沙漏有什么用吗? (古时候人们没有时钟、手表,就借助沙漏来计时)

2. 体验一分钟沙漏

师:老师这里就有一个一分钟的沙漏,一起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是多长时间。

3. 说说一分钟能干什么

师: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做些什么呢?

4. 借助沙漏比赛收材料。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轮子》 篇8

1、引导幼儿通过探索与实践,感知轮子是圆形的;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它会滚动。通过尝试、比较,体验轮子能省力,体会轮子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善于思考、操作、探究的能力,并会记录和讲述自己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3、通过操作探索,鼓励幼儿相互合作、积极交流,让幼儿感受探索、合作、分享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创设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各种各样带有轮子的玩具、实物;各种积木、物品(书)等。

2.投影仪、课件、相关图片。

3.幼儿操作材料:记录纸、斜板、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向幼儿介绍玩具,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探索轮子基本特点活动。

①幼儿分散玩耍、探索带轮玩具,老师参与指导,引导小朋友相互之間交流。

②谈话活动:

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怎么玩的?

几个幼儿回答以后继续提问:你现在手上拿的玩具和他们的玩具有什么地方一样?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观察、讲述、总结,知道大家的玩具都是有轮子的玩具。

③幼儿再次玩玩具,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轮子的基本特点。

幼儿通过看、摸、玩,感知轮子是圆形的,五颜六色的,可以由塑料、金属、木头、橡胶等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2、轮子形状的探索活动

提问:有没有发现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呢?为什么都是圆形的呢?能不能做成其他的形状呢?

出示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请幼儿猜一猜谁从斜板上滚得最快?谁滚动的最慢?记录猜想结果。

幼儿操作,将瓶盖、彩笔、方形积木块从斜板上滑下,比较它们滚动的快慢,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张贴记录表,请幼儿讲述自己记录的结果。并引导幼儿从记录结果得出结论:圆形的物体没有棱角,比较光滑,所以滚动的最快。

4、轮子的用途探索活动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我这儿有许多书,我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教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用的办法最多,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朋友一起想办法送书。

幼儿进行送书游戏,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的方法,感受用车推的舒服,体会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1)先请小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刚才自己是如何送书的.

(2)提问: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用了哪些方法送书?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3)引伸谈话: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许多物品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

(三)结束部分

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磁铁 篇9

(一)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能自创两块磁铁的多种玩法。

3、对玩磁铁感兴趣,反复尝试,能从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反思:在目标2中,我觉得制定的不是很科学,磁铁的多种玩法不是自创的,而是通过幼儿反复探索中而来,所以,目标2可以改为“利用磁铁相吸或相斥的特性探索磁铁的多种玩法。”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2块磁铁,回形针、图钉、雪花片、瓶盖。2.记录表、水彩笔。

反思:在材料准备中,我发现小朋友东西太多反而不能够很好的去探索,所以,材料还要在精心选择一下。指导要点:

重点:感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难点:能够在了解特性的基础上探索多种玩法。

要点:通过猜测、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启发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今天我老虎肚子饿,想找个动物来填肚子。咦,前面有只兔子,“兔子等着瞧。”“老虎大哥求求你,别吃我。”“行,只要你回答出我的问题,就放过你。”这里一堆米粒里混入许多的小针,你能用最快的方法把米粒和小针分开吗?小朋友们,你有什么好办法?快来帮帮小兔。

2、请小朋友回答,然后想办法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办法快?(筷子、夹子、磁铁)反思:在这个环节,因为幼儿是分组来进行的,所以,有一个等待的过程,部分幼儿就会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游戏有待改进。

二、磁铁的特性。

1、磁铁除了能吸住小针,还能吸住什么东西?在你们的桌子上有许多的东西,用磁铁试一试,看能吸住什么,并用笔把它记录下来,能吸住的打勾,不能吸住的打叉。

2、幼儿操作,并记录。

小结:磁铁能吸住鉄和含有鉄的东西。

反思:这个环节每位幼儿都是自己操作,老师巡回指导,就造成有些幼儿漏掉一些物品没有操作就直接记录了,或者有些幼儿只是凭感觉记录,没有操作。这样就造成为了让幼儿更加清楚磁铁的特性,幼儿探索的少,老师讲解的多。

三、磁铁的作用。

1、现在磁铁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你知道磁铁有什么用处吗?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2、由于磁铁有磁性,所以会干扰信号,比如电视机,手机,千万别把磁铁和有磁性的东西放在一起。

反思:在实际操作中,我觉得这部分可以作为活动的延伸,在这次活动中可以不用出现。

四、反复探索: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磁铁都能相吸呢? 给幼儿一些磁铁,让幼儿自己探索发现。

小结:一样磁性的碰在一起就会推开,不一样磁性的碰在一起就会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是: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五、探索磁铁的多种玩法。

教师:现在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给你们,请小朋友想一想,玩一玩,磁铁除了相吸和相斥,还有哪些玩法?

反思:第四和第五个环节本就是幼儿自己探索的过程,所以整个过程还是挺顺利的,幼儿也能够很好的探索。总结:小朋友真聪明,科学家费了很大的劲研究才发现:磁铁能吸鉄,隔着物体也能吸住鉄,还知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重大发现,我们小朋友这么快就知道,真是太了不起了。活动反思: 今天,我上了我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磁铁》,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 名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首先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

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米中寻宝”的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在活动中我还注重一些细节方面的把握,让整个活动顺畅自然。在第一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 篇10

活动设计背景

天气渐渐变暖了,我班的孩子们对水的兴趣很大,经常有水的地方嬉戏、打闹。我想起了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我心想,何不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兴趣,来上一节关于水的活动课。

活动目标

1、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

2、知道水会随温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状态。

3、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玩水玩具,每组一个大塑料盆

2、事先在冰箱里冻好冰块

3、教师准备酒精灯、烧杯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师出示各种玩水玩具,如水枪、瓶子、水盆等。请每组幼儿自由玩水

师:“刚才,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可是你知道吗?(压低声音夸张状)水呀,还有许多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水的秘密,好不好?”

2基本部分;认识水的特性

1、看

教师请幼儿出示装有牛奶和水的透明杯子。

师:你们面前是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请小朋友只用眼睛看,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只用眼睛看语气重一些)

幼:水清清的,牛奶浓浓的;水是无色的,牛奶白色的。

小结:水是无色的评析:本环节,教师多次强调孩子只用眼睛,孩子对物体的感知有多种经验,尤其对平常喝的水、牛奶,他们很容易想到味道等其他的,而教师引导孩子用“看”这个感官系统,幼儿又自然运用上“颜色”这个词汇,水的这一特性很自然就出来了。

2、尝

教师请幼儿尝一尝牛奶、水有何不同

幼:牛奶酸酸的甜甜的,水没有味道。

小结:水是无味的启发幼儿:水与牛奶比,还可以与什么比尝是无味的例如:酒是辣的,酱油是咸的,加深水是无味的评析:让幼儿尝,他们亲自感受,探索兴趣更浓了

3、观察

师在水杯、牛奶杯中分别放入一片鲜艳的花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例:你能看见吗?为什么?

幼:水中的花片很清楚,而牛奶中的看不清楚。水是透明的,而牛奶不透明。

小结:水是透明的。

启发幼儿想办法: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水是透明的?

例:把小手放入干净水中,隔着盛满水的瓶子互相能看见等。

评析:教师对于孩子一些偏离实际的说法、想法要及时正确引导,引导并启发他们能够及时回到要体现的内容上来,孩子也在不停的讨论、探讨中形成了知识。

4、动

几人一组将杯子里的水倒入盆中,引导幼儿感知水的流动,提问:水是怎样的?

小结:水是可以流动的。

水的流动性还从哪里看出来,启发幼儿说出如拧开水管、小河流水等。

评析:让孩子动起来,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在操作中明朗化、清晰化。

5、师幼共同总结水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

本环节总评:幼儿与教师一同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等多种形式,对水的特性有了一个全面了解。

二、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1、水变冰

师:水对小朋友说:“我还会变魔术。”(压低、夸张状)

幼:啊,变魔术。

师出示事先冻好的冰:“这就是水变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冰?”

幼儿:天冷时?在冰箱里。

小结: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变成冰

评析:用孩子们感兴趣的魔术引出内容,幼儿情绪高涨,求知欲望更强烈。

2、观察体验 冰变水

(1)请幼儿用手摸一摸,说出感觉(冰冰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2)师:想一想冰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

幼:天气暖和了 放在热水壶上加热

师请幼儿把冰放在玻璃杯里加热,验证幼儿的猜测。

小结:冰在温度变高时就会慢慢变成水,而且温度越高化的越快。

3、操作实验 水变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①玻璃杯里的水加热会怎么样?

②爸妈烧开水时你发现了什么?

③热水杯上盖一张纸,你会发现什么?

(2)实验观察

①在酒精灯上给水加热,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幼:“有热气出现”“有水气”

小结:水变成了水蒸气

②在热水杯口盖一纸片,请幼儿观察纸片变湿了。

小结,水蒸气随温度下降变成了水。

总结:水有三态。固态,象冰;液态,象水;气态,水蒸气。

本环节评析:幼儿通过猜测及平时的观察,到今天的体验,加深了对水的另一个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用处

提问:水有什么用处?如果没有水,会怎样?我们怎样保护水资源?

幼儿讨论得出:水对人类,对植物、动物用处特别大,水可以洗澡、洗脸、洗菜、浇花、浇庄稼,动物也离不开水。

三、结束部分;总结:水对我们用处很大,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来源快思.教案网)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大班科学活动 篇11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特别喜欢玩水,感知水的流动性,探讨水的沉浮等。在某次区角活动中,一个幼儿无意间拿起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在桌子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大家都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以此为兴趣点,引导孩子探索这种有趣的科学现象,充分挖掘幼儿周围生活的事件,将其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幼儿在探究中亲身感受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旋转的莲花,对水能帮助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的现象感兴趣。

2.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泥工板;用乒乓球制作的“莲花”;记录表;笑脸标记;水;橡皮泥球;吸管;抹布;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

四、活动过程

1.韵律活动,激趣导入

(1)韵律活动:《水仙花圆舞曲》

师:孩子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客人,我们为他们跳支舞吧。(幼儿表演双人集体舞《水仙花圆舞曲》,舞蹈中多数为旋转的动作。)

(2)出示“莲花”,导入活动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演的圆舞曲很优雅!看,这里有许多用乒乓球做成的“莲花”,也想和你们一样旋转着跳舞,泥工板就是它们的舞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莲花”在舞台上转动起来呢?快试一试。

2.自主尝试,探究奥秘

◆第一次:自由探索,转动“莲花”

(1)幼儿自由探索,想办法让“莲花”在泥工板上转动起来。

(2)交流分享:你用什么办法让莲花转动起来的?幼1:“用手转。”幼2:“我把泥工板前后摇动。”幼3:“我是用嘴巴吹的。”教师相机用图示记录下幼儿的方法并小结:“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用手转、嘴巴吹、摇动舞台等方法,让莲花转动起来。”

◆第二次:借助材料,自主探究

(1)猜想。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可以让莲花转得既快又不掉到舞台外面去。猜一猜,水、橡皮泥球和吸管,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幼1:“可能是水。”幼2:“橡皮泥球放在莲花里,可以让莲花的重心更稳。”幼3:“用吸管吹可以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

(2)幼儿分组尝试、验证。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科学是用事实来说话的。请带着你的莲花和舞台分别用每一种材料试一试。

(三张桌子分别呈现辅助材料:水、橡皮泥球和吸管)幼儿分别试一试、比一比谁最能帮助莲花在舞台上转得又快又稳。

(3)交流探索结果。①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情况。师: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发现谁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请幼儿分别介绍、演示自己的实验情况,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可引导他们进行比赛,再次观察、比较。②探索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的奥秘。师:如果再次让你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呢?生:“水。”师:为什么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莲花能转得又快又稳?生:“因为水滑滑的,可以让莲花转快。”师:是呀,水滑滑的,可以减少摩擦,让莲花转快。那为什么有了水的帮助,莲花就不容易从舞台上掉下来呢?让我们再来试一试,感知水的神奇魔力吧。

(在玩中师幼共同小结:当泥工板蘸了适量的水后,水会减少莲花与泥工板之间的摩擦,让莲花可以转快;泥工板上的水还会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叫做水的表面张力,就像把莲花的底部紧紧地拉住,所以莲花转得很稳,不容易掉到泥工板外面去。)

◆第三次:再次尝试,转快“莲花”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圆舞曲的节奏有快有慢,要跳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能让你的莲花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来旋转吗?老师以不同的节奏说出“慢——慢——,慢慢转——”,“快快,快快,快快转,快快转”,幼儿尝试让莲花根据不同的快慢节奏来旋转。师:怎样才能让莲花转快?(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泥工板越倾斜,莲花转动得越快。)

五、活动反思

1.层层递进,自主探究

活动中,一个个层层递进、有难度但又是可以获得解决的问题不断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小朋友跳舞身体的转动—莲花怎样能在泥工板上转动—借助什么材料让莲花转得快又稳—为什么水能帮助莲花转得又快又稳—探讨莲花转的快慢与泥工板倾斜程度的关系—挑战同时转起几朵莲花。孩子在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中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孩子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亲历者,他们在经历中思考,在发现、猜测、验证、修正、总结与反思中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2.与艺术结合,活动优雅

将整个探索活动贯穿于“莲花跳圆舞曲”这个情境中,尝试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整个活动以圆舞曲开场,以圆舞曲结束;从幼儿自身跳圆舞曲过渡到莲花跳圆舞曲;从莲花简单转起来到转得又快又稳,再到许多莲花的集体舞;幼儿的整个探索过程由浅入深,与圆舞曲的节奏、旋律巧妙结合。活动中音乐的选择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是一种隐性的引导,让孩子沉浸于探究活动中,享受探究活动。有了艺术的融合,科学活动变得更优雅:孩子探究的环境是美美的,探究的过程是美美的,探究成功后的心里也是美美的。在他们未来的学习中,这些幼时的情绪体验说不定会悄然复苏。

参考文献:

大班科学活动:捉泥鳅 篇12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 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 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 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 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 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 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 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 幼儿自由捉玩泥鳅, 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 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 玩泥鳅后, 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 学习相应的词句, 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 第二次玩泥鳅:

(1) 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 不让它滑落。

(2) 幼儿自由尝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 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 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 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 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 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 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 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 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 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 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 出示各种材料 (沙子、煤灰、抹布等) , 教师介绍, 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 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 怎样使用这些工具捉住泥鳅的, 为什么能捉住。 (让成功者演示)

5. 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 了解摩擦力的现象。 (使用材料, 增加了摩擦, 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 借鉴别人的方法, 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 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 似乎变得粗糙, 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 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 教师出示劳动手套, 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 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 教师巡回, 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最后比比谁多谁少, 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 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 (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 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捉泥鳅, 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 由此引导幼儿思考, 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 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 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 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 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幼儿经验反馈, 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 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 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 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大班科学 磁铁找朋友 篇13

磁铁找朋友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磁铁吸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发展幼儿探索的能力。

3、巩固学习操作的记录方式,通过记录提炼认知经验。

活动准备:

人手三块磁铁(一个彩色磁铁,两个环形磁铁),两份记录纸,红绿水彩笔和即时贴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活动课题。

1、小朋友,你们看过天线宝宝吗?它们四个好朋友你爱我,我爱你的时候会怎么做呢?

2、(老师出示彩色磁铁)你们看这是什么?它也有自己的好朋友呢!它找到好朋友的时候也会和好朋友紧紧地吸在一块儿。你们猜黑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老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如果是他的好朋友就画上绿点,如果不是它的好朋友就画上红点。

3、出示第一张记录纸。彩色磁铁还想找朋友呢,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是它的朋友呢?到底这些东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我们一起试一试并且把它记录下来。

4、集中。你发现哪里有彩色磁铁的朋友?(总结出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两极。

1、彩色磁铁能和铁做的东西做好朋友,那它能和环形磁铁做好朋友吗?是不是环形磁铁的两个面都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我们来试一试。交流幼儿的发现。

2、我们发现环形磁铁有一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面不是。那我们怎么记录下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哪一面是彩色磁铁的朋友,哪一面不是呢?(引导幼儿在是朋友的一面贴上绿色即时贴,不是朋友的一面贴上红色即时贴。)

3、幼儿根据实验在两个环形磁铁上贴上相应的即时贴。老师验证幼儿贴得是否正确。

三、引导幼儿发现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刚才我们发现环形磁铁都有一个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个面不是。那环形磁铁和环形磁铁是不是朋友呢?是不是每个面都能做朋友呢?

2、出示第二张记录纸,绿点和绿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红点和红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红点和绿点的文档仅供参考

一面会是好朋友吗?幼儿猜想并把猜想记录下来。

3、到底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集体。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总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四、结束。今天我们用磁铁玩了找朋友的游戏。你还会用磁铁怎么玩呢?幼儿自由玩磁铁。

大班科学教案:彩色的阳光

活动目标:

1、了解阳光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知道阳光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

2、探索观察七种颜色的方法,并通过涂色表现自己的发现。

3、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镜子人手一面,多棱镜每组一面。

2、装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个。

3、画纸和油画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看阳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阳光是什么颜色吗?我们一起看一看窗外的阳光吧!

师:你们看到的阳光是什么颜色的?(个别幼儿说一说)阳光真的像你们说的是这种颜色吗?

二、了解探索阳光的材料。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材料,看看它们是谁呀?(幼儿说说材料的名称)用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呢?(幼儿自由交流)

三、利用材料探索阳光的颜色。

1、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亲自动手探索发现七彩的阳光。

探索一,将水盆放在阳台上,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让幼儿将小镜子斜放在水里,玩一玩,看一看能发现什么?随即交流自己的发现。

探索二,让幼儿看一看阳光下的玻璃瓶,还能发现什么?幼儿自由交流后在集中交流。

探索三,引导幼儿利用多棱镜观察阳光,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幼儿继续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与幼儿一起得出结论:阳光是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七种颜色组成的。

四、引导幼儿用油画棒记录阳光的颜色。

师: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自己在玩中发现了太阳的光芒是七彩的,我们一起来画个七彩的太阳宝宝吧!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 篇14

活动设计背景

我们班的孩子一直都对我的黑板为什么会吸东西很感兴趣,也经常问我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被黑板吸住,磁铁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既然他们这么有兴趣,就为他们设计了这样一节课。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选取了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它是幼儿能够直接感知,容易理解,并且用有吸引力的事物作为学习对象,增进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置身情境中去感受、去学习,既获得了许多磁铁的知识,也培养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科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2、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和作用。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初步学习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自主活动了解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让幼儿通过探索,合作发现并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磁铁、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水瓶、木板、纸、布、磁铁的小人、公园的背景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有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到底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二)操作探索

1、吸各种制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磁铁和装有各种小东西的封袋,假如你们想知道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就用磁铁吸吸看,然后互相说一说,吸住了哪些东西?”

幼儿玩磁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吸一吸。

提问: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铁钉、针。。吸不住木块、布条、玻璃。。

2、记录

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那我们把这些能吸的东西通通都记下来好吗?

师发记录表,在能吸的东西下面画“√”。不能吸的东西下面画“×”。

小结:请你们记住这些可以被磁铁吸的东西和不能被磁铁吸的东西。

(三)讨论活动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

3、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四)磁铁游戏

1、师:“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能变魔术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玩魔术好吗?”

2、让幼儿玩磁铁,让磁铁粘着桌子下面移动,看桌子上的铁制品也会跟着移动。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与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中的引导作用,本次活动,我先引导孩子们观看魔术表演,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同时我启发孩子们猜测是什么东西使纸上的东西动了起来,几乎全部小朋友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有张渝雅大声说了下面有磁铁。在指导孩子时,我发现很多孩子把积木、花布猜测为可以被磁铁吸起来,还有很多小朋友把硬币定为不能吸起来,经过试验以后才发现积木和花布不能被磁铁吸起来,硬币可以被吸起来,并把自己所得到的试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的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活动中探索了磁铁的特性,同时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被磁铁吸起来,什么东西部可以被磁铁吸起来,尝试了先猜测,再记录和边试验边记录的方法,大部分的孩子学会了记录,但是还是有个别孩子不知道如何记录,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多引导孩子们学会记录自己的试验结果,还可以鼓励他们去生活中和大自然寻找可以被磁铁所吸引的东西。

大班科学活动——磁铁的秘密 篇15

一、活动案例呈现

水的主题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经常选择的内容, 教师根据科学活动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组织了科学活动《神奇的水》, 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了解水的基本特征、特性以及水的作用, 从而使幼儿萌发节约用水, 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活动是利用幼儿已有经验的直接谈话导入, 教师直接以问答的形式进入主题, 让幼儿了解水的基本特征。具体实录如下: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

幼:“不知道”“矿泉水”“自来水”。

师: (迟疑片刻) “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

幼:“不了解。”

师: (急忙) “软水就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 硬水就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水, 小朋友们明白了吗?”

幼:“明白了。”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无色。”

师:“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

幼: (异口同声) “白色。”

师:“它们颜色一样吗?”

幼:“不一样。”

……

二、活动案例分析

(一) 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以此科学活动为例, 分析了在集体科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层次性

我们都知道, 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先后顺序的, 先问什么, 后问什么以及从哪里切入去问都是有讲究的, 教师不能想到什么就对幼儿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不但不利于幼儿对活动内容的自主探究, 而且也会影响到幼儿探究的兴趣。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没有注意所提问题的层次性,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的提问严重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纳入新经验的过程, 所以幼儿的学习离不开已有经验作支撑, 脱离幼儿已有经验的发问只会使得幼儿不知所措, 活动也会成为“灌输式”的活动。案例中的教师就有这样的问题, 教师根本不了解幼儿对水的经验基础, 开始便问:“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其实, 幼儿根本不理解“水质”这个词, 更不知道该如何去给水分类了, 幼儿能够说出“自来水”“矿泉水”也完全是凭自己的已有经验。但是, 教师接着又问:“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 那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这个问题离幼儿经验就更远了, 所以小朋友都回答:“不了解。”那么, 教师讲水的基本特征, 以这样两个幼儿不熟悉的问题开始, 一下就使得活动气氛低沉了, 幼儿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 探究的兴趣被打消了, 只能靠教师的讲述来被动接受。那么, 提问就会成为象征性的东西, 可有可无, 因为它已经不能起到引导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的作用了。其次, 教师的提问仅仅停留在幼儿已有经验上。教师意识到以上问题脱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 所以在接下来的问题故意问简单一些,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老师手里拿的牛奶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这些问题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都是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所以幼儿异口同声地给出正确答案, 然而, 虽然看似回答正确, 活动气氛热烈, 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引导幼儿的思考和自主的探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我们去思考。

从以上的案例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提问的安排是欠妥的, 开始安排两个完全脱离幼儿经验的问题, 紧接着又安排几个完全在经验范围之内的问题, 显然是不明智的, 发问没有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2.教师提问的问题缺乏开放性

集体科学活动中, 教师所提的问题一般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要求教师在提问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封闭性问题为辅。但是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封闭性的问题, “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小朋友了解软水和硬水吗?”“小朋友们明白了吗?”“老师手里拿的水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一样吗?”等, 这些问题都是封闭性的问题, 有的幼儿根本没有去思考、无需思考、也懒得思考就简单地随大流回答了, 这样大量封闭性问题的提出将会导致幼儿思维受到严重的限制。

3.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双边的活动, 需要教师和幼儿明确各自的地位和角色 (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的角色) , 积极参与,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提问、引导是为了让幼儿学会自己发现问题, 自主学习和探究, 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不但要求教师提问引导幼儿思考, 还要让幼儿学会在思考中自己提出问题, 对于幼儿来讲, 学会提出问题比学会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但是从以上的案例反映出了活动中提问主体的单一性, 全是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教师主导了整个活动, 幼儿顺从教师准备好的思路一步一步接受知识, 活动过程就变成教师讲述, 学生接受的单向活动。教师为什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 幼儿为什么没有, 是教师为了所谓的“节省时间”, 是为了所谓的“提高效率”, 是为了所谓的“一切顺利”, 结果导致整个活动沦为教师的独白。

4.教师提问后等待时间简短、理答方式不灵活

在此次观摩活动中还发现, 教师在提问后等待的时间太短。教师提问后看到幼儿不会回答, 害怕出现“冷场”, 急忙告诉幼儿答案, 根本没有给幼儿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 可能幼儿正在思考的过程中或者还没思考, 教师的答案就已经出来了。这样长期的结果就是幼儿思考问题的自信心和兴趣被打消了, 会养成幼儿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另外, 教师也很难发现幼儿对问题是否掌握以及学习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此外, 教师的理答方式不灵活。幼儿在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不但要积极回应, 而且回应的方式要灵活, 根据幼儿的回答程度做出不同的回应。但是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 教师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没有反应, 直接问下一个问题;简单回答, 应付了事;自己代答, 最典型的就是“水根据水质的不同, 可以分为什么?”“哦, 老师告诉大家, 是软水和硬水”;简单表扬, 例如“××小朋友真聪明”“你真棒, 我们给他鼓励一下”等方式, 是非常典型的终止性理答, 这样的理答方式没有给幼儿留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余地, 而科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究, 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何谈探究?

(二) 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年龄特点, 合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了教师思维的流畅性, 有层次性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由简入深, 逐步对问题有全面的了解, 而没有层次性, 想到什么问什么就体现思维的混乱, 幼儿掌握起来没有系统性。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 既不能与已有经验相距甚远, 也不能仅仅在幼儿的既得经验的范围内徘徊。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 如果脱离幼儿的已有经验, 幼儿接下来就无法自主地探究。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然后逐步深化, 逐渐提一些高层次的问题。

2.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标, 多提合理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行为, 好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才可以促进幼儿畅所欲言、拓展思维空间。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 因为幼儿对科学的学习本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的讲授起不了决定作用, 只有开放性的问题, 才能为幼儿自主探究、思考留有充分的余地和空间, 幼儿才能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科学活动中向幼儿提开放性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要提升观念,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积累教学机智, 多提适宜的开放性问题, 让幼儿在思考中学会自主探究。

3.激发认知冲突,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幼儿园集体活动是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共同的活动, 因此提问就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专利, 幼儿也要参与提问。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探究需要幼儿自己提出问题, 质疑提问是幼儿学习科学的起点,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如何让幼儿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其实幼儿一个个问题的产生就是自己的经验与认识出现了偏差。因此,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 让幼儿大胆地猜想, 然后验证, 其中的问题自然就产生了;提供给幼儿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在材料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利用好区角活动和其他自由活动, 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让幼儿在提问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4.教师要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 不断改善理答方式

上一篇:爱班级演讲稿下一篇:商贸物流行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