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朗读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反复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感受语言美;
2。勾画描写江南雪和北方雪的语句,能准确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
3。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把握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点,明确作者情感倾向,领悟本文表达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品味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2。搜集关于《野草》及《雪》的写作背景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看到我手中的这根粉笔,你会想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本来就是一根普通的粉笔,经过大家的联想和想象,它竟然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涵,已经不再是一根普通的粉笔了。其实,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某些自然景物也会超脱固有形象,表现出更多的意味。当然,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被赋予的意义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刚刚我们对粉笔的认识。再比如自然界中的“雪”,在被贬的柳宗元笔下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传达出幽冷孤寂的心态,而在盛唐岑参笔下则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的则是积极乐观的心态。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雪》一文,探讨一下作为文学战线上的革命斗士——鲁迅借助“雪”表达了什么意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
要求学生听准字词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找出描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2。检查听读效果。
(1)投影出示生字词。
处子磬口脂粉奁目光灼灼
指名读音
(2)明确写南方雪和北方雪的段落。
三、研读课文
1。赏读“江南的雪”
(1)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滋润美艳”“青春的气息”“处子的皮肤”“闹”等词句,从而为体会江南雪的特点做好铺垫)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小结。
(2)指导朗读。(语气温婉)
自由练读
指名读,评读
(3)设问:江南雪有什么特点?
学生结合词句品评,明确江南雪的特点
(投影)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2。赏读“朔方的雪”
(1)要求勾画出描写“朔方的雪”的词语。
(2)交流,明确。
(投影)如粉如沙
朔方的雪蓬勃纷飞
升腾闪烁
(3)指导朗读。(语气异常刚劲、果决)
学生练读。
指名读,点评。
齐读。(定要读出气势)
(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呢?请用“尽管,但是”来表达。
学生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把握描写雪罗汉时的情感变化。关注转折连词“但是”所起的作用)
3。设疑:鲁迅为什么要把南方的雪写得那样优美,而又把北方的雪写得如此富有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神呢?
启发:了解艺术形象的寓意可以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
(投影出示:《雪》写作背景)
学生讨论明确课文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生华)
板书:江南的雪——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朔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4。结合全文,理解关键性句子
(投影出示)“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学生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讨论交流,突破此句。
(赞美坚守自我、完全献身、坚强奋斗的精神。学生把握语句意向即可)
四、总结全文
1。文章主旨。
2。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野草》中的《秋夜》。感受自然景物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一、展现朗读教学的魅力
1. 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试想,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 当声情并茂的朗读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时, 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 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 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学孟郊《游子吟》一诗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 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 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 又一次, 一次, 又一次, 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 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 都仔仔细细;每一线, 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饱经风霜的脸, 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 母亲又比试着, 觉得满意了, 才套到了我的身上, 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 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 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 要记住回家的路……’我知道, 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 一棵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 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 黑暗中的那盏油灯, 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 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 我, 明白了……”。这样,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又何尝担心效果呢?
2.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是一篇诗文, 干巴巴地读和声情并茂地朗读, 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 语气的轻重, 语调的高低, 语速的快慢, 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形成了或铿锵有力, 或婉转缠绵, 或回旋往复, 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 扣击他们的灵魂, 拨动他们的心弦,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 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 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 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 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反复朗读、吟诵, 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 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3. 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 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 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 拨动人的心弦, 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 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 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 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层层深入, 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 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4. 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 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 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 朗读, 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例如, 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 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 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 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 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 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 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5.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们知道,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 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 更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 辞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 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 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 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 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辞不达意的人, 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 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所以, 通过朗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6. 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培养高尚品德, 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 朗读还能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比如: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 会体味何谓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会感受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 会感知爱国之情的源远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 会领悟父爱的伟大;朗读孟郊《游子吟》时, 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 要体会文章的情感, 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二、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 感受语言情境, 体味语言情感, 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 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 使朗读教学更有效, 笔者尝试了如下几种方法。
1. 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体会情感的重要方法, 是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 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要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课文, 全身心地感受,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例如,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笔者引导学生分步朗读, 逐步体会,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逐步理解鲁迅先生对后代的关心、对旧社会的憎恨, 最后理解到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感情体会逐步加深, 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2. 情境创设法。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象,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例如,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笔者采取了情境创设法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激发朗读, 角色朗读→要求朗读, 自读记忆→指名演讲, 合理配合→各自再读, 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 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 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 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 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象还原的真实, 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 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 达到了以情境促朗读, 促理解, 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3. 气氛渲染法。
有些课文, 教师不必过多讲述, 不作过多指点, 而是通过情境创设, 气氛渲染, 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 再让学生设身处地, 朗读表达, 其效果颇好。例如, 教学《月光曲》时, 笔者通过播放《月光曲》片断, 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 听其乐, 见其景, 生其情, 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4. 设身处地法。
在朗读教学中, 有些文章教师虽然三番五次、竭尽全力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启发, 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这时, 教师可让学生充当角色, 以缩小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差距, 从而设身处地理解内容, 感受情境, 体会情感。例如, 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文, 在指导朗读与大娘告别一段时, 笔者先引导把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 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再假设让学生充当志愿军, 面对大娘话别抒情, 让学生直接充当人物, 体会情感,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5. 自我领悟法。
对于一些文章而言, 由于阅读者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 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 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者的情感渠道, 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这样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该怎么读呢?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 只要言之有理, 一概予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出现语言、语调、语速、语音表达方面的“针锋相对”, 教师可以不强求统一, 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一定要非常关注课文内容的品读。当然,这里决没有淡化文本,脱离文本和否定教师讲解的意思,而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课标理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课标理念下编写的中学语文新教材,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为例:
第一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二单元,熟读这些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有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第四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第五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句画。
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单元都贯串着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线索,即朗读。
朗读,是文字、节奏和旋律的表层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作品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和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加深对文字语言的感性认识,才能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文信息和经验,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与此相反,教师让学生草草浏览课文后,或者根本就没有开口读就开始所谓“精彩”分析,结果学生如坠云雾,一问三不知,最后教师只好生拉硬扯地结束课文。这是教师不重视朗读所造成的结果,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所不愿看到的教学现象。众所周知,文章之美,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的集中体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分步进行。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感性认识范畴,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这种审美热情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对此,叶老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②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当感性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
朗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朗读一般是以别人的文字作品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文学作品中优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故事情节,严密的逻辑结构等,总是生动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迫使我们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写作抑或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这种语言的表现力便纵横驰骋,无往而不适了。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的时间引领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读书、去感受、去体悟。
阅读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好好读书的局面,就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树立样板,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蕴,增强教学效果。其次,要交替使用散读、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方式,经常性地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从严训练,形成有感情朗读的风气和习惯。第三,由于朗读活动在所有课型中具有必要性和亲和力强的特点,朗读教学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探究一些生动活泼、充满灵气、实用新颖的朗读教学课型。
朗读教学的创新,重点在于课型创新。
余映潮老师说:“设计朗读教学,要富有诗意,要具有美感,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所以,我们要力求用创新的手法来引领这诗意的课中活动。”③
应该说,朗读教学的课型创新是极为丰富的。我们以“朗读”活动为主的系列创新课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型:
1.以读带讲式
[教例]《沁园春·雪》朗读教学片断设计
(1)教师激情范读。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词所表达出的对雄伟瑰丽的景物的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评说帝王的气魄。
(2)听配乐录音朗读。
请同学们体会理解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议论抒情的写法。
(3)教师激情诵读。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朗诵中的停顿,判断理解这首词的层次,听读之后发言、讨论。
(4)全班同学朗诵。
请同学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解词义句义段义。理解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
(5)男生诵读上阕,女生诵读下阕。endprint
讨论:上阕“望”的内容,下阕“惜”的内容;这千万里的江山,为什么用“望”来写,一个“惜”字怎样理解。
(6)师生背读。
讨论重点句:①上阕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②上下阕的过渡句;③下阕的议论抒情、升华全诗主题句。
此教例好在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读带讲,讲读结合,感染熏陶。它比较鲜明的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色。
2.以读带析式
[教例]《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至“对抗着西北风”段落美读教学设计。(《致语文教师》 余映潮著)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
(学生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重音。
(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激情。
(个别诵读,反复尝试)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的形象与性格,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
(同学们读出: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好了课文,读懂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
(同学们动情地朗读)
上述教例设计巧妙精细,不仅强调了朗读,而且十分巧妙地在朗读中穿插了感悟性的分析;不仅有朗读的要求,而且有听读的训练。这种教学设计所折射出来的课堂情境应该是立体的、美感的、高效的。
3.以读带学式
[教例]余映潮《三峡》朗读教学实录(片断)。(《中学语文》2013年第5期)
(屏幕显示: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好,我听了。朗读有什么要求?起码来讲要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三峡》的语句是很漂亮的,我们要读出文言课文的味道。怎么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怎么使我们朗读具有音乐之美?老师教给你们三种方法: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
(屏幕显示)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一下。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注意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次就有味道了,继续来,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节拍主要就是二二节拍。你们听。
(屏幕显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四个字两两一个节奏,你们再来朗读一遍。注意刚才领起词的拖音的长度还不够,如果稍微夸张一点,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这一遍朗读既要读好拖音,又要读好四个词语的节拍。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味道也读出来了,继续来。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你们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好,我们把三、四段两段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有点意味了,再把第四段来一遍。
(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个“泪沾裳”意味还没出来,再试。
生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味道读出来了。好。我们的朗读训练就进行到这里,请注意朗读这篇课文的三种技巧。
这个教例不仅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为语文教育家的余老师精湛而娴熟的教学艺术,以及他对朗读教学意义的深刻理解,而且让我们领悟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范读、散读、齐读、个读、领读、轮读等方式,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4.以读带品式
[教例]洪镇涛老师《药》教学实录(片断)。 (《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
师:下面,我们来看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对这个人物,作者是通过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别人对他的反映来表现的。对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第一部分有两段,主要在第三部分,请同学们认真听我把这些地方读一遍。同学们听的时候,考虑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范读“喂,一手交钱,……这老东西”和第三部分)
师:我读了一下,你们有点印象吗?我们再来读,好好体会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从课文“喂”开始,下面两段,哪个同学读一下?。endprint
生:(朗读:“‘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
师:停一下。康大叔说的话,那个语气应该怎样啊![生(部分):凶狠]凶狠。下面是叙述语言,讲故事的语气,就不同了,应该区别开来。听我读。(范读:“‘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好,你再读。
生:(重新朗读“喂!……这老东西”)
师:好,有点进步。“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了康大叔什么样的性格?
生:(部分)贪婪,凶狠。
师:对,贪婪,凶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多么可怕!“眼光正像两把刀”,用“刀”来形容眼光。这眼光是可以刺人的,“刺得华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摊”字:一手撮着一个馒头,“撮”字;他“嚷道”,“嚷”字。老栓这时踌躇着,“踌躇”是什么意思?
生:(齐)犹豫不决。
师:那人便抢过灯笼,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抓过洋钱,捏一捏。为什么“捏一捏”?
生:(齐)数钱。
师:数钱。数钱为什么不数,要捏?
生:(部分)老练。
师:老练。说明他老于此道,大把抓钱抓惯了。“嚷”“抢”“扯”“裹”“塞”“抓”“捏”,这些词读的时候要重读,要强调。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
师:再从康大叔谈到夏瑜的那些话,可以看出这个人对待夏瑜,对待革命是抱什么态度呢?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话读一读,专读康大叔讲的话。“谁的?……”,预备,起。
生:(齐)(朗读康大叔的话)
师:好。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康大叔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请哪位同学具体说说。
生:反对革命。
师:何以见得?哪些话反映出来的?
生:“这小东西不要命!”“真不成东西。”“这是人话么?”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
师:对。再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稍停)。
生:(声音很小)
师:声音大点。
生:康大叔是横行霸道的,凶残、贪婪的刽子手的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呢,是憎恨的。
师:写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
生:写这个人物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师:好。康大叔的职业是什么?(生齐答:刽子手)刽子手,杀人的。他是不是统治者?(生齐答:不是,是帮凶,爪牙!)帮凶、爪牙。爪牙吧!爪牙确切些。主要性格呢,就是凶狠、贪婪、狡诈、反动。
在上述教例中,洪老师采取了朗读——评读——朗读(包括范读)的方法。洪老师是指导学生读书的行家。在分析康大叔的形象时,就接连读了多次,每次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学生有所发现,全是认真朗读品析的结果。因此,著名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老师说:“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这堂课也就白上了。”
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课型创新,是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呼应的,表现了强有力的改革意识,体现出了教学创意上的策略和智慧。在这种课型面前,传统的“一言堂”、“串讲式”、“串问式”、“满堂灌”已经荡然无存,课文整体阅读教学中的环节更简化,结构更优化,内容更深化,形式更美化,学生的听读能力将会提高更快,个性发展将会落到实处,语文素养将会全面提升。
————————
注释
①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56页、第15页。
③余映潮著:《致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一、朗读的气息
1.朗读的气、声、字训练 呼吸姿态
要求气要吸到底 不可提胸与耸肩
注意三个支撑点 前胸脖梗儿和腰眼
腹肌收缩是关键 说话底气在丹田 2.朗读的发声
方法:喉部放松、打牙关、提颧肌、挺软腭 3.朗读的吐字 吐字原理
话说喉腭舌齿唇 相互配合发语音 吐字讲究辙与韵 声母韵母来相拼 字头字腹到字尾 字的动程必须准 气息调整要适当 朗诵乐感声音纯
二、朗读基本技巧
所谓朗读的技巧,正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这些设计和处理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的,技巧运用要经过两个阶段:
其一:学习阶段——“刻意雕琢”阶段; 其二:熟练阶段——“回归自然”。
不经过“刻意雕琢”,就不能“回归自然”,因为不敢雕琢,就永远不会雕琢,不学习技巧,就永远不能掌握技巧,也只好停留在自然状态中长期“自然”下去。
下面从重音、停连、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讲一讲朗读的基本技巧。
1.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如何表达重音呢?在确定了重音后,我们就要运用恰当的声音把重音表达出来。提到重音的表达,人们往往理解为加重读。其实,这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各种重音都用使劲念、大声读的方法加以突出,不但不能突出重音,也显得单调。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重音表达方法:
(1)加强音量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读得重一些、强一些,而把非重音音节读得轻一些、弱一些。读重音,唇舌要用力;读非重音,唇舌可以稍松弛。这样可以在强弱的对比中突出重音。
(2)增加音高
就是把确定为重音的音节的读音提高一些,而把非重读音节的读音降低一些。具体来说,在读重读音节时,发音部位推前,声带拉紧;非重读音节,发音部位靠后,声带稍松。通过声音的高低对比突出重音。例如:
(3)增加音长(4)重音轻读(5)语法重音
一般短语的谓语重 动宾结构的宾语重
定语状语和补语重 疑问和指示代词重 列举的并列词语重 比喻句中的喻体重 轻声音节的头音重 人名地名的尾音重(6)逻辑重音
朗读重音可以任意转移 但一定要符合语言逻辑 绝对不能前言不搭后语 必须前后呼应才有道理 语法重音服从逻辑重音 是因为语言环境有差异 逻辑重音要标上着重号 以便于正确地体现语意 2.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这里的“停”,指的是停顿;“连”,指的是连接。这里我们先谈谈句中的停连。一般来说,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相反,句子越短、内容越浅显,停顿就越少。感情深沉凝重时,停顿多;感情欢快急切时,停顿少。
(1)一句话、一段话、一篇作品朗读结束了,应该怎样处理停顿?
急收、缓收、强收、弱收
(2)在处理停连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a.在没有标点符号或语法上本不应停顿的地方安排停顿、甚至延长停顿的时间。
b.在有标点符号应该停顿的地方,缩短停顿时间,甚至紧连。例如:
(3)标点停顿
顿号最短逗号次短 分号和冒号比较长
句号问号叹号较长 破折号省略号更长 连接号引括号稍长 书名号着重号也长(4)词语停顿
朗读散文或小说 句子长了易出错 词语之间加停顿 标点之外设间隔 间隔设在主语后 稍加停顿把气托 托气之后偷换气 表达语意更透彻 3.语速
说话速度快和慢 表达心情是手段 急促紧张与慌张 兴奋激动或争辩 以上情绪要快念 以下应该慢一点平静陈述与庄严 沉重思念和伤感 4.语调
语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和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都有关系。同一句话用不同的高低升降、轻重缓急来读,就形成不同的语调,表达出不同的语气。这里我们主要谈句调。
整句话声音的高低叫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
基本语调:平直调、高声调、降抑调、曲折调、柔和调、舒展调
朗读中常要运用句调的变化表达感情,烘托气氛。5.语气
语气是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就朗读的语句而言,语气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的变化,这声音的外在形式的变化是由我们说话时气息状态决定的。)
简单说:“语”的声音形式+“气”的声音是形式。语气的声音形式
• 波峰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低,中间的地方最高。• 波谷类:语句的句头、句尾较高,而句腰较低。与“波峰类”的运动态势正好相反。
• 起潮类:语句的句子较低,而随后的部分逐渐上行,到句尾达到最高点。可以用步步登山来比喻。
• 落潮类:语句的句头较高,而后顺势下行,到句尾达到最低点,与上山类语势相反。可以用下山来比喻。
• 半起类:一般地像疑问句。有分节号的句子。6.节奏
• 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声不着力,语流中顿挫较少,且时间短暂,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如:《春》
•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色彩多浓重,语势较平稳,顿挫较多,且时间较长,语速偏慢。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分量较重。如:《草地夜行》
• 低沉型:声音偏暗偏沉,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语速较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高亢型:声多明亮高昂,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语速偏快。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带有昂扬积极的特点。如:《三月桃花水》
• 舒缓型:声多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舒展徐缓。如:《桂林山水》
• 紧张型: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顿挫短暂,语言密度大。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急促、紧张。《生死攸关的烛光》
三、朗读教学
1.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永远不变的一剂良方——张志公 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 朗读教学只是过渡环节。• 朗读教学指导不够。• 朗读教学没有目的。• 朗读教学没有失效。…… ……
学生存在的问题:
• 多字落字
• 唱读(三四年级必须解决:归韵、的、最后字、手势)• 一字一顿 • 速度快
• 字音不准《小学语文课本易读错的字》 2.朗读教学的常用形式:
范读、默读、齐读、小组读、指名读、自由读、开火车读、对读(分角色)、领读等。
范 读
——教师的朗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 教师什么时候进行范读好呢? • 激情引趣时范读 • 学生读不到位师范读。
• 范读只能起“师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 一节课中范读不宜过多,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练读。默读
• 四不: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
• 三要:要准确、要有速度(课标要求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适应(根据问题:通读、摘读、跳读)齐读
• 渲染气氛时宜齐读。• 推波助澜时宜起读。• 避免“滥竽充数” • 避免“唱读”
如: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指名读
• 要保证读书的人数。
• 要有层次指名朗读。
• 例如《母爱》指名读——自由读后指名读——准备后指名读
3.朗读教学的设计 a.文通字顺通畅读
• 适合初读课文。
• 验收检查(于永正老师要求读6遍)
• 正确——流利——有感情:(基本要求——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
• 跳出“有感情”教学“有感情” b.设计问题理解读
• 理解是处理作品的第一要务。• 适合提问后的朗读。c.领会感悟体验读
• 适合重点段落(精选练点)
• 理解句段后再读就要比先前有更深的体会 • “把文章读在脸上。”
• “从你的声音里听出你的理解。” d.传情达意表演读
• 适合童话故事、人物对话等。• 带动作读 • 分角色
• 其他学生当导演。
e.理解内化积累读 • 适合要求背诵的段落。•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f.调换词句对比读 • 适合重点品析的词、句。• 达到训练的目的。• 体会词语的准确。• 体会情感。g.推进情感复沓读
• 适合文章的中心句或情感充沛的句子。• 复沓不应牵强。h.以评促读评导读 • 导读定调
• 适合理解、品析后的朗读 i.奠定基调引导读 • 引读定情。
• 适合人物对话或提示语或修饰性词句。j.感知语言想象读 • 适合画面感很强的句段。k.开扩视界拓展读 • 适合文章的资料补充 l.创设情境配乐读
——朗诵功不够 音乐效果凑
• 一是特定的文章,有自己特定的音乐。• 一是大多文章需要自己选配音乐。
四、几点注意
1.朗读者应该是听者的引路人,内行的向导,他以作品为依据,用具体的思想感情贯穿线表现出作品的思路、文路和言路。凭着朗读目的的指南作用、把听者引进一个新奇、美妙的境地,使听者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
2.朗读者一定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也有人”即使眼睛主要是看作品,也要偷闲或正式向听者扫视,以猎取某种积极的反映,而任何时候都要“心中有人,”时时处处为听者着想,千方百计地把作品变为有语言传到听者的耳边,送到听者的心田。忘记了朗读的目的,朗读也就茫然无着,不知归宿了。
徐梅主备
6、雪
鲁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先来看一幅雪景图,谁能用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啊,美丽的雪景总是引人遐想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中去,欣赏美景,体会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
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雪》选自《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三心集》、《二闲集》等。
写作背景: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疏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1)、疏解字词。
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
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 liè(2)初步感知文章。
文章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两地的雪各有何特点?(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明确: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
四、深入品读课文
1、你能说出“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具体表现在何处吗?
明确: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的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春花雪野图)
2、江南的雨给人的感觉是“单调”的,江南的雪是否也是“单调”的呢?
明确:“青春”“处子”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等词语都显示江南的雪
人教版第二单元
徐梅主备
中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
3、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是有遗憾的,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遗憾? 明确:“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原因:江南的雪的美因为未经磨练,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是遗憾的。
4、作者笔下“朔方的雪”不但不同于“江南的雪”的特点,也不同于它的内在精神。你能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来分析一下“朔方的雪”的内在精神吗? 明确:“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精神:独立张扬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
(解说——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5、“朔方的雪”是值得讴歌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讴歌“朔方的雪”的呢?你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 明确:“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理解: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就是孤独。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五、体会思想感情
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景吗?有没有寄予更深层的思想感情?联系课后60页《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明确:《雪》一文表面上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斗争。
本文通过对“江南雪”和“朔方雪”不同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精神,寄寓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解说——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六、总结
雪是六角的精灵,它是不寻常的。那洁白的雪,可以封门;它不嫌弃竹林茅舍,也拥抱亭台楼阁。高山,巍峨。雪,可以足蹈其顶,封其面额,使青山变成冰封雪岭,……让我告诉你,雪是纯洁的,做人应像雪一样纯洁无污;雪是壮丽和刚强的,做人应像雪一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七、作业: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板书设计
雪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
(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情感)(赞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两地雪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课型设计:语言赏读课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情境导入:
问学生谁听过彭丽媛的《塞北的雪》。“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落下,你的舞姿是那样的优美,你的心地是那样的善良,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呦,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幻灯片同时播放下雪的视频)
1、这是一首歌唱塞北的雪的名曲,作者看见那纷纷扬扬的大雪浮想联翩,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
2、我们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过渡:对于雪,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感想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看看1926年的鲁迅先生他对于雪的感想又是如何?
二、诵读课文:
1、请女生齐读课文1——3段,男生齐读4——6段。
2、请几生上板听写几个词语:磬口的腊梅花、脂粉奁、褪尽、消释、凛冽、升腾
3、老师为何这样分工?有什么理由,同学们都读出了不同的画面和感情了吗?
明确并板书: 对比
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滋润美艳 “但是” 蓬勃地奋飞
4、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
A、“滋润美艳”,何为“滋润美艳”?“滋润”有三个义项:①使湿润,干枯;②含水分多;③方言,舒服,舒心。选哪一个?(选②)
B、追问: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江南的雪的“滋润”的特点?
——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塑雪罗汉(幻灯片图片显示)
C、追问:“美艳”何意?文中哪些描写表现江南雪的“美艳”了? ——雪野中景物之美(色彩的映衬)很洁白,很明艳,目光灼灼 D、请一女生有感情的朗读,试着从第一段读出滋润美艳之美 朔方:如粉如沙,绝不粘连 蓬勃地奋飞
A、找出能表现“蓬勃地奋飞”的动词?——生光,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B、请一男生读出“蓬勃地奋飞”的气势。
5、学生自由诵读。(有感情的朗读)
三、体会感情:
1、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回忆和对现实中朔方雪景的描画,分别寄托了、融入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能体会分别是怎样不同的感情吗?请你在课文上做些圈点批注,然后结合课文中具体语句说说。
师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美丽多彩的江南的雪怀有一种眷恋、渴望、快乐、童真童趣
而对独立、有活力、有精神的朔方的雪怀有一种赞颂、敬仰之情。
2、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抒情性的文体,向前一步,就变成了诗。试着用文中的句子将两种不同的画面和诗人的不同感受改为两首诗。
(学生自由练笔,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其作品)报春的江南的美雪 看那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还有冷绿的杂草
那都是开在江南的雪野中的 春姑娘的眉腮和眼睛哟 那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哟 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之雪呀!更让孩子们快乐的
是他们呵着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塑成的雪罗汉
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蓬勃地奋飞的精魂 朔方的雪花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 是雨的精魂……
归结两首诗:一柔美一粗犷,一清丽一豪迈,风格迥异。
四、深究内涵:
作者在这篇散文诗中写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不同特点,融入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作者仅仅是要表现这些吗?
1、补充投影写作背景:1924年12月30日,北京纷纷扬扬落了一场大雪。鲁迅在这一天的日记里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在这一天的日记里,他破例地写下这样富于诗意的文字:“晴,大风吹雪盈空际。”过了十八天,鲁迅就把他的创作激情和深刻思索,凝结成了《雪》这篇文字优美而又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此文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2、归结写作目的:作者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现对美好快乐生活的眷恋和渴望;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的雪,表现对寒冷的环境的反抗,对不惧孤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3、归结主题:本文通过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4、思考:鲁迅的《雪》思想内涵对现在中学生的你们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五、质疑探究:
你在学习这篇课文中有没有疑难问题,请提出来研讨。(合作探究)
六、作业布置:经过一番探讨后,你们是不是有所感触?请把它写出来。板书设计: 雪(鲁迅)对比 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滋润美艳 “但是” 蓬勃地奋飞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深深懂得朗读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摆脱朗读教学的困境, 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做的, 就是认识到朗读教学中存在怎样的困境, 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 逐渐探索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一、朗读教学容易陷入的困境
(一) 脱离学生的实际, 随意进行朗读训练
很多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时, 经常出现随意填字加词或遗漏字词、遇到生字词自动跳过去或用其他字词替代的情况;读的声音要么太高要么太低、音色单调枯涩、喜欢拖长音;口脑不一, 读的是什么读到何处了不知道, 或者习惯用手指着读, 甚至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等等。针对这种种情况, 教师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例如,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 或是指名要学生读, 又或者要求学生分组读、分角色读等。还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然而, 结果如何呢?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没有随着这种种训练而提高, 原有的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 教师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措施, 但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训练随意, 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指导性。
(二) 脱离教材的实际, 盲目进行朗读训练
对学生朗读课文的初步要求是, 表达出文章的意思, 即要读得正确;深层要求是, 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思想, 即读得有感情。而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 一味标榜学生读得有个性就好。
不同的文章类型有不用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 要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实际, 把握文章的特点, 以此为基础, 进行朗读, 正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但是, 部分语文教师常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 认为只有声情并茂才算朗读得好,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脱离教材的实际, 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结果导致学生不管读什么类型的文章, 不管内容是怎样的, 一律夸张地、大肆渲染地读, 读得“声情并茂”。这样不但不能正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 有时甚至歪曲了文章原有的思想感情。
(三) 忽视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训练没有效果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意识中, 知道朗读应该有感情, 表达出作者的情绪特点,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也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 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但是要让教师说出, 怎样表达出喜悦、怎样表达出悲哀等等, 却不知道怎么表述, 既不给学生示范朗读, 也不找优秀的朗读资料, 只单纯指名学生读, 读得不好, 只是指出不好的原因, 如何改正又给不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结果就是, 学生进行再多的朗读练习, 水平也不见提高, 致使学生丧失朗读的信心。
二、摆脱朗读教学困境, 科学进行朗读训练
针对上述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实际, 不断总结朗读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从同事或同行身上汲取教学的有益成分, 不断从名家朗读资料中吸取营养, 指导学生科学的进行朗读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营造朗读氛围, 带领学生多听多读
朗读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类型, 需要有浓厚的氛围, 对学生慢慢熏陶, 使学生在日益探索、实践中受到感染, 产生出激情和灵感。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引导学生多听、多读。
多听, 是指听教师示范朗读, 听录音等。听的环节可以着重放在讲解课文前。这样, 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遇到的生字词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情基调等。读的环节可以着重放在课文讲解后。此时,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加之此前听到的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 在此基础上, 学生不但读得正确, 而且能够读得有感情、有韵味。经过多次朗读, 学生会逐渐探索出一定的技巧, 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朗读能力。
(二) 讲授朗读技巧, 指导学生科学朗读
学生通过多听多读, 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 经过长期的实践, 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朗读水平。由此可见, 要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必须长期坚持”;还有一个限定条件, 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说, 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技巧指导的话,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会有效提高的。因此,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 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引领学生科学进行朗读训练,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朗读时的停连、轻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停连有章、轻重有别、吐纳有节、徐疾有度, 等等。其次,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 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 在朗读时正确处理情绪反应、合理宣泄情感, 使学生的朗读既能感动人心, 又不令人觉得夸张、做作。这是朗读的较高境界。
(三) 运用多种方式, 鼓励学生多多朗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如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开展朗读竞赛等, 鼓舞、激励学生进行朗读, 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 掌握朗读的技巧, 提高朗读的能力和水平, 为语文学习增添动力, 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 朗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 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 摆脱教学困境, 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指导学生朗读,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雪孩子》是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年级第一篇没有给文字注音的课文。课文描述了一场美丽的大雪过后,小白兔和妈妈堆了一个可爱的雪孩子,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了快乐,可是,为了救大火中的小白兔,雪孩子化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飞到了空中。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意境和童趣。由于一年级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插图,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说图上画了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通过阅读课文,把阅读与看图、想象、说话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爱读、愿读、乐读,懂得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的道理,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课文
1.读一读,说一说。(学习第1自然段。)
(1)初读感知。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词语。①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呢?”(预设:“雪下得非常大!”)②说一说:“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到雪下得很大?”(预设:从“一天一夜”说明雪下的时间长,雪很大。从“一片白”说明雪下得很厚。从“房子上、树上、地上”说明到处都有雪,雪下得很大很厚。)
(3)指导朗读。“一天一夜”要重读,稍微拖长一些。读“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时语气要逐渐加强,要重读。
(4)再读感悟。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让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2.看一看,想一想。(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导看图。①说一说:下这么大的雪,小白兔家的食物也吃完了,兔妈妈决定怎么做呢?②指导学生看第二幅图,说一说兔妈妈和小白兔堆的雪人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雪孩子的样子,体会雪孩子的可爱。)
(2)发挥想象。你堆过雪人吗?如果让你堆雪人,你会堆一个什么样子的雪人呢?
(3)图文结合。指导看第三幅图,并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形容小白兔高兴的词语,(把“开心”换个词语,体会词语的意思;学生做动作感受“又唱又跳”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一起玩”,体会兔妈妈对孩子的关心,感受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的快乐,想象小白兔和雪孩子快乐玩耍的情景。)
(4)指导朗读。“漂亮”要重读,读出雪人的漂亮和可爱。“开心、又唱又跳”要读得轻快,活泼,读出小白兔的开心,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看着”的“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想象和亲身体验中,在渲染与词句相对应的氛围中让学生主动了解和欣赏词语描写的事物,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3.议一议,练一练。(小组合作学习第4~7自然段。)
(1)看图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在小组内和同学们议一议图中表达的主要意思,再结合画面的内容,体会小白兔往火里加柴的原因。(因为屋子里很冷,所以小白兔往火里加了一些柴。)
(2)练习说话。①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情况危险吗?(引导学生从两个“就”字体会小白兔玩累了,比较困,加了柴,没有仔细检查,才使“火把旁边的柴堆烧着”,从“睡得正香”和“一点也不知道”体会情况危险。②用“……就……”说话,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清楚。)
(3)想象体会。(小白兔正在危险之中,兔妈妈提着找来的食物正在雪地里往家赶……可是,雪太厚了,她拎着篮子,一步一滑,走得很艰难。她怎么也没想到小白兔正面临危险。火越烧越大,小白兔仍然睡得很香……)
(4)指导朗读。①雪孩子看到小白兔家里着火了,心里会怎样呢?(很着急。)②他是怎么做的?(飞快地去救小白兔。)③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语速稍快,带着急的语气读。)④雪孩子没有了,小白兔心里怎么样?(悲伤、难过。)⑤朗读第7自然段。(带着悲伤的语气读,语速稍慢。)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要创设情境,通过谈话体验,让学生愿读、乐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1.交流互动。同桌学生根据课文互相说一说:⑴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变成了什么?(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后自己化了,变成水。)⑵雪孩子去哪里了呢?(他飞到了空中,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
2.个性朗读。自由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呢?预设:⑴应该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雪孩子虽然已经变成了白云,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小白兔的平安,雪孩子觉得很高兴,所以要读出高兴的语气。(要站在雪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多么高兴呀!所以要读出雪孩子高兴的心情,要从“美”这个词,读出雪孩子的心灵美。)⑵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因为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自己却化了,小白兔觉得很伤心,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要站在小白兔的角度来思考,小白兔太喜欢雪孩子了,雪孩子化了,小白兔失去雪孩子后多么悲伤呀!所以要读出伤心的语气。读“很美很美”时,要读得比较慢,语调比较低,读出小白兔伤心的语气,因为她舍不得雪孩子的离开。)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达到朗读的个性化、多元化。
4.想象理解。(出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气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他还会回来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议一议。)
5.感情朗读。请同学们伴着优美的音乐,美丽的意境,把雪孩子崇高的品质,小白兔的快乐与忧伤读出来。
设计意图:“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这是学生们最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课件演示“雪化成水、水蒸气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培养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并通过课件演示“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从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1.说一说。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预设:(1)我喜欢雪孩子,因为他很可爱。(2)我喜欢雪孩子,因为他乐于助人。(3)我喜欢雪孩子,因为他舍己救人。(4)我喜欢雪孩子,因为他很善良。……)
2.讲一讲。回家后读一读课文,再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家里的人听。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喜欢雪孩子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有创意地表达,有机地渗透助人为乐的教育。
【《雪》朗读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12-09
朗读教学教学设计11-07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07-12
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11-29
朗读在英语教学中作用10-21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10-16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05-24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07-10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11-06
金色花朗读课设计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