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 讲稿

2025-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球变暖 讲稿

全球变暖 讲稿 篇1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如今世界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首先讲一下全球变暖的基本概念,简单的来说全球变暖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变暖的产生原因很多,大致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我们看到人为因素有人口剧增,大气环境污染,海洋环境污染等生态污染等等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自然因素。。。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天气越来越热。。,夏天越来越长,全球变暖正在我们身边愈演愈烈。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0.75℃。

我们看到无数打破历史纪录的极端气候。。。

全球变暖对人类无异于灭顶之灾,给整个地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高山冰川逐渐消退;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像一些沿海国家还有一些小岛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联想电影《后天》)

动物灭绝,珍稀动物越来越少,特别是北极地区(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只能在博物馆看动物标本)

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多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目前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美国拒签事件-------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了解了全球变暖对人类实际生活的伤害,所以我们也应该从身边做起。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点(这里解释一下保丽龙,是一种致癌物质,它同时破坏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喝咖啡的保丽龙杯子、自助餐盘子,几百年後还是垃圾,继续污染环境);(尽量少一间房间开一部冷气,人少时尽量集中办公,减少冷气、电灯用量);(住在大楼者,无论是在办公室或是在家里,若您不赶时间,不妨试着安步当车,试著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请大家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谢谢!

中文名称:

京都议定书

英文名称:

Kyoto Protocol

定义: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全球变暖 讲稿 篇2

对于很多人来说, 此次造访京城的高温天气纯属“突如其来”, 但仔细分析:这个“不速之客”的本来面目其实是个“老熟人”, 就是每年都会给北方地区带来炎夏的干暖气团而已, 一点儿也不神秘。这个大多数人面前熟悉的陌生人给七月的京城增添许多烦躁, 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北京市民的生活。世界能源金融网:高温天气从7月2日开始席卷北京, 热浪将市民“逼”进了游泳池。今年入夏以来, 北京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高温天气对人们的影响已不仅仅局限在天气方面, 而是渗透到人们的吃穿住行之中, 许多人开始了在家工作、网上购物、电话订餐、夜间散步聚餐的“另类生活”。

在这之前, 东北地区连续多日出现37摄氏度左右的高温, 甚至比一些南方城市还要炎热。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温度则创下11年来的历史新高。有人怀疑, 莫非全球气象发生了“南北颠倒”?更有人笑言, 这是“2012”的又一个佐证。这种说法当然是站不住的。我们知道, 地球经历过4次“冰天雪地”的大冰川时期, 其间穿插着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但在一个间冰期内, 气温也会有高低起伏, 目前地球正处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注意到, 不仅是中国部分地区, 美国东北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北半球一些城市也都在遭遇高温“烤验”。《新闻晨报》称:国外不少专家表示, 北半球高温与全球变暖存在一定关联。这些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例证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关注全球变暖在人们生活中的身影。

我们知道, 全球变暖是在一段时间中, 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 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 与此同时,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 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 使碳循环失衡, 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从上个世纪人们对环境特别是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中, 我们知道目前并没有关于全球变暖的很好的解决方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缔约方会议中强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候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该公约1992年6月正式签署, 并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 到2000年共举行了6次缔约方大会。当缔约方制定国家对策时, 贸易措施也将会起日益重要的作用。可是现实中该公约的实施并不理想, 主要由于气体排放贸易制度:一, 对义务与责任, 公平与效率传统提出了挑战;二, 不会也不可能对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产生影响;三, 对现有国际政治与经济制度长生挑战;四, 对发展中国家产得可持续发展生不利影响。【1】

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 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 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2】《京都议定书》是《公约》的补充, 它与《公约》的最主要区别是, 《公约》鼓励发达国家减排, 而议定书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 具有法律约束力。这在当时无疑给全世界带来了希望。然而人们怀着美好的憧憬等了十多年, 却等到全球大部分地区发生气候异常的结果, 也许《京都议定书》于2012年12月31日失效的时候人们面临的仍然是一个日益变暖的地球。

人类一次次的努力, 一次次的失败, 说明了人类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对环境和气候逐渐失去控制;随着人口的剧增, 大气环境的污染, 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的加剧, 森林资源的锐减, 物种的加速灭绝, 水污染和有毒废料污染的加重以及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全球变暖将进一步加剧, 人类将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

无论对全球变暖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以及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都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全球正在遭受着异常气候的侵袭, 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然而世界各国依然由于利益的冲突而对其束手无策。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人类将只有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预测的那样, 自己造的孽最终由自己承担, 一步步走向毁灭。

参考文献

[1]、 (美) S.弗雷德.辛格/丹尼斯.T.艾沃利, 《全球变暖》,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年。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

[3]、《京都议定书》, 1997年。

[4]、纪录片《全球暖化大骗局》, 英国广播公司, 2007年3月8日。

[5]、徐华青, 《国际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分析及其对策建议》, 原载《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9年1月。

[6]、潘玉君、秦新华、杨瑞江, 《全球变暖:特征, 趋势, 效应和对策》, 原载《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6年第02期。

“全球变暖”是假的? 篇3

杨学祥

近十年全球变冷是客观存在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1998年是最热的年份。之后,全球气温呈波动下降趋势。这也被德国气候研究专家马杰布•拉夫提的研究结论所证实。2004年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对此提出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将使地球降温近20年。

十年全球变暖受到自然力的抑制是客观存在的,但科学界的主流声音却将“2008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改写为“2008年是第十个最暖年”,目的就是隐瞒全球变暖处于停滞状态的事实。

徐冠华院士最近指出,有一些科学家对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阻止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而编造的气候灾难故事。这些科学家找出证据证明,在自然进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并不总是和温度正相关。

叶海林

一所大学撒不了弥天大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

一个大学的数据能造假,全世界的数据能不能造假?东英吉利大学自己可以说谎,全世界其他2000多个科学家是不是在说谎?阴谋论我承认是有的,但并不是这些科学家在蓄意编造一个阴谋愚弄全世界。

CRU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它的报告被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发达国家自己在这里面也争吵不休,如果是他们的阴谋,他们自己为什么要吵来吵去?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只是谁出钱的问题,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多减1%和少减1%的问题。特别是美国,在这个事情上显然是没有动机的,因为美国是一个顽固地抵制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关于阴谋论,除了国家以外,还要分析哪些公司最有动机?石油公司,现在都是以碳氢能源为基础,他们最有理由反对全球气候变化,但同时他们也是花最多钱资助新能源的公司。他们为什么要资助新能源?

R.K. Pachauri

关于“邮件门”的声明(节选)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

我首先要澄清的是,IPCC作为一个公平、公开和客观评估气候变化各方面的团体,评估工作是完全透明的。IPCC是对同行评议的文献进行评估,并且遵循一个流程,不可能剔除任何同行评议的文献,即使其反映的观点与单个作者相对立。

我想要强调的事实是,IPCC所有报告的决策者摘要都是经过世界各国政府接受和认可的。在决策者摘要批准阶段,摘要要经过逐字逐句地审查。在此过程中,如有何遗漏,政府代表将会指明。

评估过程的每一个层面(包括庞大的作者团队、广泛的审核、独立的审核监督,以及进行政府批准的全会)都在确保IPCC评估报告能全面、公正、公开地反映新文献和政策相关但非指令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

全球变暖教案 篇4

大家好

请坐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幅漫画,“地球这是怎么了?”,对,地球出汗了!为什么出汗呢?主要是因为工厂排放大量废气和热量,汽车排放大量尾气和热量。据资料显示:92年冬,纽约出现22度高温

97年夏,雅典出现持续46度高温

03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35天高温

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大汗淋漓,是因为全球变暖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全球变暖。

板书

全球变暖

下面请大家先看一幅图,这是全球平均气温递变图,从1900-2000一百年间,气温是波动上升的,已上升了0.6-0.9度,并且预测未来气温仍会不断升高。

那么大家考虑一下“为什么气温会升高?”

板书

1、原因

主要有这样两个原因:第一、自然原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地球上的气候一直是处于冷暖交替变化之中,现在的地球正是处于气温波动上升的时期。

第二、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尽管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可以加速或延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据监测资料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

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增多,大家想一下,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来进一步补充一下:主要是由于一是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能使气温升高。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气温升高,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干湿状况和社会经济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板书

2、危害

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这表现在一方面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升高,海水升温则要膨胀而导致海平面抬升。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会造成极地冰川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升高,海平面上升对沿海的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有被淹没的可能。

这是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国-马尔代夫,它的面积在不断减少,将来可能消失,现已面临举国搬迁的威胁。其次,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对于贫穷国家,它的危害更多。我们来总结一下危害的形成过程。(流程图)

通过分析得出,全球变暖危害着人类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请同学们根据全球变暖的原因,考虑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板书

3、措施

概括一下:一方面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另一方面,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并且加强国际间合作,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应该负有更多责任,因为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排放更多的废气。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造成的主要危害,相应的解决措施。

最后,大家看一幅漫画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想想企鹅在说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就此漫画写一篇感受。

全球变暖英语文章 篇5

Recent years, we are in a good environment, generally, and do not feel the cold.Why? Do you think this is a problem of earth? Certainly, it is a serious problem of earth—Global Warming.More and more climate experts are beginning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reats of global warming and figure the solution, caused by greenhouse effect.According to the authoritative survey, the reason are as follows.Firstly, the

amount of greenhouse gas, such ascarbon dioxide, rapidly increasing in atmosphere.Secondly,the direct effect of global warming is glaciers melting.Thirdly, effect of global warming is that the sea level is rising along with the glaciers melting.Certainly, these things bring many dangerous things.For example,first, the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has risen about 3.5 centigrade during the past 100 years and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rise is speeding up.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including glaciers melt, sea level rise and crisis of human living, is from bad to worse.Second, with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ing, the glaciers of north and south poles are melting gradually.Third,the animals, which live on the south and north poles, is facing the threat of extinction in future.For example, the number of polar bear is decreasing year by year.As the sea level rises, a large number of islands are facing the threat of being devoured.In fact ,in order to survive, the devoured countries must look for other lands to live.A more terrible thing is coming stealthy.In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for other lands, a war, which fights for living space is likely to break out.The worst effect is that global warming is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of human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 篇6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may feel that the climate has been getting steadily warmer and warmer in recent years.CO2 makes up about 70% of the greenhouse gases,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There are many harmful effects. It cause the sea level to rise and many natural disasters to strike.What is more, it disturbs weather patterns, causing droughts, severe storms, hurricanes (飓风). People suffer a lot from disasters relevant to global warming.

It is urgent that immediate and effective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right away. First, more trees need to be planted to help improve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Besides, stricter laws concerning global warming and irresponsible use of fuel resources have to be put into effect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a word,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we can take a comfortable world for granted again .Do it. Do it right. Do it right now.

生物圈能阻止全球变暖吗? 篇7

那么, 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呢?生物圈能调节出适宜的环境, 防止地球变得过冷或过热吗?这正是20世纪60年代詹姆斯·洛夫洛克 (James Lovelock) 提出的盖亚假说的核心。气候学家对这个理论不以为然, 他们指出, 地球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剧烈的气候波动, 其中一些甚至正是由生物引起的。

现在看来, 若不是植物释放出了一些气味芳香的混合物, 全球变暖会比现在还要严重。研究证实, 这些化学混合物确实可以改变天气, 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改变天气, 也就改变了气候。尽管这种新机制还远远没有强大到足以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救星, 但是在过去, 在空气还洁净的时候, 它的作用或许要比现在强大。所以, 莫非盖亚并非束手无策?

生命在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我们呼吸的空气中含有丰富的氧气, 却只有微量的二氧化碳, 这便是由植物创造出来的。大量原本会流回大海的雨水被树木吸收, 又释放到了空气中。在亚马孙河流域, 可能大部分降雨都来自树木自身释放的水气。

其他各种各样的影响还有很多。云层中也已经发现存在细菌, 这些细菌也许可以作为凝结核, 促进云朵的形成;大海中欣欣向荣的浮游生物, 会吸收太阳的热量, 使海水表面升温。如此种种, 不胜枚举。

问题是, 这些影响到底有多重要?确切地说, 生命是完全听任太阳等外界作用的摆布, 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气候?洛夫洛克的主张是, 生物作用与非生命过程协同调节环境。他指出, 在过去40亿年里, 太阳已经变得更加明亮, 然而从长期上来看, 地球依然保持着适合生命生存的温度。洛夫洛克说, 生物可能起着行星恒温器的作用, 还维持着海洋盐度平衡和其他化学平衡。

直至今日, 洛夫洛克仍然认为, 盖亚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他说:“地球大气层的化学不平衡如此严重, 要稳定在这个状态, 必须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系统随时随刻进行调节。”但是, 即使生命确实有助于控制空气和海洋的成分, 也并不能确定它具有调节温度的能力。

现在我们知道, 地球气候曾经出现过一些剧烈波动, 其中包括数个“冰雪地球” (Snowball Earth) 阶段。当时, 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区域都处于冰封之下, 地球生命几乎毁于一旦。这种超级大冰期可能也是由生物引发的, 生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由此造成地球变冷。

科学家认为, 把地球从冰冷的厄运中解救出来的, 是所谓的“地质恒温器”——当地球变热, 岩石破碎就会加快, 一些矿物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降低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当地球变冷, 风化过程减慢, 火山排放的二氧化碳便又开始在空气中积聚。

盖亚复出

因为这种负反馈作用, 地球温度保持在不冷不热的适宜范围内。然而, 地质过程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发挥作用, 盖亚仍然有介入的余地。虽然有时候会出一点灾难性的失误, 但是有没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 生物通常有助于避免气候波动呢?一个清晰的机制会让这种设想更有说服力。当温度开始变得过高或过低时, 生物应该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 朝反方向努力, 使温度回到令人愉快的中间值。

1987年, 洛夫洛克等人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机制。他们指出, 海洋中的藻类会释放一种被称为二甲基硫醚 (dimethyl sulphide) 的气体, 这种气体能与空气发生反应, 形成硫酸蒸汽, 再凝聚成小小的雾滴, 也就是气溶胶。这样的气溶胶能够直接反射阳光, 也能够增白云团间接增加阳光反射, 从而为地球降温。

要形成云, 只有冷却的湿润空气是不够的, 还需要有合适的颗粒作为凝结核来吸附水汽, 水滴才成形成和生长。这些颗粒的大小还必须要达到100纳米以上。来源于二甲基硫醚的硫酸气溶胶如果生长充分, 恰好能够达到这个级别。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推测:温度升高时, 藻类蓬勃生长, 释放出更多的二甲基硫醚, “播种”更多的云滴;更多的云滴会使云团颜色更白, 反射更多阳光, 从而使温度降低——至此, 负反馈循环完成。

这个设想以4位作者的姓氏首字母命名, 被称为CLAW假设。虽然这个假设为许多研究提供了灵感, 但是这个过程本身, 最多具有微乎其微的影响。观测结果显示, 海洋上空高达60%以上的云, 凝结核是盐雾, 其余大部分也是直接从海洋表层飞溅上来的固体有机化合物。美国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的帕特里夏·奎因 (Patricia Quinn) 和蒂莫西·贝茨 (Timothy Bates) 在2011年的一项年度回顾中指出, 这几乎没给硫酸气溶胶留下参与的空间 (参见《自然》杂志, 480卷, 第51页) 。

这个假想的反馈循环的另一阶段也值得怀疑。奎因说:“人们乘船出海, 培养藻类, 观察藻类对温度或辐射增加的反应。”海水升温时, 藻类确实散发出了更多的二甲基硫醚, 但是增幅极小, 完全达不到让天空增白的级别。

如此看来, CLAW假设似乎过于微弱, 拉不动地球气候的杠杆。或许, 这项工作可以由另一种绿色植物来完成。2004年,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马库·库马拉 (Markku Kulmala) 提出了一个新的反馈循环。他和他的团队在芬兰南部的一片松林里, 测量了一组叫做萜烯 (terpene) 的化学物质的浓度。许多植物都能产生萜烯, 而且萜烯是挥发性的, 极易进入空气。我们在松林里闻到的那股清香, 就有一部分是萜烯的味道。萜烯还是从松脂中提炼出的纯松节油的主要成分。

萜烯分子和其他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会被氧化, 挥发性降低。然后, 它们凝结到已经存在于在空气中的微小气溶胶颗粒上, 使得颗粒增大。这就意味着, 更多的气溶胶颗粒增长到了足够的大小。过去几年里, 库马拉所在的研究团队对芬兰一处欧洲赤松林上空的萜烯数量和大于3纳米的气溶胶颗粒数量进行了监测。他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 同时在夏季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达到高峰。库马拉据此提出, 如果气候变暖, 植物可能会释放出更多的萜烯, 从而制造出更多具有降温作用的气溶胶, 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反馈循环, 将对气候变暖起到反作用。

不过, 这只能算是一个相对靠谱的猜测。库马拉的研究既不能证明随着温度升高森林会释放出更多的挥发性有机物, 也没有证明气溶胶颗粒能够成长到100纳米以上, 足以成为云凝结核。数据来源只是一个地点, 还不能作为全球性现象的证据。

与此同时, 在远离芬兰森林的瑞士日内瓦附近,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粒子物理实验室的贾斯珀·柯克比 (Jasper Kirkby) 和他的团队正忙着在巨大的不锈钢房间里造云, 其中的一些实验尝试重现了云形成的第一步, 即气体如何凝结形成萌芽状态的气溶胶颗粒。柯克比说:“如果有一天, 你在一场暴雨之后眺望远山, 留心看的话, 会发现清洗一新的大气中, 已经又出现了一层蓝色薄雾。这是因为大气中一些含量很低的气体形成了新的气溶胶颗粒, 这些颗粒把光线散射进了我们的眼睛。”新颗粒的形成需要硫酸蒸气, 而硫酸蒸气来自海洋中藻类产生或人类工业附带产生的二氧化硫。

粘在一起

人们曾经认为, 硫酸蒸气自己就能凝结。然而, 柯克比在2011年发布的研究结果证明, 事实并非如此。少数分子可能会粘在一起, 但这种萌芽状态的气溶胶是不稳定的, 它们几乎总是分离开, 而不是越长越大。

不过, 当研究团队把微量的氨加入到空气中时, 硫酸分子团得以稳定地生长, 成功生长为气溶胶颗粒的分子团数量, 比之前增加了1000倍。然而, 这只有我们看到的大气硫酸气溶胶实际形成速率的千分之一。所以, 一定还有别的什么东西起了作用。

“排除了氨之后, 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有机化合物了, ”柯克比说。“我们现在已经对数种有机物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测试。”那些结果还在接受评议之中, 因此柯克比不打算进一步发表评论, 只是说这些结果“非常有趣”, 会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

尽管如此, 根据他所在团队发表的研究成果, 我们已经可以看出,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云有巨大影响, 除了能使已经存在的气溶胶颗粒变大之外, 它们还能帮助硫酸气溶胶形成。

此外,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戈登·麦克费格斯 (Gordon Mc Figgans) 的研究团队指出,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还能以第3种方式对云产生影响。当云凝结核收集水汽并逐步生长成小液滴时,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和水一起被吸收进来, 改变了液滴的化学性质, 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水分子。2013年5月, 这个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 证明这种影响可能会显著增加液滴数量 (参见《自然·地球科学》, 第6卷, 443页) 。每立方米的云中含有的液滴越多, 云团就会越白越松软, 能把更多的太阳热量从地球反射走。

麦克费格斯目前正在曼彻斯特展开实验, 以期得到进一步的发现。“我们有一个新的光化学实验室, 可以用于处理气体混合物。在这里, 我们用弧光灯模拟太阳照射类似大气成分的混合气体, 烹制出一批气溶胶, 再喷射到云室, ”他说, “然后, 我们就可以看到, 有机蒸气是否能让云团更加稠密。”

几个方向的证据都表明, 有机化合物可能会对云团产生重大影响, 而决定性的证据来自一项涉及全球11个气象观测站的研究。这个研究团队同样出自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 由保利·柏森恩 (Pauli Paasonen) 主持, 库马拉也参与在其中。他们采集了上述气象站的气溶胶样品, 计算其中足以形成云滴的颗粒浓度, 还监测了一系列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水平。

2013年4月, 这个团队公布, 他们发现了一个强烈的关联模式 (参见《自然·地球科学》, 第6卷, 438页) 。在空气洁净的地方, 如芬兰和东西伯利亚, 云凝结核的数量随温度升高而显著上升。柏森恩推算, 在这些未受污染的地区, 这种冷却效果强大到能够抵消当地温度上升量的1/3, 可能足以保护一些林区免受严重气候波动的影响。

“但是, 在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反馈并不显著, ”柏森恩说。这也是合理的, 因为这些地区早已雾霾重重, 挥发性有机物虽然会使颗粒稍稍变大, 但是对总体数量影响甚微。

有趣的是, 由于萜烯与温度的联系非常密切, 人们认为萜烯是植物个体降温机制的一部分。这看起来是个相当奇怪的巧合, 个体降温功能的集体发力可能具有让整个地区降温的作用。“就像我们能通过出汗让天气变凉爽似的, ”柏森恩说, “那会大有用处!”

洛夫洛克认为, 这可能是一个进化适应的过程, 生物具有调节周边气候的能力, 对提高生存几率大有裨益。他说:“如果方法成功有效, 就会扩散开去。”

上升到全球范围, 植物的制冷能力可能就没有那么强劲了。柏森恩估计, 植物的气候反馈作用能抵消约1%的全球变暖量。然而这个数据仍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尚不了解生物气候反馈对于云层的全面作用, 而且, 要了解全球层面上的意义, 我们还需要研究更多的观测点。实际上, 这个数字可能高达5%或10%, 也可能远小于1%。

“可以肯定的是, 这救不了我们, ”柏森恩说。而且, 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农田和原始森林上空, 这种作用的效果是相同的。因此, 想要采取一种简单的地球工程方法, 通过种植某种特定植物来提高该作用的效力, 也不太能行得通。然而在以前, 人类污染还没有超出反馈作用负荷的时候, 它的影响要强有力得多。“这些论文的作者并没有深入阐述久远的史前时期,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蒂姆·莱顿 (Tim Lenton) 说, “当陆生植物最初演变出来的时候, 冷却效果应该会非常显著。”

同一方向上可能还有其他反馈在起作用。洛夫洛克说:“这些作用叠加起来, 效果就可观了。”例如, 奎因说, 在陆地上起了大作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海洋上空可能同样有效。盐雾依然是海洋上空云凝结核的主要来源, 但是有机蒸气可以附着到小盐粒上, 促使它们成长到足够大的尺寸。已经有几支队伍开始展开海上观测, 不过柏森恩确认陆上反馈时使用了覆盖较长时期的观测数据, 在海上想要获得这样的数据, 难度很大。

总之, 至少在小范围里, 盖亚可以影响气温。遗憾的是, 我们不仅毒害了她, 削弱了她的力量, 还释放出了她的邪恶的孪生姊妹。由于北极变暖, 植被开始取代冰雪, 深色的植被吸收了更多的太阳热量, 形成了加速北极变暖的正反馈。2013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 这种反馈比此前认为的要强烈得多。

全球变暖惹的祸 篇8

2012年的冬天,是中国最近28年来最寒冷的冬天。进入11月后,各地的平均气温达到零下3.8摄氏度;其中东北的平均气温为零下15.3摄氏度,是42年来最低;在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和东北极寒地区,气温降到了创记录的零下40摄氏度。到了12月,约有1000艘船只被冻在渤海莱州湾的冰层上,整个渤海约有27195平方千米的海面结冰,是2008年有记录以来最大的结冰面积。

与此同时,俄罗斯的严寒也打破了纪录,2012年冬天是1938年有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些地区的气温低至零下50摄氏度。在欧洲,2012年冬季的寒流,不仅导致数百人死亡,还冻住了欧洲大陆的多条河流和运河,导致商贸往来严重受阻。甚至在以炎热著称的印度,也遭遇了创纪录的冷冬气温,在北方,有175人死于严寒。

最热的一年

尽管如此,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虽然2012年头几个月出现的拉尼娜现象起到了降温效果,但2012年还是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和的一年,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从致人死亡的寒冷天气到史无前例的旱灾,2012年是极端气候肆虐的一年。持续的旱灾和高温热浪对许多人、动物和庄稼都造成了致命影响。但2012年更为突出的,还是肆虐的风暴。风暴天气无情地重创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在亚洲,接踵而至的超级台风席卷了整个朝鲜半岛、中国和日本,并引发了创纪录的洪灾。即便进入12月后,超级台风“宝霞”还袭击了菲律宾,大量民宅毁坏殆尽,1000多人因此死亡。在美国,飓风“桑迪”以美国历史上造成损失第二严重的风暴被载入史册。

罪魁祸首是谁

很多人都在问,既然全球气候在变暖,为什么2012年的冬天还会这么冷?是不是因为地球即将变冷,气候变暖自动停止了?主流科学家认为,2012年寒冷的天气,不足以推倒气候变暖之说。我们知道,天气是短时间内的精确变化,而气候则是百年的趋势走向。气候变化一般以百年为尺度来观察人类生存环境,关于其所带来的全部影响和后果的预计都是发生在数百年时间内的。2012年的极端寒冷事件,从机制和原理上来讲,依然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因为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个明显的危害特征,就是容易造成极端气候事件。所谓极端气候事件除了极热,还有极冷以及暴风、暴雨、干旱、热浪等异常天气。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意味着天气一味变暖,还包括冷热上的异常变动。

北极涛动异常

气象专家指出,2009~2012年,全球大范围寒潮天气的出现,“北极涛动”负异常是主要原因。所谓北极涛动,是指北半球位于北纬45度的中纬度地区与北极地区气压形势差别的变化。它是一个代表北极地区大气环流的重要气候指数,有“正位相”和“负位相”之分。北极通常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高气压系统则位于中纬度地区,此时的北极涛动处于“南高北低”的正位相,这样的气压形势限制了北极地区冷空气向南扩展。而当北极涛动处于“南低北高”的负位相时,极地的冷空气就比较容易向南侵袭,就像水会自然地由高向低流一样。

聪明的你一定会追问,北极涛动为什么会由正位相逐渐转为负位相呢?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格陵兰岛上的冰盖也越来越小。海冰在融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热量的来源主要是上层空气,而空气中的热量损耗会导致空气变冷,形成异常的冷高压。从本世纪初开始,北极极地中心逐渐被高气压控制,这意味着北极涛动正位相逐步减弱,开始向负位相发展。而由“南高北低”逐渐转为“南低北高”的后果之一,是之前一直被限制在极地范围的冷空气被排挤南下,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异常寒冷。

地球的冰河时期

横扫欧亚大陆的寒流使得媒体和网络上有关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小冰河期”的传言不胫而走,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严寒的恐慌。在讨论小冰河期是否即将来临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地球曾经经历了多次的冰河时期。

冰河时期又称冰川期,指的是地球在某些年代里,陆地和海洋大面积地被冰层覆盖的现象。在那些年代里,海洋里有大面积的冰块,地面上凝结着厚厚的冰层,整个地球上的冰封地带远比现在受冰封的地域广阔得多。冰河时期不仅气候非常寒冷,而且由于较多的水分都存储在了冰块中,各地的海平面也明显降低。冰河时期的持续时间最长可以超过一百万年。地球形成以来曾多次出现冰河时期。上一个冰河时期被称为“大冰河时代”,发生于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结束于一万年前,当时地球约三分之一的陆地被覆盖在240米厚的冰层下。现在的冰帽、冰盖、冰川就是那时遗留下来的。有的科学家预测,地球的下一次冰河时期最早将出现在1.5万年以后,而前提是人类活动在此期间对地球没有造成严重影响。

所谓小冰河期,是指1550年到1850年之间,与之前的中世纪暖期相比,全球气温显著偏低的时期。那么,小冰河期的全球气温到底偏低了多少呢?说出来有点“惭愧”,仅比20世纪的平均气温偏低不到1 ℃。但这已经足以让海南岛北部的部分地区下雪了。小冰河期带来的影响,除了气温下降,还使得植物生长季节变短,粮食产量减少。由此造成的饥荒,使得全球人口的增长在这段时间也相对减缓了。

但是,对于小冰河期的成因,甚至小冰河期是否真的存在,科学界至今仍有争论。

正方:小冰河期存在的证据

由美国的气候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根据他们的估计,小冰河期开始于1275年到1300年之间。其依据是2005年到2010年间,在加拿大巴芬岛采集到的植物样本。地势相对平坦的巴芬岛原本被冰雪覆盖,使其中掩埋的植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随着全球变暖,那里的冰雪逐渐消融,让这些植物样本得以重见天日。研究小组通过碳14测定,分析了147种样本,发现了两个突然的集中死亡时期,这两个时期发生在北极冰冠大量增长的时候:一个是在1275年到1300年的25年间,一个是在1430年到1450年的20年间。此外,研究小组还在冰岛中部一个冰川湖的沉积物中找到了额外的证据。

美国的气候科学家认为,引发小冰河期的原因可能是连续几个十年内几次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约150年后又重复了一轮这样的爆发过程,从而加深了变冷的程度。但降温的地区分布和强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来自太阳的热能减少造成的。

反方:不存在小冰河期

也有科学家认为,严格来讲,小冰河期这一概念的存在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在气候学领域,冰河时期一般以万年来计算,即使比较短的冰河时期也是以百年或者千年计的。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时离太阳近,有时离太阳远,有时照射的角度也不一样,从而造成了地球气候的冷热变化。如果冬天吸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小,下雪结冰程度就会较高。由于冰雪反射了较多的太阳辐射,导致夏天无法完全融化冬天所结的冰,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冰河时期。直到地球轨道持续改变到下一阶段,冰河时期才会结束。以往这样的冰河时期可能是10万年或者更久才会发生一次,但直到大约100万年前,星球变动节奏的加快使得冰河时期变为每4万年一次,而后缩短为1万年一次。

因此,认为地球将进入下一个冰河时期的说法是没错的,但开始的时间既可能是未来100年,也可能是未来1000年甚至更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就不存在持续时间为二三十年的所谓小冰河期了。

全球变暖英语作文优秀 篇9

As the rocks, the air, and the seas warm, they radiate “heat” energy (thermal infrared radiation). From the surface, this energy travels into the atmosphere where much of it is absorbed by water vapor and long-lived greenhouse gase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When they absorb the energy radiating from Earth’s surface, microscopic water or greenhouse gas molecules turn into tiny heaters— like the bricks in a fireplace, they radiate heat even after the fire goes out. They radiate in all directions. The energy that radiates back toward Earth heats both the lower atmosphere and the surface, enhancing the heating they get from direct sunlight.

关于全球变暖的演讲词 篇10

这个假说反映了一个问题,引出了一个著名的真理: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看似正确的谬误论断,这一真理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现今的大众中就充斥着关于全球变暖的谬论,比如:地球太大了,我们不会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不可弥补的破坏,这样的说法是大错特错。

说它错了,是因为地球生态圈最脆弱的部分就是大气层,因为它太薄了,拿一个大号的表面涂了油漆的地球仪,那层油漆和地球仪的比例就是大气层和地球的比例,它是如此的薄以至于我们可以改变其组成成分,这就是全球变暖的基本科学依据,这个我无须赘言,各位已经很清楚了,大家也看过很多与全球变暖有关的数据,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印证。左边的是30多年前的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山,而右边的是近照。

这是美国冰河国家公园,因全球变暖这里的冰川预计还有15年就会消失。这是哥伦比亚冰川逐年的变化,每一年它都在缩小

喜马拉雅山脉也面对着严峻的问题,这是1978年与2004年的对比 左边的是30年前的阿根廷(接下一张)和今日的景象。种种的现象,包含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全球性的变暖 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含量与温度是有联系的,其中一点十分明确:二氧化碳越多,气温越高,因为它会将更多来自太阳的热量困在地表,那让我们看看40万年以来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化,请将这一点牢记在心中:二氧化碳含量从未超过300,这里是现在的二氧化碳含量,远超我们所能统计到的历史水平,看看这已经把自然的起伏抛得老远,不过各位请注意,在50年以内,真的,50年以内,曲线还会继续爬升,会超出这个表格,50年以内就会到这里,恐怕有人会说:”这又如何?看起来不错嘛。”我在重申一遍,在温度曲线上,如果最低端代表半米的积雪,上升到这么高会是怎样的景象?那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后代甚至没机会看到。所以说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道德问题,要是你我听之任之,就是极端不道德的行为。

丘吉尔曾说过继续拖延,折衷和自我安慰式的权宜之计的时代已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将开始生活在其后果之中,过去几代人,几个世纪埋下的祸根已经给今天的我们留下恶果 海洋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导致酸化,导致珊瑚、浮游生物、钙化生物减少,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一些令人不安的传染病也传播得越来越广 一些疾病死灰复燃

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超过自然速度的1000倍以上

冰川和冰盖的消融以及海洋本身的热胀冷缩导致海平面上升,让我们看看温度升高2-4度后的伦敦,乘船出行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在上海这座汇集大量人口的城市,经历2摄氏度的升温后还能看到绿地和道路,等到升温4摄氏度时,只有那些高楼大厦还矗立在水平面之上。4摄氏度的升温将直接导致1.45亿的中国人流离失所。想象一下成百上千的难民因为环境变化而迁移,再想象若变成上亿人,会有什么影响?

看到这有人会说:“就算承认这一问题的存在,我们也无能为力了。”很多人从拒绝承认径直走入绝望的阴影中却不知道停下脚步,着手解决问题,这是我最后想谈的,目前人类已知的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如果我们能使用更节能的家电,采用别的节能设备,拥有更多续航里程的汽车,还有更多别的交通工具节能,使用可再生能源,碳固存技术和其它的方法,这些都加起来,我们很快就可以降低排放水平。

每个人都在引起全球变暖,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可以选择将我们个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0,解药就在你我手中,我们只需要做出决定使其生效,这个问题最终落实到一点,我们,作为中国人,有没有能力完成这一伟大义举就算前方路途坎坷,我们有没有能力站起来立于人类历史之上,过去的一切证明我们有这个能力,我们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国家,港澳回归,神舟飞天,实现太空行走,举办了一届世界惊叹的奥运会,拥有了第一艘航母,九三阅兵,我们曾成功解决一大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这一曾被称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它需要全世界联手解决,但我们成功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们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上一篇:2018年民兵政治教育教案下一篇: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