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讲义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语文讲义(精选8篇)

初一语文讲义 篇1

网址:http:///

电话:4006785915

初一语文讲义1 一文言文

(一)古诗词鉴赏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③疏狂④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⑤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重点字词解释

伫()危楼()黯黯()拟()疏狂()强乐()

衣带渐宽终不悔()2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二)文言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1.解释加点词语:

托其妻子于其友()..王顾左右而言他().2.翻译句子: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3.面对孟子第三次发问,齐宣王为何“顾左右而言他”?

4.用自己的话说说“顾左右而言他”的含义:

初一语文 第1讲 复旦托业教育培训中心

网址:http:///

电话:4006785915

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汲取了力量和勇气„„”

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亲呀,”他默默地祈祷,“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的意思 震耳欲聋—— 情有独钟——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入文章中的括号内: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第4节: 第5节:

3、请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句话。

例: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

3、将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今后,谁还能像父亲那样做自己的眼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了父亲关爱小群的三件事,请你简要概括如下: 第一件(第2节): 第二件(第3节): 第三件(第5~6节):

5、阅读全文,简要说说小群为书包责怪父亲时,父亲为什么愣住了,半天没吱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认真读第8节,为什么父亲追悼会上的一句话震撼着小群,又好像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他的心灵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

(1)他非常热爱这个世界,这都因为父亲就是小群的眼睛。(读1-3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读7-8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给短文加个标题:《 》

(二)种瓜小唱

种瓜,有花有叶有实,很诱惑人。春天,孩子找来几粒种子,颜色土黄,状如小指甲,表皮网络凸起,全不似冬瓜、西瓜、南瓜的籽儿。它到底能结什么瓜,是一个迷离的梦。不管!想想来日瓜棚下收获的喜悦,我就赶忙在院角播种了。

瞧,小生命伸开油绿的巴掌,拱破地皮儿了!我的心也随着膨胀起来。那些日子,在潇(xiāo)潇春雨里,我谛听它细长身肢舒展的声音;在盛夏的薰(xūn)风里,我观察它伸出卷须时,感受到生命的颤动。浇水呀,施肥呀,松土呀,搭架呀,小心侍候到夏末,见到小黄花儿了!看,【它擎(qínɡ)着黄亮的铜喇叭,吹着收获的序曲。】我想入非非了,想到瓜儿的硕大、沉重和甜味„„

万万没想到,赶到纽儿(指瓜果等刚结的果实)长大,却是几个苦瓜!

初一语文讲义 篇2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要想在初中生活中留下绚丽色彩,就应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接下来我就以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语文应该怎样教学,学生应该在这方面注意什么。

一、从小学就已经说过,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但多数学生对此并不在意也不重视,尽管再三强调,也经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所以在初一的时候要培养自己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周末时间好好规划,从点滴时间抓起。

二、有的同学认为,语文课上与不上都无所谓,差别不大,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也能拿高分,的确,这些情况在语文学习中确实也出现过,但是这些毕竟只是少数。有的学生从小积累多,学得好,语文功底强,所以平时看起来学习不费劲,感觉特别轻松,但其他同学就以为语文学习不学习都那样,不学习还能拿高分,这是个大误区,所以还需要学生摆正态度,脚踏实地,抓好基础,利用初一,多多积累。

三、语文教学其实重在平时基础的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字词包括课内课外的字词,要求听、说、读、写全掌握, 平时上课也要专门抽出几分钟时间来进行背记。尤其近几年,汉字文化的重视,字词在以后考试中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加说明了字词的重要性了。其次是文言文的学习。进入初中,文言文是初次涉及,零基础,所以教师讲课就应该非常细致,对于我来说,也得有针对性的去备课。学习文言文时,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转化要多记、多背、多看,记得多了,以后就特别熟练,不用专门去查。所以在这一点上,初一就应该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这些都积累下来,多翻多看,到了初二、初三再学时文言文基础就应该很好了。再者就是古诗词的背诵。每本书都有需要背诵的诗词、文章,这些就需要充分利用好早读的时间, 要求做到滚瓜烂熟,熟记于心,并且要会写,做到一字不差、一字不错。总之一句话,字词这方面就是该记的记,该背的背。

对于语文来说,阅读同样也很重要, 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阅读理解可以考察到学生的文化功底,所以平时要广泛浏览各种书籍,比如名人传、名人著作,还有各种报纸杂志,多了解时事政治,利用好网络、电视等多媒体,也可以去写写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明白知识是永无止境的,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是海面上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一个初中生所需求的知识的,而且相比初二初三,初一时间很充足,课程安排时间比较宽松,所以要好好利用课程外的空余时间,多做阅读, 培养自己的阅读功底。

初一来说,写作文的机会也不多,除非老师专门抽出时间来教学生如何写作, 一般一周也就两节课,都是老师提个话题,然后对语文作文应该如何写进行讲解,确定文体,学生再进行写作,不过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还是感觉时间比较紧,一节课思考就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作文这方面还得靠学生自己练习,多利用早读时间,把自己积累的名人事迹或好词好句、 优美段落、优秀文章好好读几遍,背一背, 这样就不至于遇到相关话题的文章感觉词穷没话说的情况了。写作文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或华丽或朴素,多写多练多积累,还可以找老师进行批改。课堂上要是没有时间写作文的话也可以自己私下里抽出时间进行训练,一周一篇,一学期下来在作文方面就会比其他同学就往前走了一大截。

总之,初一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开头,每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与计划,对阅读、 作文、文言文和古诗词,还有语文基础知识等方面多多积累与练习,愿大家在初一打好基础,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初一语文课堂的调控艺术 篇3

一、课堂氛围的掌控

语文课本是教师上语文课、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初一课本选材较小学课本更丰富。文体的多样性、文章内容的鲜明性都将影响学生上课的心理。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语文课,不同课文内容都要讲究不同的课堂调控技能。要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换句话说教师要有自己的魅力,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构造一种和谐民主、充满生机,乐教乐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1.建立平等互动平台。课堂不是古人所言“师道尊严”,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身份是引领者,是服务者,是组织者,而不是统治者,学生就是教师的朋友,教师应平稳心态,应更多地用鼓励的语言、赞许的目光、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促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2.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课文内容的不同,决定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只是一味的“灌输式”的教学,或者千课一腔,一样的面部表情,一样的肢体语言,要想把初一学生的心抓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文课堂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自控能力的差异决定的。因此要充分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除了传统的课文结构分析和时代背景介绍外,让小学生回忆小学学习阶段的校园生活,来自乡村小学的学生介绍乡村特点及城市小学很难相遇的趣闻,让课堂成为快乐的乐园,同时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讲解朱德《我的母亲》,让学生们阅读范文后,自己介绍自己的母亲的闪光点,或爱心、或勤劳、或善良,产生共鸣后教师及时加以引导,让每位同学感受到中国母亲的伟大,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收放的节点

初一语文课堂的形式应多样性,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解王安石《伤仲永》范文时,一改传统的做法,发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当今存在一种“家长后怕”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绝大部分学生成绩良好,同时兼上多种兴趣班,学生的琴棋书画技能各有所长,然而进入初中、高中后,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便有明显的变化。究其原因,自负不求进取、虚荣不求勤奋,缺乏毅力、缺乏目标,枉费聪明智慧。教师应及时注意讨论课的进度,进行恰如其分的归纳总结,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引导学生总结为人、做事、读书的本源与真谛。安徒生童话的《丑小鸭》寓意深刻,哲理明显又浅显易懂。因此,由学生分组朗读,其后由学生感悟“丑小鸭”变为“白天鹅”的过程,学生发言生动有趣,教师一定要把握课堂节奏,应当收放自如,课堂效果便事半功倍。

三、感情调控是主线

语文课堂,以情感人,情感熏陶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的情感表露架起学生与范文作者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进入课本所描述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之中,产生情感共鸣,领悟文章的主题,感悟作者的心意,体会文章的思想境界。讲解鲁迅的《藤野先生》,教师应用平静的语调和怀念的表情引导学生一起和鲁迅先生回忆藤野先生,体会日本人民的友善,同时教师应用严肃的表情介绍钓鱼岛事件,引导学生区分日本极右势力和日本人民的区别,学生不仅受到课文的感染,同时明白事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讲解朱自清先生的《春》,教师的情绪应如春风一样和煦,学生才能融入朱先生的春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上能入“景”悟“情”,有助于课文的理解,抽象的语言得以形象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有助于语法的训练。情感的调控是语文课堂不可缺的调控艺术。

四、思维调控是根本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数理化思维训练得到高度重视,其实语文课教学核心也应是思维训练,因为培养思维能力要从理解语言开始。语文思维的培养有别于数理化推理演算,应采取多种方式,如广度思维启迪、质疑角度选取因势利导、求同存异、情感拓展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找寻范文的逻辑主线,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连续性,准确性。因而教师在授课时,不能随性而为,而应紧扣范文的思维逻辑主线,引导学生逐层解剖,课堂思维的流畅性是调控课堂的根本,讲解《木兰诗》时,应从历史背景入手,以代父出征,建立功勋,荣归故里,还我女儿身为逻辑主线,引导学生探寻木兰的内心世界,木兰的情感世界,感悟巾帼英雄的内心情怀。教师课堂教学如果逻辑严谨、思维主线明确,那么,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学得津津有味,同时也学会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办法,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铅山县鹅湖中学)

初中语文作文指导讲义 线索 篇4

【美文回放1】

走在林间的小路上

每当我放学回家的时候,就能远远地望见家乡那片树林。它一头连着我家的后院,一头伸往学校去的方向。每次走在这片林间幽静的小路上,总会让人想起那熟悉的背影。

上五年级时,村小学拆除,爸妈不得已把我送到离家8里多路的小镇读书。从小娇生惯养的我怎么能脱离对家人的依赖,何况还要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一次回家。开始两个星期爸爸还骑着摩托接送我,第三个星期,爸爸把我叫到他的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小华(化名),你也这么大了,老在爸妈的怀窝里不能长成,要独自一人去学校,锻炼锻炼自己。”我欲反驳和撒娇,但一当看到爸爸满脸的严肃,溜到嘴边的话不得把它咽了下去。

星期天,妈妈10点钟左右就弄熟了午饭,让我吃得饱饱的,急促地催我出门。我背上书本、衣物等走出家门,回头看了看爸爸,他翘着二郎腿,没有半点送我的意思,我硬着头皮离开了家。

林间小路密叶遮盖,冷风嗖嗖,阴森森的。有时一声乌鸦的啼叫,也会让人不寒而栗。我唱着歌儿壮胆,担心遇到强人和花狐鬼怪之类的东西,不由自主地小跑起来。但总觉得有一个无形影子在追随着我,使我越发害怕起来。一溜小跑地跑出了四里多长的林间小路,到达学校内衣全部湿透。周末回家的时候,又是这样心惊肉跳地穿过这条骇人的小路,进门就扑到爸爸的怀里哭泣起来。我准备埋怨他,当看到他满头的汗珠和一脸对我心疼的样子,于是又打住了话语。

又是一个周末的黄昏,我心惊胆寒地走在离家约200米处,看见树林间一个黑影一闪而逝,直奔我家的后院。我担心是小偷,也就不顾一切地穷追不舍。“扑通”一下,那黑影跌倒了,但很快爬了起来,消逝在我家的屋檐下。我走进屋大叫爸爸,可他却关掩房门支吾着,我推开房门打开电灯,只见他手脚慌乱地把一件沾满泥巴的衣服藏在床下,于是我明白了一切。“你回来了,吃饭去吧!”他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于是我不忍心揭穿他的秘密。

后来,我来回在这条阴森恐怖的林间小路上,不论白天晚上还是天晴下雨,总觉得有那个熟悉的身影在跟随着我,我不再害怕了,反而觉得温馨起来。

爸爸现在去了南方打工,他远远地离开了我。那林间的颗颗大树,仿佛就是父亲守护的背影。

我忘不了那林间熟悉的身影,更忘不了那林间的小路!

【美文回放2】走在回家的小路上

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天完全黑了下来,路幽静得吓人。树枝上偶尔一声猫头鹰的悲啼,或斑鸠的一翅“扑棱”,都会让人毛骨悚然。中午我和爸爸赌气没有吃饭,他那凶神恶煞的面孔让我对这个家失去了兴趣,于是我想到了离家出走,气冲冲地离开了这个让人生厌的家。究竟要去哪里,我自己心中也没有目标。

远处投来一束灯光让我警觉起来,我想起了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恶人抢劫,毕竟我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女生,于是躲在路旁的树后悄悄地观察起来。一个老大爷拖着一辆车慢慢地走来,前面一位老太婆用手电给他照路。我这才放心地走了出去,却把他们吓了一大跳,原来他们是在前面的集镇上卖完烤红薯回家的。老太婆见只有我一个人,她攥紧我的手生怕我逃跑了似的询问情况。我如实地回答了她的提问,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灶膛里拿出了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塞到我手中。我推辞不要,其实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只是口袋里没有钱的一句托词而已。

“小姑娘,吃吧,想必你也饿了,这红薯是送给你的,不要钱!”老大爷温和地说。“谢谢了!”我话没说完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们见我吃得“吧嗒吧嗒”作响一副馋相,老两口于是笑了起来。我一边舔着手指上沾着的薯泥,一边不停地道谢,这时老太婆发话了:“你吃了我一个红薯就千恩万谢,那你的父母养育你十多年,你该吃了他们多少粮食,怎么就为一句不中听的话就离家出走,你觉得这应该吗?”我愣住了,痴痴地望着老太婆,咀嚼着这简单而富有力度的话语,刚刚还愤愤不平的心霎时变得内疚起来,我无言以对,只是低下了尚存余怒的头。

“小姑娘,回家吧,你爸妈肯定会着急的,说不定他们在四处寻你。”老大爷劝慰我说。“我们同走一段吧,等会我们到家后再送你一程。”老太婆拉着我的手往回走。

夜更深了,我帮老大爷推着车子往回走,寒风迎面吹来,也没有那么刺骨。猫头鹰偶尔的一声啼叫也不再那么悲凉,斑鸠的“扑棱”也仿佛是在用暖翅给它的孩子遮挡风寒。我聆听着车轱辘的转动声,它和北风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好像奏响了一首回家的进行曲。

“小翠!小翠——”(化名),前面传来了熟悉的呼喊声,我知道那是爸爸妈妈撕心裂肺呼唤。滚烫的泪水抑制不住从眼眶中涌了出来,情不自禁地大声回应:“我在这——”

“我在这——”我和老大爷、老太婆齐声回应。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这冬夜幽深的小路呀,它留下了我美丽的记忆,留下了我深深的成长足迹!

【美文回放3】走在雨后的小路上

妈妈从深圳回来看我,这是她和爸爸离婚三年后的第一次探望。爸爸躺在病榻上,他没有说什么,只是做了一个手势,意思是让我陪她去外面走走。

刚刚下过一阵暴雨,长满青草的路面并不泥泞,只是草尖还挂着水珠。我和妈妈缄默无语地走着,也许是三年的分别显得陌生,也许她无情地抛弃我们父女已在我俩之间形成了隔膜。草上的水沾湿我们的鞋和裤管,但谁也没有去理会。她终于开口说话了:“小红,这三年你怎么没有打电话给我。”“我„„我没有钱。”我吞吞吐吐地答道。“难道你爸就没有给过钱吗?”妈妈随即反问道。

她哪里知道,她的离走给了我们父女多大的打击,给我们的家庭带来多大灾难。爸爸是一个不善言语憨厚老实的庄稼汉子,他不太会安排农事,只会埋头干活。她的一走就让老爸失去了主心骨,田里的农活不知如何安排。干了水田的事儿,却丢了旱地里的活路,结果是水旱地里都减产,收入一年比一年差。爸爸这三年来好像老了十岁,今年上半年,脸色泛黄 的爸爸显得四肢无力,几次干活栽倒在农田里,要他看医生死活不依,五月的一天他终于病得不能起床了,我找来邻居的李叔叔把他弄到县城医院检查,结果是肝癌晚期。我惊呆了,顿时天昏地黑。爸爸说不需要住院,回家挺几天就会好的。我和李叔叔说服不了他,知道他是在心疼钱,因为他以前曾说过不吃不喝攒了钱也要让我上高中和大学,我只好伤心欲绝地把他弄回到家中。

“爸爸给过钱,但每次我都没要多的。”我懒懒地回答。然后又是一阵沉默,我俩各怀心思地继续向前走。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儿,见有了来人也屏住呼吸停止了鸣叫,路边的青蛙也停止了叫喊“咚咚”地跳进沿路的水渠中。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只听得到“沙沙”的脚步声。

“你爸爸得的什么病?”她接着问。我没好气地回答:“肝癌,是怄气伤肝,被你气的。”接着再是一阵沉默。不知走了多久,我隐约听到一声声抽噎,抬头看时,她已泪流满面。这时我的气消了一大半,毕竟她是我的亲生母亲,她有再大的过错我也不能这样对待她呀,何况她已经回来了。

我从口袋里掏出了手绢递给她,这是我十四岁的生日爸爸买的。妈妈擦完泪水,在把手绢还给我的那一刹那紧紧地把我搂到怀里。然后泣不成声地说:“小红,是我对不住你和你爸。我这次回来再不离开你们了!”“妈妈,你不走了就好,我其实也恨想你呀!几次我想给你打电话,就怕用了爸爸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呀!爸爸也多次要我给你打电话„„”我也抱着妈妈哭叫着。

妈妈牵着我的手调头回家,太阳从云缝里钻了出来,投射万缕金光照在小路上,草叶上的雨水干了,树上的鸟儿和知了唱起了婉转的歌儿,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与温馨。

“妈妈,你看,天边挂起了彩虹,好美呀!”我蹦跳着叫喊道。“那是连接断路的彩虹桥,走,我们快点走过去!”妈妈也破涕为笑地叫喊着。

雨后的小路上,跳跃着我和妈妈的身影。

【知识点透视】

记叙文不仅要写明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还要抒发我们的感想,内容很多,可谓千头万绪。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我们串联起这些内容,让人觉得繁而不乱呢?那就要在写作前先找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就是文章的线索。线索是作者思路在文章里的反映,是把文章内容贯穿成一个整体的脉络。线索清楚,记叙文才能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写作文如果没有线索就会难以下笔,如同面对一堆散乱的珠玉难以提挈。有了线索并抓住线索,就能考虑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开头、结尾,如何伏笔、照应。我们可以用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鲁迅的《故乡》即以人物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还可以用时间空间的变化、事件的发展、思想感情的变化、具体的景或物等为线索。有的文章还可以贯穿多条线索。

【名家美文1】粽子里的乡愁(琦君)

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那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粽子香了。

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早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

家有福。”

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的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有一回,一个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选自大众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化名人书系谈故乡》一书)

【阅读手记】

故乡端午的风俗,母亲包的各种粽子,“我”最爱吃的灰汤粽,还有用灰汤粽治消化不良的民间疗法,给乞丐布施“富贵粽”的场景,苦命的乞讨小姑娘,“我”的同情,母亲的叹息,以及铭记在心的教诲,无可追忆的怅惘,点点滴滴的回忆,是如此有条不紊又感人至深。作者是怎样在这短短的篇幅中传达出这样多的内容呢?千头万绪一脉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线索——家乡的粽子。对往事的回忆在包粽子、吃粽子、送粽子这条线索中逐一展开,同时,粽子也寄托了作者真挚浑厚的情怀: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对慈爱的母亲绵绵不尽的爱,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感慨,既温馨悲悯又苍凉肃静。这种不蔓不枝的裁剪得益于文章严密的结构,得益于线索的巧妙安排。

【名家美文2】我的母亲(丰子恺)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个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母亲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来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反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都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计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戒告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探询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的母亲坐着了。然而我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节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集》一书)

【阅读手记】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从“我”小时侯写到母亲去世,以“我”的成长为线索。但文中母亲的形象——“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在每一段中反复出现,因此,人物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线索。时间线索使得文章条理清晰,人物形象的线索使得文章中心突出,在形象的反复强化中,母亲的勤劳坚忍和宽严相济如雕刻般一次次加深,变得格外鲜明。那么,这两条线索哪一条是更主要的呢?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文章写了母亲的种种琐碎的小事,最终是为了写母亲的性格,因此,母亲那“坐在八仙椅子上,严肃的眼神,带笑的口角”的形象是本文的主要线索,时间则是副线。

【佳作示例1】锁

16岁的女儿的抽屉不知何时挂上了一把锁。那锁小巧精致,有金黄色的光泽,然而妈妈却觉得它十分碍眼。

一天早晨,妈妈为女儿清扫屋子。她照例又瞥了那铜锁一眼,却意外地发现书桌边的废纸篓里有许多捏成团的废纸。她记起了女儿屋里的灯昨夜亮了很久,于是心里有了一种隐隐的不安。她快步走过去,捡起一团废纸,匆匆地展开。那皱皱的纸上只有一大滴墨水和几个字:我爱你„„妈妈的脸一下子变得煞白,她慢慢地将纸装进了衣袋里,眼睛定定地盯着那把小铜锁。

下午刚过五点半,女儿就回来了。她看起来兴高采烈而又带点神秘。妈妈不动声色地看着女儿神采飞扬的脸,平静地问道:“有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女儿心虚似的低下了头,连连说:“没,没有„„”妈妈把手伸进了口袋里,却什么也没有掏出来。她像平常一样,对女儿说:“去做作业吧,吃饭时我叫你。”然后转身进了厨房。

女儿蹦蹦跳跳地来到了书桌旁。她一看小铜锁开着,就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道:“我怎么这么不小心!秘密可别被妈妈发现了!”悄悄来到门边的母亲听到这里,心情愈加沉重了。她边往厨房里走,边想:看来必须得同女儿谈一下了。

“吃饭了!”妈妈把饭菜放好了,向里屋的女儿喊道。

门应声开了,女儿左手拿着作业本,右手托着精美的礼品走了出来。妈妈一下惊呆了:那不就是她在女儿抽屉里看到的东西吗?

女儿来到饭桌前,将礼品交给妈妈。妈妈愣愣地接了。女儿有点羞涩地说:“妈妈,这是我用第一次得到的稿费给您买的生日礼物。祝您生日快乐!”她顿了顿,又继续说道:“老师说,我昨天晚上写的那篇作文,也有可能发表呢,我念给您听听吧。”她翻出作业本,深情地念道:“我爱你,妈妈。你是一个多么慈祥,多么懂得尊重女儿的人„„”

妈妈的手紧紧地捏着那张已经被汗水湿透的纸,想起那把被锁匠打开的小铜锁,百感交集。

【评析】

这篇文章采用了两条线索:妈妈对女儿的怀疑误解是明线,女儿为妈妈准备生日礼物是暗线,两条线索在小小的“锁”上交汇。妈妈对女儿的不信任以及女儿对妈妈的敬爱随着“锁”的撬开形成了对比,引人深思。

【佳作示例2】有个地方叫天堂

没有真正的天堂,所谓天堂,只是人们的梦幻所停留的地方。

第一次遇见天堂,是在我不满一岁的时候。摇篮中依稀听见了一曲优美婉转的钢琴曲:一个人,用亲切的气息,向一个婴儿,描绘着仙境一般的梦幻。我睁大了眼睛,停止哭闹,伸出双手,似乎要抓住那美妙的音符。虽然我抓不住,但它们已经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那个如天堂般美好的地方,也留在了我的心里。

后来,我渐渐长大,在度过了六年无忧无虑的时光后,我又漫步到了音乐殿堂的门口,在钢琴老师的家中,我再一次听见了那动人心弦的乐曲,我终于知道,它叫《月光奏鸣曲》。老师曾问过我:“听了这首曲子,你看到了什么?”我毫不思索地回答:“我看到了天堂!”是的,那的确是天堂!幽幽的音乐在身边轻轻回荡,黑白键上跳出来的音符,轻盈而圆润,如春雨般滴滴撒入我的心房,也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它们无论滴在哪里,都会发出清脆的回声。美妙的旋律,犹如春风般无微不至,缓缓地吹动颤抖着的野花,青草在轻轻地向我吐出新芽。一只只彩色的蝴蝶,美丽地飞舞,盘旋,落在一朵又一朵不知名的金色小花上,最后,都停在了一个正在演奏《月光曲》的金发男孩的肩上,微微扇动着„„

有一次,我和家里人谈起贝多芬。

“他为什么那么穷?”我的眼里满含着困惑与不平。

“因为那时的音乐不值钱。”妈妈的回答无奈又黯然。

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如暴风雨一般的旋律,和贝多芬对 9

现实的不屈反抗,使我情不自禁发出一句怒吼:“不!钱会烂掉,而音乐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在音乐的流淌声中,我们家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没有了墙壁,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音乐像一个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飞行。在它的指引下,我们走到了那个美丽的天堂。

【评析】

小作者把音乐带来的美好感受比喻成天堂,文章从幼儿时第一次听到音乐的感受,写到长大后学习钢琴,在音乐中徜徉,再写到为音乐家鸣不平,最后写心灵在音乐中升华。文章以对音乐的感受和热爱为线索,写了对音乐的理解逐步加深。

【实战演练】

那一刻,我们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讲义4 篇5

七年级语文分类复习

(四)一、给加点字注音并默写

摇曳()静谧()祈祷()粗糙()

卷帙()汲取()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广漠()炫目()灼热()干涸()

绊倒()清澈()闪烁()和煦()

颤栗()近在咫尺()称职()呈报()

骇人听闻()附和()赐给()头衔()爵士()篝火()解数()滞留()

二、文言文阅读

童趣 余① 忆童 稚② 时,能 张目③ 对日,明察 秋毫④,见 藐小之物⑤ 必 细⑥ 察其纹理,故⑦ 时有 物外⑧ 之趣。

夏蚊成雷,私⑨ 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⑩ 为之 强㈠。又留蚊 于㈡ 素帐㈢ 中,徐㈣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 唳㈤ 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㈥。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㈦。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㈧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㈨ 一 癞虾蟆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讶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其敏锐,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就有时成千上百,果然变成鹤了。我抬看它们,脖子为此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连声叫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被它吃掉了。当时我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让我惊叫起来。心神安定后,我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解:

①余:我②稚:幼小

③张目:睁大眼睛

④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⑤藐小之物:细小的事物

⑥细:仔细

⑦故:所以

⑧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⑨私:私下

⑩项:颈,脖颈

㈠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㈡于:在㈢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㈣徐:慢慢地

㈤唳:鸟鸣

㈥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㈦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安适、愉快;然:的样子)㈧兴:兴致

㈨盖:原来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㈩虾蟆:癞蛤蟆

阅读探究

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的我有怎样的本领、习惯和收获?

本领:。习惯:。收获:

2、体现全文中心的词语是什么?

3、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词语:等。

4、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5、最后一段表现作者“童稚”的语句是什么?。

6、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基础和关键是什么?

基础:。关键: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初一语文讲义 篇6

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列维· 斯特劳斯的归纳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

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

(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 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

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 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

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

一、科学

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

二、哲学

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

三、文学

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

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因此,语言对文学的背景作用最强。

总之,语言既是科学的“背景”、哲学的“背景”,也是文学的“背景”。科学、哲学、文学等等,都是在语言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语言与它们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

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中,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处理方式

首先分立语言与文学,然后在分立的基础上组合为一门课程,就是在保留“语文课”这样的外壳的前提下,重组语文课的内容要素,即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这样的观点相当于把语言和文学当作语文课的两大内容要素)。

二、语文课的内容和结构

(一)文学课: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教育上。

1.文学阅读教学;2.文学写作教学

(二)语言课:即母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初一语文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素养 篇7

一、丰富课堂内容, 扩大课堂容量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要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尽可能多地引入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成长有利的教育内容。如讲“孟母三迁”、“乐羊子妻”、“管宁割席”的故事。有时引进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也可以介绍新闻、科研动态, 甚至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电影、电视剧……这样丰富多彩的内容, 学生们一定会乐于接受, 乐于参加活动。这一做法又正好和时下提倡的“大语文”教学的要求一致。

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枝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结合授课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在教学《春》时可以放录音, 让他们跟读, 进行朗读比赛;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他们分角色表演, 编课本剧演出, 当然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板书时, 也可以将手写与幻灯投影相结合。以上种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紧密关联的。一些语文学习落伍的学生, 并不是从来就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是因为他们屡考屡败。只有失败的痛苦, 没有成功的欢乐, 致使他们兴趣之火熄灭, 与语文为仇, 不愿听语文课, 不愿看语文书, 不愿做语文作业。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 就必须经常给学生予鼓励, 让他们体验成功:一次课堂回答问题的表扬、一次难度不大的测验、一次针对他们特长的小竞赛……都能极大的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例如, 初一上学期, 我班的张倩同学在期中考试中成绩排在第十五名。她自尊心强, 拿着卷子愁眉苦脸, 不高兴地长叹了一口气。这时, 我看到她的表情, 便走到她跟前鼓励她说:“张倩同学, 你考试成绩大有进步。知识掌握得较牢固, 应该为你的进步而喝彩!”说着, 她身边几个同学为她的进步而鼓掌, 张倩也露出笑容说:“我是进步了, 可还想争取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

四、开展课内外竞赛活动

在竞赛状态时思维的效率要比平时高得多。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 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展竞赛活动, 像记忆力竞赛——背诵诗词、散文, 看在相同的时间内, 谁记得多, 记得准;口头作文竞赛, 看谁文采好, 有条理;朗诵竞赛, 看谁读有感情, 发音清楚准确;书写竞赛, 看淮写得快, 写得好;讲成语故事竞赛, 看谁讲得细致、讲得生动……这些活动,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学语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 就能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自控, 从而保证智力活动的进行并受益终生。因此,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尽快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非常关键的。

1.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依赖的倾向, 把自己看成学习主体, 养成主动探求新知识、独立思考的习惯。如, 预习的习惯。上新课前, 让学生查阅资料, 互相交流课文知识点, 不懂的再问老师。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培养学生课内默读、朗读课文的习惯, 课外阅读散文、诗歌、小说等课外书的习惯, 同时包括培养学生预习和复习、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查资料、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包括规范使用标点符号、规范写作格式, 注意素材的积累, 细心审题, 勤于练笔等。如, 我在教完课文之后,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作文选, 结合写作实际出题让学生练笔,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4.让学生养成听说方面的习惯, 包括积极主动发言进行说话实践, 注意收听收看节目, 储备语言信息等。

5.让学生养成自练、自测、自结的习惯。如, 我上完每一课或每一单元后, 就让学生参考资料出自测题自做, 提高学习成绩;有时让学生出题互测, 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

1.优化学习环节。

让学生掌握常规性学习方法。如:明确学习目的, 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时间, 遵循学习规律与原则, 适应新的环境与条件等。

2.掌握知识, 形成智能的基础性学习方法。

如教完课文后,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内化等。

3.介绍先进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如:迁移法、网络法、标记法、程序法、笔记法、逆向法、讨论法等。

在学法指导中, 一定要遵循讲求实效、循序渐进、注重交流的原则, 要求他们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的有效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素养。

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认真分析, 对症下药, 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把“教学生学会知识”上升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层面上来。只有如此, 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才会广泛而扎实, 他们以后的学习才能如顺水行舟取得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尹淑春.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朗读[J].黑河教育, 1998.5

谈初一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8

初一学生刚进人中学,正是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更是关键期。否则,一旦坏习惯养成了,极其有害。比如:上课铃响之后才开始找课本,影响听课;写字因为求速度而“龙飞凤舞”,不能保质保量;读课文一扫而过,不求甚解;写作文不仔细构思,想哪写哪,且不修改等等,这些都是坏习惯,非改不可,但已经形成就非常难改了。

那么,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于初中起始阶段的初一学生来说,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都应该首先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在起始年级把握机会,严抓语文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落实这个问题,主要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习惯教育”。

一、培养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前,就要在课桌上放好语文课本、工具书、学案(省实附中特色课文指导及练习题卷)、笔记本及其他学习用具。记得今年初一新生刚入学时,一开始上语文课就发现学生做课前准备的习惯比较差,上课铃已经响过,老师已经讲课了,许多学生才开始找课本,讲课中某个环节要用学案等语文学习资料时,有的学生才急急忙忙翻找,一堂课短短的45分钟,因此而没跟上听课速度的学生,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几分钟。如此下去,每节课都浪费几分钟,那么语文课的课堂有效教学时间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另外,这对老师的讲课也是有影响的。于是我们向学生提出了做好课前准备的具体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议、要求、提醒、监督,学生的课前准备已不再慌乱,有了很大的改进,基本可以达到上课铃声响后,学生静听老师讲课的效果。

二、培养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查阅汉语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对词语的理解,增加词汇量,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学习意识和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可谓一举多得。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难以理解的词语,一些不知道的成语典故等,这些知识恰是组成语文知识海洋的一滴滴水,不可忽视,更不能轻易放过,需要及时查阅资料,及时掌握资料,不积累这一滴滴水就不能汇成海洋。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老师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很多学生不愿查字典,嫌麻烦,经常是直接向老师请教答案,或者买一些教材详解来直接抄答案。这样不查字典的直接结果就是容易读错字音或写错字形,容易误用词语,望文生义。长此以往,学生更难以形成对语言文字进行正确理解和品味的好习惯,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因此,帮助学生逐渐养成查字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学生随口问字时,在预习课文尤其是“读一读,写一写”时,笔者都建议学生查字典;在学生查字典后发现特殊读音或词义时,笔者都给予学生鼓励、表扬;甚至有时会让学生比比谁查得快。这样,学生就能意识到查工具书的重要,也能让很多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三、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

写得一手好字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因此必须把练字和端正书写态度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我们在初中起始年级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每天练字,基础差的学生摹写楷书,楷书已经写得很好的可写行楷;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日常作业中的每个字,既要写得工整漂亮,又要写得快捷,并做到卷面整洁。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认真写好各科作业,并教导学生时时刻刻记得“提笔即是练字”。有的学生的卷面字体不理想,有的学生则因为学业量增加而开始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导致字体缭乱,所以只有当学生把这些要求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时,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受益终生。

四、培养多读书、多积累和做摘录、勤练笔的习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这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对书的痴迷;“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这是明代理学家朱熹的告诫。确实,经常读书就会有所得并让人变得聪明、智慧;还可以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形成独立向善的性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为进一步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只读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做一些积累、摘录,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学生勤于练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上一篇:《交通安全我先行》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作家郭敬明的经典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