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初探(精选8篇)
题目: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心得
作者姓名:伍光丽
学校名称:桂林市灵川县大境初中
联系电话:0773—6337100
电子邮箱:wuguangli.18@163.com
谈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心得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初中(541206)伍光丽
【摘要】:物理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物理习题的解决,能促进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巩固与深化,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初中物理习题教学的质量,谈谈对习题教学中的精选习题、尝试让学生说题,激发学生兴趣,摆正师生位置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初中物理
习题课教学
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未来的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为了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对于目前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必学做出反思和应答,物理习题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渠道。物理习题的解决,能促进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巩固与深化,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习题课教学中经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因而抄袭作业的现象很严重,既达不到巩固、活化知识的目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题时,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二是一人承包多,集体参与少,无论是教师由审题到解题一人承包,还是教师指定某位学生一问一答,都把本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变成了个别教学;三是就题论题多,方法指导少,教师只停留在这个问题怎样解而不能升华为与其它问题怎样联系渗透。在从强化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向着培养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化的改革中,应该将习题教学的改革作为整个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待。
(二)在教学实践中初步的体会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本人有一些初步的体会,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一,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该是精选精编的题目,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灵活性。即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能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还应便于从情境、设问、立意等方面作多种变化,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对知识与方法有更深的理解。题目若能用实验做出来或与实际联系得比较密切,则尽可能安排实验演示或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直观程度。在出示题目之后,教师要沉得住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问时,教师要善于把题目分解
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由审题寻找突破口,依次展开过程分析、规律选用、方程列出、结果讨论等。这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讲正确也讲误区,既讲常规方法也讲技巧捷径。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准确发现了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类习题的联系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然后把题目进行延伸,追求多解多变,来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以利于学生提炼解题技巧,并连锁设问,把思维引向深入。当然,在解题思路上,无论是顺推还是逆推,它们的每一步推导都不外乎根据物理公式或者物理量的约束条件。对初中学生来说,逆推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应该在习题教学中给予强化。尤其是学生初次上逆推法例题课时,必须将逆推过程的思路用板书清晰、形象地表示出来。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适当地使用一些“非常规题”去培养学生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像:有多余已知条件的题型;有多个答案的题型;答案是不确定模糊解的题型;松弛约束可以求出许多物理量的题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总结的题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根据平时生活积累进行估算的题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型;跨学科结合型题目等。
二、习题课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说题
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说题教学法”要求学生明确习题中创设的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这是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条件。传统的习题教学法是老师讲解的多,学生独立思考的少。而让学生说物理情景与物理过程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一教学环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建构物理模型,加强知识迁移,使所学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规范化、知识整合的能力。各个物理量的特征以及各物理学量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这是审题分析的重点,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是物理习题教学中和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说物理及其相关因素这一教学环节是 “学生说题教学法”中的第一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予以高度和重视,不仅让学生代表说,还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要适时介入。未来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成为“学习方法的导师”或“教育的诊断专家”,因而教师适时加以评价、小结与归纳,充当好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众所周知,习题教学的目的有二:一是巩固知识,二是培养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习题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重点。所以还要让学生自己说解题方法,解题思路与难点,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一环节的教学应以学生重点发言、讨论为主。老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小结为辅。让学生主动交流、合作、探究。
最后,教师做综合点评。为强化刺激调动各感官的协调,培养感知量保存教学信息,突出重点、难点知识的研究方法,还要概括性地将本节知识形成网络体系。教师的综合点评要有 “点睛之笔”重在思路方法的归纳与比较。
三、习题课教学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有效的学习要求学生都积极的参与。教师不但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趣并且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指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实际,为自身的学习确定目标,并努力承担学习的责任。对学习基础属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区别指导,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及其他合作学习的活动。
其次要注意激励学生的学习;当代教师综合素质,不仅具有渊博知识,深入诊断学生的心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形象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体态语,教师要注意用鼓励性语言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予以及时认可,帮助体验成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发展并张扬学生的个性。
如果说是作为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训练过程中去思考去“自说”、沉思默想“达到以”说“代”练“的教学目的。
四、要摆正师生教学中的位置。民主、平等、和谐的融洽关系是当代学生最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加强感情投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1. 教学目标不明确。
习题讲评课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重讲评轻反馈、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教师对讲评的内容和方法不做深入的思考, 对讲评课中要复习巩固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方法与技能、学生已掌握到什么程度、通过讲评应达到什么程度, 教师却缺乏了解。
2. 教学方式单一。
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往往一讲到底, 学生很少有讨论、思考的时间, 自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更谈不上把讲评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初中阶段的学生初学物理时是非常有兴趣的, 为什么到后来就只对实验感兴趣了呢?大量乏味的讲评课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3. 缺少方法训练。
教师如果把讲评课堂的重点放在知识上, 缺少思路分析。没有思维过程的展现, 学生就得不到物理学科思维方法的训练。物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控制变量、科学探究等。初中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方法训练, 没能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 仅凭“题海战术”是不能举一反三的, 就算讲评再多也不会有明显效果。
4.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习题讲评课中教师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出现一些无效行为, 如详略不当、对学生的问题和兴趣置若罔闻、随意中断学生的讨论、思考等。初中学生本来是非常善于表达、善于表现、非常有学习潜力的, 如果我们教师长期漠视他们的需要, 他们还能持续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吗?
二、习题讲评课的有效策略
1. 认真备课。
首先, 备内容。哪些内容要讲, 哪些内容不要讲?老师要根据物理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的问题, 有的放矢的确定。教师课前必须认真阅卷, 做好成绩分析、统计好各分数段的人数的分布情况和每道题的得分情况。其次, 备方法。对试卷进行讲评, 除了让学生掌握这份试卷的内容, 理解相关知识, 还要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 知道从哪儿入手, 那就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 备学生。根据统计的情况, 对学生做错的题目, 多想一想为什么学生会做错?找出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上存在的问题, 在思维方法方式上存在的缺陷。
2. 科学讲评。
首先, 讲思路和规律。教师在讲评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订正错误, 而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要考查什么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 该题是怎么考的, 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其次, 讲技巧和题型。物理试题层出不穷, 可谓题海无涯。教师要善于将题型分类, 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或教会学生进行小结归纳。物理问题中, 一题多解者屡见不鲜, 一题多解, 巧解这类题都要求学生对物理规律有深刻理解, 对物理情景能分析透彻, 清晰, 对物理知识能综合, 灵活地运用。总之, 教师要强调在订正过程中应重在解法的领会, 而不应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再次, 讲发散和变化。考试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 而试题不同, 命题人可以随意变化题意, 角度, 在题设条件, 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 让应试者眼花缭乱, 防不胜防。不少题型都是常见的, 但很多试题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 因为变换情境, 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的定势造成失分, 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完之后, 教师要把原题进行变化, 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后的小结与反思。
三、习题讲评课的矫正反馈
1. 订正试卷, 二次批改。
教师讲评后, 要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进行自我消化。要求学生认真分析试卷, 清理并订正自己失分的内容, 真正弄清自己未掌握的知识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消化, 教师可以有侧重的选择对学生的订正试卷进行二次批改, 在批改时, 有意识的叫几个学生进行面批, 询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订正, 原来错在什么地方, 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真的弄懂了所讲评的内容, 同时检查了讲评效果。
2. 个别辅导, 补差培优。
加强课后的个别辅导, 多数情况下, 课堂上教师的讲评主要是对学生解题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而个别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特殊问题, 在课堂上往往无法得到解决, 这就需要课后老师给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可以就这道题详细讲解,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哪一步做不下去了, 再提醒, 再讲解, 直到学生真正能解这道题为止;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一定要从方法和原理上多加引导, 然后让其自我订正, 促使学生自我反思, 这样更有利于这些学生成绩的提高。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應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选趣味性习题激发学习兴趣
选趣味性习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一题多解扩展学生思路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
1.指点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引路
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内容摘要]笔者从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剖析和对新教材编排的分析出发,把握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三大原则,探索出了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创新,拓展问题”的四大环节,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初中物理新课标剖析教材分析课堂教学原则与模式
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剖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其总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新教材编排的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本教材在内容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内容上的繁、难、旧,加强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适当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条件。教材倡导探究学习方式。本书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按照学生探究活动所用时间的多少,分为“小探究”和“大探究”。在每节内容中安排“小探究”,在每章中安排 “大探究”。这些探究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观察、实验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猜想和假设,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或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进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使问题得以解决。获得知识后,学会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和技术中的有关问题。本书中每章、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教材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增加新题材、新科技成果、图片(含照片),反映时代感。同时,增加联系生活、技术、社会的实际内容。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实践
活动,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小制作、小实验等。作业中也适当增加了上网查询资料和数据等,鼓励学生选做和相互交流。并适当增大了教材的弹性,在教科书中设立了“科学窗”“阅读材料”等栏目。教科书在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与传统的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本套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性实验,在本教学参考书的最后,专门编写了与本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参考资料,供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参考使用。
三、课堂教学三原则的把握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当扎扎实实抓好。引导学生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来得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严谨求实,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在习题讲析中,要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求实”这一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欧姆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的建立)、理想法(光滑表面、轻绳、轻质杠杆等模型的建立)、等效法(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科学想象法(牛顿第一定律)、数学法等等。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探索型课应注重发现法,验证型课应注重实验观察法,论证型课应注重逻辑推理法等。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疑,热情鼓励,积极引导,通过类比、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灵活性。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物理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具体表现为在常规思维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挖掘特殊的思维方法技巧。逐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求活”这一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创新教育要落实在创新教学上,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思维方法搞好特色教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投影、微机以及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内容形象、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有利于求新质疑。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其个性发
展。在课堂上平等地同学生讨论问题,一旦发现特长学生应及时鼓励,对敢于同教师在课堂上争论问题的学生,无论是对是错,都应于以表扬。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求新”这一原则。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或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探究的必要。问题可以从实验开始,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和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据教师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实验设备进行自主探究,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协同努力,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多种物理方法去研究探索。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已的知识体系,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的方法主要有: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梳理反思,深化问题。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特征灵活选用,不宜千篇一律地使用同一种教学形式。一般地说,实现梳理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教师可帮助学生梳理本章所学知识,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整理本章重要的思想方法,揭。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节内容,并回顾自己在本节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达到及时巩固之效;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
黄家口镇中心学校
刘小鹏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所谓物理,就是要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涵,以“物”揭示“理”的真谛,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关注并致力研究的课题。我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教师,结合自己实际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在这里谈谈物理实验教学在农村学校如何开展。
一、克服困难,循序渐进,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因素,积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加强了教师培训机制,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因此,在办学条件和教师素质两个方面,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逐步减小。但是,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周边环境等社会因素的限制,农村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足,主动实践意识还很薄弱。在农村学校实施物理实验教学时,应结合物理学科实验的特点,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困难,努力完成好实验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八年级开学初的第一堂物理课,是实验启发课,在这里运用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实验,例如 “低压沸腾”、“鸡蛋沉浮”等,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印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物理现象的热情。平时教学中,要随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
养。经常根据不同内容,让学生自制学具,例如,上下楼梯时,注意楼梯灯开关的特点,让学生猜想电路并自行设计模拟电路;在测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制小线圈代替电阻;还有诸如潜望镜、比重计、电动机等,这些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的实验,都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物理学科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实施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受农村教学条件的制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探究性活动主要以演示实验为主。又结合农村学生见识面相对狭窄、不善于参与演示实验、多处于静态的实际,如果演示实验教学单一由教师完成所有环节,就会形成动态和静态两个对比强烈的场面,变成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悖于新理念下的物理教学的开展。如何达到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呢?在实验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充分互动,形成配合默契的良好氛围,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和理论通过物理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的全过程,加深学生的感受,从而有效的使学生获得新知识,顺利达到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机械效率》这一节,在探究滑轮演示实验中,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动滑轮的实验,分组观察和测量,研究拉力F与钩码重力G之间的关系,实验全过程的亲身体验,使学生有效地认识了动滑轮的特点,掌握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做实验时,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与假设,然后试验设计,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分析结论,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的“表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松地完成实验过程。
三、结合教学实际,扎实有效地完成分组实验。
1、分组实验是实验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组实验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运用教学仪器和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物理现象,解释事物本质或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其具体的程序是“思考预习——出示目标——掌握实验所需器材——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收集证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或提出问题)——巩固小结——填写实验报告”。为了每个组能顺利完成这一探究过程,几个环节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尤为重要。因此,我在分组时,很重视优化组合,努力使每个组的学生强弱搭配,优劣结合。
2、张弛有度,分组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可“管”的太死。但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有限,自控力较差,“玩实验”的心理较强,可能会导致探究过程失控,观察不细,数据失真,讨论变成争吵,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加强主导作用,控制和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探究过程,既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又不能放任自流。
3、循循善诱,抓好实验重点环节。
在分组实验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少讲多问,强调科学的实验态度和严谨的实验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对在实验中预测出的问题,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应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探求解法。当学生求助时,再集中指导。例如学生在连接
电路的导线时,有些学生随手把导线往接线柱上一绕,再拧螺母时,不是断线,就是掉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多次反复,却得不到解决。我再指导学生把导线拧成一股后接线(螺母拧紧顺时针旋转),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接线方法。在实验中如果出现故障或问题,集体分析探讨。例如,在连接电路时,学生往往把电压表和电流表同时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了,检查电路,发现没有开路(每个部分都是通路)为什么灯泡不亮?观察电压表有指数,电流表没有指数,遇到这此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后给出答案,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联系起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每学期制定具体的物理实验课外活动措施,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同时抓好落实,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此外,举行许多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的评选活动,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
五、利用自制器材做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我一直鼓励学生自制物理实验器材,使用师生自制的器材做物理实验,将课外活动中收集到的学生自制的物理实验器材向班级学生展示。同时,在课堂实验演示或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地把学生自制的实验器材和购买的器材组合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制作器材的欲望。
摘 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有: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等。关键词:物理实验;培养;教学;创新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国家兴旺的基石,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科技才会突飞猛进,社会才会进步,人类社会才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灵魂。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就谈一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做法。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物理的定义、定理、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创新人才,实验内容应不局限于课本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应重视课外实验;实验仪器不应局限于实验室所配备仪器,应经常选用身边的物品并可自制仪器;实验场所不应局限于物理课堂,应在任何场所随时开展。
例如,学习了测力计的原理后,可以在家里用橡皮筋、几个重力已知的棋子、硬纸板、盒盖自制测力计;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可利用小孔成像现象,自制针孔照相机;在学习了“光的色散”后,可增设彩虹的形成这一课外实验;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做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实验,也可以用大试管、注射器做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还可以用橡皮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做实验,拉近了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距离。实验材料应尽可能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常见的,这样能使学生有亲切感、新奇感、熟知感,可使学生明白物理和生活紧密相连。多让学生用这些课本上未出现的器材做实验,可以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可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实验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产生学习动机的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部动力。创新能力是由创新意识发展、训练而成的,而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兴趣。而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和趣味的世界,很多物理实验现象充满奇异的色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到大气压很大。通过这些直观、新奇的实验,学生对“大气压”产生浓厚兴趣。又如,在物理的启蒙教学中,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演示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的实验,用浇冷水的方法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将下端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用清洁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摩擦,结果塑料绳下端散开。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内驱力;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因此,激发学生兴趣是创新的阶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实验观察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实验的第一步,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基本途径,更是思维的基础、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是谈不上创新的,所谓观察就是要指导学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并得出结论。
例如:“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滑下,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上运动情况,在三次实验中,接触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就越小,运动的时间就越长,通过的路程也越长。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如果接触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怎样运动?进而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如:“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观察时,要全方位、多角度,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从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出发进行观察。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面、准确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加强设计性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设计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自行设计和实验,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活动,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
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时,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步骤上,有些学生把倒入部分盐水改为全部倒入;还有些学生先称空烧杯的质量,再称倒入盐水的总质量。这些做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把杯中盐水倒入量筒测体积时,由于杯底和杯壁上还沾有盐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小于杯中原盐水体积,造成较大误差。通过分析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设计需要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补充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教学直观、形象化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建立物理概念的重要措施。课本上有些演示实验因为自身设计或实际教学条件的局限,效果不够理想。成功地改进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大小试管实验中,为便于观察小试管的上升,可以在小试管里放彩纸、彩色粉笔等轻巧物体,并用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代替大试管,这样使现象直观明显,便于观察,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较深刻的印象。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证明大气压存在还有哪些实验?在做利用激光穿过水演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在水中放入牛奶、墨水、粉笔末等搅匀后观察,更清楚地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让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与教材中的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效果,可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改进方案?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通过教师实验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实验兴趣的激发、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改进,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这些都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 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 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笔者要求学生从4个方面 (公式名称、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 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 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 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 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 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 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 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 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 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迪学习动机, 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 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 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 老师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km, 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 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接着笔者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 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2.注重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扩展学生思路的“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 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 密度应用练习, 可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 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 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 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千克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 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申扩散思考。通过练习, 促进知识迁移, 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注重一题多变, 拓宽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 形成多变导向, 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 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 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 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 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 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 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 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 拓宽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 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 (1) 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 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 找准症结, 予以指点。例如, 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 让他们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 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 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 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 它将如何运动?”从而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 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 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 分设疑点的方法, 突出解题思路, 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 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 所用的力是60N, 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 很多学生无法解题, 这时可采用“分解肢体, 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三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 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 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 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关键词:物理;教学;习题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96-01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我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一、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
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二、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
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密度应用练习,我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三、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
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
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2000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
①求总功;
②求有用功;
③求机械效率;
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初中物理习题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特色作业初探05-28
初中物理电与磁练习题05-31
初中物理《-功》教学教案11-27
初中物理教学视频教学12-17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论文-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探讨与思索12-10
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06-14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06-27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10-05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思路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