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即景抒情诗四首

2025-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粤教版即景抒情诗四首(精选5篇)

粤教版即景抒情诗四首 篇1

4即景抒情诗四首

轿夫的快乐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罗素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这个故事。而且,他因此得出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2.赏读: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赏读: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睬)。”在孔子看来,人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总是朴素的,一如粮食、空气和水。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赏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随声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一、作者视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

望月怀远》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今广东韶关市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的五言古诗,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代表作有《曲江集》。《题李凝幽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代表作有《长江集》《诗格》等。

二、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对陈子昂的谏言置之不理,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予明月。

《题李凝幽居》: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虽还俗,但仕途不顺,曾屡举进士不第,一直做一些如长江主簿、普州司仓等小官职,怀才不遇,内心幽愤,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时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题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凝幽居环境的喜爱及隐居生活的向往。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怆然()

(2)滟滟()..(3)月照花林皆似霰()(4)纤尘()..(5)青枫浦()(6)捣衣砧()..(7)碣石()(8)鸟宿池边树()..(9)僧敲月下门()(10)阆仙()..答案(1)chuànɡ(2)yàn(3)xiàn(4)xiān(5)pǔ(6)zhēn(7)jié(8)sù(9)sēnɡ(10)lànɡ 2.词语释义

(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滟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照花林皆似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愿逐月华流照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情人怨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移石动云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幽期不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感伤的样子(2)波光闪烁的样子(3)开满花草的郊野(4)雪珠(5)逐:追随 月华:月光(6)情人:多情之人,指自己 遥夜:长夜(7)云脚(8)归隐的约期 3.名句背诵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4)__________________,碣石潇湘无限路。(5)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还寝梦佳期。(7)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移石动云根。

答案(1)独怆然而涕下(2)海上明月共潮生(3)人生代代无穷已(4)斜月沉沉藏海雾(5)天涯共此时

(6)不堪盈手赠(7)僧敲月下门(8)过桥分野色

整体感知

1.《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2.《春江花月夜》

此诗描写了月色笼罩下春江花林的优美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宇宙之思和人生之慨,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既写思妇在月下楼头望眼欲穿,思绪绵绵,又写游子久客他乡,月下梦中的无限惆怅。3.《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作,由“海上明月”之景,引发怀想亲人之情。全诗围绕“望月”展开,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细节,逐层深入地抒发了作者无尽的相思之情。4.《题李凝幽居》

这首诗通过描写友人李凝居所清幽安静的环境,暗写了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渴盼归隐的愿望。

文脉梳理



宇宙 寥廓、绵长《登幽州台歌》后两句个人 渺小、短暂感伤怀才不遇

前 古人

不见→孤独、寂寞前两句

后 来者

重点突破

一、有人认为,《登幽州台歌》表现了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有人认为它深含孤独感。请就此加以评论,并说说这首诗为什么特别动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开头两句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作者曾在《蓟丘览古》七首里对战国时代的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王那样的前代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首诗描绘了

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刻画出了一位胸怀志向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此特别动人。

二、《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过程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夜、月与花、月与人相结合,构成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美丽画卷。请找出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写月的同时也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同样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于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是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到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本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三、《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的主旨是作者借本诗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人一开头用两句诗就描写了朋友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突出了居所周围环境的幽静迷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刻画环境之幽静,动中寓静。“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原野色彩斑斓,白云轻拂,这一切又笼罩在洁白如银的月色中,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诗中所写的景色如此幽美,引起作者的喜爱、羡慕之情,让作者对隐逸生活产

生了向往之情。名句品评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品评 这两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有如此遭遇?想到此,义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品评 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这两句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读这两句诗,我们会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获得广泛共鸣,令人深深为之感动。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音节由急促转为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形。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品评 这是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月是如此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的呢?恐怕已无人能说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像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品评 此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阔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为千古名句。

(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品评 这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句。“宿”字点染夜静,“敲”字以声衬静。较之无声的“推”更胜一筹。“推敲”二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用“敲”字,在驴背上作推敲之势,不觉一直冲进京兆尹韩愈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韩愈听完贾岛的陈述后,不但没责备他,反而沉思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用心之苦。用“敲”字

更能体现当时月光皎洁,万籁俱寂,老僧的敲门声,惊动宿鸟,或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鸟儿从窝里飞出,转了一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动中寓静,以动写静,以声衬静。倘用“推”字,当然没有了这样的艺术效果,“推敲”因此成为诗人学者炼字构思的绝妙典故。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2.以乐景写哀情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

另外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以哀景写哀情

如韦庄《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4.以哀景写乐情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一、延伸阅读

仙 境 一

我似乎总在行走,沿着今生。我预感有一种地带,存在于某个高度,等我进入。它应该拥有蓝色。那蓝色,比海蓝更高,而比天蓝蓝得更深。那高度,当在欲望之上,杂念之外。从那儿飘来的云,视我为一粒灰尘。

它已经诱惑我了,虽然它在我视而不见之处。我寻找它,虽然我不知为何寻找,向何处去寻。我只知道——倘若世界小如我的心脏,它就在我心中;倘若我的心像世界一般辽阔,它肯定就在世上。我听说寻找它的人,不能用脚,要用翅膀飞翔。我想起,我的翅膀存放在我的梦中,但不知道是哪一夜的梦。

一切要发生的,将在该发生时发生。一切要到达的,将在该到达时到达。

长长的跋涉之后,我卸下鞋和双脚,同时,在那个夜晚的梦里获得了翅膀,高高飞扬。我在天空遇见了风,遇见了云和太阳。我到达了从前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我明白了人为什么要羡慕鸟。鸟不是动物,鸟是空中的境界。飞翔,原来如此快乐。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盈自如,如释重负。

我应当感谢我的经历和年龄,是它们组成了我翅膀上的羽毛,让我飞起。我应当感谢地

上的生活,它让我有了飞翔的愿望。我还应当感谢我留在地上的双脚,是它带我行走,让我走进有翅膀的梦中。从前的行走原来是为了飞翔。

祝福所有收藏着翅膀的梦。祝福所有寻找梦的人。

我在飞行中,听到了心脏跳动的声音。我俯视,发现我的内心竟如此丰富,它真如大地一样开阔——河流蜿蜒于其间,森林生长于其上,群峰叠错,绵延不绝……那些交叉在林间的小路,曾让我多次迷失,现在竟看得如此明白。那湍急的流水,陡峭的山崖,曾让我望而却步,如今竟能一掠而过。我仿佛已知,人在地面上行走时,其实也正在自己的心路上行走。那么此刻,我究竟飞行在天空,还是飞行在自己的心境?

世界的道路也就是心境的道路。心境的天空也就是世界的天空。

我看见了那片让我神往的蓝色,真山真水,一尘不染。我知道这里仍是人间,但绝非俗世。我要降临。我欲作最完美的解体,以雪花的形态降临。那是我儿时冬日的憧憬,是今生所有愿望的愿望。当我的愿望实现之时,我将在空中任意舒展,随风飘舞,像神采飞扬的思绪,像壮丽洁白的颂歌。无声之歌。在这样的地带,面对这样的蓝色,这是唯一的方式,也是生命的过程。

我降下。落在寂静的山峦上,连成一片,仍然是今生的我,却获得一种重诞的感觉。我仰视。仍然有无数的我在空中飘落,纷纷扬扬。那么纯,那么干净。我在寒冷中领受到一种彻骨的畅快。我领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晶体状的净化。

太阳照耀在我身上,我在融化。那太阳,它让我的每一个祈愿都能得到满足。

我正在融化。我的身体发出细微的响声,内心充满喜悦。融化使我产生力量,使我的生命产生奔放的冲动。而我的生命注定要选择水的形式。这就意味着,我必须选择流淌。是的,选择流淌。

我存在于流淌中,我的肢体清亮透明,无拘无束。这是奔涌跳跃的时刻,激情肆意泛滥的时刻,前方再无任何障碍。我渗入厚厚的泥土,又从岩缝溢出;我仔细亲近我所流经的每一个地方,抚摸每一块石头;我从植物的根部流过,我生命的一部分注入到它们身上,草木因此而绿。我从岩壁上喧泻而下。我选择了水的形式,我体验了生命的自在。

我今生经历了行走、飞翔和流淌,当我需要静止的时候,让我临近万古之蓝。我已体验过行走的艰辛、飞翔的超越、流淌的自在,当我需要智慧的时候,让我面对万古之蓝。

在这样的高度,这液态的、平静的蓝色啊!它是很浅的,清澈见底,因此它很深;它是很深的,深不可测,因此它很浅。因而它就是智慧,它就是万古,它就是永恒。我正与永

恒对视。

是谁在永恒中遨游?是一群快活的鱼。是谁溅起永恒的波纹?是细小的雨点。是谁从永恒中探出身子?是一丛丛芦苇。是谁已整个儿插入永恒?是倒下的大树。

接着,我从这一片蓝色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了群山、雪峰、太阳和天空。万物聚齐。一切从蓝色开始。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走近张若虚

题目:请以“走近张若虚”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300字。示例

感叹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今观《春江花月夜》,其气势恢宏,文思并茂,可见张公当年横溢才华之一斑,而叹张公昔日之荣耀,而叹历史传名之艰难。若张公之才,今其事已不可考,其诗已多散佚,则吾辈碌碌之夫,又怎能奢望名垂青史?

今人知道张若虚的,不多。不读《春江花月夜》的,必不知张若虚;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又何尝对他知道多少呢?我们只能去感受诗文的美妙,却无法捉摸诗人的行踪。当我们对花长叹对月长嘘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是不会有张若虚的影子的。又如古诗十九首,首首绝妙,然作者亦皆已失考。我们只能享受诗文的奇妙,却不能借凭吊之心来感激诗人的馈赠。我不知道张若虚和十九首古诗的作者们是否会想到,他们的诗被我们广为传诵,而他们的名字却对我们如此陌生。他们对此感到愤怒还是悲哀,或是淡然一笑,踏江而去?他们对李白、杜甫的盛名是否存在妒意?他们是否觉得历史对他们欠失公平?

我常常苦恼于自己的平凡。当你发现你对于人类对于历史竟是如此微不足道的时候,你难道不觉得可怕吗?不觉得枉来人世一遭吗?我深悉自己的鄙俗,我固执地认为人活着就是要在历史上留下足迹,供后人凭吊,让清名永垂不朽。所以,即使张若虚对后人的淡漠毫不介意,我还是要为其鸣不平的。我承认我的“抱打不平”是含有许多自私成分的,我也承认

我的观念太世俗太鄙陋。可是我还是要说,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座能挺立尽可能久远的丰碑。丰碑不立,我心不死;丰碑不倒,我人不朽。

不过,张若虚还是幸运的,他毕竟留下了《春江花月夜》,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于是我又有感叹了,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是仅留下一首诗,其实也足以使他不朽了。尽管不会有太多的人念叨他,可是却总会有人在角落里将他发现。当我们对飞花寄托情思,当我们对皓月倾诉衷肠的时候,我们是该好好想一想张若虚了。人生一世太不易了,我们怎能忍心将一个人轻易就忘记了呢?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怆然(chuànɡ)

沧桑(cānɡ)..寒伧(chen)

.B.纤尘(xiān)

.捣衣砧(zhēn)

.C.露珠(lù)

.揭露(lòu)

.D.僧人(sēnɡ)

.平分(fēn)

.答案 A 解析 B项“碣”读jié。C项“揭露”读lù。D项“分外”读fèn。..2.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B.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C.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D.暂去还来此,悠期不负言 答案 B 解析 A项“泣”应为“涕”。C项“升”应为“生”。D项“悠”应为“幽”。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独怆然而涕下(感伤的样子)..B.落月摇情满江树(激荡情思,即牵惹起怀人之情)..C.披衣觉露滋(露水湿润)..D.幽期不负言(幽会的日期)..答案 D 解析 幽期:归隐的约期。

4.下列语句从句式上看,没有倒装的一项是()(5分)A.何处春江无月明

C.斜月沉沉藏海雾

答案 C 解析 C项为省略句,“斜月沉沉藏海雾”补充完整应为“斜月沉沉藏(于)海雾”。A、B、D三项均为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应分别调整为“春江何处无月明”、“不觉空里流

够戗(qiànɡ).纤夫(qiàn).碣石(hé).露天(lù).露脸(lòu).增加(zēnɡ).分外(fēn).

B.空里流霜不觉飞 D.不知乘月几人归

霜飞”、“不知几人乘月归”。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野步 周 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①建德:这里指桐庐江流域。②海西头:指扬州,古称广陵,也称维扬。本诗前四句借景抒情,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写天色已晚,诗人听到山中猿声悲哀,沧江水急流奔涌,涛声扰人;颔联写风吹得两岸树叶飒飒作响,诗人寄宿的小船,在月下的大江上漂来荡去,更显孤独,烘托出诗人怀友思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粤教版即景抒情诗四首 篇2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浪淘尽(táo)乍暖(zhà)故垒(lěi)强虏(qiánɡ)....B.酹江月(luō)萧瑟(sâ)..

料峭(qiào)舞榭(xiâ)..C.憔悴损(qiáo)纶巾(lún)狼狈(bâi)凝噎(yē)....D.狼居胥(xū).巷陌(hàng)公瑾(jǐn)金戈(gē)...解析:B项,“酹”应读“lâi”;C项,“纶”应读“guān”;D项,“巷”应读“xiàng”。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尊还酹江月(酒杯).B.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C.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害).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靠).解析:C项,“损”的意思是“极”。答案:C 3对下列句中使用的典故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已无处寻觅了。)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功绩显赫,壮心不已。)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元嘉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抗金主张。)解析:C项,以廉颇自比,非为显示功绩,而是说自己虽然壮心不已,但无人重视,无人问津。答案:C 4写出下列横线上所缺的诗句。

(1)大江东去。(2)人生如梦。

(3)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要注意书写的正确。

答案:(1)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一尊还酹江月(3)多情自古伤离别(4)凄凄惨惨戚戚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两句有何作用? 解析:注意“大江”和“风流人物”这两个意象。

参考答案: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6本词为什么要将“周郎”和“赤壁”并称? 解析:作者借年轻有为的周郎抒发自己的情怀。

参考答案: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敬仰,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7简要分析上片的写景。

解析: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参考答案:在写景方面,如“乱石穿空”写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写江水汹涌澎湃,这三句描写江山气势,有声有色。

8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的情调不合,你是怎么看的? 解析:结合本词的主旨作答。

参考答案:“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本词中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 2 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一、阅读鉴赏(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8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 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解析: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参考答案:(1)苏轼、辛弃疾。(2)豪放派。

2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解析:可以结合“波神留我看斜阳”“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等诗句作答。参考答案:(1)作者是以达观、豪迈的胸怀对待**险阻的。(2)“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地面对风雨的情怀。(二)(2011·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题。(10分)

关河令

周邦彦

③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3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3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4分)解析:注意不同的时间词,从中理出线索。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4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6分)解析:抓住“凄冷”“无雁影”“寂静”“如何”等词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二、表达交流(12分,每小题6分)5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①发思古之幽情

②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③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④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⑤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⑥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解析:④适合做首句,随后按逻辑顺序“(抒)发”“分别吟出”“不约而同地都”排列,然后③承接②中的“长江奔流”,最后⑤中的“这”承接③。答案:④①⑥②③⑤

6仿照示例,用比喻修辞续写三句话,来形容豪放派和婉约派。示例:如果说豪放派是东北大汉,那么婉约派就是江南女子。解析:根据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选择喻体。

参考答案:如果说豪放派是长江黄河,那么婉约派就是小桥流水。

如果说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么婉约派就是山涧小溪。

粤教版即景抒情诗四首 篇3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2)

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3)

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一、导入:《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白太傅。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针砭时弊,反映民瘼(mò),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白居易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的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三、创作背景

1.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严重,生活骄奢淫逸、豪华糜烂

2.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民间出现人吃人的现状白居易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补充:

“„„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

——《旧唐书·宪宗纪上》

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与军队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目空一切。

而另一方面,当时天下旱情严重,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四、题解

轻肥:——《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之意,乘坐高头大马,穿轻便暖和的裘皮大衣。——成语“轻裘肥马”。——指豪华奢侈的生活。

五、字音

六、内容分析

1、此诗主要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重点词语简要分析。此诗主要刻画了一群骄横跋扈、奢侈行乐的宦官。

①“满”、“皆”、“或”、“如云”等字词,形象地说明赴军中宴的宦官是一大帮。

②“骄”、“照”、“夸”等刻画出宦官的骄横跋扈。

③而“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等描绘出宦官们丰盛的筵席,写尽他们的奢侈。(1)作者如何描写赴宴人物的?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先写赴宴前的神态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

后点赴宴的人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

(2)他们为何如此骄奢?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骄的原因:身居高位,手握兵权,怎能不骄。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夸赴)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

(去如云)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令人触目惊心。

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也暴露了唐王的昏庸无能。(讽刺)

2、试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军中宴”。

析:作者用了铺陈和渲染来描绘“军中宴” 的豪华场面。(1)菜肴丰富:

“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2)宴会奢靡:

“溢”、“罗”、“擘”、“切”等动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3)人酒足饭饱:

“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食足,更是不可一世了。

3、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诗句内容)(2)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3)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感情)“与少陵忧黎元同一心事”

小结:见课件

4、艺术手法

(1)对比: 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 3 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讽刺:本诗运用讽刺手法,深刻揭露了宦官的骄横之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拓展延伸

有人说,白居易的《轻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运用的手法跟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分析。(如果这是一道高考题,满分为7分,请问这个题按怎样的步骤回答,怎样给分?)析: 先解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思,2分;然后再找出《轻肥》中跟该句思想内容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解释,2分;再找出两诗相同的手法,并加以分析,2分;最后,将二者共同的东西合起来加以概括,1分。

6.对比阅读: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阶级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语言方面:相同的是二诗均是充满了感情,作者以赋体直陈事实;不同的是《轻肥》诗中律句多,对偶句多,而《卖炭翁》间有散句和口语词句。

4(2)手法方面:相同的是二诗都用赋体,叙述详细,描绘逼真;不同的是《轻肥》全诗采用了对比方法,主题明显但不明说,而且对人物神态描写相当传神。

情诗四首 篇4

《睡着的鱼》

飘落的雨把那微风打斜,

枯黄的叶何时回到枝头上边?

你看呐,思念把我冻结,

又将我融化成雪,

我爱那月光,明亮了去年。

如果你扫去了我眉间的雪,

我假装你还在身边。

睡着的鱼和我悄悄说,

梦里,明天再见。

《小哥》

那是南国的`春,

有没有雨我早已忘记,

那是乡间的水,

是否湍急我早已忘记,

那是一座斑驳的桥,

青苔滑否我也早已忘记!

我依稀可记,

那是一把蜡黄的油伞,

一个孤寂的背影,

一段难行的路,

和一句“小哥,慢走……”

夏去秋来,我在岸边等你,

等你宽硕的臂膀,

和那一句“小哥,慢走!”

《那就别爱了》

好妹妹别走,

我心里难受,

如坐针毡、悬锥刺股!

好哥哥别哭,

我心里太苦,

日夜难眠,辗转如旧!

好哥哥,你可知当初?

我追了你六个年头……

早餐、晚安,累并幸福。

好妹妹,那为何分手?

如今你我已睡在了同一个枕头。

好哥哥,妹妹累了,还担心以后,

今天一如往日,

早餐、晚安,却并不幸福。

爱这东西,之前付出,之后共同拥有,

可我一直都很孤独,

你一直在辜负!

好妹妹,别走!

哥哥再不玩游戏,

给你幸福!

好哥哥,不哭,男子汉大丈夫,

那些话留给以后,

我还爱你,

但我选择在爱消失殆尽前分手,

留几分感动让我继续追求!

好妹妹,别走……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

她教我诵读,

我看着她发愁,

心悦君兮君不知……

她拍拍我脑袋,

无奈的摇头,

山有木兮木有枝,

春风拂过,

纸鸢满天,

谁牵着你的手,

你牵着谁的线?

心悦君兮君不知,

眼泪像春风,

化作了秋雨,

痴心哪里托付,

岁月尽是忧愁!

少年啊,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随她读了两句诗,

粤教版 微型小说 . 篇5

广东实验中学 申青山

教学目标:

1.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征,欣赏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2.学习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尝试微型小说的创意.写作

3.把握微型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广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本着认知规律,本课拟从“主题思想探究――创作技巧欣赏――片断.写作导引――完篇.写作实践”等环节逐层深入,教学需二课时,第一课时是课文的探究鉴赏,第二课时是学生习作的讲评与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1)(马克吐温的一篇微型小说)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皮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1.师生探究: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这两个名称哪个更恰当一些?

明确:小小说――短小(仅就篇幅长短而言)

微型小说――精短(不仅篇幅短,而且要素全――教师可联系“具体而微”作一阐释)

2.师生探究:本篇小说如何?

明确(1)人物: 丈夫――好色之徒 (形象鲜明)

妻子――性格泼辣

明确(2)情节: 聘小秘――起色心――老婆吃蜡――岳母翻脸――老婆为永绝后患,小秘滚蛋,老秘上岗(情节曲折)

明确(3)主题: 见异思迁(既是家庭纠纷,又有社会背景)

明确(4)手法: 借账单来表现情节、刻画人物

教师.总结:微型小说虽短小却精悍,形象鲜明,情节曲折,主旨深刻,反映了深广的社会问题。

(以上问题学生较易明确,为引入下文,教师引导应重点围绕主题展开,以突出其意蕴深刻的特点,1、2、4三个环节可打乱先后次序,一语带过即可)

(幻灯片2)微型小说的最大特点

一粒沙上说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过渡:下面我们就看看课文的两篇微型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二、新课教学

1.主题思想探究(《差别》一文学生较易把握,因此重点应放在《等待散场》):

(1)学生讨论交流(课前已作预习)

《等待散场》――爱情故事

《差 别》――职场困惑

(2)教师提示引导:

《差别》中布鲁诺与阿诺德的“差别”到底是什么?是布鲁诺懒惰,还是口拙?是阿萨德勤奋,还是嘴巧?还是另有差距?

《等待散场》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否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一番风顺?为什么一定要看《天鹅湖》?换成别的剧本,甚至是周星弛的电影不可以吗?

(幻灯片3、4)《天鹅湖》剧情展示(略)

(3)师生共同明确:

《天鹅湖》暗示了男女青年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阻力,小伙子一片痴情,而妙龄女郎却有些徘徊观望,而正由于小伙子的执着守候,以及《天鹅湖》剧情的启示,姑娘终于下定决心,并对爱情充满憧憬与向往。与《天鹅湖》一样,男女主人公“冲破阻挠而终于圆满”。

(4)教师.总结:无庸讳言,爱情与工作都是我们生活中所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谁不对美好的爱情充满憧憬与梦想?而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谁不希望能“芝麻开化节节高”?我想通过这两篇小说的研讨,大家收获的一定不仅仅是语文层面的知识,还有众多的人生哲理,人生的宝贵经验。

(新教材立足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本课的两篇微型小说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宗旨,《等待散场》中的爱情故事,《差别》中的职场困惑,都极易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在这方面,教师如果相机引导,其作用远胜于空洞的说教。)

2.创作手法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两篇小说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教师启发引导: 《等待散场》――叙述了青年男女由相识相知到相依相恋再到爱情受阻的详细经过?

《差 别》――写了两个人何时进厂,工作中又如何展开竞争,布鲁诺又如何产生不满,以致最后向老板宣泄?

师生共同明确:

(1)截取片断――

《等待散场》并没有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正面描写小伙子与妙龄女郎的爱情故事,更没有谈及他们在现实生中所遇到的阻力,而只是选取了小伙子与姑娘在剧场内外互相守候的一个场面,但却表明了双方心的归属。《差别》也是这样,布鲁诺的满腹牢骚一带而过,老板的生硬说教只字未提,而只是表现了二人在相同事情上的不同表现,从而鲜明地表达出了二者的“差别”――能力、办事效率上的差异。

由此可见,微型小说往往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大胆采用截取片断的方法,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的空间。

(2)环境烘托――

主要是《天鹅湖》优美的旋律和淅淅沥沥的如酥小雨。《天鹅湖》不仅引发了故事情节,而且为青年男女营造了一个极尽优美的、富有诗意的典型环境,“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不只是陶醉于剧中的音乐,更是陶醉于生活的美好,“但原人长入久,千里共婵娟”,简单的一句话,包蕴了作者多少丰富的思想情感啊。小雨也是这样,既不狂野如暴雨,也不缠绵如梅雨,而是温润如酥的天街小雨,既浪漫而又温馨,给恋爱的男女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3)细节点染――

细节不是琐屑的毫无意义的细枝末节,而是于细微之处深刻点化出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等待散场》一文中的“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一句,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实则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去揣摩,去理解人物内心当时的激烈思想斗争,而正是这有如人物速写一样的细节描写,避免了人物的简单化与概念化,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获得了一种难得的审美效果。

(4)详略适宜,对比见义――

《差别》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二人的“差别”,而在具体的行文上,作者也因人而异。叙述布鲁诺做事,作者不厌其烦,极尽详细,连用了多个小自然节铺叙;叙述阿萨德做事,则惜墨如金,要言不烦,仅仅用了一个自然节,在鲜明的对比中,二者的“差别”昭然若揭。可以说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教师.总结:微型小说虽篇幅短小,但却是“字无可删,句无可削”,有如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对此,不能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而要细加体会,慢慢咀嚼,以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

(幻灯片5)《永远的蝴蝶》FLASH,进一步欣赏微型小说的创作艺术,尤其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章内容:(略)

学生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推动情节,雨是不幸和灾难的起因。②营造笼罩全文的阴冷气氛。③“雨”是泪水和内心痛苦的象征。

教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是雨,《等待散场》是温馨的,《永远的蝴蝶》则要凄冷很多。微型小说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环境烘托渲染,达到了言简意丰、曲尽音存的艺术效果,让人回味无穷。当然,《永远的蝴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语言的平静,情节的反差,都给读者心灵以最大程度上的震撼。

(幻灯片6)微型小说的特点的.总结与归纳

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截取片断,以小见大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人物速写,传神写照

(微型小说有如微雕艺术,方寸之间却展现着大千世界,无论从艺术手法还是反映生活方面都丝毫不逊色于中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传神的人物,拍案叫绝的构思,都彰显着微型小说的魅力,对微型小说特点的归纳,既有益于学生的认识,又有助于学生的.写作,可谓一箭双雕,一举多得)

三、片断.写作导引

(幻灯片7)片断补写训练(1)

在柏林

(美国)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奋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

。”

车厢里一片静,静得可怕。

教师提示:本篇小说揭示了法西斯的罪恶,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后备役老兵”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却借他的口道出这个沉重的主题,可以说老兵的话正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

上一篇:劳动教育可行性分析下一篇:学校少先队活动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