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通用11篇)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

1. 规划管理体制不尽统一。

由于原城乡规划局从建设委员会独立时间较短,沿沿原来的管理体制。未能将城市规划和原

居巢区范围内二城镇进行统一—管理,存在规划只管理原巢湖市城区内的规划,且不包括经济开发区和民营经济园区规划,只是例行发证。规划编制和项目管理由开发区和民营经济园区管理,城市规划控制区之外的—湖及各乡镇由原居巢区城乡建设局管理,城区内么人建房由原区规划分局——及批后管理,市规划局审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但管理区内的工业项目,还对行政区规划内的经营性项目,温泉度假区规划及项目进行统计管理。管理体制不烦的问题建议成立规划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2.规划编制基础资料缺乏。

自2005年6月之后至今来再进行地形测绘的城市规划区内原来地形图参数资料不能反映城

市建设情况,乡镇几乎没有比例尺较出的地形资料,建议尽快进行测绘,以满足规划编制和建设管理需要。

3.城市及市区内矿山开采对山体及城市周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建议应封闭矿山,禁止开采

并进行环境恢复。

4.城市监察管理在原规划局,建议按合肥市管理模式由综合执法局统一管理。

规划编制建议:

1.巢湖市概念性总体规划尽快编制,重新明确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

2.巢湖市近期建设规划在概念性总规之后明确近五年规划建设范围。

3.尽快完成《高铁沿周边地段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以利于正在建设的高铁项

目衔接配套。

4.编制概念性总规之下的各专项规划及重点片区控规。

5.尽快编制自2010年以后因路桥大会战而拆迁需安置的安置点修建性规划及审批(由于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2

1 存在问题

1.1 防疫意识不强

一是我国农村部分动物养殖户, 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饲养动物是否生病全靠运气, 与防疫无关, 因而不但不积极主动参与动物防疫工作, 而且还阻挠动物防疫工作 (特别是曾经遇到免疫时发生副反应的养殖户) , 甚至有少数养殖户殴打动物防疫工作人员。二是部分规模户认为政府免费疫苗不达标, 随意增加疫苗使用量, 有个别养殖户甚至每头猪使用20头份猪瘟疫苗, 造成免疫失败甚至全群长时间带毒。三是个别地方政府领导对动物防疫工作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动物防疫工作是动物防疫部门的事, 导致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四是防疫人员责任意识不强, 一些防疫人员只顾打针, 不向畜主讲解相关知识, 因而导致免疫失败;五是个别防疫人员不按操作规程免疫, 剂量不足、注射部位不准等, 使抗体水平达不到标准。

1.2 基础设施和设备比较落后

由于国家投入有限, 基层基础设施落后, 条件非常简陋, 除简单的体温计、听诊器、注射器、保温箱、消毒喷雾器外, 没有比较先进的疫病监测诊断设施, 无法保证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的需要。

1.3 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不稳定

村级防疫人员素质、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待遇低, 工作积极性不强, 甚至不愿意从事动物防疫工作, 另谋职业, 导致动物防疫队伍缺资少员的现象。防疫工作面对千家万户,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工作环境的特点是“脏、苦、累、臭”, 报酬与工作量极不相称, 加上有的农户拒打、散养户多、面多范广、疫苗头份数偏大等都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的难度, 使得防疫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1.4 经费短缺

个别街道以无文件出处为名不落实防疫经费, 致使防疫员不能按时出工。强制免疫副反应治疗、死亡补偿经费少, 补偿不到位, 致使养殖户心理存在抵触情绪, 影响其他养殖户也不愿再接受动物防疫工作。

2 对策建议

解决以上问题, 有利于开展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促进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及肉食品安全。要做好基层动物防疫工作, 必须做好政策宣传、科普知识培训, 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工作。

2.1 严格生物制品管理, 加大查处打击力度

国家农业部对生物制品有明文规定:“预防用生物制品由动物防疫机构组织供应, 基层畜牧兽医站是具体实施动物防疫的机构, 其他未经批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生物制品的买卖、运输、储藏、使用”。各级农牧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 对生物制品严格控制定点生产、

专控专用, 禁止 (菌苗上市交D易。违者应作出严肃查处。对生OI:1物制品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0.3销售、管理和使用应立法。9

2.2 落实防疫经费, 稳定基层

69/防疫队伍动物防疫经费应列J.IS入同级财政预算, 包括疫 (菌) S苗的经费、防疫人员工资、免疫N.16反应用药物、死亡赔偿等。既减71轻了养殖户的负担和防疫队伍-60的疫经队费伍压。力健, 全又各稳级定动了物基防层疫防体27.20系, 使动物防疫工作真正做到12.0区不漏镇, 镇不漏村, 村不漏9.0户, 户不漏畜, 畜不漏针。20

2.3 加强冷链设施建设, 加大疫情监控力度

各级财政和动物防疫部门要加大投入, 配备精良、齐全的冷链设施, 确保各类疫 (菌) 苗的运输、保存效果和使用价值。同时加大防疫网络设施建设投入, 加大疫情监控、测报力度, 配备专职人员, 对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掌握, 做

到及时、准确、可靠, 把疫情消灭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2.4 提高防疫人员素质, 加强执法监督

动物防疫人员不但要能实施动物防疫工作, 还要能对动物疫病进行监测。因此, 要不断加强对防疫人员的培训, 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 提高防疫人员的理论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 争取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行为, 要坚决严肃查处, 加大动物防疫为动物防疫工作保架护航。

2.5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生态地膜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3

一、普通地膜的作用和危害

1. 普通地膜的作用

邹城市从1985年开始在春播花生上进行地膜应用试验,所用地膜厚度为0.006厘米,花生收获后基本能回收。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地膜越做越薄,目前使用最多的地膜厚度为0.004厘米,其次为0.003厘米,由于厚度变薄,花生收获后,很难回收(80%以上的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多年的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种植花生是花生生产的一大革命,可增产20%~30%、饱果率提高15%以上,农民使用地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邹城市93%的花生田均采用地膜覆盖种植。

2. 普通地膜的危害

遗留在土壤中的残膜,切断了土壤孔隙度的连续性,导致重力水下移遇到一定阻力(移动速度减慢或暂存于土壤浅层),降低了土壤储水能力,少雨年份极易造成土壤干旱,多雨年份又易造成内涝,严重影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

施肥或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残留的重金属离子不易随雨水或灌溉水下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花生根系生长不良,综合抗性特别是抗根部病害(如根腐病、茎基腐病、青枯病等)逐年降低,致使花生根部病害大面积发生。

遗留在土壤中的残膜必然造成花生根系之间相对独立,影响花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在施肥不均匀的情况下,往往引起肥害。

二、新型地膜的试验与开发

生态地膜的研发与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生态地膜是在光的作用下,生态成对土壤环境、自然环境、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不形成危害且作物能够吸收利用的物质。

双色地膜是利用植物对光需求的原理研制而成,目前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双色地膜是透明白色膜与黑色膜复合而成,在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还具有除草效果,由于黑色部分厚度一般为0.006厘米,花生收获后易回收,不会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

液态地膜主要以腐殖酸为原料制备而成,理论上能够具有普通地膜的作用,同时对环境友好。

为了验证各种新型地膜的应用效果,自2006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多次、多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述如下:

1. 液态地膜试验

2006年开展了液态地膜在春播花生上的应用试验。

①试验方法。花生播种后,地表喷施黑色液态地膜。

②试验结果。液态地膜除了晴天的白天同比不覆盖任何地膜的地温提高1~2℃外,晚上没有差别,而普通地膜一般情况下白天比不覆盖地膜的地温提高3~4℃、晚上提高0.8~1.0℃。花生产量与不使用地膜的地块相比没有显著差别。喷施液态地膜的地块易出现龟裂,引起花生根系断裂,严重影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液态地膜遇雨后,极易随水流失,造成地表裸露,失去了地膜的意义。

2. 生态地膜试验

2010~2013年进行了生态地膜试验。

①生态地膜种类。60天、70天、80天、90天生态。

②试验结果。优点:这四种型号的生态地膜均能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分解成能够被作物利用、对环境友好的小分子颗粒。缺点:生态地膜的延展性能、保墒、保温能力以及花生产量与普通地膜没有差异。

3. 双色地膜试验

2014年进行了双色地膜在花生种植上的试验。

①试验方法。出苗的部分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厚度白色部分为0.04厘米、黑色部分为0.06厘米。

②试验结果。优点:双色地膜在确保花生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同时能起到除草的效果,花生收获后,地膜回收较为方便。缺点:花生产量同比覆盖普通地膜的差异不显著。

三、生态地膜推广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生态地膜不会对土壤环境、自然环境形成危害,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但是到目前为止,各种生态地膜市场前景并不乐观,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地膜的质量差异大,农民信任度不高

很多不具备生产生态地膜的厂家生产的生态地膜质量差,要么难以生态,要么延展性、保温、保墒能力差,失去了覆盖地膜的意义。农民购买后有上当的感觉,不愿再购买。

2. 农民环保意识差

农膜对土壤环境、自然环境的污染,农民已经习以为常,没有认识到农膜的延续性危害,不愿意多花钱购买还没有普及、可信度不高的生态地膜。

3. 农产品价格低,农民不愿增加生产投入

近几年花生销售价格一直走低,如2013年每千克花生米售价约为6.4元,每亩纯收入300~400元,目前很多地方农民被动种植,积极性不高,不愿增加生产投入,销售价格高于普通地膜的生态地膜很难有市场。

4. 政府不够重视

政府相关单位认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各种残留期长的剧毒农药,而忽视了残膜对生态造成的危害,农技部门只能从技术层面上引导农民使用生态地膜,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人年龄较大,对新生事物接受慢,受生产习惯影响,不愿意使用价格高于普通地膜的生态地膜。

四、生态地膜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大生态地膜生产厂家扶持力度

普通地膜对环境的危害,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有研发能力的生态地膜生产厂家加大扶植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实用、价格低廉的新产品。淘汰技术不成熟、产能低、产品不合格的小企业,确保生态地膜质量,除了具备普通地膜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果。除了生态地膜,更应当加大双色生态地膜的研发力度,力求“一膜多效”(即保墒、保温、除草、无污染等综合功效)。同时逐渐淘汰普通地膜生产厂,从源头上治理普通地膜的污染。

2. 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利用多种方式,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宣传残膜对土壤环境、自然环境的危害以及给群众正常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农民对残膜带来的面源污染的认识,使农民把使用生态地膜变成自觉行为。

3. 政府补贴,提高生态地膜覆盖率

借鉴良种补贴的办法,对购买生态地膜进行补贴,通过政府补贴,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花生种植户的生产资料费用,只有让农民买得起、用的实惠,农民才乐意用,生态地膜才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普及。

4. 做好试验示范以及培训

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在推广生态地膜前一定要做好三年以上的小面积试验,两年以上的示范,采取召开现场会的形式,让农民亲身体会,这样才能全面了解生态地膜的特征特性和使用生态地膜的诸多好处。在此基础上让农民掌握生态地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因使用不当造成生态地膜难以发挥应有的生态作用。结合新型农民、阳光工程、农民再就业培训,加强地膜知识培训,让农民真正了解普通地膜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给子孙后代造成的各种危害。提高农民对生态地膜的正确认识,掌握选择使用生态地膜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态地膜的覆盖率。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编:273500)

督导存在问题和建议 篇4

1、宣传情况,广播宣传1天共1次,悬挂标语2幅,张贴宣传画3张。

2、保存好乡卫生院下发的疟疾防治工作分配计划。

3、使用规范门诊日志

4、发热病人进行登记,内容完整

5、血片采集登记、符合三热病人采集

6、按时间完成当月血检任务

7、血检送检单填写规范、内容完整、采集对象真实

8、采集血片及时上交。

三、存在问题

1、乡、村三级人员和经费均投入不足,给此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为难度,特别是村级卫生人员的报酬低。

2、基层卫生组织条件差,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村卫生室人员不能得到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给此项工作的指导和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外出打工人员较多,管理混乱。四,建议

1、村医多进村入户、多与村干部联系。

2、加大宣传力度。

3、加强业务学习。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5

一、问题

1、资金清算方面:国库资金清算由过去的“行库往来”方式转变为包括现代化支付系统,国库内部往来在内的清算方式,国库作为独立的交换点,参加同城票据交换,这就使得国库直接处于资金清算第一线。

2、系统网络方面:一是计算机病毒风险。目前,国库核算系统通过MT系统向上级国库报解,这种半开放的网络模式极易使处在中心的国库核算系统受到病毒侵害。二是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不足。主要表现在系统对参数设置、科目属性、比例等不能实现自动审核控制,仍需人工操作。

3、监督管理方面:一是监督管理对象过于狭窄,基本上停留在对纸制的帐簿、报表、凭证的事后监督。二是国库监管职能弱化,国库部门在实际监管中,只能行使监督和建议权,而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特别是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改变了原有的库款支拨方式,然而与之相应的监管职能却没有得到加强。

4、内控制度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库业务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电子票据的大量出现,现有制度还没有对这些业务形成较明确,全面的规范,一定程度上使国库业务的信息技术运用存在制度盲区。二是岗位设置与国库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如果按新的操作规定要求,各地国库人员配备将严重不足,势必造成兼岗现象普遍存在,某些内控制度将形同虚设,会计核算的质量和风险防范会大打折扣。

二、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国库人员综合素质。经常性开展业务培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高、原则性强、懂业务、善管理的国库队伍。同时,定期分析国库人员思想动态,克服麻痹思想,增强风险意识,切实防范国库资金风险。

2、完善内控制度,规范业务操作。通过制定、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把业务处理过程中差错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把国库业务的全过程和所有风险节点都置于管理制度之中。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6

“大走访大调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不足和主要问题

1、现有主导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增收效果不强。全村现有核桃基地1500亩,茶叶基地1000亩,涉及贫困户79户289人。截止到2017年底,仅茶叶基地有零星收入,核桃基地至今已五六年了,还没产生任何经济效益,从而导致主导产业增收乏力,致使贫困群众收入不稳定。

2、部门之间相互不协调,政策不配套,工作进展不一。根据计划,2018年新发村将整体脱贫,虽说通过这两年的建设,新发村的基础设施有了长足发展,农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出列村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网络覆盖率不高。由于此项工作在新发村开展的较晚,于2017年10月才进村,虽然贫困群众热情较高,但由于网络覆盖点多面广,任务重、战线长,且施工人员严重不足,导致现在新发村的网络覆盖率不足20%;二是供电不能保障。新发村集中安臵点一期工程已于2016年完工,2017年上半年绝大部分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完成搬家入住,从新发村委会至安臵点的供电线路已架设完毕,电压器也已安装完毕,但安臵点群众用的电是临时从临乡镇县河镇白垭子台区的电,至今仍然没有保障,让安臵点的群众伴随着电压不稳,电压不足的遗憾度过了2018年春节;三是教育扶贫县、乡、村三级政府宣传口径与教育部门执行政策口径不一致。2017年县、乡、村三级政府宣传教育扶贫时,所有贫困户的学生在上学时都可以 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而教育部门在执行时与各级政府宣传的口径有一定的偏差,只要是寄宿生(不管是否贫困户)都可以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由于牵扯的面较广,贫困群众对此意见较大。

3、部分群众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不理解。虽然各级政府和驻村工作队采取召开群众会、发放宣传手册、电视、广播、上门座谈、入户走访等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但仍有部分非贫困群众拿着明白装糊涂,对精准扶贫工作不满意,不支持,特别是一部分没有被评为贫困户,没有享受到扶贫政策的群众心理不平衡,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唐僧肉,到村委会要照顾,不给照顾就在村委会大吵大闹,影响及其恶劣;还有部分贫困群众认为精准扶贫就是发钱发物,主观发展动力不足,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你不给钱给物我就不满意,在各级检查考评时睁着眼睛说瞎话,故意在考评人员面前,歪曲事实,说包户干部、驻村工作队及乡村干部的坏话,让你过不了关。

二、相关建议

1、增加核桃产业的技术支持,争取早日产生经济效益,以增强群众收入的稳定性。新发村现有核桃基地1500亩,于2012年响应政府的号召栽植,目前主干直径普遍在20-25cm之间,并开始挂果,但有果无实,至今仍无法产生任何经济效益;茶叶基地1000亩,绝大多数是十多年老茶园,多年荒废,无人管理,只是每年春季部分群众采野茶有零星收入外,经济效益不明显。因此加大核桃产业的技术支持,势在必行,争取早日让核桃产业产生经济效益,稳定农民收入;对现有 老茶园进行改造,增加投入,加强管理,让老茶园涣发青春,产生效益。

2、建议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农民主动参与的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广泛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脱贫动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真正走靠自身勤劳致富的路子。

3、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如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好班子,提升农民素质。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同时,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加强对村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达到扶志(志气)、扶知(知识)、扶智(智慧)的有机统一,为农村实现整体脱贫奠定基础。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7

1 基本情况

江口县辖7乡2镇, 71个行政村1 796个村民组, 有村级防疫员126名。2009年上半年全县生猪存栏107 600头, 应免疫数为103 850头。2009年春季动物防疫密度分别是:猪口蹄疫占应免疫数的100%, 猪瘟占应免疫数的95%, 猪蓝耳病占应免疫数的90%;牛存栏27 577头, 应免数为26 198头, 防疫密度为100%。此外, 养殖场、养殖大户、养殖小区都是由业务干部包场包户, 国家计划免疫的是应免疫数的100% 。根据省、地对免疫抗体监测的要求, 我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对各乡镇猪、牛、羊、禽进行了抽样抗体监测, 结果猪瘟抗体合格率为75%, 猪口蹄疫抗体合格率为35%, 牛口蹄疫抗体合格率为47%, 但有个别养殖场抗体监测合格率为0。动物免疫应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接种疫苗的动物群体中, 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程度都有差异, 免疫应答的强弱或水平高低呈正态分布, 因而绝大多数动物在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如果群体免疫力强, 则不会发生疫病流行;如果群体抵抗力弱, 则会发生较大的疫病流行。

2 存在的问题

2.1 遗传因素

我县生猪养殖场、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基本上都是外二元母猪, 散养户饲养的母猪中本地母猪约占50%, 因此约有60%的商品猪属于外三元和外二元, 40%的商品猪属于本地产品猪。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 通过抗体监测发现本地猪的免疫应答要强些。

2.2 营养状况

部分养殖户还是传统的饲养方式, 没有配备全价料, 以季节性饲料为主, 家畜明显营养不良。通过抗体监测, 营养状况不好的家畜比生长发育正常的家畜免疫应答要弱。

2.3 环境因素

从全县家畜发病情况来看, 饲养环境差的散户、场舍发病率明显高于饲养环境较好的规模场。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导致动物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2.4 母源抗体

防疫时不分家畜日龄, 见畜就防。特别是使用弱毒疫苗免疫动物时, 如果动物 (特别是新生动物) 存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会严重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

2.5 防疫药品运输保存、管理不当

全县9个乡镇站, 都是统一在县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领取药品, 无一个乡镇有疫苗专用车辆运输, 对猪瘟疫苗只是用冷藏箱打冰袋进行冷藏, 而口蹄疫疫苗、蓝耳病疫苗等只能常温保存。防疫期间, 笔者调查走防了36个村民组, 对36个村级防疫员的疫苗保存、疫苗使用、业务操作等情况进行调查, 猪瘟疫苗冷冻保藏的只占69%, 其他需冷藏的疫苗没有进行冷藏保存。在防疫过程中, 防疫员都带有冷藏箱, 而冷藏箱里置有冰袋的只占58%, 特别是秋防中, 多数天气室内温度为18~25℃, 室外最高温度达到了33℃。

2.6 疫苗注射操作不当

(1) 国家计划强制免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猪蓝耳病疫苗、口蹄疫疫苗都是悬浊液, 多数防疫员使用前都未进行振荡均匀就用注射器抽取药品。 (2) 注射针头短而小, 多数防疫员都是用12×15号针头, 注射深度浅, 注射的疫苗易漏出, 造成剂量不足, 且易造成局部炎症。 (3) 悬浊疫苗相对副反应大, 为避免防疫纠纷, 减少了防疫剂量标准。据调查统计, 猪、牛、羊口蹄疫苗减少标准剂量20%的防疫员占35%, 减少标准剂量30%~50%的防疫员占15%。

3 建议

3.1 在为乡镇配备疫苗冷藏硬件设施时, 必须考虑硬件设施的实用性。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在县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领取出防疫药品时, 县级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必须严格审核运输保存条件, 对不具备运输保存条件的, 不得发放防疫药品。

3.2 加强对基层防疫员的防疫知识培训, 严格要求他们在防疫物药品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等方面按有关规定执行。

3.3 相关部门要做好防疫副反应的解释和补偿工作, 使养殖户理解放心接受, 让村级防疫员能够大胆开展工作。

3.4 加强对动物免疫的抗体监测, 及时查找免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措施及时补免。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8

市场经济的发展,编辑经济考核指标的加重,客观上使编辑把注意力更加放在了审核图书正文中有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结构是否合理,稿件是否“齐、清、定”上,而容易忽视辅文;再者,编辑及作者本人主观上不重视,便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造成不良后果。

一是参考文献的录用问题:有的引用了他人作品,却有意无意地未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中,或者有意无意地列入一些与本书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有的引用了大量图、表、数据,却没有标释,也未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来源;这要么是没有参考文献意识,要么是有意在回避著作权问题,要么是怕编辑发现侵犯他人著作权问题,要么是想利用权威人士的作品来提升自身作品水平。也有的过量引用自身发表作品的参考文献,使图书的内容很容易有局限性,而不全面,因为一个人的认识不可能很深刻、很广泛。还有的把已引用的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文献录入到自己的参考文献表中,造成参考文献的数量过多,参考性不强。再有的就是参考文献陈旧,引用了已淘汰的标准,或缺乏新近时期的参考文献,从而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图书内容不够新,先进性不够,使用价值不高。

二是标注问题:有的书中混合使用顺序编号制和作者——出版年制,有的实用技术类书籍应该有正文标注,却只有书后或章后参考文献表,有意省去或不在其真正的正文位置上标注;有的在正文中的序号与书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序号不一致,存在错号、漏号和重号现象。这样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参考文献的真正作用,还会影响到读者进一步的检索需要,甚至出现不但没有方便读者查找,反而带来麻烦,延误读者检索的现象。

三是著录格式不规范问题:有的是著录项目不全,如缺失作者名、题名、出版地、卷、期等,外文人名、地名、题名、期刊名的拼写或缩写错误;标点符号错误;有的在文中没有标注为上角标,而是平排等。

为了避免参考文献出现以上质量问题,笔者建议:

第一,进一步宣传2005年10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并以大量的实际案例说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以具体的措施推进新标准的贯彻执行,否则,很多编辑依然不清楚新标准,而延续使用旧标准。

第二,在《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应对参考文献的质量考核予以明确,并将其纳入编校质量差错的计算方法。建议在优秀图书评选和图书质量检查时把参考文献列入必查项目,在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加入有关参考文献的考试内容,这样更能引起出版单位及编辑个人的重视。

第三,进一步加大新编辑培训时参考文献的培训力度,应以实际案例从正、反两面说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及其错误带来的“不良反应”,加强编辑头脑中参考文献的强烈意识。高等学校中与论文写作有关的课程里应加强参考文献著录的内容,为学生今后写作奠定基础。

第四,编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要避免重正文、轻辅文的现象发生。在组稿、审稿时一定要向作者讲清参考文献的录入原则、著录格式及著录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告诫作者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不是哪一家出版社的规定,必须遵守。

此外,还要不怕麻烦地仔细审核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和标注有无问题,不仅在格式上符合标准,更应确保录用、内容的正确无误。

第五,出版社内部的质量考核应包括对参考文献著录的考核,复审和终审也应严格审核这方面的内容,并作为制度确定下来。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9

一、主要问题及困难

(一)电商人才短缺,培训成本较高。

一是上饶电商还处于刚刚发展阶段,电商人才本来就较少,专业人才尤为少,难满足各企业的需求。上饶甚至江西省的电商培训主要是开展基础和初级的电商培训,中高级的电商培训讲师基本集中在浙江和广州,高级的培训一般都是讲浙江讲师或保送浙江学习。二是电商人才培训存在收费、招生数与培训效果之间的矛盾。由于电商的学习周期长、内容多、师资贵等因素,要培训一名真正能独立创业或就业的电商人才,至少需要2-3个月的实操训练。一名初级的专业电商讲师的课时费通常在2000元-4000元/天,中级的专业电商讲师的课时费通常在3000元-10000元/天,还要额外承担交通、食宿费,大大高于其它职业技能培训的成本,减少授课时间以降低收费,效果又不理想,难以培养真正实用性的创业人才。

(二)电商普及度率低,民众对电商认知欠缺。在整个上饶市对电商的总体宣传力度还不够,居民对网上购物的安全性仍不太放心,主要群体还只是年轻人,且是购买一些日用消费品为主。

(三)产品供应分散、集聚产业不明显。电商的发展,特别的中小的电商卖家培育,需要有稳定的产品供应源,通过多次批发或不稳定的货源供应,难以维持电商发展。上饶工业企业较多、区位优势明显、农产品中富,有条件、有办法打造出特色的稳定电商供应系统。

(四)冷链配送的缺失,影响了部分生鲜电商的发展。比如:广丰东海食品厂主要是线下生厂出品鱼糜制品的,去年网上出口销售300多万元,今年想做国内网上销售,但没有冷链配送,就很难解决。

(五)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限制了电商的发展。一是上饶的现有各银行对电商定位为轻资产,不敢给予贷款。实际上需要电商贷款的基本都是优质店铺,且有店铺流量、信誉等的无形价值和存货及支付宝的资金流水(但银行不认可支付宝流水)都是有人价值的。有些年销售1000万元左右的卖家,如能够得到100-200万的贷款支持,销售有可能会增长至3000万以上。二是目前就业部门的小额代款,因条件较多,针对的群体一定要行政事业人员担保及房产担保,且手续复杂,也难对大众电商创业者实施。如:在浙江、广东(如揭阳县),一般电商小额贷款手续简单,受益人员广,只要申请,无不良行为3天即可放款。

二、主要解决建议

(一)加强电商宣传力度。

需要通过墙体标语、宣传视频等宣传,同时召开电子商务推进会,提升干部、企业、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真正做到让电商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方便居民生活,促进创业和就业,并提高居民收入。

(二)重点支持电商培训。

1、现在一般的职业技能职称认定都在市人社局考评,但电子商务的技能需要省里考核,且认定通过率较低,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培训工作。

2、出台电子商务培训讲师的支持奖励政策,以利于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的电子商务讲师,以帮助电商培训机构更好的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3、建议提高电子商务创业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额。由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训成本较高,需提高劳动就业局规定的补贴范围和补贴金额。

(三)引导建立电子商务产品分销市场。

建议邀请电商专家、分销专员、批发市场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等共同研讨,在上饶及各县建立电子商务产品分销市场。主要思路有:

1、把现有各生产企业(无论是工业品、销费品、代工品、服务用品等)按产品类别进行样品和仓储集聚,建立基于源产地的产品供应源。

2、引导从源产品产地进货的各批发商,对接电子商务分销市场。

3、打造农产品的集散地与电商分销市场。

(四)引进具有冷链配送能力的物流企业。由于单个县对冷链配送需求不大,成本较高,可对有冷链配送需求的县市,共同引进冷链配送车。

(五)加快对电子商务的金融改革。

可参照浙江、广东对电子商务贷款的支持政策。如,1、降低电商创业者的贷款门槛。

2、减少电商扩大销售贷款的额度。

3、发挥电商协会及电商管理部门对电商店铺的运行进行审查。

4、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政府担保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农村电商产业发展融资担保,缓解农村电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六)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的作用。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0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建设和运行,苏州市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虽然成效明显,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认知度不高。追溯体系作为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流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技术支撑手段,保障食品安全更多发挥的是隐性作用,难以像专项整治、曝光处罚那样夺人眼球,引起广大消费者共鸣,因而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不高。这不仅体现在普通消费者和众多行业从业者,甚至监管者以及媒体对其潜在的、长期的作用也认识不足,甚至被社会舆论误解。

(二)经营者参与度不足。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全部由政府投入、政府主导,广大企业和经营者属于被动参与,在缺乏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难以激发经营者主动参与,同时系统设计的超前性也与当前农产品流通基础存在一定脱节,给实际使用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三)制度保障乏力。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长期形成的传统销售和消费方式以及不少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给追溯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制造了不小的阻力和障碍。虽然苏州市已经制定了《苏州市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并努力与法制办沟通,但还是没能以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目前只是一个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指导性文件,难以约束经营者主动接受和参与。

(四)使用效率不高。当前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依然偏低,在长期形成的销售和消费习惯影响下,经营主体以及大部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比较薄弱,农贸市场使用效率明显低下,尤其是打票率,平均水平不足15%,这也是客观上给社会舆论造成误解的主要因素。

(五)运维压力巨大。由于系统建设面广量大,涉及到的设备设施众多,一方面使用环境较为恶劣,尤其是潮湿、老鼠对设备损害较为严重,使用环境对网络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设备产权归属不明,使用者保护意识差,甚至有人为破坏也难以追究。同时系统集成依赖多个设备供应商,安装、维护的及时性难以保障等等,这些因素都将给建成后的运维保障造成巨大压力。

为进一步推进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提升追溯体系建设运行成效,建议苏州市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作为政府实事项目,溯源体系已经解决了“谁建设”的问题,但对“谁使用”、“谁受益”还存在不同认识。因此建议进一步准确定位追溯体系建设的目的、性质和作用,理清建设者和使用者界限。

(二)调整建设思路,区分政府和企业在建设工作中的不同角色分工,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应当逐步从主要建设者转为建设主导者,负责定标准、建平台,引导鼓励企业加入,并对符合建设要求的企业进行扶持奖励。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11

关键词: 不动产登记 建议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83

引言

不动产市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市场,也是人民群众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集中的领域,必须有一套符合物权公示原则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但从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强调行政管理功能,忽视和弱化了其自身的公示作用,并且在法律依据、登记机关、登记效力等方面尚未达成统一,不动产登记发生作用的范围也未涉及农村,这充分体现出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立法与当今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脱节。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必须依据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的基本法理要求,按照物权法的规则来构造我国新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从而使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转变职能,加强对不动产市场的服务,通过登记公示不动产物权状态并供社会公众查询,备有关交易当事人参考,充分发挥不动产登记在物权公示效力、物权变动根据效力、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善意保护效力、风险警示效力和监管效的效力,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和作用

(一)不动产登记的概念

不动产是与动产相对称的物的概念。所谓不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法律的规定不可移动的物,包括土地、土地定着物、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不动产登记则是指登记申请人对不动产物权的设定、转移在专门的登记机关依据法定的程序登记。它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法定公示方法,是因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也是不动产物权获得法律承认与保护的基本依据。

(二)不动产登记的作用

1、公示作用

物权属于绝对权、对世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排他性,使得物权的变动会对不特定的第三人的利益产生限制作用。为避免第三人遭受不虞之害,要求物权的变动应当与一定的技术性手段结合起来,使之可以让交易关系以外的第三人确知。这一技术手段就是公示制度,动产物权的公示手段是交付,而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手段是登记。所以,登记首先发挥着向社会展示当事人的物权变动的作用。通过公示,使第三人在参与交易时有了一个识别、判断物权的客观标准。在正常情况下,无需进行实质调查,仅凭公示的外部表象即可放心交易。

2、物权变动的要件作用

在实质主义登记立法中,登记不但发挥着针对第三人的公示对抗作用,而且还同时发挥着决定当事人的不动产物权能否按照当事人的意愿设立,变更与废止的作用。登记的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是登记的消极作用,而登记对物权变动的决定效力是它的积极作用,而且这是实质主义登记制度的最重要作用。故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与废止均以登记为生效要件。

3、公信作用

为保护交易之善意第三人,法律赋予以不动产登记簿所记载的当事人的权利内容为正确不动产权利的效力。依登记所表现之物权纵不存在或内容有异,但对于信赖此项公示方法所表示之物权,而为物权交易之人,法律仍承认其具有与真实物权存在之相同法律效果。在通常情况下,不动产登记簿上所登记之不动产物权应当与实际的不动产物权一致,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当事人有过错或者登记机关有过错时,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权利与当事人的实际权利并不一致。但无论是权利人、相对人的过错,或者是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过错。登记对任意第三人来说都应该是正确的登记,登记的权利与权利人实际权利都应该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对第三人来说,登记是国家专门机关所为之行为,当然也就是最具有社会公信力的事实。但是登记所具有的公信力不及于对登记物权有过错的权利人,以及恶意第三人。对因权利人自己的过错而为的错误登记,法律允许经利害关系人申请而改正,对因登记机关误登记而造成的错误登记,法律也允许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而改正,或者允许登记机关自己改正。恶意第三人明知登记错误而为的法律行为不生效。因此,登记的公信力只及于善意第三人。

4、监督管理作用

不动产对每一个国家,每个民族及每个人都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对不动产的立法调整主要通过民事法律规范和行政管理法律规范来完成的。所以,地产权可以说是整个财产权中最弱的一种,国家和政府采取各种行政方式,从各个方面对土地私权加以管理和限制。而不动产登记是国家对不动产交易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手段之一,为国家实现对不动产的管理提供最有效的信息基础和有效的途径。但登记机关应在法定的权限内对当事人申请的材料进行审查,不要过分干预当事人的私权。

5、警示作用

不动产登记在客观上展示了不动产物权的详细信息,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将其提供给社会,为不动产交易提供信前提条件。不动产交易之人通过登记簿可以了解有关动产的全部情况,然后决定是否进行交易。不必再费时费力地去调查不动产的有关情况,既节约了交易成本,又保障了交易的安全。

二、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登记机关不统一

虽然我国物权法中,已经提出“统一不动产登记机关”的理念,但目前中国仍然存在十三至十四个登记机关。然而“多头登记机关”就意味着增加了权力滥用的可能性。如何防止登记机关滥用权力?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登记机关的统一?在国际上,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设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行政机关负责,如日本、美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二是由法院进行登记,如德国、瑞士等。对于如何统一登记机关,我国学界存在以下三种观点:一是法院登记说。二是行政机关登记说。三是维持现状说。

(二)不动产登记薄体系不清晰

我国新《物权法》规定: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可见不动产登记簿是决定不动产物权支配秩序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不动产登记薄不但是多部门的登记而且还是多级别的登记,如有一些权利登记在土地登记簿上,有一些权利登记在房产登记簿上,有一些权利是登记在中央的登记簿上,有一些权利是登记在县里的登记簿上,这样的权利无法形成一个权利束,这样一种不动产的登记秩序已经混乱到了极端,根本没有办法看出来这些不动产物权之间的支配关系,更无法去判断这些权利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支配秩序,法律上最为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簿,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这样才能够把这些权利形成一个权利束,这个登记所建立起来的支配秩序才是公开的、透明的,而且是有公信力的。

(三)登记效力和形式不具体

我国的《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登记机关对当事人的登记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后予以确权,但并没有明确公示的方法为登记,同时对经登记的效力也没有明确规定。而德国土地登记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土地登记薄上经土地登记公务员赋予效力的登记,其登记系基于公务员本人参与,即使在法律上可能的,也是不能因之失效。”这就是登记的公信力,可解释为一经登记不可推翻。目前我国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的立法,均规定登记作为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与废止的要件。但对于我国的不动产物权登记究竟是实质主义登记还是形式主义登记,我国法律并无明确规定。

(四)不动产登记规范零散、不全面

我国至今尚未制定不动产登记法,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中虽有不少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的规定,但这些规范零散,主要集中在土地和房地产管理法律、法规之中,其中相互冲突、不合法理的规定颇多,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造成了不少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有其历史原因:以前对于出现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中产生的问题,是出来一个,就孤立的研究解决一个。如买房之后如何登记?我们知道应该有房产证、土地证。究竟哪个登记机构是生效方?大多数人在无法识别的情况之下,只能选择都办,两证都办一方面影响成本,另外一方面,影响着纠纷的解决。

(五)登记效力不统一

关于不动产登记效力问题,目前在我国出现的问题表现在其效力不统一,以不动产抵押登记为例,实践中大体有四种做法:一是规定自完成抵押登记时生效;二是规定自合同公证后生效;三是规定自合同签字后生效;四规定登记时生效,但当事人得另行约定。这里的生效一般指合同的生效,如《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31条规定:“房地产抵押合同自抵押登记之日起生效”。这样的规定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实践中也必侵害当事人的利益。尤其是把登记作为不动产买卖合同或抵押合同的生效要件,造成了当事人之间不仅没有登记请求权,发生纠纷时亦不能依有效合同为据提起诉讼。

(六)不动产登记的权利范围不明确

我国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担保法、渔业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海商法及水法等虽然规定了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留置权、采矿权等若干不动产权利类型,但法律并未明确这些权利的性质和效力。登记权利范围是否应容纳这些权利,法律规定也不尽详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我国未颁布完善的物权法,对物权的种类和范围没有明确的法定。

(七)没有设立即将形成物权的债权或请求权的保护制度

为解决债权及物权请求权的保护问题,各国规定了两种性质的预备登记,即异议登记及预告登记。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第34条规定:“以预售商品房或者在建工程抵押的,登记机关应当在抵押合同上记载。抵押的房地产在抵押期间竣工,当事人应当在抵押人领取房地产权属证书后,重新办理房地产抵押登记。”在建工各抵押登记是否为预登记不甚明确。从总体上讲,我国现行立法并无异议登记及预告登记制度,在实践中却有确立二制度之必要。

(八)登记中存在公权力干预私权问题

利用登记机关行政权力的高效、权威性使物权得以公示并获得公信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扰问题。我国登记机关在进行登记时,所拥有的权利相当大,不仅对当事人提供的文件资料有审查权,而且享有审查这些资料以外事实的权限,力求达到“客观真实”理想状态。所以,公权力对私权的侵扰甚大。

三、完善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律依据

即中国只能制定一部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以物权公示原则为基础统一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我国现行的不动产管理体制,实际是对不动产中的建筑物、土地、森林、水面、滩涂、道路等分别制定部门规章意义上的不动产登记规则。这些规则不仅散乱而且效力严重不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不动产登记法都是由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而我国对不动产登记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多由各部门和机关制定,在内容上互相矛盾,所以,我国必须由立法机关制定形式统一、效力足够的不动产登记法。

(二)设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关

在国际上,一些国家通常采用登记与司法系统建立直接联系的做法,以不动产登记直接或者间接决定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如,德国的不动产登记机关为地方法院的土地登记局;日本为司法行政机关法务局、地方法务局及其派出所。考察世界各地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可以发现,关于不动产登记机关有两个规律性的特点:一是登记机关一般为司法机关,二是登记机关的统一性,这两个特征都是物权公示原则决定的。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分散且为行政机关,多头执政导致不动产登记簿不统一,从而引起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法律基础不统一,严重妨碍不动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应当统一,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有学者提出“登记只能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法院管辖,即一级法院统一管辖,废止目前实行的多部门登记的管辖制度。此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不动产登记地籍资料的统一性。这一观点不乏其科学性,有利于构建我国不动产登记体制,使之发挥强有力的公示作用,并迅速与国际接轨,但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院法官,深知我国基层法院审判任务繁重,使之承担细致、周密的不动产登记业务,尤其是进行实质性审查工作,基层法院难堪重负。另外,由法院担任不动产登记机关,一旦登记有误引发赔偿,受害人就有可能起诉作为登记机关的法院,有损于司法的权威。法院作为登记机关还不利于国家行使有效的行政监督,原来的登记机关、人员、资料的闲置更是一种浪费,故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的选择仍应为行政机关,但必须保证统一,而不能象目前的多头负责。国家可以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专门的不动产登记局,统管不动产登记的有关事宜。这是从我国司法现状、不动产登记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的选择,虽然较之国际先进立法有一定差距,但有利于避免建立新制度时的混乱,符合我国实际国情。

(三)实现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效力

统一登记效力,是不动产登记在同一逻辑层面上发挥效力。首先,要对不动产登记的审查制度作出选择,也就是我国不动产登记选择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的问题。要使登记的内容与真实的权利相一致,就应当对登记的内容进行实质的审查,实行实质性审查,是登记具有公信力的必要前提。我国以往的不动产登记采用的是实质性审查,在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制定中仍应坚持这一原则;其次,还应将不动产登记实质审查确定为各种具体的法律制度。不动产使用权及其上所负担的他项权利的设立,是非常典型的物权设立行为,法律应该规定这些权利的设立只能以登记作为其生效要件,彻底纠正重合同、轻登记的现象。不动产权利转移、变更、消灭亦应遵循这一原则,保护不动产权利的正常交易。

不动产市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市场,也是人民群众最为重要的经济活动集中的领域,必须有一套符合物权公示原则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条件下,必须依据物权法对不动产登记的基本法理要求,按照物权法的规则来构造我国新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从而使我国不动产登记机关转变职能,加强对不动产市场的服务,通过登记公示不动产物权状态并供社会公众查询,备有关交易当事人参考,充分发挥不动产登记在物权公示效力、物权变动根据效力、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善意保护效力、风险警示效力和监管效的效力,这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茂荣:《有关公寓法律问题之研究》,《民法物权论文选辑(上)》,五南图书公司(台),1984年版

[2]陈苏:《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学研究》1990年第5期

[3]小沼进一:《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法理》法律文化社,1992年版

上一篇:一朵鲜花作文下一篇:南极大冒险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