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合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精选8篇)
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产生纠纷的根源。经营活动是风险与利益共存的活动,利益越大,风险也越大。企业在日常的经济交往中极易陷入不法分子设置的合同陷阱中,企业就可能因此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企业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搞好合同管理,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最基本的要求。友为合同管理系统以流程监控为基础,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对合同管理进行的分析,形成合同管理的 5 大功能模块,并最终落实对合同管理各环节的管控。通过提高合同审批效率,加强合同履行的跟踪,对各种预警进行控制风险,快速查询和统计分析来支持决策。友为合同管理系统功能以“合同”为中心,以“合同文本”、合同审批”、“合同执行”“收付款管理”“预警提醒”“统计分析”为核心应用,通过流程来打通各个模块之间的血脉,建立起一个统一共享的合同信息管理平台,当我们找到其中的一个信息点时,与此信息点相关的所有信息都被提取出来,供所有合同相关不同角色的人员使用。
合同管理是落实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一项核心的管理业务,合同是企业对外交易的门户,合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在合同管理中实行手工管理,合同审批流程不明确,信息利用水平不高,造成合同管理过程中业务处理效率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部门之间合同流转时间长而且容易出错。这样的机制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企业合同管理的瓶颈。
企业合同面临问题如下:
采用手工管理合同,由于涉及的部门众多,需要管理的合同要素也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信息不集中,实时性不强,导致各部门协作,业务流程组建,监控制度执行方面效率不高,费时费力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文档管理困难
传统纸质合同与电子版合同共存,但对于不同的人员想阅读参考合同时,存在查找不方便的问题。尤其是领导需要了解合同文本时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2)进度控制困难
由于合同数目多,参与人员多,合同进度的控制基本靠手工和普通word、excel管理已很难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并且当领导想全局或全程了解合同情况时存在很大障碍。财务人员的付款依据也与进度密切相关,但同样存在障碍。
3)信息汇总困难
采用手工或EXCEL管理时,由于不同部门的数据格式不统一,采集也不能够及时继续,汇总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还不一定准确。对于领导的决策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4)缺少预警机制
近年来,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据统计, 每年新增物流企业以超过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长, 目前全国已有82万家物流企业或者物流相关企业和机构, 但具有物流竞争力、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却较少。高效的物流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利润水平, 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降低物流成本、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成为很多物流企业最为强烈的变革方向。
甘肃的物流业起步较晚, 物流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通过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促进甘肃物流企业发展, 提升服务功能。
一、甘肃物流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资采购计划与企业生产脱节。
有些企业在制定物质采购计划之前, 没有进行充分调查和分析, 造成计划与现实中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脱节, 导致了盲目采购, 物资积压或短缺, 使企业运行效率降低。一方面, 物资积压使仓储成本增加, 资金占用过多, 资金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 物资短缺使生产供不应求, 影响生产和销售, 从而都会都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物资采购方面存在风险。
在采购过程中存在一些偶然的风险, 诸如合同、价格、质量、供应商延期交货、技术进步、采购意外等造成的风险。如合同欺诈、供应商延期交货、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供应商乱抬价或形成价格联盟等, 这些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都有影响。
3、物资库存管理缺失。
物资验收入库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手续进行检查验收;物资养护没有根据物资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体积大小等分别加以妥善保管;库存物资品种、规格不清楚;对每份合同需要的原料品种、数量计算不准使原料剩余, 长期堆放、造成浪费。
4、对物资消耗定额管理缺失。
原始记录不健全, 在生产中材料支领、使用无计划, 监控无依据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管理上漏洞多, 生产用料浪费现象严重。
5、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
很多物流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降低了物流服务水平, 也影响了物流业的整体形象。
6、财务分析滞后、成本管理存在盲目性。
企业的财务人员不了解生产过程和市场行情, 只是一味的记账、算账、报账导致了核算不规范、财务分析滞后和与现实的脱节, 找不出盈亏原因, 成本管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
7、企业内部设备陈旧落后, 服务水平低。
受条件限制, 有些企业虽然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但是市场营销能力很差, 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针对甘肃物流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采取适宜的措施, 促进甘肃物流企业迅速向专业化发展。
二、改进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1、编制好企业物资供应计划。
物资供应计划应参考上年实际完成的基础上, 经过充分调研, 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要, 对企业所需各种物资做出预算, 并经计划、生产技术等部门专业审查后编制出计划, 以杜绝盲目采购。物资供应计划主要包括:计划期物资需用量和采购量、计划期末的合理储备量、计划期初的库存量。
2、防范采购风险、进行合理的物资采购。
在物资采购过程中, 首先要抓好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培养出敬业爱厂、有责任心、有能力的高素质采购人员, 以保证物资采购的质量。其次, 加强对物资供应商的管理, 降低采购风险。选择信誉好、配合能力强、价格适宜的供应商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物资的及时供应。合理的物资采购不仅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需要, 更是堵住企业经营“成本漏洞”和消除利润隐形流失的需要。
3、强化物资储备管理、降低仓储成本。
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应做好仓储管理工作, 使物资储备管理科学化、条理化、规范化。具体做到: (1) 物资入库应严格按采购计划, 对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检查、验收, 对质量进行检验, 对与合同不符的予以退货。 (2) 对仓库中的物资要根据物理化性质、体积大小等进行分类, 妥善保管, 并有相应的保管养护手段, 确保在库物资的质量和价值。 (3) 严格财务制度, 完善物资进出库的各种手续, 建立健全存货清查盘点制度, 保证仓库中物资的种类与数量和账目相符。 (4) 在存货管理上讲效益, 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 使存货总成本最低。
4、规范生产用料、降低生产成本。
要做到生产用料的准确与科学, 需加强物资定额管理。坚持生产技术与物资管理相结合, 对材料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对生产部门的领料要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制定规范的审批制度, 力争把超额领料控制在零以内, 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
5、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可实现物资计划、采购合同、采购、仓储、质量等主要供应业务环节信息化, 提高物流管理工作的效率、精度。
关键词:建筑企业;合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57-02
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越来越向买方市场倾斜,建筑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承包合同条件越来越苛刻,企业利润越来越少。而随着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工程分包合同、劳务分包合同的法律风险也随之加大。建筑企业只有重视合同,加强合同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工程风险,实现合同目的,增加企业利润。
1 建筑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在合同签订阶段的主要表现
(1)无效合同。目前不少建筑企业所签订的合同,有些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有些是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造成了合同的无效。
(2)存在疑问的涉外合同。我国加入WTO后,涉外合同大量增加。由于国情不同、语言文字不同,加上翻译问题,这些合同文本存在不少疑问。对这些疑问不能回避,必须在合同上予以澄清,弄清其含义或堵塞其漏洞,以免造成损失。
(3)文字表述不严谨的合同。不严谨就是不准确,就容易发生歧义和误解,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合同,应当体现双方的真实意思,而这种体现只有靠准确明晰的合同文字。
(4)条款不齐全的合同。合同条款挂一漏万,常见漏掉的往往是违约责任。有些合同只讲好话,不讲丑话;只讲正面的,不讲反面的。不懂得签合同应当“先小人后君子”的诀窍,一旦发生违约,在合同中看不到违约如何处理的条款。
1.2在合同履约阶段的主要表现
(1)过了诉讼时效的合同。建筑行业被拖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有些拖欠没有诉诸法律,但当起诉时才发现已超过了两年的诉讼时效,无法挽回损失。超过了诉讼时效等于放弃债权主张,等于权利人放弃了胜诉权。
(2)放弃行使权力的合同。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建筑企业可以行使抗辩权停工,但却没有行使,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问题更难解决。
(3)轻视法律效力的证据(资料)。有效的证据,应当是原件的、与事实有关的、有盖章和(或)签名的、有明确内容的、未超过期限的。不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据只是废纸一张。
(4)没有及时变更合同。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两种情形。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作为承包方的建筑施工企业,更重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键在于变更要及时。
(5)没有及时发出的书函(A议纪要)。在履约过程中及时地发出必要的书函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是履约的一种手段,也是建筑企业自我保护的一种招数,可惜这一点往往遭到忽视,结果受到惩罚。
(6)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履约过程中的签证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有些建筑企业的现场管理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当发生纠纷时,也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2审查签订对合同管理具有决定意义
建筑企业在取得合同资格(中标)后,应把主要的精力转入到合同谈判签约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对合同文本进行审查,进行合同风险分析以及最终签订有利的工程承包合同。
2.1 审查合同文本条款 合同文本通常指合同协议书和合同条款等文件,是合同的核心。应该内容齐全、条款完整、不能漏项,对合同规定的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情况都要作预测、说明,以防日后争执;定义清楚、准确,双方工程责任界限明确,不能含糊不清;合同条款应体现双方平等互利,即责任和权利、工程和报酬之间的平衡。
2.2承包工程的合同风险
常见的风险有3类:业主资信的风险;外界环境的风险;工程的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通过合同谈判,使合同能体现双方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尽量避免业主单方面苛刻的约束条件,并相应提出约束条件。尽可能将风险大的合同责任尽量采用分摊的原则,尽可能使双方形成一种共同抵御、共同承担的密切合作关系,但同时施工单位也可相应地减少一些利益。
2.3谈判与签约
在合同谈判阶段,应选择最有合同谈判能力和经验的人作为主谈进行合同谈判,其他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提供资料和建议。
(1)符合建筑企业取得工程利润的基本目标。这个利可能是该工程的盈利,也可能是建筑企业的长远利益。
(2)积极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虽然合同法赋予合同双方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权力,但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权力还要靠建筑企业自己去争取。对业主提出的合同文本,双方应对每个条款都作具体的商讨。另外,对重大问题不能客气和让步,切不可在观念上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地位,当然,谈判策略和技巧是极为重要的。
(3)重视合同的法律性质。合同一经签订,即成为合同双方的最高法律,合同中的每一条都与双方利害相关。在合同谈判和签订中,应注意两点:一切问题必须“先小人,后君子”,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和各个细节问题都要考虑到,并作明确的确定,不能有侥幸的心理;一切问题都应明确具体地规定,不要以口头承诺和保证,要相信“一字千金”,不要相信“一诺千金”。
3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的对策建议
3.1明确合同管理的工作流程
建筑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同时必须明确与之相应的工作流程。对于一些经常性工作,如图纸批准程序、工程变更程序、分包商的索赔程序、分包商的账单审查程序,材料、设备、隐蔽工程、已完工程的检查验收程序、工程进度付款账单的审查批准程序、工程问题的请示报告程序等,应规范工作程序,使大家有章可循,合同管理人员也不必进行经常性的解释和指导。
3.2制定必要的合同管理工作制度
(1)合同交底制度。合同签订以后,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对各级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合同交底,组织大家学习合同,对合同的主要内容作出解释和说明,使大家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各种规定、管理程序,了解企业的合同责任和工程范围。
(2)责任分解制度。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应负责将各种合同事件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或分包单位,使他们对各自的工作范围、责任等有详细的了解。通过层层合同责任分解,层层合同责任落实到人,使各部门都能尽心尽职,共同完美地实施合同。
(3)每日工作报送制度。信息是施工管理者的眼睛。建立每日工作报送制度,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将本部门的工作情况及未来一周的工作计划报送到合同管理部门和施工管理者,使其及时掌握工程信息,从而能够及时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种种问题作出决定。
(4)进度款的审查批准制度。目前工程进度款的申报通常都是由成本核算部门提出的,成本核算人员往往对现场及合同情况不很熟悉,不能将费用索赔的全部项目及时纳入当月付款要求中。而能否及时要求索赔,是索赔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建议建立工程进度款的审查批准制度,由合同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共同对进度款进行审查。
3.3重视合同文本分析
(1)合法性分析。包括:当事人(发包人和承包人)是否具备相应资格;工程项目是否已具备招标投标、签订合同的一切条件,特别是是否具备种类批准文件;招标投标过程是否符合法定的程序;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法和其他各种法律的要求。鉴于建设工程合同的复杂性,建议双方应尽量进行公证。
(2)完备性分析。包括:合同文件(特别是环境、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说明文件和技术设计文件,如图纸,规范等)是否齐全;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对各种问题的规定有没有遗漏;合同用词是否准确,有无模棱两可或含义不清处;对工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是否有足够的预见性。对此,建议应尽量采用或参考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3.4重视合同变更管理
合同变更在工程实践中是非常频繁的,变更意味着索赔的机会,所以在工程实施中必须加强管理。合同管理人员应该记录、收集、整理所涉及到的种种文件,如图纸、各种计划、技术说明、规范和业主的变更指令,并对变更部分的内容进行审查和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变更必须与提出索赔同步进行,待双方达成一致以后,再进行合同变更。有些施工企业不重视变更管理,对业主要求的变更无条件服从,导致工作做了却无法获得赔偿。
3.5加强分包合同管理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分包合同示范文本,这就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在订立分包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划清合同界面,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合同管理人员还需要建立分包合同档案,对分包范围和部位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3.6重视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我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我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提高获利能力的促进手段,受到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重视,而绩效管理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生搬硬套绩效管理工具,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绩效考评等于绩效管理、忽视绩效反馈、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其他环节严重脱节、绩效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积极探讨和寻求有效的绩效管理途径,提出了有建设性的对策,对于改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以提升业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绩效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在企业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组织的绩效管理,另一个是员工个人的绩效管理,比如管理者的绩效管理、专业人员的绩效管理、一般人员的绩效管理等。[1]
一、绩效管理的意义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国企,潜在的文化因素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官本位,缺乏现代管理意义上的绩效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需要按照员工的贡献差异给与不同的报酬,而绩效管理正是实施员工管理的基础,它是人员任用、岗位调配、职务升降、人员培训、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开展有效的薪酬管理和培训管理,才可能做到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统一,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搬硬套绩效管理工具,考核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既然要做绩效管理就要回答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为什么要做绩效管理,有人说绩效管理能够提高组织和员工的绩效,也有人说因为他行都在做,所以我们也得做。所以有很多企业在不完全了解绩效管理的意义和目的时,就盲目引入各种绩效管理工具,考核指标设计也缺乏科学性。如很多企业绩效考核采用党政干部评价标准,即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一般由评价人根据自己掌握信息进行主观判断,对员工进行打分并综合排序,从而最终确定员工的绩效等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考核指标多为定性指标,而非定量,这显然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考核指标的设计难以体现企业发展要求。同时,由于个别绩效指标难以区分绩效优劣层次,评价者极易在衡量员工绩效表现的过程中产生从众心理或者不自觉地夹杂其他因素,从而影响绩效考核的公信力。管理者忽略了绩效管理工具及指标选择必须同企业的战略、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有机结合,这种为绩效管理而绩效管理的心理是不可取的。水土不服的绩效管理系统会让
员工产生以下疑惑:企业的发展愿景是什么?战略目标是什么?企业关注什么?企业重视并奖励员工的何种行为?
(二)绩效考评等于绩效管理
许多管理人员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绩效考评的层面上,认为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事实上,那只是绩效考评,其实绩效考评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是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三)忽视绩效反馈
现在有很多企业忽略了绩效反馈,人力资源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了一系列对员工测评的数据,但公布完每位员工的考评结果后一个绩效考核周期就结束了。没有面谈,没有惩罚,没有帮助员工寻找差距,没有也无法自查不足,也就更没有来年员工绩效的提高。员工把绩效管理视为费时费力的形式,甚至有些部室开始在内部轮流坐庄,今年你优秀,明年我优秀。
(四)绩效管理与人力资源其他环节严重脱节,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机制
在很多企业,绩效管理与选拔任用、培训发展、激励奖惩脱节,也缺乏专门的、高素质的绩效管理专才,这些都使绩效管理很难开展。比如,人力资源部推行绩效管理,但是,在薪酬分配的时候,又不依据绩效管理的结果,因为绩效考评结果大都符合正态分布,优秀的少,不称职的更少,中间称职的占绝大多数,最终结果员工一齐涨薪,没有真正发挥绩效管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培训与绩效发展计划也没有关系,脱节严重,通常是越是绩效突出的员工,工作上越不能离开,也越得不到培训。
(五)绩效管理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
有很多人认为绩效管理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在讨论实施哪种绩效工具、制定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制定绩效计划时,员工参与度不高,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而有些人力资源部的主管也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采取闭门造车的工作方式。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选择有相对明确衡量标准的指标
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必须是最适合企业的文化和组织架构,能够向员工传达企业的价值观、愿景和战略目标,能给员工描绘出企业大的“图画”,激励全体员工为达成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而努力。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总体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考核工具的选择和考核指标的确定上,一定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采取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核指标。
(二)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一个闭合的循环管理系统,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就必须建立起绩效管理的支撑机构——绩效管理体系。在建立绩效管理的体系时要注意两个方面:
1、绩效管理的宽度。所谓绩效管理的宽度,就是指绩效管理环节的个数,用以评价企业绩效管理程序上的完整性。
2、绩效管理的精度。所谓绩效管理的精度,是指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战略在企业各层次间传递的准确性,用以评价企业绩效管理准确性,这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
作为管理者,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界,以系统性的眼光解决问题。不仅关注绩效考评的成绩,还应该致力于建立绩效计划,做好绩效反馈等工作。持续跟踪和关注员工在绩效周期内的绩效,通过反馈、指导、培训、清楚组织内影响绩效的障碍,帮助员工实现既定目标。管理者的角色不是在制定目标后袖手旁观,而是要作咨询师、教练、后勤主管。绩效评估和绩效激励工作的完成不是绩效管理周期的终点。为了未来绩效的达成和提高,管理者还应该同员工共同制定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计划,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在职指导和培训、岗位调动、参加内外部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胜任能力,以便在新的绩效周期中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重视绩效反馈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全过程的绩效管理沟通机制。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机制,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绩效管理的目标、作用、成果。公司中大多数部门领导不重视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缺乏管理技巧,公司要加强对
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与开发。
(四)绩效管理必须与个人回报明确联系起来
绩效管理必须与薪酬等激励机制相挂钩才能体现其价值,不联系则对职工没有触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何根据职工的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合理的奖励,是保证绩效考核激励作用的主要手段和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对绩效考核结果优秀的职工进行奖励:一是,外在奖励,包括工资增长、绩效奖金和其他具有酬劳性质的奖励,如职位的提升、培训机会、考察学习、旅游度假等。二是,内在奖励,包括员工对自己的奖励(如成就感),福利,授予荣誉称号,赋予挑战性的职责,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在设定目标和制定决策时的影响力等。
(五)绩效管理应是管理人员、员工个人、人力资源部共同承担的工作
员工的绩效关乎整个企业,如此重大的任务不能只交给人力资源部门来承担。绩效管理应成为管理人员、员工个人、人力资源部共同承担的工作,不过每一方担负的职责有所区别。建立高绩效企业文化是从公司高层到每位员工不可推卸的责任,离开管理人员及所有员工而仅靠人力资源部门推动的绩效管理体系注定是要失败的。在绩效管理中,正确的管理模式是部门经理对绩效结果负责而人力资源部对流程负责。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建立整个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包括政策、流程和工具。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管理的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负最终责任。部门经理应该意识到自己部门目标的达成必须依赖全体员工的承诺和投入,所以应积极协同人力资源部门提升员工绩效。员工个人更不应成为绩效管理的旁观者。绩效管理关乎员工的切身利益,员工应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的每一个步骤中。在不少企业中,绩效反馈、绩效发展工作做得还有很大欠缺。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员工应主动要求主管人员给予绩效反馈并同主管分享自己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向主管人员和公司申请给予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实践证明,只有管理人员、员工和人力资源部共同积极参与的绩效管理才能达到最大化的目标,实现多赢的结果。
结论
以上主要探讨了我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笔者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企业在绩效管理工具和指标的选择上要考虑企业的战略和文化,不能生搬硬套;
第二,切不可将绩效考评视为绩效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第三,要重视绩效反馈的作用,注意绩效考核过程中的沟通与反馈,以提高员工绩效;
第四,不与个人回报联系起来的绩效管理是没有价值的; 第五,绩效管理不只是人力资源部的事,应是管理人员、员工个人、人力资源部共同承担的工作。
本文在研究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根据不同企业的战略和文化,选择不同的考核工具和考核指标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注释:
(1)杨军.转型之道——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工具和方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166-167.参考文献
XXX有限公司(2012年12月5日)
一、2012合同管理情况
截止到11月底,XXX公司共签署100份合同,其中房屋租赁合同72份,财务金融类1份,工程建设类6份,中介服务类14份,信息化类3份,人事劳资类4份,正在执行的83份、执行完毕的17(其他)份,各类合同均经过法律顾问审核把关,合同审核把关率100%,迄今为止,公司未因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和诉讼事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为规范合同管理工作,按照XX集团公司要求,结合XXX公司实际,修订了公司《合同管理办法》,提高了合同管理的工作效率,责任更明确,使公司合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二是加强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参加了XXX集团公司组织的合同管理业务培训,不仅提高了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亦促进了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三是合同管理的组织机构得到完善,在XXX部门设合同管理人员1名,负责拟订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编号、统计、备案管理等工作,确保合同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四是加强落实XXX公司和XXX集团公司合同示范文本的使用,确保合同签订零风险。五是对重大合同签订均征询
/ 5 外聘律师的意见。公司各部门按照合同管理的规定履行其职责。
二、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个别合同文本存在签约日期空白情况。
2、合同编号未执行集团统一编号规则。
3、合同文本上未加盖合同编号。
4、有个别合同审批单上提出审核意见日期与合同文本上的签字日期不吻合。
5、房屋租赁合同审批表制作不规范,无分管领导审批意见。
三、问题原因分析
1、由于业务主办部门个别职工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责任心不强、工作严谨性不够,审查部门审查合同疏忽大意,造成合同未签署日期,从而导致合同瑕疵。
2、XXX公司在XX年XX月XX日以前,隶属XXX发展有限公司,定位为XXX业务办公室。《合同管理办法》也一直沿用XXX公司于2008年制定的管理制度,自划归XX集团公司后,未及时按照XXX集团公司合同管理的编号要求对合同进行编号。
3、由于XXX公司一直沿用原《合同管理办法》,原管理制度里面未硬性要求在合同文本首页注明合同编号,故合同文本首页未注明编号,但在合同审批单里有注明合同编号。
/ 5
4、由于业务主办部门工作系统性和计划性不够强,造成时间紧张,使合同生效日期超前于相关合同审批签字日期,即审核审批日期滞后, 致使合同的签订未按程序进行审批。
5、XXX公司在XXX年XX月XX日前是以XXX公司的一个业务部门在运作,因此,租赁合同审批时由当时的部门主任进行签字即可,因此,无需在合同审批表制作分管领导审批意见栏。
四、整改措施
(一)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1、在合同审批流程结束后,合同承办人应当严格审查合同签字盖章及日期,绝不允许有空白日期事项发生。
2、严格执行XXX集团公司的统一合同编号制度,公司已着手将XXX公司划入XXX集团后所签订的合同重新按规定进行编号。
3、下工夫重新整理合同,将每一份合同的编号都标注在合同文本首页。
4、严格审核把关,杜绝审批日期滞后的情况, 有效控制相关风险。
5、按照XXX集团公司的要求重新制作房屋租赁合同审核会签表,完善租赁合同会签流程。
另外,还应在合同的基础管理工作中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认真执行按XXX集团公司要求新修订的《XXXX公司合同管
/ 5 理办法》,合同管理的流程要更加明确,合同的决策、审核、审批、签订、履行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XXX集团公司的要求进行管理。二是除了要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外,还应对合同签订审批流程、授权委托、印章的使用进行严格把关。三是严格落实XXX公司和XXX集团公司合同示范文本的使用,确保合同签订零风险。
(二)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是企业合同管理的首要任务,又是当前的迫切需要,XXX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选好人员。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条件,选择有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合同管理人员。二是组织好相关人员继续学习。加强员工对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提高法律意识,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其责、权、利,建立竞争机制,对有贡献的合同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通过以上途径,全面提升企业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
(三)积极参加“重合同、守信用”活动,提高公司合同管理水平
“重合同、守信用”活动,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合同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开展起来的,目的是提高合同履约率,维护市场秩序和经济秩序。公司应主动、积极参与“重合同、守信用”活动,营造“重合同、守信用”的氛围。
/ 5 通过这次整改,进一步严肃了纪律,强化了管理,找出了差距,确保了公司正常稳定发展,为公司合法规范运行发挥了作用。今后,我们将结合XXX集团公司合同管理工作方案,总结自身工作经验,健全、完善、修订各项规章制度,以踏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好合同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合同的制定与执行是贯穿在整个建设工程中的,因此只有对建设工程的合同进行严格管理才能保证我国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然而当前我国的建设工程合同在管理上却存在多方面问题,严重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进行与质量保证。本文将指出我国建设工程合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建设工程 问题 改进措施 合同管理
一、合同管理的原则
(1)合同交底原则
合同签订部门应对建筑施工合同进行交底,特别是对合同签订背景、工程范围、工作内容、接口关系等部分进行交底,以便于合同执行过程中项目部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2)以合同为依据原则
该原则是合同管理工作的重点,合同是承发包双方意愿一致的表示。因此,合同是合同管理过程中的唯一依据。项目各职能部门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合同都包含哪些内容,合同不仅仅是指合同文本本身,还包括招标文件、投标书、工程量清单、合同附件中发包方的管理规定,特别是包含图纸、技术规范、验收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技术性文件。
(3)工程项目顺利交工原则
合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完工,不能孤立地、单纯地为了合同管理而管理。
二、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现存问题
(1)工程合同缺乏管理意识
合同是为了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具体施工与总体规划和理想中的目标不存在偏差而制定的,但是从建筑工程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很多建设工程监理中对于合同管理形同虚设。我国《建筑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建设单位与其委托的监理单位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建设工程监理合同,换句话说就是建设工程中对于监理工作的正确实施必须进行授权,但是大多数的建设工程一般都是先开展项目施工,之后才开始签订相关合同。这样的现象对于工程建设质量、具体建设进度以及建设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都没有起到有效的监控作用,导致监理人员无据可依,监理工作陷入窘境。
除此之外,工程监理中合同管理意识缺乏还表现在责任追究方面。例如,一个建设工程由于是施工之后才开始进行合同签订,那么导致监理机构正常工作不能开展,施工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贪污或者滥用权力导致建设材料质量不过关,但是监理人员却没有发现,导致项目建设完工之后,检测不过关。这个时候就很难分清是谁的责任,导致监理方和施工方各执一词,对责任划分很不利。所以必须对建设工程监理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合同管理,加强工程合同管理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建设工程质量差等弊端。
(2)合同管理人员素质过低
目前从我国专业的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的人才输出情况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很多建设项目对于监理合同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所选取的工作人员素质大多参差不齐,大多数新员工只要有一些文化知识,然后让其培训几天,再交给老员工熟悉下工作内容就可以顺利上岗了。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导致合同管理人员素质过低,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工作。这些素质过低的合同管理人员在对监理合同进行审核的时候,对一些比较专业的错误是难以发现的,导致监理合同中就算有些条款约定已经超出国家相关规定还是可以被实施等问题出现,对于后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展监理工作会有所误导。还有的合同管理人员在对合同进行管理的时候,态度不端正,导致有些合同没有备份出现了丢失或者损坏现象,导致施工过程中工程款不按时发放或者工程施工进度变化的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监督
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出现工程量增加的情况,这样施工方可能会以工程量增加提出申请,向建设单位索要增加的工程量酬劳。但是从正常途径来说,必须要监理单位对实际的工程量进行严格审核,监理单位一旦发现施工方存在虚报工程量这一问题,监理人员根据监理工作职责,绝对不能在工程量变更签证审批单上签字。而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能够通过审核,就主动贿赂监理人员,这样的行为严重阻碍了施工过程中监理工作的开展,对于监理单位更是缺乏监督,给建设工程实施以及监理工作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全面完善施工合同管理
(1)加大合同管理意识,建立相应的索赔制度
对于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管理意识缺乏这一现状,相关领导必须予以重视,因为监理合同的管理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管理公正,假若合同管理意识缺乏,就会使得监理工作缺乏公平性,难以取得较好的监理效果。建设工程应该对监理合同进行全方位的配合,以此来提升监理工作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另外监理单位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监理合同管理必要性的讲座。
在实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过程中,索赔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只有建立相应的工程索赔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合同索赔工作。在合同的签署过程以及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承包方应该始终以合同内容为依据,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充分考虑各种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合同索赔的可能性,从而以便在进行索赔时能够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合同管理策略。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还需要与相关的法律条款相结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好调查,寻找索赔证据。
(2)加强管理人员素质
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要保证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降低合同的风险。首先,企业要从人员的招聘着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仅要对选拔人员的专业法律知识、纠错能力、敏感度能力进行考量,还需要对其计算机水平、工程建设等知识进行测试,保证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其次,在人员的培训方面,应该多举办一些培训会或者讲座,将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放在重点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培养起来,使得其自身的风险意识和职业素养的水平得以提升。
(3)对合同履行过程进行监督
对于施工单位虚报工程量,以此来让建设单位支付一些多余的费用的现象,我们应该在监理合同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对监理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提升监理人员的责任心,避免监理人员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监理单位对于施工单位具体的工程量应该进行全面掌握,在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是否存在虚假施工,对施工进度进行全面控制,避免施工进度和具体施工时间有所出入。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合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工程管理的各方面工作都需要围绕着这个重要方面来开展,管理中要讲求方式、方法,要讲究管理的技巧。因此,要对合同管理高度重视,对其含义能够深刻理解,明确其责任的主体,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对工程的合同管理采用不同的技巧,善于寻找新的方法,对新问题积极地解决,保证合同的各方能够自觉地履行合同规定的内容,从而规范建筑市场,维护建筑行业的秩序。
>参考文献:
[1] 张书巧.刍议建筑工程的合同风险与防范对策[J].江西建材,2014(02):241-242.[2] 朱忠权.新形势下工程合同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控制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37-39.[3] 李淑花.路桥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05):120-121.其中,Reti,t表示企业考虑现金红利的股票年度收益率,IndustryReti,t-1表示行业考虑现金红利的股票平均年度收益率,行业根据证监会行业门类分为13个大的门类行业;MSRi,t表示本期企业管理者所持本企业股票数量,MSRi,t-1表示上一期企业管理者所持本企业股票数量;如果企业符合这两个不等式,那么此企业管理者存在过度自信心理。
3.企业投资水平的度量
本文借鉴Richardson〔31〕非效率残差模型,以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长期投资所支付的净现金除以期初总资产来衡量本年企业投资水平。
4.其他变量
考虑到其他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我们选取了其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见表2。
对于假设3的证明,模型(3)是不充足的,借鉴温忠麟等〔33〕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为了验证中介效应,需要把模型(1)(2)(3)共同来检验。其中,参照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经验,当模型(1)中系数ξ显著,那么说明投资者总体上对企业投资有影响;接着进行模型(2)和(3)的检验,如果系数μ、ψ、λ都经过了显著性检验,则说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来实现的;如果μ、ψ经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系数λ不显著,则说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过程中完全是通过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来实现的;最后,按照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如果系数μ、ψ只有一个或全部都不显著,则要进行Sobel检验,通过Sobel检验判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
假设4是在假设3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假设3不成立,那么假设4也就没有必要验证。而如果假设3成立,即管理者过度自信存在。那么,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确实存在条件下,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的敏感性会如何变化呢?为此,我们设立以下模型来检验假设4:
INV=σ0+σ1Sent+σ2Sent*CON+σ3Lev+σ4Size+σ5CF+σ6Cash+∑Industry+∑Year+ε4(4)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显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在连续变量指标中,投资者情绪(Sent)均值为0.090,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股市状况有所改善;投资者情绪标准差为0.370,是均值的4倍以上,且股票收益最大为1.067,最小为-0.646,说明由投资者情绪所引起的证券市场股票错误定价对各企业的影响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投资水平(INV)均值为0.05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保持在5.9%的投资率;负债比率(Lev)均值为51.1%,符合我国整体企业负债状况(40%-60%),低于西方发达国家(60-70%);从哑变量描述结果看,过度自信样本占了全面观测样本的一半以上(占54.56%),说明我国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特征广泛存在,在资本市场中占主导地位。
表4主要是观测2008年-2012年期间投资者情绪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各年的投资者情绪都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表明投资者情绪在各个观测年度是显著变化的,这也说明对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具有可行性。
表5给出了投资者高涨情绪样本组和投资者低落情绪样本组之间的配对检验。从表5可以看出,投资者情绪高涨与低落时相比,其投资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了1%显著性检验,这初步证明了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其投资规模比投资者情绪低落时要高,各组均值(0.061>0.057)进一步证明了此结论。同时,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也比投资者情绪低落时要高,并且均值差异也很显著,通过1%水平检验,这初步检验了投资者情绪可以塑造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假设。另外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现金流量、现金存量在投资者情绪高涨和低落时都显示出显著性差异。
(二)实证分析
表6中,模型(1)投资者情绪(Sent)与企业投资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011,表明投资者情绪(Sent)增加一个单位,企业就会相应增加1.1%的投资,从而验证了假设1。模型(2)验证了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关系,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Sent)显著为正,系数为0.401,表明投资者情绪(Sent)变化一个单位,管理者过度自信(CON)就会追随变化40.1%,假设2得到了验证。由此可以看出,不论管理者是完全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意识到投资者行为受其自身情绪的影响。但是管理者很难控制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只有被动追随变化,“分享”投资者的主观预期与风险,并逐步调整由于投资者的主观信念与判断所带来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初步证实投资者情绪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有“促进”作用。模型(3)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变量管理者过度自信(CON),回归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与管理者过度自信分别通过了1%和10%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并且显著正相关,表明两者都对企业投资起到驱使作用。
为了验证整体假说3,我们参照Baron and Kenny(1986)、花贵如等(2011)、王海明等(2012)的相关研究,根据本文提出的温忠麟等(2004)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结合模型(1)(2)(3)进行检验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机制中,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以及如何扮演中介效应角色。根据中介效应模型界定,如果模型(2)(3)中投资者情绪系数和管理者过度自信系数都显著,那么说明投资者情绪正向影响投资过程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中介路径”实现的,假设3得到了验证。
从整体上看,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高涨情绪可以诱发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从而管理者会高估自己的资源掌控能力和投资判断能力,从而加大企业投资者规模;反之,当投资者情绪低落时,管理者又会过度悲观,从而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渠道是有别于“权益融资渠道”和“理性迎合渠道”,在此新渠道中,管理者扮演着中介传导作用。所以在整个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作用机制中,我们可以看成管理者过度自信起到了“中介效应”,即至少有部分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来影响投资行为。
表7是在假设3基础上的进一步推导,由上文我们证明投资者情绪影响投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通过管理者过度自信实现的。那么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参与下,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分量”增加了吗?增加的“分量”又如何?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表7可以检验。表7的回归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Sent)和管理者过度自信(CON)都对企业投资(INV)显著正相关(1%、10%),这与表6验证的结果相一致。投资者情绪(Sent)和管理者过度自信(CON)的交乘项(Sent*CON)也通过了5%水平上的显著检验,系数为0.008,表示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CON)的参与,使投资者情绪(Sent)影响企业投资(INV)增加了0.8%。再加上没有管理者过度自信(CON)参与的影响1.5%,则总体的影响达到了2.3%。结果证实管理者过度自信(CON)使投资者情绪(Sent)对企业投资行为(INV)的敏感性增加了0.8%,总效应达到了2.3%,也证实了假设4。
另外方差膨胀因子VIF都小于10,说明变量互相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证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中介效应渠道的稳健性,本文以一年期股票年度收益率动量指标作为投资者情绪度量指标,在公司治理层面,我们参考姜付秀等(2009)的经验以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所占总薪酬比例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进一步检验中介渠道结论。结果发现,所得结果(见表8)与前文实证结论并没有实质性差别。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前文所证结论是稳健的。
六、结论及未来展望
本文通过把投资者和管理者有限理性与企业投资行为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考察了投资者主观信念调整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塑造”和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过程,进一步验证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过程中扮演的中介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在考虑了“权益融资渠道”和“理性迎合渠道”后,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有一部分是通过投资者情绪塑造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来实现的。在投资者情绪影响企业投资行为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起到了中介效应作用。即高涨或低落的投资者情绪会助涨或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情绪,造成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受到自身情绪变化影响。另外,在证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中介效应后,我们发现投资者情绪塑造管理者过度自信情绪越显著,则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敏感性就越强。
一、合同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 合同的后续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合同的变更项不做及时的变更
合同变更的目的是通过对原合同的修改完善, 保障合同更好履行和一定目的的实现。在合同的履约过程中合同变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在不少单位的合同履约过程中, 由于管理部门和主办人员缺乏及时变更的意识, 对应变更的合同内容和合同主体等不做及时变更, 结果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失。
(二) 应当发出的书函 (会议纪要) 没有发出
在履约过程中, 立约双方就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和需重新进行补充约定的事项, 经磋商后达成一致的, 应形成正式书函 (会议纪要) , 送达双方备案, 以免在以后的合同履约过程中推诿和扯皮, 给双方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及时沟通, 及时将沟通结果形成书函在双方备案, 是合同动态管理的需要, 也是有效履约的一种手段, 更是双方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 许多单位和主办人员却容易忽视这一点, 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后, 才悔恨不已。
(三) 不及时办理鉴证和书面移交手续
合同的鉴证和工程完工验收移交是对合同管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一些履约能力差或诚信度不高的业主, 做好合同的鉴证和工程完工验收的书面移交手续是非常重要的。否则, 在发生纠纷时就会因无法举证而败诉,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 不及时追究责任, 超过了诉讼时效而丧失权利
不及时追究责任, 超过了诉讼时效而丧失权利使企业遭受损失的案例很多, 许多企业在这一方面都得到过教训。譬如法律规定对债权的追诉时效是两年, 超过了诉讼时效就等于放弃债权主张, 也就等于权利人放弃了胜诉权。但许多单位因主管人员疏于管理或单位法人代表或主管人员调离了岗位等, 使原合同的履约情况等信息的传递和掌握出现缺失, 等摸清情况时, 却发现早已过了诉讼时效。从而白白将自己的血汗钱因单位对合同的管理不善而损失掉了。
(五) 应当行使的权利没有行使
《合同法》赋予了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 但大多数单位不会行使。譬如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 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进度款时, 我们就可以采取停工等方式行使抗辩权。但大多数单位因不懂抗辩权, 怕单方面停工要承担违约责任, 结果一味的垫资施工, 致使发包方的欠款数额愈来愈大, 自己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时间一长就会把企业拖垮。
二、合同后续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要使合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 首先要从完善制度入手, 制定切实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 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合同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合同的归口管理, 合同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 法人授权委托办法, 合同示范文本管理, 合同专用章管理, 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 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 合同管理人员培训, 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企业只有通过根据《合同法》和相关的法规, 同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使合同管理做到层次清楚、职责明确、程序规范, 才能保证合同的签订、履行、考核、纠纷处理等环节都处于有效的控制状态。
(二) 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
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合同管理的质量。所以, 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水平和业务水平。尤其在选拔人员时, 一定要依照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素质要求, 通过组织考察或公开竞聘等方式将品行端、能力强、业务精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合同管理的岗位上来。另外, 还要做好合同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管理。如采取布置学习任务, 定期检查;短期培训;送有关院校深造等方式督促其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同时还应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他们的责、权、利, 对工作出色的人员给予奖励, 对表现较差的进行处罚和淘汰。
(三) 建立重大合同审查制度
企业的重大合同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合同。对这些合同的管理, 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从合同的项目论证、对方当事人资信调查、合同谈判、文本起草、修改、签约、履行或变更解除、纠纷处理的全过程, 都应该由企业的合同主管部门参与, 这样可以有效地从程序、法律等环节预防合同条款的不完备或当事人因对法律术语的不甚理解而带来的风险和纠纷, 有效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 切实做好监督和结算管理
合同签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合同的及时有效履行, 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所以, 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监督可以了解单位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 并及时查找影响合同履行的原因, 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协调, 从而防止违约的发生, 有效的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合同结算也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内容, 合同管理部门应该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 严格把好合同的结算关, 必要时可以启动工程款支付复核程序, 及时的发现和弥补项目管理中的出现的漏洞。
(五) 对违约纠纷要及时处理
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 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发生违约行为就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因此, 企业合同管理部门在审查合同时, 一定要对即将约定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要认真推敲, 慎重选择。一旦发生违约情形, 合同管理部门要及时查找原因, 认真谋划对策, 积极采取措施, 全力以赴的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最低限度地减少企业的各种损失。一般来说, 可采取的维权措施主要有协商、申请仲裁和法律诉讼等。
(六) 建立信息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实现合同的动态管理
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大, 企业的合同不但会越来越多。因此企业建立信息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对各类合同进行动态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合同管理体系应该包括合同档案库、合同分析系统、合同网络系统、合同监督系统和索赔管理系统等。企业只有建立了信息化的合同管理体系, 才能实现对合同的订立、履行、监督、检查的动态管理。
三、结语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度
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变化,企业的预算管理在推行、执行过程中存在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意识淡薄,重编制、轻控制;预算的执行力不强,流于形式;预算管理执行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预算管理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成为软约束,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机制作用的发挥、企业整体预算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预算管理执行力度能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更加适合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展是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推动力。
1 企业预算管理
企业预算是以定量方式展现的计划,是特定期间的计划,预算目标必须与年度经营目标相一致,对于公司未来的经营活动安排是资源的分配计划,是对企业绩效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预算管理可以使短期和长期目标,战略以及企业年度业务行动计划得到很好的协调,可以整合目标公司集团及其各个环节,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和修改,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战略“登陆”;通过经常预算摊款或动态,可以发现问题和风险管理的存在,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以实现预算目标,为企业提供合理保证。
2 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将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通过深入调查,了解企业预算执行的情况、分析原因,明确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有效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2.1 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意识淡薄,重编制,轻控制
预算编制就是要使各单位的各项开支根据预算走,认真落实预算控制,合理开支费用。在编制和执行中,预算主体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淡薄。虽然年度编制预算控制指标,但是日常工作中没有按要求从预算控制管理上入手,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支出,造成预算控制指标超支、预算控制管理执行不实,影响了预算编制的严肃性,也弱化了预算控制管理的约束性。
2.2 预算管理的执行力不强,流于形式
一是尽管认识到了预算控制在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企业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执行,工作不抓落实,流于形式。二是由于市场经济因素发生的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得预算指标超支严重,但预算管理企业却未能及时做出调整、修正预算控制指标,使预算控制指标脱离实际,变成空洞的数字,这也是预算管理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的原因之一。
2.3 欠缺有效考核制度,导致预算管理执行力度欠缺
考核和奖励不到位也是对商业的影响,以及实现预算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针对其奖惩考核结果进行奖惩考核时,过分强调客观因素的评估副作用,当事人往往混杂私人情感因素,以至于评估业务考核指标的责任公司在进行评估时,使评估过程中带有有色眼镜,不能很好的发挥考核激励机制,预算管理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肃性,成为影响管理机制,发挥预算的作用,实现整体预算目标的软约束。
3 强化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力度,提升经济效益的措施
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主动地位。针对企业预算管理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这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的重点。
3.1 树立“用数字说话,用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预算控制管理理念
预算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定量管理。以“用数字说话,用流程办事,靠制度管人”作为预算管理理念,通过预算指标细致分解、层层落实,强化对企业预算控制执行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控制、管理和考评,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及理念,由企业强调客观改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由被动管理改为我要管理。加强对预算控制指标细化、补充和完善,强调核算初始就应立足于细化,根据每年不同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预算从零开始,业务从预算开始,使预算管理与企业实际贴近,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量入为出,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
3.2 建立绩效考核的多重标准,妥善解决预算管理中的行为问题
企业的预算考核要与预算的目标体系有良好的协调,应建立绩效考核的多重标准,不仅有收入、利润等财务指标,还有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 。并且,在预算目标下达时,就明确指标含义,这样,预算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比较预算目标与实现执行结果,避免考核中的意见分歧和讨价还价。
3.3 为实现预算管理信息化,以确保预算管理体系的有序运行
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实现预算编制,审批、审查、修改、分解、释放和预算控制的监测和分析的各种功能,信息系统集成创建一个统一的平台,数据共享工作,分散业务数据准确,用有效的方式来提取,整合,特别是建立对接经营指标和财务指标,信息公开使用,并建立信息预警机制,为预算的动态监测建立预警提示,变更事前事后反映控制、预算控制、业务流程的活动。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相应的考评,使企业及时了解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确保其预算执行不偏离本企业的预算指标,将预算控制过程深入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以保证预算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转。
3.4 通过预算的编制、实施,及时修正和纠偏,为企业预算内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作为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预算管理,对于一家企业是重中之重。一是预算的体系枢纽,其中包含预算对象的锁定,根据预算目标编制、汇总与审批预算。二是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要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就需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反馈,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预算执行情况调整或修正预算。将预算控制指标值与实际执行结果进行比较,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改进以后的工作,同时肯定成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可以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从而相应地调整或修正预算,及时采取各种纠偏措施,进一步完善对预算控制工作的管理,为企业预算目标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3.5 实施货币与非货币激励,加强预算考核的严肃性
企业应当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价与预算执行考核成绩奖罚制度,预算考核与激励体系相结合,实施货币与非货币激励,可以更好地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实现预算管理的目的。
4 结束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全面实施预算管理,是每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的前提条件;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的控制方法,能够将企业的发展计划变为系统、具体、可行的一系列活动,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从财务的观点看经营,从经营的角度看财务,用“换位思考”来分析问题,精细纠粗每一个核心环节和控制点,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有效的加以实施,最终使其成为实施企业战略与提高经营绩效的工具,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起到真正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使现代企业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登梅.职能化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4(9).
[2]牛彥秀,柳志南,赖天明.预算管理的发展趋势[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5).
[3]纪作哲.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2).
【中小企业在合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12-05
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4)10-08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9-08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现状07-20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3
浅析中小型企业招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