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教案设计(通用10篇)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含有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品读体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澳门”一节。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多媒体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指名说说自己搜集的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了解背景,激发情感。1.先让我们来一同欣赏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
教师介绍: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这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词。1.师范读。
(注意读时语速较慢,语调沉痛)2.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指导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襁褓、虏去、梦寐、嗍、啖、脂膏、号啕)3.指名读,纠正字音。4.伴乐朗读。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三)再读诗歌,体会诗情。
1.指名读《澳门》(注意要有感情朗读)
2.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记:你理解诗歌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重点引导:借助多媒体理解:“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一句话的深刻含意。
三、练习
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这首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
“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请同学们再读《澳门》来体会他所表达的情感吧。
五、作业
1.背诵《七子之歌》中的“澳门”一节。2.课下搜集《七子之歌》的其它几首诗歌。
课后习题
《七子之歌(节选)》习题
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字。
自怨自艾________
冀________
迄________
臆_______
2.比较后组词。
港()
虏()
巷()
虑()
二、综合题
1.诗中所说的“母亲”、“生母”是指________。从修辞角度看,这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2.怎样理解“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提高题
一流风景胜地——漓江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
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
而且因为水的流动
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
也随着船的位置
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1.给下面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犹如:(1)如同
(2)还
陶醉:(1)喝酒过多神志不清。(2)沉迷,过分地爱好。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
(1)全世界一致认为。()
(2)东西很多很好,眼睛来不及看,一时看不过来。()
3.给第2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4.这篇短文主要描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惩治
希望
到
臆测、推测 2.香港
街巷
俘虏
考虑
二、综合题
1.祖国 比喻
拟人
2.“你”是祖国的拟人化,“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是说澳门人民没有忘怀祖国。
三、提高题
1.犹如:(1)
陶醉:(2)
2.(1)举世公认
(2)目不暇接
3.,。。
4.描述了桂林漓江风景区的奇丽景色。
板书 七子之歌(节选)
离开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 香港
梦寐不忘
地位险要
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 课堂表现热情很高。但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喊唱,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进入了变声期羞于开口,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 以及如何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是老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2.在理解的基础上, 能够运用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歌曲内容, 有感情地歌唱。
2.教学难点:唱准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背景音乐《七子之歌———澳门》)
二、导入
1.师:同学们, 刚才进教室时有没有注意歌曲里出现了什么地名? (生:澳门)
2.师:澳门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为什么叫“特别行政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片段《澳海渊源》, 直观地了解澳门的历史背景。)
三、揭示课题
(一) 初听音乐
1.学生交流听后感。
2.出示课题:《七子之歌———澳门》 (说说歌名中“七子”指的是什么?) 。
3.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4.词曲作者的简介及代表作 (闻一多、李海鹰) 。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歌名中的“七子”含义, 体会“澳门”作为祖国母亲失散的“孩子”迫切回归祖国的愿望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二) 师生交流并为歌曲分段, 揭示歌曲的曲式结构“A+B”单二部曲式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歌曲, 体验歌曲情绪, 了解歌曲结构, 使学生对歌曲有更具体的感受, 进一步加深旋律印象。)
四、歌曲学唱
(一) 播放歌曲伴奏, 学生随音乐划拍哼唱
(二) A段旋律学唱
1.教师弹奏旋律, 学生唱第一乐句。 (教师应强调演唱姿势, 引导学生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好听的声音歌唱。)
2.听辨旋律, 感受第二乐句中八分休止节奏特点并准确演唱。
3.听辨旋律, 用听唱法学习第四乐句中的附点节奏
4.随琴声划拍演唱A段旋律, 要求学生找准拍点, 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分句学唱强化学生对乐句及乐段的概念, 引导学生关注乐谱细节, 用听唱法感受和体验节奏特点, 在划拍的辅助下准确演唱。)
(三) B段旋律学唱
1.教师范唱第一乐句, 引导学生感受弱起拍及六度音程跳跃, 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
2.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此句难点指导为:六度大跳 () 的音准。 (教学提示:演唱时牙关打开软腭抬起, 笑肌微抬, 气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徐缓而出, 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深吸叹唱。个别演唱高音有困难的学生, 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可在气息支持下运用假声、轻声演唱, 必要时进行单独练习, 用低八度演唱。)
3.师生接唱第四、第五乐句。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 其心情是否一样, 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 (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 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 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范唱, 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掌握演唱高音的方法;通过师生接唱进行对比, 使学生更直观地辨别出力度变化对歌曲的情绪所起的作用。)
五、歌曲处理
(一) 师生探讨歌曲情绪及演唱方法
1.A段旋律抒情、流畅、力度中弱, 以一种诉说的语气演唱时, 表达游子离别已久、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2.B段旋律出现了大跳音程, 并在高音区回旋, 力度变强, 表现的是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待, 因此演唱的速度和音色要与A乐段形成对比。
(二) 尝试演唱, 可做进一步处理
(三) 设计演唱方式:领唱+齐唱
(设计意图: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 结合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
六、自信歌唱
1.视频欣赏:容韵琳版的《七子之歌———澳门》, 谈论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
2.学生有感情地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七、小结
同学们, 今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了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 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有感情地进行歌唱。希望你们课后能多听、多唱、多练, 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
八、拓展
建议课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猜调》、《闲聊波尔卡》。
教学反思:
1.了解背景资料,在反复诵读吟咏的过程中紧扣关键词句,读出自我感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
了解背景资料,在反复诵读吟咏的过程中紧扣关键词句,读出自我感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澳门、香港的图片、地图、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巩固引入
1.“子”指什么?“七子”又指哪些?“母亲”是谁?
2.出示澳门香港图片资料,了解那一段难忘的历史!
3.看完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从鸦片战争开始割让香港等地的不平等条约)
4.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曾经的祖国,它让无数的爱国人士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和屈辱,满怀着不屈的力量和坚强的希望为其振臂高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走过属于闻一多的那一段让人心痛的路。
二、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自我感受
1.自由读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2.抽生反馈。根据学生反馈,相机板书作者情感,并要求学生比一比、读一读!
3.带着你的阅读感受,读给同桌听。
三、三读诗文,读出问题
1.在诗歌的内容上,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在书上进行旁注。
2.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全班质疑,提出问题,交流问题。
问题预设:(以澳门为例)
(1)“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1553年葡萄牙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在澳门的妈阁庙前登陆。后来葡萄牙人就将澳门称为“妈港”。)
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乃至全中国人,会喜欢这个名字吗?(不会)为什么?(这是侵略者起的名字,是屈辱历史的开始)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2)“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那就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什么?(对祖国的热爱、血脉里流淌的中国情)谁再来读读这两句?
关键问题:
(1)看两首诗歌,你发现了什么?
(2)谁能再来读读?
(3)“回来,是孩子们想回来就可以实现的吗?”问题质疑,正是因为想回来,却无法回来,所以充满了(悲愤、痛苦),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再读《七子之歌》。
四、“七子”回归,激发情感
1.观看幻灯片。
2.谁再来告诉我,这个时候你又想说什么?
3.如果现在闻一多也在,他会说什么?
五、学习《香港》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自学《香港》这首诗。
我们就以有感情朗读来汇报交流。
感情读:小组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小组成员齐读、男女生分读、每人一句表演读等)
六、拓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孩子如今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了吗?什么时候回归的?(香港:1997年7月1日 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出示课件:香港、澳门回归图片、视频,教师介绍。
1997年7月1日0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葡萄牙共和国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隆重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此时此刻,如果闻一多先生还健在,当他看到香港、澳门回归,他会有怎样的心情?是的,祖国统一不仅是闻一多先生几十年前的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警示国人:“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七子的悲歌,跟着历史的车轮,已经渐渐远去。今天,我们来重读这首诗,希望能勉励国人继续奋斗,最后实现台湾的统一大业!
再次播放《七子之歌》
七、改写《澳门》
八、作业设置
教材分析:这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全曲分为三部分:1,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2,中间的高潮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迫切回归的依恋之情和爱国心。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切分音的节奏。2.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卡片,钢琴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入教室。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现了人民不畏压迫,起来反抗的精神。
师:很好,由这首歌曲可以看出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这样奋起抗战,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收复失地。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有名的七个地方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至今有的地方还未回归。,闻一多先生
在1925年还专门为这七个地方创作了《七子之歌》组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的歌词就出自组诗,歌曲的
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门〉。出示歌曲卡片。
2,欣赏歌曲,让学生欣赏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用朴实
深情的情感来唱)3,朗读歌词。(结合刚刚说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说明全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
民对祖**亲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4,模唱。(1),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熟悉其中的旋律。
(2),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用“拉”模唱。5,学唱歌曲。(1),师:同学们唱的很好,下面老师范唱一遍,大家感受以下其中的强弱关系。(教师演唱)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对,这是一首4/4拍的歌曲,那么它的强弱关系呢,也就是强、弱、次强、弱。(教师板书强弱关系)
师:全曲呢还有一个典型节奏,大家找一找看它在哪里?(生回答第五小结)
师:对,它是一个切分节奏。。(讲解切分节奏的拍子几强弱关系)
(2),找出学生喜欢的歌曲先教唱。(3)教唱全曲。
(4)带领学生完整的唱一遍。三,复习巩固:
1、分组接唱歌曲。(男女组)
2、师:同学们唱的真好,下面把全班分开四组,你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不同理解,分别用多种形式把它表现
出来。(可以有演唱打击组、朗诵节奏组等)
3、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下面呢大家带上歌曲的情绪情感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四、小结:这首歌曲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响遍了大江南北,那满怀深情的主旋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咱们学习这
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颗爱国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国的能力。怎样才有爱国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大家立足
大磨中心校
郭振岭
一、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的首篇。“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亲怀抱的强烈感情。主题“回归”,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激情和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表中的生字,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梦寐不忘”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诗歌,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
2.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加了多种学生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阅读。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桌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指名学生朗读《澳门》。
5、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第一首《澳门》,说说读完整首诗后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澳门渴望回归的强烈感情)(板书:澳门)
2.通过哪些语句能够看出来呢?(太久了、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等句子)
3.教师介绍“妈港”的来历:1553年葡萄牙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在澳门的妈阁庙前登陆,询问当地人此地叫什么,当地人以为他们问的是妈阁庙,就用广东口音对他们说“妈阁”。后来葡萄牙人就将澳门称为“妈港”。英文写为“Macau”。
4.澳门人会喜欢这个名字吗?从哪里看出来不喜欢?(第一句和第六句)想一想为什么不喜欢?(侵略者给起的名字,屈辱的开始)
5.读“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后思考,侵略者真正掳去的是什么?读这句诗时该用怎样的语气?(愤怒)谁来用这种语气再来读读?
6.“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说明了什么?读这句时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谁来读?
7.继续读剩下的诗句,体会渴望回归的强烈情感。
8.现如今,澳门已于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了,忍受了三百年屈辱的殖民统治的澳门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你想对闻一多先生说些什么呢?
9.学生朗读第二首《香港》,教师介绍清政府割让香港的屈辱历史。(板书:香港)
10.香港和澳门一样,被侵略者强行掳去,经受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你能从这首诗中读出香港渴望回归的强烈愿望吗?划出有关句子。
11.香港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怀抱的?从那时起,香港再也不用遭受“海狮”的啖咬,再也不用哭泣号啕,如今的香港依偎在祖**亲的怀抱里,越发美丽,越发繁荣。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布置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
(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小结
尽管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 大业,但是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从来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同学们,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布置作业。
1.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澳门》,带上你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读出你的感受。
2、通过背景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归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看黑板,齐读课题《七子之歌》。
2、初读课文,你们知道了谁对母亲唱着歌?唱的什么歌?(板书:赤子之歌)
二、品读诗歌,掌握学法。
1、朗读《澳门》,找出诗歌中你们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词语和句子在文中划出来并说明你们的理由。(教师相机引导并板书:梦寐不忘)
预设:
(1)学生谈到太久了,教师就应该巧妙地指导学法,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中的襁褓妈港等词语,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前阅读的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的资料,谈体会,感受每一个中国人的悲痛之情。(相机板书:悲副板书的全部内容)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感受?个性化朗读体验。
(2)学生他谈到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教师相机追问:掳去的意思是什么?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请大家阅读大屏幕上的资料(CAI课件出示侵略者在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文字资料)学生交流阅读后的理解(侵略者掳去了土地、金钱、资源)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家乡的土地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愤怒、生气;相机板书:愤)读出你的愤怒与生气。
过渡语: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什么?(热爱)正如诗人所写的:祖国,你依然保管着我的灵魂。句中的依然一词,和文中哪个词相对应?(梦寐不忘)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感受?
(3)(放音乐)伴随着悠扬的乐声,试着用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我们的种种感受来。
2、看板书,总结学习《澳门》的读书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同桌之间互相帮助,自主朗读《香港》、《台湾》这两首诗,准备一会儿开展以同桌为单位的朗读竞赛。
朗读汇报,师生互动评价。评价中,教师相机板书:声声呼唤、战歌高唱
三、回顾历史,演唱表达情感。
过渡语:一次次期盼,一声声呼唤,六个孩子已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请看大屏幕(CAI课件出示香港、澳门归来的历史瞬间),回首这段历史,你们的心情怎样?教师相机板书: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澳门回归前夕,作曲家李海鹰为《澳门》这首诗谱写了曲子,我们和着旋律,一起唱起来吧。(CAI课件播放《七子之歌》MTV)
四、面对现实,蕴藏激情。
确实,当其他六子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安然入睡时,台湾正隔着台湾海峡孤苦地望着自己的母亲,我们相信台湾之回归一定会实现,让我们在分享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中静静地等待着吧!(CAI课件出示《乡愁》)全体轻声朗读。
板书设计:
梦寐不忘
七子之歌 声声呼唤 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
(悲愤)战歌高唱
副板书:
联系生活实际
想象画面 品读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8个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襁褓、凤阙、狞恶、氤氲”等词语的意思。
2、借助背景知识和音像资料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的渴望回归之情。教学准备:
1、有关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的介绍。
2、《七子之歌》背景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创景激趣
1、课件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
2、指名简介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1899年1月24日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子村的一个书香门第。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和属高等小学,十三岁以优异的成果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在清华度过了10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刻苦学习,成果优异,兴趣广泛,发起和参与了多种同学团体,是当年清华园内的一名活跃人物。1919年,“五四运动”迸发,闻一多激情难奈,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食堂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并开始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俺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俺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同学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俺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沛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点燃了同学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 mâi quâ níng dàn
襁褓掳去梦寐凤阙狞恶啖着
zhīgāo háotáo yīnyūn
脂膏号啕氤氲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同学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同学阅读的情趣。]
四、指导阅读,教给方法。
1、指名同学朗读《澳门》。
2、说说“妈港、襁褓、掳去、梦寐不忘”等词语意思。
3、再细读这首诗,想想诗歌表达了什么意思?你读完后,有什么体会?(生自由发言说意思,谈体会。)
4、教师小结:“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 请同学们再认真自学后面的两首诗歌,进一步体会。
五、自学交流,体会诗意
1、安排学习要求: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和《台湾》,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自学,教师巡查,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2、小组交流学习收获。教师积极参与到小组之中,掌握各组讨论情况。
3、逐首交流。(1)指名读,评议。(2)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风阙、狞恶、啖着、脂膏、号啕、琉球、氤氲等)
(3)自由发言,谈谈自身学完以后的体会。
(4)教师小结: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离开祖国,就好像失去母亲多年的子女一样,他们多么渴望回归祖**亲的怀抱呀!特别是每首诗歌中的那句“母亲,俺要回来,母亲!”,应该怎样读,才干表达出这种情感来?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同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了同学个性化阅读与理解;教师对同学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对同学独特感受的珍视与鼓励,更有助于同学准确掌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品读体悟,演唱表达。
1、指导朗读。(1)师范读其中的一首诗歌。(2)生选择自身最喜欢的一首诗练习朗读。
2、展开朗读竞赛。播放《七子之歌?澳门》乐曲,指名同学朗读,评议。
3、齐读三首诗歌。
4、学唱《七子之歌?澳门》。
[多种方式反复诵读,学唱歌曲,抒发激情,启迪思想。]
七、拓展思维,改写诗歌。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俺们的祖国越来越富强,人民当家作主,帝国主义列强再也不敢来侵略俺们。香港、澳门两地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被赶出台湾,台湾回到中国的主权范围之内。但目前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俺们深信,最终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播放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
3、看完以后,同学们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骄傲„„)
4、那么,请你们设想一下,假如闻一多先生今天也在场,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5、生自由发言。(不必要求统一答案,同学畅所欲言,怎么想,怎么说都可以。)
6、港、澳门已经回归。台湾与大陆最终也将实现统一,那这几首诗是不是也得改一改了呢?就请同学们试着改写其中的一首诗歌吧!
7、生改写诗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8、展示。指名同学朗读自身改写的诗。评议。
[通过观看影像资料、设想以及改写等学习方式,激发同学的想象力,进一步同作者发生共鸣,从而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八、试背诗歌。
1、个人背诵。
2、同桌互背,检查。
3、教师背诵。
4、全班齐声背诵。
我总是记得一句话:要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读书训练课,情感熏陶课,语言文字感悟课。
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我努力探究,深入实践。发现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课堂结构。《七子之歌》的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体感知,体会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读诗意,借重点句的朗读品析来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题理解,通过这两首诗的比较来领会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迁移,让学生感受七子回归的气氛及祖国人民的心情,从而改写诗歌。
二、注意设计朗读形式。在朗读诗歌时,我精心设计了朗读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门》运用的朗读形式有师示范读、自由读、个人读、师生齐读。第二首《香港》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齐读等朗读形式。
三、注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资料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充分地体现了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为准确体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使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四、注重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启迪和熏陶。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设计旨在通过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采用品读与演唱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逐步加深,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感受与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提高欣赏与评价能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五、课内外有机结合,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影像资料,设想闻一多先生的感受,改写诗歌以及搜集其它几首诗来阅读,都是把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的有效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的能力。
六、不足之处:
1、内容安排有点多,时间紧张。
2、环节之间的转换有些生硬。
诗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作课文时,有部分改动,本文是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在美国留学时创作的组诗(共七首)之首。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作远离祖**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儿的口吻哭诉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归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关于“妈港”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妈阁庙前侵入我国领土。询问当地人地名时,因为语言不通,侵略者误将妈阁庙的闽南方言当作当地地名,后来葡萄牙侵略者就按葡萄牙语的发音将澳门称为“妈港”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应结合背景资料进行理解。澳门曾被葡萄牙殖民者占有,他们肆意抢掠澳门的资源与财富、欺压澳门人民。文中所提到的“掠去的是我的肉体”实际上指的是殖民者对澳门的侵占与掠夺,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尽管如此,澳门人民的心却永远属于祖**亲,无论面临着怎样的压迫,都无法动摇他们回归祖国的决心。
那三百年
1553葡萄牙侵略者侵入澳门——1925闻一多先生创作《七子之歌——澳门》
乳名
回顾本课,依然心潮澎湃,课堂上师生朗读的声音依旧在耳边回荡。好课是要上到师生心里去的,能够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性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没有情感的注入,语文课堂将缺少一半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机械生硬的,缺乏触动灵魂的力量。尤其是感情充沛的诗歌教学,课堂更要激荡情感的味道,抓准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课堂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文化的传承是汉字教学的独特魅力
“语文本身就带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的汉字就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就是文化中的瑰宝。一个简简单单的“乳”字仅有八笔,却蕴含着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与不易,厚重的情感藏在古人造字的智慧里。
横竖撇捺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简单的笔画,汉字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拥有鲜活生命的。当学生用深情写下这些汉字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将会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三.丰富的拓展是课程内容的最佳补白
【七子之歌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05-24
《唱响自信之歌》 教学设计12-22
树之歌教案11-23
教师资格面试《长江之歌》教学设计05-30
七色光之歌.教案12-27
牧马人之歌教案06-27
初中音乐 长江之歌教案01-02
《公输》教案设计-教学教案12-18
二年级语文树之歌教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