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有感(共11篇)
—呵护祖国未来,待盛芬芳时。
幼儿是一个既脆弱又重要的环节。对于我们而言,幼儿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为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发展教育做出一点微薄之力。我对于幼儿全面发展教育这一块特别感兴趣。在我看来,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分为四个小方面。第一:幼儿体育,第二:幼儿智育,第三:幼儿德育,第四:幼儿美育。由此,我将从这四个小方面提出一些有关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看法。
第一:幼儿体育。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记得伟人邓小平说过:“教育得从娃娃抓起。”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幼儿这一块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良好习惯跟从小所接触的教育还是有关系的。为了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需要让幼儿接触良好的教育。首先,我们应该要发展幼儿的体育方面。人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幼儿体育这一块尤为重要,幼儿们有了好的体质才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在幼儿体育方面我有以下看法:首先,我们应该给幼儿修建一些适合他们的健身器,其次,我们跟家长也该灌输如何让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些观念。对于老师而言,我们应该通过一些游戏来引导学生如何去健身,也要用一些简单的剪贴画和故事来给幼儿讲如何去锻炼自己的身体,有了好的身体才能跟小朋友一起愉快的玩耍。对于国家而言,应该适当投入一些资金给幼儿这一块,给幼儿们增添一些健身器材和有关健康方面的一些展览。这些环节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并不是单独而存在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到自己该做的,从而为幼儿事业献出一点微薄之力。
第二:幼儿智育。在初中年代,有篇课文让我记忆犹新。主要讲在古时候有个人非常的聪明,在几岁时方能作诗。于是他的父亲就带着他到处作诗赚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作诗大不如从前,渐渐地也没人再请他作诗,他就是那个昔日天才般的人物—方仲永。这个启示告诉我们,虽然我们有先天的优势但是后天不努力也一样会成为平凡人,甚至是没了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智商。这启示着我们应该在先天的基础上再从后天方面多做一点努力。有了先天的基础和后天的努力后,这样更能很好地进行全面发展。所以方仲永的故事启示着我们应该重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人不能满于现状,应当不断地发展自我进行更多的学习。在幼儿智育方面我们应该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小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在教育方面,我们不能给幼儿过多的学习负荷,应该根据需求和效果进行学习。智力开发方面,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开发。我们可以为幼儿适当地设置一些开发智力的活动,比如:魔方,跳棋,拼图,还有学习一些简单手工的制作。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要让幼儿自己独立一点,比如可以教他们穿衣服,或者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让他们从小就有意识去记忆这些东西,慢慢地形成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故意说自己不会买东西,让幼儿帮他们去超市去买一些简单的东西,这样也可以间接性地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在学校,老师所要做到的就是如何用一些玩具或者生活中的实例去开发幼儿的智力,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对于国家而言,也可以多生产一些开发幼儿的玩具或者一些DVD供以学习。与此同时,国家在幼儿这一块应该要学会借鉴他国的一些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和创新。当然,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去开发智力。
第三:幼儿德育。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于德
育这一块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跟从小形成良好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在德育中成长,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首先,要用故事的形式讲授给幼儿,其次,我们还应该让幼儿身临其境去感受德育的氛围。最后,也要让幼儿学习有关道德方面的书籍。并用实例讲授给他们要向道德品质好的同学进行学习,并且能优秀做到德育的学生,老师要进行表扬,并且让其他学生向该同学学习,最后给予奖励。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首先就要做好榜样,并以身作则。这样更能在小朋友的眼里留下好的印象,然后他们就有意识的想要跟着老师学习,觉得老师很棒。对于家长而言,应该注重一些言行,因为对于小朋友而言父母是他们的模仿对象,所以父母也应该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这样以来,小朋友的意识当中也知道父母在做好的榜样也会随之跟着学习。为了给孩子营造好的氛围,父母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做好榜样,也可以给孩子灌输一些良好的实例并让他们去学习。对于国家而言,德育是尤为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品质能给别人带来不一样的感觉,良好的品质会让人们对他敬仰然而一些品质比较差的只会遭人唾骂。所以我们该为幼儿营造一些良好的德育环境,并且去教化他们。德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得从小给幼儿灌输良好的实例让他们进行学习,并且以身作则。当然,对于学校而言,应该开设德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并且在学校设计的同时应该在显眼的地方写一些有关德育的标语,时不时的应该带着学生身临其境的感悟德育的氛围。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健康成长,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第四:幼儿美育。对于美这个词,在我眼中有很多含义。譬如:与美有关的一切事物,当然还有心灵方面的美丽,其次还有对美的不同欣赏程度或者是学习与美有关的课程。当然,美育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一词可能对于幼儿有些难度,他们也不能深刻地理解或者去实施。但我们也应该从小给幼儿灌输一些思想,对于美育这一块。除了它学习的本质以外,我们应该还要注重实践方面进行扩展。对于老师而言,应该给幼儿灌输一些与美相关的事物,当然这不仅仅只是说美。应该这是对于幼儿艺术方面的培养。一个人应该从小就全面发展,不仅在学习上要有优秀的一面,艺术方面也不能落下。全面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起初或许会很困难。这样更能凸显老师在帮助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向艺术方面的认知,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让他们进行实践。幼儿全面发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引,父母的帮助以及国家的扶持。为了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我们应该从一些重要的地方着手,要分清主次方面,抓重点去发展幼儿。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 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曾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炼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学, 再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 这是符合人的大脑机能活动的科学规律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 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 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功能, 因此促进左右脑均衡发展, 功能互补, 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 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 尤其是音乐技能训练大部分都是双手协调活动, 能促使左右半脑的兴奋和思维, 从而促进全脑的开发。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 不如说是情感过程。”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 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 音乐教育起着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 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 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 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 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 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 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 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歌曲《好娃娃》这首歌会让他们知道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 《小蚂蚁》这首歌会让他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拉拉勾》会让他们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 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 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协作意识与技能
皮亚杰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 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 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 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而在这一过程当中, 音乐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 舞蹈以集体舞为主, 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 音乐游戏中又以集体游戏最受幼儿欢迎, 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演奏打击乐时, 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 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 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 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像这样的活动, 协调意识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 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学习乐曲, 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 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 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活动很受幼儿喜欢, 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 从而萌发协作的意识。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也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 它能加强对幼儿协作机能的培养, 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 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并充分利用它, 就能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 幼儿必须先找合作伙伴, 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 还必须让双方相同或不同的动作协调一致, 从而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 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 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 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幼儿在家庭中往往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要发展平等自制的伙伴关系是很困难的, 但在音乐活动中, 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
首先, 在音乐活动中逐步消除幼儿的“小皇帝”“小公主”意识, 只有严格遵循如节奏、音高等这些规则, 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 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其次, 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合作活动 (尤其是音乐游戏) 。在儿童发展中, 恰恰是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存在, 儿童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 这时, 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有了语言, 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 而音乐教育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 能使幼儿学会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歌曲的数量的增加, 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 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 因为这种创编性的活动, 不仅有助于幼儿丰富语汇、掌握句式, 而且能让他们体会到创编的快乐, 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 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 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音乐教育不仅对幼儿的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 还有助于特殊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语言的发展。这种语言必须在交往中才能学会运用。前文中已经提过, 音乐教育能为幼儿提供其他各种教育相对缺乏的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 尤其是在音乐游戏和集体舞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 引导幼儿学习使用交际语言进行交往, 如“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请你和我一起玩吧”等。而这些语言正是交际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这些交际语言能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总之,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其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 也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 而是以音乐为手段, 培养其心灵的美感, 对音乐的兴趣, 欣赏的能力, 陶冶其美感, 激发智力和创造性。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特殊意义, 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 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 让音乐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真正起到它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宫敏.浅谈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新疆教育.
[2]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幼儿;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40-01
传统幼儿园教学中为了能够提升教学成效,尽快显现教学成果,不少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对于幼儿进行技能培养,而忽略对于幼儿的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幼儿自我意识过强、道德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新时期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德育对于幼儿学习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抓好教学契机,做好学生的德育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素质,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一、重视日常教育,为道德教育打好基础
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点点滴滴的渗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微小角落,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进行道德学习,以便能够从细微处着手,不断提升幼儿的道德素质。比如在吃午饭或点心时,我们就可以组织幼儿说说食物的由来,让他们知道食物不是简单从超市买来的,而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再经过厨房的叔叔阿姨精心制作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不浪费粮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认知,引导他们养成节约粮食、不铺张浪费的良好习惯。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大班时期正处于幼儿习惯养成、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日常教学中我们也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幼儿早上来园主动和老师问好,跟父母再见,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爱老师、爱家人的情感,让他们能够养成懂礼貌、懂道德的良好认知。同时也要鼓励他们帮助个子小的同伴搬下小椅子,培养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也要鼓励学生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让他们能够养成关爱生命、重视细节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爱自然的情感。做好了这些工作,相信幼儿就会有很大的学习收获,他们的道德素质也会不断提升。
二、运用教育契机,为道德教育做好引导
在做好日常渗透、教育之余,我们也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契机,通过良好的教学契机渗透来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德育素质。比如节日就反映着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引导幼儿在节日的时候了解节日含义,鼓励幼儿参与节日活动也是引导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现在有很多德育教育的重大节日,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国庆节”等等……这些节日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良好的契机。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挖掘节日内涵,比如在国庆节让幼儿了解祖国的成立与发展,进而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重阳节时,让孩子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送温暖,给爷爷奶奶捶背、帮外公外婆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三八节”时,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职业,讲一讲妈妈哺育孩子的经历,知道妈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让孩子深深地体验爱,并发自内心的想付出爱,对妈妈说一句祝福的话或者给妈妈唱首歌;……激发了孩子对生活的美好情感,使幼儿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此外还可以鼓励幼儿在自己生日的时候不能够只顾自己快乐,要认识到这是妈妈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培养他们善于换位思考的良好情感。
三、运用情境教育,为道德教育营造氛围
在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不了理论的说教,如果教师教授的内容过于抽象、理论性过强,就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及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感受,渗透道德教育。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今天我来做家务》的生活情境,通过父母、孩子角色的扮演来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在家里的劳累,注重培养幼儿对家人的情感,让幼儿从体验、理解亲子之间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感出发,由此及彼,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意识与责任感,萌生亲近、关爱自己生活周围的人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角色互换》《找朋友》《我是环卫工》等一系列情境模拟活动,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来提升他们对于周围事物的综合认知,体会父母对自己浓浓的爱意,知道家庭的温馨,学会如何去爱父母,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家人的爱。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家庭意识与社会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四、运用游戏教育,为道德教育丰富渠道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渠道,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最喜欢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幼儿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科学改编游戏形式,让道德教育融合在游戏之中,让幼儿能够通过游戏学习到更多的道德知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我来当小动物的爸爸妈妈”游戏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亲自给小动物喂食,抱着小动物去走路等等,幼儿真切地体验到当爸爸妈妈的不易,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另外还可以通过《今天我是小老师》《今天我来当爸爸》等活动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家长的辛劳,提升他们对于师长的情感。
五、结合家庭教育,为道德教育巩固成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道德养成的重要渠道。由于大部分幼儿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人、亲戚的溺爱导致他们的道德水平相对欠缺。教学中我们就要联合家长配合幼儿园教学,让幼儿在家里独立进餐、收拾碗筷、扫地、自己穿脱衣服等,培养幼儿独自生活、为他人服务的能力,以免出现幼儿在幼儿园是一种状态,在家里是另外一种状态。只有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同步,才能够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巩固幼儿的德育教学成果。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不分先后和主次的“同时发展”和“平均发展”,而是那些与“根本性任务”密切相关的素质要首先和重点发展,从而牵连并引起其他素质同时、相继、相同或不同程度的依次发展。所以,发展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循环往复一致无穷,从而形成整个人生发展的链条。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轻易完成的;它必须经过一个时段艰苦磨练的历程之后,其原有的心志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完成发展过程。再有,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全面发展 同时发展平均发展 根本性任务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建国以来,我们就提出过:“五育并举”、“六个学会”以及最近炒的非常热的“多元智能”理论等。这些观点,都是教育家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从实践或理论的角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无疑有其正确性;但它们的内涵是否全面,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直抵教育的本质,是否能通过已有的教育实践而得以实现,仍有大量的未知。因此,我们认为目前在理论范畴内还没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界定,更没找到令人一致信服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效途径。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批活跃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正在用他们扎实而有力的行动,试图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尚存争议教育命题: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探索和观点的激烈碰撞,目前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基本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本质)。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根本性发展任务”,这就自然规定了不同的素质要求。人在学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就是“发展学业水平和能力”;为达此目的,学生必须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全部智慧(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克服各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获得人生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或者是为这些素质和能力奠定基础),随之也就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如果离开学生阶段客观存在的“根本性任务”,妄谈“人的全面发展”,就会使教育迷失方向,不但实现不了全面发展,还会重犯历史的错误。因此,学生必须以学业发展为主线,然后或者同时,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随之带动其它素质的发展,最终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还澄清了几个认识。第一,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根本性任务”不是主观想象和设计出来的,而是外在的“社会存在”要求的,离开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妄谈人的根本性任务都是超越现实而不能成立的。例如,在当前状况下,高中学生离开“高考升学”来谈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成立的。第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素质要求必将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化。一百年前对人的素质要求与今天相比肯定有天壤之别。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必将随着时代变迁而不同。第三,人在后一人生阶段的素质的获得是以前一阶段已有素质为基础,通过个人努力和克服困难来实现的;人在青少年阶段具备的素质对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而青少年阶段的认知能力是其核心素质,认知能力是通过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获得的.。
在弄懂全面发展的内涵后,关键是如何实现全面发展。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实践,基础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同样得出了极其一致的看法。第一、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主渠道,学业是主内容,学校是主场所”。这一点是由学校的性质、学生在校的时间及从事的活动决定的。第二、教师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教师全面的专业化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学生认知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认知的发展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艰苦的过程,完成艰巨的任务而后才能得以实现。因此,为学生设置的认知任务不能太轻松,否则形不成“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水平,实现不了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发展。这样看来,培养学生勤奋的品质和甘于吃苦的精神也是其全面发展的成功实现必不可少的途径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
动物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无论哪个生物类种都是在与不同年龄同类的交往与活动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人类作为生物界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也是群体生活在一起的。好群是人的一种先天本能,孩子渴望与同伴在一起也是本能,是先天存在的。然而,在我国,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了同伴群体缺失的问题。于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特有的问题。马卡连柯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①研究也表明,由于多种因素,在我国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交往的缺失,进而导致一些明显的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任性、依赖性强、胆小、自私及孤僻等。
如今,我国幼儿园的编班形式一直是严格地以年龄为依据的,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相一致的。②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孩子也是在一起的,也是集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与同伴和同伴群体交往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同伴群体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同龄的混合显得过于单薄、牵强,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2000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主席、国际知名幼儿教育家柯蒂斯女士访问中国时,就对中国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建议:如果能够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孩子们就能够互相帮助,使孩子在情感上和社会交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此,在国内很多幼儿园中开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幼儿园中进行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混龄编班或者让不同年龄幼儿在一起,开展一些混龄活动。
一、混龄教育概述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的是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群体教育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教育而言,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幼儿在与其他不同年龄的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其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从而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
现代教育主张民主和平等,强调群体和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总趋势。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改革的核心目标。混龄编班教育作为教育机构的一种组织形式,蕴涵着“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的。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他人进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交往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属于人的天性,即交往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基本需要。“就人的社会群体来说,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大小长幼’之间的相处。”③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交往的对象肯定不局限于处于同一年龄的人,个体在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构成的社会关系中才可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这是人的发展,甚至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必需。幼儿也是如此。
1、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社会认知是社会行为的基础,它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它以人和人的活动为对象,是对人和人行为的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证明,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了解别人会有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从而会出现许多阻碍沟通交流的行为。而混龄群体教育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在同一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从而获得不同的角色意识。一方面年幼幼儿有强烈的与年长同伴交往的愿望,他们对年长同伴的观点、意愿、情感表现的非常敏感,他们能听从年长幼儿在交往过程对交往情景及规则的认识与判断;另一方面年长幼儿也很希望能与年幼同伴交往,因为他们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强烈的“成人感”,满足自己被人肯定、被人承认的愿望,他们喜欢同伴的赞扬和追随。因此,在混龄同伴群体中,双方都能从积极快乐的角度认识与同伴的交往活动,探究积极有效的交往方式。混龄群体教育中的这些潜在的因素都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小小的只属于他们的社会,让幼儿能多方位、多角度地看待某些问题,这些都为他们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供了契机。
2、混龄教育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的影响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帮助、合作、分享、谦让、对他人负责及良好的角色扮演等行为。研究表明,由于幼儿心理具有由被动向主动发展的特点,使得其亲社会行为的技能发展是一个熏陶、感染与模仿学习的过程。“儿童约有60%的亲社会性行为是来自同伴。”④因此,混龄同伴群体作为其生活的一个特定的环境,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实现提供了更有利的机会。因此,一些研究者指出:在一个有机会和被希望去帮助、照顾年幼儿童的文化环境里,孩子的亲社会性行为更容易获得发展和提高。
具体地讲,混龄编班教育首先能有效促进幼儿合作、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的发展。幼儿异龄同伴群体间,由于天然的年龄差异,年幼儿童更容易诱发年长儿童的友好意向。年长儿童在指导、帮助年幼同伴的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他们帮助了别人,既得到年幼儿童的认同、羡慕和崇拜,又得到成人的赞扬和鼓励,这样会更加强化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而年幼幼儿在与年长同伴一起游戏与生活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学习的机会,得到了照顾和帮助,减少竞争压力给心理形成的冲击等。
其次,混龄编班教育还有利于幼儿角色扮演能力的发展。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会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具有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幼儿的混龄同伴群体如同社会的雏形,幼儿彼此之间如“兄弟姐妹”一样共同生活着,这无形间便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角色体验的机会,使其角色承担能力和角色定位能力得以更好地发展。
3、混龄教育对幼儿情感能力发展的影响
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对情感进行体验、交流和调控的能力。人类社会学表明,智力和情感是人特有的两项能力。而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它是社会个体在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其它社会个体或团体的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地,社会个体对情感体验、交流与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交流中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现代社会,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社会带给人们的冲击性也更强烈,这就使得情感能力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混龄群体相对于单一的同龄群体而言,增加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他们在交往中的角色、位置、心理体验、沟通方式的变化,使他们不得不不断地适应和接受角色的变化,这就给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挑战。因此,混龄群体之间的交往与幼儿情感能力之间存在固有的、内在的契合性,它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与现实社会相似的但又与幼儿的承担能力相匹配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首先,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情感体验的机会,有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情感体验是其它感情能力的基础,人的心灵只有具备了感受各种情感的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情感,其它的情感能力才有行为的对象。因此,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在混龄群体交往中,幼儿除了能感受到自由的交往氛围外,较同龄群体交往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如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嫉妒;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怀、爱护、轻视等。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更大的冲击,为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实验研究,并如期的按照计划完成实验任务。在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方法上,幼儿园有效地利用优势,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家长积极地配合幼儿园工作,家园携手,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的能力,同时使幼儿园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质量都呈稳步上升趋势,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愈来愈好。
在这次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从两方面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指导,并总结了一些做法,提出了有效的策略。
一方面我们针对个别家长进行不同方式的有效沟通,使家长能及时对幼儿的成长了解,唤醒家长对教育态度的觉悟,促进教养的观念转变,更能增进多方面的理解,获得对家庭教育更多的启迪。关注并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使幼儿能健康的成长。
策略
一、开展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亲情平台,增进感情。每位父母,都希望与子女加强沟通,幼儿园各班级每学期对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我们设计了多种小型多样的亲子活动。有“创意的家庭”——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玩具;有“快乐的家庭”——家长与孩子包饺子活动;有“健康的家庭”——家长与孩子起跑跳活动;有“创学习型家庭”——家长与孩子一起剪纸粘贴等活动。引导家长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幼儿园从环境的创设、材料的准备、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快乐的亲子活动中,幼儿会强烈的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也就进一步强化了和父母的亲密感情,对一些平时工作繁忙的年轻父母来说,他们倍感珍惜。不仅使家庭成员在一起分享其中乐趣,也无形增加了家长教育和帮助幼儿的机会。同时教师对家长提出要求和希望,希望他们在家中也要常陪幼儿活动游戏,更能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通过让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正确评价孩子的发展水平,从而确定合理的期望值,通过幼儿与父母的沟通,增进幼儿与父母的情感,建立教师与家长合作、尊重、平等的和谐关系,促使家长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进而成为有效合作者。
策略
二、开放家长园地,提供更加直观的教育方法和观念 为了让家长及时全面地了解幼儿园教育目标,配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在各班教室门外设计一块教学园地板报,幼儿园以季节为主线,及时将幼儿园的教育动态、教育信息进行公布等;像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思路;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幼儿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内容有的是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方面的、也有的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避免哪些常见的错误等等,让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引领家长走出教育孩子的困惑和误区。还有班级在开展每项主题活动之前,教师都把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醒目地展示在家园联系栏上,让家长和孩子先有目的地关注,并设立温馨提示栏,请家长协助完成目标。
策略
三、搭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及时有效沟通。现代通讯设备:电话、短信、邮件、QQ、博客等,也给现在的家园沟通和共育带来了不少的方便,解决了有些家长因工作的原因不能及时与老师面对面沟通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友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人们的交流和联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网络交流是教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它不仅能丰富家园合作关系,而且能补充家长和教师个体化交流互动信息。在交谈中,通常教师简要、全面地反应孩子这段时期在园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作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家长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入园后或近来的变化与长进,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园里的希望。双方共商下一阶段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这样的交流拉近了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也加深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也有教师运用网络系统建立了家长QQ群,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家长们在这个群里相互交流和讨论着孩子的成长、学习等等话题。我们不仅对个体家长进行教育指导,而且还面向全体家长,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帮助。
策略
一、创办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树立大教育观。
为保障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对幼儿的行为教育,我们组建了“幼儿园——家庭教育联合委员会”,由家长直选产生园级和班级两级委员,为家长资源开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家长委员会的成立,给家园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园级家长委员会是由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对幼儿园有什么要求、疑问、意见和建议,可以向家长委员会反映,再由家长委员会把这些信息及时、真实、全面地反馈给幼儿园,同时督促幼儿园在一定时间内回复,是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家长和幼儿园之间进行平等的、经常的沟通与交流,疏通家园双方沟通的信息通道,传递和交流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缩短了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并能够协助幼儿园更细致、更全面地开展家长工作,指导家庭教育的开展,挖掘家庭潜在的教育资源。
每班选出几位热心,平时时间充裕,有良好育儿观念的家长组成班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就是老师的智囊团,不仅可以参与幼儿园大型活动的组织实施,还可以帮助老师解决平时遇到的棘手问题,开展班级活动离不开家委会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介入园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参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活动,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幼儿园的管理现状,并对我们日常工作的实施和园务计划的落实进行监督。主要内容包括直接参与幼儿园职代会、幼儿园督察、幼儿园膳食管理与网站管理等。主要方式有:家长督察制、开放评价制和家长议案制等。
为了更好的指导家庭教育,幼儿园开办了家长学校。教学内容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给家长上课,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家长年龄、家庭背景、职业、文化程度等不同层次,采取集中、分班、讨论等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热点说明教育道理,提高教学时效。
通过一些专题讲座,使家长们明白了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能及时掌握新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活动,促进家教水平的提高。
策略
二、定期举办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家园接轨,解决共性问题。
1、每学期初的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本学期保教工作的重点,及幼儿在本年龄段应积累的经验,向家长提出配合幼儿园工作的一些建议和要求。
2、学期末的家长会,一般采用幼儿教学内容展示,幼儿作品展览、孩子的才艺展示等,让家长更直接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特色,进而使他们了解家园配合的重要性,让成功的家长谈谈教育孩子的经验和体会。
3、临时性的家长会。一般是就临时出现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并讨论如何解决,取得家长的配合。
主题家长会。比如《抓住幼儿的关键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通过教师提问什么是幼儿教育?让家长们讨论你觉得孩子在幼儿园主要是学什么?让家长知道3-6岁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一起分享学习“关键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独立性、坚持性和积极向上的品质,对孩子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家长会是幼儿园和家庭交流平台的互动模式,无论哪种形式的家长会,教师首先选择家长一些最关心的问题来切入,然后根据切入点,引发家长思考、发言。让家长们在热烈的讨论、展示、分享、学习中增强着凝聚力,从而引导家长看到汇报交流背后的真正意义。也解决家长平时所面临的对孩子教育有心却用不到点子上,有劲却使不上力的困惑,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能让家长乐于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长会中。教师们以心与心的交流也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幼儿园每月最后一日定为家长开放日,这一天,家长可以随时到幼儿园与老师交流,也可以随时进课堂听课,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园的学习、活动情况,可以与孩子的老师作深入交流等,让家长了解教师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与指导,看到孩子在园的表现。这样直观、具体的行为指导,使家长在活动中获得了正确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方法,逐步了解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对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行反思。每次家长开放日,总是迎来众多家长的参与,开放日的建立,深受家长的喜爱。实实在在的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了指导。
策略
三、家长助教,协同教育结硕果。
一、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
不少人认为, 幼儿的音乐教育就是教他们学习一种技能。事实上这种片面狭隘的早期定向技能传授, 是对幼儿音乐教育目的的歪曲。幼儿音乐教育只是对儿童教育的手段, 不是目的,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早期音乐教育, 使幼儿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 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 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善人格到极优秀的程度, 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早期音乐教育, 就是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 发掘幼儿的潜能, 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 进行的应该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育, 而是对人的培养, 应创造机会让孩子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和探索。当他有了一定的音乐能力之后, 再结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 引导孩子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情绪、情感和教育内涵,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二、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时期, 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近千名儿童思维发现, 如果人的智力思维在17岁达到高峰, 那么50%是在4岁以前获得的, 30%是在4岁到8岁获得的, 还有20%是在8岁以后获得的。人脑的发育在学龄前期已基本完成, 特别是0-3岁是人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在一生中最初3年所获得的经验丰富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脑的发育。这就告诉我们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而在早期教育中音乐教育始终被提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适时地进行音乐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为音乐教育, 有其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歌词的语言、表演的体态、演唱演奏的情感都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美感, 既能陶冶儿童情操、丰富其联想, 又能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就拿幼儿学钢琴来说吧, 当孩子一边看曲谱, 一边演奏, 用眼睛摄取音符, 反应到大脑, 大脑又指挥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个部位进入演奏状态。这个过程既动了大脑又动了手, 对于孩子来说, 这是一个复杂的体脑结合的高强度“劳动”, 它可以提高幼儿的八大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严谨的思维能力、大胆的表现能力、深刻的理解能力、良好的协调能力、沉稳的控制能力、杰出的指挥能力、优秀的记忆能力。由此可见, 音乐不仅有直接来源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 更是激发个体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启迪智慧, 提升多种能力,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早期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1. 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和完善。
人的大脑在功能上有着明确的分工, 左脑分管逻辑思维, 负责处理与分析语言、数学方面的相关信息;右脑除了部分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外, 对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较强。左右大脑是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的。所以, 只有把大脑的左右半球交叉并用, 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调运作起来,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大脑功能。我们对于幼儿进行早期音乐教育, 幼儿就会不由自主的合理使用左右脑, 使其得到平衡发展。这样, 不但使幼儿自身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细胞, 而且也挖掘了自身的智力潜能。
2. 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最基本的方式。有了语言, 也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心活动。所以说, 在幼儿阶段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很重要。如果做父母的在幼儿时期没有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 也许会遗憾终生。而音乐教育的实施则为做父母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 幼儿平常听到的一些歌曲和自己所学歌曲日益增多的时候, 他们也许会无意识的随口哼哼几句, 或者还会将几首歌编唱在一起吟唱。这时做父母的应该有意的去鼓励和引导他们, 使他们体会到用语言的快乐所在。这种快乐的学习方法, 是对幼儿进行教学的有利手段, 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 有助于幼儿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
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 幼儿满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上, 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美丽鲜艳的色彩可以满足儿童视觉的需要, 而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孩子对音乐的感知绝不会只停留在听觉上, 而是在听觉的带动下投入整个身心, 使身体的运动与旋律、节奏产生共鸣。同时, 音乐能使孩子享受一种深深的爱, 使孩子的心情充满欢乐。这种情绪会促使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 能够调血流量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 有利于孩子的记忆、理解、想象、思维等各种能力的发展。加之孩子在参与唱歌、音乐游戏、舞蹈等活动中, 视觉、听觉、触觉、及整个机体都必须处在协调一致的积极状态, 所以就训练了孩子的思维、注意和记忆, 启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有利于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感及审美趣味。
音乐是幼儿精神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维生素。音乐作为最具有感情的艺术形式, 在培养幼儿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妙的音乐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 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音乐以其音响本身的美, 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陶冶他们的情操。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 幼儿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 他们还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感受, 所以儿童发自内心地喜欢音乐, 以至于常常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 其自身的动作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的美感, 给人带来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锵, 让孩子在获取音乐美的享受中, 满足了精神的愉悦和审美趣味的提升。
5. 有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
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 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性格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 才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音乐教育对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作用时, 并不靠强制的方式, 它依靠的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 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例如《一分钱》这首儿童歌曲, 没有刻板的说教, 而是以一个儿童的口吻, 叙述了他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经过, 以天真活泼充满稚气的语言赞扬了拾金不昧的美德, 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加之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舞蹈中的动作安排, 音乐游戏规则等等, 都使幼儿在一种愉悦的形式中, 养成自愿遵守规则、自律、自我激励的习惯。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 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 学习与他人非语言的交流, 默契合作, 学会理解、接纳和欣赏他人, 无形中促进了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
总之, 早期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 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音乐活动的价值, 并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音乐教育, 摈弃以往那些在音乐活动中一味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幼儿参与、体验音乐的错误做法, 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音乐教育的功用, 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时代, 2009, 06.
[2]都市家教, 2012, 08.
一、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音乐活动
我班幼儿年龄普遍在3-4岁之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将音乐活动的重点放在对幼儿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热爱上。传统的音乐活动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学形式单一,老师唱一句,幼儿学一句,忽视了对幼儿的兴趣培养和审美教育,容易让幼儿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阻碍了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在音乐活动课中,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吸引幼儿。如让幼儿朗读儿歌、按节奏拍手、根据儿歌内容做游戏、讲故事等培养幼儿的乐感、节奏感,让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如朗诵唐诗《咏鹅》:鹅鹅鹅 XXX ,曲项向天歌X X X X X-,白毛浮绿水XXXXX-,红掌拨清波XXXXX-。这首诗歌在朗诵的过程中涉及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两种节奏,我和幼儿一起随着节奏做动作,随后让幼儿根据儿歌自主进行表演,达到了培养幼儿音乐学习兴趣的目的,实现了多元化教学。
二、借助主题活动开展音乐活动
今年5月,我借助迎接“母亲节”这一主题活动,教授幼儿儿歌《我的好妈妈》。在活动前,我首先引出活动的主题,让每个幼儿都先说说自己的妈妈,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授儿歌的过程中,我渗透了如下问题:“妈妈在家里都为我们做些什么?” 让幼儿分别扮演妈妈、爸爸和孩子,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妈妈不在家或是出差了,我们怎么办?” “妈妈回来了,我们能帮她做些什么?”结合儿歌让幼儿进行自由的表达和讨论,从而实现了在主题中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
三、在游戏中开展音乐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的教育契机。在一堂题为《三只小鱼》的音乐游戏活动课上,我将美术、手工、创作、表演等融入音乐教学中:先让幼儿自主观察鱼缸里的小鱼,我在一旁对小鱼的习性、生活特征进行讲解,加深幼儿的印象;随后让幼儿画小鱼;再让他们扮演小鱼,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演出小鱼的特征。幼儿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地表演着。活动中,我不断给幼儿以鼓励和赞许,让幼儿得到了真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继续创造、表演的激情。在这堂音乐活动课中,我不仅教会了幼儿儿歌,还开发了他们的多元智能。
幼儿的良好发展是以身体的健康为基础的。为此,我在音乐活动中加入了许多有利于他们身体健康的活动内容,如《幼儿动物模仿操》、《幼儿韵律操》等。通过音乐与体育活动的结合,既培养了幼儿正确的身体姿势,提高了他们机体的适应能力,又加深了幼儿愉悦的情绪体验,放松了身心。
四、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贯穿音乐活动
《纲要》指出:对幼儿的教育要贯穿于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贯彻的:早晨用欢快的舞曲迎接幼儿到来,让幼儿高高兴兴地走进幼儿园;站队时选用《小步舞曲》,让幼儿在轻快、跳跃的节奏中快速整齐地站队;上课前用《太阳光金亮亮》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产生兴奋点;睡觉时则播放舒缓的钢琴曲,帮助幼儿很快进入睡眠状态……这样,音乐活动便贯穿在了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总之,音乐是幼儿离不开的伙伴,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我们教师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激发幼儿的良好音乐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
湖市新多艺术幼儿园
胡惠琴
内容摘要: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从中感受舞蹈的愉快。通过对舞蹈的充分表现,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享受着音乐的美、动作的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与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激发兴趣、灵活教学、大胆创编三方面来论述通过舞蹈活动,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灵活教学、大胆创编
正文:
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
一、精于选材,增强幼儿舞蹈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他们的这些话都说明兴趣的重要性。幼儿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幼儿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愉快的体验,幼儿就会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幼儿舞蹈也是这样,必须让孩子从兴趣开始。幼儿对舞蹈有兴趣,这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呢?
1、精心选材,以曲动人。
(1)选些具有鲜明特点、易于被孩子们接受的音乐,也是她们经常听到的儿歌、流行歌曲、动画影视歌曲。。。在播放音乐同时让她们去模仿或自由的发挥想要表现的人物或事物形象,培养她们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初期达到敢于表现自己,敢于随着音乐起舞。选用幼儿熟悉的音乐,使幼儿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激发起儿童学习舞蹈的欲望。
(2)、用心启迪,以情感人
教师要投入在孩子的世界里,要不断引导她们去想象、去表现。教师注意语言和表情的魅力,如:舞蹈《舞蝶》教动作之前先让孩子们去想象一下蝴蝶的美丽,给它穿上五彩的上衣,在花园里翩翩飞舞。有时侯教师就象个魔术师让孩子们发现舞蹈的魅力的多姿多彩的。
二、慎重选材,以趣引人
开设特色课堂不光是一味的练习基本功,我们可以以活动、竞赛、表演的方式去完成系列教学,如学习歌舞《姥姥门前看大戏》,我为幼儿假设了一个看大戏的场面,假设我们都在看一场电影,里面内容有喜悦的、伤心的、生气的、恐怖的。。自己先把表演做出来,然后用语言让孩子们循序渐进的进入到各自的角色里,紧张的紧张、高兴的高兴、伤心的伤心、生气的生气、把日常工作中的喜怒哀乐用上,让她们知道舞蹈来源于生活,它就是生活的再现。
为幼儿选择她们喜爱的、适合的她们年龄特点的音乐,使幼儿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激发起儿童学习舞蹈的欲望。选择生活中的题材,激发她们跳舞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认识和理解,又可以陶冶幼儿的性格和品德。当他们进入缤纷的音乐天地,进行韵律活动、歌表演、舞蹈时,动作就会显得特别自然、协调、优美。在手舞足蹈中幼儿能感受音乐节奏,辨别音乐性质,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与美的熏陶。所以说舞蹈对幼儿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组织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地生长发育,同时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
当幼儿对舞蹈有了浓厚的兴趣,还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二、巧妙设计,激活幼儿舞蹈的创造性。
1、展现情境性。
要为幼儿创设必要的学习舞蹈的环境,如时间、场地、服装、学习材料等;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舞蹈比赛、表演;让孩子积极地让孩子走向更广阔的舞蹈艺术的天地。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主题体裁和表现形式,幼儿在学习、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和鲜艳的服装道具,这一切不仅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生活情趣,而且在幼儿的听觉、视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在得到艺术美陶冶的同时,不断提高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
2、加强趣味性
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幼儿的心灵,在示范、讲解时,要尽量把最准确、最优美的表情、动作显示给孩子,让艺术的魅力使孩子陶醉在美的海洋之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又比较喜新厌旧,所以,在指导幼儿学习舞蹈时,在基础训练阶段,必须要加强趣味性,教师与孩子共同做舞蹈游戏,排舞蹈小品,活跃孩子的学习气氛,丰富其想象力。
3、力求形式多样性
在学习进程的按排上,可将民族舞蹈、芭蕾舞、体操等交叉安排,以便使孩子能为断的有新鲜感,有利于幼儿对舞蹈艺术的融会贯通。幼儿舞蹈的体裁、主题、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幼儿通过对舞蹈的观摩、学习、等活动,既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又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创造力。
汨罗市新市镇小精灵幼儿园
吴会群
幼儿保教工作质量,关系到幼儿园的发展和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保教工作向来又是幼儿园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努力提高保教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保教质量是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我园历来重视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质量,努力从各方面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创设良好的环境,为保教工作保驾护航
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环境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加大资金的投入改善硬件设施,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时代气息,充满童趣、充满人文关怀的整洁、温馨、舒适而优美的环境。特别是标准化建设工程的落实和完成,为幼儿的生活、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教师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二、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是保教工作的关键
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切入口,通过考核机制,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师资素质。通过分层指导、梯队式培养、师徒结对、教学研讨课的承担等途径,发挥传、帮、带作用,锻炼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素质。引导青年教师大胆尝试公开课,认真反思,使自己在教学上逐渐走向成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多十倍”。坚持学习、乐于学习,让学习成为习惯,有了 1 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才能有现代幼儿教师的智慧,才能稳稳地接着孩子抛过来的球,再漂亮地抛过去。
(一)园本教研,给予教师最好的福利待遇
一所幼儿园给予教师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和优厚的待遇,还应该为教师生命质量提升提供有效途径。我们的理念是:把培训当作给予教师的最好待遇!
在实践前提下,在反思基础上,搭建起教师交流的平台,提供互相对话的机会——园本教研。在园本教研过程中,追求充满激情的教研效果,创设和谐民主的教研氛围,采用便捷高效的教研手段,实施激发开放的教研策略。以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教研过程,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手段,发挥老师潜力和创造性,让教师感受到研究带来的乐趣。
(二)团队建设,教师发展的沃土
以集体学习、研讨、竞争的方式,营造浓厚的集体氛围。通过经验分享、互相探讨、合作学习、友好竞争等,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共同提高。在团队这片沃土上,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各教研组争相斗艳。新教师迅速成长,面对现代化教育发展需求,她们逐渐成熟起来了。青年教师钱海春由一名刚出校园的大学生,如今是县幼教骨干班的学员,在县举办的自制教玩具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县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三)实践反思,教师发展的手段
现代幼儿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具有对教育活动有反思、分析、发现和实践的教育研究者。鼓励不同层级水平教师不断寻找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教师们多篇“反思札记”中,大量的素材,闪现的灵感,成为教师们成长的第一手资料。
(四)科研能力,教师发展的助推器
科研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审视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们运用《纲要》理念,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反思、讨论、分析保教工作,开展相关微型课题研究,寻找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保教工作更科学性和合理化。
三、创新幼教模式,提升保教质量
(一)感受活动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幸福
注重因材施教,重视活动的过程,努力为幼儿提供促进其发展的各种支持,不断满足幼儿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渴求。在活动区内、户外场地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学习、游戏,那成功的喜悦,那阳光的笑容,让人感动而欣慰。孩子们感受着活动的快乐,享受着成长的幸福!
(二)以阅读教育为载体,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借助阅读教育的手段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凸现办园的内涵和特色。面向全体幼儿,密切联系家长,以环境创设为抓手,开展幼儿阅读潜能开发的实践和研究,激发孩子们对阅读 浓厚兴趣。
着眼于共同生活、探索发现、表现表达的全面实现。孩子们活泼开朗、习惯良好、善于表现,积极主动而富有创造性,身心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三)科研兴园,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始终以科研为先导,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从县级课题的相继获奖,到微型课题的全面开花,呈现出“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的良好态势。如今,全园县级课题二个,园级课题六个。教师们正在认真地实践着,研究着。
(四)家长工作,衡量保教质量尺度
衡量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高低,家长工作是一把重要的尺度。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了一个家长就赢得了一百个家长,放弃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一百个家长。谁把家长工作做得扎实、到位,谁就能抢占幼儿教育的制高点,从而获得社会的肯定和认同。
【关键词】游戏 幼儿教育 价值
一、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与行为
幼儿时期是良好品德培养的奠基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
(一)游戏可以促使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怎样使幼儿了解和适应集体生活,并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遵守规则,是非常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如通过“猫妈妈和小猫”的游戏,幼儿可以愉快地习得轻轻进入房间入睡的行为习惯;通过“娃娃找朋友”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独立睡觉、躺下就能安静闭眼的好习惯;通过“玩具找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正确收拾玩具,并放在固定的地方。总之,幼儿在游戏情景中的学习由于避免了单调训练给幼儿带来的枯躁,可以帮助幼儿在反复练习中巩固良好的常规习惯。
(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游戏与劳动对幼儿来说联系甚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和对劳动者的尊敬,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与态度,并使他们获得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幼儿最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在游戏中加入许多劳动的动作,比如给娃娃穿衣服、做饭菜、洗碗、打扫卫生等;在“小吃店”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橡皮泥做各种糕点,还可以模仿营业员热情接待顾客;在各种结构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坚持较
长时间,学习工人叔叔造房屋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亲自制作游戏中需要的东西,使结构游戏与劳动融合在一起,培养幼儿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如幼儿在建造公园的游戏中,可以用积木、胶粒、硬纸片等多种材料建造“儿童乐园”所需的活动器材、“餐厅”所需的家具。
二、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认识周围生活是通过感觉器官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因而训练幼儿的感官,发展其感知能力,让幼儿学会用眼、耳、鼻、口、手等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特征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但是单一枯燥的训练,容易使幼儿厌倦,影响效果。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边玩边练,则很有乐趣,既有助于扩大幼儿的眼界,激发其认识环境的兴趣,同时又能提高其感知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应充分注意游戏的运用,使其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有力途径。教师可以积极开辟游戏角,根据主题活动的要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满足其游戏需要。如教师可以在“小商店”这一游戏环境中,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废旧材料,让他们自制糖果、蛋糕、小玩具等。这对幼儿来说是十分感兴趣的。“商店”还未开门,他们就早早排在门外等候了。幼儿把这些材料“购回”,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处理,同样的材料在不同幼儿的手中就会有不同的用处,这对发展幼儿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有积极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对生活的反映并非是简单模仿,而是在表达自己的愿望,将所了解的各种现象重新组合,并加进自己的构思。这种积极的认识活动对幼儿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游戏也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好形式。为了达到幼儿园语言教育对幼儿提出的学习正确发音及积累一定词汇的要求,教师可以适当编制一些语言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如教师可以设计“到老师家做客”“小鸡和小鸭”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zh、ch、sh、n、l、g等不易发准的语音。
三、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
游戏能激发幼儿美的兴趣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玩笔”等游戏,让幼儿在运用各种彩色笔(如油画棒、粉笔等)在纸上或黑板上自由涂画与玩耍中认识笔,而且培养用笔画画的兴趣;教师可以经常组织音乐游戏,让幼儿在随着音乐自由舞动中激发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锻炼大胆表现的能力。游戏可以陶冶幼儿的情趣,培养幼儿审美的能力。
如组织幼儿在大自然中游戏,进行“找春天”“找出相同的树”“给树叶找家”“和树(花)对话”等活动,让幼儿在了解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彩色纸、油泥、浆糊等材料,方便幼儿随时取放,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做蝴蝶、小花、彩链、彩条等,这不仅可以丰富游戏内容、用幼儿的作品布置教室环境,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及时展出自己的作品,在相互评价中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能
幼儿身体对运动的需求,可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游戏可使幼儿身体各部分得到充分活动,促进其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发展,增强其新陈代谢的功能,锻炼其肌肉骨骼,发展基本动作。游戏是促进幼儿生理、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活动。
因此,在幼儿素质教育中,游戏成了增强幼儿体能的有力手段。幼儿园课程规定幼儿每日三次体育活动,即早操、课后活动、下午活动。这三个时间段的体育活动尽管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教师都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加以组织和实施。如早操前进行“舞彩带”“套圈”“小拖车”等小型分散的体育游戏;课后组织“追人”“拍球”及利用大型运动器材进行的大运动量游戏;下午进行“春天的小动物”“我帮妈妈做事情”“摸摸大树跑回来”等与主题活动相呼应的体育游戏,让幼儿练习走、跑、跳、平衡等基本动作,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体育实施的有力手段与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游戏可以成为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教师在深刻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与充足的游戏时间。综上所述,游戏可以成为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教师在深刻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与充足的游戏时间。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马卡连柯全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
[2]刘艳春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探析.学前教育研究,2007:5
【对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有感】推荐阅读:
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要求06-25
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11-06
混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11-21
对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几点看法07-08
对一些幼儿教育名言的思考10-27
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01-14
对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10-18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1-02
幼儿园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