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精选8篇)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篇1

各设区市教育(教师进修)学院,厦门市、泉州市、三明市教科院(所)、龙岩市、南平市、漳州市普教室:

根据闽教研[2011]017号文件,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举办的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暨高中地理教学和课件的现场观摩评选活动评比活动于3月27—30日在龙岩高级中学召开,评委对各设区市选送的高中地理课堂片段教学、录像课和课件进行评选,现将获奖教师名单给予公布,以资鼓励。

福建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二○一一年四月五日

附: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和课件的现场观摩评选活动评比结果

课件展示评比结果

特等奖

地球的运动

许建军 惠安第四中学

光照图的图形转换

陈竞宁 福鼎第六中学

一等奖

常见天气系统

郭俊杰 三明市第二中学

气压带和风带

朱宗伟 莆田第六中学

山地的形成兰兴宝 龙岩高级中学

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邱金华 建阳市第一中学

二等奖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池年中 厦门康桥中学

热力环流

叶孝英 闽侯二中

赖东海 漳州平和正兴学校 山地的形成片段教学评比结果

特等奖

王颖 河流地貌的发育

福鼎一中 徐栩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厦门双十中学

一等奖

林秀春

建瓯一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经济因卢施恩

石狮石光联合中学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林王进

农业区位选择

中学

张琼 洋流的分布

龙岩高级中学

缪尧平、曾呈进 陈聪颖、李依铭 杨旭、何丽华 蔡仲谋、李家远 吴峰、王信文 连文明、郭燕玲

二等奖

马剑涛

龙岩长汀二中

自 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李坤峰

莆田一中

人口合理容量 陈辉煌

漳州一中 气压带和风带

徐浩 褶皱山

三明九中

刘荣堂、杨永智 陈炳莲、曾金富 周惠娜 李春军

课件评比结果

特等奖 陈德荣

永春华侨中学 2 池年中

厦门康桥中学 3 方舟易、郭月红

厦门二中 4 叶孝贵

闽侯二中 5 苏燕燕

福建师大二附中

一等奖 卓余忠

宁德一中 7 刘海波

龙岩永定一中 8 黄文博

龙岩二中 9 范渊志

漳浦一中 10 陈良豪

三明九中 11 赖启辉

龙岩高级中学 12 林雪花

仙游一中 13 林志辉

南安桥光中学 14 吴美芳

莆田十中 15 杜紫贤、李日永

厦门外国语学校 16 蔡秋烟

福州四十中 17 方惠昇

云霄立人中学

二等奖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运动 常见的天气系统

地球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河流地貌的发育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河流地貌的发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锋面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蔡蓉蓉 19 王桂英 20 魏国文 21 郑益班 22 黄秀枝 23 詹峰峰 24 叶小艳 25 曾道麒 26 赖勇宏 27 罗鉴清 28 林雅锋 29 陈纲

录像课评比结果 卢灵

黄群山

汤颖静

黄子健

邱洪斌

廖建勒

卢玲娜

曾呈进

陈纲

郑友强

刘伟祥

杨瑞香

王丽

方谊

黄少华

黄建法

郑福凯

叶君

张双龙

林碧

黄继成

龙海一中 常见天气系统 77 长汀一中 全球气候变化

三明一中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77 宁德市民族中学 地球运动

莆田八中 人口的合理容量 76 惠安荷山中学 河流地貌的发育 76 南平高级中学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75 永安一中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75 福建师大二附中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74 福安一中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4 建瓯一中 地球的运动

建瓯一中

山地的形成

特等奖

泉州五中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莆田五中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福建师大附中 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龙岩三中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等奖

厦门外国语学校 走进英中苑的世界地理 漳州厦大附中 农业的区位选择

永安一中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地理图像的判读技巧

福鼎一中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析判读与案例探讨建瓯一中 地球的运动 福州三中 太阳周日视运动 厦门六中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南安一中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莆田二中

气压带和风带

二等奖

云霄一中 热力环流 建瓯一中 区域农业发展 霞浦宏翔中学 热力环流

厦门十中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南安国光中学 农业区位选择 云霄云立人中学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莆田四中 热力环流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篇2

新课程改革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提高课堂效率为主要目标的, 全面发展学生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生为基础规定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以体现, 提高了化学教学的质量, 给社会培养出了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

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更明确, 走向了对学生有利的教学之路。新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课程改革中改变化学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

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学习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在化学课程的教学方面必须做到强调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决定他们的化学学习质量。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进度, 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是对化学教学的障碍, 所以化学教学中必须消除这些障碍, 让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2. 新课程改革中重视改变化学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基础, 整体、合理地设置高中三年的教材,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高中化学不需要太多的、大量的化学教材, 要整合学生用的教材, 知识不要太分散, 这样新课程改革中才能做到高中化学的高效性。

3. 加强学生生活和化学课程内容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中要改变化学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按照学生的需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化学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化学课程本来就属于自然科学类, 用不着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要以理解为目的, 然后在学生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1. 确定教学活动的灵魂。

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目标, 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化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围绕着教学目标授课, 就会大幅度减少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便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2. 利用探究性教学。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无论是化学教学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 首先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有了对化学的兴趣才能学好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化学课程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 在化学实验中探究, 从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规律。

3. 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就是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提倡有效的教学方式, 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谈到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又提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角, 教师灵活地进行教学, 这样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位教育家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在教学各个方面起的作用不同, 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会影响到教学氛围。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发扬教学民主, 跻身优化教学组织机构。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要做到让学生没有什么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跟教师一起进行研究。课堂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一言堂, 学生不敢提出疑问, 教师也不管学生的情况。所以,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要消除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表示自己的热情, 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有质疑, 教师要善于倾听, 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激励。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的激励艺术。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浅谈了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教学方向以及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运用这些策略就可实现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摘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针对当前化学教学的低效率性, 从探究性学习、合理选用课程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阐述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及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旨在指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向, 给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指导思想。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三化学教学方向,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林海生.新课程改革中高三化学的高效课堂教学[J].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1 (12) .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三语文复习 兴趣化 生活化 教学模式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把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各种举措,新一轮课程改革席卷全国。我校从2011年三月开始,倾力打造高效课堂。学校领导要求“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教学生”,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全校教师都必须按此统一模式上课,在评课中有些领导提出要求一堂课教师评讲不超过10分钟。我们一线教师每周不断地听课。我听了我们高中许多语文教师的高效课,让我陷入对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模式的深思。

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同行不管是在高中的二阶段,还是一阶段,都是急功近利地搞应试教育,高考考什么就教练什么,高考怎么考就怎么教练,高考考到什么程度就教练到什么程度(往往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切唯高考是从,从来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严重忽视生活这一“课文”的“例子”作用,违背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漠视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今我们高三语文教师草草完成新课早早进入复习,开始了枯燥乏味的应试教育复习。具体表现为复习资料加试卷代替语文教学,每天急功近利、冷酷无情、低效乏味地练了讲、讲了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甚至麻木不仁!同事们还不停地抱怨,都说语文教学就是对得起教师的良心,每天做个心不甘。看眼前窘状,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应该反思:

1.在教学理念上是否像语言一样与时俱进;

2.在复习的教学中你是否以人为本,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3.在复习中是否把准语文学科的性质,充分体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特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在学生学习语文时你培养他们什么样的思维,交给他们什么学习方法;

5.在语文的六种基本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阅读课、写作课、训练课)中你是否根据语文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

6.十多年的母语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怎样;

7.语文教学的结果评价的体系啥时更科学,人文性能够量化吗?特别是高三每次月考后在作文的评分上。

我通过这几个月来的听课,我发现学校提出的追求高效是不错的,我们学校领导从外边学来的教学经验对某些年级、某些学科、某些学生是适合的,但统一教学模式还是值得商榷。“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生教生”固然不错,目前我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仅限于课本知识,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的甚至脱离了生活。而对于高三语文的复习来说,怎样才能高效?如何把学校追求的高效跟学生的兴趣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在高三语文的复习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是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自身和学生的生活阅历充分发掘作者作品的相关生活,随时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一种实用型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有利于明确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合作,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目中有人,因材施教;有利于语文教学回归本源,走出浮躁,摆脱误区;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绿色备考;有利于教会学习,教会做人,全面发展。

既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如此重要,那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做呢?下边我就高三语文复习来谈一下看法。

首先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分析高三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我校高中学生95%来自农村,经济拮据,为改变命运从小苦读,对语文的学习仅限于高考总分中占了150分。学习时脱离现实生活,更无兴趣可言。在高三的复习中单靠背记,效率极差。教师如何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对这群农村孩子非常重要。

其次还得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和魅力。结合我们学生时的经历,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因此在复习时我们语文教师面对枯燥的专题知识更应像吕叔湘说的那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们在复习时要感到有乐趣,教师兴高采烈地在那儿教,学生精神抖擞、开开心心地在那儿学,效果自然就好了。所以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字的一笔一画,话语的轻重缓急,脸上每种表情,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都能荡起学生心里的涟漪,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兴趣,继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我们总有些语文教师喜欢抱怨语文难教,却从来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呢?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在如何提高自己的呢?

第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联系生活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安排,设置情景,以情激趣。把学生的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精神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教学之中。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更应这样做。在复习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病句、标点等专题时,应把积累指导生活化作为重心。例如在字音、字形复习时精心设置“咬文嚼字”、“以意变形”的趣味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时应把阅读教学生活化、兴趣化,作者作品生活化、兴趣化。在写作教学时,教师更应该把主题生活化,联系时事,把素材积累和语言积累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利用词典,充分利用教材积累思想內容、语言艺术俱佳的精彩语句或语段。教师有目的把学生喜欢的《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演讲与口才》、《散文诗》等优秀书刊变成班级图书,要求他们长年累月、高度自觉地做文摘作业,实现语言积累生活化。再利用教师的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设备,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绝大多数高三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很感兴趣。模拟直观,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模拟形象,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结合生活让学生揣摩这些画面,可以收到自然受感染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勤做幻灯片,利用电脑制灵活多样的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音像手段把教科书、课外书、生活这本大书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学会用心灵和生命来过滤素材,例如用“脱口秀”“新闻周刊”“焦点访谈”“今日说法”“围观”之类的电视节目,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而且让学生还能进行生动的描述或恰当的评判。用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比照、评判素材,去辩证地、多元地解读素材,实现素材积累的个性化、生活化。

第四、要在复习的每节语文课收到高效,教师必须找到并制造复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与兴趣的“勃动点”,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特别是每节课的导语设计,要生活化、兴趣化,要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要发掘现实生活中生动感人的事件、传记、名言、歌曲等学生喜爱的、颇具时代感的材料来设计,做到让学生心动之后再来复习知识;在占大比分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方法策略生活化,引导学生先从诗文的背景、作者的创作主张以及写作动机入手,与学生一道着意探究作者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等,而后微观着力,依据生活的情理着力探究课文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根由,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抓住诗文语言的表现形式,真真切切地感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所依据的人情世理,充分发挥例文的“例子”作用。在占半壁河山的写作教学中更要紧扣生活化、兴趣化。在面对课堂教读、课外历练两个层面时要求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依情据理引导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生活阅历走进作者的生活和作品内的生活,进而从作品、作者、读者、现实等维度更深刻地体验、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招用技的理由;课外历练层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学会用眼看“语文”,用口说“语文”、用耳听“语文”、用心感悟“语文”、用手历练“语文”,学会把读写、听说、积累等语文学习和探究行为生活化。

在高三复习中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比较成熟的兴趣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非一人一朝一夕之功可完成的,这需我们高三语文老师共同对此课题深入研究,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高效。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篇4

1.教师苦教, 教学模式单一

许多教师把高考应试做为语法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语法课的教学中重知识传授, 轻技能训练;重详细讲解, 轻反复练习;重书面练习, 轻口头练习;重语法分析, 轻语法使用;重掌握规则, 轻掌握实例。语法课的教学模式也拘泥于教师”提出语法功能项目——讲解规则及考点——学生做题”, 整堂课基本是教师在讲, 未给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环境。

2.学生厌学, 学不能用

学生把做题当作了语法学习实践的途径, 在语法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 主动探究少;机械训练多, 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 快乐趣味少。课堂中盲目跟随教师做笔记, 课后则按条条框框答题, 学生不仅不能用准确、得体的标准英语进行口头表达, 更写不出几句没有任何语法错误的完整英语句子。

3.语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许多教师抱怨语法规则讲得透彻详尽, 但学生依然不会解题, 更谈不上在语言中正确的运用, 语法课教得乏味;而学生则抱怨语法难学, 语法规则太多, 记不住, 不会用, 语法课学得无趣。语法课堂没有师生互动, 气氛沉闷, 教法学法单调, 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语法规则的能力并未得到培养, 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二、高三语法教学的科学定位

1.教学目标——“在用中学”

《新课标》提倡语法教学要从用的角度出发, 重在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不能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 而必须与逻辑思维、语言意识、篇章语境、题材体裁、词汇用法和文化联系起来。由此可见, 课程改革旨在强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既关注语法的规定性, 又重视语法的描写性, 强调语法学习应该为语言运用服务, 体现语法教学的“承载性” (语法结构是语言的载体) , “可行性” (哪些句子可以被交际者接受) , “得体性” (语法运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否得体) 和“现实性” (某种语法结构是否在现实中实际运用) 。高考考纲也明确指出要求考生能够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因此, 语法教学的目的应是运用语法来表现或实现某些功能, 完成对某些话题的表达。

2.教学设计——以生为本

(1) 回归生活, 化繁为简

教师在设置语法教学任务或呈现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语法现象及规律时, 应转变思维观念, 不要一味以本为本, 要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如教师在讲授语法项目时要沿用大量例句, 而教师选用的例句一般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①所学课文当中;②语法参考书中;③英语字典中。选取的例句通常难易不一, 大部分例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有些例句生词很多, 晦涩难懂。如果教师呈现出这样的语言蓝本, 是不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灵活运用其中蕴涵的语法现象的。如我在复习定语从句时, 就将这个语法现象依托于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教师与学生在交际中引导学生用定语从句输出语言, 如Mr. Pan is a teacher (who/that/whom) we like.He is a teacher who/that is strict with us.He is a teacher whose teaching experience is very rich.In a word, he is a such an excellent teacher as we all respect.等等。语言鲜活生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设置情景, 激发学趣

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说过:“如果没有语言情景, 那就没有意义, 也不能代表什么。语言也只有在实景语言中产生。”真正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使用中培养的。学习是发生于特定情境之中的知识的建构过程, 所学得的知识是惰性的还是积极灵活的取决于学习的情境与方式。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 学生学习必须处于与学习主题基本内容相关、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丰富情景当中, 而且丰富合理的情景使语法教学能在一种活的环境中轻松愉悦地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 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仍以定语从句语法课为例, 我给学生设定了一个任务:Use the Attributive Clause to describe any familiar person or thing you like. (no more than 2 sentences) 。因为是围绕学生熟悉的话题来运用定语从句, 学生兴趣很高, 有以班上同学举例的, 以老师举例的, 以奥巴马为例的, 达到了语法的活用。

(3) 自主探究, 全面参与

“自主探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 问题为中心, 研究为手段, 实践为途径, 过程体验为重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的议题由教师给出, 探究的形式可为两人组, 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成员由不同英语程度的学生组成, 以好帮差, 促进全面参与。教师由传统的自我讲授转变成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言形式,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种语言结构的Form和 Meaning, 再通过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 进而归纳出这种语法项目的结构特征和使用规则。这种“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的归纳法教学方式, 能推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 依托主题, 情感渗透

教师可将一个语法项目依托于一个主题当中, 让语法课有血有肉, 赋予它鲜活的生命。一堂有生命的语法课除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外, 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全的情感, 帮助学生发展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 特别是高三学生, 面对升学压力, 无论是学习情绪和生活情绪都极易波动, 作为教师, 应该把素质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贯穿到各种教学课型, 尤其是学生畏难而又非常重要的语法课教学当中,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如我在要求学生将简单句整合成定语从句时, 提供了一封针对高三学生考试多、考试成绩起伏引发的考试焦虑书写的信件, 让学生在阅读信件的过程中, 将部分简单句合并为定语从句, 学生在整合定语从句的同时, 也落实了情感目标, 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三语法教学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高三语法教学的具体做法, 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 呈现了语法教学“在用中学”的教学目标和“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英语语法教学,“在用中学”,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篇5

关键词:试卷讲评课;教学实践;调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6-0023-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11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江苏已实施近五年,高考也进行了相应改革,高三对新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复习,试卷习题讲评课就成为高三复习一种常见的课型,新课程标准下试卷讲评课如何才是更有效的教学?传统的试卷讲评课教师常常是按题号顺序逐题讲解试卷,讲不完下节课接着讲。教师一人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这些传统的做法与新课程理念相差甚远。新课程标准下试卷讲评课除了根据反馈测试评价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之外,还要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对试卷讲评课进行了“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尝试,收到了一些效果,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在这里一起陈述出来。

二、教学实践

1.选取对照班、实验班

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三年级有九个化学班,是平行班级,平时成绩几乎没有什么悬殊。江苏对高考进行了改革,化学成绩是以等级为计算,每次月考成绩比较中,九个班级学生化学A+、A、B+、B、C等级都相差不大。笔者以自己所执教两个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和其他同事执教的七个班作为对照班。

2.学生讲评课

(1)组织学生自主命题

把实验班级分为A、B、C、D、E五组,并选出组长,分组充分考虑到成绩和男女比例,尽可能使五组的学生组成一样。高三复习是采用按章节进行,每章基础理论知识复习完后,笔者要求每位同学自主命题试卷,试卷题目为10到15道,试题可以自我命题或从教学辅导资料上选题,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能力提高题,能基本覆盖本章的知识点,难度要求适中,不准出现过难或过于简单的题目。试卷出好后,先交教师浏览,只要看没有过分出格的试题,就将A组同学试卷随机发给B组同学做,同样递推,B组的试卷交给C组,C组给D组,D组再给E组,最后E组转到A组,这样就是每人做一份试卷。到下次再用不同的递推方式进行做题。做完后由出卷人根据正确答案与做卷人交流并讲解,同时做卷同学将试卷中最好的两题推荐给组长,组长带领本组成员一起讨论,从中选出最好的五题交给老师,由老师选出十道题作为优秀试题,出现这些题目的试卷为优秀试卷,记入成长记录袋中。

(2)组织学生讲评试卷

试卷讲评课,就对选出的十道优秀试题进行讲评,由提供试题的同学先将试题用多媒体投影出来,然后在黑板上讲解,在下面听的同学对题目的疑难点进行提问,对提出的疑问,由出卷同学当众回答,同时也让拥有新颖解法同学提出自己的解法及其思路产生过程,之后老师对疑问点回答不到之处给予解释,并总结评价本题。在评讲试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表达自己思维过程,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允许并倡导学生对“评价”做“反评价”,即便学生的思维有误,也鼓励他们尽量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清楚地了解其学习中的困难究竟发生在何处,使学生在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所悟,有所收获。

3.教师命题试卷讲评课

高三复习必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章节总结、摸底、模拟考试,这些试卷为教师命题试卷。对于这类试卷学生做完后笔者及时批阅,同时在批改、统计、分析好试卷后,让学生自己先去纠错,纠错不出来的试题在小组与同学交流切磋,如果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还有困难或虽能完成但方法不太恰当,在小组有争论的试题,由小组长汇总向老师报告。针对这些的题目,如果有几个小组提出,以老师为主,在课堂上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探究方法;如是个别小组提出,在课堂上,由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讲解,后一起讨论解决。解决这些试题,决不因图省事而直接把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学生。

三、教学效果调查

1.化学成绩调查及原因分析

(1)化学成绩调查比较

在进行试卷讲评课教学尝试后,五个月后,学校举行了高考模拟考试,笔者把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化学成绩按照学校的分段情况做了比较,发现实验班的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下表是实验班分数段人数和另外八个班级每个分数段平均人数的对比:

(2)化学成绩原因分析

从化学成绩的结果来看,实验班的学生化学成绩明显好于普通班,特别是在高分段人数上,这点说明用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从低分来看学生的人数竟然比普通班的人还多,对这现象笔者感觉费解,特地对三位学生进行了解,原因是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常常混水摸鱼,得过且过,加上这种方法督促力度不够,才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

2. 问卷调查及分析

(1)问卷调查

笔者在试卷评讲题课教学探究活动实践五个月后,对笔者执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是不记名调查,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非常合作,态度比较认真。下面是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各选项所占学生的比例。共发放学生问卷120份,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19份。

表1我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2)问卷情况分析

从问卷情况看,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也比其他班级学生要大的多,这必然使习题评讲课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富有新鲜感和挑战性。“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学习的效率就会自然提高,学习成绩也一定会好。其次,由于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任务是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增强了同学之间交往的能力,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这符合新课程要求教育要培养出善于交往、适于合作的新型创造性人才的标准。另外也发现学生对化学的时间投入也有所加大,这是由于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高了、兴趣浓了,对做化学习题的兴趣也提高了,当然这样的教学尝试也可能多少给学生加重了负担。第5项调查说明通过实践,学生对学习化学态度端正程度有了大的提高,这说明这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尝试,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在教学实践笔者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学生采用的试题有时质量不高。学生往往照搬课外辅导资料,很少有自己的创新试题,选出的题目常常偏难或不具有代表性。其次,有些学生对这活动认真程度不够。有个别学生常常是应付了事,个别小组存在“搭车”现象,有的小组组长缺乏工作热情。第三,课堂秩序有时不好。学生讲述时,有的学生不注意听,有时讲述者声音小、语速过快、吐字不清;有的回答问题的学生态度不认真,造成课堂混乱;有的学生只是自己讲,不与听的同学交流。第四,一些学生与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他们认为老师上课不讲让学生讲,这样对时间很紧的高三是不可想象的,一些人向学校反映,使得学校领导也产生了质疑,这给工作造成困难。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自己总结、归纳的锻炼,长期被动学习已成为习惯,还在学生长期之间缺乏合作、缺乏互助,需要教师的指导,鼓励、督促,教学尝试也需要教师常与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关系到教学活动的进程与成效,更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在该教学方式中教师由一个前台的演员变为一个后台的导演和监督者。作为教师不可完全放手不管,需要认真督促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学生主动的习惯需要教师积极主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范蔚编著.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69~170

[2]张向葵,吴晓义主编.课堂教学监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3~10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化学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篇6

一、创设问题式情境

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最常用的情境式教学就是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开始教学内容的前期,教师就要充分分析和解剖教学内容的本质,只有当自身明白相关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法。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初中英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在学习中寻找相关问题的答案,完成学习的循环过程,在这其中也就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于培养自身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竞争式情境

中学生还处在一个容易被环境所影响的阶段。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本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竞争式的学习情境。通过口头表扬甚至物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通过竞争式的情境模式,让不同的学生都激发自身的学习激情,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对抗和竞争式的学习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设合作式情境

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因此,在教学课堂当中也可以创设合作式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变为集体能力,通过团结协作的方式让平时学习中较难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学生在合作式情境当中的学习也能达到互相促进和互相提高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英语的教学是一项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教学实践的活动。为了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初中英语教师要改变自己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情境式教学需要初中英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的素质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创设相关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运用和学习初中英语知识。进而掌握学习初中英语的方法,培养自身对于学习英语的兴趣,力求更加符合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篇7

一、学生在地理复习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这些普遍性的“瓶颈”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规律、成因和原理掌握不够系统、不够完整和不够牢固, 致使回答问题时要么不全面, 或不知从何处下手, 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2.阅读地理图表、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较差, 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图表的习惯, 致使图表材料中许多有用的信息不能被很好地提取和运用。

3.审题不仔细。究其原因主要是急躁粗心, 缺乏解题的技巧所致。

4.文字表达不够准确。只要几个字就能表达准确、到位的问题, 往往写了一大段还表达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概念的准确理解, 缺乏缜密的思考, 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所致。

二、解决学生地理复习中“瓶颈”问题的对策

普遍存在于高三学生学习中的“瓶颈”问题如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为此, 本人认为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准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 把握地理基本规律、成因和原理的基础上, 强化记忆, 使知识系统化;突出主干知识, 理解主干知识与知识分支间的关系, 尤其是有关地理意义、地理规律和各种地理因子一定要完整、准确地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 俗话说“读书不背, 等于不会”。

例如, 在分析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时, 要紧抓住“商品”二字。理解农业生产的产品———谷物能大量成为商品流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即地广人稀 (或当地产量大于当地消费量) ;优越的自然条件 (产出商品谷物的基础) ;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科技 (是保证) 。在此基础上, 学生自然能牢记我国东北地区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成因的异同。

2.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分析图的习惯。

首先, 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良好的用图习惯, 把所学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与地图联系起来, 这有助于学生牢固树立地理空间概念, 准确、科学地理解地理基本原理。其次, 在平时读图时要不急不躁, 一定要按“程序”读图。

(1) 读图名。这一步很重要, 但往往被同学们所忽略。通过读图名, 可知该图的类型, 是示意图、分布图还是成因图。

(2) 看图型。是扇形分布图、曲线图还是雷达图等, 不同的图有着不同的读法和分析法,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图表的阅读方法。

(3) 看图例。图例是图的语言, 要准确分析图, 必须要看图例。

(4) 看极值。如:在读气候图时先看最冷月气温, 再看最多和最少降水量出现的季节。

(5) 看图所表示的是哪种地理事物间关系, 还是哪种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规律, 或是哪个区域。最后结合问题再分析图, 只要每道读图题均按此步骤看题, 就能很快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提高地理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另外, 部分高考试题配有多张地理图表, 可能每张地理图表其中部分信息起到干扰和迷惑作用, 但每张图表肯定是回答问题时必然要用到的。

3.要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高考中给的背景材料、图表一般都不会是课本上所学过的。但是要解决问题, 就必须用学过的基础知识来分析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知识的迁移方法和技巧。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基础地理知识, 并从题目材料中获取与题目设问相关的信息, 通过比较, 分析它们的异同,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 2010年全国卷I文综第36题 (1) 读图a可知, 甲地在河流沿岸, 附近等高线密集由此可知, 地形为河谷。气候条件可由图中给出的经纬度定位为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 地中海气候。关键是答题时还要注意此地形和气候利于葡萄生长的地方。这点可从题文当中给出的提示光照和昼夜温差两方面说明。

因此, 我们教师在高三复习阶段一定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和技巧。

4.要快速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细心、认真地审清题目中每个字的含义, 尤其是关键词句的内涵, 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图表、数据中隐含的信息和信息间的联系, 然后从大脑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地理基础知识, 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再精心缜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例如, 2010年全国卷I文综第36题 (3) , 此题首先说明乙地的气候及其特点。通过经纬度确定是地中海气候, 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第二问是要从气候和鹅卵石两方面说明利于葡萄生长的因素。气候条件可仿照第一小题做简要描述, 而鹅卵石的存在对葡萄生长的气候条件起到加强作用。因为鹅卵石增温快降温快, 增大气温日较差, 利于糖分的积累。

即使学生细心、认真地审清题目中每个字的含义, 尤其是关键词句的内涵, 在文字表达时, 仍需要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 用简洁的地理语言来准确表达。

福建省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研讨会及高中地理教学 篇8

下面以《两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设计为例, 谈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三历史教学探索。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两次工业革命的概况;两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特征, 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对比能力。培养学生制作表格进行知识归纳和对比的能力。以工业革命对世界形势影响图示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次科技革命成就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两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及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深远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解、讨论、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四、教学设计

1. 新课导入

以新课程中比较关注的社会史观入题, 展示出近代中国诗人感慨西方近代文明带给晚清中国人的巨大惊叹, 引出科技革命带给世界的巨大影响。

2. 直观感知历史

工业革命是高二教学内容, 学生有一定的印象, 教师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 学生抢答空格中的内容, 加深对两次工业革命基本知识的回忆。

3. 系统复习历史

(1) 历史复习方法指导和知识的系统梳理至关重要。学生初步回顾后, 转入系统复习。

(2) 在学生构建本课复习的基本脉络之后, 师生一起对教材进行知识详解。

第一部分: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

科技革命兴起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 在本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因素, 并对知识进行联系和延展, 通过以下四个层次对该问题予以突破。

第一步, 设问。让学生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教材。

第二步, 找规律。学生回答科技革命兴起的前提条件, 教师点拨并归纳。

第三步, 延展。由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推论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要素, 这项任务由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得出结论。

第四步, 应用。回归教材, 小组合作学习。注意历史的纵横联系, 世界史的复习中联想中国历史,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填空。老师引导学生针对特点进行综合性评述 (归纳) , 培养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反思

上一篇:师徒结对小结发言稿下一篇:关于《血战湘江》观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