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精选10篇)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篇1

第一节脂肪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

2、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

3、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重点】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一、烷烃

1、结构特点和通式:仅含C—C键和C—H键的饱和链烃,又叫烷烃。(若C—C连成环状,称为环烷烃。)烷烃的通式:CnH2n+2(n≥1)师:接下来大家通过下表中给出的数据,仔细观察、思考、总结,看自己能得到什么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表总结出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2、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递增,呈规律性变化,沸点逐渐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2)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3)常温下的存在状态,也由气态(n≤4)逐渐过渡到液态(5≤n≤16)、固态(17≤n)。

(4)烃的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师:我们知道同系物的结构相似,相似的结构决定了其他烷烃具有与甲烷相似的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

(1)取代反应如:CH3CH3 + Cl2 →CH3CH2Cl + HCl

(2)氧化反应CnH2n+2 + —O2 →nCO2 +(n+1)H2O 烷烃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师:接下来大家回忆一下乙烯的结构和性质,便于进一步学习烯烃。

二、烯烃

1、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叫做烯烃。通式:CnH2n(n≥2)

2、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与烷烃相似)

师:烯烃结构上的相似性决定了它们具有与乙烯相似的化学性质。

3、化学性质(与乙烯相似)(1)烯烃的加成反应:(要求学生练习)

(2)氧化反应(燃烧):CnH2n+2 n3O2n CO2 + n H2O(使酸性KMnO4 溶液褪色): R—CH=CH2 R—COOH + CO2(3)加聚反应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讲]二烯烃跟烯烃性质相似,由于含有双键,也能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加聚反应。这里我们主要介绍1,3-丁二烯与溴发生的两种加成反应。

[讲]当两个双键一起断裂,同时又生成一个新的双键,溴原子连接在1、4两个碳原子上,即1、4加成反应

二烯烃的加成反应:(1,4一加成反应是主要的)

以上两种加成是二烯烃与溴等物质的量加成,若要完全发生加成反应,1 mol 溴,CH2=CHCH=CH2 +2Br2 CH2BrCHBrCHBrCH2Br

二烯烃可发生加聚反应

如(2)加聚反应 的二烯烃需要mol 的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乙醇 浓硫酸

2.装置:圆底烧瓶、温度计、铁架台、水槽、集气瓶、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

3.步骤:(1)检验气密性。在烧瓶里注入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1:3)的混合液约20mL(配置此混合液应 在冷却和搅拌下将15mL浓硫酸满满倒入5mL酒精 中),并放入几片碎瓷片。(温度计的水银球要伸 入液面以下)(2)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酒精便脱水 变成乙烯。(3)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乙烯。(4)再将气体分别通入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5)先撤导管,后熄灯。

4.反应原理:(分子内的脱水反应)

5.收集气体方法:排水集气法(密度与空气相近)

6.现象: 溶液变黑;气体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7.注意点:

(1)乙醇和浓硫酸体积比为什么是1:3? 答: 因为浓H2SO4在该反应中除了起催化作用外,还起脱水作用,保持其过量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浓H2SO4保持较高的浓度,促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2)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 答:①催化剂 ②脱水剂(③吸水剂)

(3)为什么要迅速升温到170℃? 答:如果低于170℃会有很多的副反应发生。如:分子之间的脱水反应

(4)为什么要加入碎瓷片? 答:因为反应液的温度较高,被加热的又是两种液体,所以加热时容易产生暴沸而造成危险,在反应混合液中加一些碎瓷片是为了防止暴沸,避免意外

(5)为什么制取乙烯时反应液会变黑,还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答: 因为在该反应中还伴随有乙醇与浓硫酸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C2H5OH + 2H2SO4(浓)2C+2SO2↑+2H2O ; C + 2H2SO4(浓)CO2↑+2SO2↑+2H2O,由于有C、SO2的生成,故反应液变黑,还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6)怎样证明生成气体乙烯中混有二氧化硫气体?怎样除去二氧化硫气体? 答:①证明用品红溶液 ②除去用NaOH溶液+品红溶液

(二氧化硫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方程式)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几个为什么 河北

(7)为什么温度计必须插入液面下? 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反应原理: CH3-CH2- OHCH2=CH2↑+H2O,温度要迅速上升到170℃,防止140℃时生成 副产物乙醚,因为: CH3-CH2-OH+HO-CH2-CH 3CH3-CH2-O-CH2-CH3+H2O。该反应属于“液体+液体生成气体型”反应,两种液体混合后,装于圆底烧瓶中,加热要用到酒精灯,只有当温度计插入液面下,但不能接触瓶底,才能准确测出反应时反应液的温度,避免副反应的发生,确保产物的纯度。

(8)为什么收集乙烯用的是排水集气法? 因为乙烯的密度和空气的密度相接近,而且乙烯又难溶于水,故采用该方法。

烯烃的顺反异构

1、顺反异构

2、形成条件:(1)具有碳碳双键(2)组成双键的每个碳原子必须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小结]烷烃和烯烃的结构和性质

三、炔烃

1、概念: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称为炔烃。

2、乙炔的结构

分子构型:直 线型,键角:180°

3、乙炔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原理:CaC2+2H2O→CH≡CH↑+Ca(OH)2(2)装置: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3)收集方法:排水法。

[思考]用电石与水反应制得的乙炔气体常常有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是因为其中混有 H2S,PH3等杂质的缘故。试通过实验证明纯净的乙炔是没有臭味的?(提示:PH3可以被硫酸铜溶液吸收)。[讲]使电石与水反应所得气体通过盛有硫酸铜溶液、重铬酸钾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闻其气味。H2S和PH3都被硫酸铜溶液、重铬酸钾溶液吸收,不会干扰闻乙炔的气味。

注意事项:①为有效地控制产生气体的速度,可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②点燃乙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思考]为什么用饱和食盐水代替水可以有效控制此反应的速率?

[讲]饱和食盐水滴到电石的表面上后,水迅速跟电石作用,使原来溶于其中的食盐析出,附着在电石表面,能从一定程度上阻碍后边的水与电石表面的接触,从而降低反应的速率。

[思考]试根据乙炔的分子结构特征推测乙炔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4、乙炔的性质

物理性质:乙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可燃性(明亮带黑烟)2C2H2 +5O2 4CO2 +2H2O [演示]点燃乙炔(验纯后再点燃)[投影]现象;燃烧,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推知:乙炔含碳量比乙烯高。②易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叁键断裂)[演示]将乙炔通入KMnO4酸性溶液 [投影]现象:溶液的紫色褪去,但比乙烯慢。

[讲]乙炔易被KMnO4酸性溶液所氧化,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碳碳三键比碳碳双键稳定。(2)加成反应 [演示]将乙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投影]现象:颜色逐渐褪去,但比乙烯慢。证明:乙炔属于不饱和烃,能发生加成反应。[板书]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分步进行

[随堂练习]以乙炔为原料制备聚氯乙烯 P33[学与问]

1、哪些脂肪烃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它们有什么结构特点? 烯烃、炔烃,含有不饱和键 [学与问]

2、在烯烃分子中如果双键碳上连接了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将可以出现顺反异构。请问在炔烃分子中是否也存在顺反异构现象? 不存在,因为三键两端只连有一个原子或原子团。

四、脂肪烃的来源及其应用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篇2

D.3个B—F键均为σ键

12.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的是()A.BeClB.H2S

C.NCl3

D.SF4

13.a、b、c、d为四种由短周期元素构成的中性粒子,它们都有14个电子,且都是共价型分子。回答下列问题:

(1)a是单核分子,a单质可用作半导体材料,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2)b是双核化合物,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人一旦吸入b气体后,就易引起中毒,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是双核单质,写出其电子式:______________。c分子中所含共价键的类型为____________(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c单质常温下性质稳定,不易起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是四核化合物,其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d分子内所含共价键有________个σ键,________个π键;σ键与π键的强度大小关系为σ键________π键(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2013·福州高二检测)在下列分子中,①HF,②Br2,③H2O,④N2,⑤CO2,⑥H2,⑦H2O2,⑧HCN。

分子中只有σ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分子中含有π键的是________,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个电子结构的是______,分子中含有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重叠形成的σ键的是______,分子中含有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与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的σ键的是________,分子中含有由一个原子的p轨道与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的σ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

15.W、X、Y、Z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Y原子的L电子层中,成对电子与未成对电子占据的轨道数相等,且无空轨道;X原子的L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数与Y相同,但还有空轨道;W、Z的原子序数相差10,且Z原子的

C.Y、Z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 D.WY2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数目之比是2∶1 14.请应用VSEPR理论,判断下列粒子的空间构型:

-(1)CH4__________;(2)ClO3__________;(3)PCl5__________;(4)H2S__________。15.根据图示和所学化学键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醛分子的比例模型 甲醛分子的球棍模型

(1)甲醛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作出该判断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甲醛分子碳氧键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________。

①单键 ②双键 ③极性键 ④非极性键 ⑤σ键 ⑥π键 ⑦σ键和π键 ⑧配位键

(3)甲醛分子中C—H键与C—H键之间的夹角________(填“=”、“<”或“>”)120°,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013·孝感高二调研)元素X和Y属于同一主族。负二价的元素X和氢的化合物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液体,其中X的质量分数为88.9%;元素X和元素Y可以形成两种化合物,在这两种化合物中,X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和60%。

(1)确定X、Y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X___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____。(2)在元素X和元素Y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写出X的质量分数为50%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分子构型为________。

(3)写出X的质量分数为60%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分子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

(4)由元素氢、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两种,其水溶液均呈酸性,试分别写出其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并比较酸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酸的阴离子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立体构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5)由氢元素与X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_____(写分子式,下同),分子构型为V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12·高考江苏卷)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铜锰氧化物(CuMn2O4)能在常温下催化氧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HCHO)。

(1)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NO3)2和Mn(NO3)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所得沉淀经高温灼烧,可制得CuMn2O4。

+①Mn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O3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用文字描述)。

(2)在铜锰氧化物的催化下,CO被氧化为CO2,HCHO被氧化为CO2和H2O。①根据等电子体原理,CO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②H2O分子中O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③1 mol CO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篇3

课标要求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应用。

3.了解卤代烃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其他有机物的相互联系。4.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5.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要点精讲

一、几类重要烃的代表物比较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1)甲烷

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跟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如KMnO4)等一般不起反应。①氧化反应

甲烷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的颜色为淡蓝色。其燃烧热为890kJ/mol,则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

CO2(g)+2H2O(l);△H=-890kJ/mol ②取代反应:有机物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CH4+Cl2第二步:CH3Cl+ Cl2第三步:CH2Cl2+ Cl2第四步:CHCl3+Cl

2CH3Cl+HCl CH2Cl2+HCl CHCl3+HCl CCl4+HCl 甲烷的四种氯代物均难溶于水,常温下,只有CH3Cl是气态,其余均为液态,CHCl3俗称氯仿,CCl4又叫四氯化碳,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大。

(2)乙烯

①与卤素单质X2加成 CH2=CH2+X2→CH2X—CH2X ②与H2加成

催化剂 △ CH2=CH2+H2 ③与卤化氢加成

CH3—CH3

CH2=CH2+HX→CH3—CH2X ④与水加成

CH2=CH2+H2OCH3CH2OH ⑤氧化反应

①常温下被氧化,如将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⑥易燃烧

2CO2+2H2O现象(火焰明亮,伴有黑烟)CH2=CH2+3O2点燃催化剂⑦加聚反应

二、烷烃、烯烃和炔烃

1.概念及通式

(1)烷烃:分子中碳原子之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的饱和烃,其通式为:CnH2n+2(n≥l)。

(2)烯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链烃,分子通式为:CnH2n(n≥2)。

(3)炔烃:分子里含有碳碳三键的一类脂肪烃,分子通式为:CnH2n-2(n≥2)。

2.物理性质

(1)状态:常温下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烃为气态烃,随碳原子数的增多,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

(2)沸点:①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沸点逐渐升高。

②同分异构体之间,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3)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相对密度逐渐增大,密度均比水的小。

(4)在水中的溶解性:均难溶于水。3.化学性质

(1)均易燃烧,燃烧的化学反应通式为:

(2)烷烃难被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剂氧化,在光照条件下易和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3)烯烃和炔烃易被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剂氧化,易发生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

三、苯及其同系物 1.苯的物理性质

2.苯的结构

(1)分子式:C6H6,结构式:,结构简式:_或。

(2)成键特点: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

(3)空间构形:平面正六边形,分子里12个原子共平面。

3.苯的化学性质:可归结为易取代、难加成、易燃烧,与其他氧化剂一般不能发生反应。

4、苯的同系物(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取代的产物。通式为:CnH2n-6(n≥6)。(2)化学性质(以甲苯为例)

①氧化反应:甲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说明苯环对烷基的影响使其取代基易被氧化。

②取代反应

a.苯的同系物的硝化反应

b.苯的同系物可发生溴代反应 有铁作催化剂时:

光照时:

5.苯的同系物、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比较(1)异同点 ①相同点:

a.都含有碳、氢元素; b.都含有苯环。②不同点:

a.苯的同系物、芳香烃只含有碳、氢元素,芳香族化合物还可能含有O、N等其他元素。

b.苯的同系物含一个苯环,通式为CnH2n-6;芳香烃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芳香族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苯环上可能含有其他取代基。

(2)相互关系

6.含苯环的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1)苯的氯代物

①苯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

②苯的二氯代物有3种:(2)苯的同系物及其氯代物

①甲苯(C7H8)不存在同分异构体。[来源:Zxxk.Com] ②分子式为C8H10的芳香烃同分异构体有4种:

③甲苯的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4种

四、烃的来源及应用

五、卤代烃

1.卤代烃的结构特点:卤素原子是卤代烃的官能团。C—X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偏向X,形成一个极性较强的共价键,分子中C—X键易断裂。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

(2)状态、密度:CH3Cl常温下呈气态,C2H5Br、CH2Cl2、CHCl3、CCl4常温下呈液态且密度>(填“>”或“<”)1 g/cm3。3.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以CH3CH2Br为例)(1)取代反应

①条件:强碱的水溶液,加热

②化学方程式为:

4.卤代烃对环境的污染

(1)氟氯烃在平流层中会破坏臭氧 层,是造成臭氧 空洞的罪魁祸首。(2)氟氯烃破坏臭氧层的原理

①氟氯烃在平流层中受紫外线照射产生氯原子 ②氯原子可引发损耗臭氧的循环反应:

③实际上氯原子起了催化作用

2.检验卤代烃分子中卤素的方法(X表示卤素原子)(1)实验原理

(2)实验步骤:①取少量卤代烃;②加入NaOH溶液;③加热煮沸;④冷却;⑤加入稀硝酸酸化;⑥加入硝酸银溶液;⑦根据沉淀(AgX)的颜色(白色、浅黄色、黄色)可确定卤族元素(氯、溴、碘)。

(3)实验说明:①加热煮沸是为了加快水解反应的速率,因为不同的卤代烃水解的难易程度不同。

②加入稀HNO3酸化的目的:中和过量的NaOH,防止NaOH与AgNO3反应生成的棕黑色Ag2O沉淀干扰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生成的沉淀是否溶于稀硝酸。

语言朗诵选修课第二课时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发声器官与发音方法

导入:我普通话说的不好,这是有耳共听的。其实,有时候还能看出来。读中学的时候,有人对我说:雷声,你的嘴唇这么厚,语文朗诵一定不行。我看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嘴唇都比我薄吧。社会上要说一个人善于表达,常说:这人嘴皮子厉害。其实,这些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对。嘴唇的确与咬词发声有很大的关系,但咬词发声又不仅仅取决于嘴唇。如果那样的话,我除了埋怨我的父母外,别无它法。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我们发声需要哪些部位的参与。

(展示发声器官图。)

普通话的概念:

发音方法

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气流的强弱、声带的颤动与否等情况。

1.根据声母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普通话声母可以分为

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

塞音:形成阻碍的部位完全闭和,气流积蓄在受阻部位,发音时,阻塞部位突然打开,气流冲破阻碍,造成爆发色彩的塞音。有:bpdtgk

擦音:成阻部位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中挤出,造成摩擦声的擦音。Fsshirxh 塞擦音:先塞后擦zczhchjq

鼻音:成阻部位完全闭和堵住了气流,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气流从鼻腔通过。Mn

边音:舌尖抬起和上齿龈接触形成阻碍,阻塞气流。发音时,气流从舌的两边流出,同时,舌自然下落。L

2.根据气流的强弱不同,可分为送气与不送气。

送气Ptkqchc

不送气 Bdgjzhz

3.根据声带是否颤动,有清音与浊音的区别。

清音:声带不颤动

浊音:声带颤动

普通话中,除mnlr为浊音外,其余全是清音。

长扁担和短扁担

长扁担,短扁担,长扁担比短扁担长半扁担

短扁担比长扁担短半扁担。

长扁担捆在短板凳上,短扁担捆在长板凳上;

长板凳不能捆比短扁担长半扁担的长扁担,短板凳也不能捆比长扁担短半扁担的短扁担。

欣赏录音片段,跟读。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具黑,江船火独明。

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 篇5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依据和原则。

【过程与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常见的官能团,按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师: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偶然发现由典型的无机化合物氰酸铵通过加热可以直接转变为动植物排泄物——尿素的实验事实,从而使有机物的概念受到了冲击,引出了现代有机物的概念——世界上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有机物自身有着特定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导致了其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特殊性。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与应用的科学叫有机化学。

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篇6

关于选修4,主要掌握:化学平衡、电离和水解平衡、溶解平衡这3个平衡和原电池、电解池。

一、化学平衡

1、掌握典型的化学方程式来作为分析平衡移动的模型,熟记温度、浓度、压强的影响及移动方向,比较两个平衡之间的量与质的差异。

2、时刻记住勒夏特列原理,只是减弱这种改变,即介于1与2之间。

3、再分析等效平衡的时候可以加一个中间状态,定一变一,如假设物质的量加倍时体积同时加倍,在将体积压缩为一半,这样就可以了解浓度与压强同时变化带来的影响。

4、平时要养成细心的习惯。在计算化学平衡常数和反应热时应注意系数及温度是否变化。(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二、电离和水解平衡

1、熟记强弱电解质及强弱顺序,背并理解口诀,如谁弱谁水

解,越弱与水解,弱弱都水解,在熟记这些的基础上就可以解决溶液酸碱性的问题等。

2、注意离子不共存的情况,也是总结的功夫。

3、同化学平衡一样,也要分清不同变化对水解结果的影响,同时在注意敏感离子的影响时,也应该注意到无关离子会降低离子浓度的影响。

4、离子积的应用,pH和pOH的计算和相互转化,注意温度变化。

三、溶解平衡

1、熟记沉淀,难溶物质等。

2、平衡变化同化学平衡,Ksp的计算。

四、原电池和电解池

1、掌握各类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类型和化学反应式,分清阴阳和正负两极,也就要求熟记放电顺序,易得难失,难得易失的规律。

2、通过电子流动方向和特别现象找出各极的放电离子,可通过假设法判断。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加以注意,防止出错。

五、化学实验

1、总结课本上的实验,记住实验步骤及实验仪器,知道各个仪器的作用,什么吸水,什么验证离子等。

2、总结实验题,了解大概出题方向,做到看到一道实验题可以猜出它可以出的问题。熟悉问法和回答规范。

3、设计实验应回想平时所记的实验,做到类比。熟记各个实验步骤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目的。

总的来说

化学是需要你踏踏实实付出努力的,学会整理也是一种能力。我对学习化学的建议是以课本为主,课本上的知识一定要看懂并且可以自己讲出来,然后是多看一些辅导书的讲解。学着怎么去解释问题分析现象,看例题的解答学着怎么规范答题要答到得分点。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建立的观点;理解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常数,该部分没有要求。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 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研究的课题。(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 和 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的观点。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又如,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影响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

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状态”的概念,强调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的移动”概念,强调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2.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 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的概念与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的有关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情感目标:结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的概念的实质。【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板书】

一、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准确掌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问】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讨论并小结。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动(动态平衡)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的意义。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平/mol/L 0.015 0+2x=0.015 mol/L x=0.0075mol/L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0.05 mol/L-0.0075 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篇8

◆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1)根据条件,求出表示曲线的方程;(2)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理解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及对称轴,对称中心、离心率、顶点、渐近线的概念;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会用双曲线的定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例题和探究了解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准线及焦半径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见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习与引入过程

引导学生复习得到椭圆的简单的几何性质的方法,在本节课中不仅要注意通过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讨论,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注意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地培养.①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非负实数的概念能得到双曲线的范围;②由方程的性质得到双曲线的对称性;③由圆锥曲线顶点的统一定义,容易得出双曲线的顶点的坐标及实轴、虚轴的概念;④应用信息技术的《几何画板》探究双曲线的渐近线问题;⑤类比椭圆通过P56的思考问题,探究双曲线的扁平程度量椭圆的离心率.〖板书〗§2.2.2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2)新课讲授过程

(i)通过复习和预习,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讨论来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提问:研究双曲线的几何特征有什么意义?从哪些方面来研究?

通过对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及特殊点的讨论,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曲线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要从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及其他特征性质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ii)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①范围: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得,yb22xa2210,进一步得:xa,或xa.这说明双曲线在不等式xa,或xa所表示的区域;

②对称性:由以x代x,以y代y和x代x,且以y代y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发生变化没有,从而得到双曲线是以x轴和y轴为对称轴,原点为对称中心;

③顶点:圆锥曲线的顶点的统一定义,即圆锥曲线的对称轴与圆锥曲线的交点叫做圆锥曲线的顶点.因此双曲线有两个顶点,由于双曲线的对称轴有实虚之分,焦点所在的对称轴叫做实轴,焦点不在的对称轴叫做虚轴;

④渐近线:直线ybax叫做双曲线

xa22yb221的渐近线;

⑤离心率: 双曲线的焦距与实轴长的比e(iii)例题讲解与引申、扩展

ca叫做双曲线的离心率(e1). 例3 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的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分析:由双曲线的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容易求出a,b,c.引导学生用双曲线的实半轴长、虚半轴长、离心率、焦点和渐近线的定义即可求相关量或式子,但要注意焦点在y轴上的渐近线是y扩展:求与双曲线离心率.

解法剖析:双曲线22abx.

2x16y291共渐近线,且经过A23,3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及

x216y22y291的渐近线方程为y34x.①焦点在x轴上时,设所求的双曲线为x16k9k1,∵A23,3点在双曲线上,∴k214,无解;②焦点在y轴上时,设所求的双曲线为x2216ky229k21,∵A23,3点在双曲线上,∴

k214,因此,所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y94x241,离心率e53.这个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只有一种情形有解,事实上,可直接设所求的双曲线的方程为x216y29mmR,m0.

例4 双曲线型冷却塔的外形,是双曲线的一部分绕其虚轴旋转所成的曲面如图(1),它的最小半径为12m,上口半径为13m,下口半径为25m,高为55m.试选择适当的坐标系,求出双曲线的方程(各长度量精确到1m).

解法剖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xa22yb221,算出a,b,c的值;此题应注意两点:①注意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②关于a,b,c的近似值,原则上在没有注意精确度时,看题中其他量给定的有效数字来决定.

引申:如图所示,在P处堆放着刚购买的草皮,现要把这些草皮沿着道路PA或PB送到呈矩形的足球场ABCD中去铺垫,已知AP150m,BP100m,BC60m,APB60.能否在足球场上画一条“等距离”线,在“等距离”线的两侧的区域应该选择怎样的线路?说明理由.

解题剖析:设M为“等距离”线上任意一点,则PAAMPBBM,即BMAMAPBP50(定值),∴“等距离”线是以A、B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上的一部分,容易“等距离”线方程为x2625y23750135x25,0y60.理由略.

165例5 如图,设Mx,y与定点F5,0的距离和它到直线l:x数54的距离的比是常,求点M的轨迹方程.

2分析:若设点Mx,y,则MFx5y2,到直线l:x距离dx165165的,则容易得点M的轨迹方程.

引申: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双曲线

若点Mx,y与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xecaa2c的距离比是常数ca0,则点M的轨迹方程是双曲线.其中定点Fc,0是焦点,定直线l:2xac相应于F的准线;另一焦点Fc,0,相应于F的准线l:xa2c.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情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科学世界观,激励学生创新.必须让学生认同和掌握: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能由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能直接得到双曲线的范围、对称性、顶点、渐近线和离心率;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理解:已知几何图形建立直角坐标系的两个原则,①充分利用图形对称性,②注意图形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必须让学生认同与熟悉:取近似值的两个原则:①实际问题可以近似计算,也可以不近似计算,②要求近似计算的一定要按要求进行计算,并按精确度要求进行,没有作说明的按给定的有关量的有效数字处理;让学生参与并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探究点的轨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掌握利用先进教学辅助手段的技能.

◆能力目标

(1)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维能力:会把几何问题化归成代数问题来分析,反过来会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思考;培养学生的会从特殊性问题引申到一般性来研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篇9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选修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热化学方程式》是人教选修四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和保证,更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及书写注意事项、能够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3)通过练习,增强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及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难点: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二、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结合教材,考虑到学生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本节采用归纳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在“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并巩固新知识。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化学用语的学习负担,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学法指导

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已学习了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建立了微粒观,并结合了上节课学到的焓变和反应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可增加学生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设计

Step1.引入热化学方程式定义并举例:

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2(g)+I2(g)

2HI(g);△H= -14.9 kJ/mol 通过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让学生知道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Step 2.热化学方程式应该如何书写?书写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归纳书写方法

一写、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二注、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三写、写出△H的数值、单位及符号

Step 3.归纳分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H只能写在化学方程的右边,中间用“空格”隔开;

(2)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4)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5)注意△H的单位

并与普通化学方程式进行了对比,更进一步加深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step4.为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设计3道例题,1、正确书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

3、反应热大小的比较 通过例题总结了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的“四看”,完成了高考考纲中要求正确书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的目标,完成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2、布置作业:

最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

五、板书设计

化学选修四第二章教案 篇10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四、教学过程

§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2+ Zn+2H=Zn+H2↑

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学生:负极(Zn)正极(Cu)

实验:我们用干电池验证一下我们分析的正负极是否正确!讲: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一般先写负极,所以可表示为:

2+ 负极(Zn):Zn-2e=Zn(氧化)

+ 正极(Cu):2H+2e=H2↑(还原)

讲:其中负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正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即负氧正还。注意:电极方程式要①注明正负极和电极材料 ②满足所有守衡

+2+ 总反应是:Zn+2H=Zn+H2↑ 讲:原来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一定的装置让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规则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原电池。

转折: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原电池包括正负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那么铜锌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和硫酸电解质能否换成其他的物质呢? 学生:当然能,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电池。过渡:也就是构成原电池要具备怎样的条件?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思考: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C、Fe、Sn、Pb、Ag、Pt、Au等)问: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铝碳/氢氧化钠;锌碳/硝酸银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锌铜/水;锌铁/乙醇;硅碳/氢氧化钠

(2)[锌铜/硫酸(无导线);碳碳/氢氧化钠] 若一个碳棒产生气体11.2升,另一个产生气体5.6升,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并求锌片溶解了多少克?设原硫酸的浓度是1mol/L,体积为3L,求此时氢离子浓度。

(3)银圈和铁圈用细线连在一起悬在水中,滴入硫酸铜,问是否平衡?(银圈下沉)

(4)Zn/ZnSO4//Cu/CuSO4盐桥(充满用饱和氯化钠浸泡的琼脂)

(5)铁和铜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浓硝酸中

镁和铝一起用导线相连插入氢氧化钠中

思考:如何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原电池呢?

2+2+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 = Cu + Zn设计成电池:

硫s硫酸铜

硫酸

硫酸铜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其中,用到了盐桥 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负电。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外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内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反应:得到电子(还原反应)负极反应:失去电子(氧化反应)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

想一想:如何书写复杂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较繁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简单电极反应式

例: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放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0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为正极助燃气,已制得在650C下工作的燃料电池,试完成有关的电极反应式: • 负极反应式为:2CO+2CO3-4e-=4CO2

2-正极反应式为:2CO2+O2+4e-=2CO3 电池总反应式:2CO+O2=2CO2

四、原电池中的几个判断 1.正极负极的判断:

正极:活泼的一极 负极:不活泼的一极 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 2.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

电流方向:正→负 电子流向:负→正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

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 练习: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

练习:

某原电池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2+ 2Fe+Fe == 3Fe,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组成是()

A、正极为铜,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Cl3溶液 B、正极为碳,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Fe(NO3)3溶液 C、正极为铁,负极为锌,电解质溶液为Fe2(SO4)3溶液 D、正极为银,负极为铁,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练习:

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其电池反应为2H2+O2=2H2O,电解质溶液为KOH,反应保持在高温下,使H2O蒸发,正确叙述正确的是:()A.H2为正极,O2为负极

-B.电极反应(正极):O2+2H2O+4e-=4OH

-C.电极反应(负极):2H2+4OH=4H2O-4e-D.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练习:

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金属 B、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上一篇:面试教师的自我介绍下一篇:过年作文五年级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