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共9篇)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有学者将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户籍管理、住房、食品供应、就业、教育、医疗等更大的领域。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也有学者将这种城乡融合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将城乡一体化看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城市和乡村将成为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乡一体化不论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过程,还是一种结果,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向、必然选择。
城乡一体化早在19世纪中期就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历史上城乡隔离发展所造成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城乡一体化逐步受到重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于90年代中前期开展了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策略与方案,对领导决策和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内地,宝鸡等城市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国五十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太原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较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在工业化的强大带动作用下,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雏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太原市已开始呈现出人口、产业向外扩张的离心城市化特征,这表明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在加强,城市发展进入极化与扩散并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日益密切,原有的城乡分离、甚至对立的状况将逐步得到转变,建立呈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共荣互动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任务。1998年,太原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3个城区和2个郊区调整为现在的6个“城乡一体化新区”,各辖区中既有城区又有郊区。其目的是从行政上加强城市与郊区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去年,太原市政府又提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率先发展”的新战略,未来太原市中心区的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扩散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为突破和改进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本课题在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重点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太原市城乡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提升太原市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过城乡关系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城乡关系现状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提出的。简单讲,城乡关系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但在研究中考虑到城乡之间的联系,必须对二者做出界定。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关系取决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如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性、通达性等。在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体制因素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相当深刻,同一行政区划单元内由于行政上存在隶属关系联系,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经济联系则相对较为松散。
城乡关系研究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联系的强弱,又要考虑行政地区范围的影响。在本项课题研究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区,即建成区部分。乡村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指太原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乡村部分,即近郊(现6个城市辖区的郊区部分)和远郊(市辖县、市);考虑到太原市大都市区发展已形成雏形,另一个层面系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晋中等受中心市区影响明显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区,即太原市都市圈。
1 太原城乡关系的阶段
城乡关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动态来看,城乡关系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由自发走向有序、由城乡分离走向城乡融合的发展演变规律,体现出由低水平的城乡均衡向高水平均衡的转变[1]。一般而言,城乡关系总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而不断演化的,普遍认为城乡关系的演化需要经历城市剥夺农村、城市病与农村病并存、城乡综合治理、城乡一体化四个阶段。
目前,太原市域总体的工业化发展已具备较高水平,大致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2]。但是,市区与县市工业化、城镇化的阶段差距较大,这表明太原市城乡关系的演变处在城市病与农村病并存的时期,考虑到近年来大力推行的城市建设和新农村改造,可以认为太原市进入了城乡综合治理阶段。
2 空间组织策略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空间组织策略首先必须适应城乡关系的阶段,其次要瞄准下一阶段城乡发展的需求,具有一定超前性,才能科学引导城乡空间的合理发展。从太原市中心过度聚集、外围县市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综合考虑太原市城乡关系的阶段特征和城镇体系的分布特征,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太原市域城乡空间发展策略可以概括为“中心优化、县域重构、城乡联动”。
2.1 中心优化
中心优化指对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区域性职能,打造成京津冀西翼重要的吸引力之源和竞争力主体,成为接受京津冀城市群外溢的重要承载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性支点。依托省会城市在行政、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增强对农村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和价值释放能力,提升对市域发展的带动能力。
2.2 县域重构
县域重构指充分利用县域现有的发展条件和产业基础,把握东部地区产业外溢、市区产业调整布局和产业园区空间拓展的机遇,推动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向中小城市发展,培育县域增长极。县城需要加强与市区特别是各产业园区的对接,利用园区在县城拓展的机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选择、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发展型、生态旅游发展型、文化旅游发展型的重点中心镇,形成县域发展节点,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一般乡镇鼓励人口向镇(乡)区聚集,形成新型乡镇社区。分类引导农村发展,撤并人口稀少的农村,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农村发展为文化旅游名村。
2.3 城乡联动
通过土地、产业、户籍改革等多项举措,发挥城市地区在资本、人才等方面,乡村地区在土地、生态方面的优势,形成互补效应,以开发区拓展板块等产业集中发展的园区、镇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人口在空间上集聚生活,实现市域城镇建设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协同、范围一致。
城乡联动一方面强调市区的疏解辐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县城、重点中心镇的纽带作用。县城、重点中心镇一方面承接市区功能转移,另一方面聚集农村发展要素。通过培育县(市)增长极核,逐步在市域形成城区、县城、乡镇、村庄共生共长的网络系统,促使城乡网络式发展,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3 空间结构组织
太原市域城乡空间结构的组织应该依托一体化的交通网络骨架,并在确保市域安全空间、生态空间等非建设空间的基础上进行。笔者认为太原市域应建立“四级、七类”的城乡空间发展结构体系(见图1)。“四级”指市域形成中心城、新城和县城、、乡乡镇镇和村庄等四个级别的空间发展单元。“七类”指市域形成中心城、新城、县城、卫星镇、中心镇、乡镇社区、农村社区、文化旅游名村等七种类型的空间发展单元,其中卫星镇、中心镇、乡镇社区属于乡镇级别,农村社区、文化旅游名村属于村庄级别。
3.1 中心城
中心城是市域发展的核心,市区的主体建设地域,由老城区和晋阳新区、汾东新区组成。中心城区应加快能源交易、中介服务、展览展示和研发等功能培育,扩大国际影响;依托人才、教育、科技和城市功能整体优势,加快发展产品设计、研发、人力资源、金融、咨询、外包、旅游集散等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要素资源,辐射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向省域乃至更广范围拓展服务功能。中心城区要全面退出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业,在县市产业园区聚集。在中心城区和县市之间,依托自然山体,实施生态整治,建设城郊型生态开敞空间。
3.2 新城和县城
1)新城。新城即潇河新城。新城建设以山西科技创新城作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煤化工产业及信息产业。新城的建设应采用生态低碳城市的模式,高标准配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职工公寓等公共社区,避免钟摆式交通迁徙。潇河新城的建设,对于带动和辐射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改变太原市一核独大的形态,推动太原盆地城乡空间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县城。县城是开发区空间拓展的主要目标,是承接太原市市区产业外迁,促进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空间。古交市区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延伸煤炭产业链,打造煤—焦—化循环产业链,建成以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转型示范区。娄烦县城是太原市辐射西北地区的重要门户节点,重点发展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业,并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休闲旅游度假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区。清徐县城加快传统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科技工业园为载体,形成特色产业优势,成为太原市辐射西南的重要节点。阳曲县城加快与阳曲工业园区的一体化建设,合理承接市区产业转移,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成为市域西北的增长核心。
3.3 乡镇
1)卫星镇。卫星镇指受到中心城区直接辐射,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一定发展特色和产业基础,能够直接承担市区功能疏解的建制镇,例如泥屯、北格等。卫星镇的发展在于把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市区的功能疏解,提升强化自身的产业能级,融入城市的职能分工体系,以此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2)中心镇。中心镇指县域范围内,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承担县城部分生产组织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建制镇。中心镇是促进县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例如徐沟镇、孟封镇等。对于中心镇,应实施分类引导的策略,对工矿型应促进集约、环保化发展,对农业型应促进规模、生态化发展,对旅游型应促进特色、集团化发展。中心镇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点。3)乡镇社区。乡镇社区指卫星镇和中心镇以外的乡镇,主要功能是承担乡镇及周边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活动。乡镇社区要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集中配置,引导吸引周边撤销的农村居民点的居民。
3.4 村庄
1)农村社区。选择交通便利、位置合理、对外联系比较方便,环境好、用地足、供水等条件良好,土地资源富余,且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庄建设发展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的核心职能是为农村地区农民日常生活和农业发展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应按照合理节约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水平,逐步引导吸引周边村民向农村社区集中,促进乡村空间的优化。2)文化旅游名村。文化旅游名村是指具有一定历史积淀,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建筑风貌特色的村庄,这类村庄一般有较长建村历史,处在关键的文化线路和节点上,例如店头村。其发展的重点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此基础上,应结合传统文化特色,规划建设好村庄,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合理发展文化旅游业。
4 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基于城乡一体化导向组织城乡空间结构,无疑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必由之路。城乡空间结构的组织要适应城乡关系演变的阶段,改变太原市区绝对聚集的趋势,促使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组织新的城乡空间结构框架,需要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依托县城和中心镇重构县域空间,促进城乡经济的有效联动,引导人口和产业空间合理配置,建立起城区、县城、乡镇、村庄共生共长的城镇化网络平台,以此推进市域城镇化健康发展。
摘要:介绍了城乡一体化导向下,太原市在城乡综合治理阶段的空间组织策略,从中心城、新城和县城、乡镇、村庄等方面,阐述了太原市的空间结构组织体系,从而推动市域城乡空间的整体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中心城
参考文献
[1]赵群毅.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6):47-5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对策;宁德市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12-02
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广泛融合,城乡的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关系。在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涵:要把城市和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统筹城乡发展的统一战线,改变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排斥的态势;要实现由城乡“分治”向城乡“合治”的转变,促使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和发展战略的形成,并贯穿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宁德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支持三农投入力度加大
2012年,宁德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大关,达1 07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全市经济总量连上五百亿、一千亿台阶,2010年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上升1位。五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14.1%,比同期全省年均水平快1.5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达10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2%,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分别实现四年翻番和三年翻番。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2012年宁德第一产业投资108 420万元,增长71.0%,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4.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2013年宁德继续加大对三农财政投入,安排农业专项支出1 000万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效。
(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劳动力转移态势良好
2012年,宁德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20.3:37.8:41.9调整为18.7:47.8:33.5,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6和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0.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相应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2012年,宁德转移农村劳动力4.16万人,乡村农业人员132.83万人,比重从2000年的83.3%下降到72.8%,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城镇从业人员49.75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16.7%上升到27.2%,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31.41万人,比重从2000年的5.1%上升到17.2%,上升了12.1个百分点。
(三)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随着“环三”发展战略推进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和城市的承载力持续增强,有力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县城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县域发展带动作用成效明显。福鼎、福安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小城镇改革发展“4+15”试点建设扎实推进,产业、人口等要素加快集聚,镇容村貌明显改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区内河湖泊整治力度加大、城市公交路网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动工,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二、宁德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以工促农能力有限
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2012年,宁德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完成额比重分别为2.3%、57.4%和40.3%,增加值分别增长5.5%、19.7%和7.0%,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宁德工业化水平不高、带动作用不强,2012年工业化率为39.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还处在较低层次,在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人口集聚等方面仍显不足。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生活质量差异显著
2012年宁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 8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 82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02:1拉大到2012年的2.47:1,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城乡收入1.5-2.0:1的比例,收入的绝对值也由2000年的2 895元拉大到2012年的12 996元。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直接体现在了生活水平和质量上,2012年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 368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6 075元。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大优于农村,2012年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空调133台、电冰箱100台、彩色电视机171台、家用计算机68部,分别是农村的5.54倍、1.45倍、1.34倍、4.25倍。由此可见,城乡居民在消费层次和生活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
(三)城乡二元结构制约明显,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宁德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保障等公共服务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育方面,许多农村居民子女宁愿缴纳高额费用进城求学,2012年,宁德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分别为1 486元和557元,二者相差近3倍。在医疗方面,城市几乎集中了90%以上的资源,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良好的医疗环境,而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综合性的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大都条件简陋,医疗人员水平也有限。医院和农村乡卫生院的平均每院床位分别为207.1床/院和13.9床/院,农村乡卫生院的平均每院床位数仅相当于医院的6.7%。在保障方面,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项目齐全、保障水平较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近几年虽然有所改善,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水平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城市承载能力不强
2012年,宁德城镇化水平为50.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所辖九县(市、区)中城镇人口超20万人的中等城市仅3个(蕉城、福安、福鼎),其余都是城镇人口少于20万的小城市。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虽逐渐提升,但经济质量与规模仍与中心城市地位不相适应,2012年宁德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居全省九地市末位,在全市经济中未占主导地位。受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各县(市、区)城镇化水平的地区间差异较大,2012年城镇化率最高的蕉城区和最低的屏南县差距达到23.5个百分点。由于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镇建设缺少活力,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弱,难以胜任区域发展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角色,难以成为相应区域的增长中心。
三、推进宁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规划,形成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
要紧紧抓住党的十八大带来的历史机遇和重要条件,以构建滨海生态宜业宜居新城市为目标,牢固树立“视野要宽、标准要高、眼光要远”的规划设计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发展的原则和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地加以规划,以县域为主体,通盘考虑、统筹编制城乡规划,进一步优化县区、乡镇行政区划布局,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有机融合和衔接,促进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优势叠加。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一要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以茶叶、食用菌、水产品、药材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二要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作用,提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做大做强工业园区经济,提升产业层次和以工促农能力,形成工农互补的产业链。三要着力抓好第三产业。依托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不断提升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
一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突出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健全服务体系,加速人口集聚,加快城市路网、公共交通、教育、卫生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聚集和带动能力。二要提高小城镇发展水平。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坚持规划引领、产城并重,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强镇、商业贸易重镇、历史文化名镇和现代农业大镇,切实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三要健全城乡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供气、供电、通讯、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一体化,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按居住地或就业单位登记的户籍制度。二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逐步形成农村初中向城镇集聚、农村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城郊村小学向城区集聚的布局。三要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大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好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四要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助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丹.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与分析[J].理论与当代,2008,(11).
[2]邱雯.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全面实现小康的根本出路[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4).
1.城乡一体化的背景„„„„„„„„„„„„„„„„„„„„2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2 3.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3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3 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3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3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3 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4 4.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4 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4 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5 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5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5 4.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5 5.参考文献„„„„„„„„„„„„„„„„„„„„„„„„5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对策,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背景内涵二元结构对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农村的大幅度落后的影响不仅限于农村,城市的经济升级和产业爬升也受到了落后农村的拖累,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统筹城乡发展刻不容缓。城乡一体化为合理解决城乡发展和提高城乡人民整体水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化有利于解决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较好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与收入。因此,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所谓“城乡一体化”,即“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80 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才逐渐受到重视,就其具体内涵和定义来说,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至今也没有权威的、完整的、系统的定义解释。社会学者、经济学界、生态学界以及城市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探讨,譬如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者依据经济规律,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等。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涵义,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城乡一体化应当包含体制一体化、城镇城市化、产业结构一体化、农业企业化和农民市民化等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协调城乡关系,即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协调城乡之间的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隔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简单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上等等各方面实现整体性的协调与和谐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3.1现存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结构,人为地把我国分割成市民与农民相区别、城市与农村相互隔离的社会。在城乡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这种二元制度深入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和法律等各个领域。同时在公共财政体制、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3.2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各方面表现明显 3.2.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扩大,2007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 :1,绝对差距达到 9646 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世界银行在一个报告中指出 36 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城乡之间收入比率超过 2 的极为罕见,在绝大多数国家,农村收入为城市收入的 2/3 或更多一些,中国的实际情况已经远远超出这一比例。2003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622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 左右。
3.2.2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由于长期以来受体制和机制的约束,城市和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体现了很大的不平等性。特别是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资源要素,发展速度较快,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农村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空间布局分散,工业化对城镇化推动作用不足,小城镇发展进程不快。城乡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分配等方面,二元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表现在交通基础设施、大型动力供应设施、供水排水设施,城乡之间的差距比较大。3.3.3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较大
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居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以及水电、通信、交通等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服务,都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城市的教育和公共设施投入,几乎完全由财政投入,而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极其有限。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尤其是城市开发建设造成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在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方面,更是城市和农村两重天。近几年来,旧城改造热火朝天,绿化高标准,街道成倍地加宽,住房面积成倍地扩大。而在广大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尤其是在偏远山区,乡镇企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布局混乱,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亟待解决。
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意义重大,但突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创新理念,借鉴经验,助推城乡发展一体化。4.1转变观念,做好城市规划
政府决策者要认识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城乡发展规划要力求科学合理,协调发展。要从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具有方向性、实践性,加强规划队伍建设。认识到城乡一体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要服务海外服从于区域一体化。4.2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2.1建设城乡一体化市场
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现代物流网络,在城乡之间架起区域发展的桥梁。积极发展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和消费差距。4.2.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农村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多渠道向农村传递信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4.2.3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坚持地区差异原则,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对农村落后地区公共卫生投入。4.2.3改革不合理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活跃。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已是一段时期重要的社会现象。生活工作城镇化,但身份却没有城镇化,人为地约束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改革现有户籍政策,使农民的身份也进城,实现城乡人口合理、自由的流动,并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 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3] 程水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高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6,(5).[5]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6]陶群山.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二元经济结构分析[J].经济前沿,2009.[7]王玉超;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服务型社区构建[D];燕山大学;2012年.[8]维普资讯网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由于农户经营规模太小,粮食和许多大宗农产品,如棉花、油料等生产费用高,使得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纯收益率太低。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人均占有资源量,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改变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转移主要靠市场的力量,但是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特别需要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具体措施:
一、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三、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四、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广开劳动就业门路。
五、农村改造应符合长期经济发展和拉动农村消费的需要。
六、农村改造应结合地区实际、有利于能源资源整合。
七、农村改造应有良好的融资渠道和政策保障。
第一阶段我们要首先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
第二阶段在拆迁前应对所有拆迁户进行“补贴”,以利益化
导向从而使拆迁公平合理顺利地进行。
第三阶段新区建设的融资。
一、外地的工作进展和主要经验
(一)深化户籍改革,让进城农民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解决的最大制度障碍,就是要对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进城农民的“身份”问题。潍坊市寒亭区20xx年全面放开区内户口迁移政策,实行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城乡双向户口迁移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对养老、医疗等城乡缴纳方式不一标准不同的保险项目,已经进城的农村居民可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同时进行农村物权资本化改革,让农村居民进城后,在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同时,原来在村里享受的待遇还可以继续享受。莱芜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以城乡社会功能同等化为目标,不断深化一元化户籍改革,全面推广“以房管人”工作模式,坚决取消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妨碍城乡一体发展特别是歧视农民的各种行政和社会管理政策,使农民逐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及就业政策等权利,真正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实惠。重庆市规定农民工如果长期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家庭有固定收入来源,可以申请办理农民转市民手续,同时农民工进城后的各项保障制度正在陆续建立。由此可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户籍制度的改革还必须包括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同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等等。给予一个农村居民城市户口,相应的就要给他孩子提供基础教育,要包他的医疗保障,他失业了要给失业保障,如果失业一两年还没有找到工作,落入贫困了,要给最低生活保障,这样才能使“农民”真正变成“市民”。
(
二)发挥政府职能,调节好城镇化进程中房产供求关系。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导致楼市供不应求、房价长期看涨的问题。浙江省从20xx年起在全省推广农村集体建筑用地入市,并逐步实现与城市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流转。我国城镇人口在20xx年已经达到6.07亿,但与此同时,进城人口与城市土地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浙江在城镇化进程中采取农村集体土地入市的办法有助于缓解城市“地荒”,平抑畸高的城市房价。长沙市自20xx年开始启动以农村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城镇房产的试点;苏州市鼓励农民以责任田、宅基地置换城市商品房。我国目前城市居民住房70%来源于福利分房(30%来自商品房),同样的,在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农民进城人口,应采取相应政策,建立起住房保障机制,使这部分对住房的需求最为迫切的群体得到很好的安置,这是城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健康的房地产市场首先应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要,然后才是投资需要,长沙和苏州以建立进城农民住房保障机制为突破口,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也就无从谈起。
二、我县的情况
(一)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能否统筹解决进城农民的“身份”问题。我县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县为定位,通过整体搬迁、统一规划改造,推动南部240个村一步到位实现城市化,使农民变市民,实现居住生活社区化、生产经营公司化、管理服务科学化。南部本文来源:查字典范文网
fanwen.chazidian.com改造后,延伸辐射至北部,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南五岛240个村一步到位实现城市化不仅只是解决了一个“身份”问题,而是一举多得,对农民而言,一是旧房换新房,生活环境和质量大为提高;二是置换后拥有可上市的房屋产权证,形成财富积累;三是在获得城镇户口的同时还享有城镇社会保障和养老,解决了后顾之忧。对我县发展来说,有利于实现产业、设施和人口的集中合理配置,减少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也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好、更大的平台吸引高技术和大资金,加快我县的整体战略开发,打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同时置换出来的土地可实施集中连片开发,能更好地提升我县土地的价值和利用率,也有利于保护海岛的自然生态环境。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户,羊群行为
一、引言
嘉兴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经历了前期的缓慢发展, 2004年嘉兴市委以1号文件在全省率先出台《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 使土地流转进入快速发展期,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构建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经营的政策, 更使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 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农村土地的充分利用, 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 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据嘉兴市农业经济局2014年的统计, 全市参与土地流转总面积110.48万亩, 已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6.03%, 而且流转形式多样, 其中转包30.44万亩, 转让0.32万亩, 互换0.35万亩, 出租70.17万亩, 股份合作4.06万亩, 其他形式5.15万亩。然而, 农村土地能否实现流转取决于能否产生足够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 而后者的形成又是市场参与主体 (农户) 的理性决策结果 (钱忠好, 2003) 。因此,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法规的完善应以尊重农户意愿为前提。
目前, 虽然嘉兴市参与流转的土地面积逐年增加, 但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且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 显现出农户从众、张望、患得患失的流转心理。 (表1)
农村土地流转应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政策的制定应以尊重农户为前提。针对目前土地流转中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为深入研究土地流转中的农户行为, 课题组在2015年8月对嘉兴市余新、大桥、七星、王店、凤桥等五个村镇进行调研, 以期弄清在流转政策推行和土地流转的执行中, 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传递不全面, 农户是否易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而忽视自己的私人信息并模仿他人行动进行决策, 即产生羊群行为。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在嘉兴市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的大背景下, 农户羊群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后续影响、作用, 并根据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成果, 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运作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土地流转中农户行为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社会网络对农户羊群行为的影响, 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见图1。 (图1)
本模型使用了以下变量:
控制变量: (1) 性别; (2) 年龄; (3) 教育程度; (4) 家庭规模; (5) 家庭成员结构; (6) 家庭月平均收入; (7) 健康状况。
自变量: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 (1) +社会网络 (2) ) /2
因变量:贬低自我信息;模仿他人。
本模型提出了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H1:社会网络因素对贬低自我信息因素存在正向影响;
H2:社会网络因素对模仿他人因素存在正向影响。
(二) 调研设计
1、数据采集过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前往嘉兴市余新、大桥、七星、王店、凤桥等五个村镇向农户发放问卷进行填写, 回收问卷后将选项进行量化统计和整理, 取得初步数据后进行纠错处理得到最终数据。
数据来源:嘉兴市农业经济局
2、样本基本信息。本次调研共发放225份问卷, 其中回收184份有效问卷, 统计所得数据即为样本, 具体信息见数据描述。
3、变量测量
(1) 主变量测量。主变量:社会网络、贬低自我信息和模仿他人, 将选项量化统计所得数据输入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 再进行拟合和测量。
(2) 控制变量测量。控制变量: (1) 性别; (2) 年龄; (3) 教育程度; (4) 家庭规模; (5) 家庭成员结构; (6) 家庭月平均收入; (7) 健康状况, 直接将选项量化统计所得的数据输入SPSS进行整理和测量。
4、数据描述 (表2) 。本次调研共发放225份问卷, 回收184份有效问卷, 问卷数据统计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数量, 年龄以中年的居多, 大多数身体状况较好, 农户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家庭规模在3~5人范围内的比较多, 且家庭月平均收入普遍较低, 模仿后进行流转的农户比较多, 但由于流转而贬低自我信息的较少, 从满意度等量表上看大多数农户对土地流转持有意见但是仍选择支持态度。
注:**.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三)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论
1、相关分析 (表3) 。从相关系数矩阵看, 没有超过0.75, 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 (表4) 。由于表4中的B值为负数且数值绝对值较小, 因此可以说明贬低自我信息变量和社会网络变量相关性较弱, 不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故假设H1不成立。
由于表5中的B值为正数且数值绝对值较小, 因此可以说明模仿他人变量和社会网络变量相关性较弱, 存在一定正向相关关系, 故假设H2成立。 (表5)
此外, 本次调研还对农户不愿将承包地流转出去的原因进行了数据采集。相关数据显示, 未来生活缺乏保障 (87%) 和从事现在的农业经营收入虽然一般但较稳定 (65%) 是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3、研究结论。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 社会网络对农户自我信息的贬低不存在正向影响作用, 但是对模仿他人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或者说, 在农户决定是否流转中, 虽然会对自己的心理意愿有所坚持和保留, 不会贬低自己的个人信息和意愿, 但是仍会被社会网络所影响产生模仿他人的行为, 从而产生羊群效应, 即社会网络对农户羊群行为产生了促发影响。此外, 为不断推进农地流转工作进程, 除了应充分发挥“羊群行为”的作用外, 还应在农民的未来生活保障和未来的从业收入方面做好文章。
三、进一步完善嘉兴市农村土地流转对策思考
注:a.因变量:贬低自我信息
注:a.因变量:模仿
(一)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城乡住户抽样调查显示,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676元, 增长10.2%, 农民收入增幅一直高于城镇居民,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 来自工资性收入的部分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5.6%。农村土地已不再是农民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 这使土地流转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但一方面传统的地权意识, 使农民仍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 怕务工经商亏本后无退路,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更加凸现出土地是农户的最大利益之所在;另一方面部分中老年农民, 由于自身职业技能的缺乏, 无法外出就业, 仍依靠自己经营承包土地来获取收益, 而嘉兴人均耕地在浙江省相对较多, 相当一部分农户可以依赖土地的精耕细作获得不低于一般打工者的稳定收入, 这两方面的原因, 使农民在处理自家土地的问题上显得保守, 即便经济效益不明显或者没有经济效益, 也不愿把土地流转出去。
针对这一现状, 政府应弱化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尽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保障能力, 解决广大农户的后顾之忧。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及时对农村困难群众开展救助, 逐步提高其生活水平。认真研究解决好居住转移、身份转换与就业转移的同步配套问题, 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居民, 给予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待遇。
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健全劳动力转岗就业扶持政策, 加大对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的就业培训和岗位推介力度。对流出全部土地经营权且年限超过10年以上“弃耕流转”的农村劳动力, 在参加就业培训和岗位推介上享受被征地人员同等待遇。积极引导规模经营主体优先吸纳适合生产要求的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家庭人员就业, 特别是外出就业有困难的劳动力和超过劳动力年龄段但仍有较好劳动能力的人员, 就近从事农业生产, 从而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二)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积极有效地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
从行为学角度看, 农户有流转意愿到真正做出流转决定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即他人的态度和流转风险感知。 (图2)
农户流转意图会因他人的态度而增强或减弱, 他人态度对农户影响力的强度取决于他人态度的强弱及他人与农户的关系。
农户对土地流转风险的感知来自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他是否流出土地取决于他对流出土地所能带来的总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判断, 一旦其预期的收益足够高而成本和风险足够低, 那么他会流出土地 (曹建华等, 2007) 。农户不流转土地的风险来自于农业经营风险, 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而流转土地的风险来自于非农经营风险和放弃土地的保障风险。在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 农户即使参与流转也会选择短期行为, 为自己留有后悔权, 为增加农户风险抵御能力, 可以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 将农村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置换成股权, 既能避免农户由于流转收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公平问题, 又克服了农户在土地转包、转让等自发流转随意性大、规模分散过小、矛盾纠纷较多等不足, 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三) 寻找“意向领导人”, 通过“示范效应”促进土地流转。
从原始数据中得知:农户的教育水平总体不是很高, 其知识水平较为有限。同时, 由于农村中消息传达不便, 信息交换较慢, 加上村委会等有关部门的宣传讲解不全面, 导致了农户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尚不透彻, 因此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农户比较手足无措, 会倾向于接受他人意见或是模仿他人行为进行流转。虽然从数据中得知, 农户对自己本身信息有所保持, 但是并没有表现在实际行动上面, 因此还是会忽略个人信息而跟随大众参与流转, 产生羊群效应。
农户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 在评价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时, 由于亲戚朋友的述说和村委会的宣传, 直接导致自我信息的不确定, 而较有主见的农户和较早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就成为这个群体中具有影响力的灵魂式人物, 称之为“意向领导人”, 作为共同体的一员, 意向领导人的行为是其他成员行动的参照, 从某种意义上讲, 意向领导人的行为较之村委会的宣传更具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对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来说, 关键要找到土地流转中农户的意向领导人, 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前征询他们的意见, 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正视意向领导人的示范效应, 发挥其正面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的经济分析[J].经济研究, 2003.2.
[2]冯晓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风险与分化研究——以D村为例[J].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1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城乡义务教育 非均衡发展 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之间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状态,例如:城乡收入差距、充分就业差距、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等等的差距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城乡经济發展不均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我首先就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城乡一体化中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现状
1.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
我们国家实行以政府办校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在教育经费方面,大部分地区主要实行以中央财政拨款,多种渠道筹义务教育经费的体制。由于经费所用之处较多,对义务教育的分配,特别是对公共经费的支出是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妨碍了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校规模及发展速度,导致严重的义务教育地区性差异的形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依然不足,2011年,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700元;普通初中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900元。由此可见,教育经费的不均衡问题不容忽视 。
2.城乡师资配置差距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师资在数量上呈现出教师资源的聚集与短缺的不均衡的发展态势。首先从教师的量上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中教师基本饱和甚至出现超编现象。其次,从教师质的方面来看,教师资源分布也呈现出不均衡的状况。此外在不同区域及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从事义务教育教师的收入差距很大。例如,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很多教师的收入比白领都高,而在贫困落后地区,由于受当地政府财政的制约,教师工资水平不但很低,甚至有时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也不能及时全额发放到手中。这就必然导致优质教师资源的单向流动,即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从而导致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3.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
当前,城乡之间教学办学条件差距依然较大。与城市相比,大部分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农村中小学生寄宿交叉,学生宿舍严重不足,许多学校将原旧教室改成学生宿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计算机配备严重不足,教学仪器设备配置远低于城镇学校,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与此同时,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设备也很落后,例如:体育场面积不足,质量不高,器材简陋等等。可见,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义务教育的确存在较大差距,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如下。
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1.义务教育倾向“城市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
我们国家不外乎包括城市和农村两大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和农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如同唇亡齿寒一样。我们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处理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人们长期认为城市优于农村,国家的政策、财力都倾向于城市,从而也导致在义务教育中“城市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严重影响了城乡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的义务教育‘城市取向’的观点认为城市就是比农村先进,结果农村义务教育日益惨淡,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增长的趋势。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取向’的价值观念一直存在,如每个农民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接受教育后都可以实现“鲤鱼跳农门”。
2.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遍中国大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活跃起来,以城市开始,不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不管是高技术产业还是手工业,都快速的发展起来,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而农村经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不过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791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保持“3”倍以上的差距。然而,据统计,3.1:1已经是10年来的最低值。可见城乡经济发展极其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
3.城乡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调节时具有自发性、盲目性、落后性。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教育经费本来应该全部由政府提供,可是我国实行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制度,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几乎由县、村来提供,因此教育费附加和额外费用收入都强加给农民,而城市的教育一般由政府直接投入或由有钱人投资兴办,这样远远优于农村。据了解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承担,9%由县级承担,11%由省里负责,而中央担的责任少而又少,因此根据省、县的贫富来决定了。富裕的省县乡在教育投入方面就投入的多些,贫困的省县乡在教育投入中就少了,城市的教育通过省里经济的发展就带动了,因而,城乡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影响着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4.人们日益追求优质教育
现在知识时代,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逐性很大,因此产生择优质学校的马太效应,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现在经济时代,优质教育学校的待遇也会提高,一些教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因此逐渐流向城里,乡村中的教师日益减少,从而也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
通过对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下面我来说几点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分析
1.更新观念,摆脱“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束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们的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如果意识形态不正确就不能正确引导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城乡二元结构”在人们思维意识里面深深的扎根了,严重影响着方方面面。摆脱“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思维的束缚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目前,加速农村教育发展是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而“城乡二元结构”是构成我国目前农村教育落后的重要根源。
2.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从来源和分配上做起
一个国家发展的好坏主要靠经济,经济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首要目标。经济支撑着方方面面的发展。如果城乡义务教育要想取得均衡发展,那么经费的支撑是特别的重要,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是教育经费的来源;二是教育经费的分配。
首先,从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方面来看,我们国家主要实行国家拨款与社会各界力量出资相结合。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一方面是由政府决定的,各级政府要实时保证教育经费总量的法定增长,力争与义务教育发展的需求相适应。而另一方面,在国家财政基本能供应教育经费的情况下,要广开财路,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坚持以“两条腿走路”为办学体制的方针,实行民办与公办并举。其次,从经费的分配上来看,实行面向全体和个别倾斜相结合。针对个别学校,政府应适当加大教育经费分配投入的力度和比例,要加快改变城乡二元教育结构,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的面貌,对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能起到一定积极的效用。
3.在师资建设上,建立四种机制
今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上的讲话强调,教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素。而师资建设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建立四种机制。第一,建立健全教师流动制度。第二,实行定岗聘任制。第三,提高培养制。第四,建立长效机制。同时,需要完善农村教师的基本工资制度及额外补贴制度。需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公积金等等,使农村教师在基本的社会保障中与城市教师平等,减少后顾之忧。
总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教育是否能够均衡发展也是被衡量的一个指标,因此,必须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阶段就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因此就需要我们时刻准备着、未雨绸缪,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徐同文. 城鄉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王丽娜.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研究——以鲁西南A县为例[D] 大连理工大学,2013
[3] 余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3
[4] 刘利民.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J] 中国农村教育,2013.3
[5] 尹玉,葛少虎.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路径研究[J] 电子科技大学,2013.8
【颁布单位】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令2011年第77号
【颁布时间】 2011-11-25
【生效时间】 2011-12-09
【时效性】 有效
《太原市城乡清洁工程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1月14日市人民政府第十二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廉毅敏
2011年11月25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清洁工程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创造清洁、宜居的城乡环境,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乡清洁工程,是指为营造清洁、宜居的城乡环境,由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对城乡容貌、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交通秩序、建设工地、集贸市场、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城乡通道等方面的综合整治和管理活动。
第四条城乡清洁工程实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综合整治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市、区)、开发区应当设立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编制城乡清洁工程规划、制定计划;(二)组织制定城乡清洁工程标准;(三)组织指导、督导城乡清洁工程活动;(四)制定并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考核、奖励、问责办法;(五)负责城乡清洁工程宣传动员工作;(六)负责城乡清洁工程的达标验收工作;(七)其他与城乡清洁工程有关的工作。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的职责参照前款职责规定结合本地实际自行制定。
第六条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城乡清洁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本辖区内城乡清洁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城乡清洁工程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七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城乡清洁工程的管理工作。
居(村)民委员会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协助人民政府做好本区域内城乡清洁工程工作。
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清洁工程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逐年递增。
开发区应当保障本区域内城乡清洁工程所需费用。第九条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城乡清洁工程的宣传教育,动员全民积极参与城乡清洁工程。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城乡清洁工程的责任和义务,对破坏城乡清洁工程的行为有权批评、制止和检举。
第十一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城乡清洁工程管理
第一节城乡容貌第十二条建(构)筑物、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园林绿化、广告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省和市规定的城乡容貌标准。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建(构)筑物、设施及树木上乱写乱画,不得随意张贴广告、标语等。
城市临街建(构)筑物及设施,应当定期粉刷、油饰和清洗;阳台及窗外不得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设置的安全网不得超出墙体;在临街墙体外安装空调机,应当排列整齐,高度不得低于一点五米。
第十四条单位院落、居民小区应当保持路面平整、洁净,车辆停放有序,绿化符合要求,建(构)筑物容貌协调美观。
第十五条户外广告设施阵地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符合城市的风貌、格局和道路特点、区域功能,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户外广告内容应当用字规范、内容健康、完好整洁。同一条街道相邻建筑的门头牌匾应当规范协调,不得在门店橱窗上粘贴广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树木、市政设施以及其他建(构)筑物上悬挂条幅、牌匾等。
市区内经批准临时设置的横幅、条幅、彩旗等应当位置适当,不妨碍车辆、行人通行,并在规定期满后,谁负责设置谁及时拆除。
第十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纳入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建设。
商务管理部门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规划设置及指导。公安、工商、城管、市容环境卫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实施监督管理。
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回收的物品不得露天存放,保持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及周边环境整洁。
高速公路两侧五百米内,主(次)干道两侧和铁路沿线不得设置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第十七条架设电线、电缆应当规范、整齐,不得影响市容市貌。
第十八条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车辆清洗装饰站(点)的管理工作。
车辆清洗装饰站(点)应当符合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不得占道洗车,洗车污水不得污染道路。
第十九条行道树、绿化分车带以及便道外侧绿地应当整齐美观,无缺株、枯枝,无病虫害,树池、绿地内无垃圾、无污物。古树、名木应当设置围栏、标牌等保护标志。
第二十条连接城市主干道的乡村道路和乡村主要干道应当硬化,保持完好、平整,道路两侧不得堆放物料。
第二十一条门前责任管理人员、信息采集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巡回检查。
门前责任管理人员每天应当检查所负责地段的临街单位至少四次,并做好记录,作为对本人和责任单位的考核依据。
信息采集人员应当及时采集、报送所负责区域内城市管理的相关信息。
行政执法人员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查处。
第二节环境卫生第二十二条环境卫生作业应当依照国家环境卫生作业定额,实行量化、细化管理,遵守作业规范,达到国家、省、市规定的标准。
清扫保洁时段内,街面废弃物滞留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重点区域地段废弃物每千平米不得超过十二处,滞留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分钟。果皮箱、垃圾桶(站)不得满溢,垃圾日产日清,随时清运。
第二十三条城乡街道、公共场所附设的路灯、护栏、隔离墩(栅)、树池盖板和道路指示牌等设施应当保持整洁;地面交通标志清晰,无灰土、痰迹;下水道畅通,下水口无污泥和其他杂物。第二十四条城乡清洁责任单位应当与所属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太原市市容环境门前责任书》,并在门前统一悬挂《太原市市容环境门前责任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责任范围内市容环境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和塑料包装袋以及其他废弃物;(二)将垃圾倾倒于非指定场所。第二十六条宠物在城市街道和其他公共场所排放的粪便,携宠物人应当即时清除。
第二十七条降雪后,临街单位和居民应当及时清除责任区内的积雪,达到路面净、便道净,无积水、无结冰。主干道清(融)雪时间不得超过四小时,次干道清(融)雪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
第二十八条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生活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
第二十九条宾馆、饭店、有食堂的单位等应当单独收集、存放本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并交由符合餐厨垃圾收集运输资质的企业,运到指定的餐厨垃圾处置场所处置。
第三节公共设施第三十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省、市规定的标准配置公共设施。
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护栏、导向牌、井具、电线杆、路灯、消火栓、配线箱等公共设施应当保持完好整洁。
第三十二条停车设施应当合理规划建设,标志清晰明显,保持停车设施完好整洁。
第三十三条公共厕所的建筑规模、造型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公共厕所应当设施完好,由专人负责管理,设置冲水设施,定期冲厕、消毒,保持清洁卫生;进出口设置明显导向标志。第三十四条新区开发、旧区改造,新建居民区,新建、改造道路和建设大型公用建筑时,建设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相应的环境卫生设施。未按照要求配套建设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工程不得交付使用。
第三十五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
村庄应当配备专门的垃圾收运车辆,建造三类以上公厕。
第三十六条井盖、水篦子等设施损坏、缺失,责任单位应当在发现或者接到通知后两小时内修复、补齐;垃圾桶、果皮箱等污损的,责任单位应当在六小时内清洗、修补。
第三十七条对产权或者责任单位不明确的井具等设施损坏、缺失的,由市政管理部门先行修复、补齐,所需费用待查清后,由产权单位或者责任单位承担。
第四节交通秩序第三十八条车辆、行人应当按灯停走、各行其道、有序通行。
车辆在道路两侧停放时应当按照规定停放整齐。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第三十九条在城市道路行驶的车辆,应当保持车容整洁、美观。
司乘人员不得向车外抛洒烟头、纸屑、果皮等杂物。第四十条在行车道、路口流浪乞讨、散发广告、兜售物品等行为,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牵头,民政、住建、城管、工商、房产、经信等部门配合,按照职责规定依法管理。
第四十一条禁止擅自占用城乡道路从事经营活动。城乡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当采取划片包街、不间断巡查等方式,对占道经营行为依法管理。
第五节建设工地第四十二条建筑工地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应当分别设置、布局清晰,配备必要的卫生设施、保持清洁。
第四十三条建筑施工工地围墙或者围挡应当按照规定设置,保持连续、封闭、安全。建筑工程主体应当设置安全围网,施工中不得抛掷建筑材料、废土旧料和其他杂物,泥浆污水沉淀后方可排放。产生的建筑垃圾分类堆放、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采取覆盖抑尘措施。
第四十四条施工工地通道应当硬化,出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运输车辆冲洗后方可出场,要保持车体整洁,轮胎不得带泥土上路。
第四十五条管线、绿化、道路施工应当按照规定设置围挡;竣工后,及时清理垃圾,恢复原状。
第四十六条拆迁工地应当设置围挡,采取洒水、苫盖等抑尘措施,拆除的垃圾要及时清运。
第四十七条装修房屋产生的垃圾应当袋装,由具备渣土运输资质的单位清运,不得与生活垃圾混装、混运。
临街门店装修应当按照要求设置围挡。第四十八条建设单位应当与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部门签订《施工场地环境卫生责任书》。
施工工地应当有专人保洁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第六节集贸市场第四十九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规划建设集贸市场,对现有市场进行规范改造,引摊入市。
集贸市场的城乡清洁工程管理工作,由市场建设、开办单位负责。
商务、工商、城管、卫生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集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十条市场及其周边环境应当整洁有序,商品划行归市、摆放整齐。市场应当设置垃圾收集容器,配备专职保洁人员,及时清理垃圾。
经批准设立的早(夜)市,不得超时、超范围经营,撤市后及时清除垃圾杂物。
第五十一条市场建设、开办单位应当在商户中开展达标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并与商户签订环境卫生责任书。第七节景区景点第五十二条景区景点应当执行国家、省、市规定的景区景点标准和城乡清洁工程标准。
景区景点及其周边环境应当整洁、优美;车辆停放有序;设施完好,外形、色调与景观相协调。
第五十三条景区景点管理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景区景点的日常检查。第五十四条景区景点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立保护景区环境宣传栏,根据旅游季节特点配备保洁设施和人员。
第五十五条景区景点内不得堆放有碍观瞻的物品,做到无污水、无异味、无乱写乱画。
第八节河道水域第五十六条水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河道水域的环境整治,保持河道干净整洁,设专人巡回检查。
第五十七条河道水域应当定期清淤疏浚,无垃圾,无杂草,无漂浮杂物。
禁止在河道水域内倾倒垃圾等杂物。第五十八条河道应当保持护坡完整,防汛通道畅通、平整,护栏整洁、美观,无破损。
第九节城乡通道第五十九条铁路、公路等管理部门应当保持通道平整、干净、整洁,并负责沿线范围内残垣断壁的及时拆除工作。
第六十条城乡通道沿线出入口应当有专人清扫、保洁,定时巡查,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不得乱堆乱放、乱挖乱建。
第六十一条城乡通道设置广告应当图案清晰、用字规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无破损、无污迹。
第六十二条城乡通道绿化植物应当及时修整,保持整齐、美观,无缺株、死株,无枯死枝,绿地树池无垃圾杂物。第三章达标验收管理 第六十三条城乡清洁工程达标验收是以社区、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由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申请,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定期验收,并对验收结果进行公布的管理制度。
第六十四条基本单元达标验收评定包括:达标区域验收、日常检查和数字化城管考核等内容。
第六十五条达标验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达标初审检查。各社区、行政村对照标准,在自查达标基础上,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向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提出申请,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组织达标初审检查。
(二)达标验收申请。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初审检查认为符合达标条件的,即可向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提出达标验收申请。
(三)达标验收考核。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根据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的申请,采取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达标验收考核。
(四)达标验收结果形成。以县(市、区)、开发区为单位,以达标数量、进度及日常检查和数字化城管考核为内容,进行综合打分排队。
(五)达标验收结果公布。达标验收结果在新闻媒体和数字化城管专网上公布。采用图示方式,以三种颜色标示。达标单元以“绿色”标示;未达标单元以“橙色”标示;反弹单元以“黄色”标示。
第六十六条铁路、公路、河道等线性单元达标验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城乡通道护网内达标验收基本单元由产权单位申请,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进行达标验收;(二)城乡通道护网外达标验收基本单元由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申请,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进行达标验收。
第六十七条发现达标验收基本单元出现问题时,由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对其进行预警提示,要求其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完成整改的,将其转为反弹单元。第六十八条达标验收结果应当作为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对县(市、区)、开发区和各部门、单位城乡清洁工程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第四章保障机制
第六十九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城市维护费和土地收益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城乡清洁工程。
第七十条城乡通道、市场、河道、村庄、住宅小区等应当按照标准配备城乡清洁工程管理人员和相应的作业人员。
城中村、无人管理楼院每三百人配备一名保洁人员,农村每四百人配备一名保洁人员。
本条规定所需经费由县(市、区)财政解决,市财政给予补助。
第七十一条县(市、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厕、垃圾中转站和购置的环卫设备,市财政给予补助。村庄建造公厕、配备垃圾收运车辆,市、县(市、区)财政予以补助。
第七十二条有物业管理居民小区的城乡清洁工程,由物业管理企业负责,按照物业服务合同提供服务,房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管;没有物业管理居民小区的城乡清洁工程,由街道办事处负责监管。
第七十三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清洁工程应当由专人负责,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第七十四条城乡清洁工程应当应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实现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信息采集单位采集信息,应当按照数字化城管要求,及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至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不得虚报,漏报,迟报。
数字化城管部门对采集的信息应当及时分类转交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接到交办事项后,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置,未及时处置的由数字化城管部门督办。第七十五条负责城乡清洁工程管理的政府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目标责任制,对城乡清洁工程工作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第七十六条负责城乡清洁工程管理的部门和单位,应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评议;发挥12319、12345等群众投诉热线作用;接受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监督。还可以聘请第三方进行测评。
第七十七条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健全城乡清洁工程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并建立应急机制。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城乡清洁工程应急预案。第五章考核与责任追究
第七十八条城乡清洁工程管理的考核应当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实事求是、激励先进的原则。
第七十九条城乡清洁工程管理的考核内容应当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
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负责对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管理工作的考核,由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县(市、区)、开发区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负责对本辖区内各级、各单位城乡清洁工程管理工作的考核,由其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
对承担城乡清洁工程管理职责的市直部门、单位的考核,由市城乡清洁工程领导组办公室组织实施。
第八十条城乡清洁工程考核内容包括:(一)组织机构、人员是否落实;(二)工作制度是否完善;(三)经费有无保障;(四)责任是否分解到位;(五)城乡清洁工程标准执行情况;(六)城乡清洁工程达标验收情况;(七)其他考核事项。第八十一条城乡清洁工程考核采取日常检查与考核相结合、全面考核与单项考核相结合、明查暗访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第八十二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和承担城乡清洁工程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单位,在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工作失误或者不良影响的,由监察机关依法、依纪予以责任追究。
第八十三条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有关责任人员问责:
(一)未按照要求建立城乡清洁工程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不落实的;(二)未对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适时部署,未落实城乡清洁工程工作要求的;(三)对上级政府或者部门安排的清洁整治工作行动迟缓、推诿扯皮、工作不力,不能及时、有效处理有关问题的;(四)在城乡清洁工程考核中,排名末位,问题严重得不到及时解决的;(五)在城乡清洁工程达标验收中,进度迟缓或者反弹严重的;(六)在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后果的;(七)其他应当问责的情形。第八十四条承担城乡清洁工程管理职责的部门和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有关责任人员问责:
(一)对摊点管理不力,致使摊点乱摆乱设,影响街道、广场、市场环境整洁和妨碍交通秩序的;(二)对车辆乱停乱放以及行人违反交通安全法规等行为管理不力,影响交通秩序的;(三)对乱倒乱扔垃圾和清运不及时等行为管理不力,造成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脏乱现象严重的;(四)对户外广告设置管理不力,影响市容市貌的;(五)对建设工地违规行为管理不力,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的;(六)对违法建(构)筑物整治不力,影响市容市貌或者妨碍道路交通的;(七)未及时采集、报送所负责区域内城市管理相关信息的;(八)接到数字化城管部门交办的事项后,未及时处置的;(九)在城乡清洁工程工作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者后果的;(十)其他应当问责的情形。第八十五条城乡清洁工程责任追究方式:(一)责令改正并做出书面检查;(二)诫勉谈话,并通报批评;(三)责令公开道歉;(四)停职检查;(五)引咎辞职;(六)责令辞职、免职,辞退聘用人员。第六章罚则
第八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蒂和塑料包装袋以及其他废弃物的,责令其改正,可处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携宠物人不即时清除宠物粪便的,责令其改正,可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改正,可处以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在建(构)筑物、设施及树木上乱写乱画,随意张贴广告、标语的;(二)在阳台及窗外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物品的;(三)施工工地车辆轮胎带泥土上路的。第八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改正,可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架设电线、电缆不符合规范要求,影响市容市貌的;(二)装修房屋产生的垃圾未交由具备渣土运输资质单位清运的。
第九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改正,可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擅自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业务的;(二)回收的物品露天存放,影响周边环境的;(三)在施工工地不按规定设置围墙、围挡,未采取抑尘措施的;(四)在施工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未及时清运的。第九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将垃圾倾倒于非指定场所的,责令其改正,每立方米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行车道、路口散发广告、兜售物品行为影响交通安全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行为人给予警告,并可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在河道水域内倾倒垃圾的,由水务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排除阻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十四条本办法没有明确处罚主体的,由城乡管理行政执法等有关部门予以处罚。
其他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附则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太原市义井村城中村项目改造研究论文12-22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09-19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09-22
太原市九年级语文期中12-25
山西省太原市物理实验05-26
太原市危(旧)房改造实施细则06-08
太原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手册11-12
山西太原学校排名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