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词汇练习
一.1.在1840年,英国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______________为借口,发动___________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___,使中国开始沦为_______________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2.1860年,____联军发动__________战争,火烧_______,_____趁机割占中国_________平方千米的领土,是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3.为了推翻清朝统治,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_____在广西桂平___村发动起义,建号_____,起义军称______,在______,_______中严惩_____,击毙外国反动势力的头目_____.4.19世纪70年代中期,______收复新疆,_______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1894年_____战争爆发。在黄海战役中________壮烈牺牲,在威海卫战役中__________全军覆没。最后中国被迫签订_________,割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大大加深了____________程度。
6.1900年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______运动兴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进犯北京,并于_____1901年和清政府签订________,中国完全沦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二.1.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
A.中国大量白银流入英国B.一批中国人会毁鸦片
C.开放通商口岸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个被逐出京城的皇帝是咸丰,这一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英法联军兵临城下B.太平天国进逼天京
C.林则徐虎门销烟D.八国联军进犯北京
3.甲午战争中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武器落后B.清军将领贪生怕死
C.清政府的妥协投降D.日军突袭
4.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远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说明马士()
A.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B.肯定了中国禁烟运功的重要性
C.为英国侵略作辩护D.说明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5.使列强势力入侵长江流域最远的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所以保卫京师。”这一材料表达的思想是()
A.强调西北塞防重要B.强调东南海防重要
C.主张保卫西南地区D.中国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7.1900年,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的英国海军司令是()
A.华尔B.瓦德西
C.西摩尔D.克林德
8.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B.建号太平天国
C.定都天京D.抗击洋枪队
9.“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依据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B.外国公使可以进入北京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0.中国近代史上割让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北京条约》B.中俄《尼布楚条约》
C.中俄《瑷珲条约》D.中俄《改定条约》
11.“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这一楹联歌颂的是()
A.关天培B.林则徐C.左宗棠D.邓世昌
12.在1901年,李鸿章在完成了他一生中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两个月后,就在北京病故了。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
13.义和团曾说:杀尽洋兵,再和大清闹。主要说明了()
A.义和团有着长远的革命计划B.义和团有先进的革命理论
C.义和团的前期任务是翻帝,但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也有一定的认识
D.义和团对清政府的照付政策不够满意
14.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太平军击毙说明了()
A.太平军存在盲目排外的思想B.太平军面对的敌人是中外联合起来的反动势力
C.太平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优于洋枪队D.面对太平天国的迅猛发展,清朝已无能为力
15.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采取的策略是()
A.扶起西边,倒却东边B.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D.只打真贼,不打平民
三.1.林则徐曾上书光绪帝,希望可以下令禁烟。()
2.在《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让香港给英国。()
3.青浦大战中,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4.英,美,俄,日,韩,法,德,意八国联军在1900年发动侵华战争。()
5.1884年,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地区。()
6.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激战,我国的北洋舰队最终阵亡大东沟。()
7.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的开端。()
8.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9.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英俄两国虎视眈眈,想侵占新疆。()
10.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11.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单元分析】
从19世纪中期开始,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产品销售市场,掠夺原料,瞄准了政治上腐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接连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的国势日益沉沦,而中国人民却顽强抗争,他们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知识结构】
一、列强的侵略
【典型题例】
例1: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 )
A B C D
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学生对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掌握情况。A选项中虎门销烟发生在鸦片战争前;B选项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園;C选项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后,疯狂屠杀当地居民;D选项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所以,应选D。
例2: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左宗棠收复新疆 ②邓世昌抗击日军 ③林则徐虎门销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是在1878年;邓世昌抗击日军是在1894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在1839年。很明显,本题正确答案应是B。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年“6·26”国际禁毒日“万名干部普法行”禁毒宣传活动走进某中学,通过演讲宣誓、挂图展览(如右图)、“禁毒我参与”征文等活动,倡导学生远离毒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争做文明青少年。在19世纪上半期,领导中国禁毒运动的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孙中山
2.林则徐说了一句光耀古今的名言:“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对下列哪位皇帝说的 ( )
A.同治帝 B.乾隆帝 C.道光帝 D.光绪帝
3.2012年暑假期间,八年级学生小敏去东莞旅游,在东莞停留期间,小敏将会见到 ( )
①林则徐塑像 ②鸦片战争博物馆 ③虎门遗址 ④太平军发动起义遗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对于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这是一个平等条约 ②这是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③该条约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 ④该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火烧圆明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标志性事件。火烧圆明园的是 ( )
A.英法联军 B.俄军 C.美军 D.日军
6.有一首诗是这样描述圆明园的:“似挥残臂戟天呼,痛说当年劫火馀。留得千秋家国恨,让人来画卧薪图。”此诗句中“当年劫火馀”说的是 ( )
A.近代中国大门开始被打开 B.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C.洋务运动破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7.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军起义。为镇压太平军,当时的满清政府,不得不调离了北方的守边部队。某国趁火打劫,大军压境,胁迫清政府割让东北地区大片领土。该国是
( )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法国
8.今天的人们也许很难相信,最先想出雇佣西洋人组织洋枪队这个主意的人,竟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王韬。他向上海当政者献计:组织洋枪队,“以西人为领队官,教授火器,名曰洋枪队”。洋枪队当时的头目是 ( )
A.华尔 B.阿古柏 C.西摩尔 D.赫尔利
9.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虎视眈眈想争夺新疆的国家是 ( )
A.英国和法国 B.俄国和美国 C.法国和美国 D.英国和俄国
10.左宗棠为收复新疆采取的策略是 ( )
A.先南后北,急进急战 B.先西后东,缓进急战
C.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D.先东后西,缓进急战
11.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②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③中俄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④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12.小强在学习了“收复新疆”知识后,进行了概括(见下图)。你觉得他应在图中A处填写什么呢?
( )
A.宣政司 B.行中书省
C.行省 D.驻藏大臣
13.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
A.把朝鲜变为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4.“割台湾,赔两亿,中国人民争口气;开口岸,设工厂,清朝政府无法管。”这首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5.《辛丑條约》签订后,一本启蒙读物中这样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一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说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大大地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16.下面知识图表中有几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娟准备暑假外出游玩,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她对右图所示的建筑很感兴趣,准备邀请同桌一起前往。如果你对此比较熟悉,就来做小娟的导游吧!
(1)这幅图反映了哪一次战争中的情景?
(2)残垣断壁还隐约可见当时之豪华,这座壮观的园林叫什么?后被哪些国家洗劫?
18.第八款:中国为保证认真实行约内所订各款,听允日本军队暂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定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允撤回军队。倘中国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1)上述条款出自哪一条约 ?签订该条约的是中国的 和日本的首相 。
(2)这个条约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3)请列举出这个条约中有关割地的内容。
(4)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19.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后,某校准备举办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全员参与,畅所欲言。现在也邀请你参加进来,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形式:请你设计一个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
(2)活动目的:你觉得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3)活动探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参考答案:
一、1.A 2.C 3.D 4.B 5.A 6.B 7.C 8.A 9.D 10.C 11.D 12.C 13.D 14.B 15.C
二、16.(1)“进一步”改为“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改为“甲午中日战争”;“《北京条约》”改为“《辛丑条约》”。
17.(1)第二次鸦片战争。(2)圆明园。英国、法国。
18.(1)《马关条约》。李鸿章;伊藤博文。(2)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胜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4)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1)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主题班会、出黑板报、观看影片等。(2)重温本单元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等。(3)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分析】
所谓近代化,即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知识结构】
【典型题例】
例: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依据四幅图片材料,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的名称。
(2)请简要回答与图3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突出的历史功绩。
(3)请说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联系能力、概括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图片标题,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准确链接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l)图1:洋务运动;图2:戊戌变法;图3:辛亥革命;图4:新文化运动。(2)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或中国有识之士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模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下列选项中与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同一类的是 ( )
①安庆内军械所 ②福州船政局 ③轮船招商局 ④汉阳铁厂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2.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下列选项中与张之洞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汉阳铁厂 B.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
3.洋务派在 口号下,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同时也创办了一些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 ( )
A.“民主”与“科学” B.“自由”与“平等”
C.“扶清灭洋” D.“自强”与“求富”
4.京师同文馆创办的宗旨是 ( )
A.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B.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C.发展民族工业
D.强身健体
5.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上书皇帝,主张变法维新。这一历史事件是 ( )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公车上书 D.新文化运动
6.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要举行以戊戌变法为内容的辩论会,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辩论论据的是 ( )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加剧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19世纪末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有三党:一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一党……意在保国以变法;一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三党”分别指 ( )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8.戊戌六君子中的一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此人是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张之洞 D.翁同龢
9.右图是兴中会誓词,兴中会成立于 ( )
A.武昌 B.广州 C.南京 D.檀香山
10.对于辛亥革命,下列看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1.下列选项中与孙中山革命活动无关的是 ( )
A.提出三民主义 B.创办黄埔军校
C.领导南昌起义 D.成立中国同盟会
12.2012年5月27日,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纪念日。陳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以下与陈独秀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筹办《青年杂志》 B.写成《狂人日记》
C.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发表《庶民的胜利》
13.“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是下列哪位人物的名言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1)“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年?因什么条约的签订而引起?
(2)当时的清朝皇帝是谁?谁领导了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15.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周年纪念日,中国邮政于2011年10月10日发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1)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2)邮票中的人物是谁?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个省爆发?其指导思想是什么?
16.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
联系所学知识,写出三者各自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主要贡献。
(1)洋务运动: 。
(2)戊戌变法: 。
(3)辛亥革命: 。
17.在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后,小红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问题,请你来帮助解决。
(1)在整理过程中,小红始终心存困惑: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到底该怎么解释呢?请你帮帮小红。
(2)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什么感想或启示?
参考答案:
一、1.C 2.A 3.D 4.B 5.C 6.C 7.A 8.B 9.D 10.D 11.C 12.A 13.B
二、14.(1)1895年。《马关条约》。(2)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15.(l)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2)孙中山。湖北省。三民主义。
16.(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2)戊戌变法: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它提出的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3)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练习八
学科 语文第三册 主备教师 刘兰 授课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课题 练习8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的说话写话的能力。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全包围结构的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成语和两副春联。 4.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教学重难点 口语交际的训练。 教学方法与手段 练习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的观察、说话写话的能力。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全包围结构的字。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大题 (一)指导看图说话。 1.(出示挂图)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2.足球是怎样飞人球门的?穿蓝色球衣的1号守门员是怎样扑球的.?其他的球员和小观众看到后,表现是怎样的? 3.学生自己说,同座位互相说,互相纠正,补充。 4.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指导。 5.小组之间再交流。 (二)指导写话。 1.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 2.教师巡视指导。如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音序查字法采查查字典。 3.反馈,交流。 (三)培养说话能力 1.审题,读题。 2。该怎样向别人讲述呢?可联系观看的足球比赛来想想。 3,教师提醒;讲述时要简明扼要,并且要用“我”。 4.四人一组说说,讨论讨论。 5,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二、教学第二大题 1.审题,读题。 2.读读这三个生字。这三个生字有什么共同点? 3.学生观察字,说说怎样美观地写出来。 4.教师提醒:这三个生字里面部分不e8写得太大或太小。左右、上下空间要基本相等. 5.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影,临写。 6.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成语和春联。 2.口语交际: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大题 (一)教学第1小题。 1.审题,读题。 2.借助拼音读读成语. 3.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4.看看图,想想成语的意思。指名说,学生相互纠正,补充。教师视情况做补充. 5.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2小题 1.审题,读题. 2.你们知道什么是春联吗?教师简介有关春联的知识。 3.借助拼音读读春联。 4.读懂了春联的意思吗?指名说。 5.指导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四大题 1.审题,读题。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说,师生共同纠正、补充。 课堂练习设计 课外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下面由左到右的`变形中,判断哪个是因式分解,哪个是因式分解正确的?
A.9a2-4b2=(3a+2b)(3a-2b)B.x2-3x+2=x(x-3)+2
C.an-1+1=an(1/a-1)D.a4-5a2+4=(a2-1)(a2-4)
D(a+3)(a-3)=a2-9E.x2-8+8x=(x+3)(x-3)+8
2.(1)-6ax3y+8x2y2-2x2y
(2)3a2(x-y)3-4b2(y-x)2
(3)(x+y)(m-a)-3y(a-m)2+(a-m)3
(4)8x(a-1)-4(1-a)
(5)m(1-a)+mn(1-a)+1-a
3.(1)16x4-64y4
(2)16x6-1/4
(3)(a6+b4)2-4a6b4
(5)-2m8+512
hān()然入梦 liàngqiàng()万lài()俱寂 呜yè()
cǜ()然 yùn()怒 雪 ái ái()piānpiān()起舞
2、完成默写:(8)
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雪山低头迎远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革命理想高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山泉在呜咽,__________________。
《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当时红军的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语中加粗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2分)
A.泛舟(漂浮)风烛残年(风中点燃着的蜡烛)
B.诧异(惊诧)据理力争(竭力)
C.营救(经营)故弄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D.眷恋(顾念,爱恋)感慨良深(很)
4、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5国庆节就要到了,班上将举行一次主题班会,由你来当主持人,要求内容新颖,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起同学人的思考,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到主题班会中。(4分)
答: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6——10题(15)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了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们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
7、文中“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联系下文,你明白周副主席关心野菜的原因吗?写出你的看法。(3分)
8、周副主席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3分
9、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主席有哪些优秀品质?(3分)
10、用波浪线把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划出来并就其表达作用写一段体会文字。(3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1——16题(15)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1.”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了翻山的12.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尾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13.从文段描写的内容看,老山界的山势特点是什么?
答:
14.”一步一步”包含了什么意思?
答:
15.文段中对话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答:
16.”这真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阅读<长征>回答下面问题(5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7.这首诗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长征宏伟壮阔的场面,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18.有人认为:“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都用的十分贴切而意味深长,请你任选其一,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
酣;踉跄;籁
五岭逶迤腾细浪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敌重兵,压黔境
略
4.这则告示告诉游客:不要乱涂乱画,不要乱丢瓜皮、果壳、包装纸等垃圾;不能摘花折木,除了记忆不要带走任何东西。
5.略
6.主席详细了解有毒野菜的情况。
7让部队掌握野菜的有关情况,以避免再次发生食用有毒野菜的事件。
8①要医生马上去救治中毒的战士们;②要担架抬上杨光赶到总部去报告,并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
9周副主席平易近人、关心战士、考虑事情全面周到。
10略 11.时间 12.山脚;半山腰 13.陡峭、高峻 14.行路十分艰难
15.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6.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豪迈的情怀。
英语课堂教学中,倡导“任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交际教学思想中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英语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运用学习任务教学,强化了语言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交际本质。新目标英语是一套好教材,然而,再好的教材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根据学生实际和接受能力来开展行之有效的任务和活动。同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帮助解决教学难题。这样,既能为学生创设真实可视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二、教材分析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section A的主要学习内容有以下3点:
1词汇:tall, thin, short, heavy, calm, wild, long hair,short hair, outgoing, quiet, funny, serious, smart, athletic,ect.
2句型
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Tina is taller than Tara.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3语法: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学情分析
学生曾学过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但掌握的程度不够,在使用单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表达时总是出现错误。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表达人物特点和对人物进行比较。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明显。
四、教学目标
1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指导学生学习人物特点的单词、对人物进行比较的表达及如何正确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进行交际。
2通过学习本课,加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3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五、教学过程
Taskl: Guessing games
Show some riddles such as the following to the stu-dents to guess.
T:I have a friend. She is a girl with long hair in our class. She has a round face. She has two big eyes and a small mouth. She often wears a pair of glasses. She is thin. S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girl. She is the mast hard-working in our class. Who is she?
T:Let's look at some photos of my family.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Please describe them.
S:She is shorter than you. /She has shorter hair than you. /She is thinner than you. /'--(Students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photos.)
T: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 Lead in the class subject.)
(1,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习惯。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想象空间,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融洽师生感情。3,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巩固学习做好铺垫。)
Task2:Revise th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ople's ap-pearance and personalities
1.Divide th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and have a com-petition to see which group can get as much as possible.Students can write their descriptions on a piece of paper before class. (Students must collect them before class.)
2.Show some photos of famous persons and describe them, using description words, such as short hair/long hair, curly hair/straight hair, tall/short,...etc, on the screen.
(1,复习已学内容,自然延伸到新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开展竞赛活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求知欲,一举多得。)
Task3 : Presentution
1.Learn some new words about personal traits:calm/wild,athletic/weak,using the pictures of 3 pairs of twins in Section A.
T: Who is eaimer, Tom or Sam?
S: Torn is calmer than Sam. Sam is wilder than Tam.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 Sam is weaker than Tom.
2.DoSectionA-la.Matcheachwordwith the opposite. Check the answers.
3.Get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 rules of 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 (Show them on
the screen.)
(1,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词汇教学。2,让学生归纳总结语法知识点,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
Task4: Listening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1b.
2.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chat in 2a.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chat in 2b.
3.Check the answers.
(听力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为下一步的任务输出提供了输人材料。)
TaskS:Pairwork&groupwork
1.Imagine your partner is a famous person, interview him/her.(Show an example on the screen.)
2.Divide the class into 4 groups and then work in groups.
3.Suppose you are a super star in the future, design your future.
(1,这些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又体现了个性化发展。2_活动主题的难易符合学生实际,操作具有可行性。3,“名人专访”、“公众投票”、“明日之星”这些生动活泼的场面,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Task6: Reading and writing
1.Teach "look the same", "look different", " be as good as","be not as good as","a little",using some pic-tures and comparing some students in class.
2.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and the statements (1-5)about the article. Write "T","F" or "DK".
3.Check the answers. (Ask students to give reasons.)
4.Ask students to write another letter.
T: You are Isabel now. Write a letter to reply Liu Li. Talk about the same and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one of your friends.
5.Choose two or three to share the replies with the whole class.
(1,这一环节是基于听说训练之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内强化目标语言。2,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既有效地控制了难易梯度,又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Task7: Consolidation and sum-up
1.Give studentsa chanceto sum up what have learned in this class.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it freely.)Then teacher makes a brief sum-up.
2.Get the students to do some consolidation exercises.Teacher goes around and gives some help to students.
(1,让学生来做课堂小结,抓住了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的心理,突出主动学习的重要性。2,强化练习。重点训练听写能力,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六、案例反思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chí,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踪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liàn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dài,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奔chí(驰)
开垦(kěn)
锤liàn(炼).倦dài(怠)恹恹欲睡(yān).(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错踪”,这个词语的 正确写法是“错综”。
(3)文中“坦荡如砥”的“砥”意思是:质地较细的磨刀石;“潜滋暗长”中的“滋”意思是:生长。(4)语段中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婆娑(suō)
虬枝(qiú)
倦怠(dài)...秀颀(qí)主宰(zǎi)倔强(jué)...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3.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茂盛的梧桐,用它执着的精神开拓出一片磅礴的力量。仿句①:笔直的白杨,用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一片广阔的胸怀。仿句②:巨大的榕树,用它坚硬的身躯支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空。
4.合肥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以“礼赞平凡生命中的美好品质”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1)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的内容补写对联。
材料:白杨树在严冬里,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上,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示例】赏白杨敬仰傲骨精神
(2)白杨树使你联想到哪些人物和精神品质?
【示例】守卫边疆的军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等。(3)春节,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是万家团圆的日子。然而,这样的节日对军人来说,更意味着坚守与责任。在这灯火阑珊、爆竹声声的时刻,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正坚守岗位,或在雪山之巅站岗执勤,或在边防戈壁巡逻放哨,或在深山林海枕戈待旦,他们在天南海北守护着万家灯火,确保全国人民安心过年……请你对他们写一段感谢的话语。(要求语言连贯得体,100字以内)【示例】尊敬的军人,你们好!军装赋予使命与责任,让你们舍小家为大家!你们的坚守,换来的是全中国人民的祥和新年。你们辛苦了,这份伟大的付出,值得我们铭记于心,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4)胡敏同学为本次主题活动搜集到一则材料,准备在班会活动上朗读,请你帮她修改。
【A】冬小麦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播种完毕,因为出土的幼苗必须经历一整冬的雪压霜欺,最后才能在来年大约5月左右扬花吐穗,孕出果实。倘若要躲掉那个刺骨的冬天,执意把它播种在温暖的春天,最终也只能徒长枝叶,永远不会结出一粒果实。【B】雪压霜欺对冬小麦来说,是一段不能缺失的,人的成长也
离不开种种磨难,倘在逆境中仍能保持执着和不屈,他的生命之花定会开得更加美丽。
①【A】处画线句子语义重复,请修改:应去掉“大约”。
②【B】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请修改:应在句末“缺失的”后加上“经历”。
阅读课文第七段至第九段,回答问题。
5.“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抑”,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扬”,突出强调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6.第七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连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读者读来气势磅礴,酣畅淋漓。7.结合第八段的内容,简要说说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哪些相似之处。极普遍,不被人重视;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8.作者在第九段中写“贵族化的楠木”的目的是什么?
以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极常见、极易生长”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引出对那些赞美楠木的“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的批判,表明自己对共产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朴质、力求上进的精神的喜爱与赞美。
“彬彬有礼”江南杉
陈志宏
①我爱江南杉!杉是江南粗生野长的树种,高大挺阔,寻常可见。江南杉影绿动,四季常青,村前村后站成高密的绿景,河畔山岭落下尖坚的针叶,是温婉风里摇曳出的一道硬朗风景。
②多少回,听人把“杉”字错认成了“彬”,往积极里说,是师者把“彬彬有礼”深深地植入人们心田,让人不忘,江南人知礼守礼,文质兼备,对“彬彬”自然有铭心的记忆,可是,他们日日与杉照面,年年与杉同在,为何还会念错?原来,江南人都亲切地唤杉的小名——沙树。沙树的生命力顽强,从它的名字里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没有土壤,哪怕在沙地里,它也能长大成材。
③游走江南多年,没看过杉树在沙地里葳蕤成景。想来也是,江南风暖水润,绿盖四野,沙地本不多见,少量的沙地,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是荒凉的美的遗存,杉心有知,就很知趣远离沙滩,另择地而居。
④江南杉瘦削的外形,看似柔弱,实则坚挺,高高大大,孔武有力。江南人喜欢在道路两边植两排杉树,进进出出,感觉像是受到两队魁伟卫兵的列队迎候。房前屋后,田埂河畔,也会择地植一排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防风挡雨,大有一树成林的气势,就算砍掉一棵碗口大的,再过几年,树桩周围自会长出一枝枝细长的小杉来。
⑤江南人多情而温婉,但骨子里也不乏顽强因子,就像杉木那样,无论外界多少纷扰,皆不能折损与生俱来的顽强品性。
⑥杉叶神奇,条状针形,微微弯曲像镰刀,带有攻击性,又似针一样锐利,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深绿的叶,泛着油光,近看绿得迷我眼,远望浓绿一片,像肃穆的长者,自有一份周正与庄严。江南杉长势好,或许与它独一无二的叶子密切相关。对于生长在我们身边的植物,不去打扰,就是最好的关爱,杉叶让人惧,于是少有人靠近,在无人袭扰的宁静里,江南杉顺着生命的方向,以自己的节奏生长成材。
⑦杉木浑身是宝。江南杉四季披绿依翠。秋风送凉,偶有绿叶枯老变红,随风落下,远远看去像是一把躺在大地上的篦子。这是农村灶膛上好的柴火。小时候,提个小篮,带上火钳,秋日艳阳下,捡杉叶,这是每个孩子的生活必修课,偶见杉果,也拾。这果子更为奇绝,像一枚暗褐色的鸭蛋,顶端有坚硬的刺状尖头,一如自卫的宝剑,周身层层叠叠披挂锯齿,种子就安居在齿与齿之间的缝隙里,傍晚归家,倒出杉叶露杉果,父亲说:“叶子可以捡,杉果就不要啦,来年春天,它还会长出小树苗来呢。”不为,为有为,不拾杉果,只为杉的生生不息,这一朴素道理,风吹籽落,在一个江南少年心里生根发芽。
⑧杉皮是天然的屋瓦,伐一棵杉木,剥开树皮,压平,盖在屋棚上,遮风挡雨蔽日头。
⑨杉树干纹理直顺,结构紧致,材质轻柔,耐腐防蛀,是优良的木材,被广为利用,一些零乱生长的小杉木,需砍下来,去皮,做成长柄,安在耕、梨、耙、耖、铲、锄头、柴刀和斧子等家什上面,经久耐用,搭瓜棚,扎篱笆,结结实实,是不可多得的好材料,小孩子喜欢拿一根长短适宜的木棍抓在手上把玩,多取自杉木,像孙悟空耍金箍棒一样玩呢。
⑩江南杉还是一味药,提炼加工入药,可以祛风止痛,散瘀止血,江南雨水多,体质温湿,是为人所需的好东西。
11江南杉不怕人取用,但乱砍滥伐会让它忧惧难安,无人来扰,以它的顽强,不经意间,自会长成江○南一林,美丽一景。12“彬彬有礼”,彬彬有情,我礼赞江南杉,我爱她为人民造福,为江南添景!○9.为什么说江南杉浑身是宝?请简要回答。
江南杉的枯叶可以做农村灶膛上好的柴火,杉皮是天然的屋瓦,杉树干是优良的木材,江南杉还可以提炼加工入药。
10.结合语境,说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1)河畔山岭落下尖坚的针叶,是温婉风里摇曳出的一道硬朗风景。....“硬朗”是强硬有力的意思,这里指杉树尖锐、坚硬的针叶给人留下顽强不屈的印象。(2)这一朴素道理,风吹籽落,在一个江南少年心里生根发芽。....“风吹籽落”本指风把树的种子吹落下来,这里指父亲的话让“我”明白了“不拾杉果,只为杉的生生不息”的道理。
1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江南杉看似柔弱,实则坚挺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杉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12.第⑥段写杉叶的神奇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正面描写:描写了杉叶的外形呈条状针形,微微弯曲,带有攻击性,十分锐利,颜色深绿,泛着油光,表现其浓绿。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杉叶具有攻击性和周正庄严的特点。侧面描写:写针叶让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表现其顽强庄严的特点。
13.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既是在写树,又是在写人。作者通过江南杉表现了江南人的哪些特点?【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知礼守礼,文质兼备:生命力强,多情温婉:品性顽强,周正庄严;遗福于人,无私奉献。
14.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抒情达意。请运用象征手法,选择你最熟悉的事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感触。(200字左右)【课文片段在线】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写法分析】选段由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表现手法。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例文】我喜欢樟树木质的坚硬,更欣赏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看似平凡的樟树并不逊色于那贵族化的楠木。若要论起它的品质与气质,就使人想到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上的人民教师。教师们追求的“桃李满天下”的崇高目标与“活着”为人遮阴,“死后”清香四溢的樟树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樟树有跟红梅
一样傲霜斗雪的骨气,有与苍松一样四季常青的本色,这跟无私无畏的教师们也没有什么两样。
象征手法的作用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典型例题】《白杨礼赞》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识。
1. There is water.
2. There are apples.
3. studentis here.
4. students are here.
5. Enlishteacher can speak Enlish.
6. wateris here.
7. milktask good.
8. personis here.
9. I have apples.
10. She has milk.
11. There isn,t water here.
12. There aren,t animals here.
13. I have no eggs here.
14. I don,t like apples.
15. They don,t like bread.
16. Do you have apples.
17. Would you like tea to drink.?
18. Do you like tea to drink?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在里打“√”
情不自禁jīn( )jìn( )
咱们zá( )zán( )
倒翻dào( )dǎo( )
农民mín( )mìng( )
二、把部首写在()里6%
碰( )洒( )粒( )
忙( )祝( )坡( )
三、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2个。
刂——( )( )扌——( )( )
氵——( )( )——( )( )
很多小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语文学习效率不高、语文成绩提不上去、老是被父母和老师责备。下面为大家准备了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出正确的.读音。
入(rùyù)十(síshí)八(bādā)火(hǒhuǒ)山(sānshān)上(shànɡsànɡ)
二、把笔画数相同的字写在一起。
山石五六田大土水四
三画:、、 四画:、、 五画:、、
三、选择合适的量词填空。
一红叶三红花四同学七大山五金鱼六白兔
四、找反义词。
上 右
大 下
左 入
出 小
四、看拼音写词语
liǔ tiáo zhí shù shū fu chàng gē
( ) ( )( )( )
hǎo xiàng dào chù rén liú rú cháo
( )( )( )
五、选词填空
挑 桃
1、春天到了,校园里开满了( )花。
2、母亲节到了,我为妈妈( )选了一件礼物。
坡 波
1、一阵风吹过,河面上泛(fan)起了一层水( )。
2、山( )上是一片青青的竹林。
喝 渴
一只乌鸦口( )了,到处找水( )。
六、把音节和词语用线连起来4%
duìàn 泥土
nítǔ 对岸
xiánzhe 奇怪
qíguài 闲着
七、正确搭配8%
一团 珍珠 一片 白霜
一颗 白菜 一层 雪花
一棵 浓雾 一孔 冰山
一条 彩虹 一座山 泉
八、把下列反义词用线连起来
好 闹
哭 薄
厚 坏
静 笑
忙 闲
九、加上部首成为新字,再组词
青( )( ) 皮( )( )
( )( ) ( )( )
十、对对子
桃红 花香
生根 柳绿
鸟语 日丽
1、家庭的特点——家中有亲人,家里有亲情
2、家庭关系的确立——家庭是由关系结合的亲属生活组织。
3、家庭关系是不断变化的,现在一般为----------家庭和-----------家庭(知道家庭的类型)①核心家庭(父母+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
②主干家庭(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
③单亲家庭(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生活);
④联合家庭(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
4、家庭承担着-------和-------生产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休息娱乐功能
5、为何说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1)与父母的血缘不可改变,(2)与父母的亲情不可改变
6、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的的权利义关系
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享有同样的权利义务
7、收养关系前后亲子女与养子女的关系
8、父母抚养教育子女,是亲情的自然流露,也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9、感受家的温暖,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后盾,安全健康的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P10(家的作用?)
10、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育我们做人
(2)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付出很多,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3)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我们要弘扬
(4)孝敬父母是法律的要求
11、什么是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
12、怎样孝敬父母?
(1)从小事做起,正确区分孝敬父母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之去做
(2)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让父母高兴;
(3)孝敬父母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是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对父母的报答,如果父母做出了不道德的事,要勇于批评和制止,触犯法律,我们要依法办事。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40分。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综合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后来,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可以谋得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这段话最能说明( )
A.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抵御了英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体系完备
C.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D.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3.英国政府为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1842年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更是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漩涡。鸦片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丧失中国领土最多的战争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4.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谈判代表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这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根本原因是( )
A.协议关税使外国商品入侵B.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统一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D.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5.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澎湖列岛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6.李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知识结构图(如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的“战”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丝的出口量迅速增长。茶的出口量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为1855 年的8400 多万斤;丝的出口量由1843 年的1000 多包增为1855 年的5600 多包。由于茶、丝等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专门种桑植茶,来满足出门的需求。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
A.中国的茶、丝出口历史悠久
B.中国开始了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C.中国已经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D.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8.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如图圆明园遗址见证了( )
A.英国的蛮横行为
B.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C.日本的凶残
D.八国联军的侵略
9.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10.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不同类型的文博类节目持续火爆,引发了人们对国宝文物的关注。如图所示国宝见证了( )
A.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B.英法联军的暴行
C.俄国的趁火打劫
D.清政府的彻底沉沦
11.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京的要求
1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13.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4.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两次战争( )
A.都是因为鸦片输入引起的
B.都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的不平等条约
C.英国都是主要的侵略国家
D.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15.19世纪60年代,浙江慈溪流传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曾在慈溪的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该事件发生在( )
A.太平天国运动中
B.义和团爱国运动中
C.新文化运动期间
D.五四爱国运动期间
16.在一次校内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关键词:“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王”,参赛选手根据这些提示,可以判断出主持人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杨秀清
B.李秀成
C.洪秀全
D.石达开
17.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的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
A.《资政新篇》
B.《海国图志》
C.《四洲志》
D.《天朝田亩制度》
18.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原的地步”。这场运动(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19.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关天培
C.太平天国定都北京后,改名“天京”
D.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20.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是指( )
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北伐西征D.天京变乱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16分)
21.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兴衰荣辱的见证。
(1)《南京条约》割给英国的领土是 。
(2)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 。
(3) 是太平天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22.请列举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皇帝。
(1)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同英军谈判的﹣﹣
(2)1860年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
23.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的条约﹣﹣
(2)太平天国颁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文件是﹣﹣
(3)洪仁玕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文件﹣﹣ 。
三、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总计44分)
24.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英国商人主要向中国输出毛、棉织品,而从中国输入茶、丝等物。但英货在中国市场上销路不大,这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还具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在正常的情况下,英国对中国的贸易发生逆差。在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五年(1781﹣1790)间,中国茶叶输英总值是9626万元;乾隆四十六年到五十八年(1781﹣1793)间,英国毛织品等货物输华总值是1687万元,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1/6.因此,英国必须以大量白银来抵付贸易差额。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材料二
材料三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泄泄,弛缓的意思)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贸易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
(2)材料二反映出17﹣1838年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呈怎样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认为鸦片“流毒于天下”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839年6月,林则徐做出了什么禁烟壮举?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每日邮报》10月3日报道:红色十月!价值1.8亿英镑的最先进的中国军舰沿泰晤士河而上,停在了金丝雀码头,展开欧洲各大港口之旅的英国部分。报道还自嘲道:“幸好,他们来我们首都的目的是和平之行。”
﹣﹣凤凰资讯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军舰沿泰晤士河驶入伦敦的目的是 。
材料二:《每日邮报》记者仰望着(访问伦敦的)长白山舰庞大的舰体就曾发出这样酸溜溜地感叹:“百年荣辱,回首惊心!”图2是1840年,英国海军舰队驶抵广州海面的场景
(2)英国海军舰队在1840年驶抵广州海面,是对中国发动什么战争?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3)面对凶残的英国侵略者,广大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英勇抵抗,其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哪两位?
(4)1842年,英国旗舰康沃利斯号到达南京下关江面,当时的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随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什么条约?通过这个条约,英国割占了我国哪个地方?
(5)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什么条约?从这个条约中,英国获得了什么特权?(任举一项特权),美国、法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条约?
(6)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载:“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了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弄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材料二:“俄国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引自马克思的话
材料三:瓦德西说:“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物,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三分别反映的是哪两次侵略战争的劫掠情景?
(2)材料二中与俄国一起参与‘调停’的另外一个国家是哪国?
(3)材料一反映的战争是哪两国发动的?
(4)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主要指的是什么呢?
(5)这段屈辱的历史对你有何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
﹣﹣摘自《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两个文献都颁布于近代中国的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开始和失败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此文献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两个文献的思想哪个更符合时代潮流?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40分。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10 ADACB ACBDB
11-20 BBBDA CDCDD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16分)
21. (1)香港岛.
(2)《天津条约》.
(3)天京事变.
22.(1)道光帝。
(2)咸丰帝。
23.(1)《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2)《天朝田亩制度》。
(3)《资政新篇》。
三.材料题(共4小题44分)
24.(1)状况: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出现贸易逆差(处于入超地位).(意思相同的答案也可以)
(2)趋势:激增。
(3)危害:银荒兵弱(中国将没有可以御敌之兵;也没有可以充饷之银)。
(4)壮举:虎门销烟。
25.(1)和平。
(2)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
(3)关天培;陈化成。
(4)《南京条约》;香港岛。
(5)《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或片面最惠国待遇,或通商口岸租地建房),中美《望夏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6)①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②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③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6.(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美国。
(3)英、法。
(4)通过签订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5)落后就要挨打。
27.(1)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天京陷落.
(2)“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分散的小农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词汇练习】推荐阅读: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02-15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试卷09-12
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综合测试02-10
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12-28
湖南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01-31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及答案02-16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检测题教学设计12-16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西师大版07-11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补充习题答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