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中培养小班幼儿爱心(推荐11篇)
无锡市钱桥中心幼儿园朱燕芹
人的经历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所处环境所受教育和交往的总和。不同的经历可以造就不同的道德、智能和人格,人的发展需要经历,更需要经历教育。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们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小班幼儿正处于个性情感初步形成、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有了初步的萌芽,抓住这一有效时期,加以科学、全面、形象、生动的情感熏陶,将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初步建立。在一次次经历中使孩子懂得知识、增长经验、体验爱心。
一、发源、催化爱心
家庭是对孩子成长最具影响力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个性行为品质,并使之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强有力的催化剂。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孩子爱心的培养,需要父母的爱心浇灌。世界五彩缤纷,人间丰富多彩,都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家庭中独生子女现象的逐渐普及,孩子已成为每个家庭的中心和重心。父母长辈的过多保护和百般溺爱,渐渐地促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品质,他们在接受来自于成人的源源不断的关爱时,感到非常的理所当然,因而他们也就丝毫不会去考虑别人的需求与感受。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在群体中与他人相处时往往就会时时处处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表现出冷漠和自私的不良行为倾向。这种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而作为幼儿园,要使我们的爱心教育得以深化,体现实效,则必须要牢牢抓住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以家庭环境的改造和创设为依托,使爱心教育渗透在学校、家庭、社区各个领域,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爱心教育的系统性与实效性,以景制情、以点带面,来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家庭爱心的目标,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对幼儿家庭的爱心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爱父母、爱同伴、爱老师着手,进而激发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
因此,我们将家园连动、家园互动作为了爱心教育的主要方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隔代亲”的现象益发严重,爷爷奶奶过多的呵护与盲目的宠爱,造成了孩子的娇纵与任性,他们对爷爷奶奶没有尊重与爱,因此,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爱心培养显得由为重要。结合“九九老人节”,我们开展了活动。在活动前我们要求幼儿观察爷爷奶奶在家的劳动情景和他们的爱好。这个要求虽然简单,但孩子们往往容易忽视,所以在活动中,当我们请小朋友介绍爷爷奶奶的名字及工作时,孩子们知道仍然很少。于是我们请爷爷奶奶谈谈自己的一些情况,让幼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接着我们请小朋友说说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自己应该怎样关心和帮助爷爷奶奶。孩子们能较踊跃地说出来,可见,他们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与爱有一定的感受力,也知道一些如何回报的方式,最后,幼儿的即兴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拢嘴,看着开学时还大哭的心肝宝贝变的这么能干、可爱,他们感到异常欣慰,相信这个节日会是最有意义的。活动后,我们请爷爷奶奶们在家继续配合与教育,让孩子们爱老人的意识与行为成为自发的习惯。
再如:“三八”妇女节,我们围绕“我的好妈妈”展开活动。通过收集妈妈的作品,如织的毛衣,围巾等,知道妈妈本领大,夸夸自己的妈妈。妈妈为孩子每天做的正是孩子最容易忽视的,我们通过看录像并听妈妈介绍,让孩子初步了解妈妈每天早晨、下班回来、晚上是怎样关心、照顾宝宝的,很辛苦。我们还让孩子尝试用多种方法表达对妈妈的爱。因为“爱心”贵在“点滴”,孩子应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如:唱一首歌、说感谢的话,亲一亲妈妈,为妈妈捶捶背„„我们还让孩子涂一朵红花,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这一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又对幼儿有一定的技能要求,通过示范,幼儿认真地开始了作画,他们涂得异常细致、均匀,因为这是送给妈妈的礼物呀。待幼儿涂好后,我又让幼儿上前来说一句祝福的话。孩子们大都会说:“祝妈妈节日快乐!”我想当孩子们回到家中,当妈妈们拿到“礼物”、听到“祝福”,一定会觉得异常幸福吧!这一幅幅稚嫩的作品,折射出孩子无限的爱。而这份来自孩子的感动,一定能更深地触动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利用家长会,我们例举了许多父母应注意的言行,因为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如,公共汽车上,让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阿婆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同情和怜悯实质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难受扩大到别人身上的结果。经常让儿童把自已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久而久之,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爱心氛围、有意识地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体验、施与爱心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把“爱心”行为教育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以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主动示爱,爱护动植物及自己的物品,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爱心教育。如“好朋友”活动,在幼儿经过开学初的“分离焦虑期”后,孩子们的“重心”逐渐转向班级大集体,开始关注班级里的一切,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自己的好朋友了,拉手的朋友、小组的朋友、娃娃家的朋友、搭积木的朋友„„在日益频繁的接触与我们有意识的渗透引导中,孩子们越来越意识到朋友的存在与需要。每次如厕后、出教室活动前,他们都会兴奋的喊“好朋友、好朋友。”然后欢天喜地地牵起朋友的手来到队伍中,别提有多亲热呢。于是,我们组织了
专门的活动,我请小朋友说出自己喜欢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喜欢他?使幼儿更全面的了解朋友,表达对朋友的喜欢之情。然后和自己的好朋友抱一抱、亲一亲,说一说,用小班幼儿特有的稚气与纯真、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朋友的爱,鼓励幼儿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保持正确的方式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对培养了幼儿的爱心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会分享,学会关爱,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有困难的。要让他们将自己喜欢的食品分给别人,孩子们会乐意吗?我们结合“六一”儿童节,让孩子们从最基本的分享食品开始。活动前,我们请每位幼儿带一份自己喜欢的食品来园,活动当天,经过“六一”节日谈话、观看录像、观看大班幼儿节目表演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了儿童节是小朋友自己的节日,感受了节日的快乐。回到教室,适当休息之后,我们请小朋友们将带来的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食品。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每组有这么多好吃的,要是都能尝一点就好了,该怎么办?”孩子们自己提出把食品放在一起,大家一起吃。我顺势利导,将孩子们的食品分类摆放,做了简单的说明后,孩子们便手拿盘勺,以自助形式去自由选择吃东西。他们都因为吃到了许多种东西而感到高兴,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由此,力力等小朋友自己提出要将自己的书带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那样自己也能看到更多的书。接着,别的小朋友有的说要带玩具汽车来大家一起玩,有的说要将家里的娃娃放到娃娃家大家一起抱„„孩子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个小小的活动拉开了分享的序幕,孩子们由此而想到别人,不再完全自我。这也是我们培养孩子爱心的方式之一。
再如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无疑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成人纷纷捐款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当然,这无疑是教育幼儿的一次好机会。所以,我们让幼儿观看了一些新闻报道,特别是解救幼儿的新闻,让他们更能感同身受,知道这些和他们一般大小的宝宝没有了爸爸妈妈、没有了家,多可怜呀!这么活生生的教材、这么多感人的画面,让孩子们幼小地心灵也有了深深的触动,萌生了他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这样,当我们对孩子和家长发出捐款倡议书时,善良的孩子们都主动要求爸爸妈妈多捐点、要捐“红钞票”呢。之后,学校组织了集体默哀仪式和集体捐助仪式。我们为孩子们制作并佩戴上白花和“爱心小天使”的胸饰。全园师生集中到了大操场上,随着警笛的哀鸣,集体默哀三分钟。在这个庄严肃穆地时刻,连平时最调皮、最好动的鹏鹏和韬韬也出奇地懂事、出奇地听话,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而当大家一个一个排好队,将款物放入捐款箱时,又那么地秩序井然,那么地认真慎重,俨然像个小大人。回到教室,我们组织孩子看了灾区孩子正在接受捐助物资,又开始有书可以看,有牛奶可以喝,他们就开心地拍起了手,因为这里面将有他们的一份付出。
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形成家园共育
1.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情感氛围,
让幼儿充分感受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是幼儿爱心情感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情感的培养, 首先应从感受爱开始。作为父母, 应尽力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的情感氛围, 不但要为幼儿提供外在的爱, 更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需要和兴趣, 积极对幼儿的行动做出反应, 让他们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为了使他幸福快乐所付出的心血、汗水, 从而产生体贴之情。比如懂得给下班回来的父母拿拖鞋、帮父母摆碗筷、为父母捶腰背等。还应注意引导幼儿爱小伙伴, 懂得小伙伴之间应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小伙伴来串门时, 教育幼儿拿出自己的图书和玩具与别人分享, 知道父母或长辈生病了, 用适当的方式去关心, 等等。这样幼儿才会对世界充满爱心。
2. 要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人之初,
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拥有爱心, 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 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 人的品行也就发生了变化。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关键是看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 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 洗脚”。可以看出, 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 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一个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互相尊重信任、关心爱护, 这是陶冶幼儿良好品德、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家庭和睦, 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对幼儿的教育和品德培养, 并且能够互相支持, 配合默契, 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反之, 家庭不和, 夫妻反目, 整天争吵打骂不断, 那就不可能有时间和心情考虑和协调有关幼儿教育和品德培养方面的问题, 就可能出现互相不闻不问、彼此推诿, 对幼儿冷淡, 甚至拿幼儿出气的情况, 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思想行为、个性品德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3. 要发挥父母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
渗透爱心情感。孔子曰:“己身正, 不令则从, 己身不正, 令不从”。模仿是幼儿学习做人的主要途径。在家庭中, 父母是幼儿最直接和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父母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做父母的平时待人处事热情诚恳、热心助人、尊老爱幼、文明礼仪, 那么这种善良的情感和行为必定会深深地影响到孩子, 一旦幼儿碰到类似的事情, 他就会模仿照做。如果家长自私自利、专制无情, 那么, 培养出来的则往往是任性冷漠的幼儿。
因此作为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 家长首先自己要有爱心, 要不断充实自己, 加强道德修养, 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次活动后, 我奖励赵浩一颗糖果, 他舔舔嘴巴悄悄地把糖放进了口袋, 我问他为什么不吃, 他说:“因为我妈妈病了, 老师奖的糖好吃, 我要带回去给她吃。”多懂事的孩子啊!过后我了解到赵浩的父母平时非常孝敬老人, 吃饭时总是习惯把最好的菜首先给爷爷奶奶吃, 每当老人身体不适时, 妈妈就叮嘱他:走路、说话要轻点, 别影响爷爷奶奶休息。受父母的影响和教育, 赵浩自然而然地有了一颗孝敬老人的爱心。由此可见, 幼儿爱心情感的培养和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
4. 要持之以恒,
强化爱心情感。幼儿的情感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 常常会出现“三分钟热”现象。作为家长, 如果看见幼儿会分东西给别人吃, 爷爷奶奶病了会问候, 小伙伴摔倒了会扶起时就应及时地对幼儿刚建立起来的爱心情感进行肯定、赞赏, 经常进行强化, “太好了”、“你做得真好”、“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能有效提高幼儿保持良好情感的积极性。这样, 幼儿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会同样对待, 日积月累, 幼儿的爱心情感以及行为就逐渐稳定, 最终成为习惯。
二、共享社区教育资源, 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
1. 利用社区资源, 萌发爱心情感。
社区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外在环境, 蕴涵着丰富的可利用教育资源, 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胆量, 萌发爱心情感。
例如:我们利用周边环境, 去玉湖公园春游、参观定西市博物馆、带领幼儿实地观看湖边田野、公路桥梁、亭台楼阁、高楼大厦, 使幼儿轻松愉快的感知了家乡的美丽, 萌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回到教室后的“意愿画”主题活动中, 他们放飞了理想, 尽情地挥洒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幅幅稚嫩画面叫人感动不已。我班的佳佳小朋友生病住院了, 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给佳佳折千纸鹤、画爱心卡片、写爱心信, 给她送去温暖, 使佳佳感受到了同伴的友谊是多么地珍贵!
“六一儿童节”之际, 我们还组织社区散居幼儿及家长来园和孩子一起过节, 开放互动的亲子游戏活动, 不但加深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 获得了快乐的体验, 同时家长也受到了教育。
2. 参与社区活动, 培养幼儿的爱心情感。社区是一个教育资源丰富的宝库, 它所涵盖的教育价值、
教育内容是幼儿园所无法浓缩的。当幼儿走出园所, 才会真正接触到社会。
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两次强烈大地震, 让全中国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幼儿园积极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 组织小朋友观看电视, 直观地感受灾情的残酷, 激发幼儿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心, 家长、幼儿纷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捐款捐物, 支援灾区。一些幼儿把自己长期积累的零用钱全部捐献出来, 有的表示要少吃一些零食、少买一个玩具、少进一趟公园, 把节省下来的钱捐赠给灾区小朋友, 用他们稚嫩的声音说出要勇敢、要坚强的话语。在哀悼日当晚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点起蜡烛, 纪念逝去的人们, 各种各样的哀悼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同情心。幼儿的举动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场面, 一次次别开生面的活动, 让孩子们置身于一个爱的海洋中, 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爱心情感的培养。
实践证明:爱心情感的培养关系到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充分利用家庭与社区资源, 能为幼儿爱心情感的培养提供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将继续努力, 一如既往地注重幼儿爱心情感的培养, 让每个幼儿都拥有一颗善良、赤诚的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摘要:情感是人的精神支柱, 爱心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 关键看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 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爱心行为教育, 让每个幼儿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1 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
从小班幼儿年龄点出发,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具体表先现在减少集体组织的活动,减少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把幼儿从束缚的空间、时间中解放出来,给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增加幼儿字选玩具、自由结伴、自由交谈等活动。
2 挖掘各类游戏活动中潜能在的培训幼儿自信心的因素
一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表达或表现自我;二是在娃娃家、小医院、玩具店等角色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同伴交往、大胆想象;三是在“玩玩做做”的活动中,幼儿是否能运用材料大胆表现、创作等等。
3 创设与培训幼儿的自信心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一是在环境创设上,遵循把环境创作作为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的原则,注重活动室环境不止与有关增强幼儿自信心的主题结合,突出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内容。如:“好孩子自己走”,“我会吃饭,我爱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教师以直观、形象的形式,给幼儿粘贴小红花或幼儿下的小动物形象等,增加趣味性。
二是在精神环境创设上,鼓励幼儿自选活动,以自主、自愿为原则,选择自己下、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音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一名幼儿偶然来到图书角,她那起一本书,一边翻,一边不连贯地讲起来。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就走上前去,充分鼓励她说:“你讲的真好,老师真爱听!”小女还受到了鼓励,忽然扬起头,高兴地说:“我最喜欢讲故事啦!”幼儿的一个随意行为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哟而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三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兴趣、意愿,创设活动区,投放各种活动器具,为唱腔幼儿的自信心创作条件。
首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增设表演角色,充分给幼儿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如在表演活动中,发现幼儿将拼插玩具当作“话筒”,举在嘴边,非常投入地“演唱”,在了解幼儿有表演的兴趣和愿望后,教师应用废旧纸筒、布头儿制成“话筒”,把幼儿熟悉、下的歌曲和儿歌串录下来,并找来响板、撞钟、铃鼓等小乐器,为幼儿“表演”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用皱纹纸为幼儿做成美丽、鲜艳的百皱裙、头花儿等饰品,增加幼儿的游戏选择面。
其次,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在玩建筑区时,平行游戏为主。因此,教师应把积木分成几筐,用报纸的进区卡控制幼儿人数,做到建筑区的每一名幼儿都有一份数量充足的建筑材料,并给幼儿投入小汽车、树、花、动物等辅助材料,丰富游戏内容。
最后、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其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是让幼儿能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从成功的吸引中获得自信感。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幼儿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洗手和擦屁股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游戏
小班幼儿
生活自理
能力
一、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意义
所谓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但现在大部分的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环境。我经过了解分析,发现孩子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重视对幼儿的智力投资,而忽视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因为年龄较小,在自理时碰到实际困难,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而是代替孩子做,导致幼儿不会自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幼儿自己动手的理念。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 情,父母会帮着干,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在等待,等我们帮他们做掉各种本应他们自己做的事情。为此,我们采取创造性游戏中的角色游戏让小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假想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个体生活经验的一种游戏,如:“娃娃家”,“上医院”“开餐厅”等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充分理解角色转换,找准自己的角色。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培养幼儿自理的意识。在班级里,我还逐步的开展了很多有关自理能力的活动,如“我是小男子汉,我是能干的好娃娃,我会自己来„„等等活动和各种自理能力的竞赛,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二)强化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行为,以便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一日生活中训练幼儿自理能力的行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将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训练自理能力的行为。例如,在每次洗手时幼儿都会边念儿歌边挽袖子”洗小手,打肥皂,手心搓,手背搓,手指交叉搓一搓,冲冲水,冲干净,甩一甩,擦毛巾,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通过儿歌的学习,孩子们在洗手时都能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二、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家长不是教会孩子,而是代替孩子去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2.家长的溺爱包办
在家庭中,幼儿的父母、祖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而在幼儿园凡是幼儿能做的事,老师都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做,从小养成孩子的自理能力。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措施
1.通过示范练习,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
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我们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明了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模仿、练习。如洗手:它的规则是饭前便后要洗手,洗得干净,不留脏物。要求幼儿独立自觉地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显然很难,他们往往只会用水把手弄湿,就表示洗了。所以我们就教给他们洗手的正确方法,并示范整个洗手的过程:卷袖口,洗手心手背,用力搓,把脏物冲洗干净,再用毛巾擦擦手,挂好毛巾。示范后再让幼儿练习。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幼儿便能掌握洗手的基本方法。
2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习自理的技能
把一些劳动技能与游戏相结合,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如“系扣”训练:我们利用布贴游戏的形式进行。首先将大树和树叶贴好,在适当的位子钉上扣子,用布剪好不同颜色 的水果,并在上面锁上扣眼,然后让幼儿给大树系上果实。诸如此类的训练还有系小动物、系美丽的花等。幼儿兴趣盎然,很快就学会了。
3.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4.通过耐心坚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班幼儿自理能力较差,所以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孩子时就有点手忙脚乱。如大多数幼儿不会穿鞋,老师就要一个个地穿,既耽误许多时间,老师还特别累。如果让幼儿学会自己穿鞋,既让他学会自己动手,又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因此一定要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冷,幼儿的衣服穿的越来越多。进教室要脱外套,出去做操、户外活动又要穿外套。这些工作如果都靠老师来做那就很艰巨。所以老师要利用早接待的时间教会了幼儿脱外套、穿外套和叠外套,开始孩子也不会,但天天坚持,耐心地、一遍遍地教,最后幼儿全都学会了,期末还进行了穿衣服、脱衣服的比赛,孩子们积极地参与。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的,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现实。
参考文献:
马丽亚
德国学者席勒认为:游戏更多是享受,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加维认为:游戏应当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活动,他们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是自发的、愉快的、自由的建构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活动。结合以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在建构游戏中应从“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各种“趣”让幼儿学习初步的建构技能,同时培养良好的建构规则。
一、调动感官,引发兴趣
所谓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沙、土等玩具和一些材料进行构造物体的游戏。教师在幼儿玩建构游戏的首要任务便是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去感受和体验美的作品。教师有目的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可以增强幼儿游戏的目的性和兴趣。因此,在建构游戏中,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较强的建构能力,能动手利用多种材料建构出各种造型鲜明的物体,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欣赏作品,从而激发幼儿建构兴趣。
如建构游戏《巴拉巴拉小魔仙》中,教师在集体活动之前便制作出了各种造型的物件,游戏前,教师以幼儿们十分喜欢的充满魔幻色彩的巴拉巴拉小魔仙导入活动,以此吸引幼儿的兴趣:“宝宝们,你们喜欢巴拉巴拉小魔仙吗?马老师这里有好多小魔仙用的东西哦!”在充分调动幼儿兴趣的同时,故作神秘地拿出事先做好的“手镯”、“皇冠”、“魔仙棒”,让幼儿充分欣赏作品后,带领幼儿一起说说这些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引导幼儿从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认识使用方法,幼儿被这些奇特有趣的建构造型深深的吸引住了,从而使幼儿对建构活动感兴趣。由于幼儿的建构经验比较匮乏,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图片和欣赏模型等方法来丰富和提高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二、变废为宝,激发兴趣
《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它活动。响应国家勤俭节约的政策,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动手 能力,我们就利用一些废旧物品让幼儿建构。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尝试、操作、玩建构材料,同时教师结合活动制作一些用废旧物品制作成的玩具,以此来吸引幼儿。每天幼儿来到幼儿园之后,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玩建构游戏。班内一名老师会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观察幼儿,引导幼儿,让幼儿从老师提供的各种废旧物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需要的材料来进行自由组合,拼搭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玩具。如有些幼儿喜欢将可乐罐垒高、围合在一起,有的幼儿会说像房子,有的幼儿会说像坦克,还有的幼儿会说像滑滑梯„„有的幼儿会用废旧的吸管围接在一起,说是像一块玻璃„„小班幼儿就在这些随心所欲的拼拼、搭搭、连连中创造着自己的作品,幼儿在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动作中发展着动手创造能力,好奇心和探究能力也随之增强。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小班的幼儿根本不懂什么叫整理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要整理自己的东西,如何整理自己的东西也无从下手,所以建构游戏首先在常规培养开始的,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培养,事先让爸爸妈妈共同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同时教师与幼儿一起分类,如“机器小子”(各种盒子)、“乒乒乓乓”(瓶子类)“宝藏图”(各种广告纸)、“聚宝盆”(其余材料)。教师用各种好听且具有吸引力的名字将废旧材料分类,孩子们便能根据图示分类整理。在培养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具习惯时,我说:“天不早了,玩具的爸爸妈妈们送玩具宝宝们回家吧,可别认错路了,还有可别把你的宝宝弄痛了,要不他会哭的很伤心的”。无形中,小朋友养成了轻拿轻放的习惯信以及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中学习分类。
三、体验合作,兴趣盎然
模仿是幼儿天性,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经验的缺乏,更好于模仿。因此教师在活动中可将一些活动内容制作成品或半成品,让幼儿模仿,提高幼儿制作兴趣。同时教师应注意制作玩具时颜色应鲜艳、形象,大而美观,便于幼儿观察。如建构“别墅”,事先可以请家长利用休息日带领幼儿实地考察一番,而教师则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色彩鲜艳的别墅以吸引幼儿的兴趣,幼儿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建构起来,如有的幼儿将鞋盒一个个叠在一起高就“造”成了别墅,有的幼儿用牛奶盒、有的用塑料积木,有的幼儿用椰子汁桶等,造型各异的别墅便在幼儿的模仿中造就了,幼儿的好奇心在模仿中得到了满足。但小班孩子有喜欢重复的特点,有些孩子会不断重复搭建某一种熟悉的物体,不断重复相似的游戏,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点拨和引导方法,逐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建构好别墅时,教师可以在一旁推波助澜地问:“这个小区怎么只有别墅啊,不好玩的玩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住进去,怎么办呢?”经教师这一引导,幼儿突发灵感,说要给别墅增加一些漂亮的景物。教师这是便要给幼儿提供各种材料的支持,如将吸管剪成若干小段,幼儿用橡皮泥团成圆将吸管插入若干段后变成了“喷泉”,用酸奶瓶与可乐罐连接成为“栏杆”,用小石头铺成了“小路”,用中型插塑插成大树等,一幅环境优美的花园小区景观便呈现出来,幼儿们看着自己创造的成果禁不住拍手叫好起来。另一方面,小班幼儿刚刚接触集体生活,在游戏中,他们通常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分工协商。但他们爱和成人一起游戏,针对小班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则可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与幼儿共同游戏,引导幼儿逐步加强与他人一同游戏的意识。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在创新下的美术技能技巧的培养
[摘 要] 在美术教育活动里,创造性是它的主旋律,而美术技巧是美术的基础,对于小班的幼儿在把握美术的基础的前提下,利用丰富的美术活动,挖掘出孩子美术的潜能,给予孩子创造的空间,发挥孩子的创新潜能。
[关键词] 创新潜能 美术技能技巧
美术,在老师眼中,是培养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激发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在孩子眼中,却只是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无声的语言。孩子们眼中的花花世界,是那么的五光十色、奇妙独特,充满着绚丽的色彩: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小虫,水中游的鱼儿,甚至大树上面的树纹,玩具小车的车轮所留下的痕迹,这些在成人眼中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事务,都能激发孩子手中秘密,激起孩子们追逐、探索的欲望。而更多时候孩子们更愿意通过美术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
自从担任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创新潜能的开发与培养》的课题实验班后,曾一度地为了激发孩子创新潜能而让孩子自由、大胆地做画,无论孩子在画什么,只要拥有孩子的美术语言,我们都给予鼓励和肯定,我们简单地认为自主性美术活动就是孩子想画什么,老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我们认为这样就是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培养了孩子绘画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其结果是孩子有思想,有想法,但是却什么都画不出来。原因是他们本身所具备的技能技巧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旺盛的创作欲望及想象。当看到孩子面对一张画面凌乱、连起码的线条都很潦草的画面侃侃而谈时,我们对自己的做法终于有了一丝怀疑和疑虑。于是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我班幼儿的美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教研计划,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为主线,兼顾到技能技巧的掌握,并注重在各个环节,抓住每一个机会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丰富幼儿已有经验,使孩子在美术方面全面发展。
一、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语言。
首先,我们从美术的基础抓起,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握笔方法和绘画姿势,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当幼儿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后,激发幼儿的美术语言,打开幼儿心中的秘密,燃起幼儿思想之火,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例如:我们在传授正确的握笔方法和绘画姿势后,设计了《水哗哗流》的活动,让孩子在水龙头下洗手时,观察水的强和弱的流线不同;然后老师在黑板上用力和轻轻画出两种不同的线条,让孩子们说出哪一种线条代表什么样的水流;把贴有水龙头形象的图画纸发给每一个小朋友,然后让孩子用手指画画看,注意观察孩子们的手指是否在水龙头的下方,最后听着电子琴效果音流水“哗哗啦拉”的声音,让孩子由上往下画出直线来;画好后,把幼儿作品贴在墙上,让孩子挑选认为最好喝的水,假装用杯子喝水,做喝水游戏,在喝水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想象水龙头还可以流出什么?有的孩子说是可乐、有的说是橙汁、有的说牛奶、有的说是啤酒——等等,发挥幼儿的美术语言,有的孩子还模仿大人和好朋友干杯呢,这种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训练,在训练中发挥创造性思维。
二、观察+美术技巧+创造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于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美术技巧同时,极其重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积累孩子创造的素材;俗话说的好:形象大于解说,百闻不如一见。例如:画《太阳》这个活动中,我们在让孩子画太阳之前,先让孩子直接去看,去感悟太阳,回课室后教师引导孩子说出看了太阳后的感受及你眼中的太阳,然后教师传授画太阳的基本技巧,最后让孩子自由做画,鼓励孩子画出与老师不同的太阳,画出自己看到的太阳,于是孩子画出了“橙色的太阳”“黄色的太阳”“红色的太阳”“刺眼的太阳”“白色的太阳”“紫色的太阳”——当看到“紫色的太阳”时我问到:你的太阳为什么是紫色的呢?小朋友答:因为太阳生气了!当看到有个孩子的太阳画在画纸的角落里,背景用了一大块绿色,我问:你的太阳怎么不在天空上呢?孩子说:我的太阳公公下山啦!用观察+美术技巧+创造,远远比纯碎在课室里画出“红红的太阳,放出红色的光芒”规定这一概念,导致几乎所有的孩子画出的都是同一种概念化的符号要好的多!让孩子在把握技巧的基础上,带上孩子自己的真切感受,才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三、已有经验+新的技巧+创造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丰富幼儿已有经验,在把握已有经验和已有技巧的前提下,添加新的技巧或利用简单的图形激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创造,给孩子一定的创造空间。例如:幼儿在把握了画毛毛虫基础上,我们带孩子到动植物园观察了小鸡后,传授画小鸡的基本技巧后,引导孩子:“小鸡喜欢吃什么?小鸡喜欢在哪里玩,小鸡的家是怎样的?——”让孩子自由做画,鼓励孩子大胆的无拘束的画画,结果孩子的画面很丰富:有的孩子画了小鸡吃毛毛虫,有的孩子画了两只小鸡在草地玩,有的孩子用简单的两条线围着小鸡做小鸡的家等等。在幼儿做画的过程中发展了技能技巧,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又发挥了幼儿自己想象创作,满足幼儿创造欲望,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又如:教师提供一些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给幼儿自由拼画,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潜能。
一、通过扮演角色, 固化亲社会行为
角色扮演使扮演者的内心有了与他人相同的体验, 从而能规范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心理学家还发现, 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 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 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融合性表演游戏的内容也具有融合性, 既可以是文学作品, 也可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为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我们选择故事《小马过河》《小猪圆圆的故事》《一点点爱》等充满关爱和理解的故事。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 在扮演中体验角色的心理感受, 理解故事的寓意, 模仿关心、帮助、分享、安慰等亲社会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模仿训练后, 孩子的在生活中也会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同伴, 从而固化了亲社会行为。
在融合性表演游戏中幼儿即是表演者, 也是游戏的资源。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不时的发生着让人倍感温暖的小故事, 孩子的天真与善良就是培养亲社会行为最好的教育资源, 需要我们用同样善良的心来感知和捕捉, 并把它无限扩大。融合性表演游戏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班上有位孩子因为跑得太快撞在了门框上, 痛得哇哇大哭。孩子们都围拢过来关切地问:“蓝蓝, 你痛不痛啊?”“蓝蓝, 你别哭了。”“老师, 她撞到门了吗?”孩子们纷纷询问, 彤彤拿了餐巾纸过来帮蓝蓝擦眼泪, 志杰看到了也去拿餐巾纸帮蓝蓝擦眼泪。蓝蓝在大家的关心和安慰下慢慢止住了泪水。坐到位置上后, 还有孩子偶尔过去问她:“蓝蓝, 你现在还疼吗?”蓝蓝小声的说:“现在不疼了。”孩子们这种自发关怀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将这种善良的光芒发扬光大。我们以此为蓝本在班级里开展融合性表演游戏, 请幼儿来扮演这则小故事中的人物。再现幼儿关怀弱小的场面, 体验关心和被关心的心理感受, 学会善良的语言和行为, 固化孩子遇到相似情况时采取的亲社会行为。培养了孩子怜悯之心关爱之心, 继而发展了孩子的亲社会性。
二、通过移情训练提高社会认知
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涉及知觉、推理、问题解决和行为决策等一系列基本的认知过程, 而且与个体认知能力尤其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缺失, 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 在融合性表演游戏中我们创设各种生活中的情景, 给予幼儿丰富体验生活的机会, 在情境中引导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反应, 了解自身行为对他人情感的影响。
在进行融合性表演游戏《下雨的时候》, 需要引导扮演小白兔的孩子感受下雨被淋的心理感受, 激发他们主动帮助别人的心理动机;扮演小鸡和小猫的幼儿在表演中感受了被雨淋到难受, 便会促使他在生活中帮助相同经历的人。经历不同角色的扮演, 使孩子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都得到丰富的感受和提高。融合性表演游戏强调以幼儿为主体, 依据幼儿的兴趣、经验, 不断丰富表演内容。
三、通过游戏评价树立榜样
评价是一种价值导向的过程, 它可以引导幼儿走向我们所预设的目标。在游戏评价的环节我们不仅对孩子的表演情况做分析和反馈, 还对孩子在游戏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做评价, 捕捉孩子在游戏中的助人、利他行为, 为孩子树立亲社会行为的榜样, 使幼儿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融合性表演游戏提供了孩子充足的时间来交流, 孩子们可以对游戏的玩法提出自己的意见, 也可以临时在游戏中插入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它提倡孩子自然的发展、倡导八大智能的融合。
在一次表演《小猴子掰玉米》这个故事中, 娜娜和峰峰都是扮演小白兔, 小白兔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并不出场, 只是躲在草丛里, 所以扮演小兔子的孩子每人一片草丛。但是娜娜找不到了她的草丛了, 站在前面低着头, 峰峰上前问:“娜娜, 你怎么了?”娜娜低声说:“我的草丛不见了。”“哦!那我帮你找吧!”峰峰在教室里寻找起来, 可是最终也没有找到, 就对娜娜说:“我也没有找到, 你去问问老师吧!”娜娜低着头不动, 显然不愿意。峰峰牵起娜娜的手以此来安慰她。握了几秒钟后爽快地说:“那我和你一起去问问老师, 好吗?”娜娜点点头。峰峰牵起娜娜飞快地向我跑来请我帮她找草丛。在融合性表演游戏中, 我们会无意中促成孩子之间的交往, 就像上面的案例, 本不是故事里的内容, 但谁说两只小兔子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当一只小兔子有困难了, 另一只小兔子会真诚地帮助, 在就体现了融合性表演游戏中促进孩子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的功能。
通过以上三步走, 本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明显增多, 特别是在帮助、分享、安慰等情境中, 大部分孩子们能自发地做出利他行为。但是, 由于小班幼儿有自身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再加上已经沉淀在他们身上的教养方式, 当遇到同伴冲突特别是利益冲突时, 还是会出现, 争抢、推打等不良行为。所以, 我们的探究还要更加深入, 需进一步在游戏中观察孩子、发现孩子, 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 提高孩子的认知, 促就孩子的完美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德藩, 《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习惯养成 一日活动
孩子刚刚进入小班,由于不同的教养方式,孩子的行为习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有的幼儿无规则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严重,部分幼儿自理能力较差:进餐慢,挑食,不会穿衣、穿鞋袜,同时,部分幼儿有不友好行为,等等。那么,如何结合一日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呢?
一、让晨间接待来园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有利环节
晨间活动是幼儿来园的第一个活动,环节虽然短暂,却从师生见面、进入班级,到如厕盥洗、至晨间活动,涉及了礼貌教育、健康教育、行为习惯培养、劳动教育等诸多方面。在每个晨间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必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晨间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老师首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让家长也和老师打招呼,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示范下,讲文明、懂礼貌,逐渐学会主动和老师问好。老师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首先主动跟孩子和家长有礼貌地打招呼,如:“xx早上好!”通过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孩子们日久天长就会养成懂礼貌讲卫生的好习惯。
让先来园的幼儿做老师的小助手,帮忙把小朋友的小椅子搬下来,让幼儿一起帮忙准备和收拾晨间活动的材料,这些小小的环节无一不体现孩子的劳动热情。可见,晨间活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可忽视。
二、让教育活动成为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前提环节
小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没有多少认识。通过故事、儿歌等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行为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
比如:我班有一位不讲卫生的小男孩,每天来到学校口袋里都装得满满的,什么东西都有,每天检查他睡觉的床上也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给他说了几次他还是老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我每天抽十分钟的时间给小朋友讲“你喜欢谁?”、“小猪变干净了”、“母亲河哭了”等讲卫生的故事。这样过了不久,他改变了许多,小朋友喜欢跟他玩了,愿意跟他做好朋友了。
三、让游戏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有些游戏中可真实地反映他们的行为,通过有些游戏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确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凭老师空洞的说、讲,只能引起幼儿的反感与反抗,使他们觉得乏味,通过游戏使他们在角色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正确的行为概念,他们就容易接受得多。
为了能使孩子们正确使用自己的小杯子和小毛巾,我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此时,我就告诉幼儿:“好孩子,你找到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这张漂亮的小图片就送给你作为奖励。”这样,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可见,对于小班孩子,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有用的。
四、让生活活动成为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环节
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养成习惯。生活活动中蕴藏着无穷的教育契机,它们考察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在生活活动中要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最佳餐桌”在我班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给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
我们还利用中午进餐后的半小时,让幼儿观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动画故事,通过故事的引领,让幼儿巩固对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更是在洗手、吃饭、漱口、入厕等环节对幼儿进行照顾、指导,不仅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还能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
五、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单方面努力所能成就之事。因此,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其表现是在课程领域里实现多种经验的整合;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上,追求家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和合作关系。要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园习惯培养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在幼儿园养成的生活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小班幼儿; 看图讲述; 观察力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73-02
*发现——在大班幼儿看图讲述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
在前两年幼小衔接工作中,我曾多次组织大班幼儿进行看图讲述的活动。我发现大班幼儿的观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和推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图片所传递的信息,理解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出来。但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班幼儿看图讲述的差异性很大,有的孩子能完整地讲述图片上的每一个物体,而且能通过人物表情把该人物的心里活动表达出来;有的孩子只能讲中心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有的孩子讲述得特别平淡,只是把凭借物的基本内容表达出来了……
*思考——上述现象引发我的思考
种种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孩子看图讲述的差异性会如此之大呢?原因在于哪里?通过对孩子们的引导、观察,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幼儿对画面的观察其实是比较粗糙的。他们能理解图画的意思,能联想到可能发生的事情,可却忽略许多重要的细节,不会仔细观察图片内容,感觉像是“走马观花”一样,只是简单介绍凭借物的内容,那么讲述出来的内容就不会很生动、具体。
*意识——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力的重要性。
因此,我意识到了培养幼儿观察力在看图讲述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我认为孩子在看图讲述中有个性也有共性,所以我把这种共性延伸到了小班幼儿学习中。在小班幼儿的看图讲述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小班幼儿具有无目的的观察特点,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要加以重视和引导。
*行动——找到方法,立即行动才能提高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
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小班幼儿观察图片,提高幼儿看图讲述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运用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效果比较明显。
一、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幼儿学习观察图片的方法
我认为:会观察图片是看图讲述的前提,只有把图片看清楚了才有把握去讲。
小班幼儿对生动、色彩鲜艳的事物或形象容易认识,但他们在观察图片时随意性较大,往往是看到什么就说什么,顺序紊乱,重复较多。大部分幼儿只能观察到事物的粗略轮廓或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时,要使幼儿明确观察目的,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让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根据小班幼儿无目的的观察特点,在组织看图讲述时更要注意观察方法的引导。比如:在进行小班看图讲述《下雨了》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观察图片。我把天空、雨点、动物、小花、小草从上而下的画在一张图片上,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谁会从上往下的观察图片,一个一个的讲,你看到了什么?”;又或者把图片中的物体从左到右摆放,请幼儿从左到右的进行观察。比如在《森林音乐会》中,我就根据此方法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去观察,请他们从左到右地观察每个动物:“把你看到的动物从左到右,一个一个讲给大家听一听”;又如:在进行两张图片观察比较时,除了从上往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等顺序观察外,还可以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再做分析。通过长期练习与引导,幼儿对看图讲述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理解能力和讲述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
二、分解观察,逐步养成观察图画的习惯
我所谈到的分解观察,其实就是逐图分块展示画面,引导幼儿逐图逐块的观察并用语言描述画面细节。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有的幼儿注意力很不集中,所以这个方法对小班幼儿显得比较有效。每次当我缩小了看图的范围,幼儿注意力会相对集中,不会受到旁边其他图案的干扰,有利于吸引幼儿容易忽略的细节。那么这时我就引导幼儿对细节进行讲述,并且可以制造一点悬念和神秘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还有利于他们前后加以联想。试想,如果老师一下出示所有图画来讲述,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吸引力减少了,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减少了,那么仔细观察图画上内容的难度就增加了,就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
三、以情景导入,增添幼儿观察图片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那么在小班看图讲述中也不例外。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以情景导入,调动幼儿观察图片的兴趣。比如,在看图讲述《熊妈妈过生日》中,我请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熊妈妈过生日时有哪些小动物来家里做客?它们又为熊妈妈准备了什么样的礼物呢?由这样一个情景式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观察图片的兴趣。因为我知道动物是孩子们熟悉的,而过生日这样一个情景又是孩子们喜欢的,因此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共鸣,吸引他们主动观察图片的内容,从而更好的开展后面的活动。
四、教师以直接提问的方式,促使幼儿观察图片内容
我们都知道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力时间短。因此在开展看图讲述活动时,教师的提问要直接、简单、童趣,让幼儿理解具体的内容与要求。如:《在大森林里》这两幅图画中,教师告诉幼儿:“这里有两幅图片,看起来大致差不多,但它们有不一样的地方哦。今天,小朋友都来当一次亮眼睛,看谁能找出两幅图不一样的地方?”这样直接的提问方式,不仅让幼儿理解了活动要求,还更能促进他们主动、有效的观察图片,提高其观察能力。
五、教师利用日常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我深刻意识到观察力在看图讲述中的重要性。因此,除了在平日组织看图讲述活动中来培养幼儿观察力以外,针对小班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我还利用一些日常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比如
1.利用“我是亮眼睛”的游戏来培养观察力——小班幼儿很喜欢动物,选用动物为观察题材,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辨别的能力。比如,在一幅图画的草地上有3只鸡、4只鸭,我会请幼儿用“亮眼睛”找找你看到的鸡、鸭分别有几只?再來观察比较鸡、鸭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兴趣,对他们观察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2.利用特色游戏“大创游”来培养观察力——我园的特色游戏“大创游”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更乐意集中注意力去观察事物。为此,我选择了“娃娃家”、“医院”的角色游戏来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如,观察并模仿妈妈照顾宝宝,摸摸宝宝是否发烧了;模仿医生是如何为病人看病的;模仿收银员如何收银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也就是说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扩展幼儿生活与学习的空间,为幼儿寻找、挖掘表演唱的题材,引导他们去发现、感知、探索感兴趣的自然资源,激发幼儿进行表演唱的兴趣和求知欲。作为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培养小班幼儿在表演唱中的表演能力呢?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从农村自然资源中寻找表演唱的题材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幼儿园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我们的有利条件。笔者在和幼儿的朝夕相处中,发现他们总是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和惊喜,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与形态、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同时各种农村的风土人情也强烈地吸引着他们。孩子们不仅从中开阔了视野,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让这些生活经验更好地得到发挥和延续,笔者就地取材,从农村自然资源中寻找进行表演唱的题材,培养小班幼儿的表演能力。
1. 从自然资源中寻找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在他们的“童言稚语”中。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成人看来很小的事物也会引起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幼儿会用自己的理解来表达想法,这时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及时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并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表演唱作铺垫。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忽然都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争论着什么,原来是成群的蚂蚁在搬家,幼儿被吸引,在讨论蚂蚁们奇怪的动作。有的说:“蚂蚁在排队呢。”有的说:“蚂蚁的力气好大啊!”笔者忽然想到,下个星期正好有一节表演唱课《蚂蚁搬豆》,就趁热打铁,随即引导幼儿观察蚂蚁身体的组成部分、蚂蚁排队爬行的样子、蚂蚁搬东西时的各种样子、蚂蚁不动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等。经过几天的跟踪观察,说起蚂蚁,每个人都能津津有味地说出好几种蚂蚁的动作形态,躺着的,爬着的,钻洞的,吃东西的……在《蚂蚁搬豆》的表演唱课中,看着幼儿惟妙惟肖地做着各种动作,笔者心里特别高兴。通过让幼儿自己发现、积极探索、大胆体验、自由表达的表演活动,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表演的无穷乐趣,也提高了活动的整体效益。
2. 从自然资源中选择和投放适宜的道具
选择和投放适宜的道具也是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投放适宜的道具,不但有利于幼儿迅速地融入剧情,也为他们分析歌词、进行表演做了良好的铺垫。如在教学活动“红苹果”中,笔者为幼儿提供了可以粘贴的苹果树、与之匹配的红苹果、摘果子的草帽等道具,这些道具适时出现后,孩子们马上就明白自己要做果园的果农了,要去摘苹果了,顿时果园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果农”十分开心,带着高涨的情绪融入了音乐表演中。
3. 从自然资源中发现幼儿喜欢探求的材料
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往往只会凭兴趣或某些表面现象去观察对象。所以,我们要从自然资源中选择一些孩子喜欢探求的材料,激发幼儿去探索表演唱的内容。一次户外活动时,天天小朋友对着远处的山左看右看,不停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引来了几个好奇的孩子。看到这一情景,笔者得到了一点启示:自然景观就是艺术品,是孩子喜欢探求的材料。于是引导他们观察:说说你看见的山像什么?他们很有兴趣地观察着,想象着,有的说像松子,有的说像熊猫头,有的说像仙女等。在这基础上,笔者再次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动作表演,这样,孩子们的兴趣更高,有的会说:“老师,那座山像小猪。噜噜!”“老师,那座山好像心一样!”……于是,笔者让大家互相表演给同伴看,通过互相表演,不仅丰富了幼儿表演唱的素材,同时也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进行表演活动
在表演唱的教学中,能够运用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活动是关键。幼儿对农村自然资源,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有着积极的认知经验,着为幼儿进行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利用动物的各种形态进行表演
在农村,家家户户,村里村外,山上天空,只要能看见的地方都会有小动物的足迹。高空飞翔的老鹰,叽叽喳喳的麻雀,汪汪追逐的小狗,上下乱窜的小花猫,游来游去的鱼儿……孩子生活在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里。他们喜欢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更喜欢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动作、形态,这为幼儿进行表演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幼儿园前面有一条小河,成群的鸭子在水中嬉戏,幼儿每天都能和鸭子玩耍一会儿。在表演唱《白胖鸭》中,一听到音乐,幼儿就已经按捺不住跟着做起动作来了,胳膊摆在两边当翅膀,屁股也一扭一扭的,表演起来惟妙惟肖。
2. 利用植物的各种形态进行表演
在音乐活动中,经常用一些植物做成简单乐器,进行演奏。草叶、杏核能吹响,木棍、葫芦等能击打,在表演唱中,植物也为幼儿的表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表演唱《大树妈妈》中,由于幼儿对大树的形态已有经验,很快就能摆出各种造型,如松树的、梨树的、柳树的及静止的树、大风刮的树等各种形态,在幼儿的表演中显得活灵活现。
3. 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和现象进行表演
只有让幼儿亲近大自然,他们才会喜欢大自然,眷恋大自然。大自然中充满着神奇的自然现象,大自然就是他们最好的课堂。刮风了,下雨了,小河哗哗流,屋檐流水滴答滴答……任何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幼儿观察到的,就能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之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为表演提供素材,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
三、家园合作,人文资源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表演空间
幼儿园不是孩子唯一的活动场所,充分发动家长,共同为幼儿的表演创设有利的机会,这也是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时,村里都会组织隆重的走会活动,幼儿家长即使没有参加表演,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听着音乐走几步秧歌,耍两下狮子,这些人文资源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幼儿的表演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笔者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外出,多看、多听,给孩子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与表演素材,向会扭秧歌、划旱船的人去请教,在学习中不仅愉悦身心,增进亲情,更能让幼儿增强表演的乐趣,积累表演的素材,从而能进行农村文化表演。小班幼儿的协调能力虽然还不是很完善,但是通过学习,幼儿也能进行简单的走步,舞动。我们还让家长来幼儿园进行交流,既可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表演能力,又可满足每个幼儿表演的愿望。同时,教师还能了解不同层次的幼儿在表演活动中的能力体现。
(一) 探究的目的性不强, 探究兴趣易转移
小班幼儿很多时候没有把材料视为工具, 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只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动的本能进行模仿性质的游戏活动, 或者只被操作材料本身所吸引, 导致幼儿的兴趣点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的。
(二) 探究的视角较窄, 自我中心倾向较强
小班幼儿具有单视角叠加累积的认知特点。与中大班幼儿相比, 小班幼儿的探究视角窄, 探究内容较局限, 一般来说, 小班幼儿对自己日常喜欢、熟悉、可反复操作的事物更容易表现出关注与探究的兴趣, 如问小班幼儿会选择探究什么样的车, 会喂养哪种小动物时, 他们一般都集中倾向于选择玩具车, 选择故事、儿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小白兔, 可见小班幼儿对探究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 有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
(三) 探究的过程直接, 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小班幼儿认识事物大多依赖直接经验, 通过摸、看、闻、尝、听、抓、举等感知活动来进行探究。幼儿要依靠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 根据已有经验、运用转导推理或初步逻辑推理, 假设可能的情况, 可能的结果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探索过程依赖于直接经验, 看到事实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大多数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 这时动作被内化为具体形象思维, 使幼儿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的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
二、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环境的创设
根据美国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布朗芬·布伦纳和克劳特 (Bronfenbrenner.U.&Croutou.A.C.) 对环境的定义, 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环境。具体而言, 影响科学区中小班幼儿探究兴趣的物理环境是指活动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区的布置等方面。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是活动区的心理氛围等, 这些环境全方位地影响着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 物质环境的创设
1.材料的选择
科学区材料选择要考虑科学性和操作性。小班幼儿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因此, 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 以引发幼儿饶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反复尝试的机会。另外, 科学区材料可以将暗示性蕴涵于材料中, 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 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分析, 找出规律, 按规律再进行模仿或创造, 包括可以自我纠错的材料。如, 在“闻一闻”的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四个透明的瓶子, 分别注入酱油、醋、麻油、黄酒, 并提供这些物品的图片, 在四个瓶底也贴有这些物品的图片, 让幼儿通过闻味道找到相应的物品图片。
2.材料的呈现
(1) 材料提供要具有丰富性。在科学区活动中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充足的材料。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 有效减少幼儿“无所事事”及相互间争执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满足想模仿他人活动或想与别人共同活动的幼儿的愿望, 使自身的探索活动不断深入并能较持久地维持对该活动的兴趣。
(2) 材料提供要体现层次性。如, 在“有趣的泡泡”活动中, 教师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的泡泡水、清水、洗涤剂, 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通过搅拌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密度的液体的阻力是不同的, 区分清水和洗涤;第二层次的材料有各种粗细长短质地不同的工具, 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 比较泡泡的不同。可见,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 一种材料多种玩法, 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求。如果只是投放了同一层次的材料, 只考虑大多数幼儿的发展水平, 就会阻碍一部分能力较强或较弱幼儿的发展。
(3) 材料呈现要体现情境性。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材料的呈现要直观且具有趣味性。如“玩天平”游戏中, 我们在活动区张贴了动物玩跷跷板的图片, 以幼儿熟悉的跷跷板引申至天平, 帮助幼儿体会、感知轻重。又如, 在“奶牛吃嫩草”游戏中, 教师提供了滴管、食用色素和奶牛餐巾纸, 让幼儿进行滴管滴色, 观察颜色相互碰撞后的变化, 其实就是颜色对对碰的游戏, 但是提供了滴管、奶牛纸巾这些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材料后, 他们会非常感兴趣。
(二) 心理环境的营造
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互助式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快乐探究的基础, 幼儿只有在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中, 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因而也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因此, 营造和谐、互动的科学探究氛围相当重要。要做到这点, 教师需注意:
1.呵护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里, 教师应注意给小班幼儿充分的自由活动与探索空间, 不过分干预和限制他们的探究行为,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始终把幼儿放在探究活动的主体地位, 做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同时, 应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亲切、语速是否适中。尤其是小班幼儿, 他们的向师性强, 教师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手势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探究情绪。因此, 小班幼儿更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 他们觉得有安全感, 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 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2.增强自信心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这样, 不仅能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而且还能帮助幼儿树立自信, 激起他们积极尝试、大胆探究的欲望。
3.鼓励持久性
小班幼儿受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局限, 探究中的兴趣点往往只集中在对工具和材料的摆弄上, 并且极易受其他刺激的干扰, 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或模仿同伴的操作, 而无意于深入探究。因此, 他们的探究兴趣通常是不稳定的, 容易转移。所以, 提供的材料需要引起幼儿兴趣, 并且需要给予幼儿一定的任务意识。如, 幼儿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 教师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 如瓶子、弹珠、木头、泡沫、回形针、海绵、棉花球、磁铁、纸片、毛巾等, 教师还设计了记录表, 将所有提供的物品拍照呈现在表格上, 提供给幼儿进行尝试性记录。记录表在整个活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有目的地引导小班幼儿围绕着目标去探索, 不仅使操作更具目的性, 避免了幼儿受到较多活动材料的干扰, 出现随意性, 同时也起到提示幼儿的作用, 让他们的操作更具有条理性。
三、小班幼儿科学区活动的介入与指导
适时介入是指教师对干预时机的一种把握。过早地干预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太迟的干预会抑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因此, 教师适时地介入至关重要。
(一) 介入的时机
1.当幼儿认知出现瓶颈时
认知“瓶颈”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并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 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瓶颈”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 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瓶颈”, 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 使这些“瓶颈”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 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如, 幼儿园在走廊拐角处装有一面反光镜, 为的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走路的时候看到对面的情况。小班幼儿对这面镜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问:“为什么这面镜子看上去和平时的镜子不一样?”“为什么镜子能够照到自己?”当幼儿在产生问题后需要深层次去了解问题、探索问题时发生了困难。于是, 我们尝试在科学区中提供了相关的镜子, 有的是凸透镜、有的是凹面镜等。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材料支持下受到启发, 他们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寻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培养了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2.当积极尝试仍无结果时
小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常常会因为身边事物而发生转变, 从而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但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是无法解决问题时,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 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 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如, 在科学区中我们投放了玩色板, 试图通过幼儿的自主性探索, 了解不同色板镶嵌后变幻出的颜色是不同的。一段时间后, 我们发现他们没办法找到适合的方式进行游戏, 于是我们尝试提供了图符来提示幼儿, 但还是没法解决。之后, 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 通过讲评和材料层次性的丰富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 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 指导的策略
1.以游戏语言将真实世界同化到小班幼儿认知结构中
在生活中, 我们常用拟人的语言提问, 激发幼儿的兴趣, 例如, 春天树光秃秃的, 我们要想让孩子们看到植物明显的变化, 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让小班孩子对光秃秃的树枝感兴趣, 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何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愿望, 我们进行了深深的思考, 孩子们喜欢亲切的称呼, 于是我说:“这是柳树妈妈”“这是石榴哥哥”“这是冬青姐姐”“看一看, 摸一摸, 他们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的”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尤其当柳树妈妈、冬青姐姐都长出了绿叶子, 石榴哥哥还沉睡不起, 孩子们每天都去喊“快醒醒八大懒虫”当时石榴树钻出小红芽时, 他们高兴得喊“大懒虫醒了醒了”。
2.以游戏语言提出任务性问题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究欲望
小班幼儿关注的范围比较有限, 眼前好玩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但不能深入。在玩沙活动开始时, 总是这个邀请老师去吃“馒头”, 那个邀请老师去吃“小豆粥”, 小班幼儿把生活经验同化进了探究活动之中, 更有幼儿会将幻想性的情节同化到探究行为中。有幼儿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 我堆的大恐龙的身子总往下跑!”我说:“它是怎么跑的?”龙龙说:“我倒上去就下来, 倒上去就下来。”我对大家说:“怎么才能让沙子呆住呢?”浩浩说:“是沙子太干了。”泽泽说:“我看见电视上做沙雕, 用水枪泚水。”龙龙立刻被点醒了, 说:“咱们加点水进去吧。”小班幼儿在提水的过程中, 感到小桶的水倒进沙子里, 嗖一下子就没了, 大桶倒到沙子里扑哧扑哧发出沙子吃水的声音, 他们纷纷换成大桶来给沙注水, 当他们用湿湿的沙堆砌成了恐龙、乌龟时, 都流露出难以抑制的喜悦。问题的提升使他们感受了不同容积的工具不同的作用, 学会了用行动来说话, 对沙的特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幼儿亲历、尝试、探究、发现、感受的过程。发展小班幼儿探究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知识本身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让小班幼儿知道实践出真知, 只有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会获取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的初步了解,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通过“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的实践研究, 使我们教师观念上、工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从中我们懂得了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 更应该给幼儿追求真理的勇气, 注重探索过程, 形成尊重科学的态度。在小班幼儿与科学初步接触的过程中, 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并获得了有关科学的经验, 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也从此开始了, 此项研究让教师与幼儿一起获得了成长。
摘要:科学区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一种, 是指教师依据简单的科学原理投放各种可以感知和操作的材料, 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操作等各种方式与材料进行相互作用, 从中萌发科学探索兴趣, 获得粗浅的科学经验, 从而提升科学素养的一种低结构、开放性的教育活动。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探讨科学区创设和活动指导的研究尚不多见, 可见小班幼儿科学区的创设与研究难度比较大, 但是小班的科学区活动对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启蒙又非常重要。因此, 以“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为主题, 试图在结合研究者自身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中梳理出相关具体策略。
关键词:科学区,小班,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02.
【在经历中培养小班幼儿爱心】推荐阅读:
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07-21
在经历中成长初中作文10-21
在小学的经历作文06-20
简历中项目经历怎么写07-10
成长中的经历800字07-13
如何在一年级学生中培养责任意识07-03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07-15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7-23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10-09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