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2024-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精选7篇)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篇1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缆车、风扇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升国旗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由学生观察并交流玩的感受,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感受,说明各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再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情况分一分,根据学生分类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划,分类,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感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让学生看着图片跟着模仿做上面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平移还是旋转,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进一步的认识。

然后出示一个静态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进一步巩固平移和旋转。

本环节的设计,借助学生的体态语和学生例举的生活中的实例,并通过判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加深对两种现象的理解,并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房子图,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再让学生说一说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接着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来研究房子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数一数屋顶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都能数出来,这个时候引出对应点,再让学生数一数其他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就发现每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因此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一组对应点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练一练:出示“想想做做”4中的金鱼图、松树图、蘑菇图及问题,组织学生独立用方格纸数一数方格,填一填问题,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选取学生容易错的图形组织学生同桌用图片再移一移,数一数,帮助学生正确建构数平移距离的思想方法。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经历多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找平移距离的方法,为下一步画平移后的图形积累操作经验。

2、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1)出示书上25页“试一试”1中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将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然后独立尝试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教师组织反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的图形,并组织交流画法。针对学生可能出现找一个点,找三个点,找边画等不同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集体评议出自己认为方便的画法。

然后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几个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步:找对应点

第二步:把对应点连起来。

第三步:画出运动方向

让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本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认识比较清楚了,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同时考虑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个难点,为此重点加以指导,使他们充分享受自学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综合练习:我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第5题这样的练习,组织学生先独立数一数,移一移,再画一画,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图形平移的特征,并能较熟练的利用平移知识画出图形,从中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三)

一、说教材

1、设计理念

我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曾接触、感悟到的大量生动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构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对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进一步感悟动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年级引入这个内容,用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方法,为儿童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工具,并为后继学习习近平行线、角的分类,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等内容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活动: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学生在经历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索过程中:

体验平移和旋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丰富问题解决的技能;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二、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与建构主义理论,我采用了:师生互动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适时而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交流的环境,搭建起师生积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现其规律。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三、学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规律

1、观察比较、建立模型

观察观缆车、弹射塔、转盘、空中飞船等,建立平移、旋转的模型。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态,能反复再现的优势,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具体的、动态的印象。孩子们根据物体的运动特点进行分类,在对比中感悟、理解,从而由具体现象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模型。]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1)肢体表演游戏

[设计意图: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象,对三年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用肢体语言来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特点,用动作的准确性来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2)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活动,孩子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老师也从中反馈到他们对这个内容把握情况的信息,继而进入下面的环节。]

(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

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设疑引思,自主探究

比较:谁经过的路长一些?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的局限,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为两个图形间的距离。通过这样一个比较位置变化的参与性活动,他们动手操作,检验或修正自己的想法,数物体向某一方向平移的格数这一难点,就在孩子们的积极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2、观察推理、拓展思路

小老鼠吃苹果。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激励评价中,思路得以开拓,既巩固了平移的方法,又体验到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培养其求异思维,尝试接纳并欣赏他人。]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画平移轨迹图。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掌握了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活用新知,巩固升华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物体的运动,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移一移,说一说

(3)涂一涂,画一画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沿知识构建的顺序,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规律,掌握平移的方法。]

2、提高练习

[设计意图:从这道练习中,我们看到了,“小课堂——大社会”。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3、发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体会到变换的数学思想,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多层面地让学生参与总结,既达到对新知的回顾反思,又让其享受自我、伙伴及老师评价的喜悦。]

五、课后小实践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第41~42页。

目标确定

1.通过观察实例, 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

2.在探索图形或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比较和判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表示平移的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小船, 小船方格图, 鸡心方格图, 练习纸, 制作课件。

学生:红色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引发主题

1. 观察操作。

同学们, 看一看, 屏幕上出示的物体你们认识吗? (观光电梯)

你能用手势来表示它是怎样运动的吗? (板书:运动)

2. 激活经验。

仔细观察下面物体的运动, 你也能用手势来表示吗? (课件出示风扇叶片、小鸭子游船、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空中滑索、时钟的钟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入手, 让学生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初步感知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由“生活化”向“数学化”过渡的动态设计, 既有利于学生借助形象的生活素材实现对两种运动的直观把握, 又有机地构成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巧妙匹配。

3. 内化提升。

刚才我们用手势表示了以上这些物体的运动, 看了这些物体的运动, 再想一想我们刚才做的手势, 你能不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来分一分类呢?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4. 阶段小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 课件出示分类情况并揭示:像这样, 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的, 在数学上叫平移;像这样弯弯的运动, 在数学上叫做旋转。 (板书:平移、旋转)

评析: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要求学生构建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是不可能的, 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解决这对矛盾, 教师在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把握本质特征, 除了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 还要让学生根据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把它们分类, 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这样, 使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对平移和旋转作出描述, 如把平移说成直直的运动, 把旋转说成转成弯弯的运动等, 把准了学生的现有起点, 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5. 共赏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 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平移和旋转?老师也带来了一些, 请你判断。 (课件出示:移铝合金窗、旋转门、方向盘、拨算珠、光驱等。)

评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学生的感知, 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平移或旋转, 但生活中有的平移或旋转现象, 并不是数学意义上平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着眼于运动的整体, 不被一些细节所纠缠, 切实打开学生感悟这两种运动状态的现实视窗。

二、体验建构, 生成感悟

1. 谈话引入。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 今天, 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你们喜欢的卡通人物 (喜羊羊) , 可是这个喜羊羊和我们平时看见的有些不一样, (它的鼻子和嘴巴在别处) 怎么办呢?

2. 汇报交流。

我们在研究平移的时候一般要说明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评析:数平移的格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好这部分内容, 创设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机器猫的眼睛和嘴巴, 让学生感知平移的两个要件:方向与距离。

3. 自主研究。

把喜羊羊的鼻子和嘴巴平移好了, 我们再来研究小船的平移。出示方格中的小船, 老师将它往右移了位置, 问:小船怎样平移了?请你大胆猜一猜, 小船向右平移了几格?

4. 合作交流。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各不相同, 但肯定只有一种答案是对的, 到底谁猜得正确呢?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 想办法证明一下, 看看小船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 可以用老师给你们的小船移一移, 也可以不用小船, 直接数一数。 (集体交流方法, 结合媒体演示。)

5. 归纳总结。

交流后, 我们的思路就开阔了。实际上要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我们只要看一个点, 数一数和它相对应的点中间有几格, 物体就平移了几格。

评析:通过学生猜想, 创设“小船究竟平移了几格”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有矛盾冲突, 就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利用学具操作、合作探究, 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 在学生活动、交流时教师进行引导, 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也在交流和倾听中把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 最终感悟规律。教学时, 教师总是基于学生切身的原始体验来实施恰如其分的指导点拨, 这就保证了课堂学习的真实有效。

6. 独立建构。

动手操作, 画出按要求平移后的图形。

(1) 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选点、移点、连点。

(2)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评析:在学生对方格图上图形平移认识的基础上画平移后的图形, 启发学生主动尝试, 在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后, 再交流, 逐步归纳出画平移后的图形可用选点、移点、连点的方法, 以便学生掌握操作, 又与平移的本质特征相一致。

三、疏理新知, 点化总结

1. 回顾:

通过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 过渡:

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来解决一些有趣的实际问题。

四、巩固拓展, 衍射引申

1. 猜一猜:考考你的想象力。 (课件演示)

(1) 静止的小汽车可能会怎样运动?

(2) 听声音猜猜看这是什么运动? (时钟)

(3) 听声音。 (升国旗)

2. 演一演:考考你的创造力。

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平移或旋转, 可一人表演, 也可以和你的小伙伴合作表演。

3. 画一画:考考你的观察力。

图中涂色的“誙”是基本图形, 凡是由这个基本的“誙”平移得到的其他“誙”形都涂上红色。 (涂色的图案为:I誙SX, 引导学生说出“我爱数学”四个字。)

评析:练习设计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题题精当。“猜一猜”和“演一演”着眼引导学生发挥合理联想, 针对基础性目标, 组织学生在猜测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画一画”旨在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能力、数学情感, 同时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整个练习系统, 既有显性扎实的双基训练, 又有隐性朴实的思想渗透, 体现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和谐统一。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篇3

1.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

2.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世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难点: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喜欢玩吗·游乐园玩吗·今天,杨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游乐园玩玩,好不好·

不过,数学老师带大家玩,可要思考问题的哦。看这些好玩的游戏,都是怎样运动的·站起来用你的动作、手势表示出来。

1.播放录像

(弹射塔 摩天轮 神舟号 激流勇进 滑翔飞翼 滚桶)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学习内容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温习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2.认识平移与旋转。刚才看到这些物体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如果按不同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分类,可以怎么分·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请两个同学合作,上黑板上把图片分一下类。

二、深入研究平移与旋转,构建数学模型

(一)认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1.认识平移

像弹射塔、激流勇进、滑翔飞翼这样直直的运动在数学中叫平移。(板贴“平移”二字。)请一位学生上来听口令把这两个字平移一下。(上下左右平移)刚才做的几种平移运动,说明,平移要有方向。(板书: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平移这两个字,一方面体会平移的含义,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物体平移要有一个方向。)

2.认识旋转。象勇敢者转盘,神舟号,旋转桶都是绕着一个点转的运动,叫旋转。

(板贴:旋转)请哪位同学用这两个字创造一个旋转的动作·

平移和旋转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移和旋转”。(在“平移”“旋转”中间板书:“和”)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项目,并用动作表示一下,初步体验物体的运动方式,为分类作了孕伏。)

(二)用平移和旋转解释生活现象

1.做一做。请用手势表示平移、旋转。

2.认一认。下面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的运动,想一想,这些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课件出示图片)

3.说一说。除了这些,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说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感知身边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通过“说一说”、“认一认”、“说一说”活动,进一点巩固对两种运动方式的体验。)

(三)探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平移智慧屋

师:小朋友见到过很多物体是平移的,你见过楼房平移的吗·

杨老师就见过,有名的上海音乐厅就能平移,大家想不想看一下·(视频播放新闻)

这是2003年的一则新闻,看后有什么感受·

师:杨老师这儿也有一个会移动的房子,叫“智慧屋”。(出示房子图)

现在,我想把这智慧屋平移到绿色的位置,怎么移呢·下面来做个游戏,请一个同学上来,认一下键盘上的上下左右键。比如说按一下方向键右键,小房子就向右平移一格,按两下就……其它键以此类推。不过,不让他看屏幕,需要大家的指挥。开始!(听口令操作)

师:成功了吗·怎么知道成功了·

生:(重合在一起了)

师:刚才一直现在做什么样的提示·生:向下

师:如果只要你提示一句话,你会怎么说·

生:向下平移几格

师:对,还要提示格数,可见,平移还需要知道格数。(板书:格数)

师:杨老师有个困惑(演示移动一格)怎么就知道移一格了呢·你是盯着哪儿看就知道的·

生1:房子顶上的点。

生2:房子的线。

师演示:也就是这两个点之间,看有几格。真了不起,他只关注房子的一个点就行了,但这个点,一定要移动前和移动后要对应。

(师演示两格)

师:小房子这下向哪平移了几格·请一位同学说说看。

师:小房子移到绿色的位置,到底要向哪平移几格呢·请取出你的小房子图,在作业纸上移一移。(操作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你认为小房子向哪平移了几格呢·

(指几个不同答案的学生说一说)

到底谁说得对呢·请这几个同学代表上来演示一下,看哪一队能获胜·

(学生演示过程中,老师监控,及时纠正)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其实,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欣赏:(边欣赏边旁白)。

愿同学们学好数学知识,用你的智慧,去创造更多的美!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 篇4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1

曾老师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有趣生动、贴近生活、互动有序、令人印象深刻,现就本课的进程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

(一)深入挖掘生活素材、初步建构数学概念

在教学进程中曾老师提供大量感性生活素材,如在新课伊始情境图中出现的电梯、摩天轮、风车、转转椅、缆车、滑滑梯等;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及自身的体验,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渗透在直观的生活素材中;使学生在感性的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的乐趣。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新课中曾老师还创造性的把平移和旋转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手势动作来呈现,在增强新知趣味性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平移和旋转运动方式的不同所在,从而初步构建起新知模型,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二)多种感官协同感知、有效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在生活中平移、旋转的现象虽很普通,但它们的特点要让二年级的学生用语言表述却是一件难事。在这一方面,曾老师别出心裁的通过让学生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并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充分感知这两种运动方式。在这一进程中,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概念,并能正确地区分几何空间中的这两个数学概念的特征,从而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新知的完整建构。

(三)鼓励尝试发现、初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独立思考、尝试发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在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平移图形的进程中,(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空间,并让学生尝试想办法自己验证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通过小组内交流讨论及师生互动交流分析,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最后通过媒体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本课难点。在此进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理解,在感受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2

一、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1、目标定位准确。本节课丁老师思路清晰,围绕“平移和旋转”这种图形的运动现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从现实情景中直观的发现这两种运动现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抽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直观描述。最终形成对这两种运动现象的准确辨别,形成直观印象。通过对这节课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图形运动现象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了,这就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完美体现,这就是新课标中十大核心概念之——应用意识。

2、注重评价激励,推动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展。首先是物质奖励,丁老师自己制作的白雪公主等卡片奖励给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其次是有效的.语言评价,如“海底世界”这一块,适时说道:表现真棒,给自己一个赞,一直玩下去会成为魔术师等类似的语言评价贯穿始终。第三是富有激情的讲授,眼神的激励,体态语言的鼓动,引导孩子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建议:逐步过渡到语言评价为主的课堂评价长效机制)

3、科学选择教法以及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上课伊始,丁老师引入一幅贴合二年级学生认知特征的情境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之后通过观察、分类的操作、说一说、想一想、用手比划比划、站起来移动、转动等有趣的活动过程吸引孩子不断参与,最后通过水龙头、汽车等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对概念进行提炼拓展。教法科学,学法有效,效果良好。

二、需要改进或商榷的地方

1、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现象,要形成清晰的概念,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还要指导什么不是平移,什么不是旋转。这需要大量的反例(找错误素材)对元认知进行冲击,之后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比如一个四组的孩子说开关大门是平移,这是很好的反例,让他自己去开开,再次形成的认知更深刻)。这节课的难点是什么呢?有一张幻灯片就是要害:物体或图形,在平移、旋转运动时,有什么特点,搞清楚这两种运动的特点,认识就更进一步了。还应该设计活动,进行对比,比如移动过程中图形的放大缩小,形状的改变不是平移。还应该把平移旋转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再充分交流二者同时出现的运动现象如何解释。这块知识不仅能巩固知识和技能,更能体现数学问题思考的条理性。

这这一块,一个学生说平移的特点提到:平移是有速度的,这句话也是可以做文章的,因为在他们对“速度”这个概念不懂,他理解的也正是位置的变动,对这样的孩子要多引导几句,他具有数学学习兴趣和潜质的。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还应更到位。一节课的学习一定是通过活动推进的,学生在这节课上做了哪些活动,就是过程,怎样做的这些事,就是方法。明显可以看出,这节课是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对比、归纳这些学习活动进行的,那就必须应对这节课的过程性成果进行提炼,不限于学生总结说说:“这节课我学会了平移和旋转”。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应当形成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比如更喜欢学数学了,更愿意用数学了,或者觉得数学不再难了,等等。这一目标我们也需要考虑。

3、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还要继续。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是每一学科都应当重视的课题,数学课也不例外,学生在课堂中提到的平移旋转现象应当表述明确。师:你发现了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现象?生:铝合金窗子、车、电梯。这都是不完整的表述,应当进一步引导,拉动铝合金窗子,它就在发生平移运动。开动的汽车,车身就在发生平移运动。升降电梯工作时,就在发生平移运动等。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3

12月9日下午我校三年级周老师执教了一节教研课《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20xx年苏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相对于旧版教材,教学难度降低了。周老师能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数学的本质进行思考,从新“四基”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明晰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坚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周老师的教学,努力做到了用生动方式来诠释深刻,无论是开始创设的欢欢观看青奥会所见的生活情境,还是后面平移旋转的设计活动中都充满了乐趣,努力让学生享受到“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具体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1、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周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中选取大量的、儿童熟悉的学习材料,如火车的运动、电梯的运动、国旗的升起,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平移和旋转,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概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平移和旋转”是属于描述性概念教学。周老师借助丰富多样的直观材料,引导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内涵。如用手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悟它们的外延。这样,从感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体验、理解概念,并建立表象。从而达到不用理论性语言的表达和记忆,学生能深刻地烙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特别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时,学生列举的例子很多,如关窗户、关门等形象的描述其运动样子。

3、让学生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理解和认识平移和、旋转,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周老师在本课中设计了比较多的体验活动,如玩平移: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让学生平移到右上角,再平移到右下角。玩转盘:让学生将指针A旋转一圈、旋转四分之一圈,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时,课件动态出了风扇,电梯,汽车行驶推拉窗,抽屉的运动现象,随后提供了许多动态让学生判断,加强了对概念的巩固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移和旋转》评课稿4

看了潘老师的《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也知道了像这类型的课应该这样上,那么我就以潘老师的这节课,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能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节课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将数学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种很真实,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潘老师收集一些图片,比如银行的自动门、电梯、汽车行驶、风扇、风车等许多真实的生活事例,让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象中感受平移和旋转,体会到原来数学是这么地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题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在课堂上,潘老师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与活动,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他们在自主观察、思考、操作中逐步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比如在数学移图时,潘老师先让学生整个图平移,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一步步的掌握移图的方法。而且整个环节都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3、通过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发展空间观念。

八年级数学说课《平移》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深切盼望专家和评委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 第一节《平移》。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活中的平移是本章的第一个关于图形变换的内容,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电梯、传送带等图片,鼓励学生探索平移现象的共同特征,动手操作、亲自实验,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教材给学生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以促进学生对平移的体验和理解。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相等以及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平移现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图形的平移,体验感受图形平移的主要因素是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的识别图形的能力还是比较低)。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七年级下期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明确了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对应顶点和对应角的概念,从而为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学生之间还存在有个体差异。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把练习题设计成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这既照顾到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业水平,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单纯记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结论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样方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材,这正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鉴于教材内容特性是探索平移特征、性质,便于进行生成性学习,故选用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运用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一)创景引趣(二)探究归纳(三)展示自我(四)链接知识归纳小结(五)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都有爱,生活中也处处都有美,数学的美就来源于生活,数学的美可分为静态美和动态美。前面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它就是一种对称美。今天我们又一起来学习另一种数学美——图形的平移美。

(设计意图: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二)探究归纳

在引入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课件展示活动1),观看几个运动的图片,如:空中飞行的飞机、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手扶电梯上的人、传送带上的电视机。鼓励学生敢于在小组、班上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探索的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升华,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对平移运动形成直(4观上的初步认识。同时,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理解平移运动不会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在平移过程中,物体上的每个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借助于课件(4)的动态演示,有利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从而突破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件将图形的平移运动分解为点、线、面的平移运动,利用不同颜色区分让学生能清晰而准确地找出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把平移的性质设计成了四个问题,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质,并能全面地对平移的性质进行概括。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三)展示自我

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了呢?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我设计了几组题目,针对解答情况,采取措施及时弥补和调整。(四)链接知识归纳小结((组织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作适当的补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知识内化。)(五)布置作业

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准备布置两部分作业,一部分是必作题体现新课标下落实“学有价值的数学”,达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另一部分是选做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引出第二十章内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以学生熟悉的几个事例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平移。由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在观察、探索的基础上归纳出平移的定义、特征、性质。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但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利用一组练习题加以巩固,最后由学生在格纸上平移图形和几道习题,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走进生活的图片欣赏引出下一节内容,并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数学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这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归纳)——提高,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篇6

贯彻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 利用Flash强大的交互功能, 设计了双线操控方式, 不仅利于教师操作演示, 同时易于学生自主操作。利用Flash的脚本编程模拟了现实中平移和旋转的具体变化, 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调动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移, 会把一个图形从某个位置移动到新的位置, 能够数出移动格数;二是进一步学习旋转, 知道什么是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能把一个图形绕某点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

因为一个物体平移的具体格数变化在现实中是很难感知的, 让一个物体绕着某个固定点旋转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以操作的。考虑到我校四年级学生已掌握了电脑基本知识, 对电脑的使用也充满了兴趣。所以我便设想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平移和旋转这两个变化过程, 让学生自主操作, 这样能够使学生深切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具体变化, 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 我选择了在交互性能、动画制作、程序模拟等方面都十分强大的Flash软件来制作本课件。

1. 创设情境, 动画演示, 生动形象

首先, 在课堂的复习导入环节制作了游乐场的场景, 并在游乐场中设计了观光缆车、旋转木马、摩天轮等模拟动画。利用这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项目, 让学生指出这些项目分别属于平移和旋转哪一种变化, 复习了平移和旋转的基本概念。这样的复习导入过程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反而能够增强学生继续探知的学习兴趣。

其次, 在新课教学环节, 通过动画的演示及数据的反馈, 直观生动地演示平移和旋转的具体变化。我在平移和旋转的新课教学部分都分别设计了探讨、演示、练习三个环节。在演示环节制作了可以通过单击鼠标重复播放的演示动画。平移动画通过醒目的颜色标出了平移的具体格数, 形象地告知学生如何去数平移的格数;旋转动画通过箭头形象地标示出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 并且设计了卡通时钟的解说, 让知识的学习充满了趣味性。

2.引导探究, 自主操作, 交互强大

我将本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或采用分组教学, 每小组一台电脑) 。每台电脑里都安装了本课课件。课件通过Flash脚本编程, 设计了能够让学生自主探讨操作并及时反馈互动的模拟动画。

在平移教学的探讨环节, 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可以上下左右随意平移图形, 同时课件能够即时显示平移的格数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课件的反馈, 加深对平移格数变化的理解。

在旋转教学的探讨环节, 通过鼠标拖动可以任意角度旋转图形, 旋转效果真实。在做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练习时, 设计了相应的评判语言, 能够及时提示学生旋转的方向。

能够让学生自主操作并及时反馈, 充分显示了Flash课件强大的交互性。同时在学生操作时, 课件能给出相应的操作提示, 降低了学习难度, 切实增强了学习效果。

3.巩固练习, 游戏设计, 趣味盎然

在平移和旋转的练习环节, 我设计了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的练习题, 并且每道练习题都有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 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还设计制作了七巧板游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的操作来任意平移和旋转图形, 综合运用了平移和旋转的变化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 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充分体现了本课件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内容结构与艺术布局

1. 课件的框架结构清晰统一

我将课件分为复习、平移、旋转三大模块。平移和旋转每个模块再分为探讨、演示、练习三个小块。框架草图如图1。

这样的结构简洁明了, 易于控制,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课件的界面分区明朗、布局合理

我将课件界面统一分为五个区:标题区、进度导航区、主演示区、操作提示区、菜单控制区。布局如图2。

标题区:设计课件的Logo及课件的标题。

进度导航区:显示当前课件的教学进度, 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进程。

主演示区:设计在课件界面的中央大块区域, 是课件最主要的展示区, 课件的主要场景、主要动画都安排在这个区域。

操作提示区:对于课件的每一步操作显示相应的提示, 使课件更易于正确操作, 增强了课件的通用性。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菜单控制区:设计了课件流程的控制菜单。

3. 课件配色和谐统一, 配音富有童趣

在配色方面我选用经典的蓝白色调, 和谐统一, 突出显示用醒目的红色字体, 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观。

在课件的配音处理上, 我非常注重符合儿童的学习情趣。因此, 在课件片头配上了一段轻松欢快的音乐, 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心理, 同时引导学生带着欢快的心情走进游乐场 (复习导入环节) 。另外在一些按钮上配上了简短清脆的声音,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 两大流程控制方式, 增强学习进度和学习路径的选择性

(1) 顺序控制法。

通过直接按空格键来控制课件的顺序播放。这种控制方式适合教师上课使用。

(2) 菜单控制法。

通过点击菜单控制区的按钮可以随时进入相应的学习模块, 适合学生自主操作时使用。

●元件要素与技术处理

1.用Flash Action Script模拟图形的平移变化

实现效果为: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来控制图形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平移, 并能即时显示出平移的格数。

主要制作步骤:

(1) 元件的制作。

制作一个表格元件, 在元件中绘制一个10*15的表格, 每小格是30*30像素, 方便后面的程序控制。制作一个小亭子图的元件。将这两个元件都放入主场景的相应位置。并在主场景中加入四个动态文本框分别命名为sn、xn、zn、yn, 分别用来显示上下左右平移的格数。

(2) 代码的编写。

帧代码如下。

写在小亭子影片剪辑上的代码如下。

还有三个方向的控制代码类似, 不再赘述。

2.利用Flash action script模拟旋转的变化

可以说这是课件制作中最大的难点也是创新点。用鼠标来动态控制图形的旋转, 体验真实。主要利用了onClipEvent (mouseDown) 、onClipEvent (mouseUp) 、onClipEvent (enterFrame) 影片剪辑动作命令以及hitTest () 检测碰撞函数、Math.atan2 () 数学正切函数来计算旋转的角度。具体实现思路如下 (以旋转三角形为例) 。

首先制作一个三角形的元件以及一个旋转控制按钮元件, 并将它们封装在一个影片剪辑中, 但为了保证图形的真实性, 旋转按钮处于隐藏状态。

程序设计思路为:当鼠标移至图形上时出现旋转控制点, 然后当鼠标按下控制点并拖动旋转时, 利用数学正切函数计算出旋转角度, 并同时赋给图形的_rotation属性, 即让图形跟着鼠标的拖动而旋转。

具体代码如下。

3.七巧板游戏的制作

在制作七巧板游戏的时候, 首先按照现实中七巧板的形状制作7个元件, 每个元件里都有一个七巧板图形和一个旋转控制按钮。为了美观和方便控制, 旋转按钮处于半透明状态。

然后将7个元件拖动到主场景中, 开始编写代码, 每个元件的代码都是一样的。具体代码如下。

●课件评价及反思

在上了几节课以后, 我觉得课件还有一个不足之处, 就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缺少了计时和评判功能。如果能统计每组成功拼出七巧板的时间, 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则有利于开展小组间的竞赛, 能更大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点评

课件《平移和旋转》创设了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活动, 让学生从儿童游乐园场景开始, 点击体会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进而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平移和旋转的具体变化, 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让学生在体会成功的同时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给我们以启示。

袁老师制作的课件有以下特点。

(1) 既适合单机演示的教又适合学生的网络学。课件设计了两种流程控制方法:一是顺序控制法, 通过直接按“空格键”来控制课件的播放, 适合在普通教室一机一幕的投影方式教学;二是菜单控制, 通过点击菜单区的相应菜单随时可进入课件的相应模块, 学习进度可调, 学习路径可选, 适合学生操作,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力, 由于是Flash平台制作的软件, 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就可以供全体学生来使用, 因此能够支持网络教学。

(2) 课件的界面功能区布局清晰合理。画面布局合理, 选用经典的蓝白色调, 画面雅致和谐, 符合小学生的审美要求。屏幕展示区中标题区、进度导航区、主演示区、操作提示区、菜单控制区分布清晰明了, 功能丰富但操作简单, 教师可以简单地用空格键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学生也只需点击鼠标就能探究学习。

(3) 课件设计将教学活动游戏化。从教学的情境导入开始, 学生就被一只鼠标引领着, 经历了儿童游乐场游乐项目的体验, 参加了平移亭子的劳动, 挥舞旋转的小旗, 探索了古代七巧板的平移与旋转的拼接。游戏设计让学生从简单平移旋转到复杂的综合应用探索, 学习轻松而自然, 并使学生深切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具体变化, 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这是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5.1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篇7

复习重点:平移、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旋转等图形变换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变换仍然是考查的重点,但要注意图形变换与其他知识的整合运用,核心是建立起深刻的“变换意识”,善于从变换视角看图形间的关系,

复习难点:

(1)折叠问题实际上是轴对称问题,折叠前后的图形,关于折痕成轴对称。两图形全等,折叠图形中常会出现相似三角形,求解过程中常用勾股定理、方程思想等知识,

(2)利用轴对称求解几何最值问题是几何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解此类问题时要注意结合轴对称的性质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有关线段大小关系的定理或公理,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易混易错点:

(1)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间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是描述一个图形的形状性质,

联系: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定义中都有一条直线,都能沿着这条直线折叠后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即看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若把中心对称图形的两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中心对称;若把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它为中心对称图形,

(2)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变换方式不同,平移是平动,旋转是转动,轴对称是折叠,

②确定条件不同,平移变换由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来确定,旋转变换由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来确定,轴对称变换主要由对称轴来确定,

联系:平移、旋转与轴对称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对称与全等:图形的对称是全等变换,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对称的,但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的。

重要考点题型方法点拨

解析:轴对称图形要沿某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中心对称图形是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后与原来的图形重合,答案选D,

点拨:在求解过程中,易因混淆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致错,掌握概念和性质,弄清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避免出错的关键。

点拨:本题是以正方形和等腰三角形为载体,通过折叠变换求线段长度的问题,求解的关键是按等腰三角形的腰进行分类,在求解过程中要注意利用轴对称变换的性质,围绕关键点,平行、垂直已知线段或特殊四边形的边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或相似求解线段长度,此问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等腰三角形的分类不全,或不能根据已知条件排除不合理的情况,或不会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或相似解决问题,

点拨:在进行图形变换作图时要抓住图形变换的要点求解,如平移有两要素(平移方向与距离),旋转有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对于轴对称变换要注意它的对称轴,对于中心对称变换要注意它的对称中心,

上一篇:新闻宣传工作活动方案下一篇:发朋友圈幽默调侃文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