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中的教师介入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游戏中的教师介入

幼儿游戏中的教师介入 篇1

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在 T 市选取了一所幼儿园,分别对 3个年龄班的 6 个班级幼儿和 12 名带班教师进行了为期 40 天的观察。在论文中,作者首先从教师介入的重要性入手,解释说明教师在此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其次,在介入必要性的支持下,确定教师介入的适宜时机。从游戏的各个方面、环节确定介入时机;最后,在确定了介入时机后,提出相应的方式去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从而把游戏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教师;幼儿游戏;介入时机 Abstract Game is the nature of young children, for young children, the game is a very interesting activity, young children have a great attraction.Therefore, in kindergarten games is the easiest to be accepted by young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can quickly enter the process of the game.Due to the younger age, the cognitive level and other limited, it will encounter different problems in the game and difficult to solve, so that the game can not go on, when th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for teachers both the continuation of children“s game, and pla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game.This paper adopts the literature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selects a kindergarten in T city, and carries on a 40-day observation to 6 classes of 3 aged children and 12 toolpusher

teachers respectively.In the theory, the author begins with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 intervention, explain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eachers in this problem, and secondly,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necessity of intervening, the appropriate timing of the teacher”s intervention is determined.From all aspects of the game, the link to determine the timing of intervention;Finally, after deciding the timing of interventio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way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teachers, thus playing the game“s education function to the ACME.Key words: teachers;children”s Games;time 一、前言(一)选题缘由 在幼儿园里,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不能完全适应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因此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里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教师以游戏的方式达到的教育的目的。在 2016 年 3 月 1 日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和“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这些教育准则的提出,体现了对幼儿游戏权利的保障。

基于对教育目的和幼儿的自身因素的认识,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从而被迫中断游戏,这时候教师适宜的介入就会使幼儿的游戏继续下来,既提高了幼儿的游戏质量,同时也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向更高一级去发展,最大程度发挥幼儿游戏的作用。只是教师掌握了介入的有效时机,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才能更近一步。而教师在介入时的重中之重就是能在同一游戏的不同环节、不同游戏的情境下抓住时机,准确介入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第一,观察幼儿园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真实状况,更好的了解教师在介入时对准确时机选择,从而认识和了解当今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是否考虑对时机问题的把握。第二,对一些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出教师会在游戏的那一个环节和情景下选择介入,分析介入方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提高幼儿的多方能力和游戏水平。同时,创设一个良好的师幼互动的平台。

2、研究意义 本论文中,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问题的探讨。一方面,可以从教师和幼儿两个角度出发,观察和总结在这个问题中他们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才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的介入能力和幼儿的游戏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教师可以 在不同情景的介入下总结幼儿的回应和需求,总结经验,不断的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通过长时间对观察对象的观察,找出教师在介入时存在的根本问题,加以解决,就可以更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丰富教师在介入时机这方面的经验和理论,使他人在以后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方面有更好的参考意见,同时还可以为一些教师和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这样不仅有利于师幼之间的互动,还有利于提高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确定研究基础及内容,通过查阅馆藏图书、期刊论文以及网络上的一些文章,界定相关概念,收集、整理有关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策略等方面的相关资料。通过整理分析材料,进行课题研究前的可行性讨论与理性分析,为撰写论文提供论据支持。

2、观察法:观察记录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总结出在不同的游戏中教师是如何抓住正确时机的,以及教师采取什么方式去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的。

3、访谈法:对教师自身介入行为的动机追问,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更多的获取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所考虑的一系列问题

(四)概念界定 1、介入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介入是指“插入事件之中进行干预”。从该定义中看出,在介入这一行为中,动作的发起者是主动的。郭秀泉认为,只有教师主动发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介入行为。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幼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进而向教师求助,教师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和面对幼儿的求助等教师给予的反映不能称之为介入,但是教师在回应了幼儿求助的那一系列的问题基础上,教师继续对幼儿的游戏加以其他方面的指导,就称之为介入,也叫做介入行为。在本论文中,作者认为介入是指教师对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进行了合理化的指导,并对幼儿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介入时机 “时机”是指客观存在的主观判断。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之前,首先要从“如果我介入了,幼儿会怎么样?”和“如果不介入,幼儿又会怎么样?”这两个角度出发思考,在什么时候介入幼儿的游戏是合适的,因此在本研究中,介入时机就是指教师在细致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发展的情况,仔细分析出一个可以介入幼儿游戏的合理时间,从而给予幼儿适时、适当、适度的参与和指导,帮助幼儿发展并延续游戏。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必要性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思考,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就是促进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环境下,教育对象就是幼儿,他们两者间是发生相互作用的,那教师介入其游戏就是合理的,符合教师职责范围的。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受自身发展的限制,是需要教师在游戏中给予其合理指导的,游戏这一活动,幼儿是单独完成不了的。他们缺乏相应的条件和能力。从游戏的发展来看,不确定因素过多,是需要教师抓住正确时机,在合适的时候介入。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之前,教师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介入了,幼儿会怎么

样?”“如果我不介入,幼儿又会怎么样?” 教师在介入中,要尽量保证积极的介入行为要大于消极的介入行为。

(一)教师在游戏中的重要作用 1、游戏前:准备者 游戏是否能顺利的进行完,这与游戏前的准备是否充分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喜好和熟悉该阶段教育目标的情况下下,选择恰当的游戏主题,准备相应的游戏材料,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保证幼儿能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效开展游戏。

2、游戏中:观察、指导者 教师在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细致观察幼儿的行为,仔细聆听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准确把握每个幼儿的表现,如同伴之间的关系,游戏材料的正确使用,幼儿的态度等问题,尽量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合理的需求。

3、游戏后:评价者 在游戏结束后,及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评价。对的行为,鼓励其他幼儿向他学习,在下次游戏时继续保持;有问题的行为,杜绝在下次的游戏中再出现这种行为。在不断的积累经验中,促进幼儿的游戏水平。

在这三个阶段教师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教师对于介入幼儿游戏更是必要的。教师就要做到:认真观察,判断需要、适度指导。

(二)幼儿自身的需求 在幼儿园阶段,每天和幼儿朝夕相处、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老师,可以说在这个时间段里,幼儿和教师的相处时间甚至多过于父母。在生活和学习的任何一个方面,教师的经验都非常丰富,幼儿认为教师就像超人一样是万能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教师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综合多种因素,幼儿是非常听老师的话的,也是最依赖教师的。

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阻断游戏的进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就需要教师介入帮助幼儿解决难题,使游戏顺利下去例如:在幼儿进行娃娃家游戏时,角色分配问题是幼儿最爱发生争议的一个环节,有些角色幼儿不喜欢的或是角色和他性别不符,幼儿本身就不想要在继续游戏了。这个问题能否合理解决,是与游戏是否如期进行有直接的关系的。

教师既要考虑游戏的实际需要,又要兼顾考虑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感受,在平衡这两者关系中,介入幼儿游戏,加以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为幼儿扫清游戏中的障碍,使幼儿可以更好的完成游戏;再比如:幼儿在游戏中总是觉得自己的游戏材料不够用,喜欢把其他小朋友的材料据为己有,谁都不愿意让出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材料,基于这种思想的认识,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谁都不让谁最终导致游戏中断进行不下去,这时候教师如果不及时出现阻止,幼儿之间就有可能发生一些不安全的事情,教师介入指导幼儿游戏,可以避免一些安全问题的滋生。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不管是处在哪个年龄班的幼儿,在遇到问题都会找老师去解决,只是教师提供的帮助成分多少不同而已。受幼儿社会经验少,处理问题能力弱的主观因素影响,教师的介入是必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必须的。

(三)受游戏环境的影响 游戏的过程是动态多变的,一方面,教师不能保证游戏的每个环节都在把握之中,所以在游戏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游戏的开展。另一方面,幼儿游戏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在游戏中玩的不亦乐乎时,有时会把游戏现象中的与现实生活混淆,以假乱真。受这两方面的影响,游戏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游戏内容不健康、在游戏中出现安全问题以及影响其他幼儿的开展等等。在与被观察教师的交流中得知,在开展的游戏中会有绝大一部分游戏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有衍生出其他的游戏活动。这些不确定事件的出现,就会影响幼儿的游戏难以继续下去,这

时就需要教师介入到幼儿游戏中,阻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引导幼儿积极地进行游戏活动。受这些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是有必要介入幼儿游戏的。

三、介入时机的确定 维果斯基说过“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因此在幼儿园中,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游戏被迫中断,这是教师适时的介入幼儿游戏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幼儿游戏水平,而且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多种能力。

(一)幼儿游戏被阻断时 1、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由于幼儿自身的原因,在他们游戏的时候,一旦出现的问题是他们所解决不了的,幼儿一般就会选择放弃或使游戏停滞不前。这样游戏就没有办法正常进行。

大班的“美食房”游戏又开始了,但是生意却不好,员工们都垂头丧气的坐在那里,这时候教师以顾客身份进来要了一份饭,吃完饭给他们说:“你们这儿的饭太好吃了,我会介绍朋友过来的。”“美食房”的生意越来越好,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忙不过来,这时候教师以“经理”的身份出现,让他们再招聘几个服务员,这样就不忙了,“美食房”的生意越来越好。

教师在幼儿的“美食房”生意惨淡的时候,以顾客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以介绍朋友来增加“美食房”的客源,使其惨淡的生意变好了。这时教师又以经理的身份向其他工作人员提出新的要求,丰富了游戏的情节,老师和幼儿的共同游戏,抓住了介入的最好时机,并引导幼儿把进行了一半的游戏进行下去。

2、在幼儿对游戏不投入时 幼儿年龄较小,难以在游戏中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游戏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难以保持游戏开始时的热情和兴趣,导致在后半段游戏中幼儿难以投入到游戏中。

在中班的“医院里的小故事”游戏中,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的小朋友都很享受这个游戏,唯独扮演前台的贝贝不知道在那里干什么,一直玩手边的笔,教师发现这个情况后,扮演成一位病人说:“你好,我想去取药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接下来,扮演病人的小朋友会向贝贝问一些问题,贝贝会耐心的回答。这是教师又扮演医院的主人给贝贝说:“你看医生那些忙,你可以帮他收拾下桌子上杂乱的药盒、病例吗?”贝贝很乐意的做了,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贝贝很认真的投入到游戏中。

贝贝在这个游戏中,由于对生活经验的缺乏,对自己扮演前台的具体工作不熟悉而导致不知所措,从而不能投入接下来的游戏。教师得知在游戏时幼儿并不投入游戏是,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以及想幼儿提出一些要求,更好的让幼儿理解她角色的具体要求,幼儿才能更好的投入该游戏。

3、在幼儿无所事事、缺乏兴趣时 兴趣对幼儿游戏的选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游戏,一旦当前游戏的某一环节他们没有了兴趣,有些幼儿会直接选择放弃,有的会选择开始新的游戏项目,还有一部分幼儿会选择什么都不做,看其他幼儿游戏。

在玩“理发店”游戏时,扮演理发师的妞妞总是不专心,理发店里没有顾客,她就坐在那里玩着剪刀,也不想任何办法。在这个时候在一旁的老师看见了走过去扮成理发店老板和妞妞进行合作,她们去别的区域做宣传吸引顾客,在理发时推出了好几套套餐供顾客选择,还和其他区域达成了合作的关系,妞妞这时干劲十足,也吸引了其他孩子们来理发店游戏。

妞妞在玩游戏时,由于店里没有迟迟没有来顾客,她就对“理发店”这个游戏失去兴趣,什么都不做,教师注意到幼儿对自己所在游戏区域活动不感兴趣时,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介入到妞妞的游戏中,给妞妞提出怎么做宣传吸引顾客来理发店,使妞妞重新找到这个游戏的有趣之处,妞妞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和实现了自我价值,升华了游戏的主题。

4、当幼儿不清楚自己游戏的意图 幼儿在游戏时,只能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去进行游戏,但是幼儿的经验有时过于贫乏,就导致不能更好的体现游戏的教育功能。

区域活动时间一到,小朋友都到新开的小小照相馆去照相,我发现孩子们要不就是抢着拿照相机给别人照相,要不就是摆弄照相馆里的其他物品,照相馆里毫无秩序,幼儿不知道自己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没有了解到游戏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教师投放的材料多种多样,然而并没有发挥到游戏材料的功能。这时候教师走到照相馆门口问,“这里可以照相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答道:“可以啊,欢迎光临!”教师说:“请问照相前可以给我设计一个造型吗?”这时,孩子们有的拿的头饰,有的拿的小熊,有的背着化妆包都向老师走来,一番收拾后准备工作结束,开始了照相,照完相片后,教师提出想要一个漂亮的相框,经过一系列的选择,照片拿到手了,教师说:“你们的服务态度很好,下次还会来的。”小孩们们非常高兴,每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照相馆有序的运作起来。

在这个游戏里,幼儿都对照相机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只知道拿着照相机给其他人拍照,不知道充分利用该区角的游戏材料丰富其游戏内容,导致幼儿不清楚自己的游戏内容,教师观察后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去引导幼儿合理使用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

5、当幼儿在游戏中总是重复简单而相同的动作 有时受幼儿年龄、游戏材料、认知水平的影响,幼儿在拿到游戏材料后只会做一些简单的东西,游戏创新能力不足,就会使幼儿在游戏中反复一些简单而相同的行为。

在小厨房里,美美想要做面条,她手里拿着一块白色的橡皮泥,在手心里搓成一个个长条,放在盘子里,一盘满了就换另一盘,老师也坐到美美旁边说:“我们一起来做面条吧,我想吃蔬菜面条。” 美美就和老师开始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做各种面条,胡萝卜面条用橙色做,芹菜面条用绿色做,最后还做出来了水果面条和彩色面条,美美在这其中玩的不亦乐乎。

美美拿着橡皮泥想要做面条,但只会做简单的长条面条,就一直在重复当前行为,教师选择和美美一起做蔬菜面条,美美在教师的启发下做出了水果、彩色面条,全情投入到游戏之中。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在不断重复着那些简单而相同的动作,这时教师适时的介入,丰富游戏内容,补充或者更新一些游戏材料,使被阻断的游戏重新继续下去。

6、当幼儿总是在没有目的的打闹 幼儿的本性就是爱玩,有时在面对丰富多样游戏材料时,幼儿把注意力会放在游戏材料上,会导致幼儿拿着游戏材料玩耍,忘了游戏的真正目的。

今天的建构游戏内容是搭建城堡,小美和杏子两位小朋友先冲过来,被琳琅满目的插塑、积塑、雪花片所吸引,在老师的范例启发下,幼儿都开始搭建自己的城堡,可是幼儿搭建的城堡总是会倒塌,在这时小美和杏子放弃了游戏,用雪花片制作出了别的东西,就开始互相打闹,以至于其他的幼儿都跟着玩闹起来,教师在这时介入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在范例的基础上,重新讲解了在搭建城堡时所注意的问题,幼儿的问题解决后,重新投入到游戏中去。

幼儿年龄小,好奇,注意力分散,在游戏中有时会不知道该怎么办,遇到问题就放弃,时间一长,孩子们就会在一起没有目的的打闹,没有达到游戏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师的介入幼儿会产生兴趣,对该游戏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激发他们进一步游戏的欲望。

(二)游戏中出现不良因素时 在与被观察教师分别沟通了解后,总结出教师在幼儿发生以下四个方面行为时,会立即介入幼儿的游戏。

1、产生冲突 在观察中发现,幼儿们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冲突行为,比如游戏角色的分配,游戏材料的选择等方面幼儿都会产生分歧,导致游戏被迫暂停,这时候

教师的介入延续了游戏的进行,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在解决冲突中学会谦让、合作等解决策略,也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攻击性行为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当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时候,矛盾就有可能会上升成为攻击性行为,它可能是表现在言语上的是在身体上的。人的攻击性行为有多种类型,但在幼儿阶段,主要表现为敌意性和工具性攻击。如:一个小男孩故意欺负一个小女孩子,惹她哭,这就是敌意攻击;但如果男孩子只是为了争夺女孩子手中的玩具而打她,这则属于工具性攻击。在观察中发现,在本文的观察对象里,工具性攻击表现更为明显。

3、危险、不安全因素 游戏的过程是动态多变的,有时幼儿会在游戏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和不安全的事情,比如说在常见的游戏材料的操作方面,在建构游戏中的建筑物搭建上就可能出现一些安全问题,这是教师就要提醒幼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让幼儿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及时介入可以保护幼儿避免受伤,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注重安全,使幼儿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进行游戏,再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教会幼儿注重自我保护和安全类的知识。、游戏主题不积极健康 现今社会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尤其是科技的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幼儿接触到的信息多种多样,游戏的内容大多来自于生活,由于他们对信息的辨别和区分能力比较弱,因此他们容易把生活中消极信息和负面影响带到游戏中,甚至还会影响其他幼儿的行为,比如:消极词汇、话题、行为等。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及时制止并予以正确引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

在幼儿园里,和幼儿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是老师了,不管在什么时候有问题,都可以找老师去解决,何况是游戏呢!这时候教师就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引导,而不能敷衍了事,或者是直接给出答案,要让幼儿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用恰当的方式把幼儿“抛过来的球”在抛回他们自己手中。幼儿在游戏时会将在游戏中体验到的趣味性和愉悦性,分享给他们最爱的老师,并邀请老师一起参加他的游戏,在幼儿发出邀请后,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不要忽视幼儿的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师幼互动氛围。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会因为争夺游戏材料或其他同伴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等问题向老师告状,老师一方面不要听了幼儿的一面之词就去批评那个学生,另一方面不要嫌麻烦直接忽略幼儿的问题,这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这时应该合理解决,化解幼儿间的矛盾,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学会和其他同伴和平相处,学会合作。

(四)游戏内容偏离了教育目标时 在进行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控制每一个游戏环节的发展节奏,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就会在此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小问题和小摩擦,这种问题和摩擦是他们所不能解决的,教师要提前观察,使这种情况尽量不要发生。教师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增强幼儿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能力,学会在游戏中和同伴共同游戏,以便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

四、适时介入的对策 确定了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以游戏情景的需要采取最为合适的方式去介入,使游戏的教育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来。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己的游戏功能,使自己的游戏认知向更高一级的去发展,而且在教师介入中还可以促进幼儿健康的个性发展(一)明确已制定的教育目标,为了实现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进行游戏活动之前,都会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并且把幼儿可能发生的事情预估出来,提前想出解决方法,只有对自

己制定的教育目标了然于心,一旦幼儿的游戏行为脱离了教育目标,教师要及时介入,使游戏活动回到正轨,引导幼儿继续完成游戏活动。

(二)明确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不同幼儿的年龄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年龄太小,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游戏中会不自觉模仿他人的行为,例如在玩建构游戏时一旦有一个幼儿搭出了房子,他周围的幼儿就会和他差不多的房子,他们在游戏中的创造能力差,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多提供一些范例来给幼儿提供游戏的思路,保证其游戏顺利进行。对于中班和大班幼儿来说,有了一定游戏经验的积累。他们在游戏中有自己的想法,在遇到问题会向老师主动寻求帮助。教师则需要以不同的身份灵活地去指导幼儿的游戏。

(三)细心观察,等待时机 细心观察是适时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介入幼儿游戏,不是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果断的打断,而是在量的观察上,达到质的飞跃。只有对游戏的前因后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最合适的时候介入不会影响幼儿对游戏的热情,才能对幼儿的整个游戏过程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了解,只有在把握了幼儿游戏中的所有问题,才可以有个完整的指导。

(四)选择介入方式 教师确定了介入幼儿的,选择时机后,成功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介入。只有选择了对的方式,才能把游戏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最高水平。

1、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1)教师采取平行式介入就是为了让幼儿模仿自己的行为来更好的完成游戏。前面美美做面条的案例中,教师就是用的平行式的介入,教师在美美的旁边用不同的颜色的橡皮泥做出蔬菜面条,美美在受到教师的启发后做出了水果和彩色面条,并且在其中玩的不亦乐乎。教师用这种方式介入,一方面可以吸

引幼儿的注意力,先让幼儿对这个游戏感兴趣,另一方面边说边做就直接告诉了幼儿这种游戏材料的使用方法,开阔幼儿的思路,使幼儿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作品。

(2)交叉式介入是教师以不同的身份来参与幼儿游戏。在大班的“美食房”游戏中教师就是采用的此方法,教师在这个游戏里用到了顾客、经理等不同的身份来给出幼儿游戏思路,对接下去的游戏开展有很大的帮助。

(3)垂直介入就是教师为维持秩序而打断幼儿游戏。在观察中发现,班级幼儿人数较多,在开展游戏时会容易破坏游戏规则和秩序,按照自己的意愿游戏。教师为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只能中断游戏,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要求继续游戏。

2、借助游戏材料介入 在与被观察教师的交流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是借助游戏材料介入幼儿游戏。在搭建“十字路口”游戏中,幼儿把当前的游戏材料都用完了,每个幼儿都把十字路口的一些常规事情都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了,由于这些幼儿的动手能力强,轻松的完成游戏,教师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建构的难度,就为幼儿重新提供了一些新的积木等材料,幼儿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现有的游戏中去。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下,提供不同的类型的游戏材料,拓展幼儿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的游戏技巧,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向更高一级去发展。

3、借助语言介入 在教师介入过程中,语言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其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询问、描述和肢体语言等。在娃娃家游戏中,家中的成员都陆续走了,有的去了医院,有的去了超市,有的去了公园……好久好久都没有回来,家中就剩下小溪在娃娃家里给其他家人做饭,可以等了很久都没有回来,小溪觉得没意思,就准备去其它地方去玩。这时教师认为如果不立即介入的话,娃娃家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这是教师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小溪听到了说:“是谁啊?”“我是姑姑,小溪快开门。”教师以姑姑的身份和小溪在闲聊后,开始打扫卫生。小溪非常的开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语言作为媒介来介入幼儿游戏,使得游戏得以顺利进行。教师针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不同情况,灵活地使用多种语言形式,促进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

(五)观察幼儿反馈,及时退出游戏 幼儿在教师介入后持有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是接受了教师的意见继续完成其游戏,还是对教师的介入忽略,拒绝教师给出的意见,继续进行他未完成的游戏。如果在幼儿接受了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后,继续他们自己的游戏,这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不留痕迹的或者是利用角色的身份退出其游戏,让幼儿自己完成游戏。锻炼幼儿自己的游戏能力。如果幼儿不接受教师的建议,执意要开展他所喜欢的游戏时,只要该游戏内容符合教育目的,没有其他的安全隐患,教师可以给其提供相应的材料的场地,引导幼儿更好的完成游戏,促进幼儿多方能力的发展。

结 语 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是个矛盾体,就是到底要不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一方面不想让幼儿出现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则想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想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它的愉悦性。但是教师只有在这两者间取舍得当,才能使教师的介入发挥它本来的价值,在这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确定合适的介入时机,教师合理的介入可以促进游戏的发展,解答幼儿的疑惑。教师的介入行为是促进幼儿游戏的,教师应当介入;如果教师预期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起到消极作用,教师应当避免介入,在耐心等待和细心观察后,在恰当的时机介入。在不断的反思后,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介入效果。

就目前现状来看,社会对教师介入幼儿游戏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家对以游戏来促进幼儿发展的大力支持,园所对于教师对介入时机的把握要求也越发严格,引发了大部分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由于作者自身的理论知识的欠缺,有些方面研究不够深入,研究结果有一定的片面性。作者会在今后的学习

中,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到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力求更加全面的研究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常璐.浅议教师主动介入游戏的两种干预倾向[J].幼儿教育,2005(12):8.[2]陈美菊.幼儿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支持性策略[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8).[3]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3).[4]陈琦.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及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7(2).[5]谢琴.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探讨[J].才智.2015(30).[6]陈盈慧.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及策略[J].华夏教师,2014(6).[7]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8]黄玲燕.浅谈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与方式[J.]新课程(小学),2012(4).[9]包红英.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探讨[J].教育导刊,2012,(7).[10]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1]张哲.教师介入中班幼儿区域游戏的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11.[12]许政涛,陈宪.幼儿游戏观察指导[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3]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董旭花.科学出版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华爱华.介入和不介入都是教育干预的手段[J].幼儿教育,2004,9.附录 1 访谈提纲 1、请简要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

幼儿游戏中的教师介入 篇2

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目的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将生活经验得以再现, 帮助幼儿推进游戏进程, 使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累新经验。教师要对幼儿游戏的行为进行思考分析, 包括:幼儿进入了哪些游戏区域?在游戏中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游戏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经验表现如何?游戏主题是否还会出现新的情节?和同伴间的交往能力怎样?哪个游戏区域最吸引幼儿?主题与环境材料是否适宜游戏的发展?有哪些经验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游戏?

二、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

教师适宜有效的介入将会推进幼儿游戏水平更快地发展。

(一) 平行式介入法

幼儿在游戏时, 教师在旁观察, 当幼儿在游戏中玩法较单一、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时, 教师运用隐性的指导方法引导幼儿模仿。

小班游戏实录:

萌萌在表演区做小演员, 她拿着一面铃鼓坐在地垫上, 不断地敲击着, 我观察了10分钟左右, 她一直重复着同样的动作。于是我也以“演员”的身份进入表演区, 我选择了一件有“蝴蝶翅膀”的衣服, 打开音乐边唱边跳, 我不时地对着萌萌唱歌, 一首歌过后, 萌萌站起来也选了一件绿色亮片的裙子, 和我一起边敲铃鼓边跳舞。

分析:

小班幼儿模仿性很强, 因此, 在本案例中, 我观察到萌萌的游戏行为很单一, 便运用平行介入的方式, 引导萌萌丰富游戏的内容。这时的引导是隐性的, 更易于幼儿接受。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小班幼儿, 在教师隐性的指导下, 幼儿不知不觉习得了新技能。但是要注意的是,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 这要基于教师平时对幼儿的观察, 如果幼儿对教师参与游戏活动不感兴趣, 依然自顾自地玩, 那么教师的介入将会是无效的介入。也就是说, 当幼儿出现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 教师就要采取平行介入, 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 引导幼儿模仿, 这对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这种指导是隐性的, 对象多以托班、小班幼儿为主。

(二) 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 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 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 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 教师可扮演配角。

中班 (上) 游戏实录:

角色游戏开始后, 选择“娃娃家”的幼儿纷纷开始选择角色, 忙活起来, 他们每个人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 大家相互之间几乎没有语言交流, 于是, 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 等待有幼儿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是过了一会儿, 他们依旧是各忙各的, “宝宝妈妈”还在沙发上摆了很多东西。于是我选择了“客人”的角色介入她们的游戏, 我进到“娃娃家”后对“爸爸”说:“宝宝爸爸, 很久没有到你家做客了, 听说你又学会烧新的菜了?”爸爸马上热情地说:“对呀, 我现在会用微波炉烤面包了, 你要不要尝尝?”我忙说:“好呀。”于是爸爸开始忙活起来。我又对“妈妈”说:“宝宝妈妈, 你买了这么多的东西是要招待我吗?”“妈妈”说:“这是买给宝宝吃的。”我接着说:“可是我是客人啊, 客人来到你家里, 你怎么招待我呢?”“妈妈”想了想说:“在家里的时候, 阿姨到我家里来, 妈妈就会给阿姨切水果吃。”于是, 她就去找水果。“哎呀, 家里没有水果了, 打电话叫人送吧。”于是, “妈妈”开始拨打电话:“喂, ‘娃娃家’需要一些水果。”这时, “爸爸”把烤好的面包拿给我吃, 还说:“快来吃吧, 刚烤好的热面包……”

分析:

经过一年小班的自主游戏, 幼儿的游戏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幼儿都会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 但角色意识不够强, 有的幼儿只会摆弄道具, 不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有的幼儿能按角色结合生活经验做游戏, 但是在游戏中缺少相互沟通的语言, 处于平行游戏的状态, 教师要在游戏中发现问题, 以交叉介入的方式引导幼儿。于是在活动结束后, 我组织幼儿集体分享“娃娃家”的案例, 引导大家一起讨论在家里的时候, 看到爸爸妈妈之间会说些什么, 爸爸妈妈和自己会说什么, 做什么, 以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有了自主表达意愿的能力, 但游戏水平还在不断发展中, 因此, 他们渴望新游戏情节的产生, 但有时又驾驭不了新游戏。这时,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交叉式介入法是中班游戏指导中经常使用的, 因为这种方法互动性很强, 适用于小班、中班。

(三) 垂直介入法

当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 教师应直接介入游戏, 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 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 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 甚至使游戏中止, 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大班 (上) 游戏实录:

超市里, 几位小顾客忙着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 这时, 收银台传来了一声巨响, 王睿 (化名) 将收银的柜子一脚踢倒在地, 嘴里还在嚷嚷着:“谁让你插队的!”说着就把拳头举向高阳 (化名) , 这时, 教师连忙介入, 阻止了这场事故的发生。

分析:

在本案例中, 两个幼儿因为结账时的插队而发生肢体冲突, 教师根据平时对两个幼儿的了解, 觉得很有可能会造成事故, 因此, 教师选择直接介入游戏, 直接干预, 这是在教师对幼儿的脾气秉性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这样的方式不到必要时不建议使用。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认识成人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 这是一个正确的观念和态度的问题。我们已经一再强调游戏是儿童自发、自主的活动, 游戏的权利是幼儿的, 因此在游戏中幼儿是主人, 是幼儿在游戏, 而不是成人在游戏, 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当迎合幼儿的需要, 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为此,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这样三种提法: (1)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2) 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3) 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一)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游戏环境是幼儿游戏发生的背景, 它将直接关系到儿童游戏的品质和幼儿游戏的体验, 因此创造一个能满足幼儿游戏需要的环境至关重要。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的最基本的原则, 就是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这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预先经验准备

幼儿游戏是幼儿在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自我表现, 生活经验越丰富, 知识技能越充分, 幼儿游戏的主题、情节、技巧和内容也就越丰富, 其游戏选择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 在游戏之外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对游戏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比如参观、讨论、讲故事、谈话以及各种教学活动, 都是为了游戏的开展所做的预先经验准备。

2.保证游戏时间

游戏的开展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幼儿游戏的时间越充分, 游戏水平的提高就越快。首先, 应保证各类游戏的时间。因为每一种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所以, 各类游戏的时间比例应该恰当, 不能偏废任何一种游戏;其次, 除了服务于特定教学任务, 即规定的集体游戏以外, 还应保证幼儿自由游戏的时间。因为自由游戏才最能体现游戏的自主选择性, 满足每个个体的不同需要, 并产生游戏的多样化经验。如果只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 在活动室里为幼儿设立了种种游戏活动区域, 但是不能保证充分的自由游戏时间, 那这些活动设施和物质环境只能是空有形式, 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最后, 游戏时段的恰当安排也极其重要。有的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尽兴 (比如角色游戏) , 有的游戏在较短时间就可以完成 (比如某些规则游戏) , 那些需要较长时段的游戏往往是一种高水平的游戏,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 需要足够的时间探索新材料, 计划和扩展游戏情节, 选择同伴、角色, 享受融入情境的快乐, 这样的游戏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 当幼儿刚刚规划了游戏, 建构好场景, 还未开始互动合作, 就被教师宣布结束了, 这样, 游戏不能尽兴, 游戏的水平也不易提高。因此, 给予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应有不同长短的时段安排, 以满足幼儿对不同游戏的需要。

3.提供空间与材料

游戏的空间和材料是影响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了解户内外空间的合理安排, 大小空间的合理规划, 开放与封闭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 这些是为满足不同游戏需要, 全面促进幼儿发展, 要求教师所做的重要工作。我们也已经了解到, 如何使材料的数量、种类, 材料的功能、特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 对不同游戏、不同发展的需要, 以保证幼儿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这更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能力。

(二) 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1.观察目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 因此人们常说游戏是观察幼儿心灵的窗户, 教师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幼儿。因此, 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对教师来说, 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游戏中能观察到无法测量的行为, 通过观察对幼儿做出的推断误差小, 从而能够本质地认识幼儿。

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有两种: (1) 随机观察。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善于及时捕捉幼儿从他的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 目的是了解这个信息所反映出的幼儿的行为动机, 幼儿的即时需要, 幼儿的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 作为指导游戏的依据, 以便把握干预的时机, 有针对性地做出适宜的应答行为, 以满足游戏的需要, 推进其活动; (2) 有目的的观察。这主要是根据事先设定的幼儿各种行为的发展水平指标, 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其目的是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发展的最近趋势, 作为教育依据, 以便因材施教, 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为教师进一步创设环境提供依据。

2.观察态度

要真正愿意去了解幼儿, 用心去体察幼儿, 首先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观察态度, 包括: (1) 欣赏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纯真表现出喜爱, 并抱有热情。 (2) 忍耐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持有耐心和宽容的心态, 不要迫不及待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幼儿。 (3) 研究的态度。也就是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 某一个行为表示了什么, 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反应等, 这里有幼儿的需要、幼儿的想象以及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趋势。

3.观察要点

教师如何观察游戏, 观察什么, 怎样从所观察到的游戏行为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有的教师观察一次游戏, 可以看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可以看出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游戏水平;有的教师一次游戏观察下来什么都没看出来, 看到的只是表面的游戏内容和游戏行为。我们说, 所谓会观察, 就是要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与发展的关系, 即这些游戏行为意味着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幼儿心理发展的知识和经验, 以便观察时从幼儿发展的角度, 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 提出一系列发展上的问题, 这样就能摆脱观察的盲目性, 提高指导游戏的有效性。

(三) 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 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仅处于辅助地位, 这意味着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对幼儿游戏的鼓励、帮助和推进。教师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材料的支持

这是在游戏过程中, 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随机进行的材料上的支持, 目的在于能够持续地支持幼儿延伸和扩展游戏。比如, 当原有材料不能满足幼儿当前游戏的需要时, 可以适时增添新材料;当幼儿对某些新材料感到困惑而不会使用时, 教师可以示范材料的使用方式;当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的认识范围内已经玩尽, 而只是低水平重复或准备放弃时, 教师可以展示材料的多种玩法, 使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样转换性;当幼儿的想象表征受到材料的限制时, 教师可以提供替代物的选择和建议;当幼儿在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技能出现困难时, 教师可以帮助解决。

2.语言的支持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 除了给予幼儿材料上的支持外, 更多的是语言的支持, 但教师如何运用语言的指导, 很大程度上会左右幼儿的游戏行为, 以至于影响幼儿游戏的情绪体验, 因此, 教师运用语言指导幼儿游戏的时候, 应非常谨慎。所谓支持性的语言指导, 主要是根据幼儿当时的游戏方向, 提出问题或建议, 并最终给予肯定或赞许。教师语言的支持作用体现在:必要时提醒规则, 这种规则对幼儿玩伴之间应当是公正和互惠的;促进人际互动, 使幼儿学会考虑他人的需要、想法、感受, 学会商量;引导经验学习, 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 并启发新经验, 建立新旧知识的沟通;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以有意义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

必须注意的是, 教师在运用语言指导时, 所用的语言方式应当是开放的, 有多种答案, 是可选择的, 如咨询、征询的口吻:能……吗?假如……会……吗?还可以……怎么吗?建议的口吻:……就好了;也许……就会……了;可能是……

有效指导游戏的关键是准确估计幼儿行为意向的线索, 以一种有益于幼儿行为的指导方式, 去顺应和扩展幼儿的游戏行为。

教师作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这样一种提法, 既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游戏主动性, 又体现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体现了教师从教育目标出发, 将教育目标隐含在其所创设的游戏环境中, 以便通过幼-儿自己与环境的互动, 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作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体现了教师懂得游戏是幼儿的自我表现, 游戏中最能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性格特征、社会化程度, 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最能真实地了解幼儿, 为教育教学提供依据;作为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则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态度, 避免教师以指导者面目出现的居高临下地导演游戏的地位。

四、幼儿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误区和困惑的分析

研究表明, 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 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在指导把握上的差异, 形成了介入指导的一些误区。

(一) 教师介入时机存在的问题

1.游戏的开展方式根据教师而定, 未能尊重幼儿意愿

对于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 幼儿的意愿可以得到尊重的游戏, 在游戏开展中, 大多数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分配幼儿到各个活动区域, 这就造成了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兴致不高, 无所事事。

2.游戏的时间控制不当, 游戏质量难以提高

幼儿自主性游戏开展得是否有深度、有质量, 游戏的时间长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多数班级在开展游戏时, 时间上都得不到保证, 教师会因为幼儿园制订的时间表匆匆地结束游戏, 幼儿如果正在游戏的兴头上而不得不放弃正在进行的游戏内容, 匆匆地结束游戏, 会大大地打击幼儿的兴致, 导致游戏无法进一步深入开展。

3.教师的指导介入不够, 放任现象严重

自主性游戏虽说是幼儿自主的游戏、自由的游戏, 但是若将这种自主性等同于绝对的自由和为所欲为, 就走入了要自由就没有约束的误区,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幼儿没有一点规矩, 缺乏行为规范。自主性游戏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就等同于只有红灯才能保证绿灯的畅通无阻, 只有法律的规范才能有规范保障下的自由。但是现在的幼儿园教师面对放任自流的幼儿, 不知所措, 困惑多多, 导致游戏秩序混乱, 无法使游戏有序进行。

4.教师的点评方式较为单一, 讲评内容缺乏深度

教师讲评自主性游戏时运用的常见方法有: (1) 评判是非, 就是给某某幼儿的行为下个结论, 非对即错。 (2) 总结概括, 教师就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的外在表现, 作总结性发言, 面面俱到。 (3) 陈述答案, 教师在讲评中指出幼儿存在的问题, 同时以成人的方式告诉幼儿该怎样做。这些点评方式单一枯燥, 没有深度, 同时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 幼儿主体性原则也没有体现出来。

(二) 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首先, 教师看到幼儿操作中的问题, 但又不指导, 怕指导不当或不知道如何指导, 于是就回避指导, 无所事事;其次,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抓不住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于是在指导中出现蜻蜓点水现象;再次, 师生交流不够, 教师指导机会把握不准, 使教师指导时手忙脚乱;最后, 教师不相信幼儿, 使教师指导时干预过多。

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往往存在不少指导上的困惑, 主要表现在:

1.投放材料时, 不知如何及时顺应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2.幼儿多时, 教师指导不知如何支持幼儿个性需要和发展

3.不知如何有效地回应幼儿的活动, 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

(三) 教师介入指导的策略

把握干预游戏的正确时机, 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干预的时机正确, 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 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我们知道, 游戏是一种自主的活动, 幼儿只有在自己活动的那个圈子里, 在没有成人的压力的时候, 他们的活动才是自发的, 而且只有在他们自发的活动中, 才能真正体现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 常出现教师不管幼儿的年龄特点、需要, 直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介入指导, 根据教师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让幼儿跟随教师的指点而游戏, 使幼儿失去了游戏应有的趣味。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没有分清幼儿与成人的区别, 常以自己的想象去指导幼儿的游戏, 缺乏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只是将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幼儿, 这样的指导并不符合幼儿的意愿, 并不是幼儿的需要, 甚至教师的指导行为偏离幼儿的行为水平, 教师的介入干扰、转移或替代了幼儿原来的交往和活动的意向, 有时教师的介入是多余的, 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因此, 我们的有效指导率也不高。

还要把握恰当的介入时机。把握介入游戏的正确时机关系到游戏指导的实际效果。介入的时机正确, 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 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通常游戏的介入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 主要指教师所希望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不断发展着的游戏层次, 专注于投入的游戏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2) 取决于幼儿的需要, 主要指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 是否存在帮助的需求。通常存在以下七种情形正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时;当幼儿并不投入自己所构思的游戏想象情境时;当幼儿在游戏中难以同他人沟通互动时;当幼儿缺少材料, 使游戏难以继续时;当幼儿发生游戏技能的困难时;当幼儿一再重复原有的游戏行为, 很难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时;当幼儿出现负面效应时。

教师介入后如果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有所不达时, 教师应该及时地退出游戏。因为过多的干预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适时介入和适时退出都是把握好游戏干预时机的要素。

另外, 还要把握好教师介入游戏的主观心态, 即一方面幼儿确实需要帮助, 另一方面是教师确实具备了投入幼儿游戏的热情和精力, 两者结合才能使游戏的介入指导发挥最佳的效果。

幼儿自主性游戏首先应保证幼儿情绪积极向上, 在愉快的游戏中提升生活经验, 乐意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 在此基础上再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幼儿自主游戏时, 要牢牢把握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个体差异, 选择适宜的介入方法, 能不介入的尽量不介入, 我们一直提倡“慎介入”, 能隐性介入的就不要显性介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无效介入”, 即教师明明介入游戏, 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这是很多青年教师, 包括个别老教师也很难做到的。

总之,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 不断努力, 使自己具备敏锐及客观的观察力、反思能力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创造性地运用正确的方式指导, 不断开拓活动空间, 解放幼儿, 满足幼儿需求, 让幼儿在玩中求发展, 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不断发展。让我们一起秉着一颗爱幼儿的心, 朝着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吧!

摘要: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 基于幼儿内在需要, 自发自主的活动。通过对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游戏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 帮助青年教师掌握在自主游戏的指导中, 何时介入, 如何介入。事实上, 观察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指导的前提条件, 只有通过缜密的观察和详细的分析, 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介入方法, 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内心的需要。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师观察,介入,指导

参考文献

[1]邱雪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02:230-235.

[3]许政涛, 陈宪.幼儿游戏观察指导[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

[4]常璐.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关少英.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活动中的教师指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7.

[6]陈建林.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7]陈美菊.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支持性策略[J].幼儿教育, 2007 (09) .

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介入指导研究 篇3

【关键词】幼儿游戏;适时介入;教师

1幼儿园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园一般采取游戏的方式,幼儿游戏要实现教育目的,就要使游戏赋予一定的教育因素和娱乐因素,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快乐的同时,学到基本的学前知识,促进幼儿游戏质量与技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引导幼儿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式,如果幼儿在游戏阶段缺乏教师的适当介入,就会使得游戏没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游戏便成了单纯的娱乐方式,并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选择怎样的介入方式和介入时机,才能使幼儿的游戏顺利进行,并达到教育目的,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自身特征通过不断实践进行探究。

2幼儿园游戏中的教师介入指导策略

2.1教师要理解已制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前,就要选定游戏方式与环境,制定大致的教育目标,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各种预测,以避免幼儿的行为偏离预测范围。所以,教师要充分明确和认识自己制定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才能将教育的目标作为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行动指南,把教育目标作为介入时机的首要依据,确保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能“有据可循”,而不是进行盲目的、低效率的指导。

2.2用心观察是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的前提

幼儿在游戏中是自主的,游戏兴趣也是最高涨的时候,所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一般是在游戏中进行,也最容易被幼儿接受。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因此,教师介入并采取一定的干预行为,应该基于用心观察的前提下。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幼儿的游戏性质和游戏行为进行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盲目的进行引导。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能否介入幼儿游戏、何时介入幼儿游戏,都需要教师用心观察,只有在观察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做出是否应该介入幼儿游戏的判断,强化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疑惑,或与同伴产生纠纷等,教师应该细心观察孩子处理事情的行为,而不是直接去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锻炼孩子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只有在幼儿需要的时候介入其中。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介入的时机,遵循“按需介入”的原则。

2.3尊重幼儿的主体发展,是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的关键

国内外学者都曾针对幼儿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情况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游戏存在较强的介入意识,其介入行为的有效性相对较低。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幼儿教育之所以采取游戏方式,就是因为出于幼儿自发的需要,因为游戏能够带来快乐。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的介入目的应是为幼儿提供最基本的支持和保障,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图建立在幼儿的游戏之上,扰乱幼儿的游戏过程。因此,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该尊重幼儿的主体发展,而不是从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幼儿游戏过程中,部分教师又想做好本职工作,但又怕出问题,就会急于介入幼儿的游戏过程中,而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时常干扰幼儿自主游戏的意愿,反而朝着自己设想的方向发展,使介入行为产生负面效果。因此,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的时候,应该尊重幼儿的意愿和兴趣,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

2.4自我反思,促进教师更好地把握介入时机

任何一种介入行为都会使事情的发展产生中断,教师强行进入幼儿游戏与之进行互动,往往是因为幼儿的行为和教师的想法不一致,要么不符合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要么不符合教师的经验。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介入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要求与幼儿的行为产生矛盾而引起的,所以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要求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育活动来分析自己的行为以及所产生的结果,教师在介入前,应充分认识自己的介入行为会对幼儿造成什么影响,若教师预期自己的介入能够引起幼儿的积极行为,则应当介入;反之,则避免直接的介入,可先耐心等待和观察,寻找恰当的介入机会。通过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师适时介入幼儿游戏过程之中。

3结语

总之,对幼儿游戏来说,教师的适当介入可以给幼儿游戏及其发展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但如果教师介入时机不当,则可能对幼儿游戏及其发展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过度进行干预,会抑制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有的放矢的介入,才能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幼儿教育,2003(3).

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论文 篇4

摘要:

一、尊重幼儿自身的发展;

二、重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三、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四、在游戏中教师学会做个旁观者。

关键词:教师;游戏;作用

游戏是学前阶段最基本的一项,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智力开发。游戏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快乐,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幼儿是快乐的,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参与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然而游戏作为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儿童社会行为的途径之一。

一、尊重幼儿的自身的发展特点

孩子们喜欢模仿,拟人化心理特征明显,家长可以用拟人化的游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挑食的现象,许多孩子不愿吃蔬菜。我们可以讲、看或者把可爱的小兔请回家,让孩子与小兔共同游戏中观察它是怎样津津有味地吃萝卜的,请孩子模仿小兔萝卜,这样的活动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重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游戏使幼儿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它有利于体现幼儿的主体性,然而我们进行游戏活动时大多是教师辛苦准备材料,然后带领幼儿游戏,孩子总是被动的充当服从者和执行者,这种做法抹杀了游戏的一部分重要价值。游戏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玩”的过程中,在准备游戏时,游戏已经开始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了。

例如,在玩小熊过桥前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没有桥怎么办?”孩子们会说出许多办法,如:画、折、捏,于是幼儿自己动手准备材料,材料准备好了幼儿和教师一起解决困难“搭小桥、桥很窄”鼓励孩子尝试自己想出办法,让他们尽情的体验成功。孩子参与游戏的准备,可以使游戏更好的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更直接的体现孩子的意愿,更强烈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培养其自信心。

三、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因而好问、好探究,这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我们要抓住幼儿这种心理,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孩子设置各种游戏活动,当为孩子提供了拼插玩具时,他能搭出幼儿园、立交桥、商店、游乐园。当你为孩子准备好橡皮泥时,他能捏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当你为孩子准备剪刀、浆糊时,他能拼出各种你想象出的美丽图案。他们在游戏中主动积极,快乐、无拘无束的发挥着丰富的想象力,构建这属于他们自己的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游戏时幼儿的基本权利,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造游戏条件,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与家长交流探究,帮助他开拓思路,更好的感知、创造。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那么教师在幼儿的游戏中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四、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

有一天,幼儿都在娃娃城里快乐的爬下。乐乐和欢欢在玩具之间来回快速走动。嘴里还念叨“宝宝快走,爸爸妈妈带你去游乐园玩”。两个人把小红带到了玩具城,走到小桥上鹏鹏说:“小心地上滑”。还真像个小爸爸,扶着小红过了桥。

这是幼儿自发的一个角色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是主体,同时也是主导,他们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会发现角色,会分角色,会进行游戏并将之丰富化,具体化。这都是幼儿平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而进行的模仿活动。而此时老师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尽量不去打扰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游戏氛围。

五、教师是儿童游戏的引导者

小朋友在玩插片,忽然,豆豆走来对我说老师:“沙沙抢我的玩具了”。我看着她说:“你想个办法看看怎么办好呢?”她发愁的说:“怎么办呢”我建议道你去告诉沙沙说:“你抢我的玩具不对,把我的玩具还给我,行吗?”她想了想,点点头:“行。”只见她走到沙沙面前,对沙沙说了我教她的话,沙沙毫不犹豫的拿了玩具还给她,她高兴的接过来玩了。小班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还不会自己去解决,需要求助,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初步学会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逐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小伙伴之间的摩擦,引导他们学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用礼貌的语言和行为进行交往,使幼儿知道小朋友之间要有好相处,在有好欢乐的氛围中学会共同游戏。

六、教师游戏中要以童心观察幼儿

在活动区里,小明守着一盆雪花片玩具什么也没插,而是把两气管状的玩具插在耳朵里,一边一个,并且还一副笑眯眯,美滋滋的陶醉样。我在他旁边也拿了两根同样地玩具放在自己的耳朵里。啊!我听到了一种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一样,妙不可言,我也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小明见我和他有同样的表情,高兴得说:“多好听呀沙沙的像下雨一样。”“沙沙的,像下雨一样”,多么美好的比喻,多么有趣的发现。如果我不以孩子一样的方式使用材料,怎么能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探究意图和重要发现呢?所以,老师不能按常理来组织幼儿某些看来不好的行为,而应该像幼儿一样体验他们的乐趣。只有这样做,才能体验到幼儿的真实感受,才会真正理解幼儿,从而更好的引导和教育幼儿。

总之,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要贯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必须正确理解“幼儿的基本活动”。所谓“幼儿的基本活动”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是指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

第二,是指对活动主体的生活与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的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正式是具体两个方面的活动之一。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适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好动是幼儿的天性,长时间的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幼儿感到疲劳和厌烦。而在游戏时,幼儿可以自由交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感兴趣的动作锻炼,而且使中枢神经是同的机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感到舒适愉悦,促使身心健康。

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认识活动的特点,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对具体的事物的感知,摆弄操作来认识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幼儿更快的理解和掌握粗浅的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幼智力的发展。

在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原则的同时,游戏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践中,我们真正的感受到: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而不是“要我玩”、“要我学”。因此,幼儿的身心总是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在幼儿游戏中,幼儿往往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游戏材料、游戏伙伴、游戏内容盒方式方法;教师只根据游戏需要时适当介入游戏。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他们往往能将游戏材料,“一物多用”。当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并不是说游戏时万能的,强调游戏时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并不是要否定或取消其他活动。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书刊》

[2]《幼教博览》

幼儿游戏中的教师介入 篇5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许多男生也已步入幼教行列,成为学前教育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对幼教的热爱、性格、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幼儿的积极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家长们和幼儿的喜爱。笔者从自身从事幼教六年对男幼师在幼儿园游戏活动进行探究。

【关键词】:男幼师 幼儿园 学前教育 游戏

一、幼儿园男幼师发展现状及其缺乏的原因

(一)幼儿园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女性教师一统天下,女性教师在幼儿园占绝对多数。有的男性即使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也很少去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的男幼师在工作初期热情高涨,想干出一番事业,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女性教师工作环境中心理上会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多数男幼师选择了离开学前教育这个舞台。

(二)首先,社会劳动分工使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期待,传统的性别观念认为照看小孩子理应由女性来承担,社会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认同不足。目前在社会上,人们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仍存在偏见,同时对于男幼师的生活,心理问题也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使他们在现实中成为了幼儿园中的弱势群体,这很容易造成男幼儿师资的流失。其次,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尚不完善。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学前教育虽然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关注儿童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幼儿园教师的性别多元构成。但是发展水平不均衡,这也是我国幼儿园男幼师资源匮乏的现实原因。

二、男幼师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男幼师的个性特点及行为方式有助于儿童的身心教育和良好性格的培养

教师性别不同,其个性特征和教育方式也不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在整个学前教育阶段儿童都沉浸在女性的环境中,受到女性温柔、细腻、含蓄、顺从等特质的影响,其身心将会出现一种更偏向于女性化的倾向。而男性在情感、认知、言语、意志以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行

为优势,更偏向于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更容易产生激情,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同时男性兴趣广泛,倾向于对事物奥秘的探索,具有明显的自信心。如果能够使男性教师的性别教育优势得以发挥,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实践已经证明,教师的个性特点及行为方式对男孩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可以给幼儿园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师的重要性。如运动量较大的创新体育游戏或探究游戏活动,有男幼师的陪伴和大胆指导,儿童也能得到一种更加积极,科学,和更富有安全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愿意参加到集体游戏中来。从而也更好的培养了孩子的创造精神。创新意志,顽强的的毅力,以及耐受挫折的心理等。而这些都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必备素质。

(二)男幼师的思维和在游戏中处理问题的方法优于女教师

虽然女性从事幼教工作是她们的长处,她们富于爱心和母性,耐心细致,容易和孩子亲近。但由于性别和天性的关系,女教师和男幼师在教育方式和言行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和各方面品质的培养都有影响。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男性在处理问题时,比较偏向于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不计较点滴得失,自主性、独立性等各方面都比女教师具有更强的优势。

这些方面在幼儿园体育课程和游戏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如跑跳、匍匐爬以及攀登等游戏中,男幼师大多性格开朗,可以给男孩子做榜样,积极鼓励儿童参与其中。同时,在面对儿童游戏中儿童摔倒或遇到挫折的时候,和女教师大都会紧张不已,立即上前呵护,表现出怜惜和关心的态度不同;男幼师一般都会带着鼓励的神情和语气告诉儿童:“没关系,勇敢点,自己爬起来!”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勇敢、忍耐、坚毅的品格,而这对于男孩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三)男幼师可以为儿童的学习成长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同时更容易和儿童之间进行相互磨合。

从教育内容来看,男幼师某些方面的知识面比女幼师更为开阔,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女幼师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养护人员以女性为主,不论是母亲、保姆、祖母还是外祖母。她们在问题处理和教育传 2

授中为孩子呈现的大都是女性的视角。男性则不同,他们在和儿童的交往和游戏中更加侧重于对儿童在历史,地理等更加具有探索和科普类的理科知识的传授。这就为儿童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另外一扇窗户,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儿童也更加乐于去接受,提高了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

另外一方面,在幼儿园活动中,男幼儿教师可以为儿童提供一种更加富有安全感的游戏氛围,使儿童可以尽情的玩耍和忘我的游戏,满足身体的需要和心理依赖。而女幼儿教师由于性别的约束,在活动中很难真正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比之下,儿童常常更愿意在男幼师身边嬉戏,可见幼儿把男幼儿教师当做是第一游戏伙伴来选择。

三、发展壮大幼儿园男幼师的方法和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引导,吸引更多的男幼师加入到学前教育这个队伍中来。我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如下三点: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二是加强经济待遇上的倾斜;三是注意通过各种渠道有计划的吸收各种男性技术人员,如文艺、体育、医务、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到幼儿园工作。

(二)提高培养机制的灵活性,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除了要在政策方面的引导外,在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进行多元化课程改革,充分考虑男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男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还应该灵活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让男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性别特点的项目,如舞蹈、美工可以由体操、武术等代替,钢琴可以由风琴或管弦类乐器所代替。男生从这种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中,更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改变学习上的不适应状态。

同时,从目前我国幼教从业人员的素质发展方面看,我国的幼教职业专业化水平低,教师实践技能较强,专业理论素养较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理论素养相对较好,而实践技能薄弱,外专业男性进入幼儿园有其自身的学科优势,但是教育专业理论、技能较差。男幼师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教科研、培训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加强多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确立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从而提高自己的职 3

业胜任力。

(三)淡化传统性别文化观念的影响,为男幼师从事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加大大众媒体的正面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学前教育和尊重幼儿园教师的风气和氛围,改变以往人们对于学前教育以及对男幼师的错误认识,为幼儿园男幼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壮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幼儿教育作为奠基教育,为未来社会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幼儿的培养不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而男幼师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地、无可替代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男性介入幼儿教育领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男幼儿教师必将在幼儿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开创学前教育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6

对于游戏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在《规程》中就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显然,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之一,而“建构游戏”在众多的游戏类型中脱颖而出,深受广大幼儿的喜欢。他们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实验、体会许多空间和数理概念,他们会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融于一体。通过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但是,许多的建构游戏它在幼儿园中只是起到了消磨孩子离园时间或者便于老师管理的作用,而且众多教师认为:建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游戏活动,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活动要求,产生愉悦的游戏体验,不需要老师的“教”他们也能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反思:在幼儿建构游戏时教师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再次研读《纲要》,发现第三部分的“组织与实施”第十条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有心的教师在幼儿一日建构游戏中时时处处都会发现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题:有的看到漂亮的积木不会玩,有的辛辛苦苦建造的高楼总是站不稳,有的在利用一些建构材料时发现外形符合自己的需要但是总是不能很好的粘合,有的发现自己需要的积木却被同伴拿走了,还有的当整个搭建工程竣工时却发现还没有搭出符合主题的代表建筑······此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目前,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还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呢?

问题一:投放建构积木时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各种积木的建构功能,教师对孩子掌握建构技能的程度缺乏了解。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日趋重视,幼儿园建构游戏材料资金的投入上也是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建构材料琳琅满目,在分配建构积木时小、中、大年龄投放的种类千篇一律,没有充分的考虑各个年龄段幼儿的搭建水平,也不考虑这个积木原本的教育价值,玩法功能,只是没有目的的投放,幼儿也在没有掌握建构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接、拆。而大部分的教师只看表面现象“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他们在玩中体验着快乐”。熟不知,他们在没有目的、没有方法的建构中除了快乐体验还得到了什么?提升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探索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问题二:教师缺乏对自身在幼儿建构游戏中角色意识的认识。

建构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建构活动,教师对幼儿的这种自主自由的活动要不要施加影响,进行干预或指导?有的教师往往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幼儿答案,甚至包办建构,或是放任幼儿完全地“自由活动”,正是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角色意识,往往会让幼儿的建构游戏失去了原本其应有的教育意义。其实,在幼儿建构游戏中教师仍然起者主导的作用,要根据幼儿建构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支持、帮助、引导、鼓励他们去建构,这其实是师幼互动和相互应答的过程。当看见教室中展示的建构作品时,诚实、可爱的孩子们会自豪地介绍:“瞧,这是我和XX小朋友一起合作的,这是我们遇到困难时老师一起帮助我们的,这里是我的想法,怎么样,酷吧!”相信,此时的老师会由衷的感到欣慰,因为教师自身的价值在孩子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问题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在幼儿的建构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对教师的潜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包括其他的许多方面。在幼儿园的建构游戏中经常发现,教师能观察到孩子的建构兴趣,发现孩子的一些困惑,也意识到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但是可能由于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知识储备的不够,或者由于教育观念转化教育行为的顺节不当,也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比如幼儿建构规则意识薄弱、建构主题性、目的性不明确、干预不够适宜等,而使幼儿的建构游戏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功能。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策略一:以创设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为主,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教师在观察、研究幼儿的基础上精心为幼儿创设、服务于幼儿发展的作为幼儿活动对象的环境。由此出发,首先要提供一定的空间区域,提供幼儿建构的场地;然后在幼儿一日作息时间中也要有建构游戏的时间体现;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能充分激发幼儿畅想的宽松心理环境。

1、以材料的投放为基础。

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建构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进程。首先,要明确什么型号的积木适合在班中建构?不同年龄班提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在我们幼儿园提供 了一中特大型的积木,在建造“跨海大桥”时就显得成果壮观,幼儿也非常有成功感,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一是由于积木很长,当竖起来搭建斜拉索时就很容易倒,也可能会砸到幼儿,十分危险,二是由于客观原因,幼儿园的教室面积不大,幼儿搭不了几块就显得地方被占满了,从而影响幼儿的建构。这种类型的大型积木不适合放在狭小班级的建构区。

其次,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投放。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较弱,为了培养幼儿搭建的兴趣,满足成功感,为幼儿提供大中型积木,并配有少量的小型积木,或者专门适合幼儿练习接、堆、插等技能的颜色鲜艳的建构材料为主。中班时为了满足幼儿细致建构的需要,应为幼儿投放小型积木,增添一物多玩积木,加大建构难度。同时,提供一些更适合于建构立体建筑物的积塑,发展幼儿空间想象思维。

再者,要走出建构游戏只用现成积木、积塑的局限,将废旧材料走进幼儿建构游戏,比如:大小不同的盒子、瓶子、罐子、树枝、树叶等组成一个建构游戏的“百宝箱”。

2、以主题的确立为开端

确定建构游戏的主题即是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有老师与幼儿一起讨论决定的。主题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如“我爱我家”“我生活的社区” “美丽的幼儿园”“野生动物园”“科技馆”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就如 “鸡鸣寺”“美丽的玄武湖”“南京长江大桥”等等。有了明确的主题幼儿和教师就有了一定的建构目的,和建构的蓝图。

2、以丰富的经验为后盾

生活经验是幼儿建构游戏的基础,当建构游戏的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比如:

(1)实地参观。建构主题确定为“美丽的小学”后,教师就带领幼儿参观了解小学具体的布局,幼儿看到多种形状的建筑物,而且有各自的名字:长方形的教学楼、半圆形的舞蹈室、梯形的阶梯教室、问号形的长廊、椭圆形的操场等。参观后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建构地图,加深印象。幼儿在搭建中就比较得心应手,大胆建造出各式各样的房屋、花园、操场等辅助设施。

(2)看图片、照片、录象等也是丰富幼儿相关经验的方式。通过图片、照片、录象可以加深幼儿的印象,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有关内容,使幼儿的游戏不断的深入开展。当然这个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家长乐意带孩子到社会上观察各种建筑舞、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这会使幼儿获得大量直观的感性经验,为幼儿建构游戏奠定基础。

(3)同伴间的观摩。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在幼儿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幼儿间的观摩,可以学到互相的方法,受到启迪,积累经验,对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策略二:以引导幼儿掌握建构技能为主,挖掘幼儿建构潜能。

一、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相结合

幼儿刚开始进行建构游戏时比较盲目,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游戏,与幼儿共同搭建。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向幼儿传授一些基本的技能。利用孩子喜爱模仿的天性,教师不用刻意去教,幼儿便会通过模仿不由自主地学到这些基本的技能。同时教师不仅要学会观察幼儿,更要注意适时的启发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引导他们提高搭建的技能。比如幼儿在建构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摇头、挥手都会对幼儿的建构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二、以强带弱、以大带小

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我们可以请经常在建构游戏且搭建水平较高的幼儿和一起搭建经验缺乏的幼儿共同游戏,通过孩子教孩子的方法,使幼儿的搭建技能很快的得到提高。另外,我认为还可以通过班级联合游戏的方法,让大班的幼儿和中、小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模仿学到很多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搭建技能。

三、作品欣赏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多重角色” 篇7

作为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游戏观念, 重新定位幼儿游戏中自身的角色, 真正发挥游戏的关键作用以及应有的价值, 真正做到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以及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发展。

一、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多重角色之--观察者

观察是指导幼儿游戏的前提, 教师首先是一名观察者。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在兴趣爱好、体能技能、情感行为等方面, 不同的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与反映, 这就决定了在游戏的选择、游戏的玩法、对待游戏的结果等方面, 每个幼儿是不同的。因此, 真正了解幼儿游戏的前提必须是细致入微的观察幼儿游戏, 在观察的基础之上,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自身性格特点, 再选择合适的指导策略, 对幼儿游戏加以引导。

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 发现幼儿选择的游戏类型有哪些, 游戏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 在游戏中不同幼儿都喜欢扮演哪些角色,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 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否强烈等等。因此教师应认识到, 观察游戏是教师指导儿童游戏的前提, 细致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的指导才能是有效的。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与记录形式, 成为一名合格的观察者是幼儿教师最应该达到的标准与要求。

与此同时, 观察还能让教师发现平时注意不到的小细节, 找到本班幼儿真正的兴趣点, 抓住时机及时开展新游戏, 吸引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多重角色之二--组织者

游戏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包括从幼儿出发选择游戏内容以及科学合理的投放游戏材料两方面。幼儿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游戏活动的内容也应当越来越新颖充实, 教师要树立正确合理的科学游戏理念, 着眼于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 游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游戏活动的教育效果。

学前期幼儿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 具有直观性、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因此这一时期投放的游戏材料应以直观形象性和具体操作性为主。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 既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又要兼顾不同游戏类型的特殊性, 同时结合五大领域的不同特点, 有的放矢的投放游戏材料、做到种类适宜、数量适当、体现层次性和发展性, 使游戏材料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首先,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各个游戏区域在量上的分配有所侧重。比如小班幼儿都会经历“入园焦虑”阶段, 他们刚刚离开父母家人的怀抱, 来到陌生环境, 特别需要幼儿园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因此这一时期的游戏应以角色游戏为主, 特别是“娃娃家”, 与家庭环境类似的布置及布娃娃的使用能够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使幼儿逐渐熟悉和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同时, 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阶段, 又具有好模仿易受暗示的心里特点, 因此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一定要相同种类的数量多些,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幼儿之间出现争执的现象。中班的游戏可以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展开, 如小医院、美发店等角色游戏, 其中还可以穿插建构游戏、简单的有规则游戏等, 中班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日益增强, 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都发展的很快, 所以这一时期开设表演游戏是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大班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必要为其投放包含动手操作的材料和动脑思考益智类的材料, 如数量较多较为复杂的拼图等, 还可以为大班多提供半成品或者是废旧材料, 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其次, 同类材料对不同年龄幼儿的要求不同。例如, 同样是“娃娃家”里面的游戏材料, 可是不同年龄班选择材料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不一样。给小班幼儿提供的“娃娃家”材料, 应该尽可能多的是成型的玩具材料, 形象逼真, 与实际生活接近, 易于小班幼儿接受;给中班幼儿提供的“娃娃家”材料就应该种类众多, 有助于游戏情节的扩展与推进;给大班幼儿提供的“娃娃家”材料, 最好是半成品或者废旧材料, 让大班幼儿自己动手, 需要什么创作什么,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多重角色之三--参与者

在幼儿游戏中, 教师不仅是观察者、组织者, 还是支持者、合作者与参与者。教师应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 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与材料, 积极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 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教师在合适的时机科学恰当的选择有效的干预策略, 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游戏中, 能够让幼儿更顺利的接受教师的引导, 自然而然的扩展和延伸幼儿的游戏情节与内容, 减少幼儿之间的不必要冲突, 也有助于幼儿愉悦情绪的获得。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影响方式有很多, 其中以参与式的指导最能被幼儿接受。参与式的指导, 是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 幼儿不会感到教师身份的压迫感, 使教师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 不着痕迹的达到对幼儿游戏实施干预的效果。幼儿对教师有种天生的崇拜感, 对于教师参与到游戏中, 会使幼儿更加兴奋, 更愿意在游戏中展现自己, 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之中。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 与幼儿成为游戏伙伴, 和孩子们共同分享游戏中的喜怒哀乐、感受游戏带来的愉悦与成就, 使教师与幼儿更亲近, 同时也增进小朋友之间的友谊, 使孩子们觉得亲切和睦, 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活动气氛。这样的活动气氛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 对游戏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这样的气氛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减少幼儿对成人的依赖心理, 促使幼儿形成积极的、独立自主的参与意识, 有益于激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多重角色之四--引导者

虽然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但学前教育研究界普遍认为,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干预是有效的, 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有益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干预手段有很多, 比如前期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言语交流等等, 但是不管干预的方式是平行式、交易式和垂直式, 它体现的都是教师对游戏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幼儿是教育的主体, 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的身心特点与规律,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对幼儿进行科学适当的教育。教师在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的同时, 要时刻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职责, 注意发挥自己在游戏教育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应掌握好干预尺度和时机, 干预过多与放任不管均不可取。干预过多就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放任不管则不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多有益的成长, 而是应该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干预策略与方式适时的对幼儿加以引导。教师以自己的行为去积极地影响他们, 引导幼儿学习自然科学与社会知识、遵循社会公共道德、习得行为规范, 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尝试、反复实践, 并逐步形成自身稳定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开汽车”游戏中, 售票员与某些乘客都是“娃娃家”的小朋友, 他们是一家人, 于是售票员并没有让他们买票。这时教师及时以游戏中的角色——乘客的身份介入游戏, 并提出他们不买票我也不买票这一要求, 这一举动引起了幼儿的议论。在游戏结束后很长时间内, 小朋友们都在讨论, 是不是“娃娃家”的乘客有权利不买票, 现实中有没有这种特殊情况, 我们到底应该遵守哪些社会行为规范等等。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有效引导, 能够协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针对游戏中幼儿的表现与反映, 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影响幼儿游戏的过程及结果, 将幼儿的兴趣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提高游戏价值影响力的实现, 使游戏得以深入开展。

户外游戏中教师的介入智慧 篇8

户外游戏教师的适时介入指导,能帮助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而且让游戏更有趣,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提高游戏质量。教师介入的智慧,方式运用上往往灵活多变,巧妙生动,但其根本目标要体现在介入的有效性。

一、一语点题,提高有效性

户外游戏需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而且目标明确,如果在游戏活动中偏离了这个方向,那么,教师就要介入给以指导。例如,以下案例中,幼儿的创新玩法,存在安全隐患。偏离了快乐安全游戏的目标,需要介入引导幼儿正确的游戏方式。

(案例)小心炸弹!

户外平衡攀爬区是孩子们非常乐于挑战和喜爱的区域。孩子们首先会自主的搭建拼摆自己喜欢的场地,然后快乐勇敢地去游戏,去挑战。

今天,我尝试出示图示,让孩子们按照图示去拼摆场地。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立刻激起了孩子们的游戏欲望。经过商讨、分工,游戏开始。男孩子负责抬搭重的梯子、网架等,女孩子负责配合安全保护和过渡场地,如放垫子、摆轮胎等。由于分工明确,场地很快布置完成。

孩子们开始进入挑战游戏阶段,在攀爬、平衡、跳跃等活动中,表现出细心、大胆、勇敢的良好意志品质。在攀爬网绳架一段游戏时,大米在等待前方孩子前进,给自己让路的时候,忽然突发奇想,从网绳架下面钻过通道,在他开心钻出的同时,网绳架上方的程程也紧随其后跳了下来,差一点儿撞在一起,非常危险。大米显然没有意识到危险,开心地笑着:“我比你们快!下面有快速通道!”孩子们开始效仿,探索双层游戏同时比拼。

怎么办?打断孩子正在兴头上的探索游戏吗?不,我灵机一动喊道:“小心炸弹!”,孩子们惊奇的问:“炸弹在哪儿?”我摸摸网绳上的孩子说:“炸弹有可能从上面掉下来”又指指网绳下的通道:“也有可能,从下面钻出来!”孩子们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我继续说:“这个消息要让大家快点知道哦~”马上就有几个小“飞毛腿”去广而告之了。游戏时孩子们不时地喊着:“小心炸弹!”,游戏有了情节,安全有了保障。好了,警报解除!快乐游戏继续进行。一句贴近幼儿生活,形象、风趣幽默的话语,点名关键,胜过枯燥的说教警告。也是教师介入智慧的体现。

当幼儿的游戏有创意,有兴趣点时,教师切记幼儿是游戏中心。再以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巧妙地介入,从而促进游戏的进程,丰富游戏的内容。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多留心观察才能适时介入,教师介入要按幼儿的需要介入。只有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在幼儿游戏中更好的找到介入点,更好的掌握介入的时机。

二、穿针引线,提升发展水平

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求知的原动力,这种动力让我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契机。如何引导孩子发现并抓住这些转瞬即逝的契机,就需要我们时时做个智慧的有心人,时时将孩子放在心中,用心观察,用心地倾听,及时的发现,恰当的启发和引导,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其它各种能力,在这个空间自由、勇敢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以下案例,就是教师以穿针引线的介入方式,不断提升幼儿的各种能力及发展水平。

(案例)一次即兴生成的户外活动。

一场小雨过后的早晨,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早上的户外活动,孩子们欢快地做着准备活动——小鸟飞,小兔跳……忽然,琦琦说:“你们看,我的影子小鸟飞得多漂亮!”,听她这么一说,孩子们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关注起自己的影子,并不时做出可爱、形象、古怪的动作,惊喜的发现着影子变化的快乐。不时的让我看他们的超级影子变化,在我的夸赞中孩子们更起劲了,他们自发的喊着“变变变!”,地上的影子和孩子们笑声一起跳跃在操场上空。这么高的热情,正是发展孩子想象创造力的良好契机。

第一个话题:孩子们,你们的影子王国里谁是最厉害的?

这时,我抛出第一个话题:“孩子们,你们的影子王国里谁是最厉害的?”孩子们七嘴八舌一番争论后,决定玩“影子接龙”游戏。

游戏开始,宁宁竖起手指说,地上出现一只小兔子。鑫鑫忙说:“哈哈,一只小兔子,看我大老虎来啦!吃掉你这只小白兔!”子赫来精神了,立即用手臂、手指在地上呈现出枪的样子:“哈!猎人来了,打死你这只大老虎!”……孩子们开心投入地游戏着,我也时不时地加入他们的游戏。游戏进入高潮,影子凶恶的动物,被大家争着踩影子。

游戏进入“踩影子”的游戏环节,孩子们兴奋地躲闪、奔跑欢笑着。忽然不知谁带头,来踩我的影子,我被追的满场跑,最终成了俘虏,孩子们这才罢休。孩子们活动量够了,是我们该分享收获的时间了。

第二个话题:你们怎么这么棒!快教教我怎么样才能不被踩到呢?

我和孩子们围坐在沙池木台上,我以崇拜的口吻抛出第二个话题:你们怎么这么棒!快教教我怎么样才能不被踩到呢?孩子们开心、热烈地讨论交流起“踩影子”游戏的诀窍,小家伙们逃避被踩影子的方法还真多,快蹲、快速绕到对方身后,跑进阴影里……竟然还有抱住对方的方法!孩子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创造力在游戏中等到很大提升。

我满意地夸赞着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太棒了!能想到这么多不一样的好主意!不过,我有意拖着长腔说:“老师还有一个愿望,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实现?”孩子们急切的说:“能,当然能!是什么愿望啊?”

第三个话题:我想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动物影子,行吗?

看着孩子们被挑起的热情,我抛出了第三个话题:“我想看到一个很大很大的动物影子,行吗?”孩子们太喜欢挑战了,经过一番讨论不一会儿就有了主意,他们合作起来,一个抓住一个变成了一条超级可爱的大蜈蚣,摇摇摆摆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我们欢笑着、摇摆着结束了今天的户外游戏活动。

上一篇:区红十字会2024年工作重点下一篇:林场执行力整改报告